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2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地理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到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第II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电影《流浪地球》讲述了在不久的将来太阳即将毁灭,人类开启“流浪地球”计划。该计划分为三步:第一步,中止地球自转;第二步,将地球推入木星轨道,弹射出太阳系;第三步,地球泊入比邻星系统到达新家园。根据材料完成下面小题。1.如果地球停止自转,将会导致地球上()A.太平洋海域全面封冻B.各地气温差异加剧C.生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D.太阳光照变得极不稳定2.材料中比邻星系统属于()A.地月系B.太阳系C.银河系D.河外星系【答案】1.B2.C【解析】1题详解】地球停止自转,昼夜交替现象消失,各地气温差异加剧,受太阳照射的区域气温高,失去太阳辐射照射的区域,温度下降,B正确;如果太平洋受到太阳辐射照射,将不会出现封冻现象,A错误;昼夜交替,使得气温在适合的范围波动,但自转停止,生物较难适应,C错误;地球停止自转,对太阳影响较小,太阳光照不会变得极不稳定,D错误。故选B。【2题详解】
1比邻星系是距太阳系最近的一个星系,太阳系和比邻星系同属于银河系,C正确;河外星系与银河系平级,D错误;地月系、太阳系等级小于银河系,处在银河系之中,AB错误。故选C。【点睛】天体系统的层次:天体系统按从低到高的级别,依次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超深孔地质钻探是指为研究地壳深处和上地幔地质、矿藏等情况而进行的钻探工程,目前人类钻探深度第三位的钻孔位于俄罗斯的科拉半岛上,深度达12262米。超深钻探对于研究地壳和上地幔物质组成、矿产分布规律等有重要的意义,但对各类孔底动力机、钻头、测井仪器、电缆等钻探工具要求很高。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局部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图中,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在()A.甲层上部B.乙层上部C.乙层顶部D.丙层底部4.科拉半岛上超深钻井钻探过程中探测到地层中的物质可信的是()A.高温的岩浆B.大量呈液态或熔融状态的铁和镍物质C.大量的硅铝物质D.大量铁、镁含量很高的硅酸盐矿物【答案】3.B4.C【解析】【3题详解】一般认为岩浆的发源地为上地幔中的软流层。图中甲位于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A错误;乙、丙位于莫霍界面以下为地幔,乙层顶部也是岩石组成的,属于岩石圈的一部分,C错误;软流层一般位于地幔的上部,B正确,D错误;故选B。【4题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拉半岛上超深钻井深12262米,没有到达全球莫霍界面的平均深度17km,钻探过程中探测到地层中的物质位于地壳中,硅铝矿物主要存在于陆壳中,C正确。高温的岩浆位于地幔中的软流层,A错误。大量液态或熔融状态的铁和镍物质存在于地核中,B错误。大量铁、镁含量很高的硅酸盐矿物存在于上地幔中,D错误。故选C。【点睛】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莫霍界面以下到古登堡界面为地幔;一般认为地幔上部的软流层为岩浆的发源地。
2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中的丹娘沙丘,位于高原半湿润季风区。它背倚葱茏青山,面临蓝绿色的雅鲁藏布江,连绵的沙丘构成了波涛起伏的沙海(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丹娘沙丘的成因主要是()A.流水堆积B.冰川堆积C.风力堆积D.海浪堆积6.丹娘沙丘增长速度最大的季节是()A.春夏季B.夏秋季C.秋冬季D.冬春季【答案】5.C6.D【解析】【5题详解】丹娘沙丘位于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中,河流从上游带来大量泥沙在河岸堆积,当河流水位降低时,大量泥沙出露,风将泥沙吹向岸边,遇到山地,堆积形成沙丘,故成因主要是风力堆积,C对。