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运〔2013〕29号高速铁路有砟轨道线路修理规则铁运.doc

铁运〔2013〕29号高速铁路有砟轨道线路修理规则铁运.doc

ID:83566084

大小:2.78 MB

页数:99页

时间:2023-10-23

上传者:156****9983
铁运〔2013〕29号高速铁路有砟轨道线路修理规则铁运.doc_第1页
铁运〔2013〕29号高速铁路有砟轨道线路修理规则铁运.doc_第2页
铁运〔2013〕29号高速铁路有砟轨道线路修理规则铁运.doc_第3页
铁运〔2013〕29号高速铁路有砟轨道线路修理规则铁运.doc_第4页
铁运〔2013〕29号高速铁路有砟轨道线路修理规则铁运.doc_第5页
铁运〔2013〕29号高速铁路有砟轨道线路修理规则铁运.doc_第6页
铁运〔2013〕29号高速铁路有砟轨道线路修理规则铁运.doc_第7页
铁运〔2013〕29号高速铁路有砟轨道线路修理规则铁运.doc_第8页
铁运〔2013〕29号高速铁路有砟轨道线路修理规则铁运.doc_第9页
铁运〔2013〕29号高速铁路有砟轨道线路修理规则铁运.doc_第10页
资源描述:

《铁运〔2013〕29号高速铁路有砟轨道线路修理规则铁运.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TG/GW116-2013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高速铁路有砟轨道线路维修规则(试行)铁运〔2013〕29号2013年2月4 前言线路养护维修技术是高速铁路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指导我国高速铁路有砟轨道线路养护维修,满足线路高可靠性、高稳定性、高平顺性的要求,特制定本规则。本规则在总结高速铁路有砟轨道相关研究成果和国内外养护维修技术基础上编制而成。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南昌、武汉铁路局的大力支持。本规则共分九章和十二个附录,阐述了高速铁路有砟轨道线路主要设备技术标准和维修要求,规定了线路设备检查内容和周期、维修标准、维修作业要求、线路质量评定及精测网应用与维护要求等。在执行本规则过程中,希望各单位结合工作实践,认真总结经验、积累资料,如有需要补充和完善之处,请及时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反馈铁道部运输局工务部(北京市复兴路10号,邮政编码:100844),供今后修订时参考。本规则技术总负责人:康高亮、郭福安、曾宪海、赵有明。本规则编制单位: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高速铁路轨道维护管理技术组。本规则主要起草人:吴细水、肖俊恒、王邦胜、姚冬、刘丙强、江成、黎国清、姜子清、田新宇、段剑峰、万坚、张银花、王长进、邹定强、杨桉、吕关仁、吴仕凤、李传勇、肖卫军、马德东、蒋金洲、王树国、周清跃、李力、黎连修、田常海、高睿、宋贲。本规则主要审查人:康高亮、郭福安、曾宪海、赵有明、张军政、侯文英、沈榕、杨忠吉、许有全、刘建基、田斌、郭良浩、寇东华、梁春方、张冠军、乔连军、张金龙、谭敦枝、胡永乐、杨厚昌。本规则由铁道部运输局工务部负责解释。4 目录第一章总则7第二章线路设备维修工作内容及计划9第一节工作分类9第二节工作内容9第三节管理组织11第四节工作计划11第三章线路设备标准和修理要求13第一节线路平面13第二节线路纵断面15第三节道床16第四节轨枕17第五节钢轨17第六节扣件21第七节道岔及调节器24第八节无缝线路28第九节标志标识31第四章线路设备检查33第一节一般要求33第二节线路动态检查33第三节线路静态检查34第四节钢轨检查36第五节量具检查39第五章线路设备维修主要作业要求41第一节一般要求41第二节钢轨修理41第三节扣件维修及轨道几何尺寸调整作业46第四节轨枕修理作业49第五节道岔及调节器作业49第六节大型养路机械起拨道、捣固、稳定作业51第七节无缝线路作业52第八节冻害整治作业55第六章线路设备维修标准57第一节线路设备维修周期574 第二节轨道静态几何尺寸容许偏差管理标准57第三节轨道动态不平顺管理值61第四节车辆动力学指标管理值63第五节作业验收办法63第七章线路质量评定65第一节线路设备状态评定65第二节线路设备保养质量评定65第八章精密测量控制网72第一节一般要求72第二节精测网构成及主要技术标准72第三节精测网维护和应用75第九章维修工机具、常备材料与作业车辆停留线78附录一道岔检查工具及方法79附录二可动心轨单开道岔检查记录83附录三钢轨伸缩调节器检查记录84附录四无缝线路、道岔及调节器钢轨位移观测记录85附录五钢轨外观及表面伤损检查记录88附录六伤损钢轨月报89附录七轨距调整配置表90附录八无缝线路胀轨跑道情况登记表92附录九线路设备状态评定统计报告93附录十有砟轨道线路维修工机具94附录十一有砟轨道常备材料97附录十二本规则用词说明994 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适应高速铁路运营要求,做好有砟轨道线路设备维修管理,提高维修技术水平,满足线路高可靠性、高稳定性、高平顺性的要求,特制定本规则。第1.0.2条线路维修工作的基本任务是保持线路设备状态完好,保证列车以规定速度安全、平稳和不间断地运行,并尽量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第1.0.3条线路维修应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严检慎修”的原则,根据线路状态的变化规律,合理安排养护与维修,做到精确检测、全面分析、精细修理,以有效预防和整治病害。第1.0.4条线路维修应实行检、修分开的管理制度,实行专业化和属地化管理。应本着“资源综合、专业强化、集中管理”和“精干、高效”的原则建立高速铁路线路维修管理机构。第1.0.5条应严格实行天窗修制度。天窗时间应固定,一般不得少于240min。第1.0.6条应做好精密测量控制网(以下简称精测网)的管理,保证运营维护测量有稳定可靠的测量基准,并利用精测资料指导线路维修。第1.0.7条应加强曲线(含竖曲线)、道岔(含调节器)、焊缝、过渡段的检查和养护维修,加强轨道长波不平顺的检查和管理,保证线路质量均衡、稳定。第1.0.8条应积极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和先进的施工作业方法,优化作业组织,提高线路检修质量。第1.0.9条为满足线路维修工作需要,铁路局可组织技术攻关对零配件进行技术改进,改进后的特殊零配件在上道试用前,应经铁路局组织技术审查。第1.0.10条积极推行信息化技术,建立维修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实现信息化管理。83 第1.0.1条应按规定为线路维修提供生产、生活所需的设施和设备。第1.0.2条应设置作业车辆停留线,以满足线路修理作业要求。第1.0.3条按《新建时速200~250公里客运专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2005]140号)和《新建时速300~350公里客运专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2007]47号)建成的有砟轨道线路,其相关技术参数可按原设计标准保留。第1.0.4条本规则适用于允许速度200~300km/h有砟轨道线路维修(既有线提速线路除外)。京哈线秦沈段、胶济客运专线比照本规则执行。采用新型线路设备时,其维修办法应经铁道部批准。本规则未涉及的内容按相关规定执行。83 第一章线路设备维修工作内容及计划第一节工作分类第2.1.1条线路维修工作分为周期检修、经常保养和临时补修。一、周期检修指根据线路及其各部件的变化规律和特点,对钢轨、道岔、扣件、道床、无缝线路及轨道几何形位等按相应周期进行的全面检查和修理,以恢复线路完好技术状态。铁路局可根据线路设备状态、线路条件、运输条件和自然条件等具体情况调整维修周期,并报铁道部核备。二、经常保养指根据动、静态检测结果及线路状态变化情况,进行有计划、有重点的经常性养护,以保持线路质量经常处于均衡状态。三、临时补修指对轨道几何尺寸超过临时补修容许偏差管理值或轨道设备伤损状态影响其正常使用的处所进行临时性修理,以保证行车安全和舒适。第二节工作内容第2.2.1条周期检修基本内容。一、线路设备质量动态检查。二、轨道几何尺寸静态检查。三、扣件、轨枕、道床状态检查。四、钢轨探伤。五、无缝线路钢轨位移、钢轨伸缩调节器(以下简称调节器)伸缩量的周期观测和分析。六、沉降地段轨道状态观测和分析。七、精测网检查、复测。八、根据线路、道岔、调节器状态,对线路平面、纵断面进行测设和优化,全面起道、拨道、改道、捣固、稳定,调整几何形位,清筛枕盒不洁道床和边坡,83 改善轨道弹性。一、采用打磨列车对钢轨进行预打磨、预防性打磨和修理性打磨。二、联结零件成段涂油、复拧。十一、其他周期性检修的工作。第2.2.1条经常保养基本内容。一、对轨道质量指数(TQI)超过管理值或成段轨道几何尺寸超过经常保养容许偏差管理值的区段进行修理。二、无缝线路应力调整或放散。三、根据钢轨表面伤损、光带及线路动态检测情况,对钢轨进行修理。四、整修焊缝。五、整修伤损的扣件、道岔及调节器等轨道部件。六、更换、方正和修理轨枕。七、整治道床翻浆冒泥,补充道砟,整理道床。八、疏通排水,清除道床杂草。九、整治冻害。十、精测网维护。十一、修理、补充和刷新线路标志、标识。十二、根据季节特点对线路进行重点检查。十三、其他需要经常保养的工作。第2.2.2条临时补修主要内容。一、及时整修轨道几何尺寸超过临时补修容许偏差管理值的处所。二、处理伤损钢轨(含焊缝)和失效胶接绝缘接头。三、更换伤损失效的扣件、道岔及调节器等轨道部件。四、更换伤损的道岔护轨螺栓、可动心轨咽喉和叉后间隔铁螺栓、长心轨与短心轨联结螺栓等。83 一、处理线路故障。二、其他需要临时补修的工作。第一节管理组织第2.3.1条依据铁道部相关规定和铁路公司与铁路局签订的委托运输管理协议,铁路局负责受委托范围内高速铁路线路设备的安全、维护和管理,保持线路设备状态良好,使之符合相关技术标准。第2.3.2条线路车间管辖线路长度以营业里程100km左右为宜,线路车间下设线路工区,工区应在车站设置,线路工区管辖线路长度以营业里程30km左右为宜。站间距较小的城际铁路、山区、高原及严寒地区车间和工区管辖线路长度可适当缩短。在动车段(所)应单独设置线路车间或工区。根据需要可设置其他车间和工区。第2.3.3条铁道部基础设施检测中心、铁路局工务检测所和大型养路机械运用检修段受委托承担利用综合检测列车(含轨道检查车,下同)、钢轨探伤车对线路进行周期性检测和钢轨周期性探伤。第2.3.4条大型养路机械运用检修段或工务机械段等受委托承担利用大型养路机械对线路的修理。第2.3.5条工务段(含桥工段,下同)应建立考核机制,确保线路设备质量均衡、稳定。第二节工作计划第2.4.1条铁道部基础设施检测中心应编制线路年度分月动态检查计划,报铁道部运输局。第2.4.2条铁路局应编制年度周期检修计划。第2.4.3条工务段应根据铁路局下达的年度计划编制年度分月维修计划。83 第2.4.1条线路车间应根据工务段下达的年度分月维修计划和各项技术指标,编制月度维修计划。检查监控车间应根据有关规定和要求编制月度检查计划。83 第一章线路设备标准和修理要求第一节线路平面第3.1.1条曲线超高应满足旅客舒适度要求,按线路允许速度进行计算并设置。一、超高最大值一般不得超过150mm,在困难条件下仅运行客车的线路不得超过170mm。二、未被平衡超高的一般要求:1.欠超高一般不应大于40mm,困难条件下不大于60mm。2.仅运行客车的线路过超高不应大于70mm;客货共线线路货物列车按80km/h速度检算时,过超高不应大于50mm;初期兼顾货运的客运专线,货物列车按80km/h速度检算时,最大过超高不得大于90mm。三、车站两端曲线超高设置应满足以下检算要求(v为旅客列车进出站通过曲线时的速度):1.当v≤160km/h时,过超高一般不大于90mm,困难条件下不大于110mm。2.当160km/h<v≤200km/h时,过超高困难条件下不大于90mm。3.当200km/h<v≤250km/h时,过超高困难条件下不大于80mm。4.线路起终点车站或以进出站旅客列车为主的车站两端曲线,超高设置应满足本条第二款要求。5.在使用困难条件时,原则上应先用足进出站列车的过超高困难条件,再使用通过列车的欠超高困难条件。若仍不满足要求,应适当降低线路允许速度,直至超高设置符合规定。未被平衡欠超高和未被平衡过超高分别按下列公式检算:83 式中H——实设超高(mm);Hc——未被平衡欠超高(mm);Hg——未被平衡过超高(mm);vmax——线路允许(预留)速度(km/h);vh——只运行客车的线路为低速客车行车速度(km/h)。第3.1.1条曲线超高顺坡率一般条件下不应大于1/(10vmax),困难条件下不得大于1/(9vmax)。第3.1.3条正线不应设置复曲线。第3.1.4条区间及站内正线线间距不应小于表3.1.4的规定,曲线地段可不加宽。正线与既有铁路或客货共线铁路并行地段线间距不应小于5.3m。区间及站内正线线间距表3.1.4设计行车速度(km/h)300250200最小线间距(m)4.84.64.4第3.1.5条直线与圆曲线间应采用缓和曲线连接。缓和曲线采用三次抛物线线形。第3.1.6条相邻两曲线间夹直线和两缓和曲线间圆曲线最小长度一般条件下不应小于0.8vmax,困难条件下不应小于0.6vmax。第3.1.7条正线曲线与道岔间夹直线长度一般条件下不应小于0.6vmax,困难条件下不应小于0.5vmax。第3.1.8条正线道岔对向设置,有列车同时通过两侧线时,道岔间直线段长度一般条件下不应小于50m,困难条件下不应小于33m;无列车同时通过两侧线或道岔顺向布置时,道岔间直线段长度一般条件下不应小于25m。第3.1.9条欠超高和超高顺坡率不得同时采用困难条件下的限值。