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ID:83495525

大小:572.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3-06-28

上传者:用户名
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_第6页
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_第7页
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_第8页
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_第9页
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_第10页
资源描述:

《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北京市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中练习语文本试卷共8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缜密怨天由人曝(pù)晒曲(qǔ)径通幽B沉缅中流砥柱不啻(chì)奴颜婢(bēi)膝C涅槃鞭辟入里朔(shuò)望嘉言懿(yì)行D.诟病破啼为笑剽悍(biāo)风驰电掣(chè)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有些人在和别人交谈时,如果对方的想法与自己的南辕北辙,就不太愿意接受,而不去认真思考对方说的是否有道理。B梁启超的子女们都很有教养,他们富有同情心、感恩心,处事礼数周到,这与梁启超先生对他们的耳提面命分不开。C为表明自己曾“到此一游”,有人在故宫的铜缸上刻字,有人在天坛的回音壁上签名,如此笔走龙蛇,应受到严厉谴责。D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于是课外补习蔚然成风,孩子们失去了节假日,背上了沉重的课业负担。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据市旅游局透露,今年本市将以抓住《国民休闲计划》的出台为契机,要为市民规划出不少于八条郊野旅游精品线路,促进全民旅游发展。B_我国每年因商品过度包装造成价值高达4000亿元的废弃物,其中的80%同生活垃圾一起被填埋,这让人不禁感叹:铺张浪费何其严重!C央视“3•15”晚会专门揭露知名企业的不诚信问题,为防止这些能量巨大的企业进行“危机公关”,播出前剧组人员对晚会所有内容严格保密。D李安执导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全球热映,其同名小说也备受关注,它惊险的情节和奇特的想象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14在语段中的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长时间使用手机耳机,声音全部进入耳内,这种高频率的声音很容易使体内血管发生紊乱,________。复旦大学附属医院迟放鲁教授做出了解释:用手机耳机听音乐,1O分贝左右,时间长了,_______,轻度会听觉迟铫,中度以上就会耳聋。①会对耳膜造成伤害②容易造成听觉疲劳③从而导致听力受损④会对听神经的末梢产生刺激A①③④②B.①④③②C.③②④①D.③④②①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体诗又称“古风”,《诗经·氓》《归园田居》都是其中的名篇,近体诗在唐朝达到鼎盛,二者都对平仄和押韵有严格的限制。B纪传体史书以为人物立传的方式来记叙历史事件,反映史实^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开创了我国史传文学的先河。C《兰亭集序》和《滕王阁序》同为诗序,前者骈散相间,清新质朴,后者以骈句为主,辞采华美,都是文质兼美的千古名篇。D《高老头》《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作者分别是法国的巴尔扎克和俄国的契诃夫。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庄氏有二子。其伯曰文美,予字之曰德实。其仲曰文华,予字之曰德诚。且告之曰:文太美则饰,太华则浮。浮饰相与,敝之极也,今之时则然矣。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巧不如拙,辨不如讷,富不如贫,贵不如贱。欲文之美,等若德之实;欲文之华,莫若德之诚:以文为文,莫若以质为文。质之所为生文者无尽也。一日节缩,十日而赢。衣不鲜好,可以常服;食不甘珍,可以常飧。吴在东南隅,古之僻壤。泰伯、仲琅之至也,予始怪之,而后知圣人之用心也。彼以圣贤之德,神明之冑,目睹中原文物之盛,秘而弗施,乃和于俗。若入裸国而顾解其衣,以其民含朴,而不可以漓之也。洎通上国①,始失其故。奔溃放逸,莫之能止。文愈胜,伪愈滋,俗愈漓矣。闻之长老言,洪武间,民不粱肉,闾阎无文采,女至笄而不饰,市不居异货,宴客者不兼味,室无高垣,茅舍邻比,强不暴弱。不及二百年,其存者有几也?予少之时所闻所见,今又不知其几变也!大抵始于城市,而后及于郊外;始于衣冠之家,而后及于城市。人之欲,何所底止?相夸相胜,莫知其已。负贩之徒,道而遇华衣者,目睨视

