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2高考语文专题6+文言文阅读-第6讲+文言文阅读之文言翻译关注词类活用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考点18文言文阅读之文言关注词类活用【命题趋势】词类活用是文言文的重中之重,一般不单独考核,放到翻译中考核,尤其在翻译中逐点赋分,再则往往虚词表达某种句间关系,理解词类活用是理解文意的关键。平时要注意积累,掌握一些规律。【真题再现】【2019年高考课标1卷】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答案】(1)便在皇帝面前诋毁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轻没有经验,专想揽权,把许多事情都搞乱了。”【解析】注意以下关键词和特殊句式的翻译:(1)短,形容词作动词,诋毁;擅权,揽权;纷乱,使动用法,使……变得混乱。“乃短贾生曰”是省略句,承前省,主语应是“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参考译文:贾谊认为,从汉兴到文帝经过二十多年,天下已经安定,朝野和睦,应当更定历法,改变所崇尚的颜色,订正法令制度,统一官名,大兴礼乐,便详细草拟了各项仪礼和办法,建议崇尚黄色,遵用五行之说,重新确定官名,全部变更秦朝的法度。文帝刚刚即位,谦恭谨慎,一时还顾不上这些事。但一些律令的更定,以及在京城的诸侯回到封国,都是贾谊出的主意。因此,皇帝和大臣商议,打算把贾谊提拨到公卿大臣的位置。绛侯周勃、颖阴侯灌婴、东阳侯张相如、御史大夫冯敬等人都嫉妒贾谊,便在皇帝面前诋毁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轻没有经验,专想揽权,把许多事情都搞乱了。”因此,皇帝从此也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建议,并派他去作了长沙王吴差的太傅。【考点详解】词类活用主要是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活用。1.名词的活用-18-
1(1)名词活用为动词①两个名词相连,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修饰关系,便是动宾关系或土谓关系,其中一个必然活用为动词。例如:“遂王天下”“大楚兴,陈胜王”中,“王”与“天下”相连,“陈胜”与“王”相连,分别构成动宾关系和主谓关系,两个“王”都活用为动词,“称王”的意思。②名词后面紧跟代词,该名词便活用为动词。例如:“驴不胜怒,蹄之”,“蹄”后跟代词作宾语,在这里是动词,“用蹄子踢”。③名词用在“所”字结构中,便活用为动词。例如:“夜则以兵围所寓舍”,“寓舍”出现在“所”后做动同,“住宿、寓居”的意思。④名词放在副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例如:“樊於期乃前曰”中“乃”是副词,作状语,于是方位名词“前”就活用成了动词,“走上前”。⑤名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因为能愿动词与及物动词组合成谓语,名词前面放上能愿动词,等于名词处在动词的位置上,所以它便活用为动词。例如:“左右欲刃相如”“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中“刃”“水”都活用为动词,分别为“杀”“游泳”之意。⑥名词后面带丁介词结构做补语,这个名词便活用为动词。因为介词结构只能附在谓语动词后面,名词后面带厂介词结构(有的省略介词),就等于名词处在了动词的位置上,于是便活用为动词。例如:“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中“军”后省略了介词“于”,“军”活用为动词,“驻扎”的意思。⑦名词同动词或动宾词组连接时,中间往往省略连词“而”,这个名词便活用为动词。例如:“于是相如前进缶”巾,“前”和“进”之间省略了连词“而”,这里表示前后相连的两个动作,“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2)名词作状语①普通名词作状语a.表示比喻。例如:“嫂蛇行匍伏”。b.表示对人的态度。例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c.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和方式。例如:“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d.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例如:“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②时间名词“日”“月”“岁”作状语a.表示每一。例如:“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b.表示渐进。例如:“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c.表示往昔。例如:“日吾来此也,非以翟为荣,可以成事也”。③方位名词作状语。方位词是名词的附类。单纯的方位词“东”“西”“南”“北”等在行为动词前作状语,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把这些方位词译成现代汉语时,常常需加介词“往”“向”等来理解。例如:“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3)名词的使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翻译为“使(让)……”。例如:“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中“王”为使动用法,“使我称王”。[来源:学科网](4)名词的意动用法-18-
