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506549
大小:109.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3-07-06
《江苏省盐城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江苏省盐城市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第Ⅰ卷(总分:160分时间:150分钟)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身怀济世宏愿的汤显祖,因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波,由身居庙堂的仕宦沦落为游走江湖的剧优,曾经的▲之梦破灭,他只能为戏曲世界中的儿女申诉。▲的际遇使他阅尽世事沧桑,于是他以诗以剧的艺术形式描绘出一个▲、人鬼通情的艺术世界。A.经天纬地急转直下惊心动魄B.经国济世江河日下惊心动魄C.经天纬地江河日下勾魂摄魄D.经国济世急转直下勾魂摄魄2.对下面一段文字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有一天啊,宝宝》有谈到关于媒体的一段:“宝宝,我为什么一直对媒体很有戒心,是因为媒体老是让你以为,你听过那首歌了,但其实你没听过;老是让你以为你看过那个人了,但其实你没看过;老是让你以为你知道灾难与死亡了,但其实你不知道。媒体好像渔网,把有生命的鱼都拦截在网子的那一边,到这一边流出来的,都只是水而已。”A.媒体隔绝生活中的生命现象,留给我们无味的东西。B.媒体对世界进行虚假的解读,所以我们要警惕媒体。C.媒体宣传了这个世界的虚假,所以我们要警惕媒体。D.媒体欺骗孩子的精神世界,影响他们精神的独立性。3.下列对联与可使用场所对应恰当的一项是(3分)①三代鼎彝昭日月一堂图画灿云霞②龙蛇蜿蜒归梨枣鸟兽飞腾入简笺③有迹可寻模传墨本无体不备意在笔先④白首壮心写大海青春浩气画高山A.①古董行②刻印社③碑帖馆④书画社B.①古董行②书画社③刻印社④碑帖馆C.①碑帖馆②刻印社③古董行④书画社D.①碑帖馆②书画社③刻印社④古董行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汉代陶塑在艺术风格上没有直接继承秦代的具象写实,汉兵马俑较之秦兵马俑,在形式处理上“取大势去繁缛”,不造作不雕饰,▲。这种风格的形成,不是因为汉代生产技术的落后,而是因为受到“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的自然审美观的影响。A.虽然有一种自然朴拙的亲切,但没有了精雕细刻的精致B.虽然没有了精雕细刻的精致,但反而有了一种自然朴拙的亲切C.只有没有了自然朴拙的亲切,才会有一种精雕细刻的精致D.即使没有精雕细刻的精致,也会有一种自然朴拙的亲切·10·
15.下列诗句中,与右图漫画的情境最吻合的一项是(3分)A.画里常写空山,一人观竹听风。人问空山何在,空山即是心中。B.风中孤雁南去,无端生出闲愁。秋山秋水伴我,何人在你心头?C.秋水时深时浅,春色有淡有浓。年年来此树下,心情总是不同。D.关河万里萧索,心中三分寂寥。闲看几枝新花,乱了一本芭蕉。二、文言文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箫洞虚小传傅占衡今箫非箫也,盖古“尺八”。近予临川车衮擅其巧,今世称“洞虚子”者是也。衮,戴湖村人,字龙文。幼涉学,凡艺近文史者皆工,而尤妙于竹,凡竹之属皆善,而最善者窍尺八也。自言年七岁,弄俗箫成声,辄恶其声。十岁时得吴市箫吹之,亦不厌己意。然好弥甚,至妨语食,剡刳刻镂,大变旧法。昼则操造水滨怪石旁,或入幽岫林樾苍蒨中。当月野霜庭、鸟睡虫醒之际,启塞抑按,未尝去手。一日悟其法,起舞拍床,骂前人聋钝,不闻此妙矣。顷之,其乡人持一管万里外,遇解音客,购之万钱双绢。自是洞虚子箫闻天下。顾产僻左,足不到吴越歌舞场,客居十指不给。其后俗箫稍稍窃其粗似,丹碧之,名“洞虚”,乱吴市中,暴得直。而真洞虚子家故贫自若也。时澹荡以酒人客高门雅士间,语次骂座,众欲殴之。已而闻箫声,满坐皆欢,又相与洗盏更酌。盖其为人如此。四方之知洞虚子者,至今莫知其何许人也。其箫表里濯治,得仪制之妙;无瑕声,无累气,饰以行草秀句,山水渔钓,宫观烟树,人物花鸟虫豸杂工,写描勒入神。