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3届四川省盐亭中学高三下学期三诊模拟考试文综地理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盐亭中学2020级绵阳市三诊模拟考试文综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发展,城市群成为未来城市化的主要空间支撑形态。城市群的构建旨在通过区域协作,形成竞争合力。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小城镇与城市群整体发展水平不匹配的现象,被称为“集聚阴影区”(发展水平滞后区)。有专家提出,小城镇可以通过借用邻近大城市因规模大具备的优势条件来发展自己,这种理论被称为“借用规模”。下图为“苏锡常小城镇‘集聚阴影区’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上海周边“集聚阴影区”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周边资源匮乏B.与上海间交通不便C.劳动力不足D.上海的虹吸作用2.“集聚阴影区”的出现()A.促进了区域一体化发展B.改变了中心城市的服务职能C.扩大了区域内部发展差距D.加大了中心城市对人口的推力3.消减“集聚阴影区”可采取的措施有()①区域实施多中心空间战略②科学定位小城镇功能③扩展城市用地规模④借用规模区域联动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1.D2.C3.B【解析】【1题详解】
1由题意,苏锡常城市带,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人口众多,距离上海市近,与上海市之间有便捷的交通,有优越的气候资源、较丰富的水资源及劳动力资源,A、B、C错;上海市经济发展水平高,生活质量、就业环境等要优于苏锡常城市带,具有巨大吸引力,这种吸引会造成苏锡常城市带人口、资源等发展要素向上海流动,从而出现发展水平滞后的“集聚阴影区”,D正确。故选D。2题详解】“集聚阴影区”发展水平滞后,加大了与区域内周边城市的差距,不利于区域一体化的发展,A错,C正确;“集聚阴影区”不会改变中心城市的服务职能,B错;中心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于“集聚阴影区”,对其会产生拉力,D错。故选C。【3题详解】“集聚阴影区”可以把握自身优势,科学定位,寻找发展机遇;通过交通线等的建设,加强与中心城市及周边区域联系,借用大城市规模优势,促进发展;区域发展可设置多中心发展战略,加大对“集聚阴影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①②④正确;扩展城市用地规模不能解决经济协同发展问题,从而无法消减“集聚阴影区”,③错。故选B。【点睛】城市群的发展早期,中心城市因自身优势而率先发展壮大,会大量吸纳周边中小城市的人口、资金、产业等资源,产生聚集效应的现象,即区域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从而导致周边地区发展滞后。但当城市群发展到一定程度,中心城市要优化产业结构,会将早期发展的产业就近转移到周边区域,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的产业发展,进而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某河位于哥伦比亚中部人烟稀少的山区,该河流域为热带草原气候(下图)。每年7~11月,河水会呈现五彩斑斓的景象,被称为“彩虹河”,由此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河流中呈现红色的地方与水生植物河苔草有关,河苔草在不同的光照和水体环境中呈现不同程度的红色,在荫蔽处为绿色。该草生长在急流和瀑布中的石壁上,要求水体洁净、透光、透气。近几年,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河苔草的数量正在减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河苔草能够生长在急流和瀑布中的石壁上,是因为河苔草()。A.根茎抓力强B.叶片较厚实C.根系欠发达D.叶片较宽大5.每年7~11月,河苔草转为艳丽的红色主要是因为()。A.雨季泥沙多,营养丰富B.雨季转旱季,光照充足C.旱季转雨季,光照减弱D.旱季降水少,热量充足6.为了保护河苔草,当地政府可采取措施是()。A.关闭附近工厂,消除河流污染B.下游修建水库,减少河流泥沙C.限制景区客流,减少生态破坏D.上游修建大坝,降低河流流速【答案】4.A5.B6.C【解析】【4题详解】由河苔草的生长环境分析可得,河苔草能够生长在急流和瀑布中的石壁上,是因为河苔草的根茎抓力强,A正确;叶片较宽大和叶片较厚实,与河苔草能够生长在急流和瀑布中的石壁上无关,BD错误;根系欠发达,容易北急流冲走,C错误。故选A。【5题详解】
