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绵阳南山中学2023年春2022级高一下半期考试试题语文试卷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在一般文论教材中谈到典型形象时,作者都肯定典型形象既有生动鲜明的个性特征,又在个性中包含着共性。典型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有机统一,共性是典型形象的本质特征。但是作者在谈到什么是共性时却有些语焉不详。关于共性大致有两种观点:一种以巴尔扎克、别林斯基为代表,他们认为共性就是写出类的特征。巴尔扎克谈到典型形象时说:“‘典型’指的是人物,在这个人物身上包括着所有那些在某种程度跟它相似的人们的最鲜明的性格特征;典型是类的样本。”显然,巴尔扎克认为典型的共性就是代表性,就是写出同类人的样本。另外一种关于典型共性的观点认为共性就是写出历史本质和时代精神。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是这种观点的倡导者。那么,共性到底是指能写出类的特征性,还是指能揭示出类的本质,写出社会规律、民族国家的发展趋势?笔者认为,典型形象的共性应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写出代表性。比如,《鲁滨孙漂流记》就是借一个鲁滨孙写出了十足地道的英国人的特征,他们下起决心来又猛烈又倔强,纯粹是新教徒的感情,性格坚强、固执、有耐性,不怕劳苦,天生爱工作,能够到各个大陆上去垦荒和殖民,等等。所以我们说鲁滨孙具有鲜明生动的个性,同时通过这种个性也写出了英国人的共性。简言之,鲁滨孙具有代表性,他代表了英国人身上的许多共同的特征。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变成了普通名词,成了脱离现实、耽于幻想、主观主义的同义语。别林斯基很形象地说这样的典型是“熟悉的陌生人”。陌生是因为其人其事生动具体,但它们没有真正发生在我们的身边;熟悉是因为这些人和事虽没有发生在我们生活中,但就在我们身边随时随地都可以找到他们的影子,即与我们身边的人和事有类似性。这是共性的第一个层面,即代表性。
1典型形象的共性的第二个层面是透过现象来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即深刻性,通过形而下的描述,写出形而上的哲理。只有揭示了社会历史的深刻内涵的人物形象才具有历史的厚重感。这个层面是典型形象更本质的内涵。巴尔扎克的伟大在于他通过对具体人物的描写揭示了上升的资产阶级对贵族社会日甚一日的冲击,写出了封建贵族的没落衰亡史和资产阶级的罪恶发迹史,写出了金钱对人的罪恶统治,写出了比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所写的更深刻的内涵。这一层次绝不是平面化的叙写所能完成的,它需要对生活进行深思,提炼和升华。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如果不是揭示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宗法制度和等级制度在本质上都是“吃人”的制度这样深刻的主题,那么,他笔下的狂人无论怎样生动、具体,也只是一个胡言乱语的疯子而已,他也许能代表千千万万个疯子,具有成千上万个疯子的特点,但只能使人们一看见这个疯子就想起来身边的疯子而已。正因为这个疯子揭示了社会的本质,因而他成了一个能洞察上下几千年中国社会病态,具有坚决反帝反封建精神的独特人物形象。而反映社会生活本质规律是共性应有的深度,是典型形象的本质特征。综上所述,典型形象的共性一方面指要写出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人物,一方面指要写出具有深刻性,表现社会生活本质规律的人物,典型形象的共性是这两个层面的有机融合与互渗。典型人物不仅要写出芸芸众生平面化的日常生活,还要写出人物的精神向度。否则,这个人物形象就会是平庸的、灰色的、暗淡无光的。只有写到历史和社会的本质规律这个层次上,人物才不仅仅为读者所熟悉,更能撼动读者的灵魂。(摘编自陈莉《对典型形象的再认识》)材料二:文学典型,一般包括典型人物、典型环境,典型情节,典型景物等。文学典型的核心是典型人物。能否创造出真正的典型人物,成为艺术成就高低的主要标志。典型人物是指那些既有鲜明、独特、丰富的个性,又能反映某些生活本质规律的、具有高度概括性的人物形象。典型人物一般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及共性。凡是典型人物,总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揭示出某些带有本质规律性的东西,这就是共性。《红楼梦》中贾宝玉有着封建社会贵族公子的许多陋习,如养尊处优、生活奢靡、不务正事、爱与女孩子厮混等,这就是所谓典型人物的共性。同时他又具有鲜明的个性,如具有朦胧的民主意识,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由和厌弃功名利禄的叛逆性。这就使他从贵族纨绔子弟中脱颖而出,人物个性突出,闪耀着封建叛逆者的光彩。贾宝玉这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就是这部作品的灵魂,通过他,这部作品的内涵得到了升华,这就是艺术的魅力、典型形象的力量。因此,典型人物的共性是决定人物深刻的思想价值的前提,而个性是典型人物的生命力之所在,它对于典型人物来说更为重要,可以说没有个性就没有典型形象。典型人物的个性应当是独特的、与众不同的。这要求作家、艺术家善于抓住人物性格中最突出的特征,从而表现出同类性格人物中的细微差别。人们常常把几个个性相似的典型人物放在一起比较,在了解他们共性的基础上,识别其个性。如《红楼梦》中王熙凤与探春的性格就比较相近,都属于泼辣干练型的,但王熙凤更加阴险、狠毒、口蜜腹剑,更虚伪。而探春就显得更为单纯,好胜心较强。这就从比较差别中显示出了独特的个性。评判一部文艺作品优秀与否,一个主要因素是看其描述的人物个性是否独特和丰富,只有作者写出典型形象个性的复杂之处,其塑造的人物个性才能丰满。我们只有用比较的方法解读文艺作品中的典型形象,才能深刻而完整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把人物形象融入其所处的社会中,使自身的判断和审美能力得到加强,从而逐步提高文学和艺术修养。
