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556704
大小:328.05 KB
页数:19页
时间:2023-10-29
《湖北省孝感市重点高中教科研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3年湖北省高二9月起点考试生物试卷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达尔文物种自然选择学说的提出,挑战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但由于受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生物进化论没能解决的问题是()A.生物的协同进化B.说明物种是可变的C.解释生物的适应性D.阐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答案】D【解析】【分析】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详解】自然选择学说能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和生物的适应性、多样性的形成,认为生物进化是长期渐变的结果,生物和生物、生物和环境间可以相互作用和影响,实现协同进化,不能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也不能解释遗传与变异的本质,且对进化的解释仅限于个体水平,ABC错误,D正确。故选D。2.下列关于遗传学的计算正确的是()A.某学校(男女各半)中,有红绿色盲患者3.5%(均为男生),色盲携带者占5%,则该校学生中的色盲基因频率为7%B.若在某地区色盲遗传调查中Xb的基因频率为8%,理论上在人群中男性患者所占比例为8%C.若某地区白化病的致病基因频率为a,则该地区正常个体中白化病致病基因携带者所占的比例为2a/(1-a) D.若某地区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致病基因频率为b,则该地区人群中女性个体不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所占的比例为(1-b)2/2【答案】D【解析】【分析】由于生殖细胞或受精卵里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从而使发育成的个体患疾病,这类疾病都称为遗传性疾病,简称遗传病。根据目前人们对遗传物质的认识,可以将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病三类。单基因遗传病是由染色体上单个基因的异常所引起的疾病。【详解】A、假设该学校200人,男生100人,女生100人,有红绿色盲患者3.5%(均为男生7人XbY),色盲携带者占5%(XBXb10人),则该校学生中的色盲基因频率为Xb/(XB+Xb)=(7+10)/(200+100)=17/300,A错误;B、若在某地区色盲遗传调查中Xb的基因频率为8%,理论上在人群中男性患者(XbY)所占比例为8%×1/2=4%,B错误;C、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若某地区白化病的致病基因频率为a,白化病的基因型频率为a2,携带者的概率为2×a×(1-a),显性纯合子的概率为(1-a)2,则该地区正常个体(A_)中白化病致病基因携带者(Aa)所占的比例为2×a×(1-a)/(1-a2)=2a/(1+a),C错误;D、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若某地区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致病基因频率为b,那么女性产生正常配子的概率为(1-b),男性产生正常的含X染色体的配子的概率为(1-b)/2,则该地区人群中女性个体不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XdXd)所占的比例为(1-b)2/2,D正确。故选D。3.雷鸟羽色因季节而异,春夏多为有横斑灰褐色,冬季则换成白色羽毛。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冬季羽色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白色羽基因频率增大B.若天敌急剧减少,则雷鸟换羽的特点会很快消失C.雷鸟的这一特点是其主动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结果D.若冬季降雪稀少,则换成白色羽不利于雷鸟生存【答案】D【解析】【分析】适应性是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与环境相适合的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详解】A、冬季雷鸟的羽色变化是该性状受环境影响产生的适应性生理特征,其基因并未发生变化,A错误;B、雷鸟随季节换羽是长期进化的结果,即使天敌急剧减少,这种特点也不会迅速消失,B错误; C、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在一定的环境选择作用下,有利变异得以保留,不利变异被淘汰,故雷鸟不会主动产生适应新环境的变异,C错误;D、若冬季降雪稀少,则白色羽个体容易被天敌发现,不利于其生存,D正确。故选D。4.斑驴兽是斑马和驴杂交产生的后代,斑马的染色体数为22对,驴的染色体数为31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斑马和驴杂交产生的后代斑驴兽属于二倍体新物种B.