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市柏乡县等五地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2-2023学年高二第二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考试范围:选择性必修(下)9、10、11课、《大堰河——我的保姆》《再别康桥》《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秦腔》《茶馆》《陈情表》《项脊轩志》《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并序》《种树郭橐驼传》说明:1.本试卷共8页,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2.请将所有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近年来,话剧《茶馆》等“老作品”每一亮相、总会引来叫好和追捧,甚至形成“一票难求”的文化热点。同时,一些新创作品却很难把人们引进剧场,有的即便一时获得好评,也很快被人淡忘,成为舞台“稀客”,更有甚者沦为“一日游”“节展游”。两相对比,不禁引人深思。经典作品长演不衰,圈粉几代人,奥妙何在?戏剧艺术是靠表演立在舞台上的,也靠表演得以传承。经典作品的艺术高度,不仅源于思想内涵、故事情节,更有赖于精湛的技艺。京剧表演艺术家张火丁曾说:“我唱的永远是程派。”她的《锁麟囊》每演必火,几乎成为“灯迷”的节日,足以说明正是一代又一代“角儿”们对技艺的执着守护与传承,才保持了“味儿”的纯正延续,使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持续散发。经典从来都是开放的、面向未来的,不但提供精彩的内容,而且提供续写精彩的可能。戏曲理论家李渔说,旧剧之可贵在于“本质如常”,又“能新而善变”。那些久演不衰的剧目,身段往往比较柔软,善于结合时代审美语境的变化而做出微调。这为创作者反复咀嚼生活的馈赠,耐心听取观众、文艺评论家的意见并加以运用提供了有利条件。事实上,经典作品正是以“小碎步”前行的形式登上了艺术的高峰,也走进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给他们以温暖和力量。
1经典作品之所以耐看,还因为其扎根文化沃土的深度决定了作品的厚度,反映出创作者对人性的体察与感悟。优秀的文艺作品总是时代的产物,反映着一个时代独特的文化气质。随着时间的流逝,物质的东西可能过时甚至灭失,精神却永不过时,历经岁月的冲刷,反而会愈显光亮。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比如,豫剧《朝阳沟》讲述的是当年的知识青年扎根农村的故事。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当代青年投身社会建设、报效祖国的途径发生了巨大变化,表达情感的方式也更加丰富。但我们今天再看《朝阳沟》,依然会为作品中深藏的家国情怀感动不已。更重要的是,经典作品还饱含生活的温度,以艺术手法说出了老百姓的心声。这也是其承载的文化精神、思想内涵和艺术追求真正抵达受众最根本的保证。戏剧是高雅的也是大众的。对于普通观众而言,戏剧所营构的,不只是艺术空间,也是伦常的尺度。在这里,生活中的善行义举得到更有故事性的表现,不公正不道德现象受到谴责与批判,向往的变成了“现实”,现实的昭示着愿景。比如,河北梆子《宝莲灯》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末,已演了1400多场,是著名的保留剧目。当人们为舞台上的“沉香”热烈鼓掌时,掌声是对人间真情的讴歌,也包含着对孝心孝行以及惩恶扬善的赞许。话剧《天下第一楼》首演于上世纪80年代末,经三十余年舞台打磨已成当代经典,剧中人与命运的不懈抗争,拨动着观众的心弦、引导人们思考人生,在生活的韧性中咂摸历史的流转。贴近百姓口味自然有口碑,而真正的经典作品恰是靠百姓口碑流传的,具有现实温度的。(摘编自胡一峰《为什么压箱底儿的经典老戏永不过时》)材料二:2018年两会上、出生于淮剧世家的陈澄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带去了《进一步强化戏曲进校园》的建议。“让戏曲进入青少年的学习生活,让更多的人走进它,了解它,传承它,这是我的责任。”她深知戏曲的魅力,将一些经典剧目的光碟以及她和父亲陈德林先生的戏曲专辑随身携带,并送给参加采访活动时见到的孩子。她觉得,很多戏曲故事都融入了忠孝节义、催人奋进等思想元素,孩子们接触了就能感受到其中的道理,就很可能喜欢上戏曲。自2018年起,淮剧艺术开始走进校园。陈澄介绍,大型现代淮剧《小镇》进高校9场、“高雅艺术进校园传统折子戏专场”13场,还在多个高校进行了返场。“返场,说明戏曲是能够被当代青年人认可和喜欢的。”让陈澄高兴的是,进校园的效果远超她的想象。不仅是江苏省本地高校重视,很多外地高校也邀请她去为学生讲座、表演。“一开始进校园演出,发宣传页的时候没多少人去领,但学生们看过以后就去抢着要,排着长队伍要我们签名。有的剧社和对戏曲感兴趣的大学生们都留下来跟我们提问。”陈澄兴奋地说,我们的文化被新一代接受了,这条路我们是走对了。陈澄告诉记者,盐城一家幼儿园成立了淮剧班,专业演员将对娃娃们进行戏曲技术性的辅导。“这里面的孩子说不定未来就会走上戏曲道路,这就是我们的后备力量。”陈澄对戏曲的未来传承充满干劲和信心。(摘编自王启慧《大学生“追戏”戏曲被年轻人接受还有多远?》)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近年来,话剧《茶馆》等“老作品”总会形成“一票难求”的文化热点,但是一些新创作品却很难把人们引进剧场。