而其独得之妙在选竹,竹至千尺取十一,盖有柯亭、爨下遗识乎?啸咏之顷,辄以斤锯自随。园公林监或訾病之,好事者赏其僻,不问也。予尝得二焉,其一潇湘合流,八景分峙,隙间题咏,毫发可数;其一十八尊者图,李龙眠笔、苏子瞻赞、秦太虚记皆具。尝置酒倚琴而吹之,因谓:“子是艺如北方佳人,绝世独立,余粉黛皆土耳。昔人品庾信月明孤吹,然非洞虚箫,宁称子山文乎?”衮大喜,遂别作一枝遗予,彤以一丘一壑,一觞一咏,而题其上云:“青筠欲托王褒赋,明月吹成庾信文。”且曰:“箫之寿计年计十,人之寿计十计百,先生作传,洞虚之寿不可计。敢请!”予笑诺之,因访其利病最要处。衮乃曰:“箫孔下出贯纶者两,宜差后而斜睨,勿作中而径往。”予爱其聪巧绝伦,戏为《箫洞虚传》传之。嗟夫!恐亦如流马木牛,尺寸具诸葛书中,人不能用也。(选自张潮《虞初新志》,有删节)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启塞抑按,未尝去手抑:或者B.乱吴市中,暴得直直:价值C.园公林监或訾病之訾:指责D.彤以一丘一壑彤:用红色涂饰器物·10·
2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洞虚子自己介绍说,他在年少的时候就能吹奏市面上的箫,但他并不喜欢那些箫发出的声音。然而他对制箫的痴迷却越来越深,不断地探索着技术的革新。B.洞虚子箫里外都处理得法,吹奏起来音色完美无瑕,气息流畅而不呆滞,用来装饰的书法及绘画都很精美,而最重要的在于所选用的竹子质地优良。C.作者曾经拥有两支洞虚子箫,一支箫上刻绘潇湘合流、八景分峙的美景及题咏的文字,另一支箫上刻绘李龙眠的十八罗汉图,以及苏东坡题写的赞和秦观作的记。D.洞虚子清楚一支箫的使用年限不长,人的寿命也有限,而传主的声名却会随着文字而永远流传,所以请求作者为他作传,并主动向作者介绍了箫制作的关键。8.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顷之,其乡人持一管万里外,遇解音客,购之万钱双绢。(4分)▲▲(2)恐亦如流马木牛,尺寸具诸葛书中,人不能用也。(4分)▲▲9.根据文本,简要概括洞虚子在为人处世方面的特点。(4分)▲▲三、古诗词鉴赏(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11题。早秋夜作韦庄翠簟初清暑半销,撇帘松韵送轻飙。莎庭露永琴书润,山郭月明砧杵遥。傍砌绿苔鸣蟋蟀,绕檐红树织蟏蛸注。不须更作悲秋赋,王粲辞家鬓已凋。【注】蟏蛸:蜘蛛的一种,脚很长。通称蟢子。10.请说说诗歌的前三联是如何扣住“早秋”二字展开描写的。(6分)▲▲11.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5分)▲▲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1)汩余若将不及兮,▲。(屈原《离骚》)(2)▲,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3)萧关逢候骑,▲。(王维《使至塞上》)(4)曲终收拨当心画,▲。(白居易《琵琶行》)(5)▲,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6)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范仲淹《岳阳楼记》)(7)▲,切问而近思。(《论语·子张》)(8)操千曲而后晓声,▲。(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3~16题。黄宝聂鑫森·10·
3黄宝惨烈的叫声,是在农历冬至节的凌晨突然爆发的。下了一夜的雪停住了,雪光如万道刀光从窗口反射到屋里来,墙上的大挂钟正好清脆地敲了五下。妻子说:“刘乾生开杀戒了!”我蓦地坐起来,然后又躺下去,长长地叹了一口气。黄宝必定要死的,我早就预感到了。昨天傍晚,我走出这栋楼三单元的铁栅门去散步。在刘乾生杂物间的门外,有一个用小木杉支起的三角架,这个“绞架”当然是为黄宝准备的。刘乾生看见我,尴尬地搓搓手,说:“明日冬至哩。厂长的爹七十大寿哩,我……没别的送,就送这条狗吧。”黄宝摆着尾巴跑过来,眼里分明有泪。我解开一个小塑料袋,把切好的香肠倒在雪地上。黄宝低低地叫唤了一声,然后大口地嚼起来。我转过脸走向庭院中。