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238347
大小:1.90 MB
页数:3页
时间:2023-08-08
《“五术”医学人才培养理念下...体四翼”课程体系构建与探索_杨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时珍国医国药2022年第33卷第12期LISHIZHENMEDICINEANDMATERIAMEDICARESEARCH2022VOL.33NO.12“五术”医学人才培养理念下《中医内科学》“一体四翼”课程体系构建与探索∗杨晗,张怡,李胜涛,李斌,富晓旭,曾进浩(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四川成都610075)摘要: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类本科专业学生最先接触的临床核心课程,对学生中医思维能力构建和临床诊疗能力培养具有极为重要的塑构意义。课程组在国家倡导医学教育改革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围绕“学、仁、道、技、艺”五术医学人才培养目标,以“提升中医思辨能力、临床综合能力、传承创新能力”为教学设计核心导向,推动“仁心仁术”思政教育,构建以《中医内科学》为主,《中医内科临床能力训练》《名家病案解析》《中医内科诊疗实训》《中医内科接诊技能与临床思维》为辅“一体四翼”课程体系,在促进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规范化建立和临床诊查技能渐进性提升的同时,培养“大医精诚”人文情怀,实现知识、能力与素养的有机融合。关键词:“五术”;中医内科学;“一体四翼”;课程体系构建DOI标识:doi:10.3969/j.issn.1008⁃0805.2022.12.65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05(2022)12⁃3036⁃022020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2教学痛点探析指导意见》,指出要以新内涵强化医学生培养,加强救死扶伤的《中医内科学》课程涉及多个脏腑系统的生理病理与辨证论道术、心中有爱的仁术、知识扎实的学术、本领过硬的技术、方法治,教学内容繁杂,教学重难点诸多,与前期开设的中医基础学理科学的艺术的教育(简称“五术”医学教育),把医学生培养为医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与方剂学等课程联系密切且融合交叉,对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人民健康守护者。教育部吴岩司长指出,课学生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要求较高。案例式教学可以明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理念的提高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中医诊疗的效果,体验中“最后一公里”。在国家大力倡导医学教育改革创新的时代背景医药博大精深的魅力,而新冠疫情的突如其来至绵延不绝,给临下,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推进课程改革创新是全方位提升中医床实训课程的床旁教学带来诸多困难。标准化病人情景模拟教药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是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一流本科课程学是目前医学院校运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教学方式,虽然从一定程的核心理念。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类本科专业学生最先接触的度上解决了传统病案讨论式教学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度不临床核心课程,是中医基础课程和专业临床课程的衔接桥梁,对高等问题,缓解了疫情期间床旁教学困难、临床师资匮乏、病人不学生中医思维能力构建和临床诊疗能力培养具有极为重要的塑配合教学等现状,但专业标准化病人招募具有局限性、培训成本构意义。课程组基于“五术”医学人才培养理念,以提升中医辨较高、日常管理维护不易,绝大多数高校没有专业教学团队,标准证思维能力、临床综合能力、传承创新能力为课程观,构建了《中化病人也多由老师或学生扮演,模拟的病人缺乏真实性、生动感,医内科学》“一体四翼”课程体系,为高阶性医学人才提供了多维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如何投学生所好,将“智能+教度培养途径,供其他中医临床专业课程参考。育”融入课程教学设计,注重教学形式的先进性、互动性,为枯燥1课程发展情况单调的课堂注入思想活力与灵魂,触发学生生命的内源性学习《中医内科学》课程创建于1956年我校建校初期,是开设最力,引导学生从课堂到临床思维的转换,形成规范严谨的临床诊早的中医临床基础课程之一。2008年获批四川省精品课程,疗思维方式,提高胜任临床的综合能力,培养“敬佑生命、大医精2014年获批四川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17年获批“十三五”四诚”的人文情怀,是突破传统中医内科教学瓶颈、提升教学效果川省高等学校精品在线课程,2018年上线国家在线开放平台“学的关键点。堂在线”,2019年获批四川省普通高校应用型本科示范课程,3“一体四翼”课程体系构建与探索2020年获批四川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2021年获批3.1发挥《中医内科学》课程群主导作用,打好理论根基,厚积四川省线上一流本科课程;2021年推荐国家第二批线上线下混扎实的“学术”合式一流课程。