2,啧啧叹不已。东邻之子食美食,西邻之子从其母而啼。婚姻聘好,酒食晏召,送往迎来,不问家之有无。曰:吾惧为人笑也。文之敝至于是乎?非独吾吴,天下犹是也。庄氏居吾里中,独以朴素自好。务本力业,供役于县,为王家良民。德实自树立门户,而德诚赘王氏,皆以敦厚为人所信爱。此殆流风末俗所浸灌而未及者。其可不深自爱惜,以即其所谓实,而勿事于饰;求其所谓诚,而勿事于浮!礼失而求之野,吾犹有望也。(取材于归有光《庄氏二子字说》)注:①上国:指文化较为发达的中原各国。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太美则饰文:外在形式B洪武间,民不粱肉粱肉:吃精美的食物C相夸相胜,莫知其已胜:美好D以即其所谓实,而勿事于饰事:追求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莫若德之实莫之能止B质之所为生文者无尽也其存者有几也C以其民含朴,而不可以漓之也独以朴素自好D吾惧为人笑也皆以敦厚为人所信爱8下列语句中括号内补充出来的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一日节缩,(然)十日而赢B负贩之徒,道而遇华衣者,(则)目睨视C送往迎来,(而)不问家之有无D礼失而求之(于)野,吾犹有望也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贤能圣明的泰伯、仲雍来到偏僻的吴地后,致力于移风易俗,改变了当地的民风。B文中将洪武年间与当今之世的民风民俗进行对比,透露出作者深深的叹惋之意。C.文中的庄氏二子不受流俗的影响,保持自己的质朴本色,为人处世无愧于其“字”D文章借为庄氏二子取字一事展开议论,表达了作苕对朴实淳厚的民风的期待。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4分。将第二大题文言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洎通上国,始失其故。

3②人之有欲,何所底止?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ll题。横波亭(为青口帅赋)①金•元好问孤亭突兀插飞流,气压元龙百尺楼②。万里风涛接瀛海,千年豪杰壮山丘。疏星澹月鱼龙夜,老木清霜鸿雁秋。倚剑长歌一杯酒,浮云西北是神州。注:①本诗是为镇守金国青口要塞的老朋友所作,写于元灭金之前。②元龙百尺楼:元龙指三国时的陈登,刘备赞他有文才武略。后用“元龙百尺楼”来指高峻。11.(7分)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下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起笔不凡,辞采雄壮,又巧借典故,既写出了横波亭下临飞流的孤高之势,也暗指了亭名之由来。B颔联写眼前的景色引发了诗人对“千年豪杰”的追忆,这与“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表达的情感一致。C颈联中疏星、澹月、老木、清霜加之“秋”与“夜”,描绘出一派清寒江景,而鱼龙潜江,雁掠长空,更添清寥之感。D这首诗融情于景,借咏横波亭及周围山川形势,勉励青口帅勇往直前,收复失地,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②有人称元好问的诗“有豪放迈往之气”。请结合相关诗句,从内容或语言的角度加以分析。(4分)12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的画线处断句。(5分)齐景公游于牛山之上,而北望齐,曰:“美哉国乎郁郁蓁蓁使古无死者则寡人将去此而何之俯而泣沾襟国子高子曰然臣赖君之赐疏食恶肉可得而食也驽马柴车可得而乘也且犹不欲死况君乎!”又俯而泣。晏子曰:“乐哉!今日婴之游也。见怯君一,而谀臣二,使古而无死者,则太公至今犹存,吾君方今将被蓑笠而立乎畎亩之中,惟事之恤,何暇念死乎!”(取材于《韩诗外传》)13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其中4道题)。(8分)①夫战,勇气也。______,再而衰,______。(《左传.曹刿论战》)②______,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屈原《国殇》)③______,知来者之可追。______,觉今是而昨非。(陶潜《归去来兮辞》)

