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206339
大小:1.50 MB
页数:7页
时间:2023-03-08
《山东省烟台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烟台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书写,绘图时,可用2B铅笔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2021年3月14~16日,一场大范围强沙尘暴影响我国,北方多地先后遭受严重影响。这是近10年来我国遇到的强度最大,影响最广的沙尘天气。下图示意2021年3月14日14时世界海平面的气压分布(局部),据此完成1~2题。1.此时沙尘暴强度大的主要原因是()A.甲地气压偏低B.东南季风强盛C.地形区域差异大D.甲乙间气压差大2.图中乙地天气系统控制下()A.气流上升,利于扬尘B.气流下沉,利于扬尘C.气流上升,抑制扬尘D.气流下沉,抑制扬尘自然界中水体转换形式多样。下图为陆地水体相互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13.图b中能较好反映图a所示陆地水体相互关系的是()A.①B.②C.③D.④4.下游河段可能发生图a所示关系的河流是()A.伏尔加河B.密西西比河C.黄河D.莱茵河我国沿岸流始于渤海湾西部,自北向南有辽南沿岸流(图中①)、鲁北沿岸流(②)、苏北沿岸流(③)、浙闽沿岸流(④)等。读冬夏季我国沿岸流分布图,完成5~7题。5.与图示同纬度日本暖流流经海域相比,我国沿岸流流经海域盐度较低是由于()A.降水量少B.河流汇入多C.蒸发量小D.海域较封闭6.下列有关苏北沿岸流的描述正确的是()A.导致海水等温线向北凸出B.冬季较弱,夏季较强C.受长江入海径流影响显著D.使沿岸地区增温、增湿7.浙闽沿岸流方向随季节变化,其主要原因是()A.海水温度随季节变化B.日本暖流流向随季节变化C.海水盐度随季节变化D.季风风向发生季节变化马尾藻海,是大西洋中一个没有岸的“海”,大致在北纬20°~35°、西经35°~70°之间,覆盖大约500万~600万平方千米的水域。结合下图完成8~10题。
28.马尾藻海西部海域洋流的流向及性质是()A.向北、寒流B.向南、暖流C.向北、暖流D.向南、寒流9.与同纬度大陆西岸海域相比,马尾藻海西部海水()①温度较高②温度较低③盐度较高④盐度较低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10.在帆船时代,马尾藻海被称为“海洋的坟地”,主要是因为该海域位于()A.东北信风带B.副热带高气压带C.盛行西风带D.赤道低气压带海洋-大气之间进行着广泛的水热交换,深刻影响着全球环境及其变化。读某海域全年日均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单位:×0.484W/m3)等值线图,完成11~13题。11.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的主要方式是()①洋流热量输送②海-气之间对流③海面长波辐射④蒸发潜热输送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12.图中中低纬度海域数值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大气运动B.洋流分布C.天气变化D.太阳辐射13.图中向大气输送热量最少的海区()A.雨雾天气较多B.浮冰和冰山广布C.渔业资源较丰富D.盐度比周围海域高读我国陆地自然景观类型分布与水热条件关系示意图,完成14~15题。
314.下列对自然景观分布规律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沿X方向热量增加B.沿X方向干燥程度增加C.沿Y方向纬度增加D.沿Y方向海拔增加15.与M所表示的自然景观类型相一致的地区是()A.内蒙古高原B.长白山地C.塔里木盆地D.江南丘陵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多米尼加地处伊斯帕尼奥拉岛东部,境内地势起伏大,气候差异大,东北部降水量1500-2500毫米,西南部年降水量为500-1000毫米,其西南部的A湖湖面低于海平面,为成水湖。下图为多米尼加等高线地形图。(1)指出多米尼加所处的风带及盛行风向。(4分)(2)判断多米尼加东北部的气候类型,并分析其成因。(6分)(3)说明多米尼加西南部A处形成咸水湖的气候条件。(4分)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洞庭湖流域是长江中游重要的生态保护区。资水是洞庭湖重要的支流,从上游至下游地貌依次为高山峡谷、山间盆地、低山丘陵、冲积平原。某地理兴趣小组对资水流域的年输沙量进行了监测(见下曲线图),通过监测过程中发现,该时段流域内降水量年际变化小,河流径流量无明显变化趋势。为了进一步研究资水河段的水文特征,特别建立了冷水江、桃江两处水文站,并做了部分资料汇总(见下表格)。
