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word版含解析

山东省聊城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word版含解析

ID:83509413

大小:87.71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3-07-06

上传者:老李
山东省聊城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山东省聊城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山东省聊城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山东省聊城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山东省聊城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山东省聊城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6页
山东省聊城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7页
山东省聊城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8页
山东省聊城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9页
山东省聊城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10页
资源描述:

《山东省聊城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2-2023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所谓“比德”,就是以自然景物的某些特征来比附、象征人的道德情操。我国比较成熟的比德的自然审美观,形成于春秋时代。“比德”是儒家学说的表现,是将儒家思想核心中的“仁政”“礼教”的部分渗透到山水审美中来。《论语·雍也》中写道:“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知者为什么乐水,仁者为什么乐山呢?孔子没有明说。宋代学者朱熹解释道:“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山,故乐山。”孔子对山水的欣赏,是从道德角度的一种欣赏。与其说他是醉心于自然山水本身,不如说他欣赏的是由眼前的山水引起的对一种道德品质的联想。自然景物的某些特点和人的道德品质的相似性,使欣赏者把它们两者联系起来。这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中国文人对自然的一种一脉相承的审美习惯。“比德”说的缺点是不能引导人们专注于自然景物本身的欣赏,而是用它们来比附人的德行。然而,“比德”表明人对自然景物的欣赏,已经同它们的功利相脱离,与“致用”相比,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春秋时代,人们已经能够很自然地把山水审美与音乐艺术相联系。俞伯牙、钟子期是春秋时代的音乐家。《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俞伯牙把巍巍泰山和汤汤流水所唤起的情操,诉诸琴弦,钟子期心领神会,感受到高山流水的韵味。钟子期死后,俞伯牙痛失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比德”说无论对自然美的欣赏还是对艺术创作,都发生了重大影响。中国传统上以松柏喻坚贞,以兰竹喻清高。屈原在《离骚》中,以香草喻君子,以萧艾喻小人。江离、辟芷、申椒、菌桂、蕙,都是有名的芳草香木。萧是蒿草,艾是小草,比喻小人和草包。《离骚》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抒情长诗,它开古典浪漫主义的先河。“《离骚》把最为生动鲜艳、只有在原始神话中才能出现的那种无羁而多义的浪漫想象,与最为炽热深沉、只有在理性觉醒时刻才能有的个体人格和情操,最完满地溶化成了有机整体。由是,它开创了中国抒情诗的真正光辉的起点和无可比拟的典范。”(李泽厚《美的历程》)在中国美学史中,形成了不同于儒家理性精神的屈骚传统。不过,屈原创作中的“比德”特点说明他也接受了儒家教义。他的《橘颂》同样是著名的比德篇章。《橘颂》是中国文人写的第一首咏物诗,屈原以橘比喻志向的独立不迁。

1——选编自凌继尧《美学十五讲》材料二:朱光潜在《西方美学史》中这样定义“移情”一词:它就是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错觉的影响,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从朱光潜的阐述中不难看出,移情之物大多为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这也就与比德说的核心“自然”进行了鲜明的对比。从西方近现代诸多艺术作品之中都可看到艺术家所移之情,对自然的描绘不局限于自然客体,而是艺术家的个人想象与情感抒发。弗里德里希是德国浪漫主义风景画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品《山上十字架》《海上月初升》中所描绘的都是孤单寂寥的风景,常用月光、拂晓、墓地等作为描绘客体将自己的内心情感赋予空荡的自然夜景,表现的是人被抛进宇宙后的孤单寂寥之感。反观这些自然景象,单独拎出月光、拂晓、墓地等,也仅仅只是自然生活中的客观事物而已,正是因为弗里德里希将自己内心的孤独寂寥之感注入所描绘客体,从而得以构成令人遐想无限的画面,这是视觉的冥想,也是内心审美之诗。比德说所强调的是“德”,如吴镇笔下之竹体现他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顽强坚韧,由此不难看出在比德说中,所强调的表现的是令人学习赞赏的品德,是对人生意义与君子之志的不断追求。14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以人为本的思想影响了整个欧洲的艺术,所以西方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注重突出主体的意识。移情说中所表述的已经不仅仅在传达“德”了,而是将艺术家作为第一位,在内心深处唤起其对所想描绘的任何事物的移情作用,打破了客观载体之常态,通过表现其自身的任意一种情感使物我合一,引起共鸣。比德说表现出在自然美中投射出的君子之德,移情论表达了真实的情感色彩。无论是比德说还是移情论,都是作者将自身的情感或者志向寄予他物的审美学说,二者同样重视客观自然,并且都是作者通过艺术活动指向了自己。吴镇笔下的竹表现出了刚毅性情,弗里德里希的月光表现出了人的孤独与寂寥,无论是吴镇之竹还是弗里德里希之月光,最终指向的都是自我的内心审视。如果比德说是在赏鉴君子的“人格美”,那么移情论在某种程度上是揭示了自己的“内心真”,而在赏鉴“人格美”或是揭示“内心真”的同时,艺术家自身的心灵美也昭然若揭。这两种美学思想,都借助了自然的观照或是事物的显现,反映了深邃的人性、精神与情感,这传达的是艺术家内心深处之感,也是其自我审美情趣与作品风格的完美诠释。——选编自顾嘉睿《论比德说与移情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比德说最早形成于春秋时代,已将“仁政”“礼教”等儒家思想渗透到山水审美中来。B.相对于欣赏山水本身,孔子更欣赏的是由眼前的山水引起的对一种道德品质的联想。C.比德说一定程度上脱离了自然景物的功利性,与“致用”相比,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D.在中国美学史中,屈骚传统虽不同于儒家理性精神,但是依然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2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比德说用以比附人的道德情操的多是自然景物,而移情论情感依附的客观载体是没有生命的自然客体。B.比德说和移情论都是将自身的情感或者志向寄予他物,但是移情论更注重自我的内心审视。C.比德说用于比德的自然景物一般具有与某种“德”相似的特征,而移情论已经打破了客观载体之常态。D.如果比德说是在赏鉴君子的“内心真”,那么移情论在某种程度上是揭示了自己的“人格美”。3.下列选项不涉及比德的是()A.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B.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C.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D.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4.请结合材料二给“移情论”下一个定义。5.请分别运用“比德说”和“移情论”,从以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各选一例具体诗句,分析其中蕴含的品德、情感或志向。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答案】1.A2.C3.D4.移情论是一种借助大多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和它发生同情与共鸣(通过表现作者自身的任意一种情感使物我合一,引起共鸣),从而表达自身的情感或者志向(传达艺术家内心深处之感,诠释其自我审美情趣与作品风格)的审美学说。5.比德说:①“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中,作者用傲然于荒径中的松菊比附自己刚正不阿、洁身自好的节操。②“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中,作者借“孤松”比附了自己傲然挺立、抗争世俗的品格。移情论:“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赋予“云”这种无生命之物以生命,使无情事物“鸟”有情化。现实中,云彩本是无生命,此处却用“无心”;禽鸟本来是无感情的,诗人却说它“厌倦”飞翔而归巢。此处寄寓的是作者无心出仕,厌倦官场,回归田园之情。【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A.“比德说最早形成于春秋时代”错误,材料一第一段说的是“我国比较成熟的比德的自然审美观,形成于春秋时代”。故选A。

