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Word版含解析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Word版含解析

ID:83313267

大小:113.18 KB

页数:13页

时间:2023-04-06

上传者:老李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Word版含解析_第6页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Word版含解析_第7页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Word版含解析_第8页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Word版含解析_第9页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Word版含解析_第10页
资源描述: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绵阳南山中学2023年春高2020级演练(十一)理科综合试卷第I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食物中有各种营养物质,合理膳食是保证健康的基础。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甜菜中含有蔗糖,蔗糖是一种由果糖和葡萄糖组成的二糖,可以被肠道直接吸收B.评价食物中蛋白质成分的营养价值时,应格外注重必需氨基酸的种类和含量C.鸡蛋黄中含有较多胆固醇,胆固醇是一种脂肪,过多摄入会导致血管堵塞D.谷物中含量丰富的多糖是淀粉和纤维素,均可为人体细胞提供能量【答案】B【解析】【分析】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葡萄糖、核糖、脱氧核糖是动植物细胞共有的单糖,蔗糖和麦芽糖是植物特有的二糖,乳糖是动物细胞特有的二糖,淀粉和纤维素是植物细胞的多糖,糖原是动物细胞的多糖。脂质的种类及作用:脂肪:储能、维持体温;磷脂:构成膜(细胞膜、液泡膜、线粒体膜等)结构的重要成分。固醇:维持新陈代谢和生殖起重要调节作用,分为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详解】A、甜菜中含有蔗糖,蔗糖是一种由果糖和葡萄糖组成的二糖,二糖必须水解成单糖才能被细胞吸收,A错误;B、必需氨基酸必须从外界环境中直接获取,体内不能合成,评价食物中蛋白质成分的营养价值时,应格外注重必需氨基酸的种类和含量,B正确;C、鸡蛋黄中含有较多胆固醇,胆固醇是一种脂质,需要限制对其的过量摄入,否则易引起心血管疾病,C错误;D、谷物中含量丰富的多糖是淀粉和纤维素,纤维素在人和动物体内很难被消化,无法为人体细胞提供能量,D错误。故选B。2.科研人员研究外源PLCE1基因在裸小鼠(无胸腺)结肠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将导入PLCE1基因并高度表达的结肠癌细胞注入裸小鼠体内,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裸小鼠形成的肿瘤较小,癌细胞被大量阻滞在分裂间期,部分癌细胞死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对照组为不做任何处理裸小鼠,裸小鼠无肿瘤产生B.PLCE1基因的表达产物可能影响癌细胞的DNA复制C.在无致癌因子作用的情况下,动物细胞不能发生细胞癌变

1D.实验组裸小鼠体内部分癌细胞死亡与其细胞免疫有关【答案】B【解析】【分析】将导入PLCEl基因并高度表达的结肠癌细胞注入裸小鼠体内.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裸小鼠形成的肿瘤较小,癌细胞大量阻滞在分裂间期,部分癌细胞死亡,说明PLCEl基因的表达产物能抑制癌细胞的增殖。【详解】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PLCEl基因的有无,所以对照组的裸小鼠应注入不含PLCE1基因的结肠癌细胞,A错误;B、实验表明:PLCEl基因的表达产物能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可能影响癌细胞的DNA复制将癌细胞大量阻滞在分裂间期,B正确;C、细胞癌变与基因突变有关,有致癌因子时,细胞癌变的概率增加,无致癌因子时,细胞也可能发生癌变,C错误;D、裸小鼠没有胸腺,T细胞不能发育成熟,可以排除特异性免疫对肿瘤生长的影响,实验组裸小鼠体内部分癌细胞死亡与其细胞免疫无关,D错误。故选B。【点睛】3.EMS能使鸟嘌呤变成7-乙基鸟嘌呤,后者不与C配对而与T配对。为获得更多的水稻变异类型,育种专家常用适宜浓度的EMS溶液浸泡种子后再进行大田种植。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使用EMS浸泡种子可以提高基因突变的频率B.EMS的处理可使DNA序列中G-C转换成A-TC.获得的变异植株细胞核DNA中的嘌呤含量高于嘧啶D.经EMS处理后,水稻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保持不变【答案】C【解析】【分析】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碱基两两相等,A=T,C=G,A+G=C+T,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详解】A、基因突变是指DNA中碱基对的缺失、增添或替换.根据题干信息“甲磺酸乙酯(EMS)能使鸟嘌呤变成7-乙基鸟嘌呤,后者不与胞嘧啶配对而与胸腺嘧啶配对”可知:EMS的处理可以提高基因突变的频率,A正确;B、甲磺酸乙酯(EMS)能使鸟嘌呤变成7-乙基鸟嘌呤,后者不与胞嘧啶配对而与胸腺嘧啶配对,所以EMS能使DNA序列中G-C转换成A-T,B正确;