斑驴兽的产生说明斑马和驴群体间能进行基因交流C.斑驴兽体细胞中有两个染色体组但不含同源染色体D.斑驴兽的生殖腺细胞不能进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答案】C【解析】【分析】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交配,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地理隔离是同种生物由于地理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生殖隔离的形成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详解】AC、斑马与驴杂交产生的后代斑驴兽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属于二倍体生物,但由于其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即不可育,故斑驴兽不是一个新物种,A错误,C正确;B、斑马与驴杂交产生的后代不育,说明斑马和驴存在生殖隔离,属于两个物种,故不能实现基因交流,B错误;D、斑驴兽细胞内不含同源染色体,在进行减数分裂时无法联会,故生殖腺细胞不能进行减数分裂,但可以进行有丝分裂,D错误。故选C。5.某地天坑群有近乎直立的陡峭崖壁,形成了相对独立和封闭的生态环境。天坑中有一种特殊的“住民”—不慎落入其中的飞猫。它们展开四肢凭借风力可以在天坑中滑翔,但天坑特殊的地形让它们难以重返地面。除了飞猫,天坑中的盲鱼、盲虾、中华溪蟹、洞穴步甲等动物都属于天坑溶洞的特有物种,它们对栖息地要求严苛,一旦天坑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就可能面临灭绝。下列相关推测不合理的是()A.天坑相对独立和封闭的环境可以隔绝干扰,不会出现物种灭绝B.天坑中的盲鱼、盲虾等生物与天坑存在协同进化C.受天坑环境影响,飞猫的种群基因库可能会变小D.天坑中的中华溪蟹、洞穴步甲等体现生物多样性【答案】A 【解析】【分析】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详解】A、从自然因素看,天坑环境相对稳定,但物种自身有可能发生物种特化和遗传衰竭,导致生活力减退和遗传力衰退,使其种群数量难以恢复而趋于濒危甚至灭绝,A错误;B、天坑溶洞中环境光线偏暗,盲鱼、盲虾等生物与天坑环境存在协同进化,B正确;C、飞猫属于不慎落入其中的外来物种,不太适应天坑环境,种群数量可能会降低等导致种群基因库变小,C正确;D、天坑中的中华溪蟹、洞穴步甲等体现生物多样性中的物种多样性,D正确。故选A。6.某种昆虫AA和Aa表现出不同的性状。经调查某岛屿上该种昆虫的基因型频率变换情况如表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AAaaa1980年12%66%22%1990年18%42%40%A.这十年间该昆虫种群没有发生进化B.该种昆虫基因型频率的变化是有性生殖的结果C.这十年间,AA型个体与aa型个体都增加,它们之间表现为共同进化D.这十年间,基因型为AA的个体与aa的个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在增加,而Aa的个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在减弱【答案】D【解析】【分析】某基因频率=纯合子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1/2,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生物进化的实质为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详解】A、1980年,该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12%+66%×1/2=45%,a基因的频率=22%+66%×1/2=55%;1990年,该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18%+42%×1/2=39%,a基因的频率=40%+42%×1/2=61%,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种群发生了进化,A错误;B、该种昆虫基因型频率的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错误;C、共同进化是指在不同物种之间或生物与环境之间发生的,AA型个体与aa型个体属于同种生物,C错误; D、十年间,虽然Aa型个体一直最多,但是其频率却在降低,说明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在减弱,AA、Aa的适应能力增强,D正确。故选D。7.美罗培南是治疗重度感染的一类药物,下图为该抗生素在某医院住院患者中的人均使用量,以及从患者体内分离得到的某种细菌对该抗生素的耐药率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细菌耐药率的变化与抗生素的使用量之间存在着关联B.美罗培南的使用诱导细菌产生了可遗传的耐药性突变C.抗生素使用量的增加和细菌耐药性的增强属于协同进化D.