2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即名词含有对宾语怎么样的意思,翻译成“以……为……”“把……当作……”“对……感到……”。例如:“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中“师”为意动用法,“以……为老师”。2.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文言文中,当形容词作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人或事物的某种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例如:“择善而从之”中“善”意为“好的意见”,“险以远,则至者少”中“险”“远”意为“险峻、距离远的地方”,都成了名词。(2)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例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中“穷”作动词,“看尽”;“亲贤臣,远小人”中“亲”“远”都作动词,意为“亲近”“疏远”。(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后跟宾语时,它就可以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为使动用法,“使……变绿”。(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还可以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翻译为“以……为……”“把……当作……”“对……感到……”。例如:“渔人甚异之”中“异”为意动用法,“对……感到奇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中“小”为意动用法,“认为……小”。3.动词的活用(1)动词活用为名词文言文中,动词如果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或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就使动词具有了名词的特点。例如:“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中“谗”“讥”在句中作宾语,作名词,“诬陷、嘲讽的话”;“钩党之捕遍于天下”中“捕”受“之”限制,作名词,“搜捕活动”。(2)动词的使动用法如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的有些动词本来是不能带宾语的,如果带上了宾语,那么该动词就作使动用法,且有“使宾语……”的意思。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活”为使动词,“使……活命”。【对点训练】1.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东昌之战,盛庸、铁铉围成祖数重。张玉战死。事急,能帅周长等殊死斗,翼成祖溃围出。复从战夹河,谭渊死,燕师挫。能至,再战再捷,军复振。(选自《明史·朱能传》,有删改)(1)事急,能帅周长等殊死斗,翼成祖溃围出。【答案】-18-
3(1)军中情况十分危急,朱能率领周长等拼着性命作战,帮助成祖突围而出。【解析】(1)“急”,紧急,危急;“殊死”,拼着性命,竭尽死力;“翼”,名词作动词,掩护,帮助;“溃围”,突围。参考译文:东昌之战,成祖陷入盛庸、铁铉军的重重包围之中,张玉战死。情况十分危急,朱能率周长等殊死作战,帮助成祖突围而出。又随军战于夹河,谭渊战死,燕军受挫。朱能赶到,再战再捷,使燕军重新振作起来。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河州羌率众三万屯于敦波,欲复旧地,守约度洮水击破之,取窖粟食军。羌老弱畜产走南山,左右欲邀之,云可获万万。守约曰:“彼非敢迎战,逃死耳,辄出者斩!”鬼章围岷州,守约提敢死士鸣鼓张帜高山上,贼惊顾而遁,遂知岷州,降其首领千七百人。(节选自《宋史·张守约传》,有删改)(1)守约驻师境上,檄取不置,居数日,械以来,斩于市。【答案】(1)题得分点有:檄,名词作动词,下军令;械,名词作动词,用枷锁拘捕;斩于市,状语后置句,于市斩。参考译文:河州羌族部落首领率三万人马在敦波驻扎,想收复失地,张守约渡过洮水打败了他们,取出他们藏在地窖里的粟米给自己的部队吃。年老体弱的羌人带着牲畜和财产逃往南山,张守约的部下想堵截他们,说可以缴获很多。张守约说:“他们不敢迎战,只是逃命罢了,擅自出击的人斩首!”鬼章包围岷州,张守约带领敢死队在高山上擂响战鼓,竖立战旗,贼兵惊慌得四处张望,仓皇而逃,(张守约)于是担任岷州知州,降服他手下的大小首领一千七百人。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延祐元年,迁刑部侍郎。丞相铁木迭儿专政,一日,召刑曹官属问曰:“西僧讼某之罪,何为久弗治?”众莫敢对,伯启从容言曰:“犯在赦前。”丞相虽甚怒,莫之夺也。宛平尹盗官钱,铁木迭儿欲并诛守者。伯启执不可,杖遣之。(节选自《元史·曹伯启传》)(1)宛平尹盗官钱,铁木迭儿欲并诛守者,伯启执不可,杖遣之。【答案】-18-