2C、双链DNA中,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嘌呤总是与嘧啶配对,所以嘌呤含量等于嘧啶,C错误;D、EMS能使鸟嘌呤变成7-乙基鸟嘌呤,使水稻发生基因突变,染色体数目不变,D正确。故选C。4.植物激素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至关重要。下列有关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小麦种子经适当高温处理后易诱导发芽,其主要原因是高温使脱落酸降解B.菠萝在长途运输时,可以通过喷施乙烯利溶液使其延后成熟C.给水稻幼苗喷施大量赤霉素溶液可导致其茎秆快速增长,结实率大大提高D.向日葵开花期如遇连续阴雨天,可通过喷洒适宜浓度的2,4-D以减少损失【答案】A【解析】【分析】.赤霉素:最显著的效应是促进植物茎伸长。还可促进果实发育和单性结实,打破块茎和种子的休眠,促进发芽;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抑制种子萌发;乙烯: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器官脱落和衰老。【详解】A、小麦种子经适当高温处理后易诱导发芽,其主要原因是高温使脱落酸降解,脱落酸抑制种子萌发的作用解除,所以容易诱导发芽,A正确;B、乙烯利为植物生长调节剂,其作用为催熟,故不能通过喷施乙烯利溶液使其延后成熟,B错误;C、给水稻幼苗喷施大量赤霉素溶液,可使其患恶苗病,出现植株疯长的现象,可导致其茎秆快速增长,结实率大大降低,C错误;D、2,4-D为植物生长素的类似物,在未授粉的雌蕊柱头涂抹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或类似物溶液,可以获得无子果实,但是只能处理不以获得种子为目的的植物,如向日葵、小麦、玉米、花生、大豆、油菜则不可以,D错误。故选A。5.某种珍贵的鸟类(2n=68,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幼体雌雄不易区分,其羽色由Z染色体上的白色基因(A)和黑色基因(a)控制,雌鸟中黑色个体产蛋能力较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雌鸟卵原细胞在进行减数分裂过程中会形成33个四分体B.正常情况下,白色雌鸟细胞中最多含有4个A基因C.为得到产蛋能力较强雌鸟子代,应确保亲本雌鸟为黑色D.在黑色雄鸟与白色雌鸟杂交产生的子代幼体中,可根据羽色区分雌雄

3【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意可知,雄性黑羽的基因型为ZaZa,雄性白羽的基因型为ZAZA和ZAZa,雌性黑羽基因型为ZaW,雌性白羽基因型为ZAW。【详解】A、该鸟类的染色体数为68条,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配对形成四分体,因此雌鸟的卵原细胞在进行减数分裂过程中会形成34个四分体,A错误;B、白色雌鸟的基因型为ZAW,在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最多含有2个A基因,B错误;C、雌鸟的Z染色体来自亲本雄性个体,因此为得到产蛋能力较强的雌鸟子代(ZaW),应确保亲本雄鸟为黑色,C错误;D、黑色雄鸟(ZaZa)与白色雌鸟(ZAW)杂交产生的子代幼体中,雌性均为黑色,雄性均为白色,雌雄较易区分,D正确。故选D。6.下列对该示意图叙述正确的是(  )A.甲为下丘脑,a为寒冷刺激,b、c分别代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毛细血管舒张B.若甲代表人体T淋巴细胞,a为抗原刺激,则b、c可分别代表淋巴因子和抗体C.甲为生态系统的结构,a为环境被破坏,b、c分别代表生态系统成分的变化、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的变化D.若甲代表草原,a为过度放牧,b、c可分别代表土地荒漠化和抵抗力稳定性提高【答案】C【解析】【分析】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2、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B细胞和效应B细胞;效应B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详解】A、若a为寒冷刺激,下丘脑甲可产生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进而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以增加产热量;下丘脑通过相关神经促使c毛细血管收缩,以减少散热量,A错误;

