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衢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衢州市2023年6月高一年级教学质量检测试卷语文试题考生须知:(与答题卷上的要求一致)1.全卷分试卷和答题卷。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上交。2.试卷共8页,有四大题,25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3.请将答案做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写在试卷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28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AI绘画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表现形式,正在不断冲击传统的艺术领域。AI绘画降低了艺术创作的门槛,提高了艺术的生产效率和包容性,如今,AI绘画不再是生成艺术领域的小众媒介,程序的开源让人人都可以使用“文生图”(text-to-image)的方式,通过输入描述性文本来获取AI绘画作品。虽然现在的AI技术尚不能完美复现使用者输入的描述性文本,而且还面临着一些技术上的限制,比如由于算法缺陷无法很好地处理某些复杂的场景、细致的动作或者微妙的颜色变化,但人们仍然沉浸在参与生成艺术的趣味之中。AI技术在推进与使用期间,逐步取代了许多繁重、机械和低技能的工作。绘画艺术因其特有的专业性和创造性,曾被认为是一个不易被AI侵占、相对安全的领域。然而,大量AI绘画作品的出圈和走红,让不少艺术创作者和学者开始担忧人在使用AI的过程中,会被反向驯化为技术的伺服机制,退化了自身的创造能力,艺术消亡论再次甚嚣尘上。此外,AI绘画的本质是机器学习,需要借用现有艺术作品的图像数据集进行训练,这些数据无需经过原创作者的许可,便能通过互联网获取。虽然AI绘画不是对已有作品的直接复制,但是它确实从训练它的艺术作品中汲取了“灵感”,原创作者既无法收回他们的作品,也不能阻止AI攫取更多。这也让人们注意到了AI绘画在版权领域的伦理危机。对于艺术创作者而言,无需因AI易用性高、成本低廉、受到商业市场青睐而感到过分焦虑。艺术家们花费数年时间增进技艺,以创造独特的美学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情感、价值观和生活体验,其心血与成果不会仅因为一种新兴技术的介入而付之一炬。人类艺术作品反映的特定历史背景和文化语境,蕴含的丰富情感、审美价值和深刻意义,是目前AI绘画难以企及的。“自动化的最后一英里悖论”揭示了自动化技术永远不会完备,即便AI可以较好地完成一部分基础性绘画工作,但在表征世界的关键环节和细节处理上,还需要人的参与。利用AI辅助创作并与其建立良性合作关系,能把人从重复性的工具化劳动中解放出来,这也不失为一种艺术创作者免于汰换的途径。正所谓“人是媒介的尺度”,在使用AI 绘画工具时,应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控和约束,保证技术在服务人的同时,不会对人的利益和价值产生负面影响。无论如何,AI绘画正以惊人的方式改变艺术的未来,为艺术创作带来了新的想象空间,我们不应回避它所携带的伦理挑战,而应以辩证的视角探索和反思AI绘画的“度”与“界”,尊重艺术创作者自由意志与独立性,充分发挥AI技术的积极作用,共同推进AI绘画在艺术领域的发展与应用,实现艺术创作的创新和进步。(摘编自刘嫱、吕欣《AI绘画:艺术革命还是伦理危机》)材料二:AI绘画速度快、成本低,且画质精美,那么它是否会替代人类绘画?是否会造成艺术的消亡?一些绘画行业的初学者,更是表达了对饭碗是否会被抢走的担心。不过,要说AI人工智能正在干掉绘画师,“统治”绘画行业,那无疑为时尚早。到目前为止,AI主要是运用于一些工作相对简单且重复度高的领域。绘画行业凝结着画师的思想和情感,一幅大师级的作品,往往是经过长期思考、沉淀和打磨的结果。所以,AI可以进行绘画,但它现在还远远无法取代个人,进行一种关于绘画的艺术和思想表达。担心AI绘画造成艺术的消亡,其实是杞人忧天。另一方面,AI绘画源于不断的深度学习,通过各种数据不断的“投喂”,在融合的基础上进行绘画创作,这也容易衍生出版权争议。综合以上因素看,AI绘画现在还远远不具备取代人类绘画的条件,也远远无法产出那种堪称艺术结晶的伟大作品。其实,作为一种科技发展衍生的新事物,我们对AI绘画不妨持开放包容的态度。一方面如前所述,AI绘画还远谈不上颠覆性的改造,它目前只能进行一些初级绘画的工作;另一方面,即便人类绘画被AI取代,在造成绘画师失业的同时,也会有新的岗位被创造出来。所以,我们不必对AI绘画的出现而忧心忡忡,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从围棋到电竞再到绘画行业,AI改造的行业、替代的工种会越来越多。而我们需要做的,除了开放包容外,便是在涉及法律、伦理等问题上尽快调试,为这种变化提前做好准备。(摘编自熊志《AI绘画来了,不必感到忧心忡忡》)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I绘画是一种新兴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易用性高、成本低廉、绘画速度快等优点,其兴起得益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B.AI绘画能使艺术创作的门槛降低,改变了其小众媒介的地位,随着程序的开源,人人都可以通过输入描述性文本获取AI绘画作品。C.不少艺术创作者和学者担忧在使用AI的过程中,会被反向驯化为技术的伺服机制,退化自身的创造能力,他们开始提出艺术消亡论。 