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四川省射洪中学校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考试(二)文综地理 Word版含解析

2023届四川省射洪中学校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考试(二)文综地理 Word版含解析

ID:83516622

大小:960.53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3-07-08

上传者:老李
2023届四川省射洪中学校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考试(二)文综地理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2023届四川省射洪中学校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考试(二)文综地理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2023届四川省射洪中学校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考试(二)文综地理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2023届四川省射洪中学校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考试(二)文综地理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2023届四川省射洪中学校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考试(二)文综地理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2023届四川省射洪中学校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考试(二)文综地理 Word版含解析_第6页
2023届四川省射洪中学校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考试(二)文综地理 Word版含解析_第7页
2023届四川省射洪中学校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考试(二)文综地理 Word版含解析_第8页
2023届四川省射洪中学校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考试(二)文综地理 Word版含解析_第9页
2023届四川省射洪中学校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考试(二)文综地理 Word版含解析_第10页
资源描述:

《2023届四川省射洪中学校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考试(二)文综地理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射洪中学高2023届高考适应性考试(二)文科综合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023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末全国人口为141175万人(不含港澳台居民),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如图为1950—2022年每年净增人口统计图(不含港澳台居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导致1959—1962年我国总人口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A.人口寿命较低B.三年自然灾害C.生育愿望降低D.计划生育政策2.2022年末我国出现近60年来的首次人口负增长,近期会导致()A.养老行业加速发展B.房地产行业崩溃C.义务教育教师过剩D.运输业客源不足【答案】1.B2.A【解析】【1题详解】根据图中信息,1959—1962年,人口净增长曲线呈现断崖式下降,且出现人口比上一年减少1000万的非正常现象。生育愿望和计划生育导致人口减少的过程是渐进式的,且计划生育政策在1979年被提出,C、D错误;人口寿命低,人口数量呈渐近式变化不会突变,A错误;1959—1961年连续3年自然灾害,使经济发展出现了波折,人民生活水平降低,出生率锐减,死亡率突增,B正确。故选B。【2题详解】

12022年末,我国出现近60年来的首次人口负增长,主要是人们生育意愿较低,出生率低,老年人口比重增大,老年人死亡率升高等原因造成的,所以近期会导致养老行业加速发展,A正确;我国有14多亿人口,人口基数大,对房地产、义务教育教师、运输业需求较大,首次人口负增长对其冲击相对较小,B、C、D错误。故选A。【点睛】人口增长分为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自然增长主要在于本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当本地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较多,反之则较少。机械增长一般指的是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包括气候、文化教育、政治、经济等因素,其中,目前影响人口迁移最主要的因素在于经济因素。站城融合是以综合客运枢纽为中心,通过空间的合理构建与功能的协调整合,在确保交通功能运行良好的同时,形成以综合客运枢纽为主体的城市活力区。下图示意站点客流—城市功能空间促生关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可以最先实现站城融合的客运中心站点为()A.高铁站B.汽车站C.地铁站D.航空港4.站城融合发展促生城市功能空间,图中L示意的功能空间是()A.居住生活空间B.交通换乘空间C.工业生产空间D.娱乐休闲空间【答案】3.A4.B【解析】【3题详解】

2结合材料可知,“站城融合”是指客运枢纽与城市空间紧密融合,依托站点及周边区域快速发展,将交通功能与城市公共服务功能有机衔接,形成交通建设与城市发展联动效应。结合所学可知,高铁站是汇聚了现代化设计、高科技技术和人气的场所,外来、内生和中转客流多,对城市区域带动作用明显,A正确;汽车站无论是客流还是配套服务和基础设施等都没有高铁站完善,故“站城融合”不如高铁站好,不是最先实现“站城融合”的站点,B错误;地铁站主要分布在城市内部,服务的人口主要是本市人口,外来和中转客流较少,很难形成以综合客运枢纽为主体的城市活力区,C错误;航空港离市中心远,需要广阔的土地,占地面积大,连接两端的地点比较远,不易与城市融合,D错误。故选A。【4题详解】根据图示可知,中转客流使得与其他节点的联系程度增强,从而会促生交通换乘空间,B正确,居住生活、工业生产、娱乐休闲与中转客流关系不大,ACD错误。故选B。【点睛】近年来全国很多城市在铁路站点建设运营过程中,都开始注重加强“站城融合”,杭州西站是我国首个“站城融合”枢纽,杭州西站是一个集铁路、轨道交通、长途客运、地铁、公交、出租及社会车辆等多种交通于一体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将助力推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打造辐射全国的枢纽大平台。每年5月份,昌邑北部渤海沿岸的70万亩(1亩≈666.67平方米)盐田便迎来春盐收获季,当地在盐田布局风力发电设备,获得了较好的效益。下图为昌邑盐场位置图。完成下面小题。5.昌邑市春盐收获时间集中在每年5月份主要原因是该月()A.气温最高B.蒸发旺盛C.光照最强D.风力较强6.在盐田布局风力发电设备有利于()A.提高盐田晾晒效率B.降低晒盐的能源消耗C.提供大量就业岗位D.提高土地空间利用率【答案】5.B6.D【解析】【5题详解】

