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548833
大小:667.94 KB
页数:21页
时间:2023-10-23
《东北育才学校科学高中部2023-2024学年度高考适应性测试(一)生物Word版.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东北育才学校科学高中部2023-2024学年度高三高考适应性测试(一)生物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分三大题,25小题,共9页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今年5月5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列关于新冠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A.新冠病毒含有一个线性双链DNA分子B.新冠病毒属于一个最基本的生命系统C.新冠病毒营寄生生活,生命活动离不开活细胞D.宿主细胞被新冠病毒裂解的过程属于细胞凋亡2.2020年初,极端天气使蝗虫在东非蔓延,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8000万只,对农业、经济和环境构成重大威胁。同年8月,中科院团队在《自然》发表文章,文章指出群居蝗虫释放的4-乙烯基苯甲醚(4VA)对群居型和散居型飞蝗的不同发育阶段和性别都有很强吸引力,蝗虫通过定位在锥型感器中的嗅觉受体OR35,能够快速感应4VA从而聚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蝗虫数量的这种波动属于非周期性波动B.信息素4VA属于蝗虫种群数量波动的外源性调节因素C.用人工合成4VA群聚蝗虫并将其诱杀,属于化学防治D.用样方法对蝗虫幼虫进行调查,即可得蝗虫种群密度3.“中中”和“华华”是两只在我国出生的克隆猕猴,它们也是国际上首例利用体细胞克隆技术获得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如图表示培育“中中”和“华华”的流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重构胚需要用灭活的病毒诱导才能产生B.C猴为“中中”和“华华”提供遗传物质C.早期胚胎移植的时间越早越容易成活D.该项技术可以用于拯救一些濒危动物4.关于下图的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过程①获得的DNA称为cDNAB.过程③需事先对大肠杆菌用CaCI2处理,使其处于感受态C.过程④动物细胞培养需加血清D.过程⑤导入的受体细胞是乳腺细胞5.下图是某家族遗传系谱图,设甲病显性基因为A,隐性基因为a;乙病显性基因为B,隐性基因为b。据查Ⅰ-1体内不含乙病的致病基因。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甲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属于伴X隐性遗传病B.Ⅰ-2产生含ab的卵细胞所占的比例为1/4C.若Ⅱ-7和Ⅱ-8生了一个同时患两种病的孩子,那么他们再生一个正常男孩的几率是1/8D.甲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男性和女性相等,乙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男性低于女性6.科学家提取光合细菌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复合物M和真核细胞线粒体内膜上的蛋白质复合物,与人工脂双层膜构建重组囊泡,进行实验并得出如下表所示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组别囊泡类型囊泡内溶液pH囊泡外溶液pH囊泡外溶液ATP黑暗光照黑暗光照黑暗光照甲M+人工脂双层膜不变↓↓↓不变↑↑↑无无乙N+人工脂双层膜不变不变不变不变无无丙M+N+人工脂双层膜不变↓不变↑无有丁人工脂双层膜不变不变不变不变无无注:4组囊泡均置于富含ADP和Pi的溶液中,囊泡内外溶液pH均为7,“↓”和“↑”表示下降和上升,数量表示变化幅度。A.M为H+载体,运输H+的能量来自ATPB.M能接受光能,且具有ATP合成酶的功能 C.N不能接受光能,但具有ATP合成酶的功能D.丙组中ATP合成需要的能量可能来自囊泡外H+的内流7.下列为两种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蓝细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B.发菜、颤蓝细菌、念珠蓝细菌、衣藻等都属于蓝细菌C.蓝细菌没有核糖体,水稻叶肉细胞有核糖体D.以上两种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糖体等结构,体现了细胞的统一性8.雄蚕食桑少、产丝率比雌蚕高20%左右,但普通蚕(图1)难以通过外形判断其性别,故研究者制作了一套雌蚕和雄蚕的平衡致死系统(图2),利用二者互相交配或者与其他野生型蚕交配,最终实现只养雄蚕。图3表示某特殊蚕的染色体和基因组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l1和l2基因相对于野生型基因而言,是隐性基因B.图2中雄蚕与野生雌蚕交配,后代雌蚕全部死亡C.图2中雌雄蚕互相交配,其子代雄蚕的染色体组成与图2中的雄蚕相同D.如果用图3中雌蚕替代图2中雌蚕,不能实现与图2中雌蚕相同的功能9.紫杉醇为脂溶性抗肿瘤药物,可影响纺锤体的正常形成。传统游离紫杉醇药物的注射液采用蓖麻油和乙醇作为溶剂,易引起严重过敏反应。科研人员制备出一种紫杉醇脂质体药物,利用肝肿瘤模型鼠开展研究,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组别对照组脂质体药物组游离药物组药物浓度(mg·kg-1)020352035肿瘤重量(g)1.3790.6960.3910.631死亡肿瘤抑制率(%)/49.471.650.1死亡A.紫杉醇能够通过抑制细胞的有丝分裂来实现抗肿瘤作用B.紫杉醇不能通过包在脂质体的两层磷脂分子之间进行运输 C.浓度为35mg·kg-1的紫杉醇脂质体药物抗肿瘤效果明显D.与游离紫杉醇药物相比,紫杉醇脂质体药物对小鼠的副作用小10.有时,两条X可融合成一个X染色体,称为并连X(记作“X∧X”),其形成过程见下图。一只含有并连X的雌蝇(X∧XY)和一只正常雄蝇杂交,子代的基因型与亲代完全相同。