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宁波市2021学年高二第一学期期末九校联考语文试题(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中国所有艺术门类中,诗歌和书法最为源远流长,历时悠久。书法和诗歌同在唐代达到无可比拟的高峰。既是这个时期最普及的艺术,又是这个时期最成熟的艺术。正如工艺和赋之于汉,雕塑、骈体之于六朝,绘画、词曲之于宋元,戏曲、小说之于明清一样,它们都分别是一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唐代书法与诗歌相辅而行,具有同一审美气质。与唐诗一样,唐代书法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初唐的书法,就极其漂亮。由于皇室宫廷的大力提倡,其风度体貌以一种欣欣向荣的新姿态展现出来。唐太宗酷爱王羲之,兰亭在唐初可谓名高和风行,像冯(承素)、虞(世南)、褚(逐良)的众多摹本,像陆柬之的文赋效颦,似有更多理由把传世兰亭作为初唐美学风貌的造型代表,正如把刘(希夷)张(若虚)作为初唐诗的代表一样。冯、虞、褚、陆和多种兰亭摹本,确是这一时期书法美的典型。那么轻盈华美、婀娜多姿,或娟婵春媚、云雾轻笼,或高谢风尘、精神洒落。它们与刘、张、四杰的诗歌的气质风神恰好一致,鲜明地共同具有着那个时代的审美理想、趣味标准和艺术要求。走向盛唐就不同了。孙过庭《书谱》中虽仍遵初唐传统,但他强调“达其情性,形其哀乐”,“随其性欲,便以为姿”,明确把书法作为抒情达性的艺术手段,自觉强调书法作为表情艺术的特征,并将这一点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理论高度。它就像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以巨大的历史责任感,召唤着盛唐诗歌的到来一样,孙过庭这一抒情哲理的提出,也预示盛唐书法中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和狂草,如李白诗的无所拘束而皆中绳墨一样,它们流走快速,连字连笔,一派飞动,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不只是张旭的狂草,这是当时整个书法的时代风貌。一切都是浪漫的,创造的,天才的,一切再现都化为表现,一切模拟都变为抒情,一切自然、世事的物质的存在都变而为动荡情感的发展行程……然而,这不正是音乐么?是的,盛唐诗歌和书法的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是一种音乐性的美。盛唐本来就是一个音乐高潮。当时传入的各种异国曲调和乐器,融合传统的“雅乐”、“古乐”,出现了许多新创造。从宫廷到市井,从中原到边疆,从太宗的“秦王破阵”到玄宗的“霓裳羽衣”
1,从急骤强烈的跳动到徐歌慢舞的轻盈,正是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和文化心理的写照。或武或文,或豪壮或优雅,正如当时的边塞诗派和田园诗派一样。这些音乐歌舞都不再是礼仪性的典重主调,而是人世间的欢快心音。正是这种音乐性的表现力量渗透了盛唐各艺术部类,成为它的美的魂灵,故统称之曰盛唐之音。内容前面已说,就是形式,也由这个灵魂支配和决定。绝句和七古乐府所以在盛唐最称横唱,道理也在这里。它们是能入乐谱,为大家所传唱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诗与琵琶(音乐)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新声、音乐是它的形式,绝句、七古是它的内容;或者反过来说也行。总之,它们是紧相联系在一起的。五古从汉魏起,到唐代实已基本做完;五律则自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搞定形化以来,成为终唐之世的考试体裁、正统格式;七律要到杜甫才真正成熟,宋以后才流行,所有这些形式都基本是文学的,而不是音乐的。只有“入俗”的绝句和尚未定形的七言才是当时在整个社会中最为流行而可歌可唱的主要艺术形式,它们也是盛唐之音的主要文学形式。如同音乐与诗的关系,舞蹈之于书亦然。当时舞蹈特征是什么呢?与音乐一样,它主要也是来自异域少数民族的急烈跳动的胡旋舞,即所谓“纵横跳动”“旋转如风”。从而,那如走龙蛇、刚圆遒劲具有弹性活力的笔墨线条,那奇险万状、绎智遗形、连绵不断、忽轻忽重的结体、布局,那倏忽之间变化无常,急风骤雨不可遏制的情感气势,盛唐的草书不正是这纸上的强烈舞蹈么?绝句、草书、音乐、舞蹈,这些表现艺术合为一体,构成当时诗书王国的美的冠冕,它把中国传统重旋律重感情的“线的艺术”,推上又一个崭新的阶段,反映了世俗知识分子上升阶段的时代精神。(摘编自李泽厚《音乐性的美》)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书法和诗歌是唐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正如绘画、词曲之于明清,戏曲、小说之于宋元一样。B.初康时期的审美理想、趣味标准和艺术要求都鲜明地反映在刘、张、四杰的诗歌和体现当时书法美典型的一些书法作品中。C.孙过庭把书法作为抒情达性的艺术手段,强调书法作为表情艺术的特性,这一哲理的提出标志着盛唐书法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D.盛唐的音乐歌曲出现了许多新创造,不仅是礼仪性的典重主调,也是人世间的欢快心音。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用雕塑、骈体之于六朝,类比说明书法、诗歌是唐代艺术精神集中点。B.第三段引用孙过庭的言论,为下文的观点阐述增强说服力,语言含蓄典雅。C.第五段提到,音乐性的表现力量对盛唐各艺术部类的形式同样具有支配和决定作用,对上文进行补充。D.末段阐述当时舞蹈的特征是为了说明盛唐的草书从舞蹈中借鉴了相应的表现艺术。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2A.在皇室宫廷的大力提倡下,初唐的书法以一种欣欣向荣的新姿态展现出来,兰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初唐美学风貌的造型代表。B.“盛唐之音”表现在书法上,即是流走快速,连字连笔,一派飞动,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C.五古、五律、七律等体裁都是在唐代以后才成熟的,所有这些形式基本是文学的,而不是音乐的。D.绝句、草书、音乐、舞蹈等表现艺术融合为一个整体,把中国传统重旋律重感情的“线的艺术”推上新的阶段,体现了世俗知识分子上升阶段的时代精神。【答案】1.B2.D3.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绘画、词曲之于明清,戏曲、小说之于宋元”对应错误,原文是“绘画、词曲之于宋元,戏曲、小说之于明清”;C.“标志着”错,由原文“孙过庭这一抒情哲理的提出,也预示盛唐书法中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可见应为“预示着”;D.