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四十九中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生物 Word版含解析.docx

湖北省武汉市四十九中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生物 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575573

大小:1.39 MB

页数:21页

时间:2024-08-31

上传者:老李
湖北省武汉市四十九中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生物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湖北省武汉市四十九中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生物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湖北省武汉市四十九中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生物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湖北省武汉市四十九中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生物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湖北省武汉市四十九中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生物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湖北省武汉市四十九中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生物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湖北省武汉市四十九中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生物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湖北省武汉市四十九中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生物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湖北省武汉市四十九中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生物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湖北省武汉市四十九中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生物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湖北省武汉市四十九中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生物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武汉市第49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考生物试题第I卷选择题(共36分)一、选择题(本题共有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如图,①表示肠腔内待消化的物质,②表示①经水解酶催化分解后形成的物质,物质②进入毛细血管甲,再经血液运输至毛细血管乙,然后进入肝脏组织细胞被利用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Ⅰ、Ⅱ、Ⅲ三处的液体均属于体液的范畴B.肠腔中的物质②都以扩散的方式进入小肠上皮细胞C.图中Ⅱ处和Ⅲ处渗透压的主要来源存在一定差异D.若物质①是淀粉,则物质②可在线粒体中被氧化分解【答案】C【解析】【分析】人体的细胞外液血浆、淋巴和组织液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凡是血浆、淋巴、组织液的成分,都是内环境的成分。内环境的成分有:机体从消化道吸收的营养物质;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机体细胞分泌的物质如激素、分泌蛋白等;氧气、二氧化碳。【详解】A、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图中I是肠腔中的液体,不属于体液,A错误;B、肠腔中的物质②不一定都是以扩散的方式进入小肠上皮细胞,如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B错误;C、II是血浆,III是组织液,两者渗透压的主要来源存在一定差异,其中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较高,C正确;D、若物质①是淀粉,则物质②是葡萄糖,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被分解成丙酮酸,丙酮酸进入线粒体中被氧化分解,而葡萄糖不能直接进去,D错误。故选C。2. 组织水肿是指组织间隙液体过多而引起的全身或身体的一部分肿胀的症状。正常情况下,组织间隙液体的量是相对恒定的。营养不良、急性肾炎、淋巴管堵塞、过敏、局部代谢过于旺盛等均会引起组织水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长期营养不良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减少,进而引起全身组织水肿B.