子代连续交配也是如此,因而称为并连X保持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形成X∧X的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B.染色体组成为X∧XX、YY的果蝇胚胎致死C.在并连X保持系中,亲本雄蝇的X染色体传向子代雌蝇D.利用该保持系,可“监控”和“记录”雄蝇X染色体上的新发突变11.某种雌雄同株异花植物的花色有红色、黄色和白色3种表现型,分别由C+、C和c三个复等位基因控制。黄色花个体之间杂交,子代均为黄色花和白色花,比例接近2:1。现选用一株黄色花和一株红色花个体杂交,F1植株花色及比例为:红色:黄色:白色=2:1:1,若让F1红色花个体间随机传粉,则后代植株花色表现型及比例为( )A.红色:黄色:白色=12:2:1B.红色:黄色:白色=6:1:1C.红色:黄色:白色=8:3:1D.红色:黄色:白色=6:3:212.γ氨基丁酸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GABA受体结合后,引起氯离子通道开放,氯离子进入突触后神经元细胞内(如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脑内γ-氨基丁酸浓度增加可能会引起焦虑症B.可以推断γ-氨基丁酸可促进突触后神经元兴奋C.γ-氨基丁酸增加可以维持突触后膜膜电位保持不变D.虽然γ-氨基丁酸属于小分子,但还是以胞吐的方式释放13.某科研小组用面粉甲虫研究人工选择的功效,他们称量甲虫蛹的体重,并选择部分个体作为下一代的亲本,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实验者在每个世代中选择了体重最大的部分蛹作为亲本B.体重越大的个体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和繁殖能力越强C.该实验中人工选择的方向与自然选择的方向是相反的D.该实验中每一代甲虫的基因库与上一代都有所差异14.将一植株放在密闭玻璃罩内,置于室外一昼夜,获得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图甲G点与A点相比,减少的CO2通过光合作用合成了有机物B.图乙中的B点对应图甲中的B点,此时温度较低C.图乙中的E点对应图甲中的C点,玻璃罩内的CO2浓度最高D.图乙中的F点与图甲中的F点光合速率都降低,但原因不同15.有一瓶混有酵母菌的葡萄糖培养液,当通入不同浓度的O2时,其产生的酒精和CO2的量如图所示。下列据图中信息推断正确的是( )A.氧浓度为a时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B.当氧浓度为b和d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相同C.当氧浓度为c时,葡萄糖的都用于酒精发酵D.a、b、c、d不同氧浓度下,细胞都产生[H]、ATP、CO2二、不定向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不全得1分,选错得0分。16.正常情况下,人体体温调定点的数值为37℃,如果体温偏离这个数值,体温调节中枢会综合分析,根据体温与调定点的温差相应地调节产热和散热,维持体温相对稳定。某些病原体产生的致热原会使温度感受器活动改变,调定点上移。如图为某同学受到病毒感染及服用抗病毒药物后体温经历的三个时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B.阶段Ⅰ,该同学的体温调定点大于37℃,体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会增多C.阶段Ⅱ,该同学的体温明显高于正常值,产热量、散热量都增加,且产热量>散热量D.阶段Ⅲ,该同学可能会出现大量出汗的现象,此时体内抗利尿激素的含量会减少17.某人类遗传病受X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D、d和T、t)控制,且只有D、T同时存在时个体才不患病。某研究小组调查了一个家庭的该遗传病情况,并绘制如图所示的图谱。已知Ⅰ1的基因型为XDt Y。将与该病有关的基因的DNA片段分别进行电泳分离,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显示条带不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条带Ⅰ1Ⅰ2Ⅱ1Ⅱ4Ⅲ1(D,d)条带1条带2(T,t)条带3条带4备注:“ ”表示电泳显示相应条带。A.研究该病的发病率应在患病家族中B.Ⅱ3的基因型为XdTY或XdtYC.Ⅱ3和Ⅱ4欲生二胎,他们生一个患病女儿的概率为1/8D.Ⅲ1有一条X染色体来自于Ⅰ118.某研究人员模拟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4个实验中小鼠最后存活的有()A.S型细菌的DNA+DNA酶→加入R型细菌→注射入小鼠体内B.R型细菌的DNA+DNA酶→加入S型细菌→注射入小鼠体内C.R型细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S型细菌DNA→注射入小鼠体内D.S型细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R型细菌DNA→注射入小鼠体内19.哺乳动物细胞中的每对同源染色体上都有来源标记,一标明该染色体源自父母中的哪一方。DNA甲基化是标记的主要方式,这些标记区域称为印记控制区。在Igf2基因和H19基因之间有一印记控制区(ICR),ICR区域甲基化后不能结合增强子阻遏蛋白CTCF,进而影响基因的表达。该印记控制区对Igf2基因和H19基因的控制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被甲基化的印记控制区ICR不能向后代遗传B.父方和母方的ICR区域的碱基排列顺序不同C.Igf2基因只能在雄性中表达,H19基因只能在雌性中表达D.相同的基因,来自父方或母方产生的遗传效应可能不同 20.如图是某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假设这种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9%,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此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Ⅳ8与Ⅳ4属于近亲,二人若婚配,生出此病患者的几率会增加B.此病通常体现为世代连续发病,且男性患者通常多于女性患者C.Ⅳ9与Ⅲ11的基因型相同,Ⅲ6一定为杂合子D.若Ⅳ12与一患有该病的女性结婚,他们所生的子女正常的概率为三、非选择题:共5大题,共55分。21.