4平均流最(m3/s)平均含沙置(kg/m3)降水量(mm)冷水江4000.3681448桃江8110.0841833(1)据图说出资水流域年输沙量的变化特征,并推测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6分)(2)比较图中两水文站所测河流水文特征的差异,任选一个水文站分析其原因。(6分)(3)简述洞庭湖的生态效益。(2分)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拉尼娜现象就是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异常变冷的情况,也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东南信风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致使西部比东部海平面增高将近60厘米,西部海水温度升高,气压下降,潮湿空气积累形成台风和热带风暴,东部底层海水上翻,致使东太平洋海水变冷。材料二:2007-2008年因中等强度的拉尼娜现象,夏季东亚季风明显增强,冬季我国南方遭受了大范围的低温雪灾。2020年整个冬天,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数据显示,拉尼娜现象的概率或达到75%。而日本气象局更是对外公布,拉尼娜现象已经形成,其中有90%的概率会贯穿北半球的冬季。这一现象很可能会影响到我国的冬季气候。(1)请在下面拉尼娜现象发生示意图中用箭头正确表示出该海区海水运动方向。(3分)(2)拉尼娜现象的发生,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具有__________性。当拉尼娜现象发生时,热带太平洋东部海域气流呈__________(填“上升”或“下沉”)运动。(2分)(3)根据材料,描述拉尼娜现象的形成过程。(6分(4)简述拉尼娜现象对我国天气与气候的不利影响。(4分)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5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生物等地理要素,随着地理位置和地势的变化呈现出规律性的演变,从而形成纷繁复杂而又有规律的自然景观。下图为甲、乙两座山脉的自然带垂直分布示意图。(1)指出甲、乙两座山脉垂直自然带带谱的主要差异(至少两方面),并判断哪个山脉所处纬度位置更低。(6分)(2)指出甲山脉各自然带在该山脉南、北坡出现高度的差异,并分析可能的原因。(4分)(3)乙山脉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南、北坡,坡度基本相同,气温相当,但南坡的雪线却低于北坡,试说明可能的原因。(2分)烟台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参考答案及评分建议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题号12345678答案DAACBCDC题号9101112131415答案ABDBCBD二、非选择题(共4个小题,55分)16.(14分)(1)所处风带:东北信风带;盛行风风向:东北风。(4分)(2)热带雨林气候(2分)受来自海洋的信风影响;位于山地的迎风坡;沿岸暖流增温增湿。((答出其中2条即可,4分)(3)流域内降水较多,大量盐类物质随河流水汇入湖泊;所处纬度较低,气温较高,蒸发旺盛,水分大量流失而使湖水盐度逐渐升高。(4分)
617.(14分)(1)特征:总体呈动态减少趋势;2000年后输沙量更低(明显降低);年际变化大。(或年输沙量最大值出现在1970年,最小值出现在2010年)(任答2点即可,4分)原因:修建水库,植树造林等改善生态环境;降水有年际变化。(任答1点即可,2点)(2)差异:冷水江水文站比桃江的径流量小;冷水江比桃江的含沙量大;冷水江比桃江的流速快。(任答2点即可,4分)原因:冷水江水文站位于中(上)游,汇水面积小;流经山区,(地势起伏大)河流落差大,河流侵蚀搬运能力强;年降水量较少,因此径流量较小,流速较快,含沙量较大。(任答2点即可,2分)或:桃江水文站位于下游,汇水面积大,流经平原,(地势平坦)河流落差小侵蚀搬运能力弱、泥沙沉积,年降水量较多,因此径流量较大,流速较慢,含沙量较小。(任答2点即可,2分)(3)调节河流径流量,减少洪涝灾害;调节局部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任答2点即可,2分)18.(15分)(1)(3分)(2)整体;下沉。(2分)(3)东南信风增强;将热量通过洋流带到西部海域,使西部海域温度升高,上升气流增强;进一步增强秘鲁寒流;使东部海域温度进一步降低,下沉气流增强。(6分)(4)台风天气增多;冬季气温比常年更低(出现冷冬);夏季风倾向于增强,降水空间分布不均,易出现北涝南旱。(答出其中2条即可,4分)19.(12分)(1)差异∶乙山脉垂直自然带带谱比甲山脉丰富(种类多);甲山脉基带(山麓自然带)为落叶阔叶林,乙山脉基带为热带雨林带;相同类型的自然带,在甲山脉分布的高度比乙山脉低。(答出两条即可,4分)乙山脉所处纬度更低。(2分)(2)同一自然带出现的高度南坡高于北坡。原因∶该山脉位于北半球温带地区,南坡为向阳坡,热量条件更好,因此南坡自然带分布海拔高于北坡。(4分)(3)该山脉位于南半球赤道附近,南坡为信风的迎风坡,降水量较多,因此雪线较低。(2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