肾小球肾炎患者,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引起组织水肿C.局部淋巴管堵塞时,局部区域组织液因都不能运出而出现组织水肿D.局部代谢过于旺盛时,因组织液中的细胞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出而出现组织水肿【答案】C【解析】【分析】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详解】A、长期营养不良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减少,血浆渗透压相对降低,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A正确;B、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导致组织水肿,B正确;C、局部淋巴管堵塞时,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而非组织液都不能运出,C错误;D、局部代谢过于旺盛时,代谢产物增加,因组织液中的细胞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出而出现组织水肿,D正确。故选C。3.下图代表肌细胞与环境的物质交换关系。X、Y、Z表示三种细胞外液,叙述错误的是() A.若饮食过咸,则Y中渗透压会升高B.X中的大分子物质可通过Z进入YC.Y中物质可与肌细胞产生的乳酸反应维持pH稳定D.Z处理化性质的稳定不依赖于神经-体液调节【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X表示组织液,Y表示血浆,Z表示淋巴液。【详解】A、若饮食过咸,则Y组织液中Na+和Cl-增多,渗透压会升高,A正确;B、X组织液中的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等可通过Z淋巴液进入Y血浆中,B正确;C、Y血浆中有缓冲物质,可与肌细胞产生的乳酸反应维持pH稳定,C正确;D、Z淋巴液处理化性质的稳定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D错误。故选D。4.下列关于人体神经系统组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人体神经系统是由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组成B.脑神经和脊神经分布于全身各处,组成外周神经系统,脑神经和脊神经中均有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C.脑和脊髓在结构上紧密联系,共同构成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D.神经细胞能够完成各项复杂功能,离不开神经胶质细胞对其的支持、保护、修复和营养等作用【答案】A【解析】【分析】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外周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详解】A、人体神经系统是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组成,A错误;B、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分布于全身各处,脑神经与脑相连,共12对,主要分布在头面部,有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脊神经有31对,主要分布在躯干和四肢,负责管理躯干、四肢的感觉和运动,有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B正确; C、脑和脊髓在结构上紧密联系,共同构成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C正确;D、神经胶质细胞广泛分布于神经元之间,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等多种功能,D正确。故选A。5.高考期间有少数考生会因为过度紧张而出现心跳加速、消化不良引起的食欲不振,甚至呼吸急促,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消化不良引起的食欲不振是由于在副交感神经的支配下,胃肠的蠕动受到抑制B.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属于传出神经,是由脑发出的不受意识控制的能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C.在考试期间过度紧张,引起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导致心跳加快,呼吸急促D.考试期间在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共同作用下,机体时刻处于兴奋状态,有利于提高成绩【答案】C【解析】【分析】自主神经系统:(1)概念: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2)功能: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详解】A、消化不良引起的食欲不振是由在交感神经的支配下抑制了胃肠的蠕动导致的,A错误;B、交感和副交感神经都属于传出神经,是由脑和脊髓发出的不受意识控制的能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B错误;C、在考试期间过度紧张,引起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心跳加快,呼吸急促,C正确;D、考试期间在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共同作用下,犹如汽车的油门和刹车,不会使机体时刻处于兴奋状态,这样可以提高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D错误。