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三大论战

清末三大论战

ID:83533001

大小:862.00 KB

页数:22页

时间:2023-08-02

上传者:177****7891
清末三大论战_第1页
清末三大论战_第2页
清末三大论战_第3页
清末三大论战_第4页
清末三大论战_第5页
清末三大论战_第6页
清末三大论战_第7页
清末三大论战_第8页
清末三大论战_第9页
清末三大论战_第10页
资源描述:

《清末三大论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清末三大论战2010级历史学——刘汉武

1一、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洋务派与顽固派论战二、十九世纪九十年代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三、二十世纪初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主要内容

2一、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洋务派与顽固派论战1.背景1840年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望夏条约》·《黄埔条约》等,打破了清朝的天朝大国的美梦,开始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由阶级矛盾开始转向中华民族和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社会危机加剧,农民起义不断,尤以太平天国运动最为显著,动摇了封建根基。1860年英国又协法国一起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了清政府与之签署了《北京条约》,从中有又获取了更多的特权,使中国的半殖民半封建的性质又加深了许多。这个时候,早期的维新思想开始萌芽,以魏源、林则徐、龚自珍等为代表的有识之士,提倡“经世致用”,引导人们摆脱程朱理学的空谈义理枷锁。这就为“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的萌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3魏源

4洋务派代表:中央—恭亲王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2、洋务派与顽固派代表顽固派代表:大学士倭仁

5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63.论战内容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来维护清朝的统治。洋务派在和外国侵略者及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认识到了列强坚强炮利,技术精良,所以要发展洋务维护清朝的统治危机。顽固派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护清朝统治。他们因循守旧、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洋事物,认为中国的什么都好。顽固派倭仁,高唱“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国,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礼义为干橹,以忠信为甲胄”,抵御外辱。他们攻击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是“以夷变夏”,要毁坏中国封建专制统治和封建伦理道德。洋务派说倭仁“陈义甚高,持论甚正”,然而,“以礼义为干橹,以忠信为甲胄,无益于自强实际。二三十年来,中外臣僚正由于为得制敌之要,徒以空言塞责,以致酿成庚申之变”。

74.结果及影响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慈禧太后认为,要保护清朝统治地位,必须依靠有实力并得到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所以,她采取了暂时支持洋务派的策略。于是,掀起了一场名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代表性:曾国藩—安庆內军械所、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福州船政局、崇厚—天津机器制造总局。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一批民用工业用以辅助军事工业。代表有:李鸿章—上海轮船招商局和天津开平煤矿、张之洞—湖北汉阳铁厂和织布局等。

8二、十九世纪九十年代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1.背景甲午战争以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出现严重的民族危机。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十九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92.论战内容(1)要不要变法。顽固派主张“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古老信条,反对一切新事物、新思想。洋务派说:“不可变者,论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就是说具体制度可以变,但是由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和政治制度永远不可变的。维新派主张进行根本性变革。他们根据进化论和中国古代变易思想指出,“变着天下之公理”,这种变化不是循环往复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所谓“昨日之新,至今日而已旧;今日之新,至明日而已旧,所谓新理新事,必更有新于此者”。他们尖锐地质问那些支持“祖宗之法不可变”观点的顽固派说“祖宗之法,以治祖宗之地也,今祖宗之地不能守,何有于祖宗之法乎?

10康有为梁启超

11(2)要不要兴民权维新派也批判了洋务派的直接变法。他们指出:洋务派也搞也一些新政,像总署、招商局、制造局、铁路等“根本未变”“未易骨髓”,因此这座大厦经不住暴雨袭击。对于洋务派“补漏的不成功”,他们主张全面变法“别立堂基,涂除旧弊”,就是政治制度的改革,核心是兴民权、设议院。洋务派和顽固派说:“使民权之说一倡,愚民必喜,乱民必作,大乱四起”;“中国幸不设议院耳,设议院而废君,大逆不道之事多矣”。结论是:“民主万不可设,民权万不可重议院万不可变通。”顽固派和洋务派对待变法的态度不尽相同,但这捍卫专制制度上是一致的。严复说:“设议院于京必由此师,而令天下郡县各举其守宰。是道也,欲民之忠爱必由此······欲民各束身自好而争濯磨于必由此”坚信在中国设议院是形势发展所必须的,任何人也阻挡不了。

12(3)要不要兴新学洋务派和顽固派坚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三纲五常”是“体”,是不可动摇的,引入西方文化只能作为传统文化补充,而不能改变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系统。维新派认为,主要强调学习西方的政治学说。梁启超把西学分为政学和艺学,应该“以“政学为主义,以艺学为附庸”。严复说:“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

133.结果及影响维新派在与顽固派论战中,占有优势,于是轰动一时的百日维新在这样的情况下揭开了序幕。变法包括经济、政治、军事、文教方面,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创立了京师大学堂等学堂,利于中国文化近代化,开启了学习西方的又一新潮。由于在论战中维新派暴露了一些弱点和缺点。他们宣传的进化论是庸俗论,只承认事物的渐进过程,不承认突变,反应在政治上,他们只是对旧制度改良,而反对革命;所宣传的民权只是涉及资产阶级和开明士绅,并不包括广大人民群众应享有的政治权力;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寄希望与一个无权的君主,对于封建文化批评不够彻底,与旧思想文化没有划清界限,这些表明维新派不可能领导中国走下去。最后,在以顽固派为代表的慈禧太后的反革命下,走出了历史的舞台,成为后来人的谈资。此后,中华大地上有无数仁人志士走上了寻找拯救国家的道路。

