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Word版含解析.docx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577124

大小:2.32 MB

页数:15页

时间:2023-11-13

上传者:老李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3年秋学期高一九月检测地理试卷考试时间6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天文学家们发现在2015年12月21日冬至日某个时刻,从地球上看过去,太阳的背后正好是银河系中心的方向,这属于一种很特别的天象。据下图完成下面小题。1.图中没有提到的天体系统是()A.地月系B.太阳系C.银河系D.河外星系2.图中天体具有的共同特性是()A.质量巨大B.自行发光C.不断运动D.具有生命3.可以称为天体的是()A.北极星B.地面上行驶的汽车C.太阳系D.按航线飞行的飞机【答案】1.D2.C3.A【解析】【分析】【1题详解】图示的天体系统中有地球、太阳和银河系。其中最高级别为银河系,地月系属于太阳系,太阳系属于银河系。河外星系为总星系内除银河系之外的天体系统,材料没有涉及河外星系,D符合题意。故本题选择D。【2题详解】图中天体中只有地球上具有生命存在,是行星,质量相对较小,太阳是恒星,质量巨大,AD错;地球为行星,不能自行发光,B错;地球和太阳乃至图中天体都是在不断运动中,C对,故本题选择C。【3题详解】北极星属于恒星,为天体;汽车和飞机都位于地球上,不能作为天体,BCD错误,太阳系属于天体系统。故答案为A。 【点睛】判断天体的方法:①看是否位于地球大气层之外、独立存在于宇宙中(如流星体是天体,而陨星(陨石、陨铁)不是);②看是否为物质形态(如流星雨是一种自然现象,不是物质,因此不属于天体);③看是否在一定的轨道上独自运转(如绕月运行的“嫦娥三号”探测器是天体,而一些依附在其他天体上运行的物质则不属于天体)。2019年春节期间,电影《流浪地球》在我国内地上映。电影讲述了在未来,太阳将毁灭,面对绝境,人类不得不开启“流浪地球”计划,拟逃离太阳系,前往距地球4.2光年的恒星比邻星。不料在地球推进至木星附近出了意外。如图为影片海报及逃离路线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4.地球在向木星推进的过程中,需要穿越()A.水星轨道B.小行星带C.土星轨道D.天王星轨道5.若“流浪地球”计划成功,“比邻星”可能对地球产生的最重要的影响是()A.提供无线电短波通讯B.直接提供矿物燃料C.提供光热资源D.形成适宜生存的大气【答案】4.B5.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太阳系的组成以及读图分析能力。【4题详解】据图可知,水星轨道位于地球轨道内侧,地球在向木星推进的过程中不会穿越水星轨道,A错误;土星轨道和天王星轨道位于木星轨道的外侧,地球在向木星推进的过程中不会穿越土星轨道和天王星轨道,C、D错误;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因此地球在向木星推进的过程中,需要穿越小行星带,B正确。故选B。【5题详解】形成适宜生存的大气、提供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D错误;比邻星不能直接提供矿物燃料,B错误;比邻星和太阳一样是一颗恒星,将取代太阳为地球是提供光热资源,C正确。故选C。【点睛】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青海省共和县平均海拔2920m,建设了全国首个千万千瓦级的光伏电园区。园区建成后,大量生长的杂草对园区太阳能发电产生了影响。园区利用当地牧民的羊群啃食杂草,替代人工除草,取得了良好效果,实现了“能牧互促”。近年园区要求企业把光伏板支架的高度提高到1.2m。读光伏电园区局部图,完成下面小题。 6.当地太阳能资源丰富,是因为当地()A.人口少B.气温高C.纬度低D.海拔高7.推测园区光伏发电不稳定的原因有()①天气变化大②昼夜差异大③太阳辐射季节变化大④人口数量少A.①③B.②④C.③④D.①②8.提高光伏板支架的高度是为了()A.减少羊群的活动空间,减少杂草对光伏板的影响B.增大羊群的活动空间,增大杂草对光伏板的影响C.增大羊群的活动空间,减少杂草对光伏板的影响D.减少羊群的活动空间,增大杂草对光伏板的影响【答案】6.D7.A8.C【解析】【6题详解】根据材料“青海省共和县平均海拔2920m”可知,由于当地海拔高,造成大气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故太阳辐射较强,太阳能资源丰富,D正确;太阳能丰富与当地人口无关,A错误;当地海拔较高,气温较低,B错误;当地位于青海省,属于中纬度地区,纬度不低,C错误。故选D。【7题详解】太阳能发电受到天气变化影响较大,该地地处高原,天气多变,造成发电不稳定,①正确;昼夜变化,规律性强,不是光伏发电不稳定的主要原因,②错误;夏季太阳辐射强,昼更长,冬季太阳辐射弱,昼更短,导致光伏发电不稳定,③正确;人口数量少,不影响光伏发电的稳定性,④错误。