流水堆积一般形成沙洲、平原,而不是沙丘,A错。冰川堆积物没有分选性,不能形成沙丘,B错。该地不临海,无海浪作用,D错。故选C。【6题详解】丹娘沙丘增长速度最大的季节是冬春季,此时河流水位低,植被少,裸露的沙源面积大,风吹起的沙尘多,D对。其它季节江水的水位较高,植被较多,出露的沙丘、河漫滩面积小,沙源少,沙丘增长速度较慢,ABC错。故选D。【点睛】丹娘沙丘的形成过程:每年冬春季节(10月-次年3月),气候干旱,多大风,大风经过地区植被稀少,加上经过江面,受阻挡较少,形成涡旋上升气流,气流携带沙洲和河滩上的沙粒,受江边山地地形阻挡,风速减缓,沙粒堆积于山坡日积月累形成沙丘。崇明岛位于长江入海口,是我国的第三大岛,也是一个面积不断增大的沙岛。读崇明岛东滩成陆线和大堤随时间的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37.崇明岛东滩陆地面积扩大原因是()A.流水堆积B.海浪堆积C.地壳运动D.流水侵蚀8.自1998年新大堤建成后几乎没有再进行造堤工程,崇明岛东滩的潮滩淤积也有所减缓,造成崇明岛东滩的潮滩淤积减缓的原因()A.长江水流速度明显加快,泥沙难以淤积B.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的建设,使长江入海泥沙减少C.长江三峡工程的建设,减少了长江入海水量D.不断实施围垦造陆,侵占了长江泥沙淤积区域【答案】7.A8.B【解析】【7题详解】崇明岛位于长江口江心部位,东流的江水在这里被分成南北两支,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向右偏,南岸的分支江水流量大,流速较快,泥沙沉积少。北岸的分支江水流量小,流速较慢,泥沙沉积多,最终导致东滩陆地面积因泥沙沉积在东北方向上扩大的较多,A对。岛的沙滩沉积的泥沙来自长江中上游的水土流失,是长江水输送过来的,不是海浪堆积,B错。图中可看到大堤在逐年向东北延伸,说明该地地壳稳定,接受流水的不断堆积,C错。流水侵蚀会使面积减小,不会增大,D错。故选A。【8题详解】
4水流速度与落差相关,长江在这里的落差没有变化,流速也不会明显加快,A错。岛屿面积的扩大,泥沙来源是中上游的水土流失,由于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提高,中上游的水土保持工作效果好,水土流失减少,长江含沙量、输沙量减少,所以东滩的泥沙沉积减缓,B对。长江三峡工程的建设,减少长江入海水量,水量减少会使流水堆积作用增强,C错误;不断的围垦造陆会破坏生态环境,不会在该区域不断实施围垦造陆,且围垦造陆对潮滩淤积减缓影响不大,D错。故选B。【点睛】崇明岛属于冲积岛,是指由陆地上的河流携带大量泥沙,到达入海口后由于流速减慢,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在不断地沉积中形成岛屿。在对流层中,气温垂直分布一般为“上冷下热”,但有时会出现“上热下冷”的现象,我们称逆温。下图为某地某时刻对流层气温垂直分布状况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9.读图可知,该地该时刻逆温出现在()A.①层B.②层C.③层D.①②③层10.该地对流层出现逆温时,会使得()A.该地对流层气温升高B.①、②层之间空气的对流更旺盛C.③层空气对流上升更加剧烈D.该地空气质量下降【答案】9.B10.D【解析】【9题详解】出现“上热下冷”的现象,我们称逆温。根据图中温度随海拔的变化折线可知,②层最海拔升高,气温在升高,为逆温层,B正确,①③层都是正常的下热上冷,不是逆温层,ACD错误;故选B。【10题详解】对流层气温升高主要看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增温后,大气是否获得地面辐射增温,与逆温没有关系,A错误;逆温层是空气上热下冷,空气对流运动差,大气较为稳定,污染物难以扩散,空气质量下降,B错误,D正确;逆温层对流运动弱,也会影响③层空气对流,对流不会增强,C错误;故选D。【点睛】辐射逆温: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或黎明,由于大气逆辐射较弱,地面辐射散失热量多,近地面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大气层降温较小,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这种逆温现象黎明前最强,日出后逆温层自下而上消失。