下图为CO2在植物细胞内的代谢示意图,自然界中的部分植物不进行途径1,只通过途径2利用CO2,其利用的CO2主要来自大气,称为“X植物”,也有一些植物可通过途径1和途径2利用CO2,称为“Y植物”。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酶B所催化的过程在暗反应中叫做__________,该反应发生在叶绿体的_________(填具体部位)。(2)酶A对CO2的亲和力比酶B高得多。酶A可促使中间物把大气中含量较低的CO2固定下来。据此推测,在高温、光照强烈和干旱的条件下,_____(填“X”或“Y”)植物的光合作用较强。(3)在光照适宜,不同的叶片温度,不同的CO2浓度(较低CO2浓度和较高CO2浓度)下测定一种X植物和一种Y植物的净光合速率,得到甲乙两图的数据,其中______(填“甲”或“乙”)图的数据是在较低CO2浓度下测定的。(4)研究发现,部分多肉植物具有途径1和2,并可在白天气孔几乎完全关闭的情况下进行较强的光合作用,从途径1和2发生的时间上推测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2.排尿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活动,当膀胱内压升高到一定程度时,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神经冲动,引发一系列神经活动,具体如图所示。当环境条件适宜时,高级神经中枢和低级神经中枢共同调节完成排尿反射,主要的传出神经及其支配的效应器如表,位于尿道内和尿道外的括约肌收缩时能关闭尿道。表:传出神经兴奋时对效应器的作用传出神经效应器膀胱逼尿肌尿道内括约肌尿道外括约肌盆神经收缩舒张/腹下神经舒张收缩/阴部神经//收缩回答下列问题:(1)由图可知,排尿反射的低级神经中枢位于_____。图中数字代表的结构在初生婴儿的排尿反射中不起作用的是_____(填数字)。由表可知,排尿过程中兴奋的传出神经是_____。(2)膀胱的容量具有一定的弹性,尿量小于400mL时内压升高不明显,这是腹下神经和盆神经交互作用的结果,调节此过程的神经中枢位于脑干,不会被意识所支配。说明中枢神经系统可以通过_____神经来调节内脏的活动。有意识的排尿不一定要在有尿意时才发生,大脑可以通过阴部神经控制尿道外括约肌来启动或中止排尿,说明阴部神经属于_____神经。据以上信息推理,脊髓胸段受损患者的排尿反射和正常人相比有什么不同?_____、_____。(3)幼儿成长过程中,家长会帮助幼儿建立正确排尿的条件反射:对较小的幼儿,家长在把尿时常会吹口哨,条件反射建立后,作为条件刺激的口哨声会让把尿更顺利,这属于Ⅰ型条件反射;对较大的幼儿,在正确的地方排尿会给予奖励,随地小便会给予惩罚,一段时间后幼儿就不再随地小便了,这属于Ⅱ型条件反射。两类条件反射常常一起发生:如考试前,考生通常会先上一趟厕所;又如电影院的照明灯慢慢变暗时,观众会马上就座并安静下来准备观看电影。①Ⅰ型条件反射的特点是在效应活动之前需要提供_____。Ⅱ型条件反射的特点是在效应活动之_____给予奖励或惩罚。②某同学欲训练小狗“听到‘捡球’指令后把不可食的小球叼回来”,经训练,小狗先后建立了Ⅰ型条件反射和Ⅱ型条件反射。写出建立Ⅱ型条件反射的训练过程。_____。23.习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下图表示某地落实的生态农业多功能联合生产系统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能充分利用废弃物中的能量,这主要遵循了生态工程_____的原理。农户种植蔬菜和粮食时要合理密植,这是考虑了_____原理。(2)鸡和猪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_____(填成分),它们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是_____。系统各组分间有适当的比例关系,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_____原理。(3)该生态农业园设置的“蘑菇、蚯蚓”等环节,其生态学意义是_____。(4)小流域治理模式也是该地农民和技术人员的一大创举,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工程主要应用的原理是_____等(答两点)。24.乙烯参与植物种子的萌发、衰老等生理过程的调节,ACC是合成乙烯的前体物质。图1为拟南芥种子未经乙烯和经乙烯处理萌发3天后的黄化苗图片,图2为野生型拟南芥中乙烯的作用途径。请回答下列问题。(1)经乙烯处理所得的拟南芥黄化苗,根会变短,下胚轴会变粗短。据此判断,图1中_________(填“a”或“b”)是拟南芥种子未经乙烯处理、_________条件下萌发而来的幼苗。(2)研究发现,拟南芥种子中乙烯的产生具有“自促作用”,即乙烯的积累可以刺激更多的乙烯产生,这种乙烯合成的调节机制属于__________调节。乙烯通过在细胞之间传递_________进而实现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作用。(3)有两种拟南芥突变体,甲为酶T活性丧失的纯合突变体,乙为R蛋白上乙烯结合位点突变的纯合体(仅丧失与乙烯结合的功能)。根据图2分析,在无乙烯的条件下出现“有”乙烯生理反应的突变株是_________。番茄中也存在与拟南芥相似的乙烯作用途径,若番茄R蛋白发生了与乙相同的突变,则这种植株的果实成熟期会_________。 (4)已知拟南芥在0℃以上的低温下能生长存活。为探究乙烯对植物抗冻能力的影响,将拟南芥22℃培养两周后,以0℃为起点,用每1h降低1℃的梯度降温法,降温至-5℃后持续0.5h,取出置于22℃培养3天后统计存活率。采用梯度降温法的目的是_________。该实验结果是:生长于正常培养基上野生型拟南芥的存活率为55%,添加10μm浓度的ACC培养基上野生型拟南芥存活率为18%,这说明_________。25.科研人员在实验中获得了一种斑马鱼(二倍体)品系clo(+/-),该品系13号染色体的其中一条缺失了部分片段,用“-”表示,另一条正常,用“+”表示,如图1。(1)用clo(+/-)品系斑马鱼进行________交,发现所产F1胚胎中有1/4在发育至7天左右死亡,死亡原因是没有血细胞形成,其余活下来的个体表现型无差异。成活的F1中,染色体为+/+的个体所占比例是________。科研人员推测,13号染色体缺失的片段中含有形成血细胞的必需基因。(2)为进一步研究该突变体,故要在F1中鉴定并保留clo(+/-)个体。鉴定方法有两种:①将F1个体逐一与亲本clo(+/-)品系进行________交,如果F2胚胎中有________(填写结果),则待测F1个体为clo(+/-)。②在F1个体间进行随机的逐对杂交,观察统计F2胚胎性状,若与①中结果相同,则该对斑马鱼均为clo(+/-)个体。