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需要立足本土、深耕沃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时代进步相适应、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用文化滋养助推制度建设。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创造出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形成了天下为公、四海一家、民惟邦本、德主刑辅、礼义廉耻、选贤任能、革故鼎新、亲仁善邻、以和为贵等一系列价值理念,形成了一整套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其中的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于国家制度、运用于国家治理,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充实和完善,为中国人乃至全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对于当代中国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全面、深刻的,需要勇于并善于借鉴,不断推陈出新。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这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观念。在中国人的眼里,国和家紧密相联,国由家组成,家是国的细胞,家庭是国家和谐安定的基础;家庭秩序是国家秩序的前提和保障,家齐才能国治。在这种治理模式下,国家治理与家庭治理息息相关,家庭伦理与爱国情怀高度一致,强调正确对待个人、社会与国家的关系,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民族和国家利益。这一价值内涵已深深融入中国人民的血脉,成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德主刑辅是我国古代基本的治国方略,其发端于西周“明德慎罚”的观念。孔子继承这一思想,主张“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倡导为政以德。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儒家,主张前德而后刑、大德而小刑、务德而不务刑的观点,确立德主刑辅的法制原则。德法共治的基本原则,蕴含着法治与德治辩证统一的思想。二者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完善,逐步形成系统的治国理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对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1《论语》的“礼之用,和为贵”和“四海之内皆兄弟”,《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无不蕴含着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价值理念,体现了对和谐、和平的珍视。这些价值理念发展至今,可理解为与邻邦之间和睦相处、守望相助,妥善协调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促进世界各国相互尊重、和谐相处、合作共赢。它们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滋养着中国外交理念的根脉,并运用于国家治理实践,凝练为传之后世的治国理政经验和制度。(摘编自张剑伟《用文化滋养助推制度建设》)材料二:礼治思想代表了中国文化需要从伦理道德角度来建设理想社会秩序的重要特点。尽管近代以来人们大量批评儒学的所谓“泛道德主义”,可是如果我们从中国文化的习性出发,即可发现这一批评的片面。不管现代人是否承认,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还是要特别注重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重建秩序,而不能完全指望法治等制度建设。所谓伦理道德,并不就是今人通常所理解的道德说教,而主要包括社会风气的改造,行为规矩的塑造,社会道德的提升等内容。我们要明白,中国人历来都是相信非正式的制度胜过正式的制度,习俗、传统的力量大于制度、法律的力量,心理上认可的权威大于官方政策的权威。如果法治代表的是用统一的、一刀切的制度来管理这个社会的话,礼治代表的则是通过习俗、传统的力量来管理。中国人认为制度是死的,而人是活的;凡是不符合人情的制度、法律和规则,随时会被人们根据具体情况变通。所以,礼才是维护社会和人间秩序最重要的纽带,礼比法更能发挥约束中国人行为的作用。这当然不是说中国人自古以来不重视法律,或中国文化不需要法律。我只是说在中国文化中礼大于法,没有说以礼代法。可以这样说,礼是中华文明成为文明的关键所在。(摘编自方朝晖《礼治与法治:中西方制度的基础研究》)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B.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价值理念、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需要不断推陈出新。C.德法共治脱胎于古代德主刑辅的基本治国方略,在孔子、董仲舒的传承中形成系统治国理论。D.中国人历来相信非正式制度的重要性,认为在现实生活中要注重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重建秩序。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化与制度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制度体系能够承载文化价值理念。B.修齐治平理想造就的治理模式,强调个人利益对国家利益的服从。C.以德治国,同时注重法律约束,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重要意义。D.“地球村”抗疫“异域同天”体现的思想与材料一结尾段表达的意义不相通。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作者观点的一项是()A.梁漱溟认为,对于团体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与不和,“总要以情动,以理喻,而必不可以势(法律)相胁(以威力控制、强迫)”。B.法学教授张晋藩说:“法合人情则兴,法逆人情则竭。情入于法,使法与伦理相结合,易于为人所接受;法顺人情,冲淡了法的僵硬与冷酷的外貌,更易于推行。”C.
