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武清区杨村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原卷版).docx

天津市武清区杨村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原卷版).docx

ID:83561033

大小:36.75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3-10-23

上传者:老李
天津市武清区杨村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原卷版).docx_第1页
天津市武清区杨村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原卷版).docx_第2页
天津市武清区杨村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原卷版).docx_第3页
天津市武清区杨村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原卷版).docx_第4页
天津市武清区杨村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原卷版).docx_第5页
天津市武清区杨村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原卷版).docx_第6页
天津市武清区杨村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原卷版).docx_第7页
天津市武清区杨村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原卷版).docx_第8页
天津市武清区杨村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原卷版).docx_第9页
天津市武清区杨村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原卷版).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天津市武清区杨村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原卷版).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天津市武清区杨村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将I、Ⅱ卷的答案填涂或写在答题卡上。答题时请按题号位置,在规定区域作答。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第I卷(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3分)一、(9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由天津市委宣传部和海河传媒中心共同摄制的百集纪录片《小楼春秋》于4月8日在天津卫视首播。该系列纪录片从天津()的历史风貌建筑中,()出一百栋小洋楼制作成片,每集8分钟,短小精致,兼具知识性、趣味性和历史性。从一栋楼走进历史,()其中,可阅读百年故事:漫步政协俱乐部,会想起童话剧《图兰朵》在中国的首演、“元曲欧化”的《琵琶记》、德文演唱的李白诗歌;探访曹禺故居,在古朴雅致的氛围中感受浓郁的戏剧文化和深刻的人生思索;走进()的起士林餐厅,品尝张爱玲笔下的“天津”味道,品味西餐百年的发展史;伫立天津电报总局旧址,见证天津乃至近代中国电报通信的辉煌……《小楼春秋》的制作与播出,见事、见人、见情,成为天津城市的意象世界和第二语言。通过“物化”的建筑和“活化”的人物、事件,使历史知识得到普及,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彰显天津历史文化的厚重感和认知度。4月的津城“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愿大家趁春光正好,重走天津,品味小楼,感悟春秋。1.依次填入选文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独具匠心遴选徜徉路人皆知B.独树一帜挑选徘徊路人皆知C.独树一帜遴选徘徊家喻户晓D.独具匠心挑选徜徉家喻户晓2.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通过“物化”的建筑和“活化”的人物事件的融合,历史知识得到普及,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彰显天津历史文化的厚重感。B.“物化”的建筑和“活化”的人物事件的融合,使历史知识得到普及,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彰显天津历史文化的厚重感。 C.“物化”的建筑和“活化”的人物事件的融合,使历史知识得到普及,彰显天津历史文化的厚重感,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D.通过“物化”的建筑和“活化”的人物事件的融合,使历史知识得到普及,彰显天津历史文化的厚重感,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3.