D.AI技术可以帮助人从许多低技能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但也应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控和约束,避免技术对人的利益和价值产生负面影响。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AI绘画不会对艺术作品进行复制,只是从中汲取“灵感”,这导致其在版权领域的伦理危机。B.AI绘画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只要发挥AI技术的积极作用,就能实现艺术创作的创新和进步。C.AI绘画目前还不具备取代人类绘画的条件主要原因是无法产生堪称艺术结晶的伟大作品。D.两则材料都谈到了AI绘画对人类绘画的冲击,同时二者都以辩证的态度看待这一新兴事物。3.结合两则材料,阐释人们对AI绘画不必过分担心的理由。【答案】1.C2.D3.①技术层面:AI绘画对于复杂的文本还存在技术上的限制。②从艺术创作的独特性层面:AI绘画难以企及人类艺术作品反映的背景、语境,情感、审美等。③从人与AI绘画的关系看:AI绘画依赖人类的灵感和关键细节的处理。④即便人类绘画被AI取代,也会有新的岗位被创造出来。⑤人类可以在涉及法律、伦理等方面提前准备,尽快调试。【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C.“他们开始提出艺术消亡论”错,原文为“艺术消亡论再次甚嚣尘上”,可见,“艺术消亡论”并非“开始”提出。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AI绘画不会对作品进行复制”错,原文是“虽然AI绘画不是对已有作品的直接复制”,可见是“直接复制”而非“不会对作品进行复制”,事实是一种融合复制;同时“这导致其在版权领域的伦理危机”强加因果,从原文“这也让人们注意到了AI绘画在版权领域的伦理危机”可知,这是AI绘画的另一个方面的影响;B.“只要发挥AI技术的积极作用,就能实现艺术创作的创新和进步”无中生有。原文有“人类艺术作品反映的特定历史背景和文化语境,蕴含的丰富情感、审美价值和深刻意义,是目前AI绘画难以企及的”。C.“主要原因是”错,原文“综合以上因素看,AI绘画现在还远远不具备取代人类绘画的条件,也远远无法产出那种堪称艺术结晶的伟大作品”,两句话为并列关系,并非因果关系。故选D。 【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①技术层面:由材料一“现在AI技术尚不能完美复现使用者输入的描述性文本,而且还面临着一些技术上的限制”可知,AI绘画对于复杂的文本还存在技术上的限制。②从艺术创作的独特性层面:由材料一“人类艺术作品反映的特定历史背景和文化语境,蕴含的丰富情感、审美价值和深刻意义,是目前AI绘画难以企及的”可知,AI绘画难以企及人类艺术作品反映的背景、语境,情感、审美等。③从人与AI绘画的关系看:由材料一“它确实从训练它的艺术作品中汲取了‘灵感’”“即便AI可以较好地完成一部分基础性绘画工作,但在表征世界的关键环节和细节处理上,还需要人的参与”可知,AI绘画依赖人类的灵感和关键细节的处理。④由材料二“即便人类绘画被AI取代,在造成绘画师失业的同时,也会有新的岗位被创造出来”可知,即便人类绘画被AI取代,也会有新的岗位被创造出来。⑤由“而我们需要做的,除了开放包容外,便是在涉及法律、伦理等问题上尽快调试,为这种变化提前做好准备”可知,人类可以在涉及法律、伦理等方面提前准备,尽快调试。(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宜兴壶王平这玩意,似乎确实是件珍品。何先生的父亲在民国手里做过官。早年立志“航海救国”,十八岁便东渡扶桑,一辈子文韬武略,可惜两袖清风。《湖南文史资料》第哪一辑里头,还载过有关他的一些逸闻。如,不嗜烟酒,不近女色,单好品茶。且有个怪癖,部下随送什么礼物皆一概回绝,唯独送的茶叶却不忍退之,而且品茗时自成章法。另一选闻则云,他年轻时孔武有力,单臂能举四百斤,却生性怕痛。有一回企图在左臂上刺一条青龙,刺到一半时,实在打熬不住,连声喊罢、罢、罢!结果那左臂上只留下有头无尾半条龙。后来有一道士私下叹道,这兆头不妙,将军当死于非命。果然,“民国”十八年,他在东北任一所海军学校的校长。一次驱车在结冰的松花江上疾驶,不料时值寒冬,江面业已开始解冻。行至数公里,汽车前轮猛然陷入一薄冰处,随即缓缓下沉,当时车内共有五人,全是部下及学生。他一个个将其推出车外,待到自己最后。前面那个学生过于慌张,反手将车门一碰,将他关在车内。转瞬间整部车沉入江中。事后那学生在他的灵柩前磕头磕得血流如注。当时何老先生刚满十岁,家道中落伊始。父亲收藏的一些字画印章及各式茶具,当时并不值钱,没几年便典当光了。唯独这把宜兴壶,系父亲生前心爱之物。几经劫难,留传至今。 据何老先生讲,这把壶乃是明朝万历年间壶家妙手时大彬亲制。其款式称汉扁觯;其泥色谓朱砂紫。不务妍媚而朴雅,妙不可思。且以壶柄上有一拇指痕方识,以鉴真赝。所沏之茶半月过后仍清香如故。“三伏天我都试过,”何老先生右手托住壶身,左手则轻摁壶盖,小拇指翘得极高,并不理会那指甲垢黑得分明,“一壶茶足足泡了二七一十四天,把哪个闻,哪个都闻不出馊味。不信?”都表示信,虽然都未曾闻过。不想壶盖却被云康失手打了,叫何老先生好不悲愤。且认定其子是个地道的败家子,尽管他实在无什么家产可败,除开这把壶。何老先生将振兴祖业的所有希望都系于孙子隽儿一身。如今,除开宜兴壶及他的隽儿神圣不可侵犯之外,从理论上把什么都看得淡泊。当然,还要除开品茶。这便恐怕与遗传因子作祟有关吧。细陈妹子在满足她公公唯一的奢望这方面,委实无可挑剔。春三四月,总有一些乡里人进得城来,走街串巷,叫卖“谷雨前茶”。细陈妹子极会买谷雨前茶。看、捏、闻、嚼,而后酽酽地泡上几杯,这个品,那个尝。最后再抓一把走进屋去,要公公沏在宜兴壶里,做权威鉴定。