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李涛传》载“郇王十...以两《唐书》墓志对比为中心_张静

《宋史·李涛传》载“郇王十...以两《唐书》墓志对比为中心_张静

ID:83240602

大小:324.51 KB

页数:5页

时间:2023-08-09

上传者:139****0482
《宋史·李涛传》载“郇王十...以两《唐书》墓志对比为中心_张静_第1页
《宋史·李涛传》载“郇王十...以两《唐书》墓志对比为中心_张静_第2页
《宋史·李涛传》载“郇王十...以两《唐书》墓志对比为中心_张静_第3页
《宋史·李涛传》载“郇王十...以两《唐书》墓志对比为中心_张静_第4页
《宋史·李涛传》载“郇王十...以两《唐书》墓志对比为中心_张静_第5页
资源描述:

《《宋史·李涛传》载“郇王十...以两《唐书》墓志对比为中心_张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2023年第1期史学史研究No.1,2023总189期JOURNALOFHISTORIOGRAPHYSerialNo.189■■■■■■■■■■■史林偶拾■■■■■■■《宋史·李涛传》载“郇王十一世孙”考辨———以两《唐书》墓志对比为中心张静(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河北保定071000)[中图分类号]K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332(2023)01-0118-05李涛为唐朝皇族之后,一生仕宦历经五代宋初:后汉拜相、后周封莒国公、宋初拜兵部尚书。其子孙多入仕于宋,为当时显赫的仕宦家族。关于其祖先,《旧五代史》《新五代史》《辽史》①中均无载,《宋史·李涛传》②记为“唐敬宗子郇王玮十一世孙”。③由于唐朝皇族后裔的身份对李涛家族入仕发展增益颇多,故其后世子孙在墓志中也提及其为唐朝宗室之后的身份以显尊荣。④目前,学界在对李涛五世孙、六世孙的研究中⑤,直接引用《宋史·李涛传》的记载,将其祖先上溯至唐朝“郇王玮十一世孙”。由于《宋史》中关于唐朝“敬宗郇王玮”的记载非常简略,《旧唐书》《新唐书》中也有矛盾之处,相关研究没有进行厘清,因此下面就李涛的祖先唐“敬宗子郇王玮”进行考辨。一、《宋史·李涛传》中“敬宗子郇王玮”与两《唐书》之矛盾《宋史·李涛传》中所记李涛为唐朝敬宗子郇王玮的十一世孙,其中敬宗子郇王与郇王李玮的[收稿日期]2022-12-04[作者简介]张静,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宋史、辽史。[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招标项目“历代国家治理的历史底蕴与当代价值”(项目编号:LSYZD21003)、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宋代宰辅日常生活研究”(项目编号:2021BLS006)阶段性成果。①李涛之弟李澣,在后晋灭亡后,随辽太宗耶律德光北迁入辽。世宗耶律兀欲在位时,授其翰林学士。穆宗耶律璟即位,李澣累迁工部侍郎。接兄李涛密信后,李澣以求医为名,欲南逃汴梁,被捉回禁锢于奉国寺六年,后因撰写《太宗功德碑》被释放,加礼部尚书。其传未有关于其祖先的记载。见《辽史》卷103,《文学上·李澣传》,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1598-1599页。②《廿二史札记》对此评价:“赵(昂)〔晁〕、李谷、窦贞固、李涛、赵上交、张锡、张铸、边归谠、刘涛等并未官于宋,则传之何为?或以《五代史》无传,不得不于《宋史》存之,然李谷、李涛在五代尚有事迹可纪,其余本不足书,乃一概入之列传,仍不过叙其历官,如今仕途之履历而已,此亦成何史策。”赵翼著,王树民校证:《廿二史札记校证》卷24,《宋史排次失当处》,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514页。③《宋史》卷262,《李涛传》,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9060页。④如李涛六世孙李邴神道碑《资政殿学士中大夫参知政事赠太师李文敏公邴神道碑》便忆其先祖,提及其先祖郇王。⑤李涛五世孙李昭玘为北宋著名文学家,李涛六世孙李邴于南宋拜尚书右丞又改参知政事,官至宰相。李昭玘为北宋后期著名文学家,学界对其研究较多且集中在其诗文方面,有孙建芳的《李昭玘研究》(安徽大学2017年硕士学位论文);梁珍的《李昭玘及〈乐静集〉研究》(2017年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袁静的《李昭玘诗文校注》(广西民族大学2020年硕士学位论文)。118

