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250612
大小:2.14 MB
页数:5页
时间:2023-08-08
《“西泠四家”技法传承与风格差异_任林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印学论坛“西泠四家”技法传承与风格差异任林川摘要:丁敬作为“西泠四家”之首,以“思离群”是在丁敬已故后被提出的,但是他们开启了清代篆刻的艺术思想、高超的学识修养、高古清刚的篆刻风格新的艺术风格,浙派也成为篆刻星空中最为璀璨的星引领着浙派印坛。蒋仁、黄易、奚冈以丁敬为宗师,球之一。取其一翼,各得其妙。虽然技法师承丁敬,但是他们鲁迅说:“新的艺术,没有一种是无根无蒂,突[1]在共性中又凸显个性。如蒋仁以古秀胜、奚冈以淡雅胜、然发生的,总承受着先前的遗产。”笔者通过他们四黄易以遒劲胜,正是因为他们各异的艺术风格,极大人篆刻取法、师承等关系,对“西泠四家”技法传承地丰富了浙派篆刻。进行“共性”归纳,再从风格差异进行“个性”分析,关键词:西泠四家,技法传承,风格差异争取对“西泠四家”艺术风格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知。一、“西泠四家”技法传承关系在美丽的西子湖畔,西泠印社的亭台花木中掩映篆刻艺术在秦汉两朝达到巅峰之后,唐宋元以降,着一位仙风道骨、拄拐而坐的老者塑像。他安详地放篆刻艺术开始日渐衰弱。虽然这期间有米芾、赵孟、眼湖光山色,似有所思,他就是“西泠四家”之首的吾衍等人力振篆刻艺术,带动了文人治印的风潮,但丁敬。“西泠四家”是清代中期以杭州为中心的篆刻流只是学得秦汉印之“形”,没有得其“神”。到明代,派,成员为丁敬、蒋仁、黄易、奚冈。“西泠四家”也伴随着文彭等对篆刻的发掘,篆刻艺术就开始往上走。[4]俞安期.梁千秋印隽序[C]∥韩天衡.历代印选[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1999:454.学论文选[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1999:448.[8]李流芳.题菌阁藏印[C]∥韩天衡.历代印学[5]周应愿.印说·拟议[C]∥黄惇.中国印论类论文选[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1999:495.编[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19:868.[9]陈国成.中国印学理论体系[M].北京:科学出[6]陈国成.中国印学理论体系[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12:7.版社,2020.12:74.[10]董洵.多野斋印说[C]∥韩天衡.历代印学论[7]朱简.印品发凡[C]∥韩天衡.历代印学论文文选[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1999:304.2022年第12期65
1印学论坛而何震、苏宣、汪关、朱简、程邃等人的篆刻风格突显,令明末清初篆刻史异彩纷呈。但明末清初,宗秦崇汉的复古时尚观念仅仅一句宣传口号,二三流仿品创新不足,印坛一度沉静。蒋仁、黄易、奚冈继承丁的思想与篆刻手法,夯实了浙派篆刻的位置。天赐长年染翰余闲明中之印1.丁敬技法传承梳理清罗榘在《西泠八家印选序》中曰:丁龙泓出,集秦汉之精华,变文、何之蹊径,雄[2]健高古,上掩古人。西湖禅和西村逸史明中大恒此句虽然笼统,但是也说出了丁敬的创新之处。观丁敬篆刻生涯,他的篆刻技法取法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即分别为“近取元明印风时期”(1747以前)、“多元化融合时期”(1747—1760)和“回归秦汉传统时期”(1760—1765)。吴下阿明图2接,同样以切刀刻之,此类印和祝允明用印“吴下阿明”玉几翁白石翁白石翁类似。