由此可知,A正确,BCD错误。故选A。【8题详解】 羊群在光伏板间和板下活动,提高光伏板支架的高度,能增大羊群的活动空间,AD错误;较高的杂草对光伏板有遮阴作用,故提高光伏板支架的高度,能减少杂草对光伏板的影响,B错误,C正确。故选C。【点睛】影响光照或太阳辐射的因素:①纬度:太阳辐射量(太阳高度角)低纬>高纬,但高纬地区夏季光照时间更长(如:新疆、内蒙、东北)。②季节:夏季>冬季。③地形: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更强。④天气情况:晴天>阴天(晴阴天多少取决于降水、降水取决于气候)。2022年10月26日,美国航空航天局发布了一张太阳的“微笑”照片(如图)。完成下面小题。9."微笑"的太阳还有明亮的“鼻子”,据此推测,“鼻子”位于()A.光球层B.色球层C.日冕层D.太阳内部10.太阳“笑”了,你认为最不应该加强研究和预报的部门是()A.航天部门B.气候研究部门C.通信部门D.地震监测部门【答案】9.B10.D【解析】【9题详解】鼻子区域明亮,是能量高度集中释放的形式,应为耀斑,耀斑发生在太阳大气的色球层,ACD错,B对。故选B【10题详解】太阳笑了,意味着太阳活动增强,太阳活动增强,对地球无线电短波通信的干扰加强,所以通信部门和航天部门需要加强研究和预报,AC错;太阳活动加强会对地球的气候产生的影响也加强,所以气候研究部门也会加强研究,B错;地震和太阳活动关系相对于其他选项关系较小,地震监测部门最不应该加强研究和预报,D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层里一切活动现象的总称。主要有太阳黑子、光斑、谱斑、耀斑、日珥和日冕瞬变事件等。由太阳大气中的电磁过程引起。时烈时弱,平均以11年为周期。处于活动剧烈期的太阳辐射出大量紫外线、x射线、粒子流和强射电波,因而往往引起地球上极光、磁暴和电离层扰动等现象。读“我国太阳辐射分布图”,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11.下列地形区中年太阳辐射总量属于丰富地区的是()A.四川B.拉萨C.广州D.北京12.自然状态下,青藏高原与同纬度的四川盆地相比,花开得更鲜艳,病虫害更少。其主要原因是()A.海拔高,冬夏温差大B.海拔高,降水多C.水热条件好,地形平坦D.太阳紫外线强,总辐射量大【答案】11.B12.D【解析】【11题详解】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太阳辐射总量最丰富的地区在青藏高原,拉萨位于西藏,其在青藏高原,B对;四川、广州、北京均不位于青藏高原,排除ACD。故选B。【12题详解】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较低,冬夏温差不大,A错;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四千米以上,水汽难以到达,降水稀少,B错;青藏高原水热条件较差,C错;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总量大,光照更加充足,花开得更加鲜艳,且由于紫外线较强,气温较低,病虫害较少,D对。故选D。【点睛】影响太阳辐射量大小的因素有纬度、天气状况、海拔、日照时间。我国太阳辐射分布的特点:1.我国太阳辐射年总量,总的是东部小西部大。2.极小值出现在四川盆地附近,受地形因素的影响,水汽较多阴雨天气较多对太阳辐射消弱作用强造成的。3.极大值出现在青藏高原,因为地势高,大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2020年北京时间5月6日21时53分,印度尼西亚班达海发生7.2级强震,震源深度110 千米,震中位置如图,随后多个国家相继发布海啸预警。完成下面小题。13.此次地震的震源所在圈层是()A.地壳B.地幔C.外核D.内核14.此次地震发生后,地震波横波(S波)和纵波(P波)的传播速度在向上经过莫霍界面时发生的变化是()A.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B.S波完全消失,P波的波速突然下降C.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下降D.P波完全消失,S波的波速突然下降【答案】13.B14.C【解析】【13题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大陆地壳平均厚度39—41千米,海洋地壳的厚度约5—10千米,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110千米超过了地壳厚度,可以判断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幔,B对,排除ACD。故选B。【14题详解】据材料可知,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10千米,位于上地幔层,故地震波从下向上传播,则要经过莫霍界面,结合所学知识,地震波经过莫霍界面时,横波和纵波的波速都明显下降,C对,排除ABD。故选C。