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560076
大小:911.36 KB
页数:9页
时间:2023-10-29
《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Word版.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山东省邹平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度高二上学期9月开学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在商代王城遗址中,以宗庙为中心的祭祀空间和以官殿为中心的行政空间均分布于城市的中心。而西周王城的祭祀空间和行政空间呈现疏离状态,且前者无论在空间上还是在体量上都处于从属地位。这反映出西周时期()A.民本理念影响城市建设B.高度集中的王权已出现C.神权淡出政治体系之外D.国家治理理念出现变化2.唐朝时,尚书省在公文运作中实行严密的管理和审查制度,即勾检制度,主要监察公文的规程和时限、文案归类整理和署名及公务施行的日辰等。勾检制度的实行()A.促进了行政效率的提高B.加强了中央集权C.实现了监察体系的完善D.进一步分散相权3.北宋经济发展迅速宋真宗多次打听国库虚实,参知政事李沆却不让三司使提供具体数字,他还经常上报各地水旱灾情,使天子了解民间疾苦。这表明北宋()A.君主专制不断强化B.文官的社会地位突出C.皇权受到一定限制D.君权与相权矛盾激化4.1689年《权利法案》通过大幅度提高议会的权威实现了对王权的有效限制,并在议会内部实现了某种程度的权力分割和制衡,同时还对个人的自由权利表示了相当程度的承认和尊重。这种新体制确立的历史意义是()A.工业资产阶级地位得到提升B.权力逐渐由国王转移到议会C.封建君主制退出了历史舞台D.为政治民主化发展奠定基础5.《大宪章》第9章对担保人的保护,第10章规定继承人未成年期间债务利息不增加,第20章规定:“维兰被同样处罚,保留他的生计”,都多少受到了罗马法的影响。材料表明()A.国家政策顺应社会发展需要B.罗马法不断调整以适应时代需求C.《大宪章》具有来源多元的特征D.英格兰的民族法律源于罗马6.1297年,英国国王爱德华一世在欧洲大陆北部筹划反法联盟。部分英国贵族拒绝应召服役及缴纳赋税,并集结大量军事力量对抗王室,王室被迫妥协,反对派贵族进而要求王室承诺此次征税不会成为先例,再次强调征税的“公议许可”原则等。这一事件()A.反映了英国王权与贵族的矛盾B.标志“王在法下”原则的确立C.推动了英国民族国家意识形成D.加速了英国封建制度的衰落-9- 7.法国大革命前,法国长期使用缺乏正式文本的“基本法”。但从1788年,法国人民开始呼唤成文宪法,历史学家沃尔内说道:“如果我理解无误,人们说的宪法,意味着一种政府形式。”法国人呼唤成文宪法旨在()A.避免政治制度无序化发展B.适应革命形势的迅速变化C.防止无产阶级革命的出现D.传播大革命中的民主原则8.1941年陕甘宁边区进行了第二次普选,此次普选参选率是80%,某些县则达到了95%。参与选举的不仅有贫农、中农,还有工人、地主、富农、商人等。这说明()A.中国革命借鉴了俄国革命经验B.边区政权建设服务于现实战争需要C.边区政权性质是工农民主政权D.根据地农民土改后在政治上翻了身9.1928年11月,遂川县工农兵政府颁布《遂川县工农兵政府临时纲领》规定,“凡从(事)劳动及不剥削他人以为生活的男人和女人,如工人、农民、士兵和其他贫民,都有参与政治的权利。”此举旨在()A.推动国民革命进程B.批判中心城市暴动C.争取群众广泛支持D.转变党工作重心10.钱穆先生在评价民国初年政党政治时候说:“当时的政党,似乎误认分党相争为政治上最高的景象。分党相争的胜负,不能取决于民众,转而各自乞援于军人。一般党员,则凭借党争的美名,来公开无忌惮的争权夺利。”此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中国仁人志士效法西方建立政党政治B.中国政党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和目标C.中国政党的组建缺乏基本的历史条件D.各派军阀纷纷建立政党借此割据一方11.1912年,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防止袁世凯独裁;不久,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宋教仁成为国会中多数党的领袖,将负责组织责任内阁;宋教仁被刺身亡和二次革命惨遭镇压后,国会被迫选袁世凯为正式大总统。这反映民国初期政治的特点是()A.一党专政、实行独裁统治B.通过党派选举之争、实行君主立宪C.多党合作、建立民主政权D.尝试组织政党内阁、实行议会政治12.下面措施集中实施应是在()○在政权建设上,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实行工农民主专政,注重法治建设,坚持执政为民。○在经济建设上,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将农村工作的重心由打土豪转入抓生产,减免农业税,发放农业贷款,发展工业和手工业生产,恢复和发展商业贸易,创建苏维埃的财政金融A.