故选C。6.如下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有3个神经元,仅依靠这3个神经元就能够完成反射B.图中A为感受器,刺激A能产生兴奋,最终传到E处出现应答,完成一次反射活动C.若在④处施加一较强的电刺激,E处出现应答,完成一次完整反射 D.通过该反射弧完成的反射为条件反射【答案】B【解析】【分析】1、分析题图:A是感受器,B是传入神经,C是神经中枢,D是传出神经,E是效应器,一个反射弧由A、B、C、D、E组成。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详解】A、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神经元和肌肉等组成,因此仅依靠图中3个神经元不能够完成反射,A错误;B、B上有神经节,因此B是传入神经,则A为感受器,E为效应器,刺激A能产生兴奋,最终传到E处出现应答,该过程有完整的反射弧参与,属于反射活动,B正确;C、反射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若在④处施加一较强的电刺激,E处出现应答,由于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因此不属于反射,C错误;D、图示神经中枢位于脊髓,脊髓是低级神经中枢,因此通过该反射弧完成的反射为非条件反射,D错误。故选B。7.人们在品尝酸梅时,会流口水,有些人在听到酸梅或看到酸梅时,也会流口水。如图表示酸梅引起唾液腺分泌唾液的三种途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若某正常人看到酸梅未流口水,可能其未形成相应的条件反射,此时看到酸梅是无关刺激B.吃酸梅流口水的非条件反射活动中,延脑能对来源于舌的兴奋进行分析C.吃酸梅和看、听到酸梅引起唾液腺分泌的反射中,感受器、效应器都是不同的D.看到酸梅流口水的反射活动,体现了神经调节存在分级调节的特点【答案】C【解析】 【分析】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详解】A、若某正常人看到酸梅未流口水,可能其未形成相应的条件反射,此时的酸梅属于无关刺激,A正确;B、结合图示可以看出,吃酸梅分泌唾液不需要后天学习,属于非条件反射,吃酸梅流口水的非条件反射活动中,延脑能对来源于舌的兴奋进行分析,B正确;C、吃酸梅引起唾液分泌属于非条件反射,看到酸梅引起唾液分泌属于条件反射,吃酸梅和看、听到酸梅引起唾液腺分泌的反射中,感受器是不同的,效应器是相同的,C错误;D、看到酸梅流口水的反射活动,属于条件反射,该过程中体现了神经调节存在分级调节的特点,D正确。故选C。8.如图表示一个离体神经元及其部分放大示意图,该神经元某处受到了一次适宜强度的刺激。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已兴奋部位和邻近的未兴奋部位存在电位差,使①和②处出现局部电流B.图中兴奋部位的细胞膜对Na+有通透性,对其他分子和离子无通透性C.图中未兴奋部位膜外Na+浓度比膜内低,K+浓度比膜内高D.图中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细胞体→③→④→轴突末梢【答案】A【解析】【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在神经纤维上,兴奋可以由兴奋点向未兴奋点双向传递。 【详解】A、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图中已兴奋部位和邻近的未兴奋部位存在电位差,使①和②处出现局部电流,A正确;B、图中兴奋部位的细胞膜对Na+有通透性,对其他分子和离子也有通透性,B错误;C、图中未兴奋部位膜外Na+浓度比膜内高,K+浓度比膜内低,C错误;D、图中神经元是离体的,离体神经元上兴奋双向传递,故图中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细胞体→③→④→轴突末梢或者细胞体←③←④←轴突末梢,D错误。故选A。9.在t1、t2、t3时刻分别给予某神经纤维三次强度相同的甲刺激,测得神经纤维电位变化如图所示,请据图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甲刺激强度过小,无法引起神经纤维上Na+通道打开B.适当提高细胞内K+浓度,测得的静息电位可能位于-65~-55mVC.一定条件下的甲刺激可以累加并引起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电位D.t4~t5时间段,细胞K+通道打开,利用ATP将K+运出细胞恢复静息状态【答案】C【解析】【分析】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主要是Na+内流,从而使膜内外的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恢复静息电位时,主要是K+外流,从而使膜电位恢复为外正内负。【详解】A、t1时刻的甲刺激可以引起Na+通道打开,产生局部电位,但无法产生动作电位,其属于一种阈下的低强度刺激,A错误;B、静息时,神经纤维膜对K+通透性较大,K+外流产生静息电位,适当提高细胞内K+浓度会增加K+ 外流,使测得的静息电位数值变小,绝对值变大,B错误;C、由题图可知t1、t2两次强度相同的甲刺激由于相隔时间较长无法累加,t2、t3两次强度相同的甲刺激由于相隔时间较短可以累加并引起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电位,C正确;D、t4~t5时间段内是静息电位恢复的过程,此时主要是K+外流,K+外流不消耗ATP,D错误。故选C。10.下图为神经—肌肉标本示意图。丙是连接在传出神经的电位计,用于记录神经兴奋的电位变化;a处为神经肌肉接头,含有一种特殊的突触。分别刺激甲和乙处均能引起肌肉收缩。