14三、二十世纪初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1、背景维新运封建动失败后,中国大地上有继续了黑暗,危机加剧,名不聊生。洋教肆虐,义和团运动爆发;最后在封建势力和外国帝国主义的镇压下失败,签订了《辛丑条约》,使清廷完全沦为帝国代理人。民族危机达到了空前,清廷被迫了“预备立宪”和“新政”愚弄百姓,最后以失败收场,这座大厦无力回天了。保皇派与革命派成为了此时的救国重要代表团体,

152、论战内容(1)要不要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良派为清朝辩护。他们说,“误国旧废封建,自由平等,已二千年”,并不存在贵族“雅致平民”之事。今日清政府也正努力谋求改革,使自己成为“良政府”。倡言革命,“无病而学呻”。他们尤其攻击革命是恐怖残暴的行为,不仅会造成流血千里的惨剧,还将使中国陷于长期的内乱,从而引起帝国主义的干涉,招致瓜分。“小之则自取灭亡,大之则灭亡中国”。革命派反驳说,清政府是个祸国殃民的“恶劣政府”。对内,它残酷统治中国人民,用“厘金赔款”、或“重征浮收”,或“滥行苛法”终使“十室九空,来日方长,其曷堪此”;对外,则媚事列强,丧权辱国,“独有割让土地,委弃利权条约之签押为其成绩”。于是可知,“满州政府实中国富强第一大障碍”,欲救亡图存,富国强兵,便不能不推倒它。

16孙中山(1866.11.12—1925.03.12),名孙文,字载之,号逸仙。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将陵墓永久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早年孙中山晚年孙中山

17改良派发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理由有二:一是“不能蠟等。他们固守“三世说”的庸俗进化论,就是封建君主专制须经过君主立宪制,才能尽到民主共和。二是“国民程度为逮”。他们强调国民程度太低,“未有共和国民之资格”,强行建立共和,势必煽起暴动,为害天下。孙中山反驳说,他说“又有谓各国皆由野蛮而专制,由专制而君主立宪,由君主立宪而始共和秩序井然断难蠟等;中国今日亦只可为君主立宪,不能蠟等而为共和,此说亦谬。”以修铁路为例,“铁路之汽车始极粗恶,继渐改良”,今天中国要修铁路,难道还要引进原始落后的汽车,而不直接采用“最近改良之汽车”吗?所以,“不能蠟等”是违反“进化之公理”的谬说。其二,要不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18其三、要不要改变封建制度改良派对革命派主张“平均地权”、“土地国有”社论,反对激烈。梁启超称:“虽以匕首甚吾胸,吾犹必大声疾呼曰:敢有言以社会革命即土地国有制,与其他革命同时并行者,其人即皇帝之逆子,中国之罪人也,虽与四万万人共诛之可也。”他们极力美化封建土地制度,强调中国社会经济组织优良,历来不存在贵族压制和贫富对立,即使将来工业发展了,也不会出现那样贫富悬殊的社会弊端。革命派以鲜明的态度反击改良派。他们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明,中国的社会经济组织久已弊病丛生。“地主之流弊,不特使贫民陷于荆之苦况,抑亦商工界之一大障碍物,可断言也。”今日中国社会的贫富对立虽不及欧美为甚,但长此以往,工业发展后,定然也要出现“富者资本骤增,贫者日填沟壑”的弊端。为防范于未然,行社会革命,实现土地国有,是完全必要的。

19晚年梁启超

20在论战中,革命派占据主动地位。他们所着力高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纲领,终究顺应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潮流,代表了最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所以它受到更多人的热烈拥护和欢迎。经过此次论战,革命派沉重打击了改良派,有力地提高了革命的声望和影响。它为辛亥革命高潮的迅速到来,开辟了思想道路。但是革命派自身存在着弱点,在反驳关于革命将招致列强与瓜分的问题时,革命派虽然表示了干涉不足畏的态度,但是他们有意无意回避了帝国主义干涉和破坏各国民族解放运动乃是出自其侵略本性这一根本问题。他们强调只要推翻满州政府,才能避免列强瓜分,甚至认为反封建专制,建立共和,符合世界各国潮流。革命派认为中国革命与列强无密切关系,绝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反映了革命派对于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革命虽展开了,但是,还是落入了反革命分子手中,使革命一波三折,最后以失败告终。3、结果及影响

21三次论战总结第一次洋务派与顽固派论战。之后,开展了洋务运动,开辟了中国的第一次近代化,因甲午战争流产,虽最后没有延续下去,但是,留下了众多的遗产,被后人大加赞扬。第二次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略占优势,开启了百日君主立宪运动,虽最后被无情的镇压,但是,在拯救中国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第三次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虽以绝对的优势胜出,但是没有完全提出反帝开号,还是摆脱不了列强的束缚,终以失败。这三次论战勾勒了,中国近代史的屈辱和革命风潮,活现展示了清政府的腐朽史。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