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东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地理 Word版含解析.docx

广东省广东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地理 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571690

大小:4.26 MB

页数:20页

时间:2023-10-31

上传者:老李
广东省广东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地理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广东省广东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地理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广东省广东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地理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广东省广东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地理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广东省广东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地理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广东省广东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地理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广东省广东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地理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广东省广东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地理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广东省广东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地理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广东省广东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地理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广东省广东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地理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广东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下)高二级模块四考试地理试卷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9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卷上。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收回。第一部分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暗紫贝母是一种珍稀的药用植物,主要生长于青藏高原东部3200~4500m的高山环境中,分布区相对狭小。下图为不同海拔高度暗紫贝母气孔密度差异。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暗紫贝母()A.无法适应恶劣气候B.多位于高寒草甸C.茎叶储水能力强D.属于四季常绿植被2.影响不同海拔高度暗紫贝母气孔密度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A.水分B.气温C.光照D.土壤【答案】1.B2.B【解析】 【1题详解】暗紫贝母位于高海拔地区,这些地区气候高寒,说明其可以适应恶劣气候,A错误;该地区海拔高,多为高寒草甸,B正确;该地区水汽相对充足,并不需要茎叶大量储水,C错误;草甸植被属于一年生草本,不四季常绿植被,D错误。所以选B。【2题详解】根据图中信息,海拔越高,气孔密度越大,最可能是因为海拔高,气温低,因此相同的植被在高海拔地区需要更多的气孔进行气体交换,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B正确;水分条件、光照条件、土壤条件对暗紫贝母气孔密度的影响较小,ACD错误。所以选B。【点睛】暗紫贝母喜欢冷凉气候条件,具有耐寒、喜湿、怕高温、喜荫蔽的特性。其生长的主要环境为:土壤为山地棕壤、暗棕壤和高山草甸土;年降水量700毫米左右,相对湿度67%左右,无霜期约100天;阳光充足,腐殖质丰富,土壤疏松。如图是甘肃省以某种自然指标划分出来的四大区域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3.这四大区域的划分指标是()A.土壤中水分的多少B.年降水量的大小C.