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越强。某校同学通过测量记录地表温度,探究不同下垫面对地面辐射的影响。下表为他们统计的地表温度记录表(单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实验地点(下垫面类型)测量时间13:0013:2013:4014:0014:20操场(塑胶地面)29.027.527.026.826.5池塘(水面)16.0—16.015.815.2灌木土地23.021.021.020.220.0沙坑(沙地)25.024.424.224.224.0草坪(草地)24.020.520.020.019.811.依据表中数据,推测地面辐射从弱到强的排序是()A.池塘、灌木土地、沙坑B.操场、草坪、沙坑C.草坪、池塘、灌木土地D.操场、沙坑、池塘12.可以提高实验准确性的揩施有()A.每天测量一种下垫面地表温度,最后比较数据B.测量塑胶操场不同部位的温度,并计算平均值C.同时测量沙坑不同深度的温度,并计算平均值D.尽量选择草地的边缘测量温度,以免破坏草坪【答案】11.A12.B【解析】【11题详解】根据表格当中的数据可以读出其温度的排序为操场>沙坑>草坪>池塘或者是操场>沙坑>灌木土地>池塘,根据材料信息,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越强,所以其地面辐射的由大到小的顺序分别为操场、沙坑、草坪(灌木土地)、池塘,A正确,BCD错误。故选A。【12题详解】抽样调查的群体多少直接影响数据的准确性,需要多选择几个点来进行测量,然后求平均值,准确性才会更高,B正确。天气是多变的,气温不可能一天和另一天一样,故每天测量最后比较数据不可行,A错误;热量具有传导性,不同深度温度不同,不同深度温度的平均值不能代表地物地表辐射强度,C错误;草地边缘草类逐渐变少,不能代表草地温度,D错误。故选B。
6【点睛】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削弱作用后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以地面辐射的形式向外放出能量,地面辐射的热量大部分被大气所吸收,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大气向外放射能量,一部分以大气辐射的形式射向宇宙空间,另一部分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返还给地面,对地面起保温作用。2020年11月10日,中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第一次成功坐底马里亚纳海沟,坐底深度10909米。此后多次深潜,并带回了矿物、沉积物、深海生物和深海水样等样本。下图为马里亚纳海沟地区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3.“奋斗者”号拥有一系列“高精尖”安全技术装备,以应对万米载人深潜过程中的重重危险。这些危险包括()A.潜水器在下潜中受洋流和风浪的影响大B.海水的温度随深度增大而持续递减,导致潜水器被冰冻。C.某些海区海水密度随深度增大而减小,形成“海中断崖”D.潜水器在下潜中会受到地震横波的影响14.本次“奋斗者”号从万米深的海底带回各种样本,对这些样本的研究有助于()A.探索海洋生物演变B.探测海底矿产资源C.研究深海海水运动D.调查深海渔业资源【答案】13.C14.A【解析】【13题详解】
7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里亚纳海沟是世界最深的海沟,深度达到一定的海区,密度随深度增大而减小,潜艇在水下航行中,如突遭海中断崖,会立刻失去浮力,急剧掉向海底,C正确;洋流和风浪主要影响表层海水,当潜水器在下潜到一定深度后,受洋流和风浪的影响小,A错误;在深度1000米以内的海域,海水的温度随深度增大而显著递减,1000-2000米变化较小,大于2000米常年保持低温状态,但不会冷冻,B错误;地震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潜水器在下潜中如果遇到地震,会受到地震纵波的影响,D错误。故选C。【14题详解】据材料可知,本次深潜器下沉深度超过1万米,带回了矿物、沉积物、深海生物和深海水样等样本,可通过对比矿物、沉积物与当前海洋生物,探索海洋生物演变和地球演化,A正确;1万多米深海,很难进行海底矿产的开发,B错误;深潜器并未对深海海水运动的数据进行收集,较难研究深海海水的运动,C错误;渔业资源绝大部分分布在水深不超过200米的浅海大陆架,D错误。