往常,黄宝在吃过这些美食后,都会欢叫着跟上来,陪着我散步。但这次没有!我回过头去,看见黄宝吃完后,又回到刘乾生的身边,去嗅主人的裤脚。黄宝的叫声渐小渐弱,然后戛然而止。我是先认识黄宝,尔后才认识刘乾生的。在一个初秋的早晨,天刚蒙蒙亮,我出门去散步。顺便提着垃圾袋朝墙边那一排塑料桶走去。突然一条黄毛土狗跑了过来,不停地摇着尾巴,眼巴巴地望着我,嘴边流着涎水。它眼神里透出的恳求感染了我。我从大塑料袋里,翻寻出那个专装肉骨头的小塑料袋,解开口子,放到地上,然后我去散步了。十分钟后,我觉得身后有了动静,一看竟是这条黄毛土狗跟来了。刚刚走到后院,斜刺里突然蹿出一条不大不小的狼狗,张牙舞爪地吼叫着。老实说我有些慌乱。黄毛土狗飞快地从我身后跳到前面,大张着嘴,露出两排利齿,愤怒地嘶吼着,逼得那条狼狗慢慢地往后退去。在这一刻,我对这条黄毛土狗,有了极好的印象。以后我每次下楼,如果塑料袋里没有肉骨头,就会切好一截香肠。黄毛土狗吃过后,会陪着我在庭院中一圈一圈地散步。后来我知道了它的名字叫黄宝。因为认识黄宝,所以对它的主人也开始留心打听起来。黄宝的主人叫刘乾生,住在这栋楼二单元二层靠右边的一个两居室里。他是城东一家中型锻压机厂的工人,是个锻工。这厂是个特困企业,常常发不出工资。眼下正在搞改制,他能否继续留用还是个未知数。老婆早几年和他分手了,另找了个开小饭馆的老板过快活日子去了,把一个读初中的儿子扔给了他。刘乾生当然买不起这里的房子,是房产商开发这块地皮时,拆迁了他一栋土砖瓦房,将一套两居室和一个杂物间赔偿给了他。黄宝就孤零零地住在一楼的杂物间里,里面空空荡荡的,刘乾生有时带一点剩饭剩菜倒在杂物间门边的破盆里,有时什么也没带。因此,黄宝常常处在一种饥饿之中。这栋楼的人,都觉得黄宝太可怜了,出门时总带些肉骨头和拌了肉汤的米饭,倒进那只破盆里。出于条件反射,黄宝一听见铁栅门响,就会欢叫着跑过来,那是它最快乐的时候。黄宝一天天长高长壮了。有一个傍晚,黄宝跟着我散步走到社区门口时,正碰到刘乾生下班回来。萧索的秋风里,他的脸色很憔悴,矮矮墩墩的身子显得很沉重。他对我笑了一下,然后问:“我听说你是写文章的,你认识我们厂长吗?他将来肯定是董事长,权力大着哩。”我摇了摇头。他叹了口气,说:“幸亏我早打听到了他爹的寿诞是哪一天,老爷子平生特爱吃狗肉。”说完,竟自走了。·10·
4书房里,空调呼呼地吐着热风。大概是八点多钟的样子,我听见有人敲门。我走出书房,踱到大门后,从猫眼里往外望去。竟是刘乾生,手里提着一腿狗肉。我觉得心里非常难受,便又蹑手蹑脚回到了书房,任敲门声断断续续地响。刘乾生终于走了。傍晚,我下楼散步的时候,雪下得挺大。黄宝住的杂物间的门关紧了,雪地上洁白如故。住在这栋楼的几个邻居,不知从什么地方冒了出来,围聚到我身边。他们的脸上积淀着愤懑,七嘴八舌地说起来。“黄宝被他杀了,哪个忍心吃黄宝的肉!”“刘乾生心狠,不可交。没有人会再理他。”我什么也不想说,什么也不想听,一转身,走向漫天风雪中。这栋楼的人真的不再搭理刘乾生了。到春节前夕,我听说刘乾生在改制后企业留用人员的红榜上名落孙山,厂里以三万元的低额款买断了他的工龄。按规定,满了45岁的人才不再留用,刘乾生还差三个月哩。我决定去看望终日缩在家里不敢出门的刘乾生,他应该得到更多的同情和关爱。(选自《最后的绝招》,有删改)13.简要分析第一段的作用。(4分)▲▲14.小说画线语句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4分)▲▲15.小说对刘乾生的刻画大量运用了侧面描写,请结合内容进行具体分析。(6分)▲▲16.有人说小说最后一段可以省去,对此你怎么看?请说明理由。(6分)▲▲六、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19题。厚度温度气度赵峰旻①“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这是《西游记》的开篇诗。每当提起中华文化,人们往往要从“盘古开天地”说起。这源于它既标志着中华儿女征服自然的精神气魄,又可借此厘清上下五千年华夏文明的来龙去脉。②《三五历纪》记载:人类历史太初,没有天,没有地,世界混沌黑暗中,孕育出大力神盘古,神斧一挥,天崩地裂,轻的气往上浮,成为天,重的气往下坠,成了地。盘古像一根擎天大柱,顶立于天地之间,阻止天地重归混沌,一万八千年之后,天变得极高,地变得更厚,盘古也累倒了,身体变成了高山、河流、草木等自然物体,成为天地间最伟大的神。