3【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A.“……是没有生命的自然客体”错误,不局限于自然客体,移情之物大多为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B.“但是移情论更注重自我的内心审视”无中生有,材料只是说比德说和移情论都是将自身的情感或者志向寄予他物,并没有说移情论更注重自我的内心审视。D.“比德说是在赏鉴君子的‘内心真’……移情论……‘人格美’”错误,选项说反了,应该是比德说是在赏鉴君子的“人格美”,移情论揭示了自己“内心真”。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首先把握“比德”的内涵,材料一说“所谓‘比德’,就是以自然景物的某些特征来比附、象征人的道德情操”。然后分析四个选项。A.这两句是说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而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份,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符合比德说。B.这两句是说到了每年天气最冷的时候,其他植物多都凋零,只有松柏挺拔、不落。比喻有修道的人有坚韧的力量,耐得住困苦,受得了折磨,不至于改变初心。符合比德说。C.这两句是说我把江离芷草披在肩上,把秋兰结成索佩挂身旁。以“江离”“辟芷”“秋兰”来表现诗人的高雅、高贵、卓尔不群、美好的外形与内质。符合比德说。D.这两句是说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诗人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这是抒发情感,不是比附象征道德情操。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以及下定义的能力。下定义的格式为:种概念是……(事物本质特征)的……(属概念)。首先确定“属概念”。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可知,“比德论”和“移情论”都属于审美学说,由此可以确定“属概念”,即“审美学说”。然后筛选“移情论”的本质特征,主要在材料二第一段。

4由“它就是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移情之物大多为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可知,“移情论”的载体大多是“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由“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错觉的影响,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可知,在借助这些没有生命的东西时,人和这些载体发生同情和共鸣;由“对自然的描绘不局限于自然客体,而是艺术家的个人想象与情感抒发”可知,人与这些物体发生共鸣从而表达自身的情感或志向。最后按照下定义的模式进行概括即可。【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由题干可知,首先需要把握“比德说”和“移情论”的概念,然后到这首诗中找到使用这一手法的诗句,并进行分析。如“比德说”是“以自然景物的某些特征来比附、象征人的道德情操”。如“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意思是“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树菊花还长在那里”。诗句中写到“松菊”,而松菊的内涵和象征意义是表现能够傲风霜的骨气和隐士品格的清香,暗指精神气节,自喻清高之意。如“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意思是“日光暗淡,即将落山,我流连不忍离去,手抚着孤松徘徊不已”,诗句中写到“孤松”,这是托物言志,以示孤高坚贞之节有如此松。这些都能看出诗人的道德情操。如“移情论”,文中说“是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错觉的影响,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这是诗人把自己的情感转移到本无情感的事物身上。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意思是“白云自然而然地从山峰飘浮而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举凡白云出山,飞鸟投林,这些本是自然现象,词人却以“无心”形容“云”,以“倦”“知”来说“鸟”,这既是写景,也是抒情,作者就像那出岫之云,出仕本属于“无心”;又像那归飞之鸟,对官场仕途已十分厌倦,终于在田园中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归宿。这属于移情于物。(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西洲何处夏磊在我喜欢的古代诗词里,《西洲曲》算是背得比较早的。年少时我家住在长江中间的南京八卦洲,头上是天,四面是水。“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每次念到这两句,就会想到江边上的那个渡口,并同时在脑海里遐想着渡口外边的世界和不知在何处的西洲。