何老先生当然懂得媳妇好歹,嘴里虽然不说。唯有爹崽的双边关系始终冷淡。云康做什么什么则难遂何老先生心意,简直莫名其妙。云康呢,虽然迁就父亲,但有时也不免还几句嘴。不料一日,隽儿却撞了一起滔天大祸。实在那天风和日丽,没有丝毫不祥的预兆。何老先生将隽儿坐在膝上,伸手去取刚沏好茶的宜兴壶。隽儿顺势一推,咣啷!幸喜未曾烫了手脚。云康率先听出来是什么东西打碎了的声音,因为此声与他打碎壶盖的彼声过于相似,只是更响。接着细陈妹子步后尘也奔出房门。夫妇俩呆了。但见隽儿依然坐在何老先生膝上,望着他吃吃地笑。何老先生呢,满脸都是苍白,一动不动。只有那把胡子在簌簌战栗。还是细陈妹子反应快,两步奔上前去,顺手夺过隽儿,反身将他丢在床上,掰开屁股便打。技术极是熟练。隽儿好一阵号叫,且大喊爷爷救命。爷爷却不去救命,只好眼睛勾勾地盯着地上的碎片。不晓得过了好久,才突然迸出来一声断喝:“莫打了!” 那天晚上整个屋里出奇地安静。隽儿也睡得意外地早。云康夫妇亦早早地躺在了床上。虽然好久还睡不着。大概十一点多钟的时候,忽然听到外头屋里有窸窸窣窣的声响。云康翻身爬起,蹑足到门口朝外觑了觑。门缝里只见何老先生一个人蹑双拖鞋,蹲在地上,徒劳地在拼凑那宜兴壶的残片。拼拢来,又一垮,拼拢来,又一垮。还看见有老泪从眼角里慢慢渗出,继而流到面颊上那些深深的皱纹里,又朝横向缓缓溢开,蓦然间垂直滚下。足足有好几颗。第二天,云康在厂里搞了些环氧树脂回来,将残片一一粘好了,很费了些气。尽管看得出极明显的印迹,然而毕竟宜兴壶又是一个整体了。何老先生也没吱声。第三天,云康的老同学来了。云康背着父亲,把宜兴壶如此这般说了一番。那同学接过壶来,细细端详了一阵,又从口袋里取出一柄放大镜,这样照,那样照。尔后,嘿嘿一笑。“这是件赝品。只是做得几乎可以乱真。”云康一听大惊,决不相信。“壶柄底下还有时大彬的拇指痕呐!看见没有?”老同学仍旧一笑。“拇指痕哪个摁不出?哪个又晓得是不是时大彬的?再说,真正名贵的宜兴壶其体比一般壶要重,其色比一般壶要紫,其亮又要比一般壶润。而且所有之款皆系阳文字体,亦极工整。伪制者呢,其性糟,其色黄,有亮者少,无亮者多……至于用旧壶而刻新款者,全是阴文,有识者不难一望而知……”那老同学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一派自得嘴脸。云康哪里打得断他的话?幸亏此时,何老先生又牵着隽儿到天心阁去了。那天天气仍然极好。(原文有删减)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何老先生认为儿子是败家子,主要的原因就是他摔坏了茶壶的盖子。B.对于家人的关怀,何老先生选择不言,呈现出人物固执孤傲的一面。C.细陈妹子主动揍隽儿是出于愤怒,指责儿子损坏了爷爷心爱的物品。D.文中的一家人,虽表面冷淡,有些许冲突,其实彼此关爱不乏温暖。5.下列对“茶壶是赝品”相关伏笔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篇“似乎确实”四字,叙述的口吻确定中带着不确定,相信中又掺杂着怀疑,给读者设置了悬念。B.何先生父亲在为官时“两袖清风”“礼物皆一概回绝”,这暗示了这把壶不该是价值不菲的正品宜兴壶。C. 对于这把壶的妙处,作者强调是“据何老先生讲”,而非专家验证,“据说”充满了不确定性和不真实性。D.周围的人“都表示信,虽然都未曾闻过”说明壶的功能有待商榷,何先生为了自证正品,主观上有刻意夸大。6.小说开头叙述了《湖南文史资料》中的轶闻及父亲的去世过程,有什么作用?7.这篇小说在语言上别具一格,谈谈小说的语言特色。【答案】4.C5.D6.①丰富文章内容,吸引读者,交代故事的渊源和背景,也为故事的开展营造了一种浓郁的历史氛围,富有传奇色彩,引人入胜。②描述了何先生父亲的形象,是一位文韬武略、两袖清风、富有担当的军官,暗示了何先生的人物特点,一个有自我坚守、内心孤傲的人,是一种家风的体现;③父亲的经历,解释了下文何先生特别在意父亲生前钟爱的宜兴壶的缘由;④轶闻真真假假,富有神秘色彩,赋予宜兴壶神秘感,为最终是赝品埋下伏笔。7.①将方言口语与成语、文言结合在一起,既富有生活气息又兼具文学韵味(风格);②语言风格诙谐幽默,生动有趣,又简洁凝练,娓娓道来(风格);③多用短句,且自成一段,使得文章节奏明快(句式);④注重细节描写(动作描写、多用动词亦可),如“一拇指痕”“轻摁壶盖,小拇指翘得极高”“胡子在簌簌战栗”,让读者身临其境(手法);⑤大量叠词的使用,生动形象,朗朗上口。【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细陈妹子主动揍隽儿是出于愤怒”曲解文意。细陈妹子揍儿子主要是出于让父亲消气,给父亲一个交代,而不是对儿子的愤怒。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D.“何先生为了自证正品,主观上有刻意夸大”表述错误,根据原文“还看见有老泪从眼角里慢慢渗出,继而流到面颊上那些深深的皱纹里,又朝横向缓缓溢开,蓦然间垂直滚下”等可看出,在何先生心中是深信不疑的。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首先,作者借用《湖南文史资料》中的轶闻,颇具传奇色彩。所写内容也是距离当代时间较久的内容,这么写能为故事的开展营造了一种浓郁的历史氛围,富有传奇色彩。所以,这些内容,能极大丰富文章内容,吸引读者,同时,与何先生的父亲有关的生平介绍,也能帮助交代故事的渊源和背景。其次,根据原文中何先生父亲在遇难时的表现及去世原因“他一个个将其推出车外,待到自己最后。前面那个学生过于慌张,反手将车门一碰,将他关在车内。转瞬间整部车沉入江中”,可看出何先生父亲的形象,是一位文韬武略、两袖清风、富有担当的军官。但本文的写作主体是何先生,作者这么写,是为了说明家门传承,有其父必有其子,从而暗示了何先生的人物特点,一个有自我坚守、内心孤傲的人,体现何家的优良家风。根据原文“且有个怪癖,部下随送什么礼物皆一概回绝,唯独送的茶叶却不忍退之,而且品茗时自成章法”可看出,何先生的父亲非常钟爱喝茶,且“唯独这把宜兴壶,系父亲生前心爱之物”。