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二模文综 历史 Word版答案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二模文综 历史 Word版答案

ID:83394980

大小:31.63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3-07-15

上传者:老李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二模文综 历史 Word版答案_第1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二模文综 历史 Word版答案_第2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二模文综 历史 Word版答案_第3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二模文综 历史 Word版答案_第4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二模文综 历史 Word版答案_第5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二模文综 历史 Word版答案_第6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二模文综 历史 Word版答案_第7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二模文综 历史 Word版答案_第8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二模文综 历史 Word版答案_第9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二模文综 历史 Word版答案_第10页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二模文综 历史 Word版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3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1.雅乐舞成熟于西周时期,大多比较庄严、规范。春秋战国时期雅乐舞衰微,以郑声为代表的俗乐舞大行其道,孔子说“恶郑声之乱雅乐也”。魏文侯说他在欣赏雅乐舞的时候就会忍不住地要打瞌睡,齐宣王甚至一听到雅乐舞这个名称,就吓得变了脸色。这可以印证当时()A.艺术鉴赏水平提升B.统治者们勤于政事C.传统体制面临挑战D.世俗文化显著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雅乐舞是礼乐教化的正统舞蹈,魏文侯和齐宣王等却不理会雅乐舞,这是当时礼崩乐坏的写照,说明传统体制面临挑战,C项正确;雅乐舞不被诸侯所欣赏,说明艺术鉴赏水平不足,排除A项;统治者因为排斥雅乐舞而拒绝欣赏,并非因为勤于政事,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是雅乐舞的没落而非世俗文化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2.近代学者汤用彤讲:“北朝经学上承汉代,本杂谶纬;而元魏僧人,顺兼知术数则亦汉世佛道与阴阳历数混杂之余绪。”可见魏晋南北朝时期()A.不同思想体系之间相互融合B.三教合流局面已形成C.佛教推动知识和观念的革新D.儒学体系宗教化增强【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北朝经学上承汉代,本杂谶纬;而元魏僧人……”,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有经学、佛教、道教以及阴阳等思想存在,且呈现出相互融合的趋势,A项正确;魏晋时期,三教合流局面尚未形成,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思想的融合,不是佛教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强调思想融合,无法得出儒学体系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A项。3.王钦若出任宰相之后,宋真宗又把与王钦若派系不同、政见不同的寇准任命为宰相。有人对此表示不理解,宋真宗将个中奥妙说破:“且要异论相搅,即各不敢为非。”由此可见,宋代()A.统治宽松促进言论自由B.防范重臣置于效率之上C.皇权相权矛盾不可调和D.重视台谏政治发展完善【答案】B【解析】

1【详解】由材料“且要异论相搅,即各不敢为非”,可见宋真宗是通过宰臣政见争论的方式凸显皇权,将防范重臣置于效率之上,加强皇权,B项正确;宋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统治环境并不统治宽松,排除A项;中国古代封建专制统治,相权难免侵夺皇权,但皇权至上,皇权可以压制相权,排除C项;宋代把中央监察系统的台谏与军权、相权三者并用,但材料无关台谏政治,排除D项。4.乾隆皇帝在为抗清名将袁崇焕平反时说:“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俪,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乾隆皇帝为袁崇焕平反的主要目的是()A.拉拢残明势力B.凸显统治合法C.树立忠臣典范D.宣扬满汉平等【答案】B【解析】【详解】乾隆皇帝的大意是:袁崇焕督师蓟辽,虽然是跟清朝为敌,但是这个人还算是忠于自己的职责,只是当时皇上和朝政糊涂昏暗,以至于袁崇焕不能尽忠报国。乾隆为明朝忠臣平反,更加突出明清易代的合理性,从而凸显清朝统治的合法性,B项正确;乾隆时期,并无明朝残余势力,排除A项;乾隆树立明代忠臣义士的典范形象,服务于辩护清朝统治的正统性,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到满汉平等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5.表2反映清末中国出口货物分类比重变化(单位:%)。年份生产资料半制成品制成品农产手工开采机器开采手工机器手工机器1873年2.6一一37.4一58.31.71893年15.6一一28.40.153.42.51903年26.80.20.217.214.732.98.01910年39.10.20.513.111.928.36.8——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据上表可知()A.农产品出口增加体现农耕经济为主B.机制品比重变化表明工业化初露端倪C.手工业品出口下降说明经济结构完善D.出口货物结构的半殖民地化不断加深【答案】D【解析】