4(1)宛平县尹盗取官府的钱,丞相铁木迭儿想一并诛杀守卫的人,伯启坚决不同意(这样做),后来改为杖刑并遣走他们。【分析】(1)“并”,一并;“执”,执意,坚决;“不可”,认为不可以,不同意;“杖”,名词作动词,使用杖刑。参考译文:延佑元年,升任刑部侍郎。丞相铁木迭儿专权秉政,有一天,召集刑部官员问道:“西僧诉讼某人的罪,为什么这么久不办理?”众人中没有人敢回答,伯启从容地说道:“(此案)犯在大赦之前。”丞相虽然非常愤怒,但是没有理由驳斥他。宛平县尹盗取官府的钱,丞相铁木迭儿想一并诛杀守卫的人,伯启坚决不同意(这样做),后来改为杖刑并遣走他们。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会显宗崩,车师复畔,与匈奴共攻恭。恭厉士众击走之。数月,食尽穷困,乃煮铠弩,食其筋革。恭与士推诚同死生,故皆无二心,而稍稍死亡,馀数十人。单于知恭已困,欲必降之。复遣使召恭曰:“若降者,当封为白屋王,妻以女子。”恭乃诱其使上城,手击杀之,炙诸城上。虏官属望见,号哭而去。单于大怒,更益兵围恭,不能下。(《后汉书·耿恭传》)(1)恭乃诱其使上城,手击杀之,炙诸城上。虏官属望见,号哭而去。【答案】(1)耿恭就诱骗匈奴使者上城,亲手砍杀他,并在城上烧烤他。匈奴使者的手下人望见了,大声哭号着离开了。【解析】重点字词:“手”名词作状语,亲手;“炙”烧烤;“诸”兼词,之于;“去”离开。参考译文:正巧显宗皇帝去世,车师国又背叛汉朝,与匈奴一起攻打耿恭。耿恭激励士卒打退了他们。过了几个月,城中粮食吃光了,穷困不堪,就煮铠甲弓弩,吃皮革和弦筋。耿恭一向与将士们坦诚相待,同生共死,所以大家都无二心。但是人却不断地死去,只剩下几十人。匈奴单于探知耿恭已陷入困境,一心要使他投降。派人来诱降耿恭说:“如果投降的话,当封你为白屋王,配美女给你做妻子。”耿恭就诱骗匈奴使者上城,亲手砍杀他,并在城上烧烤他匈奴使者的手下人望见了,大声哭号着离开了。单于大怒,一步增兵包围耿恭,但未能攻下疏勒城。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后牢修诬言钩党,滂坐系黄门北寺狱。狱吏将加掠考,滂以同囚多婴病,乃请先就,遂与同郡袁忠争受楚毒。桓帝使中常侍王甫以次辨诘,曰:“君为人臣,不惟忠国,而共造部党,自相褒举,评论朝廷,-18-
5虚构无端,诸所谋结并欲何为?”滂对曰:“臣闻仲尼之言,‘见善如不及,见恶如探汤’。欲善善同其清,恶恶同其污,谓王政之所愿闻,不悟更以为党。”甫曰:“卿更相拔举,迭为唇齿,有不合者,见则排斥,其意如何?”滂乃慷慨仰天曰:“古之循善,自求多福;今之循善,身陷大戮。身死之日,愿埋滂于首阳山侧,上不负皇天,下不愧夷、齐。”甫愍然为之改容。乃得并解桎梏。(选自《后汉书·党個列传》,有改)(1)欲善善同其清,恶恶同其污,谓王政之所愿闻,不悟更以为党。【答案】(1)想要褒扬善人以及其高尚品德,铲除恶人以及具污浊行为,(我)认为这是推行王政的人所愿听到的,不理解(为什么)把这当做结成朋党。【解析】(1)“善善”,第一个“善”,形容词用作动词,褒扬,第二个“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善人;“恶恶”,第一个“恶”,形容词用作动词,铲除,第二个“恶”,形容词用作名词,恶人;“悟”,理解,明白。参考译文:后来牢修诬告范滂结党营私,范滂获罪被拘禁在黄门北寺监狱。狱吏要拷打囚犯,范滂因为同狱囚犯大多疾病缠身,就请求率先接受刑罚,于是与同郡袁忠争着接受酷刑。桓帝派中常侍王甫按次序审问,王甫责问道:“你作为臣子,不考虑尽忠报国,却共同结成朋党,互相褒扬提拔,评论朝廷,虚构一些没有的事情,你们所有的阴谋策划,都是想干什么呢?”范滂回答说:“我听孔子曾经说过,‘见到善事便争着去做,好像自己赶不上别人一样,见到恶事便马上躲避,好像手碰到了沸水一样。想要褒扬善人以及其高尚品德,铲除恶人以及具污浊行为,(我)认为这是推行王政的人所愿听到的,不理解(为什么)把这当做结成朋党。”王甫说:“你们互相提拔,互为唇齿,有志向不合的,就被你们排斥,你认为这样做对吗?”范滂情绪激昂,仰天叹息道:“古人做好事,能使自身多福;今人做好事,却身遭杀戮。我死之后,希望能埋在首阳山侧,对上,我没有辜负苍天,对下,我无愧伯夷、叔齐。”王甫心怀哀怜,脸色变了。就一起给他们解除了刑具。6.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刘元振字仲举,黑马长子也。随父入蜀,立成都。会商、邓间有警,命黑马往镇商、邓,以元振摄万户,时年方二十。既莅事,号令严明,赏罚不妄,麾下宿将皆敬服之。宪宗伐宋,驻驿钓鱼山,以元振与纽邻为先锋。中统元年,世祖即位,廉希宪、商挺奏以为成都经略使总管万户。宋沪州守将刘整密送款求降,黑马遣元振往受之。诸将皆曰:“刘整无故而降不可信也。”元振曰:“宋权臣当国,赏罚无章,有功者往往以计除之,是以将士离心;且整本非南人,而居沪南重地,事势与李全何异,整此举无可疑者。”遂行。黑马戒之曰:“刘整宋之名将,泸乃蜀之冲要,今整遽以沪降,情伪不可知,汝无为一身虑,事成则为国家之利,不成则当效死,乃其分也。”-18-