“不仅是……也是”错,由原文“这些音乐歌舞都不再是礼仪性的典重主调,而是人世间的欢快心音”可知关联词应为“不再是……而是”。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为了说明盛唐的草书从舞蹈中借鉴了相应的表现艺术”无中生有。原文是“当时舞蹈特征是什么呢?与音乐一样,它主要也是来自异域少数民族的急烈跳动的胡旋舞……从而,那如走龙蛇、刚圆遒劲具有弹性活力的笔墨线条……盛唐的草书不正是这纸上的强烈舞蹈么?”这是把舞蹈与草书进行类比,突出它们的共同点,但不是说“盛唐的草书从舞蹈中借鉴了相应的表现艺术”。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五古……是在唐代以后才成熟的”错。原文说“五古从汉魏起,到唐代实已基本做完”,可见“五古”并非到唐代以后才成熟。故选C。(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流量明星”是唯市场化的结果。从某种程度上说,“流量为王”实质上就是变现至上、金钱至上。一些追求流量的艺人不再依靠良好业务能力和优质作品来吸引粉丝,而是不择手段地通过炒作话题、贩卖人设获取一大批忠实拥趸,冲上流量排行的前列,刺激相关影视机构起用这些当红的“流量明星”,调动粉丝热情轻松完成变现。一些“流量明星”唱歌跑调、演戏“面瘫”,演艺基本功很差,却还是因为有话题、有关注、有流量而被赋予高议价能力,轻松获取高额片酬。“流量明星”体现资本驱动的逻辑和法则,其目的就是追求超额利润,除却这一目的,其他一切只沦为手段、工具、策略。资本是把双刃剑,理性合法的资本运作能推动影视产业的快速爆发,支持影视作品的扩大再生产,具有充电加油和催化剂的作用。但若放任资本操纵炒作整个影视业,将影视作品及整个行业当作资本逐利、挣快钱的工具,资本将不断利用影视业项目及上市平台,不择手段炒作抬高市价,制造一个又一个虚假泡沫。资本就这样在一遍遍“割韭菜”中套取非法利益,最终的受害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和我国影视业。影视行业要想健康良性发展,必须进行深刻的行业改革,必须回归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制作本位,要以人民为中心,心系人民、讴歌人民,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文艺作品。要自觉抵制唯“小鲜肉”、唯“流量明星”的不良倾向,坚决抵制存在违法犯罪记录、舆论丑闻劣迹缠身、社会影响恶劣等问题的“流量明星”。(摘编自《“流量明星”模式亟待治理》)材料二:“流量明星”及其背后的资本热衷于打造和经营饭圈文化,鼓动诱惑年轻人不计代价地为爱豆打CALL,收割注意力经济,灌输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消费至上等不良观念,误导青少年价值观。在此背景下,控评、屠版、互撕、人肉等各种炒作手段无所不用其极,不断滋生和助长网络暴力,污染网络生态,荼毒年轻受众,让“饭圈”一步步走向“怪圈”。艺有术,道有德。明星艺人是公众人物,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关乎社会的价值观、人生观导向,应始终以德艺双馨为标尺,尤其是拥有众多年轻拥趸的“流量明星”更要以身作则,自律自爱,将关注度当成压力,把高流量转化为动力,自觉担当起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引导正确价值观的责任,真正起到带头和示范作用,让流量回归正途。当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如今,流量明星模式生态已经越来越难以为继,热衷和沉迷于“流量”大潮中划水的明星终究只能是一颗“流星”,“流量”完全退潮后必然会被时代所淘汰。只有保持对行业的敬畏、对观众的真诚,沉下心来打磨演技、唱功,不断提升自己的“软实力”,努力创作出代表性的“硬作品”,才能获得持久的职业生命力。(摘编自《“流量明星”岂能没有正能量》)材料三:近年来,随着社交网络的快速发展和资本对娱乐产业的深入渗透,粉丝经济和“饭圈”
4文化随之兴起。一些节目制作机构、互联网平台、社会资本也从中看到了粉丝经济的魔力,出于商业利益考虑,他们不是对粉丝的追星行为进行正确引导,而是默许纵容粉丝非理性追星,有的甚至通过游戏规则的设置,诱导粉丝应援集资、投票打榜、刷量控评。这些都进一步放大了粉丝们的狂热,而粉丝团体间的谩骂诅咒、拉踩引战、造谣攻击,也使恶劣粗俗的语言弥漫于网络空间。“饭圈”领域的乱象,不仅是内容和信息交流的问题,还有各种非理性、失范行为的问题。因此,在投票环节,活动组织机构、粉丝组织、赞助机构等在规则设计上,除了明确不得花钱买投票外,还要具体规定必须履行哪些义务、不得出现哪些行为等,以避免浪费资源,出现虚假、不公平的结果,对社会产生不良价值导向。行业自律组织对成员的约束机制要强化,要成为一个对成员违规行为“有牙”的组织。在文化娱乐产业,有很多行业自律组织,如艺人自律组织、内容制作传播行业自律组织等,这是决定“饭圈”秩序的关键部分。如果这些自律组织都能够基于行业声誉、社会责任感很好地履行职责,即不仅制定好成员的行为准则,对加入者进行把关,而且能对成员的违规行为采取一定的惩戒措施,那么行业自律组织与监管机构、执法机关的职权行使就能更好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有效且持续地规范“饭圈”秩序。“饭圈”乱象的突出表现为众多青少年粉丝表现出各种极端、非理性的行为。这些行为的发生,除了受外部因素影响外,还与行为人的思想认知、心理因素、人格特征等有关。因此,从家庭、学校、社会层面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促进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同样至关重要。(摘编自《娱乐有理,更需有道》)4.下列对材料中“流量明星”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流量明星”往往借助炒作话题、贩卖人设等手段获取大批忠实粉丝,位于流量排行的前列,以吸引相关影视机构,利用粉丝的热情完成变现。B.“流量明星”因为有话题、有关注、有流量而被赋予高议价能力,轻松获取高额片酬。背后体现的是资本驱动的逻辑和法则,是唯市场化的结果。C.“饭圈”走向“怪圈”,网络生态被污染,网络暴力滋生,年轻受众被茶毒,跟“流量明星”及背后的资本给年轻人灌输不良观念、误导价值观有关。D.“流量明星”作为公众人物,想要获得持久的职业生命力就要以德艺双馨为标尺,真正起到带头和示范作用,同时努力打磨演技和唱功,提升专业能力,后者显得更为重要。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三则材料基本都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先从社会现象入手,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再指出对策,由浅入深,步步推进。B.材料一中,对于影视产业的发展而言,资本运作是把双刃剑。想要健康良性发展必须进行深刻的行业改革,必须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以人民为中心,心系人民,讴歌人民。C.