3.1.1优化“MOOC+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增强翻转效果,实现智慧课堂目前混合式教学已逐渐成为高等医学教育主流模式,纵观各大线上教育平台,精品课程线上资源不胜枚举,如何结合专业特点,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因材施教,设计出真正利于学生收稿日期:2022⁃03⁃03;修订日期:2022⁃11⁃08基金项目:四川省首批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中医内科学”;核心能力培养的混合式教学方案,最大程度发挥线上线下一体化四川省第二批线上一流本科课程“中医内科学”(川教函教学的价值,是课题组不断探索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的主要关注[2020]458号);点。自2019年,《中医内科学》将线上教学纳入课程教学大纲规成都中医药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JGYB2019008);划,围绕教学重难点,划分线上线下教学内容和学时(总学时为成都中医药大学青年教师教学骨干提升计划(成中医校90学时,线上27学时,线下63学时),线上利用MOOC(学堂在[2020]140号)线)教学平台,划分难易度,将驱动式任务设定作为线上教学设作者简介:杨晗(1984⁃),女(汉族),山东日照人,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计的导向,针对学习内容采用“测(基础知识点测试)、问(小组疑医学院副教授,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中医内科学教学及临床科研工作.∗问汇总)、答(组间答疑-教师答疑)、画(小组思维导图)”四部曲通讯作者简介:李斌(1987⁃),男(汉族),山西高平人,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副教授,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中医内科学教学及临床科研工的方式监管学生的学习过程。线下课堂在运用传统讲授法的同作.时,采用SPOC(校内掌上金课)平台进行“测”(随堂测试)、“论”·3036·
1LISHIZHENMEDICINEANDMATERIAMEDICARESEARCH2022VOL.33NO.12时珍国医国药2022年第33卷第12期(小组讨论)、“答”(提问抢答)、“评”(下课前学生评价)提升课教师进行总结反馈,全班学生对本次课堂教学进行评价。该课程堂活跃度,重视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自我激励、自我成长,真正自2020年开课以来,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对分交互式学习过程实现了教学决策数据化、评价反馈即时化、交流互动立体化的智深受学生好评,学生在驱动式学习任务的引导下自主研习讨论,[1]慧课堂。剖析名家医案,在自身知识结构得以重塑和强化的同时,传承名3.1.2创新教学评价体系,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相融合,培养高医大家的学术经验和思想,增强专业自信、中医文化自信,感悟敬阶性人才《中医内科学》课程于2014年秋季学期起采用形成性畏生命、患者至上的人道主义精神,培养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的方式构建考评体系,为充分调动学习积爱无疆的医德素养。极性、主动性与自觉性,不断丰富学生学习形式,突出核心能力培3.4《中医临床基本诊疗技术》承上启下,提升岗位胜任力,具养,在优化过程考核的成绩构成要素、考核方式及分值比例方面备本领过硬的“技术”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基础理论架通临床各[4]积极探索,建立了特色鲜明的中医内科学复合型成绩评价体系,科实践的桥梁,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在前期基础课程在形成性评价中将MOOC+SPOC的线上教学进行全程管理纳中学到的中医诊疗知识比较分散,综合运用思维尚未建立,在学入过程考核,同时创新性地纳入了对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科研基习中医内科学初期,不能很好的将中医的望闻问切诊查技术、辨础能力的评估,教师根据课程知识构成,设置多个灵活的主题,供证选方用药的诊疗思路与具体的患者相结合,缺乏以“患者为中学生选择。学生分组后(5~7人/组),借助自主学习平台、图书心”的诊疗思维模式,容易成为只会做病案题的“纸医生”。《中馆、网络资源等,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完成文献检索、论文撰写、医临床基本诊疗技术》是《中医内科学》的临床技能加强课,主要PPT制作和汇报,训练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技能、多途径获取并整采用“主题情景剧演绎”的形式,围绕“四诊技能”“误诊再分析”合资源、归纳总结知识、语言组织和表达的能力,学生该项成绩在“经方新用”“有趣的中药”“情境医患沟通技巧”等开展主题教小组成绩基础上根据分工情况适当调整。期末考试采用题库系学,每次课一个不同主题的情景剧。教师根据国家执业中医师考统机考的形式,严格按照“教考分离”原则出卷,试题由客观题和试大纲遴选中医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编写案例脚本(基础版)发放主观题两类构成,总分100分。试题中基础知识考核占50%,综给学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主题内容对脚本进行编排、课堂合能力考核占30%,高阶能力考核占20%。演绎、组织互动并进行自我评价反馈,最后教师点评,组间互评。3.2SP教学融入《中医内科临床能力训练》,缩短医患距离,践该课程于2019年获批我校创新创业课程,独特的情境主题教学行心中有爱的“仁术”《中医内科临床能力训练》是与《中医内科模式为学生带来了观影般的课堂新体验,寓教于乐,在有趣的情学》同期开展的配套实验课程,总学时36学时,主要采用标准化景剧中强化了病史采集与归纳能力、病因病机综合阐释能力、病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简称SP)教学、病案讨论与床旁教学势转化把控能力、方药化裁运用能力、灵活变通的医患沟通能力,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学生接诊与辨证论治等临床综合能力的培解决了学生前期基础课程中碎片化知识不能有机结合为临床所训,逐步掌握沟通技巧与人文关怀,提升医学生责任感与使命感,用的问题;解决了学生在后续课程学习中难以将中医临证思维一培养大医精诚的医者素质。