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浙江省宁波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宁波市2022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考生注意:1.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2.答题时,请按照答题纸上“注意事项”的要求,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规范作答,在本试题卷上的作答一律无效。试卷Ⅰ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17小题,每小题2分,共34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据《左传·襄公十四年》记载,晋国大臣师旷曾对晋侯说道:“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该材料体现了先秦时期()A.“敬天保民”思想B.直接的民主传统C.高度的权力集中D.消极的无为而治【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句话的意思是君主治理要遵循“自然规律”,即“敬天”,君主需要听取臣子的建议,而臣子和诸侯有为君主提建议的义务,这样做才可以安民养民,即“保民”,这反映了先秦时期原始民主思想中的“敬天保民”思想,A项正确;直接民主是古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春秋时期,还没有形成君主专制,权力没有高度集中,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君主要听取臣子建议,不是消极的无为而治,排除D项。故选A项。2.史载,唐代给事中的职责是“凡制敕有不便于时者,得封奏之;刑狱有未合于理者,得驳正之;天下冤滞无告者,得与御史纠理之;有司选补不当者,得与侍中裁退之”。据此可知,“给事中”属于()A中书省B.尚书省C.门下省D.政事堂【答案】C【解析】
1【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凡制敕有不便于时者,得封奏之;刑狱有未合于理者,得驳正之;天下冤滞无告者,得与御史纠理之;有司选补不当者,得与侍中裁退之”可知,材料反映了这个部门具有封驳审议的职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门下省具有封驳审议的职责,C项正确;A项是负责起草诏书,排除A项;B项是负责执行,排除B项;D项是宰相办公场地,排除D项。故选C项。3.中国古代有位医者认为“瘟疫”有别于“伤寒”,他指出“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他把这种“异气”称为“病气”,认为“邪自口鼻而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这位医者和他的代表作分别是()A.葛洪《肘后备急方》B.张仲景《伤寒杂病论》C.李时珍《本草纲目》D.吴有性《温疫论》【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温疫论》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研究急性传染病的医学书籍,作者为明朝末期的医学家吴有性,D项正确;《肘后备急方》是古代中医方剂著作,为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该书主要记述各种急性病症或某些慢性病急性发作的治疗方药、针灸、外治等,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伤寒杂病论》是一部以论述外感病与内科杂病为主要内容的医学典籍,作者是东汉末年张仲景,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珍在总结前代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编成的一部药物学巨著,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4.有史书论及明代茶马贸易:“诸茶场地设茶课司,定税额,陕西两万六千斤有奇,四川一百万斤……行茶之地五千余里。山后归德诸州,西方诸部落,无不以马售者。”由此可知当时的茶马贸易()A.本质上是朝贡贸易B.促进了区域间的经贸往来C.在榷场中进行贸易D.成为了明代主要税收来源【答案】B【解析】
2【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根据材料“诸茶场地设茶课司,定税额,陕西两万六千斤有奇,四川一百万斤……行茶之地五千余里。山后归德诸州,西方诸部落,无不以马售者”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西南地区的茶马贸易,属于内地与边疆地区商业贸易的主要形式,促进了区域间的经贸往来,B项正确;茶马贸易不属于朝贡贸易,排除A项;榷场是宋辽金元时期位于民族政权交界地区所设的互市市场,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材料仅讲述茶马贸易的概括,未体现它成为了明代主要税收来源,排除D项。故选B项。5.下图为开平矿务局发行的股票,在票面上加盖了“兹因开河筑道,需项甚巨,拟增资贰十万两,合壹百万两,当经禀明傅相奉批在案。特此申明”的红色文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难B.政府放弃了传统的抑商政策C.改变了近代中国商业经营方式D.群众积极投资股票的现象非常普遍【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开平矿务局发行的股票”“兹因开河筑道,需项甚巨,拟增资贰十万两,合壹百万两,当经禀明傅相奉批在案。特此申明”可知,开平矿务局通过发行股票以筹集资金,改变了近代中国商业经营方式,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洋务企业的发展,C项正确;“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难”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政府还未放弃传统的抑商政策,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洋务派推行股票,未体现群众积极投资股票的现象非常普遍,排除D项。故选C项。6.清末《游学译编》上有文云:“向之极可慕恋之科举的虚荣者,今已为蕉(焦)梦矣。而出洋学成,量与出身,已见明谕,宦达之路、利禄之路、学问之路、名誉之路,胥于是乎在。”刊登此文的时间最有可能是()A.1872年B.1898年C.1901年D.1905年【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末期(中国)。根据