3根据材料可知,河苔草在不同的光照和水体环境中呈现不同程度的红色,在荫蔽处为绿色。河苔草转为艳丽需要有充足的光照。再根据时间,每年7~11月,判断一个是雨季转旱季,光照充足,B正确;河苔草要求水体洁净、透光、透气,泥沙多,水体浑浊不利于河苔草生长,A错误;每年7~11月不是该地的旱季,光照减弱不利于河苔草的生长,CD错误。故选B。【6题详解】该地是著名的旅游景点,为了保护河苔草,当地政府可采取的措施是限制景区客流,减少生态破坏,C正确;关闭附近工厂不利于该地经济发展,A错误;下游修建水库,不会减少该地河流的泥沙,B错误;该草生长在急流和瀑布中的石壁上,上游修建大坝,降低河流流速,不利于河苔草生长,D错误。故选C。【点睛】热带草原气候的气候特征:全年高温,有明显的干季和湿季。气候成因是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敦煌莫高窟位于戈壁地区,当地盛行偏东风和偏西风,位于其西侧的鸣沙山是莫高窟的风蚀沙源地。21世纪初,我国在莫高窟崖顶部西侧的砾石戈壁基础上建设人工戈壁带以减少风沙流。研究显示,当人工戈壁的砂石覆盖率为30%时,风力作用由侵蚀转变为堆积。下图示意原始砾石戈壁在不同风速下输沙量的垂直高度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随着风速的增加,原始戈壁上垂直高度的输沙量()A.最大值逐渐减小B.与高度成正相关C.在下层逐渐增大D.与高度成负相关8.莫高窟千年未被沙丘掩盖的主要原因是()①风速大小②植被覆盖率③地面粗糙度④盛行风向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9.研究人员认为人工戈壁带的砂石覆盖率应该选择30%,主要是考虑()
4A.建设成本B.生态效益C.固沙能力D.导沙能力【答案】7.A8.D9.D【解析】【7题详解】读图可知,随着风速由10m/s增加至14m/s,输沙量最大值减小,最大值出现的高度上升,输沙量在下层(如8m以下)减小,A正确,C错。随着风速增加,大致在8m高度下,输沙量减小,在8m高度上,输沙量增大,并非呈正相关或负相关,BD错。故选A。【8题详解】根据材料“莫高窟位于戈壁地区”可知,莫高窟地区砂石覆盖较高,再结合材料“当人工戈壁的砂石覆盖率为30%时,风力作用由侵蚀转变为堆积”可知,戈壁砂石覆盖有利于抑制沙丘掩盖。同时,注意材料“当地盛行偏东风和偏西风”,盛行偏东风时,有利于促进沙粒向西搬运,抑制沙丘掩盖,所以主要与地面粗糙度以及盛行风向相关,③④正确。当地位于西北内陆,风速大,植被覆盖率低,有利于促进沙丘掩埋,①②错。故选D。【9题详解】莫高窟西侧的鸣沙山是其风蚀沙源地,偏西风侵蚀搬运鸣沙山沙粒向东输送,注意材料信息“当人工戈壁的砂石覆盖率为30%时,风力作用由侵蚀转变为堆积”,所以人工戈壁带的砂石覆盖率选择30%时,有利于促进偏西风搬运的沙粒沉积。再加之当地受偏东风的影响,当地位于西北内陆地区,相对于偏西风而言,偏东风的风速应相对较小,结合图示信息,风速较小时,输沙量最大值的高度降低,输沙量最大值增大,所以盛行偏东风时,有利于促进沉积的沙粒再次向西搬运,所以主要考虑的是导沙能力,D正确。人工戈壁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保护莫高窟,建设成本和生态效益不是主要考虑因素,AB错。砂石覆盖率为30%时,风力作用由侵蚀转变为堆积,如果为了考虑固沙能力,砂石覆盖率应更高,但如果砂石覆盖率更高,相对偏弱的偏东风则难以将沉积的沙粒再次向西搬运,所以并非考虑固沙能力,C错。故选D。【点睛】西北地区治理荒漠化主要的措施有:①消除贫困;②旱期预警;③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④调节农、林、牧用地;⑤控制人口增长;⑥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等。比湿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空气湿度,水库周边的比湿有着明显的周期性日变化。如果不考虑背景风(盛行风)的影响,水库局部气流对水汽的水平输送是影响比湿的重要因素,当空气水平流动较弱时,强烈的空气对流则会导致近地面比湿降低。下图示意密云水库周边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黑点为气象测站),及水库周边比湿的日变化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10.