2B.经典作品的艺术高度,不仅取决于它们自身的思想内涵、故事情节,更取决于表演者的精湛的技艺,二者缺一不可。C.经典作品耐看的原因,就在于它们扎根文化沃土的深度决定了作品的厚度,作品反映出创作者对人性的体察与感悟。D.陈澄提出戏曲进校园的建议是为了挽救濒于危亡的淮剧,这一建议的实施对扩大淮剧影响并使之得到传承意义重大。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火丁的《锁麟囊》每演必火,足以说明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对技艺的守护与传承,就能使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永远散发。B.优秀的文艺作品精神永不过时,虽经岁月却愈显光亮,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是《朝阳沟》今日依然能感动观众的原因之一。C.陈澄认为,孩子们接触了融人忠孝节义、催人奋进等思想元素的戏曲故事,就能感受其中的道理,从而可能喜欢上戏曲。D.淮剧《小镇》多次走进校园,甚至在多个高校进行返场,说明演出效果良好,能够被当代青年人认可和喜欢,前景乐观。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沪剧表演艺术家华雯创排方言话剧《雷雨》,首轮20余场演出,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B.越剧《梁祝》凭借浓厚的现实主义故事和浪漫主义情感,几十年来一直拨动观众心弦。C.京剧《荒山泪》改变传统戏曲的矛盾点,结合全面的戏曲技艺,使得该剧得以传承不衰。D.音乐剧《在远方》融合时尚元素,歌颂中国快递小哥辛勤创造、坚定追求的精神和形象。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5.两则材料读起来说服力非常强,请问作者是如何论证的?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答案】1.B2.A3.D4.文章采用总分结构。①首先,提出“经典作品长演不衰,圈粉几代人,奥妙何在”这一问题。②然后,从经典作品的艺术高度、作品的厚度、经典作品饱含生活的温度三个角度来分析并回答开篇提出的问题。5.①对比论证。材料一将《茶馆》等“老作品”总会引来叫好和追捧,甚至形成“一票难求”的文化热点与一些新创作品很难把人们引进剧场相对比,论证了经典作品长久不衰的观点。②举例论证。列举豫剧《朝阳沟》虽然几十年过去了,但是今日观众依然会为作品中深藏的家国情怀感动不已的事例,论证了优秀的文艺作品精神永不过时的观点。③引用论证。引用陈澄“一开始进校园演出,发宣传页的时候没多少人去领,但学生们看过以后就去抢着要,排着长队伍要我们签名”这番话,论证了我们的经典戏曲文化被新一代接受了的观点。
3【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A.程度扩大。“总会形成‘一票难求’的文化热点”程度扩大。据材料一第一段“甚至形成‘一票难求’的文化热点”,可知程度扩大。C.原因不充分。据材料一第四段,“经典作品之所以耐看,还因为其扎根文化沃土的深度决定了作品的厚度,反映出创作者对人性的体察与感悟。”可知原因不止一个。D.目的错误。“陈澄提出戏曲进校园的建议是为了挽救濒于危亡的淮剧”错误,据材料二第一“让戏曲进入青少年的学习生活,让更多的人走进它,了解它,传承它,这是我的责任”可知,陈澄提出的建议,是为了让青少年了解它,传承它。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表述绝对。据材料一第二段“她的《锁麟囊》每演必火,几乎成为‘灯迷’的节日,足以说明正是一代又一代‘角儿’们对技艺的执着守护与传承,才保持了‘味儿’的纯正延续,使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持续散发”可知,“就能”“永远”表述错误,应该是“才能使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持续散发。”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材料一的观点是经典老戏长久不衰原因在于作品的高度、厚度和温度,A、B、C都能体现这一观点。D选项对象不合,音乐剧不属于经典老戏。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第一段提出问题“经典作品长演不衰,圈粉几代人,奥妙何在”。第二、三段阐述经典作品的艺术高度,“经典作品的艺术高度,不仅源于思想内涵、故事情节,更有赖于精湛的技艺”。第四段阐述经典作品的厚度,“经典作品之所以耐看,还因为其扎根文化沃土的深度决定了作品的厚度,反映出创作者对人性的体察与感悟”。第五段阐述经典作品的生活温度,“更重要的是。经典作品还饱含生活的温度,以艺术手法说出了老百姓的心声”。
4可见,文章总体呈总分结构。【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①对比论证。材料一第一段“话剧《茶馆》等“老作品’每一亮相,总会引来叫好和追捧,甚至形成'一票难求’的文化热点。同时,一些新创作品却很难把人们引进剧场….…更有甚者沦为'一日游’节展游’”两相对比,不禁引人深思:经典作品长演不衰,圈粉几代人,奥妙何在?②举例论证。材料一“她的《锁麟囊》每演必火,几乎成为'灯谜’的节日”“豫剧《朝阳沟》讲述的是……”“河北梆子《宝莲灯》……”列举经典剧目,进行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材料一“戏曲理论家李渔说,旧剧之可贵在于‘本质如常’,又能新而善变”引用李渔的评论进行论证。材料二“一开始进校园演出,发宣传页的时候没多少人去领,但学生们看过以后就去抢着要,排着长队伍要我们签名……”引用陈澄的话论证了我们的经典戏曲文化被新一代接受了的观点。这些论证方法的使用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五九[注]老舍张丙,瘦得像剥了皮的小树,差不多每天晚上来喝茶。他的脸上似乎没有什么东西;只有一对深而很黑的眼睛,显出他并不是因为瘦弱而完全没有精力。当喝下第三碗茶之后,这对黑眼开始发光;嘴唇,像小孩要哭的时候,开始颤动。他要发议论了。他的议论,不是有统系的;他遇到什么事便谈什么,加以批评。但无论谈什么事,他的批评总结束在“中国人是无望的,我刚说的这件事又是个好证据”。说完,他自动的斟上一碗茶,一气喝完;闭上眼,不再说了,显出:“不必辩论,中国是无望的。无论怎说!”这一晚,电灯非常的暗,读书是不可能的。张丙来了,看了看屋里,看了看电灯,点了点头,坐下,似乎是心里说:“中国人是无望的,看这个灯;电灯公司……”第三碗茶喝过,我笑着说:“老张,什么新闻?”出我意料之外,他笑了笑——他向来是不轻易发笑的。“打架来着。”他说。“谁?你?”我问。“我!”他看着茶碗,不再说了。等了足有五分钟,他自动的开始:“假如你看见一个壮小伙子,利用他身体气力的优越,打一个七八岁的小孩,你怎办?”