5材料二中,热衷和沉迷于“流量”大潮中划水的流量明星,在“流量”完全退潮后必然会被时代淘汰,是因为流量明星模式生态难以为继。D.材料三中,在文化娱乐产业,只要有行业自律组织,就能有效、持续地规范“饭圈”秩序,因为这是决定“饭圈”秩序的关键部分。6.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如何引导娱乐产业健康发展。【答案】4.D5.A6.(1)影视行业进行行业改革,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以人民为中心,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文艺作品;自觉抵制不良倾向,坚决抵制有恶劣影响的“流量明星”。(2)“流量明星”要以身作则,自律自爱,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引导正确价值观,起到带头和示范作用;沉下心打磨演技和唱功,提升“软实力”,创作出“硬作品”。(3)针对粉丝经济和“饭圈”的问题,要制定全面细致的规则,行业自律组织要自觉履行职责,强化对成员的约束机制;对青少年粉丝出现的问题,要从家庭、学校和社会层面采取针对性措施促进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D.“后者显得更为重要”错误,从“应始终以德艺双馨为标尺”“只有保持对行业的敬畏、对观众的真诚,沉下心来打磨演技、唱功……才能获得持久的职业生命力”可知,原文的意思是两方面都很重要,并没有在比较重要性。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必须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错误,原文是说“必须回归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制作本位”。C.“是因为流量明星模式生态难以为继”错误,强加因果,原文是“如今,流量明星模式生态已经越来越难以为继,热衷和沉迷于‘流量’大潮中划水的明星终究只能是一颗‘流星’,‘流量’完全退潮后必然会被时代所淘汰”,二者均为表现形式。D.“只要……就能”太绝对,文中提到“如果这些自律组织都能够基于行业声誉、社会责任感很好地履行职责……”,需要具备一定条件。故选A。【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6从材料一“影视行业要想健康良性发展,必须进行深刻的行业改革,必须回归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制作本位,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文艺作品。要自觉抵制……不良倾向,坚决抵制存在违法犯罪记录、舆论丑闻劣迹缠身、社会影响恶劣等问题的‘流量明星’”可知,影视行业要进行行业改革,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以人民为中心,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文艺作品;自觉抵制不良倾向,坚决抵制有恶劣影响的“流量明星”。从材料二“明星艺人是公众人物……应始终以德艺双馨为标尺,尤其是拥有众多年轻拥趸的‘流量明星’更要以身作则,自律自爱……自觉担当起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引导正确价值观的责任,真正起到带头和示范作用,让流量回归正途”“只有保持对行业的敬畏、对观众的真诚,沉下心来打磨演技、唱功,不断提升自己的‘软实力’,努力创作出代表性的‘硬作品’,才能获得持久的职业生命力”可知,“流量明星”要以身作则,自律自爱,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引导正确价值观,起到带头和示范作用;沉下心打磨演技和唱功,提升“软实力”,创作出“硬作品”。从材料三“活动组织机构、粉丝组织、赞助机构等在规则设计上,除了明确不得花钱买投票外,还要具体规定必须履行哪些义务、不得出现哪些行为等……”“行业自律组织对成员的约束机制要强化……”“从家庭、学校、社会层面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促进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同样至关重要”可知,针对粉丝经济和“饭圈”的问题,要制定全面细致的规则,行业自律组织要自觉履行职责,强化对成员的约束机制;对青少年粉丝出现的问题,要从家庭、学校和社会层面采取针对性措施促进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远和近[美]托马斯·沃尔夫在小镇郊外离铁路不远的土坡上,有一座别致的绿色百叶窗的洁白小木屋。屋子的一侧是个园子,里面几块菜地构成整齐的图案,还有一个八月末结着熟葡萄的架子。屋前有三棵大橡树,夏天以它浓郁的树荫遮蔽着小屋。另一侧,生机盎然地长着一溜鲜花,与邻居为界。整个环境弥漫着一种整齐、节俭而又朴素的舒适气氛。每天下午两点过几分,就有一辆区间特快列车路过这里。它从容地跃入视野,一掠而过,发出一阵低沉平和的隆隆声,然后便消失在远处的弯道上了。二十多年来,每当这列火车驶近小屋时,司机就拉响汽笛,听见这信号,便有一个女人出现在小屋后面的门廊里并向他挥手。最初,她身边偎依着一个很小的孩子,现在这孩子已经长成一个体态丰满的姑娘。每天,她仍旧和母亲一块到门廊去向他招手。
7司机就这样常年开着车。他老了,头发变得灰白。他曾经驾驶他那重载满员的巨大火车,上万次地穿越大地,他自己的孩子已经长大成人,而且结了婚。曾有四次,在前方的轨道上,他看见酿成的悲剧的可怕的黑点,凝聚着恐惧的阴影,像炮弹一样朝着车头直射过去——一次是一辆轻便马车,车上挤满一排排面容惊恐的孩子;另一次,一辆蹩脚的汽车在铁轨上抛锚,车上的人都吓得呆若木鸡;还有一次,一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走在铁路边,他又老又聋,完全听不见鸣笛的警告;又一次窗内有人忽然尖叫一声跳了出去——这一切他都看见了,懂得了,凡是像他这样的人所能了解的悲哀、欢乐、危险以及劳累,他都遇到过。在那忠实的服务中,他饱经风霜,变得满脸皱纹。他的工作使他养成了尽忠职守、勇敢和谦恭的品质。现在他老了,具备了他这一类人特有的那种尊严和智慧。但是,不管他见过什么样的危险和悲剧,在他脑海里留下的印象都不如那座小屋和那挥动胳膊大胆而自由地向他招手的女人来得深刻。这印象美好而持久,超然于一切不幸和毁灭之上。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不幸、悲哀和过失,打破他日复一日铁一般的时间表,它总是永恒不变的。一看见这座小屋和两个女人,他就体验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极不寻常的幸福。他曾在一千种光线、一百种天气里见过她们。他在冬天灰白而刺目的阳光下,隔着遍布凝霜覆盖的棕色短茬的田野,远望过她们;他也在魔术般诱人的绿色四月里看见过她们。在她们身上,在她们所居住的那间小屋上,他怀着一种父亲对亲生孩子才有的那种柔情。她们生活的图景如此鲜明地刻印在他的心中,终于他认为自己已完全了解了她们的生活,直至她们一天中的每一小时,每一分,每一秒。最后他决定将来当他退休时,他一定要去寻找她们,和她们说说话儿。因为他和她们之间,生活上已经如此地融成一体了。这一天来到了。司机终于走下火车,踏上月台,到达了那两个女人居住的小镇。他在铁轨上往返的岁月终结了。他现在只是铁路公司里享受养老金的职工,没有什么工作要做了。他慢慢地踱出车站走到街上。小镇里的一切都显得这么不熟悉,就像他以前从未见过它一样。他走着走着,渐渐生出一种困惑慌乱的感觉。这果真是他经过了上万次的那个小镇吗?这些房屋难道真是他从驾驶室的高窗向外看到的那些房屋吗?一切就像梦中的城市那样生疏,嘈杂。他走着,精神上茫然失措的感觉愈加强烈了。突然,房屋渐渐稀疏了,四散成小镇边区的村落,大街也消失为村道了——那两个女人就住在这条路边。他在炎热和尘土中拖着沉重的脚步缓慢地走着,最后终于站在他所搜寻的那所房屋面前了。他一看就知道自己找对了地方。他看到屋前那高大的橡树、花坛、菜园和葡萄架,以及远处闪光的铁轨。是的,这正是他所要找寻的那幢房子,他开车多次经过的那块地方,他怀着如此幸福的感情一心向往的目的地。那么现在,他既然已经找到了它,他既然已经来到这儿,为什么他的手还畏缩着不敢推门?为什么这城镇,这道路,这土地,这通往他热爱之地的入口,却变成像某些丑恶的梦境中的景色一样那么陌生呢?为什么现在他感到这么彷徨怀疑和绝望呢?最后,他走进篱门,慢慢地沿小路走着,不久便登上了通往门廊的三级矮石阶。他敲了敲门。很快便听见大厅里有脚步声,门开了,一个女人站在他的面前。