1史学史研究2023年第1期记载与《旧唐书》《新唐书》相矛盾。首先,唐敬宗无子封为郇王。唐敬宗李湛(824—827年在位)为穆宗李恒长子。关于其子嗣,《旧唐书·敬宗五子》载:“悼怀太子普、梁王休复、襄王执中、纪王言扬、陈王成美。”①《旧唐书·文宗下》又载:“敬宗皇帝第二子休复、第三子执中、第四子言扬、第六子成美等,宜开列土之封,用申睦族之典。休复可封梁王,执中可封襄王,言扬可封纪王,成美可封陈王。”②敬宗李湛长子早薨,第二、三、四子于《本纪》《列传》均有记载可查,而《文宗下》中缺第五子,陈王成美记为第六子。清人罗士琳在所撰《旧唐书校勘记·梁王休复》中引张宗泰之说,认为“据上文敬宗五子之语及排行次第,六当作五。”③故《旧唐书·文宗下》应是将第五子的次序错记为了第六子,敬宗并未有第六个儿子。此外,从时间上推测,唐敬宗李湛至李涛不足百年,一般一世约为三十年,百年间内传十一世不符合时间逻辑。因此,唐敬宗李湛的五子中并未有封为郇王之人,《宋史》中李涛为唐敬宗子郇王的记载有误。其次,在唐朝的宗室中,封为郇王者共有三位,三人名讳均无李玮之名。第一位为郇王李廉,字素节,唐高宗李治第四子,于高宗显庆二年(657)“徙封素节为郇王。”④此郇王李廉,如上所述,在时间上也可以排除为李涛之先祖。第二位有郇王之称的是唐顺宗子晋陵郡王李緫,顺宗贞元二十一年(805)“四月壬寅,封弟谔为钦王,諴珍王;进封子建康郡王经郯王……晋陵郡王緫郇王。”⑤李緫虽封为郇王,但如上所述,从时间上可以排除李涛不是其十一世孙。第三位为唐太祖景皇帝李虎第六子,后追封为郇王。此郇王为唐世祖元皇帝李昞之弟,唐高祖太武皇帝李渊之六叔。可以确定此郇王应是隋朝人,为李渊建唐后所追封。以一世约为三十年来看,从隋朝至李涛出生的五代与十一世甚为符合,因此《宋史·李涛传》中所记郇王应为李虎第六子,下文会详加论述。二、墓志可证郇王名为李祎唐太祖景皇帝李虎第六子郇王名讳在《旧唐书》中有“李袆”与“李祎”之别。《旧唐书》将唐朝宗室列传分书,故郇王名字的记载多出现于传记之中,如《长平王叔良传》中载:“长平王叔良,高祖从父弟也。父袆,隋上仪同三司,武德初,追封郇王。”⑥又如《旧唐书·李回传》中却将郇王记为了“李祎”,原文为:“李回字昭度,宗室郇王祎之后。父如仙。回本名躔,以避武宗庙讳。长庆初,进士擢第,又登贤良方正制科。”⑦又,李涛六世孙《李邴神道碑》中所记郇王名讳也不相同。《周必大全集·资政殿学士中大夫参知政事赠太师李文敏公邴神道碑》载:“公讳邴,字汉老,系出唐郇王袆。其十一世孙涛仕五代为相,入本朝历兵部尚书,生水部郎中承休,公高祖也。”⑧此神道碑在文渊阁《四库全书》中,郇王名为①《旧唐书》卷175,《敬宗五子》,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538页。②《旧唐书》卷17,《文宗下》,第570页。③罗士琳等:《旧唐书校勘记》卷58,《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284册,第674页。④《新唐书》卷3,《高宗》,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8页。⑤《新唐书》卷7,《顺宗》,第206页。⑥《旧唐书》卷60,《长平王叔良传》,第2345页。⑦《旧唐书》卷60,《李回传》,第4501页。⑧周必大撰,王蓉贵、[日]白井顺点校:《周必大全集》之《庐陵周益国文忠公集卷70·平园续稿30》,四川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643页。注:此《周必大全集》以通行善本欧阳棨刊本为底本也称瀛塘别墅本,与四库本可做对比参考。119