【点睛】可以用半熟的鸡蛋来形象直观地记忆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物质组成。蛋壳为地壳;蛋壳和蛋白之间的膜为上地幔顶部蛋白为地幔,由于是半熟,所以有些蛋白浆代表软流层中的岩浆;蛋壳和蛋白之间的膜和地壳合起来就是岩石圈;蛋黄为地核。张家口张北大疙瘩村石柱群呈现四棱、五棱、六棱、七棱状,直径在15至80厘米之间,排列紧密。这些石柱是地下熔融的高温岩浆随着火山爆发喷出地面,沿着地表流动,逐渐冷却形成的熔岩。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5.形成石柱群的高温岩浆主要发源地是()A.①B.②C.③D.④16.若该地火山爆发时伴随地震,地震波的横波不可能穿越的是()A.莫霍面B.古登堡面C.软流层D.地幔17.关于石柱群所在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A.岩石圈是有岩石分布的地方B.岩石圈是连续而规则的圈层C.生物圈渗透于全部岩石圈D.岩石圈包括地壳及地幔软流层以上部分【答案】15.C16.B17.D【解析】【分析】【15题详解】读图判断,①位于地面以上海拔12千米至50-55千米高度,为平流层;②位于地面至地下33千米之间,②应是地壳;③位于地下80千米至400千米之间,与软流层的深度吻合,③为软流层;④位于地下2900千米以下,即古登堡面以下,应为外核,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C正确,ABD选项错误。故选C。【16题详解】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莫霍面以上为地壳,以下为上地幔,均为固态,横波能穿越莫霍面,A选项错误;横波通过古登堡面时,纵波传播速度较小,横波消失,即横波不能穿越古登堡面,B选项正确;软流层位于地幔,横波能穿越,C选项错误;地幔位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横波能过通过,D选项错误。故选B。【17题详解】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即从软流层向上至地表的空间,不仅仅指有岩石分布的地方,A错误,D正确;岩石圈是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B错误;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C错误。故选D。【点睛】地球的内部圈层由外到里分别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与地幔之间为莫霍面,地幔和地核之间为古登堡面。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为莫霍面,地震波经过莫霍面时,横波和纵波的速度突然增加,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是古登堡面,地震波经过古登堡面时,横波消失,纵波速度下降。下图示意不同地质年代地层中的生物化石。据此完成下面各小题。18.根据地层及其化石的有关知识,可知()①任何地层都含有生物化石②化石的特点与环境关系密切③生物总是从低级向高级进化④生物总是从复杂向简单演化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19.下列关于各地质时期叙述正确的是()A.古生代后期和中生代是重要的造煤时期B.中生代,形成现代地貌格局及海陆分布C.中生代,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的雏形基本形成D.中生代末期,几乎95%的物种灭绝【答案】18.B19.A【解析】18题详解】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生物化石一般形成于沉积岩,并非任何地层都会含有生物化石,故①错误;化石的特点反映了当时的自然地理环境,所以化石的特点与环境关系密切,故②正确;生物总是由低级向高级进化,由简单向复杂演化,故③正确,④错误。②③正确,B对,ACD错。故选B。【19题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晚古生代后期蕨类植物繁盛,中生代裸子植物极度兴盛在陆地植物中占主要地位,故古生代后期和中生代是重要的造煤期,A对;新生代联合古陆最终解体,各大陆板块漂移到现在的位置,形成了现代海陆分布格局。由于这时期地壳运动剧烈,形成了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面貌,B错;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的雏形到新生代联合古陆解体才形成,C错;古代末期,几乎95%的物种灭绝,D错。故选A。【点睛】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中的三条线索:1、地质年代变化: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可用首字“太元古中新”记忆)。