4④______,羨长江之无穷。______,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前赤壁赋》)⑤春如旧,______,______。(陆游《钗头凤》)⑥有日月朝暮悬,______。天地也!______,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关汉卿《窦娥冤》)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一16题。①中国古人向来尊重自然,形成了“敬天畏天”“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这种思想认为人类与自然合为一体,人类社会是自然这个大生态系统中的子系统。这样的认识已经触及了生态伦理的根本实质,折射出古人的生态智慧。②既然要“以人合天”,人类就不能违反自然的运行规律,而要“顺应天时”。“天时”即四季变化、昼夜长短、作物生长快慢、日月星辰移位等种种规律,人们根据“天时”来安排农业生产、生活节律、社会事务,就叫作“奉天时”,,③中国古代有专门记载天时规律的文献,例如《礼记.月令》篇的第一部分,就详述了正月的日月星辰变化、动植物物候特征,由之引申出人们在这个月应当做什么、禁忌做什么。在今天看来,其中不乏迷信的内容,但也有许多合理的成分。比如,为了不影响动植物的繁殖,春天禁止猎杀幼小动物、雒性动物,禁止采伐林木,大兴土木,要掩埋露野的腐尸以防疸疫传染等等。④《汉书.货殖列传》谓:草木未落,斧斤不入于山林;豺獭未祭,罝网不布于野泽。这是要求人们“顺时而取物”,按照四季的循环规律和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加以采获。⑤我们还可从种种记载中看到:儒家强调“使民以时”,道家提倡“有法无法,因时为业”,墨家主张“顺四时而行”,阴阳家讲求“顺时而发”……⑥总之,古人十分重视时令变化。统治者还将根据时令变化而形成的生产生活节律纳入其统治方略之中,作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国运长久的重要手段。⑦不仅如此,“敬天畏天”的思想也渗透到古人的政治、文化生活中。如儒家的礼制规定,饮食、舆服、宫室、车旗等须有度有制,不得逾越。其负面作用是阻碍了个人平等、个人自由,但用一定的社会规范限制人们的私欲膨胀,也就在客观上限制了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无限浪费。更何况,儒家“礼尚质”,以少为尊、以素为贵的主张,也在有意识地引导人们崇俭去奢。追求奢侈、铺张浪费被认为是违礼的行为,会受到舆论谴责和礼法惩处。齐相管仲虽有“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伟业,但是他因生活奢侈受到了谴责。唐中宗之女安乐公主生活奢靡,命人用百鸟之羽织成毛裙,又集百兽之毛做成鞯面。此后,“百官之家多效之,江岭奇禽异兽毛羽,采之殆尽”。开元初年,名相姚崇、宋璟屡次进谏,批评这种奢

5靡之风,“玄宗悉命宫中出奇服,焚之于殿廷,不许士庶服锦绣珠翠之服”,渐渐改变了采捕珍禽异兽的恶习。⑧这种崇俭去奢的观念,在后世也得到了继承和发扬。《朱子治家格言》中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成为了中国民间妇孺皆知的生活信条。这样的生活观念,客观上减少了物质资源的浪费性消耗,保护了生态平衡。(取材于《走进古人的生态智慧》)1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推断合理的一项是(3分)A《礼记.月令》和《汉书·货殖列传》都是中国古人专门记载天时的重要文献。C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都十分重视时令变化,将“顺应天时”作为治国方略。C儒家提倡的严格礼制,维护了等级制度,客观上也限制了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D.现代人只要汲取古人的生态智慧,就能够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缓解生态危机。15“敬天畏天”“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折射出古人怎样的生态智慧?请根据文意分条概括。(5分)文章第⑦段中古人的哪些举措对限制当今中国的“三公”消费有借鉴意义?(4分)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7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20题。大运河——流淌千年的乡愁①莺飞草长的三月,站在黄鹤楼上,想起李白的“烟花三月下扬州”,便忽发奇想,能否雇一条帆船或者画舫,带上弦歌美酒,从胭脂色的波浪上,遇埠则歇,对月而歌,半醉半醒地航行到扬州去呢?朋友告诉我,偌大长江,再也难找到帆船与画舫了。再者,扬州不在长江边上,即使雇到船只,也到不了那一片令李白痴迷的城郭。我这才意识到,千年前的优雅与浪漫,早已是沉湮的古典。②数年间,因各种机缘,我或者走在京杭大运河已经干涸的河床上,或者在它尚在流淌的河段上看夕阳下的浪影。淤塞与疏波,开凿与废弃,辉煌与衰落,保护与开发,似乎永远都有着诉说不尽的忧伤,展示不尽的画卷。站在杭州的拱宸桥上,我希望看到从烟波深处摇来的乌篷船;在无锡城中的清名桥上,我总在想:为何脚下的流水,再也不能流到幽燕之地去听一听京韵大鼓,洗一洗北国的胭脂?③崛起于历史,必寂灭于历史。就像寒山寺禅钟依旧,但客船不再;扬州仍不缺三月的烟花,但迎送游子的布帆,早已消失在水远山重的前朝。④如果在历史版图上寻找中国古代文明伟大的标志,应首推长城与运河。它们一个横贯东西,一个牵引南北;一个伴着铁马金戈,一个浸于桨声灯影;一个静态的阳刚,一个动感

