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无答案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无答案

ID:83492509

大小:36.74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3-07-06

上传者:老李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无答案_第1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无答案_第2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无答案_第3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无答案_第4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无答案_第5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无答案_第6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无答案_第7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无答案_第8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无答案_第9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无答案_第10页
资源描述: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无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泸县一中2023年春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第I卷阅读题(70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1“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也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日暮风吹,叶落依枝。”(吴均《青溪小姑歌》)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节选《说木叶》)1.下列各项中,对古代诗歌中常用“叶”来替代“树叶”的原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树”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B.用“树叶”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C.“树”与“叶”的形象十分一致,“树叶”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D.古典诗歌中习惯用单词,因此也就很少见“树叶”这个词。2.下列各项中,对“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这句话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或者说木质的形象色彩,使人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想到非木质的叶子。所谓“暗示性”是特指词语的形象色彩。B.“木”具有木质材料的影子。人们一看到“木”,就想起树干,很少想到树叶。“木”是秋风叶落情景中的鲜明的形象。所谓“暗示性”,应该是词语的形象色彩和联想的意义。C.“影子”是指躲在概念背后的“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是就诗歌语言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含蓄性特征而说的。D.“影子”是指词语字面意义之外的意味,它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只有“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才能捕捉到“影子”,也就是课文所说的“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正是因为“木”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等,《九歌》中的“木叶”才特别生动。B.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和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都是在细雨中的叶子,与“木叶”形象不同。C.“木叶”的“叶”有缠绵的一面,而“落木”就把“木叶”中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也去除干净了。D.“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但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诗词与音乐的碰撞,抑扬顿挫与绕梁三日的结合,《经典咏流传》的目的是让经典永流传。这档探索中华传统诗词文化的节目给诗词带来了不一样的演绎与解读。经典诗词的传承不应该只存在于语文课本中,更不应该只存在于老师逐字逐句的解释之中。每首诗词都有自身独特的意境和韵味,僵硬的讲解会破坏这份美感。诗和歌的结合,是回归也是创新,这种结合赋予了传统诗词文化一种新的传承形式。“寓教于乐”是教育工作者常常挂在嘴边的四个字,“教”是目的,而“乐”是手段,经典文化的传承也需要寓教于多种形式。传统文化有时离我们很远,远到反复朗读背诵,逐字逐句分析也觉得生僻晦涩,难以理解。传统文化有时又离我们很近,近到在一次游戏、一次欣赏风景或者是一次参观博物馆时就可以脱口而出。传统文化不应该只是在课堂与书本中,一些新颖独特的形式反而可以赋予文化新的生机,也更能唤起学生的兴趣。“文以载道,歌以咏志。”看似毫无关联的文章和音乐,恰恰提供了传承传统文化的一种思索。正如贺拉斯所言:“一首诗仅仅具有美是不够的,还必须有魅力。”传统文化本身并不缺乏独特的魅力,而新颖独到的形式则可以让这种魅力大放异彩,也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乐意去探索经典文化。新颖的形式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古与今的碰撞,可以激荡出耀眼的火花,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活力。(摘编自吴一鸣《创新传承的形式》,《人民日报》2018年5月3日)材料二:戏曲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经过历史积淀的经典戏曲,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文化殿堂里占有重要一席,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丰润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渭南戏曲剧目繁多,素有“戏窝子”的美誉,秦腔、碗碗腔等剧种在此十分流行。当年一部《梁秋燕》,可谓轰动一时,至今令人津津乐道。坊间有言:“看了《梁秋燕》,三天不吃饭。”足见《梁秋燕》在当时的影响力非同一般。如今,临渭区为学生们编排了《梁秋燕》《花木兰》《十二把镰刀》等经典传统戏曲,并组织专家编撰戏曲教材,同时成立校园戏曲兴趣班、戏剧社团,开展中小学生戏曲大赛,这就为普及戏曲艺术课程,实现“戏曲进校园”活动常态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戏曲进校园,无疑对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激发学生想象力、增加艺术细胞、加强艺术修养,都有显而易见的好处。作为美育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戏曲进校园让中小学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亲密接触,既能启迪思维,又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寓教于乐,把宣传和思想教育渗透到娱乐活动之中,为中小学生“减负”助力。(摘编自雷钟哲《传承传统文化要跟上时代步伐》,《陕西日报》2018年11月21日)材料三:

