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仙桃市仙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

湖北省仙桃市仙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

ID:83497620

大小:47.70 KB

页数:21页

时间:2023-07-06

上传者:老李
湖北省仙桃市仙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湖北省仙桃市仙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湖北省仙桃市仙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湖北省仙桃市仙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湖北省仙桃市仙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湖北省仙桃市仙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6页
湖北省仙桃市仙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7页
湖北省仙桃市仙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8页
湖北省仙桃市仙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9页
湖北省仙桃市仙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10页
资源描述:

《湖北省仙桃市仙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仙桃中学2022级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卷本试题卷共8页,23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上交答题卡。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期发展中孕育而成的意识,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以及民众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精神支柱。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而取得这次大考的胜利离不开民族精神的强大助力。可以说,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战胜磨难、发展进步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精神又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这体现在以爱国主义为内核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之中。“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近代中国,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外国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中国的主权。但这不仅没能打垮中国人民,反而极大地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热忱,呼唤人们挺身而出,进行救亡图存的抗争。正是民族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从历史的一次次磨难中拼搏奋起。

1民族精神也是当代中国奋发图强的不竭动力。在新型冠状病毒肆虐的今天,从耄耋之年的钟南山、古稀之年的李兰娟院士到许许多多不知名的医护人员,从湖北当地医院工作人员的迎难而上到外省市医疗队的紧急驰援,从广大党员干部的守土尽责到联防联控的人民“战争”……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在心中筑起了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长城。民族精神是战胜风险和挑战的硬核力量,还是中国走向新的胜利的重要保障。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国上下以伟大梦想精神为航标,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创新工作方式,发扬奋斗精神。疫情期间,脱贫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新的时代,中国人民正书写着中华民族精神新的篇章。(摘编自网络)材料二:尚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盘古开天、女娲炼石、愚公移山、大禹治水,这些言说先民心志的神话传说中都包含着对“勇”的崇仰和赞颂。可以说,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中华民族英勇面对无数困难和挑战的不屈奋斗史。在栉风沐雨一路向前的历史征程中,“勇者不惧”深深地刻写在中华民族的性格之中,成为无比珍贵的民族精神基因。“勇者不惧”之“勇”,是大勇,而非小勇。小勇者,不能忍小辱、小过,睚眦之仇必报,这是匹夫之勇。大勇者何?循大义、迎难上,义无反顾、无所畏惧,是为大勇。大勇之“大”,在于与“义”融。鲁莽强悍、好勇斗狠,并不是真正的勇敢;真正的勇敢,是指人们在危难面前坚守道义、坚定前行的无畏气概。勇者的无畏气概,产生于道义的感召。如果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哪怕有千军万马的阻拦,我们也要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礼记》有云:“有义之谓勇敢。”我们之所以推崇勇者,就是因为勇者能够无惧地坚守并光大道义。勇者在道义的感召下能够不惧艰险,甚至不惧牺牲,但勇者并非一无所惧。中国古人向来批评那种什么都不惧怕、什么都不忌惮、什么都不敬畏的蛮勇。可以说,中华文化推崇的“勇者不惧”,实是“无惧”与“有惧”的统一。从大义、大局的角度出发,要藐视一切困难,无惧任何挑战;从具体行事的角度出发,则要心怀敬畏、朝乾夕惕、如履薄冰。此外,在道义感召下不惧外在艰险,却时常忧惧道之不行、义之不彰,这也是勇者内心兼具的“无惧”与“有惧”。真正的勇者,有锐气,也有静气。孟子与弟子公孙丑讨论“勇德”时曾提到“不动心”的概念。所谓“不动心”,就是指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能镇定自若、岿然不动,“每临大事有静气”。同时,这种不动如山的强大定力、静气,又至大至刚,折而不挠,有着压倒和战胜一切的韧性与力量。沉着的静气,进取的锐气,一同滋养着勇者的不惧品格。