3材料“向之极可慕恋之科举的虚荣者,今已为蕉(焦)梦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科举制已被废除,知识分子传统的仕途之路被阻隔,想要通过留学来达到“宦达之路、利禄之路、学问之路、名誉之路”,结合所学可知,1905年,科举制被废,因此题干所述现象的时间最有可能是1905年,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7.胡适曾说,“文化自有一种‘惰性’,全盘西化的结果自然会有一种折衷的倾向。……如果我们自命作领袖的人也空谈折衷选择,结果只有抱残守缺而已”,因而他认为“不妨拼命走极端”。由此可知,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意在()A.推动学习西方文化B.折衷调和中西文化C.全盘否定传统文化D.以新文学再造文化【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中的“文化自有一种‘惰性’,全盘西化的结果自然会有一种折衷的倾向。……如果我们自命作领袖的人也空谈折衷选择,结果只有抱残守缺而已”信息可知,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要“拼命走极端”,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文化,有利于推动学习西方文化,A项正确;从胡适的观点可以看出,他是反对折中调和的,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新文化运动领袖们的“全盘西化”,并不能得出其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对西方文化的学习,不能得出文学状况,排除D项。故选A项。8.1938年6月,共产国际评价道:“有史以来,还没有人把军事问题、战争问题说得这样透彻,《论持久战》是一本划时代的著作”。之所以如此评价,主要是该文()①客观总结了抗战以来的形势②极大调动了广大军民抗日积极性③扩大了战略反攻时期革命统一战线的范围④科学论证了对日作战最终取得胜利的战略理论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1938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论持久战》是毛泽东于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演讲稿,是关于中国抗日战争方针的军事政治著作。《论持久战》客观总结了抗战以来的形势,学论证了对日作战最终取得胜利的战略理论,极大调动了广大军民抗日的积极性。①②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此时还未进入到战略反攻时期,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9.下图是1955年由某集体创作的一幅宣传画。该画作意在引导农民()
4A.支持社会主义改造B.踊跃加入人民公社C.积极投身土地改革D.加紧生产率先致富【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1955年(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1953-1956年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题干宣传画上有“农业生产合作社,方向好,产量高,收入多”的宣传语,意在引导农民支持社会主义改造,A项正确;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后,全国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宣传画是在号召农民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看不出“加紧生产率先致富”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10.为展现中华文化的血脉绵延与灿烂辉煌,中国建了众多被誉为人类“百科全书”且各具特色的博物馆。其中可称之为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是()A.国立历史博物馆B.中国历史博物馆C.中国革命博物馆D.中国国家博物馆【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11年3月,中国国家博物馆竣工,是世界建筑面积第一大的博物馆,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11.公元前9000年左右,人类历史从旧石器时代转向新石器时代,从狩猎采集经济转向种植和畜牧经济,这种划时代的转变就是农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A.西亚开始栽培推广粟B.非洲为人类贡献了大麦C.南亚最早培育出水稻D.美洲培育出甘薯和辣椒【答案】D【解析】
5【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世界)。甘薯原产于中美洲,辣椒原产于拉丁美洲的秘鲁和墨西哥一带,D项正确;东亚的黄河中上游是粟的发源地,排除A项;西亚的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等地是小麦、大麦的原产地,排除B项;长江中下游的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排除C项。故选D项。12.公元前8世纪,斯巴达国家有国王二人,分别由两个家族世袭。战时,一个国王外出领兵作战,一个国王在城邦内固守。国家在面对重大事项时,长老会提出提案,公民大会只有讨论权和表决权,表决时以呼喊声的高低决定,声高即表示通过。长老会成员和监察官由公民大会选出,选举方式也是以呼喊声的高低来对候选人表示意见。一切国家大事先由长老会议讨论决定,然后交由公民大会通过。下列对斯巴达的政治解读正确的是()A.有成熟的民主运行机制B.国王只是国家的象征C.国王权力受到一定限制D.实行是君主立宪制【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古代(希腊),据材料可知,古代斯巴达实行双王制,国家大事需要长老会议和公民大会讨论通过,可见国王权力受到一定限制,C项正确;斯巴达是希腊城邦国家中寡头政治的代表,“有成熟的民主运行机制”说法不恰当,排除A项;斯巴达国王垄断了军事统帅权,并非只是国家的象征,排除B项;斯巴达实行寡头政治,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是近代以后出现的,排除D项。故选C项。13.文字是人类用来交流的符号系统,是纪录思想和事件的书写形式。一般认为,文字是一个民族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下图所示文字属于目前所知世界上最古老的是()A.B.C.D.【答案】A【解析】