3根据昌邑市的位置,结合所学知识可判断出,5月份不是气温最高的月份,A错误;该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每年春季该地降水较少,蒸发旺盛,春末尤为明显,适合晒盐,因此该地春盐收获时间集中在每年5月份,B正确;该地光照最强的季节是夏季,C错误;该地盛行冬季风和夏季风,5月不是风力强的季节,D错误。故选B。【6题详解】在盐田布局风力发电设备并不能提高盐田的晾晒效率,A错误;晒盐活动主要靠自然蒸发,并不需要消耗电能,B错误;风电设备的布设与运营对劳动力的需求量较小,因此并不能提供大量就业岗位,C错误;昌邑位于沿海地区,地势低平,受海风的影响较强,在盐田布局风力发电设备有利于开发当地的风能资源,提高土地的空间利用率,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D正确。故选D。【点睛】晒盐是指将海水晒成盐的过程。我国沿海地区,有很多盐场,通过圈围海水的方式,在太阳下暴晒,使水分蒸发掉,逐渐结晶形成固态的盐。图示意我国某区域地质剖面。完成下面小题7.该区域①②③④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依次为()A.④③②①B.③②①④C.③②④①D.①②③④8.该区域泥岩层厚度较黄土层小,主要是因为泥岩层()A.形成时的堆积作用弱B.形成后的侵蚀作用强C.形成时的侵蚀作用强D.形成后的堆积作用弱9.推测该区域经历的地壳抬升次数至少有()A.1次B.2次C.3次D.4次【答案】7.B8.A9.C【解析】【7题详解】根据沉积岩层“老的岩层在下,新的岩层在上”的岩层沉积规律,可推知③岩层比②岩层形成早,②岩层比①岩层形成早。根据“侵入者形成晚,被侵入者形成早”的岩层形成规律,从图中可以看出④岩层入侵了①、②、③岩层,可推知④岩层形成最晚。故四类岩层按照形成早晚排序依次为③②①④,B正确,ACD错误。故选B。

4【8题详解】沉积岩层的厚度大小,主要与形成时的堆积作用强弱和形成后的侵蚀作用强弱有关。该区域泥岩层厚度较黄土层小,可能是因为形成时的堆积作用弱,沉积物厚度小,也可能是因为形成后的侵蚀作用强,导致岩层厚度减小。结合图示信息可以看出,泥岩层呈水平状分布,没有侵蚀面存在,而黄土层地表崎岖不平,有侵蚀面存在,说明形成后泥岩层没有遭受明显的侵蚀作用,而黄土层形成后反而遭受了较强的侵蚀作用,只可能是泥岩层形成时的堆积作用弱,A正确,BCD错误。故选A。【9题详解】区域地壳抬升会造成侵蚀作用加强从而形成侵蚀面,侵蚀面数量与地壳抬升次数相同,即一个区域有多少个侵蚀面就反映出该区域经历了多少次地壳抬升。结合图示信息,图中有3个侵蚀面(其中页岩表层的侵蚀面因为断层而错位,属于同一个侵蚀面),由此推测该区域至少经历了3次地壳抬升,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地质剖面图是对某一地质构造所作的垂直剖面图,包括地质地貌示意图、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褶皱和断层构造示意图等。判断内容主要背斜和向斜的形态特征、地层形态和发展演变等,或分析并判断该地区的岩石类型及其矿产分布状况等。平槽流量是河槽(又称河床)在水位与滩面齐平情况下的过流能力,能综合反映河流主槽的形态和大小。河床的“驼峰”河段(指因冲淤作用导致某处河床高于其上下游河段的河床),会使水流和泥沙沉积发生改变。下图为黄河下游典型年份依次从花园口到利津四个观测点河流平槽流量曲线图。完成下面小题。10.四个观测点所在河段中最早形成“驼峰”河段的是()A.花园口B.高村C.艾山D.利津11.“驼峰”河段对两岸构成严重威胁,其中最主要的威胁来自()A.河道淤积,排洪能力降低B.河道弯曲,排洪能力降低C.流速加快,加剧两岸的冲刷D.流速减慢,导致河流改道

