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九师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5月联考语文(原卷版)

安徽省九师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5月联考语文(原卷版)

ID:83487147

大小:36.82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3-07-06

上传者:老李
安徽省九师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5月联考语文(原卷版)_第1页
安徽省九师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5月联考语文(原卷版)_第2页
安徽省九师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5月联考语文(原卷版)_第3页
安徽省九师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5月联考语文(原卷版)_第4页
安徽省九师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5月联考语文(原卷版)_第5页
安徽省九师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5月联考语文(原卷版)_第6页
安徽省九师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5月联考语文(原卷版)_第7页
安徽省九师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5月联考语文(原卷版)_第8页
安徽省九师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5月联考语文(原卷版)_第9页
安徽省九师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5月联考语文(原卷版)_第10页
资源描述:

《安徽省九师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5月联考语文(原卷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安徽省九师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5月联考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试卷主要命题范围:高考范围。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有人问圣·奥古斯丁:“时间究竟是什么?”他回答说:“你不问我,我本来很清楚地知道它是什么;你问我,我倒觉得茫然了。”世间许多习见周知的东西都是如此,最显著的就是“美”。我们天天都应用这个字,本来不觉得它有什么难解,但是哲学家们和艺术家们摸索了两三千年,到现在还没有寻到一个定论。听他们的争辩,我们不免越弄越糊涂。我们现在研究这个似乎易懂的字何以实在那么难懂。我们说花红、胭脂红、人面红、血红、火红、衣服红、珊瑚红等等,红是这些东西所共有的性质。这个共同性可以用光学分析出来,说它是光波的一定长度和速度刺激视官所生的色觉。同样地,我们说花美、人美、风景美、声音美、颜色美、图画美、文章美等等,美也应该是所形容的东西所共有的属性。这个共同性究竟是什么呢?美学却没有像光学分析红色那样,把它很清楚地分析出来。美学何以没有做到光学所做到的呢?美和红有一个重要的分别。红可以说是物的属性,而美很难说完全是物的属性。比如一朵花本来是红的,除开色盲,人人都觉得它是红的。至如说这朵花美,各人的意见就难得一致。尤其是比较新比较难的艺术作品不容易得一致的赞美。假如你说它美,我说它不美,你用什么精确的客观的标准可以说服我呢?美与红不同,红是一种客观的事实,或者说,一种自然的现象,美却不是自然的,多少是人凭着主观所定的价值。“主观”是最纷歧、最渺茫的标准,所以向来对于美的审别,和对于美的本质的讨论,都非常纷歧。如果人们对于美的见解完全是纷歧的,美的审别完全是主观的,个别的,我们也就不把美的性质当作一个科学上的问题。因为科学的目的是于杂多现象中寻求普遍原理。普遍原理都必定有客观性,美既然完全是主观的,没有普遍原理可以统辖它,它自然不能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了。但是事实又并不如此。关于美感,纷歧之中又有几分一致,一个东西如果是美的,虽然不能使一切人都觉得美,却能使多数人觉得美。所以美的审别终究还有几分客观性。

