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223478
大小:18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3-08-09
《如何发现的楼兰古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发现楼兰1900年3月下旬。斯文·赫定的探险队从罗布荒原的水源地六十泉(“阿提米希布拉克”)出发,由北向南穿越荒原。3月28日下午3点,经过了一处古代佛教寺院遗址,队伍做了短暂停留,继续前行。图2-2-2发现了许多中文文书的“三间房”图2-2-1楼兰遗址一角傍晚宿营,驼队“临渴掘井”,发现仅有的一把铁锨遗失在白天路经的遗址。罗布人、向导奥尔得克动身北返,铁锨必须找回。第二天黄昏,奥尔得克带着铁锨赶上了南行的队伍。他告诉赫定:昨晚后半夜刮起了大风,他一度迷了路,闯入另一个遗址。那地方遍地是散乱的木雕,他特意带回来一块精美雕板作样品。第二天,驼队按既定路线前行,启程时赫定许诺:明年这个时候,一定再到这一带来寻访人类失落的文明。当时,谁也没有意识到这便是从史册上消失了十几个世纪的西域古国楼兰即将复显于世的前兆。1901年春,赫定回到了这一带。1901年3月3日。穿越一片低矮的土垄时,步履蹒跚的骆驼突然止步,停在一个挡住去路的庞然大物面前,这是巨大的佛塔,佛塔脚下,气势恢宏的古城分布在一道运河两岸。古城如同中了魔法而睡去,异样的沉静使赫定为之震慑,似乎城中居民刚匆匆离去,他们就接踵而至了。一辆马车的巨大木车轮才修补完好等待重装,一栋房舍荆门半掩似乎主人知道有远客将临……除佛塔,古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建筑物是由四堵厚实的墙壁分割成的三间房屋。后来,佛塔成了古城象征;那建筑物则被称为“三间房”,此地出土的重要文物大都出自“三间房”墙脚下一处有两千年历史的垃圾堆。从楼兰古城的发现开始,探索楼兰文明之谜成了20世纪的世纪话题。至今,LOU-LAN不但是使用率颇高的英文词汇,罗布泊以及楼兰王国,已经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章节,在日本就连小学课本里也有关于楼兰的内容。4
1前几年,外国学者用三维动画恢复了楼兰古城的原貌。用电脑制作的古城相当生动,特别是那条横贯城市的运河——孔雀河,但动画展示的城市风格与我的想象迥异。楼兰在公元5世纪就废弃了,除了佛教,它不可能有别的文化内涵。楼兰王国是西域古国,有发达的文明,但具体到楼兰古城,当然是华夏文化在西域的结晶。“复原”楼兰古城,在斯文·赫定、亨廷顿、斯坦因、桔瑞超们生活的20世纪前半期根本不可能,它应该体现出楼兰考察的一系列成果,应该与21世纪新的研究走向一致。所以,我们必须回到源头上去,不但要追溯楼兰的发现经过,还要重新梳理楼兰研究史。1902年赫定回到瑞典,立即将古城出土的文物交给德国的汉学家们(先是康拉第,以后是赫尔曼)进行研究。人们不大知道的一个事实是,他们的研究曾得到了当时在德国的中国学者蔡元培的协助。研究结论一出,学界为之震惊:在这流沙覆盖了十几个世纪的古城找到的木简和残纸上都出现了此地的汉文地名,它就是见于《史记》、《汉书》的丝绸之路重镇楼兰。这是西部探险发现第一次在辉煌史册中找到了出处依据。康拉第出版了《斯文·赫定在楼兰发现的文书与其他物品》一书,但他的去世使工作出现了暂短中断。很快,研究由赫尔曼继续做下去。上世纪30年代,第一部关于楼兰与丝绸之路的著作《楼兰》问世。《斯文·赫定在楼兰发现的文书与其他物品》与《楼兰》都曾译成多种文字,惟独没有中文版。事实上在这之前很久我就知道,《楼兰》在六七十年前就已经译成中文了,但译稿下落不明,所以不为人所知。1968年,我到新疆“接受再教育”,临行前,向父亲的挚友冯至伯伯辞行。冯至伯伯是我自幼就熟悉的长辈,冯伯伯、冯伯母对我情同父母。知道我要到新疆去,冯伯伯送了我一本书,那就是赫定的名著《亚洲腹地旅行记》(又名《我的探险生涯》)。这本书一直伴随我度过了十余年的“接受再教育”的艰难生涯。1981年我与冯伯伯一起谈楼兰探险与彭加木,当时他告诉我,冯伯母(姚可崑教授)在20世纪前期曾应人之请将赫尔曼的《楼兰》从德文译成了中文,译稿交出后,就再无下文。4
