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557963
大小:381.31 KB
页数:18页
时间:2023-10-23
《山东省威海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高二语文试卷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地理空间是人类生存活动的场所,“文学地理学”就是探讨文学和人文地理空间的关系,关注人在地理空间中是如何以审美想象的方式来完成自己的生命表达。文学进入地理,实际上是文学进入到它生命的现场,进入了它意义的源泉。中国早期的文献是史地纵横,文学蕴含于其间,地理学是属于史学的一个很重要的分支。中国文学的起源是《诗经》《楚辞》。《诗经》分为十五国风、大小雅和颂,就是由黄河流域的地方民俗通向士人阶层,通向朝廷政教,一直通向宗庙祭祀,它是以地理为基础的。作为另外一个源头的《楚辞》,崛起在长江流域,成为相对独立的语言表达系统。所以中国文学一开始就和地理空间结下不解之缘,出现了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两个不同的诗性智慧的系统。文学地理学在研究内容上存在着四大领域,即区、文、群、动四个字。区,即区域。早期部落间的兼并、联合和凝聚,留下屈指可数的一些邦国,这就沉积下文学的区域类型,如秦、楚、齐、鲁、吴、越等。文,即文化。它以特定的思想价值观念渗透到人间的各种现象和生活方式里面,赋予人间现象和生活方式以意义、特色、思维,比如官方文化、民间文化、隐士文化等。群,即族群,包括民族和家族。讲中国文学不讲少数民族就讲不清楚汉族,不讲汉族也讲不清楚少数民族,因为我们的DNA都混在一起,民族问题是文学地理学必须认真研究的一个问题。家族问题也不容忽视,比如王安石变法遭到司马光反对,南北家族问题就是一个重要因素,司马光等来自北方家族,安土重迁,文化上素以稳重见称,而王安石等来自南方家族,带有更多的开拓性和冒险性。很多问题需要深入到家族脉络中才能看得更清楚。动,即空间流动。无论是区域类型、文化层分、族群组合,只要它一流动,就产生新的生命形态,出现文化、文学之间新的选择和融合。空间的流动可以使流动的主体眼前展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化区域,有了两个世界的对比,可以接纳、选择和批判的东西就多了,就能开拓出一种新的精神境界和思想深度。 地理是文学的土壤,是文学的生命依托,文学地理学就是寻找文学的土壤和生命的依托,这样才使我们的研究视野变得开阔,研究方法变得深入。(选自杨义《中国文学与人文地理》,有删减)材料二: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重要的精神活动内容与生命存在方式,毫无疑问会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所谓地理环境,就是人类活动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地理环境为文学家的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文学地理学认为,文学有三个空间。第一空间,是指客观存在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空间;第二空间,是指文学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建构的、以客观存在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空间为基础、同时又加入了自己的想象、联想与创造的文学地理空间;第三空间,是文学读者根据文学家所创造的文学地理空间,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审美感受而再创造的文学审美空间。地理环境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为文学创作提供了第一空间。我们所熟悉的那些著名的文学地理空间,例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吴承恩笔下的花果山、马尔克斯笔下的马孔多等,都是以文学家所熟悉的某个客观自然和人文地理空间为依托、为原型,再融合文学家的主观想象、联想与创造,从而形成的既有鲜明的地域特点或地方感,又有某种普遍的人生意义的文学地理空间。如果没有某个客观存在的自然或人文地理空间为原型,文学家是很难在作品中凭空虚构一个全新的文学地理空间的。历史地理学者张伟然指出:“中古时期的小说对人物、时代往往虚构,而对空间场景却大多采取真实的态度,以至于史家经常引小说作为空间史料,这应该是中国文学中一个十分值得注意的特点。”(《中古文学的地理意象》)文学家在作品中所创造的这个文学地理空间,是他表达主题、塑造人物、展开冲突、抒发情感与思想的一个重要载体,也是文学读者认识世界、思考人生、发挥想象、实现审美再创造的一个重要凭借。地理环境也深刻影响了文学作品的风格。在中国文学批评中,拥有大量的诸如博大、壮美、雄浑、委婉、灵动、峭拔、平易、秀美一类的术语,人们习惯用它们来描述或形容文学作品的风格,而这些术语最初则是用来描述或形容山、水、草原、气象以及有关动植物的。这就表明,在自然景物和文学作品的风格之间,存在着一种深刻的联系。 文学风格是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带有综合性的总体特征。