由此可见,父亲的经历,解释了下文何先生特别在意父亲生前钟爱的宜兴壶的缘由。首先,文章开头对何先生父亲的描写,大多是轶闻,真真假假,富有神秘色彩,颇难辩别。这一方面赋予宜兴壶神秘感,另一方面也就无从明确辨别茶壶的真假。此外,根据原文“部下随送什么礼物皆一概回绝”和父亲死后“父亲收藏的一些字画印章及各式茶具,当时并不值钱,没几年便典当光了”,更可进一步看出,这些描写为茶壶最终是赝品埋下伏笔。【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的语言特色的能力。小说中,既有“实在打熬不住”“把哪个闻,哪个都闻不出馊味”等方言口语,也有“文韬武略”“两袖清风”“风和日丽”“自成章法”等成语以及“其款式称汉扁觯;其泥色谓朱砂紫。不务妍媚而朴雅,妙不可思。且以壶柄上有一拇指痕方识,以鉴真赝”等文言语句,这使得小说既富有生活气息又兼具文学韵味(风格)。小说描写何先生父亲刺青时“有一回企图在左臂上刺一条青龙,刺到一半时,实在打熬不住,连声喊罢、罢、罢!结果那左臂上只留下有头无尾半条龙”,写茶壶“并不理会那指甲垢黑得分明”,写父子关系“唯有爹崽的双边关系始终冷淡。云康做什么什么则难遂何老先生心意,简直莫名其妙”,都用极为诙谐幽默的语言,使得文章生动有趣。同时,作者对这些内容的描写又极为简洁凝练,娓娓道来,而并不累赘。文中,“这玩意,似乎确实是件珍品”“事后那学生在他的灵柩前磕头磕得血流如注”“都表示信,虽然都未曾闻过”“夫妇俩呆了”“足足有好几颗”等,都用短句表达了极为丰富的内容,且大多自成一段以示强调,这种语言表达也使得文章节奏明快。文中,根据原文“一拇指痕”“轻摁壶盖,小拇指翘得极高”“看、捏、闻、嚼,而后酽酽地泡上几杯,这个品,那个尝”“胡子在簌簌战栗”可看出,作者在描写何先生品茶等情节时,都采用了生动的动作等细节描写,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原文中,“胡子在簌簌战栗”“望着他吃吃地笑”“只好眼睛勾勾地盯着地上的碎片”“忽然听到外头屋里有窸窸窣窣的声响”还用了大量叠词,使得文章生动形象,朗朗上口。二、古代诗文阅读(32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节选自《谏太宗十思疏》)(唐太宗)后幸洛阳,次昭仁宫,多所谴责。征曰:“隋惟责不献食,或供奉不精,为此无限,而至于亡。故天命陛下代之,正当兢惧戒约,奈何令人悔为不奢。若以为足,今不啻足矣:以为不足,万此宁有足邪?”帝惊曰:“非公不闻此言。”退又上疏曰:《礼》曰:“为上易事,为下易知,则刑不烦。”“上多疑,则百姓惑;下难知,则君长劳。”夫上易事,下易知,君长不劳,百姓不惑,故君有一德,臣无二心。夫刑赏之本,在乎劝善而惩恶。今之刑赏,或由喜怒,或出好恶。喜则矜刑于法中,怒则求罪于律外。小人之恶不惩,君子之善不劝,而望治安刑措,非所闻也。且暇豫而言,皆敦尚孔、老;至于威怒,则专法申、韩。故道德之旨未弘,而锲薄之风先摇。昔州犁上下其手而楚法以敝,张汤轻重其心而汉刑以谬,况人主而自高下乎!顷者罚人或以供张不赡或不能从欲皆非致治之急也夫贵不与骄期而骄自至富不与奢期而奢自至非徒语也。(节选自《新唐书·魏征传》)(有删改)8.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顷者/罚人或以供张不赡/或不能从欲/皆非致治之急也/夫贵不与骄期而骄/自至富不与奢期而奢/自至非徒语也/B.顷者罚人/或以供张不赡/或不能从欲/皆非致治之急也/夫贵不与骄期而骄自至/富不与奢期而奢自至/非徒语也/C.顷者/罚人或以供张不赡/或不能从欲/皆非致治之急也/夫贵不与骄期而骄自至/富不与奢期而奢自至/非徒语也/D. 顷者罚人/或以供张不赡/或不能从欲/皆非致治之急也/夫贵不与骄期而骄/自至富不与奢期而奢/自至非徒语也/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即民,在此是避李世民的讳。古人避讳是“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此处避讳为改字法。B.幸,“后幸洛阳”中的“幸”指皇帝亲临某地,与《鸿门宴》“妇女无所幸”中的“幸”的意思相同。C.疏,即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于古代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D.韩,即韩非子,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在法的方面,韩非子强调“以刑止刑”思想,强调“严刑”“重罚”。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初文风仍沿六朝骈俪之习,选文一也受此影响,开篇用排比句,对仗工整,比喻精切,一落笔便气势不凡,吸引读者视线。B.选文一针对唐太宗当时的实际状态,引古论今,揭示了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强调人君之德多衰于功成志得之后。C.选文二中唐太宗出巡洛阳时,因官员奢靡享乐,斥责地方官。对此,魏征劝说唐太宗应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君主应约束好自己。D.选文二中魏征上疏认为:刑罚赏赐的目的在于劝善惩恶,刑罚赏赐不应依据个人的喜怒好恶而有轻重的区别,这是不利于治国的。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2)小人之恶不惩,君子之善不劝,而望治安刑措,非所闻也。【答案】8.B9.B10.C11.(1)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2)小人的恶行不予以惩罚,君子的善行不予以鼓励,却希望天下太平安定,刑罚弃置不用,这是从没听过的事。