2(摘编自孔德馨《浅析文艺作品中的典型艺术形象》)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一般文论教材中,文学作品中的典型形象既有个性特征,又在个性中包含着共性,是个性与共性的有机统一体。B.文学作品中的“熟悉的陌生人”,往往是因为在生活中常见而熟悉,却因为不能完全对号入座而陌生。C.文学典型与典型人物的含义不同,文学典型的范围大于典型人物,但其核心仍然是典型人物。D.典型人物的个性应当是独特的,要创造典型人物,作家就应抓住特征,突出其共性中的个性。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A.巴尔扎克的创作理念与实践完全不一致,他认为典型形象是“类的样本”,但他笔下的典型形象却旨在反映社会本质。B.“共性”是典型形象的本质特征,典型形象反映出社会生活本质规律,这样的“共性”能够体现出作品的深度与广度。C.鲁滨孙、堂吉诃德、王熙凤、《狂人日记》中的狂人都是文学历史长廊中的典型形象,这些形象有着永恒的生命力。D.《红楼梦》之所以伟大,主要是因为它塑造了诸多个性独特又复杂的典型形象,揭示了封建社会末期的本质与衰败趋势。3.材料二认为“典型形象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这一观点的一项是()A.金圣叹评说《水浒传》中的人物形象:“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B.别林斯基说:“即使在描写挑水人的时候,也不要只描写某一个挑水人,而是要借一个人写出一切挑水的人。”C.列夫·托尔斯泰说:“而我需要做的恰恰是从一个人身上撷取他的主要特点,再加上我所观察过的其他的人们的特点。那么这才是典型的东西。”D.恩格斯在评论小说《城市姑娘》时说道:“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4.两则材料都围绕典型形象进行论述,既有相同观点,又各有侧重,请简要分析。5.你认为《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不是一个典型形象?请依据材料内容加以分析。【答案】1.B2.A3.C4.
3①相同:两则材料都认为典型形象是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结合,都认同典型形象对文学作品的成就有重要意义。②不同:材料一着重论述典型形象的共性,阐明典型形象的共性是广泛代表性和深刻性这两个层面的有机融合与互渗;材料二着重论述典型形象的个性,阐明个性对于典型人物来说更为重要,并进一步论述了识别个性的方法和意义。5.祥林嫂是一个典型形象。①祥林嫂形象的共性: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妇女的典型。祥林嫂勤劳、善良,但遭受封建迷信和封建礼教思想的压迫。她的悲惨遭遇,深刻揭示了封建礼教对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劳动妇女的精神摧残,揭示了旧中国农村妇女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②祥林嫂也有其鲜明的特点:如她有着不同寻常的悲惨遭遇,在“祝福”时,寂然地死去;她敢于逃出婆家,来到鲁镇做帮工;被婆家人绑走、被迫改嫁时的猛烈抵抗;走投无路时的挣扎;面对讥讽侮辱与伤害,她给以无言的抗争。【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B.“却因为不能完全对号入座而陌生”错,无中生有。原文是“陌生是因为其人其事生动具体,但它们没有真正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巴尔扎克的创作理念与实践并不一致”错,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一,巴尔扎克认为典型的共性就是代表性,就是写出同类人的样本,但这与他的创作实践并不矛盾,他的创作是代表性与深刻性的有机融合与互渗。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金圣叹的话是赞叹《水浒传》惟妙惟肖,生动逼真的描写艺术。B.别林斯基的话突出了典型形象表现“共性”的重要性。D.恩格斯的话,强调了典型环境对典型形象的意义。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①
4相同:根据两则材料的第一段,如材料一“典型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有机统一,共性是典型形象的本质特征”和材料二“典型人物一般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及共性”可以看出,两则材料都认为典型形象是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结合;根据材料一的结尾“典型人物不仅要写出芸芸众生平面化的日常生活,还要写出人物的精神向度。否则,这个人物形象就会是平庸的、灰色的、暗淡无光的。只有写到历史和社会的本质规律这个层次上,人物才不仅仅为读者所熟悉,更能撼动读者的灵魂”与材料二的“评判一部文艺作品优秀与否,一个主要因素是看其描述的人物个性是否独特和丰富,只有作者写出典型形象个性的复杂之处,其塑造的人物个性才能丰满”可知,两则材料都认同典型形象对文学作品的成就有重要意义。这是两则材料的相同之处。②不同:材料一的中心观点是“典型形象的共性应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写出代表性”“典型形象的共性的第二个层面是透过现象来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即深刻性,通过形而下的描述,写出形而上的哲理”,着重论述典型形象的共性,阐明典型形象的共性是广泛代表性和深刻性这两个层面的有机融合与互渗;材料二则着重论述典型形象的个性,“典型人物的共性是决定人物深刻的思想价值的前提,而个性是典型人物的生命力之所在,它对于典型人物来说更为重要,可以说没有个性就没有典型形象”,材料二着重论述典型形象的个性,阐明个性对于典型人物来说更为重要;“人们常常把几个个性相似的典型人物放在一起比较,在了解他们共性的基础上,识别其个性”“评判一部文艺作品优秀与否,一个主要因素是看其描述的人物个性是否独特和丰富,只有作者写出典型形象个性的复杂之处,其塑造的人物个性才能丰满”,并进一步论述了识别个性的方法和意义。