6的阴柔。但是,在世人的文明谱系里,长城却是要比运河的名气响亮得多。长城上的雉堞与砖堡,至今仍让世界迷恋;而运河里的船队与波浪,似乎已经退出人们的视线。⑤难道,那一条流动着繁华与錦绣的人造动脉,只能在屡遭虫蛀的线装书中寻找吗?河流死去的显著特征便是消失了桨声帆影。这有点像沙漠上的胡杨,它保留了生长的姿态,但再也不能用绿色哺育大地。⑥但运河是一部大书,我们在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种环境下阅读它,都会有不同的感慨。有人问我,可以说“运河文明”这四个字吗?⑦从隋代开始,这条贯穿了几个庞大王朝的交通动脉,沟通了五大水系,串连起数十座湖泊。淮安、扬州等繁华的都市也因它而生。明代,特别是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之后,运河达到了全盛,成为大明帝国沟通南北的运输干线。运输物资的数量与种类不断增加,一条运河供养了帝国的首都与辽阔的北国,中国也因此有一支名叫漕军的高达三十万人的特别军队,因为一条河流而诞生一支军队,或者说一个兵种,这也是运河独有的人文风景。⑧运河最灿烂的年代在明朝,自朱棣迁都之后,北京便有了第一个汉人士族集团。作为帝国的统治者,他们将江南的生活习惯与民情风俗带到北京。为了满足汉人士族的需要,必须有大批江南的物产运到北京。因此,明代的运河,发挥的效益最大,它的繁忙程度远远超过长江、黄河。为了增强运输能力,朝廷投入了大量的物力与人力u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朝代,像明朝那样将运河当成不可替代的生命河。⑨文明一词,据我理解,是人类某种带有鲜明特色的生存方式…它涵盖了文化、经济、制度、风俗各个方面。如果以此推断,运河文明的说法是可以成立的。因为这条地球上最伟大的人造河流,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对中国的经济史、水利史、交通史、城市史、军事史等方面,均有深刻的影响与巨大的改变。无可否认,运河文明是中华文明体系中的灿烂章节。⑩运河的急剧衰败是近一个世纪的事。因为公路、铁路以及航空的诞生,水上交通特别是内河的航运已经日见式微。曾是农业文明的骄傲忽然间变成了工业文明的弃儿。当年,从杭州乘船沿运河到北京,少说也得一个多月。一个月的水上旅行,与帆桨为伍,与鸥鹭相亲,以两岸的风光养眼,以河上的波涛养心,该是多么惬意的乐事啊。但在今天,每一个人似乎都在日理万机,优哉游哉的生活他们再也无福消受。生活方式的改变,让运河的诗意退出了我们的心灵。⑪近几年,一些有识之士大力呼吁抢救运河,并争取将运河申报成世界文化遗产。一条活生生的运河,竟成了一份遗产。大凡成为遗产的东西,都是文化的孑遗。它们不再属于生