2“儿子刺死辱母者被判无期徒刑”引发舆论热潮,广大网友呼吁“应该正视此事发生之时的伦理情境,站在当事人的角度更多考虑。”D.张文宏团队称“新冠的症状与流感、感冒等相似,阳后99.5%的人不必去医院”,这比国务院的“防疫二十条”更让人信任。4.对于闹离婚的夫妻,传统讲究“劝和不劝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也规定“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请结合材料二的观点,从“礼治”与“法治”的关系角度对以上态度与行为的相同点、不同点作出分析。【答案】1.B2.D3.A4.相同点:均尊重习俗与传统对待婚姻的力量,尽量维护家庭的稳定,并以此求得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不同点:亲友对待“闹离婚的夫妻”的做法,只是单纯地体现了“礼”的习俗对人的行为的约束力;《民法典》关于“应当调解”的表述,则对法院“调解”后仍可以判决离婚的权力进行了保留,这既是对中国文化“礼大于法”的尊重,又说明在现代社会“礼不可代法”。【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错误,原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可见主客体颠倒。C.“在孔子、董仲舒的传承中形成系统治国理论”错误。原文为“德法共治的基本原则,蕴含着法治与德治辩证统一的思想。二者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完善,逐步形成系统的治国理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可见“德法共治”是在德法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完善,逐步形成的系统治国理论。D.“认为在现实生活中要注重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重建秩序”错误。原文为“不管现代人是否承认,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还是要特别注重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重建秩序,而不能完全指望法治等制度建设”,选项的“认为……”不合文意。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意义不相通”错误,材料一尾段“这些价值理念发展至今,可理解为与邻邦之间和睦相处、守望相助,妥善协调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促进世界各国相互尊重、和谐相处、合作共赢”,强调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积淀的价值理念,能够运用于国家治理、外交实践,凝练为传之后世的治国理政经验和制度。这与“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思想一致。
3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梁漱溟的观点与材料二作者的“我只是说在中国文化中礼大于法,没有说以礼代法”相左,梁漱溟称“必不可以势(法律)相胁(以威力控制、强迫)”,称“总要以情动,以理喻”即“以礼以情代法”,这是材料二的作者所不认同的。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同点:“和不劝离”,“……进行调解”,均是从维护原有婚姻角度出发,均尊重习俗与传统对待婚姻的力量,尽量维护家庭的稳定,并以此求得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不同点:结合“礼才是维护社会和人间秩序最重要的纽带,礼比法更能发挥约束中国人行为的作用。这当然不是说中国人自古以来不重视法律,或中国文化不需要法律。我只是说在中国文化中礼大于法,没有说以礼代法”分析,亲友对待“闹离婚的夫妻”的做法,“劝”,只是单纯地体现了“礼”的习俗对人的行为的约束力,不能决定最终的结果;《民法典》关于“应当调解”的表述,没有说到最后是否不判决离婚,即对法院“调解”后仍可以判决离婚的权力进行了保留,这既是对中国文化“礼大于法”的尊重,又说明在现代社会“礼不可代法”。(二)现代文阅读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父亲(节选)粱晓声小时候,父亲在我心目中,是严厉的一家之主,绝对权威,靠出卖体力供我们吃穿的人,恩人,令我惧怕的人。父亲板起脸,母亲和我们弟兄四个,就忐忑不安,如对大风暴有感应的鸟儿。父亲难得心里高兴,表情开朗。那时妹妹未降生,爷爷在世,老得无法行动了,整天躺在炕上咳嗽不止,但还很能吃。全家七口人高效率的消化系统,仅靠吮咂一个三级抹灰工的汗水。用母亲的话说,全家天天都在“吃”父亲。父亲是个刚强的山东汉子,从不抱怨生活,也不叹气。父亲板着脸任我们“吃”他。父亲的生活原则万事不求人。邻居说我们家:“房顶开门,屋地打井。”我常常祈祷,希望父亲也抱怨点什么,也唉声叹气。因为我听一位会算命的邻居老太太说过这样一句话:“人人胸中一口气。”按照我的天真幼稚的想法,父亲如果能唉声叹气,则会少发脾气了。