2《宋史·李涛传》载“郇王十一世孙”考辨“祎”。①以上记载郇王名讳的差异,还需唐朝当世人墓志以证明。李涛直系祖辈墓志现未有出土,其宗族子孙部分出土墓志可做考证。现从其唐代宗族石刻、墓志中的记载旁证郇王名为李祎而非李袆。郇王房宗室墓志中有对郇王名讳的记载,如《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祠部员外郎》记:“新表郇王房:陈留太守、长平郡公、追封郇王祎子叔良,长平王,谥肃。”②又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李励已墓志《大唐故皇四从叔壮武将军行右卫勋一府中郎将押右厢引驾仗上柱国上邽县开国男公墓志铭并序》中记:“君即郇王祎之玄孙,长平王叔良之曾孙,华阳公孝斌之孙,赠杭州司马思谌之元子也。”③再如,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李知新及妻刘氏墓志铭《皇四从叔故太中大夫行青州长史上柱国府君墓志铭并序》载:“公讳知新,字知新,陇西狄道人也。五代祖景皇帝。高祖郇王,讳祎。曾祖新兴王,讳德良。”④最后,唐郇王第六代直系孙李眈墓志铭《唐故乡贡进士陇西李君墓志铭》中同样提及郇王之名:“大唐景皇帝,帝第七子祎,豁达大度,器量恢弘,元皇帝相埒,封郇王。君讳眈,字遐威,景皇帝七代孙。”⑤大唐景皇帝为太祖李虎,其第六子李祎封郇王,与元皇帝唐世祖李昞为兄弟。综上,唐朝当世人墓志可证明唐李虎第六子郇王之名是为“李祎”而非“李袆”。此外,《新唐书·宗室》中记:“郇王祎,为隋上仪同三司。生子叔良、德良、幼良。”⑥《新唐书·宗室世系上》也记:“郇王房:郇王祎”。⑦《新唐书》中关于郇王均记为李祎,故不再分别列举。也由此可知,郇王李袆的误记最早是于《旧唐书》中出现,欧阳修在编撰《新唐书》时已对《旧唐书》中误记郇王李祎为李袆做出了考证并改订。三、《新唐书》记李涛为郇王世孙之可信李涛是否为李虎第六子郇王李祎之后?《新唐书·宗室世系上》可知郇王房世系关系,其中查得李涛确实为唐太祖李虎第六子郇王李祎的十一世孙(见表1)。表1又《宋史·李涛传》中后附其孙《李仲容传》,且《隆平集》载:“李仲容,字仪父,济阴人。唐郇王祎十三世孙。祖涛,国初为兵部尚书。”⑧由此可知,李仲容为唐郇王十三世孙,李涛又为李仲容祖父,故李涛是为郇王十一世孙,与《新唐书》世系所记吻合。此外,据墓志资料中郇王李祎的记载也可进一步推算李涛的身份。唐李琡墓志铭《唐孟氏家①且此神道碑在文渊阁《四库全书》中记载:“公讳邴,字汉老,系出唐郇王祎,其十一世孙涛仕五代为相。入本朝历兵部尚书。生水部郎中承休,公高祖也。”周必大:《文忠集》卷69,《平园续稿29》之《神道碑9》,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147册,第736页。②劳格、赵钺著,徐敏霞、王桂珍点校:《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卷22,《祠部员外郎》,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887页。③见于彭兴林主编《籍合网·中华石刻数据库》,《唐代墓志铭》之《大唐故皇四从叔壮武将军行右卫勋一府中郎将押右厢引驾仗上柱国上邽县开国男公墓志铭并序》。④彭兴林主编:《籍合网·中华石刻数据库》,《唐代墓志铭》之《皇四从叔故太中大夫行青州长史上柱国府君墓志铭并序》。⑤彭兴林主编:《籍合网·中华石刻数据库》,《唐代墓志铭》之《唐故乡贡进士陇西李君墓志铭》。⑥《新唐书》卷78,《李汉传》,第3520页。⑦《新唐书》卷70,《宗室世系上》,第1990页。⑧曾巩撰,王瑞来校证:《隆平集校证》卷14,《李仲容》,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407页。120