8顷刻间,他感到一阵极度的失望和伤心,而且后悔来到这儿。他一眼就认出:现在站在面前以一种不信任的目光看着自己的女人正是原来那个曾经向他招过千万次手的女人。但她的面容却是生硬而消瘦,脸上的肌肉无力地松垂着,形成黄黄的皱褶,两只小眼睛充满猜疑,胆怯地、惴惴不安地打量着他。看到这般情景,听到那不友好的言语,所有那一切,那种他从她的招手中所领悟到的那股大胆、自由和亲热劲儿,立即消失得无影无踪。现在,他试图解释,告诉她自己是谁,为什么会来到这儿。他觉得自己的声音听上去既不真实而且可怕。但他还是支支吾吾地说下去,顽固地抑制着涌上心头的那种悔恨、慌乱和疑惧交集之感。这种恐惧感在他的心中不断地上涌。淹没了他当初的全部欢乐,并使得他为自己那充满希望和温情的举动感到羞愧。后来他结结巴巴地简单说了声再见,便离开了。他沿着小路走了,再顺着大道走到镇上。突然间他意识到自己已经是一个老人了。对着那伸向远方的、熟悉的铁轨时,他内心曾是那样勇敢,充满自信,现在,在这片陌生而又不容置疑的大地面前,他心里充满了怀疑、恐惧和厌倦。那块土地离他不过一箭之遥,然而他没有看过一眼,也不了解。他明白了,他刚失去了光闪闪的铁路的一切魔力,那条明亮的铁轨引向的远景,还有他怀着希望追求着的美好的小小世界里那一块幻想的角落,也都一去不复返,再也得不到了。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细致地描写小屋环境,营造出温馨美好的气氛,为下文小屋给火车司机留下美好持久的印象这一情节作铺垫。B.小说插入“轨道上的四次悲剧”这段内容,暗示火车司机生活在充满危险与悲哀的现实中,意在塑造一个在这样的现实中仍充满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的人物形象。C.从小镇出来时,“突然间他意识到自己已经是一个老人了”是因为在工作中,火车司机目睹了生命的无常、苦难和绝望,了解了人生的劳累、危险和悲欢,饱经风霜,拥有了老人的智慧。D.那对母女每天向火车司机招手,但对他真正到来却表现出猜疑、胆怯和不安。可以作大胆的设想,知晓司机来意后,看到苍老的他,对于妇人来说何尝不是一种莫大的失望。8.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9.小说为什么以“远和近”为题?【答案】7.C8.①运用夸张、排比的修辞方法,“一千种光线”“一百种天气”夸张地写出天气的多样性,“冬天”“四月”表现季节变化,表现司机对“她们”的关注细致而长久。②运用“灰白”“棕色”“绿色”等色彩词,使冬日的昏暗和春日的明媚对比鲜明,衬托出无论外在环境如何,“她们”都给司机内心带来了“极不寻常的幸福”。③抒情化笔调使司机的记忆充满诗情,表现出火车司机内心对“她们”怀有的柔情。9.①情节发展上,“远和近”是全文结构框架,小说情节由司机“远距离地看”到“近距离地探访”推动。
9②主题上,“远和近”暗示小说主题:那些我们在远处的美好的东西,可能只是我们的幻想,近处的、现实的通常是残酷的。(或“理想与现实的距离是永远不可超越的”,只要从“远和近、理想和现实、虚和实”等方面作出辩证、合理思考的皆可)③艺术效果上,“远处幻想”和“近处的现实”对比鲜明,凸显希望的虚无和生活的庸常。【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是因为在工作中,火车司机目睹了生命的无常、苦难和绝望,了解了人生的劳累、危险和悲欢,饱经风霜,拥有了老人的智慧”错误。题干中解释的是文中第三段最后“他的工作使他养成了尽忠职守、勇敢和谦恭的品质。现在他老了,具备了他这一类人特有的那种尊严和智慧”中“他老了”的含义。“他忽然意识到他已经是一个老人了”是因为探访那对母女后,司机生命中的幻想、温情和希望破灭了,生活对他而言不再美好,他真正老去了。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从“他曾在一千种光线、一百种天气里见过她们”可知,划线句子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一千种光线”“一百种天气”夸张地写出“他”对“她们”年常日久的观察;从“他曾在……他在……他也在……”可知,划线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表现在不同天气、不同季节里,司机对“她们”的关注细致而长久。从“冬天灰白而刺目的阳光下”“遍布凝霜覆盖的棕色短茬的田野”“魔术般诱人的绿色四月里”可知,作者运用“灰白”“棕色”“绿色”等色彩词,表现不论在什么样的季节,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她们”都给火车司机带来了“极不寻常的幸福”。联系前文“一看见这座小屋和两个女人,他就体验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极不寻常的幸福”和“他曾在……见过她们。他在……远望过她们;他也在……看见过她们”可知,火车司机对“她们”极为关注、充满深情,划线句子的表述充满诗情画意,寄寓了司机火车司机将小镇母女当作心灵寄托,感觉很亲近。【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10从情节发展的角度看,“二十多年来,每当这列火车驶近小屋时,司机就拉响汽笛,听见这信号,便有一个女人出现在小屋后面的门廊里并向他挥手……”“最后他决定将来当他退休时,他一定要去寻找她们,和她们说说话儿。因为他和她们之间,生活上已经如此地融成一体了”“最后,他走进篱门……”“后来他结结巴巴地简单说了声再见,便离开了……”,“远和近”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构成了全文情节发展的框架;从揭示主题的角度看,“远和近”暗示了小说主题:活在现实中却对现实世界感到厌恶,虽近却远;而心中向往的美好世界虽无法抵达,却支撑着他们的生活,虽远却近。从艺术效果的角度看,“远处的幻想”和“近处的现实”对比鲜明,表现梦想总比现实美丽灿烂或人生需要精神寄托,哪怕是一厢情愿的想象,也能带给人以希望和热情等。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涉务颜之推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国之用材,大较不过六事:一则朝廷之臣,取其鉴达治体,经纶博雅;二则文史之臣,取其著述宪章,不忘前古;三则军旅之臣,取其断决有谋,强干习事;四则藩屏之臣,取其明练风俗,清白爱民;五则使命之臣,取其识变从宜,不辱君命;六则兴造之臣,取其程功节费,开略有术:此则皆勤学守行者所能办也。人性有长短,岂责具美于六涂哉?