北伐战争期间B.土地革命时期C.全面抗战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13.-9- 南朝王肃投奔北魏,孝文帝“雅相器重,朝野属目”。史载王肃“为魏制官品百司,皆如江南之制”,历隋唐到元而不变;王肃“为魏始制礼仪”改变了“稍僭华典,胡风国俗,杂相揉乱”的现状。这表明,北魏()A.封建化源于中央官制改革B.缓解了胡汉习俗间矛盾C.强化了中华民族文化认同D.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14.维新运动期间,康有为认为西方的议院只不过是“彼族实暗合经义之精,非能为新创之治也”,“夫先王之治天下,与民共之,谋及庶人为大同”。康有为的这些言论()A.极力推崇古代大同思想B.对欧美制度盲目排斥C.尚未突破传统政治思维D.试图为变法减小阻力15.《睡虎地秦墓竹简·置吏律》规定,任用吏和尉时,若有不应任用就行使职权,或私下谋划就派往就任的,“以律论之”;任免吏、佐和各府属员时,“十二月朔日免除,尽三月而止之,其有死亡及故有夬(缺)者,为补之,毋须时”。这些规定()A.体现了官吏任免程序的规范性B.反映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C.推动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D.防治了官吏选拔过程中的腐败问题16.汉朝时期各级吏员都要接受考课,郡国在每年年终时要派官员赴京报告生产、税收、财务、户口、刑狱等情况,并接受考课。尹湾汉墓出土的《东海郡下辖长吏名籍》所记迁除实例约110多个,其中标明“以功迁”的有70多例,占65%。这表明此时()A.官吏升迁基本依据考课B.统治思想追求儒法杂糅C.官员选拔主要依据功绩D.治国理念渐趋务实功利17.唐宋科举考试中,在礼部贡院南门标示出需要回避的亲族名单,名单上记录的士子不再与一般士子一同参与由礼部举行的科举考试,而是参加由吏部考功员外郎单独为其主持的考试,称为“别头试”。这()A.否定了世家大族的特权B.提高了参加科考的门槛C.确立了科举考试的权威D.凸显了人才选拔的公正18.有学者认为,隋唐之后,土就不是地主阶级贵族,而只是“四民之首”,也就说,隋唐之后,中国只有士而没有士族。这主要是因为()A.士的崛起和政治地位的提高B.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C.科举考试制度的确立和发展D.世卿世禄制日益没落19.19世纪的英国文官皆为终身制,任期有法律保障,这种职业上的独立性,能够使他们立场居中,秉公执法,取得公众的合作与支持,而非为一党派效力,这比起过去的“国王恩赐制”和“政党分肥制”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飞跃。据此可知,文官制度()A.抑制了政党参与政治的热情B.体现了公平正义的选拔标准C.终结了国家政局的周期动荡D.促进了行政管理水平的提高-9- 20.20世纪以来,随着文官集团的日益崛起与膨胀,文官逐渐“演变为运用法律和掌握政府实权的真正力量”,以至于每位总统都要致力于“防止职业文官阉割总统的政策”。据此可知美国()A.行政机构独立性的增强B.总统立法权力遭到侵夺C.文官集团垄断政府权力D.三权分立机制发展完善21.有学者指出,科举制被废除后,知识分子必须出自新学堂。进入新学堂除了需要花很多钱外,还有年龄的限制。以前百岁也能做童生,并且此举还被看作是天下盛世的表现。该学者意在强调科举制的废除()A.加剧了清王朝统治危机B.破除了旧的人才价值观C.加重了百姓的赋税负担D.造成了人才培养的断层22.1904年以前,湖南地区的官办学堂占85%以上,而从1905年开始,公立、私立学堂一跃而上,公立学堂更占了2/3以上。1909年,湖南1262所学堂中,官立仅400所,占31%;而公立、私立学堂占69%。对此,学者认为“统治者将学务一下拱手让与地方,并非心甘情愿,而是因经济状况迫不得已”。这一观点指出()A.清政府被迫变革教育体制B.科举制因财政困难而被废除C.学堂选官制度正逐步形成D.“学在官府”的传统遭到冲击23.1929年国民政府《考试法》规定,参加高等文官考试需要具有以下资格:具有教育部承认的国外大学独立学院或专科学校毕业证,或者拥有国立或经立案的公立、私立大学独立学院或专科学校毕业证;或有同等学力或有专门技能或著作者,审查合格。该规定()A.说明中国教育中西结合B.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C.标志着公务员制度建立D.旨在完善教育体系24.战国时期,儒家对于“礼”认识不断丰富,儒家分支之一的稷下儒家认为“礼”是在既定的社会秩序基础上建立的一套等级制度以及适应于这套等级制度的伦理规范;国家为了维护既定的“礼”,有时必须运用暴力手段强制人们去遵守。这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儒家()A.受到法治观念影响B.成为诸侯争霸有力武器C.完善封建礼乐制度D.重视基层民众伦理教化25.