其形成主要受以下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主观方面,即文学家的自身条件,包括世界观、艺术修养、个人经历、禀赋学识等;二是客观方面,包括描写对象(即题材)本身的特点和性质,具体的时代条件,具体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以及各民族不同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语言方式,不同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心理素质等;三是形式方面,如体裁、语言、艺术方法、写作技巧等。在影响文学风格形成的上述各个方面中,文学家的气质、具体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以及题材本身的特点和性质,无疑是三个很重要的因素。如果一个文学家如冰心先生所言,“生在气候适宜、山川秀美或是雄壮的地方”,他的气质就会受到这样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以这样的气质来从事文学创作,其作品风格就会打上其所生长的自然地理环境的烙印。如果其作品又是以自然景物为题材的,那么其作品风格无论优美还是壮美,无论“温柔敦厚”还是“豪壮悱恻”,其所生长的自然地理环境的烙印就会更加明显或深刻。(选自曾大兴《地理环境影响文学的表现、途径与机制》,有删减)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学地理学并非新生学科,这从中国最早的文学中出现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可看出。B.固定区域和族群会形成相对稳定的文化,有了空间流动,就会使文化呈现新形态。C.地理环境不仅能影响到人类的精神活动与生命方式,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诸多题材。D.张伟然认为史家常引用小说内容作空间史料,是因为中古小说的空间场景真实存在。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离骚》用楚国声韵、地名等展开富有神话色彩的想象,体现楚地的区域文化特点。B.空间流动带来的文化融合,不是两个世界的简单相加,而是接纳、批判后的超越。C.“大漠孤烟直”壮美雄浑的边塞诗风,与大西北辽阔粗犷的自然地理空间息息相关。D.影响文学作品风格形成的因素有很多,地理环境则是其中最重要、最基础的因素。3.下列关于“文学三个空间”的相关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黄河流域为《诗经》创作提供第一空间,如《氓》中“淇水汤汤,渐车帷裳”的描写。B.现实中并不存在的桃花源却成为后世文人的精神追求,这体现陶渊明的文学创作力。C.有评论者将《红楼梦》中大观园界定为青春王国,是读者对文学再认识和再创造。D.文学第一空间是客观存在的,第二、三空间属于主观创造,三个空间呈并列关系。4.两则材料都围绕“文学地理学”展开论述,但侧重点不同,请简要说明5.请结合材料,以《四世同堂》中的北平(或鲁迅小说中的鲁镇、未庄等)为例,谈谈地理环境对文学创作的影响。【答案】1.D2.D3.C4.材料一围绕“文学地理学”的概念、历史渊源以及研究内容,从宏观上予以论述;材料二则侧重论述地理环境影响文学的具体表现,一是对文学内容(空间)的影响,二是对作品风格的影响。5.①地理是文学故事产生的土壤,为文学家提供了创作题材(文学空间)。《四世同堂》所写的故事主要发生在抗战时期老北平的小羊圈胡同,老北平的抗日故事、风土人情为文学家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写作的触角指向底层百姓、知识分子、政府官员等。②地理环境影响作家的气质或文学风格。老舍生长、生活在北平,其作品呈现特有的京味儿风格;历史悠久、历尽沧桑的故都北平,乐观幽默、坚强隐忍的北平人都影响了老舍,体现到作品中则表现为含泪的微笑与豁达,对正义的坚守与追求等。 【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D.“中古小说的空间场景真实存在”错,过于绝对;原文说的是“中古时期的小说对人物、时代往往虚构,而对空间场景却大多采取真实的态度”,“大多采取真实的态度”,并非全都真实存在。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D.“地理环境则是其中最重要、最基础的因素”错,无中生有。材料二只说“在影响文学风格形成的上述各个方面中,文学家的气质、具体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以及题材本身的特点和性质,无疑是三个很重要的因素”,并没有提到地理环境因素是最重要最基础的因素。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A.举例错;“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描写的并非黄河流域,而是淇水。B.“现实中并不存在的桃花源”错;根据材料二“我们所熟悉的那些著名的文学地理空间,例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都是以文学家所熟悉的某个客观自然和人文地理空间为依托、为原型,再融合文学家的主观想象、联想与创造,从而形成的既有鲜明的地域特点或地方感,又有某种普遍的人生意义的文学地理空间”可见,现实中有桃花源的客观自然和人文地理空间原型。