规范使用抗生素和避免长时间使用抗生素可减缓耐药率的升高【答案】B【解析】【分析】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协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详解】A、随着年限的增加,抗生素用量也增加,耐药率也随之增加,说明这种细菌耐药率的变化与抗生素的使用量之间是存在关联的,A正确;B、突变是不定向的,美罗培南的选择是定向的,B错误;C、不同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在使用抗生素的过程中细菌耐药性越来越强,它们之间发生了协同进化,C正确;D、为减缓耐药性的升高,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使用抗生素,避免长时间使用抗生素使菌体产生抗药性,D正确。故选B。8.深海中生存着一种通体透明的超深渊狮子鱼,它与栖息于海岸岩礁的狮子鱼相比,色素、视觉相关基因大量丢失,与细胞膜稳定有关的基因也发生了变化,增强了该鱼的抗压能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超深渊狮子鱼视觉退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 B.超深渊狮子鱼与栖息于海岸岩礁的狮子鱼可能存在生殖隔离C.超深渊狮子鱼个体间在争夺食物和栖息空间中相互选择,协同进化D.深海环境的定向选择提高了与超深渊狮子鱼细胞膜稳定有关基因的频率【答案】C【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超深渊狮子鱼视觉退化属于自然选择下的进化,而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A正确;B、因自然选择,超深渊狮子鱼基因组中与色素、视觉相关的基因发生了大量丢失,使得超深渊狮子鱼种群与温带靠海岸狮子鱼种群的基因库不同,两者可能存在生殖隔离,B正确;C、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现象,而超深渊狮子鱼是一个物种,C错误;D、与细胞膜稳定有关的基因增强了该鱼的抗压能力,使个体有更强的生存能力,在自然选择下该基因频率提高,D正确。故选C。9.取甲、乙两个试管,向甲试管内加入血浆,乙试管内加入等量蒸馏水,用pH试纸测试pH。然后,向甲、乙试管内各滴入等量的几滴HCl或NaOH溶液。摇匀后,再用pH试纸测试pH。关于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的判断分析错误的是()A.对照实验中无关变量要保证相同且适宜,在这种条件下,实验结果才可靠B.“摇匀”使酸性或碱性物质充分与试管中的血浆或蒸馏水混合,确保pH试纸检测结果的准确性C.结果是甲试管中血浆的pH变化不明显,乙试管中蒸馏水的pH变化明显D.该实验可证明血浆中有缓冲物质,pH稳定不变【答案】D【解析】【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详解】A、对照实验中无关变量要保证相同且适宜,在这种条件下,避免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实验结果才可靠,A正确;B、“摇匀”使酸性或碱性物质充分与试管中的血浆或蒸馏水混合,确保pH试纸检测结果的准确性,B正确;CD、甲试管的血浆中具有缓冲物质,加入酸或碱时,pH会有一定的波动,但变化不明显;乙试管中加入的是蒸馏水,无缓冲物质,在本实验中作为空白对照,加入酸或碱时,pH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故该实验可证明血浆中有缓冲物质,pH在一定范围内维持相对稳定,C正确,D错误。故选D。10.脑脊液为无色透明的液体,充满在各脑室、蛛网膜下腔和脊髓中央管内,蛋白质含量较低,不含红细胞,但含有少量淋巴细胞。脑脊液属于细胞外液。正常脑脊液具有一定的压力,对维持颅压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大脑深度思考时,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能使脑脊液pH明显降低B.脑脊液可以为脑细胞提供营养,运输代谢废物C.脑脊液产生过多或循环通路受阻会导致颅内压降低D.脑脊液中无机盐浓度明显低于组织液【答案】ACD【解析】【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A、机体内环境含有缓冲物质使其pH保持相对稳定,大脑深度思考时呼吸作用释放的CO2不会使脑脊液pH明显降低,A错误;B、脑脊液是脑部细胞生活直接环境,可以为脑部细胞提供营养,运输代谢废物,B正确;C、脑脊液产生过多或循环通路受阻会导致颅内压升高,C错误;D、脑脊液是内环境,内环境的渗透压主要由无机盐浓度决定,脑脊液和组织液中无机盐浓度基本相同,从而使脑脊液和组织液渗透压基本相等,维持脑脊液和组织液含量的稳定,D错误。 故选ACD。11.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的一种肝病。是一种传染病,主要通过输血、静脉的药瘾注射以及不洁净的美容、纹身等传播。患者会出现肝水肿和转氨酶升高等表现。临床治疗需要注意水、电解质的平衡,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同时还需关注转氨酶、血氧饱和度等生化指标的变化。根据资料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血氧饱和度正常,能够避免体内细胞进行过量的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危害健康B.正常人转氨酶的参考值是0~40U/L,说明人体内环境稳态是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稳定状态C.病毒寄生肝细胞中后,会利用肝细胞的原料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相关蛋白质D.