夜间水库北比湿明显小于水库南,直接影响因素是()A.山谷风与湖陆风B.降水日变化C.海拔高度D.气温日变化11.关于水库周边比湿日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20:00水库北对流扩散较弱B.15:00水库北水平输送较强C.10:00水库南对流扩散较强D.3:00水库南水平输送较强【答案】10.A11.B【解析】【10题详解】该库区夜间气温南北相差较小。所以气温并非直接影响因素,D错误;本题中并未分析降水,且库区面积较小局部降水依然会覆盖库区,所以降水并非直接影响因素,B错误;通过等高线分析,夜间水库南北都在同一海拔,所以海拔高度错误,C错误;夜间水库北比湿明显小于水库南,受山谷风与湖陆风影响;具体受山风与陆风叠加,导致北部吹来自陆地的风,受湖泊水汽影响小,比湿降低,A正确。故答案选A。【11题详解】
6图2中,20:00前水库北的比湿高,但是却呈急速下降趋势,所以空气对流扩散较强,A错误。15:00处水库北的比湿较高且呈上升趋势,说明空气水平输送强烈,导致水汽增加,B正确。10:00处水库南的比湿下降,但是比湿变化平稳,且数值较高,所以对流扩散并不是很强,C错误。3:00处水库南的比湿小,所以水平输送并不强,D错误。故答案选B。【点睛】比湿是融化在空气中的水的质量与湿空气的质量之间的比。假如没有凝结或蒸发的现象发生的话一个封闭的空气在不同的高度下的比湿是相同的。二、非选择题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冰川是由常年积雪形成的,具有流动性。冰川物质平衡又称冰川物质收支,即积累量与消融量的差值。冰川零平衡线是积累区与消融区的分界线。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是世界上离大都市最近的冰川,被誉为“冰川活化石”。图1是新疆冰川分布及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位置示意图,图2为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三次运动形成的冰碛垄地貌,图3表示1960年~2010年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零平衡线高度、冰川面积、气温及降水变化图。(1)分析天山北坡冰川广布的主要原因。(2)描述冰碛垄地貌的形成过程,说明I、II、Ⅲ冰碛垄地貌形成先后顺序的理由。(3)据图分析1960~2010年冰川面积、冰川零平衡线高度、气温和降水变化曲线的内在联系。【答案】(1)天山纬度较高、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冰雪难以融化;天山北坡使得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水汽被抬升,形成较多降水(降雪)。(2)
7岩层风化产生裂隙,冰川侵蚀并将风化、侵蚀物搬运至山谷地带大量堆积,形成冰碛垄;I、Ⅱ、Ⅲ地貌是由冰川退缩形成的,Ⅲ代表冰川运动的最远界限,是最先形成的,由于冰川退缩,Ⅲ、Ⅱ、I依次形成。(3)气温升高,冰川融化,冰川零平衡线高度上升,冰川面积减小;降水增多,冰川面积增加,冰川零平衡线高度下降;气温升高形成融雪量大于降水增加形成的积雪量,所以最终冰川零平衡线高度波动上升(冰川退缩或冰川后退),冰川面积减小。【解析】【分析】本题以冰川为材料,涉及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冰川地貌以及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从气温角度来说:天山北坡纬度较高,海拔高,因此气温较低,积雪易累积,不易融化,易形成冰川。从降水角度来说:天山北坡有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水汽,受地形抬升影响,多地形雨,且受温度影响,多以降雪形式呈现,因此积雪量较大。【小问2详解】通常冰碛垄是在冰川的末端,由冰川运动携带的高海拔地带风化、侵蚀物(砂石等),因冰川融化会在冰舌侧面与前缘不断堆积、增高,逐渐形成一条弧形垄岗状地貌——冰碛垄。冰碛垄是典型的第四纪冰川遗迹,一般在我国的青藏高原比较多见,在低海拔的地方很少有大规模的冰碛垄。一般来说,重力影响下,越远离主体冰川的冰碛垄堆积的越早,且冰川退缩的也越早,因此冰碛垄地貌形成先后顺序应该是最早形成,Ⅲ代表冰川运动的最远界限,是最先形成的,其次是II,最后是I。【小问3详解】由图可知,1960-2010年间冰川面积呈递减趋势,冰川零平衡线高度、气温、降水均呈波动上升趋势,可知随着气温的升高,冰川不断融化,冰川面积减少,冰川零平衡线高度也波动上升。