5后来,又读到温庭筠的“西州城外花千树,尽是羊昙①醉后春”,这才知道,原来古代真的有一座城池叫西州。西州城建于东晋,因为宰相谢安病重时途经西州门,他死后,羊昙不再出入西州门。有一天醉酒后不觉来到西州门,禁不住伏鞍痛哭。虽然诗里的西州城早已无从找寻,但这个名字却是再也忘不了了,并且它也像《西洲曲》里的西洲一样,虽然相隔不远,却只能在心里梦想着彼岸。我其实也清楚,《西洲曲》里的西洲和温庭筠诗里的西州不是指的一个地方,但是我却情愿把它们拉近,我甚至相信渡口那边就是那个诗意的世界。那年的三月,我们举家迁往江西,江水几个起伏就把我们的小船带到了江心,回望已是故乡的江北,渡口码头变得越来越小,最后模糊在了江雾之中,眼泪在这时已经淌进了脖领。我知道,我要去寻找我生命中的另一个西洲,“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桕树”,那里有乌桕,也有花千树吗?人的一生就是从一个渡口到另一个渡口,从一个彼岸到另一个彼岸。渐渐地,我也过了总是在脑子里幻想西洲的年龄,生命中路过了几个渡口,也到达了几个彼岸,可我还是没能忘记从前的那点儿梦想。我不想放弃每一个彼岸,有谁来渡我过去呢?我此刻没有徘徊在自己的渡口,我想去其他的渡口看看。那一次,我从武汉到长沙,走的路线大体上和屈原《涉江》里写的差不多。自从屈原“行吟泽畔”来到湘江岸边,后世文人在水边的喟叹抒怀就显得很小家子气了,没有谁可以直视“屈原问渡”的背影,也没有谁可以对他视而不见。那天屈原来到湘江边时,已是再次被流放了,“面色憔悴”“形容枯槁”,他在水边踯躅,实际是到了思想和生命的一个渡口。飘然而至的渔父是一位高人隐士,也是一个“摆渡人”。只是屈原终于没有听渔父的话,没有到对岸去看看。他往故国方向走了一段,传来了亡国消息,遂万念俱灰,选择了投江,激起了千年波澜,中国的所有河流也跟着激荡起来。屈原投江以后的一百多年,贾谊也遭贬来到了长沙的这个渡口,他在水边写了篇赋,投到江水之中。在这篇赋里,贾谊用许多比喻来称颂屈原。然而又取了一条折中的路子,他一时感叹“呜呼哀哉,逢时不祥”,一时又说“何必怀此都也”,总之是说,对岸还是要去的,办法总归是有的。任何对屈原的评论都是多余的。他不是儒家,也不是道家,他只是诗人,诗人眼前的路没有阡陌没有迂回,除了往前还是往前,渔父的道家处世方略是说服不了他的。屈原追随先贤彭咸②而去,他没有渡到什么地方,却走到了天下人的心里。我没有遇见生命中的“渔父”。我在早些年曾多次投宿在富春江边上的桐庐,在“鱼梁渡头”停留过。读过郁达夫的《钓台的春昼》,就想着寻访这个故地。一是因为它每每勾起我对老家渡口的怀念,还有就是我那时的工作压力很大,带着一百多人的团队惨淡经营,正是需要释放压力、探索出路的时候。郁达夫是在上海“接到了警告,仓皇离去”,回到老家富阳而来到了这个渡口的。在一位洗米少妇的指点下寻到这夜渡,高喊两三声,船就来了。到了对岸,黑黢黢的桐君观却呈现了极好的景致,尤其是这里的秀和静,使得他想就在这里结庐读书,颐养天年。像严子陵③

6一样,管他什么高官厚禄、浮名虚誉。但他终于还是回到上海,加入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后来又参加了文化界爱国救亡活动。于是我们少了一个隐者,却多了一个战士。就是这样的能吟出“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的江南名士,在去新加坡做抗战宣传时,写下了“抗战到底,一定胜利”这样的壮语。江对面的严子陵不知道那天晚上这里发生了什么,他还在安享范仲淹送给他的“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而我们知道了郁达夫的选择,也无须太多的评价。郁飞先生说过,他父亲不是什么圣人,只是一个文人。但是我想,我们也可以把“山高水长”送给郁达夫。他就是一个作家,他永远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忠于自己的选择。他本可以效仿严子陵,在江边寻一处钓台“结庐读书,颐养天年”,而他最终成为了一名烈士。富春江边的那个渡口没有留住他,一江春水在送走他的同时,永远记住了他。站在富春江边看江水东去,我忽然想,渡口其实就在人的心里。追随自己的内心就无所谓此岸彼岸。于是,还是禁不住想起我的西洲了。我喜欢《西洲曲》,在我看来,不论是“登楼扶瑶琴”,还是“采莲南塘秋”,西洲是一个可以托付梦想,托付思念,可以托付爱的地方。我梦想着人生的每一个渡口都是用爱来摆渡的,而到达的也是爱的彼岸。[注]①羊昙:东晋名士,谢安的外甥,擅长唱乐,谢安十分欣赏他。②彭咸:商朝末年贤大夫,因为向纣王进谏不被采纳而投江。③严子陵:东汉高士,拒征召而归隐富春江衅,耕钓以终。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写温庭筠笔下的美丽西州,意在表明作者年少时对家乡外面世界的诗意想象。B.江水“几个起伏”就把迁居的小船带到江心,简单的笔触中饱含离家的漂泊之苦。C.作者认为无需太多评价屈原、郁达夫的选择源于其深入了解文人正道直行的品格。D.文中写严子陵“安享”范仲淹的赞美,在调侃之中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排斥。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西洲曲》为线索结构全文,以对此诗的感受开篇,以表达对此诗的喜爱结束,中间多次引用此诗诗句,首尾照应,结构谨严。B.文章以“我”为叙述视角,围绕“我”的所思所感选材组材,羊昙、屈原、郁达夫三人虽然相隔千年,但都统一在“我”的视角之下。C.文章善于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充满情感的叙述之中,多次采用议论抒情之语展现作者对人生的认识与思考,增强了文章的思想厚度。D.“激起了千年波澜,中国的所有河流也跟着激荡起来”一句从时间与空间两个角度显示屈原的巨大影响,语言生动隽永,富有感染力。8.文中多次写到“渡口”,请结合全文,说明文中“渡口”的含意。9.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章以“西洲何处”为题的作用。