6元振至泸,整开门出迎。元振弃众而先下马,与整相见,示以不疑。明日入城。元振释戎服,从数骑,与整联警而入,饮燕至醉,整心服焉。献金六千两、男女五百人,元振以金分赐将士,而归还其男女。(节选自《元史·刘元振传》,有删改)(1)元振释戎服,从数骑,与整联警而入,饮燕至醉,整心服焉。【答案】(1)刘元振脱下军衣,让几个骑兵跟着,与刘整并驾而入城,饮酒到大醉,刘整内心很敬服他。【解析】参考译文:宋泸州守将刘整暗中送钱请求投降,刘黑马派遣元振前去受降。众将都说:“刘整无故投降,不能相信啊。”元振说:“宋权臣当国,赏罚没有章法,对有功之士往往设法除掉,因此将士离心;况且刘整并不是南方人,却据守泸南重地,这种情况与李全有什么不同。刘整此举没有可以怀疑的地方。”于是出发。刘黑马告诫他说:“刘整是宋朝的名将,泸州是蜀地的要冲,现在刘整突然以泸州投降,真假还不太清楚,你不要考虑自己的安危,事情办成了则对国家有好处,不成的话你就应当为国而死,这是你的职责。”元振到了泸州,刘整开门出城迎接。元振撇开众人而先下马,和刘整相见,表示自己并不怀疑。第二天,刘整请他进城。刘元振脱下军衣,让几个骑兵跟着,与刘整并驾而入,饮酒到大醉,刘整内心很敬服他。刘整献金六千两、五百个男女,元振将金分赐给将士,而归还了那些男女。7.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台州黄岩民方国珍入海为乱,诏孛罗帖木儿为江浙行省左丞,泰不华迁浙东道宣慰使都元帅,分兵于温州,使夹攻之。未几,国珍寇温,泰不华纵火筏焚之,一夕遁去。既而孛罗帖木儿密与泰不华约以六月乙未合兵进讨。孛罗帖木儿乃以壬辰先期至大闾洋,国珍夜率劲卒纵火鼓噪,官军不战皆溃,赴水死者过半。孛罗帖木儿被执,泰不华自分以死报国,语众曰:“吾以书生登显要,诚虑负所学,今守海隅,贼甫招徕又复为变,君辈助我击之,其克则汝众功也,不克则我尽死以报国耳。”众皆踊跃愿行。(节选自《元史·泰不华传》)(1)国珍夜率劲卒纵火鼓噪,官军不战皆溃,赴水死者过半。【答案】(1)方国珍夜间率领精锐士卒纵火呐喊,官军不战斗溃散了,跳水而死的超过一半。【解析】(1)“夜”,名词作状语,在晚上;“劲卒”,精锐士卒;“鼓噪”,动词,呐喊;“赴水”,跳水。参考译文:-18-
7台州黄岩人方国珍入海造反,皇帝诏令孛罗帖木儿为江浙行省左丞,泰不华任浙东道宣慰使都元帅,分兵到温州,让他和孛罗帖木儿夹攻方国珍。不久,方国珍进犯温州,泰不华把筏子点燃去焚烧方国珍的船只,贼军连夜逃走。不久孛罗帖木儿暗中和泰不华约定于六月己未(十八)日合兵进攻。孛罗帖木儿却在壬辰(十五)日提前到达大闾洋,方国珍夜间率领精锐士卒纵火呐喊,官军不战都溃散了,跳水而死的超过一半。孛罗帖木儿也被方国珍抓住,泰不华自己料想将以死报国,对众人说:“我以书生的身份担任重要的职务,实在担心辜负了所学的东西。现在我守卫海滨,贼人刚被招安又造反作乱,请大家帮助我进攻敌人,打胜了是你们大家的功劳,打不胜我将以死报国。”大家都踊跃随他前往。8.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赵宏伟字子英,甘陵人。至元十三年,国兵攻宋,宏伟以书谒元帅宋都䴙于军中,奇之,俾以兵略地临江。至吉州,宋主将管忠节、路分邹超悉众出战,宏伟败之,追北二十余里,薄其城,示以祸福,知州周天骥以城降。宋都䴙嘉宏伟有功,赏银三十两,署为吉州参佐官。吉民有为乱者,宏伟设伏桥下,以火攻之,藏战退走,伏发,众蹂践几尽,乘胜捣其巢穴,余党悉出拒战,宏伟旋兵袭其背,斩其渠魁,一州遂安。(节选自《元史·赵宏伟传》)(1)宏伟以书谒元帅宋都䴙于军中,奇之,俾以兵略地临江。【答案】(1)赵宏伟拿着书信到军中拜谒元帅宋都䴙,宋都䴙认为他很奇特,让他带领军队到临江夺取土地。【解析】(1)“奇”,意动用法,认为……奇特;“俾”,让;“略”,夺取。参考译文:赵宏伟字子英,甘陵人。至元十三年,元兵攻宋,赵宏伟拿着书信到军中拜谒元帅宋都䴙,宋都䴙认为他很奇特,让他带领军队到临江夺取土地。至吉州、宋军主将管忠节、路分邹超率领全部军队出战,赵宏伟打败他们,追击败军三中余里,逼近城池,向他们阐明祸福利害,知州周天骥把城献出投降。宋都䴙赞许赵宏伟有功,赏银三牛两,让他代理作吉州参佐官。吉州有作乱的百姓,赵宏伟在桥下设伏,用火攻打,乱贼激战后撤退逃走,伏兵出动,敌众被踩踏,几乎死尽,乘胜捣毁他们的巢穴,余人全部出来抵抗,赵宏伟让军队绕到敌人的背后袭击,杀掉乱贼首领,于是全州安宁。9.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卓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1)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答案】-18-
8(1)天下将动荡不安,不是顺应天命而降世的人才是不能解救的,能使天下安定的人,大概就是你吧!【解析】(1)命世之才:顺应天命而降世的人才。济:解救。安:使动用法,使……安定。其:大概。参考译文:太祖武皇帝,是沛国谯地人,姓曹,名操,字孟德。从小机智灵射,有权谋术数,又任侠仗义,无拘无束,却不从事正当职业,梁国桥玄、南阳何颙认为他非同一般。桥玄对曹操说:“天下将动荡不安,不是顺应天命而降世的人才是不能解救的,能使天下安定的人,大概就是你吧!”董卓废掉新登基的皇帝,将其降为弘农王,而立汉献帝为皇帝,(于是)京城大乱。曹操于是改变姓名,抄小路向东返回家乡到陈留,分散家财,聚集义兵,将借此讨伐董卓。10.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雨歇,取径以南,益露奇境:龈腭摩天,崭绝中断,两崖相嵚,如关斯辟,如刃斯立,是为剑门。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肖其形也。侧足延伫,不忍舍去,遇山僧,更问名胜处,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西北为拂水岩,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十丈。