但当皆晓指趣,能守一职,便无愧耳。吾见世中文学之士,品藻古今,若指诸掌,及有试用,多无所堪。居承平之世,不知有丧乱之祸;处庙堂之上,不知有战陈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不知有劳役之勤:故难可以应世经务也。晋朝南渡,优借士族,故江南冠带,有才干者,擢为令仆①已下,尚书郎、中书舍人已上,典掌机要。其馀文义之士,多迂诞浮华,不涉世务,纤微过失,又惜行捶楚,所以处于清高,盖护其短也。至于台阁今史,主书监帅,诸王签省,并晓习吏用,济办时须,纵有小人之态,皆可鞭杖肃督,故多见委使,盖用其长也。人每不自量,举世怨梁武帝父子爱小人而疏士大夫,此亦眼不能见其睫耳。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舆,入则扶持,郊郭之内,无乘马者。周弘正为宣城王所爱,给一果下马②,常服御之,举朝以为放达。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赢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建康令王复,性既儒雅,未尝乘骑,见马嘶喷陆梁,莫不震慑,乃谓人曰:“正是虎,何故名为马乎?”其风俗至此。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耕种之,茠锄之,刈获之,载积之,打拂之,簸扬之,凡几涉手,而入仓廪,安可轻农事而贵末业哉?江南朝士,因晋中兴,南渡江,卒为羁旅,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悉资俸禄而食耳。假令有者,皆信僮仆为之,未尝目观起一坺土,耕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安识世间馀务乎?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皆优闲之过也。
11[注]①令、仆:尚书令和仆射,为朝廷要职。②果下马:魏晋南北朝时一种珍贵的马,乘之可于果树下行。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赢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B.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赢/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C.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赢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D.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赢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庙堂”是指太庙的明堂,古代帝王祭祀、议事的地方,后多用以指代朝廷。B.“中书舍人”是官名,魏晋时于中书省内置中书通事舍人,掌传宣诏命。南朝沿置,至梁,除“通事”二字,称中书舍人,任起草诏令之职,参与机密,权力日重。C.“稼穑”中的“稼”指收割,“穑”指种植,“稼穑”泛指农业劳动。D.“末业”在古代指手工业、商业,与称为“本业”的农业相对。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开宗明义,指出士君子立身处世,贵在对社会做出有益的贡献。一个人如果无法具备很多才能,那么具备其中一种,胜任一职也可以无愧于心,这体现了务实精神。B.作者认为南朝士大夫的通病在于夸夸其谈,虽然很多身居要职,但实际上很难应世经务,同时批评了梁武帝父子亲近小人疏远士大夫的行为,认为他们缺乏自知之明。C.作者举史实为例,写梁朝士大夫夸竞仪表容态,悠游享乐,刻画形象入木三分。建康令王复的例子逗人发笑,但仍给人以真实感,有说服力。D.作者站在士大夫的立场上劝诫子孙后代如何立身处世,持论平实,言之有物。没有训斥说教,而是给人一种浑朴的感觉。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人性有长短,岂责具美于六途哉?(2)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3)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答案】10.C11.C12.B
1213.(1)(只是)人的秉性各有短长,怎么可以要求在这六个方面都做好呢?(2)吃饭是百姓所依存的,百姓没有食物就无法生存。三天不吃饭,父子之间就没有力气相互问候了。(3)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人像云一样聚集起来,像回声一样应和他,(许多人)担着粮食像影子一样跟着(陈涉)。【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译文:如果是尚书郎骑马,就会遭到弹劾。到了侯景之乱的时候,士大夫们一个个都是细皮嫩肉的,不能承受步行的辛苦,体质虚弱,不能经受寒冷或酷热,在变乱中坐着等死的人,往往是由于这个原因。“尚书郎乘马”是主谓短语,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AD;“及侯景之乱”是时间状语,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B。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稼’指收割,‘穑’指种植”错误,“稼”“穑”分别指代种植和收割。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批评了梁武帝父子亲近小人疏远士大夫的行为”错误。第二段中颜之推指出南朝士大夫的通病在于夸夸其谈,虽然很多身居要职,但实际上很难应世经务,反倒是哪些旁门庶族、出身清寒的中下层官吏能做一点事。世俗“怨梁武帝父子爱小人(指有实际能力的中下层官吏)而疏士大夫”,颜之推认为这是一种偏见,讥其眼不能见睫,缺乏自知之明。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一句中,“岂……哉”,怎么可以……呢?“责”,要求,强求;“美”,做得好;“六途”,六个方面。第二句中,“天”,所依存的;“粒”,吃饭,不进食;“相存”,相互问候,相互看望。第三句中,“云”,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响”,名词作状语,“像回声一样”;“赢”,担负;“景”,通“影”,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参考译文:
13士君子处世,贵在能够对事物有益处,不能光是高谈阔论,左琴右书,因为这是荒废君主给他的俸禄官位啊!国家使用人才,大体不外六个方面:一是朝廷的臣子,用他能通晓治理国家的体制纲要,经纶博雅;二是文史的臣子,用他能撰写典章,不忘先古;三是军旅的臣子,用他能坚决果断有谋略、完美地处理应对事务;四是藩屏的臣子,用他能熟悉风俗,廉洁爱民;五是承担使命的臣子,用他能随机应变,不辱君命;六是兴造的臣子,用他能考核工程节省费用,经营有道:这都是勤奋学习、恪守德行的人所能办到的。(只是)人的秉性各有短长,怎么可以要求在这六个方面都做好呢?只要对这些都通晓大意,做好其中的一个方面,也就无所惭愧了。我见到世上的文学之士,评议古今,好似指掌一般非常熟悉,等到有所尝试和实践,多数不能胜任。处在累代太平之世,不知道有丧乱之祸;身在朝廷之上,不知道有战阵之急;保有俸禄供给,不知道有耕稼之苦;纵肆吏民头上,不知道有劳役之勤:这样就很难应付时世和处理政务了。晋朝南渡,对士族优待宽容,因此江南冠带中有才干的,就提拔到令、仆以下,尚书郎、中书舍人以上的职务,执掌机要。其余只懂得点文义的,多数迂诞浮华,不会处理世务,有了点小过错,又舍不得杖责,因而把他们放在清高的位置上,来给他们护短。至于那些台阁令史、主办监帅、诸王签省,都对工作通晓熟练,能按需要完成任务,纵使流露出小人的情态,还可以鞭打监督,所以多被委任使用,这是在用他们的长处。人往往不能自量,世上都在抱怨梁武帝父子喜欢小人而疏远士大夫,这也就像眼睛不能看到眼睫毛了。梁朝的士大夫,都崇尚着宽衣,系阔腰带,戴大帽子,穿高跟木屐,出门就乘车代步,进门就有人伺候,城里城外,见不着骑马的士大夫。宣城王很喜欢南朝学者周弘正,送给他一匹果下马,他常骑着这匹马,朝廷上下都认为他放纵旷达,不拘礼俗。如果是尚书郎骑马,就会遭到弹劾。到了侯景之乱的时候,士大夫们一个个都是细皮嫩肉的,不能承受步行的辛苦,体质虚弱,不能经受寒冷或酷热,在变乱中坐着等死的人,往往是由于这个原因。建康令王复,性情温文尔雅,从未骑过马,一看见马嘶鸣跳跃,就惊慌害怕,他对人说道:“这是老虎,为什么叫马呢?”当时的风气竟然颓废到这种程度。古人想要懂得务农的艰辛,这大概是看重谷物、致力于农业生产的道理。吃饭是百姓所依存的,百姓没有食物就无法生存。三天不吃饭,父子之间就没有力气相互问候了。粮食要经过耕种、锄草、收割、储存、舂打、扬场等好几道工序,才能放存粮仓,怎么可以轻视农业而重视商业呢?江南朝廷里的官员,随着晋朝的复兴,南渡过江,流落他乡,到现在也经历了八九代了。这些官员从来没有人从事农业生产,而是完全依靠俸禄供养。如果他们有田产,也是随意交给年轻的仆役耕种,从没见过别人挖一块泥土,插一次秧;不知何时播种,何时收获,又怎能懂得其他事务呢?因此,他们做官就不识世务,治家就不办产业,这都是养尊处优带来的危害啊!(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14青溪王维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清淡素雅,写景抒情均不刻意为之,表面上看似不着力,读来韵味势水醇厚,平淡而有思致。B.诗开头四句对青溪作总的介绍,接下来四句采用“移步换形”写法,顺流而下,描绘了溪水一幅幅各具特色的画面。C.五六句中,“喧”字写溪水在山间乱石中穿过,水势湍急,造成了强烈的声感,给人以如闻其声的感受。“静”字写溪水流经松林中的平地时,显得娴静、安谧。D.诗人借青溪这一处瑰丽奇景,描绘其既喧闹、又沉静,既活泼、又安详,既幽深、又素净的特点,从不断的流动变化中表现出鲜明个性和盎然生意。15.诗歌最后四句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又是怎样具体表现的?【答案】14.D15.表达了诗人想要追求淡泊恬静、闲逸超脱、自甘淡泊的情感。(1)直抒胸臆。“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我的心平素已习惯娴静,青溪更让人忘忧。诗人借青溪来印证自己的夙愿。(2)用典。“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诗人暗用了东汉严子陵垂钓富春江的典故(提到垂钓典故即可),表明自己的归隐之意。【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借青溪这一处瑰丽奇景”错误,青溪只是一条不甚知名的溪水,王维是从青溪素淡的天然景致中发现了自己恬淡的心境、闲逸的情趣高度和谐一致的境界。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及表达技巧的能力。
15诗的末四句写出诗人心境的闲谈正如清川的闲淡,把自己的精神和自然的精神融和起来,意味隽永。其实,青溪并没有什么奇景,它那素淡的景致,为什么在诗人的眼中、笔下,会具有如此的魅力呢?诚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删稿》)王维也正是从青溪素淡的天然景致中,发现了与他那恬淡的心境、闲逸的情趣高度和谐一致的境界。诗人借助对青溪的歌颂表达了诗人想要追求淡泊恬静、闲逸超脱、自甘淡泊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如何表达出来的呢?首先是直抒胸臆,诗人说“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我的心一向悠闲,如同清澈的溪水淡泊安宁。诗人正是有意借青溪来为自己写照,以清川的淡泊来印证自己的素愿,心境、物境在这里已融合为一了。另外就是借助典故。“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诗人暗用了东汉严子陵垂钓富春江典故,也想以隐居青溪来作为自己的归宿了。这固然说明诗人对青溪的喜爱,更反映了他在仕途失意后自甘淡泊的心情。这一点,写来含而不露,耐人寻味。(三)名篇名句默写(共6分,任选3题作答)16.默写。(1)《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老子>四章》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喻,说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后果都是不好的。(3)《春江花月夜》中运用想象和“鱼雁传书”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书信不能往来,暗含相思之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将进酒》中,与诗句“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离骚》的内容虽然寻常但意旨博大,所举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深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自天子以至于庶人②.壹是皆以修身为本③.企者不立④.跨者不行⑤.鸿雁长飞光不度⑥.鱼龙潜跃水成文⑦.人生得意须尽欢⑧.莫使金樽空对月⑨.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⑩.举类迩而见义远【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本题要注意的字词有:“庶”“壹”“须”“樽”“指”“迩”。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新闻中刻意强调女性身份,________出某种男性视角的凝视甚至窥私态度。比如,相对于男性官员的新闻,舆论通常对女干部的话题更感兴趣。如果是面容姣好、身材出众的女性,则更容易引起广泛关注与评论。一些官员落马消息出台后,若涉事者为女性官员,就更容易挑起话题,不少人甚至带有围观“花边新闻”的态度“吃瓜”。________,这种对女性身份的刻意强调,反映的是一些人的性别偏见。