按此方法,科研人员进行了180对的杂交实验,通过这180对的交配,预期一次性筛选出约________条clo(+/-)个体。为验证结果是否可靠,科研人员对某对杂交组合所产生的F2胚胎逐个提取DNA作为________,根据Z1496、Z1452的序列设计________进行PCR检验,________(从“图2”、“图3”、“图4”中选择)对应的待检F1个体均是clo(+/-),这是________水平的检测。(3)科研人员欲找到参与血细胞形成的必需基因,对13号染色体进行了测序,发现clo(+/-)缺失的片段中含有8个基因(基因用A~H表示)。科研人员分别构建了携带A~H基因突变的斑马鱼,发现携带D基因突变的斑马鱼(Dd)相互交配后子代胚胎出现了没有血细胞形成的情况。为验证D基因缺失是导致clo(-/-)没有血细胞形成的原因,科研人员将Dd和clo(+/-)进行杂交,预期结果是________,而其他杂合子,例如将Aa和clo(+/-)进行杂交,预期结果是________。 东北育才学校科学高中部2023-2024学年度高考适应性测试(一)生物参考答案1.C【分析】病毒属于非细胞生物,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外壳构成,依赖活的宿主细胞才能完成生命活动。【详解】A、新冠病毒是一种RNA病毒,不存在DNA,A错误;B、新冠病毒无细胞结构,不属于最基本的生命系统,B错误;C、新冠病毒营寄生生活,生命活动离不开活细胞,C正确;D、宿主细胞被新冠病毒裂解的过程属于细胞坏死,D错误。故选C。2.A【分析】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种类:(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减、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详解】A、极端天气使蝗虫在东非蔓延,因此蝗虫数量的这种波动属于非周期性波动,A正确;B、信息素4VA是群居蝗虫释放的,属于蝗虫种群数量波动的内源性调节因素,B错误;C、4VA是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用人工合成4VA群聚蝗虫并将其诱杀,属于生物防治,C错误;D、用样方法对蝗虫幼虫进行调查,只能得到蝗虫幼虫的密度,D错误。故选A。3.D【分析】动物核移植是将动物的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一个已经去掉细胞核的卵母细胞中,使其重组并发育成一个新的胚胎,这个新的胚胎最终发育为动物个体,核移植得到的动物称克隆动物。【详解】A、可用物理法或化学法激活重构胚,如电刺激、Ca2+离子载体、乙醇、蛋白酶合成抑制剂等,A错误;B、A猴为“中中”和“华华”提供遗传物质,B错误;C、当胚胎发育到合适的阶段才能进行胚胎移植,并非越早移植越有利于后期的胚胎发育,C错误;D、图示属于克隆动物的产生过程,其生殖方式属于无性繁殖,适合拯救一些濒危动物,D正确。故选D。 4.D【详解】试题分析:过程①通过mRNA反转录形成cDNA;A正确。将大肠杆菌用氯化钙处理,以增大大肠杆菌细胞壁的通透性,使含有目的基因的重组质粒能够进入受体细胞;B正确。动物细胞培养需要加血浆或血清;C正确。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是受精卵,因为其全能性高;D错误。考点:基因工程。点评:本题综合性强,突出理解、分析和推理能力的培养。5.D【分析】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所以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的现象叫做伴性遗传,伴X隐性遗传通常表现出人群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隔代交叉遗传现象,女患者其父亲和所有儿子均会患病。由Ⅰ-1和Ⅰ-2生下Ⅱ-7且Ⅰ-1不患病可知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疾病,由Ⅰ-1和Ⅰ-2生下Ⅱ-6且查Ⅰ-1体内不含乙病的致病基因可知乙病为伴X隐性疾病。【详解】A、由分析可知甲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属于伴X隐性遗传病,A正确;B、Ⅰ-2基因型为AaXBXb,能产生AXB、AXb、aXB、aXb四种配子aXb占的比例为1/4,B正确;C、由图可知Ⅱ-7为aaXBX_,Ⅱ-8为A_XBY,若Ⅱ-7和Ⅱ-8生了一个同时患两种病的孩子则孩子基因必然是aaXbY,可进一步确定Ⅱ-7为aaXBXb,Ⅱ-8为AaXBY,他们再生一个正常男孩的几率是1/8,C正确;D、甲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男性和女性相等,乙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关键是根据家族遗传系谱图判断遗传方式并根据图谱关系判断各个个体的基因型。6.C【分析】表格分析:M+人工脂双层膜组在黑暗条件下无任何变化,但在光照的条件下,囊泡内溶液pH下降,囊泡外溶液pH升高,但囊泡外溶液没有ATP生成,说明在光照的条件下,M能接受光能运输H+。N+人工脂双层膜组无论在黑暗还是光照的条件下,都无任何变化,M+N+人工脂双层膜组在光照的条件下能合成ATP。综合分析,M是H+的运输载体,N具有ATP合成酶的作用。【详解】A、M+人工脂双层膜组在黑暗条件下无任何变化,但在光照的条件下,囊泡内溶液pH下降,M是H+的运输载体,但甲组囊泡外溶液无ATP,说明运输H+不消耗ATP,A错误;BC、乙组无论光照还是黑暗条件下均无ATP产生,也没有H+的运输,而丙组在乙组的基础上加入了M,光照条件下就有ATP的产生,说明N不能接受光能。M能吸收光能并使囊泡内外产生内高外低的H+浓度差,提供动力势能,N具有ATP合成酶的作用,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最终产生了ATP,B错误,C正确;D、M能吸收光能并使囊泡内外产生内高外低的H+浓度差,丙组中ATP合成需要的能量可能来自囊泡内H+的外流,D错误。故选C。7.D【分析】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区别:1.原核生物的细胞核没有核膜,即没有真正的细胞核。真核细胞有细胞核。 2.原核细胞没有染色体。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构成的。而原核生物细胞内的DNA上不含蛋白质成分,所以说原核细胞没有染色体。真核细胞含有染色体。3.原核细胞没有像真核细胞那样的细胞器。