7活,而是属于历史;不再属于享用,而是属于凭吊。任何时候提到遗产两个字,我就会莫名地生起乡愁。精神故乡的迷失,让现代的人们乡愁越来越浓。这乡愁不是怀旧,而是反省。我真的很想回到六百年前,雇一条客船,从杭州航行到北京。我知道,这只能是一厢情愿。(取材于熊召政的同名散文)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开篇运用联想和想象,描绘了泛舟江上优雅浪漫的情境,体现出作奔的古典悄怀。B第③段收束上文,又通过写古诗中的意境不再,形象地表现广大运河诗怠的消失。C第⑤段把“桨声帆影”喻为沙漠胡杨,意在表明桨声帆影是大运河生命的象征。D作者认为文化遗产是正在消失或已经消失的文明的标志,因此失去了实用价值。E作者对大运河往昔的灿烂文明充满向往,对工业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感到遗憾。18文章第④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19作者为什么说大运河是“流淌千年的乡愁”?(6分)20作者说:“每--个人似乎都在日理万机,优哉游哉的牛:活他们再也无福消受。”请根据文意概括“优哉游哉”是指怎样的生活,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现代人再也无福消受这种生活的休会和思考。(不少于200字)(12分)六、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作文(60分)近日,有作家提议,我国应设立一个世界性的文学奖——“李太白文学奖”,要把它做成中国的诺贝尔文学奖,用我们的眼光和标准来评鉴世界文学,以争夺我们在世界文学界更多的话语权。我们的作品走向了世界,我们也要评点世界。这一提议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义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8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中练习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C        2.B        3.C       4.D      5.A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6.C       7.D       8.A      9.A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4分。   10.①自从(这个地方)与中原各国交往,才失去它旧有的民风。(2分)   ②人有欲望,哪里是尽头呢?(2分)   11.①B(3分)        ②答案示例:   示例1:元好问这首诗“有豪放迈往之气”。从内容上看,全诗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比如首联和颔联作者以横波亭的孤高之势、周围山川的雄壮暗喻青口帅豪杰之豪情;尾联写倚剑高歌,慷慨豪饮,遥想浮云下的西北神州,都表现出勇往直前,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   示例2:元好问这首诗“有豪放迈往之气”。从语言上看,本诗遣词用字不同凡响,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像首联中的“插”“压”等字把横波亭下临飞流的孤高之势传神地表现出来了。再如颔联中的“万里”“千年”分别从空间的广阔与时间的久远来表现景之壮观与人之英武,字里行间表现出一种磅礴于胸的豪迈之情。   (评分要点:角度明确,1分;结合原诗进行具体分析,3分)   12.(5分)   齐景公游于牛山之上,而北望齐,曰:“美哉//国乎/郁郁蓁蓁/使古无死者/则寡人将去此而何之/俯而泣沾襟/国子高子曰/然/臣赖君之赐/疏食恶肉可得而食也/驽马柴车可得而乘也/且犹不欲死/况君乎!”又俯而泣。晏子曰:“乐哉!今日婴之游也。见怯君一,而谀臣二,使古而无死者,则太公至今犹存,吾君方今将被蓑笠而立乎畎亩之中,惟事之恤,何暇念死乎!”(“/”处为必断句处,“//”为可断可不断处。每答对2处得1分。答错2处扣1分,扣完5分为止)   [参考译文]齐景公在牛山上游玩,向北望着齐国,感叹道:“多美的国家啊,草木茂盛,郁郁葱葱!假使自古以来没有死,那么我还离开这儿去哪里呢?”

9说着便低头哭泣,泪水沾湿了衣襟。国子、高子说:“是啊,我们依仗君王您的恩赐,尽管吃的是粗茶淡饭,乘的是驽马柴车,尚且还不想死,何况是君王您呢?”(景公听了)又低头哭泣。晏子说:“可笑啊!晏婴今日游玩,见到了一位怯懦之君,两位谄媚之臣。倘若自古以来没有死,那么太公今天还活着,我们君王当今可能正披着蓑笠站在田间地头,考虑的只有眼前的事,哪有工夫念及死啊!” 13.①一鼓作气  三而竭               ②带长剑兮挟秦弓   终刚强兮不可凌      ③悟已往之不谏  实迷途其未远     ④哀吾生之须臾     挟飞仙以遨游   ⑤人空瘦  泪痕红浥鲛绡透         ⑥有鬼神掌着生死权 只合把清浊分辨   (共8分。每空1分,有错则该空不得分。学生如多写,选前4道小题评分)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14.C(3分)15.评分要点:人与自然合为一体,人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1分);人不能违反自然的运行规律,要顺应天时(2分);对自然要取之有度,不能恣意妄为。(2分)   16.评分要点:有一定的礼制(制度)规定,在各方面须有度有制,不得逾越(1分);有意识地引导人们崇俭去奢,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1分);加强监督,对违规者有相应的舆论谴责和制度惩处(2分)。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7分。17.C D(4分)18.评分要点:第4段把运河与长城的特点进行比较,强调了大运河在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性(2分);又把二者今天的情形进行对比,突出表达了作者对今天大运河衰落的遗憾与惋惜之情(2分);为后文对“运河文明”的叙写做好铺垫(1分)。19.因为大运河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对中国的经济、交通、城市、军事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形成了灿烂辉煌的运河文明,而这一文明在今天衰落了,让人留恋的同时又满怀惋惜遗憾(3分);“大运河”的衰落也代表着一种延续千年的传统的生活方式的改变,这种改变让恬淡闲适、与自然相融的诗意生活不再,令人惆怅失落(3分)。   (本题6分。每个要点3分。意思对即可)20.“悠哉游哉”是指与自然相亲相近,能够欣赏、感受自然之美而获得心灵愉悦,使心灵受到滋养的一种生活。(2分)(意思对即可)   第二问:答案略。(联系现实,2分;体会和思考,4分;语言4分) 六、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21.作文(60分)   依据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评阅附录1:2012年北京市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作文评分参考