16对此,有一种说法认为“读者的喜好决定一切”。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流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时候为了吸引读者关注,内容生产者不得不绞尽脑汁打磨标题。但是,从信息传播的角度看,受众与发布者之间是一个互动与循环的关系,很难说是绝对的“读者决定论”还是“作者决定论”。现实中,多为二者相互影响。因此,仅仅将责任推卸给读者并不合理。如果多数文章的发布者都能克服对女性的________印象,不故意玩噱头,________,读者的观念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即便没法改变整个舆论场,也能先从独立的网络社区内部进行改变,形成更加和谐公平的性别观念。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推动性别平等需要从日常生活入手。在文章标题中摒弃对女性的不当凝视,就是维护男女平等的做法。在标题拟定中“有所不为”,是一个可以随手改变的细节。但正是无数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才汇成了性别平等事业的发展洪流。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A.投射归根结底刻板假以时日B.折射总而言之古板时过境迁C.折射归根结底刻板假以时日D.投射总而言之古板时过境迁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一些官员落马消息出台后,若涉事者为女性官员,就更容易引起话题,不少人甚至带着围观“花边新闻”的态度“吃瓜”。B.一些官员落马消息出台后,若涉事者为女性官员,就更容易挑起话题,不少人甚至用围观“花边新闻”的态度“吃瓜”。C.一些官员落马消息发布后,若涉事者为女性官员,就更容易挑起话题,不少人甚至带着围观“花边新闻”的态度“吃瓜”。D.一些官员落马消息发布后,若涉事者为女性官员,就更容易引起话题,不少人甚至用围观“花边新闻”的态度“吃瓜”。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斜体加粗句子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但不久,他们竟一同被捕,我的那一本书,又被没收,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了。B.小二黑好学三仙姑下神时候唱“前世姻缘由天定”,小芹好学二诸葛说“区长恩典,命相不对”。C.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D.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答案】17.C18.D19.B【解析】
17【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处,折射:通过某种方式反映出事物的表象或实质。投射:指个体依据其需要、情绪的主观指向,将自己的特征转移到他人身上的现象。语境是说“在新闻中刻意强调女性身份”这种做法反映出“某种男性视角的凝视甚至窥私态度”,应选用“折射”。第二处,归根结底:归结到根本上。总而言之:总之,总括起来说。文段语境中有“揭示本质”的含义,选择“归根结底”更妥帖。第三处,刻板:往往和“印象”连在一起。即“刻板印象”。刻板印象主要指人们对某个事物或物体形成的一种概括固定的看法,并把这种观点看法推而广之,认为这个事物或者整体都具有该特征,而忽视个体差异。古板:思想、行动固执守旧,呆板不变通。往往形容人。此处形容“印象”,应使用“刻板”。第四处,假以时日: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常常含有“万事俱备,只欠‘时间’”而让大家“拭目以待”的意思,含期望。时过境迁:随着时间的推移,境况发生变化。由后面“读者的观念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可知,此处对此含有期望,应使用“假以时日”。故选C。【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第一处,“消息出台”搭配不当,“出台”一般与“政策”搭配,“消息”应该搭配“发布”。第二处,“挑起话题”搭配不当,“话题”应该搭配“引起”“引发”,“挑起”后可搭配“争端”“事端”等。第三处,“不少人甚至带有……的态度”搭配不当,应改为“不少人甚至用……态度”。只有D修改正确。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读者的喜好决定一切”的引号作用是直接引用。B.“前世姻缘由天定”“区长恩典,命相不对”都是直接引用。A.“三道头”的引号表特殊称谓。C.“流言”的引号表突出强调。D.“慈祥”的引号表反语,带有讽刺意味。故选B。20.
18下面一段文字需要补充“但是”一词和两个语句,才语意完整连贯,逻辑严密。请指出“但是”应放在①②③④中的何处,并在文中横线上补充语句(每句12个字以内)。做”和“作”两个字在普通话中读音相同,甲__,在很多场合可以相互替代,①根据约定俗成的原则,这两个字有些地方又有区别,②不可混用。所以,最好把这两个字的意思和用法,弄得略微清楚一些,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的看法基本上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他认为,区别的办法基本上还是用“文”和“白”做标准,但不是绝对的。习惯上,具体东西的制造一般写成“做”,如做桌子、做衣服,做文章,抽象一点的、书面语言色彩重一点的词语,特别是成语里,一般都写成“作”,如作罢、作曲、作战、装模作样、矫揉造作;③遇到没有把握的词,宁可写“作”不写“做”。当然,各人有各人的用字习惯,④在某些场合,也就是在不与大多数人的用字习惯(也就是约定俗成)相违背的情况下,乙__。但是有一点是要注意到,就是自己写一篇文章,最好前后所用之字一致。(1)“但是”应在__________处。(2)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①②.甲:字义又非常相近③.乙:应当允许各人各有选择【解析】【详解】(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近义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词语(包括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但是:连词,用在后半句话里表示转折,往往与“虽然、尽管”等呼应。再仔细辨析①②③④句前后内容,经辨析可知①处前后有转折之意。故“但是”应放在①处。(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先审题,题干是“在文中横线上补充语句”,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重在考查学生对语言逻辑和语意的整体把握能力。然后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本段主要内容是在说“做”和“作”两个字的用法,要抓住语境答题,甲处:根据横线前面的“‘做’和‘作’两个字在普通话中读音相同”,和后面的“在很多场合可以相互替代,根据约定俗成的原则,这两个字有些地方又有区别,不可混用。所以,最好把这两个字的意思和用法,弄得略微清楚一些”。可知此处是说字的意思,应填“字义又非常相近”。乙处:根据横线前面的“当然,各人有各人的用字习惯,在某些场合,也就是在不与大多数人的用字习惯(也就是约定俗成)相违背的情况下”,和后面的“但是有一点是要注意到,就是自己写一篇文章,最好前后所用之字一致。”,可知此处应是填“应当允许各人各有选择”。21.请结合文本给“活体盲盒经济”下定义。不超过50个字。