2如何培养这种临危不惧的进取锐气与沉着静气呢?中国古人提出了“克己”与“成己”的辩证关系。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之间遭难而一度绝粮。情势危急之下,其他人都惊慌失措,但孔子却始终沉着冷静,“歌两柱之间”,“修乐不休”。危机解除后,子贡表示要铭记这次的不幸遭遇,孔子直接反驳道:“夫陈、蔡之间,丘之幸也。二三子从丘者,皆幸人也。”孔子为何珍视这次坎坷遭遇呢?他把艰难困苦当作了成就英勇人格的重要外在条件。当然,困境本身不能成就勇士,真正成就勇士的,是人们面对困境时的修为和态度。《周易》谓:“蹇,君子以反身修德。”面对外在的艰难险境,我们要反求诸己,在克服消除内心恐惧、忧愁、烦恼的同时,积极砥砺自我、超越突破,并在道义感召下奋发有为。中国古人常以玉相比相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玉“折而不挠,阙而不荏”的特点与“勇者不惧”的品格高度相似。同时,从石到玉的切、磋、琢、磨的过程也与人在困境中锤炼无畏勇气的历程相似。“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民族在数千年风雨征程中,没有被任何外在困难吓倒,而是凭着自己在其间砥砺出的“勇者不惧”的品格,开辟出文明的新天地,书写出发展进步的新篇章。面对当前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华民族强劲地展现着也进一步锤炼着这一宝贵的精神品格。(摘编自沈壮海、刘水静《也说“勇者不惧”》)材料三:在一个民族的精神发展中,总有一些思想观念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人们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这种最高指导原则是多数人民所信奉的,它能够激励人心,在民族的精神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这可以称为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亦可简称为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比较广泛的影响;二是能激励人们前进,有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有哪些思想可以称为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呢?我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礼记·中庸》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这就是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周易集解》引干宝云:“凡勉强以进德,不必须在位也。故尧舜一日万几,文王日昃不暇食,仲尼终夜不寝,颜子欲罢不能。自此以下,莫敢淫心舍力,故曰‘自强不息’矣。”后世的有志之士,致力于事业学问,亦莫不尽心竭力,昼夜不懈。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发展的思想源泉。“厚德载物”即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这与“和同之辩”有一定联系。西周末年的史伯区别了“和”与“同”,他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所谓“和”,就是包容不同的事物而保持一定的平衡。孔子亦说:“君子和而不同。”“厚德载物”有兼容并包之意,这对于文化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在历史上,中国能接受外来文化。佛教东来,被中国人民接纳;明末西学东传,亦曾受到中国知识分子的重视。清末顽固派拒绝西学,事实上违背了中国文化兼容并包的基本精神。(摘编自张岱年《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A.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战胜磨难的精神力量,中国人民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取得胜利就离不开民族精神的强大支撑。B.尚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是无比珍贵的民族精神基因。勇者只要受到道义的感召,就会产生无畏的气概。C.不论“大勇”还是“小勇”,我们都要推崇,不能厚此薄彼,因为勇者能够无惧地坚守并光大道义。D.“厚德载物”激励我们要奋发图强,“自强不息”告诉我们要仁厚宽容。两者相得益彰,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第二段论证了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战胜磨难的重要力量,第三段引用名言,列举事例,论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B.在新冠肺炎疫情中义无反顾地奔赴抗疫一线“逆行者”,在“克己”中“成己”,体现了“勇者不惧”的大勇。C.孔子把艰难困苦当作了成就英勇人格的重要外在条件,困境本身不能成就勇士,真正的原因是面对困境时的修为和态度。D.中华民族在风雨征程中,没有被任何外在困难吓倒,它凭着自己“勇者不惧”的品格,开辟出文明的新天地。3.下列表述,与材料三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相符的一项是()A.“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B.“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佚名)“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D.“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郭沫若)“惟宽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载物。”(薛瑄)4.三则材料都就“民族精神”这一话题展开论证,但论述的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作概括说明。5.请简要说明材料二在论证上的特色。【答案】1.A2.A3.C4.①材料一侧重于论述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新内涵及其对当今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②材料三侧重于论述民族精神在传统文化中主要体现为“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5.①论点提出:首段开门见山,直接提出“尚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的中心论点。②论证结构:采用“总—分—总”结构,主体部分从概念内涵、行为特点和培养方式三个层面对“

4勇者不惧”进行层进式论证。③论证方法:综合使用举例、引用、类比等多种论证方法,使文章具有说服力。④论证语言:生动形象,准确严密,深刻有力,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勇者只要受到道义的感召,就会产生无畏的气概”说法错误,表述过于绝对,原文的表述是“勇者的无畏气概,产生于道义的号召”。C.“不论‘大勇’还是‘小勇’,我们都要推崇,不能厚此薄彼”说法错误,根据“‘勇者不惧’之‘勇’,是大勇,而非小勇”可知,文中推崇的“勇”是“大勇”,而非匹夫之“小勇”。D.“‘厚德载物’激励我们要奋发图强,‘自强不息’告诉我们要仁厚宽容”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三可知,选项中“厚德载物”与“自强不息”位置颠倒。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第二段论证了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战胜磨难的重要力量,第三段引用名言,列举事例,论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说法错误,张冠李戴。第二段论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第三段引用名言,列举事例,论证了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战胜磨难的重要力量。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材料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国的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高度概括,其中“自强不息”对应的是刚强、勇敢;“厚德载物”强调的是包容大度。A.“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强调的是持之以恒,与“自强不息”的精神相符;“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强调的是处于“穷达”的不同立场,与“厚德载物”的精神相符。B.“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强调自强不息,与“自强不息”的精神相符;“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强调的是包容和大度,与“厚德载物”的精神相符。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的是对抱负终将实现的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与“自强不息”的精神相符;“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表达了思妇对于游子的想念与爱慕,以及对人生对宇宙的思考,与“厚德载物”的精神不符。D.“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强调读书的持之以恒,与“自强不息”的精神相符;“惟宽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载物”强调的是为人应“宽厚”,与“厚德载物”的精神相符。故选C。