5“过去劝解,我看,是第一步。”“假若你一看见他打那个小孩子,你便想到:设若过去劝,他自然是停止住打,而嘟囔着骂话走开;那小孩子是白挨一顿打!你想,过去劝解是有意义的吗?”他的眼睛发光了,看看我的脸。“我自然说他一顿,叫他明白他不应当欺侮小孩子,那不体面。”“是的,不体面;假如他懂得什么体面,他还不那样作呢!而且,这样的东西,你真要过去说他几句,他一定问你:‘你管得着吗?你是干什么的,管这个事?’你跟他辩驳,还不如和石头说几句好话呢;石头是不会用言语冲撞你的。假如你和他嚷嚷起来,自然是招来一群人,来看热闹;结果是他走他的,你走你的路;可是他白打了小孩一顿,没受一点惩罚;下回他遇到机会还这样作!白打一个不能抵抗的小孩子,是便宜的事,他一定这么想。”“那么,你以为应当立刻叫他受惩罚,路见不平……那一套?”我知道他最厌恶武侠小说,而故意逗他。果然不出我所料,他说:“别说《七侠五义》!我不要做什么武侠,我只是不能瞪着眼看一个小孩挨打;那叫我的灵魂全发了火!更不能叫打人的占了全胜去!我过去,一声没出,打了他个嘴巴!”“他呢?”“他?反正我是计画好了的:假如我不打他,而过去劝,他是得意洋洋而去;打人是件舒服事,从人们的兽性方面看。设若我跟他讲理,结果也还是得打架;不过,我未必打得着他,因为他必先下手,不给我先发制人的机会。”他又笑了;我知道他笑的意思。“但是,”我问:“你打了他,他一定还手,你岂是他的对手?”我很关心这一点,因为张丙是那样瘦弱的人。“那自然我也想到了。我打他,他必定打我;我必定失败。可是有一层,这种人,善于利用筋肉欺侮人的,遇到自家皮肉上挨了打,他会登时去用手遮护那里,在那一刻,他只觉得疼,而忘了动作。及至他看明白了你,他还是不敢动手,因为他向来利用筋肉的优越欺人,及至他自己挨了打,他必定想想那个打他的,一定是有些来历;因为他自己打人的时候是看清了有无操必胜之券而后开打的。就是真还了手,把我打伤,我,不全象那小子那样傻,会找巡警去。至少我跟他上警区,耽误他一天的工夫(先不用说他一定受什么别的惩罚),叫他也晓得,打人是至少要上警区的。”他不言语了,我看得出,他心中正在难受——难受,他打了人家一下,不用提他的理由充足与否。“他打人,人也打他,对这等人正是妥当的办法;人类是无望的,你常这么说。”我打算招他笑一下。他没笑,只轻轻摇了摇头,说:“这是今天早晨的事。下午四五点钟的时候,我又遇见他了。”“他要动手了?”我问,很不放心的。
6“动手打我一顿,倒没有什么!叫我,叫我——我应当怎样说?——伤心的是:今天下午我遇见他的时候,他正拉着两个十来岁的外国小孩儿;他分明是给一家外国人作仆人的。他拉着那两个外国小孩,赶过我来,告诉他们,低声下气的央告他们:踢他!踢他!然后向我说:你!你敢打我?洋人也不打我呀!然后又向那两个小孩说:踢!踢他!看他敢惹洋人不敢!”他停顿了一会儿,忽然的问我:“今天是什么日子?”“五九!”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的泪流下来了。“呕!”张丙立起来说:“怪不得街上那么多的‘打倒帝国主义’的标语呢,他好像忘了说那句:“中国人没希望,”也没喝那末一碗茶,便走了。[注]1915年5月9日,袁世凯承认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日运动,后来人们把5月9日定为“国耻纪念日”。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篇重点刻画眼睛“深而很黑”,暗示他对国人国事并未失去热情,“黑眼睛开始发光”,表明他内心的激荡、不平。B.他平时“最厌恶武侠小说”“不要做什么武侠”,但当他看到小孩被欺负时能行侠仗义,这凸显了他虚伪至极、打抱不平的形象。C.“我”问张丙有什么新闻时,不轻易发笑的他笑了笑,看出他为敢于教训欺侮小孩子的壮小伙而自豪,写出他天性善良、富有正义感。D.文章结尾,他好像忘了说那句:“中国人没希望,”并不是真的忘了,而是从标语中受到了鼓舞,看到了中国的希望。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描写张丙“瘦得像剥了皮的小树”,突出他身材瘦弱的特点,与下文他抱打不平形成反衬,表现了其性格中勇敢的一面。B.小说中那个打小孩子的壮小伙子,是一个十足的洋奴形象。他虽然身体强壮,却一身媚骨,与瘦弱的张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C.小说将视角置于全部有觉醒意识市民的日常生活,呈现他们的生存状况,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深入到对民族精神的挖掘和命运的思考。D.小说中的“我”是一个线索人物,以“我”的所见所闻组织故事情节,起到了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增强文章真实感的作用。8.“我”听到今天是“五九”,为什么流下泪来?结合文本简要概括。9.小说以“五九”为题,却迟迟没有点题,直到小说结尾才借“我”之口说出“五九”二字,这样安排有何用意?【答案】6.B7.C8.