③盘古开天辟地只是人类成长的开始,这种成长,随着人类历史的不断前行,中华文明的渐渐演变,走向了一个博大,深厚,值得憧憬的漫长过程。学者认为,中华民族有“三十万年的民族根系、一万年的文明史、五千年的国家史”,是世界公认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④人类一旦接近了历史,就接近了文明。而最能证明华夏文明标志的莫过于城、青铜和文字。河南淮阳一座黄帝时代的古城遗址考古,发现了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而与甲骨文一脉相承的“陶文”距今约有五千年。我们可以从距今约五六千年龟甲上的河图和洛书中去寻根问祖,可以从“河洛文化”的历史脉络中,触摸中华文化的温度。⑤中华文化就像一堆篝火,在文明中不断扩大,历经尧、舜、禹,走过夏、商、周,日臻成熟,不断发光。在西周建立礼乐文明之后,穿过春秋,越过汉唐……·10·
5与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齐鲁文化、楚文化等地域文化,共同组成了中华文化早期的主体——华夏文化。而湖南城头山遗址发现距今六千多年的古城和祭坛,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遗址,又将华夏文化推到五千年以上。⑥盘古开天地“一日九变”。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与时俱进,精进求变,自由翱翔于“秦皇汉武”“唐诗宋词”“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的天地里,传导着盘古开天的饱和力量。这种力量凝聚成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经过岁月淘洗之后,变得更加深厚,这种深厚力敌千钧。⑦人的力量变得更加强大,文化的触角变得更加犀利,影响力也变得日益壮大。诸子百家文化思想作为中华文化经典,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等诸多文化大融合,中华民族文化精华更加融入人的内心。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达到天人合一的极致。⑧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诞生,美国等欧美国家也相继开设孔子学院,汲取儒家哲学精髓。中华文化在东南亚地区以及全球开枝散叶。⑨以神话开头的世界,为人类留下意志力的骄傲。当神话走向现实,蓄积了几千年文脉温度的古老中国,一下子有了文化厚度、精神气度。变得离天空更远,离苍生更近。(选自《烟火流年》,有删改)17.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6分)▲▲18.文化厚度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有哪些意义?请简要分析。(6分)▲▲19.请结合文章阐述文末“变得离天空更远,离苍生更近”的内涵。(6分)▲▲20.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70分)一个人,可以高到云层里,也可以低到泥土里。愿你高到云层时,还会想到泥土的气息;也愿你低到泥土中,还会留有云层的味道。盐城市2018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第Ⅱ卷(总分:40分时间:30分钟)一、阅读材料,完成21~23题。(10分)先生注于诗文无所不工然尚未尽脱古人蹊径平生著述自以乐府为第一词人甲乙宋人早有定论。惟张叔夏病其意趣不高远。然宋人如欧、苏、秦、黄,高则高矣,至精工博大,殊不逮先生。故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南宋唯一稼轩可比昌黎,而词中老杜,则非先生不可。昔人以耆卿比少陵,未为犹当也。(选自《人间词话》)【注】先生:即周邦彦2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5分)·10·