4父亲就是不肯唉声叹气。这大概是父亲的“命”所决定的吧?真很不幸!我替父亲感到不幸,也替全家感到不幸。但父亲发脾气的时候,我却非常能谅解他,甚至同情他。一个人对自己的“命”是没办法的,别人对这个人的“命”也是没办法的。何况我们天天在“吃”父亲,难道还不允许天天被我们“吃”的人对我们发点脾气吗?父亲第一次对我发脾气,就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一个惯于欺负弱小的大孩子,用碎玻璃在我刚穿到身上的新衣服背后划了两道口子。父亲不容我分说,狠狠打了我一记耳光。我没哭,没敢哭,却委屈极了,三天没说话。在拥挤着七口人的不足十六平方米的空间内,生活绝不会因为四个孩子中的一个三天没说话而变得异常的。全家都没注意我三天没说话。第四天,在学校,在课堂,老师点名,要我站起来读课文。那是一篇我早已读熟了的课文。我站起来后,许久未开口。老师急了,同学们也急了。老师和同学,都用焦急的目光看着我,教室的最后一排,坐着七八位外校的听课老师。我不是不想读,不是存心要使我的班级丢尽荣誉。我是读不出来,读不出课文题目的第一个字。我心里比我的老师,比我的同学们还焦急。“你怎么了?你为什么不开口读?”老师生气了,脸都气红了。我“哇”的一声大哭起来。从此我们小学二年级三班,少了一名老师喜爱的“领读生”,多了一个“结巴磕子”,我也从此失掉了一个孩子的自尊心……我的口吃,直至上中学以后,才自我矫正过来。我变成了一个说话慢言慢语的人。有人因此把我看得很“成熟”,有人因此把我看得“胸有城府”。而在需要“据理力争”的时候,我往往成了一个“结巴磕子”,或是一个“理屈词穷”者。父亲从来也没对我表示过歉意。因为他从来也没将他打我那一耳光和我以后的口吃联系在一起……关于“出息”,父亲是有他独到的理解的。一天吃饭的时候,我喝光了一碗苞谷面粥,端着碗又要去盛,瞥见父亲在瞪我。我胆怯了,犹犹豫豫地站在粥盆旁,不敢再盛。父亲却鼓励我:“盛呀!再吃一碗!”父亲见我只盛了半碗,又说:“盛满!”接着,用筷子指着哥哥和两个弟弟,异常严肃地说:“你们都要能吃!能吃,才长力气!你们眼下靠我的力气吃饭,将来,你们是都要靠自己的力气吃饭的!”我第一次发现,父亲脸上呈现出一种真实的慈祥、一种由衷的喜悦、一种殷切的期望、一种欣慰、一种光彩、一种爱。
5我将那满满一大碗苞谷面粥喝下去了,还强吃掉半个窝窝头。为了报答父亲,报答父亲脸上那种稀罕的慈祥和光彩。尽管撑得够呛,但心里幸福。因为我体验到了一次父爱。我被这次宝贵的体验深深感动。我以一个小学生的理解力,将父亲那番话理解为对我的一次教导、一次具有征服性的教导、一次不容置疑的现身说法。我心领神会,虔诚之至地接受这种教导。从那一天起我饭量大了,觉得自己的肌肉也仿佛日渐发达,力气也似乎有所增长。“老梁家的孩子,一个个都像小狼崽子似的!窝窝头,苞谷面粥,咸菜疙瘩,瞧一顿顿吃得多欢,吃得多馋人哟!”这是邻居对我们家的唯一羡慕之处。父亲引以为豪。我十岁那年,父亲随东北建筑工程公司支援大西北去了。父亲离家不久,爷爷死了。爷爷死后不久,妹妹出生了。妹妹出生不久,母亲病了。医生说,因为母亲生病,妹妹不能吃母亲的奶。哥哥已上中学,每天给母亲熬药,指挥我们将家庭乐章继续下去。我每天给妹妹打牛奶,在母亲的言传下,用奶瓶喂妹妹。我极希望自己有一个姐姐。母亲曾为我生育过一个姐姐。然而我未见过姐姐长得什么样,她不满三岁就病死了。姐姐死得很冤,因为父亲不相信西医,不允许母亲抱她去西医院看病。母亲偷偷抱着姐姐去西医院看了一次病,医生说晚了。母亲由于姐姐的死大病了一场。父亲却从不觉得应对姐姐的死负什么责任。父亲认为,姐姐纯粹是因为吃了两片西药被药死的。“西药,是治外国人的病的!外国人,和我们中国人的血脉是不一样的!难道中国人的病是可以靠西药来治的吗?!西药能治中国人的病,我们中国人还发明中医干什么?!"父亲这样对母亲吼。母亲辩驳:“中医先生也叫抱孩子去看看西医。”“说这话的,就不是好中医!”父亲更恼火了。母亲,只有默默垂泪而已。邻居那个会算命的老太太,说按照麻衣神相,男属阳,女属阴,说我们家的血脉阳盛阴衰,不可能有女孩。说父亲的秉性太刚,女孩不敢托生到我们家。说我夭折的姐姐,是被我们家的阳刚之气“克”逃了,又托生到别人家中去了。一天晚上,我亲眼看见,父亲将一包中草药偷偷塞进炉膛里,满屋弥漫一种苦涩的中草药味。父亲在炉前呆呆站立了许久,从炉盖子缝隙闪耀出的火光,忽明忽暗地映在父亲脸上。父亲的神情那般肃穆,肃穆中呈现出一种……5.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的父亲靠着微薄的工资供养一大家子人,他勤劳、刚强,却粗暴、简单、愚昧、狭隘。B.父亲第一次对“我”发脾气,让“我”失掉了一个孩子的自尊心,父亲却并未对此有沉重的负债和歉疚。
6C.作者以平铺直叙的语言在具体的生活中展现人物苦难的物质生存状态,也通过挖掘人物内心,展现他们苦难的精神状态。D.小说以儿童视角叙述,将矛盾、误解、冲突、庆幸、感恩等交织在一起,揭示出亲情中那些不愿被提起的话题。6.文中画线句子连用三个整齐的短句并都以“了”字结尾,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处理的用意。7.福尔克斯说:“在批评父辈狭隘的时候,我们切不可忘记他们的深沉。”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5.D6.①连用三个句式整齐的短句,给人紧张、压迫的感觉,意在表明生活中的意外波折来势迅疾、接连不断、猝不及防。②三组短句的句尾都使用“了”字,“了”表示陈述语气。但平淡的语气中揭示了意外给我们带来的苦难,表现我们内心的悲痛与无奈。7.①父亲有他顽固狭隘的一面。他不求人,不信西医,说外国人和我们中国人的血脉不一一样,这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他对母亲及全家人形成威压,带有封建家长色彩。②父亲对家庭也有深沉的爱。如面对艰苦的生活,他任劳任怨,有担当,挑起一家的重担;他鼓励孩子多吃,为邻居的赞扬感到自豪,都能够体现对孩子朴素的爱。③父亲狭隘的一面,固然应该受到批评;但是他的狭隘,更多的是由落后的时代、贫穷的生活导致,而父亲骨子里深沉的责任担当与对家人的深厚关爱,才是父亲的本质,因而不可忘记。这种父辈深沉的爱因为“狭隘”而不能更好地传递,更应唤起我们的理解与反思,所以“切”不可忘记。【解析】【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小说以儿童视角叙述”错误,原文以回忆入文,是以“儿子的眼光”来看待,而非“儿童视角”。