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190005
大小:319.5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23-03-08
《备用电源和备用设备自动投入装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备用电源和备用设备自动投入装置(AAT)一、概述1、AAT:当工作电源因故障被断开,能迅速自动地将备用电源或备用设备投入工作,使用户不致于停电的一种装置。2、明备用和暗备用明备用:装设专用的备用电源或设备;暗备用:没有装设专用的备用电源或设备4、AAT自动投入装置的工作原理:利用工作断路器与ATS投入开关非对应启动ATS,自动将备用电源(或备用设备)合上。
1
2
3二、对备用电源自动投入的基本要求(1)只有当工作电源断开后,备用电源才投入;(2)工作母线不论任何原因失去电压,AAT应动作;(3)ATS只允许投一次;(4)一个备用电源同时作为几个工作电源的备用;(5)备用电源自动投入的时间以对电动机不造成大的冲击电流的情况下越快越好,考虑到停电时间短电动机的残压高反应残压的备自投用时间为1~1.5S(6)备用电源无电压,ATS不动作;(7)应校验过负荷和电动机的自启动;(8)备用设备投入故障应加速保护动作;
4三、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的典型接线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分为电磁型和微机型。不同场合的AAT装置接线有所不同,但其基本组成原理是相同的。为满足上述基本要求,BZT装置应由以下两部分组成:(1)低电压起动部分。当母线因各种原因失去电压时,断开工作电源。(2)自动合闸部分。在工作电源的断路器断开后,将备用电源的断路器投入。目前大型发电厂多采用厂用电快速切换装置来保证供电的连续性。
5四、厂用电切换简述1、快速切换的方式快速切换的方式可按开关动作顺序、起动原因和切换速度进行分类。(1)按开关动作顺序分类有:(以工作电源切向备用电源为例)1)并联切换先合上备用电源,两电源短时并联,再跳开工作电源。这种方式多用于正常切换,如起、停机。并联方式另分为并联自动和并联半自动两种。2)串联切换先跳开工作电源,在确认工作开关跳开后,再合上备用电源。母线断电时间至少为备用开关合闸时间。此种方式多用于事故切换。3)同时切换这种方式介于并联切换和串联切换之间。合备用命令在跳开工作命令发出之后、工作开关跳开之前发出。母线断电时间大于0ms而小于备用开关合闸时间,可设置延时来调整。这种方式既可用于正常切换,以可用于事故切换。
6(2)按起动原因分类有:1)正常手动切换由运行人员手动操作起动,快切装置按事先设定的手动切换方式(并联、同时)进行分合闸操作。2)事故自动切换由保护接点起动。发变组、厂变和其它保护出口跳工作电源开关的同时,起动快切装置进行切换,快切装置按事先设定的自动切换方式(串联、同时)进行分合闸操作。3)不正常情况自动切换有两种不正常情况,一是母线失压。母线电压低于整定电压达整定延时后,装置自行起动,并按自动方式进行切换。二是工作电源开关误跳,由工作开关辅助接点起动装置,在切换条件满足时合上备用电源。
7(3)按切换速度分类有:1)快速切换在工作母线失去电压后的瞬间即进行切换。快速切换的整定值有两个,即频差和相角差,在装置发出合闸命令前瞬间将实测值与整定值进行比较,判断是否满足合闸条件。2)短延时切换在工作母线失去电压后经过一短的延时后进行切换。3)同期捕捉切换实时跟踪残压的频差和角差变化,尽量做到在反馈电压与备用电源电压向量第一次相位重合时合闸。(当采用发一变一线路组接线方式,而起动(备用)电源则由附近220或110KV变电站)4)残压切换当残压衰减到20%—40%额定电压后实现的切换。残压切换虽能保证电动机安全,但由于停电时间过长,电动机自起动成功与否、自起动时间等都将受到较大限制。5)长延时切换在以上切换方式均无法实现时或由于系统或辅机原因而不能采用以上方式时进行的切换,即在跳开工作电源开关足够长的时间后再合上备用电源。
82、MFC2000-2型快切装置简介(1)硬件组成目前广泛采用的MFC2000-2型快切装置硬件系统构成如下图所示。采用双CPU系统,其中主CPU完成测量、逻辑和切换等主要功能;从CPU完成显示、通信、打印等辅助功能;主从CPU间通过双口RAM进行数据交换。
9
10图1-2微机备用电源自投装置的硬件结构图
11(2)软件组成快切装置软件有两大部分,分别由主CPU和从CPU完成。如下图所示。主CPU的软件包括开关量输入检测、电流电压计算、切换动作、试验、信号、自检等模块,以及采样、频率相角计算的中断服务程序。从CPU软件包括液晶显示、打印、通信、GPS对时等模块。
12
13MFC--2000备用电源自投装置的程序逻辑框图如下图所示。
14(4)主要功能1)监测、显示功能2)切换功能3)低压减载功能4)闭锁报警、故障处理功能5)起动后加速保护功能6)事件追忆、录波、打印、通信、GPS对时功能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