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43235
大小:418.50 KB
页数:27页
时间:2018-03-03
《义赈与兴水:华洋义赈会与陕西泾惠渠道修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册学院历史文化学院专业历史学班级2009级2班学生尹得生指导教师杨瑞-27-河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编号:109论文(设计)题目:义赈与兴水:华洋义赈会与陕西泾惠渠修筑院系:历史文化学院专业:历史学班级:2班学生姓名:尹得生学号:指导教师:杨瑞职称:副教授1、论文(设计)研究目标及主要任务本文主要探讨华洋义赈会在民国陕西灾荒救济期间修筑泾惠渠一事中所发挥的作用。主要包括:一、前人研究与选题意义。二、灾荒与泾惠渠修建的缘起。三、华洋义赈会与泾惠渠前期测量工作。四、华洋义赈会
2、救灾理念在泾惠渠两期工程中的体现。五、华洋义赈会与政府的关系。六、华洋义赈会与泾惠渠的效益和管理。七、结语。为此需要查阅相关陕西泾惠渠及华洋义赈会的原始资料、今人著作和相关论文,并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分析和总结。2、论文(设计)的主要内容民国时期,陕西自然灾荒频繁,华洋义赈会在先进救灾理念的指导下于陕西地区进行了以泾惠渠为代表的一系列工赈建设活动,这成为民国时期陕西赈灾救济大潮中的一个亮点,有力地填补了“官赈”的不足和缺位,意义重大。在面对陕西特别是关中地区严重的自然灾害时,官方力量在灾荒救济中着力
3、不足,华洋义赈会积极关注泾惠渠的修筑情况,主动参与和配合了官方的前期测量工作,在泾惠渠两期工程的修筑过程中,华洋义赈会的建设防灾等救灾理念在泾惠渠两期工程的修筑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保证了泾惠渠的最终完工并发挥其社会效益;泾惠渠修筑过程中实现了“义赈”与“官赈”的积极互动与相互补充,华洋义赈会在面对民国复杂的社会环境时主动强调自身的辅助作用及地位,充分发挥其国际义赈组织的优势造福黎民百姓,这对于稳定灾区社会秩序、调节社会矛盾具有积极意义。但在泾惠渠的后期管理中,华洋义赈会没有发挥相应的作用,这是其具体工作
4、的盲点和不足,这是我们应该看到的。本文结合已有研究成果,以民国陕西灾荒和华洋义赈会的救灾理念为背景,阐述泾惠渠修筑过程中华洋义赈会的贡献及与官方的互动等问题。3、论文(设计)的基础条件及研究路线本文在写作的过程中收集了关于陕西泾惠渠与华洋义赈会的原始资料,在此基础上广泛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就材料方面说可以支撑起该项专题论文的研究。本文计划在对这些材料进行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华洋义赈会在陕西泾惠渠的修建过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力求对华洋义赈会的救灾理念及活动进行总体上的把握,阐释期间义赈组织与官方的复杂关系,
5、对加强基本社会保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历史和现实意义。4、主要参考文献[1]《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办事大纲》(1931年10月1日修订)[J],载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丛刊甲种第35号:《民国二十年度赈务报告书》,1932年。[2]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民国二十年度赈务报告书》[J],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1932年编。[3]邓云特:中国救荒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27-[4]秦含章:中国农业经济问题[M],新世纪书局,1931年。[5]胡焕庸:祖国的水利[M].北
6、京:开明书店,1951年。[6]袁林:西北灾荒史[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7]蔡勤禹:民间组织与灾荒救治---民国华洋义赈会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8]薛毅: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9]张涛等:中国传统救灾思想研究[M],北京:科学社会文献出版社,2009年。[10]周秋光、曾桂林:中国慈善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11]古籍影印室:《民国赈灾史料初编》第四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12]康欣
7、平:华洋义赈会与泾惠渠修建[D],《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1年第3期。[13]曹勇:泾惠渠与关中水利社会(1930-1949)[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生论文,2011年。5、计划进度阶段起止日期1搜集材料、开题阶段2012年12月——2013年1月2初稿写作阶段2013年1月——2013年3月3论文修改、定稿阶段2013年3月——2013年5月45指导教师签名:系主任(教研室主任)签名:年月日年月日学院审查意见:教学院长签名:年月日-27-河北师范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书历史文化学院
8、学院历史学专业2013届学生姓名尹得生论文(设计)题目义赈与兴水:华洋义赈会与陕西泾惠渠修筑指导教师杨瑞专业职称副教授所属教研室中国史教研室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课题论证:一、选题缘起与可行性论证民国时期,陕西自然灾荒频繁。华洋义赈会在先进救灾理念的支配下于陕西地区进行了以泾惠渠为代表的一系列工赈建设活动,这成为民国时期陕西赈灾救济大潮中的一个亮点,有力地填补了“官赈”的不足和缺位。在泾惠渠修筑过程中实现了“义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