3史学史研究2023年第1期妇陇西李夫人墓志铭并叙》中言:“夫人皇族,太祖景皇帝之十一代孙,明州刺史、赠礼部尚书讳諝之孙,今宗正卿名从乂之女。”①李琡为唐景宗皇帝的第十一代孙,去世时间为公元871年时年35岁,则生年应为公元836年。《宋史·李涛传》载:“建隆二年,涛被病。”②建隆三年,尹勋擅自斩陈琲等十人,李涛上书请求斩首尹勋以谢百姓。③此事件后“涛卒,年六十四”④并“以兵部尚书莒国公致仕。”⑤故李涛去世时间为建隆三年,即公元962年,由此可推算李涛出生年为公元898年。如李涛为郇王李祎第十一代孙,则是太祖景皇帝李虎的第十二代孙。太祖景皇帝十一代孙李琡生年为公元836年,史料记载中李涛族辈上晚李琡一代,李涛生时约为公元898年,与李琡相差62年,符合一代人的年龄间隔。根据史文对比推算,可确定李涛的唐朝后裔身份为唐郇王李祎的第十一代孙,《新唐书》中所记郇王房世系可信。四、《宋史·李涛传》误记“敬宗子郇王玮”之原因《旧唐书》《新唐书》中“玮”“祎”“袆”三字相混淆,是《宋史·李涛传》误记李涛为“敬宗子郇王玮十一世孙”的重要原因之一。“玮”“祎”字相混淆。《旧唐书》中有载:“吴王恪,太宗第三子也。武德三年,封蜀王,授益州大都督,以年幼不之官,十年,又徙封吴王。”⑥吴王恪“有子四人:仁、玮、琨、璄,并流于岭表。”⑦第二子李玮于“神龙二年,追封朗陵郡王礼也。”⑧《新唐书》校勘之时已注意到朗陵王李玮名讳多有误记的情况,其校勘记言:“以朗陵王玮子褕嗣‘玮’,各本原作‘祎’。”⑨由此可知史籍中朗陵王名讳“玮”与“祎”字已有混乱使用的情况。不仅如此,“祎”与“袆”因字形相似,于史籍人名中同样出现错乱。如唐太宗之曾孙,吴王恪第三子李琨之子多显赫,⑩10被封为信安王。⑩11史籍中将信安王李祎与李袆之名混淆。《旧唐书》在同卷前后便已出现此类情况,《旧唐书·太宗诸子》中将信安王记为“李袆”,正文却记载为“李祎”。如下:“琨子祎。祎少有志尚,事母甚谨,抚弟祗等以友爱称。”⑩12值得注意的是,同卷前后“信安王”与“信安郡王”的记载也有不同。⑩13以下对《旧唐书》中信安王“李祎”与“李袆”不同名字的记载做表以示(见表2)。①彭兴林主编:《籍合网·中华石刻数据库》,《唐代墓志铭》之《唐孟氏家妇陇西李夫人墓志铭并叙》。②《宋史》卷262,《李涛传》,第9062页。③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建隆三年三月戊午,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63页。④《宋史》卷262,《李涛传》,第9062页。⑤王明清撰,田松清校点:《挥麈录·后录》卷3之53,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68页。⑥《旧唐书》卷76,《吴王恪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650页。⑦《旧唐书》卷76,《吴王恪传》,第2650页⑧《旧唐书》记:“玮早卒。中兴初,追封朗陵王。”《旧唐书》卷76,《成王千里传》,第2651页。李玮墓志《大唐故朗陵郡王墓志铭并序》记:“神龙二年,追封朗陵郡王礼也。”此墓志现收藏于私人之手,其墓志铭录文见贺玉萍的《朗陵王墓志铭历史与文艺价值》(《洛阳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第44页。)王玮追封时间两处记载有所差别以墓志为准,故《旧唐书》中兴初年追封朗陵王有误,应是神龙二年追封为朗陵郡王。⑨《新唐书》卷80,《李道古传》,第3584页。⑩10开元中,吴王恪第三子李琨继承其父吴王的封号,其原文载:“开元中,以子祎贵,追封吴王。”《新唐书》卷80,《吴王琨传》,第3567页。⑩11开元十二年(724)“改封信安郡王。十五年,服除,拜左金吾衞大将军、朔方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兼摄御史大夫。”《旧唐书》卷76,《信安王袆传》,第2651页—第2652页。⑩12《旧唐书》卷76,《信安王袆传》,第2651页。⑩13“王”与“郡王”意义不同,一般情况下先封为郡王,王为死后追封。121