3为进一步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五四”青年节前夕,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邀请到重庆国学院院长、重庆市人民政府参事刘明华到校参与“国学传承与文化自信”讲座,并指导传统文化进高校的有关工作。据了解,本次讲座是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五个‘一’”系列活动之一。该学院已经连续五年举办“五个‘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每年以传统文化的一个方面为主题,以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举办各类传统文化活动。活动现场,刘明华从国学热的背景、国学的内涵、从大师风骨看文化自信三个角度,为大学生们解读了2017年发布的“两办国学传承十八条”,指出在这两个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被国学所吸引,意识到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他认为,国学的内涵就是传统文化,形式以文言为主,内容为经史子集,学科属于文史哲,中心内容是儒释道。他向大家介绍了以对繁体字的坚持表达文化自信的吴宓、被誉为“最后一位儒家”的梁漱溟两位国学大师的事迹,告诉同学们风骨源自于文化的力量,鼓励大学生为实现文化强国梦而努力。(摘编自《传统文化进校园传承国学经典增强文化自信》,华龙网2018年5月3日)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经典咏流传》节目对传统诗词做了不一样的演绎和解读,这启示我们诗词的传承不能只靠课本,而应创造出多种多样的形式。B.诗词和音乐结合是诗词传承的一种创新形式,能够展现诗词的魅力,并吸引更多的学生去探索经典文化。C.渭南地区戏曲进校园活动的成功推行说明,不断提高人民的戏曲文化修养,有助于戏曲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D.重庆工商大学举办“国学传承与文化自信”讲座,目的在于向学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鼓励他们为实现文化强国梦而努力。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三中刘明华列举吴宓和梁漱溟的事例,意在说明两位大师都从国学中汲取了力量,鼓励大学生应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B.经典诗词若只是简单地依靠老师在课堂上逐字逐句生硬地讲解,那么它们本身所具有的意境和韵味就会受到破坏。C.有时反复朗读背诵和逐字逐句分析传统文化中一些诗词仍会让人感到晦涩难解,这便加大了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难度。D.素有“戏窝子”之称的渭南地区为学生编排了经典传统戏曲,邀请专家编写戏曲教材,实现了“戏曲进校园”活动的常态化。6.根据上述材料,请概括出传承传统文化的措施有哪些。

4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劳动的意义路遥安检员从岩壁上用肩膀接连扛开了两扇沉重的风门,把他们带进了一个拐巷。一片寂静。一片黑暗。接连跋涉一百米左右的四道很陡的绞车坡,人已经不能直立了。不时有沙沙的岩土煤渣从头顶上漏下来。整个大地似乎都摇摇欲坠。现在,他们终于到了掌子面上。这里刚放完头茬炮,硝烟还没有散尽。煤溜子隆隆地转动着。斧子工和攉煤工正在挣命般地操作。他们一个个狼狈不堪,四肢着地爬过柱林横立的掌子面。许多人丢盔撂甲……在正式下井之前,全矿招收的新工人中跑了二十多人。少平宿舍里也跑了一个。但大部分人没有跑。到了这个年龄,人就有了自尊心;再艰难,也得强打起精神,准备承受人生最初的考验。每当一茬炮放完,就要赶紧挂荐支棚。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动作要闪电般快,否则引起冒顶,后果就会不堪设想!班长一声呼喊,人们就从回风巷冲进了掌子面。头上矸石岩土哗哗跌落着,斧子工抱起沉重的钢梁,迅速挂在旧茬上;同时,攉煤工像手术室给主刀大夫递器械的护士,紧张而飞快地把绷顶的荆笆和搪采棍递给师傅,还要腾出手见缝插针刨开煤堆,寻找底板,扣住梁茬,以便让师傅在最短的时间里把柱子“叭”一斧头锁住……所有这一切都在紧张而无声地进行,气氛的确像抢救垂危病人的手术室——不同的只是他们手中的器械都在一百斤以上!在紧张、快速、沉重的劳动中,人们在低矮的巷道里连腰也直不起来,东躲西避倒腾一百多斤重的钢铁家伙,而且稍有不慎,瞬息间就会被拉扯成一堆肉泥!只有将破碎的空棚架好,安全才有了保障。攉煤工这才操起大铁锨,把炸下来的煤往溜子上推…一班三茬炮,每茬炮过后,都要进行这样一番拼命,一天的时光就在这样紧张而繁重的劳动中缓慢地流过。这天上午十点钟左右,少平上井后欣喜地看见,雪花在纷纷扬扬飘飞着。昨夜十二点下井时,天空还是一片乌蓝,想不到现在竟成了这样一个晶莹洁白的世界。他心情愉快地沉浸在这一片美丽之中。今天,还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他要第一次领工资了。只有他和另外两个新工人在月中上了满班,月工资能领一百三十元。好大一笔钱哪!