【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根据原文“典型人物一般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及共性。凡是典型人物,总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揭示出某些带有本质规律性的东西,这就是共性。”《祝福》中的祥林嫂,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鲁迅先生通过对祥林嫂纯朴善良,刻苦耐劳的鲜明性格的刻划,和对祥林嫂这个普通劳动妇女的全部悲剧性生活道路的描写,集中地概括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迫害下旧中国妇女的悲惨命运。根据原文“同时他又具有鲜明的个性”,如祥林嫂有着不同寻常的悲惨遭遇,在“祝福”时,寂然地死去;她敢于逃出婆家,来到鲁镇做帮工;走投无路时的挣扎;面对讥讽侮辱与伤害,她给以无言的抗争;为了反对再嫁,她进行了“出格”的反抗;为了赎“罪”,她去土地庙里捐了门槛。(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错死了的画家【意大利】迪诺·布扎蒂很久以来,四十六岁的著名画家鲁乔·普莱东扎尼隐居在维梅尔卡特乡下的别墅里。一天早晨他打开报纸,一见第三版右下方一个横贯四栏的标题,不禁惊呆了:《意大利艺术界的损失——画家普莱东扎尼逝世》标题之下黑体字的按语:维梅尔卡特二月二十一日夜间消息:画家鲁乔·普菜东扎尼短期患病后,因医治无效,于两天前逝世。据死者生前意愿,去世消息在他大殓后才发布。
5再下面是一篇充满赞扬之词的悼文,约占一栏,由美术批评家焦万尼·斯特方尼署名。还有去世者的一帧约二十年前拍的照片。普莱东扎尼目瞪口呆,以为自己眼花了,又把悼文浏览了一遍。尽管看得快,还是在捧场的形容词之间到处辨出一些恶毒的语句。“马梯尔德!马梯尔德!”普莱东扎尼喊道。“什么事?”他妻子从隔壁房间答应。“快来!快来!”他求她说。“等一等,我正在熨衣服。”“我叫你过来呀!”听到他的声调如此惊慌,马梯尔德放下熨斗,跑了过来。“你看,你看,”画家把报纸递给她,哭也似的说。她接过报纸一看,脸色变得苍白,然后以妇女所特有的莫名其妙的逻辑突然放声恸哭。“唉呀,我的鲁乔,我可怜的鲁乔,我亲爱的!”她抽泣着断断续续地说。这情景使丈夫恼火了。“马梯尔德,你疯了吗?”马梯尔德立即止住哭,瞧瞧丈夫,神色坦然了。接着像刚才感到自己成了寡妇而轻率地哭泣一样。她想到了事件诙谐的一面,又突然纵声大笑起来。“够了!够了!”他怒气冲冲地咒骂着。“你不明白吗?太可怕了,太可怕了!现在报社社长居然开这种玩笑,他可得付出巨大的代价!”普莱东扎尼赶到城里,直奔报社。社长殷勤地接待他。“亲爱的大师,请坐。不,不。那张小沙发更舒服些。抽烟吗?……这种打火机老打不着,真糟糕……烟灰缸在这儿……请您讲吧:什么风把您给吹来了?”普莱东扎尼惊诧不已。“是……是……今天的报纸……第三页……有我的讣告……”“您的讣告?”社长从办公桌上拿起一份折起的报纸,打开一看,顿时明白了,稍稍有点窘,但马上恢复常态,轻轻咳了几声。“哦,哦,哦,出了个小毛病,是吗?和事实有点出入……”普莱东扎尼按捺不住了。“出入?”他吼叫着。“你们把我杀了,把我杀死了!”“是啊,是啊,”社长冷静地说。“也许……我们这么说吧……这则消息的内容超出了我们的意图……从另一方面说,我希望您能正确地评价我的报纸对您的艺术所作的赞扬……”“什么赞扬!你们把我毁了,全毁了。”
6“唉,我不否认有些不确切之处……”“你们说我死了,而我活着……您却仅仅说成是不确切!简直可以把人逼疯。我正式要求你们在报上同一地方登一篇更正声明。我保留要求你们赔偿损失的权利!”“损失?不过我亲爱的先生,”他从称呼“大师”降格为普通“先生”,这是个不祥之兆,“您马上要鸿运高照了还不知道?”“鸿运高照?”“是啊,鸿运高照。一位画家死后,他的作品的价格就会立即上涨。我们并非有意地,是啊,并非有意地帮了您一个无与伦比的大忙。”“那么我……我就该装死啰?……就该销声匿迹?”“那当然,如果您愿意利用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天啊,您总不会放过这机会吧?……您考虑一下:办个像样的遗作展览会,好好地鼓吹一番……我们这一方面要尽力为您宣传……也许能做成几百万的生意,也可能是几千万,我亲爱的大师。”“那我呢?我得远离尘世?”“请告诉我:您也许有个兄弟吧?”“有啊。他在南非。”“好极了。他的面孔像您吗?”“挺像。不过他留胡子。”“太妙了!您也把胡子留起来。您就冒充您的兄弟!一切都会十分顺利……您听我说:最好听其自然……以后您会明白的……更正声明之类……我就不知道最终对谁有好处……”对这件事他无法不答应。他回到乡下别墅,把自己关在一间屋子里,听凭胡子生长。他的妻子服丧,朋友们都来看望她,服丧对她很适宜。接着顾客纷纷登门:有商人、收藏家、有生意头脑的人。那些以前难以卖到四、五万的油画,现在卖二十万是轻而易举。于是普莱东扎尼在他的密室中不断地创作,一幅又一幅画,当然他作画的日期提前了。遗作在城里展出了,获得极大的成功。除去一切开销,净赚五百五十万。一个月以后,他的胡子已经长得足够浓密了,就冒险外出,自称普莱东扎尼的兄弟,从南非归来。他戴上一副眼镜,模仿外乡人的口音。人们纷纷说:他们兄弟俩真像啊。在一次散步时,他出于好奇,一直走到公墓。在他家族的祭堂里,一位石匠正在一块巨大的大理石板上刻他的姓名以及生卒年月。他跟石匠说他是死者的弟弟。他用钥匙打开铜门的锁,走到地下墓室。亲属的棺材一只叠一只。真多啊!有一具是崭新的,漂亮极了。他看到棺木的铜牌上写着“鲁乔·普莱东扎尼”。棺木的声音说明里面是空的。还好。