7①为1915年5月9日国家蒙受耻辱而沉痛落泪。②为张丙的善良、勇敢、有正义感的行为、精神而感动落泪。③为那个壮小伙在国人面前的欺软怕硬,在外国人面前奴颜婢膝而落泪。④为“街上那么多的‘打到帝国主义’的标语”,中国人的觉醒、中国的希望而感动落泪。9.①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巧点小说主题和时代背景,结尾借人物之口点出“五九”的含义,表现社会环境和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的主题。③引导读者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通过描写张丙从沉沦、失望到觉醒、看到希望的变化,意在告诉人民,每一位真正的中国人的血都是热的,这正是中国的希望所在。【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B.“虚伪至极”理解错误,平时“最厌恶武侠小说”“不要做什么武侠”,和当他看到小孩被欺负时能行侠仗义都是他的性格的表现,这两者不能表现他的“虚伪至极”。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C.“小说将视角置于全部有觉醒意识市民”理解错误,根据原文“张丙,瘦得像剥了皮的小树,差不多每天晚上来喝茶”“这一晚,电灯非常的暗,读书是不可能的。张丙来了,看了看屋里,看了看电灯,点了点头,坐下可知,张丙是普通底层市民,所以小说是将视角置于“普通底层市民”。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①根据原文注解“1915年5月9日,袁世凯承认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日运动,后来人们把5月9日定为‘国耻纪念日’”可知,“我”听到今天是“五九”,为1915年5月9日国家蒙受耻辱而沉痛落泪。②根据原文“假如你看见一个壮小伙子,利用他身体气力的优越,打一个七八岁的小孩,你怎办?”“那自然我也想到了。我打他,他必定打我;我必定失败。可是有一层,这种人,善于利用筋肉欺侮人的,遇到自家皮肉上挨了打,他会登时去用手遮护那里,在那一刻,他只觉得疼,而忘了动作。及至他看明白了你,他还是不敢动手,因为他向来利用筋肉的优越欺人,及至他自己挨了打,他必定想想那个打他的,一定是有些来历;因为他自己打人的时候是看清了有无操必胜之券而后开打的。就是真还了手,把我打伤,我,不全象那小子那样傻,会找巡警去。至少我跟他上警区,耽误他一天的工夫(先不用说他一定受什么别的惩罚),叫他也晓得,打人是至少要上警区的。”可知,“我”为张丙的善良、勇敢、有正义感的行为、精神而感动落泪。
8③根据原文“你跟他辩驳,还不如和石头说几句好话呢;石头是不会用言语冲撞你的。假如你和他嚷嚷起来,自然是招来一群人,来看热闹;结果是他走他的,你走你的路;可是他白打了小孩一顿,没受一点惩罚;下回他遇到机会还这样作!白打一个不能抵抗的小孩子,是便宜的事,他一定这么想”“伤心的是:今天下午我遇见他的时候,他正拉着两个十来岁的外国小孩儿;他分明是给一家外国人作仆人的。他拉着那两个外国小孩,赶过我来,告诉他们,低声下气的央告他们:踢他!踢他!然后向我说:你!你敢打我?洋人也不打我呀!”可知,“我”为那个壮小伙在国人面前的欺软怕硬,在外国人面前奴颜婢膝而落泪。④根据原文“张丙立起来说:‘怪不得街上那么多的“打倒帝国主义”的标语呢,他好像忘了说那句:‘中国人没希望,’也没喝那末一碗茶,便走了”可知,“我”为“街上那么多的‘打到帝国主义’的标语”,中国人的觉醒、中国的希望而感动落泪。【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①小说以“五九”为题,却迟迟不点题,直到小说结尾才借“我”之口说出“五九”二字,这样就激起了读者的好奇心,想知道怎样理解“五九”,“五九”发生了什么事,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根据原文文末内容“他停顿了一会儿,忽然的问我:‘今天是什么日子?’”“‘五九!’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的泪流下来了。”“‘呕!’张丙立起来说:‘怪不得街上那么多的“打倒帝国主义”的标语呢,他好像忘了说那句:‘中国人没希望,’也没喝那末一碗茶,便走了”可知,作者巧点小说主题和时代背景,结尾借人物之口点出“五九”的含义,表现社会环境和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的主题。③根据原文“但无论谈什么事,他的批评总结束在‘中国人是无望的,我刚说的这件事又是个好证据’。说完,他自动的斟上一碗茶,一气喝完;闭上眼,不再说了,显出:‘不必辩论,中国是无望的。无论怎说!’”“你跟他辩驳,还不如和石头说几句好话呢;石头是不会用言语冲撞你的。假如你和他嚷嚷起来,自然是招来一群人,来看热闹;结果是他走他的,你走你的路;可是他白打了小孩一顿,没受一点惩罚;下回他遇到机会还这样作!白打一个不能抵抗的小孩子,是便宜的事,他一定这么想。”“‘呕!’张丙立起来说:‘怪不得街上那么多的“打倒帝国主义”的标语呢,他好像忘了说那句:‘中国人没希望,’也没喝那末一碗茶,便走了”可知,小说通过描写张丙从沉沦、失望到觉醒、看到希望的变化,引导读者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意在告诉人民,每一位真正的中国人的血都是热的,这正是中国的希望所在。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9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后魏侍中济阴公之系孙。曾伯祖爽,高祖朝宰相。父镇,太常博士,终侍御史。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精西汉《诗》《骚》。下笔构思,与古为侔。精裁密致,璨若珠贝。当时流辈成推之,登进士第,应举宏辞,授校书郎、蓝田尉。顺宗即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尤奇待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中,与之图事。转尚书礼部员外郎。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即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元和十年,例移为柳州刺史。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日:“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为执友,胡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州。会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已没者,仍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数千里皆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著述之盛,名动于时,时号“柳州”云。