关于该过程描述不正确的是()A.刺激甲处,丙处电位计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偏转B.刺激甲处,传出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小于a处传递速度C.刺激甲处,a中神经递质通过体液传递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D.分别刺激甲、乙处,丙处电位计指针偏转次数和方向均不相同【答案】B【解析】【分析】1、刺激甲,兴奋先后通过丙的上、下侧,电流表两侧发生两次电位变化。2、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的,所以刺激乙点电流表指针不发生偏转。【详解】A、刺激甲处,丙的上侧接线处先兴奋,电流表指针偏转一次,然后传到下侧接线处时,又偏转一次,所以发生两次相反方向的偏转,A正确;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传导,在细胞间以化学信号传递,所以神经纤维上传导速度比在a处传递的快,B错误;C、兴奋在a处以化学信号传递,轴突末端释放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中组织液的传递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C正确;D、刺激甲处丙发生两次相反方向的偏转,但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的,所以刺激乙点丙指针不发生偏转,即分别刺激甲、乙处,丙处电位计指针偏转次数和方向均不相同,D正确。故选B。 11.研究发现,神经递质A会与蓝斑神经元上的GaIRI受体结合,引起K+通道开放,使K+顺浓度梯度转移,影响幼年大鼠蓝斑神经元兴奋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神经递质A与蓝斑神经元上的GaIRI受体结合后会使K+以主动运输的方式外流B.神经递质A作用后会被突触前膜回收再利用C.神经递质A还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D.神经递质A可以通过增大静息电位绝对值,抑制幼年大鼠蓝斑神经元的兴奋【答案】D【解析】【分析】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详解】A、神经递质A与蓝斑神经元上的GalRl受体结合,引起K+通道开放,使K+顺浓度梯度转移,该过程属于协助扩散,A错误;B、神经递质A作用后会被突触前膜回收再利用或被分解,B错误;C、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具有特异性,因此神经递质A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C错误;D、钾离子外流,从而抑制其产生动作电位,而静息电位产生的机理是K+外流,可见,神经递质A可以通过增大静息电位绝对值,抑制幼年大鼠蓝斑神经元的兴奋性,D正确。故选D。12.为了研究河豚毒素对神经元之间兴奋传递过程的影响,选用某动物的神经组织进行实验,处理及结果见下表,已知河豚毒素对于突触后膜识别信息分子的敏感性无影响。实验组号处理微电极刺激突触前神经元测得动作电位(mV)0.5ms后测得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mV)I未加河豚毒素(对照)7575II5min后6565 浸润在河豚毒素中III10min后5025IV15min后40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第I组神经元兴奋产生的动作电位主要由Na+内流引起,且膜外比膜内电位高75mVB.实验中刺激突触前神经元0.5ms后才测得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原因之一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信号转换需要时间C.从II、III、IV组推断,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降低可能是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神经递质数量减少引起D.由实验可知河豚毒素对神经兴奋传递起抑制作用,可用于开发麻醉药、镇痛剂等药物【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表格:其中实验I是对照组,与其相比,使用河豚毒素后,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降低,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降低的效果越明显。【详解】A、第I组神经元兴奋产生的动作电位主要由Na+内流引起,兴奋时,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膜外比膜内电位低75mV,A错误;B、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靠神经递质传递,会发生电信号变成化学信号,再变成电信号的转换,其信号转换需要时间,因此实验中刺激突触前神经元0.5ms后才测得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B正确;C、由于河豚毒素对于突触后膜识别信息分子的敏感性无影响,从II、III、IV组推断,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降低可能是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神经递质数量减少引起,C正确;D、由于河豚毒素对于突触后膜识别信息分子的敏感性无影响,从II、III、IV组推断,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降低可能是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神经递质数量减少直接引起的,由此可知河豚毒素对神经兴奋的传递起抑制作用,可用于开发麻醉药、镇痛剂等药物,D正确。