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D.空气湿度的大小4.有关这四大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A.区域界线是明确的B.区域间整体性突出C.区域内差异性突出D.区域间是相互联系的【答案】3.C4.D【解析】【3题详解】 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状况,降水量大于蒸发量,为湿润半湿润地区,降水量小于蒸发量,为干旱半干旱地区,C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土壤中水分的多少为土壤湿度,并不能划分干湿地区,A选项错误;湿度,表示大气干燥程度的物理量,在一定的温度下在一定体积的空气里含有的水汽越少,则空气越干燥;水汽越多,则空气越潮湿,并不能划分干湿地区,D选项错误。故选C。【4题详解】由于划分图中区域的指标为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其降水量每年并不相等,故其区域的界线存在一定的过渡性,并不明确,A选项错误。由于划分区域的指标为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划分指标存在明显的不同,故其各区域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而每个区域的内部,其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大致相似,区域内部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即区域内整体性较为突出,区域间差异性较为突出,B、C选项错误。图中各区之间存在着降水逐渐变化的趋势,在一定条件下,区域间还会发生转变,其区域的界线也有可能发生变化,区域间是存在相互联系的,D选项正确。故选D。【点睛】区域的特点:(1)层次性,即区域之间是有等级差异的。(2)差异性,指同级别区域之间的差异。一般来说,区域等级越高,区域内部越复杂,区域内同一性越小,区域间差异性越大;反之,区域等级越低,区域本身越简单,区域内同一性越大,区域间差异性越小。(3)整体性,即组成区域的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4)可变性,即区域范围、区域界线具有一定的变化,具体表现如下:①界线的模糊性:有的区域有明确的边界;有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②区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地表空间。③区划的角度、指标、目的不同,同一地表空间,可得到不同的区划方案。小海坨山位于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建有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下图示意小海坨山附近地形及部分滑雪道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甲滑雪道()①位于山地阳坡②落差超过800米③沿山脊线分布④较其它雪道坡度大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6.小海坨山作为北京冬奥会举办地之一的有利条件最可能是()A.垂直自然带谱较完整,风光秀丽B.山顶的积雪终年不会融化 C.灌木带面积较大,便于规划路线D.坡度适当且积雪厚度较大【答案】5.A6.D【解析】【分析】【5题详解】读图可知,甲滑雪道位于山地南坡,北半球为阳坡,①正确;甲滑雪道最高处海拔为2199米,最低处海拔为1200~1300米,相对高度为899~999米,落差超过800米,②正确;沿山坡分布,③错误;比乙、丙滑雪道坡度小,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6题详解】由材料“小海坨山位于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建有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可知,小海坨山作为北京冬奥会举办地之一的有利条件最可能是坡度适当且积雪厚度较大,作为高山滑雪场地之一,D正确;举办冬奥会场地与垂直自然带谱较完整,风光秀丽无关,与灌木带面积较大无关,AC错误;山顶海拔才2199米,夏季气温高,山顶的不会存在积雪,B错误。故选D。【点睛】冬奥会的主要项目包括滑冰、冰球、冰壶、滑雪、冬季两项、雪车和雪橇。建立滑雪场需要考虑以下条件:1、合适的山体条件;2、合适的气候条件,主要考虑小气候影响;3、必需的资源拥有量,如丰富的降雪量;4、交通道路是否便利,利于游览者到达、离开;5、基础客源市场占有比率;6、建设规模及接待能力;7、所建设区域的整体经济影响。乌兹别克斯坦是世界上最大的铀矿生产国之一,在核能研究和资源开发方面积累了近50年的经验,但截至2019年年底,全国电力供应中约有86%来自以天然气、煤炭和石油为燃料的火力发电,其余则来自水力发电。目前,乌兹别克斯坦正在筹划建造国内第一座核电站。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和常规能源相比,核能的突出特点是()A.能量集中B.收益快C.无任何污染D.可再生能源8.目前,乌兹别克斯坦筹划建造核电站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A.经济发展水平高B.原料优势大C.可开发清洁能源少D.海外市场广阔【答案】7.A8.B【解析】【7题详解】核能具有能量密度大,地区适应强的优势。