原核细胞只具有一种细胞器,就是核糖体。真核细胞含有多个细胞器。4.原核生物的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壁的成分与真核植物的细胞壁的组成成分不同。原核生物为肽聚糖、真核为纤维素和果胶。【详解】A、蓝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内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A错误;B、发菜、颤蓝细菌、念珠蓝细菌等都属于蓝细菌,而衣藻属于绿藻,B错误;C、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共有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一种,蓝细菌和水稻叶肉细胞均有核糖体,C错误;D、图中两种细胞共有的结构是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糖体等结构,体现了细胞的统一性,D正确。故选D。8.D【分析】根据题干和图示分析,平衡致死系统中利用染色体变异选育雄蚕进行生产,当染色体等位基因上都为致死基因或者有致死基因和未改造的W染色体结合均会死亡。【详解】A、l1和l2基因是致死基因,根据题目分析为图2雄蚕基因型的个体存在,所以对于野生型基因+而言是隐性基因,A正确;B、图2中雄蚕与野生雌蚕交配,后代雌蚕基因型为Zl1+W、Z+l2W,致死基因和未改造的W染色体结合死亡,B正确;C、图2中雌雄蚕互相交配,其子代雄蚕Zl1+Zl1+,染色体上相同位点均为致死基因,个体死亡;Zl1+Z+l2个体的染色体组成和基因型与图2中的雄蚕相同,C正确;D、图3中雌蚕与图2中雌蚕只是致死基因改变,l1变成l2,其染色体其他结构与组成相同,所以能实现与图2中雌蚕相同的功能,D错误。故选D。9.B【分析】1、纺锤体的作用是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牵引染色体到达细胞两极。当纺锤体的正常形成受到影响时,能引起细胞分裂异常,实现抗肿瘤的作用。2、据表分析,实验的对象是肝肿瘤模型鼠,实验的自变量有药物浓度和药物是否由脂质体包裹,因变量是肿瘤重量和肿瘤抑制率。实验结果中肿瘤重量最小且肿瘤抑制率最大,对应的药物抗肿瘤效果最明显。【详解】A、有丝分裂后期在纺锤体的牵引下姐妹染色单体正常分离移向细胞两极,而紫杉醇影响纺锤体的正常形成,影响有丝分裂后期,进而抑制细胞的有丝分裂,实现抗肿瘤的作用,A正确;B、脂质体的内部和外部都是磷脂分子亲水的头部,药物紫杉醇存于脂质体内部,,该药物可借助脂质体与细胞膜融合,通过胞吞方式进入细胞内发挥作用,紫杉醇能通过包在脂质体的两层磷脂分子之间进行运输,B错误;C、据表中数据,药物浓度为35mg·kg-1 的脂质体药物组肿瘤重量最小,且肿瘤抑制率最大,所以浓度为35mg·kg-1的紫杉醇脂质体药物抗肿瘤效果明显,C正确;D、药物浓度都是35mg·kg-1,脂质体药物组有明显抗肿瘤效果,但是游离紫杉醇药物组小鼠死亡,说明紫杉醇脂质体药物对小鼠的副作用小,D正确。故选B。10.C【分析】分析题文描述与题图:(1)两条X染色体融合成一条X染色体的过程中有染色体的片段消失。(2)一只含有并连X的雌蝇(X∧XY)和一只正常雄蝇(XY)杂交,理论上子代的染色体组成及其比例为X∧XX∶XY∶X∧XY∶YY=1∶1∶1∶1。由于子代的基因型与亲代完全相同,说明子代中不存在染色体组成为X∧XX、YY的个体。【详解】A、两条X染色体融合成X∧X的过程中有染色体的片段消失,说明此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A正确;B、一只含有并连X的雌蝇(X∧XY)产生两种比值相等且分别含有X∧X和Y的卵细胞,一只正常雄蝇(XY)产生两种比值相等且分别含有X和Y的精子,二者杂交,子代的基因型与亲代完全相同,子代连续交配也是如此,说明子代中只存在染色体组成为XY∶X∧XY的个体,而染色体组成为X∧XX、YY的果蝇胚胎致死,B正确;C、D、综合上述分析可推知:在并连X保持系中,亲本雄蝇的X染色体传向子代雄蝇,亲本雄蝇的Y染色体传向子代雌蝇,而且子代雌雄果蝇的数量比为1∶1。由于子代的基因型与亲代完全相同,当雄蝇X染色体上有新的突变产生时,子代雄蝇的性状可能会与亲本的有所不同,可见,利用该保持系,可“监控”和“记录”雄蝇X染色体上的新发突变,C错误,D正确。故选C。11.A【分析】根据题意可知,红色、黄色和白色花分别由C+、C和c三个复等位基因控制,黄色花个体之间杂交,子代均为黄色花和白色花,说明黄色花相对于白色花为显性,其比例接近2∶1,说明子代中黄色花的纯合子致死。用一株黄色花和一株红色花个体杂交,F1植株花色及比例为:红色∶黄色∶白色=2∶1∶1,说明红色花相对于黄色花为显性,故三个复等位基因之间的显隐性关系为:C+>C>c,据此分析作答。【详解】根据上述分析可知,三个复等位基因之间的显隐性关系为:C+>C>c,根据一株黄色花和一株红色花个体杂交,F1植株花色及比例为:红色∶黄色∶白色=2∶1∶1,可判断红花植株的基因型为C+c,黄花植株基因型为Cc,所以F1中红花基因型为C+C、C+c,比例为1∶1,产生的雌雄配子类型和比例均为C+∶C∶c=2∶1∶1,若让F1红色花个体间随机传粉,则后代植株中cc白花为1/4×1/4=1/16,存活的黄花植株(其中CC纯合致死)所占比例为1/4×1/4×2=1/8,CC所占比例为1/4×1/4=1/16,所以红花所占比例为1-1/16-1/8-1/16=12/16,故后代植株花色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色∶黄色∶白色=12∶2∶1,即A正确,BCD错误。故选A。12.D 【分析】当兴奋传导到突触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后,释放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将兴奋从一个神经元传到另一个神经元。若神经递质为兴奋性的,则突触后膜上Na+离子通道开放,产生动作电位;若为抑制性神经递质,则突触后膜上Cl-离子通道开放,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增大。【详解】A、焦虑症表现为过度担心的心理体验和感受,有紧张、不安等症状,说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分泌过多,脑内γ¬氨基丁酸浓度增加可能会缓解焦虑症,A错误;B、氯离子进入突触后神经元细胞内导致后神经元抑制,γ¬氨基丁酸可促进突触后神经元抑制状态,B错误;C、氯离子内流使突触后膜静息电位增大,C错误;D、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D正确。故选D。