有文集四十卷。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节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B.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C.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D.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常博士,太常寺掌管祭祀的官员。博士,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宫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B.用事,当权之意。“方介甫用事,呼吸成祸福。”(司马光《刘道原序》)与“子胥专愎强谏,沮毁用事。”(《史记·伍子胥列传》)均为此意。C.元和,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一种名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帝王遇到大事、要事可以更改年号,这种现象称为“改元”。D.质钱,即典钱、文中抬用男孩或女孩作抵押去借钱。质,用财物或人作抵押。例如《战国策》“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10柳宗元聪慧出众。他年少聪慧机警,精通《诗经》《离骚》。文采构思,可与古人相提并论,当时同辈都推崇他。B.柳宗元仕途波折。王叔文、韦执谊掌权,他转任尚书礼部员外郎。后来他被贬为永州司马,又被贬为邵州刺史。C.柳宗元失意愤恨。他遭贬蛮地,经历瘴病之苦,被激起失意文人的压抑愤恨,他序情叙事,阅览的人都为之伤感。D.柳宗元扶携后进。江岭一带凡是想考进士的学子不远千里慕名而来,拜他为师,在他门下学习的人都会成为名士。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2)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14.文章是如何塑造柳宗元的形象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答案】10.C11.B12.B13.(1)王叔文准备重用他,但恰逢在位时间不长,王叔文就失败了,(柳宗元)和七个同辈人一起都被贬了。(2)(柳宗元)于是起草奏章,请求把柳州授给刘禹锡,自己前往播州。(恰巧)裴度也上奏说这事,刘禹锡最终改任连州刺史。14.①正面描写。文章正面刻画了柳宗元在为文上有《诗》《骚》之风,关注现实,切中时弊;在为人上重视友情,体贴朋友;在为官上体贴百姓,革除陋习。②侧面衬托。通过写王叔文等人对他的重用,侧面衬托他卓越的政治才华;通过写读者对他文章的感受,侧面衬托他的文学才华。【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刘禹锡的母亲年龄已大,如今他要到蛮地去做郡守,那里是西南边陲,来回有上万里的路程,哪能和老母一起去?如果母子各在一方,就是永远的诀别。“今为郡蛮方”中“蛮方”是后置状语,不可断开,排除BD;“如何与母偕行”中“如何”表反问,用于句首,与下句不可断开,排除A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的掌握能力。B
11.“均为此意”错,“子胥专愎强谏,沮毁用事”该句“用事”的意思是执政者。句意:王叔文、韦执谊掌权。/正赶上王安石当权执政,轻而易举就绝对人的福祸。/伍子胥一意孤行强行进谏,诋毁你的行事。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事件先后关系错误。据第二段“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为永州司马”可知,柳宗元先被贬为邵州刺史,之后,再被贬为永州司马。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用”,重用;“会”,恰逢;“同辈七人”,七个同辈人,定语后置;“俱贬”,被动句。(2)主语省略,补充主语“柳宗元”;“草”,动词,起草;“以”,介词,把;“易”,改任【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和描写手法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①正面描写。“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精西汉《诗》《骚》”“写情叙事,动必以文”写柳宗元在为文上有《诗》《骚》之风,关注现实,切中时弊;“吾与禹锡为执友,胡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州”在为人上重视友情,体贴朋友;“宗元革其乡法。其已没者,仍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在为官上体贴百姓,革除陋习。②侧面衬托。“叔文,韦执谊用事,尤奇待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中,与之图事”通过写王叔文等人对他的重用,侧面衬托他卓越的政治才华;“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通过写读者对他文章的感受,侧面衬托他的文学才华。参考译文: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是后魏侍中济阴会的远世子孙。曾伯祖父柳爽,是唐高祖时的宰相。父亲柳镇,是太常博士,(官位)终于侍御史。柳宗元小时候就聪明机警、超群出众,尤其精通西汉的文章和《诗经》《离骚》。下笔构思,可与古人相提并论。(其文)精心削减、缜密细致,灿烂如同珍珠和贝壳。当时同辈都推崇他。(柳宗元)考中进士科,又应试宏辞科,被授任为校书郎、蓝田县尉。唐顺宗即位,王叔文、韦执谊掌权,(二人)尤其器重礼遇柳宗元,将他和监察御史吕温悄悄地引入禁宫内,和他们商议大事。柳宗元转任尚书礼部员外郎。王叔文准备重用他,但恰逢在位时间不长,王叔文就失败了,(柳宗元)和七个同辈人一起都被贬了。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在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司马。柳宗元已经遭贬逐,经历蛮地的瘴病之苦,身处崎岖险阻的环境,这更激起了失意文人的压抑愤恨。他序情叙事,把已切都寄寓在诗文中。作骚体文章十多篇,阅览的人都为之伤感。
