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544850
大小:42.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3-08-16
《《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说课稿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曹操的《观沧海》,我想就我所设计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板书等方面和大家交流一下,敬请诸位同仁不吝赐教。一、说教学目标在研读教材和对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三个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做到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2.让学生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3.让学生感受诗中曹操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在审美中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为什么要确立以上三个目标,而不确立其它目标呢?其理由如下:它们较全面地体现了新课程所大力倡导的三维目标。大家可看出,上述三个目标在“三维目标”中既各有侧重,又有相融的一面。目标1侧重的是技能目标,目标2侧重的是知识目标,目标3侧重的是情感目标,也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将围绕着重音、停顿、句调等方面进行指导,让学生体会如何朗读;让学生分析诗中的“景”,进而体会景物中蕴涵的“情”。所有这些体现了“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以上三个目标,抓住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特点。本诗被编于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该单元有《古代诗歌五首》(事实上有两首词),这五首诗词有一个共同特点,都采用了写景抒情的方法,且《观沧海》排在第一篇,遵照叶圣陶所说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的思想,有必要通过本诗的教学使学生深入理解借景抒情的手法,然后把这一技能迁移到其它四首诗词的阅读中,更好地理解其它四首诗词。因此我确立了教学目标2;我为什么要确立教学目标1呢?一是任何诗歌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诵读,以读感知,以读品味,是其基本原则;以读带讲,读中点拨是其基本方法。二是课本第67页的教学提示中有一句话——“朗读必须讲究抑扬顿挫,在朗读中要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
1,因此我认为课本的编者是在告诉我们,在本诗的教学中,必须训练学生的朗读技能和朗读能力。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没有把生字词的学习作为其中一个目标呢?因为要作到“读正确、读流利”,就包括了扫清生字词障碍,领会“碣、竦、澹、峙”等实词和“以、之、哉”等虚词的意义在里边了。我为什么要确立目标3呢?大家知道,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性质之一。巢宗祺在解释人文性时说:“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1]事实上,对学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乃至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是通过一篇篇课文的教学来实现的,其中课文是载体,审美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我认为《观沧海》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和思想教育的典范作品。为什么这样说呢?《观沧海》是曹操在消灭了吕布、袁术以及袁绍主力后,于建安十二年(即公元207年)北伐乌桓,追歼袁绍残部,经过碣石山时所作,诗中描绘了诗人在登临碣石山时所看到的波涛汹涌的大海图景,又利用诗歌的重要特点——想象,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观美景,抒发了诗人消灭北方割据势力,统一北方的雄心壮志。当然,曹操要实现这一壮志,当时要做的事还很多,比如刘表还未消灭,但我们知道,后来的曹操不仅统一了北方,还雄心勃勃地想征服江东乃至全国,赤壁之战就是最好的诠释。因此,通过本诗的教学,一方面可让学生感受曹操的博大胸怀和远大理想,另一方面也教育学生像曹操一样,胸有大志,才能更好地报效祖国。二、说重点、难点我把本诗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借景抒情或写景抒情的写法,即教学目标2;教学难点确定为景物描写中如何蕴涵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和理想,即教学目标3。原因有二:从课本的编选意图与课文的特点来看,人教社新课程语文教材的编写都有两大系统、三大板块。两大系统为阅读系统和综合性学习系统,三大板块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本诗编在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属于“阅读系统”中的一篇,为“人与自然”板块,目的是让学生在感受自然中,体会大自然的雄浑壮观,体验自然景物中所蕴涵的作者的雄心壮志。本套教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专题组元”,本单元编选了《春》、《济南的冬天》等反映四季景物的课文,为“四季”专题。《观沧海》显然描绘的是秋景,但难就难在秋景中如何寄托着“情”,这需要指导学生体会“诗言志”、“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文学主张,体会诗不是为写景而写景的,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这一本质特点。从学生的认知情况来看,学本诗时,学生刚升入初中,以前并没有深入学过借景抒情的写法,很难体会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所寄寓的“志”
2:大海吞吐日月星辰,象征曹操所具有的消灭北方割据势力,统一北方的豪迈气概和雄心壮志。三、说教学方法(学习方式)我打算指导学生运用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三种学习方式来学习本诗。其原因有二:一是这三种学习方式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二是从本诗的特点和所确立的教学目标来看,比较适宜于同时采用这三种学习方式。四、说教学步骤本诗用一节课时间来学习。(一)开展自主式学习,完成教学目标1(约10分钟)1.学生课前预习,扫清文字障碍指名两位学生来朗读,注意节奏、语调、情感。读完后请其他同学来指出读错的字词,教师着重从语调、感情方面进行指导。2.朗读,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全班齐读,讲究抑扬顿挫,然后请两位同学来说说诗中画面及诗人的感情。(二)开展合作式学习,完成教学目标2(约20分钟)1.把学生按4人一组来分,共同研讨下列问题。①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点拨:“观”是全篇的诗眼,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所想。②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物?显示了什么?点拨:“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全是写实景,主要描写了水、山、树、草、风、波等景物。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万物生机勃勃的壮丽秋景。③诗中哪几句是写虚景?主要写了哪些景物?显示了什么?点拨:“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写的全是虚景,即诗人的想象,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等景物,它们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其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显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观景象,显示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境界。④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则把我们带进一个开阔博大的境界中,你能悟出诗人的感情吗?请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来考虑。点拨:诗不是为写景而写景的,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的壮丽河山。祖国壮丽的河山,更激起诗人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虚景描写实际上是诗人以大海自比,借助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自己统一北方,进而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2.小结,朗读、背诵⑴教师小结。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名作,通过登山观海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⑵学生齐读,当堂背诵(三)开展研究性学习,完成教学目标3(约15分钟)1.问: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吗?结合曹操的生平,谈谈你受到的启发和教育点拨:实景也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但跟虚景相比,气象略逊一筹,因为诗人的意图主要在虚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曹操胸有大志,终成一代枭雄。我们要像曹操一样,树立远大理想,将来报效祖国。2.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但全诗却没有一句是直接写情的诗句,而是情寓于景中。请在课外找出二、三首类似的古诗或诗句,按如下要求加以学习。⑴读一读:读读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些都是既写景又抒情的诗句。⑵说一说:说说这些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什么感情。⑶比一比:把这些诗和《观沧海》比较一下,看看其中有无虚景。⑷背一背:背诵这几首诗。五、说板书设计我采用表格式,来设计本节课的板书。请看:
4登山观海实景虚景水、山岛、树木秋风、洪波祖国山河美丽多姿,生机勃勃日、月、星辰、银河、大海诗人以大海自比,借助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和豪迈气概。借景抒情:借实景、虚景抒发诗人统一中国的理想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气概。为什么这样设计呢?一是用表格显得一目了然;二是有利于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