据上,早期五类印章风格中,除了宗法汉印之外,更多的是近取元明时期印风。图1中期指1747—1760年这13年时间。此时期丁敬早期主要指1747年以前。丁敬篆刻初学何震,传世印作较多,其风格也是丰富多彩。第一类如1758心追手摹,颇得何震精髓,运用他独特的“短刀碎切”年所刻“南叙子”一印,此类印章皆取法于古玺,由法,在初期篆刻中构成了与众不同的篆刻风格。第一于丁敬精通金石文字,丁敬所刻古玺在字法、章法等类如1740年所刻的“玉几翁”一印,此印印文笔画厚方面表达出了自己的篆刻思想,这一点和三晋系的“重,用刀虽不及何震“猛利”,但是运用“短刀碎切”□”印作对比就可证实;第二类如1758年所刻“徐观法,用刀颇显老辣,笔画方起方收,字法结构左右对称,海印”一印,此印丁敬改变自己经常使用的切刀法,在字法章法空间上和沈周“白石翁”类同;第二类如更多的是以冲刀为主,冲切结合,用刀爽朗猛利,字1744年所刻“天赐长年”一印,此印字法较为独特,法收放关系明显,线条粗细变化丰富,由此可见此类印文竖画收笔处往往作垂露状并出尖,犹如毛笔书写中的提按变化,极具书写性,但是由于方寸之间缺少“排叠”关系,块面感显得凌乱,这种印风也是丁敬的尝试,没有成为浙派的代表篆刻风格,这种独特的字法处理,多见于元末明初文人用印,如徐有贞“染翰余闲”一印;第三类如1745年所刻“明中之印”一印,此印字法以南叙子□徐观海印平正为主,印文线条饱满,刀法凝重,是以碎刀切刻的刀法取法汉凿印,此类印章取法于汉印,风格明确,此处不再举例;第四类如1747年所刻“西湖禅和”一印,字法规整匀称,线条凝练遒劲,用刀生辣活泼,印文没有接边,可见此类朱文印取法史鉴“西邨逸史”一类印;第五类如1747年所刻“明中大恒”一印,印两湖三竺卐壑千岩锡祉堂寓意于物文结体方圆并用,笔画方中寓圆,印文与边框有所衔图3662022年第12期
2印学论坛印章取法汉凿印一类;第三类如1750年所刻“两湖三竺卍壑千岩”、1759年所刻“锡祉堂”印为例,此类作品刀法内敛含蓄,笔画厚实,结字端庄典雅,由此可见此类印章丁敬取法源于汉铸印;第四类如1755年所陈鸿宝印刻“寓意于物”一印,此印作笔画秀挺,金石味极强,虽然为仿玉印印作,但是其线条质感要比玉印灵活多变,从中可见丁敬对线条质感的掌控能力;第五类如1757年所刻“徐堂印信”一印,此印字法秀美规整,以切刀为主,但是不露刀痕,显得典雅端庄,笔画虚烟云供养赵氏岳均实变化和边框显得和谐统一,此类印取法于六朝朱文图5铸印,如“梁秉印信”;第六类如1754年所刻“洗句亭”一印,其字法排叠匀称,线条凝练,很明显取法于元印”“陈氏可仪”等印为代表,印文结字方正,结构严朱文印,和赵孟用印“松雪斋”作对比便可知;第谨且典雅,用刀虽以切刀为主,但其用刀更显沉着稳七类如1754年所刻“梁启心印”、1759年所刻“汪彭重;另一类如1764年所刻“烟云供养”“赵氏岳均”寿印”、1760年所刻“何琪东父”等印,结字方正,布等朱文印,显然是丁敬“回归秦汉传统时期”。局匀称,笔画较粗,以切刀着重表现其汉铸印浑厚的我们对丁敬早、中、晚三个阶段的印作取法进行线条,当然还有1759年所刻的“卢文弨印”,这类白了一个简单梳理,这里还有两点需要补充说明。第一文印融合汉凿印及汉玉印风而成,也是丁敬白文印的就是丁敬所擅长的“短刀碎切”法,在诸多论文期刊代表印风。“周骏法印”以切刀为主,但是收笔处多为中都写到是从朱简那里得来。罗叔子在《西泠印社成圆收,“砚林丙后之作”则方圆兼备,也是丁敬通过起立六十周年纪念会学术报告》之《试论“西泠四家”收笔的变化寻找不同印风的尝试,这三种朱文印后来的篆刻艺术》一文中认为丁敬碎刀是借鉴《苏氏印略》成为“浙派”的主流印风。据上,丁敬对多种印风皆中若干小型白文印,这些小型白文印也是用切刀冲刻[3]进行了尝试与深入研究,是丁敬的“多元化融合时期”。而成。笔者在网上查阅《苏氏印略》书影后,认为罗叔子所述有一定道理,丁敬“短刀碎切”是不是取法于朱简印章,这个有待再考。第二个就是丁敬“金石学”是受到吴焯(1674—1733)的影响。