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从句式看,“父亲离家不久,爷爷死了”“爷爷死后不久,妹妹出生了”“妹妹出生不久,母亲病了”这是三个句式整齐的短句,前句交代时间,后句交代结果,把生活中发生的事件以短句的形式呈现出来,给人紧张、压迫的感觉,凸显这些生活意外和波折来得迅疾,让人猝不及防。从用词看,“爷爷死了”“妹妹出生了”“母亲病了”三组短句的句尾都用了一个“了”字,“了”表示陈述语气,作者看似在陈述一个个事件,但在平淡的语气中暗含这些事件的不可阻挡性,蕴含着生活的苦难和无奈。【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7父亲有他顽固狭隘的一面。“父亲板起脸,母亲和我们弟兄四个,就忐忑不安,如对大风暴有感应的鸟儿”“父亲的生活原则万事不求人”“外国人,和我们中国人的血脉是不一样的!难道中国人的病是可以靠西药来治的吗?”他不求人,不信西医,说外国人和我们中国人的血脉不一一样,这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他对母亲及全家人形成威压,带有封建家长色彩。父亲对家庭也有深沉的爱。“父亲是个刚强的山东汉子,从不抱怨生活,也不叹气”“你们都要能吃!能吃,才长力气!你们眼下靠我的力气吃饭,将来,你们是都要靠自己的力气吃饭的!”“这是邻居对我们家的唯一羡慕之处。父亲引以为豪”面对艰苦的生活,他任劳任怨,有担当,挑起一家的重担;他鼓励孩子多吃,为邻居的赞扬感到自豪,都能够体现对孩子朴素的爱。文中的父是一个刚强的山东汉子,是个三级抹灰工。他靠着微薄的工资供养一大家子人,脾气暴躁,不善言辞,却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这样的父亲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苦难与真实。父亲有思想狭隘的一面,固然应该受到批评;但是他的狭隘,与落后的时代、贫穷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不应该一味地去指责父亲。而父亲骨子里深沉的责任担当与对家人的深厚关爱,才是父亲的本质,因而不可忘记文中的“我”对父亲情感复杂,有矛盾、误解、冲突、埋怨、委屈,也有庆幸和感恩,揭示出父与子真实的内心世界及亲情中那些不愿被提起的话题,更应唤起我们的理解与反思,所以“切”不可忘记。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课内文言文: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序》)课外文言文: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其小字
8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然时诸伶,独敬新磨尤善俳,其语最著,而不闻其佗过恶。其败政乱国者,有景进、史彦琼、郭门高三人为最。郭门高者,名从谦,门高其优名也。虽以优进,而尝有军功,故以为从马直指挥使。从马直,盖亲军也。从谦以姓郭,拜崇韬为叔父,而皇弟存义又以从谦为养子。崇韬死,存义见囚,从谦置酒军中,愤然流涕,称此二人之冤。是时,从马直军士王温宿卫禁中,夜谋乱,事觉被诛。庄宗戏从谦曰:“汝党存义、崇韬负我,又教王温反。复欲何为乎?”从谦恐,退而激其军士日:“罄尔之赀,食肉而饮酒,无为后日计也。”军士问其故,从谦因曰:“上以王温故,俟破邺,尽坑尔曹。”军士信之,皆欲为乱。李嗣源兵反向京师庄宗东幸汴州而嗣源先入庄宗至万胜不得进而还军士离散尚有二万余人居数日,庄宗复东幸汜水,谋扼关以为拒。四月丁亥朔,朝群臣于中兴殿,宰相对三刻罢。从驾黄甲马军阵于宣仁门、步军阵于五凤门以俟。庄宗入食内殿,从谦自营中露刃注矢,驰攻兴教门,与黄甲军相射。庄宗闻乱,率诸王卫士击乱兵出门。乱兵纵火焚门,缘城而入,庄宗击杀数十百人。乱兵从楼上射帝,帝伤重,踣于绛霄殿廊下,自皇后、诸王左右皆奔走。至午时,帝崩,五坊人善友,聚乐器而焚之。嗣源入洛,得其骨,葬新安之雍陵。以从谦为景州刺史,已而杀之。《传》曰:“君以此始,必以此终。”庄宗好伶,而弑于门高,焚以乐器。可不信哉!可不戒哉!(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李嗣源兵反/向京师/庄宗东幸汴州/而嗣源先入/庄宗至万胜/不得进而还/军士离散/尚有二万余人/B.李嗣源兵/反向京师/庄宗东幸汴州/而嗣源先入/庄宗至/万胜不得进而还/军士离散/尚有二万余人/C.李嗣源兵反/向京师庄宗/东幸汴州/而嗣源先入/庄宗至万胜/不得进/而还军士离散/尚有二万余人/D.李嗣源兵反/向京师/庄宗东幸汴州/而嗣源先入/庄宗至/万胜不得进/而还军士离散/尚有二万余人/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告庙,太子或诸侯出巡,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B.小字,指古人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字,也指古人的乳名、小名,此处为前者。C.丁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一定顺序组成干支纪元法,一百二十年为一循环。D.刺史,官职名,汉武帝时期始设,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庄宗爱好广泛,擅长音乐谱曲。他既喜好滑稽戏,又通晓音乐,他亲自创作的歌在当时到处都是,还请别人给自己取了个艺名叫李天下。B.庄宗宠信伶官,伶人因此当权。他常常与伶人一道在庭院里演杂戏,景进、史彦琼和郭从谦等伶官败坏朝政、祸乱国家,最终导致国家灭亡。C.