5【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以及比较材料的能力。材料一前三自然段先是着重论述了民族精神在新时代发展出来的新内涵,然后在第四段论述了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现实背景下民族精神对当今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由此可知,材料一侧重于论述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以及对于当今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材料三的中心论点是“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第二三段分别阐述了“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由此可知,材料三侧重于论述民族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要表现。【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论证特点的能力。论证特色可以从“立论方式、论证结构或思路、论证方法、论证语言”等角度作答。立论方式:材料二的中心论点即开篇第一句话“尚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采用了开门见山,直接亮明观点的方式来提出中心论点,使论点鲜明突出,便于作者围绕论点选择材料、展开论证,也便于读者把握文章的要点和结构。论证结构:材料二整体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是总写;由“大勇者何?”等内容可知,第二段是阐释“勇”的概念和内涵;第三段解释了“勇”的行为特点;第四段以“如何培养这种临危不惧的进取锐气与沉着静气呢?”开篇,分析了“勇”的培养方式,这三个段落从三个方面层层深入的对“勇者不惧”进行了论证,构成了层进式的结构,是材料二的分述部分;第五段以“中华民族在数千年风雨征程中,没有被任何外在困难吓倒,……面对当前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华民族强劲地展现着也进一步锤炼着这一宝贵的精神品格”总束全文,与开篇内容遥相呼应,使文章脉络互相贯通。论证方法:材料二综合使用了多种论证方法,使文章具有说服力。如“盘古开天、女娲炼石、愚公移山、大禹治水,这些言说先民心志的神话传说中都包含着对‘勇’的崇仰和赞颂”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礼记》有云:‘有义之谓勇敢’”是引用论证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玉‘折而不挠,阙而不荏’的特点与‘勇者不惧’的品格高度相似。同时,从石到玉的切、磋、琢、磨的过程也与人在困境中锤炼无畏勇气的历程相似”运用了类比论正法。论证语言:文章论证语言生动形象,准确严密,深刻有力,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如“在栉风沐雨一路向前的历史征程中”的“栉风沐雨”一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奋斗历程的艰辛;“勇者在道义的感召下能够不惧艰险,甚至不惧牺牲,但勇者并非一无所惧”“当然,困境本身不能成就勇士,真正成就勇士的,是人们面对困境时的修为和态度”等句子准确严密,深刻有力的阐释了“勇者”的内涵和特点。这些语言都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热炕梁衡神池是晋西北最高最冷的县。三月里的一天,我来这里是为了访问一个乡村女教师。她的事迹很简单:隐居深山,一豆青灯,几个硕童,一个年轻女子,盘腿坐炕,二十五年。这是何等清贫坚忍的炼丹修道式的生活啊,我一定要去看看。车子进了山,翻上山头,早没有了路。风像刀子一样专找着领口、袖口往里钻。山上除了残雪,就是在风中抖动的、如钢丝一样的枯草茎。步行转过一个山坳,村口的第一个院子就是学校,我们刚踏进院子,一个中年妇女在窗玻璃上一闪,急忙迎了出来。她就是炕头小学的女教师贾淑珍。炕头上分三排盘腿坐着十三个孩子。一个个瞪着天真的眼睛,看着我们这些山外来客。炕下放着一溜小棉鞋。炕对面的椅子上靠着一块小黑板,上面写着汉语拼音。贾老师迎进我们说:“天这么冷,好辛苦,快炕上坐。”一边让孩子们往炕里挤一挤。山里的冷天,家里最暖和的地方就是炕头,是专让贵客的。我们不愿打扰小窑洞里的教学秩序,她就让我们到她的窑洞里。我盘腿坐在炕头上。挨着炕沿是一口农村常见的二尺大锅,好像我们不是来采访,而是来走亲戚。贾淑珍揭开锅盖,急慌慌地舀水、抱柴,要做客饭。久违了,这淳朴的乡情。久违了,这盘热烘烘的土炕。她终于被劝着放下柴火,坐到炕沿上,开始叙说她这段平凡的往事。“那是1961年,17岁,我初中毕业,来到这个村。全村不到二十户,没有学校。八九个娃娃,不是在村里爬树,就是在地里割庄稼。我跟支书说,我念书不多,总还能看住个娃娃吧,比他们在村里撒野强,当时队里没有窑洞,我刚结婚,就把学校办到了我的洞房里。”“我把家里的杀猪案板洗了洗,刷上炕洞烟当黑板,又把山上的白土碾成面,和上山药蛋粉搓成条,就是粉笔。没有书,就回到娘家村里借。”贾淑珍坐在炕边,像叙家常,追忆着往事。话里并没有多么崇高的理想,也没有多么宏伟的计划,更没有什么壮烈的举动。一切都顺乎自然,村里的娃娃没人管,自己就当看娃的,雨雪天两脚泥,冬天烧炕还要出去打柴、接草。同一盘炕上四个年级,有的上算术,有的上语文,有的爱打闹,有的胆小不敢说话。她都靠自己无私的心和慈母式的情,把这批野孩子带大一茬又一茬。只在那花烛洞房中的土炕上,就送走了十二挂学生。全村35岁以下的无不是她的学生。土炕,这盘热烘烘的土炕。就是憨厚的北方农民一个生存的基本支撑点,是北方民族的摇篮。在这盘土炕上,人们睡觉、吃饭、纺线。晚间又常挤到炕头上说古拉家常。这九尺炕头便是他们的生活舞台,世代他们就这样繁衍、生存、进步,而贾淑珍又在舞台上加进新的内容——教育。人呱呱落地,来到这炕上,不该光吃睡和干活,还应该有文化有精神文明。这个普通的女教师,给炕赋予了新的含义。