故选A。13.如下图是人体排尿反射的反射弧结构简图((表示从树突到细胞体到轴突),方框甲代表大脑皮层的部分区域,乙代表脊髓中控制排尿的神经中枢。下列有关此生理过程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当膀胱储存尿液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引起乙中的排尿中枢兴奋B.成年人的排尿意识的产生与甲有关C.若正常成年人的b受损,其排尿反射依然存在D.若正常成年人的m和n受到损伤,其排尿反射仍会存在【答案】C【解析】【分析】1、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必须完整,反射才可以完成。排尿反射是非条件反射,低级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可以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2、题图是人的排尿反射的反射弧结构简图,图中a代表感受器,b是传入神经,方框甲和乙分别代表位于大脑皮层和脊髓的神经中枢,d是传出神经,e是效应器,而m、n则是与大脑皮层中相关区域联系的神经纤维,大脑通过m、n控制低级中枢(如乙)的活动。【详解】A、当膀胱储存尿液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刺激感受器产生兴奋,传导至神经中枢即乙中的排尿中枢使之兴奋,A正确;B、成年人的排尿意识的产生与甲(大脑皮层)有关,B正确;C、图中的a、b、c、d、e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b受损,则排尿反射将不会存在,C错误;D、若m或n受损,排尿反射仍存在,只是不受大脑皮层控制,D正确。故选C。14.缺血性脑卒中是因脑部血管阻塞而引起的脑部损伤,可发生在脑的不同区域。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无其他疾病或损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损伤发生在大脑皮层S区时,患者不能发出声音B.损伤发生在下丘脑时,患者可能出现生物节律失调C.损伤导致上肢不能运动时,患者的缩手反射仍可发生D.损伤发生在大脑时,患者可能会出现排尿不完全【答案】A【解析】【分析】大脑是高级神经中枢,可以控制低级神经中枢脊髓的生理活动。缩手反射为非条件反射。【详解】A、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损伤后,患者与讲话有关的肌肉和发声器官完全正常,能发出声音,但不能表达用词语表达思想,A错误;B、下丘脑是生物的节律中枢,损伤发生在下丘脑时,患者可能出现生物节律失调,B正确;C、损伤导致上肢不能运动时,大脑皮层的躯体运动中枢受到损伤,此时患者的缩手反射仍可发生,因为缩手反射的低级中枢在脊髓,C正确; D、排尿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低级中枢在脊髓,损伤发生在大脑时,患者可能会出现排尿不完全,D正确。故选A。15.下面是与促胰液素发现过程有关的四个实验,有关分析错误的是()①稀盐酸→小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②小肠黏膜+稀盐酸+沙子→制成提取液→注入静脉血液→胰腺分泌胰液③稀盐酸→静脉血液→胰腺不分泌胰液④稀盐酸→小肠肠腔(去除神经)→胰腺分泌胰液A.①与③组成实验自变量是稀盐酸刺激的部位B.①与④对比说明胰液分泌不受神经的调节C.①与④组成的对照实验中,自变量的控制采用了减法原理D.要证明胰液分泌是否受神经的调节应该再设计实验继续探究【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实验:1、①与③组成的实验的自变量是盐酸刺激的部位,因变量是胰液是否分泌,其结果说明稀盐酸是通过小肠肠腔起作用的,不能直接起作用;2、②与④组成的实验的自变量是否含有小肠黏膜的化学物质,因变量是胰腺是否分泌胰液,其结果说明胰腺分泌胰液与小肠膜产生的化学物质有关。【详解】A、①与③组成的实验的自变量是盐酸刺激的部位,因变量是胰液是否分泌,A正确;B、①与④组成的实验自变量是通向小肠的神经,因变量是胰腺是否分泌胰液,其结果说明胰腺分泌胰液可以不通过神经调节产生,但也可能受神经的调节,B错误;C、①与④组成的对照实验中,自变量是是否去除神经,采用了减法原理,C正确;D、①与④组成的实验自变量是通向小肠的神经,因变量是胰腺是否分泌胰液,其结果说明胰腺分泌胰液可以不通过神经调节产生,但也可能通过神经调节,要证明胰液分泌还受不受神经的调节应该再设计实验继续探究,D正确。故选B。16.某小组为探究雄性激素与动物性行为的关系,用尚未发育成熟的仔公鸡为材料,进行了摘除睾丸实验,发现阉割的仔公鸡长大后,不出现啼鸣、鸡冠不发育且无求偶行为,因此得出雄性激素能促进和维持公鸡第二性征和求偶行为的结论。科学工作者认为该实验有不严谨之处,需继续补充实验。下列补充实验最合理的是() A.重复进行上述实验,观察阉割后的现象是否稳定呈现B.以发育成熟的公鸡为材料进行摘除睾丸实验,不出现求偶行为C.不摘除仔公鸡睾丸并饲喂含雄性激素的饲料,出现第二性征和求偶行为D.给阉割的仔公鸡饲喂含雄性激素的饲料,长大后出现了第二性征和求偶行为【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意,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雄激素与动物性行为的关系,实验设计需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故实验材料应一致,据此分析作答。