2【详解】依据材料“清末中国出口货物分类比重变化”,结合表格信息可知出口的生产资料比重在逐渐的上涨,半制成品和制成品的比重增速缓慢,或者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说明晚晴中国的出口货物仍是生产资料为主,说明半殖民地化更加严重,D项正确;仅从农产品增加,无法得出清政府的经济状况,排除A项;机制品比重变化体现的是列强对中国资本输出的加剧,排除B项;手工业品出口下降,说明经济结构并不完善,排除C项。故选D项。6.1939年初,国民党制定“防制异党活动办法”,分别委任沦陷各省区党政军机构负责人,把他们及其武装力量遣回敌后。这一举措旨在()A.树立正面战场的领导地位B.破坏统一战线C.维护国民党一党专制局面D.抑制党内斗争【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委任沦陷各省区党政军机构负责人,把他们及其武装力量遣回敌后”实际是要削弱中共的影响力,从而维护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局面,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正面战场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无关破坏统一战线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是要抑制中国共产党的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7.2014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首尔大学演讲中强调,“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2013年朴槿惠总统访华期间,也曾用汉语说“先做朋友,再做生意”。这体现了()A.传统价值在外交上的运用B.独立自主外交方针影响深远C.中韩两国国家利益趋同D.亚洲国家区域合作不断加深【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先做朋友,再做生意”反映中韩两国领导人都强调要以义为先,先义后利,这是用传统价值来阐发国家之间的关系,A项正确;材料与独立自主外外交方针无关,排除B项;中韩两国存在不同的国家利益,可以求同存异,但不能说国家利益趋同,排除C项;材料只是涉及中韩关系,无关亚洲国家区域合作不断加深,排除D项。故选A项。8.亚历山大从来不是只靠武力征服,他有时把自己打扮成解放者,在埃及他又化身阿蒙神之子,在波斯又好像是波斯国王,他在印度又打出为大流士三世复仇的旗号,成了印度土王的朋友,他娶亚洲王室之女为妻。他的这些措施()A.维护了帝国的长治久安B.有利于社会矛盾缓和C.使古希腊文明广泛传播D.意图同化被征服地区【答案】B【解析】

3【详解】依据材料“亚历山大从来不是只靠武力征服,他有时把自己打扮成解放者,在埃及他又化身阿蒙神之子……”,可以看出亚历山大对外扩张过程中,武力征服只是其中一种,还会采用其他的措施,来缓和社会矛盾,以便更进一步推动扩张步伐,B项正确;亚历山大死后,帝国很快就陷入混乱,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亚历山大的扩张措施,不能得出古希腊文明的扩展状况,排除C项;亚历山大是结合当地的实际状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并不是“同化”,排除D项。故选B项。9.1095年教皇乌尔班二世号召基督徒远征东方,他说:"不要因为爱家庭而拒绝前往,因为你们应爱上帝胜于爱家庭;不要因为恋故乡而拒绝前往,因为全世界都是基督徒的故土;不要因为有财产而拒绝前往,因为更大的财富在等待着你们。”由此可推知,这次远征()A.源于世俗王权不断强化B.促进了东西方文明交流C.巩固了基督教统治地位D.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不要因为爱家庭而拒绝前往,因为你们应爱上帝胜于爱家庭;不要因为恋故乡而拒绝前往……”,可以看出教皇通过号召基督徒远征东方,来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C项正确;此次东征属于宗教军事行动,并不是世俗王权的强化,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对基督教地位的巩固,无法得出其对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影响,排除B项;宗教军事行动,一定程度会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10.18世纪的英国出现了这样的景象,本来只买“体面商品”的人购买“奢侈品”,本来只买“必需品”的人购买“体面商品”,这一景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东西方贸易的扩大B.生产方式的变革C.社会观念发展进步D.生活品质的提高【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本来只买体面商品的人购买奢侈品,本来只买必需品的人购买体面商品”,可以看出十八世纪以来的英国居民消费层次逐渐提高,结合时代背景可知,工业革命的进行,是生产效率和国民收入得到了提高,B项正确;东西方贸易的扩大,属于外部原因,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工业革命的影响,并不是社会观念,排除C项;生活品质的提高,也是工业革命带来的,排除D项。故选B项。11.1943年,英国首相丘吉尔说:"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这一认识()A.导致了美苏冷战局面形成B.加速反法西斯战争进程C.表明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D.反映了国际格局的变化【答案】D【解析】