欠超高或超高顺坡率需采用困难条件时,应优先采用欠超高困难条件。第3.1.10条曲线直缓(缓直)点、缓圆(圆缓)点处应设标识,现场曲线始终点、缓和曲线长度、曲线全长、曲线半径均应与设计文件保持一致。83 第一节线路纵断面第3.2.1条设计行车速度200~250km/h(不含)区间正线最大坡度不应大于20‰。设计行车速度250~300km/h区间正线最大坡度不宜大于20‰,困难条件下不应大于30‰。第3.2.2条正线最小坡段长度应符合表3.2.2的规定。一般条件的最小坡段长度不宜连续采用,困难条件下的最小坡段长度不得连续采用。最小坡段长度表3.2.2设计行车速度(km/h)300250200一般条件(m)12001200800困难条件(m)900900600第3.2.3条坡段间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一、正线相邻坡段坡度差大于或等于1‰时,应设置圆曲线型竖曲线连接,最小竖曲线半径按表3.2.3-1选用,最大竖曲线半径不应大于30000m,最小竖曲线长度不得小于25m。最小竖曲线半径表3.2.3-1设计行车速度(km/h)300250200最小竖曲线半径(m)250002000015000二、竖曲线(或变坡点)与缓和曲线、道岔及调节器均不得重叠设置。三、竖曲线与平面圆曲线不宜重叠设置,困难条件下应符合表3.2.3-2的规定。竖曲线与平面圆曲线重叠设置的曲线半径最小值表3.2.3-2设计行车速度(km/h)300250200平面最小圆曲线半径(m)50003500—最小竖曲线半径(m)2500020000—四、正线两线并行时,两线轨面高程宜按等高(曲线地段为内轨面等高)设置。83 第一节道床第3.3.1条有砟道床应采用特级碎石道砟,其材质应符合相关标准要求,并应经水洗。第3.3.2条正线有砟道床尺寸应符合表3.3.2的要求。道床断面尺寸表3.3.2速度等级(km/h)砟肩宽度(m)厚度(mm)边坡砟肩堆高(mm)道床顶面位置(mm)轨枕中部轨底处道岔区200~250(不含)不小于0.53501:1.75150与轨枕顶面平齐轨枕承轨面以下30~40岔枕顶面以下30~40250~300100轨枕承轨面以下40~50岔枕顶面以下40~50第3.3.3条碎石道砟粒径级配应符合表3.3.3的要求。道砟粒径级配要求表3.3.3粒径筛分机底筛孔边长(mm)31.5~50级配方孔筛孔边长(mm)22.431.5405063过筛质量百分率(%)0~31~2530~6570~99100颗粒分布方孔筛*孔边长(mm)31.5~50颗粒质量百分率(%)≥50注:*指金属丝编织的标准方孔筛。第3.3.4条道床应保持饱满、密实,道床阻力等状态参数应符合表3.3.4的要求。道床主要状态参数指标表3.3.4速度(km/h)纵向阻力(kN/枕)横向阻力(kN/枕)支承刚度(kN/mm)道床密实度(g/cm3)200~250≥12≥10≥110≥1.75250(不含)~300≥14≥12≥120≥1.7583 第3.3.1条应根据道床脏污程度有计划地进行清筛,保持道床弹性和排水良好,防止轨枕空吊和道床翻浆。第3.3.2条应采取措施防止道砟飞溅。第一节轨枕第3.4.1条应根据设计采用相应Ш型混凝土枕,轨枕配置标准为每千米1667根,均匀布置。第3.4.2条应及时更换失效、修理伤损的混凝土枕。混凝土枕失效及严重伤损判定标准见表3.4.2。混凝土枕失效及严重伤损判定标准表3.4.2伤损等级伤损判定失效(1)明显折断(2)轨枕纵向通裂:挡肩顶角处裂缝宽大于1.5mm;纵向水平裂缝基本贯通(缝宽大于0.5mm)(3)轨枕横裂或斜裂接近环状裂缝(残余裂缝宽度超过0.5mm或长度超过2/3枕高)(4)挡肩缺损,接近失去支承能力(缺损长度超过挡肩长度的1/2)(5)严重掉块(6)预埋铁座损坏(7)预埋件周围的混凝土裂纹宽度大于1.5mm严重伤损(1)轨枕横裂或斜裂的裂缝长度为枕高1/2~2/3(2)轨枕纵裂:两螺栓孔间纵裂;挡肩顶角处裂缝宽不大于1.5mm;纵向水平裂缝基本贯通(裂缝宽不大于0.5mm)(3)挡肩缺损长度为总长度的1/3~1/2(4)严重网状龟裂和掉块(5)承轨槽压溃,深度超过2mm(6)钢筋(或钢丝)外露(长度超过100mm)第二节钢轨83 第3.5.1条正线应采用符合相应技术标准的60kg/m、100m定尺、强度等级为880MPa热轧钢轨,兼顾货运的应采用强度等级为980MPa热轧钢轨。第3.5.2条钢轨应符合《高速铁路用钢轨》(TB/T3276)规定。钢轨几何尺寸、平直度和扭曲、表面质量缺陷深度允许偏差分别见表3.5.2-1、表3.5.2-2和表3.5.2-3。钢轨几何尺寸允许偏差(mm)表3.5.2-1项目允许偏差钢轨高度±0.6轨头宽度±0.5轨冠饱满度+0.6,–0.3轨底宽度±1.0轨腰厚度+1.0,–0.5轨底边缘厚度+0.75,–0.5接头夹板安装面斜度±0.50接头夹板安装面高度+0.6,–0.5轨底凹陷≤0.3端面斜度(垂直、水平方向)≤0.6断面不对称±1.2长度(环境温度20ºC时)100m±30螺栓孔直径±0.7螺栓孔位置±0.7钢轨平直度和扭曲允许偏差表3.5.2-2部位项目允许偏差轨端0~2m部位垂直(向上)0~1m:≤0.3mm/1m0~2m:≤0.4mm/2m垂直(向下)≤0.2mm/2m水平(左右)0~1m:≤0.4mm/1m0~2m:≤0.6mm/2m83 距轨端1~3m部位垂直≤0.3mm/2m水平≤0.6mm/2m轨身垂直≤0.3mm/3m和0.2mm/1m水平≤0.5mm/2m钢轨全长上弯曲和下弯曲≤10mm侧弯曲弯曲半径R>1500m扭曲轨端1m内≤0.45mm钢轨表面缺陷深度允许偏差表3.5.2-3表面缺陷类别允许偏差热轧状态下刮伤、轧痕、纵向线纹、折叠、氧化皮压入轧痕深度轨头踏面≤0.35mm,其他部位≤0.50mm冷态下形成的纵、横向划痕、碰伤深度轨头踏面和轨底下表面≤0.30mm,其他部位≤0.50mm表面缺陷修磨(最大允许修磨深度和修磨处数)踏面0.35mm,其他部位0.5mm;每10m可修磨一处第3.5.1条道岔、调节器和胶接绝缘接头用轨技术标准。一、道岔、调节器和胶接绝缘接头用60kg/m钢轨应符合《高速铁路用钢轨》(TB/T3276)规定。二、60D40、60AT钢轨应符合《客运专线60AT钢轨暂行技术条件》规定。三、轧制特种断面翼轨应符合《轧制特种断面翼轨暂行技术条件》规定。四、道岔护轨应符合《33kg/m护轨用槽型钢》(TB/T3110)规定。五、道岔、调节器用钢轨应采用与区间钢轨同材质的热轧钢轨或符合相应技术条件要求的热处理钢轨。六、胶接绝缘接头用钢轨的轨型、钢种应与相邻钢轨相同。第3.5.2条钢轨(含道岔、调节器和胶接绝缘接头用轨)伤损形式、分类与评判标准。一、83 钢轨伤损形式主要有轨头磨耗、轨头剥离裂纹及掉块、轨顶面擦伤、波形磨耗、表面裂纹、内部裂纹和锈蚀等。一、钢轨伤损按程度分为轻伤、重伤和折断三类。1.钢轨轻伤和重伤评判标准见表3.5.4-1、表3.5.4-2和表3.5.4-3。钢轨轻伤和重伤评判标准表3.5.4-1伤损项目伤损程度备注轻伤重伤钢轨头部磨耗磨耗量超过表3.5.4-2所列限度之一者磨耗量超过表3.5.4-3所列限度之一者轨顶面擦伤200~250km/h:深度大于0.5mm200~250km/h:深度大于1mm250(不含)~300km/h:深度大于0.35mm250(不含)~300km/h:深度大于0.5mm剥离掉块—有波形磨耗—谷深≥0.2mm焊接接头低塌0.2mm<低塌<0.4mm低塌≥0.4mm1m直尺测量钢轨表面裂纹—出现轨头下颚水平裂纹(透锈)、轨腰水平裂纹、轨头纵向裂纹、轨底裂纹等不含轮轨接触疲劳引起轨顶面表面或近表面的鱼鳞裂纹超声波探伤缺陷焊接及材质缺陷焊接缺陷或钢轨内部材质缺陷未达到判废标准,但与判废标准差值小于6dB焊接缺陷或钢轨内部材质缺陷达到判废标准内部裂纹—横向、纵向、斜向及其他裂纹和内部裂纹造成的踏面凹陷(隐伤)钢轨锈蚀—经除锈后,轨底厚度不足8mm或轨腰厚度不足12mm 注:谷深为相邻波峰与波谷间的垂直距离。钢轨头部磨耗轻伤标准表3.5.4-2名称总磨耗(mm)垂直磨耗(mm)侧面磨耗(mm)区间钢轨、导轨9810基本轨、翼轨768尖轨、心轨、叉跟尖轨646注:①总磨耗=垂直磨耗+1/2侧面磨耗。②对于导轨、翼轨及尖轨、心轨、叉跟尖轨全断面区段,垂直磨耗在钢轨顶面宽1/3处(距标准工作边)测量;对于尖轨、心轨、叉跟尖轨机加工区段,垂直磨耗自轨头最高点测量。③侧面磨耗在钢轨踏面(按标准断面)下16mm处测量。83 ④磨耗影响4mm检查和调整时,按重伤处理。⑤基本轨、翼轨、尖轨、心轨磨耗会影响密贴及轨件高差,磨耗的轻重伤标准应较区间钢轨严格。钢轨头部磨耗重伤标准表3.5.4-3名称垂直磨耗(mm)侧面磨耗(mm)区间钢轨、导轨1012基本轨、翼轨810尖轨、心轨、叉跟尖轨681.钢轨折断标准钢轨折断是指发生下列情况之一者:(1)钢轨全截面断裂;(2)裂纹贯通整个轨头截面;(3)裂纹贯通整个轨底截面;(4)钢轨顶面上有长度大于30mm且深度大于5mm的掉块。第3.5.1条线路上临时插入的短轨,不得短于6m,不得连续插入,且必须尽快焊复。临时插入短轨的线路允许速度不得大于160km/h。第一节扣件第3.6.1条有砟轨道主要采用弹条IV型、弹条V型和FC型三种类型扣件,按轨下基础形式分为有挡肩和无挡肩扣件,见表3.6.1。在寒冷地区路基地段应采用具有调高功能的扣件。有砟轨道扣件类型表3.6.1扣件类型配套轨枕弹条IV型扣件无挡肩轨枕弹条V型扣件有挡肩轨枕FC型扣件无挡肩轨枕第3.6.2条弹条IV型扣件系统组成及主要技术要求。一、扣件组成1.弹条IV型扣件系统由弹条、绝缘轨距块、橡胶垫板和预埋铁座等组成。83 1.弹条分为两种,即:一般地段安装的弹条(直径为20mm)和夹板处安装的弹条(直径为18mm)。2.绝缘轨距块分为两种,即:一般地段使用的绝缘轨距块和夹板处使用绝缘轨距块,每种绝缘轨距块各有7号~13号七个规格。一、主要技术要求1.钢轨与绝缘轨距块、绝缘轨距块与预埋铁座间缝隙之和不应大于1mm。2.扣压力不应小于9kN(夹板位置弹条除外)。3.轨距调整量:-8~+4mm,通过更换不同号码的绝缘轨距块实现轨距和轨向的调整。4.高低调整:扣件不能进行高低调整,不得垫入调高垫板。第3.6.1条弹条V型扣件系统组成及主要技术要求。一、扣件组成1.弹条V型扣件系统由螺旋道钉、平垫圈、弹条、轨距挡板、轨下垫板和预埋套管等组成。此外,为高低调整需要,还包括调高垫板。2.弹条分为两种,即:一般地段使用的W2型弹条(直径为14mm)和桥上可能使用的X3型弹条(直径为13mm)。3.轨下垫板分为两种,即:橡胶垫板和桥上可能使用的复合垫板。桥上需要降低线路阻力时,采用X3型弹条并配用复合垫板。4.轨距挡板分2号~8号七种规格,标准轨距时,采用4号和6号。5.调高垫板按厚度分为1mm、2mm、5mm和8mm四种规格,放置于轨下垫板与轨枕承轨面之间。6.在夹板处,当在小号码轨距挡板上安装W2型弹条和X3型弹条有困难时,应安装弹条Ⅰ型扣件A型弹条。二、主要技术要求1.弹条安装标准:弹条中部前端下颚与钢轨不宜接触,两者间隙不得大于83 0.5mm,或使用扭矩扳手检测螺旋道钉扭矩时,W2型弹条为130~170N·m,X3型弹条为80~110N·m。1.弹条养护标准:弹条中部前端下颚与钢轨不宜接触,两者间隙不得大于1mm,或使用扭矩扳手检测螺旋道钉扭矩时,W2型弹条为130~170N·m,X3型弹条为80~110N·m。2.钢轨与轨距挡板间隙不得大于1mm。轨距挡板应与承轨槽挡肩密贴,间隙不得大于1mm。3.轨距调整量:-8~+4mm,通过更换不同号码的轨距挡板实现轨距和轨向调整。4.高低调整量为10mm,通过在轨下垫板和轨枕之间放入调高垫板进行调整,调高垫板不得放在轨下垫板上,放入调高垫板的总厚度不得大于10mm,数量不得超过2块。5.预埋套管中应保证有一定的防护油脂,油脂性能应符合相关规定。第3.6.1条FC型扣件系统组成及主要技术要求。一、扣件组成1.FC型扣件系统由弹条、绝缘帽、预埋底座、绝缘轨距块和橡胶垫板等组成。2.弹条分FC1504型、FC1502型和FC1306型三种。一般地段安装FC1504型弹条(直径为15mm、配用8494型绝缘帽),夹板处安装FC1502型弹条(直径为15mm、不安装绝缘帽),小阻力地段安装FC1306型弹条(直径为13mm、配用12133型绝缘帽)。3.绝缘轨距块共有10种规格,按厚度分为6mm、7mm、8mm、9mm、10mm、11mm、12mm、13mm、14mm和15mm。二、主要技术要求1.钢轨与绝缘轨距块、绝缘轨距块与预埋铁座间缝隙之和不应大于1mm。83 1.扣压力不应小于9kN(小阻力弹条不应小于3kN)。2.轨距调整量:-8~+8mm,通过更换不同号码的绝缘轨距块进行轨距和轨向调整。3.高低调整:扣件不能进行高低调整,不得垫入调高垫板。第3.6.1条扣件出现以下不良状态或伤损,应进行修理或更换:一、零部件损坏。二、预埋套管损坏。三、有螺栓弹条(弹条Ⅴ型)紧固状态弹条中肢前端离缝超过1mm。四、无螺栓弹条(弹条Ⅳ型、FC型)不能保持应有的扣压力。五、橡胶垫板压溃或变形(两侧压宽合计:厚度为10mm的橡胶垫板超过20mm)丧失作用,橡胶垫片损坏时,应进行更换。六、轨距挡板严重磨损,钢轨与轨距挡板、轨距挡板与承轨槽挡肩离缝超过2mm。第一节道岔及调节器第3.7.1条应根据线路允许速度等运营条件采用相应的可动心轨无缝道岔,道岔各部尺寸按标准图或设计图办理。第3.7.2条查照间隔(心轨工作边至护轨头部外侧的距离)不得小于1391mm,测量位置按设计图纸规定。第3.7.3条护轨轮缘槽宽度为42mm,容许误差为-1~+3mm,斥离尖轨非工作边与基本轨工作边的最小距离不小于63mm。第3.7.4条岔后到发线连接曲线半径不应小于该道岔导曲线半径,超高不应大于15mm,顺坡率不应大于2‰。第3.7.5条尖轨、心轨、叉跟尖轨出现以下不良状态或伤损,应进行修理或更换:83 一、尖轨尖端与基本轨或可动心轨尖端与翼轨间隙大于1mm,短心轨与叉跟尖轨尖端间隙大于1.5mm。二、尖轨、可动心轨侧弯,造成轨距不符合要求,或尖轨与基本轨、可动心轨与翼轨间隙超过2mm。三、尖轨、可动心轨拱腰,造成与滑床台间隙超过2mm。四、尖轨相对于基本轨降低值、心轨相对于翼轨降低值偏差超过1mm,且对行车平稳性有影响。五、尖轨与心轨因扭转或磨耗等原因造成光带异常,且对行车平稳性有影响。