而降水增多,使冰川量增加,冰川零平衡线高度应下降,但是由于气温升高的趋势大于降水增大的趋势,气温升高形成的融雪量大于降水增加形成的积雪量,因此总体上冰川零平衡线高度仍波动上升,导致冰川的规模减小,冰川面积减小。1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各题。材料一纳米比亚最不能错过的是美丽又震撼的星空,其位于南非高原西侧,地广人稀,被列为世界上5个国际黑暗天空保护区之一。黑暗天空保护区是为了避免人为光源对天象观测造成影响而设置的保护区,是天文爱好者观察天空的理想之地。材料二纳米比亚沙漠腹地的辛巴族仍然保存着较原始的生活方式,终年不洗澡,也从不穿上衣,而是用混合着黄油和香料的红土涂抹在身上、头发上来代替上衣,被人们称为“红泥人”。材料三纳米比亚农业以畜牧业为主,粮食长期短缺,70%需要进口,很多人长期处于饥饿状态。
8(1)分析纳米比亚成为世界著名天象观察地的原因。(2)从适应环境角度分析辛巴族人将红土涂抹在身体上的原因。(3)分析纳米比亚粮食短缺的原因及解决措施。【答案】(1)气候干旱少雨,大气能见度高;地势高且平坦开阔,便于天象观测;人口稀少,人类活动干扰少;远离城市,光污染小。(2)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可抵御烈日暴晒;多晴天,昼夜温差大,红泥可以封闭毛孔起到保暖作用(抵御夜晚低温);防止蚊虫叮咬;通过擦红泥可以除去身体上的污垢。(3)原因:气候干旱,水源短缺;缺乏灌溉系统;缺乏种植经验。措施:引进种植技术;推行节水农业;进口粮食。【解析】【分析】本题组以纳米比亚区域图和材料信息为背景,侧重区域基本原理与基础知识的综合考查,考查了该地的自然环境特征、地域文化和农业特征等知识,考查学生读图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小问1详解】设立黑暗天空保护区是为了避免人为光源对天象观测造成影响,因此解答本题应从其自然条件、人类活动等方面进行分析。自然环境主要分析地形和气候的影响,结合材料可知,该地沙漠广布,可推测其气候干旱,大气能见度高;非洲大陆上高原面积广阔,地势高且平坦开阔,便于天象观测。人类活动主要分析说明当地人口和城市稀少,光污染小,结合材料和所学可知,人口稀少,人类活动干扰少,大气洁净度高;远离城市,光污染小,利于天象观察。【小问2详解】
9纳米比亚沙漠腹地的辛巴族仍然保存着较原始的生活方式,终年不洗澡,也从不穿上衣,代之以用混合着黄油和香料的红土涂抹在身上、头发上,这样做的原因可以从抵御烈日暴晒、防止蚊虫叮咬等方面回答。结合材料和所学可知,该地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涂抹红泥可抵御烈日暴晒;多晴天,昼夜温差大,红土可以封闭毛孔起到保暖作用(抵御夜晚低温),以应对昼夜温差大的自然环境;该地地处热带,蚊虫多,涂抹红土还可以防止蚊虫叮咬;该地缺水,且卫生条件较差,通过擦红泥可以除去身体上的污物。小问3详解】纳米比亚粮食短缺的原因,主要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分析。自然环境主要是气候干旱,发展农业的水源得不到保证。社会经济条件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低,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灌溉设施不完善。解决措施主要从生产技术、水源等角度分析。例如,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学习并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增加粮食产量;开发地下水资源,推广滴灌等先进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除此以外,还可以加强国际合作,通过进口粮食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14.[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为探索“图书馆十旅游”新模式,进一步丰富海南旅游体验,2021年11月11日,由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主办的“旅读海南”系列全民阅读主题文化活动在海南省图书馆启动。在接下来的几个月时间里,开展了全省民宿“旅读海南读书角建设”“旅读海南”系列文化和旅游类专题片摄制等活动,倡议旅游民宿企业联合打造一批精美的民宿阅读示范点,让读书角成为展示民宿文化及特色的重要元素。分析海南省探索“图书馆+旅游”模式的条件和意义。