12元和十年,(柳宗元)按惯例被调任柳州刺史。当时朗州司马刘禹锡得到播州刺史的任命,诏书下达后,柳宗元同自己所亲近的人说:“刘禹锡的母亲年龄已大,如今他要到蛮地去做郡守,那里是西南边陲,来回有上万里的路程,哪能和老母一起去?如果母子各在一方,就是永远的诀别。我和刘禹锡是知心好友,怎么忍心看他落到这种地步呢?”(柳宗元)于是起草奏章,请求把柳州授给刘禹锡,自己前往播州。(恰巧)裴度也上奏说这事,刘禹锡最终改任连州刺史。柳州当地有种风俗,用男孩或女孩作为抵押去借钱,(如果)过期没还钱,(人质)便被债主没收做奴婢,柳宗元革除了这种土法规。那些已经被债主没收的,(柳宗元)便拿出自己的钱将他们赎回,归还给他们父母。江岭之间凡是想考进士的人,不远千里都跟随柳宗元学习;凡是在柳宗元门下学习的人,一定会成为名士。柳宗元著述很多,名声震动当时,那时他的号是“柳州”。著有文集四十卷。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去世,终年四十七岁。观察使裴行立帮柳宗元办理丧事并护送他的灵柩和妻子儿女返回京师,当时的人都认为裴行立很有义气。(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题渊明像艾可翁①漉酒不孤头上巾②,醉来万事等浮尘。谁家三径无松竹,肯说昨非能几人。仕晋何心更仕刘③,知几闻早去来休。多君不肯腰轻折,非为区区县睿邮。【注】①艾可翁,南宋诗人。咸淳年间,南宋爱国丞相江万里荐之于朝,为朝议郎。贾似道逐万里,目之为同党,艾可翁遂弃官不仕,隐居故里,从事诗歌创作。②头上巾:语出陶渊明诗“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头上巾:这里特指陶渊明自己所戴的漉(过滤)酒巾。《宋书·隐逸传》载,渊明“值其酒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复着之”。③刘,指刘宋。元熙二年刘裕代晋称帝,改国号“宋”,史称“刘宋”。15.下面对两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诗歌首句采用白描手法,抓住画像的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照应题目。B.第二句中“万事等浮尘”,表现了陶渊明视“万事”如“浮尘”的潇洒达观。C.第三联中提到既“仕晋”就不会“仕刘”,既是赞赏陶渊明,也有自比之意。D.尾联作者感慨,不止陶渊明不向督邮低头,还有许多君子也不肯向权势折腰。16.艾可翁为陶渊明画像题诗,表达敬仰之情。请简要概括诗人为何敬佩陶渊明?【答案】15.D16.
13①陶渊明潇洒达观、率性不羁的性格和看透世情、迷途知返的行为,让诗人极为赞赏。②陶渊明有忠于晋室、不肯再次折腰事刘宋的坚贞气节,让诗人极为钦佩。③诗人要以陶渊明自励自勉,表达自己坚守气节,宁可归隐山林,也决不向权势低头的坚定信念。【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D.“不止陶渊明不向督邮低头,还有许多君子也不肯向权势折腰”错误。“多”为“赞美”之意,应为“赞美陶渊明不肯向督邮折腰”。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联“漉酒不孤头上巾,醉来万事等浮尘”写陶渊明好酒成癖,用头巾滤酒,“醉来万事等浮尘”一句赞羡其率真洒脱;颔联“谁家三径无松竹,肯说昨非能几人”,化用《归去来兮辞》中“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觉今是而昨非”两句,表明其既追求高洁的品格,又能迷途知返;颈联“知几闻早去来休”,意指看透官场世情不如趁早离开。可见,陶渊明潇洒达观、率性不羁的性格和看透世情、迷途知返的行为,让诗人极为赞赏。颈联“仕晋何心更仕刘”,既已“仕晋”就不会“仕刘”,陶渊明忠于晋室、不肯再次折腰事刘宋的坚贞气节,让诗人极为钦佩。尾联“多君不肯腰轻折,非为区区县睿邮”中“多”是赞赏之意,“多君不肯腰轻折”赞赏陶渊明的高洁之志,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非为区区县睿邮”,突出自己对自由的崇尚,渴望远离功名,远离尘埃,所以,诗人借此表达自己要以陶渊明自励自勉,表达自己坚守气节,宁可归隐山林,也决不向权势低头的坚定信念。(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陈情表》中,李密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自己缺少亲属帮助并且事必躬亲的孤弱。
14(2)《项脊轩志》中,归有光描写了项脊轩里面有书香之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兰亭集序》中,王羲之用来说明自己关于生和死,长寿和短命的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归去来兮辞并序》中,表现诗人自斟自酌,享受室中之乐,心情很愉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异曲同工。【答案】①.外无期功强近之亲②.内无应门五尺之僮③.借书满架④.偃仰啸歌⑤.固知一死生为虚诞⑥.齐彭殇为妄作⑦.引壶觞以自酌⑧.眄庭柯以怡颜【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期功、僮、偃、啸、固、虚诞、彭殇、妄作、觞、酌、眄、柯、怡。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一)语言文字基础知识与运用(本题共4小题,8分)18.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词类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非臣陨首所能上报B.乐琴书以消忧C.则刘病日笃D.东犬西吠【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A.“上”,名词作状语,向上。句意: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所能向上报答朝廷的。B.“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句意:以抚琴读书为乐自然可以解闷消愁。C.“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句意: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D.“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句意:东边的狗对着西边叫。故选B。19.关于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错的一项是()①夙(平素,过去)遭闵凶②舅夺(夺去)母志③九岁不行(不会走路)④见长人者好烦(厌烦)其令⑤门衰祚(福分)薄⑥吾妻来归(旧指女子出嫁)A.①②⑤B.②④⑥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C【解析】