又西有三沓石、石城、石门,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洒,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少霁,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选自《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有改动)(1)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答案】(1)虞山后面有一个石洞通往大海,不时有隐藏的海中生物,人们叫不出它们的名字。【解析】(1)通,通往;时,不时;潜,潜藏的;名,名词作动词,叫出名字,命名。参考译文:雨停了,我们从小路向南出发,沿途不断出现奇丽的景色:两旁龈腭般的山峰直逼云天,险峻的大山仿佛被从中劈开,两边的山崖竞相争高,像那打开的大门,又像那直立的刀刃,这就是剑门。用剑州的大剑、小剑来拟称它,是因为它们的外形相像啊。我两脚斜着站了很久,还是不忍离开。后来遇到山里的僧人,再向他询问山中的名胜之地。僧人指引说南面是太公石室;由南往西是招真宫和读书台;由西往北是拂水岩,水流向下奔腾如彩虹一般,大风逆吹,水沫向上飞溅高达几十丈。山的西面有三沓石、石城、石门,虞山后面有一个石洞通往大海,不时有隐藏的海中生物,人们叫不出它们的名字。我听得懂他的话,想问路前往游玩,但这时山上流云浓密,风不断刮来,非常寒冷,天上不时有雨飘洒,打湿了衣服,使我和客人都难以停留片刻。不一会天放晴了,我们就从虞山的正面下山,困顿疲惫地踏上归途。从此,春雨接连下了二十多天,不能再次去虞山游玩。-18-
9【模拟提升】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杨信,字文实。幼从伯父洪击敌兴州。贼将方跃马出阵前,信直前擒之,以是知名。累功至指挥佥事。正统末,进都指挥佥事,守柴沟堡。也先犯京师,入卫,进都指挥同知。景泰改元,守怀来,寇入不能御。护饷永宁,闻炮声奔还,被劾。朝议以方用兵,不问。累进都督佥事,代能为左副总兵,协镇宣府。上言:“鹿角之制,临阵可捍敌马,结营可卫士卒,每队宜置十具。遇敌团牌拒前,鹿角列后,神铳弓矢相继迭发,则守无不固,战无不克。”从之。天顺初移镇延绥进都督同知明年破寇青阳沟封彭武伯佩副将军印充总兵官镇宋如故延绥设总兵管佩印自信始也顷之,破寇高家堡。三年与石彪大破寇于野马涧。明年,寇二万骑入榆林,信击却之。追奔至金鸡峪,斩平章阿孙帖木儿,还所掠人畜万计。其冬,代李文镇大同。宪宗即位,信自陈前后战功,予世券。成化元年冬,御寇延绥无功,召还,督三千营。毛里孩据河套,命佩将军印,总诸镇兵往御。寇既渡河北去,已,复还据套,分掠水泉营及朔州,信等屡却之。寇遂东入大同。因诏信还镇大同。六年,信与副将徐怒、参将张瑛分道出塞,败寇于胡柴沟,获马五百余匹。玺书奖励。信在边三十年,镇以安静,人乐为用。然性好营利。代王尝奏其违法事,诏停一岁禄。十三年冬卒于镇。赠侯,谥武毅。洪父子兄弟皆佩将印,一门三侯伯。其时称名将者,推杨氏。昌平侯既废,能以流爵弗世。而信独传其子瑾,弘治初领将军宿卫。三传至曾孙炳。(节选自《明史·杨信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天顺初/移镇延绥/进都督同知/明年破寇青阳沟/封彰武伯/佩副将军印/充总兵官/镇守如故/延绥设总兵官佩印/自信始也/B.天顺初/移镇延绥/进都督同知/明年破寇青阳沟/封彰武伯/佩副将军印/充总兵官/镇守如故/延绥设总兵官/佩印自信始也/C.天顺初/移镇延绥/进都督/同知明年破寇/青阳沟封彰武伯/佩副将军印/充总兵官/镇守如故/延绥设总兵官佩印/自信始也/D.天顺初/移镇延绥/进都督/同知明年破寇/青阳沟封彰武伯/佩副将军印/充总兵官/镇守如故/延绥设总兵官/佩印自信始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改元,指皇帝即位时或在位期间改换年号。年号启用的第一年称元年。B.世券,犹“铁券”。明代赐予功臣,使其世代享有特权的凭证,形制如瓦。C.赠侯,“赠”即赐予死者以官爵或荣誉称号;“侯”是封建五等爵位的第二等。D.曾孙,即四世孙,指儿子的孙子,或称孙子的儿子。曾孙的儿子为玄孙。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18-
10A.杨信勇猛果敢,生擒敌将。他早年便随伯父杨洪在兴州抗击敌人,敌将刚跃马来到阵前,他径直上前,擒获敌将,由此出名。后因功升任指挥金事。B.杨信积极进言,力推“鹿角”。他认为“鹿角”临阵可御敌马,结营可护士兵,遇到敌人时可以与团牌、火铳、弓箭配合使用,便于防守,利于作战。C.杨信两镇大同,颇有战功。天顺四年冬,他代李文镇守大同;其后敌寇东人大同,他还镇大同。天顺六年,与部将分道出塞,打败敌寇,荣获褒奖。D.杨信守边有方,却喜营利。杨信在边境三十年,所镇之地安定平静,人们也乐于被他任用;然而他喜欢谋求私利,因此被人揭发,被罚停一年俸禄。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护饷永宁,闻炮声奔还,被劾。朝议以方用兵,不问。(2)已,复还据套,分掠水泉营及朔州,信等屡却之。【答案】1.A2.D3.C4.(1)杨信在永宁护送粮饷,听到炮声逃回,被弹劾。朝廷商议因正是用兵之际,不予追究。(2)不久,敌寇又返回占据河套,分别掠夺水泉营及朔州,杨信等人屡次击退他们。【解析】1.“天顺初”是时间状语,此处应断开;“移镇延绥”省略主语“杨信”,后边谓语动词和宾语完整,应断开;“进都督同知”中,“都督同知”是官职名称,中间不应断开,排除CD。“明年破寇青阳沟”省略介词“于”,应是“明年破寇于青阳沟”,为状语后置句,应在“青阳沟”后断开,排除CD。“延绥设总兵官佩印”中,“总兵官佩印”是“设”的宾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B。整句话的翻译为:天顺初年,他被调动镇守延缓,晋升都督同知。第二年在責阳沟击败敌寇,被封为彰武伯,佩带副将军印,任总兵官,仍然镇守延绥。延绥设置总兵官佩印,是从杨信开始的。故选A。2.D.“曾孙,即四世孙”表述错误,应为“三世孙”。故选D。3.C.“天顺六年,与部将分道出塞……”错,原文有“成化元年冬……六年,信与副将徐怒……”,因此应是“成化六年”。故选C。4.重点词有:(1-18-