6【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两河流域)。根据图示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A项是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是已知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A项正确;B项属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不属于目前所知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排除B项;C项是古印度的印章文字,D项是玛雅象形文字,均不属于目前所知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排除CD两项。故选A项。14.有史学家认为:“在中世纪,正是日耳曼人的到来,毁灭了西欧的古典文明,从而为西欧新文明的开端扫清了道路”。下列选项中属于西欧“新文明”时期基本特征的是()①封君封臣制度②寡头政治制度③庄园与农奴制度④直接民主制度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中世纪(西欧)。①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在政治上是封君封臣制度,在经济上庄园与农奴制度,符合题意;②寡头政治制度出现在古代斯巴达和罗马共和国时期,不符合题意;④直接民主制度是雅典的民主政治制度,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①③正确,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15.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和西班牙两国就像是粘合剂和搬运工一样,将美洲大陆的商品以及东西方之间的海洋贸易的转运权和销售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后随着欧洲人的殖民扩张,西欧世界逐渐成了整个世界海洋贸易与商品交换的核心,也引起了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下列项中,属于“商业经营方式变化”的是()①建立商品交易所②创立银行③开辟帆船贸易航线④开办百货公司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15-16世纪(世界)。新航路开辟后,商业经营方式也发生了变化。1531年,最早的一家商品交易所在安特卫普开业。16世纪,威尼斯和热那亚的商人创立了银行,为从事国际贸易的商人提供资金和信用。17世纪后,伦敦的证券交易所成为国际证券交易的中心。1852年,世界第一家百货公司在法国巴黎开业。1892年,德国出现有限责任公司。可见①建立商品交易所②创立银行④开办百货公司属于“商业经营方式变化”,B项正确;③开辟帆船贸易航线不属于“商业经营方式变化”,排除A项、C项、D项。故选B项。16.当欧洲“革命圈”闪闪发光之时,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亚非拉也奏响了“民族曲”,并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震撼了帝国主义的后方。这期间的“民族曲”()
7A.冲击美苏主导的两极格局B.导致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C.促进亚非拉民族民主意识觉醒D.推动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的新文化最终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世界)。结合所学可知,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亚非拉人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民族解放运动,如埃及的“华夫脱运动”、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这些运动促进了亚非拉民族民主意识觉醒,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C项正确;两极格局出现于二战后,而题干现象出现于20世纪20-30年代,排除A项;这一时期,殖民体系没有瓦解,排除B项;材料所述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促进亚非拉民族意识的不断觉醒,“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的新文化”不是其主要影响,并且也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17.尼克松在其回忆录中写道:“1971年8月,英国大使找到(美国)财政部,要求把30亿美元兑换成黄金。无论我们接受或拒绝这个要求,其后果都很危险……我决定关闭黄金窗口,让美元浮动。”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①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②形成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③以英镑为中心的货币体系已经建立④美元仍然是国际贸易结算和各国外汇储备的主要货币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1971年(美国)。根据材料“1971年8月,英国大使找到(美国)财政部,要求把30亿美元兑换成黄金。无论我们接受或拒绝这个要求,其后果都很危险……我决定关闭黄金窗口,让美元浮动”可知,1971年,在美元出现危机的情况下,美国政府不得不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此后,固定汇率制被浮动汇率制取代。21世纪以后,美元仍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占据最大的权重,是国际贸易结算和各国外汇储备的主要货币,欧元、日元和人民币等的影响日益上升。①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还未形成,以英镑为中心的货币体系早已瓦解,②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二、选择题II(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