故选A。【点睛】海洋深层水的特点:海洋深层水处于无阳光进入的海洋“无光层”,而且远离来自人类、陆地以及大气的化学物质的影响和污染。根据研究的结果查明,海洋深层水至少具有以下四大主要特点:1、低温安定性不受阳光照射,不像海洋表层水温度变化无常,深层水终年温度不变,恒定于8~10℃左右。2、成分丰富且稳定性,与海洋表层水相比,海洋深层水中含有曾经孕育过生命的、对植物生长和人体健康都不可缺少的90余种无机盐以及矿物质(包括微量元素)。3、易被人体吸收。4、无菌清洁性,处于海洋“无光层”的深层水,除了远离人类现代文明的影响以及不受陆地、大气化学物质、病菌的污染外,本身也无生成病原菌等细菌的条件。蓄水能力是评价土壤涵养水源、调节水循环能力的主要指标之一,林地土壤蓄洪作用主要反映在毛管孔隙水的贮存能力上。土壤持水量饱和后会产生地表和地下径流。如表为四川盆地东部海拔350米~951米某山不同林地土壤孔隙度和持水性资料。据此完成下列小题。林地类型孔隙度(%)有机质含量(%)饱和持水量(吨/公顷)总孔隙非毛管孔毛管孔针阔混交林5914454.62503常绿阔叶林6316473.18648楠竹林5212402.08312灌木林7317567.79183315.最适合该山地作为水土保持林的林地类型是()A.针阔混交林B.楠竹林C.常绿阔叶林D.灌木林16.不考虑其他因素,在相同降水条件和相同前期土壤湿度条件下,产生径流时间最短的是()A.针阔混交林B.楠竹林C.常绿阔叶林D.灌木林
8【答案】15.D16.B【解析】【分析】【15题详解】从材料中得知,林地土壤蓄洪作用主要反映在毛管孔隙水的贮存能力上。土壤持水量饱和后会产生地表和地下径流。读四川盆地东部海拔350米~951米某山不同林地土壤孔隙度和持水性资料可知,灌木林的毛管孔孔隙度百分比最大,且单位的饱和持水量(吨公顷)也是最大,不易产生地表和地下径流,所以灌木林是最适合该山地作为水土保持林的林地类型。故选D。【16题详解】依然根据材料,林地土壤蓄洪作用主要反映在毛管孔隙水的贮存能力上。土壤持水量饱和后会产生地表和地下径流。读四川盆地东部海拔350米~951米某山不同林地土壤孔隙度和持水性资料可知,楠竹林的毛管孔孔隙度百分比最小,且单位的饱和持水量(吨公顷)也是最少,对应的产生径流的时间最早也就是最短。故选B。【点睛】【归纳总结】植被的作用:记忆技巧:增防调净涵,保美降吸缓。增加空气湿度;防风固沙;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美化环境;降低噪声;吸烟除尘;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城市空间扩大过程中,建筑物密度增大,沥青和水泥地面增加,绿树和水面减少,使地表性质发生变化,造成城市气温高于郊区。今后新建公共建筑在设计和施工时,有望强制要求产权单位在屋顶、墙体实施配套绿化工程,向“空中”要绿地。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夏季午后东西方向气温分布和城市热岛环流示意图。
9(1)该时段:商业区与市中心之间近地面的空气水平运动方向是____;公园与城郊居民区之间近地面的空气水平运动方向是____。(2)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城市地表性质改变导致城市温度升高的原因。(3)该市政府计划将钢铁厂从甲处搬迁到乙处,从热岛环流角度分析是否合理?试说明理由。【答案】(1)①.由商业区流向市中心(向东流动)②.由城郊居民区流向公园(向西流动)(2)城市建筑物密度大,沥青和水泥等硬化地面多,沥青水泥路面等比热少,升温快;沥青路面反射率低,吸收率高。;绿地少,吸收的二氧化碳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高,导致温室效应增强,气温升高。(3)合理。乙处位于城市热岛环流之外,避免了污染物随风从郊区流向城市中心,有助于达到降低城市污染的目的。【解析】【分析】本大题以城市热岛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热力环流应用、大气受热过程、环境对工业布局的影响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应用地理基本知识分析图文材料的能力。【小问1详解】图中商业区温度低于市中心,商业区空气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市中心温度高,空气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近地面的空气由商业区流向市中心,根据两地的东西方位,可知地面的空气水平运动方向是向东流动的。