核电站建设的科技和资金投入巨大,安全系数要求高,建设周期长;核能可能会产生放射性污染;核能发电所使用的原料是铀,铀为非可再生资源,综上所述,A正确,B、C、D项错误,本题选A。【8题详解】乌兹别克斯坦经济发展水平低,A错;从题设中乌兹别克斯坦是世界上最大的铀矿生产国之一,可以得出原料优势大,B正确;乌兹别克斯坦可开发的清洁能源多,发展核电主要针对是国内市场广阔,C、D错,综上所述本题选B。 【点睛】常规资源有:水电、汽油、蒸汽、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新能源有:太阳能、地热能、核能、风能、海洋能等。下图示意渭河流域及其干支流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渭河水最终()A.通过黄河流入黄海B.通过黄河流入渤海C.通过长江流入东海D.通过长江流入南海10.下列关于渭河水文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含沙量大②冬季有结冰期③全年水量较稳定④冬季水量大,夏季水量小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11.与北岸支流相比,渭河南岸支流平均流程较短,其主要原因是()A.北岸地区地表崎岖B.南岸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C.南岸地区地表平缓D.南侧分水岭距离渭河干流较近【答案】9.B10.A11.D【解析】【分析】【9题详解】渭河是黄河的支流,黄河注入渤海,因此渭河水最终通过黄河流入渤海,B正确,ACD错误;故选B。10题详解】渭河支流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①符合;渭河位于北方地区,冬季均温低于0℃,有结冰期,②符合;渭河流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降水集中,冬季寒冷干燥,河流水量夏季大,冬季小,水量季节变化大,③④不符合;综上,A正确,BCD错误;故选A。【11题详解】 与北岸支流相比,渭河南岸支流平均流程较短,主要与河流发源地有关,相比于北侧,南侧分水岭距离渭河干流较近,D正确;南侧是秦岭,北侧是黄土高原,南侧起伏更大,地表更崎岖,AC错误;南岸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并不是降水稀少,B错误;故选D。【点睛】河流水文特征分析:①水位:(决定于河流补给类型,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变化由降水特点决定;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变化由气温特点决定,由地下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较稳定)。②径流量:(以雨水补给的河流,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大,一般流量大)。③含沙量:(取决于流域内地面植被状况;地势的起伏状况)。④结冰期:有无或长短(最冷月月均温)。⑤汛期:有长短(由雨季长短决定或气温的高低决定)⑥凌汛:有无(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有结冰期和发生在较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河段)⑦径流量变化(包括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季风区河流径流量变化更大)⑧流速(受地形地势影响,短促的起伏大的河流流速快,长而平直的河流流速慢)。农牧交错带指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也是半湿润地区和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下图为“我国农牧用地过渡带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图中原过渡带到可能变动带的范围变化说明该地区土地利用方式是()A.种植用地向畜牧用地转变B.畜牧用地向林业用地转变C.畜牧用地向种植用地转变D.林业用地向种植用地转变13.下列选项中与图中土地利用转变带来的影响无关的是()A.江淮地区的洪涝B.该地区草场的载畜量变化C.辽河上游河水含沙量的变化D.华北地区沙尘天气出现次数的变化【答案】12.C13.A【解析】【12题详解】 由图中可能变动带的位置可以推知,农牧用地过渡带向西北方向迁移,说明该地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可能存在过度开垦的现象,使原有畜牧用地向种植用地转变,C项正确;图中是农牧过渡带,没有涉及林业用地,BD项错误;图中的可能变动带原来是畜牧区,现畜牧区即将变为农用地,A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C。【13题详解】图中畜牧用地转变成农业用地,将导致该地区荒漠化程度加剧,造成北方地区沙尘暴天气增加、草场载畜量降低及河流含沙量增加等,故BCD项均为其影响;江淮地区洪涝主要是降水过多所致,与图中土地利用转变无关,故本题选A。【点睛】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限,有明确的区位特征,其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它区域有所区别。其中除行政区划有明显的分界线以外,其它区域划分的分界线都是模糊的。除行政区划有明显的分界线以外,其它区域划分的分界线都是模糊的。