六、尖轨、心轨、叉跟尖轨肥边大于1mm。七、其他伤损达到钢轨轻伤标准。第3.7.1条基本轨、翼轨、导轨和护轨出现以下不良状态或伤损,应进行修理或更换:一、弯折点位置或弯折尺寸不符合要求。二、高锰钢摇篮出现裂纹。三、其他伤损达到钢轨轻伤标准时。第3.7.2条防跳限位装置与斥离尖轨(标准开口)间隙应为3~5mm,尖轨防跳顶铁与密贴尖轨间隙应为2~4mm,心轨防跳顶铁、卡铁、间隔铁与心轨间隙应为2~4mm。第3.7.3条道岔扣件系统及其零部件应满足以下要求:一、道岔扣件系统安装与调整应符合铺设图要求,各零部件应保持齐全,作用良好。二、应使用铁路专用防腐油脂定期对螺栓涂油,螺栓保持润滑状态。三、扣件有以下伤损情况,应及时更换:1.岔枕螺栓、T型螺栓折断或严重锈蚀。2.调高垫板损坏。3.弹性铁垫板或弹性基板的橡胶与铁件严重开裂。83 1.弹条、弹性夹、拉簧、弹片等损坏或不能保持应有的扣压力。弹性夹离缝、弹片与滑床板挡肩离缝、挡板前后离缝大于2mm。2.轨距块、挡板、缓冲调距块、偏心锥等严重磨损。3.套管失去固定螺栓的能力。4.垫板、滑床板、护轨垫板的焊缝开裂。5.滑床板损坏、变形或滑床台磨耗大于3mm。6.橡胶垫板、弹性铁垫板或弹性基板压溃、变形或作用不良。一、不得对转辙器滑床台涂油,辙叉滑床台可涂固体润滑剂。各部位螺栓涂油时不得污染橡胶垫板、弹性铁垫板和弹性基板。第3.7.1条辊轮系统及其部件应满足以下要求:一、辊轮安装与调整应符合铺设图要求,各零部件应保持齐全,作用良好。二、闭合状态下,辊轮与尖轨轨底边缘间的空隙应为1~2mm;辊轮顶面应高于滑床台上表面1~3mm。三、辊轮槽排水孔应保持畅通。四、辊轮上、下部分连接螺栓松动、折断、缺失或辊轮转动不灵活、破损时应立即修理或更换。第3.7.2条其他零部件应满足以下要求:一、其他零部件安装应符合铺设图要求,缺少时应及时补充。二、应使用铁路专用防腐油脂定期对螺栓涂油,螺栓保持润滑状态。三、间隔铁、限位器的联结螺栓、护轨螺栓、长短心轨联结螺栓、接头铁螺栓必须齐全,作用良好,折断时必须立即更换。同一部位同时有两条螺栓或接头铁螺栓有一条缺少或折损时,道岔应停止使用。四、顶铁、心轨防跳铁、尖轨防跳限位装置等各部件的联结和固定螺栓变形、损坏或作用不良时应进行修理或更换。五、尖轨防跳限位装置、心轨防跳顶铁和心轨防跳卡铁损坏或作用不良时应83 进行修理或更换。第3.7.1条无缝道岔应满足以下技术要求:一、道岔应铺设在无缝线路固定区,正线道岔除胶接绝缘接头外,其他接头应全部焊接。二、无缝道岔的设计锁定轨温应与两端区间无缝线路设计锁定轨温一致,且应满足跨区间无缝线路允许温降和允许温升要求,道岔各联结件应牢固可靠。三、无缝道岔尖轨尖端伸缩位移、可动心轨尖轨伸缩位移应满足表3.7.11的要求,超过允许值应分析原因,并及时调整。尖轨相对于基本轨、可动心轨相对于翼轨允许伸缩位移表3.7.11道岔类型尖轨允许伸缩位移(mm)心轨允许伸缩位移(mm)备 注锁闭机构尖轨跟端结构客专线系列±40±20多机多点钩型外锁限位器、间隔铁或无传力部件CZ系列+45±30第一牵引点拐肘外锁无传力部件CN系列±40±20多机多点自调式外锁限位器四、应加强桥上及隧道口附近无缝道岔检查和锁定,防止碎弯和爬行。五、应按规定利用钢轨位移观测桩进行位移观测,及时分析锁定轨温变化及钢轨位移情况。应加强尖轨和心轨位移观测,防止转换卡阻。第3.7.2条调节器性能和配置、尖轨相对于基本轨降低值应符合设计要求。第3.7.3条调节器用钢轨、扣件及其他零部件制造、组装、吊装、运输、储存、铺设及养护维修技术要求应符合《时速250公里客运专线(兼顾货运)有砟轨道60kg/m钢轨伸缩调节器暂行技术条件》的规定。第3.7.4条调节器应满足以下技术要求:一、平面曲线和竖曲线地段不得设置调节器。二、在桥梁中部设置双向调节器时,温度跨度不宜超过200m,宜将双向尖轨的对称中心设置在连续梁中部固定支座上方。83 一、调节器基本轨始端和尖轨跟端焊接接头位置距梁缝不应小于2m。二、接续线钻孔位置应避开基本轨伸缩范围。三、单向调节器应加强尖轨及其后100~150m范围内钢轨锁定,双向调节器应加强尖轨范围锁定。四、调节器及其前后线路扣件类型和扭矩应符合设计要求。第一节无缝线路第3.8.1条正线应采用跨区间无缝线路,到发线应采用无缝线路。无缝线路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第3.8.2条无缝线路锁定轨温应符合以下技术要求:一、无缝线路设计锁定轨温按下式计算:式中-设计锁定轨温;[ΔTd]-允许温降;[ΔTu]-允许温升;-设计锁定轨温修正值,一般为0℃~5℃;-最高轨温,取历年最高气温加20℃;-最低轨温,取历年最低气温。二、无缝线路相邻单元轨节之间锁定轨温之差不应大于5℃,同一区间内单元轨节最高与最低锁定轨温之差不应大于10℃;左右股钢轨锁定轨温之差不应大于3℃。第3.8.3条无缝线路钢轨焊接应满足以下技术要求:一、钢轨焊接应按《钢轨焊接》(TB/T1632)标准执行。二、钢轨厂焊应采用固定闪光焊,现场焊应优先采用移动闪光焊,道岔、调节器焊接及伤损钢轨处理可采用铝热焊。83 一、钢轨焊接接头平直度应符合表3.8.3的要求。钢轨焊接接头平直度标准表3.8.3部位平直度要求说明200km/h200(不含)~300km/h轨顶面(mm/1m)+0.30+0.20“+”表示凸出轨头内侧工作面(mm/1m)+0.3-0.3+0.30“+”表示凹进轨底面(mm)+0.50+0.50“+”表示焊筋凸出注:平直度以焊缝为中心进行测量。二、焊接接头位置应符合以下要求:1.左右股单元轨节锁定焊接头相错量不宜超过100mm;2.由道岔前端和辙叉跟端接头焊缝确定的道岔全长偏差不得超过±20mm;3.铝热焊焊缝距枕边不得小于100mm;4.单元轨节起止点不应设置在不同轨道结构过渡段或不同线下基础过渡段范围。第3.8.1条联合接头应满足下列要求:一、联合接头焊接质量应符合《钢轨焊接第1部分:通用技术条件》(TB/T1632.1)规定。二、联合接头位置不得设置在桥墩上和钢桁梁伸缩纵梁上,并要求距桥台边墙或桥墩不小于2m。第3.8.2条绝缘接头应满足以下技术要求:一、绝缘接头应符合《铁路钢轨胶接绝缘接头技术条件》(TB/T2975)的规定。二、左右两股钢轨绝缘接头应相对铺设,且绝缘接头轨缝绝缘端板距轨枕边不宜小于100mm。83 一、胶接绝缘接头宜采用现场胶接。胶接绝缘接头与焊接接头间距不应小于20m,道岔间困难条件下不应小于12m。第3.8.1条无缝线路维修管理应以一次锁定的轨条为管理单元,无缝道岔应以单组或相邻多组一次锁定的道岔及其前后200m线路为管理单元。第3.8.2条可采用钢轨应力检测仪等检测设备测量无缝线路锁定轨温。第3.8.3条应做好无缝线路钢轨位移观测,位移观测可采用仪器观测或弦线测量。累计位移量出现异常时(锁定轨温变化超过5℃),工务段应及时查明原因,采取相应措施。无缝线路钢轨位移观测桩设置要求:一、钢轨位移观测桩必须预先埋设牢固,均匀布置,内侧应距线路中心不小于3.1m,桥梁地段应在固定支座上方设置。二、区间钢轨位移观测桩间距不应大于500m。三、道岔及其前后设置7对钢轨位移观测桩:岔头、限位器(或间隔铁)、岔尾(含直、曲股)、道岔前后50m和200m处。岔区道岔间距大于50m时设一对钢轨位移观测桩。四、调节器及其前后设置6对钢轨位移观测桩:调节器两端及前后50m和200m处。双向调节器在中间增设1对。第3.8.4条在轨条就位或轨条拉伸到位后,应立即进行标记。标记应明显、耐久、可靠。第3.8.5条无缝线路锁定轨温必须准确、均匀,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进行应力放散或调整:一、实际锁定轨温不在设计锁定轨温范围以内。二、锁定轨温不明、不准确。三、两相邻单元轨节锁定轨温差超过5℃,或左右股钢轨实际锁定轨温相差超过3℃,或同一区间单元轨节最高、最低锁定轨温相差超过10℃。四、铺设或维修作业方法不当,使轨条产生不正常伸缩。83 五、出现严重不均匀位移。六、夏季线路轨向严重不良,碎弯多。七、通过位移观测或测试分析,发现温度力分布严重不匀。第3.8.1条无缝线路养护维修技术要求。一、桥上无缝线路养护维修技术要求。1.应按设计要求,保持扣件布置方式和扣件紧固程度,尤其应加强温度跨度大的桥上无缝线路小阻力扣件养护。2.在高温和低温季节,应加强温度跨度大的桥上无缝线路结构和状态检查,加强连续梁活动端或桥台附近的线路状态检查,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二、对大坡道地段、列车制动地段无缝线路应加强检查和锁定,防止钢轨爬行和轨向变化。三、应加强隧道口前后100m线路检查,采取措施防止线路出现碎弯。第一节标志标识第3.9.1条线路标志包括公里标、半公里标,信号标志(与工务有关的)包括警冲标。第3.9.2条线路标志应设在本线列车运行方向的左侧。公里标和半公里标式样应符合规定,安设应牢固、可靠。有接触网支柱地段设置在距实际位置最近的接触网支柱上,隧道地段设置在边墙上,站内无接触网支柱地段按标准式样标注在站台侧面。公里标和半公里标实际位置应在钢轨轨腰上做标识,标识位置应正确。第3.9.3条警冲标应设在两会合线路线间距离为4m的中间,有曲线时按限界加宽办法加宽。第3.9.4条桥梁、隧道、曲线中点、圆曲线及缓和曲线始终点、涵渠、变坡点和铁路局、工务段管界83 均不设标志,但应做出标识,标识在桥梁地段可标注在线路一侧防护墙上,路基地段可标注在钢轨轨腰上,隧道地段可标注在边墙上(隧道标识应标注在隧道进出口处),站内可标注在站台侧面。标识位置应正确。83 第一章线路设备检查第一节一般要求第4.1.1条线路检查应坚持“动态检查为主,动、静态检查相结合,结构检查与几何尺寸检查并重”的原则。第4.1.2条动态检查应以综合检测列车和探伤车检测结果为主要依据,巡检设备、车载式线路检查仪和添乘检查作为动态检查的辅助手段。发现问题时,应结合现场静态复核,全面分析原因,合理确定维修作业方案和计划。对超过临时补修偏差管理值的处所应及时处理。第4.1.3条应积极采用先进的线路检查设备,提高线路检查质量,加强线路设备状态分析,指导线路维修作业。第4.1.4条在山区、高原、严寒地区和遇有极端气候时,应加强重点线路设备检查和巡视,具体办法由铁路局规定。第二节线路动态检查第4.2.1条应采用综合检测列车、车载式线路检查仪等检测设备对线路进行周期性检查,按局部不平顺(峰值)和区段整体不平顺(均值)进行动态质量管理。第4.2.2条检查周期。一、综合检测列车每10~15天检查1遍。二、动车组应安装车载式线路检查仪,每天对线路检查不少于1遍。三、工务段应使用便携式线路检查仪添乘检查线路,每月不少于2遍。四、应采用巡检设备检查线路设备状态,每半年不少于1遍。第4.2.3条综合检测列车检查报告。一、检查发现Ⅲ级及以上偏差或车辆动力学指标超限83 时,检测单位应立即通知铁路局。一、检测单位应及时将检测报告提交给有关单位,并向铁道部提报月度和年度检测分析报告(含综合检测列车线路评分统计报告表)。二、综合检测列车对线路局部不平顺采用偏差扣分办法进行评定,对整体不平顺采用TQI进行评定。综合检测列车检查结果应分线、分段汇入综合检测列车线路评分统计报告表中。第4.2.1条工务段应设专人对动态检测结果进行全面分析,并进行必要的现场复核,编制月度动态检测分析报告,以指导线路维修作业。第4.2.2条对综合检测列车发现的Ⅲ级及以上偏差处所,应及时安排临时补修;对超过轨道质量指数(TQI)管理值的区段或成段几何尺寸超过轨道经常保养容许偏差管理值的处所,应安排经常保养;对车辆动力学指标超限处所,应及时分析原因,安排整修;对Ⅳ级偏差处所,或Ⅲ级偏差且车辆动力学指标超限处所应立即限速,200~250km/h线路限速不超过160km/h,250(不含)~300km/h线路限速不超过200km/h。第4.2.3条综合检测列车发现的轨向水平逆向复合不平顺和连续三波及多波高低、轨向不平顺,以及车载式线路检查仪和添乘检查发现的不良处所,应及时进行分析和处理,具体办法由铁路局规定。第一节线路静态检查第4.3.1条工务段负责对线路设备进行周期性检查,并作好详细记录,掌握线路设备状态及变化规律,具体办法由铁路局规定。第4.3.2条轨道几何尺寸检查每半年不少于1遍,重点地段应加强检查。对重点病害或轨道不平顺地段,应使用轨道测量仪、轨道检查仪进行检查。第4.3.3条扣件系统静态检查内容和周期。83 一、扣件系统静态检查内容和周期见表4.3.3。扣件系统静态检查内容和周期表4.3.3序号检查内容检查周期1扣件安装状态、部件缺损、预埋件等每半年检查1遍2有螺栓弹条紧固状态(弹条V型扣件)每半年检查1遍,每千米连续抽查50个3钢轨、绝缘轨距块、轨距挡板间隙每半年检查1遍,每千米连续抽查50个4无螺栓弹条扣压力(弹条IV型、FC型扣件)每半年检查1遍,每千米连续抽查50个二、线路开通前,应对扣件安装状态、部件缺损、预埋套管等全面检查,对弹条紧固状态全面查看、重点检测。第4.3.1条道岔静态检查内容和周期见表4.3.4,检查工具及方法参照附录一,检查记录参照附录二。钢轨及焊缝检查内容和周期按本章第四节执行。道岔静态检查内容和周期表4.3.4序号检查内容检查方式检查周期1轨距、水平、支距、高低、轨向全面检测每月检查1遍2斥离尖轨非工作边与基本轨工作边最小间距全面查看,重点检测3查照间隔4护轨轮缘槽宽度5尖轨与基本轨、心轨与翼轨、短心轨和叉跟尖轨间隙、尖轨与滑床台、心轨与滑床台间隙,尖轨与顶铁、心轨与顶铁间隙6辊轮状态7滑床台与基板脱焊及台面磨耗情况8扣件状态9弹性夹、拉簧状态10弹性铁垫板、弹性基板等各种垫板状态11限位器、间隔铁、顶铁、轨撑、接头铁、连杆等联结螺栓松动、变形或损坏情况12尖轨防跳限位装置与斥离尖轨(标准开口)间隙,尖轨防跳顶铁与密贴尖轨间隙,心轨防跳顶铁、卡铁、间隔铁与心轨间隙1383 尖轨相对于基本轨、心轨相对于翼轨的伸缩位移;两尖轨相对伸缩位移14轮轨接触面(光带)检查,重点检查尖轨与基本轨共同受力部位接触面(位置、塑性变形、磨耗等)15其他零件损坏、变形或缺失情况16尖轨各控制断面相对于基本轨高差全面检测每季度检查1遍17心轨各控制断面相对于翼轨高差第4.3.1条调节器静态检查内容和周期见表4.3.5,检查工具及方法参照附录一,检查记录参照附录三。钢轨及焊缝检查内容和周期按本章第四节执行。