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教师招聘考试-新课改试题-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新课改试题答案一、填空题1.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2.布鲁纳3.必修课程选修课程4.培养目标课程目标5.教育目的6.课程实施7.教材/教科书8.课程计划9.课程10.泰勒11.发展性评价12.多元智力理论13.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14.诊断性评价总结性评价1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16.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17.形式教育论实质教育论18.课程计划/教学计划19.课程标准20.人文教育21.夸美纽斯22.综合分科与综合二、简答题1.(1)学校应试图达到什么样的教育目的?(2)提供什么样的教育经验才能达到这些教育目的?(3)如何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如何确定教育目的正在得到实现?2.(1)社会发展水平(2)科学文化发展水平(3)学生身心发展规律3.(1)重视课程的整体功能(2)强调加强基础(3)重视智力开发、学习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4)重视个别差异(5)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生活实际的联系.(6)重视课程的文化内涵,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加强国际交流相辅相成.4.(1)教师专业发展首先强调教师是潜力无穷、持续发展的个体.(2)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把教师视为"专业人员”.(3)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教师成为学习者、研究者和合作者.(4)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教师具有发展的自主性.教师的自主发展强调的是发展教师个体的个性和特长,使个体的潜质充分发挥出来.
15.(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9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本次课程改革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妥善处理课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实现了集权与放权的结合.6.P277.(1)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8.P539.(1)体现课程结构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原则.(2)体现基础性与多样性原则.(3)体现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4)统一性、稳定性与灵活性结合原则.三、辨析题1.错将教师比作蜡烛,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教师在社会中的地位,促进"尊师重道”的传统
2社会风气形成;但另一方面它将教师无限拔高而带有将教师抽象为"圣人”的倾向,忽视了教师的物质生活和经济地位.过分地强调教师的顺从社会期望和无私奉献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无法实现的期望,也是一种束缚其发展的巨大包袱.因而,蜡烛论只能是对传统教师形象的生动刻画,无法适应当今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要求.2.错一个教师虽然在身心上一般而言都要比学生成熟,但并不意味着它已经成为一个完全成熟的个体,不会再发展.一个教师在生理上都已趋近成熟,但在心智上任何教师都有无限发展的可能和空间.教师也是人,就和一般人一样,是发展着的个体.不仅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教师也是一直在变化、发展的个体.因此,教师也同样需要发展,并且,只有教师获得了更好地发展,才能更有益于学生的发展.3.错它首先是指某类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其次,它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最后,课程兼有计划、途径、标准的含义.不仅规定了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而且规定了各设置的程序和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四、案例分析题1.第一,这个学校的活动出现了活动课程的课程理论,这个理论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各种不同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基本特点是: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强调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强调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及个性养成.但这种做法由于内容及安排没有严格的计划,不易使学生获得系统、全面的学科知识和基本技能.体现了杜威的"从做中学”,"经验来自行为”和"教育即生活”.第二,对我国的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改变学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但是不能走极端.要在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个性的基础上进行.2.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既要讲好课,会教学生,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会学.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会自发产生的,是靠老师调动的,教师只会讲课,而不能使学生会学,还不能说全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3.错误之一:是没有把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看待.王林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他正需要接受学校教师的教育和帮助,作为教导主任不能以这种简单的方法进行教育,应该与他一起分析错误的危害,帮助他,同时指出他在学习上应努力的方向,并相信他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能改正错误.错误之二:是没有把学生看作是完整的人.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
3富个性的完整的人.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关注学生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抓住教育契机,引势利导,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假如我是张主任,一定不会这样做,当我发现了王林的这种不轨行为后,会耐心细致地和他一起分析这种错误的危害,指出他学习上的不足,提出应努力的方向,并相信他会改正错误.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关注他的发展,不断帮助他,使其健康成长.4.在上述案例中,李老师的做法是正确的.其原因是李老师的做法体现了新课程提出的发展性评价的内涵.首先,李老师的评价促进了学生的发展.突出了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其次,体现了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重视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性发展的建构作用.第三,体现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第四,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李老师潜移默化地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评价进入学生发展的进程之中.5.现行的评价和考试制度与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问题主要表现在:(1)现行的评价与考试制度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2)评价指标单一,过于关注学业成绩的结果,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3)评价方法单调,过于重视纸笔测验,强调量化成绩,对其他考查方式和质性评价方法不够重视.(4)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地位,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