4B、若甲代表人体T淋巴细胞,a为抗原刺激,抗原刺激人体T淋巴细胞后,T淋巴细胞会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并分泌淋巴因子,但抗体是由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而成的浆细胞分泌的,B错误;C、若甲为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其营养结构),a为环境被破坏,环境被破坏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其营养结构发生变化,C正确;D、若甲代表草原,a为过度放牧,过度放牧会使草原上生物种类减少,导致土地荒漠化,其抵抗力稳定性也随之降低,D错误。故选C。7.图1、图2分别代表烟草和玉米叶片利用CO2的两条途径。请回答下列问题。(1)①图中过程a称为_____;玉米的光合叶片用碘蒸气处理,_____(填“叶肉”或“维管束鞘”)细胞出现深蓝色(不考虑有机物的转移)。②以对CO2的利用情况来看,_____(填“玉米”或“烟草”)更适于在高温、干旱等环境中生活。(2)探究不同氮素水平对青花菜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结果如表所示。分析表格数据回答下列问题:氮素水平/(mmol·L-1)叶绿素含量/(μg·cm-2)净光合速率(μmol·m-2·s-1)气孔导度/(mmol·m-2·s-1)胞间CO2浓度/(μL·L-1)5(低氮)8619.40.6830810(中氮)9920.70.8430415(偏高)10321.40.8530120(高氮)103220.84295①随着氮素水平的升高,叶片净光合速率逐渐_____(填“增大”或“减小”),气孔导度____(填“限制”或“不限制”)青花菜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变化。②光合作用过程中,叶绿素主要吸收_______光,光合色素吸收的光能一部分用于将水分解为_______,还有一部分转移到________中。③为了使实验数据更可靠,在控制好无关变量的基础上,应针对每个氮素水平设置_______。

5【答案】(1)①.CO2的固定②.维管束鞘③.玉米(2)①.增大②.不限制③.红光和蓝紫④.NADPH和氧气⑤.ATP⑥.重复实验【解析】【分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图:图1表示C3植物的叶肉细胞,其中a过程表示二氧化碳的固定,b过程表示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图2表示C4植物的叶肉细胞和维管束鞘细胞,该植物能够利用较低浓度的二氧化碳。【小问1详解】①分析题图:图1中a过程发生的是二氧化碳与C5反应生成C3,故a过程表示二氧化碳的固定;玉米为C4植物,分析图2:淀粉只在维管束鞘细胞内积累,因此玉米的光合叶片用碘液处理,维管束鞘细胞出现蓝紫色。②图1与图2所代表烟草和玉米叶片利用CO2的两条途径,图2中显示玉米叶片能够利用大气中较低浓度的二氧化碳,故以对CO2的利用情况来看,玉米更适于在高温、干旱等环境中生活(高温/干旱导致植物气孔部分关闭,植物细胞可利用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小问2详解】①从表中可知,随着氮素水平的增高,烟草叶片净光合速率逐渐增大;在中氮、偏高、高氮三种情况下,气孔导度大体相同,而净光合速率有所提高,所以说明气孔导度不限制净光合速率的变化。②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光合色素吸收的光能一部分用于将水分解为NADPH和氧气(水的光解的产物),还有一部分转移到ATP中(将太阳能转化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③为使实验数据更可靠,在控制好无关变量的基础上,应针对每个氮素水平条件下设置多个重复试验(至少3个),以减少实验误差。8.狗的胃液分泌受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支配,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胃液中H+的浓度远高于血浆,狗的胃壁细胞分泌H+,能量来源于______(生理过程)。胃酸能杀灭随着食物进入的细菌,说明胃液具有______免疫作用。胃液中H+浓度达到一定水平后,能抑制胃酸的分泌,该调节机制称为_______。(2)从摄食开始至食物进入小肠,摄食、吞咽动作及食物初步消化的产物都通过不同调节途径影响胃液的分泌。对实验动物施行食管切断术,使得食物从口腔进入食管后,从食管的切口流出体外(这种喂食方式称作假饲),当切断支配胃的迷走神经后,假饲就不再引起胃液分泌。说明假饲促进胃液分泌是属于______调节方式,判断的理由是______。(3)食物进入胃后,胃液分泌进一步增多,有推测认为,食物初步消化的产物能刺激胃壁细胞分泌某种激素,促进胃液分泌,请写出验证该推测的实验思路和预期结果:______