7(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位画家死后,他的作品的价格就会立即上涨”反映了当时社会艺术鉴赏的病态心理,批判意味明显。B.画家对社长的策划与安排“他无法不答应”,可见画家不惜以“死”换取更多的钱,人性的贪婪展露无遗。C.小说通过“错死”这一事件讽刺了画家为了眼前的金钱利益而丧失了做人的尊严。D.小说将画家与妻子对“错死”一事的态度进行了对比,表现了画家妻子处事泰然的品质。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标题“错死了的画家”是小说的行文线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错死”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B.小说以具有荒诞性的事件作为开头,逐步展开情节,设计巧妙,引人入胜。C.小说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来刻画人物,语言细腻、典雅,富有表现力。D.本文中大量对话的使用不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使人物的刻画更为生动。8.小说结尾“还好”二字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9.小说作家迪诺·布扎蒂被称为“意大利的卡夫卡”,这篇小说与卡夫卡的《变形记》都指向“异化”主题,但在写法上并不相同,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答案】6.D7.C8.①“还好”可以理解成还好棺材里是空的,自己并没有真的死掉。②“还好”也可以理解成画家感叹还好听了社长的安排,假死还挣了大量的钱财。③“还好”是对自己作假没被发现的侥幸心理的感慨,丰富了人物的形象,也直指批判人性堕落虚伪的主题。9.①形式不同(或“异化”情节不同):《变形记》的“异化”是主人公人变成了虫,而本文中主人公在外在形式上并没有发生变化,主要是内心思想发生“异化”。②表现手法不同:《变形记》里的“异化”是通过作者大胆的想象、设定荒诞的情节来呈现的;而本文则是用更为冷静的现实主义描写娓娓道来。③人物“异化”后的表现不同:《变形记》里格里高尔“异化”成虫,却保留了人的思想和内心的善良、责任;而本文中的“异化”更多的是表现在人物心理精神上的变化,主人公普莱东扎尼在巨额金钱的诱惑下迷失了自己,有着人形却没了人性中的真善美。【解析】【6题详解】
8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D.“表现了画家妻子处事泰然的品质”错,结合“她接过报纸一看,脸色变得苍白,然后以妇女所特有的莫名其妙的逻辑突然放声恸哭”可知,“画家妻子”对“错死”一事也感到惊慌失措,而非“处事泰然”。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典雅”错,从原文“我就该装死啰”“真糟糕……烟灰缸在这儿……请您讲吧:什么风把您给吹来了”等内容可知,本文的语言通俗流畅而富有表现力。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还好”就是还不错,文章一开始就告诉人们画家已经“死”了,常理上来讲任何人都不希望自己死去,故“还好”在这里可以理解成还好棺材里没有自己,自己并没有真的死掉,还好端端的活在这人世间。当画家知道自己没死却无端被报社发布去世消息之后很是气愤,然后跑去报社找社长理论,最终却被社长说服,听从了社长的安排,故这里的“还好”可以理解成画家感叹还好听了社长的安排,假死之后靠着卖画赚了不少的钱财。画家听从了社长的策划与安排,最终不惜以“死”换取了更多的金钱,此时人性的贪婪展露无遗,“还好”是作家对自己作假却没被发现的侥幸心理的感慨,最终丰富了人物的形象,同时点明了批判人性堕落虚伪的主题。【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异化”情节不同:《变形记》用象征性的手法表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下人的异化。这种“异化”主要是主人公变成了虫,而本文中主人公最终还是人,他在外在形式上并没有发生变化,主要是内心思想发生“异化”,体现的是人性的贪婪。表现手法不同:《变形记》善于运用怪诞和象征的表现手法,特别是用富有表现力的手法去表现抽象的思想感情,其中“异化”是通过作者大胆的想象、设定荒诞的情节来呈现的,深刻地表现了西方社会里人的异化;而本文则是用更为冷静的现实主义描写,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来刻画人物,通过叙述故事的手法娓娓道来,引人注意。
9人物“异化”后的表现不同:《变形记》里格里高尔工作勤奋,心里善良,后来变异成为一只虫子,家人对他态度冷漠,最终悲惨死去。里格里高尔“异化”成虫,却保留了人的思想和内心的善良、责任。而本文中的“异化”更多的是表现在人物心理精神上的变化,通过对报社错误发布普莱东扎尼的讣告后,在社长的劝说下,普菜东扎尼为了金线将错就错的事情,讽刺了那些为了眼前的金钱利益而丧失了尊严的人,批判了主人公普莱东扎尼在巨额金钱的诱惑下迷失了自己,有着人形却没了人性中的真善美。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有删减)文本二臣窃观陛下有恭俭之德,有聪明睿智之才,夙兴夜寐,无一日之懈;而又公选天下之所愿以为辅相者,属之以事,而不贰于谗邪倾巧之臣。此虽二帝、三王之用心①,不过如此而已。宜其家给人足,天下大治。而效不至于此,顾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而风俗日以衰坏,四方有志之士,諰諰②然常恐天下之久不安。此其故何也?患在不知法度故也。今朝廷法严令具,无所不有,而臣以谓无法度者,何哉?方今之法度,多不合乎先王之政故也。孟子曰有仁心仁闻而泽不加于百姓者为政不法于先王之道故也以孟子之说观方今之失正在于此而已。夫以今之世,去先王之世远,所遭之变、所遇之势不一,而欲一二修先王之政,虽甚愚者,犹知其难也。然臣以谓今之失,患在不法先王之政者,以谓当法其意而已。夫二帝、三王,相去盖千有余载,一治一乱,其盛衰之时具矣。其所遭之变、所遇之势,亦各不同,其施设之方亦皆殊,而其为天下国家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臣故曰:当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乎先王之政矣。(节选自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有删减)【注】①二帝、三王:二帝指唐尧、虞舜,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②諰諰(xǐ):担心害怕貌。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曰/有仁心仁闻/而泽不加于百姓者/为政不法于先王之道故也/以孟子之说/观方今之失/正在于此而已
