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29973
大小:40.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3-20
《某文化产业园基坑支护设计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题目中唐创意文化基坑支护设计学院能源与交通工程学院专业森林工程(道路与桥梁方向)年级09级学号姓名何兆玄指导教师白建光职称副教授二○一三年三月五日一、开题报告前的准备毕业论文(设计)题目确定后,学生应尽快征求导师意见,讨论题意与整个毕业论文(或设计)的工作计划,然后根据课题要求查阅、收集有关资料并编写研究提纲,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1、研究(或设计)的目的与意义。应说明此项研究(或设计)在生产实践上或对某些技术进行改革带来的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有的课题过去曾进行过,但缺乏研究,现在可以在理论上做些探讨,说明其对科学发展的意义。2、国内
2、外同类研究(或同类设计)的概况综述。在广泛查阅有关文献后,对该类课题研究(或设计)已取得的成就与尚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综述,只对本人所承担的课题或设计部分的已有成果与存在问题有条理地进行阐述,并提出自己对一些问题的看法。3、课题研究(或设计)的内容。要具体写出将在哪些方面开展研究,要重点突出。研究的主要内容应是物所能及、力所能及、能按时完成的,并要考虑与其它同学的互助、合作。4、研究(或设计)方法。科学的研究方法或切合实际的具有新意的设计方法,是获得高质量研究成果或高水平设计成就的关键。因此,在开始实践前,学生必须熟悉研究(或设计)方法,以避免蛮干造成返工,或得不到成果
3、,甚至于写不出毕业论文或完不成设计任务。5、实施计划。要在研究提纲中按研究(或设计)内容落实具体时间与地点,有计划地进行工作。二、开题报告1、开题报告可在导师所在院、教研室范围内举行,须适当请有关专家参加,导师必须参加。报告最迟在毕业(生产)实习前完成。2、本表(页面:A4)在开题报告通过论证后填写,一式三份,本人、导师、所在院部(要原件)各一份。三、注意事项1、开题报告的撰写完成,意味着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已经开始,学生已对整个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有了周密的思考,是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关键的环节。在开题报告的编写中指导教师只可提示,不可包办代替。2、无开题报告者不准
4、申请答辩。3、本表(原件)用钢笔填写,字迹务必清楚。开题报告一、选题依据(拟开展研究项目的研究目的、意义)基坑工程是一个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岩土工程难题。不仅需要岩土工程的知识,也需要结构工程的知识。基坑工程涉及土力学中的强度、稳定与渗透等基本课题,即较强的综合性。目前基坑工程正向大深度、开挖面积大、施工工期长、技术含量高、施工难度大的方向发展,具有空间效应。土体具有蠕变性,特别是软粘土,开挖基坑要注重土压力的变化,适时支护,基坑工程具有时间效应。基坑的围护体系是临时结构,安全储备小,风险性大。不同的地基中,差异性较大,即使同一城市不同区域也有差异,即较强的区域性和
5、个性。这几年高层建筑的需要越来越大,这对深基坑支护工艺的形成和展开有促进意义。不过,目前城市建筑存在空间资源有限的状态,一些基坑边距的建筑只有几米到几十米的距离,给作业带来不便。另外,原来的深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理论设计原则、运算公式施工工艺等,已不符合深基坑开挖与支护结构的实际情况,使得一些基坑建设很容易发生事故,引发经济后果,所以,深基坑支护在安全的保证上应特别注意。二、文献综述内容(在充分收集研究主题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问题,找到研究主题的切入点,附主要参考文献)杨学林(2012)1由于岩土工程问题的复杂性和基坑工程问题的特殊性,基坑工程设计
6、不可能如上部结构一样做到一步到位、一次完成,需根据基坑施工过程的工况变化和监测信息,实行动态设计和信息化施工。张跃进(2012)2制定并实施有效及时的堵漏方案将直接影响到基坑施工的安全、质量和工期。如何预防和处理基坑漏水、漏沙的原因及处理过程技术的重要内容。刘一杰(2012)3深基坑工程支护体系和周边环境的受力变形,其主要指标包括地下连续墙位移、坑外土体沉降、周围管线以及建(构)筑物沉降(和倾斜)、立柱桩隆沉支撑内力等朱剑峰(2012)4生活中不难见到诸多的大型的建筑物。在高层建筑快速发展的同时,高层建筑所需的的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就变得越来越重要。陈大红(2012)5房
7、屋深基坑支护是应用于房屋建筑、地下工程、桥梁工程以及其它一些基础设施,它的使命是确保主体工程基础部分的顺利实施,而支护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工程经济效益工程进度施工安全。魏科丰(2012)6与单排悬臂桩支护结构相比,双排桩支护结构具有很多优点,双排桩支护结构是超静定结构,在受外部荷载复杂多变的情况下能自动调整结构本身的内力,相比较单排悬臂桩为静定结构,不具有自动调整内力的功能,且双排桩支护结构所需的场地不多,超出红线的可能性很小,对环境破坏程度比较低,与拉锚支护结构相比在密集建筑区可以优先考虑。邢春田(2012)7近几年来,高层建筑的迅速兴起,促进了深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