1研究任何问题,都须先明白它的难点所在,忽略难点或是回避难点,总难得到中肯的答案。美的问题难点就在它一方面是主观的价值,一方面也有几分是客观的事实。历来讨论这个问题的学者大半只顾到某一方面而忽略另一方面,所以寻来寻去,终于寻不出美的真面目。大多数人以为美纯粹是物的一种属性,正犹如红是物的另一种属性。换句话说,美是物所固有的,犹如红是物所固有的,无论有人观赏或没有人观赏,它永远存在那里。凡美都是自然美。从这个观点研究美学者往往从物的本身寻求产生美感的条件。比如就简单的线形说,柏拉图以为最美的线形是圆和直线,画家霍加斯以为它是波动的曲线,据德国关学家斐西洛的实验,它是一般画家所说的“黄金分割”即宽与长成一与一点六一八之比的长方形。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以为关的线形和一切其他美的形象都必显得“对称”,至于对称则起于数学的关系,所以关是一种数学的特质。近代数学家莱布尼兹也是这样想,比如我们在听音乐时都在潜意识中比较音调的数量的关系,和谐与不和谐的分别即起于数量的配合匀称与不匀称。画家达·芬奇以为最美的人颜面与身材的长度应成一与十之比。每种艺术都有无数的传统的秘诀和信条,我们只略翻阅讨论各种艺术技巧的书籍,就可以看出在物的本身寻求美的条件的实例不胜枚举。这些条件也有为某种艺术所特有的,如上述线形美诸例;也有为一切艺术所共有的,如“寓整齐于变化”“全体一贯”“入情入理”诸原则。他们都以为一件事物如果使人觉得美时,它本身一定具有上述种种美的条件。美的条件未尝与美无关,但是它本身不就是美,犹如空气含水分是雨的条件,但空气中的水分却不就是雨。其次,就上述线形美实验看,美的条件也言人人殊;就论各种艺术技巧的书籍看,美的条件是数不清的。把美的本质问题改为美的条件问题,不但是离开本题,而且愈难从纷乱的议论中寻出一个合理的结论。具有美的条件的事物仍然不能使一切人都觉得美。知道了什么是美的条件,创作家不就因而能使他的作品美,欣赏家也不就因而能,领略一切作品的美。从此可知美不能完全当作一种客观的事实,主观的价值也是美的一个重要的成因。这就是说,艺术美不就是自然美,研究美不能象研究红色一样,专门在物本身着眼,同时还要着重观赏者在所观赏物中见到的价值。我们只问“物本身如何才是美”还不够,另外还要问“物如何才能使人觉到美”或是“人在何种情形之下才估定一件事物为美”。(摘编自朱光潜《什么叫做“美”》)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什么是美”的问题上,两三千年来哲学家和艺术家争论不休,形成了两派观点。B.人们可以通过分析光波的长度和速度,找到一些不同事物在色觉上所具有的共同性。C.科学研究的问题一定蕴含客观性,完全缺乏客观性的事物不能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D.“美”既有主观性,也有客观性,学者只有全面地把握这一点,才能真正揭开美的面目。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对于同一事物,有人认为它美,有人不认为它美,所以“美”是没有标准的价值判断。

2B.如果一件艺术作品轻易获得一致的赞美,那么它的年代一定较为久远且结构简单。C.如果事物是美的,那么它一定具有美的条件,这种条件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D.对创作者根据美的条件创作出的艺术作品,欣赏者会根据同样的美的条件来欣赏。3.下列选项中,与材料观点最接近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充实之谓美”,个人把善的本性扩展贯注于全人格之中,并表现出来,就成为美的人。B.黑格尔认为,美的要素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在的,即内容;另一种是外在的,即内容所借以显出意蕴或特性的东西。C.罗丹认为,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D.老庄认为,道为天地之大美,道之所以美,就在于自然无为。4.文章第三段主要使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5.费孝通先生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主张,意即每个人都有美的点,要欣赏各自的美,也要发现、欣赏别人的美,请结合本文从美学角度谈谈这一主张的合理性。(一)现代文阅读Ⅱ(4题共4小越,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豫让温燕霞他听见马嘶声和笑声,抬眼看,赵襄子的马车就在墙下边!两旁是手执武器的护卫。赵襄子性格豪放,素不喜遮蔽,他坐的马车也是敞篷车。豫让操起那把利剑朝墙下赵襄子的头颅击去,动作沉稳而准确。眼看赵襄子就要血溅三尺了,不料打斜里伸出几支长矛,一下将剑挡飞。与此同时,豫让被人从墙上找落下来,灰尘雾般腾起,将他的目光弄得迷蒙一片。“豫让啊豫让,咱们又见面了!”赵襄子的声音明朗、洪亮,似含有些许的遗憾。赵襄子如同一根插在地上的长矛,在太阳下挺立着,浑身上下闪着凛冽的光。豫让抬起了眼睛。他看见自己的周遭已经有了一圈真正的长矛,每一把矛尖都对准了自己的脸,他听见了心脏的呻吟。豫让投在地上的身影开始微微的颤栗,脚下那圈水晕样的东西渐渐扩大,终于淹没了一片小草。豫让这才清楚,自己的腿上方才已经被长矛刺了个大洞,血正汩汩地流着,仿佛他此刻心中的泪。可是,周遭为什么那样静呢?除了鸟儿的唧啾,只有越来越沉重的喘息。赵襄子走近豫让跟前,毫不嫌弃地执起他伤痕累累的手掌,哽咽着说:

3“豫子啊豫子,刺杀我,是你的夙愿,只要你活着,誓必不肯放弃。我不会再放你的。你为智伯报仇一事,天下已知,也算功成名就了。当然,如果你现在当众起誓,宣布放弃复仇,我还可以再救你一次。”赵襄子期待地看着他,豫让昂头连摇三下。赵襄子朝豫让微微鞠了一躬,返身退回到那圈密匝匝的矛阵之外。“主公,我听说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也有死名之义,豫让不力,无法替智伯复仇,请主公给我一个机会,让我用剑在你的衣服上砍击几下,以了我报仇的夙愿。我这个请求可能不近人情,但我还是斗胆将心里话说出,请主公成全,否则豫让死不瞑目哇!”说着,豫让单膝跪了下去。从士兵们的矛阵缝隙看去,赵襄子的华服在春阳下闪烁出炫目的光芒,而那圈密实的矛尖,则似一朵巨大的铁青色花蕊,紧紧地围绕着豫让,使豫让的跪姿看上去优美而又感伤。“豫子啊,也真难为你了。左右,且将我衣裳拿去。”豫让接过衣服,拾起那把利剑,费力地将衣服抛向空中。这天正好有风,风将衣服往斜里刮,豫让拖着伤腿,跳起来去刺那衣。这一次,他只在衣服上划了一道口子,想想不甘心,他又将衣服抛起。这时恰巧又一阵风来,衣服竟越过矛阵,飘到了赵襄子身边。为了使豫让能够过去,看热闹看得失去了警惕的士兵们下意识地闪了一条道出来。豫让跃起,勇猛地挥剑劈去。赵襄子似乎忘了眼前这人是个危险的刺客,竟站在那儿不动。众人目睹此举,无不惊叹,因为豫让只要将剑再往前一送,赵襄子不死也得伤。可豫让,却收住了自己的剑势,将伤口撞得直流血。“他真是个义士啊!”有人开始啜泣。赵襄子凝视着气喘吁吁的豫让,也流下了赞赏、同情的泪水。豫让躺在地上,疼得有些迷糊。阳光水银般泻下,将他浑身上下涂抹得熠熠发光。温暖的空气中,风儿不时刮来河流、山林的气息,废墟复苏时青草萌动、生长的声音也随风潜入耳轮,和他的脉搏一起跃动。他知道,这是生命永恒的节律,眨眼之后自己就将融入这一节律,化为尘土,化为花草,化为蹁跹的蝶儿和飞翔的鹰,他将与这个世界同在……赵襄子显然是哭了。豫让听到了一阵唏嘘声,他没有抬头寻找赵襄子高大的身形,坚毅的目光紧紧地盯着地上那件衣袍。豫让拾起衣裳,以剑尖撑地,慢慢地,慢慢地站直了。风儿似乎知晓他的心意,适时地赶来,在他奋力一掷的时候,将这件漂亮的衣袍吹到了空中。衣袍吸饱了风,在空中舒展开来,仿佛一个人在凌空翱翔。“主公,谢谢您的礼遇,豫让在此谢过……”豫让和赵襄子的目光在空中相遇,眼神中有朋友的深情,没有原本应有的敌意。豫让返手一剑朝自己的项间抹去,春三月的太阳即刻黯淡下去,青草也跟着枯萎,只有鲜血般桃花繁茂地盛开。(选自《十月》)