10B.孟子曰/有仁心/仁闻而泽/不加于百姓者/为政不法于先王之道故也/以孟子之说/观方今之失/正在于此而已C.孟子曰/有仁心/仁闻而泽/不加于百姓者/为政不法于先王之道/故也以孟子之说/观方今之失/正在于此而已D.孟子曰/有仁心仁闻/而泽不加于百姓者/为政不法于先王之道/故也/以孟子之说观/方今之失正在于此而已11.下列对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神器,宝剑之类的神物,也指帝王的印玺。文中指帝位、国家权力。B.疏,奏议文体的一种,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与“表”类似。C.“属之以事”与《赤壁赋》中“举酒属客”中“属”的意思相同,都解释为“嘱托”。D.“天下大治”与“一治一乱”中的“治”的意思相同,都解释为“安定,太平”。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征以常见之物、常识之理设喻,引出话题,并向唐太宗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建议。B.魏征先言“臣虽下愚,知其不可”,然后用一反诘,使文情跌宕有致,也让此疏更具针对性。C.王安石点明北宋内外交困的深重危机,指出造成这种局面是因为法令制度不够严苛完备,并提出改革主张。D.王安石认为,当今时代所面临的形势与先王时不同,不应照搬先王治国的具体措施,而应因时而异,与时俱进。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2)顾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14.理性的声音需要理性地表达,这就要求观点鲜明,言必有据,运用合适的论证方法。王安石是如何理性表达的?结合文本简要概括。【答案】10.A11.C12.C13.(1)想要树木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稳固;想要河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2)从内部来看还不能不对国家的命运担忧,从外部来看还不能不害怕异族的侵扰。14.①观点鲜明:患在不知法度也。②论据充分:三王、二帝的史实;孟子名人名言。③论证方法得当:引用论证、对比论证、假设论证等。【解析】【10题详解】
1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孟子说:“国君有仁爱的心意和仁爱的声誉,但他的恩泽却不能施加到百姓头上,那是因为治国没有效法先王之道的缘故。”用孟子的话来考察当前的弊病,问题的关键正在这里。“仁心仁闻”是并列词语,共同作“有”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者,……也”是判断句的结构,应在“者”后和“也”后断开,排除D。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和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属’的意思相同,都解释为‘嘱托’”错误。“属之以事”中“属”的意思是“嘱托”;“举酒属客”中“属”的意思是“劝请”。句意:把国家大事托付给他们。/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D.正确。句意:天下太平。/其间太平与乱世更迭。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C.“指出造成这种局面是因为法令制度不够严苛完备”错误。由第一段最后“此其故何也?患在不知法度故也”可知,“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不懂得如何建立法令制度”。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固”,使稳固;“根本”,树根;“浚”,疏通。(2)“顾”,看;“社稷”,国家的命运;“惧”,害怕;“夷狄”,异族的侵扰。【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证特点的能力。观点鲜明。由原文二第一段“此其故何也?患在不知法度故也”可知,文章在结尾句以设问的方式亮明了观点:患在不知法度故也。论据充分。由原文“夫二帝、三王,相去盖千有余载,一治一乱,其盛衰之时具矣。其所遭之变、所遇之势,亦各不同,其施设之方亦皆殊,而其为天下国家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可知,作者使用了三王、二帝的史实作为论据进行论证;并以“孟子曰:……”的名人名言作为理论论据进行证明。论证方法得当。文中使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孟子曰:……”是引用论证;“宜其家给人足,天下大治。而效不至于此,……常恐天下之久不安”是对比论证;“此虽二帝、三王之用心,不过如此而已”是假设论证。