11)护饷永宁:省略介词“于”,状语后置,应是“于永宁”,在永宁护送粮饷;闻:听到;以:因;方:正是;问:追究。(2)已:不久;复,又;屡,屡次;却,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参考译文:杨信,字文实。小时候随伯父杨洪在兴州杀敌。贼将刚跃马来到阵前,杨信径直向前擒获他,因此闻名。累积功劳官至指挥金事。正统末年,杨信晋升都指挥佥事,守卫柴沟堡。也先进犯京城,杨信入京护卫,晋升都指挥同知。景泰元年,杨信守卫怀来,敌寇侵入不能抵御。杨信在永宁护送粮饷,听到炮声逃回,被弹劾。朝廷商议因正是用兵之际,不予追究。杨信多次升迁官至都督金事,取代杨能为左副总兵,协助镇守宣府。杨信进言说:“鹿角这种防御,临阵可以抵御敌马,结成营帐可以保护士兵,每队应设置十具。遇敌时团牌在前拒守、鹿角列后,神枪弓箭相继发射,那么防守就无不坚固,作战就无不取胜。”皇上听从了他的计谋。天顺初年,他被调动镇守延缓,晋升都督同知。第二年在責阳沟击败敌寇,被封为彰武伯,佩带副将军印,任总兵官,仍然镇守延绥。延绥设置总兵官佩印,是从杨信开始的。不久,在高家堡击败敌寇。天顺三年,与石彪在野马涧大败敌寇。第二年,敌人二万骑兵侵入榆林,杨信击退了他们。追逐奔逃的敌人到金鸡峪,斩杀敌人的平章阿孙帖木儿,夺回被掠夺的人畜数以万计。这年冬天,杨信取代李文镇守大同。宪宗即位,杨信自述前后战功,皇上给他世代袭用的铁券。成化元年冬天,在延绥抵御敌寇无功,被召回京,督管三千营。毛里孩占据河套,皇上命他佩将军印,总领诸镇士兵前往抵御。敌寇已渡过黄河北去,不久,敌寇又返回占据河套,分别掠夺水泉营及朔州,杨信等人屡次击退他们。敌寇于是向东进入大同,皇上就诏令杨信回去镇守大同。成化六年,杨信与副将徐恕、参将张瑛分兵出塞,在胡柴沟打败敌人,缴获战马五百多匹。皇帝颁发玺书奖励。杨信在边境三十年,镇守的地区因此安定平静,人们乐于被任用。然而杨信生性喜欢谋求利益。代王曾上奏他违法的事情,皇上下令停止他一年的俸禄。成化十三年冬天杨信在镇守的地方去世。被赠予侯爵,谥号武毅。杨洪父子兄弟都佩将印,一门三位侯伯。当时被称为名将的,首推杨氏。昌平侯既已被废除,杨能因流爵不能承袭。而杨信独传其子杨瑾,弘治初年统率将军宿卫。第三代传到曾孙杨炳。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8题。倪思,字正甫,湖州归安人。乾道二年进士,中博学宏词科。累迁秘书郎,除著作郎兼翰林权直。光宗即位,典册与尤袤对掌。故事,行三制并宣学士。上欲试思能否,一夕并草除公师四制,训词精敏,在廷诵叹。权侍立修注官,直前奏:“陛下方受禅,金主亦新立,欲制其命,必每事有以胜之,彼奢则以俭胜之,彼暴则以仁胜之,彼怠惰则以忧勤胜之。”又请增置谏官,专责以谏事。又乞召内外诸将访问,以知其才否。初,孝宗以户部经费之余,则于三省置封椿库以待军用,至绍熙移用始频。会有诏发缗钱十五万入内帑备犒军,思谓实给他费,请毋发,遂定议犒军岁以四十万缗为额,由是费用有节。除礼部侍郎。时李皇后寝预政,因奏:“人主治国必自齐家始家之不能齐者不能防其渐也始于亵狎终于恣横卒至于阴阳易位内外无别甚则离间父子汉之吕氏,唐之武、韦,几至乱亡。”上悚然。除权兵部尚书兼侍读。-18-
12金人求侂胄函首,命廷臣集议,思谓有伤国体。徙礼部尚书。史弥远拟除两从官,参政钱象祖不与闻。思言:“奏拟除目,宰执当同进,比专听佻胄,权有所偏,覆辙可鉴。”既而史弥远上章自辨,思求去,上留之。思乞对,言:“前日论枢臣独班,恐蹈往辙,宗社堪再坏耶?宜亲擢台谏,以革权臣之弊,并任宰辅,以鉴专擅之失。”弥远怀恚,思请去益力,以宝谟阁直学士知镇江府,移福州。嘉定十三年卒,谥文节。节选自《宋史·倪思传》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人主治国必自齐家始/家之不能齐者/不能防/其渐也始于亵狎/终于恣横/卒至于阴阳/易位内外无别/甚则离间父子/B.人主治国必自齐家始/家之不能齐者/不能防其渐也/始于亵狎/终于恣横/卒至于阴阳/易位内外无别/甚则离间父子/C.人主治国必自齐家始/家之不能齐者/不能防/其渐也始于亵狎/终于恣横/卒至于阴阳易位/内外无别/甚则离间父子/D.人主治国必自齐家始/家之不能齐者/不能防其渐也/始于亵狎/终于恣横/卒至于阴阳易位/内外无别/甚则离间父子/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受禅,本为上古时期部落推举首领的方式,也指王朝更迭,新皇帝承受旧皇帝让给的帝位。B.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土地、户口、水利、赋税等,长官为户部尚书。C.内帑,属于皇室私产,皇帝可自由支配,与官帑相对,官帑则是国库的钱财。D.宗社,指宗庙和社稷,宗庙祭祀祖先,社稷庙祭祀土神谷神,古时常被合称泛指国家。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倪思才学卓绝。按照旧例,学士要有一并起草三道制书的能力,皇帝专门就此对他考查,他一个晚上就起草四道令人称道的制书。B.倪思见识高明。他敏锐地发现宋金对峙胜败的关键点,建议执政者做到习俭、行仁、忧勤,增设谏官,并探访慰问将领。C.倪思率直敢谏。当时孝宗在三省分设封椿库作备用军费,后来经常被挪用,他直指其中的弊病所在,受到朝廷关注,情况得到改善。D.倪思性情耿介。史弥远的一些作法干预朝政制度,他提醒皇帝注意前车之鉴并为之出谋献策,引起史弥远的忌恨,便主动请求离职。8.把文中画模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金人求侂胄函首,命廷臣集议,思谓有伤国体。(2)宜亲擢台谏,以革权臣之弊,并任宰辅,以鉴专擅之失。-18-