D.“三个空间呈并列关系”错,根据材料二对三个空间的阐述可见,这三个空间应该是层层递进的,空间二依托于空间一,空间三依托于空间二而存在,不可能并列。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分析材料侧重点的能力。材料一探究的是“中国文学与人文地理”的关系,首段先阐述“文学地理学”是什么——“‘文学地理学’就是探讨文学和人文地理空间的关系,关注人在地理空间中是如何以审美想象的方式来完成自己的生命表达”;第二段介绍文学地理学的历史渊源,“中国早期的文献是史地纵横,文学蕴含于其间,地理学是属于史学的一个很重要的分支”;第三段介绍“文学地理学在研究内容上存在着四大领域,即区、文、群、动四个字”,是整体概括性地论述文学地理学是什么、怎么来的、研究内容。 材料二探究的是“地理环境影响文学的表现、途径与机制”,也就是地理环境影响文学作品,文章首段便提出“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重要的精神活动内容与生命存在方式,毫无疑问会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二段指出,“地理环境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为文学创作提供了第一空间”,第三四段指出“地理环境也深刻影响了文学作品的风格”,故材料二则侧重论述地理环境影响文学的具体表现,一是对文学内容(空间)的影响,二是对作品风格的影响。【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个人见解的能力。根据材料的论述,地理环境影响文学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为文学创作提供了第一空间”,如《四世同堂》中对抗日战争时期北平的描写,作品中的胡同、人物等,都取材于作家真实生活环境和接触过的人物;鲁迅小说中的鲁镇、未庄也取材于作者自小生活的环境,有明显的地理空间印记。二是“影响了文学作品的风格”,如老舍写的《四世同堂》和其他作品,都带有明显的“京味儿”特色,如儿化音和方言的使用,特点鲜明;而鲁迅小说中的环境也透露出江浙特色事物,如未庄孩子们的划船、鲁镇人们的“祝福”礼等。文学风格除了客观的描写对象之外,还有“主观方面,即文学家的自身条件,包括世界观、艺术修养、个人经历、禀赋学识等”,老舍在北平长大,其精神深受老北平人的影响,故而其语言乐观幽默、坚强隐忍,在文章中表现为含泪的微笑与豁达,对正义的坚守与追求等。鲁迅的鲁庄和未庄都是受封建思想束缚很严重的地方,受自身世界观、学识等影响,作家冷峻清晰地展现着他们的愚昧无知,也揭露出导致他们如此的根源乃是僵化的思想和制度,流露出对这些麻木而不自知的百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感。(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可渡记赵建平①可渡在云南。②准确地说,在贵州威宁进入云南的第一站——宣威县杨柳乡。杨柳乡有所谓的“雄关漫道”,“雄关”即指可渡关,“漫道”指的是在云南境内保存最完整的一段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可渡古驿道。③云南作为边地,历史上与内地开始紧密联系最重要的两件事,是庄蹻入滇和秦开五尺道。北方大批人马经此来到云南,作为古驿道上入滇首地的杨柳乡,内接中原,外连西域,其位置更突出它重要的地理意义和军事意义。兵士到此扎营,客商在此相会,迁旅之徒,辗转流徙,与亲人遥遥无望,便在这个地方以杨柳寄情抒怀,由此,村以杨柳命名。我想,当年至可渡的那些北地的士兵们,看着滔滔可渡河,面对巍峨起伏的群山沟壑,他们唱着一出出人生离别的戏,生旦净末丑,每一个角色都是悲苦,每一个角色都是凄凉。 ④现留存的可渡河旧城古驿道,由不规则石板铺成,呈“之”字形蜿蜒崎岖于山坡上,光滑的石面,蹄印深深,足以说明可渡河驿道曾是使用最频繁的驿道之一。从秦修筑五尺道起,古老的驿道把可渡河两岸紧紧联系在一起,把滇黔两地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云南与内地紧紧联系在一起。庄蹻入滇经过这里,秦汉拓修的古驿道经过这里,三国的诸葛亮南征经过这里,孟获赴成都任职经过这里,唐朝持节册封南诏王的御史中丞袁滋经过这里,明朝洪武征南大将军傅友德率三十万大军经过这里,著名文学家杨慎七返蜀中经过这里……他们,是可渡的精气神韵,是杨柳的灵魄心魂。⑤繁华的驿道,热闹的马帮,在某一年,在某一天,突然冷清了,突然停止了所有的气息,两千年的风声长啸,两千年的嘈杂喧嚣,两千年的风云跌宕,突然无声无息起来。一条驿道开始铺上落寞的表情,里面有落日的光彩,有风尘的味道,有风雨的印记,有被虚化了的一切叫历史的故事、人物和风情。⑥古驿道那些苍白的石头,那些古老的石头,那些被苏醒的石头,那些在时光里被打磨又渐渐安静下来的石头,已不是石头,而是历史,是风雨,是故事,是众生。它们一块挨着一块,一段连着一段,连出一条驿道的生,也连出一条驿道的死,还连出一条驿道从生至死的世界。⑦而今,这个石的王国,它的精神,它的气度,它的神韵,乃至它的没落,都生长了草,都生长了可爱的草。这些草从石头的缝隙里长出来,从石头上留下的深深的马蹄印里长出来,从历史的风烟里长出来,它们——这些绿色的草,这些纯粹的草,长成草的样子,也长成驿道的样子。