7【答案】6.D7.A8.①现实中由此岸到彼岸摆渡人的地方;②人生旅途中思想与生命面临抉择的时刻。9.①设置悬念,以问句为题,引发读者阅读兴趣;②统领全文内容,文章借对“西洲何处”的探寻,表达“我”对人生的所思所感所悟;③化用诗句,引发对相关内容的联想,丰富文章文化内涵;④文章结尾借对“西洲何处”的回答,明确本文“梦想”“思念”“爱”的主题。【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D.“在调侃之中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排斥”错误,作者是通过严子陵与郁达夫的不同选择,赞扬郁达夫的忧国忧民,赞扬他对祖国的爱。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A.“以《西洲曲》为线索结构全文”错误,本文以“西洲”为线索,叙写自己对西洲的所思所感。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由“江水几个起伏就把我们的小船带到了江心,回望已是故乡的江北,渡口码头变得越来越小”可知,渡口是现实中的码头,是由此岸到彼岸摆渡人的地方。由“人的一生就是从一个渡口到另一个渡口,从一个彼岸到另一个彼岸”“他在水边踯躅,实际是到了思想和生命的一个渡口”“富春江边的那个渡口没有留住他,一江春水在送走他的同时,永远记住了他”可知,渡口还有其比喻义和象征义,象征着人生旅途中思想与生命面临抉择的时刻,就像屈原选择了投江,就像郁达夫选择了为国家战斗。【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题作用的能力。效果上,“西洲何处”以疑问句命题,引发读者对“西洲到底在何处”的相关联想,引发其好奇与阅读兴趣。内容上,文本开篇写《西洲曲》中的西洲,接着写温庭筠的“西州城外花千树,尽是羊昙醉后春”诗歌中的西洲,然后写作者举家迁往江西,“寻找我生命中的另一个西洲”;再写“我”对“渡口”的所思所感,对屈原、郁达夫选择的感想。因此标题统领了全文内容。修辞上,文本标题化用“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丰富文本的文化内涵。

8结构和主旨上,照应结尾“西洲是一个可以托付梦想,托付思念,可以托付爱的地方。我梦想着人生的每一个渡口都是用爱来摆渡的,而到达的也是爱的彼岸”,回答了标题的疑问,凸显了“梦想”“思念”“爱”的主题。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李白诗集》二十卷,旧七百七十六篇,今千有一篇,杂著六十篇者,知制诰常山宋敏求①字次道之所广也。次道既以类广白诗,自为序,而未考次其作之先后。余得其书,乃考其先后而次第之。盖白蜀郡人,初隐岷山,出居襄汉之间,南游江淮,至楚观云梦。云梦许氏者,高宗时宰相困师之家也,以女妻白,因留云梦者三年。去,之齐音,居徂徕山竹溪。入吴,至长安,明皇闻其名,召见,以为翰林供奉。顷之,不合去。北抵赵、魏、燕、晋,西涉歧、邠,历商於;至洛阳,游梁最久。复之齐、鲁,南浮淮、泗,再入吴,转徙金陵,上秋浦、浔阳。天宝十四载,安禄山反,明年明皇在蜀,永王瑞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璘迫致之。璘军败丹阳,白奔亡至宿松,坐系浔阳狱。宣抚大使崔涣与御史中丞宋若思验治白,以为罪薄宜贳,而若思军赴河南,遂释白囚,使谋其军事,上书肃宗,荐白材可用,不报。是时,白年五十有七矣。乾元元年,终以污擤事长流夜郎。遂泛洞庭,上峡江,至巫山,以赦得释,憩岳阳、江夏,久之,复如浔阳,过金陵,徘徊于历阳、宣城二郡。其族人李阳冰为当涂令,白过之,以病卒,年六十有四,是时宝应元年也。其始终所更涉如此,此白之诗书所自叙可考者也。范传正为白墓志,称白“偶乘扁舟,一日千里,或遇胜景,终年不移”,则见于白之自叙者,盖亦其略也。《旧史》称白山东人,为翰林待诏,又称永王瑞节度扬州,白在宣城谒见,遂辟为从事。而《新书》又称白流夜郎,还浔阳,坐事下狱,宋若思释之者,皆不合于白之自叙。盖史误也。白之诗连类引义虽中于法度者寡然其辞闳肆隽伟殆骚人所不及近世所未有也《旧史》称白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余以为实录。而《新书》不著其语,故录之,使览者得详焉。(选自《曾巩文集·李白诗集后序》,有删改)[注]①宋敏求:字次道,北宋著名藏书家。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白之诗/连类引义/虽中于法度者/寡然其辞/闳肆隽伟/殆骚人所不及/近世所未有也/《旧史》称白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余以为实录B.白之诗/连类引义/虽中于法度者寡/然其辞闳肆隽伟/殆骚人所不及/近世所未有也/《旧史》称白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余以为实录C.白之诗/连类引义/虽中于法度者/寡然其辞/闳肆隽伟/殆骚入所不及/近世所未有也/《旧史》称白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余以为实录