肝脏是蛋白质代谢的主要场所,出现病变后,机体会因为蛋白质合成量不足而出现组织水肿【答案】A【解析】【分析】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详解】A、人体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不能产生酒精,A错误;B、内环境稳态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种动态平衡,正常人转氨酶的参考值是0~40U/L,说明人体内环境稳态是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稳定状态,B正确;C、病毒是非细胞生物,没有核糖体,只能利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来合成自身所需蛋白质,C错误;D、肝脏是蛋白质代谢的主要场所,出现病变,机体会因为蛋白质合成量不足,使得血浆蛋白含量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渗透压相对升高,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从而出现组织水肿,D正确。故选A。12.正常情况下,组织液与血浆之间保持着动态平衡。血浆渗透压是使组织液回流到毛细血管的一种力量。组织液中的渗透压升高或血浆中的渗透压降低,均会导致水分向组织液迁移造成组织水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当血浆渗透压降低时,组织液回流减少导致组织液过多形成水肿B.血浆中的液体从毛细血管滤出到组织液的量增多会造成组织水肿C.恶性肿瘤细胞侵入并堵塞淋巴管会使淋巴液进入组织液减少,导致组织水肿 D.在正常情况下,血浆中的大分子蛋白质不能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答案】C【解析】【分析】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详解】A、组织水肿是由组织液过多造成的,当血浆渗透压降低时,组织液回流减少,导致组织液过多形成水肿,A正确;B、组织液和血浆之间可以双向渗透,血浆中的液体从毛细血管滤出到组织液的量增多会造成组织水肿,B正确;C、恶性肿瘤细胞侵入并堵塞淋巴管,会使组织液进入淋巴液减少,导致组织水肿,C错误;D、在正常情况下,血浆中的大分子蛋白质不能通过毛细血管壁,D正确。故选C。13.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正常情况下发挥作用后会被突触前膜上的转运蛋白(DAT)回收。可卡因是一种兴奋剂,可以使DAT失去回收多巴胺的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多巴胺通过多巴胺受体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B.DAT可避免多巴胺持续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C.可卡因会使突触间隙中的多巴胺含量减少D.摄入可卡因会导致机体的神经活动出现异常【答案】C【解析】【分析】1、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结构传递的,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2、神经递质有两种类型,即兴奋型和抑制型,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神经递质的受体可存在于神经细胞、肌细胞、腺体细胞等细胞膜上。由于神经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详解】A、多巴胺作一种神经递质,通过与多巴胺受体结合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使后者发生电位变化,A正确; B、突触前神经元上的DAT能够回收发挥作用后的多巴胺,避免多巴胺持续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B正确;CD、可卡因使DAT失去对多巴胺的回收功能,即突触间隙中多巴胺的含量增加,导致多巴胺在突触间隙持续发挥作用,从而导致突触后膜多巴胺受体减少,当可卡因失去药效后,由于多巴胺受体已减少,机体正常的神经活动会出现异常,C错误,D正确。故选C。14.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内、外K+和Na+的分布特征是A.细胞外K+和Na+浓度均高于细胞内B.细胞外K+和Na+浓度均低于细胞内C.细胞外K+浓度高于细胞内,Na+相反D.细胞外K+浓度低于细胞内,Na+相反【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静息电位的相关知识。神经细胞内钾离子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钠离子浓度比膜外低.静息时,由于膜主要对钾离子有通透性,造成钾离子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这是大多数神经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详解】由于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膜主要对钾离子有通透性,造成钾离子通过协助扩散方式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产生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随着钾离子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电位差,阻止钾离子继续外流,故细胞外的钾离子浓度依然低于细胞内;当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激活钠离子通道,使钠离子通过协助扩散方式往内流,说明膜外钠离子浓度高于膜内,据此判断,A、B、C错误,D正确,所以选D。