它们风尘仆仆,它们又是生意葳蕤,它们纤细柔弱,它们又充满了历史的韧度和风雨的硬度。那纤弱的草,扑在石板上,扑在历史的风烟里,它们身体里生长出晶莹的珠露,有苍白的颜色,有厚重的力感,有冰凉的温度,当然,还有风,还有气,还有尘,还有土,还有金戈铁马的碰撞和嘶鸣,还有喧嚣和繁华的躁动。⑧有些东西,总不能被风吹走,譬如那些石头,譬如那些石头的生动和灿烂,它们躺在数千年的岁月里,散发出浓重的风尘况味。那味,自庄蹻入滇开始,一天一天地沉积,一年一年地沉积,一个朝代一个朝代地沉积,秦味、汉味、唐味……所有繁华的味道,所有奢靡的味道,所有萧条的味道,所有腐烂的味道,在阳光之下,在一块光滑的细腻的古老的石板上,在一条繁华的沉寂的又满是粗砺的驿道上,发酵着,发散着。那些坚硬的石头,铺成道,就柔软起来,被风雨浸润,然后,被铁蹄来来回回践踏,踏出斑斑点点,踏出白白亮亮,踏出一条道的锦绣和苍凉。它们光光滑滑,没了石头的棱角与锋芒,在落下的深深浅浅的马蹄痕印里,盛满了日月星辰和时光里洒下的光辉。从彼地到此地,从彼时到此时,古驿道上奔跑的马,踽行的马,以及那些马头差役,他们的悲喜,他们的家园,他们的来去,他们的前途与归途,连同他们的生计、焦虑、茫然,宿命里的喜悦和无奈,以及所谓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还有他们的平凡与伟大,简单与复杂,一切,是的,一切都被磁化,又都被虚化。⑨可渡河北岸,就是吴梅村诗中所写的“盘江西绕七星关,可渡河边万仞山”的翠平崖。杨慎的“山高水长,水流云在”的石刻就在那里。从可渡河的南岸看,那字,在高峻处,很小,离我很远: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⑩这,就是杨慎。把人生最厚重的部分给了云南的他,在苍凉的翠平崖上,获得了一次与历史和宇宙对话的机会,而大彻大悟。⑪未去杨柳乡之前,我想,可渡应该是有一些气象的。但那些驿道上的烽火狼烟,惊心动魄的故事,早已化为历史的虚无。我眼里的可渡,没有雍容,没有庄严,没有古老,也没有深重。它光亮如眸,杨柳依依,一片平和安详的景象。⑫我想,这才是真正的可渡,刻在历史的册页上,也活在历史的可渡。因为,只有活的可渡,历史,才会永远活下去。(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从地理位置写起,以“雄关漫道”的称谓引出对可渡关和古驿道的介绍,进而追溯历史,表明其位置的意义。B.第④段先以“蹄印深深”写古驿道的繁忙,继而通过多个“紧紧联系”和“经过这里”铺排渲染,突出其重要性。C.文中点出杨慎的石刻并引用其词作,与上文他七返蜀中的经历形成呼应,表达了作者对其文学成就的赞美与景仰。D.这篇游记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地域感、历史感和现实感,作者将想象与现实结合,表达了面对古迹深沉敏锐的思考。7.关于文本⑦⑧段语言特点的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⑦段从环境、形态、气韵等不同角度对草展开描写,以平实质朴的语言再现了草的形象。B.“风尘仆仆”又“生意葳蕤”,“纤细柔弱”又有“韧度硬度”,两组词语对举凸显草的精神。C.描写“况味”时围绕其形成过程及特点,运用反复与排比手法,营造悠远绵长又厚重的意境。D.横线处通过一系列名词短语还原了古驿道上的过往,由外在到内在层层推进,强化了叹惋的情绪。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意蕴丰富,试简要分析。它们一块挨着一块,一段连着一段,连出一条驿道的生,也连出一条驿道的死,还连出一条驿道从生至死的世界。9.结尾两处“我想”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6.C7.A8.这些石头紧密挨着,段段相连,创造了古驿道;它们见证了古驿道的繁华与没落,更见证了繁华到没落过程中的人情与故事。9. 第一个“我想”,是来杨柳乡之前基于历史的猜测,认为可渡应有雍容、古老、庄严的气象,“我想”的气象与眼前的可渡平和安详的景象形成鲜明反差。第二个“我想”是可渡带给我的思考,只有平和安详才是可渡的常态,也只有平和安详才能带来历史的延续。两个“我想”将历史与现实巧妙勾连,点明题旨,表达作者的感受与思考。【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表达作者对其文学成就的赞美与景仰”错,作者是借杨慎这首词来表达对可渡的赞美,杨慎是在此处“获得了一次与历史和宇宙对话的机会,而大彻大悟”的,这是可渡的魅力。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欣赏语言特点的能力。A.“平实质朴的语言”错,从“它们风尘仆仆,它们又是生意葳蕤,它们纤细柔弱,它们又充满了历史的韧度和风雨的硬度”“有苍白的颜色,有厚重的力感,有冰凉的温度,当然,还有风,还有气,还有尘,还有土,还有金戈铁马的碰撞和嘶鸣,还有喧嚣和繁华的躁动”“所有繁华的味道,所有奢靡的味道,所有萧条的味道,所有腐烂的味道……踏出斑斑点点,踏出白白亮亮,踏出一条道的锦绣和苍凉”等句子可见,这两段的语言特点是清新含蓄,厚重有力。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深刻含义的能力。“一块挨着一块,一段连着一段,连出一条驿道的生”,这是写古驿道是由这些石头紧密挨着、一段段连着而组成的,是它们创造了古驿道。“连出一条驿道的生,也连出一条驿道的死”,此处的“生”“死”对于古驿道来说,就是繁华与没落,这些石头见证过古驿道繁荣的时刻,也一直陪伴着没落的古道。