12参考译文:文本一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基;想要河水流得长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要使国家稳定,一定要积聚它的民心。源头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像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应该)推崇皇权的高峻,永保永无止境的美善。不居安思危,不戒除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就像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文本二我私下观察,陛下您有恭谨俭朴的品德,有聪明智慧的才能,早起晚睡,没有一天懈怠;又能公正地选拔天下人一致拥护的人担任辅佐大臣,把国家大事托付给他们,而不被谗佞奸邪的小人所迷惑。即使是二帝、三王那样的用心,也不过如此而已。按理应该家家丰给,人人富足,天下太平。但实际并不是这样,从内部来看还不能不对国家的命运担忧,从外部来看还不能不害怕异族的侵扰,天下的财力一天天地困窘穷乏,而社会风气一天天地衰颓败坏,天下的有志之士深深忧虑,常常担心天下不能长治久安。这是什么原因呢?弊病就在于不懂得建立法令制度的缘故。如今朝廷的法令严密详备,无所不有,而我却认为没有法令制度,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现在的法令制度,大都不合先王治理国家的政策。孟子说:“国君有仁爱的心意和仁爱的声誉,但他的恩泽却不能施加到百姓头上,那是因为治国没有效法先王之道的缘故。”用孟子的话来考察当前的弊病,问题的关键正在这里。当今的时代,距离先王的时代已很久远,所遇到的变化、所面临的形势不同,而想一一重修先王的政策,即使是十分愚蠢的人,尚且知道它的困难。然而我之所以认为当今政策上的错误,弊病在于不效法先王的政策,是指应当效法先王的用意。二帝、三王的时代距今约有千年,其间治乱更迭,盛世衰世都有。他们所遇到的变化、所面临的形势,也各不相同,他们施行设置的措施也都不相同,然而他们治理国家的用意,主次先后的考量,并没有什么不同。所以我说:应当效法先王的用意。效法先王的用意,那么我们所进行的变法改革,就不至于惊骇天下人的视听,使天下人议论纷纷,而这本身就已合乎先王的政策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咏菊[清]曹雪芹(《红楼梦》中林黛玉所作)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①石自沉音②。
13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一从陶令③评章④后,千古高风说到今。【注】①欹:通“倚”。②沉音:低声吟咏。③陶令:陶渊明,曾做过八十多天彭泽县令。④评章:评说、议论,亦借指吟咏。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将咏诗之兴称为“诗魔”,且以“无赖”形容,再以动作“绕篱欹石”写出黛玉强烈的创作热情和专心致志的创作过程。B.颔联写“咏”菊过程,“临霜写”是对菊吟咏之意,“对月”交代时间为夜晚,“毫端蕴秀”“口齿噙香”突出诗意才情。C.颈联借咏菊之素怨,含蓄透露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在菊花中寄托自己平素一腔怨叹,但又感叹知己难觅,少有人懂。D.全诗除标题外不见一个“咏”,也不见一个“菊”,但通过对诗人进行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含蓄委婉地道出咏菊的过程和情怀。16.在史湘云主持的以“菊”为主题的诗社活动中,林黛玉的《咏菊》公评第一,此诗尾联的妙处何在?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答案】15.D16.①巧用典故。运用了陶渊明咏菊的典故,对菊花的高洁品格和陶渊明的高风亮节进行了赞颂。②借物抒怀。曹雪芹借菊花高洁傲世的千古之风,来寄寓林黛玉清高孤傲的情怀。③呼应主题。从前三联对个人咏菊情境心境的刻画,收束到“咏菊”的主题上来,揭示了所咏之物的深刻内涵。【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肖像描写”错误。全诗主要进行动作描写,而没有肖像描写。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诗歌尾联写到菊花的高洁品格,自从受到诗人陶渊明的好评之后,一直被世人议论至今。陶渊明爱菊是出了名的,“陶令”一词就运用了陶渊明咏菊这一典故,对菊花的高洁品格和陶渊明的高风亮节进行了赞颂。本处表达了对菊花高洁品质的赞颂,作者曹雪芹借林黛玉之口咏菊花,实际上是借菊花高洁傲世的千古之风,来寄寓林黛玉清高孤傲的情怀。
14诗歌首联写到黛玉强烈的创作热情和专心致志的创作过程,颔联交代作诗的时间节令以及突出黛玉的诗意才情,颈联写到黛玉在菊花中寄托自己平素一腔怨叹,但又感叹知己难觅,少有人懂,可以说前三联是在写咏菊的过程和情怀,而尾联却是对菊花高洁品质的歌颂,归结到“咏菊”的主题上来,揭示了所用之物的深刻内涵,呼应了诗歌的主题。(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1)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急切地表达了自己有能力治理“千乘之国”的志向,即使遭遇夹在大国之间,同时面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困境也无所畏惧。(3)杜甫的《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诗人年老多病,远离亲友,以舟为家,流落在外,表现了诗人的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怒之情。【答案】①.竭诚则胡越为一体②.傲物则骨肉为行路③.加之以师旅④.因之以饥馑⑤.亲朋无一字⑥.老病有孤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竭、傲、旅、馑。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惯常的印象中,方言常常营造出浓郁的乡土氛围,承载着温暖的家长里短和丰富的风土人情,游子因方言对于乡土有①的眷念。然而今天,在流行语聚集的网络上,方言也突然散发出不小的“感染力”。年轻人中间,夹杂不同方言的聊天方式越来越流行;方言发音和用词的“土味”不仅不被避讳,反而博得了年轻人的青睐。带有方言特色的表达已成为当今“Z世代”日常社交中②的部分。在虚拟空间和公共空间中勇于并勤于使用方言,背后是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据某媒体在2022年面向高校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近八成左右“Z世代”表示愿意为家乡话代言。一句方言的身后是一方水土的桑梓之情,是多少“谁不说俺家乡好”的期待。随着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我国全面进入小康体会。过去的③或坐拥“金山银山”,或发展特色产业,都成了丰衣足食的所在。家乡话的自信也因此底气十足了。更多人对方言的态度转变,可能意味着亿万人对祖籍,对人生来源的更坚定自信和更强烈认同。亿万人的“小家乡”汇成国人的“大家乡”,这份态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益处良多。【注】Z