8分。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8.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思想自由的第一个高峰。但大家只注重了“争”的一面,却忽视了“融”的一面。几十年来陆续出土的战国简帛印证了“诸家杂糅”相融相合的现实。郭店简中,可以看到儒家与道家混同:上博简中,可以看到儒家与墨家混同;马王堆帛书中,可以看到道家与法家混同。“德”不为孔孟独享,“道”不为老庄专有,“法”不由商韩把持。这些共通之处()A.得益于共同的文化基础B.得到了统治者的积极支持C.消除了诸子百家之间的争论D.实现了中华文化的大一统【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原因题、影响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文化在很多方面有着相似和共通的地方,结合所学,这种相似根源于共同的文化基础,也即诸子百家身处同样的历史时期和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某些基本的倾向和根本的立场是相似相通的,A项正确;统治者对于战国时期不同思想流派,态度和政策是不同的,并非都给予积极支持,排除B项;“消除了争论”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百家争鸣”体现了文化的多元共存,而非“大一统”,排除D项。故选A项。19.下图所示为“市场”一词在党的历届三中全会报告中出现的频率统计情况,其中该词在1993年出现频率较高的直接原因是()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设立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C.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93年(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因此,“市场”一词在1993年出现频率较高,C项正确;1978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设立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属于对外开放的内容,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920.在古代,除游牧民族的迁徙外,农耕民族也会因多种原因迁徙。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人广泛移民于地中海周边地区;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征服波斯等地后,大批希腊人和马其顿人向那里移民;罗马共和国时期,众多罗马人去了意大利其他地区和省份。引发农耕民族迁徙的主要原因是()A.控制其他国家B.为扩大本族文化的影响C.寻找稳定的生存环境D.土地不足和土地占有的不平等【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古代(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人口增长造成土地不足,促使古代希腊人向外移民。亚历山大帝国建立后,大批希腊人和马其顿人向波斯等地移民,罗马共和国时期,众多罗马人去了意大利其他地区和省份,是为了在新征服地区获得土地。可见引发农耕民族迁徙的主要原因是土地不足和土地占有的不平等,D项正确;农耕民族以农业为经济基础,将土地作为重要的生存资源,对土地的追求是农耕民族迁徙的主要动因,相比之下征服的欲望和扩大文化影响的需求处于次要地位,排除A项、B项;农耕民族生活的地区自然环境比较优越,生存环境总体稳定,在土地充足的情况下,农耕民族一般安土重迁,排除C项。故选D项。21.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的著作《人类与大地母亲》的部分目录如下:第10章:世界的地平线(约公元前2500-前2000年)第11章:旧大陆文明中心(约公元前2140-前1730年)第12章:______第13章:区域文明之间的相互关系(约公元前1730-前1250年)第14章:旧大陆的民族大迁徙(约公元前1250-前950年)据此推断“第12章”处应是()A.希腊文明的文化成就B.第一波斯帝国与希腊世界的对抗C.马的驯化与欧亚草原游牧生活的创造D.尼罗河流域冲击盆地的开发与法老埃及文明的创立【答案】C【解析】
10【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马的驯化起源于欧亚大陆草原西部,而被驯化的马群在欧亚大陆扩展的过程中不断有野马补充进来,它促进了欧亚草原游牧生活的演变,符合题意要求,C项正确;希腊被视为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历史可上溯到古希腊。公元前800年形成奴隶制国家,公元前5世纪发展至以雅典和斯巴达为代表的希腊城邦鼎盛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波斯帝国是位于西亚伊朗高原地区以古波斯人为中心形成的君主制帝国。公元前550年居鲁士大帝开创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330年,亚历山大大帝的攻陷波斯波利斯,帝国灭亡。公元224年,萨珊王朝成立,重建波斯帝国,651年亡于阿拉伯帝国。公元874年,萨曼王朝建立,波斯帝国再次重建。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公元前3500年左右,在东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埃及文明兴起。