呼伦贝尔已探明及预测的煤炭资源储量为1572亿吨,这些煤田大部分具有埋藏浅、煤层厚、易开采的特点,且结构稳定。近年来,呼伦贝尔承接了许多山西、辽宁等地煤炭开采与加工设备制造项目。下图示意呼伦贝尔煤炭资源、交通及城镇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4.根据材料,呼伦贝尔煤炭资源开发的有利条件有()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优越②距蒙古和我国西北地区较近,市场广阔③靠近铁路、公路线,交通运输便利④开发历史悠久,技术和资金雄厚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5.下列关于呼伦贝尔市煤炭基地可持续发展措施的说法,不合理的是()A.积极实施“洁净煤”战略,促进煤炭生产和消费的高效化、清洁化B.推进矿区土地复垦和生态建设C.加大煤炭开采量,提高市场占有率D.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的附加值【答案】14.C15.C【解析】【14题详解】由材料可知,呼伦贝尔煤炭资源储量大、埋藏浅、煤层厚、易开采,结构稳定,①正确;我国西北地区经济较为落后,靠近西北地区不具备市场广阔的优势,② 错误;据图可知,该地有铁路、公路等分布,交通便利,③正确;由材料中“呼伦贝尔承接了许多山西、辽宁等地煤炭开采与加工设备制造项目”可知,呼伦贝尔工业基础较为薄弱,开采技术、资金等并无优势,④错误,故选择C项。【15题详解】高效化、清洁化既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又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A说法合理;矿区土地复垦有利于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B说法合理;煤炭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加大开采会导致煤炭资源的枯竭,不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C说法不合理;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与经济效益的提高,D说法合理。本题要求选择说法不合理的选项,故选择C项。【点睛】能源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与治理(1)提高煤的利用技术水平(2)调整产业结构(3)“三废”的治理新加坡河是新加玻的主要河流之一,其两岸的发展经历了从繁荣到衰落再到振兴的过程。通过综合的保护、整治、再利用,使得历史与现代融合,最终打造成功理想的滨水景观。城市更新方式从单纯的拆旧建新转换为结合建链和市遗产保护的城市更新策略,新加坡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价值的认识在全球城市发展中处于领先水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6.新加坡河沿岸振兴的关键因素是()A.政府扶持B.资金投入 C.创新理念D.新增土地17.我国滨水城市更新发展可借鉴经验有()A.全力打造新兴文化和区域B.大力支持城市复古建设C.注重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D.加大城市建设科技投入【答案】16.C17.C【解析】【分析】【16题详解】结合材料信息“通过综合保护、整治、再利用,使得历史与现代融合,最终打造成功理想的滨水景观”可知新加坡河沿岸振兴关键因素是创新理念,在新加坡河的更新改造过程中,充分利用河流沿岸历史建筑,为新加坡河滨水景观注入活力,把新加坡河变成一条旅游的河,打造一个商业和活动走廊,C对;新加坡河沿岸振兴离不开政府扶持,资金的投入,但这些因素不是打造成功理想的滨水景观的关键因素,A、B错;新加坡河沿岸振兴是对河流及沿岸的综合保护、整治、再利用,并没有新增土地,D错。故选C。【17题详解】通过上题分析可知,通过历史与现代融合的创新理论,新加坡河最终打造成功理想的滨水景观。全力打造新兴文化和区域、加大城市建设科技投入,让城市充满了现代文化、科技气息,缺乏对历史文化的传承,A、D错;大力支持城市复古建设,只体现历史文化气息,B错;注重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不仅展示了当地历史文化面貌同时又给这些文化遗产赋予新时代的新功能,C对。故选C。【点睛】新加坡河振兴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将人作为规划的中心,为大众利益建造城市。因此,新加坡河滨水发展的原则之一是滨水空间是属于公众的,URA对新加坡河两岸的滨水区域进行设计,人们可以在河边用餐、购物、散步休闲。不同区域会执行不同的设计导则来保证规划设计的灵活性,为人们提供不同的体验和感受。为了让滨水空间变得史有吸引力,URA改良了夜间灯光,并添加了艺术雕塑作品,还有针对儿童、家庭的休闲设施,给人们提供更多的休闲活动空间。“一块块大小不一的“菜园”漂浮在水面,蔬菜瓜果等作物栽种其中。收获季节,撑上一尾小船,在阡陌交纵的水道里穿梭,将“菜地”里的作物一一收起”——这是某国农民雨季时进行农业活动的方式。这些“菜地”被当地人称为“漂浮菜园”,已有数百年历史。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8.当地农民采用“漂浮菜园”种植方式的最主要原因是() A.历史悠久,技术成熟B.地势低平,易遭受洪涝灾害C.土壤贫瘠,肥力低D.