22003年,冯伯母以百岁高龄去世。追悼会后冯至伯伯的长女冯姚平告诉我,她在母亲遗物之中找到了一部不完整的《楼兰》译稿,这种失而复得让我激动不已,因为这是双重意义上的发现。经过努力,特别是请高中甫先生将冯伯母遗稿阙失的部分翻译完成,楼兰发现史与研究史上的第一部专著终于呈现在读者面前。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姚可崑、高中甫所译《楼兰》,对于探索失落的西域古代文明具有特殊的意义:迄今为止它是关于楼兰的标志性(或说阶段性)成果;它必将引起更多、更深入的对楼兰王国的考察与研究。它是连接我们与斯文·赫定之行的桥梁,它将引导我们再次推开古城楼兰的大门。发现楼兰,是20世纪新疆探险发现的开端。读赫尔曼的《楼兰》,等于回到了发现楼兰的现场,每一个想对楼兰、对新疆古代文明史有比较深入的了解的人,都不应错过这本书。(本文图片均选自《楼兰》一书。)《楼兰》[德]阿尔伯特·赫尔曼著,姚可崑,高中甫译,新疆人民出版社摘引自:《光明日报》2006-06-1305:10(杨镰)楼兰之死楼兰是汉代时西域的一个国家,是当时“丝绸之路”上繁华一时的著名都市,可是后来被风沙掩埋了。1900年,人们在罗布泊附近的茫茫沙漠中,发现了楼兰的遗址,楼兰之谜被逐步揭开。透过残存的古城布局、古塔、佛寺、墓地、烽火台、古水道等遗址、遗迹,依稀可见当年这块绿洲的繁荣景象。据记载,塔里木盆地被流沙湮没的城池就有40多座。后来,考古学家又在这里发掘到佉卢文书。有趣的是佉卢文书中还有一条关于砍伐树林的处罚条令,规定说,不论是谁,凡连根砍断一棵树,要处罚马一匹;砍掉树枝者,要处罚一头母牛。这简直就是当时的“森林保护法”。2000年前的古楼兰人,为什么要制定这样的法则呢?而且砍了一棵树,就要被罚去一匹马,也实在太严厉了吧?这条法令和楼兰之死有没有关系呢?我们可以推测一下,一种可能是:楼兰人非常清醒地懂得,没有树木就没有楼兰的繁荣,城市就会被风沙吞没,所以定下这条法令,世代相传。可后来,惟利是图的人们终于把先人的警告抛到一边,大肆地砍伐森林,最后导致了楼兰的死亡;另一种可能是:有一天,人们发现乱砍滥伐已使沙漠围城,生态系统几乎崩溃,便匆忙颁布了保护树木的法律,可惜一切都已来不及了。仔细想想,中国和整个世界的历史不都是一部自然生态遭到破坏,导致沙进人退的历史吗?受害者又岂止一个楼兰!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这里早在六七千年前就出现了仰韶文化,中华民族的先祖皇帝生活在这里,历史上夏、周、秦、汉和唐代,都把都城建在这里。这片土地上创造了多么灿烂的古代文明啊。4
3那时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比现在好得多:山上生长着茂密的森林,到处是面积广大的草地,成群的动物出没其中;那时黄土高原上还有许多河流湖泊,飞鸟无数,栖息其间。那些都为当时的人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和舒适的生存环境。但是从汉代特别是从唐代以后,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逐渐恶化。主要原因就是人类对自然界的不合理利用。人口的增加需要更多的耕地,人们只好开垦天然植被。草地、森林和灌木林随之一片片消失。同时,人们还大量需要建筑材料和燃料,也造成森林的面积大为缩小。植被破坏导致土壤侵蚀加剧。许多天然湖泊消失了,生态环境恶化,经济文化的大衰退终于发生。唐代以前,黄土高原地区是全国经济文化的中心,今天却成了全国大多数贫困县所在地。在那里,文明虽然还没有楼兰那样彻底消失,但也是日益艰难。一个地区生态环境破坏起来很容易也很快,但恢复起来却很困难也很慢。因为自然环境的形成往往需要数万年、数十万年乃至数百万年的时间,人类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把它破坏掉,但恐怕连后悔和改过的机会都没有了。今天,沙漠离首都北京已不足70千米了,要是在北京就能看见沙漠,那我们的生活成什么样子了?摘引自:重阳,李爽编著,环保新概念100,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2:p215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