【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近来处罚人员,有的是因为供应不周,有的是因为不能顺其意愿,都不是为了达到天下大治而急需处理的事情。尊贵不与骄盈相约而骄盈自来,富足不与奢侈相期而奢侈自至,这并不是空话。“或以供张不赡”“或不能从欲”句式整齐,分别断开,排除AC;“贵不与骄期而骄自至”“富不与奢期而奢自至”句式一致,分别成句,排除D。故选B。【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一词多义现象和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B.“意思相同”错误。皇帝亲临某地/宠幸。句意:后来出巡洛阳/也不迷恋女色。故选B。【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因官员奢靡享乐,斥责地方官”错误,根据“奈何令人悔为不奢”可知,是谴责地方官员供应不奢侈。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状语后置,应为“以严刑董之”“以威怒振之”;“董”,督责;“貌”,表面上。(2)“劝”,鼓励;“治”,天下太平;“措”,弃置。参考译文: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地位低见识浅,(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和平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 (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大功告成之后国君的品德就开始衰微了。国君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过去夺取天下时力量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力量不足,这是为什么呢?通常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已经成功,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虽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结成一家,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谨慎的。疾驰的马车却用腐烂的绳索驾驭,怎么可以疏忽大意呢?(节选自《谏太宗十思疏》)(唐太宗)后来出巡洛阳,进驻昭仁宫,对地方官多所谴责。魏征说:“隋朝因为责备郡县不进食物,或是供物不够精美,为此事而无节制,以致灭亡。所以上天命陛下取而代之,正应谨慎戒惧,约束自己,怎能让人因供应不奢侈而悔恨呢!如认为充足,如今就很充足了;如认为不足,比这多一万倍也会不知满足!”太宗吃惊地说:“没有你,我听不到这样的话。”魏征退下后又上疏说:《礼记》说:“居于上位容易侍奉,处于下位易被了解,那么刑法就不会繁多了。”“为上者多疑,百姓就会感到迷惑;为下者难于了解,君长就会疲惫。”为上者容易侍奉,为下者易被了解,那么君长就不会疲惫,百姓就不会迷惑,因此君主有一种美德,臣子就不会产生二心。刑罚赏赐的目的,在于劝善惩恶。如今的刑法赏赐,或是出于一时的喜怒,或是出于好恶的不同。高兴时该用刑而不忍心使用,发怒时丢开法律去寻找罪过;对自己喜欢的人极力赞美,对自己厌恶的人百般挑剔。小人的恶行不予以惩罚,君子的善行不予以鼓励,而希望天下大治,刑罚弃置不用,这是从没听过的事。而且闲暇时清谈,全都尊信、崇尚孔子、老子;到作威发怒之时,就专门效法申不害、韩非。所以道德的旨意还未宏扬,刻薄的风气就先煽起。从前伯州犁与人串通作弊,楚国的法律便遭破坏;张汤用心轻重不一,汉朝的刑罚便出差错。何况身为君主而自己就有偏颇呢!近来处罚人员,有的是因为供应不周,有的是因为不能顺其意愿,都不是为了达到天下大治而急需处理的事情。尊贵不与骄盈相约而骄盈自来,富足不与奢侈相期而奢侈自至,这并不是空话。(节选自《新唐书·魏征传》)(有删改)(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各题。水仙子·夜雨徐再思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逆旅淹留①。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②忧,都到心头。 【注】①逆旅淹留:据《新唐书·马周传》记载,唐初中书令马周曾住在新丰的旅舍,店主人不理睬他,备受冷落。后得将领常何引荐而发迹。②二老:指父母双亲。12.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曲子前三句,既点明时间、环境,又照应了题目,烘托出萧瑟落寞的氛围。B.接着三句,由景向情过渡,接“三更归梦三更后”,引出内心深处喟叹。C.作者化用马周困新丰的典故,为了表达自己此刻无人相伴的孤独寂寥之感。D.“梧桐”“芭蕉”“夜雨”在古典诗文中总是和离愁、客思、寂寥相联系。13.这首元曲的抒情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答案】12.C13.①意象上:用夜雨、梧桐、落花、芭蕉等一系列意象,层层渲染漂泊无依,思乡思亲的愁绪。(写借景抒情也可)②手法上:用典。运用马周的典故,表达了怀才不遇,受到冷落的无奈与心酸。③用词上:多用数词,音调错落和谐,表现一种忐忑难安的心情。④直接抒情,“一点芭蕉一点愁”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满腔愁绪。【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为了表达自己此刻无人相伴的孤独寂寥之感”说法片面。