15世代,指新时代人群,通常是指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他们一出生就与网络信息时代无缝对接,受数字信息技术、即时通信设备、智能手机产品等影响比较大。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成语。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0.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火车喘息着向台儿沟滑过来。B.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C.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D.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答案】18.①魂牵梦萦/魂牵梦绕/刻骨铭心/牵肠挂肚;②必不可少/不可或缺;③穷乡僻壤/穷山恶水/不毛之地19.某媒体在2022年面向高校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近八成“Z世代”表示愿意为家乡话代言。(或:据某媒体在2022年面向高校学生的一项调查,近八成“Z世代”表示愿意为家乡话代言。)20.D【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处,此处是说方言给游子带来的眷恋感,突出更强烈的牵挂,可用“魂牵梦萦”“魂牵梦绕”“刻骨铭心”“牵肠挂肚”一类的成语。魂牵梦萦(魂牵梦绕):形容万分思念。刻骨铭心:铭刻在心灵深处;形容记忆深刻,难以忘却。牵肠挂肚:形容十分惦念,放心不下。②处,文中强调“带有方言特色的表达”的重要性,已经成为“Z世代”日常社交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可以填“必不可少”或“不可或缺”。必不可少:绝对需要的。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不能少一点。③处,语境中强调贫穷,对应后文的“丰衣足食”,可以填“穷乡僻壤”“不毛之地”或“穷山恶水”一类的成语。穷乡僻壤:指贫穷落后、荒远偏僻的地方。穷山恶水:指贫瘠偏僻的荒山;水质不良未曾治理的河流。形容恶劣的自然条件。不毛之地:不生长草木庄稼的荒地;形容某地荒凉、贫瘠。【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据……显示”句式杂糅,删掉“据”或“显示”;“近……左右”语意重复,删掉“左右”。【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原句用“水土”“桑梓”代指家乡,运用了借代手法。
16A.比喻,把月光比作流霜。B.比喻,“碎琼乱玉”比喻雪。C.夸张,意思是:天姥山高耸入云,连着天际,横向天外;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其中的“连天”“向天横”“拔五岳”“掩赤城”是夸张。D.借代,“铁衣”代指戍卒,“玉箸”代指思妇。与原句修辞手法相同。故选D。(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最近,一款名为ChatGPT的聊天机器人彻底火出了圈。上线仅三个月,其活跃用户已突破一亿。写诗、写论文、敲代码、数据分析……ChatGPT①,这也让很多人担忧“饭碗不保”。其实,人类在人工智能面前不必自惭形秽。迄今为止,ChatGPT虽然看似“聪慧异常”,②。ChatGPT也在“自我介绍”中坦言了自身不足:可能偶尔产生不正确的信息,对2021年之后的世界认知有限,不具备对复杂和抽象系统的理解能力。这些不足,有些能随着技术进步迭代修复,有些则注定无法超越更无法取代人类。人工智能的“智能”③,而人类的智能还包括价值判断、意志情感、审美情趣等非理性内容。换言之,它可以模拟杜甫的创作风格,却模拟不出“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它可以解出一道客观题,但无法洞悉你此刻快不快乐。而这些想象力、创造力、洞察力、感受力,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独特标识。21.请为上述材料拟一则标题,要求使用疑问句,不超过15个字。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答案】21.ChatGPT爆火,它会取代人类吗?22.①仿佛无所不能;②但也有不少硬伤;③更多是一种理性能力【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拟写标题的能力。拟写标题,要求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材料的主要内容,并且生动,富有吸引力。整则材料一共三段,主体为“ChatGPT”,首先摆出ChatGPT“火出了圈”的现象,然后解释ChatGPT无法取代人类的原因。标题应照应这些主要内容,按照题干中的句式要求可拟出:ChatGPT爆火,它会取代人类吗?【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17第一空,对上文“写诗、写论文、敲代码、数据分析……”进行总结,强调ChatGPT功能多样,加上“仿佛”“好像”“似乎”等词,表达更严谨。可填“仿佛无所不能”。第二空,由“看似”可知这里应与前文构成转折,写ChatGPT的缺点,结合后文“坦言了自身不足”可知,此处填写“但也有不少硬伤/缺陷”。第三空可从上下文信息对称来推断,“人类的智能”对应“人工智能的‘智能’”,那么“非理性内容”对应的应是“理性能力/内容”,应填“更多是一种理性能力/内容”。