725年了,在这盘土炕上,他们连同自己的,共带大了四十二个孩子。我问:“张亮现在干什么?”“他在十五里外的一个村里教书。”“你为什么不和他调到一起?”“我们这个村小,他回来吧,用不着两个;我去他那村吧,一走,学校也就停了。现在虽说有了窑,可谁想来呢?直到去年才通了电。”别人不愿来,她却舍不得走。事情总得有人干,是苦是亏总得有人吃。自觉奉献,自觉牺牲,这就是她的人生哲学,平静而自然。我们就这样不紧不慢地拉着话,隔着光线,我端详一下她的脸,已爬上不少皱纹。我计算地今年该是44岁,可她至少像50多岁。多年为人师表的严肃和山里生活的清苦,塑造了她这种谦虚、诚实、任劳任怨和略显憔悴的身影、风度。我心里只是莫名地为她惋惜和不平,但说出口的却是这么一句:“山里生活这么多年,身子骨还好吧。”“好甚哩,六年前检查说是肝炎。进城打了个方,回来连吃了四十服,就再没去看。离不得,一进城少说也得七天,谁代课呢?山里人,身子能扛呢。”我想到可怕的后果,没有敢说出口。她还是那句话,没人代课。她到北京省城开过会,领过奖,可怎么就没有顺便看看病呢?大凡这种人已经形成一个模式,只知工作,明知有病,不去想它。我着看表,已近中午。我想到山后面雪地里司机该等急了,便要起身告辞。她还是坚持要我们吃了牛饭,我们赶紧逃了出来。告别时,我还是提醒她要看病,她却一直念着,来了一趟,饭没吃一口,你们衣裳单,别着凉。村民们的话又响在我耳旁:“贾老师,好人哩。”这样的好人真不多啊,像一棵灵芝草,静静地藏在深山里。这个20户的小村托了她的福啊!几十年来,有了一个她,全村就没有一个文盲,还出了两个大学生。都说教师是蜡烛,她就是这样默默地燃着自己,在这无人知晓的山里,在那盘农家最普通的土炕上。(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段用简笔勾勒西北地区的一位独特的女教师,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B.文中“在风中抖动的、如钢丝一样的枯草茎”一句,运用比喻手法,突出环境的艰难。C.贾老师的热情以及热烘烘的土炕,引发作者感叹,作者从未体验过这样淳朴的乡风。D.文中对贾老师的肖像的评议,丰富和深化了人物形象,也表达了作者的崇敬之情。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善于选择意象,从独特的艺术视角来写人叙事是本文的一大特色。B.晋西北神池的条件越艰苦,越能衬托出贾老师执着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8C.一个“逃”字写出采访者们对环境的极度不适,反衬了贾老师的坚守。D.最后一句“在那盘农家最普通的土炕上”既回扣了标题,又升华了主旨。8.文章的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9.梁衡曾在文章的题记中写道:“我自惭,我遗憾。我这个记者曾写过许许多多的人,可就是很少写她们。是因为她们实在太伟大却又太平凡……”结合文本分析如何理解“她们实在太伟大却又太平凡了”。【答案】6.C7.C8.①憨厚的北方农民的一个生存的基本支撑点,是他们的生活舞台。②是贾老师的特殊的教学场所。③是乡村教育的摇篮,也是北方民族的摇篮。④25年来艰苦而温暖的教学坚守。9.(1)太平凡:朴素无奇,默默无闻的乡村女教师。(2)太伟大:①艰苦之至,却从未放弃。②自觉奉献,自觉牺牲,语气平静从不张扬显示出伟大。③身患重病但怕耽误教学,不舍得去看病,极其敬业。④二十五年平淡执着执教,全村再也没有一个文盲,还出了两个大学生,以个人微薄之力,普及教育,贡献巨大。【解析】【分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作者从未体验过这样淳朴的乡风”分析错误,依据原文“久违了,这淳朴的乡情。久违了,这盘热烘烘的土炕”可知,“从未体验过”说法有误,应该是曾经体验过。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对环境的极度不适,反衬了贾老师的坚守”分析错误,依据原文后数第二段“我看看表,已近中午。我想到山后面雪地里司机该等急了,便要起身告辞。她还是坚持要我们吃了午饭,我们赶紧逃了出来”可知,作者运用“逃”字写出了贾老师的热情,并非是要“写出采访者们对环境的极度不适”,而且“反衬了贾老师的坚守”属于刻意拔高。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1