作者写马周困新丰的典故,其中可见出孤独寂寥之情,但主要是传达出作者怀才不遇、仕进无门的愁闷。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抒情手法的能力。在意象上,作者首句即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渲染了伤感的情绪,以雨打梧桐破题,烘托出“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的萧瑟落寞氛围。其中,“梧桐”“芭蕉”“夜雨”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总是和离愁、客思、寂寥悲伤联系在一起,作者通过这些典型意象,描写在凄凉寂寞的旅店里,自己形孤影单、卧听夜雨的情景。在手法上,作者在前面用了诸多意象描写了一个清冷孤苦的夜晚,其实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叹新丰逆旅淹留。”结合注释可知,《新唐书·马周传》记载马周未发迹时,曾旅居新丰,却受客家冷遇。所以后人多用旅居新丰表达羁旅客愁、备受冷落的情怀,而并不一定真的是旅居新丰。从这一句可以看出,作者是运用用典手法,引出了全曲的意旨。 关于用词,数量词往往给人以枯燥平淡、单调乏味的感觉,但一经诗人巧妙运用,却能使文辞生辉,韵味醇厚。本曲中,“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一声”声,“一点”点,既形象地写出了秋雨连绵不断的特点,也暗示了主人公的缕缕愁思如同这秋雨一样无法断绝,从而深化了曲子的意境。接着连用两个“三更”,以点出“归梦”之难成:由于万干愁绪,以致夜不能寐。“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作者躺在床上,回想起十年来孤身一人漂泊在外的种种往事,年迈的父母远在江南,自己不但未尽孝,反倒让二老担忧,如今功名也未成。孤寂、怨恨、自责、思亲等种种愁苦,都凝结为“都到心头”四字,道出了深秋夜雨时心头愁苦的具体内容。此曲采用作者惯用的重词叠字手法,善用数词人曲,如“一声”“一点”“三更”“十”“二”等,给人以回环复沓,一咏三叹之感。在手法上,作者在曲中,通过“一点芭蕉一点愁”“江南二老忧”中的“愁”“忧”两字,可以直接看出作者的情感。由此可见,作者用了直接抒情的手法抒发了自己的满腔愁绪。(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琵琶行》中琵琶女演奏完毕,表现听众忘情投入、如痴如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驳司马光指责其变法有“生事”的弊端。(3)《阿房宫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阿房宫广阔且高峻,以表现其雄壮之美。【答案】①.东船西舫悄无言②.唯见江心秋月白③.举先王之政④.以兴利除弊⑤.覆压三百余里⑥.隔离天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舫”“唯”“弊”“覆”“隔”等。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10小题,3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从历史典故到诗词歌赋,从加减乘除到脑筋急转弯……两位穿越而来的唐朝名仕,化身“接梗小能手”,幽默风趣的脱口秀问答令人______①_____,“演艺+体验”的表演形式从未有过,首次出现,令人______②_____。“盛唐密盒”爆火,也给人留下了启发和思考——文旅融合之路上,小制作也可以展现大能量。单纯从制作成本来看,“盛唐密盒”可以说_____③______,但在流量密码的加持之下,“盛唐密盒”的出圈之路越走越远。究其原因,不仅在于将历史文化知识娓娓道来,更在于其中表达了时下非常火爆的脱口秀形式。通过“房谋杜断”组合,赋予传统文化更新的时代表达,为沉浸式演艺增添了文化的气息。15.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不仅在于将历史文化知识娓娓道来,更在于其中融合了时下非常火爆的脱口秀形式。B.不仅在于其中融合了时下非常火爆的脱口秀形式,更在于将历史文化知识娓娓道来。C.不仅在于其中表达了时下非常火爆的脱口秀形式,更在于将历史文化知识娓娓道来。D.不仅在于将历史文化知识娓娓道来,更在于其中表达了时下非常火爆的脱口秀形式。【答案】15.①忍俊不禁、捧腹大笑、喜笑颜开②耳目一新③微乎其微、微不足道16.B【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语境形容脱口秀幽默风趣让人发笑,可用“忍俊不禁、捧腹大笑、喜笑颜开”。忍俊不禁:指忍不住笑出来。捧腹大笑:形容遇到极可笑之事,笑得不能抑制。喜笑颜开:形容心里十分高兴,满面笑容。②“从未有过,首次出现”强调表演形式新颖,可用“耳目一新”。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令人感觉到很新鲜。形容事物的面貌有了显著的变化。③语境指“盛唐密盒”制作成本小,可用“微乎其微、微不足道”。微乎其微:形容非常少或非常小。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句子存在两处语病:一是递进分句的语序不当,应该调整前后分句的位置;二是动宾搭配不当,动词“表达”与宾语“形式”不能搭配,可以把“表达”改为“融合”。只有B项修改正确。故选B。17.下列加点字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足之所履(踩)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B.