“还连出一条驿道从生至死的世界”,此处“世界”的范围扩大了,不再只是这一条古驿道的繁华与没落,而是牵系在这条古驿道上的人类的历史与人情故事,而这都是这些石头所连系、创造和见证过的。【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重要词语含义及作用的能力。第一个“我想”,是“未去杨柳乡之前”的想象,“我”没见过其真实模样,而是通过历史记载,认为“可渡应该是有一些气象的”,有“驿道上的烽火狼烟,惊心动魄的故事”;而眼前的可渡“没有雍容,没有庄严,没有古老,也没有深重”,可见“我”未来之前认为可渡应有雍容、古老、庄严的气象,然而实际上“它光亮如眸,杨柳依依,一片平和安详的景象”,这与“我”想象中的气象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二个“我想”,是“我”见过可渡真实面目之后的感想,“这才是真正的可渡”“只有活的可渡,历史,才会永远活下去”,可见,“我”终于明白,历史的惊心动魄毕竟不是生活的常态,只有眼前平和安详的可渡才是人们生活的真实样子,只有人们还生活在可渡,可渡才活着,而活着的可渡才能更好地在延续下去,延续成新的历史。这两个“我想”,把可渡的历史与现实进行了对照,将之勾连融合起来,点明题旨,表达作者的感受与思考。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王懿,字仲德,太原祁人。仲德少沈审,有意略。苻氏之败,仲德年十七,与兄睿同起义兵,与慕容垂战。仲德被重创走,与家属相失。路经大泽,困卧林中。忽有青衣童儿骑牛行,仲德告饥。儿去,携食与之。仲德食毕欲行,会水潦暴至,莫知所如。有一白狼至前,仰天而号,号讫,衔仲德衣渡水,仲德随之而获济,与睿相及。晋太元末,徙居彭城。名犯晋宣帝讳,故以字称。义熙五年,武帝伐广固,仲德为前锋,大小二十余战,每战辄克。及卢循寇逼,败刘毅于桑落,帝北伐始还,士卒创痍,堪战者可数千人。贼众十万,舳舻百里,奔败而归者,咸称其雄。众议并欲迁都,仲德正色曰:“今天子当阳而治,明公命世作辅,新建大功,威震六合。妖贼豕突,乘我远征,既闻凯入,将自奔散。今自投草间,则同之匹夫;匹夫号令,何以威物?义士英豪,当自求其主尔。此谋若行,请自此辞矣。”帝悦之,以仲德屯越城。及贼自蔡洲南走,留亲党范崇民五千人,高舰百余,城南陵。遣仲德攻之,大破崇民,焚其舟舰,收其散卒,功冠诸将,封新淦县侯。元嘉三年,进号安北将军,随到彦之北伐,大破虏军。诸军进屯灵昌津,司、兖既定,三军咸喜,仲德独有忧色,曰:“胡虏虽仁义不足,而凶狡有余,今敛戈北归,并力完聚,若河冰冬合,岂不为三军之忧!”十月,虏于委粟津渡河,进逼金墉,虎牢、洛阳诸军,相继奔走。彦之闻二城不守,欲焚舟步走,仲德曰:“今贼去我千里滑台犹有强兵若便舍舟奔走士卒必散且当入济至马耳谷口更详所宜”不许,乃回军沿济南历城步上,焚舟弃甲,还至彭城。仲德与彦之并免官。九年,又为镇北将军、徐州刺史。仲德三临徐州,威德著于彭城,立佛寺作白狼、童子像于塔中,以河北所遇也。十五年,卒,谥曰桓侯。(选自《宋书·列传第六》,有删减)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贼去我千里/滑台犹有强兵/若便舍舟/奔走士卒必散/且当入济至马耳谷口/更详所宜/B.今贼去/我千里滑台犹有强兵/若便舍舟/奔走士卒必散/且当入济至马耳谷口/更详所宜/C.今贼去我千里/滑台犹有强兵/若便舍舟奔走/士卒必散/且当入济至马耳谷口/更详所宜/D.今贼去/我千里滑台犹有强兵/若便舍舟奔走/士卒必散/且当入济至马耳谷口/更详所宜/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被,有“蒙受,遭受”之意。与《屈原列传》“被发行吟泽畔”中“被”意义不同。B.犯讳,指不避尊亲或上级名讳。文中为避晋宣帝司马懿名讳,以字(仲德)称王懿。C.明公,是旧时对有名位者的尊称。与前文中的“天子”“武帝”指的都是同一个人。D.六合,指天地和东西南北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如《过秦论》“履至尊而制六合”。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懿年轻时得到陌生儿童和白狼的帮助,年老后为他们立像,以表达感恩之心。B.王懿随武帝北伐时多次取胜,先后击败刘毅、范崇民,功绩显赫,被封侯拜将。C.随到彦之北伐时,王懿未被眼前胜利迷惑,他的担忧后来被验证,但为时已晚。D.二城失守后,到彦之不听王懿建议,逃跑至彭城,致使王懿受牵连被一并免官。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贼众十万,舳舻百里,奔败而归者,咸称其雄。(2)今敛戈北归,并力完聚,若河冰冬合,岂不三军之忧!14.王懿反对迁都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答案】10.C11.C12.B13.(1)贼兵十万,战舰首尾相接绵延百里,被打败奔窜返回的人,都称他们(贼人)雄壮威猛。(2)现在(贼兵)收起兵器回到北方,合并军力重新聚集,如果冬天河水结冰,怎能不成为三军的忧患!14.朝廷有建功之威力,迁都会自降威望,失去义士英豪的信任。【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现在贼兵距离我们还有千里之远,滑台还驻有强兵。如果就舍掉船只逃跑,士卒必定溃散。而应当进入济水到达马耳谷口,再仔细研究下一步的对策。“我千里”是“去”的宾语,指距离我们有千里远,中间不应断开,排除BD。