5【答案】10.B11.A【解析】【10题详解】由材料可知,河流的“驼峰”河段指因冲淤作用导致某处河床高于其上下游河段的河床。河床因泥沙堆积不断增高,出现“驼峰”河段,河流平槽流量越来越小,河槽的过流能力降低。由图可知,1994年黄河下游平槽流量自上游向下游减小,与1994年相比,1997年汛前,高村观测点所在河段平槽流量减小,且减小最多,平槽流量小于其他三个观测点所在河段,说明1997年汛前高村观测点所在河段已经出现了“驼峰”河段,其他三个观测点所在河段当时还没有出现“驼峰”河段,所以,高村观测点所在河段最早形成“驼峰”河段,B正确,ACD错误。故选B。【11题详解】河流的“驼峰”河段指因冲淤作用导致某处河床高于其上下游河段的河床,会使水流和泥沙沉积发生改变。在河流洪水期,由于“驼峰”河段的存在,河道淤积,河床的排洪能力降低,洪水不能及时流向下游,对两岸构成严重威胁,A正确,C错误;河床的“驼峰”河段指因冲淤作用导致某处河床高于其上下游河段的河床,河道没有发生弯曲、也没有发生改道,BD错误。故选A。【点睛】黄河下游“驼峰”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不同河段的冲淤情况不同,造成过流能力出现明显的差异所致。二、非选择题(共160分)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46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唐代布朗族先民在迁徙途中发现茶叶,遂在景迈山定居。他们在茂密的原始森林中建寨,在寨子周围采用林间开垦和林下种植技术种植茶树,在海拔较低的山谷开辟耕地(早期刀耕火种)。历经千年的保护与发展形成了林茶互生、人地共荣的古茶林文化景观。2013年,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被列为首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下图为景迈山空间格局示意图。

6材料二云南大叶茶是耐阴、喜温、喜湿的作物。独特的林间开垦和林下种植技术,使景迈山古茶林具有与天然林十分相似的生态系统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充满生态智慧,古茶林自形成至今,不施肥料,不洒农药。林间开垦技术:每一处古茶林外围均留有40米宽的天然林作为防护线。林下种植技术:在由高含水率的木荷、榕树等组成的天然林中砍去部分乔木和灌木然后栽种茶树,形成古茶林,古茶林呈现出明显的乔木层—灌木层(茶树主要分布层)—草本层的上、中、下立体群落结构。材料三近年来,澜沧县围绕争创“绿色经济强县”和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的契机,主动融入“一县一业”茶产业示范县建设,打造精品茶叶,现代台地茶园发展迅速。因鲜叶采摘后的储存、运输、加工的时机都将直接影响茶叶品质,当地需扩建茶叶加工厂。(1)分析布朗族先民将耕地布局在海拔较低的山谷的合理性。(2)分别说明林间开垦和林下种植技术所体现的农业生态智慧。(3)请说明相较于生活圈,当地茶叶加工厂选址于生产圈的益处。(4)分析澜沧县以茶产业为特色主动融入“一县一业”示范县建设产生的积极意义。【答案】(1)与古茶林保持一定距离,减轻早期刀耕火种对古茶林环境的破坏;地势较低,地表径流流经村寨和台地茶园,为耕地土壤补充养分;热量条件较好,满足作物生长需求;水源条件较好(2)林间开垦:利于保持古茶林内部温度、湿度稳定;削弱风速,减轻大风对古茶林的干扰;阻隔不同古茶林之间病虫害的传播;林下种植技术:保留部分乔木,为茶树遮阴;木荷、榕树等植被含水率高,着火点高,能防范山火;枯枝落叶为茶树生长提供营养;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有助于减轻病虫害。(3)生产圈:维护传统民居、传统村落景观风貌;缩短茶叶加工之前的运输时间,提高茶叶品质。(4)