人口数量多,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9.该国最可能是()A.巴基斯坦B.埃及C.荷兰D.孟加拉国【答案】18.B19.D【解析】【18题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漂浮菜园”种植方式与历史悠久,技术成熟无关,A错误;由材料可知“菜园”漂浮在水面上,是雨季时进行的农业活动方式,说明当地雨季长,降水丰沛;地势低洼,河流纵横交织,流速缓慢,排泄不畅,夏季易发生洪涝灾害,且大片土地被水淹没多达半年以上,使许多低洼地的土地无法种植作物,“漂浮菜园”这一种植方式,有效克服了低洼地区容易积水的问题,获得稳定的产量,B正确;采用水上的“漂浮菜园”的种植方式与土壤和耕地数量多少关系不大,是耕地被洪水淹后人们为克服低洼地易积水而采取的一种种植方式,因此土壤和耕地数量不是种植方式形成的最主要原因,CD错误。故选B。【19题详解】由上题推论可知,该种种植方式地区降水量大,且降水季节变化大,地势低洼,容易引发洪涝灾害的地区,因此该国最可能是孟加拉国,孟加拉国中南部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雨季长,降水丰沛;该地区为冲积平原,地势低洼,河流纵横交织,流速缓慢,排泄不畅,夏季易发生洪涝灾害,且大片土地被水淹没多达半年以上;海水入侵也使许多沿海土地无法种植作物,“漂浮菜园”这一种植方式,有效克服了低洼地区容易积水的问题,获得稳定的产量。孟加拉国河网密布,“水泽之乡”遍布,适宜发展“漂浮菜园”种植方式的区域广,D正确;巴基斯坦国家地势低平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洪涝灾害少,河流水系少,不适合该种种植方式,A错误;埃及国家绝大部分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人们在尼罗河沿岸和河口三角洲发展灌溉农业,其它大部分地区都是热带荒漠,水资源缺乏,没有河流水系,无法形成漂浮菜园,B错误;荷兰国家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各月降水均匀,降水季节变化小,洪涝灾害少,该国曾经大量围海造陆发展生产,不是采用“漂浮菜园”来种植蔬菜。C错误。故选D。【点睛】孟加拉国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自然原因:1、夏季西南季风强盛降水,降水丰沛,多暴雨;2、飓风活动频繁,多暴雨;3、地势低洼,排水不畅;4、恒河与布拉马普特拉河在此交汇且同时进入汛期;5、如果巧遇天文大潮,受海水顶托河水不易排出,会进一步加剧洪涝。人为原因:人口密度大,上游植被破坏较多,水土流失严重;经济不发达,资金、技术不足,水利工程设施少。京津冀地区位于环渤海心脏地带,北靠燕山山脉,南朝华北平原,西倚太行山,东临渤海湾。京津冀区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类型多样,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减。近年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京津冀地区设立了许多生态防护区,生态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下图示意京津冀区域位置,下表示意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生态系统服务供给率与供需比(供给率越大,表明生态系统服务实际供给的转化率越高;供需比越大,说明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盈余越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区域供给率供需比1990年2015年1990年2015年坝上高原生态防护区0.780.780.520.520.850.85-0.16-0.37 低平原生态修复区近海岸海域生态防护区0.830.82-0.12-0.24京津保中心区生态过渡带0.840.85-0.20-0.450.750.760.690.60 燕山一太行山生态涵养区20.表所示时段内低平原生态修复区、近海岸海域生态防护区、京津保中心区生态过渡带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比下降明显的原因是()A.建筑用地增加B.生态系统供给率下降C.水域面积增加D.降水量减少21.坝上高原生态防护区对京津冀地区的生态作用主要表现为()A.调节气候B.美化环境C.提供木材D.防风固沙22.为改善低平原生态修复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比,下列措施不合理的是()A.修建农田防护林B.发展节水农业C.防治土壤盐碱化D.退耕还林还草【答案】20.A21.D22.D【解析】【20题详解】京津冀地区中,低平原生态修复区、近海岸海域生态防护区、京津保中心区生态过渡带三个区域属于人类活动密集区,供需比下降主要是由于城镇化的发展,建设用地面积急剧增加,侵占提供重要生态系统供给服务的耕地面积及可提供重要调节服务的草地和水域面积,A正确,C错误。表中所示时段内生态系统服务供给率比较稳定,B错误。自然环境也无明显变化,D错误。故选A。【21题详解】坝上高原生态防护区位于京津冀地区的西北方,西北方是该区域风沙来源的主要方向,所以坝上高原生态防护区的生态作用主要表现在防风固沙,D正确。坝上高原生态防护区距离京津冀市区较远,对市内气候调节作用微弱,也没有美化环境的作用,AB错误。提供木材是经济作用,C不符合题意。故选D。【22题详解】低平原生态修复区为京津冀地区主要耕地分布区,主要任务为保护耕地底线,退耕还林还草不合理,D符合题意。