4文本二:豫让行刺叶敬之赵襄子乘着马车,带着一群随从,浩浩荡荡地出了城门。在阳光的照射下,他的脸上发出红扑扑的油光。他的身体随着马车的颠簸,左右摇晃着。城外不远,矗立着层层叠叠的山岭。山下河道弯曲,河上一座木桥,被垂柳挡住了半边。开路的随从过了桥,车夫鞭子一甩,催马过桥。谁料,马却“咯噔”一下停住了。马头乱摇乱晃,马蹄也往后倒退,马屁股碰到了后面的车头。赵襄子疑虑重重。自从杀了智伯,把智伯的人头做成了饮具之后,他整天疑神疑鬼的;而智伯的臣子豫让刺杀自己未遂,更让他提高了警惕。如今,看到马匹徘徊不前,他又起了疑心。他拍了拍参乘青茾的肩膀,指着桥下说道:“你去看看什么情况。”青茾下了马,正了正头上的帽子,扶了扶腰间的佩剑,往桥下走去。赵襄子等候着。不知过了多久,青茾没有回来,而桥下也静悄悄的。赵襄子不耐烦了,又叫了一个随从过去察看。眼见的那个随从下了桥,忽然听得一声尖利的叫喊:“主公,不好了!青茾死了!"赵襄子脑子“嗡”的一下,急忙下了马,扶着腰间的佩剑,三步并两步走近桥头,拐弯下桥。不用他吩咐,他的随从们也纷纷下马,拔出佩剑,跟着赵襄子下桥。刚到桥底,赵襄子吓了一跳,不由得往后退了几步。他没有看见青茾,却看见了他的仇家豫让!豫让垂着头,握着佩剑,脸上的疤痕绷得紧紧的,使他看上去更加丑陋不堪。而豫让的脚下,就躺着青茾。鲜血浸透了青茾的衣服,往河边汩汩流淌。赵襄子怒火中烧,他拔出剑来,挥舞着,怒斥豫让道:“我原先以为,你不惜牺牲性命替主子报仇,是个义士,所以放了你。谁料,青茾与你是好友,你连他也杀掉,看来你不是义士!且吃我一剑!"豫让并不举剑,抬起头来,脸上竟有晶莹的泪珠。赵襄子的手抖了一下,剑锋低了下去,他催促豫让道:“你有什么话赶快说,说了好受死!”豫让因为吞了炭火,嗓子嘶哑。他艰难地发出声音来:“青茾发现我,欲放我走,则对不起主子;欲将我杀了,又对不起老友,所以自裁身亡。”豫让说完,扔了佩剑,往地上一跪,抚着青茾尸体,大哭起来。声音微弱如蚊虫之鸣,粗粝似老树之皮,似凄风掠过。在场的人,无不低头垂泪。赵襄子提剑的手,也扑地垂了下去。豫让忽然爬起来,抹了一把眼泪,浑浊的眼光投向赵襄子:“我有一事有劳于君。”赵襄子目睹刚才的一幕,敌意已然消失,就允诺道:“你说。”