5前面有两个新工人,一个领了十八元,一个领了二十元。蹲在旁边的雷区长对他们说:“不好好下井,裤衩都要卖得吃了!甭看矿井是黑口口,很公正!钻得多了钱就多,不上工,就是你爸当矿长,也是这两个钱!”那两个新工人垂着脑袋悄悄退出了人群。……一晃眼,孙少平已经来这里半年了。半年来,他几手不误一天工,月月都上满班。半年之中,新工人又逃跑了不少。跑了的人当然也被矿上除了名,有些没走的人,也不好好下井。他们磨蹭着,等待自己的父亲四处寻找关系,以便调出煤矿。少平当然没这种靠山。他也不企图再改变自己煤矿工人的身份。这工作虽然危险和劳累,但只要下井劳动,不仅工资有保障,而且收入相当可观。钱对他是极其重要的。他要给父亲寄钱,好让他买化肥和日常油盐酱醋。他还要给妹妹寄钱,供养她上大学。另外,他还有个梦想,就是能为父亲箍两三孔新窑洞。他要把这窑洞箍成双水村最漂亮的!这将是他个人在双水村立的一块纪念碑!正因为这样,他才舍不得误一天工;他才在沉重的生马般的劳动中一直保持着巨大的热情。少平揣着一摞硬铮铮的票子回到宿舍,看见其他人都在床上躺着。大家的情绪不好。今天发工资,每个人都没领到几个钱。在这样一个时刻,劳动给人带来的充实和不劳动给人带来的空虚,无情地在这孔窑洞里互为映照。他刚躺下不久,就听见前边一个说:“孙少平,你要不要我的那只箱子?”这时,另外一个同样吃不开的人,指了指他胳膊腕上的手表,问:“这块表你要不要?”而同屋的另外几个人,也分别问他买不买他们的某件东西——几乎都是各自最值钱的家当。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少平计划要买的。现在这些人用很便宜的价钱出售他需要的东西时,他却有点不忍心了。但他又看出,这些人需要解决起码的吃饭问题。他如果买了他们的东西,反倒是帮助他们度难关哩!少平只好怀着复杂的情绪,把这些人要出售的东西全买下了。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不论什么人,最终还是要崇尚那些能用双手创造生活的劳动者。对于这些人来说,孙少平给他们上了生平极为重要的一课——如何对待劳动,这是人生最基本的课题。是的,孙少平用劳动“掠夺”了这些人的财富。他成了征服者。这是一种比战争还要严酷的征服;被征服者丧失的不仅是财产,而且还有精神的被占领。要想求得解放,唯一的出路就在于舍身投入劳动。在以后的日子里,其中的两三个人便开始上班了……(节选自《平凡的世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6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描写第一次下井的人们四肢着地的狼狈模样,既是在表现巷道的低矮狭窄,也是在暗示他们内心的慌乱不安。B.孙少平无法找人把他调出煤矿,只能被迫接受自己煤矿工人的身份,为了家人,他不得不从事牛马般沉重的劳动。C.小说的语言朴实厚重,富有生活气息,偶尔出现的陕北方言既丰富了人物形象,也增添了浓郁的地方色彩。D.小说秉承现实主义的创作传统,塑造了如孙少平这样的普通劳动者,热情讴歌了他们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8.小说是如何塑造孙少平这一劳动者形象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9.本文节选自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劳动对平凡人有何意义?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二、文言文阅读(34分)(一)(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明史·列传四十八王彰,字文昭,郑人。洪武二十年举于乡,补国子生。使山东平籴,以廉干称,擢吏科源土。逾年,革源士,改给事中,累迁山西左参政。永乐五年召为礼部侍郎。父丧,服除,改户部。陕西大疫,奉使祀西岳。新安民鬻子女偿赋。彰奏为蠲除,赎还所鬻。改右副都御史。陕西金事马英激肃州番为变,杀御史及都指挥。章劾英,置极典。又劾御史陈孟旭受赇枉法、文献盗银课、及金吾指挥李严逐母不养,皆坐死。他所论劾甚众。十一年从帝北巡。彰有母年八十余矣,命归省,赐其母冠服金币。谕之曰君子居官不忘亲居家不忘君凡所过民安否吏贤不肖悉以闻彰还奏事称旨久之,进右都御史。十九年,帝遣廷臣二十六人巡抚天下,彰与给事中王励往河南。终明世,大臣得抚乡土者,彰与叶春而已。河南水灾,民多流亡,长吏不加恤。彰奏黜贪刻者百余人,罢不急之征十余事。招复流民,发廪振贷,多所全活。还朝,命督饷北征。仁宗即位,河溢开封,命彰与都指挥李信往振恤。宣德元年五月,命彰自良乡抵南京巡抚军民。寻以所言率常事,降敕切责,令详具利病以闻。复谕侍臣曰:“两京相距数千里,驿使往来为扰,或遇水旱,小民失所,朝使还及御史巡历皆不以告,故遣彰往视。今所奏多细故。大臣如此,朕复何望。卿等当悉朕意,君臣同体,勿有所疑。”寻召还,命与都督山云巡山海至居庸诸关隘。逾二月还,奏将士擅离者,帝命逮治。遂命兵部三月一遣御史、给事中点阅。明年四月卒于官。彰严介自持,请托皆绝,然用法过刻。其母屡以为言,不能改。时刘观为左都御史。人谓“彰公而不恕,观私而不刻”云。(节选自《明吏·卷一百六十》)