9)依据原文第八段“土炕,这盘热烘烘的土炕。就是憨厚的北方农民一个生存的基本支撑点,是北方民族的摇篮,在这盘土炕上,人们睡觉、吃饭、纺线。晚间又常挤到炕头上说古拉家常。这九尺炕头便是他们的生活舞台,世代他们就这样繁衍、生存、进步”可知,热炕是憨厚的北方农民一个生存的基本支撑点,是北方民族的摇篮,是他们的生活舞台;(2)依据原文“而贾淑珍又在舞台上加进新的内容——教育”可知,热炕是贾老师的特殊的教学场所;(3)依据原文第八段“人呱呱落地,来到这炕上,不该光吃睡和干活,还应该有文化有精神文明。这个普通的女教师,给炕赋予了新的含义”可知,热炕有文化有精神文明,是乡村教育的摇篮;依据原文第九段“25年了,在这盘土炕上,他们连同自己的,共带大了四十二个孩子”可知,热炕是贾老师25年来艰苦而温暖的教学坚守。【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太平凡:依据原文第一段“她的事迹很简单:隐居深山,一豆青灯,几个硕童,一个年轻女子,盘腿坐炕,二十五年。这是何等清贫坚忍的炼丹修道式的生活啊”可知,贾老师就是一个平凡的乡村女教师,她的生活清贫而坚忍。太伟大:(1)依据原文第九段“25年了,在这盘土炕上,他们连同自己的,共带大了四十二个孩子”可知,贾老师默默坚守,从未放弃过;(2)依据原文第十三段“别人不愿来,她却舍不得走。事情总得有人干,是苦是亏总得有人吃。自觉奉献,自觉牺牲,这就是她的人生哲学,平静而自然”可知,贾老师自觉奉献,自觉牺牲,语气平静从不张扬显示出伟大;(3)依据原文第十五段“好甚哩,六年前检查说是肝炎。进城打了个方,回来连吃了四十服,就再没去看。离不得,一进城少说也得七天,谁代课呢?山里人,身子能扛呢”可知,贾老师身患重病但怕耽误教学,不舍得去看病,非常敬业;(4)依据原文最后一段“这个20户的小村托了她的福;啊!几十年来,有了一个她,全村就没有一个文盲,还出了两个大学生。都说教师是蜡烛,她就是这样默默地燃着自己,在这无人知晓的山里,在那盘农家最普通的土炕上”可知,二十五年默默奉献,全村再也没有一个文盲,还出了两个大学生,以个人微薄之力,普及教育,贡献巨大。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四月,兵罢戏下,诸侯各就国。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至南郑,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士卒皆歌思东归。韩信说汉王曰:“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而王独居南郑,是迁也。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日夜跂而望归,不如决策东乡,争权天下。”项羽出关,使人徙义帝【注】。曰:“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趣义帝行,群臣稍倍叛之。乃阴令衡山王、临江王击之,杀义帝江南。

10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还走;止战好畤,又复败,走废丘。汉王遂定雍地。东至咸阳,引兵围雍王废丘。二年,汉王东略地,塞王欣、翟王翳、河南王申阳皆降。韩王昌不听,使韩信击破之。于是置陇西、北地、上郡、渭南、河上、中地郡,关外置河南郡。更立韩太尉信为韩王。诸将以万人若以一郡降者,封万户。缮治河上塞。诸故秦苑囿园池,皆令人得田之。正月,虏雍王弟章平。大赦罪人。汉王之出关至陕,抚关外父老,还,张耳来见,汉王厚遇之。二月,令除秦社稷,更立汉社稷。三月,汉王从临晋渡,魏王豹将兵从。下河内,虏殷王,置河内郡。南渡平阴津,至雒阳。新城三老董公遮说汉王以义帝死故。汉王闻之,袒而大哭。遂为义帝发丧,临三日。发使者告诸侯曰:“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悉发关内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有删节【注】义帝:义帝熊心本是楚国贵族,项梁起事后,立熊心为楚怀王,以从民望。义帝与诸将约,先入关中者为王。刘邦先入关中,项羽使人还报熊心。熊心答复,照原约办,项羽因此怨恨熊心。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悉发关内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B.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悉发关内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C.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悉发关内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D.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悉发关内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就国,指受到君主分封而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B.“项王使卒三万人从”和“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两句中的“从”字含义相同。C.“关外置河南郡”和“沛公则置车骑”(《鸿门宴》)两句中的“置”字含义不同。D.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因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所以自称为寡人。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汉王善得民心。他不但下令修缮整治河上郡内的长城,还让百姓开垦耕种秦朝原来的苑囿园池,甚至亲自到陕县安抚关外父老。B.