6先生于诗文无所不工然尚未尽脱古人蹊径平生著述自以乐府为第一词人甲乙宋人早有定论。22.“欧、秦似摩诘”一句中“秦”指______,“摩诘”指______。(2分)23.作者认为“昔人以耆卿比少陵,未为犹当也”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分)▲▲二、名著阅读题(15分)24.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呐喊》中《风波》的主人公七斤住在农村,作品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五四时期中国农村破败的真实情景,深刻提示了危机背后的社会危机。B.《老人与海》中的男孩曼诺林的形象与老人的形象是不可分割的,他既是老人经历的见证者,也是老人的精神传人。C.“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侍候着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茶馆》中唐铁嘴的这段话揭露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和精神毒害。D.《欧也妮·葛朗台》中,因为看上了葛朗台女儿欧也妮的品貌,公证人克罗旭和银行家德·格拉桑经常出入葛朗台家。E.觉新是巴金《家》中高家的第三代“觉”字辈的大少爷,觉新的亲事最终是由他父亲用拈阄的办法决定的。25.简答题(10分)(1)《红楼梦》第30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龄官划蔷痴及局外”中“双敲”指什么?“痴及局外”指什么?(6分)▲▲(2)《三国演义》中,“屯土山关公约三事”是指哪三件事?(4分)▲▲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阅读材料,完成26~28题。文学是人格的流露。一个文人先须是一个人,须有学问和经验所逐渐铸就的丰富的精神生活。有了这个基础,他让所见所闻所感所触借文字很本色地流露出来,不装腔,不作势,水到渠成,他就成就了他的独到的风格,世间也只有这种文字才算是上品文字。除着这个基点以外,如果还有什么资禀使文人成为文人的话,依我想,一是对于人生世相的敏感。事事物物的哀乐可以变成自己的哀乐,事事物物的奥妙可以变成自己的奥妙。“一花一世界,一草一精神。”有了这种境界,自然也就有同情,就有想象,就有彻悟。其次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敏感,语言文字是流通到光滑污滥的货币,可是每个字在每一个地位有它的特殊价值,丝毫增损不得,丝毫搬动不得。许多人在这上面苟且敷衍,得过且过,对于语言文字有敏感的人便觉得这是一种罪过,发生嫌憎。只有这种人才能有所谓“艺术上的良心”,也只有这种人才能真正创造文学,欣赏文学。诗人济慈说:“看一个好句如一个爱人。”在恋爱中除着恋爱以外,一切都无足轻重;在文艺活动中,除着字句的恰当选择与安排以外,也一切都无足轻重。在那一刻中(无论是恋爱或是创作文艺)·10·
7,全世界就只有我所经心的那一点真实,其余都是虚幻。在这两种敏感之中,对于文人,最重要的是第二种。古今有许多哲人和神秘主义的宗教家不愿用文字泄露他们的敏感,像柏拉图所说的,他们宁愿在诗里过生活,不愿意写诗。世间也有许多匹夫匹妇在幸运的时候中偶然发见生死是一件沉痛的事,或是墙角一片阴影是一幅美妙的景象,可是他们无法用语言文字把心中的感触说出来,或是说得不是那么一回事。文人的本领不只在见得到,尤其在说得出。说得出,必须说得“恰到好处”,这需要对于语言文字的敏感。有这敏感,他才能找到恰好的字,给它一个恰好的安排。(选自朱光潜《从我怎样学国文说起》,有删改)26.“上品文字”的特征有哪些?请依据文本简要概括。(3分)▲▲27.“看一个好句如一个爱人”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6分)▲▲28.请结合文章谈谈如何才能“使文人成为文人”。(6分)▲▲·10·