“士卒”是“必散”的主语,应在其前断开,排除A。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及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能力。A.正确“被发行吟泽畔”的“被”通“披”,披散。句意:披散着头发在江边边走边吟诗。C.错误,“与前文中的‘天子’‘武帝’指的都是同一个人”错误,此处的“明公”指的是在场的诸位将领,不是皇帝。 D.正确,“履至尊而制六合”句意:登上至尊的地位而统治天下。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原文内容的能力。B.“王懿随武帝北伐时多次取胜,先后击败刘毅、范崇民”错误,根据原文“及卢循寇逼,败刘毅于桑落”可见,刘毅是被卢循而非王懿所败;且击败范崇民也并非在北伐中,而是北伐回来之后。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舳舻”,前后首尾相接的船;“奔败”,被打败而奔逃;“咸”,全都。(2)“敛戈”,收起兵器;“并力”,合力;“合”,合拢,此处指完全结冰;“岂”,怎么。【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根据原文“今天子当阳而治,明公命世作辅,新建大功,威震六合。妖贼豕突,乘我远征,既闻凯入,将自奔散。今自投草间,则同之匹夫;匹夫号令,何以威物?义士英豪,当自求其主尔”,意为“当今天子登基治理国家,各位著名当世,共同辅佐,新建大功,威震四海。妖寇猖狂,是趁我们远征,等我们凯旋入京之后,他们将自行逃散。如果今日投向草莽,则和匹夫相同;匹夫来发号令,怎么能有权威?义士英豪都会自投新主”,他认为朝廷新建大功,威震天下,贼人不过是趁虚而入;如果朝廷为了这些贼子就迁都,那就没有了震慑天下的威望,而英雄豪杰也会对朝廷失望,另选明主了。参考译文:王懿字仲德,太原祁县人。仲德年轻时就很慎重并且有谋略。苻坚战败时,王懿年仅17 岁,与其兄王睿一同发起义兵,与慕容垂作战。王懿身负重伤败逃,后与家人失去联系。路经大泽,被困住,趴在树林里。忽然有一个穿青衣的小男孩骑着牛经过这里,仲德说自己很饿。小孩走了,拿来饭给仲德吃。仲德吃完想要走,但下了一场暴雨,不知道路在哪里。有一只白狼走到他面前,仰天长叫,叫完衔住仲德的衣服就渡河,仲德随之渡河,与兄长王睿相会合。晋太元末,调职到了彭城。名字犯了晋宣帝司马懿的讳,所以以字称之。义熙五年,武帝(刘裕)讨伐广固,王仲德担任前锋,前后打了二十多场大小战事,尽皆获胜。等到卢循贼兵逼近,在桑落击败刘毅,刘裕北伐才回来,手下士兵都刚刚遭受战争创伤,可作战兵力才数千人。贼兵十万,战舰首尾相接绵延百里,被打败奔窜返回的人,都称他们(贼人)雄壮威猛。很多文武官员都建议迁都回避,王仲德脸色严正地说:“当今天子登基治理国家,各位著名当世,共同辅佐,新建大功,威震四海。妖寇猖狂,是趁我们远征,等我们凯旋入京之后,他们将自行逃散。如果今日投向草莽,则和匹夫相同;匹夫来发号令,怎么能有权威?义士英豪都会自投新主,这种计谋如果能够确立,请允许我就此告辞。”刘裕听后很高兴,让王仲德率军坚守越城抵抗卢循进攻。等到卢循从蔡洲方向南撤,留下部将范崇民率精兵五千,战舰百余,占据南陵。刘裕于是派王仲德率军进攻,大破范崇民,烧毁其船舰,收编其散兵,功绩在诸将之首,加封新淦县侯。元嘉三年,晋升为安北将军,跟随到彦之北伐,大破贼军。宋军进军屯守灵昌津,司、兖二州平定,宋军都很高兴,唯独王仲德却有忧虑,他说:“胡虏虽仁义道德不足,凶险狡诈却有余,现在(贼兵)收起兵器回到北方,合并军力重新聚集,如果冬天河水结冰,怎能不为三军忧愁!”十月,贼军从委粟津渡过黄河,进逼金墉,虎牢、洛阳的军队相继逃跑。到彦之听说两城都失陷了,打算烧掉船只步行逃走,王仲德劝阻说:“现在贼兵距离我们还有千里之远,滑台还驻有强兵。如果就舍掉船只逃跑,士卒必定溃散。而应当进入济水到达马耳谷口,再仔细研究下一步的对策。”(到彦之)不答应。于是回军沿着济南历城步行而上,烧掉了船只,丢弃了兵甲,回到彭城。事后,王仲德和到彦之一起被免官。元嘉九年,仲德又做了镇北将军、徐州刺史。仲德多次到徐州为官,他的威德在彭城很出名,他建立佛寺,塑成白狼、童子的像供在塔中,这也是由于在河北所遇到的白狼、童子的缘故。十五年死,谥号桓侯。(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凭韦少府班觅松树子栽①杜甫落落出群非榉柳,青青不朽岂杨梅?欲存老盖千年意,为觅霜根数寸栽②。南轩松李白南轩有孤松,柯叶自绵幂。清风无闲时,潇洒终日夕。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注]①成都草堂营建时,诗人向朋友讨要松树苗。韦少府,即韦班,官少府。②老盖,《酉阳杂俎》谓松树千年始平顶偃盖,故称“老盖”。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诗前两句将松树与其他树作对比,从体态和颜色上衬托出松树独有的形象特点。B.李诗写南轩松树荫下生出古苔,上下辉映,绿染秋空,侧面表现松树的古久茂盛。C.李诗起笔平淡,交代松树的位置和状貌,而在诗行推进中逐渐体现出不凡的气象。D.两首诗都是先从眼前的松树形象写起,然后想象抒情,表达了对松树的喜爱之情。16.清代吴乔《围炉夜话》中说“诗中须有人”。从两首写“松”的诗中,分别能看出诗人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15.D16.杜诗中以松树不同于其他树木的形象,暗喻诗人卓然不群、超然脱俗的形象特征,为存千年而觅霜根的做法,体现了诗人甘愿扎根付出的务实精神。