13【答案】5.D6.B7.B8.(1)金人要求得到用匣封的韩侂胄头颅,皇帝命令朝廷大臣集会商议,倪思认为有伤国家体面。(2)您应当亲自选拔台谏官,来革除权臣专权的弊病,共同任用宰相辅臣,来吸取专任擅权的教训。【解析】5.“防其渐”是一个动宾结构,不可切,排除AC。“阴阳易位”,“阴阳”为“易位”的主语,“内外”为“无别”的主语,应该为两个句子,需要断开,排除B。句意:君主治理国家必然要从整治家庭开始,家都不能整治的,不能够防备微小的浸染。开始时是亲近宠爱,到后来恣肆暴横,最后达到阴阳交换位置,内外无法区别,甚至离间父子感情。故选D。6.B.“掌管土地、户口、水利、赋税等”中的“水利”错误。“水利”由“工部”主管。户部掌管全国户口、土地、赋税、钱粮、财政收支等事。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事。故选B。7.B.“探访慰问”理解有误,结合“又乞召内外诸将访问,以知其才否”分析,(倪思)又请皇帝召见朝廷内外的将官来咨询问话,以便知道他们有没有真正的才干。“访问”意为“咨询问话”。故选B。8.(1)“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用匣装;“集议”,集会商议;“国体”,国家体面。(2)“擢”,选拔;“革”,革除;“鉴”,借鉴。参考译文:-18-
14倪思,字正甫,湖州归安人。乾道二年中进士,屡次升迁官至秘书郎,授任著作郎兼翰林权直。光宗即位,书籍记录和尤袤共同掌管。按照以往惯例,行三制又宣学士。皇上想试试倪思是否能行,结果倪思一个晚上一并起草了四道除授公师的制书,含意辞藻精确敏捷,朝廷上的人都诵读赞叹。(倪思)代理侍立修注官,当面向皇帝上奏:“陛下刚刚接受禅位,金主也是才立的,想要制敌死命,一定要在每件事上都胜过他,他奢侈,就用俭朴胜过他;他残暴,就用仁爱胜过他;他懈怠懒惰,就用忧国勤勉胜过他。”(倪思)又请求增设谏官,让其专门负责向皇帝上书言事。(倪思)又请皇帝召见朝廷内外的将官来咨询问话,以便知道他们有没有真正的才干。当初,孝宗因户部有多余的经费,就在三省设置封桩库来准备军用,至绍熙时挪用情况开始频繁,适逢有诏书说要拿出钱十五万缗放进国库预备犒赏军队。倪思认为实际上是供作他用,请求不要拿出去,而且说:“以往每年存入的,大约是四百六十四万缗。所拿出的钱不到两万缗,如不大力节约,那么封桩库从此就没有钱了。”于是决定犒赏军队每年以四十万缗为限,因此费用有了节制。授任礼部侍郎。当时李皇后逐渐干预朝政,倪思进见上奏:“君主治理国家必然要从整治家庭开始,家都不能整治的,不能够防备微小的浸染。开始时是亲近宠爱,到后来恣肆暴横,最后达到阴阳交换位置,内外无法区别,甚至离间父子感情。汉代的吕氏,唐代的武后、韦后,都几乎导致(国家)变乱灭亡。不仅仅是鲁庄公这样呢。”皇上很恐惧。授予权兵部尚书兼侍读。金人要求得到用匣封的韩侂胄头颅,皇帝命令朝廷大臣集会商议,倪思认为有伤国家体面。做礼部尚书。史弥远打算找两从官,参政钱象祖不知道。倪思说:“奏拟除目,宰执当同进,比专听佻胄,权有所偏,覆辙可鉴。”不久史弥远上章为自己辩解,倪思请求离开,皇上挽留他。倪思回答说:“前日议论宰辅重臣掌权,怕重蹈覆辙,破坏国家社稷啊。您应当亲自选拔台谏官,来革除权臣专权的弊病,共同任用宰相辅臣,来吸取专任擅权的教训。”弥远怀恨在心,倪思更加请求回去,凭借宝谟阁直学士身份任镇江知府,后来到福州。嘉定十三年去世,谥号文节。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王禹偁,字元之,济州钜野人。世为农家,九岁能文。端拱初,太宗闻其名,召试,擢右拾遗、直史馆,赐绯。即日献《端拱箴》以寓规讽。时北庭未宁,访群臣以边事。禹偁献《御戎十策》,帝深嘉之。二年,亲试贡士,召禹偁,赋诗立就。上悦曰:“此不逾月遍天下矣。”即拜左司谏、知制诰。是冬,京城旱,禹偁疏云:“今旱云未霑,宿麦未茁,民饥可忧。望下诏直云:‘非宿卫军士、边庭将帅,奉料悉第减之,上答天谴,下厌人心,俟雨足复故。’臣朝行中家最贫,奉最薄,亦愿首减奉,以赎耗蠹之咎。”屡献讨李继迁便宜,以为继迁不必劳力而诛,自可用计而取。谓宜明数继迁罪恶晓谕蕃汉垂立赏赐高与官资则继迁身首不枭即擒矣。其后潘罗支射死继迁,夏人款附,卒如禹偁言。至道元年,召入翰林为学士,知审官院。诏命有不便者,多所论奏。孝章皇后崩,迁梓宫①于故燕国长公主第,群臣不成服。禹偁与客言,后尝母仪天下,当遵用旧礼。坐谤讪,罢为工部郎中、知滁州。真宗即位,复知制诰。咸平初,预修《太祖实录》,直书其事。时宰相张齐贤、李沆不协,意禹偁议论轻重其间。出知黄州,尝作《三黜赋》以见志。其卒章云:“屈于身而不屈于道兮,虽百谪而何亏!”咸平四年,州境二虎斗,其一死,食之殆半。群鸡夜鸣,经月不止。冬雷暴作。禹偁手疏引《洪范传》陈戒,且自劾;上表谢,有“宣室鬼神之问,不望生还;茂陵封禅之书,止期身后”之语。上异之,果至郡未逾月而卒,年四十八。禹偁词学敏赡,遇事敢言,喜臧否人物,以直躬行道为己任。尝云:“吾若生元和时,从事于李绛、崔群间,斯无愧矣。”其为文著书,多涉规讽,以是颇为流俗所不容,故屡见摈斥。所与游必儒雅,后进有词艺者,极意称扬之。(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二》)[注]①梓宫:中国古代帝王、皇后用梓木制做的棺材。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谓宜明数继迁/罪恶晓谕蕃汉/垂立赏赐/高与官资/则继迁身首不枭/即擒矣B.谓宜明数继迁罪恶/晓谕蕃汉/垂立赏赐/高与官资/则继迁身首/不枭即擒矣C.谓宜明数继迁/罪恶晓谕/蕃汉垂立/赏赐高与官资/则继迁身首/不枭即擒矣-18-