7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谕之曰君子/居官不忘亲/居家不忘君/凡所过民/安否吏/贤不肖/悉以闻/彰还/奏事称旨/B.谕之曰/君子居首不忘亲/居家不忘君/凡所过/民安否/吏贤不肖/悉以闻/彰还/奏事称旨/C谕之曰君子/居官不忘亲/居家不忘君/凡所过民/安否吏/贤不肖/悉以闻彰/还奏/事称旨/D.谕之曰/君子居官不忘亲/居家不忘君/凡所过/民安否/吏贤不肖/悉以闻彰/还奏/事称旨/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服除,意思服从朝廷任命,此处指王彰因父亲丁忧回朝接受任命。B.银课,明代政府因银矿开采和煎炼而得的收入,相当于采矿的赋税。C.流民,文中指因黄河以南受水灾而流亡到外地、生活没有着落的人。D.驿使,古代驿站传送朝廷文书的人,文中指往来于两京的朝廷信使。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彰为官清廉,很有才干,在出使山东平价收购粮食时,获得了好评,并因此被提拔为吏科源士。B.王彰很孝顺,曾在跟随皇上北巡时向皇上请示,回家探望已八十余岁的老母,得到皇上许可和赏赐。C.王彰很受皇上的信任,整个明朝自始至终,大臣得以巡抚本人家乡的,只有王彰和叶春两个人。D.王彰对自身要求很严,从不搞请托、拉关系,但执法过于严苛。他的母亲多次劝说他,他也没有改变。1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寻以所言率常事,降敕切责,令详具利病以闻。(《明史·卷一百六十》)(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司马迁《鸿门宴》)(二)(9分)添字采桑子·芭蕉李清照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①。点滴霖霪。愁损②北人③,不惯起来听。【注】①霖霪:指雨点绵绵不断的样子。②愁损:因发愁而损伤身体和精神。③北人:北宋灭亡,词人从故乡山东济南被迫流落到江南,故自称“北人”。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将“点滴霖霪”组成叠句,不但从音韵上起到连绵悠长的效果,而且烘托了清新明快的氛围。B.词的上片描述芭蕉树的“形”与“情”,下片写夜听雨打芭蕉声,将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进一步将愁引向深处。C.