李诗中描绘南轩孤松枝叶绵密茂盛、昂首天外,既展现诗人孤傲潇洒、超然物外的特点,又写出其刚正不阿、壮志凌云的形象。【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D.“两首诗都是先从眼前的松树形象写起,然后想象抒情”错误,杜诗并非“先从眼前的松树形象写起,然后想象抒情”。前两句是写诗人想象中的松树形象,后两句是表达诗人寻觅小松树栽种的来意。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先看杜诗。“落落出群非榉柳,青青不朽岂杨梅”两句,诗人称赞松树“落落出群”“青青不朽”,与榉柳杨梅截然不同,高超出群的形象,其实暗喻了诗人自己卓尔不群的形象;“欲存老盖千年意,为觅霜根数寸栽”写诗人想要追求松树千年留存而从小小松树养起的行为,可见诗人有凌云壮志,而又愿意从小处做起,体现出甘愿扎根付出的务实精神。再看李诗。李白的诗歌中,描写一棵孤松枝叶绵密,在清风中恣意摇曳,潇洒终日的姿态,流露出诗人孤傲洒脱、超然物外的性情;而“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又写出诗人的凌云壮志,刚正不阿。(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鸥鸟因没有心机而受到诗人垂青,如黄庭坚《登快阁》中期盼“_______,_______”。(2)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借种树方法指出管理应顺应天性,精心栽种,粗放管理,即“_______,_______”。(3)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以“_______”写细水慢流,柳永《望海潮》以“_______”状江水汹涌。【答案】①.万里归船弄长笛②.此心吾与白鸥盟③.其莳也若子④.其置也若弃⑤.泉涓涓而始流⑥.怒涛卷霜雪【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正确写法:盟、莳、涓、涛。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式的调查研究,历来为大家所诟病。社会上给它画的像也不少——“盆景式调研”“光开花不结果”等。调查研究的“空虚病”,不是小病小灾,而是影响极坏的沉疴重疾。这不是危言耸听。虚头巴脑的调查研究,不仅劳民伤财、影响决策,反而使人心涣散,制约事业发展大局,必须得治。根治此病,上下已有共识,即自始至终都要坚持问题导向,真解决问题,找准真问题。解决问题,是调查研究的目的。走实的调查研究,哪怕解决的问题再小也是好的,总强过那些“假大空”的调研报告。毛主席曾把那些()的长文章比作“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如今,身体的“裹脚”早被抛到历史的垃圾堆了,思想的“裹脚”不知还有多少人没扔呢。回避问题,只会让问题越来越多,到时(),悔之晚矣。坚持问题导向,用改革的办法、创新的方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一定会离我们所追求的目标越来越近。18.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四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0.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答案】18.①走马观花②空话连篇③积重难返19.①“反而”改为“还”;②“制约”改为“影响”,或去掉“大局”;③“根治此病”改为“根治此病的药方”(或“如何根治此病?”);④“真解决问题,找准真问题”位置互换。20.此处巧妙借用毛泽东的名言,赋予“裹脚”新的语境义,以“思想的裹脚”比喻旧观念对人们思想的束缚;“被抛”和“没扔”对举,警醒人们对解除旧观念束缚的重视。【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结合后文“盆景式调研”“光开花不结果”“虚头巴脑的调查研究”等形容可知,此处要填一个表示调研不深入,只留存于表面的成语,可填“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等词。走马观花:指粗略地观察一下。浮光掠影:比喻观察不细致,没有深的印象;又指文章言论的肤浅,无真知实学。②结合“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以及对课文《反对党八股》的理解可知,此处是指看似篇幅很长但内容毫无用处的文章,故可填写“空话连篇”。空话连篇:指内容空洞。意思是整篇都是空话,缺乏具体内容。 ③结合“回避问题,只会让问题越来越多”可见,此处要表达的是问题积累的越来越多,也就越不容易解决,可填积重难返。积重难返:长期形成的不良的风俗、习惯不易改变。也指长期积累的问题不易解决。【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①搭配不当,“不仅……反而”无法搭配,应把“反而”改为“还”。②搭配不当,“制约……大局”无法搭配,应把“制约”改为“影响”,或去掉“大局”。③不合逻辑,结合后文“即自始至终都要坚持问题导向,真解决问题,找准真问题”可见,有共识的是如何根治,而不是要进行根治,故“根治此病”改为“根治此病的药方”或“如何根治此病?”