【点睛】神经细胞内钾离子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钠离子浓度比膜外低,要注意静息状态时,即使钾离子外流,膜内钾离子的浓度依然高于膜外。15.中枢神经系统通过传入神经与感受器相连接,通过传出神经与骨骼肌,各内脏以及心血管系统等效应器相连接。蒽环类药物是临床中广泛使用的抗种瘤药物,然而该药物对心脏毒性很大,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心脏自主神经系统紊乱导致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通过调控自主神经实现再平衡可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研究表明,蒽环类药物的使用与心脏自主神经失衡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所有感受器均分布在机体的皮肤表面B.蒽环类药物对心脏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不会造成影响C.通过调控阻止自主神经系统紊乱从而实现再平衡对治疗心血管疾病毫无意义D.直接刺激连接骨骼肌的传出神经纤维会引起骨骼肌收缩,但这并不属于反射 【答案】D【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反射的过程:一定的刺激按一定的感受器所感受,感受器发生了兴奋;兴奋以神经冲动的方式经过传入神经传向中枢;通过中枢的分析与综合活动,中枢产生兴奋;中枢的兴奋又经一定的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使效应器发生相应的活动。【详解】A、感受器是指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一些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改变的结构或装置,A错误;B、蒽环类药物会对心脏维持正常生理功能造成影响,因为它对心脏有毒性副作用,B错误;C、由题意可知,心脏自主神经系统紊乱导致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通过调控自主神经实现再平衡可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因此通过调控阻止自主神经系统紊乱从而实现再平衡对治疗心血管疾病有重大意义,C错误;D、直接刺激连接骨骼肌的传出神经纤维引起的骨骼肌收缩不属于反射,因为没有经过完整反射弧,D正确。故选D。16.人体体表痛和内脏痛的形成存在共用神经元时,神经中枢无法判断刺激的来源,但神经中枢更习惯于识别体表信息,将内脏痛误认为是体表痛,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参与牵涉痛的神经结构如图所示,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a为传出神经B.牵涉痛的产生共用了神经纤维b,痛觉的形成部位是脊髓C.牵涉痛的形成过程中,皮肤被误作“感受器”,神经元a并没有产生兴奋D.牵涉痛属于条件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完整的反射弧【答案】C【解析】【分析】由图可知,a、c均表示传入神经,b位于神经中枢。 【详解】A、a含有神经节,为传入神经,A错误;B、痛觉的形成部位是大脑皮层,B错误;C、皮肤或内脏产生的兴奋都可以传到b,牵涉痛的形成过程中,可能是内脏产生的兴奋传至b,皮肤被误作"感受器”,神经元a并没有产生兴奋,C正确;D、牵涉痛是生来就有的,并非经过后天学习形成,不属于条件反射,D错误。故选C。17.反射时是指从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到效应器出现反应为止所需的时间。兴奋经中枢传播时往往较慢,这是由于化学性突触传递须经历递质释放、递质在突触间隙内扩散并与后膜受体结合以及后膜离子通道开放等多个环节,因此需时较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同等强度的有效刺激分别作用于同一人的缩手反射和膝跳反射的感受器,膝跳反射的反射时要长一些B.当手碰到火时,人感受到疼痛后会随即做出快速的缩手反射,以免被进一步烫伤C.缩手反射和膝跳反射的效应器是由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和腺体组成的D.