9郭从谦善于钻营,鼓动士兵叛乱。他认郭崇韬为叔父,又被李存义收为养子,后因害怕被坑杀而萌生作乱之心,率军反叛,攻打兴教门。D.庄宗勇猛善战,却落得结局凄凉。他奋力杀死了几十上百个沿城墙进入宫中的乱兵,最终被射中跌倒,伤重而亡,其遗体被人用乐器焚烧。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2)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3)然时诸伶,独敬新磨尤善俳,其语最著,而不闻其佗过恶。(4)庄宗戏从谦曰:“汝党存义、崇韬负我,又教王温反。复欲何为乎?”12.结合所学《五代史伶官传序》,谈谈你从庄宗“好伶而弑于伶”的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答案】8.A9.C10.A11.(1)此后出兵,就派属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2)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还是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3)然而当时的各位伶官,只有敬新磨特别善于演滑稽戏,他的笑话也流传最广,但没有听说他的别的过错和恶行。(4)庄宗对郭从谦开玩笑说:“你的同党李存义、郭崇韬背叛我,你又叫王温谋反。你还想干什么呢?”1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不可以贪图安逸享乐,“夫祸患常积于乎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应当谨慎行事、防微杜渐。【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李嗣源的军队反叛,攻向京城,庄宗向东退往汴州,然而李嗣源先进入汴州。庄宗到了万胜,不能前进,就又往回走。士兵逃散,还剩二万多人。“李嗣源兵”是主语,“反”意思是反叛,作谓语,主谓结构完整,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向京师”,“京师”作“向”的宾语,宾语后面应断开;“庄宗”作“东幸汴州”的主语,前面断开。排除C;“庄宗至万胜”,“万胜”,地名,是“至”的宾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D。故选A【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一百二十年为一循环”错误,六十年为一循环。故选C。
10【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还请别人给自己取了个艺名叫李天下”错误。从原文“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来看,他的艺名是自己取的。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一句中,“从事”,属官;“少牢”,猪、羊各一头;“盛以锦囊”,状语后置句,应为“以锦囊盛”第二句中,“抑”,还是,或者;“本”,推究;“人”,人事。第三句中,“然”,然而;“独”,只有;“善”,善于;“俳”,滑稽戏;“佗”,别的,其他的;“过恶”,过错和恶行。第四句中,“戏”,开玩笑;“负”,背叛;“何为”,宾语前置,干什么。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据此可知,不可以贪图安逸享乐;“夫祸患常积于乎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可见祸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据此可知,应当谨慎行事、防微杜渐。参考译文:课内文言文: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憾;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11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仓皇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课外文言文:(后唐)庄宗既喜好滑稽戏,又通晓音乐,还能谱曲,到现在,汾州、晋州一带,很多人能唱他唱的歌,称为“皇帝亲自制作”的歌到处都是。他的小名叫亚子,当时有人叫他亚次。另外他又给自己取了个艺名,叫李天下。从他做王,到做天子,他常常与伶人一道在庭院里演杂戏,伶人因此而当权,最终导致灭亡。然而当时的各位伶官,只有敬新磨特别善于演滑稽戏,他的笑话也流传最广,但没有听说他的别的过错和恶行。那些败坏政治祸乱国家的伶官,以景进、史彦琼、郭门高三人为首。郭门高名叫从谦,门高是他的艺名。他虽然是凭着演杂戏受到重用,但曾经立有军功,所以庄宗任命他为从马直指挥使。从马直,就是皇帝的亲军。郭从谦因为姓郭,就认郭崇韬为叔父,皇弟李存义又收他为养子。郭崇韬死,李存义被囚禁,郭从谦在军中摆下酒,愤愤然流下眼泪,诉说两个人的冤屈。这时,从马直军士王温在宫中值夜守卫,夜里密谋作乱,事情被发觉而被杀。庄宗对郭从谦开玩笑说:“你的同党李存义、郭崇韬背叛我,你又叫王温谋反。你还想干什么呢?”郭从谦很害怕,回去之后就刺激他手下士兵说:“花光你们的钱财,吃肉喝酒,不要为以后打算了。”士卒问他缘故,郭从谦就说:“皇上因为王温的缘故,等到攻破邺都后,就把你们这些人全部活埋。”士卒们相信了他,全都想叛乱。李嗣源的军队反叛,攻向京城,庄宗向东退往汴州,然而李嗣源先进入汴州。庄宗到了万胜,不能前进,就又往回走。士兵逃散,还剩二万多人。过了几天,庄宗又向东往汜水去,想扼守关隘抵挡李嗣源。四月丁亥初一,庄宗在中兴殿大会群臣,宰相奏对三刻后结束。随从皇帝车驾的黄甲马军在宣仁门列阵,步军在五凤门列阵等候。庄宗入内殿吃饭,郭从谦从军营出来,露出刀、搭满箭,率军攻打兴教门,和黄甲军对射。庄宗听说叛乱,率领诸王的卫士将叛乱士兵赶出兴教门。乱兵纵火烧了兴教门,攀着城墙进入宫中,庄宗杀死了几十上百人。乱兵从楼上向庄宗射箭,庄宗受重伤,跌倒在绛霄殿走廊下,从皇后到诸王身边的侍从全都逃跑了。到午时,庄宗驾崩。五坊乐人善友聚集乐器焚烧庄宗的遗体。李嗣源进入洛阳,得到庄宗的尸骨,埋葬在新安的雍陵。李嗣源任命郭从谦为景州刺史,不久之后杀了他。《左传》上说:“你从这里开始,就必将在这里结束。”庄宗喜欢乐官,而被乐官郭门高弑杀,用乐器焚烧尸体。能不相信吗?能不引以为戒吗?(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凤栖梧柳永帘内清歌帘外宴。虽爱新声,不见如花面。牙板①数敲珠一串,梁尘②暗落琉璃盏。桐树花深孤凤怨。渐遏遥天,不放行云散。坐上少年听不惯。玉山未倒③肠先断。