。④语序不当,应该先找准问题,后才能解决问题,“真解决问题,找准真问题”位置互换。【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句中用“裹脚”来自毛主席名言中对假大空文章批评,此处又有了新的含义,用“裹脚”来比喻思想束缚,即只想回避问题,做表面文章,不做实事等思想;身体上的“裹脚”“被抛”,指人们现在身体自由不受束缚;而思想上的“裹脚”却“没扔”,指人们还受着旧思想的束缚。“没扔”与“被抛”对举,更容易引起人们的警惕,从而提醒人们要重视解除思想束缚。(二)语言文字运用Ⅱ(9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71%以上的面积,占地球水资源的97%,产生了地球上至少50%的氧气,可以说,①。然而,②。由于过度捕捞,海洋正面临日益增长的巨大危险;有机废液和生活污水的排放,海滩景点造成的垃圾污染等,对海洋生物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危害。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设立该节日的目的是提醒公众认识海洋对日常生活的重要性,让公众了解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影响,推动全球公民开展守护海洋运动,动员和团结世界人民开展可持续管理世界海洋的项目。 图一图二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图一、图二是“世界海洋日”的宣传画,如果选择一幅作为上面文字材料的配图,你认为哪幅图更合适,请谈谈你的理由。【答案】21.①海洋孕育了地球的生命②人类活动正在给海洋带来威胁22.图一更合适。文字材料谈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影响,号召人们保护海洋。图一父亲在教育孩子清理海洋垃圾,培养孩子保护海洋的意识;图二体现人与海洋生物的和谐相处。相比之下,图一与材料主旨更吻合。【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根据前句句意,海洋占地面积广,是地球最大的水资源,且提供了一半的氧气,这些都是地球生命必须的条件,所以此处应表达海洋是生命之源的意思,可填写“海洋孕育了地球的生命”。②根据后句“过度捕捞,海洋正面临日益增长的巨大危险;有机废液和生活污水的排放,海滩景点造成的垃圾污染等,对海洋生物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危害”可见,这些都写的是人类在海洋中的种种行为,造成了海洋生态的巨大危机,故可填写“人类活动正在给海洋带来威胁”。【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观察两幅图,第一幅图中,儿子在画海洋及海洋生物的图,而父亲正在给儿子讲解捡拾海边白色垃圾的知识,体现了保护海洋的目的;第二幅图中,孩子在海洋中冲浪,海豚与孩子共舞,体现出人与海洋生物和谐共处的主题。而本段文字主要表达的是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破坏,需要让人们保护海洋,故应该选择图一,表达保护海洋的主旨。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青年人小凡,很少去各种门店。他怕看了菜单发现消费不起被笑话,怕试了衣服不买被说闲话,怕遇到不认识的商品被嘲笑见识少。这种情形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并不少见:课堂上怕出错不敢主动发言,面对权威不敢发表看法,怕遇到未知的风险不敢走出去……请你选择下面其中一个任务,完成写作。(1)给小凡写一封信,体现你的思考和建议。(2)写一篇发言稿,在班级组织的“你怕吗?”主题班会上发言。要求:自定立意,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记叙性材料作文题。材料提到青年人小凡害怕去各种门店,因为自己有各种担心。并提到学习和生活中有人课堂上怕出错不敢主动发言,面对权威不敢发表看法,怕遇到未知的风险不敢走出等诸多方面的恐惧。由此看来,恐惧是一种很自然的情绪反应,它可以保护我们免受危险和伤害。但是,如果我们让恐惧控制了我们的行为和思想,那么恐惧就会成为我们成长和进步的障碍。如会让我们活在自己的舒适区里,不敢尝试新的事物和体验;让我们失去信心和勇气,会让我们错过机会和挑战;会让我们失去生活的激情和意义。实际上,我们面对的现实并不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难关,而是可以通过努力和准备来克服的挑战。除了理性地分析恐惧,还需要勇敢地面对恐惧,勇于挑战自我。根据任务要求,写信或发言稿。以给小凡写信为例,首先针对小凡害怕现实的问题,指出其弊端,恐惧会束缚了思想和行动,限制自己的潜力。然后建议他不应让恐惧阻碍自己的成长和进步;鼓励他能直面恐惧,应该勇敢地面对恐惧,不停地挑战自我。再举例马拉拉、科比·布莱恩特的例子,有着梦想和追求,用自己的勇气和行动,去创造自己的未来。最后强调人生就是一场战斗,克服恐惧,就要有梦想和追求,要有勇气和行动迎接现实的挑战。 立意:1.战胜恐惧,迎接挑战。2.直面现实,勇敢跳脱舒适区。3.不要在问题面前退缩。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