调节器静态检查内容和周期表4.3.5序号检查内容检查方式检查周期1轨距、水平、高低、轨向全面检测每月检查1遍2尖轨与基本轨、扣件、轨撑间隙全面查看,重点检测3扣件、垫板、轨撑状态4其他零件损坏、变形或缺失情况5尖轨控制断面相对于基本轨高差全面检测每季度检查1遍第4.3.2条对无缝线路、道岔及调节器钢轨纵向位移每季度全面观测一次,按附录四记录观测结果。对需进行应力放散和调整的区段应分析原因,及时处理。第4.3.3条对道岔、调节器、大跨度桥梁、过渡段和沉降等重点地段的线路设备,应在昼间进行巡视,每年应不少于一遍。第4.3.4条对道岔的结构及联结零件巡视每周不少于一次。第一节钢轨检查第4.4.1条钢轨检查分探伤和外观及表面伤损检查。第4.4.2条钢轨探伤。一、应采用以探伤车为主、探伤仪为辅的方式对正线钢轨进行周期性探伤,探伤车检查发现的伤损应采用探伤仪进行复核。二、应采用探伤仪对焊接接头、站线、道岔(包括尖轨和心轨变截面部分)、调节器(含尖轨变截面部分)及其前后60m钢轨进行周期性探伤。83 一、探伤周期1.使用探伤车对正线钢轨每年检查不少于7遍,冬季应缩短检查周期;使用钢轨探伤仪对正线钢轨每年检查1遍;使用钢轨探伤仪对到发线钢轨每年检查4遍,其他站线每年检查1遍。冬季可适当缩短探伤周期。2.使用钢轨探伤仪对正线道岔及调节器的钢轨每月检查1遍,对到发线道岔每年检查4遍,其他站线道岔每年检查1遍。3.对正线无缝线路和道岔、调节器钢轨的焊缝还应使用焊缝探伤仪进行全断面探伤,厂焊焊缝每5年检查1遍;现场闪光焊焊缝每年检查1遍,铝热焊焊缝每半年检查1遍。二、钢轨探伤判定钢轨探伤评判分轻伤和重伤两种。1.钢轨探伤检查有下列情况之一,即判为轻伤:(1)材质缺陷虽未达到相关技术条件规定的钢轨报废程度,但与判废标准规定值相差不超过6dB;(2)焊接缺陷虽未达到《工务作业第21部分:钢轨焊缝超声波探伤作业》(TB/T2658.21)规定的焊缝报废程度,但与判废标准规定值相差不超过6dB。2.钢轨探伤检查有下列情况之一,即判为重伤:(1)在规定的探伤灵敏度下发现疲劳裂纹;(2)达到或超过相关技术条件规定的钢轨报废程度的内部材质缺陷;(3)达到或超过《工务作业第21部分:钢轨焊缝超声波探伤作业》(TB/T2658.21)规定的焊缝报废程度的焊接缺陷。三、铁道部基础设施检测中心探伤车检查情况应及时通知有关单位,铁路局探伤车检查情况,应及时通知工务段。第4.4.1条钢轨外观及表面伤损检查。一、应采用巡检设备与人工巡视相结合的方式对钢轨外观进行检查。人工巡83 视检查每年不少于1遍。发现钢轨擦伤、鱼鳞裂纹、磨耗、锈蚀及其他伤损时,应进行复核。一、对磨耗达到轻伤的钢轨、道岔及调节器应使用钢轨轮廓(磨耗)测量仪每季度至少检查1遍。二、对剥离裂纹、表面裂纹和擦伤每季度检查1遍,必要时进行涡流和磁粉探伤。涡流探伤主要用于曲线区段钢轨表面及近表面缺陷,特别是表面斜裂纹检查。磁粉探伤主要用于焊后焊接接头、道岔表面及近表面缺陷检查。道岔磁粉探伤主要部位是尖轨全长的轨顶面、轨腰外侧面和轨底上表面;心轨的轨顶面以及高锰钢铸造翼轨的轨顶面和轨腰外侧面。磁粉探伤方法依据《无损检测磁粉检测第1部分:总则》(GB/T15822.1-2005)进行。三、对正线钢轨现场焊焊缝平直度,应使用钢轨平直度测量仪每年至少检查1遍,对低塌达到轻伤的焊接接头,每季度至少检查1遍。四、应对钢轨外观及表面伤损检查结果作好记录,其检查内容参照附录五。第4.4.1条检查发现钢轨折断或重伤,应立即通知线路车间和工务段调度。钢轨折断应立即封锁线路并处理;钢轨重伤应立即限速不超过160km/h并处理,处理方法按第5.2.1条的规定执行。第4.4.2条工务段每月应将钢轨外观及表面伤损检查和钢轨探伤情况报铁路局。铁路局应每月汇总分析后报铁道部,报告含伤损钢轨月报(见附录六)。第4.4.3条伤损钢轨管理。一、线路上伤损钢轨应按表4.4.6所示作好标记。伤损钢轨标记表4.4.683 伤损种类伤损范围及标记说明连续伤损一点伤损轻伤|←△→|↑△用白铅油作标记轻伤有发展|←△△→|↑△△用白铅油作标记重伤|←△△△→|↑△△△用白铅油作标记一、对伤损钢轨应加强检查,并判定伤损发展情况。二、下道的重伤钢轨应严格管理,防止重伤钢轨重新上道。第4.4.1条钢轨探伤信息管理。一、钢轨伤损信息管理1.铁路局应健全、完善伤损钢轨数据库,并建立伤损钢轨计算机统计分析系统;2.工务段应建立健全台账和报表,定期进行钢轨伤损分析;3.钢轨探伤检测单位应制定钢轨探伤进度示意图、钢轨伤损分析管理图、探伤工作日志、钢轨伤损记录簿和重伤钢轨登记簿;4.钢轨探伤检测单位应建立探伤数据回放制度,对探伤车和数字式探伤仪检测数据应进行二次回放分析;5.铁道部基础设施检测中心、铁路局应向铁道部提报月度和年度探伤检测分析报告。二、探伤设备信息管理1.应建立健全钢轨探伤设备和器材台账。2.探伤仪检修及复验后测试结果应进行记录和备案。第一节量具检查第4.5.1条线路静态检查主要量具应按铁道部《铁路工务计量器具运用管理办法》有关规定进行管理。第4.5.2条铁路局应分级建立计量标准,并对量具进行检定或校准。第4.5.3条83 用于线路检测的量具投入使用前必须按规定进行首次检定,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使用中应按检定规程规定的周期进行后续检定。第4.5.1条工务段应配置相应设备、人员,制定管理制度等,取得相应计量检定或校准资质,对段管计量器具按计量检定规程规定的周期进行检定或校准。第4.5.2条对轨道检查仪、轨道测量仪等较大的测量设备,应在车间增设检定点。第4.5.3条对GPS定位仪、全站仪、水准仪等铁路局无法建立计量标准的量具,应送所在地市有相应资质的技术机构进行检定或校准。83 第一章线路设备维修主要作业要求第一节一般要求第5.1.1条铁路局应建立和完善各项作业标准,规范作业流程。第5.1.2条作业人员应符合高速铁路岗位准入制度要求,并按高速铁路岗位培训规范进行培训,掌握相关技术标准和作业方法,持证上岗。第5.1.3条作业前,应对检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制定作业方案。作业方案应明确质量要求和安全措施,并应经审批,具体办法由铁路局规定。第5.1.4条现场作业负责人应确定作业范围和作业量,作业人员应按操作规程使用作业机具。第5.1.5条作业后,现场作业负责人应组织质量回检,填写作业日志。第二节钢轨修理第5.2.1条钢轨修理作业要求。一、钢轨综合修理1.为预防和整治钢轨病害,改善轮轨匹配关系,延长钢轨使用寿命,应做好钢轨修理工作。2.当钢轨出现表5.2.1所列表面轻伤及其他表面伤损时,应及时进行整修,或采用无损加固处理。3.当发现钢轨内部轻伤有发展时,应采用无损加固处理。4.伤损加固时,应尽量使伤损部位处于夹板中部,严禁夹板与焊筋接触。5.钢轨钻孔位置应在螺栓孔中心线上,且必须倒棱。两螺栓孔净距不得小于大孔径的两倍。其他专业需在钢轨上钻孔或加装设备时,必须经铁路局同意并委托工务部门施工。6.严禁焊补钢轨,严禁使用火焰切割钢轨或烧孔,严禁使用剁子和其他工具强行截断钢轨及冲孔,严禁锤击轨底。83 钢轨病害整治限度表5.2.1钢轨病害限度测量方法200~250km/h250(不含)~300km/h钢轨肥边>1mm>0.8mm直尺、深度尺测量轨顶面擦伤深度大于0.5mm深度大于0.35mm硬弯>0.3mm>0.2mm1m直尺测量矢度焊缝(接头)轨顶面低塌或马鞍形磨耗>0.3mm>0.2mm波形磨耗钢轨表面有周期性波磨且平均谷深超过0.04mm(车载检测)或最大谷深达到0.08mm(手工检测),波长不大于300mm钢轨表面有周期性波磨且平均谷深超过0.04mm(车载检测)或最大谷深达到0.08mm(手工检测),波长不大于300mm测试精度0.01mm及以上,且测试长度不小于采样窗长度表面局部微细疲劳裂纹(鱼鳞纹)肉眼可见肉眼可见目视尖轨扭转、硬弯、尖轨磨耗、心轨磨耗造成光带异常并影响行车稳定性时尖轨相对于基本轨降低值偏差超过1mm且车体横向、垂向加速度三级偏差尖轨相对于基本轨降低值偏差超过1mm且车体横向、垂向加速度三级偏差人工及综合检测列车一、钢轨重伤处理发现钢轨重伤时,应立即进行处理。1.对钢轨核伤和焊缝重伤可加固处理,并在适宜温度及时进行永久处理;在实施永久处理前应加强检查,发现伤损发展时,应按照钢轨折断及时进行紧急处理、临时处理或永久处理。2.对裂纹和可能引起轨头揭盖的重伤,应按照钢轨折断进行紧急处理、临时处理或永久处理。3.对其他重伤可采取修理或焊复方法处理,处理前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采取限速措施。二、钢轨折断处理发现钢轨折断时应立即封锁线路,并根据现场情况采取紧急处理、临时处理83 或永久处理。1.紧急处理当断缝不大于30mm时,可在断缝处上夹板或臌包夹板,用急救器加固,拧紧断缝前后各50m范围内的扣件,并派专人看守,按不超过45km/h速度放行列车,且邻线限速不超过160km/h。紧急处理后,应在断缝两侧轨头非工作边做出标记(标记间距一般为26m),并准确丈量两标记间距离和轨头非工作边一侧断缝值,作好记录。2.临时处理当钢轨折损严重、断缝超过30mm或紧急处理后不能及时进行永久处理时,应切除伤损部分,在两锯口间插入长度不短于6m的同型钢轨,轨端钻孔,安装接头夹板,用10.9级螺栓拧紧,拧紧短轨前后各50m范围内的扣件,按不大于160km/h速度放行列车。临时处理前,应在断缝两侧轨头非工作边做出标记(标记间距一般为26m),并准确丈量两标记间距离和轨头非工作边一侧断缝值,作好记录。3.永久处理对紧急处理或临时处理处所,宜于当日天窗内采用原位焊复或插入短轨焊复处理。进行焊复处理时,应保持无缝线路锁定轨温不变。作业轨温宜低于实际锁定轨温0℃~20℃。当采用插入短轨焊复时,短轨长度不得小于20m。钢轨焊接应按照《钢轨焊接》(TB/T1632)执行,并满足下列要求:(1)焊接宜采用具有拉伸、保压功能的焊接设备。(2)焊接作业轨温应不低于5℃,且应避免大风和雨雪等不良天气。必须在不良天气进行焊轨作业时,应采取相应措施,并使环境温度高于5℃;推凸后应采用石棉或其他材料覆盖直至轨温降至300℃以下。(3)钢轨焊接后应对焊缝进行探伤检查。(4)83 焊接作业结束后,应测量原标记间距离,计算焊接作业范围内锁定轨温。一、发现道岔尖轨、基本轨、可动心轨、翼轨折断时应立即封锁线路,进行处理。二、胶接绝缘接头拉开时,应立即复紧两端各50m线路的扣件,限速不超过160km/h,并及时进行永久处理。绝缘失效时,应立即于当日天窗时间更换,进行永久处理。第5.2.1条钢轨打磨作业。一、钢轨(包括正线、道岔和调节器)打磨分预打磨、预防性打磨和修理性打磨。钢轨预打磨应在线路开通前、轨道精调完成后进行;预防性打磨周期按第6.1.1条执行;当钢轨出现波磨、鱼鳞裂纹等伤损时,应及时进行修理性打磨。二、可采用钢轨打磨列车、道岔打磨车或钢轨铣磨车打磨或铣磨钢轨。钢轨焊接接头可采用小型钢轨打磨机进行打磨,严禁使用手砂轮打磨。三、钢轨预防性打磨廓形宜根据钢轨表面状态、轮轨接触情况综合设计。未进行打磨廓形设计时,可根据线路运行动车组类型,参考钢轨预打磨廓形对钢轨进行打磨。四、钢轨修理性打磨方案应根据波磨、鱼鳞裂纹等表面伤损程度,比照本条第三款规定确定,打磨后应保证伤损得到消除。五、钢轨打磨质量技术要求。1.打磨廓形应符合设计要求,并采用模板或钢轨轮廓(磨耗)测量仪进行打磨廓形检查和验收。钢轨打磨作业后应满足表5.2.2-1和表5.2.2-2的要求。钢轨打磨作业验收标准表5.2.2-1项目验收标准(mm)测量方法说明钢轨母材轨头内侧工作面+0.201m直尺测量矢度“+”表示凹进钢轨母材轨顶面或马鞍形磨耗+0.20“+”表示凸出焊缝顶面+0.20“+”表示凸出83 焊缝内侧工作面+0.20“+”表示凹进钢轨波磨打磨作业验收标准表5.2.2-2项目验收标准测量方法说明波长(mm)10~3030~100100~300300~1000采样窗长度(mm)60060010005000谷深平均值(mm)0.020.020.030.15测试精度0.01mm及以上,且测试长度不小于采样窗长度打磨作业完成后8天内或在打磨后通过总重30万t之前测量允许超限百分率(%)5555连续测量打磨波磨钢轨长度100m(车载检测)或30m(手工检测)1.应使用便携式粗糙度检测仪检测粗糙度,在10mm范围内同一个钢轨打磨面上,沿与钢轨打磨痕迹垂直方向进行表面粗糙度测量,至少连续测量6个点,打磨面粗糙度不大于10µm。2.打磨面最大宽度(见图5.2.2):R13区域为5mm;R80区域为7mm;R300区域为10mm。图5.2.2打磨面最大宽度示意图3.沿钢轨100mm长度范围内,83 打磨面宽度最大变化量不应大于打磨面最大宽度的25%。1.打磨后接触光带应居中,且宽度为20~30mm。钢轨打磨面应无连续发蓝带。一、钢轨打磨作业技术要求:1.打磨前应调查待打磨地段钢轨状况,每100m采用钢轨轮廓(磨耗)测量仪测试钢轨廓形,根据钢轨表面状态、钢轨伤损和轮轨接触情况,由线路维修和打磨技术人员共同研究确定打磨方案。2.打磨前应对影响正常打磨操作地段,尤其是影响轨距角打磨的因素进行调查,并预先采取措施,以保证钢轨打磨正常进行。3.打磨前应对焊接接头轨面平直度进行检查。当超过标准时,应采用小型钢轨打磨机对焊接接头进行局部打磨。4.打磨前应在站线进行打磨参数调整试验,确认打磨廓形达到要求后,方可进行正式打磨。5.打磨车作业速度应根据打磨列车特性和打磨目的确定。6.最后一遍打磨应降低打磨功率或提高打磨速度,以保证钢轨打磨后表面粗糙度达标。7.应及时清理打磨碎屑。二、正线道岔打磨应充分考虑结构特点,打磨技术要求和验收标准与区间钢轨相同。第一节扣件维修及轨道几何尺寸调整作业第5.3.1条弹条IV型扣件维修及轨道几何尺寸调整作业。一、零部件损坏应及时更换,更换时采用同种相同规格的零部件。夹板处应安装接头弹条以及接头绝缘轨距块。二、安装弹条时应采用专用工具。弹条中肢入83 孔位置要放平、放正,不得歪斜。安装时切忌硬扳,用力要适中,支点与加力点要正确。弹条就位困难时,使用安装工具的同时可用小锤轻敲弹条尾部,使其就位。弹条就位以其小圆弧内侧与预埋铁座端部相距8~10mm为准,不得顶紧或距离过大。一、安设绝缘轨距块不得用锤或其他工具猛烈敲击使其入位。二、绝缘轨距块与钢轨和预埋铁座间缝隙较大时,通过更换不同号码绝缘轨距块的方式进行调整。轨距调整配置见附录七。三、无缝线路应力放散时,应采用专用工具将弹条卸下。