9D.白之诗/连类引义/虽中于法度者寡/然其辞闳肆势伟/殆骚人所不及/近世所未有也/《旧史》称白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余以为实录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知制诰,为掌管起草诏令之意,后用作官衔名。制,是皇帝颁布的重大制度,加皇帝的印玺;诰,起初是用以指告诫之文,后用以封赠。B.“序”,文体名。同《归去来兮辞(并序))《兰亭集序》中“序”。“后序”犹“跋”,是刊于卷末序文。《短歌行》中“行”,《项脊轩志》中“志”,《陈情表》中“表”均表体裁。C.天宝、乾元、宝应,同“永和九年”“乾隆三十九年”,都是年号纪年法。一个皇帝可以拥有多个年号。“壬戌之秋”“乙巳岁”是干支纪法。D.《旧史》,指《旧唐书》。“前四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六经”指《诗》《书》《礼》《孝经》《易经》《春秋》。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招,不正确的一项是()A.“旧七百七十六篇,今千有一篇,杂著六十篇者,知制诰常山宋敏求字次道之所广也。”宋敏求在旧有基础上搜集了更多的李白的诗词,“广”字准确地指出了宋敏求的功劳。B.天宝年间,李白因李璞的牵连被拘押,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认为李白罪过很轻,应当赦免,并向皇帝上奏推荐李白,但皇帝没有同意,李白最终被判流放。C.曾巩概述了安史之乱时期李白的遭遇与其悲壮的晚年生活。表面上是不加感情的叙述,但从选词炼字上,自能折射出作者对诗人的同情心态。D.和一般诗集序言的“重评价”不同,这篇序言重在对李白生平事迹的考证,尤其是对李白被流放以事的考证十分详细,这体现了曾巩治学的严谨细致。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瑞军败丹阳,白奔亡至宿松,坐系浔阳狱。(2)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14.对于《李白诗集》和《新唐书》,作者认为有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请作简要概括。【答案】10.B11.D12.B13.(1)李磷在丹阳打了败仗(被打败),李白逃亡到宿松,因此获罪被关押在浔阳的监牢中。(2)祈望陛下能怜恤臣的衷情,准许臣(实现)卑微的志愿,使刘氏能侥幸(因此)安尽余年。14.①《李白诗集》应考辨各篇创作的先后年代,并予以编排。②《新唐书》对于李白生平经历的考证应更加严谨。③《新唐书》可以增加对李白的评价。【解析】【10题详解】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句意:李白的诗,联结同类的事物而引发出主题思想来,虽然符合诗歌规则的作品很少,但那词句博大奔放,隽永奇伟,大概是写诗的人全都赶不上的,也是近代不曾出现过的。《旧唐书》说“李白具有奔逸的才气,志向气概宏伟奔放,飘然有超脱世俗的心思”,这种记载,我认为是真实的记录。“虽……然……”构成转折关系,因此“然”前要断开,排除AC;“逸才”作“有”的宾语,句意完整;且“志气宏放”是主谓短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D。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D.“‘六经’指……《孝经》……”错误。“《孝经》”应改为“《乐》”,“六经”应是指《诗》《书》《礼》《乐》《易经》《春秋》。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应当赦免,并向皇帝上奏推荐李白,但皇帝没有同意,李白最终被判流放”错误。从文中第二段“天宝十四载……宣抚大使崔涣与御史中丞宋若思验治白,以为罪薄宜贳,而若思军赴河南,遂释白囚,使谋其军事,上书肃宗,荐白材可用,不报”“乾元元年,终以污璘事长流夜”可知,应是皇帝不同意李白做官,但同意赦免了他,李白被流放夜郎是后来的事。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璘军败(于)丹阳”,省略句,状语后置句,“璘军(于)丹阳败”;“奔亡”,逃亡;“坐”,因……而受到惩罚;“系……狱”,关押在……监狱。(2)“矜悯”,怜恤;“听”,任,这里是准许、成全;“庶”,庶几,或许,表示希望或推测。【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次道既以类广白诗,自为序,而未考次其作之先后。余得其书,乃考其先后而次第之”可知,《李白诗集》应考辨各篇创作的先后年代,并予以编排。从“《新书》又称白流夜郎,还浔阳,坐事下狱,宋若思释之者,皆不合于白之自叙。盖史误也”可知,《新唐书》对于李白生平经历的考证应更加严谨;