下列对选文中涉及的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关汉卿的《窦娥冤》就是元杂剧的代表作。B.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杜甫合称为“李杜”,代表作有《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等。C.曹禺,原名万家宝,剧作家,代表作有《雷雨》《日出》《茶馆》等,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D.“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语出《兰亭集序》,作者王羲之,字逸少,西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二、(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除具有一般文学形象的特征之外,还比一般文学形象更富于艺术魅力。马克思赞扬希腊神话时说,它们“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因而“显示出永久的魅力”。显然,富于艺术魅力,也是马克思主义典型观的应有之义。艺术魅力是一个模糊性概念,这是文学作品的诸种审美素质衍生出来的综合性审美效应,或者说是文学作品总体审美效果,它在文学典型上更为集中地表现出来。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应当是来自性格显示的一种生命的魅力。首先,这种“生命的魅力”在于典型人物的生命所呈现的斑斓色彩,即性格的丰富与多彩。例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她多彩的性格既有聪慧过人的、向往着美好爱情的少女之心,又有诗意充盈的、向往着自由和舒展个性的诗人之心,还有一颗超凡脱俗的、孤独自傲的富于东方文化特色的士子之心。然而,世俗环境便给这颗心打上了社会的和时代的烙印。这使她既有贵族少女的孤僻、乖张,又有着世俗女子的软弱和小性儿,使她的叛逆和反抗多存在于心灵的领域,并很难冲破封建礼教的规范,因而只能是无济于事的仅以眼泪和生命相拼的反抗,然而,林黛玉心灵的这一面,从艺术上看,无疑又增添了她的性格的悲剧美,其性格中世俗性与非世俗性的矛盾,拓展了生命的张力,更显得有血有肉丰富多彩,而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其实,林黛玉性格和生命所呈现的斑斓色彩,正是典型塑造艺术追求的一种合乎规律的表现。18世纪以前,典型的塑造一般还是类型化的,人物的性格往往是单色调的,而到了19世纪,随着西方现实主义达到高潮,人物性格的描写也由简单到复杂。 其次,典型性格的艺术魅力更来自它所显示的灵魂的深度。黑格尔说:“一个艺术家的地位愈高,他也就愈深刻地表现出心情和灵魂的深度。”这种心情和灵魂的深度却不是一望可知的,而是“要靠艺术家浸沉到外在和内在世界里去深入探索才能认识到”。因此,所谓“灵魂的深度",应是作家艺术家的慧眼所在,是他们超越群侪的标志,更是文学典型的必备品格,不仅表现在符合历史真实的尺度上,而且还表现在从典型人物灵魂里所折射出的作家人格的真诚里。因此,文学典型就是这样一种以独特的个别去显现普遍性人物的形象,其性格的丰富性和灵魂的深度,使得这种和人类自身一样的生命形式更具有艺术魅力。(摘编自童庆炳《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材料二: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是文艺创作的重要任务,也是文艺繁荣发展、与时俱进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只有创作出典型人物,文艺作品才能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文艺史反复证明,典型人物必须以艺术的、审美的方式深刻体察和把握人物及其具体现实环境,否则就会“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美,这是典型人物常塑常新的根由所在。典型人物表现美,不应仅是内容或题材意义上的,也应是形式或文体意义上的。审美趣味的变化,呼唤艺术家自觉以新的文体完成新典型的塑造。塑造新时代典型的过程,是体现时代之美、生活之美、人性之美,实现新表达的过程。当前,民族英雄、革命英烈、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越来越受到尊敬和推崇,他们不仅体现时代精神高度和民族文化风骨,而且标示了社会潮流的进步方向。英雄楷模转化典型人物,能更牢固地镌刻在民族乃至人类的精神史册上。在这方面,文艺工作者应当切实担负起典型塑造的责任。只有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以典型的高度标识创作的提升,文艺发展才能真正匹配时代的高度。(摘编自胡一峰《塑造典型人物,为时代传神写照》)材料三: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仍送至贯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说话时,已摆了茶果上来。熙凤亲为捧茶捧果。又见二舅母问他:“月钱放过了不曾?”熙凤道:“月钱已放完了。才刚带着人到后楼上找缎子,找了这半日,也并没有见昨日太太说的那样的,想是太太记错了?”王夫人道:“有没有,什么要紧。”