A、B、C选项均为保护耕地的措施,不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生态防护区的主要任务是系统规划和推进生态修复工程淤地坝是黄土高原地区人民在长期水土保持实践中独创的治理水土流失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工程措施。下图示意淤地坝结构,完成下面各题。23.淤地坝的作用是() A.沿等高线修筑,可以截流蓄水B.在沟道中修建,用于淤泥造地C.成品字形排列,利于树木成活D.在沟道中修建,用于稳定沟坡24.治黄先治沙,治沙先治水,说明()A.水土保持利于调沙减淤B.放水冲沙是解决黄河水害的根本措施C.要对全流域进行统筹调度D.黄河含沙量大是水量不足的主要原因25.淤地坝造成的影响是()A.水库发电能力增强B.河口三角洲面积增速变慢C.流域生物多样性减少D.下游地上河进一步抬升【答案】23.B24.A25.B【解析】【分析】【23题详解】由图示信息可知,修建淤地坝可以拦水拦沙,拦截的水分经泄水涵洞排出,不能截留蓄水,且图中未显示沿等高线修建,A错误。淤地坝在沟道中修建,用于淤泥造地,后期淤泥处可变成耕地,增加耕地面积,还有利于减少下游河道含沙量,减轻洪涝灾害,B正确。材料中信息并没有体现出淤地坝成品字形排列,C错误。淤地坝不属于坡面措施,D错误。故选B。【24题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黄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由于在中游流经了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导致河流含沙量大增,到了下游,流速变缓,泥沙沉积,形成“地上河”,成为世界上最难治理的河流,所以治黄先治沙,治沙先治水,说明了水土保持有利于调节河流的含沙量,减少泥沙的淤积,不能说明要对全流域进行统筹调度,A正确,C错误。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是治理黄河水害的根本措施,B说法错误。黄河含沙量大小不是影响水量大小的因素,D说法错误。故选A。【25题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修建淤地坝可以拦截泥沙,导致河流中的含沙量减小,有利于缓解下游地上河进一步抬升,也使得河口三角洲泥沙淤积量减少,三角洲的增速变慢,B正确,D错误。淤地坝可以拦水拦沙,拦截的水分后来再经泄水涵洞排出,因此河流水量变化不大,所以对水库发电能力影响不大,A错误。淤地坝对流域生物多样性影响不大,C错误。故选B。【点睛】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措施包括水土保持和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的原则: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治理和开发相结合。基本措施有:压缩农业用地,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保护和改善天然草场,规定合理的载畜量。露天采矿,及时回填复垦。目的:改善环境,提高植被的覆盖率,防止水土流失。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保持水土,建立高效的农林牧业生产体系。意义:水土保持,脱贫致富。措施:工程、生物和农业技术等措施并用,有机结合,效益互补。 下图为我国南海某区域,图中岛屿为天热岛屿,目前该海域正在进行围海造陆,具体选址-般水深小于20米。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26.图中海域的岛屿()A.土壤肥沃B.河网密布C.气候湿热D.物种多样27.围海造陆选择在该海域,主要考虑()A.海洋资源开发B.海洋运输便利C.施工难度较小D.距离大陆较近【答案】26.C27.C【解析】【分析】【26题详解】根据该地的经纬度位置,可知该地为热带季风气候,海洋性较强,气候湿热,C正确;土壤有机质含量较少,土壤贫瘠,A错误;岛屿面积较小,河流少,物种较少,BD错误。故选C。【27题详解】根据图中等深线的分布可知,该海域部分地区水深在0~20米之间,水域较浅,围海造陆工程量较小,C正确;海洋资源开发,海洋运输,距离大陆的远近对围海造陆工程选址的影响较小,ABD错误。故选C。【点睛】围海造陆的利与弊:围海造陆,用于城市建设和工农业生产,有效缓解了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不足的矛盾。改变了海岸带的自然景观,破坏生态平衡。不合理的围海造陆,破坏海岸自然景观环境,破坏海洋生物链,使海洋生物锐减,造成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不少海湾的自然环境因不合理的围海造陆活动而改变,严重损害了其栖息生物的生态环境,导致原有生物群落结构的破坏和物种的减少。 水是影响村落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我国某村落始建于明清时期,大部分建筑材料取自村落附近,村中有引水渠贯穿村巷(如下左图所示)。下右图示意该村落空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8.该村落引水点处河流流向与修建引水渠的主要目的是()A.由北向南排放工业废水B.由北向南提供洗涤用水C.由南向北提供饮食用水D.由南向北灌溉农田菜园29.该村落建筑外墙基部大量使用砖石,其主要目的是()A.保温隔热B.防震减灾C.防雪防雹D.防潮防蛀30.该村落最可能位于()A.东南丘陵B.