应力放散结束后,应检查橡胶垫板和绝缘轨距块位置是否正确,如有错位,应在调整后再安装弹条。四、轨道几何尺寸调整作业。1.轨距和轨向调整:在预埋铁座与钢轨间设有绝缘轨距块,通过更换不同号码绝缘轨距块实现轨距和轨向调整。2.高低调整:通过起道或落道作业进行调整。不得通过扣件系统进行高低调整作业。第5.3.1条弹条V型扣件维修及轨道几何尺寸调整作业。一、零部件损坏应及时更换,更换时应采用相同规格的零部件。二、预埋套管中缺油或无油时,应在预埋套管中注入或在螺旋道钉螺纹部分涂专用防护油脂。三、紧固弹条时应采用扭矩扳手检查,确保扭矩满足要求。四、钢轨与轨距挡板、轨距挡板与承轨槽挡肩间缝隙较大时,应更换不同号码轨距挡板进行调整。轨距调整配置见附录七。五、在进行大型养路机械起道捣固作业前,应将调高垫板全部撤除。六、轨道几何尺寸调整作业。1.轨距和轨向调整:通过更换不同号码的轨距挡板实现轨距和轨向调整。2.高低调整:高低和水平出现较小不平顺时,应提升钢轨,在轨下垫板和轨枕之间安放调高垫板。调高垫板不得安放于轨下垫板上,调高垫板的总厚度不得大于10mm,数量不得超过2块。83 第5.3.1条FC型扣件维修及轨道几何尺寸调整作业。一、零部件损坏应及时更换,更换时采用同种相同规格的零部件。夹板处应安装接头弹条。二、应采用专用工具安装弹条。安装时,将安装工具前爪钩抓住预埋底座上前方位置,用力拉动手柄,直到将弹条彻底顶进。完全安装到位的弹条,两侧的底脚应顶住轨底侧面的绝缘轨距块。三、安设绝缘轨距块不得用锤或其他工具猛烈敲击使其入位。四、绝缘轨距块与钢轨和预埋铁座间缝隙较大时,通过更换不同号码绝缘轨距块的方式进行调整。轨距调整配置见附录七。五、无缝线路应力放散时,应采用专用工具将弹条卸下。应力放散结束后,应检查橡胶垫板和绝缘轨距块位置是否正确,如有错位,应在调整后再安装弹条。六、轨道几何尺寸调整作业。1.轨距和轨向调整:通过更换不同号码的绝缘轨距块实现轨距和轨向的调整。2.高低调整:通过起道或落道作业进行调整。不得通过扣件系统进行高低调整作业。第5.3.2条扣件预埋套管失效修理作业。扣件预埋套管失效时应及时采用相同型号套管进行修复,修复时应满足以下要求:一、取出失效套管时,不得伤及套管周围钢筋,且油渍或油脂不得污染孔壁。二、失效套管取出后,应清除混凝土枕孔内残渣,并用高压风吹净。三、应在孔内注入或在新套管外壁涂敷适量的锚固胶。四、植入的新套管定位应准确。五、新套管锚固强度应达到抗拔力要求后方可安装扣件。六、采用的修复方案及锚固胶应提前进行试验,确定修复工艺参数。83 第一节轨枕修理作业第5.4.1条应及时更换失效、修理伤损混凝土枕。第5.4.2条轨枕修理。一、修补局部破损的混凝土枕。二、及时修理松动或失效的预埋套管、预埋铁座等预埋件。第5.4.3条从线路上更换下来的旧轨枕,应及时回收,分类堆码,集中存放,合理使用。第二节道岔及调节器作业第5.5.1条道岔及调节器维修作业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一、道岔和调节器尖轨或基本轨伤损时,宜同时更换尖轨和基本轨。如待换上的尖轨与原基本轨或原尖轨与待换上的基本轨降低值满足要求,可单独更换尖轨或基本轨,否则应同时更换尖轨和基本轨。二、道岔可动心轨辙叉伤损时,应整体更换。三、道岔基本轨、尖轨、辙叉及导轨伤损更换后但未焊接时,应限速不超过160km/h,并应尽快恢复原结构。四、可动心轨辙叉道岔起道作业时,直、曲股应同时起平,保证可动心轨辙叉在一个水平面上,并做好道岔前后及道岔曲股顺坡,同时加强接头、辙叉、尖轨弹性可弯段等部位的道床捣固。五、作业时严禁撞击轨下基础,保持轨下基础完好。六、作业时按规定扭矩紧固螺栓。第5.5.2条道岔(调节器)区水平、高低应通过起道或更换不同规格调高垫板进行调整,调高垫板的规格和数量应符合铺设图要求。第5.5.3条道岔区轨距、支距应通过更换不同规格调整备件进行调整83 。轨向通过拨道及更换不同规格调整备件进行调整。道岔直股方向不良时,可用弦线测量并调整;曲股方向不良时,应在直股方向符合要求的基础上,通过控制支距的方法进行调整。第5.5.1条道岔区间隙、间隔、尖轨相对于基本轨降低值、心轨相对于翼轨降低值调整作业。一、通过增减顶铁调整片,调整尖轨、心轨顶铁间隙,并同时考虑轨距、支距状态。通过调整转换设备状态和整修轨件确保尖轨与基本轨密贴,可动心轨在轨头切削范围内应分别与两翼轨密贴。二、尖轨或可动心轨轨底与台板间隙超标时,可采取以下作业方法:1.调整滑床板高低位置,使之处于同一平面上。2.调整转辙器滑床板上辊轮,使其状态符合要求。3.整修尖轨或心轨,消除其拱腰。三、通过调整扣件,更换调整片使护轨轮缘槽宽度、咽喉宽度、查照间隔满足要求。四、尖轨相对于基本轨降低值偏差超过1mm且影响行车平稳性时,可通过更换不同厚度基本轨轨下橡胶垫板或滑床台,调整尖轨相对于基本轨降低值。降低值调整量在1~2mm时,应设置两级过渡;降低值调整量大于2mm时,应更换尖轨与基本轨组件。第5.5.2条调节器经常保养和维修作业。一、应加强调节器经常保养,使其保持尖轨锁定、基本轨可伸缩状态,防止尖轨爬行或基本轨异常伸缩。二、调节器所有螺栓扭矩应达到设计要求。三、不得对调节器基本轨、尖轨及其所焊联的钢轨进行张拉或顶推作业。四、定期观测并分析基本轨伸缩量、焊缝位置与气温关系,发现伸缩故障应及时消除。83 一、尖轨或基本轨顶面出现肥边现象应及时打磨。二、尖轨或基本轨轨头出现擦伤应及时修理或更换。三、尖轨轨顶相对于基本轨轨顶无降低段的尖轨顶面低于基本轨顶面时,应及时修理或更换。四、尖轨相对于基本轨降低值偏差超过1mm,且对行车平稳性有影响时,应及时修理或更换。五、焊接接头质量应满足相关规定。六、每半年对基本轨轨撑螺栓、尖轨轨撑螺栓涂油一次。不得对尖轨轨撑贴合面和台板顶面进行涂油或使油污浸入。七、日常清扫,保持各部件清洁。八、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及时修理或更换护轨:1.护轨与尖轨(基本轨)间净距偏差超过10mm;2.护轨高于尖轨(基本轨)5mm或低于尖轨(基本轨)25mm。第一节大型养路机械起拨道、捣固、稳定作业第5.6.1条线路周期检修、成段保养应采用大型养路机械进行全面起拨道、捣固,并进行稳定。第5.6.2条采用大型养路机械作业,有关部门应密切协作,确保大型养路机械无障碍连续作业和施工安全。在岔区作业时,电务部门应解开外锁闭装置,松开安装转辙机的螺栓。第5.6.3条使用大型养路机械进行线路维修前,应利用精测网对作业地段的线路平面、纵断面进行全面测设和优化,计算确定作业量,制定合理的作业方案,并向施工单位提供有关线路技术资料;应做好补充道砟、撤除调高垫板、更换伤损胶垫和配件等工作。第5.6.4条83 采用大型养路机械作业时,应根据测量结果和有关线路技术资料,组织捣固车、动力稳定车、配砟整形车联合施工,应使用激光准直系统进行起拨道。第5.6.1条捣固车一次起道量不宜超过50mm,起道量超过50mm时应分两次起道捣固;一次拨道量不宜超过80mm。每次作业应进行道床动力稳定。第5.6.2条大型养路机械无缝线路地段的作业轨温条件。一、一次起道量小于30mm,一次拨道量小于10mm时,作业轨温不得超过实际锁定轨温±20℃。二、一次起道量在31~50mm,一次拨道量在11~20mm时,作业轨温不得超过实际锁定轨温-20℃~+15℃。高温季节作业时,作业中机组人员应监视作业前后线路状况,发现胀轨迹象应立即停止作业。第5.6.3条为保证捣固作业质量,对薄弱处所应增加捣固次数或采用两次插镐捣固。第5.6.4条动力稳定车在桥上作业时,稳定装置应尽可能在桥台或桥墩处起振或停振,并且应先行卸压。第一节无缝线路作业第5.7.1条无缝线路地段应根据季节特点、锁定轨温和线路状态,合理安排全年维修计划。第5.7.2条高温季节不应安排影响线路稳定的作业。如必须进行时,应有计划地先放散后作业,并适时重新做好放散和锁定线路工作。第5.7.3条无缝线路维修,宜按单元轨节为单位安排作业。第5.7.4条无缝线路作业必须掌握实际锁定轨温,根据作业轨温条件进行作业,应严格执行“作业前、作业中、作业后测量轨温”制度,并注意做好以下各项工作:一、在维修地段按需要备足道砟;83 一、起道前应先拨正线路方向;二、起、拨道器不得安放在铝热焊缝处;三、扒开的道床应及时回填、夯实。第5.7.1条无缝线路作业必须遵守下列作业轨温条件:一、作业轨温条件见表5.7.4-1和表5.7.4-2;二、当轨温在实际锁定轨温减30℃以下时,伸缩区禁止作业;三、无缝道岔尖轨及其前方25m范围内,作业轨温范围应为实际锁定轨温±10℃。四、线路上的钢轨硬弯,应在轨温较高季节矫直,矫直时轨温应高于25℃。无缝线路作业轨温条件表5.7.4-1线路平面作业轨温范围(按实际锁定轨温计算)连续扒开道床不超过25m,起道高度不超过30mm,拨道量不超过10mm连续扒开道床不超过50m,起道高度不超过40mm,拨道量不超过20mm扒道床、起道、拨道与普通线路相同直线及R≥2000m曲线+20℃实际锁定轨温以下不限制+15℃-20℃±10℃800m≤R<2000m曲线+15℃-20℃+10℃-15℃±5℃无缝线路作业轨温条件表5.7.4-2序号作业项目按实际锁定轨温计算-20℃以下-20℃~-10℃±10℃以内+10℃~+20℃+20℃以上1改 道与普通线路同与普通线路同与普通线路同与普通线路同禁止2更换扣件或涂油隔二松一,流水作业同左同左同左禁止3方正轨枕与普通线路同禁止83 当日连续方动不超过2根隔二方一,方后捣固,恢复道床逐根进行(配合起道除外)隔二方一,方后捣固,恢复道床逐根进行(配合起道除外)4更换轨枕当日不连续更换当日连续更换不超过2根(配合起道除外)与普通线路同当日连续更换不超过2根(配合起道除外)禁止5更换钢轨禁止禁止与普通线路同禁止禁止6更换道岔联结件禁止禁止与普通线路同禁止禁止7不破底清筛道床逐孔倒筛夯实同左同左同左禁止8处理翻浆冒泥(不超过5孔)与普通线路同同左同在禁止禁止第5.7.1条无缝线路作业后应及时清理现场,紧固扣件弹条到规定扭矩,并组织全面回检,根据线路状态确定开通条件。第5.7.2条无缝线路应力放散作业。一、应力放散作业前,应制订作业计划及安全措施,组织人力,备齐料具,做好作业准备。二、应力放散作业要求:1.无缝线路放散可根据具体条件采用滚筒配合撞轨法或滚筒结合拉伸配合撞轨法。2.应力放散时,应每隔50~100m设一位移观测点观测钢轨位移量,及时排除影响放散的障碍,锁定轨温应准确。3.应力放散后,应按实际锁定轨温及时修改有关技术资料和位移观测标记。三、无缝道岔应在设计锁定轨温范围内铺设和锁定,不宜进行应力放散。第5.7.3条胀轨跑道防治和处理。一、当线路连续出现碎弯并有胀轨迹象时,应限制列车运行速度或封锁线路,并尽快组织处理。二、83 作业中如出现轨向、高低不良时,必须停止作业,并及时采取防胀措施。一、发现胀轨跑道时应立即封锁线路进行处理。二、无缝线路发生胀轨跑道时,应将胀轨跑道情况按附录八“无缝线路胀轨跑道情况登记表”做好记录。第5.7.1条应加强胶接绝缘接头的养护,做好轨端肥边打磨和捣固工作。第5.7.2条桥上无缝线路养护维修应注意做好以下工作:一、按照设计文件规定,保持扣件布置方式和拧紧程度。二、单根抽换桥枕应在实际锁定轨温+10℃~-20℃范围内进行,作业时抬起钢轨高度不应超过60mm。三、成段更换、方正桥枕等需要起道作业时,应在实际锁定轨温+5℃~-15℃范围内进行。第5.7.3条道床一般清筛,枕盒清筛深度为枕底向下50~100mm,并做好排水坡,清筛后应及时捣固、稳定;边坡清筛为轨枕头外全部道砟,宜使用边坡清筛机施工,清筛后应及时夯实。第一节冻害整治作业第5.8.1条在冻害发生、回落期以及冬季气温发生明显变化时应加强线路动、静态检测,及时掌握冻害变化。检测应以动态检测为主,动、静态检测相结合。寒冷地区综合检测列车检测能力不足时,可配备轨道状态确认车检测冻害。第5.8.2条应在冻害地点作出标记,建立冻害档案,准确记录冻害位置、高度、长度以及发生和回落时间等。第5.8.3条应根据冻害的动态变化情况及时进行整治,冻害完全回落后应及时恢复原轨道结构。第5.8.4条依据冻害记录,对冻害比较固定的处所83 ,结冻前应有计划地在冻害地段垫入调高垫板,整平线路,以便冻害发生后可采用撤出调高垫板的方式进行冻害整治。第5.8.1条对冻害可采用垫、撤调高垫板和更换橡胶垫板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整治。当冻害高度较小时,可采用调整轨下胶垫厚度的方式整治冻害,保持轨道的平顺,但轨下胶垫厚度不应小于3mm。第5.8.2条调整轨下胶垫厚度无法消除冻害峰值时,应在冻害两端垫入调高垫板,并做好顺坡。第5.8.3条在正线上垫入或撤出冻害垫板,两端顺坡率不应大于1/(10Vmax)。道岔上冻害垫板作业,不得在辙叉和转辙部分设变坡点。第5.8.4条冻害整治使用的调高垫板每处调高垫板不得超过2块,调高垫板总厚度不得超过10mm,较厚的垫板应放置在下层。第5.8.5条调整轨下胶垫厚度以及垫入调高垫板时,应相应调整轨距块等扣件系统的尺寸,确保扣压力保持不变。必要时,可设置轨道加强设备。第5.8.6条采用无调高功能的扣件系统或冻起高度超过17mm时,冻害地段的维修方法和作业要求,由铁路局具体规定,必要时采取限速措施。第5.8.7条对冻害应采取疏通排水、保温、换填路基、注防冻剂等方法有计划地进行整治。83 第一章线路设备维修标准第一节线路设备维修周期第6.1.1条采用大型养路机械进行线路和道岔(调节器)全面起拨道、捣固、稳定和钢轨预防性打磨作业的周期,原则上为通过总重30~50Mt,最长不宜超过2年。铁路局可按照线路累计通过总重并结合设备实际状况、线路条件、运输条件和自然条件等具体情况确定。打磨宜安排在大型养路机械捣固作业后进行。第二节轨道静态几何尺寸容许偏差管理标准第6.2.1条线路静态几何尺寸容许偏差管理值见表6.2.1-1和表6.2.1-2。200~250km/h线路轨道静态几何尺寸容许偏差管理值表6.2.1-1项目作业验收经常保养临时补修限速(160km/h)轨距(mm)+2-2+4-2+6-4+8-6水平(mm)35810高低(mm)35811轨向(直线)(mm)3479扭曲(mm/3m)3468轨距变化率1/15001/1000——注:①高低和轨向偏差为10m及以下弦测量的最大矢度值。②扭曲偏差不含曲线超高顺坡造成的扭曲量。