6【答案】(1)①.细胞呼吸(或有氧呼吸)②.非特异性③.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2)①.神经②.切断支配胃的迷走神经,调节无法完成,说明该调节过程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参与,所以该调节过程是神经调节(3)将接受过食物初步消化产物刺激的狗的胃壁细胞研磨,制成提取液后注射入狗血液中,记录胃液的分泌量。若分泌量增多,则证明该推测成立【解析】【分析】1、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反馈调节。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激素调节一般都存在反馈调节。2、神经调节是指在神经系统的直接参与下所实现的生理功能调节过程,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方式。反射是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刺激作出应答性反应的过程,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据此答题。【小问1详解】生理条件下胃壁细胞分泌H+,H+从细胞内运出到细胞外的方式属于主动运输,主动运输需要载体与能量,其中能量来自于细胞呼吸(主要是有氧呼吸)过程;胃酸能杀灭随着食物进入的细菌,说明胃液具有非特异免疫作用;反馈调节是指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胃液中H+的浓度达到一定水平后,能抑制胃酸分泌,这种调节机制称为(负)反馈调节,该调节机制可以维持胃酸的含量稳定。【小问2详解】对实验动物施行食管切断术,使得食物从口腔进入食管后,从食管的切口流出体外(这种喂食方式称作假饲),当切断支配胃的迷走神经后,假饲就不再引起胃液分泌,说明假饲促进胃液分泌是属于神经调节方式,因为切断支配胃的迷走神经,调节无法完成,说明该调节过程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参与,所以该调节过程是神经调节(神经兴奋需要通过反射弧传导和传递,切断支配胃的迷走神经,调节无法完成,说明该调节过程是神经调节)。【小问3详解】分析题意,本实验目的是验证食物初步消化的产物能刺激胃壁细胞分泌某种激素,促进胃液分泌,因为激素是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的,因此可以想办法得到胃壁细胞的分泌物,可以将狗的胃壁细胞研磨,然后注射入血液,记录胃液的分泌量:若分泌量增多则证明该推测成立。9.2020年2月,东非地区蝗灾肆虐,蝗虫数量之多几十年未见,且这种现象未来可能会更加普遍。目前,肯尼亚的一个蝗虫群长40千米,宽60千米,每平方千米可聚集1.5亿只蝗虫。据估计,即使是小型虫群,每天也能吃掉3.5万人的食物。