【答案】条件:海南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海南作为旅游大省,客源市场广阔;政策支持;旅游者品味升级,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享受。意义:有利于拉动就业,发展区域经济;有利于传播当地文化,扩大影响力;有利于增加旅游内涵,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进一步丰富旅游者在海南旅游的独特体验,增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解析】【分析】本题以海南省“图书馆+旅游”模式为背景,考查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和旅游开发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考查了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难度一般。【详解】海南省探索“图书馆+旅游”模式的条件,即当地进行该种旅游开发模式的条件评价,结合材料和所学可知,海南具有独具特色的人文和自然景观资源,种类多,旅游资源的质量高;海南作为旅游大省,旅游业开发历史悠久,知名度高,客源市场广阔;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旅游者品味升级,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享受,该种旅游模式受众更广。海南省探索“图书馆+旅游”模式的的意义,即进行该种旅游开发对区域的影响,可以从对旅游业本身、经济和社会等方面考虑。首先,可以进一步丰富旅游者在海南旅游的独特体验,增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促进地区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其次,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可以有利于拉动就业,发展区域经济,还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的升级转型;在社会层面,可以有利于传播当地文化,扩大影响力。15.【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10野猪是一种凶猛的野生动物,当山里面没有充足食物的时候,它们就会成群结队地下山到农田里偷吃庄稼,尤其是玉米、大豆、红薯之类。野猪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目前我国野猪数量达到了100万头,在局部地区野猪数量迅速增长,甚至还出现了野猪泛滥的情况。说明野猪数量增加的原因及针对野猪泛滥应该采取的对策。【答案】原因:国家政策保护,人为捕杀减少;山区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森林增多,食物来源增多;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生存空间变大。对策:加强宣传,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减少人与野猪的正面冲突;有限度地对野猪进行捕杀;建立完善农业保险及赔偿工作机制。【解析】【详解】原因:“野猪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国家政策保护下,人为乱捕滥杀减少;随着国家对环境重视程度的加强,山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野猪的食物来源增多,野猪数量增加较快;随着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的实施,野猪的生存空间变大,使局部地区野猪数量迅速增长。对策:“野猪是一种凶猛的野生动物”,因此相关部门要加强日常宣传,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减少人与野猪的正面冲突,减少野猪给人们生命财产带来的危害;在野猪泛滥并给当地人们生产生活带来较大危害的地区,对野猪进行有限度地捕杀;“它们就会成群结队地下山到农田里偷吃庄稼,尤其是玉米、大豆、红薯之类”,据此可知,野猪泛滥,导致农作物受损,粮食减产,因此应建立完善农业保险及赔偿工作机制,减少农民损失。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