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公园温度低于城郊居民区,公园空气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城郊居民区温度高,空气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近地面的空气由城郊居民区流向公园,从东西方向看,地面的空气水平运动方向是向西流动的。【小问2详解】城市地表性质受城市建设用地影响大,城市建筑物密度大,沥青和水泥等硬化地面多,而郊区有大面积绿地、水面。沥青和水泥等硬化地面吸收和储存了更多太阳辐射,导致热量吸收多;城市沥青和水泥等硬化地面多,地面大部分透水性差,蒸发量小,导致热量散失少;绿地少,人多、工业密集,排放的废气多,绿地少吸收的二氧化碳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导致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加,气温升高。【小问3详解】
10钢铁厂对大气有污染,钢铁厂位于甲处,从郊区吹向城市的风会将污染物带到市区;搬迁到乙处,乙处位于城市热岛环流之外,避免了污染物随城市风从郊区流向城市中心,达到降低对城市污染的目的,是合理的。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库布齐沙漠气候干旱、多大风,曾经黄沙肆虐,树木成活率低。当地因地制宜采用草方格沙障(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沙漠中扎成方格形状)等措施,使树木成活率大大提高,治沙效果明显。如今,库布齐沙漠植被覆盖率从1998年的5%上升到2019年的53%,被联合国当作治沙样本向全球推广。图甲示意库布齐沙漠位置,图乙示意草方格沙障植树景观。(1)分析库布齐沙漠早期树木成活率低的自然原因。(2)说出该地采用草方格沙障治沙后树木成活率提高的原因。(3)指出库布齐沙漠植被覆盖率提高后对当地水循环各环节的影响。【答案】(1)库布齐沙漠深居内陆,降水少、蒸发旺盛,气候干旱;该地河流稀少,水源缺乏;该地风力大,风沙天气多。(2)草方格沙障能增大地表粗糙度,削弱风力;截留雨水,增加下渗,提高土壤含水量。(3)蒸发量增大,下渗量增大,地表径流量减小,地下径流量增大。【解析】【分析】本题以库布齐沙漠植被恢复相关材料为背景,设置3道题目,知识点涉及植被的影响因素、草方格的作用、水循环等内容,考查学生地理知识的迁移与调动能力,蕴含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库布齐沙漠早期树木成活率低的自然原因主要从气候角度分析。据图可知,库布齐沙漠深居内陆,距海远,所以从海洋上来的水汽输送量少,导致本区降水少,气候干旱,风力强盛,蒸发旺盛,风沙活动频繁;本区土壤含水量低,河流稀少,水源缺乏,所以植被成活率低。【小问2详解】本题实际考查的是草方格沙障的作用。草方格沙障一方面能增加地表粗糙度,增大摩擦力,削减风力,减少地表水分的蒸发;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加水分的下渗,提高土壤含水量,从而利于树木的成活。
11【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植被对水循环的影响。库布齐沙漠植被覆盖率提高后,当地的蒸发蒸腾量会增大,同时植被的截留作用有利于增加下渗,减小地表径流,增大地下径流量。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小明在查阅海岸地貌资料的过程中了解到,珊瑚礁海岸是一种特殊的海岸地貌,从全球来看,珊瑚主要分布在热带浅水海域,但是西太平洋35°N附近海域也有珊瑚礁分布。针对珊瑚礁的形成,小明进一步查阅资料了解到,珊瑚礁是由造礁珊瑚和其他生物骨骼共同形成的生物质石灰岩,造礁珊瑚一般生活在距海面25米以内海域且在较硬的基底上生长较好,下图示意珊瑚礁发育的一种模式的四个阶段。(1)分析西太平洋35°N附近海域有珊瑚礁分布原因。(2)图中III阶段珊瑚礁形成期间的海平面先升后降,说明此期间珊瑚礁的发育过程。【答案】(1)该海域有暖流流经,海水温度较高,能够满足造礁珊瑚的正常生长;该海域位于板块边界附近,海底火山活动频繁,形成的火山体一方面为造礁珊瑚提供了其生长所需的坚实基底。另一方面为造礁珊瑚提供了其生长所需的距海面25米以内的海域,从而促进了珊瑚礁的形成。(2)该阶段早期海平面不断上升,珊瑚礁随之向上生长;后来海平面下降,部分珊瑚礁因出露海平面而停止向上生长。