周初统治者在咀嚼胜利果实的时候,体味到一个深刻的道理—“天命靡常”,牧野之战中“前徒倒戈”的历史事实,让统治者深切感到“小民难保”。于是提出了“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这说明周初( )A.出现敬天保民观念B.儒学居于统治地位C.盛行功利主义思想D.神权王权紧密结合26.-9- 明朝在全国设置旌善亭,“凡孝子顺孙、义夫节妇,具实以闻,特加旌表。且命内外府、州、县旁及里、社,各立旌善亭一区,有善如前者,悉书其名于亭上”。此举()A.体现基层治理礼法并用B.以儒家道德推行社会教化C.反映君主专制空前强化D.旨在彰显理学的正统地位27.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御史李定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在长达两个多月的审判过程中,范镇、张方平等栩中大臣以苏轼为人刚正、重仁义、富有才华、上尊皇帝、心怀天下等理由奋力上书,最终苏轼免于一死改贬谪黄州,史称“乌台诗案”。这体现了宋朝()A.法律观念受到儒家思想影响B.北宋官员朋党观念浓厚C.纲常伦理道德得到强化D.司法审判深受佛道影响28.宋代关中地区的吕氏兄弟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村规民约”。其中心内容为“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衅。”据此可知()A.乡约捍卫贵族政治B.乡约追求政治平等C.乡约强化专制统治D.乡约具有道德教化功29.古罗马法中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规定,被近代西方资产阶级认为是理性、自由、平等思想的象征。法国继承了这一法律理念,并在《人权宣言》中规定:“财产是不可侵犯与神圣的权利……任何人的财产皆不可受到剥夺。”由此可知,罗马法()A.强调公民权利高于义务B.为西方法制建设提供养料C.注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D.开创了欧洲成文法的先河30.法国起草民法典时,法学家、政治家、律师们前后共开了107次全体会议。拿破仑经常会参与讨论,经常问“这公平吗?这有用吗?”,还要求制定出来的法典必须适合法国农民在忙碌了一天之后,还有兴趣在烛光之下阅读。由此可见,《法国民法典》()A.兼顾法律严谨性和通俗性B.注重协调社会阶级的差异C.成为西方民法的集大成者D.得到法国民众的普遍认可31.对于涉外民商事案件,罗马帝国的外事裁判官们既不愿意使用“罗马人自己的法律”,也不会使用看起来“粗制滥造”和“可笑”的外国法,而是努力寻求罗马法与外国商人所属国家法律中的共同因素,从中“提取公因式”。这体现了罗马帝国()A.注重程序的执法思想B.法律至上的治理清神C.重视平等的审判原则D.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32.1952年11月至1953年2月,中央有关部门相继发出了关于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指示,号召人民群众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宣传婚姻法和检查婚姻法执行情况的运动。于是,各种青年会、家长会、媳妇会、妇女会等相继召开,大张旗鼓地宣传婚姻法、婚姻自由等思想。这一运动()A.旨在实现男女政治权利的平等B.快速摧毁了买卖婚姻的社会基础-9- C.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精神的延续D.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大量劳动力33.2007年9月20日,我国首次举行评选表彰道德模范活动,以下是部分颁奖词“善行无疆。是你们……显示了人生价值的所在,让爱与付出成了社会和谐的主旋律”“舍己救人。是你们……将灾害和危急变成了人民至上、他人至上的高尚情怀的课堂”。这说明,道德模范的评选表彰()A.发扬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B.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C.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D.体现了人民基本政治权利得到保障34.内蒙古绥远地区的土默特蒙古至清代中期就先后修建了致祭先农、关帝、孔子、文昌、观音等各类庙观。归绥哈拉不达乡,本是一个纯蒙古族生活区,该乡有佛殿、龙王庙各一,百姓每年于龙王庙领牲三次。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A.社会主流思潮发生变动B.少数民族的文化水平不断提高C.政府对边疆的控制加强D.边疆与内地民族交流交融增强35.清中期规定:“外人……由澳门来广,行商应代外人向政府请领通行证。”政府关于减免税负、停止贸易与重开贸易等法令、文书由行商向外商转达。这表明,当时()A.商帮商人的社会地位较高B.广州商业竞争激烈C.