12[注]①牙板,歌女演唱时用以拍节之板。②梁尘,梁上的尘土,化用了刘向《别录》“晨歌动梁尘”一句。③玉山未倒,出自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指人还没有喝醉。玉山,形容男子仪容之美。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三句用美妙的歌声来描写歌女之美,具有欲扬先抑、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的作用。B.歌女演唱时牙板拍节声如珍珠落玉盘,振得梁上尘土不知不觉落入晶莹碧透的酒杯。C.词人借助凤凰非梧桐树不栖的传说,以“深”“孤”“怨”传达出歌声幽怨而渺远。D.这首词所描写的歌声,具有很强的画面感,使读者同时获得了听觉和视觉上的享受。14.本词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都是表现音乐之美的佳作,请简要分析两首作品描写音乐的方法的异同。【答案】13.A14.相同之处:用典:《凤栖梧》中“梁尘”“梧桐”“孤凤”“玉山未倒”等都属于用典,词人化用典故,使描写的歌声具有画面感;《李凭箜篌引》中以江娥为之啼哭、神女为之悲愁、吴刚为之不眠等众多神话意象,来表现李凭弹箜篌的超凡技艺与神奇魅力,使作品充满浪漫主义气息。比喻:《凤栖梧》中“牙板数敲珠一串”用一串珠子比喻歌姬的声音圆润动听;《李凭箜篌引》中“昆山玉碎凤凰叫”以声写声来表现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侧面烘托,《凤栖梧》中“坐上少年听不惯,玉山未倒肠先断”侧面描写了歌声的美妙;《李凭箜篌引》中“空山凝云颓不流”以白云停驻的景象烘托了琴声的魅力。不同之处:拟人手法。《李凭箜篌引》“芙蓉泣露香兰笑”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琴声的美妙。【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欲扬先抑”错误,歌女演唱时能听到“清歌”,却“不见如花面”,是虚实相生,“虚”指如花面,歌女的美貌;“实”指隔帘听到的“清歌”。故选A。【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相同之处:
13《凤栖梧》写歌声之美,词人使用了大量的典故。“牙板数敲珠一串”一句,化用《礼记·乐记》描写歌声的:“……累累乎端如贯珠。”“珠一串”形象化了歌女圆润流转、有板有眼,再妙手拈来“牙板数敲”的打击乐器伴奏,较原典增加了节拍感和音响效果。“梁尘暗落琉璃盏”一句,化用刘向《别录》“鲁人虞公发声清,晨歌动梁尘”,词人以“梁尘暗落”渲染歌声的清脆和穿透力,再别出心裁增加了一只晶莹剔透的“玻璃盏”,以这器皿来承接落下来的梁尘,化虚为实,使虚拟的带有夸张意味的意象更具实感。“桐树花深孤凤怨。”一句,虽没有直接运用前人写音乐的诗文,但“梧桐”、“凤凰”是古代诗文中习见的意象,而且古代又有凤凰非梧桐不栖的传说,柳永借助这些绘制了一个画面,极易引发读者对歌声的诸多联想。“渐遏遥天,不放行云散”一句,化用《列子·汤问》秦青歌声“响遏行云”的典故,词人加一渐字,就写出了歌声由细到壮、由弱到强不断增大的力度。最后“玉山未倒肠先断”句“玉山未倒”出自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指人还没有喝醉。词人被那凄婉的歌声感动得“肠先断”,以致于不忍卒听了。“江娥啼竹素女愁”,“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湘娥把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等诗句都通过想象来写李凭的箜篌弹奏得神妙,让神仙们都为之动容。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逗留;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斜飞寒飕飕。诗中用典故及神话意象,来表现李凭弹箜篌的超凡技艺与神奇魅力,使作品充满浪漫主义气息。比喻:《凤栖梧》中“牙板数敲珠一串”,牙板拍节声如同珍珠落玉盘。用一串珠子比喻歌姬的声音圆润动听;《李凭箜篌引》中“昆山玉碎凤凰叫”,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以声写声来表现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侧面烘托,《凤栖梧》中“坐上少年听不惯,玉山未倒肠先断”,座席上的青年男子已被这歌声深深打动,已然销魂。侧面描写了歌声的美妙;《李凭箜篌引》中“空山凝云颓不流”,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以白云停驻的景象烘托了琴声的魅力。不同之处:《李凭箜篌引》运用了拟人手法,“芙蓉泣露香兰笑”,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琴声的美妙。(三)名句名篇默写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司马迁《屈原列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离骚》文平意深、言近旨远的特点。(2)玩物丧志会丧失理智,而防微杜渐才能避祸趋吉,对此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沉痛警示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阿房宫赋》中用“六王毕,四海一”来形容秦始皇灭掉诸侯国统一天下的过程,《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此句表达的意思相同。(4)贾谊在《过秦论》中交代陈涉的身份,说他不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且是被迁戍边的兵卒。(5)高适《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出了边塞的苍凉、壮美,与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异曲同工。【答案】①.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②.举类迩而见义远③.夫祸患常积于忽微④.