丁敬将金石学运用到书法、篆刻、绘画之中,这里所指的“金石学”不仅仅是三代以下青铜器和石刻文字之学,实则梁启心印汪彭寿印何琪东父包括古代器物的大部,类别包括礼器、乐器、兵器、度量衡器、杂器、钱币、钱范、玺印、泥封、兵符等吉金诸器物以及刻石、碑碣、墓志、塔铭、浮图、造像、石阙、摩崖等石刻文字或图像,兼及玉器、瓦尊、甲[4]骨、简牍、陶器、明器等。笔者观丁敬细白文印和卢文弨印丁敬身印周骏发印细朱文印,其线条质感和《新莽嘉量铭文》极为相似,所以笔者认为,丁敬除了上面所取法的诸多古代印章之外,还取法于“金石学”。综上,我们可以总结出丁敬篆刻艺术的三大源头:第一就是对秦汉印的取法和借鉴;第二是对宋元明书砚林丙后之作画家鉴赏印印作的取法和借鉴;第三就是对“金石学”图4的取法和借鉴。晚期其篆刻技法和印学思想走向成熟,所刻汉印2.蒋仁技法传承梳理风格印作可与汉印相媲美。如1763年所刻“陈鸿宝蒋仁,工书法,彭绍升称其为“当代第一手”。2022年第12期67
3印学论坛综上所述,可见蒋仁篆刻技法主要还是继承了丁敬,蒋仁对丁敬篆刻推崇备至,并对其印作模仿借鉴。但他不仅仅只是复制,更多的是领略到了丁敬篆刻的艺术精神所在。蒋仁之所以能成为“西泠四家”之一,昌化胡栗小蓬莱烟云供养就是得力于他把丁敬篆刻思想和篆刻技法纯粹化,并图6注入了醇古朴素的元素,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画擅山水,有幽逸趣。诗格清雅拔俗。面貌。前期所刻朱文“昌化胡栗”印、“小蓬莱”印,3.黄易技法传承梳理从中可以明显看出带有丁敬风格的宋元朱文印的特征,黄易,丁敬入室弟子,“西泠四家”之一。与丁敬“烟云供养”一印作比较便可知;第二类如黄易约十九岁师从丁敬,清阮元在《小沧浪笔谈》1799年所刻“云林堂”,与丁敬所刻“接山堂”“白云中曰:峰主”作对比,可以看出“云林堂”一印的“云”和“堂”小松为丁敬先生高弟,篆隶铁笔实有过蓝之誉。两字的字法就取于丁敬所刻印章,只不过“堂”字稍尝谓刻印之法当以汉人为宗,萃金石刻之精华以佐其微作了拉长处理,刀法也是以切刀为主,线条厚重内结构,不求生动而自然生动矣。又谓“小心落墨,大[5]敛,显得典雅;第三类如蒋仁所刻“应如是住”一印,胆奏刀”二语,可为刻印三昧。虽然早期蒋仁以模仿和借鉴丁敬印作为主,但是也不丁敬非常器重黄易,黄易当然不负师望,终有所缺乏精品。成。我们看黄易早期十九岁所刻朱文“筱”和二十岁所刻白文“师主斋印”,这时候的用刀虽然还不太成熟,笔力微弱,但是在结字处理、章法安排上都显示出他过人的篆刻天赋。其字法醇厚渊雅,于恬静中见秀润,结体舒展生动,率真自然,印章之中有种浓浓的“金石气”,直逼秦汉之源。云林堂接山堂4.奚冈技法传承梳理奚冈,九岁能作隶书,笔意超逸,楷书从褚遂良出。善画,山水得董其昌法,列清代画史乾嘉四家之一,有《冬花庵烬余稿》《蒙泉外史印谱》行世。奚冈篆刻与其说取法秦汉印章,不如更直接地说白云峰主应如是住他取法于丁敬,甚至同辈好友黄易对他也有影响。其图7实作为“西泠四家”之一,后三家临摹丁敬印作其实后期指1782—1795年,这时的蒋仁属于成熟定就是必修课。也正是奚冈看见了丁敬篆刻的神采之处,型期,用刀稳准狠,冲切结合,心手相应。代表作如自己的篆刻才能有方向,为他后期冲淡清和的篆刻风蒋仁所刻“扬州顾廉”一印,这方印是浙派短刀碎切格打下坚实的基础。的典型代表作。追其渊源,我们也可以在丁敬所刻印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奚冈篆刻技法不仅师从丁章中找见,如丁敬“扬州罗聘”印与蒋仁“扬州顾廉”敬,也受到黄易的影响。所以他的篆刻风格更为稳定,作一对比便可知。但是这两方印不管从结字,还是线条、作为浙派篆刻承上启下的重要衔接人物。章法,如出一辙,可见此时蒋仁之功力。还有一类如二、“西泠四家”风格差异蒋仁所刻“真水无香”一印,此印也是蒋仁的代表作。“西泠四家”前期风格都属于摹刻古代印章和借此印在刀法上还是以短刀碎切为主,字法结体规整;鉴同时期印人较多的时期,同时也在逐渐地完善自己从章法来看,左边“水无”二字以横向排叠为主,右的篆刻风格。他们四家因为用刀风格相同,所以出来边“真香”二字以纵向排叠为主,里面线条凝练,有“提的线条质感也类同。但是究其本质,随着他们的风格按”,有疏密,意趣横生。趋于成熟,受个人以及其他因素影响,又展现出了他682022年第12期