4【详解】根据材料信息,英国首相丘吉尔的言论说明英国已经丧失了在国际上的优势,而美苏两大国将会在二战后成为国际格局的主角,所以,这一认识反映了国际格局的变化,D项正确;美苏冷战局面形成在二战后,材料“1943年”是二战期间,排除A项;丘吉尔的言论说明英国国力受到严重消耗,美苏强大,这一认识不会加速反法西斯战争进程,排除B项;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2.1998年,好莱坞动画电影《花木兰》运用夸张的手法对“替父从军”的故事进行改编,剧中花木兰言谈举止大胆率直,情感表露直白主动。这表明()A.文艺作品体现价值取向B.美国霸权主义的文化输出C.美式自由思想的普世性D.民族文化应主动融入世界【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剧中花木兰言谈举止大胆率直,情感表露直白主动”,可知通过电影形式,向众人展示了花木兰的形象,并且传播了相应的价值取向,A项正确;仅从一部电影,无法得出美国霸权主义的文化输出,排除B项;美式的自由思想,并不具备普世性,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美国对中国文化的借鉴,并未强调民族文化应主动融入世界,排除D项。故选A项。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律疏议》对刑讯的条件、过程、手段等作了严格的限制。《断狱律》明确规定:"诸应讯囚者,必先以情,审察辞理,反复参验,犹未能决,事须讯问者,立案同判,然后拷讯。违者,杖六十。"在审判过程中,《断狱律》按《疏》引《狱官令》:"察狱之官,先备五听,又验诸证信。”即审判采用“五听”方式,外加其他证据,方能断案。对于死刑的执行,须三次奏请皇帝考虑,皇帝批准后,过三日执行,如果不复奏而擅自处决死刑犯,要处以流罪三千里的重罚。唐律在刑讯的适用对象上作了一定的限制,如对享有议、请、减以及七十岁以上十五岁以下、废疾、孕妇等不得刑讯。《唐律疏议》发展了汉律以来“亲亲相首匿”的司法原则,将“相隐”从“亲亲”扩大到“同居”范围,即除了谋反、谋大逆、谋叛等大罪外,同财共居之人可以相互隐瞒罪行而不负刑事责任。——摘编自李忠建、朱学英《〈唐律疏议〉司法伦理思想探究》材料二