7(1)目前,控制沙漠蝗虫的主要方法是喷施有机磷化学品,这种防治方法具有快速、高效、使用方便等优点,但不建议频繁使用,原因是_____。(答出2点即可)。相比于用杀虫剂治蝗,在古代中国就已经开始进行“牧鸡治蝗”(如图所示),此种治蝗方法属于_______防治。(2)单只沙漠蝗(一种短角蝗虫)单独生存时,造成的破坏相对较小。然而,当环境适宜时,尤其是在大雨和龙卷风之后,大量蝗虫会聚集在同一地点,形成虫群。蝗虫还能释放信息素促使蝗虫聚集,聚集的蝗虫导致信息素的释放量增加,进一步加剧了蝗虫的聚集。从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分析,有序蝗群的形成与生态系统的有关,生态系统的这一功能还能够_____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3)经测算,牧鸡所摄取的蝗虫、蜘蛛、蛙中的能量远大于牧鸡体内有机物中的能量,原因是______。(4)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消灭蝗虫可保证农业和畜牧业良性发展的意义是______。【答案】(1)①.喷施有机磷化学品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喷施有机磷化学品可能会使沙漠蝗虫的抗药性增强;喷施有机磷化学品可能会对其他种类的生物造成伤害②.生物(2)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3)牧鸡所摄取的能量一部分在粪便中传递给分解者,还有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4)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解析】【分析】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功能之一,可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物理信息是指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化学信息是指通过化学物质来传递的信息,行为信息是指通过动物的动作行为来传递的信息。信息传递的三个作用分别是有利于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小问1详解】施用有机磷化学品属于化学防治。由于喷施有机磷化学品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喷施有机磷化学品可能会使沙漠蝗虫的抗药性增强;喷施有机磷化学品可能会对其他种类的生物造成伤害等,故该种防治方法不建议频繁使用。“牧鸡治蝗”是指通过引入蝗虫的天敌达到控制蝗虫数目的目的,这种防治方法属于生物防治,对环境的污染较小,且效果较为持久。【小问2详解】

8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功能之一,当资源变得缺乏时,蝗虫有序成群这一行为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有关,有利于其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小问3详解】牧鸡所摄取的能量并不是都储存在牧鸡体内,一部分在粪便中传递给分解者,还有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故牧鸡所摄取的蝗虫、蜘蛛、蛙中的能量远大于牧鸡体内有机物中的能量。【小问4详解】消灭蝗虫的过程中,调整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生产者流向蝗虫的能量减少,从而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故消灭蝗虫可保证农业和畜牧业良性发展的意义是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10.研究发现西瓜种子的大小由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共同决定,a基因纯合产生大籽,但b基因会抑制a基因的表达。现以3个纯合品种作亲本(1种大籽西瓜和2种小籽西瓜)进行杂交实验,结果见下表。请分析回答:组别亲本F1表现型F2表现型一大籽西瓜×小籽西瓜①小籽西瓜13/16小籽西瓜、3/16大籽西瓜二大籽西瓜×小籽西瓜②大籽西瓜3/4大籽西瓜、1/4小籽西瓜三小籽西瓜①×小籽西瓜②小籽西瓜小籽西瓜(1)基因A、a和B、b遗传遵循______定律。(2)实验一中,亲本大籽西瓜的基因型为_______,F2的小籽西瓜中杂合子占_______,F2的大籽西瓜测交后代中,大籽西瓜占_______。(3)实验二中,若F2中大籽西瓜随机传粉,则后代表现型及比例是______。(4)某同学欲通过一次自交实验来检测实验三中F2小籽西瓜是否纯合,该实验方案是否可行?_____(填“是”或“否”),简要说明理由_______。【答案】(1)基因的自由组合(或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2)①.aaBB②.10/13③.2/3(3)大籽西瓜:小籽西瓜=8:1