【点睛】13.B【分析】自然选择是自然界特定的环境对生物进行的选择,其结果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人工选择是根据人们的需求和喜好而进行的选择。基于此,对比两条曲线的变化趋势,分析各选项的正误。【详解】A、分析图示信息可知:在持续选择下,甲虫蛹的体重随世代数的增加而增加,说明实验者在每个世代中选择了体重最大的部分蛹作为亲本,A正确;B、停止选择后,甲虫蛹的体重随世代数的增加而减小,说明体重越小的个体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和繁殖能力越强,B错误;C、综合对A、B选项的分析可推知:该实验中人工选择的方向与自然选择的方向是相反的,C正确;D、通过选择,甲虫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因此该实验中每一代甲虫的基因库与上一代都有所差异,D正确。故选B。14.C【分析】没有光照时,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使密闭容器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升高;当有光照时,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但开始时,光合作用速率小于呼吸作用速率,密闭容器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仍然增加,但增加量变少;在某一光照下,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此时密闭容器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最大,超过该光照时,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导致密闭容器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在另一光照下,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超过该光照下,呼吸作用速率大于光合作用速率,使密闭容器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详解】A、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通过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图甲中G点比A点低,减少的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合成了有机物,A正确;B、分析图乙中的B可知,该点释放二氧化碳的速率降低,是由于夜间低温影响了细胞的呼吸,在密闭容器内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减慢,对应图甲中的B点,B正确;C、据图分析,图乙中的E点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速率最大,说明此时植物光合速率远大于呼吸速率;而图甲中的C点玻璃罩内的二氧化碳浓度不变,说明此时植物的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C错误;D、图甲中的F点光合速率降低是因为光照强度不足,而图乙中F点光合速率下降是因为气孔关闭,二氧化碳吸收不足,D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以密闭容器中二氧化碳浓度、吸收或释放二氧化碳的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为背景,考查真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和净光合作用速率之间的关系,比较综合,同时该内容是学生经常出错的题目,也是高考必考的内容,学生在备考时,要加强有关知识的理解和多进行曲线题的专题训练。15.D【分析】无氧呼吸:酒精发酵:;有氧呼吸:;产物中如果有CO2产生,则有两种可能:有氧呼吸或酒精发酵;有氧呼吸过程中,分解葡萄糖:产生的二氧化碳=1:6;无氧呼吸过程中,分解葡萄糖:产生的二氧化碳:酒精=1:2:2。【详解】分析曲线可知:A、当氧气浓度为a时,产生酒精的量和释放二氧化碳的量相等,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没有进行有氧呼吸,A错误;B、当氧气浓度为b时,产生二氧化碳的量多于产生酒精的量,此时酵母菌既进行有氧呼吸,也进行无氧呼吸;氧气浓度为d时,不产生酒精,说明该点只进行有氧呼吸不进行无氧呼吸,B错误;C、设氧气浓度为c时,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是x,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为y,由曲线可得关系式:,解得,所以酒精发酵的葡萄糖只占,C错误;D、由于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产生CO2,所以在a、b、c、d不同氧浓度下,都有有机物的分解,所以细胞都产生[H]、ATP和CO2,D正确。16.AB【详解】A、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A正确;B、某些病原体产生的致热原会使温度感受器活动改变,调定点上移,因此阶段Ⅰ该同学的体温调定点大于37℃,产热量大于散热量,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会增多,B正确;C、阶段Ⅱ该同学的体温虽明显高于正常值,但体温保持相对稳定,此时产热量、散热量都增加,产热量与散热量接近相等,C错误;D、阶段Ⅲ该同学的体温调定点下移,散热量大于产热量,机体会大量出汗,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此时体内抗利尿激素的含量会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D错误。故选AB。17.BCD【详解】A、研究该病的发病率应在人群中随机调查,A错误;B、根据分析可知,Ⅰ1的基因型为XDtY,Ⅰ2的基因型为XdTXdt,则Ⅱ3的基因型为1/2XdTY,1/2XdtY,B正确;C、Ⅱ3的基因型为1/2XdTY,1/2XdtY,Ⅱ4的基因型为XDTXDt,根据题干,只有D、T同时存在时个体才不患病,因此他们生一个患病女儿(XDtXdt)的概率为1/2×1/2×1/2=1/8,C正确;D、Ⅰ1的基因型为XDtY,Ⅰ2的基因型为XdTXdt,Ⅱ2为正常女孩,则基因型为XDtXdT,Ⅱ1 的基因型为XDTY,Ⅲ1的基因型为XDTXDt,因此Ⅲ1的一条染色体XDT来源于Ⅱ1,另一条染色体XDt来源于Ⅰ1,D正确。