2、动物演化: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鱼类时代→两栖动物时代→爬行动物时代→哺乳动物时代→人类时代。3、植物演化:海生藻类时代→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20.云南“澄江化石地”发现大量海生藻类和海生无脊椎动物化石,据此推断“澄江化石地”的地质年代为A.新生代B.中生代C.古生代D.太古代【答案】C【解析】【分析】该题考查化石成因,地质年代。【详解】根据题目信息,海生藻类和海生无脊椎动物化石,是古生代的生物各类,由此推断“澄江化石地”的地质年代为古生代,C对。A、B、D错。二、综合题(共40分)21.2019年1月8日,搭载“月面微型生态圈”的嫦娥四号成功登陆月面,进行人类首次月面生物实验并培育出第一株被子植物嫩芽。下图为“月面微型生态圈”工作原理图。 (1)“嫦娥四号”飞向月球的过程中,所处的的最低一级的天体系统是____。(2)对“嫦娥四号”运行产生严重干扰的太阳活动是____、____。(3)“月面微型生态圈”模拟地球外部圈层特点,其中最活跃的因素是____。在月球上,“月面微型生态圈”运行的能量主要来源于____。(4)材料中提到的被子植物,主要盛行于____(填写地质年代)。这个地质年代出现一次大冰期,称为____大冰期。(5)与地球相比,简述月球表面不适宜生物生存的原因。【答案】(1)地月系(2)①.耀斑②.太阳风(3)①.生物②.太阳辐射(或太阳能)(4)①.新生代②.第四纪(5)昼夜温差大,没有适宜的温度;没有液态水;没有大气。【解析】【分析】本大题以月面微型生态圈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天体系统、太阳活动、地质年代、存在生命的行星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探讨地理知识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嫦娥四号”由地球飞向月球,其所处的最低一级天体系统为地月系。【小问2详解】太阳风和耀斑增多时,发射的电磁波进入地球大气层,会引起大气层扰动,使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甚至出现短暂的中断,会干扰“嫦娥四号”与地面的联系,干扰其运行。【小问3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球外部圈层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生物;在月球上和地球上,生物圈运行的能力都是来自于太阳辐射。【小问4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被子植物主要盛行于新时代;在新生代出现过一次大冰期,被称为第四纪大冰期。【小问5详解】地球有生命存的条件为有适宜的温度,有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有液态水。由于月球体积太小,表面没有大气,因自转周期长,没有大气,昼夜温差大,没有适宜的温度,也没有液态水,不能满足生物生存的条件,故不适合生物生存。22.读“太阳大气结构图”,完成下列问题。 (1)A为____层,该层出现的太阳活动是____。这些区域由于____而暗黑。(2)B是____层,该层有时会出现突然增亮的部分,叫做____。(3)太阳活动的周期是____年,____爆发时发射的电磁波进入地球电离层,会影响____;太阳带电粒子流能使地球磁场受到扰动,产生“____”现象。(4)受太阳活动的影响,北美洲加拿大北部居民常看到壮观的____现象。【答案】(1)①光球②.太阳黑子③.温度比光球层平均温度低(比周围温度低)(2)①.色球②.耀斑(3)①.11②.耀斑③.无线电短波通讯④.磁暴(4)极光【解析】【分析】本大题以太阳大气结构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太阳的结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探讨地理知识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A层位于最内侧,为光球层;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出现在该层的太阳活动为太阳黑子;由于黑子出现的区域温度比周围低,故其相对较暗。【小问2详解】B层位于中间部分,为色球层,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出现在该层的太阳活动为耀斑,是有时会出现突然增亮的部分。【小问3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阳活动周期为11年;耀斑爆发时发射的无线电波会进入电离层,影响地球上的无线电短波通讯;太阳活动释放的带电粒子流会使地球磁场受到扰动,从而产生磁暴现象。【小问4详解】 北美洲加拿大北部位于北极圈附近,太阳活动时抛射出的高能粒子冲击两极大气层,会出现极光现象。