250(不含)~300km/h线路轨道静态几何尺寸容许偏差管理值表6.2.1-2项目作业验收经常保养临时补修限速(200km/h)轨距(mm)+2-2+4-2+5-3+6-4水平(mm)2467高低(mm)2478轨向(直线)(mm)2456扭曲(mm/3m)2356轨距变化率1/15001/1000——注:①高低和轨向偏差为10m及以下弦测量的最大矢度值。83 ②扭曲偏差不含曲线超高顺坡造成的扭曲量。第6.2.1条道岔静态几何尺寸容许偏差管理值见表6.2.2-1和表6.2.2-2。调节器静态几何尺寸容许偏差管理值见表6.2.2-3和表6.2.2-4。200~250km/h道岔静态几何尺寸容许偏差管理值表6.2.2-1项目作业验收经常保养临时补修限速(160km/h)轨距(mm)+2-2+4-2+5-2+8-6水平(mm)35710高低(mm)35711轨向(mm)直股3469支距234—扭曲(mm/3m)3468轨距变化率1/15001/1000——注:①支距偏差为实际支距与计算支距之差,导曲线支距测量应从尖轨跟端开始直至道岔导曲线结束;②导曲线下股高于上股的限值:12号道岔作业验收为2mm,经常保养为3mm,临时补修为5mm;18号及以上道岔作业验收为0mm,经常保养为2mm,临时补修为3mm;③轨距偏差不含构造轨距加宽量。250(不含)~300km/h道岔静态几何尺寸容许偏差管理值表6.2.2-2项目作业验收经常保养临时补修限速(200km/h)轨距(mm)岔区+1-1+4-2+5-2+6-4尖轨尖+1-1+2-2+3-2水平(mm)2467高低(mm)2478轨向(mm)直股2456支距234—扭曲(mm/3m)2356轨距变化率1/15001/1000——注:①支距偏差为实际支距与计算支距之差;83 ②导曲线下股高于上股的限值:18号及以上道岔作业验收为0mm,经常保养为2mm,临时补修为3mm。③轨距偏差不含构造轨距加宽量。200~250km/h调节器静态几何尺寸容许偏差管理值表6.2.2-3项目作业验收经常保养临时补修限速(160km/h)轨距(mm)尖轨尖+1-1+2-2+3-2+8-6其他+1-1+4-2+5-2水平(mm)25710高低(mm)25711轨向(mm)2469扭曲(mm/3m)3468轨距变化率1/15001/1000——注:轨距偏差不含构造轨距加宽量。250(不含)~300km/h调节器静态几何尺寸容许偏差管理值表6.2.2-4项目作业验收经常保养临时补修限速(200km/h)轨距(mm)尖轨尖+1-1+2-2+3-2+6-4其他+1-1+4-2+5-2水平(mm)2467高低(mm)2478轨向(mm)2456扭曲(mm/3m)2356轨距变化率1/15001/1000——注:轨距偏差不含构造轨距加宽量。83 第6.2.1条轨道静态几何尺寸长弦测量作业验收容许偏差管理值如表6.2.3。长弦测量作业验收容许偏差管理值表6.2.3项目基线长(m)测点间距(m)容许偏差(mm)高低300150≤10305≤2方向300150≤10305≤2注:当弦长为30m时,相距5m的任意两测点实际矢度差与设计矢度差的偏差不得大于2mm;当弦长为300m时,相距150m的任意两测点实际矢度差与设计矢度差的偏差不得大于10mm。第6.2.2条曲线正矢作业验收、经常保养和临时补修容许偏差管理值见表6.2.4-1和表6.2.4-2。200~250km/h线路曲线正矢容许偏差管理值表6.2.4-1项目实测正矢与计算正矢差圆曲线正矢连续差(mm)圆曲线最大最小正矢差(mm)缓和曲线圆曲线作业验收2345经常保养3456临时补修5678注:曲线正矢用20m弦在钢轨踏面下16mm处测量。250(不含)~300km/h线路曲线正矢容许偏差管理值表6.2.4-2项目实测正矢与计算正矢差圆曲线正矢连续差(mm)圆曲线最大最小正矢差(mm)缓和曲线圆曲线作业验收2335经常保养3456临时补修4568注:曲线正矢用20m弦在钢轨踏面下16mm处测量。第6.2.3条轨道静态几何尺寸容许偏差管理值中,作业验收管理值为周期检修83 、经常保养和临时补修作业后的质量检查标准;经常保养管理值为轨道应经常保持的质量管理标准;临时补修管理值为应及时进行轨道整修的质量控制标准;限速管理值为保证列车运行平稳性和舒适性,需进行限速的控制标准。第一节轨道动态不平顺管理值第6.3.1条线路动态不平顺是指线路不平顺的动态反映,主要通过综合检测列车进行检测。动态不平顺管理分为峰值管理和均值管理。第6.3.2条检查项目。轨道动态不平顺的检查项目为轨距、水平、轨向、高低、扭曲、复合不平顺、车体垂向振动加速度、车体横向振动加速度、轨距变化率等。第6.3.3条峰值管理。一、各项目偏差等级划分及容许偏差管理值线路(含道岔及调节器范围)各项偏差等级划分四级(200~250km/h线路见表6.3.3-1,250(不含)~300km/h线路见表6.3.3-2):Ⅰ级为经常保养标准,Ⅱ级为舒适度标准,Ⅲ级为临时补修标准,Ⅳ级为限速标准。二、偏差扣分标准各项目偏差扣分标准:Ⅰ级每处扣1分,Ⅱ级每处扣5分,Ⅲ级每处扣100分,Ⅳ级每处扣301分。200~250km/h线路轨道动态质量容许偏差管理值表6.3.3-1项目经常保养舒适度临时补修限速(160km/h)偏差等级Ⅰ级Ⅱ级Ⅲ级Ⅳ级轨距(mm)+4-3+6-4+8-6+12-8水平(mm)581013扭曲(基长3m)(mm)46810高低(mm)波长1.5~42m581114轨向(mm)57810高低(mm)波长1.5~70m61015—轨向(mm)6812—车体垂向加速度(m/s2)1.01.52.02.5车体横向加速度(m/s2)0.60.91.52.0轨距变化率(基长3m)(‰)1.01.2——注:①表中管理值为轨道不平顺实际幅值的半峰值;83 ②水平限值不包含曲线按规定设置的超高值及超高顺坡量;③扭曲限值包含缓和曲线超高顺坡造成的扭曲量;④车体垂向加速度采用20Hz低通滤波,车体横向加速度Ⅰ、Ⅱ级标准采用0.5~10Hz带通滤波处理的值进行评判,Ⅲ、Ⅳ级标准采用10Hz低通滤波处理的值进行评判;⑤避免出现连续多波不平顺和轨向、水平逆向复合不平顺。250(不含)~300km/h线路轨道动态质量容许偏差管理值表6.3.3-2项目经常保养舒适度临时补修限速(200km/h)偏差等级Ⅰ级Ⅱ级Ⅲ级Ⅳ级轨距(mm)+4-3+6-4+7-5+8-6水平(mm)5678扭曲(基长3m)(mm)4678高低(mm)波长1.5~42m56810轨向(mm)4567高低(mm)波长1.5~120m791215轨向(mm)681012复合不平顺(mm)68——车体垂向加速度(m/s2)1.01.52.02.5车体横向加速度(m/s2)0.60.91.52.0轨距变化率(基长3m)(‰)1.01.2——注:①表中管理值为轨道不平顺实际幅值的半峰值;②水平限值不包含曲线按规定设置的超高值及超高顺坡量;③扭曲限值包含缓和曲线超高顺坡造成的扭曲量;④车体垂向加速度采用20Hz低通滤波,车体横向加速度Ⅰ、Ⅱ级标准采用0.5~10Hz带通滤波处理的值进行评判,Ⅲ、Ⅳ级标准采用10Hz低通滤波处理的值进行评判;⑤复合不平顺指水平和轨向逆相位复合不平顺,按水平和1.5~42m轨向代数差计算。避免出现连续多波不平顺。一、线路动态质量评定线路动态评定以千米为单位,每千米扣分总数为各级、各项偏差扣分总和。每千米线路动态评定标准:优良——总扣分在50分及以内;合格——总扣分在51~300分;失格——总扣分在300分以上。第6.3.1条均值管理。83 200~250km/h和250(不含)~300km/h线路轨道质量指数(TQI)和单项标准差管理值见表6.3.4-1和表6.3.4-2。200~250km/h线路轨道质量指数(TQI)管理值表6.3.4-1项目高低轨向轨距水平扭曲TQI波长范围1.5~42m1.4×21.0×20.91.11.28.0注:波长范围为1.5~42m的单项标准差计算长度200m。250(不含)~300km/h线路轨道质量指数(TQI)管理值表6.3.4-2项目高低轨向轨距水平扭曲TQI波长范围1.5~42m0.8×20.7×20.60.70.75.0注:波长范围为1.5~42m的单项标准差计算长度200m。第一节车辆动力学指标管理值第6.4.1条车辆动力学指标包括脱轨系数、轮重减载率、轮轴横向力,横向力和垂向力通过综合检测列车的测力轮对来测量。第6.4.2条车辆动力学指标管理值见表6.4.2。车辆动力学指标管理值表6.4.2项目脱轨系数Q/P轮重减载率△P/轮轴横向力H(kN)管理值≤0.8≤0.8≤10+P0/3注:1.Q为轮轨横向力;P为轮轨垂向力;为平均静轮重;△P为轮轨垂向力相对平均静轮重的减载量;P0为静轴重;2.间断式测力轮对的轮重减载率按双峰值评定。第五节作业验收办法第6.5.1条线路作业后应依据本规则有关规定按作业项目进行验收,并填写验收记录,具体办法由铁路局制定。第6.5.2条大型养路机械作业验收。83 一、大型养路机械作业验收主要项目包括边坡清筛、起道、拨道、捣固、动力稳定和钢轨打磨等。二、大型养路机械作业应采用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验收办法,以其中最差成绩作为该千米线路的验收结果。1.静态验收——使用大型养路机械作业时,大型养路机械运用检修段或工务机械段应及时提供大型养路机械记录仪的检查记录数据,并与工务段共同随同大型养路机械检查,发现超限处所应立即组织返工。返工后仍有4处及以上未达到作业验收标准、1处及以上未达到经常保养标准或无法返工的(每处长度不超过5m,超过5m按2处计),判该千米线路为失格,并于当日填写验收记录。2.动态验收——使用大型养路机械作业后15日内,检查车进行动态检查评定。3.静态与动态检查合格,大型养路机械作业项目齐全,质量优良,作业质量评为优良;大型养路机械作业质量优良,但项目不全,质量评为合格。83 第一章线路质量评定第一节线路设备状态评定第7.1.1条线路设备状态评定,是对正线线路设备质量基本状况的检查评定,是考核线路设备管理工作和线路设备状态改善情况的基本指标,是安排线路维修计划的主要依据。线路设备状态评定原则上每年进行一次,评定报告每年10月20日前报铁道部。第7.1.2条线路设备状态评定应以千米为单位(评定标准见表7.1.2),满分为100分,100~85分为优良,85(不含)~60分为合格,60分(不含)以下为失格。线路设备状态评定统计报告见附录九。线路设备状态评定评分标准表7.1.2编号项目扣分条件计算单位扣分(分)说明1慢行线路设备不良(不含路基、道床)处412道床翻浆冒泥每延长10m4道床不洁率指通过边长25mm(特级道砟地段为22.4mm)筛孔的颗粒的质量比道床不洁率大于25%(在枕盒底边向下100mm处取样)每延长100m83轨枕混凝土枕失效率超过4%每增1%84钢轨一年内新生轻伤钢轨(不含曲线磨耗)根2长轨中2个焊缝间为1根现存曲线磨耗轻伤钢轨每延长100m4按单股计算一年内新生重伤钢轨(不含焊缝)根20长轨中2个焊缝间为1根无缝线路现存重伤钢轨(不含焊缝)根20同上无缝线路现存重伤焊缝个20第二节线路设备保养质量评定第7.2.1条线路、道岔、调节器保养质量评定,是考核线路设备养护质量的基本指标,也是安排维修计划的主要依据之一。83 线路、道岔、调节器保养质量评定应由工务段组织,采取定期抽样的办法进行。具体办法由铁路局规定。第7.2.1条线路保养质量评定应以千米为单位(评定标准见表7.2.2),满分为100分,100~85分为优良,85(不含)~60分为合格,60分(不含)以下为失格。线路保养质量评定标准表7.2.2项目编号扣分条件抽查数量单位扣分(分)说明轨道几何尺寸1超过经常保养标准容许偏差轨距、水平、扭曲连续检测100m;轨向、高低全面查看,重点检测;曲线正矢全面检测处4选择质量较差地段,有曲线时检测一个曲线的正矢2超过临时补修标准容许偏差处413轨距变化率大于1/1000处2钢轨4钢轨肥边大于1mm全面查看,重点检测处45胶接绝缘接头质量不符合要求或轨端肥边大于2mm全面检测处46钢轨折断未及时进行永久处理全面查看处41“未及时”指轨温具备焊接条件未进行永久处理轨枕7失效全面查看,重点检测根418每处调高垫板超过2块或总厚度超过10mm连续查看,检测100个个1联结零件10零部件缺少、失效连续查看100头个1一组扣件的零件不全,按缺少一个扣件计算11弹条中肢前端下颚离缝大于0.5mm或扣件扭矩(扣压力)不符合规定者,超过12%连续查看100头每增1%112绝缘轨距块(轨距挡板)前、后离缝大于1mm连续检测50个每增2%183 者,超过12%13橡胶垫板缺少/窜出或失效连续查看100头块2/114预埋套管失效全面查看个2纵向位移15爬行量超过10mm全面检测km16爬行量超过20mm扣41分16观测桩缺损、失效或位移观测无记录全面检测处8道床17翻浆冒泥全面查看孔1618肩宽不足,不饱满,有杂草全面查看每10m1排水设施19未疏通全面查看每10m1单侧计算标志标识20缺损、歪斜、字迹不清全面查看个121各种标识不齐全,位置不对,不清晰或错误全面查看处1第7.2.1条道岔保养质量评定应以组为单位,评定标准见表7.2.3,满分为100分,100~85分为优良,85(不含)~60分为合格,60分以下为失格。