故选BCD。18.ACD【分析】1、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的区别是前者没有荚膜(菌落表现粗糙),后者有荚膜(菌落表现光滑),由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可知,只有S型菌有毒,会导致小鼠死亡,S型菌的DNA才会是R型菌转化为S型菌。2、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R型细菌→小鼠→存活;S型细菌→小鼠→死亡;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存活;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R型细菌→小鼠→死亡。【详解】A、S型细菌的DNA+DNA酶,DNA被水解,失去了转化作用,对后面加入的R型菌没有转化作用,R型菌无毒,注射入小鼠体内,小鼠存活,A正确;B、R型细菌的DNA+DNA酶,DNA被水解,但后面加入的S型细菌有毒,注射入小鼠体内,小鼠死亡,B错误;C、R型细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R型菌已经死亡,后面再加入S型菌的DNA也不会发生转化作用,因此注射入小鼠体内,小鼠存活,C正确;D、S型细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S型菌已经死亡,后面再加入R型菌的DNA也不会发生转化作用,因此注射入小鼠体内,小鼠存活,D正确。故选ACD。19.ABC【分析】1、中心法则:(1)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复制。(2)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后来中心法则又补充了遗传信息从RNA流向RNA以及从RNA流向DNA两条途径。2、一个个体的同源染色体(或相应的一对等位基因)因分别来自其父方或母方,而表现出功能上的差异,因此当它们其一发生改变时,所形成的表型也有不同,这种现象称为遗传印记或基因组印记、亲代印记。遗传印记一般发生在哺乳动物的配子形成期,并且是可逆的,它不是一种突变,也不是永久性的变化;它是特异性的对源于父亲或母亲的等位基因做一个印记,使其只表达父源或母源的等位基因。印记持续在一个个体的一生中,在下一代配子形成时,旧的印记可以消除并发生新的印记。【详解】A、被甲基化的印记控制区ICR也能遗传给后代,A错误;B、父方和母方的ICR区域的碱基排列顺序相同,B错误;C、来源于雄性的Igf2基因和来源于雌性的H19基因可以在子代表达,而不是Igf2基因只能在雄性中表达,H19基因只能在雌性中表达,C错误;D、相同的基因,由于甲基化情况不同,则来自父方或母方产生的遗传效应可能不同,D正确。故选ABC。20.AB【分析】分析系谱图:Ⅱ4和Ⅱ5患病,Ⅱ9正常,说明为显性遗传病,又Ⅱ6患病,而Ⅲ6 正常,则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假设用A/a表示控制该病的等位基因。【详解】A、由分析可知:此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图中Ⅳ8与Ⅳ4属于近亲,但二人都正常,若婚配,生出此病患者的几率为0,A错误;B、此病通常体现为世代连续发病,且男性与女性患病率相同,B错误;C、由于Ⅲ12正常,基因型为aa,Ⅳ9与Ⅲ11的基因型相同,即为Aa;Ⅲ6有正常孩子,一定为杂合子,C正确;D、若Ⅳ12(Aa)与一患有该病的女性结婚,这种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9%,即A_=19%,aa=81%,a%=0.9,A%=0.1,因此Aa的概率=2×0.9×0.1/(1−0.9×0.9)=18/19,因此他们所生的子女正常的概率为1/4×18/19=9/38,D正确。故选AB。【点睛】21.CO2的固定叶绿体基质Y甲夜间进行途径1,白天进行途径2【详解】(1)图中酶B所催化的过程在暗反应中叫做CO2的固定,该反应发生在叶绿体的基质中。(2)由题意可知,在高温、光照强烈和干旱的条件下,酶A会吸收更多的CO2,因而Y植物的光合作用较强。(3)在较低的CO2浓度下,Y植物的光合作用明显强于X植物的光合作用,如图中甲所示。(4)该部分植物夜间进行途径1,白天进行途径2,可有效避免高温时气孔关闭导致的光合作用减弱现象。【定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22.(1)脊髓⑥⑦盆神经(2)自主脑脊髓胸段受损的病人尿失禁主要原因是脊髓中的排尿反射中枢失去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控制排尿反射中枢自主完成排尿反射(3)条件刺激后将球丢出,然后对狗说“捡球”,若狗将球叼回,则给与奖励,经不断的训练,狗建立了Ⅰ型条件反射,然后不再说“捡球”,将球丢出,若狗将球叼回,然后给与奖励,若不叼回则给与惩罚,则狗建立了Ⅱ型条件反射。【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详解】(1)脊髓是排尿反射的低级神经中枢位,婴儿的大脑发育不完全,所以不能控制脊髓的活动,所以图中的⑥⑦过程在婴儿的排尿反射中不起作用。盆神经兴奋导致膀胱逼尿肌收缩,尿道内括约肌舒张,引起排尿活动,所以盆神经是排尿过程中兴奋的传出神经。(2)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膀胱的容量具有一定的弹性,尿量小于400mL时内压升高不明显,这是腹下神经和盆神经交互作用的结果,调节此过程的神经中枢位于脑干,不会被意识所支配,则说明受到自主神经进行调节。 (3)①Ⅰ型条件反射的特点是在效应活动之前需要提供条件刺激。Ⅱ型条件反射的特点是在效应活动之后给予奖励或惩罚。②若要让小狗先后建立Ⅰ型条件反射和Ⅱ型条件反射,先给小狗进行条件刺激,建立Ⅰ型条件反射,然后再训练狗先叼球再给奖励,建立Ⅱ型条件反射。其训练过程如下:要球丢出,然后对狗说“捡球”,若狗将球叼回,则给与奖励,经不断的训练,狗建立了Ⅰ型条件反射,然后不再说“捡球”,将球丢出,若狗将球叼回,然后给与奖励,若不叼回则给与惩罚,则狗建立了Ⅱ型条件反射。23.