因又说道:“该随手拿出两个来给你这妹妹去裁衣裳的,等晚上想着叫人再去拿罢,可别忘了。”熙凤道:“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节选自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回)4.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学典型具有一般文学形象的特征但高于一般文学形象,有强大的艺术魅力,能够给读者艺术享受。B.要想展现人物性格的丰富与多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就有必要对人物进行多侧面、多层次的描写。C.文学典型的灵魂深度与作家的灵魂深度是一样的,从典型人物的灵魂里能折射出作家人格的真诚。D.英雄楷模具有重要的精神特质,受到大众尊敬和推崇,将他们转化为典型人物有利于传递时代精神。5.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文学典型因其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并且富于永恒的艺术魅力,而成为马克思主义典型观的应有之义。B.材料一认为林黛玉敢于向封建礼教的规范反抗的叛逆行为,增添了其命运的悲剧色彩,更显出其生命的张力。C.作家在文学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如果偏重类型化,性格单一化,就不能符合典型人物的特点,也不会具有艺术魅力。D.成功地塑造出典型人物,时代精神自然可以通过典型人物艺术地、审美地传达出来,也就避免了枯燥的说教式传达。6.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曹禺《雷雨》中的周朴园,自私、虚伪,但对鲁侍萍的怀念却又有着执着、真挚的一面。B.《庄子·杂篇·渔父》中有这样一句话:“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C.《老人与海》中桑迪亚哥,面对鲨鱼的轮番攻击不屈不挠,展现出人类的自信和勇气。D.列夫·托尔斯泰指出:“所有的人,都是黑白相间的花斑马——好坏相间,亦好亦坏。”三、(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先子讳序,字仲先,生于开宝六年,而殁于庆历七年。娶史氏夫人,生子三人,长曰澹,次曰涣,季则洵也。先子少孤,喜为善而不好读书。晚乃为诗,能白道,敏捷立成,凡数十年得数千篇,上自朝廷郡邑之事,下至乡闾子孙畋渔治生之意,皆见于诗。观其诗虽不工,然有以知其表里洞达,豁然伟人也。性简易,无威仪,薄于为己而厚于为人,与人交,无贵贱皆得其欢心。见士大夫曲躬尽敬,人以为谄,及其见田父野老亦然,然后人不以为怪。外貌虽无所不与,然其中心所以轻重人者甚严。居乡闾,出入不乘马,曰:“有甚老于我而行者,吾乘马,无以见之。”敝衣恶食处之不耻,务欲以身处众之所恶,盖不学《老子》而与之合。居家不治家事,以家事属诸子。至族人有事就之谋者,常为尽其心,反复而不厌。凶年尝鬻其田以济饥者。既丰,人将偿之,曰:“吾自有以鬻之,非尔故也。”卒不肯受。力为藏退之行,以求不闻于世。然行之既久,则乡人亦多知之,以为古之隐君子莫及也。以涣登朝,授大理评事。(节选自苏洵《族谱后录下篇》)庆历中,始有诏州郡立学,士欢言,朝廷且以此取人,争愿效职学中。公笑曰:“此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戒子孙,无与人争入学。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自五代崩乱,蜀之学者衰少,又皆怀慕亲戚乡党,不肯出仕。公始命其子涣就学,所以劝导成就者,无所不至。及涣以进士得官西归,父老纵观以为荣,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自是眉之学者,日益至千余人。然轼之先人少时独不学,已壮,犹不知书。公未尝问。或以为言,公不答,久之,曰:“吾儿当忧其不学耶?”既而,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公之精识远量,施于家、闻于乡闾者如此。使少获从事于世者,其功名岂少哉!不幸汩没,老死无闻于时。然古之贤人君子,亦有无功名而传者,特以世有知之者耳。公之无传非独其僻远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故条录其始终行事大略以告当世之君子。谨状。(节选自苏轼《苏廷评行状》)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以家事属诸子属于B.凶年尝鬻其田以济饥者买C.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效法D.所以劝导成就者成全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薄于为己而厚于为人身死人手,为天下笑B.吾儿当忧其学耶吾其还也 C.所以劝导成就者,无所不至吾所以去亲戚而侍君者D.常为尽其心,反复而不厌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公之无传/非独其僻远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故条录其始终行事大略/以告当世之君子B.公之无传/非独其僻远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故条录其始/终行事大略/以告当世之君子C.