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学而不已,阖棺乃止。——孔子材料二: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党的二十大报告材料三:清华“学霸奶奶”李路,83岁时被阿里巴巴以40万年薪聘为资深体验师。李奶奶毕业于清华大学,她在退休之后开始学电脑,玩智能手机,学摄影、修图,熟练操作设计软件,掌握的技术能让许多年轻人都自愧不如。上述材料能给正在学习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以“终身学习向未来”为主题,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与时俱进,终身学习孔子说“学而不已,阖棺乃止”;刘向在《说苑》中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明确指出:“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由此可见,自古至今,学习是人生立足的不二法门。 “终身学习,日新又新”,社会在发展创新中进步,知识时刻处于更新换代的状态,必须终身学习,才能提升自我。人类几千年的知识文明,我们穷尽一生的时间来学习也还是有限的。正所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当今世界飞速发展,知识更新日益加快。据统计,当今世界九成以上的知识是近三十年产生的,知识半衰期只有五至七年。而人的能力就像蓄电池一样,会随着时间而逐渐流失。人们的知识需要不断“加油”“充电”,否则就会在现代社会中失去能量。同时现代知识的寿命大为缩短,知识淘汰的速度正在逐渐加快,过去所学习的知识,会很快过时。一个人如果不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很快就会进入所谓的“知识半衰期”从而被淘汰。
18学习力就是竞争力,未来社会的竞争,必将逐渐从知识竞争转向学习能力的竞争,这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要求。杰克·韦尔奇说:“你可以拒绝学习,但你的竞争对手不会!”世界竞争激烈,竞争力源于创造力,创造力源于学习力。如果没有持续的学习,便意味着后退,而现代竞争拼的就是学习力,学得快才能干得好。人们应对千变万化的世界,就必须努力做到活到老、学到老,要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常言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终身学习,是每一个智者所必需的。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知识经济时代,人类惟有把学校教育延长为终身的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毛泽东一生手不释卷,终身与书为伴,“活到老,学到老”是其一生读书学习的真实写照。他常说:饭可以少吃,觉可以少睡,书不可以不读;读书治学,一是要珍惜时间,二是要勤奋刻苦,除此以外,没有什么窍门和捷径。如何去贯彻终身学习的理念呢?除了惜时与勤奋,还要培养开阔的胸襟,包容不同的见解,接纳新兴事物的挑战,以适应社会的瞬息万变。不仅学习科学知识,也学做人;不仅从书本上学,亦从世间学。平凡的世界,在你不曾驻足的地方,亦有小小的精彩。向大海学习海纳百川的宽容,向深山古藤学习生生不息的坚韧,向苍鹰学习博击长空的勇气与力量……也要向他人学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取长补短方是大智慧。总之,只有不断学习,社会才会向前发展,身为当代青年,我们身上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更应保持认真学习、永不言弃的精神品质,才能更好地传承历史,跟上时代发展,用自己的才华和学识谱写新时代之歌。【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一意思是学习是一件永无休止的事情,一直要到盖棺的时候为止。这说明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千年前的中国就有存在。材料二则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重大战略任务,说明了终身学习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意义。材料三则举了清华“学霸奶奶”李路的具体事例,既展现了她不惧年龄,积极学习新技术的终身学习精神,也借其83虽高龄仍被阿里巴巴高薪聘为资深体验师的结果说明终身学习也能给人带来丰厚的回报。
19由此看来,材料意在引出“终身学习”的概念,启发人们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而“终身学习向未来”的写作主题,则从时代角度再次强调“终身学习”的重要意义,只有努力学习,才不会被时代淘汰,才会有更好的未来。行文思路上,可采用并列式结构布局谋篇。提出要终身学习的论点后,第一强调社会上倡导“终身学习”的宗旨是立足于时代与面向未来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每一个人都要时时进步,不断学习,才能保证不被时代大潮淘汰;第二,要培养开阔的胸襟,包容不同的见解,接纳新兴事物的挑战,以适应社会的瞬息万变;第三,体认“终身学习,日新又新”的道理,社会在发展创新中进步,知识时刻处于更新换代的状态,必须终身学习,才能提升自我,才能助力于社会发展。论证过程中重点可用引证法,如俗语“活到老,学到老”,又如荀子《劝学》中“学不可以已”,朱熹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等。立意:1.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2.终身学习是时代的要求。3.终身学习,为成功的人生奠基。4.终身学习有利于国家可持续发展。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