长江三角洲C.河西走廊D.长白山山区【答案】28.B29.D30.A【解析】【28题详解】从材料中可知,该引水渠自河流引水经聚落通往农田,可能会有很多人误选灌溉农田菜园,但结合文字材料中“村中有引水渠贯穿村巷”,再结合图像信息中聚落周围有井水、河流从农田边缘经过可知,如果是灌溉农田菜园,应直接从河流向农田引水更便利,因此水渠的目的不是为了灌溉农田,故D项错误;聚落北侧有水井,且位于林地边缘,距聚落不远,河流水与地下水相比,地下水水质更好一些,且水渠从房前屋后经过,多多少少会受到人类的影响,因此水渠的目的不是为了提供饮食用水,故C项错误;从左侧图中并未看到村落有工业分布,故推测修建引水渠并不是为了排放工业废水,A项错误;聚落各家门房对着引水渠,便于提供各种洗涤用水,比如洗菜、淘米等水(当然也可以是洗衣,古代没有现代的化学洗涤剂之类),用完后这些水可以顺着水渠流入农田,故B项正确。【29题详解】注意设问中砖石是放置在外墙基部,如果砖石是用来保温隔热的,应大量使用,而不会仅在外墙基部,另外保温隔热还应该要求墙体厚,而设问只是对外墙基部大量使用砖石来进行提问,没有墙体厚的信息,故A项错误;大量使用砖石对防震减灾效果较差,相比较而言木质材料更加有利于防震救灾,故B项错误;雪和冰雹对建筑物的影响是从上至下的,比如冰雹应该先砸在房顶上或顶部墙上,而后才会影响外墙基部,故C项错误;一般外墙的基部与地面相连,受地面其他物质或地表径流、降水喷溅影响较大,故防潮防蛀最有可能,故D项正确。【30题详解】 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区域有山、多林地。长江三角洲为平原,作为建筑材料的石块不多,林地也少,河西走廊林地很少,故B、C项错误;长白山区多石也有林地,但长白山在清朝时被封禁,那里不允许建设聚落,明朝时东北那里没有开发,而材料中说村落始建于明清时期,那时少数民族区还没有农田耕地,(建筑基部的砖石是用于防潮防蛀、长白山大部分时间有积雪覆盖,房屋前不应修水渠,会长期冻结,引水大部分时间不能使用,)故D项错误;东南丘陵有山地、林地众多,水源充足,在地势有一定起伏的地方引水可供聚落村民使用,降水时间长,气候潮湿,符合前面推测,故该村落最有可能位于东南丘陵,A项正确。故选A。【点睛】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气候、地形等自然地理要素对人类聚落分布、道路选址有影响。2.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自然资源,供人类开发利用。3.自然界出现的自然灾害会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4.全球变暖对人类生产活动有重大的影响。第二部分非选择题二.综合题(共3题,共40分)。3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小南海位于渝东南黔江区,形成于清咸丰六年(1856年)的大地震中。如今在谷口处修有水闸。下左图示意小南海局部水系,右图为小南海谷口附近景观图。(1)简述小南海的形成过程。(2)分析小南海的形成对周边地区水循环的影响。(3)试分析修建小南海水闸对小南海镇的作用。【答案】(1)地震导致山地岩块崩塌,形成堰塞体,在谷口阻断河道;上游河水在此不断汇集,积水成湖。(2)水域面积增加,蒸发量增加;湖区及周边区域空气湿度增加,降水增多;地表水下渗量增大,地下水增多;区域陆地内循环更加活跃。(3)小南海水闸的修建能更好地调节小南海的水量,从而为小南海镇提供更为稳定的用水;水闸调蓄洪水,能尽量避免小南海镇受到洪水侵袭。【解析】【分析】本题以小南海为背景,考查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水域对周边地区水循环的影响、水闸对小南海镇的作用。 【详解】(1)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一般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角度分析:材料“小南海位于渝东南黔江区,形成于清咸丰六年(1856年)的大地震中”,说明首先是地震导致山地岩块崩塌,形成堰塞体,在谷口阻断河道,使河流变为封闭的低洼之地;堰塞体阻断河道以后,河流受阻,上游河水在此不断汇集,积水成湖。(2)小南海为一堰塞湖,其形成对周边地区水循环的环节、类型等产生影响:使该地区水域面积增加,水体蒸发量增加;湖区及周边区域空气湿度增加,水汽凝结降水增多;地表水由于径流受阻,下渗量增大,地下水不断增多;区域陆地蒸发加强,降水增加,使陆地内循环更加活跃。(3)小南海镇位于小南海下游地区,水闸的修建能更好地调节小南海的水量,从而为小南海镇提供更为稳定、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该区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水闸可以调蓄洪水,能尽量避免小南海镇受到洪水侵袭。【点睛】第1题,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一般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角度分析;第2题,小南海为一堰塞湖,其形成对周边地区水循环的环节、类型等产生影响;第3题,小南海镇位于小南海下游地区,水闸的修建能调节小南海的水量和洪峰。3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乌克兰南部地区黑土广布,是向日葵的主要种植区。该国向日葵种植面积广,葵花籽产量高,出油率高,品质好,其葵花籽油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25%,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葵花籽油出口国。