15【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①夙,早年、幼时。句意:小时候遭遇到了不幸。②夺:改变。句意:舅父强迫母亲改变了守节的志向。④烦:繁多,这里作动词。句意:看见那些当官的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故选C。20.关于下列特殊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②乐夫天命复奚疑③遂见用于小邑④仰观宇宙之大⑤而君幸于赵王⑥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A.①④/②⑥/③⑤B.①③/②⑥/④⑤C.①②/④⑥/③⑤D.①③/⑤⑥/②④【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①定语后置句,“为观游”是“豪富人”的定语,正常语序是“凡长安为观游豪富人及卖果者”。句意:凡是长安城里(种树)以观赏游览的有钱有势的人家以及种树卖果的人。②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奚”作“疑”的宾语,正常语序是“乐夫天命复疑奚”。句意:乐安天命,还疑虑什么呢?③被动句,“见……于”表被动,句意:于是(我)就被委派到小县做官。④定语后置句,“大”是“宇宙”的定语,正常语序是“仰观大宇宙”。句意:抬头观望辽阔的宇宙。⑤被动句,“于”字表被动,句意:而您被赵王所宠幸。⑥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何”作“以”的宾语,正常语序是“又以何蕃吾生而安吾性耶?”。句意:又怎么能使我们繁衍生息而安顿我们的身家性命呢?综上,①④定语后置句;②⑥宾语前置句;③⑤被动句。故选A。2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表”是一种文书,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因为“表”的阅读对象是皇帝,所以一般都态度诚恳,措辞谦恭。B.“察臣孝廉”“举臣秀才”中的“察”“举”是推荐的意思,这是古代的察举制,汉代开始、推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担任官职。C.“字”,又称“表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16D.“迁”,表示官职的调动改派。一般情况下,“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削职、表示削职的还有“陟、谪、黜”等。【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表示削职的还有‘陟’”错误,陟: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出师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故选D。(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是北方的寒冷引得雪花翩跹起舞,还是姿态袅娜的雪的降临赋予了北方以寒冷?反正在北方,寒冷与雪花是一对孪生姐妹,它们总是结伴而来,_____①_____。尤其在北方之北方,也就是我的故乡北极村——那个夏至时可以看到白夜的地方,每年的九月底就进入冬季了,雪花会与还没有享受够暖阳的我们②。初始的雪似乎还不大敢肯定这就是它们的落脚之地,所以雪下得很斯文,有点③的味道。一旦它们发现这片寒冷的土地使它们毫发无损,且能保持其明艳的肤色时,它们就一改矜持的姿态,纷纷扬扬地腾空而下,把大地染得一片洁白,一片苍茫。雪来了,天气越来越冷了。这时的北方大地寸草不生,看不到一丝绿色,所有的植物都成了寒冬的战利品,被彻底地俘虏了,无声无息。我童年记忆中的北方人的餐桌上,是看不到新鲜的绿色蔬菜的。不似现在,运输的畅通和市场经济的发达,使人们在数九寒天也能吃到来自南国的蔬菜。22.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这时的北方大地一根草也不长,所有的植物都悄悄地被冻坏了。”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24.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成一个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2.①形影不离/相伴而生②不期而遇③小心翼翼23.①原文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所有的植物”都被冻坏的情形。②原文多用短句,描写更加细腻,且符合文段整体叙述风格。③原文语言更富有文学性,表达效果比用口语好,更符合文段语言风格。24.一改矜持的姿态纷纷扬扬地腾空而下的它们,把大地染得一片洁白、一片苍茫。【解析】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17第一空,上文“寒冷与雪花是一对孪生姐妹,它们总是结伴而来”是说它们彼此关系亲密,经常在一起,此处可填“形影不离或相伴而生”。形影不离:形容彼此关系亲密,像自己的影子一样紧紧地跟着,经常在一起。相伴而生:表示一种事物的产生往往不是孤立的,而会伴随着另外一种事物的产生。第二空,语境“还没有享受够暖阳的我们”与雪花相遇,说明没有约定,是意外碰见,此处可填“不期而遇”。不期而遇:没有约定而遇见。指意外碰见。第三空,语境“似乎还不大敢肯定”“雪下得很斯文”说明雪下得谨慎,此处可填“小心翼翼”。小心翼翼:形容言行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大意。【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原文“被彻底地俘虏了”,赋予植物人的动作,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所有的植物”都被冻坏后的情形。原文由五个句子构成,与改句相比多用短句,“看不到一丝绿色”“无声无息”等使描写景物更加细腻,且符合文段整体叙述风格“寸草不生”“无声无息”使用四字短语,较为整齐;“看不到一丝绿色”“所有的植物都成了寒冬的战利品,被彻底地俘虏了”,更富有文学性,表达效果比用口语好,更符合文段风格。【2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改写长单句,先要确定主干成分,然后确定附加成分,最后调整语序。画线句主语是“它们”,谓语动词为“染”,主干句即为“它们染”;“一改矜持的姿态,纷纷扬扬地腾空而下”作定语修饰“它们”;“一片洁白,一片苍茫”作“染”的补语;修改后的长单句为:一改矜持的姿态,纷纷扬扬地腾空而下的它们,把大地染得一片洁白、一片苍茫。四、写作(60分)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人说热情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鲜衣怒马少年时,“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的热情最为宝贵。也有人说理性才是少年内心最重要的珍宝,“慎终如始,常以为戒”的理性也不可或缺。还有人说人生如茶,要在沉浮中积淀理性,在复焙中迸发热情,惟其如此才能余韵犹长。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热情与理性:奋勇与明辨的交织之花