始速祸焉(加速)度义而后动(考虑)C.假舟楫者(借助)崖限当道者(界限)D.范增数目项王(屡次)明足以察秋毫之末(光明)【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速,招致。句意: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 C.限,门槛。句意: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D.明,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视力。句意:视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故选A。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夜缒而出提刀而立B.因人之力而敝之因击沛公于坐C.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牛何之D.庖丁为文惠君解牛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均表示修饰。句意:深夜,烛之武用绳子吊出城墙。/提着刀站着。B.凭借、依靠/趁机。句意:依靠别人的力量却反过来损害他。/趁机在座位上击杀沛公。C.均为动词,到、往。句意:项伯于是连夜骑马到沛公的军营。/牛要到哪里去?D.均为介词,替。句意:庖丁替文惠君杀牛。/谁替大王出了这个计策?故选B。19.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沛公欲王关中A.良庖岁更刀B.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C.侣鱼虾而友麋鹿D.风乎舞雩【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例句为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句意:沛公想要在关中称王。A.名词作状语,每年。句意: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B.使动用法,使……跟从。句意:沛公第二天带着一百多个骑兵来见项王。C.意动用法,以……为伴侣。句意:把鱼虾当作伴侣,把麋鹿当作朋友。D.名词活用为动词,吹风。句意:在舞雩台上吹吹风。故选D。20.下列句子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百姓之不见保 A.舆薪之不见B.若属皆且为所虏C.客有吹洞箫者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例句为被动句,“见”表被动。句意:百姓不被保护。A.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不见舆薪”。句意:看不见整车柴草。B.被动句,“为所”表被动。句意:你们都将要被俘虏。C.定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有吹洞箫客”。句意:有个吹洞箫的客人。D.省略句,“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句意:如果饶恕了郑国,并且把它作为东边大道上的主人。故选B。21.下列诗句所用修辞手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大弦嘈嘈如急雨A.古来万事东流水B.天台四万八千丈C.主人下马客在船D.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例句修辞手法为比喻,把大弦弹奏的声音比作急雨。A.为比喻,将古来万事比作东流水。B.为夸张,“四万八千丈”用夸张手法极言天台山之高峻。C.为互文,意思是主人和客人一起下了马,一起上了船。D.为设问、借代,先问后答是设问;杜康代指酒。故选A。22.下列句子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A.某节目主持人对嘉宾说:“不久前,您的父亲去世了,首先,我们向令尊的过世表示哀悼。”B.学校请生涯规划专家为同学们做讲座,专家最后对同学们说:“感谢聆听,敬请批评指正!”C.某同学向同桌请教问题,同桌耐心讲解完毕后,该同学说:“感谢赐教,我真是不耻下问。”D.晓梅妈妈正在烧饭,她吩咐晓梅:“别玩游戏了,去,到舅舅家里恭请舅舅赴家共进晚宴。”【答案】A【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A.令尊:尊称对方父亲。此处使用得体。B.聆听:敬辞,指虔诚而认真地听取,带有尊敬的色彩。不能指别人听自己的讲座。C.不耻下问:敬辞,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不能指自己请教别人。D.恭请:意为恭敬的邀请。“赴家共进晚宴”为书面语表达。语境为日常生活场合,不宜用书面语表达。故选A。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各题。①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②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23.根据以上判词,写出《红楼梦》中对应的人物姓名。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24.《红楼梦》第七回中,周瑞家的各处给姑娘们送宫花,原文中有这样一段:开匣看时,原来是宫制堆纱新巧的假花儿。