10类别评分要求评分说明 一类卷(60—50分)紧扣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语言流畅、表达得体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以50分为基准分,向上浮动。符合一类卷的基本要求,有创意、有文采的文章可得55分以上。 二类卷(49—40分)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语言通顺、表达大致得体结构完整、条理清楚以40分为基准分,向上浮动。符合二类卷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比较突出的文章可得45分以上。 三类卷(39—30分)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语言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结构基本完整、条理基本清楚以30分为基准分,向上浮动。符合三类文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较好的文章可得35分以上。 四类卷(29—0分)偏离题意、立意不当中心不明确、内容空洞语言不通顺、语病多结构不完整、条理混乱以29分为基准分,向下浮动。   说明:每3个错别字减1分,重复的不计。字数不足,每少50个字减1分。缺题目减2分。附录2:【文言文参考译文】   庄氏有两个儿子。那个大儿子叫文美,我给他取字为德实。那个二儿子叫文华,我给他取字为德诚。并且告诉他们说:外在形式太漂亮就会夸饰,太华丽就会虚浮。如果虚浮和夸饰相加在一起,弊病就极大啊,现在的社会风气就是这样。聪明而用于私,不如愚笨而用于公。(从这个意义上说)灵巧不如拙笨,善辩不如言语迟钝,富有不如贫困,高贵不如低贱。想要外在形式优美,不如品德诚实;想要外在形式华丽,不如品德真诚:用外在形式来作装饰,不如用内容来作装饰。着眼于内在修养可以生成无尽的外在形式啊。一天缩减用度,就可以十天宽余。穿衣服不追求新鲜漂亮,就可以经常有衣服穿;吃东西不追求甘美,就可以经常有饭吃。   吴地在东南一角,是古时候的偏僻之地。泰伯、仲雍到了那里。我起初对此很奇怪,后来才明白了圣人的用意。他们凭着圣贤的品德,圣君后代的身份,目睹了中原文化的繁荣和物产的丰盛,(到了此地之后却)隐秘在心而不表现出来,反而同当地风俗相融。好比进入了裸身之国就特意脱掉自己的衣服,因为当地的民众心怀质朴,所以不可以使风俗变坏了。自从这个地方与中原各国交往,才失去旧有的民风。古风崩溃,百姓放纵,没有什么能够制止。外在装饰越华美,虚伪越滋长,风俗越败坏啊。

11听长辈们说,洪武年间,百姓不吃精细的食物,居民住家不装饰,女孩子到了成年也不修饰打扮,市场上不囤积奇货,宴请客人不吃两样菜,屋室没有高墙,茅屋彼此相邻,强者不欺凌弱者。不到二百年,那存留下来的(民风)有多少呢?我年少的时候听到的、看到的,现在又不知道变了多少!(这种变化)大概是从城市开始,然后影响到郊外;从有身份有名望的人家开始,然后才影响到城市的。人有欲望,哪里是尽头呢?大家都彼此夸耀,相互争胜,不知停止。挑担子的小贩,走在路上遇到穿着华丽的人,就会斜着眼睛看他,啧啧赞叹不已。东家的孩子吃美食,西家的孩子就会追着母亲哭闹。结婚出嫁下聘礼,用美酒宴请宾客,饯行接风,不问家里是不是有足够的财力。说:(如果太简陋)我害怕被别人取笑。追求外在形式的害处到了这种程度了吗?不仅仅我们吴地,全天下都是这样啊。庄氏居住在我们村里,独自凭借朴素而自我完善。致力于根本而尽力本职,在县里供职,是国家的良民。德实自己建立门户,德诚入赘王家,(他们)都因为人敦厚而被人们信赖喜爱。这大概是流行的不良风俗还没有影响到他们吧。他们怎能不深深地自我爱惜,来达到他字中的“实”,而不去追求外在装饰;追求他字中的“诚”,而不去追求浮华呢?礼节丧失了就到民间去寻找,我还是抱有希望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