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22.2023年2月,国家文物局通报了包括甘肃礼县四角坪遗址在内的五项重要考古成果。其中四角坪遗址(下图)为中部方形夯土台基,初步推测是秦统一后代表国家意志的礼制性建筑,是从王国到帝国阶段转型的标志性建筑,也是秦代唯一代表国家礼仪的系统性建筑,对研究秦朝的礼仪、建筑都极具价值。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A.考古不仅证实历史,而且是历史的延伸B.史实的证明,是考古学家而非史学家的事C.考古仅限于寻找证据,需有文献记载加以印证D.史学研究的过程,也是基于考古发现的主观推断过程【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最佳选项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四角坪遗址作为“秦统一后代表国家意志的礼制性建筑,是从王国到帝国阶段转型的标志性建筑,也是秦代唯一代表国家礼仪的系统性建筑”,对研究秦朝的礼仪、建筑都极具价值,说明考古不仅证实历史,而且是历史的延伸,A项正确;史实证明是考古学家和史学家的共同责任,排除B项;C项说法绝对,考古在历史研究中起着重要的的作用,其作用不局限于寻找证据,排除C项;考古发现的内容具有客观性,且材料强调“考古不仅证实历史,而且是历史的延伸”,D项不符合材料,排除D项。故选A项。试卷Ⅱ
11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3题18分,第24题17分,第25题16分,共51分)23.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团结凝聚、共同奋进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冯友兰认为从先秦以来,中国人鲜明地区分“中国”或“华夏”与“夷狄”,这当然是事实,但是这种区分是从文化上来强调的,不是从种族上来强调的。《春秋公羊传》也记载了儒家论述“夷夏互变”的大量历史案例。可见,是夷狄还是华夏,依据在于是否认同华夏礼乐文化而转移,这种依文化辨华夷的观念使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能够通过文化学习相互交融、凝聚。——摘编自张刚、伍雄武《中国古代民族观与中华民族凝聚》材料二唐朝初期的统治者清醒地认识到必须尊重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特点,总结了秦汉在少数民族地区设边郡县,南北朝置左郡右县的历史经验后,首创了统治少数民族地区的主要方式一羁縻府、州,先后设立羁縻府、州、县共有八百多个。加授各族首领担任羁縻州的都督、刺史等官,并且世袭其职,让他们继续统辖本族人民。但这些都督、刺史都必须由中央政府任命,同时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还取消了少数民族上层分子原有的“可汗”称号,从而保证了中央政府统治和行政管理的统一,避免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独立与分裂。——马敏、钱晓芳《论唐朝的民族政策的特点及其对现实的借鉴意义》材料三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百年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党的民族政策的根本原则、基本手段、基本政策和根本立场“没有变”的执政底线,但是又深谙“与时俱进”的重要性,紧密结合中国多民族的基本国情,不断完善民族政策,并且产生了诸多新“变化”。——高向东、高鹏飞《变与不变: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百年演进与规律探赜》(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指出中国古代的民族观,并简要分析这种民族观的历史影响。(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唐朝推行羁縻府州制度的原因及该制度的特点。(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的民族政策,并从法制建设、民族工作主题、民族工作新内涵三方面简述该政策在1978年以来“与时俱进”的重要表现。【答案】(1)民族观:华夷有别;以礼乐文化区别华夷;夷狄与华夏可以相互交融。历史影响:强化了华夏认同;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传承了中华文明。(任写3点)(2)原因:少数民族地区大多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借鉴了历史上治理边疆少数民族的经验和教训;唐朝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重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相对发达。(任写3点)特点:羁縻府州设置数量多;民族地区与中央的行政管理机构一致,但保留较大的自治性;加强了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体现了“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特点。(任写3点)(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84
12年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赋予民族工作新的内涵。【解析】【小问1详解】民族观: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中国人鲜明地区分‘中国’或‘华夏’与‘夷狄’”可知,华夷有别;根据材料“但是这种区分是从文化上来强调的,不是从种族上来强调的”可知,以礼乐文化区别华夷;根据材料“《春秋公羊传》也记载了儒家论述‘夷夏互变’的大量历史案例。可见,是夷狄还是华夏,依据在于是否认同华夏礼乐文化而转移,这种依文化辨华夷的观念使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能够通过文化学习相互交融、凝聚”可知,夷狄与华夏可以相互交融。历史影响: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但是这种区分是从文化上来强调的,不是从种族上来强调的”“是夷狄还是华夏,依据在于是否认同华夏礼乐文化而转移,这种依文化辨华夷的观念使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能够通过文化学习相互交融、凝聚”,可从强化了华夏认同;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传承了中华文明等方面分析。