9(4)①.否②.因为F2中小籽西瓜纯合子或杂合子自交后代均为小籽西瓜【解析】【分析】1、由题意知,西瓜种子大小由两对基因A、a和B、b共同决定,a基因纯合产生大籽,但b基因会抑制a基因的表达,因此aaB_为大籽,A___、aabb为小籽。2、由表格信息可知,实验一:子二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小籽:大籽=13:3,符合9:3:3:1的变式,因此2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且实验一中子一代的基因型是AaBb,亲本大籽西瓜基因型是aaBB,小籽西瓜①的基因型是AAbb;实验二:亲本大籽的基因型是aaB_,与小籽西瓜②杂交,子一代都是大籽西瓜(aaB_),子一代自交得到子二代的性状分离比是大籽:小籽=3:1,相当于一对相对性状的杂合子自交实验,因此子一代的基因型是aaBb,亲本大籽西瓜的基因型是aaBB,小籽西瓜②的基因型是aabb。【小问1详解】实验一:大籽西瓜×小籽西瓜,子二代是13:3,是9:3:3:1的变式,说明F1小籽西瓜的基因型是AaBb,且控制的两对基因A、a和B、b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或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小问2详解】根据题意“西瓜种子大小由两对基因A、a和B、b共同决定,a基因纯合产生大籽,但b基因会抑制a基因的表达”,因此aaB_为大籽,A___、aabb为小籽,结合(1)详解可知,实验一中,F1小籽西瓜的基因型是AaBb,则亲本大籽西瓜基因型为aaBB,小籽西瓜①的基因型是AAbb;F1AaBb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_B_:A_bb:aaB_:aabb=9:3:3:1,其中9A_B_、3A_bb、1aabb表现为小籽西瓜,其中AABB、AAbb、aabb都是纯合子,占3/13,故杂合子为1-3/13=10/13;F2的大籽西瓜aaB_中有2/3aaBb、1/3aaBB,其与aabb的测交后代中,大籽西瓜aaB_=2/3×1/2+1/3×1=2/3。【小问3详解】实验二:亲本大籽的基因型是aaB_,与小籽西瓜②杂交,子一代都是大籽西瓜(aaB_),子一代自交得到子二代的性状分离比是大籽:小籽=3:1,相当于一对相对性状的杂合子自交实验,因此F1的基因型是aaBb,亲本大籽西瓜的基因型是aaBB,小籽西瓜②的基因型是aabb。F1aaBb自交产生的F2中大籽西瓜基因型是(1/3aaBB、2/3aaBb),随机传粉,后代的小籽西瓜aabb=2/3×2/3×1/4=1/9,故后代表现型及比例是大籽西瓜:小籽西瓜=8:1。【小问4详解】小籽西瓜①的基因型为AAbb,小籽西瓜②的基因型是aabb,故实验三的F1为Aabb,则F2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由于F2小籽西瓜纯合子或杂合子自交后代均为小籽西瓜,所以通过一次自交实验不能检测实验三F2小籽西瓜是否纯合。

10[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11.蓝莓果实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具有防止脑神经老化、保护视力、强心、抗癌、软化血管、增强人机体免疫等功能,营养成分高。某研究小组以蓝莓为原料开展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制作蓝薄果酒,可采用__________________(填微生物)进行发酵,酒精发酵温度一般控制在____________℃,操作过程中由于密封不严导致蓝莓酒变酸,在变酸的酒的表面可观察到一层菌膜就是__________________(填微生物)在液面大量繁殖而形成的。(2)研究小组想测定在发酵过程中否产生了亚硝酸盐,原理是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___________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_______色染料。(3)蓝莓果实中富含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多种蛋白质,研究小组如果想要分离出不同的蛋白质,所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如图所示,a、b均为蛋白质分子,其中先从层析柱中洗脱出来的是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答案】①.酵母菌②.18-25③.醋酸菌④.重氮化⑤.玫瑰红⑥.凝胶色谱法⑦.a⑧.a的相对分子质量大,无法进入凝胶内部的通道,只能在凝胶外部移动,路程较短,移动速度较快【解析】【分析】1.果酒制作原理是利用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果醋是利用醋酸菌代谢产生醋酸,醋酸菌是好氧细菌。2.题图所给是分离蛋白质的方法是根据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进行的分离。【详解】(1)制作蓝薄果酒,可采用酵母菌发酵,因为20℃最适合酵母菌繁殖,因发酵过程的温度一般控制在18-25℃,在变酸的酒的表面可观察到一层菌膜是醋酸菌在液面大量繁殖而形成的。(2)鉴定亚硝酸盐的原理是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3)分离蛋白质的方法是凝胶色谱法,从图中可以看出a的相对分子质量比b的大,因此a无法进入凝胶内部的通道,只能在凝胶外部移动,路程较短,移动速度较快,因此a先从层析柱中洗脱出来。

11【点睛】1.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有氧呼吸时大量繁殖,无氧呼吸(发酵)产生酒精。2.醋酸菌对氧气的含量特别敏感。

1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