上一个神经元兴奋后,经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有可能抑制下一个神经元的活动【答案】D【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如果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或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详解】A、缩手反射需要3个神经元参与,膝跳反射需要2个神经元参与,所以同等强度的有效刺激分别作用于同一人的缩手反射和膝跳反射的感受器,缩手反射的反射时要长一些,A错误;B、感觉在大脑皮层产生,缩手反射为非条件反射,当手碰到火时,人会随即做出快速的缩手反射,以免被进一步烫伤,随后才会感觉到疼痛,B错误;C、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所以缩手反射和膝跳反射的效应器是由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组成的,C错误;D、突触前膜可以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也可以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若上一个神经元兴奋后,经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能抑制下一个神经元的活动,D正确。故选D。18.俗话说“苦尽甘来”,但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即便在苦药里加糖,仍会感觉很苦。研究发现,甜味和苦味分子首先被味细胞(TRC)识别,经一系列传导和传递,最终抵达大脑皮层的CeA和GCbt区域,产生甜味和苦味(如下图,图中“+”表示促进,“-”表示抑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GCbt产生的苦觉会抑制脑干中甜味神经元,因此“苦尽”才能“甘来”B.神经冲动在①处传递和②处传导形式分别为化学信号和电信号C.CeA产生的甜觉能传至苦味中枢GCbt,所以“甜不压苦”D.甜味和苦味分子引起大脑皮层产生相应感觉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答案】A【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构成。图中①是神经末梢和细胞连接处,②是神经纤维。【详解】AC、据图中的信息解释“甜不压苦”的生物学机制是:感觉在大脑皮层产生,当动物摄入甜味物质,能在CeA产生甜的感觉,但该信息不能传至苦味中枢,所以甜不压苦,但如果摄入苦味物质,在GCbt产生苦的感觉,从图中可知,会正反馈作用于脑干中苦味神经元感觉更苦:同时抑制脑干中甜味神经元,因此“苦尽”才能“甘来”,A正确,C错误;B、①是突触结构,神经冲动在①传导的形式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②是神经纤维,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电信号,B错误;D、甜味和苦味分子引起大脑皮层产生相应感觉的过程缺少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不属于反射,D错误。故选A。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64分。19.某地蝽蟓的喙长而锋利,可刺穿无患子科植物的坚硬果皮,获得食物,如图1所示。1920年引入新种植物——平底金苏雨树,其果皮较薄,蝽蟓也喜食,如图2所示。调查发现,当地蝽蟓喙的长度变化如图3。 (1)蝽蟓通过长而锋利的喙,刺穿无患子科植物的坚硬果皮获得食物,是生物适应环境的表现。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2)蝽蟓的长喙与短喙为一对相对性状,分析图3可知,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的60年间,该地区决定蝽蟓____________性状的基因频率增加,这是____________的结果,蝽蟓____________(填“是”或“否”)发生了进化。(3)蝽蟓取食果实,对当地无患子科植物种子的传播非常重要,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当地无患子科植物种群数量会____________。无患子科植物果实的果皮也存在变异,可提供进化的____________,果皮较薄的植株更容易延续后代。上述过程中,当地无患子科植物、平底金苏雨树和蝽蟓得以生存繁衍,这是物种间____________的结果。【答案】①.可遗传的有利变异②.环境的定向选择③.短喙④.自然选择⑤.是⑥.下降⑦.原材料⑧.协同进化(共同进化)【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为:(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2)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3)自然选择决定进化方向了;(4)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详解】(1)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是可遗传的有利变异与环境的定向选择;(2)根据题图可知,自1920年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的60年间,由于其果实的果皮较薄,蝽蟓也喜食,蝽蟓中短喙的基因频率增加;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蝽蟓种群中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说明蝽蟓发生了进化;(3)由于平底金苏雨树的引入使蝽蟓种群中长喙的个体减少,会导致进食无患子科植物果实的蝽蟓减少,进而减少了当地无患子科植物种子的传播导致其数量下降;变异的无患子科植物果实提供了进化的原材料;综上,当地无患子科植物、平底金苏雨树和蝽蟓得以生存繁衍,这是物种间共同进化的结果。【点睛】 本题需要学生从题意和图示中提取关键信息,如引进平底金苏雨树后,由于其果实的果皮比较薄,蝽蟓也喜食,喙短为有利性状,通过自然选择,蝽蟓喙短的个体逐渐增多等。