14而智勇多困于所溺⑤.吞二周而亡诸侯⑥.履至尊而制六合⑦.(陈涉)瓮牖绳枢之子⑧.氓隶之人⑨.大漠穷秋塞草腓⑩.孤城落日斗兵稀【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称、指、迩、见义、忽微、溺、履、瓮、牖、枢、氓隶、腓、稀。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近年来,文学界对网络文学的关注①,接受通过网络文学参与重要评奖,吸纳网络文学作家进入作协等,明确地表达了引导并接纳网络文学发展。然而,网络文学的特殊性,恰恰也在这里。从过去的星星之火到如今的燎原之势,网络文学表面上以某种“自在”而“自为”的状态在发展,实则其内在逻辑不无矛盾。一方面,网络文学以②的气度,容纳广阔的题材、丰富的类型和多样的风格,简直称得上是“网罗文学”。随便点开一个网络文学网站,题材类型应有尽有,作品分类混乱芜杂。有人或许会认为,分类标准的杂乱反映出兼容并包的心态,这正是网络文学生长壮大的根基。但从另一方面来看,网络文学又始终表现出③的强烈冲动,以使自己区别于其他文学。他们发明了“传统网文”的概念,形成一套迥异于“传统文学”的评价方法。16.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18.材料把网络文学称为“网罗文学”,使用了仿词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答案】16.①与日俱增②海纳百川③标新立异17.通过接受网络文学参与重要评奖、吸纳网络文学作家进入作协等,明确地表达了接纳并引导网络文学发展的意愿。18.构成:利用谐音仿和相类仿得到“网罗文学”。借助“罗”谐音“络”从“网络文学”容纳广阔的题材、丰富的类型和多样的风格方面归纳为“网罗文学”。表达效果:仿词修辞的运用,别具表现力和艺术魅力。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网络文学包含之广,令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处,语境指关注度越来越高,可用“与日俱增”。与日俱增:用于人的思想感情,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15②处,语境形容气度,后句有“容纳广阔的题材、丰富的类型和多样的风格”,可用“海纳百川”。海纳百川:指大海可以容得下成百上千条江河之水。比喻包容的东西非常广泛,而且数量很大(也指心胸宽广)③处,语境“使自己区别于其他文学”强调与众不同,可用“标新立异”。标新立异:原义为表明自己新颖的义理,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后来也指故意提出新奇的见解,表示自己与众不同。【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语病有:一是语序不当,“通过”是介词,“接受网络文学参与重要评奖”是其宾语,“通过”应放在句首;“引导并接纳”不合逻辑,应先“接纳”再“引导”。二是成分残缺,“表达”后缺少宾语中心语,在句尾加上“的意愿”。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构成上,把“网络文学”称为“网罗文学”,“罗”与“络”谐音,构成仿词,突出“网罗”之意,强化了“网罗文学”容纳广阔的题材、丰富的类型和多样的风格的特点。表达效果上,“仿词”就是更换现成词中的某个语素,临时造出新的词,以表达风趣、幽默等效果的修辞手法。此处用把网络文学称为“网罗文学”,突出了网络文学题材、类型、风格等广泛而丰富的特点,别具表现力和艺术魅力。(二)语言文字运用II19.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它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天娱乐。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正、正经严肃,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又好比在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前的姿态。A.没有思想人往往更容易产生偏见。B.即使有思想的人也常常会怀挟偏见。C.人无法做到随时随地保持客观公正。D.对思想而言偏见自有其存在的价值。【答案】D【解析】【详解】
1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语段的理解能力。作答时要先认真审读语段,找出关键语句进行理解。本语段重点在最后一句话,“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那就像……,又好比……”,这是强调偏见存在的价值,所以选D项。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保存了5256张照片的手机相册,塞满了949条待看课程的视频网站,已使用485G内存的网盘……盘点存下的数据资料时,自己仿佛成为了一只“数字仓鼠”,在“电子囤物症”的驱动下疯狂囤积信息,总舍不得删除。_____?在学术上,它被称为“数字囤积症”,指的是“数字文件的积累致使个体降低目标检索能力,最终导致个体的压力和混乱的症状”。相较于日常生活的“囤积癖”,电子囤物似乎更为“无害”——毕竟电子囤物不影响他人,也不会压缩生活空间,在信息的汪洋里,“电子水滴”永远不嫌多。为什么人们会忍不住“电子囤物”?有人说,舍不得删除的电子物件,有时候承载着内心的依恋情感。相册里和爸妈报备回家的微信截图、出地铁站撞见的粉紫色晚霞、甚至同一角度的N张自拍……“虽然多是些无聊的照片,但回看时会觉得自己好像一个时间大盗,在按下拍摄键的瞬间,窃取了世界的一块碎片,留住了旧时光。”_____,电子囤物也是一种为获得安全感的“工具性存储”。“不敢删,删了就怕到时候会用到。”很多人如此形容自己“电子囤物”的原因。有时,占有资料的满足感和缺乏知识的恐慌感只有一步之遥,只做知识的搬运工,容易被“吃灰收藏夹”带来的无力感淹没,从而为“数字”所掌控。因此,我们要注意过度囤积背后潜藏的问题,_____。【答案】①.什么是“电子囤物症”②.除了“情感性存储”③.不要成为数字的奴隶【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此处位于第二段段首,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段提到一个概念叫做“电子囤物症”,此空后面是对这个概念的解释,由此推知此处是问:什么是“电子囤物症”;第二空,此处位于两个层次过度的位置,前面分析了为什么人们会忍不住“电子囤物”,结合“承载着内心的依恋情感”可知与“情感”有关;而后面提到一个概念是“工具性存储”,仿照这个词语,第一个层次可以叫“情感性存储”;为了照应后面的“也”,此处可以用“除了”连接,可填:除了“情感性存储”;第三空,结合“要注意过度囤积背后潜藏的问题”以及“为‘数字’所掌控”可知,这是提醒我们:不要成为数字的奴隶。四、写作21.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罗曼·罗兰说:“怀疑与信仰,二者都是必需的。”