4《宋史·李涛传》载“郇王十一世孙”考辨表2信安王“李祎”信安王“李袆”《旧唐书卷十肃宗》记:“十八年,奚、契丹犯塞,以上为河北道《王晙传》中记:“晙卒后,信安王祎于幽州讨奚吿捷,奏称军元帅,信安王袆为副,帅御史大夫李朝隐、京兆尹裴伷先等八总士咸见晙与蕃将高昭领兵马先军讨贼,上闻而嗟异久之。”①管兵以讨之。”②《裴耀卿》中记:“二十年,礼部尚书、信安王祎受诏讨契丹,诏《牛仙客传》中记:“开元二十四年秋,代信安王袆为朔方行军以耀卿为副。”③大总管,右散骑常侍崔希逸代仙客知河西节度事。”④《吐蕃传》中记:“十七年,朔方大总管信安王祎又率兵赴陇“时礼部尚书、信安王袆为朔方节度使,殿中侍御史李宙劾之,右,拔其石堡城,斩首四百余级,生擒二百余口,遂于石堡城置驿召将下狱。袆既申诉得理,融坐阿党李宙,出为汝州刺史,在振武军,仍献其俘囚于太庙。”⑤相凡百日而罢。”⑥《契丹传》中记:“二十年,诏礼部书信安王祎为行军副大总管,领众与幽州长史赵含章出塞击破之,俘获甚众。”⑦上述《旧唐书》中将信安王之名同时记为了“祎”与“袆”,后代史书《新唐书》《资治通鉴》中信安王之名均记为“李祎”,此处说明不再各自罗列。目前可见唐代墓志中找到了两方信安王的关键线索,第一方为《衢州龙兴寺故律师体公碑》,其载:“信安王袆赵太常颐真、郑庶子倬、李中丞丹、前相国李梁公岘皆为此州,躬往围绕。”⑧另外一方为《太子右庶子王公神道碑》有载:“若夫军旅之事,公能兼之,故信安王袆张忠敬引以咨度。”⑨以上两方墓志均明确记载信安王之名为“袆”字。此外,熊飞校注的《张说集校注》中,对其诗文附有解题,解题中对信安王均记为李袆。⑩10综上所述,以墓志记载信息为准,信安王之名是为李袆,朗陵王是为李玮。又结合《旧唐书》中同卷前列信安王“李袆”,而后正文又记为“李祎”的情况可知,《旧唐书》在编撰时信安王名讳已经出现前后文错误的情况,继而影响后世史书将信安王名讳误记。以上论述中唐郇王、朗陵王、信安王三人名讳字形相近,且三人同为唐朝宗室,史籍记载中三字混淆误记使用现象明显。由此,《宋史·李涛传》中将郇王“祎”误记为“玮”,便是因朗陵王李玮之名在古籍记载中已有李祎误记的事实。此误记使元人修《宋史》时将朗陵王李玮与郇王李祎相混淆,将郇王误记为了李玮。最后,上文已有提及五代史书中未立李涛传,《宋史》所撰的《李涛传》最为常见。实际上,北宋初期宋廷已为李涛立传。《挥麈录》中有此条记载:“本朝有传载三朝史中”。《三朝国史》于仁宗天圣八年(1030)书成,其主要以北宋前三朝《实录》为参考,今已佚。元修《宋史》时多参考宋朝国史,故而依此为李涛立传。关于《宋史》将李涛先祖误记为敬宗,是为鲁鱼亥豕之讹。笔者大胆猜测与李虎谥号为景皇帝有关。景与敬二字发音相近,元人将景误以为敬字。且宋人在述祖时行文习惯较为简单,如:其祖孙传中叙述先祖多以“郇王祎”论述。元人在修传时又常多加字于其间,直接添加朝代唐;仓促成书中也并未考其庙号与谥号之分,又冠以“宗”字于其后,故而将景皇帝子郇王十一世孙记为了敬宗子郇王十一世孙。(责任编辑汪高鑫)①《旧唐书》卷93,《王晙传》,第2989页。②《旧唐书》卷10,《肃宗》,第239页。③《旧唐书》卷98,《裴耀卿传》,第3080页。④《旧唐书》卷130,《牛仙客传》,第3196页。⑤《旧唐书》卷196,《吐蕃传上》,第5230页。⑥《旧唐书》卷150,《宇文融传》,第3221页。⑦《旧唐书》卷199,《契丹传》,第5353页。⑧董诰等编:《全唐文》卷319,《衢州龙兴寺故律师体公碑》,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236页。⑨董诰等编:《全唐文》卷313,《太子右庶子王公神道碑》,第3177页。⑩10“开元十八年,张九龄在桂州任,与信安王李袆很难相交。”张说著,熊飞校注:《张说集校注》卷13,《赞铭箴记·皇帝马上射赞》,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661页。“本月十日,至华阴,因见岳神,遂亲制岳庙碑序,命张说为铭,并同时命华州刺史徐知仁与信安王李袆为勒碑使。”《张说集校注·补遗》,《西岳太华山碑铭》,第1582页。12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