【详解】ACD、探究雄性激素与动物性行为的关系,用尚未发育成熟的仔公鸡为材料,进行了摘除睾丸实验,发现阉割的仔公鸡长大后,不出现啼鸣、鸡冠不发育和无求偶行为,该过程属于实验设计中的减法原则;要想让实验更严谨,还要再添加相关激素,即给阉割的仔公鸡饲喂含雄性激素的饲料,若能恢复公鸡的第二性征和求偶行为,才能得到结论:雄激素能促进和维持公鸡第二性征和求偶行为,AC错误,D正确;B、实验设计应遵循无关变量一致原则,本实验中实验材料为尚未发育成熟的仔公鸡,则另设的对照组不能选择发育成熟的公鸡,B错误。故选D。17.如图表示了一个健康人饭后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变化,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进食后血糖浓度升高的原因是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和吸收B.进食后的2h内,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C.2h~3h之间,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有所增加D.3.5h时,血糖浓度较高是肌糖原分解为葡萄糖所致【答案】D 【解析】【分析】据题图分析,进食后初期,由于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血糖浓度上升;血糖浓度上升刺激胰岛素分泌,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血糖浓度下降;2h~3h之间,血糖浓度下降至一定程度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促使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的转化,使得血糖浓度上升。【详解】A、进食后血糖浓度升高的原因是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和吸收,A正确;B、进食后的2h内血糖浓度较高,胰岛素分泌增加,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使血糖浓度降低,B正确;C、2h~3h之间,血糖浓度较低,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促使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的转化,以促进血糖浓度升高,C正确;D、3.5h时,血糖浓度较高是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所致,肌糖原不分解为血糖,D错误。故选D。18.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由肠道细胞合成和分泌)是肠促胰素的主要代表,食物中的葡萄糖会促进GLP-1的分泌,GLP-1主要通过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而参与血糖调节。科研人员为了探究口服葡萄糖与静脉注射葡萄糖对胰岛素应答反应的差异,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GLP-1通过促进肌糖原分解,升高血糖浓度来促进胰岛素分泌B.肠促胰素效应指的是与正常饮食相比,口服葡萄糖引起胰岛素分泌的增加效果C.摄入葡萄糖的方式和时间是自变量,胰岛素的分泌量是因变量D.肠道细胞内有控制GLP-1合成的基因,但胰腺细胞内没有【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口服葡萄糖时,胰岛素的应答反应明显高于静脉注射葡萄糖。【详解】A、由题意可知:GLP-1主要通过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而参与血糖调节,肌糖原不能直接分解为葡萄糖,A错误;B 、题图信息显示:口服葡萄糖(进食)对胰岛素分泌的促进作用明显高于静脉注射葡萄糖,两曲线之间的差值即为肠促胰素效应,B错误;C、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口服葡萄糖与静脉注射葡萄糖对胰岛素应答反应的差异,结合题图呈现的信息可知:摄入葡萄糖的方式和时间是自变量,胰岛素的分泌量是因变量,C正确;D、由题意“GLP-1是由肠道细胞合成和分泌的”可知:肠道细胞内有控制GLP-1合成的基因,而且该基因在肠道细胞内表达,胰腺细胞内也存在控制GLP-1合成的基因,只不过该基因在胰腺细胞内没有表达,D错误。故选C。第II卷非选择题(共64分)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64分)19.我们说话和唱歌时,需要有意识地控制呼吸运动的频率和深度,这属于随意呼吸运动;睡眠时不需要有意识地控制呼吸运动,人体仍进行有节律性的呼吸运动,这属于自主呼吸运动。人体呼吸运动是在各级呼吸中枢相互配合下进行的,呼吸中枢分布在大脑皮层、脑干和脊髓等部位。体液中的O2、CO2和H+浓度变化通过刺激化学感受器调节呼吸运动。回答下列问题:(1)人体细胞能从血浆、_________和淋巴等细胞外液获取O2,这些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和机体功能系统的活动,是通过内分泌系统、_____系统和免疫系统的调节实现的。(2)自主呼吸运动是通过反射实现的,其反射弧包括感受器、_______和效应器。化学感受器能将O2、CO2和H+浓度等化学信号转化为_____信号。神经元上处于静息状态的部位,受刺激后引发Na+_____而转变为兴奋状态。(3)人屏住呼吸一段时间后,动脉血中的CO2含量增大,pH变_____,CO2含量和pH的变化共同引起呼吸加深加快。(4)大脑皮层受损的“植物人”仍具有节律性的自主呼吸运动;哺乳动物脑干被破坏,或脑干和脊髓间的联系被切断,呼吸停止。上述事实说明,自主呼吸运动不需要位于______的呼吸中枢参与,自主呼吸运动的节律性是位于_____的呼吸中枢产生的。