11汉王从善如流。他听取韩信“决策东乡,争权天下”的建议,领兵回军,直接率军在废丘围困了雍王。C.汉王御人有道。先是用韩信之计,从故道回军,袭击了雍王章邯,后又派韩信攻打不愿归附自己的韩王郑昌。D.汉王善抓时机。汉王为义帝发丧,举哀三天,并乘机派使者通告诸侯攻打杀义帝罪人,抓住了讨伐项羽的绝佳机会。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日夜跂而望归,不如决策东乡,争权天下。(2)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趣义帝行,群臣稍倍叛之。14.在《鸿门宴》中,项羽没有杀刘邦,范增说他“为人不忍”;但在本文中他却杀掉了义帝。请概括这样的举动体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答案】10.C11.B12.B13.(1)军中官吏和士卒都是崤山以东的人,日夜踮起脚尖盼望着回到家乡,不如决策向东进军,争夺天下大权。(2)于是(项羽)就派使者把义帝迁徙到长沙郴县,催促义帝早些动身,群臣渐渐背叛了义帝。14.①《鸿门宴》中不杀刘邦,体现了项羽优柔寡断、有勇无谋的性格特点;②本文中杀死义帝,体现了项羽目光短浅、盲目自尊的性格特点。【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句意:天下共同拥立义帝,对他北面称臣。现在项羽把义帝放逐、击杀于江南,大逆无道。我亲自为他发丧,诸侯都要穿白色丧服。调发全部关内的兵力,征集三河的士卒,浮江汉南下,愿意跟随各诸侯王讨伐楚国杀害义帝的人。“义帝”是“立”的宾语,“天下共立义帝”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于江南”是“放杀义帝”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及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B.“含义相同”错误。跟随/使动用法,使……跟从。句意:项王派兵三万跟随。/刘邦第二天早晨带着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王。C.设置/留下,丢下。句意:关外设置了河南郡。/刘邦就丢下车辆和随从人马。

12D.正确。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能力。B.“直接率军在废丘围困了雍王”错误,原文“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还走;止战好畤,又复败,走废丘。汉王遂定雍地。东至咸阳,引兵围雍王废丘”,意思是“八月,汉王用韩信的计策,从故道回军,袭击雍王章邯。章邯在陈仓迎击汉军,雍王兵败退走;在好畤停下来接战,又失败了,逃到废丘。汉王随即平定了雍地。向东到达咸阳,率军围困雍王于废丘”,可见汉王听取韩信“及其锋而用之”“争权天下”,先是在陈仓与雍王大战,后是在好畤与雍王交战,最后才率军在废丘围困了雍王,因此“直接率军在废丘围困了雍王”错误。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1)“山东”,崤山以东;“跂”,踮起脚尖;“归”,回到家乡;“乡”,通“向”;“东乡”,向东进军。(2)“使使”,派遣使者;“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省略句,正常语句是“(项羽)乃使使徙义帝(于)长沙郴县”;“趣”,同“促”,催促;“稍”,渐渐;“倍”,同“背”,背叛。【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概括能力。在《鸿门宴》中,亚父范增从刘邦过去和现在所为不同,以及刘邦有龙虎气方面,一再提醒项羽杀掉刘邦,不要失去时机。但是项羽不听劝告,优柔寡断,以至后来“乌江自刎”。由此可见其优柔寡断、有勇无谋的性格特点。在本文中,结合“项羽出关,使人徙义帝。曰:‘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趣义帝行,群臣稍倍叛之,乃阴令衡山王、临江王击之,杀义帝江南”“南渡平阴津……汉王闻之,袒而大哭。遂为义帝发丧,临三日。发使者告诸侯曰:‘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悉发关内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分析可知:项羽掌握大权,分封诸侯之后,派人杀掉义帝,从而失去民心,给刘邦反击的借口。从中可以看出项羽盲目自尊,看不上义帝;目光短浅,看不到义帝的价值。参考译文:

13四月,在项羽旌麾之下罢兵散归,诸侯各自回到封国。汉王回国,项王派兵三万跟随,他们离开后就烧断栈道,以防备诸侯军和匪徒的袭击,也向项羽表示没有东进的意图。到达南郑,那些将领和士卒很多在中途逃亡回去,士卒都唱着歌,想要回到东方。韩信劝汉王说:“项羽封有功的各个将领为王,大王您独自被封在南郑,这是流放。军中官吏和士卒都是崤山以东的人,日夜跂踵盼望回家乡,不如决策向东进军,争夺天下大权。”项羽出了函谷关,派人迁徙义帝。说:“古代做帝王的统辖千里见方的土地,必须居住上游。”项羽就派使者把义帝迁徙到长沙郴县,催促义帝快走,群臣渐渐地背叛了义帝。项羽就暗地里让衡山王、临江王袭击他,把义帝杀死在江南。八月,汉王用韩信的计策,从故道回军,袭击雍王章邯。章邯在陈仓迎击汉军,雍王兵败退走;在好畤停下来接战,又失败了,逃到废丘。汉王随即平定了雍地。向东到达咸阳,率军围困雍王于废丘。二年,汉王东出略取城邑,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河南王申阳都投降了。韩王郑昌不愿归附,汉王派韩信打败了他。于是设置了陇西、北地、上郡、渭南、河上、中地各郡,关外设置了河南郡。改立韩太尉信为韩王。将领中以一万人或一郡投降的,封给一万户,整修河上郡内的长城。各处原来的秦朝苑囿园池,都让百姓开垦耕种。正月,俘虏了雍王的弟弟章平。大赦有罪的人。汉王出函谷关到达陕县,抚慰关外父老,回来后,张耳来见,汉王给了他优厚的待遇。二月,下令废掉秦社稷,改立汉社稷。三月,汉王从临晋关渡过黄河,魏王豹率兵随从,攻下河内,俘虏了殷王,设置河内郡。汉王向南渡过平阴津,到达洛阳。新城三老董公拦住汉王,用义帝死这件事游说汉王。汉王听了,袒臂大哭。于是为义帝发丧,哭吊三天。派遣使者通告诸侯说:“天下共同拥立义帝,对他北面称臣。现在项羽把义帝放逐、击杀于江南,大逆无道。我亲自为他发丧,诸侯都要穿白色丧服。调发全部关内的兵力,征集三河的士卒,浮江汉南下,愿意跟随各诸侯王讨伐楚国杀害义帝的人。”(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九日登高王昌龄青山远近带皇州,霁景重阳上北楼。雨歇亭皋仙菊润,霜飞天苑御梨秋。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谩说陶潜篱下醉[注],何曾得见此风流。[注]《晋书·陶潜传》:“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王)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上句从大处落笔写出长安形势,下句具体点出登高处所、时间与天气状况。