道岔保养质量评定标准表7.2.3项目编号扣分条件抽查数量单位扣分(分)说明轨道几何尺寸1轨距、水平、轨向、高低、支距、扭曲、轨距变化率超过经常保养容许偏差管理值轨距、水平、支距全面检测,轨向、高低、扭曲全面查看,重点检测处4同时检测两线间距小于5.2m的连接曲线轨向,用10m弦测量,连续正矢差超过2mm,每处扣4分2轨距、水平、轨向、高低、支距、扭曲超过临时补修容许偏差管理值处413查照间隔小于1391mm全面检测组414转辙器最小轮缘槽小于63mm全面检测组41密贴5尖轨尖端与基本轨、可动心轨尖端与翼轨密贴0.5mm<间隙≤1mm全面检测处26间隙>1mm处417尖轨与基本轨、可动心轨与翼轨其他密贴段密贴1.0mm<间隙≤1.5mm全面检测头281.5mm<间隙≤2.0mm全面检测头89间隙>2.0mm全面检测头1683 1短心轨与叉跟尖轨尖端密贴1.0mm<间隙≤1.5mm全面检测处162间隙>1.5mm全面检测处413尖轨、可动心轨与顶铁密贴1.5mm<间隙≤2.0mm全面检测处242.0mm<间隙≤2.5mm全面检测处45间隙>2.5mm全面检测处166尖轨、可动心轨与滑床台密贴1.5mm<间隙≤2.0mm全面检测处272.0mm<间隙≤2.5mm全面检测处48间隙>2.5mm全面检测处16钢轨9轨件存在第3.7.5条第四款病害全面检测、查看处4110存在第3.7.5条第五、六款和第3.7.6条第一、三款病害之一全面检测、查看处1611钢轨折断未及时进行永久处理全面查看处41“未及时”指轨温具备焊接条件未进行永久处理12焊缝不符合表3.8.3要求全面检测处813钢轨肥边大于1mm;绝缘接头轨端肥边大于2mm全面检测处814胶接绝缘接头的质量不符合《铁路钢轨胶接绝缘接头技术条件》(TB/T2975)的要求全面检测处815位移超过10mm全面检测组1683 纵向位移1道岔两尖轨尖端相错量大于20mm全面检测组412尖轨、可动心轨允许伸缩位移不符合表3.7.11的要求全面检测组413位移观测桩缺少或位移观测无记录全面检测个8联结零件4轨撑离缝大于2mm或损坏、松动全面查看、检测个15螺栓长、短心轨联结螺栓缺少/松动或扭矩不符合规定全面查看、检测个41/166限位器、顶铁、间隔铁及护轨螺栓缺少/松动或扭矩不符合规定全面查看、检测个41/47接头铁螺栓缺少、松动全面查看、检测个418其他各种螺栓缺少/扭矩不符合规定全面查看,重点检测个8/29辊轮辊轮缺少或失效全面查看处1610辊轮位置不符合要求全面查看、检测处411扣件铁垫板缺少或折断全面查看块4112橡胶垫板缺少/窜出或失效全面查看块8/413扣件失效、缺少/连续失效、缺少全面查看处4/4114预埋套管失效全面查看个215弹条中肢前端间隙,岔枕螺栓扭矩不符合规定连续检测50个个1岔枕16失效岔枕失效全面查看根41枕上或枕下离缝大于2mm者为吊板17吊板率大于5%连续检测50头每增1%1道床18外形外观肩宽不足,不饱满,有杂物全面查看、检测孔219清洁度翻浆冒泥/严重不洁、影响排水全面查看孔16/2标志标识20警冲标损坏或不清晰全面查看组8缺少或位置不对,扣41分21标识缺少、错误、位置不对,字迹不清全面查看处183 第7.2.1条调节器质量评定应以组为单位(评定标准见表7.2.4),满分为100分,100~85分为优良,85(不含)~60分为合格,60分以下为失格。调节器保养质量评定标准表7.2.4项目编号扣分条件抽查数量单位扣分(分)说明轨道几何尺寸1轨距、水平、轨向、高低、扭曲、轨距变化率超过经常保养容许偏差管理值轨距、水平全面检测,轨向、高低、扭曲全面查看,重点检测组42轨距、水平、轨向、高低、扭曲、轨距变化率超过临时补修容许偏差管理值组41伸缩3基本轨伸缩量超过设计伸缩量重点检测处414焊缝边缘至扣件或轨撑铁垫板距离5mm<间距≤20mm重点检测处45间距≤5mm重点检测处416尖轨伸缩量0mm<伸缩量≤10mm全面检测处4710mm<伸缩量≤30mm全面检测处168伸缩量>30mm全面检测处419位移观测桩缺少或位移观测无记录全面检测个4密贴10尖轨尖端至5mm断面与基本轨密贴段密贴0.5mm<间隙≤1.0mm全面检测处411间隙>1.0mm全面检测处4112尖轨其余密贴段与基本轨密贴0.5mm<间隙≤1.0mm全面检测处413间隙>1.0mm全面检测处1614尖轨轨撑与轨腰密贴0.2mm<间隙≤0.5mm全面检测个415间隙>0.5mm全面检测个816尖轨轨撑与轨底上表面密贴0.5mm<间隙≤1.0mm全面检测个417间隙>1.0mm全面检测个818尖轨轨底与台板密贴0.2mm<间隙≤0.5mm全面检测块2190.5mm<间隙≤1.5mm全面检测块420间隙>1.5mm全面检测块821基本轨轨撑与轨腰密贴0.2mm<间隙≤0.5mm全面检测个2220.5mm<间隙≤2.0mm全面检测个423间隙>2.0mm全面检测个824基本轨轨底与铁垫板密贴0.5mm<间隙≤1.0mm全面检测块2251.0mm<间隙≤2.0mm全面检测块426间隙>2.0mm全面检测块8钢轨27尖轨相对于基本轨降低值偏差超过1mm,且对行车平稳性有影响全面检测、查看处1683 28尖轨、基本轨轻伤全面检测、查看处1629钢轨肥边>1mm全面检测处430钢轨折断未及时进行永久处理全面查看处41“未及时”指轨温具备焊接条件未进行永久处理31焊缝不符合表3.8.3要求全面检测处8联结零件32轨撑及铁垫板螺栓缺少全面查看个1633松动全面查看,重点检测个434扭矩不符合规定全面检测个235扣件铁垫板缺少或折断全面查看块4136橡胶垫板缺少/窜出或失效全面查看块8/437扣件(含轨撑)失效、缺少/连续失效、缺少全面查看个8/4138预埋套管失效全面查看个839弹条中肢前端间隙不符合规定全面查看,重点检测个2护轨40联结零件缺少或扭矩不符合规定全面查看个241护轨与尖轨(基本轨)间净距偏差超过10mm全面查看,重点检测处242护轨高于尖轨(基本轨)5mm或低于尖轨(基本轨)25mm全面查看,重点检测处4轨枕43位置或间距偏差大于40mm全面查看,重点检测处244失效全面查看,重点检测根4145吊板(枕上或枕下离缝大于2mm)全面查看,重点检测头4道床46肩宽不足,不饱满,有杂物全面查看,重点检测处247翻浆冒泥/严重不洁、影响排水全面查看,重点检测组16/4标识48缺少、错误、位置不对,字迹不清全面查看处183 83 第一章精密测量控制网第一节一般要求第8.1.1条高速铁路应建立统一的精测网,作为勘察设计、工程施工和运营维护统一的测量基准。精测网分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第8.1.2条应加强精测网控制点日常检查和维护,定期对精测网进行复测,为线路运营养护提供稳定可靠的控制基准。第8.1.3条精测网各项技术要求应执行《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和《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中的有关技术标准。第二节精测网构成及主要技术标准第8.2.1条平面控制网在框架平面控制网(CP0)的基础上分三级布设,第一级为基础平面控制网(CPⅠ),主要为勘测、施工和运营维护提供坐标基准;第二级为线路平面控制网(CPⅡ),主要为勘测和施工提供控制基准;第三级为轨道控制网(CPⅢ),主要为轨道铺设和运营维护提供控制基准。第8.2.2条各级平面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求见表8.2.2-1、表8.2.2-2和表8.2.2-3。各级平面控制网主要技术要求表8.2.2-1铁路等级(km/h)控制网级别测量方法测量等级点间距相邻点相对点位中误差(mm)备注200~300CP0GPS50km左右20200~250(不含)CPⅠGPS三等≤4km一对点或一个点点对间距≥800mCPⅡGPS四等400~600m导线四等400~600m附(闭)合导线长度不超过5kmCPⅢ导线一级150~200m83 250~300CPⅠGPS二等≤4km一对点或一个点10点对间距≥800mCPⅡGPS三等600~800m8导线三等或隧道二等400~800m8附合导线网CPⅢ自由设站边角交会法50~70m一对点1250~300km/h隧道洞内CPII导线测量主要技术要求表8.2.2-2控制网级别附合长度(km)边长(m)测距中误差(mm)测角中误差(″)相邻点相对点位中误差(mm)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限差方位角闭合差限差(″)对应导线等级备注CPIIL≤2300~60031.87.51/55000±3.6√n三等单导线CPII2<L≤7300~60031.87.51/55000±3.6√n三等导线网CPIIL>7300~60031.351/100000±2.6√n隧道二等导线网200~250(不含)km/h隧道洞内CPII导线测量主要技术要求表8.2.2-3控制网级别适用长度(km)测量等级测角中误差(″)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限差方位角闭合差限差(″)备注CPII9~20二1.01/100000±2.0√n导线网CPII6~9隧道二等1.31/100000±2.6√n导线网CPII3~6三1.81/50000±3.6√n导线网CPII1.5~3四2.51/50000±5√n导线网CPII<1.5一级4.01/20000±8√n导线第8.2.1条CPⅠ、CPⅡ及水准基点埋深至最大冻土深度以下0.3m。标心钉采用不锈钢制作,标石表面均采用统一的模具标识点号等信息,并统一制作混凝土盖对标志进行保护。第8.2.2条250~300km/h线路的CPⅢ点应沿线路埋设在路基两侧接触网杆或其基础、桥梁防护墙、隧道边墙上,元器件由预埋件、棱镜连接件、水准测量杆等三部分组成,为数控机床精加工的强制对中标志,全线应采用统一的CPⅢ83 标志和棱镜组件;200~250km/h(不含)线路的CPⅢ点应按规范要求在路肩上进行埋设。第8.2.1条CP0、CPⅠ、CPⅡ控制网GPS测量精度指标见表8.2.5。CP0、CPⅠ、CPⅡ控制网GPS测量精度指标表8.2.5铁路等级(km/h)控制网级别基线边方向中误差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差200~300CP0—1/2000000200~250(不含)CPⅠ≤1.7″1/100000CPⅡ≤2.0″1/70000250~300CPⅠ≤1.3″1/180000CPⅡ≤1.7″1/100000第8.2.2条CPⅡ、CPⅢ控制网导线测量精度指标见表8.2.6。导线测量精度指标表8.2.6等级测角中误差(″)测距相对中误差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方位角闭合差(″)测回数DJ0.5DJ1DJ2隧道二等1.31/2500001/100000±2.669-三等1.81/1500001/55000±3.64610四等2.51/1000001/40000±5346一级4.01/500001/20000±8—22第8.2.3条CPⅢ(自由测站边角交会法)平面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求见表8.2.7。CPⅢ平面控制网主要技术要求表8.2.7控制网名称测量方法方向观测中误差距离观测中误差相邻点相对点位中误差CPⅢ平面控制网自由测站边角交会1.8″1.0mm1.0mm第8.2.4条高程控制网分两级布设,第一级为线路水准基点控制网(基岩点、深埋水准点和普通水准点),第二级为轨道控制网(CPⅢ)。全线高程基准应采用国家85高程基准。第8.2.5条高程控制网测量等级及布点要求见表8.2.9。83 高程控制网测量等级及布点要求表8.2.9控制网级别铁路等级(km/h)测量方法测量等级点间距适用地形线路水准基点测量200~250(不含)水准三等普通水准点间距≤2km,基岩点、深埋水准点根据地质情况进行设计平原光电测距三角高程山区或水域250~300水准二等CPIII控制点高程测量200~250(不含)水准四等150~200m250~300水准精密水准50~70m一对点第8.2.1条高程控制网的测量精度指标见表8.2.10。高程控制网的测量精度指标表8.2.10水准测量等级每千米高差偶然中误差M△(mm)每千米高差全中误差MW(mm)限差(mm)检测已测段高差之差往返测高差不符值附合路线或环线闭合差左右路线高差不符值二等≤1.0≤2.0±6±4±4—精密水准≤2.0≤4.0±8±8±8±6三等≤3.0≤6.0±20±12±12±8四等≤5.0≤10.0±30±20±20±14注:L为对应的线路长度(km)。第一节精测网维护和应用第8.3.1条应利用精测网做好轨道几何状态检测、基础沉降和构筑物变形监测等工作。第8.3.2条承担精测网复测的单位应具备相应的工程测量资质,使用的仪器设备应符合《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的相关要求。第8.3.3条精测网日常检查和维护由使用单位负责,并设专人建立管理台账。桩点缺失或桩位变化不能满足测量精度需要时,应结合复测进行补桩和测设。83 第8.3.1条精测网复测周期:为保证精测网稳定和精度,应对精测网进行复测。一、CP0、CPI、CPⅡ、CPⅢ平面控制网复测周期不宜超过3年,开通初期及沉降区段的平面控制网复测周期应适当缩短。二、高程控制网复测周期:在地质条件较好、建设期沉降不大的地段,与平面控制网相同;在区域地面沉降地段、软土路基及不良地质等特殊地段,不宜超过一年;在差异沉降较大的地段,复测周期应适当缩短。第8.3.2条精测网复测要求一、精测网复测宜在原网基础上进行。复测精度等级应与原网相同,复测方法及技术要求应与原测保持一致。二、平面复测后GPS控制网应按表8.3.5-1、表8.3.5-2的要求按对成果进行评定,水准点间复测高差与原测高差之差按表8.2.10的要求进行评定。三、各级平面、高程控制网点位,不能满足使用要求时,应对该点位重新设置。四、复测完成后应进行系统性分析,提出复测成果和使用建议报告。平面GPS控制网复测限差要求 表8.3.5-1控制点同精度复测坐标较差限差(mm)相邻点间坐标差之差的相对精度限差一等201/180000二等201/130000三等151/80000四等—1/50000CPⅢ(自由测站)3—注:表中相邻点间坐标差之差的相对精度按下式计算:式中:△Xij=(Xj–Xi)复–(Xj–Xi)原;△Yij=(Yj–Yi)复–(Yj–Yi)原;△Zij=(Zj–Zi)复–(Zj–Zi)原;83 s—相邻点间二维平面距离或三维空间距离;△Xij,△Yij—相邻点i与j间二维坐标差之差(m);△Zij—相邻点i与j间Z方向坐标差之差。当只统计二维坐标差之差的相对精度时,该值为零(m)。导线复测较差的限差 表8.3.5-2控制网等级水平角较差限差(″)边长较差限差(mm)平面点位较差限差(mm)隧道二等2.62mD15三等3.6四等7.02mD一级11.0注:mD为仪器标称精度,m原为原测平面点位中误差(mm),m复为复测平面点位中误差(mm)。83 第一章维修工机具、常备材料与作业车辆停留线第9.0.1条有砟轨道线路维修工机具应按附录十的要求配备,辖区内有车站正线、到发线数量超过6条时,应适当增加检测、维护、照明、发电及通信设备数量。