8这首词借吟咏芭蕉抒发了怀恋故国、故土之幽情。上片首句借芭蕉以寄情思,表达了在失意、无奈与痛苦中煎熬的词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D.这首词将芭蕉与雨联系在一起,就多了几分悲凉凄清。静寂的雨夜,词人辗转难眠,听窗外苦雨,绵长的愁绪随着雨打芭蕉的声音更重更深。15.有人评论:“下片结句用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煞笔,看似平淡,实极深刻。”试结合李清照生平简要分析。(三)情景默写(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1)苏轼《定风波》描写词人漠视风雨,放慢脚步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写作者登临并非思念家乡、弃官归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廉颇扬言“我见相如,必辱之”后,蔺相如采取退让回避态度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第II卷表达题(80分)三、语言表达(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振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升)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17.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A.拟人比喻夸张B.排比拟人比喻C.借代对偶比喻D.排比夸张拟人18.按照要求赏析词语与句子的表达效果(1)文中两处加点的词语都比括号里的词语表达效果更好,选择一处简要赏析说明。

9(2)画横线的句子,用“小睡”来写“虽然是满月”但“不能朗照”,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说明。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成“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开着的或打着朵儿的白花”。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二)(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为落实新课程改革,某高级中学组织高二学生开展了一系列辩论比赛。辩论赛决赛的辩题是“要不要开展‘生死教育’”。到了自由辩论环节,反方一位辩手说:众所周知,我国的传统之一是忌讳说“死”;实在不得已,说到死亡应用委婉语。如《祝福》中短工把祥林嫂死了说成“老了”。我们现在讲“文化自信”,怎能丢掉传统?“谈生不谈死”是当下许多人的共识。而且,有了生死教育就能降低自杀率、轻生率?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设“生死教育”的国家——1963年就开设了大学第一门正规死亡教育课程,但美国的自杀率一直不低。2022年9月30日,美国《国会山报》援引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最新数据称,美国自杀率在经历了两年的下降后于2021年有所上升:与2020年相比,2021年美国自杀总数增加了4%。20.作为正方的一位辩手,请你指出反方辩手反驳中的两个逻辑错误。21.作为正方的四辩,请你在总结陈词时用“引用论证”强调正方的观点。不超过80字。四、材料作文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我们现在有条件向各国学习,我们必须有正确的学习态度,既不迷信自己,也不迷信外国。迷信自己和迷信外国,都是思想不解放的表现。”——1979年“五四”人民日报社论《解放思想走自己的道路》“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青春只有同科学知识结合在一-起,同爱国进步结合在一起,同先进的思想理论结合在一起,同国家和人民的需要结合在一起,才能建功立业,大有作为。”——1999年“五四”人民日报社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2014年“五四”人民日报社论《为实现中国梦激发青春力量》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时代使命。今年的五四青年节是五四运动100周年纪念日,作为即将成为新一代时代使命的“接力者”,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0

1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