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地球外部圈层结构示意图材料二地震波传播速度示意图(1)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圈层是____,其范围渗透到其它圈层之中的是____。(填名称)(2)乙图中地球内部圈层H名称为____,G名称为____。岩石圈包括____和上地幔____以上的部分,向下经过莫霍界面,地震波的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将____,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是____(填名称)。(3)F圈层的名称为____,由于____波不能在该层中传播,表明该层物质在高压和高温下呈____态。【答案】(1)①.大气圈②.生物圈(2)①.地壳②.地幔③.地壳④.软流层⑤.明显加快⑥.古登堡界面(3)①.外核(地核)②.横③.液【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地球外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和地震波传播速度示意图为材料设置三道试题,涉及地震波分类及其传播特征、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各层主要特征、岩石圈的组成、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及相互关系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读材料一甲图并根据地球外部圈层结构中各圈层的特点分析可知,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圈层是大气圈,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生物圈范围渗透到其它圈层之中。【小问2详解】读乙图并结合所学知识,乙图中地球内部圈层H名称为地壳,G名称为地幔。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软流层以上的部分(上地幔顶部),H地壳和G地幔分界面为莫霍界面,该界面以下地震波的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都加快,G地幔和地核(FE)的分界面是古登堡界面,该界面以下地震波的横波消失,纵波的传播速度减慢。【小问3详解】读乙图并结合所学知识,F圈层的名称为外核,由于该层物质在高压和高温下呈液态或熔融状态,所以横波不能在该层中传播。2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某中学地理小组的同学对青藏高原地区实地考察后,绘制了一幅当地古生物化石地表分布示意图(下图)。材料二下图为部分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图。 (1)考察结论1:该地区最古老的岩层形成年代应为____代。(2)考察结论2:迄今为止,青藏高原地区的地理环境经历了由____环境到____环境的演变。由不同化石垂直分布的位置可知,地壳经历了____(填“上升”“下降”或“水平”)运动。(3)根据材料二中的气候变化分析:新生代第四纪进入地质历史上最新的一次____,此时期,海平面较现代____。(低或高)(4)中生代末期,全球气候特征为____;中生代植物进化处于____植物时代。【答案】(1)古生(2)①.海洋②.陆地③.上升(3)①.大冰期②.低(4)①.炎热干燥②.裸子【解析】【分析】本大题以古生物化石分布和地质年代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地质年代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探讨地理知识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考察的地层中含有化石,可知为沉积岩,图中信息显示有三叶虫化石,说明地层的形成应为古生代。【小问2详解】根据图示可知,此地化石有海生无脊椎动物三叶虫化石,也有陆生生物如恐龙和哺乳类动物化石。因此推测,迄今为止,青藏高原地区 地理环境经历了由海洋环境到陆地环境的演变。由图中三叶虫化石海拔位置高,而哺乳类化石海拔位置低。岩层形成一般越古老的岩层越在下面,越年轻的岩层越在上面,因此可以推知该地地壳经历了上升运动,将古老的岩层抬升,并在抬升过程中,上覆岩层被侵蚀,古老岩层出露地表。【小问3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新生代第四纪时,全球平均温度比现在低很多,因此新生代第四纪进入地质历史上最新的一次大冰期(或冰期),此时期,由于温度低,海水大面积结冰,且海水冷缩的作用下,海平面较现代低。小问4详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