19近几年,宠物“活体盲盒”这一经济现象引发热议。“活体盲盒”的玩法与普通盲盒一样,商家随机盲发,消费者事先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品种,只有拿到快递、打开包装后,才能看到购买的宠物长啥样,这就等于是在碰运气了。宠物“活体盲盒”颠覆了消费模式,使得宠物信息变成“黑箱”,消费者无从知晓具体情况,只能通过押注运气的方式,赌自己能花小钱买到贵重品种。由于买家众多,商家并不会亏钱,反而可以利用信息不对称,从中大赚一笔。宠物“活体盲盒”都是通过快递邮寄,没有进行卫生检疫,违反了邮政法规,理应依法禁止和处罚。“盲盒经济”有一定的市场空间,但要严格恪守法律和道德,消费者更不宜盲目跟风,需树立理性消费和尊重生命。【答案】“活体盲盒经济”是一种商家以随机盲发活体宠物的方式,利用信息不对称来谋利的违法违规的经济现象。【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为了使读者对被说明的事物、事理有个明确的概念,作者用准确、简单、科学的语言给被说明的事物下定义,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特征,通常用什么是什么的判断句式。在内容的揭示方面往往是:种差+属的形式。本题中,表达形式方面,注意使用“活体盲盒经济”是什么的句式;内容方面,首先确定“属概念”,然后找到“种差”,也就是被定义概念的特点,可以从文段中提取。“活体盲盒经济”首先是一种经济现象,其特点有“商家随机盲发”“由于买家众多,商家并不会亏钱,反而可以利用信息不对称,从中大赚一笔”“宠物‘活体盲盒’”都是通过快递邮寄,没有进行卫生检疫,违反了邮政法规,理应依法禁止和处罚”,可概括为“商家随机盲发”“利用信息不对称来谋利”“违法违规”。最后加以整理,注意字数不超50。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逐渐进入“读屏时代”。读屏时代离不开众多的“屏”:电视屏幕、电脑屏幕、手机屏幕、电子词典屏幕……这些大大小小的电子屏幕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传统方式,“读屏”已经成为我们不可回避的生活方式。对于在电子媒介陪伴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屏幕决定了他们最主要的文娱形式,甚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人的习惯与思维。与此同时,屏幕也给青少年的文化审美与身心健康带来诸多影响,不容忽视。班会课上,同学们将以“读屏时代”为话题开展讨论,请你根据以上材料,撰写一篇发言稿,阐述你的思考和体悟。
20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用“屏”打开青少年的文化新世界老师、同学们:下午好!今天我要跟同学们聊聊“屏”。说起“屏”,也许我们想起的是杜牧的《秋夕》中的“银烛秋光冷画屏”,想起的是苏轼《蝶恋花》中的“记得画屏初会遇”,想起的是辛弃疾《虞美人》中的“翠屏罗幕遮前后”。唯美诗句中的它,却本因礼法而设,起着一种隔断、遮蔽的作用。而如今说起它,我们更多想起的是“屏幕”,是一种便捷我们生活,帮助我们建立各种未曾接触关联的事物。但很多人认为,在青少年的“屏幕文化”里,它却充斥着负面的意义。在我看来,“屏幕文化”对青少年来说,利更大于弊。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交流学习的方式,而且还提供了一个更加炫彩的世界。美国当代思想家丹尼尔•贝尔在他《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写道:“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而《学术月刊》中也曾有一篇文章中说到“屏幕文化已成为读图时代到来的重要标志”。在电子设备普及的今天,我们已经不能避免它们的冲击,不管是通过QQ、Facebook或者Twitter建立起的“屏幕友谊”,还是抖音、快手和火山这些视频为我们建立起的“视频世界”,无不深深影响着青少年这一群体。那么既然不可避免它的影响,我们为何不选择用理性的态度去接纳?有人说,“屏幕文化”并不等于现实意义的文化,甚至会成为青少年这一群体的一种“精神寄托”。诚然,二者虽不可相等,但为青少年带来的影响也并不都是反面的。不管是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综艺节目《国家宝藏》,还是B站的《历史那些事》,它们无不用一种许多青少年更愿意接纳的方式去了解文化,虽然“足不出户”,但却也“了知千里”。我想,如果没有这样的屏幕中介,文化又哪里会对青少年带来这样大的吸引力?还有人说,“屏幕文化”不仅会造成现实的假象,还会造成青少年心理的麻木。我认为这是误解,或者说是一种过度的解读。其实伴随电子媒介成长起来的我们,不仅能体验到视觉上的冲击,还能接触到喜马拉雅这类音频软件推出的,像《红楼梦》全声读本这样包含“有声剧”“解惑”与“精讲”的优秀创作。像《郦波品千古最美情诗》《古人有意思:张国立古代文化100讲》这样的声音盛宴,甚至还有像《见字如面》这种视听结合的宝藏节目。也许这跟许多“60后”“70后”的审美方式存在着不同,但我们并不能说“屏幕文化”就会在青少年中制造所谓的“假象”甚至是造成心里的“麻木”。“屏幕文化”让更多的青少年便捷地接触文化,欣赏文化,而这,不更好地使他们成为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吗?正确客观地看待“屏”文化,它可以成为打开新世界的秘钥。
21谢谢大家!【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由两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材料背景。背景介绍了一个新词——“读屏时代”,大大小小的屏幕,占据着我们的生活。然后提出了“读屏时代”对青少年产生的影响,它是一把双刃剑,影响着青少年的习惯与思维、文化审美和身心健康。材料背景引导我们要结合自身感受,对“读屏时代”有更多的辩证思考。第二部分是具体任务要求。要求撰写一篇发言稿,在班级组织的“读屏时代之我见”主题班会上发言。文章要求具备发言稿的基本形式,因此我们在写作时应体现为开头有称呼,点明演讲的主题;结尾有“谢谢”等词。发言稿、演讲稿等属论述类文体,因此,在论述中,我们可以针对“读屏时代”对于我们的有利影响或不利影响进行举例论证,如过度沉迷“屏幕”带来的网络沉迷症等,也可以借用一些名人言论等进行道理论证。因为是面对面的交流,我们的行文中还需要有听众意识,所举例子应该让听众一听就明白,所讲道理深刻但应容易让人接受与信服,以便引起共鸣。语言形式上可以多用整句,特别是排比句,容易形成强大的气场;多用短句、呼唤语,增添感召力;多用修辞格,如比喻、排比、反问等来增强感染力。我们在写作时还应注意试题中的一些关键词。比如,“读屏时代”确定了文章的大主题、大背景,我们写作时,无论中心论点还是举例都不能脱离这一背景;而“青少年”一词则框定了要谈论“读屏时代”对青少年的影响,因此我们在论述时一定要结合我们这些青少年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使文章更真实、更有说服力;材料中指出“文娱形式”这一关键词,这要求我们要往文化层面思考,我们可以讨论阅读方式,也可以讨论娱乐方式、交友方式等,也可探究“读屏时代”下产生的“屏文化”。立意:1.“读屏时代”更需要“深阅读”。2.“读屏时代”读出别样精彩。3.“一屏”在手走天下,数字阅读也精彩。4.健康“屏文化”。5.青少年要辩证地看待“屏幕”。6.正确看待电子产品和科技时代。
2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