第9.0.2条有砟轨道线路常备材料应按附录十一的要求配备。整组道岔存放地点由铁路局和铁路公司商定,报铁道部备案。第9.0.3条维修工机具和常备材料应保持状态良好。第9.0.4条线路常备材料使用后应及时补充。铁路局、工务段应对线路常备材料型号、规格、存放地点和数量等建账管理。第9.0.5条车辆停留线设置原则:线路车间所在地设有效长260m的停留线1条、120m的停留线3条,设双线车库、双线检查地沟,车库长度54m、宽度15m,地沟长度49m;在每隔一个车站的线路工区所在地设有效长260m的停留线1条、120m的停留线2条,设双线车库、单线检查地沟,车库长度54m、宽度15m,地沟长度49m,且设置停留线的工区间隔不宜大于60km。为满足大修换轨需要,线路车间和设有停留线的工区所在地的车站到发线不能满足500m运轨车24h停留时,应至少预留1条有效长650m停留线的铺设条件。83 附录一道岔检查工具及方法一、道岔检查工具,见附表1-1。道岔检查工具附表1-1序号名称检查项目1轨道测量仪轨距、方向、水平、高低2轨距尺(道尺)轨距、水平、查照间隔3支距尺支距4方尺道岔基本轨始端、尖轨尖端对齐、岔枕垂直度5卷尺道岔部件长度、岔枕位置、间距等6塞尺钢轨间、轨底与台板间、顶铁与钢轨间缝隙7游标卡尺、卡钳间距、间隔等尺寸,部件尺寸81m平尺轨顶、工作边直线度92m平尺轨顶、工作边直线度,心轨尖端抗线,降低值(配合塞尺或深度尺)10弦绳(绷线器)钢轨工作边方向、轨顶高低、钢轨直线度11弹簧称、磁力拉环道岔长度、钢轨长度12扭矩扳手螺栓扭矩13钢轨轮廓(磨耗)测量仪钢轨顶面轮廓,轨顶坡、降低值14尖轨降低值测量仪尖轨降低值、心轨降低值15钢轨温度计钢轨轨温二、道岔检查方法,见附表1-2。道岔检查方法附表1-2序号检测项目检测工具检测方法示意图1道岔及调节器全长、轨件长度钢卷尺、弹簧秤、磁力拉环磁力拉环固定钢尺末端,弹簧秤拉紧端头,确认全长83 2水平轨距尺、轨道测量仪观察轨距尺气泡位置,确认水平高差3高低弦线、钢板尺、轨道测量仪轨顶10m弦线5m交替测量弦线至轨顶距离。轨道测量仪测量高低4方向弦线、钢板尺、轨道测量仪轨头侧面(正线非工作边)10m弦线5m交替测量弦线至轨头工作边距离。轨道测量仪测量方向5方正差方尺、支距尺、钢板尺道岔始端任意处,方尺或支距尺垂直于直股工作边,板尺测量两基本轨始端至方尺或支距尺边距离,计算差值6轨距轨距尺、轨道测量仪轨距尺水平放置于测量点位置处,使轨距尺垂直于轨距中心线,测量两钢轨之间最小距离7尖轨与基本轨间隙塞尺分别使用塞尺中合适厚度的尺片确定间隙大小8直尖轨工作边直线度弦线、钢板尺轨头侧面(尖轨工作边)10m弦线5m交替测量弦线至工作边距离83 9尖轨与基本轨间顶铁间隙塞尺使用塞尺中合适厚度的尺片逐一反复滑塞,确认间隙大小10尖轨轨底与滑床台间隙塞尺使用塞尺中合适厚度的尺片逐一反复滑塞,确认间隙大小11尖轨相对基本轨降低值尖轨降低值测量仪参见说明书12转辙器部分最小轮缘槽卡钳、钢板尺、用卡钳在基本轨、尖轨之间滑动(16mm工作边处)确认最窄处并量出数据13尖轨限位器两侧间隙偏差宽度尺、游标卡尺测量限位器两边间隙,确认偏差14道岔导曲线支距支距尺使用支距尺测量各个支距点数据15岔枕位置及间距偏差卷尺、盘尺使用盘尺、卷尺测量岔枕位置及间距83 16尖轨轨底和辊轮及滑床台间隙辊轮专用安装、调整、检测工具使用专用工具进行安装,调整和检测17各种螺母紧固扭矩扭矩扳手使用测力扭矩扳手检测相应螺栓紧固扭矩是否达标18顶面轮廓(含轨顶坡、尖轨相对于基本轨降低值、心轨相对于翼轨降低值)钢轨轮廓(磨耗)测量仪使用钢轨轮廓(磨耗)测量仪测试钢轨顶面轮廓、轨顶坡和尖轨相对于基本轨降低值、心轨相对于翼轨降低值19可动心轨辙叉咽喉宽同序号1220心轨和翼轨密贴同序号721叉跟尖轨与短心轨间隙同序号722心轨各控制断面相对翼轨降低值同序号1123心轨轨底与台板间隙同序号1024心轨直股工作边直线度同序号825心轨轨腰与顶铁间隙同序号926叉跟尖轨轨腰与顶铁间隙同序号927护轨平直段、缓冲段、开口段轮缘槽宽度同序号1228查照间隔同序号629尖轨、心轨各牵引点处开口值同序号1283 附录二可动心轨单开道岔检查记录站名:道岔编号:道岔类型:检查日期检查项目转辙部分导曲线部分辙叉部分支距记事基本轨前端尖轨尖端尖轨中部竖切终点尖轨最后一个牵引点尖轨跟端前部中部后部辙叉前部辙叉中部查照间隔弹性可弯中心后部辙叉后部 轨距直※曲※※水平直※曲※※※轨向、高低及其他 临时补修日期及内容 注:1/12、1/18道岔导曲线中部直曲股轨距、水平测量1处,其他大号码道岔导曲线中部直曲股轨距、水平测量3处。检查人:85 附录三钢轨伸缩调节器检查记录线别:行别:调节器里程:调节器编号:调节器类型:检查日期检查项目基本轨前端尖轨尖端尖轨中部竖切终点尖轨跟端 轨距   水平   轨向、高低及其他   临时补修日期及内容   检查人:85 附录四无缝线路、道岔及调节器钢轨位移观测记录无缝线路钢轨位移观测记录         附表4-1   线   行   至    区间,K    +    至K    +    ,铺设日期       ,锁定轨温   ℃ 观测日期观测人观测时间观测轨温(℃)位移量(mm)原因分析1234567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注:①左右股以顺行车方向划分;②顺行车方向纵向位移为“+”、逆行车方向纵向位移为“-”;③当纵向位移超过10mm时,应进行实际锁定轨温计算分析。86 无缝道岔钢轨位移观测记录     附表4-2线名:站名:观测日期观测人行别道岔编号锁定轨温(℃)观测轨温(℃)岔前(mm)岔头(mm)限位器(间隔铁)(mm)岔尾(mm)岔后(mm)两尖轨尖相错量(mm)直股曲股直股曲股左股1右股1左股2右股2左股右股左股右股左股右股左股右股左股1右股1左股2右股2左股1右股1左股2右股2注:一般情况下,表中带1的表格填写岔前后50m处位移,表中带2的表格填写岔前后200m处位移。87 钢轨伸缩调节器钢轨位移观测记录附表4-3线别:行别:调节器里程:调节器编号:调节器类型:观测日期观测人观测轨温(℃)基本轨及其前部(mm)尖轨及其后部(mm)基本轨与尖轨相对位移(mm)尖轨伸缩量(mm)基本轨前200m基本轨前50m基本轨前端尖轨跟端尖轨后50m尖轨后200m注:本记录适用于单向调节器,双向调节器位移观测记录可参照本记录编制。88 附录五钢轨外观及表面伤损检查记录线名:起止里程:行别:位置(km+m)股别检查周期:年,检查日期:检查周期:季度,检查日期:磨耗表面剥离裂纹及掉块钢轨擦伤焊接接头平直度波形磨耗锈蚀其他备注垂磨(mm)侧磨(mm)长度(mm)深度(mm)长度(mm)深度(mm)轨顶面(mm/m)轨头内侧工作面(mm/m)谷值(mm)波长(mm)轨底厚(mm)轨腰厚(mm)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89 附录六伤损钢轨月报年月线名正站线别检查数本月检查发现数(根、组、处)累计现存数线路(km)道岔(组)轻伤重伤折断钢轨道岔钢轨道岔钢轨道岔轻伤重伤磨耗擦伤波磨接头低塌裂纹核伤锈蚀焊头磨耗擦伤波磨接头低塌裂纹核伤锈蚀焊头钢轨道岔钢轨焊头道岔注:①裂纹包括表面裂纹和孔裂;②在规定的检查月份以外,亦按月填报;填报人:③表中包括钢轨外观及表面伤损检查和钢轨探伤检查发现的所有伤损;单位:④伤损数以根、组、处统计,原两焊头之间的定为1根,累计现存数中重伤钢轨指用夹板加固者。年月93 日93 附录七轨距调整配置表轨距调整配置如附表7-1、附表7-2及附表7-3所示。弹条IV型扣件轨距调整绝缘轨距块配置表附表7-1轨距调整量(mm)左股钢轨右股钢轨外侧内侧内侧外侧-8137713-7128713-6128812-5119812-4119911-31010911-210101010-191110100911119+1812119+2812128+3713128+4713137弹条V型扣件轨距调整轨距挡板配置表附表7-2轨距调整量(mm)左股钢轨右股钢轨外侧内侧内侧外侧-88228-77328-67337-56437-46446-35546-25555-1465504664+13764+2377393 +32873+42882FC型扣件轨距调整绝缘轨距块配置表附表7-3轨距调整量(mm)左股钢轨右股钢轨外侧内侧内侧外侧-8147714-7138714-6138813-5129813-4129912-31110912-211101011-110111011010111110+19121110+2912129+3813129+4813138+5714138+6714147+7615147+861515693 附录八无缝线路胀轨跑道情况登记表车间: 线, 上下行,区间:     至      胀轨跑道情况及原因:(包括胀轨跑道当天或前几天是否作业、作业量、作业轨温;锁定轨温变化情况;线路方向及设备情况,行车情况等)里 程铺设日期年月日轨条长度m施工锁定轨温   ℃线路特征钢轨类型轨枕类型及配置根数处理经过:扣件类型及拧紧程度道床肩宽线路平纵断面 直线 曲线,Rm  坡度,‰胀轨跑道示意图:(注明胀轨跑道后线路弯曲波长、矢度;胀轨跑道地点是否在曲线、桥梁、道口、道岔附近,且应注明相对距离)线路状态发生胀轨跑道里程:      距长轨条始端距离:       m,或距终端距离        m发生胀轨跑道日期:年月日,时间:时分         气温:℃,轨温:  ℃有无造成行车事故:            中断行车:时分93 附录九线路设备状态评定统计报告年度段、线名检查数(km)评定质量(km)其中单项失格(km)不良分数(分)优良合格失格合格率道床预埋套管轨枕伤损钢轨重伤焊头慢行道床预埋套管轨枕轻伤轨重伤轨重伤焊头合计一年新生现存磨耗一年新生无缝线路现存重伤注:①“段、线名”栏先填写各工务段名,后填写各线名(或另用一张);填报人:②合格率指优良加合格占评定数的百分比;单位:③另附正线钢轨使用情况统计表。93 附录十有砟轨道线路维修工机具序号设备名称单位车间工区铁路局备注一交通运输设备1生产抢修指挥车辆1  乘座:5人2小型客货两用车辆11  3工程车辆11 14座4轨料运输车组(含工务重型轨道车2辆,液压抢修机具1套,4t平板车起重机2台,钢轨转向架4套,25m钢轨吊具2套,50m钢轨吊具2套,18号道岔辙叉吊具2套)组1  山区、高原和严寒地区,每个工区配备1组,车间不再配备。租用60t级路用提速平车2辆,其他大号码道岔辙叉吊具按需要另配二检测设备5轨道测量仪套3   6轨道检查仪套1 1 精度:0级7数显式道尺把25 精度:0级8降低值测量仪套19里氏硬度计台110准直仪或其他无缝线路位移观测设备台2   11道床阻力支承刚度测量仪套工务段配置1套12锁定轨温测试仪台113钢轨轮廓(磨耗)测量仪台1   14钢轨探伤仪台4   15焊缝探伤仪台6   16钢轨平直度测量仪台1 1  17车载式线路检查仪台 6配属动车组的铁路局18便携式线路检查仪台2  2 19电子水准仪台2   201m长平直尺及塞尺套3221数显式扭矩扳手把1精度1%22绷线器(弦绳)套3223钢轨温度计个3324钢轨伸缩调节器专用方向测量尺把125数显游标卡尺把1126深度尺把11三维护设备27铝热焊成套设备套1 101 含加热器、对正设备、拉伸器、焊缝推瘤设备等1撞轨器及卡具套4  2气割工具套2  3内燃切轨机台11  4内燃钻孔机台11  5机动双头螺栓扳手台10  6扭矩扳手把24 螺栓和扣件分别配备7内燃仿形打磨机台1  8内燃道岔打磨机台1  9翼轨打磨机台1  10钢轨精磨机台1  11轴向砂轮机台2  12角向磨光机台2  13液压直轨器台1  14液压起道器台10  15液压拨道器台616液压改道器台4  17小型液压线路捣固机组218小型液压道岔捣固机组219内燃直镐台1020冲击式内燃捣固棒台1021夯拍机台422运轨小车组1  23道岔专用维修工具套3 如辊轮、弹性夹、拉簧等部件专用安装工具,根据不同客专道岔类型分别成套配备24无螺·扣件装卸专用工具把625混凝土钻(空心钻)台2 四照明设备26移动照明灯具(内燃发电式)台4   27移动照明灯具(充电式)台8  28充电式手提灯只1015   五发电设备29汽油发电机组台1 10kW30汽油发电机组台1 3kW六通信设备31手持式无线对讲机部58  32GSM-R手持终端部55  101 七分析及办公设备1笔记本电脑台31   2坚固型笔记本电脑台213台式电脑台41  4打印机台11   5复印机台1   6一体机(传真、复印、打印等)台11  7数码相机台21   8数码摄像机台1八其他作业工具套12   撬棍、铜锤、台钻、台式砂轮、50m钢尺、翻轨器、倒棱器、普通道尺、抬轨工具等注:①工机具配备宜采用新型产品。②工务段配备数显式道尺鉴定台、轨道测量仪鉴定台、轨道检查仪鉴定台各1台,配备便携式线路检查仪2台。101 附录十一有砟轨道常备材料序号名称单位数量备注一线路备料1混凝土枕根每单线千米2根工区或车间集中存放2电容枕根工区4根3桥枕根每单线千米2根按桥枕铺设长度4断轨急救器套每工区6套每套含急救器6个,臌包夹板1对5接头夹板块工区24块6绝缘轨距杆套工区50套725m无孔轨根工区6根86m有孔短轨根工区2根96.25m有孔胶接绝缘轨根工区2根10现场胶接绝缘夹板及绝缘材料套工区2套11钢轨无损加固设备套工区2套12接头螺栓及垫圈套工区36套13扣件及其垫板套每单线千米配套扣件5套二道岔部件备料14尖轨、基本轨、辙叉组每种型号每车间备1组三道岔整组备料15正线主型道岔组每种型号每铁路局备1组16其他型号道岔组每种型号全线备1组17岔枕组每种型号每铁路局每1~100组备1组101 四钢轨伸缩调节器备料1整组钢轨伸缩调节器组每车间备1组2轨枕组每种型号每铁路局每1~100组备1组3尖轨、基本轨(含配套扣配件)对每种型号每车间每1~20组各备1对五道岔紧固器个按道岔型号和数量配备每站每组1/18道岔3个,每站每组1/42道岔5个,其他类型道岔根据需要配置101 附录十二本规则用词说明执行本规则条文时,对于要求严格程度的用词说明如下,以便在执行中区别对待:(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10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