4印学论坛们自己独特的篆刻风格。所以这里我们选择“西泠四家”独特的篆刻风格。成熟期的代表作来看他们之间的风格差异。4.奚冈之遒劲1.丁敬之高古奚冈在“频落庵主”的印款中有云:“印刻一道,在清代篆刻史上,丁敬走自己尊重传统、更追求近代惟称丁丈钝丁先生独绝,其古劲茂美处,虽文、发展变化的艺术道路。他在前期为篆刻开拓出了广阔何不能及也,盖先生精于篆隶,益以书卷,故其所辄的天地,但是到后期还是回归秦汉传统,使他的印作与古人有合焉。”由此可见,奚冈把丁敬的篆刻总结为展现出高古清刚的艺术特色。“金石气”和“书卷气”的营造,奚冈在他的印作中2.蒋仁之古秀注入了“书卷气”,所刻印章有冲淡清和的独特面目。四家印风,蒋仁是与丁敬距离最近的一位,他得奚冈四十八岁所刻朱文“两般秋雨庵”一印,以丁敬印精神。他在“真水无香”印款中有云:“叹砚林小篆入印,清新空灵而又含蓄。整体一气呵成,线条丁居士之印,犹涴花诗、昌黎笔,拔萃出群,不可思议。流畅自然,穿插避让等关系的运用和谐统一,极具“书[6]当其得意,超秦、汉而上之,归、李、文、何未足比拟。”卷气”。再如他所刻白文“凤雏山民”一印,以隶法入印,蒋仁知丁敬篆刻高妙所在,所以他选择从简拙入手,结体方正,线条厚重,用短刀碎切而成,刀痕较为明显,追求“印尚生涩”的高境界,最后形成了自己沉着古章法构思精妙,风格逸秀古雅。此印注入的“金石气”穆的独特篆刻风格。居多,但是里面隐隐约约也透露出“书卷气”,一种文从蒋仁后期印作中可以看出浙派典型风格已渐渐人气息跃然谱上。确立,线条挺拔而富有变化,印文转折处方圆并用。综上,我们对“西泠四家”各自成熟时期的代表整体章法呈对角线,大小变化、错落皆显得和谐统一。作进行分析,在“共性”中找见了他们的“个性”。他这是他四十岁所制,风格成熟,犹显沉着古穆。们释放个性的创作思路,为沉闷的印坛注入了新力量。3.黄易之淡雅[7]蒋仁在夸赞他“有透蓝出铜之妙”的时候也毫注释:不客气地批评他“迩来黄九小松学力最深,不免摹仿[1]鲁迅.致魏猛克信[C]∥林贤治.鲁迅思想录[8]习气”,丁、蒋印章中那种多彩的章法样式,在黄[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225.易刀下已成为某种定式,所表达出来的印章已为一种[2]罗榘.西泠八家印选序[C]∥刘江.中国篆柔和与纯熟所代替。刻聚珍·第六卷[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黄易早期就已经表现出他淡雅的篆刻艺术风格,2017:180.如他在“金石刻画臣能为”的边款中云:“古文篆隶之[3]方小壮.“浙派”宗师丁敬研究[D].南京:南[9]存于今者,惟金石为最古。”观此印,线条柔和安静,京艺术学院,2003:5.但是静中有动,线条厚重,从中也可以看出变化,用[4]朱剑心.金石学[M].北京:文物出版社,切刀刊刻,用刀内敛含蓄,浑厚古朴,深得汉印之神。1981:1.没有丁、蒋的那种古穆苍茫,所以醇厚渊雅就是黄易[5]阮元.小沧浪笔谈[C]∥刘江.中国篆刻聚珍·第八卷[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81.[6]韩天衡.历代印学论文选[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1999:728.[7]韩天衡.历代印学论文选[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1999:726.[8]韩天衡.历代印学论文选[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1999:727.两般秋雨庵凤雏山民[9]韩天衡.历代印学论文选[M].杭州:西泠印社图8出版社,1999:731.2022年第12期69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