其中SP情景教学是我院中医内科学以贯之的问题;解决了中医临床综合运用能力中基本诊疗技术不教研室课程教学改革的特色与亮点,该教学团队组建于2017年扎实的问题。8月,由8名教学导师与12名SP组成,所有成员均参照国际标3.5《中医内科诊疗实训》将方法论与实操相结合,鱼渔共享,准化病人教学规范要求,经过社会遴选、培训、考核,进入教学团掌握科学方法的“艺术”《中医内科诊疗实训》是针对中医专业队,自2018年春季起,SP教学形式已常规引入五年制、八年制、(大三年级)开设的临床能力加强课程(夜间选修课),此时学生九年制中医学专业的中医内科实验课程中(占总课时30%)。它已完成《中医内科学》课程的学习,基本掌握了内科常见病证的是以中医内科病史采集训练为途径,通过SP“患者”、“教学指导诊断及辨证论治原则。该课程采用教学门诊小班教学的模式,每员”、“反馈者”三重身份的角色扮演,与学生面对面进行教学互次课10~12名学生,请真实门诊患者走进一体化模拟诊疗室,由动,缩短医患距离,在临床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将医者仁心的职业临床工作和教学经验丰富的高级职称中医医师担任指导老师,与素养渗透于每一个学习任务中,触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跟诊学生共同完成病史采集、诊断鉴别、辨证拟方等,随后由助教中医情怀及工匠精神,关注患者身心感受,重视病人心理健康,掌带领学生进入中药房完成所拟处方的中药辨识、抓取、煎煮,同时握心理疏导技巧,培养“医者仁心,患者至上”的崇高理念,进而成立随访小组定期与患者保持沟通记录治疗后病情变化。这种提升医患沟通技巧,营造和谐就诊气氛,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教学模式将中医治疗理论(中药学、方剂学)、临床思维理论(整该教学模式的实施缓解了疫情期间床旁教学资源有限、病人配合体观、辨证论治、恒动观)与实际案例紧密相合,突出中医诊疗的度不高教学等临床见习现状,弥补以往医患沟通教学中由人文类完整性,充分发挥学生在中医临床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医[2]教师纯理论教学难以结合临床实际,案例缺乏生动性等不足。学生对中医常见病、多发病的深刻认识。带教老师在教学中能够3.3《名家医案解析》活化中医思维,感悟“大医精诚”,传承救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临床技能水平,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存在的死扶伤的“道术”名医是医术精湛的群体,更有高尚的医德,名问题,纠正学生不正确或不规范的技能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体医用中药精当而效佳,展现中医简、效、验、廉优势,示人以临证触悟基础理论与临床运用的结合方法,感受鱼渔共享的学习过程,类旁通的分析方法,诠释中医临床思维,学生通过医案学习,传承增强专业自信、文化自信,做有技艺、有医德、有情义、有温度的[5]名医的学术经验和学术思想,孕育自身的创新潜质和活力,更能“艺术”医生。增强其专业自信、文化自信,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4结语[3]动作用。《名家医案解析》是针对我校长学制中医学专业开设在国家大力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时代背景下,中医药院校为的专业限选课程,以古代名医经方案例、近现代中医名家医案为培养具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不断探索奋进。《中医内科学》作为一切入点,配以理法方药运用思路和方法的讲解分析。采用对分教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它源于临床,亦是为了解决临床问[6]学的方式,研习的名家医案由教师遴选50%,学生(以小组为单题,实现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和融合。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革位)分享50%;每个医案设置小组学习任务,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新,传统“填鸭式”讲授法已逐步被多元化课程活动方式所取代,讨论,围绕“任务完成度”、“我的新思路”、“我要考考你”三个主基于综合性强、应用性强的课程特点,围绕“学、仁、道、技、艺”五题进行小组发言,梳理本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分享讨论时碰撞术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的《中医内科学》“一体四翼”课程体系,强出的新火花新思路、提出1~2个“难倒”其他小组的问题,最后调基础知识重温与方法论实训有机结合,不断触发学生内源性学·3037·
2时珍国医国药2022年第33卷第12期LISHIZHENMEDICINEANDMATERIAMEDICARESEARCH2022VOL.33NO.12习动力,为后续临床课程的有效学习夯实基础,引导学生提升自[3]孙丽霞,薛博瑜,方祝元.《中医内科名家医案讲析》教材编写创新身智慧价值和生命意义,从“专业成才”升华至“精神成人”。思路[J].药学教育,2020,36(4):30.[4]胡鸿毅,方祝元,吴伟.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参考文献:2021.[5]杨成.浅谈中医药教育中“五术”医学人才的培养[J].科学咨询[1]唐瓷.智慧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1,10(科技人文),2021,15(4):28.(30):101.[6]朱磊,葛畅畅,沈洪.中医内科学教学中临床思维培养探析[2]李杰,彭桂英,赵进喜,等.“课程思政”理念下中医内科课程协[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1,19(12):57.同育人的路径探索[J].中医教育,2019,38(6):33.