14B.颔联以“雨歌”带出“仙菊润”,以“霜飞”带出“御梨秋”,描写细致入微。C.颈联描写节日风俗和欢宴场面,烘托诗人眷恋家乡、思念亲人和渴望归隐之情D.本诗中“皇州”“仙菊”“天苑”“御梨”等意象,暗含对圣人之治的叹赏之意。16.简要分析尾联的表现手法与情感内涵。【答案】15.C16.上句运用典故,抒发了诗人欣赏美景的愉悦之情。下句用反问,抒发了重阳登楼的欢欣、喜悦之情。【解析】【分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思念亲人和渴望归隐之情”分析错误,“渴望归隐之情”属于无中生有。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上句“谩说陶潜篱下醉”运用了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典故,意思是不要说陶潜饮酒而醉的逸事,即眼下有比之更具诗意,令人愉悦之事。下句“何曾得见此风流”运用反问修辞,意思是没有人见过今日登高的风韵,抒发了重阳登楼的欢欣、喜悦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____________________”的行为可以看出子路急于表现自己,而“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也含蓄地表达出孔子对子路不甚满意的态度。(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______,______”,表明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这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3)“舟”是水路交通工具,也是诗词的重要意象。杜甫的《登岳阳楼》“______”和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______”均提及“舟”,并借它抒发孤独衰老之感。【答案】①.子路率尔而对曰②.夫子哂之③.竭诚则胡越为一体④.傲物则骨肉为行路⑤.老病有孤舟⑥.着我扁舟一叶【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尔”“哂”“竭”“扁”。

15三、语言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随着越来越多人陷入睡眠障碍,为此提供解决方案的所谓“睡眠经济”持续壮大。时下,各种有关睡眠的商品或服务①,不仅有智能睡眠仪、助眠香薰、睡眠贴等,甚至还有专门的助眠App以及线上化的“哄睡”。相较于其所能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效果,整个过程的心理暗示意味或许更为明显。很多时候,花钱消费已成为大众对抗各式焦虑的默认选项——这是一种努力的姿态,寄托着美好的愿望。以时下蹿红的“哄睡”服务而言,我们很容易发现,内中实则不乏自我矛盾的部分。在“电子产品”瓦解时间、摧毁睡眠的大背景下,一些人“拯救睡眠”的希望,居然还是求诸智能手机,这未免显得讽刺;而至于语音连麦的所谓“哄睡”,自始至终充斥着陌生人社交的影子,到底能让人昏昏欲睡还是“小鹿乱撞”,这着实是个问题……看似在煞有介事地挽救睡眠,只是手段与目的之背离如此②,约等于是③了。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与文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B.那个时候在无锡的人,我倒问过,可是——C.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D.他们除了在绝望中寄人篱下——流落他乡——悲愤自戕之外,也就没有别的结局可循。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阐释它的含义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8.①层出不穷②显而易见③缘木求鱼19.A20.用“小鹿乱撞”比喻男女之间怦然心动的感觉。形象地写出了失眠者与陌生人社交时无法入睡的状态,讥讽语音连麦的所谓“哄唾”往往动机不纯,与“哄睡”目的相反。【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此处形容各种有关睡眠的商品或服务很多,不断出现,可用“层出不穷”。层出不穷:形容事物连续出现,没有穷尽。第二空,此处语境是指手段与目的之背离的非常明显,可用“显而易见”。显而易见:形容事情、道理非常明显,极容易看得清楚。第三空,根据“手段与目的之背离如此显而易见”可知,约等于是方向、方法不对,达不到目的,可填“缘木求鱼”。缘木求鱼:比喻方向、方法不对,一定达不到目的。