【小问2详解】原因: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唐朝初期的统治者清醒地认识到必须尊重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特点,总结了秦汉在少数民族地区设边郡县,南北朝置左郡右县的历史经验”可知,少数民族地区大多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借鉴了历史上治理边疆少数民族的经验和教训;根据材料“首创了统治少数民族地区的主要方式一羁縻府、州,先后设立羁縻府、州、县共有八百多个。加授各族首领担任羁縻州的都督、刺史等官,并且世袭其职,让他们继续统辖本族人民。但这些都督、刺史都必须由中央政府任命,同时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还取消了少数民族上层分子原有的‘可汗’称号,从而保证了中央政府统治和行政管理的统一,避免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独立与分裂”可知,唐朝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重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特点: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首创了统治少数民族地区的主要方式一羁縻府、州,先后设立羁縻府、州、县共有八百多个”可知,羁縻府州设置数量多;根据材料“加授各族首领担任羁縻州的都督、刺史等官,并且世袭其职,让他们继续统辖本族人民”可知,民族地区与中央的行政管理机构一致,但保留较大的自治性;根据材料“但这些都督、刺史都必须由中央政府任命,同时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还取消了少数民族上层分子原有的‘可汗’称号,从而保证了中央政府统治和行政管理的统一,避免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独立与分裂”可知,加强了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体现了“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特点。小问3详解】
13政策: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的民族政策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表现: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题意要求,从法制建设、民族工作主题、民族工作新内涵三方面简述该政策在1978年以来“与时俱进”的重要表现,如1984年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赋予民族工作新的内涵。24.世界范围内的交往与交流,推动了区域与国家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7分)材料一任何交流都是双向的、互润的,通过交流达到融合和发展。中国古代通过各民族间往来和交流,汲取别人的长处,补充和替代自己的不足,逐渐走向共同繁荣与发展。如周设官“掌邦国宾客之礼籍,以待四方之使者”,至唐“蕃客朝贡使至,鸿胪寺勘风俗衣服、贡献物色(物品)、道里远近,并具本国王名录报”都足以说明之。——据张志宏《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刍议》等整理材料二开始于1618年的欧洲“三十年战争”作为一场欧洲世俗专制王权相互争权夺利的战争,彻底打破了此前“教权高于皇杈”的罗马神权统治。因此,1648年“三十年战争”结束后获得了权力和财富、脱离了教权绝对统治的各世俗政权相互形成了彼此之间相互平衡的国际关系格局,国际关系实现了“大洗牌”,……并形成了欧洲近代史上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体系。——李卓群《17—18世纪欧洲国际关系格局的转变》材料三20世纪50年代后期,面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都与中国对抗的不利局面,中国提出“两个中间地带”思想。中国一方面支持亚非拉等国家的反帝反殖民主义,同非洲很多国家加强政治经济合作;另一方面积极发展同西欧和日本的关系,终于在60年代打开了中国与西方大国关系的一个缺口。……世纪之交,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等一幅更多中国元素、更广合作维度、更深互动与融合的壮丽图景开始浮现,中国逐步成为国际体系的重要参与者、维护者和建设者。——熊雷《新中国外交60年》(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掌邦国宾客之礼籍”的官职名称。根据材料一,概括鸿胪寺的主要职责。(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17世纪中期欧洲国际关系“大洗牌”所带来的成果,并简要概括“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影响(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20世纪60年代中国与西方大国关系打开“一个缺口”的历史事件,并简述“世纪之交”中国外交工作的首要任务及十八大以来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外交理念和方针。【答案】(1)名称:小行人。职责:勘问风土人情、衣冠服饰;记录作为朝贡礼品的物资;距离中国的路程远近;列出朝贡国国王的名字并上报。(任答3点)(2)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结束了欧洲的混战局面,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14主要内容: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确认了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影响: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3)事件:1964年,中国与法国建交。首要任务:巩固和发展周边关系。外交理念:“亲、诚、惠、容”。