【答案】(1)①组织液②.神经(2)①.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②.电③.内流(3)小(4)①.大脑皮层②.脑干【解析】 【分析】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共同作用。【小问1详解】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内环境是组织细胞与外界发生物质交换的媒介,因此,人体细胞能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细胞外液获取O2,这些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据此可推测,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和机体功能系统的活动,是通过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调节实现的。【小问2详解】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化学感受器能将O2、CO2和H+浓度等化学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神经元上处于静息状态的部位,在受刺激后,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钠离子通道打开,Na+内流,产生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从而转变为兴奋状态。【小问3详解】动脉血中的CO2含量增大可导致pH降低,CO2可刺激位于脑干的呼吸中枢,使呼吸加快加深,利于排出CO2,恢复内环境的pH。【小问4详解】大脑皮层受损仍具有节律性的自主呼吸运动,说明自主呼吸运动不需要位于大脑皮层的呼吸中枢参与,而脑干被破坏或脑干和脊髓间的联系被切断,呼吸停止,说明自主呼吸运动的节律性是位于脑干的呼吸中枢产生的。20.长时程增强(LTP)是突触前纤维受到高频刺激后,突触传递强度增强且能持续数小时至几天的电现象,与人的长时记忆有关。下图是海马区某侧支LTP产生机制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依据以上机制示意图,LTP的发生属于______(填“正”或“负”)反馈调节。(2)若阻断NMDA受体作用,再高频刺激突触前膜,未诱发LTP,但出现了突触后膜电现象。据图推断,该电现象与_______内流有关。 (3)为了探讨L蛋白的自身磷酸化位点(图中α位和β位)对L蛋白自我激活的影响,研究人员构建了四种突变小鼠甲、乙、丙和丁,并开展了相关实验,结果如表所示:正常小鼠甲乙丙丁α位突变为缬氨酸,该位点不发生自身磷酸化α位突变为天冬氨酸,阻断Ca2+/钙调蛋白复合体与L蛋白结合β位突变为丙氨酸,该位点不发生自身磷酸化L蛋白编码基因确缺失L蛋白活性++++++++++-高频刺激有LTP有LTP?无LTP无LTP注:“+”多少表示活性强弱,“-”表示无活性。据此分析:①小鼠乙在高频刺激后______(填“有”或“无”)LTP现象,原因是___________;②α位的自身磷酸化可能对L蛋白活性具有________作用。③在甲、乙和丁实验组中,无L蛋白β位自身磷酸化的组是__________。【答案】(1)正(2)Na+(3)①.无②.小鼠乙L蛋白突变后阻断了Ca2+/钙调蛋白复合体与L蛋白结合,无法促进NO合成酶生成NO,同时无法激活L蛋白,进而无法形成LTP③.抑制④.丁【解析】【分析】兴奋传导和传递的过程: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小问1详解】由题图可以看出,突触前膜释放谷氨酸后,经过一系列的信号变化,会促进NO合成酶生成NO,进一步促进突触前膜释放更多谷氨酸,该过程属于正反馈调节。【小问2详解】 阻断NMDA受体的作用,不能促进Ca2+内流,从而不能形成Ca2+/钙调蛋白复合体,不能促进NO合成酶合成NO,从而不能产生LTP,但是谷氨酸还可以与AMPA受体结合,促进Na+内流,从而引发电位变化。【小问3详解】①由题表数据可以看出,小鼠乙L蛋白突变后,阻断了Ca2+/钙调蛋白复合体与L蛋白结合,则无法促进NO合成酶生成NO,进而无法形成LTP。②小鼠甲L蛋白α位突变为缬氨酸以后,该位点不能发生自身磷酸化,与正常小鼠相比(α位可以发生自身磷酸化),L蛋白活性增强,说明α位发生自身磷酸化可能会对L蛋白的活性起到抑制作用。③丁组小鼠L蛋白编码基因缺失,则不能形成L蛋白,无法发生L蛋白β位自身磷酸化。甲中a位点突变,其无法磷酸化,但不影响β位点磷酸化,故有LTP;乙a位点突变,阻断Ca2+/钙调蛋白复合体与L蛋白结合,导致L蛋白无法被激活,β位点无法磷酸化,无法形成LTP。在甲、乙和丁实验组中,无L蛋白β位自身磷酸化的组是乙丁。21.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TH)可调节人体多种生命活动。双酚A(BPA)是一种有机化合物,若进入人体可导致甲状腺等内分泌腺功能紊乱。下丘脑―垂体―甲状腺(HPT)轴及BPA作用位点如图。回答下列问题:(1)据图可知,在TH分泌的过程中,过程①②③属于_____调节,过程④⑤⑥属于_____调节。(2)TH是亲脂性激素,可穿过特定细胞的质膜并进入细胞核内,与核内的TH受体特异性结合。这一过程体现激素调节的特点是_____。(3)有研究表明,BPA也能促进皮质醇分泌,抑制睾酮分泌,说明BPA除影响HPT轴外,还可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体其他内分泌轴的功能。这些内分泌轴包括_____。(4)甲状腺过氧化物酶(TPO)是合成TH所必需的酶,且能促进甲状腺上促甲状腺激素(TSH)受体基因的表达。研究发现,进入人体的BPA能抑制TPO活性,可导致血液中TH含量_____,其原因是_____。【答案】(1)①.分级②.反馈 (2)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3)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和、下丘脑—垂体—性腺轴(4)①.