18热血是激情的火焰、是人类进步的内燃机,理性是冷静的冰霜、是人类前行的指南针。热情可以让我们有勇气和力量去追求理想和正义,但也可能让我们盲目和冲动。理性可以让我们有判断和分析的能力,但也可能让我们失去感情和同情。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需要在热情与理性之间找到平衡,让勇敢与智慧共同照亮前行的道路。理性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无论是为人,还是处世,都要保持理性的心态。哲学家康德提出了“永久和平”的理想。他认为人类应该追求一个没有战争和暴力的世界,但这需要建立在法律和道德的基础上。他既有着对和平的热情,又有着对现实的清醒。我们需要这样的理性,才能在动荡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正确的选择。热情较之理性,更多的是一种态度,如对待事物敢做敢当的责任感,不畏强暴、大度能容的心胸,以及即使一无所有也不怕从头再来的勇气等。经济学家张培刚是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人,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中国改革开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政策建议。他既有着对国家富强的愿望,又有着对问题本质的分析。我们需要这样的热情,才能在艰难的岁月中保持坚定的信念,勇往直前。失去理性的热情可以说是考虑不周的鲁莽和冲动,而失去了热情的理性则是懦弱与胆怯、顺从与屈服。理性和热情交织,摩擦出亮丽的火花。钟南山院士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不仅有着爱国的热情,敢于说真话,揭露真相,还有着科学的理性,积极推动防控措施和医学研究。他的事迹告诉我们,热情与理性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我们需要在热情中保持清醒,在理性中保持温暖,这样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现实中不断前行。然而,在我们生活的时代,热情与理性的辩证关系并非易事。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我们时常面临压力与困惑。热情的冲动可能会导致我们在关键时刻做出错误的选择,而过于理性的思考则可能让我们变得麻木不仁。在这种情况下,保持热情与理性的平衡尤为重要。“冷眼看穿却熟肠挂住,有着温柔与宽厚的心。”我们要学会放慢脚步,给自己留出时间去思考。我们要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以拓展自己的视野。在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速度之快使人们容易陷入信息茧房,失去对事物的全面认识。在这种情况下,倾听不同观点的声音,既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也有助于平衡我们的热情与理性。我们要学会保持谦虚。在追求热情与理性的平衡过程中,我们必然会遇到挫折与困难。谦虚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进而激发我们在热情与理性之间努力寻求平衡。总之,热情与理性是人生的双翼,它们共同支撑着我们在人生道路上的飞行。“热情必须和智勇连接起来,方能避免环境的摧残。”只有在热情与理性相互辅助、相互协调的状态下,我们才能迎接挑战,勇往直前,谱写出一段更加精彩的人生篇章。让我们用理性为墨,用热情点染,共同描绘出奋勇与明辨的交织之花。【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19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关键词是“热情”和“理性”,三句话给出了三种看法。前两种分别肯定了热情或者理性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第三种辩证看待二者关系,既需要积淀理性,也需要迸发热情。我们首先分析两个词语的内涵及价值。理性是指人在正常思维状态下时为了获得预期结果,有自信与勇气冷静地面对现状,并快速全面了解现实分析出多种可行性方案,再判断出最佳方案且对其有效执行的能力。理性是人类智慧的体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车轮,让我们能够理性思考、客观分析问题,做出明智的决策;理性的思维方式能够让我们看清问题的本质,并根据事实来做出判断和决策,从而避免被情绪左右而做出错误的决定;理性是追求真理的道路,只有通过理性思考和科学方法才能更接近真理,掌握真知,因此理性的重要性在于它让我们的思考更客观、更准确。同时,要注意与“冷漠”“机械”“理智”等概念的区分。热情是指人参与活动或对待别人所表现出来的热烈,积极,主动,友好的情感或态度。在这里主要指它对事的一面,即“参与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热烈,积极,主动”。热情是人类情感的表达,它让我们有热情与动力,追求自己的梦想。只要有热情,就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所喜欢的事情中,创造出更出色的成绩;热情能够让我们发现生命的美好,发现这个世界的多彩与丰富,感受到身边的温暖与幸福。因此,我们应该懂得欣赏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感受每一份爱与关怀;热情能够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创新力,让我们不断尝试新的事物,追求更好的人生。只有拥有热情,才能让自己具有无限的可能性。但也要看到热情虽然能使我们充满活力,但过度的热情也可能让我们盲目,我们需要意识到自身的能力和局限性,不要冲动行事;热情有不长久易消退的特点,在追求热情的同时,如何更长久的变热情为热爱,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综合看来,热情与理性二者之间是辩证关系,不仅不矛盾,反而能相得益彰。譬如,在理性引领下的热情会更具价值,这在所有科学家、革命家那里都有具体而生动的体现,在当今的诸多成功人士那里也有完美的诠释。理性让我们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什么时候不能做什么;一旦理性发出做好某事的指令,热情则让我们全力以赴,身心俱入。但热情如水,只有在理性之堤的护卫下才能安全有为,一旦热情之水溢满理性的堤坝或冲毁理性的堤坝,灾难就会发生,不幸就会降临。写作时可采用层进式结构或者对照式结构。如先分别肯定“热情”和“理性”的意义,然后再说明二者的局限,最后阐述应将二者结合起来,不失理性与热情,才是最好的做事方法。立意:1.让热情与理性齐飞。2.以理性看世界,以热情报华夏。3.理性为墨,热情点染,成就美好人生。
20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