外交方针:“与邻为善、以邻为伴。”【解析】【小问1详解】名称: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周朝(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周“掌邦国宾客之礼籍”的官职名称是小行人。职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周朝(中国)。根据材料“蕃客朝贡使至,鸿胪寺勘风俗衣服、贡献物色(物品)、道里远近,并具本国王名录报”可知,鸿胪寺的主要职责包括勘问风土人情、衣冠服饰;记录作为朝贡礼品的物资;距离中国的路程远近;列出朝贡国国王的名字并上报。【小问2详解】成果: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7世纪中期欧洲。根据材料“1648年‘三十年战争’结束后获得了权力和财富、脱离了教权绝对统治的各世俗政权相互形成了彼此之间相互平衡的国际关系格局,国际关系实现了‘大洗牌’”和所学知识可知,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结束了欧洲的混战局面,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主要内容: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7世纪中期欧洲。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体系”的主要内容是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确认了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影响: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7世纪中期欧洲。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小问3详解】事件: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终于在60年代打开了中国与西方大国关系的一个缺口”可知,1964年,中国与法国建交。首要任务: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根据材料“世纪之交,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等一幅更多中国元素、更广合作维度、更深互动与融合的壮丽图景开始浮现,中国逐步成为国际体系的重要参与者、维护者和建设者”和所学知识可知,巩固和发展周边关系。外交理念: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十八大以来(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八大以来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外交理念是“亲、诚、惠、容”。外交方针: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十八大以来(中国)。十八大以来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外交方针是“与邻为善、以邻为伴。”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5材料二1901年世界上的市际交通工具都是靠蒸汽发动,并在20世纪40年代末之前一直发挥着主要但逐渐减少的作用。……然而早在20世纪20年代,公路交通打破了城市内与乡间短途运输的界限,进入了19世纪铁路扩张时所退出的领域。这场回击的第一个推动力是经济上可行的机械推进方法。依靠这些为燃料驱动的交通工具在19世纪90年代被证明技术上是可行的,在商业上也是可以利用的。电力牵引最先构成对蒸汽牵引统治地位的威胁。——摘编自[美]理查德.W.布利特《20世纪全球史》材料三交通系统的完备程度决定古代国家的领土规模、防御能力和行政效能。交通系统是统一国家维持生存的首要条件。社会生产的发展也以交通发达程度为必要条件。生产技术的革新、生产工具的发明以及生产组织管理形式的进步,通过交通条件可以成千成万倍地扩大影响,收取效益,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前进……从社会史、文化史的角度看,交通网的布局、密度及其通行效率决定了文化圈的范围和规模,甚至交通的速度也对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节奏有重要的影响。——王子今《中国交通史研究一百年》(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写出图中A处所示运河的名称,并简要概括这条运河的地位和作用。(2)参考材料一二三,自选一个角度,运用17世纪到20世纪初的相关史实,围绕交通与社会发展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答案】(1)苏伊士运河。连接了红海和地中海,成为西欧和南亚、东亚之间最近、最直接的水上通道。(2)观点:交通工具的革新进步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便捷。论述:17世纪初,主要的交通工具是马车和帆船,以畜力、风力或人力等作为动力,速度较慢。工业革命引发了交通领域的变革,19世纪初期蒸汽轮船和火车相继发明,蒸汽机逐渐成为驱动交通工具的主要动力,大大改善了交通运输条件,缩短了世界各地沟通联系的时间。20世纪以来,新兴交通技术的发展,把陆海空交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大幅度缩短了通行的时间。各种交通工具把整个世界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使各地的联系更加便捷。综上所述,交通工具的革新促进了世界各地人口和物资的交流,世界逐渐成为密切联系的整体。【解析】【小问1详解】
16名称: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埃及)。根据地图及所学知识可知,图中A处所示运河的名称是苏伊士运河。地位和作用: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埃及)。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伊士运河连接了红海和地中海,成为西欧和南亚、东亚之间最近、最直接的水上通道。【小问2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