5豫让道:“多年好友,为我而死,我再也无心刺君。只是在主公智伯坟前的许诺未能兑现。能否请君脱下外衣,让我刺上三剑,以报主公?”赵襄子听了,没有言语,把剑交给一个随从,脱下外衣。两个随从上来,接过外衣,各扯一条袖子,来到豫让面前。豫让举剑,跳跃呼喊,连刺三剑,三个洞口,边缘皆染血,赫然出现在衣上。赵襄子见了,不免心惊。豫让停下剑来,拱手施礼,大呼道:“我已报答主公!”说罢举剑,剑光一闪,头颅落地,滚了几滚。目光最后瞥一眼赵襄子,嘴唇略动了动:“谢,谢……”豫让的尸体依然直立,不知过了多久,才轰然倒地。(选自《小小说月刊》)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中“咱们又见面了”“我还可以再赦你一次”,这两句话表明,在此之前,豫让行刺过赵襄子,赵襄子也赦免了他。B.文本一中赵襄子面对豫让挥剑劈刺,丝毫不躲闪,而豫让关键时刻,收住剑势,以致伤口遭到撞击而鲜血淋漓。C.文本二中豫让原计划刺杀赵襄子,但在认清形势后,果断放弃刺杀赵襄子的想法,转而恳求赵襄子把衣服给他刺三剑。D.文本二中赵襄子误以为青茾是豫让所杀,进而否定豫让的为人,当得知青茾死亡的真相,也由衷地敬佩起青茾。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将刺杀事件安排在阳春三月,通过一些春日的景物来映衬人物,比如“鲜血般的桃花繁茂地盛开”一句就衬托了豫让的悲剧形象。B.文本一多次写到武器,剑和矛,剑是单一,矛却是多个的,武器数量上的差异,从侧面反映豫让和赵襄子实力的悬殊。C.两篇小说中豫让三刺外衣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符合阿Q的精神胜利法,它并未伤害赵襄子,但使豫让获得了精神上的宽慰。D.文本二中“忠”“义”两种人格的矛盾是小说的主要矛盾,青茾和豫让自杀都是这对矛盾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导致的。8.两篇小说中豫让和赵襄子的形象有何异同?请简要概述。9.同样是改编自史书,两篇小说采用了不同的叙事视角,对情节与环境的处理也不相同,因而取得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请对此加以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建成夜召世民,饮酒而鸩之,世民暴心痛,吐血效升,淮安王神通扶之还西宫。上幸西宫问世民疾,敕建成曰:“秦王素不能饮,自今无得复夜饮。”因谓世民曰:“首建大谋,削平海内,皆汝之功。吾欲立汝为嗣,汝固辞。且建成年长,为嗣日久,吾不忍夺也。观汝兄弟,似不相容,同处京邑,必有纷竞。当遣汝还行台,居洛阳,自陕以东皆主之。仍命汝建天子旌旗,如汉梁孝王故事。”世民涕泣,辞以不欲远离膝下。上曰:“天下一家,东西两都,道路甚迩,吾思汝即往,毋烦悲也。”将行,建成、元吉相与谋曰:“秦王若至洛阳,有土地甲兵,不可复制。不如留之长安,则一匹夫耳,取之易矣。”乃密令数人上封事,言:“秦王左右闻往洛阳,无不喜跃,观其志趣,恐不复来。”又遣近幸之臣以利害说上,上意遂移,事复中止。建成、元吉日夜谮诉世民于上,上信之,将罪世民。陈叔达谏曰:“秦王有大功于天下,不可黜也。且性刚烈,若加挫抑,恐不胜忧愤,或有不测之疾,陛下悔之何及。”上乃止。元吉密请杀秦王,上曰:“彼有定天下之功,罪状未著,何以为辞?”元吉曰秦王初平东都顾望不还散钱帛以树私恩又违敕命非反而何但应速杀何患无辞上不应秦府僚属皆忧惧,不知所出。行台考功郎中房玄龄谓比部郎中长孙无忌曰:“今嫌隙已成,一旦祸机窃发,岂惟府朝涂地,乃实社稷之忧。莫若劝王行周公之事,以安家国。存亡之机,间不容发,正在今日。”无忌曰:“吾怀此久矣,不敢发口。今吾子所言,正合吾心,谨当白之。”乃入言世民,世民召玄龄谋之。玄龄曰:“大王功盖天地,当承大业。今日忧危,乃天赞也,愿大王勿疑。”乃与府属杜如晦共劝世民诛建成、元吉。庚中,世民帅长孙无忌等入,伏兵于玄武门。建成、元吉至临湖殿,觉变,即跋马东归宫府。世民从而呼之,元吉张弓射世民,再三不毂,世民射建成,杀之。尉迟敬德将七十骑继至,左右射元吉坠马。世民马逸入林下,为木枝所挂,坠不能起。元吉遽至,夺弓将扼之,敬德跃马叱之。元吉步欲趣武德殿,敬德追射,杀之。(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太宗平内难》)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元吉曰/秦王初平/东都顾望不还/散钱帛以树/私恩又违敕命/非反而何/但应速杀/何患无辞/上不应/B.元吉曰/秦王初平东都/顾望不还/散钱帛以树私恩/又违敕命/非反而何/但应速杀/何患无辞/上不应/C.元吉曰/秦王初平东都/顾望不还/散钱帛以树/私恩又违敕命/非反而何/但应速杀/何患无辞/上不应/D元吉曰/秦王初平/东都顾望不还/散钱帛以树私恩/又违敕命/非反而何/但应速杀/何患无辞/上不应/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汉梁孝王故事”与“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六国论》)两句中的“故事”含义不同。B.“上意遂移”与“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滕王阁序》)两句中的“移”字含义相同。C.“何以为辞”与“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两句中的“辞”字含义不同。D.周公之事,指周公东征,处死两个兄弟。文中房玄龄的意思是想劝李世民处死两个兄弟。