A只就宝玉手中一看,便问道:“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A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周瑞家的听了,一声儿不言语。选文中A对应的人物姓名是____________,由材料可见她的性格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23.①.李纨②.秦可卿24.①.林黛玉②.敏感多疑③.心思细腻④.尖刻(自尊自爱、率真)【解析】【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人物、情节和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①写李纨。首句写到“桃李春风结子完”这里“李”、“完”暗示出李纨的名字。李纨与贾珠结婚,生了一子,丈夫不到二十岁就一病而亡。她的青春就像春风中的桃李花一样,一到结了果实,也就衰谢了。第二句“到头谁似一盆兰”与画面一样同指贾兰。第三句“如冰水好空相妒”中“冰水好”写李纨年轻丧夫尊礼守节,抚孤成立,这种品德在封建统治者看来是像冰水一样得洁净美好。第四句“枉与他人作笑谈”意思是白白地供给别人当作笑料来谈论,李纨一生奉行“三从四德”,是一个封建社会贤女节妇的典型。②写秦可卿。“秦”与“情”谐音,判词大意是说虚幻的情缘高深如天、海,滥情相遇必然导致淫乱。即便说不肖子孙都出自荣国府,但最初造成祸端的实际是宁国府。 【2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人物的分析鉴赏能力。黛玉的性格特点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展现。黛玉都没有把花接到手,只是就宝玉手中一看,然后问了一句“还是单送我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都有呢?”,可见黛玉的敏感和多疑,心思细腻;在得知别人都有了时,她又冷笑说了一句“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这一句话足足可见她寄人篱下的伤感,似乎觉得自己是外人,连宫花都是挑剩下的。如果是宝钗,即便有这样的想法也断不会说出口,但黛玉不然,她性格率真,想到了就说了,全不在意是否让周瑞家的难堪;而且这话说的十分尖刻,虽然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却也落人口实。总之,短短几句话,就生动展示出一个敏感多疑、心思细腻、尖刻、自尊自爱、率真的寄居贾府的官宦小姐形象。四、写作(60分)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近段时间,餐饮业强势复苏,“淄博烧烤”频上热搜。有评论认为,互联网时代美食的流量入口效应愈发凸显,借助短视频等社交媒体的推介,容易产生裂变式传播,“进淄赶烤”火爆出圈,存在偶然因素;也有评论指出,当地政府因势利导、优化服务,整座城市温暖守信、真诚待客,把“现象”变成“品牌”,把“流量”变成“留量”,成就其必然。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注意】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明确文体;③不得抄袭,套作。④不得泄露个人信息。【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呈现“淄博烧烤”火爆的原因,有人认为是偶然,乘上的是互联网时代的东风。有人认为是必然,当地政府的积极作为,整座城市的热情、真诚成就了它成功的必然性。“淄博烧烤”的成功有其偶然的因素,但更多当归结于其必然的因素。互联网时代,很多领域都出现过一夜爆红又迅速销声匿迹的案例。当淄博借助互联网吸引顾客后,城市良好的政府服务和朴实的民风又推高了口碑,形成了良性循环,这些才是“淄博烧烤”火出圈的根本原因。写作时当扣住“偶然”和“必然”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而展开,必然与偶然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正如钱钟书所言,“天下就没有偶然,偶然不过是化了妆的、戴了面具的必然。” 必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决定事物发展方向,偶然伴随着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事物的发展。种瓜得瓜,必然。但种瓜没有得到瓜,是偶然。有心栽花花不开,是偶然,无心插柳柳成阴,是必然。当然,我们也可以想到:偶然中包含必然的因素,必然中也有偶然存在。在一定条件下,偶然和必然可以相互转化。如:忽视偶然的失误,继续放松,失败成了必然。珍视偶然的成功,继续努力,成功成了必然。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必然成就偶然。接下来从为什么的角度展论述,一、偶然来自于必然,它需要必然的条件,是长久积累与内在品质导致的必然结果。二、不要期冀所谓的好运会平白无故地降临到自己的头上,当自身力量达到足够强大时,偶然才会发生。三、而无法承认“偶然即是必然”的结果,便是人们极易沉湎于不劳而获的幻想和侥幸,将人生过成一则“守株待兔”的笑话。立意:1.立足自身,看到其必然性,抓住外部机遇,重视其偶然性。2.抓住偶然因素,通过自身努力,变偶然为必然,实现转换。3.偶然是事物发展重要因素,紧跟时代,认清事物发展的特点。4.必然因素的重要性,应不断提升自我,应对时代的变化。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