公之无传非独/其僻远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故条录其始终行事大略/以告当世之君子D.公之无传非独/其僻远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故条录其始/终行事大略/以告当世之君子1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子少孤,喜为善而不好读书”中的“孤”在指幼年时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B.“居乡闾,出入不乘马”,古以二十五家为闾,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因以“乡闾”泛指民众聚居之处。C.“长曰澹,次曰涣,季则洵也”,古人一般用“季”指兄弟中排行第三的人。D.“又皆怀慕亲戚乡党,不肯出仕”中“亲戚”指“指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恰当的一项是()A.苏序不好读书,但诗写得非常好,上到朝廷国家大事,下到日常谋生手段都可以入诗,从他的诗歌中,后人也能看到他的性格。B.苏序对待官员极尽恭敬,对待乡野村夫也是如此,不仅外表恭敬,在内心中对他们也一视同仁,不分贵贱。C.苏序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在培养两个儿子成才这件事上,他都反复劝说教导。最终苏涣的学有所成,这也影响了眉州人的思想观念。D.苏序一生退隐不求名利,因为儿子苏涣为官才被授予官职。而乡人大多知道他的善行,认为古代的隐居君子也比不上他。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敝衣恶食处之不耻,务欲以身处众之所恶。(2)亦有无功名而传者,特以世有知之者耳。13.两段选文中苏序闻名乡里的原因有何不同?(每条不超过15个字)苏洵文:苏轼文: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07分)四、(18分)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北宋】晁补之原桑飞尽霜空杳。霜夜愁难晓。油灯野店怯黄昏。穷途不减酒杯深。故人心。羊山古道行人少。也送行人老。—般别语重千金。明年过我小园林。话如今。14.出版社编《历代词选》,拟为这首词添加一个题目,以下选项中合适的一项是()A.野望B.归隐C.饯别D.怀旧15.下列关于这首词写作特点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原桑”两句以萧条之景渲染悲壮情绪。B.“油灯”句借助典型画面表现人物心理。C.“羊山”两句以行人情状反衬自身遭遇。D.全词不事雕琢,用语清丽,情思宛转。16.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词中画线部分。1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所提出的“格物致知”理论来自《礼记·大学》,该文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揭示只有探究万物,才能获取知识,才能使意念真诚。(2)______________,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兰亭集序》)(3)推此志也,______________。(司马迁《屈原列传》)(4)为天下笑者,何也?______________。(贾谊《过秦论》)(5)______________,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五、(20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寒梅未著仍渗芳①梅岭古道上铺满了碎石,那是从山里就地取材挖来铺设上去的。梅岭古道还没开通前,由岭南通往中原,靠的是“庾岭未开,南北通衢也”的另一条位于乌迳新田村的古道。其间,新田村古道“日屯万担米,夜行百只船”,非常热闹繁华。②走进南雄乌迳有一千七百年历史的新田村,仿佛感到时间是凝固的,但分明有种难以言说的气息在散发,从时间捆绑的绳索中挣脱出来。我在一片土黄的颜色诱惑下,穿过狭窄的巷道,感受着时光的老去,有东西埋藏在这里,并没有湮灭,它藏在那些用红黄的泥土砌成的倾颓的墙体中,藏在疯长的野草掩盖的野径上。 ③在一处祠堂高悬的匾额上,见到“祖德重光”几个字。这座祠堂的房顶不是岭南比较多见的大耳房檐,而是状如官帽;从这建筑形制可看出中原文化的影迹。褪色的香案,冷寂的残灰,由于没有人打扫,新田村的祠堂变得冷清,有几座祠堂祖先的牌位还供奉在那儿。估计只有到了节日祭祀,这些祠堂才会重新热闹起来,打破往日的沉寂。青砖砌成的祠堂院墙,泛着苍黑的光泽。祠堂的建筑风格与簇拥在祠堂周围的泥坯土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一片村舍的土黄是如此的耀目,它沉稳地烘托起祠堂的辉煌,突显了祠堂在乡村中所具有的中心地位。④那些泥坯砌成的房舍,是岭南粤北乡村基本的建筑式样,它的来源并不费功夫。中原迁徙过来的人,从落地生根那天起,他们就与这红黄的泥土产生了亲和力,从挖出的第一抔土开始,那些泥团与他们的汗水相互搅和,经过无数次的翻滚揉搓,再掺杂进禾秆草梗加以固形。阳光晾晒后,一块块垒筑起来。住在里头能嗅到泥的气息、草的芬芳。这些泥坯房总是带着烟火的味道,因为它所要承担的是起居饮食,生儿育女。