以提取出的信息为切入点,围绕“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等相关知识,对个问题情境进行解答。20.常规体检时,通常要做血液生化六项的检查,以了解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等是否正常。如表是某男子血液生化六项检查的化验单。请回答下列问题:项目测定值单位参考范围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17U/L9~60肌酐CRE↑1.9mg/dL0.5~1.5尿素氮BUN↑14.6mg/dL6~23血清葡萄糖GLU↑223mg/dL60~110甘油三酯TG↑217mg/dL50~200总胆固醇TCH179mg/dL150~220(1)人体内环境中,除了表格中列举的物质,还有_______等调节类物质以及免疫活性物质。组织液、淋巴液的成分及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并不相同,最大的差别是_______。(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_______和_______三方面,其中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___的含量有关。(3)肌酐是人体肌肉代谢的产物,属于小分子物质,可通过肾小球滤过,全部随尿液排出。根据此化验单中肌酐的数值,可推测该男子的_______(器官)功能异常。(4)血液中每种成分的参考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说明健康人的血液中每一种成分都处于_______中。根据化验单中血清葡萄糖的数值,可以推测该男子可能患_______;在检测血糖时,患者需空腹的原因是_______。【答案】(1)①.激素②.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2)①.酸碱度②.温度③.蛋白质和无机盐(3)肾脏(4)①.动态平衡②.糖尿病③.排除进食引起血糖升高的干扰【解析】【分析】分析表格:是某人血液生化六项检查的化验单,其中肌酐、血清葡萄糖、甘油三酯的含量均高于正常值。【小问1详解】 激素是存在于内环境中的主要调节物质,因此除了表格中列举的物质,还有激素等调节类物质以及免疫活性物质。组织液、淋巴液的成分及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大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小问2详解】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渗透压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无机盐在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小问3详解】肌酐可通过肾小球滤过,全部随尿液排出,根据此化验单中肌酐的数值超于正常值,可推测该男子可能肾脏器官功能受损,使肌酐不能及时排出。【小问4详解】化验单显示血液中每种成分的参考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即血液中每种成分在生物体内的含量不是恒定的,说明健康人的血液中每一种成分都处于动态平衡中。根据化验单中血清葡萄糖的数值超出正常值,可以判定该男子可能患糖尿病:因为进食后,食物消化会引起血糖浓度升高,因此检测血糖最好在空腹时进行,以排除进食引起血糖升高的干扰。21.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发生,反射弧结构中任一环节受损,反射活动就不能完成,为了证明该结论,某实验小组利用脊蛙(去除大脑的青蛙)进行实验结果如表:刺激前的处理用硫酸刺激的部位实验结果实验一左后肢不做处理左后肢中趾左后肢出现屈腿实验二环切掉蛙左后肢脚趾上的皮肤左后肢中趾左后肢无屈腿实验三右后肢不做处理右后肢中趾右后肢出现屈腿实验四与右后肢肌肉相连的坐骨神经滴加麻醉剂(一次)右后肢中趾,每隔一分钟刺激一次右后肢发生屈腿,但麻醉3min后不能发生实验五右肢背部传出神经所在位置,每隔一分钟刺激一次右后肢发生屈腿,但麻醉5min后不能发生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一与实验二的结果说明,损坏反射弧的_________反射活动不能进行。(2)坐骨中经中既有传入神经又有传出神经,麻醉效果出现的先后顾序不同。综合分析实验三、四和实验五的结果,得出坐骨神经中的_________(填“传入神经”或“传出神经”)先被麻醉剂彻底麻醉。(3)上述实验中,效应器是______。能完成右后肢屈腿反射的实验组是____________。 (4)请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验证屈腿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期实验结果__________。【答案】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④.实验三、四⑤.实验思路:实验五后隔一段时间(麻醉剂失效后),用针捣毁该蛙的脊髓,用硫酸刺激该蛙的右后肢中趾实验结果:右后肢不出现屈腿【解析】【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传入神经又叫感觉神经,能把外周的神经冲动传到神经中枢里。神经中枢在接受传入神经传来的信号后,产生神经冲动并传给传出神经。传出神经又叫运动神经,把神经中枢产生的神经冲动传给效应器。