8语文答案1.D2.C3.A4.B5.B6.A7.D8.(1)不久,他的同乡带着他所制作的一支洞箫到了万里之外的地方,碰到一个懂得音律的行家,那人用万钱双绢买下那支箫。(共4分。每句1分)(2)(洞虚子箫的制作方法)恐怕也会像流马木牛那样,制作的尺寸都在诸葛亮书里,(但)人们就是无法运用。(共4分。三句每句1分,主语补充1分)9.淡泊闲适,直率坦荡。(共4分。每点2分)10.首联通过“翠簟初清”“送轻飙”写出早秋天气给人“暑半销”的触觉感受;颔联从视听两方面,写了早秋的露水和砧杵声;颈联进一步从视听角度写了蟏蛸织网和蟋蟀鸣叫的早秋之景。(共6分。每层2分)11.用典。作者借王粲辞家的典故,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感,以及思乡念亲之情。(共5分。手法1分,情感每层2分)12.(1)恐年岁之不吾与(2)吾尝终日而思矣(3)都护在燕然(4)四弦一声如裂帛(5)雕阑玉砌应犹在(6)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7)博学而笃志(8)观千剑而后识器(共8分。每空1分)13.黄宝的叫声突然爆发,设置悬念,引出下文黄宝和刘乾生的遭遇;雪光的描写渲染了惨烈的气氛,烘托了我内心的震动和悲伤。(共4分。每点2分)14.表现了我对黄宝之死的悲伤,对刘乾生的厌恶;表现了刘乾生对我的讨好,以及内心的犹豫、愧疚和矛盾挣扎。(共4分。每点2分)15.从黄宝悲惨的生活境遇侧面展现了刘乾生落魄的生活,并表现出他性格的冷漠;从我对刘乾生既厌恶又同情的态度侧面体现了刘乾生人格的卑劣和身份的卑微;从邻居对他的评价侧面表现了他被人鄙弃的境地。(共6分。每点2分)16.不可以省去。最后一段与前文“我”不想说也不想听邻居的议论相呼应,使情节更加完整;终日缩在家里不敢出门又体现了刘乾生的可怜之处,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我决定看望刘乾生表达出对草根命运的同情,丰富了主旨。(共6分。每点2分)可以省去。黄宝的命运起因就是刘乾生改制事件,以刘乾生在改制后的结果为结尾,情节已经完整;刘乾生杀狗送给厂长却没有得到留用,极具讽刺意味;以此为结尾,戛然而止,出人意料,引发读者思考。(共6分。每点2分)17.首先,以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故事引出话题,阐明中华文明渐渐演变走向深厚的过程;接着,从多个方面论述了中华文化在岁月中变得更加深厚,更有温度,更具力量;最后总结有厚度的中华文化的影响和意义。(共6分。每点2分)18.让中华文化拥有了一个博大、深厚、值得憧憬的漫长过程;并从中触摸到文化的温度,使文明不断扩大融合;让中华文化与时俱进,精进求变,更加有气度,有力量。(共6分。每点2分)19.中华文化从神话走向现实;变得更有温度,更接地气;也更融入了人的内心和灵魂,天人合一。(共6分。每点2分)·10·
920.略21.先生于诗文无所不工/然尚未尽脱古人蹊径/平生著述/自以乐府为第一/词人甲乙/宋人早有定论。(5分。每处1分。少于5处,见对给分;多于5处,见错扣分。)22.秦观,王维。(2分,各1分。)23.周邦彦作品本身精工博大,(1分);以宋词和唐诗比,柳永(耆卿)只可和白乐天比,(1分)而词中老杜,则非周邦彦不可。(1分)。(共3分)24.A、D(A项《呐喊》中《风波》的背景是辛亥革命后的乡村。D项是因为看上了葛朗台女儿欧也妮的家产。)(答对一项给2分,全对给3分)25.(1)宝钗借靛儿来找扇子,发泄对宝、黛的不满;宝钗又借李逵负荆,讽刺宝、黛。(1点1分,答对两点给3分)宝玉看到蔷薇架下龄官划蔷字,产生同情恻隐之心;宝玉在自己雨中浑身湿透的情况下,还舍不得龄官。(1点1分,答对两点给3分)(共6分)(2)第一,只降汉帝,不降曹操;第二,两位嫂嫂请给俸禄养赡;第三,但知刘备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1点1分,答对3点给4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26.来自作者的真实体验,是本色的表达,有独到的风格。(共3分。每点1分)27.文人要有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在文艺活动中,除着字句的恰当选择与安排以外,一切都无足轻重;表现了文人对语言的执迷。(共6分。每点2分)28.须有学问和经验所逐渐铸就的丰富的精神生活;具备对于人生世相的敏感;有对于语言文字的敏感,能给文字一个恰到好处的安排。(共6分。每点2分)·10·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