11从“《旧史》称白……而《新书》不著其语,故录之,使览者得详焉”可知,《新唐书》可以增加对李白的评价。参考译文:《李白诗集》二十卷,原为七百七十六篇,现在变成一千零一篇,还有杂著六十篇的,是知制诰常山宋敏求(字次道)所增补而成的。宋次道已经按照类别增补了李白的诗作,自己又写了序,但还没有考辨排定李白诗作创作的先后年代。我得到宋氏这本书,于是考辨各篇创作的先后年代,并予以编排。李白大概是蜀郡人,最初隐居在岷山,出蜀后居住在襄阳、汉水一带,南下游历长江、淮水一带,到楚地观览云梦泽。在云梦县定居的许氏一家,是唐高宗时的宰相许圉师的家,许氏把女儿嫁给李白为妻,因此李白在云梦留住了三年。离开云梦,他又到了齐鲁地区,居住在徂徕山的竹溪。后来又到了吴地、京城长安等地,唐明皇听说过他诗歌的盛名,于是就召见他,任命他为翰林供奉,不久,因与唐明皇合不来就离开了朝廷。往北抵达赵、魏、燕、晋故地,往西到达歧地、邠地,历经商於来到洛阳,在梁地盘桓的时间最长。后来又到齐鲁地区,向南渡过淮水、泗水,又到达吴地,转而迁往金陵,又奔向秋浦、浔阳。天宝十四年,安禄山举兵反叛,第二年唐明皇身在蜀地,永王李璘掌管东南兵权,当时李白隐逸在庐山,永王李璘用强力把他拉到手下。李璘在丹阳打了败仗,李白就逃亡到宿松,因此获罪被关押在浔阳的监牢中。宣抚大使崔涣与御史中丞宋若思审理李白一案,认为罪很轻,应当赦免,恰好赶上宋若思统领军队赶赴河南,于是就放了李白,让他为军事行动出力,并向唐肃宗献上奏章,推荐李白,认为他的才干可以任用,但没有得到答复。这时,李白已经五十七岁了。乾元元年,最终因为曾在李璘手下供职而获罪,被长期流放夜郞,于是他渡过洞庭湖,穿过峡江,来到巫山,因为遇到大赦而得到释放。他就在岳阳、江夏做了休养,过了很长时间又到了浔阳,经过金陵,在历阳、宣城之间徘徊不定。李白的同族人李阳冰作当涂县令,李白就去投奔他,后因病辞世。享年六十四岁,这时正是宝应元年。李白一生的经历大致就是这样,这是从李白的诗作、文章的自叙中可以考查的。范传正为李白写墓志铭,说李白“偶尔乘坐小船,一日疾驶上千里,有时遇到好的景致,整年也不离去”,这在李白诗歌的自述中是能够看得出来的,差不多就是这种大致的情形。《旧唐书》记载李白是山东人,官任翰林待诏,又记载永王李璘充任扬州节度大使,李白在宣城前去拜见他,于是征召李白为幕府从事。而《新唐书》又记载李白被流放夜郞,回到浔阳,因事获罪而被关进监牢,宋若思又放了他,这些记载都与李白的自述不相吻合。大概是正史记错了。李白的诗,联结同类的事物而引发出主题思想来,虽然符合诗歌规则的作品很少,但那词句博大奔放,隽永奇伟,大概是写诗的人全都赶不上的,也是近代不曾出现过的。《旧唐书》说“李白具有奔逸的才气,志向气概宏伟奔放,飘然有超脱世俗的心思”,这种记载,我认为是真实的记录。但《新唐书》没写明这几句话,所以把它摘录出来,使观览李白诗作的人能得到更详细的了解。(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4小题,14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12苏幕遮周邦彦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清早便点燃沉香消溽暑,隐隐透出自昨宵夜雨以来内心的烦乱。B.“呼”“窥”二字以拟人手法赋予鸟雀人的情态,写出其欢快状态。C.词人自问还记不记得家乡当年的渔民朋友,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旧。D.尾句描写泛舟家乡荷塘的梦境,使全词虚实相生,给人无限的遐想。16.本词与柳永的词作《望海潮(东南形胜)》都写到了荷花,其作用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5.C16.①本词突出荷花临风挺立的柔美,营造了和谐明媚的境界,熟悉的景物和画面引起了对家乡的怀念,表达了思乡之情。②《望海潮》突出荷花的多广,表现了居住环境之美,表达城市繁荣富庶、政通人和美好。【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手法、情感的能力。C.“词人自问还记不记得家乡当年的朋友”错误,“五月渔郎相忆否”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是写江南渔郎是否在想念自己,把思乡的感情更推进一层。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意象作用的能力。“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三句描写荷花的神态,池塘中清圆的荷叶上残留着昨夜的雨珠,在红艳的初阳照射下渐渐地晒干了。一阵清风吹来,亭亭玉立的荷花一团团地随风飘动。用“微风”“荷花”的意象营造了和谐明媚的境界,借景抒情,由眼前之景想到家乡之景,表达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望海潮》中,“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描写杭州秋夏美景,秋天桂花飘香,夏季十里荷花。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出来,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十里”凸显荷花的多广,表达杭州城市繁荣富庶、政通人和美好。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淡黄柳姜夔

13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惟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注】空城:合肥曾被金兵掠夺一空。1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前三句、从视、听、触觉的角度,写出合肥城里“巷陌凄凉”的情景,“空城晓角”和《扬州慢》中“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有异曲同工之妙。B.“正岑寂”两句,承上启下,由鹅黄嫩绿的柳色想到江南的故乡。寒食将至,柳色可怜,使诗人内心有暂时的慰藉。C.最后一句蕴含池塘春色美好之叹,其中“自碧”二字之韵味与《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完全相同。D.全词从听角看柳写起,从合肥之柳到江南之柳,从今朝到明朝,从眼中之春到心中之秋。18.这首词序言中说“因度此阕,以纾客怀”,作者的“客怀”有哪些?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答案】17.C18.①孤寂凄凉的思乡之情。由空城的凄恻到夹道的柳色,加之异乡逢节日,抒发思乡的“岑寂”。②感时伤世的家国之思。以春柳的生机勃发反衬“巷陌凄凉”“空城晓角”之悲凉。③怕春易逝的惜春之情。怕梨花落尽,春天归去。【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语言、技巧的能力。C.“完全相同”错。“自碧”两字,应该是蕴含池水无情人多情之叹,而“映阶碧草自春色”是指因美好景色无人欣赏而生发的对英雄的惋惜之情。故选C。【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的能力。由序文中“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可知词人客居他乡,客居之时自然会生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且所居之地是“空城”,眼前所见“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在周围正冷落寂静之际,词人起明天又是寒食节了,此处作者的“客怀”是指孤寂凄凉的思乡之情。由“柳色夹道”“鹅黄嫩绿”可知这是春季,春柳夹道可见生机勃发,“鹅黄嫩绿”可见柳色之可爱;而所处的地方却是“空城”,是“巷陌凄凉”,结合注释“空城:合肥曾被金兵掠夺一空”可知当时的背景,这是以春景反衬时势,此处作者的“客怀”是指感时伤世的家国之思。