2、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位于椎管里面,上端连接延髓,两旁发出成对的神经,分布到四肢、体壁和内脏;脊髓里有许多简单反射的中枢;脊髓的结构包括位于中央部的灰质和位于周围部的白质;白质内的神经纤维在脊髓的各部分之间、以及脊髓与脑之间,起着联系作用。【详解】(1)比较实验一和实验二,不同之处是实验二蛙左后肢脚趾上缺少皮肤,结果是实验一中蛙左后肢出现屈腿,实验二中蛙左后肢无屈腿,说明损坏反射弧的感受器,反射活动不能进行。(2)实验四和实验五均在坐骨神经处滴加了麻醉剂,实验四刺激感受器,实验五刺激传出神经,实验五开始出现麻醉的时间晚于实验四,说明坐骨神经中先被麻醉的位置在传出神经之前,即坐骨神经中的传入神经先被麻醉剂彻底麻醉。(3)在本实验中,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实验三、四、五中右后肢均出现了屈腿,反射必须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实验三、四中刺激的均是右后肢中趾,经过了完整的反射弧,可以完成屈腿反射;实验五刺激的是右侧背部传出神经所在位置,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能完成屈腿反射。(4)验证屈腿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自变量应为有无脊髓,因此,验证屈腿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的实验思路是:实验五后隔一段时间(麻醉剂失效后),用针捣毁该蛙的脊髓,用硫酸刺激该蛙的右后肢中趾。实验结果为:右后肢不出现屈腿。【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反射、反射弧等知识,解题关键是理解相关知识,并分析题目提供的信息,作出准确判断,正确作答。22.为研究处于不同焦虑状态的个体在相同压力下“努力动机”(愿意付出努力的意愿)的变化,进行了下图所示的实验。研究者首先将大鼠按照焦虑状态,分为低焦虑大鼠和高焦虑大鼠两类,随后给予大鼠刺激,使其处于相同的压力状态,并将其放入操作式条件反射箱中,如图(a )所示,在该箱中动物必须通过自己完成某种操作,才能获得奖励,大鼠获得奖励的次数越多,表示大鼠的努力动机越强,实验结果如图(b)所示。(1)图(b)所示实验结果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有研究表明,在相同压力状态下,高焦虑大鼠脑中CRHR1的表达量较正常状态显著降低,而低焦虑大鼠脑中CRHR1的表达量较正常状态显著升高,因此有研究者推测不同焦虑状态下的大鼠在相同压力下努力动机的变化可能与CRHR1表达量的差异有关,为证明这一猜测是否正确,研究者将两类大鼠置于相同压力状态下进行了下表所示的实验,请完善该实验。组号大鼠类型处理检测指标1①③④2低焦虑大鼠不干扰大鼠脑中CRHR1的表达3高焦虑大鼠使大鼠脑中CRHR1的表达量升高4②不干扰大鼠脑中CRHR1的表达Ⅰ: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Ⅱ:若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可以证明假设是正确的。(3)若人类在压力状态下努力动机的变化与大鼠相似,那么这项研究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与正常状态相比,相同压力状态下,低焦虑大鼠的努力动机会提高,而高焦虑大鼠的努力动机会下降(2)①.低焦虑大鼠②.高焦虑大鼠③.使大鼠脑中CRHR1的表达量降低④.统计大鼠在操作式条件反射箱中获得奖励的次数⑤.若第2组大鼠获得奖励的次数高于第1组大鼠,第3组大鼠获得奖励的次数高于第4组(3)在学习和生活中要保持低焦虑的状态,这样在压力下会有更加强烈的努力意愿,不会轻言放弃【解析】 【分析】本实验为研究处于不同焦虑状态的个体在相同压力下“努力动机”(愿意付出努力的意愿)的变化,则实验的自变量为不同焦虑状态的大鼠,因变量为“努力动机”。【小问1详解】从图(b)中可以看出低焦虑大鼠在压力状态下获得奖励的次数增加,而高焦虑大鼠在压力状态下获得奖励的次数减少,而获得奖励的次数越多,表示大鼠的努力动机越强,因此实验结果可以说明低焦虑大鼠在压力状态下努力动机会提高,而高焦虑大鼠在压力状态下努力动机会下降。【小问2详解】为证明“不同焦虑状态下的大鼠在相同压力下努力动机的变化可能与CRHR1表达量的差异有关”这一猜测是否正确,则实验的自变量为不同焦虑状态的大鼠和大鼠脑中CRHR1的表达量,因变量为努力动机,即大鼠获得奖励的次数,结合已有的实验,设计实验为:组号①②的大鼠类型都为低焦虑大鼠,组号③④的大鼠类型都为高焦虑大鼠,因为在相同压力状态下,高焦虑大鼠脑中CRHR1的表达量较正常状态显著降低,而低焦虑大鼠脑中CRHR1的表达量较正常状态显著升高,故使组号①的低焦虑大鼠脑中CRHR1的表达量降低,组号③的高焦虑大鼠脑中CRHR1的表达量升高,组号②④的大鼠,不干扰其脑中CRHR1的表达,作为对照组。因为实验的因变量为努力动机,即大鼠获得奖励的次数,故检测指标为统计大鼠在操作式条件反射箱中获得奖励的次数。若证明假设是正确的,即要符合“高焦虑大鼠脑中CRHR1的表达量较正常状态显著降低,而低焦虑大鼠脑中CRHR1的表达量较正常状态显著升高”,则大鼠脑中CRHR1的表达量越高,大鼠的努力动机越强。因为组号①的低焦虑大鼠脑中CRHR1的表达量比组号②低焦虑大鼠脑中CRHR1的表达量更低,故实验结果为第2组大鼠获得奖励的次数高于第1组大鼠;因为组号③的高焦虑大鼠脑中CRHR1的表达量比组号④高焦虑大鼠脑中CRHR1的表达量更高,故实验结果为第3组大鼠获得奖励的次数高于第4组。【小问3详解】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