【解析】【分析】本大题以珊瑚礁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珊瑚礁的分布原因、海平面变化对珊瑚礁的影响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应用地理基本知识分析图文材料的能力。【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珊瑚主要分布在热带浅水海域”,并结合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可知,西太平洋35°N附近有暖流流经,海水温度较高,能够满足造礁珊瑚的正常生长;“珊瑚礁是由造礁珊瑚和其他生物骨骼共同形成的生物质石灰岩,造礁珊瑚一般生活在距海面25米以内海域且在较硬的基底上生长较好”,结合板块构造运动的知识可知,该海域位于板块边界附近,海底火山活动频繁,形成的火山体,可为造礁珊瑚提供了坚实基底和其生长所需的距海面25米以内的海域,利于珊瑚礁的形成。【小问2详解】
12根据材料“造礁珊瑚一般生活在距海面25米以内海域”分析,早期海平面上升,距海面25米以内海域位置向上移动,珊瑚礁随之向上生长;后来海平面下降,距海面25米以内海域位置向下移动,部分珊瑚礁因出露海平面而停止向上生长。20.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各题。可可西里地区(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土壤发育不良,垫状植物以其独特的适应方式在此顽强生长。垫状植物贴生于地表,植株矮小,茎叶多白色绒毛,叶片细小,根系粗壮而柔韧,具有紧密多孔隙的形态。由于垫状植物长期在该恶劣的生态环境中生长,逐渐改善了周围的小环境,为其自身的生长繁盛和其他植物的生长创造了条件。下图为可可西里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垫状植物图。(1)根据图文信息推测可可西里地区的气候特征。(2)指出该地土层厚度和土壤矿物质颗粒粒径、保水性能等土壤特点。(3)说明垫状植物可能为其他植物的生长创造的条件。【答案】(1)多大风,气候寒冷干旱,多强光。(2)土壤浅薄;粒径大;保水性能差。(3)垫状植物的形态使局地变得湿润、温暖;其植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提高了土壤肥力,改善了其他植物的生长环境。【解析】【分析】本题主要借助垫状植物生长环境考查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难度较高,需结合所学和图文材料细致推理。
13【详解】(1)材料中描述,该地主要植被为垫状植物,“垫状植物贴生于地表,植株矮小,”可推测可可西里地区气温较低,风力较大,但垫状植被依然能顽强生长,说明该地有其需要的光照条件。(2)可可西里海拔较高,气候高寒,生物量较少,土塘发育较差,多以砾石等较大颗粒为主,土层较薄,水分保持条件较差。(3)地理环境整体性就是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表现在陆地环境各要素的关联性。环境中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一个整体。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垫状点地梅的生长影响地表,能够加快岩石的风化,促使土壤的形成;植被的存在,能够减少水分的蒸发和热量的流失,从而能够留住水分和热量,改善生物的生存环境;生存环境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有利于提高当地生物的多样性。【点睛】垫状植物是分布于高寒区域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植物,常形成致密的垫状体结构,贴伏于地面,通常具有很强的喜光性。垫状点地梅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垫状植物,其光合作用的最适宜温度(植物叶表面温度)在15℃~18℃之间,如果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降低光合速率,不利于其生长;降水的减少会导致垫状植物茎的死亡,并加速植物叶子在秋季的枯萎过程。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