14由“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可知,词人担心梨花一旦落尽,春天就会逝去,此处作者“客怀”是指怕春易逝的惜春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同是歌咏诸葛亮,杜甫《蜀相》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赞颂他的丰功伟绩;陆游《书愤》中的“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则表现他的精神品格。(2)李白《蜀道难》中,引用“五丁开山”神话歌颂一代又一代的蜀国人不畏艰险、最终成功打通蜀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陈情表》中,李密写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正是家道衰落的表现,单枝独芽寡人一个,门庭衰败,连个童仆都没有。【答案】①.三顾频烦天下计②.两朝开济老臣心③.地崩山摧壮士死④.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⑤.外无期功强近之亲⑥.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容易写错的字词:“频”“栈”“僮”。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作为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的国家之一,自古以来,日月盈民,展宿列张,不知启发了多少中国人的哲学思考和诗意想象。现在,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了!“夜空中最亮的星”,让曾经的______变得近在眼前。中国空间站在地球400公里的近地轨道上,我们即便借助特殊的望远镜拍摄,它也不过是浩瀚宇宙背景中的一个小点。然而,这并不妨碍很多人对“天宫”的亲近感。每一次太空出征,总能引来“全民围观”。“高光时刻”频频刷屏的背后,浓缩了无数人的关注与期待。在海南文昌,许多游客不远千里而来,只为近距离感受发射现场的震撼;在故宫、长城、丽江古城,当中国空间站经过上空,人们纷纷定格瞬间、同框合影;在展览馆,神舟飞船返回舱、天和核心舱模型旁,参观者始终______。闪烁星辰化为求索未知的热情,牧星耕宇所取得的长足进步也方便着日常生活。随着航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我们能在更多领域体验航天科技创造的获得感。在浩瀚宇宙中,中国空间站或许只是______,却把一个文明古国对科学探索的崭新高度标注在了无垠苍穹。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答案】20①遥不可及②熙熙攘攘(络绎不绝、摩肩接踵)③沧海一粟21.中国空间站在距离地球400

15公里的近地轨道上,即便我们借助特殊的望远镜拍摄,它也不过是浩瀚宇宙背景中的一个小点。【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①处,此处语境强调的是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让曾经感到难以实现的事情变为现实,故此处可填“遥不可及”。遥不可及:指很远很远,非常遥远,难以得到的东西。第②处,此处语境强调的是参观者很多,故此处可填“熙熙攘攘”或“络绎不绝/摩肩接踵”。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络绎不绝:形容来往的人或车马连续不断。摩肩接踵:肩膀挨着肩膀,脚尖碰着脚后跟。形容人多拥挤的样子。第③处,结合前文“在浩瀚宇宙中”可知,此处强调的是在浩瀚宇宙中,中国空间站或许只是很渺小,故此处可填“沧海一粟”。沧海一粟:大海中的一颗谷粒。比喻极其渺小。【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应在“地球”的前面添加“距离”;二是语序不当,两个分句的主语不一致时,主语应在关联词的后面,“我们即便”应改为“即便我们”。故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改为:中国空间站在距离地球400公里的近地轨道上,即便我们借助特殊的望远镜拍摄,它也不过是浩瀚宇宙背景中的一个小点。(二)语言文字运用I1(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小说、戏剧、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中塑造的形象生动,①;反之,则作品没有什么吸引力。其实文学作品的形象性,②还有语言的形象性、举例的形象性、情感的形象性。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性描写,多姿多彩,美不胜收。散文和诗歌虽然都具有形象性,但与诗歌相比,③往往更贴近生活、更可触可感。清代学者吴乔说:“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这个比喻对我们认识诗歌与散文形象性的差异,具有启发性。诗歌展现的形象跟具体事物之间距离较大,即使是直接描写,诗歌的语言、意象也更注意提炼和升华;上下前后之间的联系一般不像散文交代得那样着实具体,有许多跳跃和省略,让我们的想象飞得更高更远些。而散文则给我们更为具体逼真的感受,不用提《烛之武退秦师》《记念刘和珍君》记录真实人物事件的历史纪传散文。不用说《登泰山记》《荷塘月色》这些记游写景的散文,不用讲《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秦腔》这些反映人世风俗的感怀类散文,就连《劝学》《师说》这种议论性很强的说理性散文也跟实际生活情景很贴近。