7有利于培育特色产业,减轻产业发展的同质化程度;有利于提高当地知名度,促进招商引资;有利于促进茶叶的销售,开拓消费市场;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增加当地政府财政税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提供就业岗位,实现乡村振兴。【解析】【分析】本题以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为材料,设置4道小题,涉及农业区位因素、农业发展方向、工业区位因素和工业发展对区域环境的影响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小问1详解】布朗族先民将耕地布局在海拔较低的山谷,地势低平,利于耕种,且与古茶林保持一定距离,以减轻早期刀耕火种对古茶林环境的破坏;地势较低,热量条件较好,能满足农作物生长对热量的要求;山谷地势较低,地表径流从山上流经村寨和台地茶园,利于灌溉,水源条件较好;地势低,利于水土沉积,为耕地土壤补充养分等。【小问2详解】林间开垦:在每一处古茶林外围均留有40米宽的天然林作为防护线,增加地表粗糙度,利于降低风速,减轻大风对古茶林的干扰;通过天然防护林调节古茶林内部的温度、湿度;在不同古茶林之间形成阻隔,隔断不同古茶林之间病虫害的传播等。林下种植技术:使古茶林呈现出明显的乔木层—灌木层(茶树主要分布层)—草本层的上、中、下立体群落结构;保留的部分高大乔木,可以为茶树遮阴,削减光照;木荷、榕树等植被含水率高,着火点高,可以有效防范山火;乔木的枯枝落叶为土壤提供有机质,促进茶树生长;立体群落结构,生物种类多,生物多样性丰富,有助于减轻茶树的病虫害等。【小问3详解】生产圈靠近茶树种植区,可以缩短茶叶采摘、加工之间的运输时间,提高茶叶品质;远离生活圈,利于维护传统民居、传统村落景观风貌等。【小问4详解】“一县一业”茶产业示范县建设,打造精品茶叶,有利于培育特色产业,减轻产业发展的同质化程度;“一县一业”茶产业有利于打造当地茶叶品牌,提高知名度,促进招商引资;有利于扩大茶叶的销售市场,增加居民收入;有利于完善产业链,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供就业岗位,增加当地政府财政税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利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交通运输,实现乡村振兴等。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8伊比利亚半岛地处欧洲西南角,海岸平直,多高原和山地,中部的高原平均海拔610米,占半岛面积的60%。半岛上的最高山峰海拔为3478米。半岛约有1800条河流,最长的河流为塔霍河(1038千米),但大多数河流水量不丰。下图示意伊比利亚半岛地形、主要河流和城市分布。(1)结合伊比利亚半岛地形状况,阐释半岛河流的水系特点。(2)分析伊比利亚半岛河流水量不丰的自然原因。(3)夏季伊比利亚半岛的河谷会形成高温带,分析其对河流与地下水相互补给关系的影响。(4)伊比利亚半岛河流开发利用程度较高,列举开发利用方式并阐释其原因。【答案】(1)伊比利亚半岛多山地高原,中部高原且面积较大,成为河流发源地和分水岭;伊比利亚半岛中部海拔较高,西部与东部海拔较低,河流顺地势由中部大致呈放射状向西或向东分流,流程短;山地高原分割水系和河流,落差较大,流速快;河流众多,流域面积较小。(2)伊比利亚半岛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少,且夏季干热,蒸发量大,河流径流损耗多;半岛河流众多,流域面积较小;半岛无高大山脉,基本无高山冰雪融水补给,故而河流水量不丰。(3)流经河谷高温带的河流,因温度高,河水蒸发旺盛,河流水位下降;地下水水位高于河流水位,地下水补给河流水。(4)伊比利亚半岛河流开发利用方式主要是水能发电、跨流域调水、航运、灌溉、养殖、旅游等。伊比利亚半岛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城市、工业、农业灌溉用水、电力、航运的需求量大。【解析】【分析】本题以伊比利亚半岛地形、主要河流和城市分布为材料,设置4道小题,涉及河流水系特征、陆地水源补给、流域开发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小问1详解】