而祠堂是属于精神的,是每一个迁徙者魂灵所系的居所,是精神依存的地方。祠堂很自然就有了一份庄重与典雅。⑤夕阳荒草,整座村子显得寥落,祠堂的烟火也冷寂多时。祠堂维系着宗族的根,象征着一种精神的存在,哪怕再破败,它依然延续着香火。哪怕游子迁徙到远方,总有安家的地方。有家了,祠堂就屹立在那儿,那是一个宗族的魂灵所在,香火的冷寂与有无,不是重要的,它始终在那些后人心中燃点,毁掉了又重建。⑥梅岭上的秋天,绿薄了,但繁密的树丛还没有层林尽染的秋深气象。城楼上“岭南第一关”几个大字赫然在目。那就是梅关了。苍黑的城砖,写实般见证着岁月和人世的浮沉。自张九龄奉唐玄宗之命修筑梅岭古道以来,走过古老的城门下,踏上这崎岖古道的,就有六祖惠能、韩愈、苏东坡、汤显祖;但是更多从梅关走过的,是囚徒、贬谪的官员、失意的文人、天涯的倦客、被迫流落他乡的迁徙者。⑦山石凹凸不平,我想象着那些迁徙者穿过梅关的城楼,流落到岭南各地的身影,他们逝去的足音,已无法寻觅。我如今踩着那些迁徙者曾经走过的足迹,顿时感到脚下的石头仿佛变得柔软,它仿佛让你的指尖触摸到一页尘封已久的隐秘的历史。⑧梅岭古道作为一条南迁之路,它打通的不仅是一条岭南与中原的交通要道,实际上也打通了一条文明的根脉,中原文化通过这里与岭南文化相融合。张九龄奉旨历经两年艰辛修建的梅岭古道,后来沟通了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站,而与梅岭古道相连的珠玑巷也逐渐演变为古道上最重要的商业重镇。⑨二百年间,由梅岭古道穿过梅关,再由珠玑巷南迁岭南,有记载的迁徙就达一百三十多次,其中大规模的南迁有两次:第一次南迁,是为逃避金兵的杀戮而南迁,发生在北宋末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史称“靖康之耻”的前后;第二次南迁,是南宋灭亡前后,为逃避元兵追杀而迁。⑩梅岭古道,在某种程度上为延续文化的命脉留下了一线生机 。何况依靠珠江水系的出海口,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那更是向海洋文明张开了怀抱。文化是需要交流的,而梅关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起点,与海外相连,这让古老的中华文明获得了一次重生的机会。⑪由于族群的大迁徙,那些不得不离开故土的人,以开拓者的姿态,来到岭南,先在梅岭下的珠玑巷落脚。以梅关为界,迁徙者将中原文化与岭南的风俗文化及地理环境相融合,逐渐形成了新的文化体系: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还有四邑侨乡的华侨文化,这几大文化,随着那些不同姓氏的族群的迁徙,以珠玑巷为根据地,逐渐散布于岭南各地,更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拓展传播至海外。⑫现在是秋天,梅岭上难觅梅花的影踪,但经冬终要绽放的梅花,总会把一段香,留在寒冬的枝条上。那在霜雪中盛开的寒梅,目送着那些从古道走过并远去的迁徙之人。古道虽然发出过带枷囚徒镣铐刺耳的悲鸣,难免带着悲情,但也留下了像六祖慧能、韩愈和苏轼等衣袂飘飘的身影。经过历代重修的梅岭古道,山石坚硬,好像要让我们感受那些迁徙者如梅花一样傲立寒冬的坚定和意志。我们虽然看不到梅花的姿影,但它不灭的香魂,仿佛早就驻留在这梅岭古道,这时候我仿佛嗅到了夹杂在梅岭山野上仍没有散尽的梅花的香气,那幽香中恐怕也渗入了迁徙者的汗水。(取材于杜璞君同名散文)注:梅岭,即大庾岭,因岭上多植梅树而得名。18.下列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一项是()A.挣脱(zhēng)湮灭(yān)砌成(qì)B.倾颓(tuí)供奉(gòng)簇拥(cù)C.泥坯(pēi)一抔土(póu)掺杂(chān)D.维系(jì)屹立(yì)衣袂(mèi)19.下列对文章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写梅岭古道和新田村古道,后文分述新田村现状及梅岭古道历史与文化影响。B.新田村沉淀了历代迁徙者不断迁徙的历史,具有厚重感,给人以时间凝固的感觉。C.第⑦段画线句,含蓄表达了千百年的迁徙史也是文化的传播与交融史的深刻蕴意。D.第⑫段,运用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虚实结合,富有画面感,意蕴深远。20.文章为什么要用大量笔墨写乌迳新田村的“祠堂”?请简要分析。21.根据文章内容,说说第⑩段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含意。梅岭古道,在某种程度上为延续文化的命脉留下了一线生机。22.结合全文,请你简要谈谈对题目“寒梅未著仍渗芳”的理解。六、(9分)23.在《乡土中国》中,《系维着私人的道德》这一章在阐述观点概念时引述了若干儒家言论。请将相关儒家言论与论证目的进行对应填空。(只填序号)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万章曰:“象至不仁,封之有庳。有庳之人奚罪焉?仁人固如是乎?在他人则诛之,在弟则封之。”曰:“身为天子,弟为匹夫,可谓亲爱之乎?”①伦理道德的基础在血缘关系。②团体道德缺乏体现在君王也得先完成他私人间的道德。③仁是各种私人道德关系的总和。④差序格局中的道德是由“己”向外推的,推的过程有各种路线。24.学校《红楼梦》研究兴趣小组举办红楼人物品读会,请你根据本试卷第二大题的三则材料谈谈你对王熙凤这一形象艺术魅力的理解。七、(60分)25.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