5法制创建新时期(1978—1997年)的“司法为民”理念和陕甘宁时期(1937——1949年)的“新民主主义司法理念”在内容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把这一时期的司法理念看作陕甘宁时期司法理念的延续和升华。陕甘宁时期坚持"法律为政治服务的工具论",在国家生活中,法律与党的政策相比,法律要无条件地服从党的政策,法律是实现党的奋斗目标的工具。法制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则提出了要树立法律的至上地位,宪法和法律要成为国家大法,整个国家要依法而治,法律高于官员的权力,不得以言代法、以权压法,以宪法的形式承认了法律拥有最高的权威和神圣的地位。陕甘宁时期认为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因此法律要为阶级斗争服务。随着改革开放后社会形势的变化,这一时期更强调法律为经济建设服务,法律要切实保障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马毓晨《中国司法理念的变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司法理念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陕甘宁时期”与“法制创建新时期”司法理念差异的原因。(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司法理念发展的历程中概括启示。【答案】(1)遵循程序正义(程序完善;制度化);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服务于皇权);体现仁政思想(人道主义);凸显礼法结合;重视伦理。(2)“陕甘宁时期”:社会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抗日战争和民主革命的客观需要;党的法制建设还不成熟。“法制创建新时期”: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生产力落后的矛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政治民主化的完善趋势;党的法制思想和执政理念日益成熟。(3)传承中华优秀司法传统,以人为本,坚持正义,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并重,法制建设与时俱进,依宪治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社会。【解析】【详解】(1)特点:依据材料“《唐律疏议》对刑讯的条件、过程、手段等作了严格的限制”,得出遵循程序正义(程序完善;制度化);从法律的本质分析,得出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服务于皇权);依据材料“如对享有议、请、减以及七十岁以上十五岁以下、废疾、孕妇等不得刑讯”,得出体现仁政思想(人道主义);凸显礼法结合;依据材料“亲亲相首匿”,得出重视伦理。(2)原因:“陕甘宁时期”:从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分析,得出社会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依据材料“法律为政治服务的工具论”,得出抗日战争和民主革命的客观需要;从党的法制建设本身分析,得出党的法制建设还不成熟。“法制创建新时期”: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分析,得出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生产力落后的矛盾;依据材料“随着改革开放后社会形势的变化,这一时期更强调法律为经济建设服务,法律要切实保障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得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从政治民主的发展趋势分析,得出政治民主化的完善趋势;从党的成长角度分析,得出党的法制思想和执政理念日益成熟。(3)启示:从传承传统文化分析,得出传承中华优秀司法传统,以人为本,坚持正义,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从法制建设角度分析,得出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并重,法制建设与时俱进,依宪治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社会。

6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很早的时候,人群就组成不同的社会,理解每一个社会的历史发展都是重要的,……当代全球化的经历也清楚地表明,只考虑某一个单一的社会是不可能理解今天的世界的,理解当代世界需要考虑世界各民族彼此交流的多种方式。在考虑不同民族组织自身社会的独特方式的同时,世界历史还格外关注各民族跨文化交流的多种方式,这种交流深刻地影响了每个社会的发展,也把世界联成一体。…在世界历史上,全球化不是一个全新的现象,当代的全球化的确比早期的跨文化互动更为剧烈,但是只有在人类长期的跨文化互动的历史中,才有可能理解今天的全球化的世界。——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著《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全球化的认识,对此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均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答案】示例一:见解:人类的全球文明交流具有多种方式。战争、贸易、人口迁移均是推动文明交流重要方式。亚历山大东征推动了希腊化时代的到来,近代殖民扩张过程中,殖民国家往往向被殖民地区输出价值观,被殖民者在保护自身文化的基础上,会不同程度地接受外来文化。人类早期的文明中心即通过商贸实现连接,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近代以来商贸范围扩大商品承载了世界各地的观念、道德、艺术、习俗等,所以国际贸易推动文化传播,加强了世界的联系。亚欧民族大迁徒,使各区域的文化在交往过程中实现不同程度的变化。近代华工出国保留和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了美洲、大洋洲的经济发展。在多种途径的文明交流过程中,文化发展呈现新的多样性,世界成为一个更紧密联系的整体。示例二:见解:尊重文化多样性和各民族历史是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基础。世界文明是历史上不同地区的先民们共同创造的,各地区不同的自然社会环境和历史造就了文化的多样性。中华传统文化强调伦理道德,天人合一,“和为贵”;而古代以希腊、罗马为代表的西方文明则为了获得生存空间,不断对外殖民、扩张;古印度因多次遭受外族入侵和内部纷争,其佛教文化中形成了“众生平等”和忍耐顺从在近代全球化潮流中,西方殖民扩张冲击了各地区传统文化,加剧了民族间的冲突与矛盾,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历史教训表明,在全球化深入开展的当今世界,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更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解析】【详解】