15D.谓宜明数/继迁罪恶/晓谕蕃汉垂立/赏赐高与官资/则继迁身首不枭/即擒矣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拾遗,谏官,职位与补阙相同,同掌供奉讽谏、荐举人才;唐代诗人陈子昂、杜甫均曾担任拾遗。B.贡士,是中国古代中央一级科举考试中试者之称。因本场考试在春天举行,故又称为春试或春闱。C.崩,专指中国古代帝王之死。封建时代,诸侯死叫薨,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禄,庶人死叫死。D.封禅,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时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一般由帝王亲赴泰山举行。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禹偁性格刚正,敢于直言进谏。王禹偁刚得太宗赏识就写文章规劝皇帝,在国家发生旱灾时,又上疏奏请减官员俸禄以应对灾害。B.王禹偁关心边事,数次进言献策。王禹偁对边疆事务颇有见地,所作《御戎十策》受到太宗的高度赞扬,应对李继迁的策略也很准确。C.王禹偁仕途坎坷,屡遭排挤贬黜。王禹偁多次被贬出京到地方任职,仕途坎坷,太宗时被贬黄州,他作了一篇《三黜赋》来表明心志。D.王禹偁文才出众,乐于提携后进。王禹偁富有才学,太宗召见,赋诗立就,还曾参与《太宗实录》的编写,并乐于提携有才华的后辈。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奉料悉第减之,上答天谴,下厌人心,俟雨足复故。(2)其为文著书,多涉规讽,以是颇为流俗所不容,故屡见摈斥。【答案】9.B10.C11.C12.(1)俸禄则都依次(相应)减少,如此对上可回应(应答)上天的谴责,对下以慰人心(使人心满意),等雨水充足了再恢复如从前。(2)他作文著书,多涉及规劝讽谏,因此被流俗所不容,所以屡次被贬斥。【解析】9.句子大意为:说是应该明确地公布李继迁的罪恶,告谕中外,再设立重赏,给以很高的官方价钱,则李继迁的身首,便不是被枭挂示众就是被擒获,“晓谕蕃汉”中,“晓谕”的主语是朝廷,而不是“罪恶”,“罪恶”应该是“数”的宾语,故应在“罪恶”后断开,排除A;“垂立赏赐”和“高与官资”为并列结构,应在“垂立”之前和“高与”之前断开,排除C、D。故选B。10.C.“崩,专指中国古代帝王之死”错。崩,指古代帝王和王后死。故选C。-18-
1611.C.“太宗时被贬黄州,他作了一篇《三黜赋》来表明心志”错,从原文“真宗即位,复知制诰……出知黄州,尝作《三黜赋》以见志”处可知,是“真宗”时。故选C。12.(1)重点词:第,依次;上、下,名词做状语,对上、对下;厌,满足;俟,等到。(2)重点词:为,写作;讽,讽谏;为……所,被;见,被。参考译文:王禹儒,字元之,是济州钜野(今山东钜野)人,世代务农,九岁就能写文章,端拱初年,太宗听闻他的名声,召他来当面考试,提拔他担任右拾遗、直史官,特赐让他穿绯红色官服,当日王禹傳献给支上一篇《端拱蔵》来表达规劝讽谏皇上的意思,当时北庭没有安定下来,皇上向群臣询问应付边事的策略。王禹傅献上一篇《御戎十策》,皇帝高度地赞扬了他。二年,太宗皇帝亲自对贡士进行考试,召试王禹儒赋诗,他一挥而就,皇上高兴地说:“这首诗不出一个月就可传遍天下了。”随即任命他为左司谏、知制话(掌管起草语命的官员,为清要之职)。这年冬天,京城大旱,王禹傅上疏说:“如今旱云不下雨,已种的麦子未长好,人民饥饿令人忧虑。希望皇上下诏直说:‘如不是守卫的军士,边镇的将帅,俸禄则都依次(相应)减少,如此好对上可回答上天的谴责,对下稳住人心,等雨水充足了再恢复如从前。’我在当朝官员中家里最贫,俸禄最少,也愿带头减薪,以便赎平时耗损国家(财物)的罪过。”多次向复上进献征讨李继迁的巧计,他认为对李继迁不必委劳师动众去诛杀,自然可以用巧计智取,说是应该明确地公布李继迁的罪恶,告谕中外,再设立重赏,给以很高的官方价钱,则李继迁的身首,便不是被枭挂示众就是被擒获。后来潘罗支射死李继迁,西夏人对宋朝诚心归附(投降),最终如王禹儒所言说的一样。(宋太宗)至道元年,被召入翰林院做翰林学士,主持审官院,对皇上诏令中不适当的地方,他多有议论上奏。(宋太祖)孝章皇后去世,棺材被移放在已故(太祖同母妹)燕国长公主的府第里,大臣们也不穿丧服,王禹儒对门客说,皇后曾是天下人母的仪范,应该遵用旧礼(予以安葬服丧)。因此被认为有议论讥刺朝廷之罪,降职为工部郎中、滁州知州,真宗即位后又任知制诰,咸平初,参加修撰《太祖实录》,公正地记载当时的事。当时宰相张齐贤、李沆意见不合,认为王禹儒的议论能决定他们的轻重。(让他)出京任黄州刺史,他曾写了一篇《三黜欢》未表明白己的志向。其中最后一章写道:“屈于身而不屈于道,虽百谪而何亏(身体上受到委屈,道义上却不受委屈,即使被贬谪一百次,又有什么损失呢)!”咸平四年,黄州境内有两只老虎争斗,其中一只死了,被吃了将近一半。群鸡夜晚鸣叫,过了一个月还不停止。冬天里突然响起了雷声。王禹傳亲笔写下奏章,引用《尚书·洪范传》陈述警戒,并且弹劾自己的过失;王禹偁上表谢罪,表文中有“宣室鬼神之问,不望生还;茂陵封禅之书,止期身后”的语句。皇上感到奇怪,果然王禹儒到达蕲州后不到一个月就死了,享年四十八岁。-18-
17王禹偁作文章敏捷迅速,词采富丽渊博,遇事敢于发言,喜欢品评人物,以直道立身,履行道义为已任,曾说:“我如果生在唐代的元和年间,在李烽,崔群之间任职,这样我也没有愧色。”他作文著书,多涉及规劝诚谏,因此被流俗所不容,所以屡次被贬斥。跟他交游的必定是儒雅之人,对有文学才能的年轻晚辈,他总是极力称赞褒扬他们。-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