基于个性化培养的《中药制药创新实践》课程建设与思考∗李存玉,郑云枫,程建明,潘林梅,彭国平(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江苏南京210023)摘要:针对中药制药创新实践课程教学中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基于一流专业建设和人才个性化培养需求,通过“学生-教师”“理论-实践”“教学平台-科研转化”三维协同,构建个性化培养方案,探索“基础强化-能力提升-项目孵化”的学生创新能力评估模式。实践表明,通过打破时间、空间、人员的限制,合理配置实验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求知热情,培养学生辨证的科学思维和创新的科研精神,实现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协同提升。关键词:中药制药创新实践;个性化培养;教学反思DOI标识:doi:10.3969/j.issn.1008⁃0805.2022.12.66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05(2022)12⁃3038⁃03[6]创新人才的个性化培养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力提升,面的氧化分解,学生围绕抗氧化策略、精制方式,提出了相应科对多样性的培养模式,需要根据时代发展的社会需求和专业培养学问题并设计方案时,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目的不明确、方案缺[1]定位综合考虑。2019年江苏省教育厅发布的《加快培养一流乏可行性、团队成员懈怠等问题。采用传统的主题实验开设模式人才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实施意见》中指出:聚力构建协调发展、难以解决上述难题,因此开展个性化培养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特色鲜明、质量优良的多样化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人才培养为了解决上述教学问题,通过“学生-教师”、“理论-实践”、“教体制机制创新和教学模式深度转变,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平台-科研转化”的三维协同,打破时间、空间、人员的限制,发展需要。因此,高等教育要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立足学生个性探索“基础强化-能力提升-项目孵化”的学生创新能力评估模化特质,打造一流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提升教育质量,培养适应社式,激发学生的求知精神,培养学生辨证的科学思维和创新的科[2,3]会发展和行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研精神,实现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双提升。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制药专业为江苏省一流专业建设点,所1建设思路属“中药学”是教育部双一流学科及江苏省优势学科,专业注重1.1典型案例中药制药创新实践的前期课程为中药制药化学宽基础、强适应性,注重基础理论及其与生产应用实际相结合,面和中药制药分离技术,其中氧化反应作为中药制药化学的知识向中药现代化建设需求,强调中药生产过程与质量控制等实践创点,围绕中药成分分子结构、物化性质、促氧化和抗氧化策略进行[4,5]新能力训练。其中,中药制药创新实践课程,在学生具备了系统讲授。学生通过自主选题,进行热毒宁注射液制备工艺合理中药制药化学、中药制剂、中药制药分离与技术等专业知识背景性考察,发现金银花中的绿原酸类酚酸是热毒宁注射液的主要抗的前提下,着重锻炼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围绕科病毒和抗炎成分,在制剂生产中的醇沉精制环节,绿原酸等酚酸学问题提出、方案设计、项目执行、效果评价系统展开,系统的培类成分均会发生转变,直接影响制剂质量[7]。学生自主组建课养学生科研思维,提升创新实践能力。题小组,围绕绿原酸类酚酸稳定性,提出相应科学问题和解决方课程的开设采取主题性实验,以热毒宁注射液制备时的醇沉案,见表1。溶液精制工艺为例,在常压及减压浓缩时均会引起绿原酸类酚酸1.2现状分析以表1中的项目组2提出的醇沉工艺替代研究为例,通过网络资源查阅中国知网《水提醇沉法及其替代方法的研究进展》、《膜分离技术替代中药醇沉工艺适宜性的初步研究》收稿日期:2022⁃04⁃24;修订日期:2022⁃11⁃13(https://www.cnki.net/),中国大学MOOC《中药制药化学》(ht⁃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2021JSJG320);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十四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tps://www.icourse163.org/),南京中医药大学网络教学平台《中(YB151);药制药分离技术》(http://e.njucm.edu.cn/meol/index.do),整理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2020YB001)醇沉替代技术的应用现状、技术特点,并进行可行性评价。作者简介:李存玉(1985-),男(汉族),江苏徐州人,南京中医药大学副1.3方案设计根据科学问题设定研究主题,综合研究现状设计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中药制药实践教学和科研工方案,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内容、技术路线、预期结果以作.及可行性分析,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提交,由指导教师反馈修改意∗通讯作者简介:彭国平(1963-),男(汉族),江苏金坛人,南京中医药大见并进行实验指导。依托药学院实践教学基地资源,聘请校外专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药新药开发研究工作.家作为导师指导小组成员,通过开题报告的形式进一步完善实验·3038·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