7由材料“当代全球化的经历也清楚地表明,只考虑某一个单一的社会是不可能理解今天的世界的,理解当代世界需要考虑世界各民族彼此交流的多种方式”,可拟定标题为:人类的全球文明交流具有多种方式。论证环节,全球文明交流由和平方式和暴力方式。暴力方式有战争,和平方式有贸易和人口迁移。暴力方式以亚历山大东征为代表,贸易方式以丝绸之路,人口迁移以亚欧民族大迁徙和华工出国为代表。在多种文明交流方式之下,虽然世界文化依然具有多样性,但世界因为文化交流而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由材料“在世界历史上,全球化不是一个全新的现象,当代的全球化的确比早期的跨文化互动更为剧烈,但是只有在人类长期的跨文化互动的历史中,才有可能理解今天的全球化的世界”,可拟定标题为:尊重文化多样性和各民族历史是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基础。论证环节,虽然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不同的自然环境下,文明具有其独特性,不尊重这种事实,民族矛盾和地区冲突不断。因此,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更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有关史籍记载看,茶马古道的历史可追溯到唐朝与吐蕃交往时期,茶叶也正是在这一时期由祖国内地传入吐蕃……据唐人封演所撰《封氏见闻录》记载,唐时饮茶风气的形成与佛教禅宗的流行密切相关,也就是说,是禅僧们到吐蕃传法的同时也将饮茶习俗作为一种“坐禅不寐”的技巧传到了吐蕃僧众之中……不过,汉、藏之间茶马贸易与茶马古道的大规模开通与兴起应是在宋代。此时饮茶习俗在藏区已逐渐从上层普及到民间,茶开始成为整个高原藏区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用品。为此造成了藏区对茶叶需求量的骤增。这也导致了由宋朝中央政府直接介入的汉、藏之间大规模茶马贸易的兴起。——摘编自石硕《茶马古道及其历史文化价值》材料二清末由于印茶入藏,使汉、藏经由茶马古道而进行的茶马贸易受到冲击和影响。为抵制印茶,清末在雅安设立边茶公司,改良茶种,整顿茶政……内地茶叶成为汉藏民族共同反对英帝国主义侵略西藏、倾销印茶的斗争武器。民国时期,由于军阀战乱和川藏纠纷,虽以国家和政府角色茶叶输藏逐渐淡出,但是汉、藏民间商人之间的茶叶贸易却始终活跃,内地茶叶仍畅行于藏区,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仍成为沟通内地与藏区的重要经济联系,并一直延续至民国末。——摘编自石硕《茶马古道及其历史文化价值》(1)根据材料一,简述唐宋时期茶马古道的发展变化。(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茶马古道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答案】(1)发展变化:贸易规模逐渐扩大;贸易对象从僧侣为主演变为百姓为主;贸易方式从民间贸易为主演变为政府大规模介人贸易。(2)一定程度上抵御了西方经济侵略;促进民族交融;推动了地区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历史文化传承;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发展【解析】【小问1详解】

8发展变化:由材料“汉、藏之间茶马贸易与茶马古道的大规模开通与兴起应是在宋代”,可分析得出贸易规模逐渐扩大;由材料“唐时饮茶风气的形成与佛教禅宗的流行密切相关”“饮茶习俗在藏区已逐渐从上层普及到民间,茶开始成为整个高原藏区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用品”,可分析得出贸易对象从僧侣为主演变为百姓为主;由材料“茶开始成为整个高原藏区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用品”“导致了由宋朝中央政府直接介入的汉、藏之间大规模茶马贸易的兴起”,可分析得出贸易方式从民间贸易为主演变为政府大规模介人贸易。【小问2详解】影响:由材料“内地茶叶成为汉藏民族共同反对英帝国主义侵略西藏、倾销印茶的斗争武器”,可分析得出一定程度上抵御了西方经济侵略;汉藏之间以茶叶等为为载体的交流活动,促进民族交融;由材料“沟通内地与藏区的重要经济联系”,可分析得出推动了地区之间的交流;由材料“汉、藏民间商人之间的茶叶贸易却始终活跃,内地茶叶仍畅行于藏区”,可分析得出有利于历史文化传承;由材料“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仍成为沟通内地与藏区的重要经济联系,并一直延续至民国末”,可分析得出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发展。

9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