16【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A.表示解释说明;B.表示中断;C.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D.表示递进。故选A。【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小鹿乱撞”起初形容因为害怕而心脏急剧地跳动,后来多用于形容男女之间怦然心动的感觉。此处是说来自陌生人语音连麦这种“哄睡”的方式能让人有男女之间怦然心动的感觉。使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失眠者与陌生人社交时无法入睡的状态,结合“看似在……地挽救睡眠,只是手段与目的之背离如此显而易见”可知,讥讽语音连麦的所谓“哄唾”往往动机不纯,与“哄睡”目的相反。(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红楼梦》中的建筑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红楼梦》整体艺术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古人认为完美的园林景观应该①。《红楼梦》中大观园的设计就非常注重这一点,在蓊郁的花草树木和潋滟水光映衬下,小山曲水,错落有致,楼台亭阁掩映于茂林修竹,极尽清幽旷达之妙。每一个庭院都和山石花木交相辉映,极富自然情趣。同时,园子里每一座院落的建筑格调,②。如贾宝玉所住的“怡红院”,院中种植着芭蕉和海棠两种植物,芭蕉为绿,海棠为红,于是贾宝玉便为其取名“红香绿玉”,整体意境颜色艳丽,暗香浮动,与宝玉的性情相符;③,“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幽静”,自然情趣流泻而出,与黛玉真诚率真的气质相合;蘅芜苑,一眼望去,清凉瓦舍,但透过院内各种香草,素净无华,把宝钗安份随时、不流于俗的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每一座庭院都与人物合二为一,不分彼此了。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稻香村”是《红楼梦》大观园中的一处建筑,后来成为李纨的居所。阅读下面的文字,分析“稻香村”是如何体现庭院与人物“合二为一,不分彼此”的?

17这李纨虽青春丧偶,且居处于膏梁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不问不闻,惟知恃亲养子,外则陪侍小姑等针黹诵读而已。——(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回)一面走,一面说,倏尔青山斜阻。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节选自《红楼梦》第十七回)【答案】21.①与周围的环境浑然天成。②都渗透着主人的个性特征。③再如黛玉所住的“潇湘馆”。22.①“稻香村”建筑风格恬淡宁静、简陋质朴;②与李纨贞静淡泊、朴素清雅的性情相合。【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在蓊郁的花草树木和潋滟水光映衬下,小山曲水,错落有致,楼台亭阁掩映于茂林修竹,极尽清幽旷达之妙。每一个庭院都和山石花木交相辉映,极富自然情趣”可知,后文是说景观和周围景物的紧密融合,可填:与周围的环境浑然天成。第二空,根据“贾宝玉所住的‘怡红院’,院中种植着芭蕉和海棠两种植物,芭蕉为绿,海棠为红,于是贾宝玉便为其取名‘红香绿玉’,整体意境颜色艳丽,暗香浮动,与宝玉的性情相符”可知,院落的建筑格调和主人的性情相符,可填:都渗透着主人的个性特征。第三空,根据分号可判断,与前文构成对应结构,此处应对应“如贾宝玉所住的‘怡红院’”。再依据“自然情趣流泻而出,与黛玉真诚率真的气质相合”,可填:再如黛玉所住的“潇湘馆”。【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根据“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不问不闻,惟知恃亲养子,外则陪侍小姑等针黹诵读而已”,可知李纨有着贞静淡泊、朴素清雅的性情。根据“倏尔青山斜阻。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可知“稻香村”建筑风格是恬淡宁静、简陋质朴的,与其性格相应。四、写作(本题共1小题,60分)23.根据要求,完成写作任务。材料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高中生进行“整本书阅读”,并明确指出:“

18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长篇小说。通读全书,整体把握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反复阅读品味,深入探究,欣赏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体会小说的主旨,研究小说的艺术价值。”材料二:有少年人说:要我读《时间简史》,我很开心;要我读大部头的小说,就会看不入心。有成年人说:如果不懂科学,人类就无法生活;而不看《红楼梦》,对生活没影响。材料三:据说在英国人的家中常常会看到两本书:一本是《圣经》,另一本是“莎士比亚”。莫言在领取诺贝尔文学奖时说:文学和科学相比确实没有什么用处。但是它的没有用处,正是它伟大的用处。请你结合以上材料的内容和含义,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的思考和感悟。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卷面整洁,字迹工整;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材料一强调高中阶段“长篇小说整本书阅读”的部分培养目标;材料二突出文学阅读的现实困境,即“看重科学之用,轻视文学之用”;材料三用现实生活里的中外事例(英国人重视信仰和英国本土文学著作;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中国作家公开演讲的观点)突出文学的“无用之用”。三段材料内容都指向“文学(人文)阅读”,综合反映了“文学(人文)阅读的有用和无用”,“科学之用和文学之用的区别”,材料核心概念属于关系型话题。特别注意:材料中提到的书名或人物都具有世界级影响力,也突出具备所属国家(民族)的文化特征。写作时应辩证思考人文阅读和科学阅读的重要性,不能写成一味贬低科学(或:科学阅读、实用阅读),鼓吹人文(文学)阅读的文章。可以先肯定科学阅读的价值,再重点论述人文阅读的意义,可以通过例证法具体论述文学阅读对我们的精神滋养和人生意义的引领,注意所举事例应当是“整本书”,即大部头的文学作品。此外需要提醒,考生可以提及《圣经》的信仰作用、人文特性,但不宜过分宣扬其宗教教义。立意:1.文学阅读有大用2.文学阅读与科学阅读同样重要。3.人文阅读不可废。4.阅读处处显人文。

19

2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