9从海拔、地形地势对地表径流的影响入手,阐释半岛河流的水系特点。读图可知,伊比利亚半岛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中部地势高,以高原山地为主,成为河流发源地和水系的分水岭;伊比利亚半岛西部与东部海拔较低,河流顺地势由中部向西或向东分流,分别注入大西洋、地中海,半岛面积较小,河流流程短,流域面积小;地势落差大,河流流速快,水能资源丰富等。【小问2详解】从气候和地形两方面分析伊比利亚半岛河流水量不丰的自然原因。伊比利亚半岛位于40°N附近,大部分地区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降水偏少,且气温高,蒸发量大,河流径流损耗多;半岛地形多山,河流水系众多,流域面积较小,流速快;半岛无高大山脉,没有高山冰雪融水补给,补给类型较单一,故河流水量不丰。【小问3详解】从气温与水循环环节的因果关系,地下水与河流水的互补关系角度,分析夏季河谷高温带对河流与地下水相互补给关系的影响。流经河谷高温带的河流,受高温影响,河流水蒸发旺盛,而夏季降水稀少,河流缺少雨水补给,导致河流水位下降;此季节地下水水位较高,河流水位低于地下水水位,地下水补给河流水。【小问4详解】从半岛的社会经济状况和河流的社会经济价值入手,列举开发利用方式并阐释其原因。伊比利亚半岛所在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口较多,工业、农业、城市人口对水资源需求量大,水资源河流开发利用的方式主要是水能发电、灌溉用水、航运等,除此之外,为缓解水资源紧张状况,可以进行跨流域调水;为综合利用水资源,可以发展淡水养殖、旅游等。14.[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来临,利用闲暇时间开展旅游活动成为一种日益普遍的社会需求。然而,近年来国内许多知名景区都会面临游客量井喷、人满为患的压力,甚至发生拥挤事件。研究显示,景区旅游拥挤事件的发生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如图示意国内景区旅游拥挤事件分布规律。

10指出国内景区最容易发生拥挤事件的时间和空间,并分析其成因。【答案】时间上,全年之中10月拥挤事件发生频率最高,一天之中旅游拥挤事件发生较频繁的时段主要集中在下午。空间上,山岳型景区发生拥挤的频率最高。原因:10月初为国庆节,游客集中出行;各大景区下午游客数量最多,尤其在临近景区关闭的时段,游客集中返程离开景区,人流集中。山岳型景区地形条件特殊,有较多空间狭小地带,尤其是有较多较窄的游客通行通道,对游客的空间流动限制性较强,容易发生拥挤。【解析】【分析】本题以国内景区旅游拥挤事件分布为背景,涉及拥挤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及其原因分析等相关知识,考查对图表信息的阅读与获取能力,知识的调动和运用能力及对地理问题的阐释能力。【详解】由设问可知,需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分析。结合图中信息可知,时间上应从一年内和一天内两种情况展开分析。从一年内来看,10月拥挤事件发生频率最高;从一天内来看,下午时段拥挤事件发生较多。空间上山岳型景区发生拥挤的频率最高。拥挤主要从景区旅游承载力和景区游客数量两方面分析。游客多在假期集中出行,十一黄金周等时段各大景区游客数量较多,景区易发生拥挤。山岳型景区道路崎岖,有较多空间狭小地带,且游客游览线路较为固定,景区旅游承载力较低,易发生旅游拥挤事件。15.[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过去,盐碱地的治理以完善排水为主。21世纪初,农田水利专家在陕西富平盐碱地开展“改排为蓄”的实验,将区域来水量全部蓄积在沟道系统中,不对外排水,蓄水沟内长期保持有水。随着蓄水沟中水位的升降,逐步实现向下压盐,保证耕作层不受盐碱干扰。多年来,“改排为蓄”不仅形成了稳定的高产良田,还取得了较好的环境效益。如图示意“改排为蓄”原理。分析“改排为蓄”改良盐渍化土壤的原理,并简述其与排水相比所产生的环境效益。【答案】原理:采用深沟排盐,在降水、灌溉退水等影响下,蓄水沟水位高时,水中盐分浓度低,渗入土壤中的盐(溶液)浓度低;水位低时盐浓度高,更多的盐(溶液)向耕作层以下的土壤入渗,从而不影响上层土壤。

11环境效益:减少排水造成的水资源浪费;减少排水对下游造成的污染;增加土壤含水量,减轻(因排水失水导致的)土壤板结;蓄水沟能够增大空气湿度,调节局地小气候。【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土壤盐渍化的治理,水污染的治理措施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核心素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