减少②.BPA能抑制TPO活性,导致甲状腺细胞中促甲状腺激素(TSH)受体基因表达减少,进而表现为促甲状腺激素作用效果下降,TH分泌少【解析】【分析】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进而促进代谢增加产热,这属于分级调节。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小问1详解】据图可知,在TH分泌的过程中,过程①②③属于分级调节,分级调节能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馈,有利于精细调控,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过程④⑤⑥属于反馈调节,通过该调节过程维持了激素含量的稳定。【小问2详解】TH是亲脂性激素,可穿过特定细胞的质膜并进入细胞核内,与核内的TH受体特异性结合。这一过程体现了激素调节需要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的特点。【小问3详解】有研究表明,BPA也能促进皮质醇分泌,抑制睾酮分泌,由于皮质醇和睾酮的分泌都属于分级调节,故说明BPA除影响HPT轴外,还可直接或间接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和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中激素的分泌。【小问4详解】由于甲状腺过氧化物酶(TPO)是合成TH所必需的酶,且能促进甲状腺上促甲状腺激素(TSH)受体基因的表达。若进入人体的BPA能抑制TPO活性,则会导致甲状腺细胞中的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的基因表达减少,促甲状腺激素作用效果下降,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因此血液中TH含量减少,这会引发相关疾病。22.糖尿病显著增加认知障碍发生的风险。研究团队发现在胰岛素抵抗(IR)状态下,脂肪组织释放的外泌囊泡(AT-EV)中有高含量的miR-9-3p(一种miRNA),使神经细胞结构功能改变,导致认知水平降低。图1示IR鼠脂肪组织与大脑信息交流机制。请回答下列问题: (1)当神经冲动传导至①时,轴突末梢内的_______移至突触前膜处释放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使______打开,突触后膜电位升高。若突触间隙K+浓度升高,则突触后膜静息电位绝对值_______。(2)脂肪组织参与体内血糖调节,在胰岛素调控作用下可以通过______降低血糖浓度,IR状态下由于脂肪细胞的胰岛素受体______,降血糖作用被削弱。图1中由②释放的③经体液运输至脑部,miR-9-3p进入神经细胞,抑制细胞内______。(3)为研究miR-9-3p对突触的影响,采集正常鼠和IR鼠的AT-EV置于缓冲液中,分别注入b、c组实验鼠,a组的处理是_______。2周后检测实验鼠海马突触数量,结果如图2.分析图中数据并给出结论:_______。(4)为研究抑制miR-9-3p可否改善IR引起的认知障碍症状,运用腺病毒载体将miR-9-3p抑制剂导入实验鼠。导入该抑制剂后,需测定对照和实验组miR-9-3p含量,还需通过实验检测_______。 【答案】(1)①.突触小泡②.钠离子通道③.变小(2)①.葡萄糖转化为甘油三酯②.数量减少,结构异常③.相关基因表达(3)①.注入等量的缓冲液②.图像分析:b组与a组相比,正常鼠AT-EV不影响突触数量;c组与b组相比,IR鼠的AT-EV会使突触数量减少。结论:IR鼠的miR-9-3P能使突触数量减少(4)突触数量,认知水平【解析】【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兴奋时,钠离子大量内流,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小问1详解】当神经冲动传导至①时,轴突末梢内的突触小泡移至突触前膜处释放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引发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突触后膜电位升高;神经细胞膜内的钾离子浓度高于细胞膜外,静息时钾离子外流,若突触间隙K+浓度升高,则细胞内外钾离子浓度差变小,钾离子外流减少,突触后膜静息电位绝对值变小。【小问2详解】胰岛素是机体中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该过程中脂肪组织参与体内血糖调节,在胰岛素调控作用下可以通过葡萄糖转化为甘油三酯降低血糖浓度;胰岛素属于激素,需要与相应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分析题意,胰岛素抵抗(IR)状态下,使神经细胞结构功能改变,导致认知水平降低,胰岛素受体的数量减少,结构异常,导致胰岛素无法与其结合而发挥作用,降血糖作用被削弱;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miR-9-3p是一种miRNA,能够与mRNA结合导致mRNA不能作为模板起翻译作用,从而抑制相关基因的表达。【小问3详解】分析题意,本实验目的是研究miR-9-3p对突触的影响,则实验的自变量是小鼠类型及miR-9-3p的有无,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与单一变量原则,据图可知,图中的a是对照组,b、c组是注射溶于缓冲液的AT-EV,则a对照组应是注射等量的缓冲液;据图可知:b组与a组相比,正常鼠AT-EV不影响突触数量;c组与b组相比,IR鼠的AT-EV会使突触数量减少。说明IR鼠的miR-9-3P能使突触数量减少【小问4详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