(1)循环协调(2)消费者加快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自生(3)实现了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减少了环境污染(4)整体、协调【分析】1、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2、生态工程的特点: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详解】(1)由图分析可知,该生态系统能充分利用废弃物中的能量,这主要遵循了生态工程循环(在生态工程中促进系统的物质迁移与转化,既保证各个环节的物质迁移顺畅,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转化率较高)原理;农户种植蔬菜和粮食时要合理密植,这是考虑了协调(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等)原理。(2)鸡和猪不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只能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它们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是加快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系统各组分间有适当的比例关系,创造有益于生物组分的生长、发育、繁殖,以及它们形成互利共存关系的条件,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3)该生态农业园设置了“蘑菇、蚯蚓”等环节,其生态学意义是实现了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减少了环境污染。(4)小流域治理模式也是该地农民和技术人员的一大创举,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工程主要应用的原理是整体原理(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协调(考虑环境容纳量、考虑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适应)原理等。24.(1)a黑暗(2)反馈/正反馈信息(3)酶T活性丧失的纯合突变体延迟(4)避免快速降温至-5C℃导致拟南芥死亡率过高(或对拟南芥进行抗冻锻炼)ACC降低植物的抗冻能力【分析】据图1可知,右侧黄化苗根变短、下胚轴变粗短,顶端弯钩加剧,是乙烯处理的结果。黄化苗是在黑暗条件下得到的缺少叶绿素的幼苗,叶绿素的合成需要光照,将黄化苗至于光下一段时间叶片可恢复绿色。【详解】(1)图1b黄化苗根变短、下胚轴变粗短,顶端弯钩加剧,是乙烯处理的结果,黄化苗是在黑暗条件下得到的,据此判断,a为未经乙烯处理、黑暗条件下萌发而来。 (2)正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息,其方向与控制信息一致,可以促进或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由题中信息可知,乙烯的积累可以刺激更多的乙烯产生,这属于正反馈调节;乙烯是一种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各个部位均有合成,能通过在细胞之间传递信息进而实现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作用,主要功能是促进果实的成熟。(3)根据以上分析已知,酶T活性表达表现为无乙烯生理反应,酶T活性被抑制表现为有乙烯生理反应。在无乙烯的条件下出现“有"乙烯生理反应的突变株,应该是酶T活性不能发挥所致,因此该突变体为酶T活性丧失的纯合突变体;R蛋白上乙烯结合位点突变的纯合体,丧失了与乙烯结合的功能。若番茄R蛋白发生了与乙相同的突变,番茄细胞不能接受乙烯信号,则这种植株的果实成熟期会延迟,因为乙烯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4)采用梯度降温法的目的是避免快速降温至-5C℃导致拟南芥死亡率过高(或对拟南芥进行抗冻锻炼)。生长于正常培养基上野生型拟南芥的存活率为55%,添加10μm浓度的ACC培养基上野生型拟南芥存活率为18%,这说明ACC降低植物的抗冻能力,ACC是合成乙烯的原料,因此乙烯降低植物的抗冻能力。25.(1)自(雌雄之间杂交)1/3(2)回(杂)1/4因没有血细胞形成而死亡160模板引物图3分子(3)所产子代胚胎中有1/4因没有血细胞形成而死亡子代胚胎均正常,有血细胞形成(或“子代细胞均因为形成了血细胞而存活”)【分析】(1)图1分析,根据染色体形态分析,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指是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2)PCR技术:1、概念:PCR全称为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的核酸合成技术。2、原理:DNA复制。3、前提条件: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以便合成一对引物。4、过程:①高温变性:DNA解旋过程;②低温复性:引物结合到互补链DNA上;③中温延伸:合成子链。PCR扩增中双链DNA解开不需要解旋酶,高温条件下氢键可自动解开。(1)clo(+/-)品系存在一条染色体缺失的现象,根据F1胚胎中有1/4在发育至7天左右死亡,产生1/4的比例说明clo(+/-)品系斑马鱼进行的是雌雄之间杂交。+/-雌雄之间杂交后代中后代的染色体组成是+/+:+/-=1:2,染色体为+/+的个体所占比例是1/3。(2)①待测F1个体为clo(+/-)与亲本clo(+/-)品系进行回交,后代有1/4的染色体的组成是clo(-/-),1/4因没有血细胞形成而死亡。②180对含有360个个体,F1随机交配,采用配子法,则F2中含有clo(+/-)个体所占的比例为2×2/3×1/3=4/9,则预期一次性筛选出约360×4/9=160条clo(+/-)个体。PCR扩增是,需要以提取的目的DNA作为模板,根据已知的Z1496、Z1452序列设计引物。根据PCR结果可知只有图3的电泳图缺失Z1496序列,说明对应的待检F1个体均是clo(+/-),这是分子水平的检测。(3) D基因缺失是导致clo(-/-)没有血细胞形成的原因,则Dd和clo(+/-)进行杂交,clo(+/-)对应的基因型也是Dd,则后代dd所占的比例是1/4,即所产子代胚胎中有1/4因没有血细胞形成而死亡。而将Aa和clo(+/-)进行杂交,由于Aa其对应的DD正常,则与clo(+/-)进行杂交,后代均为D_,即子代胚胎均正常,有血细胞形成。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