政治观念影响了贸易形式D.政府鼓励对外贸易36.19世纪前,欧洲国家主要关注政务语言、宫廷语言、法令语言等。进入19世纪以后,官方对生活语言的关注越发普遍,越来越多的欧洲国家开始实行初级义务教育,官方确定的标准语言也被推介给所有在校学习的人。这一变化()A.利于培养国民政治认同B.顺应民主共和的主流趋势C.推动文化的一元化发展D.适应提升政治素养的需求37.1814年9月至1815年6月,英俄奥普在奥地利召开会议,并通过《最后议定书》,其核心内容有两条:一是在法国以及被拿破仑占领过国家恢复旧王朝的统治;二是恢复拿破仑战争之前的欧洲国家领土状况。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促进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欧洲在封建主义复辟的基础上恢复了秩序C.欧洲在处理世界性的事务中起了领导作用D.促进了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局面出现38.1648年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时,欧洲新涌现的国家如瑞典、荷兰共和国等,也得到了法国、奥地利等老牌大国享受的礼遇。凡是国王一律称为“陛下”,凡是大使一律称为“阁下”。这彰显了()A.自由民主的启蒙观念B.欧洲国家至上的理论C.废除等级体制的理想D.主权国家平等的理念-9- 39.13世纪,以伦敦方言为基础的英语成为英国官方语言,并为英国人广泛使用。14世纪英国宗教改革先驱威克里夫把《圣经》翻译成英语,主张用本民族语言作礼拜,抵消拉丁语的影响。此举旨在()A.摆脱拉丁语的影响B.增强民族国家认同观念C.深入推进宗教改革D.扩大《圣经》传播范围40.宋代吕祖谦在《史说》中针对法治与德教的效果,曾这样评价:“以法服人,其外若密,其中若疏;以德治人,其外虽疏,其中实密。”吕祖谦的这一观点意在强调A.援礼入法的必要性B.礼法并施的合理性C.德治教化的优越性D.循德制律的必然性二、非选择题41.“中央控制(防止分裂,保持统一)和地方的有效治理才是帝制国家的内在目标或者说永恒追求。”材料一——据赵冬梅《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整理材料二为了实现选任集权的目标,维护官僚集团的稳定,选任制度逐渐发生了变质,从强调绩效、能力到强调学历、资历,论资排辈成了最稳妥、安全的选任标准。…………选任集权制度下,地方官中央化了——不管工作地点怎样僻处一偶、远离首都,他们在本质上都是中央派出的官,他们的升降浮沉都是由中央所决定的。因此,在中央化了的地方官的心中,皇帝、中央、朝廷的意愿永远是第一位的,本地的利益则是第二位的。像欧阳修这样走到哪里都安静踏实地做事,不一味地追求政绩,只管当地老百姓需求的官员,简直凤毛麟角。——摘自赵冬梅《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隋朝以后地方官员选任方式的认识。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9- 图1战国形势图图2秦朝形势图图3西汉形势图——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上)》材料二(太宗)曰:“自古突厥与中国更有盛衰。……至汉、晋之君,逮于隋代,不使兵士素习干戈,突厥来侵,莫能抗御,致遗中国生民涂炭于寇手。我令不使汝等穿池筑苑,造诸淫费,农民恣令逸乐,兵士唯习弓马,庶使汝斗战,亦望汝前无横敌。”——《旧唐书•太宗纪上》太宗谓侍臣曰:“隋炀帝不能精选贤良,安抚边境,惟解筑长城以备突厥,情识之惑,一至于此!朕今委任李世勣于并州,遂使突厥畏威遁走,塞垣安静,岂不胜远筑长城耶?”——《旧唐书•李勣传》(1)根据材料一指出战国到西汉各时期长城的概况,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对修长城的态度并分析其原因。43.晚清画报中的女学,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图3为清末画报中的《学部限制女学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9- 学部限制女学生听学部的人说,该部以朝廷现在创设女子学堂,各省自应由官家一体设立,特订《女学堂章程》,今将最要紧的录于下。(一)男女学生不准交友;(=)禁止蓄留前额发;(闫)不准创自由结婚之说男学开会,女生禁到,女学开会,男生禁到;(国女学堂以三从四德为根本;内开女学原为昌明家庭教育,举凡一切关于国家之事,无须女学生干预,尤不准有登场演说之事。——《北京日日画报》第160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一月初六日提取材料信息,评述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现象。(要求:信息提取合理,史论结合,逻辑严密)-9-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