17《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卢新宁曾应母校北京大学之邀,以学长的身份于北大中文系的毕业典礼发表演讲《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她说:“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20多年的社会生活给我最大的启示是当许多同龄人都陷于怀疑的时代的车轮下,那些能幸免的人,不仅因为坚强,更因为信仰。”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在怀疑的时代,我这样来信仰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时代,颓废、享乐之风盛行,“丧文化”大行其道,“怀疑一切”理论甚嚣尘上。然而正如卢新宁所言:“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青年人应摒弃消沉之心,直面人生,知其难,信其力,行其艰。“朝霜暮雪,不改英雄意气。”对于真正的强者,知其难,反而会坚定他们的信念,将事情做成功。知科技创新之难,华为公司聚员工信念之力,终于研发出领先于全球的5G技术;知黄土高原水土治理之难,朱显谟立下让黄河水变清的志向,奋斗几十年,最终使黄河入沙量减少了60%!反之,一个人如若沉溺于灯红酒绿的生活之中,难免会被眼前闲适安逸的表象所迷惑,失去了对现实的准确认知,也丧失了奋进的勇气。跳出自我设置的舒适圈,直面社会现状,是每个国民,特别是青年人的当务之急。青年一代,怀着一腔孤勇踏上人生的旅途,不论遭遇何等挑战与挫折,都不要失去信仰。培根说:“不相信明天的青年,是对自己的背叛。”信仰之可贵,一在于它让我们永不失对将来的希望,二在于它还能为我们的前行之旅提供方向和力量。有信仰的马斯克倾尽家财研制纯电高速的汽车,而没信仰的国内某商人却以造车为名,将从股市搜刮的金钱带到国外挥霍享受:两人的境界高低其实是信仰的有无决定的。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知其难,信其力,说到底便是为了行其艰。天津大学校训“莫从纸上逞空谈”教育一代代学子于实处用力,从实践出发,克服艰难困苦,如果只有主观认识,只有一腔孤勇,理想再好,信仰再美,成功也只是黄粱美梦。“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新时代领路人之语令人醍醐灌顶,告诫着每一位中华儿女脚踏实地,用行动去开创美好未来。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我们应牢记“筑室道谋,则三年不成”的警示,带着对现状的清醒认识,怀着对未来的坚定信念,以昂扬之姿,以无畏之志,去行动,去奋斗。
18也许在现实生活中,那些遵守规则的老实人往往一辈子都默默无闻,反倒是那些弄虚作假的人到最后名利双收,于是乎,就有很多年轻人被一些看似有经验的的前辈拍着肩膀说:“年轻人你不懂。”但我想说,未来的社会全被我们这些年轻人占领时又会怎么样呢?所以,我们必须牢记:当许多同龄人都陷于时代的车轮之下,那些能幸免于难的人不仅仅因为坚强,更因为信仰。所以,不用害怕圆滑的人说你不够成熟,不用在意世故的人说你不够明智,不要照原样接受别人推荐的生活,选择坚守理想和信仰,选择倾听内心的呼唤,这样才能拥有最饱满的人生。相信,只要我们心中拥有光明,这个时代便不再黑暗;只要我们依然拥有信仰,这个时代也将不再“怀疑”。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进,青年一代并非垮掉的一代,而是充满希望的一代。知而后信,信而后行,不自我束缚,不妄自菲薄,不纸上谈兵,实干笃行,则中华之强盛,可指日而待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材料第一段是罗曼·罗兰的名言,他认为怀疑和信仰都时必需的。材料第二段是卢新宁《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的演讲稿中的一段话,这段话的关键词是“怀疑、信仰”。这段话共有两句,第一句是说“怀疑”,也即“不相信”,“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这是卢新宁的担心,而她告诉年轻人,我们应该坚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学场有别官场”“学术不等于权术”“风骨远胜于媚骨”;第二句以自己的经验告诉年轻人,“信仰让人屹立不倒”。由此可知,本次作文的核心就是“信仰”,要展现“信仰”的价值,“信仰”之于人成长的意义,“信仰”缺失带来的危害。材料启示我们,“怀疑的时代需要怎样的信仰”,可以怀疑,但要坚信“具有恒久而普遍意义的价值”。所以考生要抓住“信仰”,紧扣材料作辩证分析,立意就切合题意。行文构思上,可以以卢新宁的话为切入点,先批判当今社会信仰缺失的现状,进而分析其实质与危害,呼唤“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即呼唤信仰的回归。考生可以讴歌信仰的力量,呼唤人们要用积极的心态来看待这个社会,表现生活的美;也可以展开论述,明确需要“我”具体怎样去做。论述时要关照关键词“怀疑”与“信仰”,突出在当今时代“信仰”的重要价值。立意:1.要怀疑,更要有信仰。2.坚定信仰,知行合一。3.用脚踏实地的奋斗坚定信仰。
19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