16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3.下列各句中的“像”与原文中加点的“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鲁迅塑造了众多经典人物,像孔乙己、祥林嫂、阿Q等。B.钱塘江汹涌的波涛卷起像箱雪似的白色浪花。C.大堰河像爱自己的儿子一样爱着我。D.夜夜常起的狂风,好像要把一切都给刮走。【答案】22.①能使作品具有感染力(能吸引读者)②不仅包括塑造的具体形象③散文更具实用性(散文的形象更具体)23.C【解析】【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处,由分号可知前后两句话是并列结构,此句与“则作品没有什么吸引力”照应,由“反之”可知内容相对,应说“塑造的形象生动”的作用,即使作品更有吸引力、感染力,可填:能使作品具有感染力(能吸引读者)。第②处,此句解读“文学作品的形象性”,由“还”可知此句用“不仅”;“文学作品的形象性”首先让人想到塑造的各种具体形象,而由“语言的形象性、举例的形象性、情感的形象性”可知没有列举具体形象,可填:不仅包括塑造的具体形象。第③处,这里是把诗歌与散文的形象性进行对比,写“散文”的特点;由“往往更贴近生活、更可触可感”可知,散文的形象性更具体、实用,可填:散文更具实用性(散文的形象更具体)。【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意思的能力。原文中加点的“像”表示作比较。A.“像”表示举例。B.“像”表示比喻。C.“像”表示作比较。D.“像”表示推测。故选C。四、写作(60分)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7“人的一生到底该怎样度过?”有人说择一事,终一生,人生一世,往往在专不在广,在精不在多,当一生只决定做一件事时,那所有的努力都将变得意义非凡。也有人说,生命本就短暂,如果不能在短暂的岁月中饱览生命不同的色彩,那会是生命最大的遗憾。作为新时代青年,在生命的蓝图徐徐打开之际,你是否思考过要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专精一事,斑斓人生岁月物语,沧海横流,观于苍古,时代嬗变。自古洎今,专精一事,心无旁骛,才能收获精彩,斑斓人生。纪昀有言:“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尚书》亦云:“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艺。”作为搏击风浪的时代青年,擘画蓝图之际,既需要有“择一事,终一生”的笃定执着,亦需要饱览不同的生命色彩,专精一事,还需斑斓人生。不为繁华易匠心,不舍初心得始终。择一事,终一生,笃志趋急绝山海,奋楫扬帆斩碧波。历经了中国的沧桑百年,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的许渊冲择一事,在80余年的翻译生涯,始终坚持“形美、意美、音美”的翻译理念,终其一生。“敦煌图录”改变一生命运,把所有的生命热力都献给敦煌壁画的常书鸿择一事,终其一生保护与研究“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艺术,成为“敦煌守护神”。每个人都是人生的掌舵者,人生誓言如盏盏明灯,择一事终一生使我们不惧风暴,不溺风景,奋勇前行。吾辈青年投身时代洪流,热血沃中华。既以笃志筑梦,又以奋勇前行,斑斓人生。百舸争流千帆竞,满船星辉斑斓梦。生命短,岁月长,丰富人生得厚重,舒天朝晖初日生。本可以生活优裕,却选择潮头登高奋楫笃行,驻村扶贫干部黄文秀不惧坎壈,用青春和热血丰富自己的人生,用双脚丈量百坭村每一寸土地,用生命践行誓言;本可以薪资丰厚,却选择回乡执教回报乡情,年轻的二十大代表刘秀祥不畏逆境,用知识改变贫困山区孩子的命运厚重自己的人生,用三寸粉笔绘出斑斓的生命,用热爱圆梦。浩渺乾坤日月梭,青年我辈振山河。斑斓人生,不同的人生体验,不同的生命色彩,星辰大海,云月长空,吾辈自当厉行进取,万里蹀躞,追风赶月,筑梦人生。站在两个一百年的交汇点,我辈青年择一事终一生初心不改;面对时代大潮奔涌向前,青年我辈丰富人生厚重生命为国助力。因为有终一生的执着坚定,才能在努力的过程中俯身耕耘不旁骛,昂首向前不为名,唯其如此,人生更厚重,生命更壮美。作为当代青年,更应该时代的熔炉里锻造自我,勇于尝试,丰富自己,厚重生命。人生海海,征途漫漫。蓝图徐徐展,晔晔少年郎,巍巍山河证,悠悠岁月名。专精一事成功名,斑斓人生笃志行。我辈青年琢志寰宇,皓月碧穹,骄阳初升,绘出盛世,锦绣人生。择一事,守住初心心不改;终一生,不易匠心心笃定。斑斓精彩,大美人生。

18【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本题为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中呈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其一为“择一事,终一生”,强调专精一事的重要性,即投身于自己选择的事业并为之努力、笃定前行,奋斗一生,将会意义非凡。敦煌研究者、阿木爷爷、故宫的文物修复师等人选择自己的事业并坚守一生,收获丰硕的果实。他们身上体现的专注精神、敬业态度都是新时代青年需要学习的。其二是选择丰富多彩的人生,让自己去选择和感受不同的生命体验。譬如千年画卷中建树广泛的通才苏东坡,诗文、书法、绘画样样精通,烹饪、造酒、建筑无所不能,成就了多彩的人生。两种选择无所谓对错,如只就其中的一种态度来展开立论也符合题意。如果能综合两种态度来写,辩证地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如在“择一事,终一生”的选择之下,通过自身的奋斗也可收获丰富的人生体验和成就感;或者在选择丰富多彩的人生中,每一次的选择都离不开“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的态度,要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地调整自己,但也要苦练本领,增强核心竞争力,如此才能立足于世,才有“精彩”可言。换而言之,两种态度并非对立,在写作时要综合考量,建立关联,体现思辨性。考生身份为“新时代的青年”,写作背景是“在生命的蓝图徐徐打开之际”,考生写作时一定要结合这一背景来写作,思考方向是“要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写作内容要有针对性。在行文中可综合考量两种人生态度,建立关联,辩证看待。综合运用引证法、例证法、对照法,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可列举的事例很多:公益校长张贵梅,致力于改变山区贫困女孩的命运,以怒放的生命馈人间以芬芳;万佐成、熊庚香夫妇的“抗癌厨房”,以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温暖万千家庭;诗词的女儿叶嘉莹,一生只做一件事,桃李天下,传承一家……亦可联系社会现实中反面的现象:在新时代的今天,一些青年人滋生出浮躁心态,视坚守者为“傻子”。有的渴望“一夜成名”“一举夺冠”,一味追求礼花般的绚烂绽放;有的垂涎“众星捧月”“前呼后拥”,陶醉于鲜花和掌声;有的流连光鲜世界,为了“露个脸”,奔走在各种闪光灯之中。淹没于名利,所累于杂念,迷失在茫茫人海当中,最终难逃平庸的结局。最后强调在“择一事,终一生”的坚守下,丰富自己的人生,要摒除浮躁心态,苦练本领,成就丰富的人生。立意:1.执着坚守,精彩人生。2.因时而择,成就不同。3.心无旁骛,择一而终。4.人生因专精而而非凡,因丰富而精彩。

19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