向日葵花盘形似太阳,花朵亮丽,颜色鲜艳,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该地区已培育有三十多个观赏型品种,观赏型向日葵较一般向日葵价格高,已在该地区广泛种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近年来,乌克兰南部地区向日葵种植面积不断增加,黑土地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下图示意乌克兰向日葵种植区分布。(1)分析乌克兰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葵花籽油出口国的条件。(2)分析广泛种植观赏型向日葵对当地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3)分析向日葵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对黑土地的不利影响。【答案】(1)乌克兰向日葵种植面积广,葵花籽产量高,且出油率高,为葵花籽油生产提供丰富且优质的原料;该国人口少,国内市场需求量小;位置靠近西欧,国际市场广阔,出口量大。(2)种植观赏型向日葵,能够促进农业多样化发展,带动当地相关产业(旅游业等)发展;观赏型向日葵价格高,经济效益好,有利于提高当地农民收入。(3)种植面积不断增加会造成植被破坏,加剧黑土侵蚀,使土层变薄,黑土肥力下降;不合理灌溉面积增加,导致土壤盐碱化面积增加,导致黑土退化;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土壤污染严重,导致黑土退化【解析】 【分析】本题以俄罗斯的向日葵的种植为背景、考查农业区位以及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分析和利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详解】(1)乌克兰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葵花籽油出口国的条件主要从接近市场、产量大、原料丰富等方面分析。乌克兰向日葵种植面积大,葵花籽产量高,且含油量大,为葵花籽油生产提供丰富且质优的原料;葵花籽油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25%,本国人口较少,国内市场狭小,需求量小;位置靠近欧洲,经济发达,市场需求量大,国际市场广阔,出口量大。(2)种植观赏型向日葵,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主要表现为带动产业发展,进行产业升级,可以提高农民收入;能够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带动旅游业发展,减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或过度开发;观赏型向日葵价格高,经济效益好,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靠近欧洲,花卉市场广阔,利于实现经营多元化,有利于解决传统向日葵产业产量不稳定的问题。(3)向日葵面积增大,必然挤压其他植被的生存空间,导致植被破坏,从而加剧黑土侵蚀,使得黑土肥力下降;向日葵面积增大,灌溉面积增大,不合理灌溉容易导致土壤盐碱化,从而导致黑土退化;同时,大量化肥农药施用,导致土壤污染,也会导致黑土退化。33.结合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海洋荒漠化,指在人为作用下海洋(及沿海地区)生产力的衰退过程。广义的海洋荒漠化是指由于海洋开发无度、管理无序、酷渔滥捕和海洋污染范围扩大,使渔业资源减少,赤潮等危害不断,海洋出现了类似于荒漠的现象。狭义的海洋荒漠化是指由于海洋石油污染导致海洋失去调节气候的作用,产生“海洋沙漠化效应”。下图示意大西洋北部海区海洋年平均水温分布图。(1)夏季,甲、乙两海域哪一处漂浮的冰山多,为什么?(2)从海洋对气候的调节作用方面分析,若乙海域发生大面积石油污染会导致哪些后果?【答案】(1)甲因为甲靠近格陵兰岛,格陵兰岛冰川广布,岛上冰川容易流入该海域形成冰山,同时从北面南下的寒流容易将北冰洋的冰山,格陵兰岛东面流入海洋的冰山带到该海域;而乙海域远离格陵兰岛,且受北上的暖流影响,所以不容易将北冰洋的冰山带来。(2)大面积的石油污染会形成油膜浮在海面,提高了海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从而抑制海水的蒸发,使海上空气变得干燥,降水减少;同时油膜会阻碍大气与海水之间的热量交换,使污染区上空大气的年、日温差变大,使海洋失去调节气温的作用,最终产生“海洋沙漠化效应”。 【解析】【分析】本题以海洋荒漠化相关内容为材料,设置两道小题,涉及甲、乙两海域哪一处漂浮的冰山多及其原因、若乙海域发生大面积石油污染的后果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小问1详解】可以从冰山的来源和搬运入手分析。由大西洋北部海区海洋年平均水温分布图可知,甲离格陵兰岛近,格陵兰岛冰川广布,岛上的冰川易流入甲海域,形成冰山,同时东格陵兰寒流从北面南下时会将北冰洋的冰山和格陵兰岛东面流入海洋的冰山带到甲海域;与之相比,乙海域距格陵兰岛较远,且受北上的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很难将北冰洋的冰山带来。故甲海域漂浮的冰山多。【小问2详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