7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建成晚上召李世民饮酒,想趁机毒死他,但是失败了,后来他与李元吉多次向皇帝进言迫害李世民。B.皇帝念及李世民对国家功劳巨大,想要让他在洛阳居住,以避开李建成,但是最终被李世民拒绝了。C.秦府僚属非常忧虑,他们劝谏李世民及时行动,除掉李建成、李元吉,以解除危险,拯救国家社稷。D.在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从战马摔下,险些为李元吉所杀,尉迟敬德及时赶到,救下李世民,杀了李元吉。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上幸西宫问世民疾,敕建成曰:“秦王素不能饮,自今无得复夜饮。”(2)且性刚烈,若加挫抑,恐不胜忧愤,或有不测之疾,陛下悔之何及。14.李世民为什么会发动玄武门之变?请简要说明。(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定风波①黄庭坚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戏马台南追两谢②,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注】①这首词是黄庭坚被贬谪到黔州时期的作品。②戏马台:一名掠马台,项羽所筑,今江苏徐州城南。晋安帝义熙十二年,刘裕北征,九月九日会僚属于此,赋诗为乐,谢瞻和谢灵运各赋诗一首。15.下列关于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万里”两句运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写出了秋日淫雨的状况,以及词人悠闲自在的生活。B.“重阳”“催醉”等词表明本词可能创作于重阳节宴会场合,“霁”字蕴含着词人欣喜之情。C.“鬼门关外蜀江前”与首句“万里黔中”相呼应,更加具体地点出了词人欢度重阳的地点。D.本词气韵豪迈,讲究锻字炼句,语言新奇不落俗套,用典自然贴切,在结构上抑扬有致。16.本词下片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洵《六国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批评了荆轲刺秦王的行为,认为这加速了燕国的灭亡。(2)贾谊《过秦论》中反映蒙恬“北筑长城”及“却匈奴七百余里”带来深远影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8(3)古诗文中,有很多通过写自然永恒来感叹人生短暂的句子,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春季的村庄,鸟鸣是主声调。与音乐相比,它更为①。它不仅能顶破地皮、化开坚冰,还能戳穿树干,给万物在这个季节找到一种生机。没有了鸟鸣的春季村庄,花不知何时开,草不知何时绿,农民更不知何时春耕备播。在繁多的鸟儿当中,第一个把大地从冬天叫醒的是“布谷鸟”,它是报春的使者。“布谷、布谷……”在它的一声声呼唤中,苏中平原苏醒了,大地变绿了,一个②的世界就跟着鸟鸣到来了。百鸟啁啾,终究汇成了一首宏大的春日交响曲。桃树、杏子树是燕子唱粉的,梨树、苹果树是麻雀吵白的,柳树、葡萄树是黄鹂鸣翠的,芦苇、香蒲草是野鸭叫嫩的……那些田园上的浅绿、沟渠畔的嫩绿、河底下的淡绿是一些无名的鸟叫醒的。当地上的鸟、草丛的鸟、树上的鸟、屋檐的鸟、河边的鸟,一齐“唱”“吵”“鸣”“叫”把村庄吵翻的时候,所有的草都会破土而出,所有的树都能生出嫩芽,闻一闻满鼻子清香,看一看满眼睛春意。随着鸟叫声越来越稠密,越来越清脆,春天就美出了一派③。等到大地绿成一片,春天就被一个叫夏天的季节所接管。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线处用“唱”“吵”“鸣”“叫”四个动词来描写鸟叫声,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人们固有的观念中,动物会因为繁衍、觅食等种种原因,不断地行走、迁徙。植物则扎根在一块固定的土地,除非被人为挪动,①。但是,在大自然中确确实实存在着一些可以“行走”的植物。卷柏被称为遇水而安的迁徙者,这是一种生活在南美洲的奇特的、会走路的植物。卷柏需要充足的水分,当水分不足的时候,它的“自救”就开始了,随着风在地面上滚动,把根从土壤里拔出来,让整个身体蜷缩成一个圆球。风带着这个勇敢流浪者四处流散,当滚到水分充足的地方,②,它的根又重新钻到土壤里,安居下来。一位植物学家对卷柏做了这样一个实验:用挡板圈出一片空地,把一株卷柏放入空地中水分最充足处,卷柏便扎根生存下来。几天后,③

9,卷柏便抽出根须,卷起身子准备换地方。可实验者隔绝了它移走的一切路径。不久,卷柏又重新扎根生存在了那里,在几次将根拔出,几次又动不了的情况下,它便再也不动,在这里安居乐业了。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2.下列选项中,和文中画横线处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B.烛明香暗画堂深,满鬓青霜残雪思难任。C.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D.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错误,同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习近平)材料二:古训所教的就是这样的生活法,教人不要动。不动,失错当然就较少了,但不活的岩石泥沙,失错不是更少么?我以为人类为向上,即发展起见,应该活动,活动而有若干失错,也不要紧。惟独半死半生的苟活,是全盘失错的。因为他挂了生活的招牌,其实却引人到死路上去!(鲁迅)上述两则材料提到对待做事犯错的态度有一致之处,这对于正值青春为梦想拼搏的你有何启发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