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127017
大小:60.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4-08-30
《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十七).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姓名:_____________年级: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题型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判断题计算题附加题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4题,共20分)1、下列选项中,短语类型全部相同的一项是()A.树叶绿写文章很开心吃饱了”B.怀念家乡世外桃源保持安静屏息凝神C.生日礼物野生动物高空飞行独立思考D.油盐酱醋跑得很快坚决支持心情舒畅.【考点】【答案】C【解析】A.“树叶绿”是主谓短语,“写文章”是动宾短语,“很开心”是偏正短语,“吃饱了”是动补短语。B.“怀念家乡”“保持安静”是动宾短语,“世外桃源”是偏正短语,“屏息凝神”是并列短语。C.都是偏正短语。D.“油盐酱醋”是并列短语,“跑得很快”是后补短语,“坚决支持”是偏正短语,“心情舒畅”是主谓短语。故选C。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该部门开展了一系列“满足阅读需要,繁荣文学创作”的活动,并且制定了工作方案。B.两个中学的学生也参加了此次全区“世界读书日”活动。C.大数据显示,近年来,10%的交通事故案件发生的原因为开车看手机造成的。D.作者将小桃树与“我”的经历联系起来,写了“我”在人生道路上的追求,以及所经受的挫折和压抑的心情。【考点】【答案】D【解析】A.语序不当,把“开展了……活动”和“制订了……方案”调换位置。B.“两个中学的学生”有歧义。C.“发生的原因为……造成的”语意重复,可删去其中一个。故选D。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试卷第10页共10页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以凝重的诗笔深刻地反映了各种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广大人民灾难深重的生活,展现了诗人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B.即使走到天涯海角,我也忘不了家乡吃的小米饭,唱的信天游,住的土窑洞。C.尽管他语无伦次地讲得很详细,但我听了还是迷感不解,只好要求他再次说一遍。D.人生的意义不一定在于非要有轰轰烈烈的经历,但一定要活得有尊严有原则,要有自己的坚持和坚守。【考点】【答案】C【解析】语无伦次,指说话没有顺序逻辑,话讲得很乱,没有条理。与C句语意和语境不符,使用有误。故选C。4、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矜持(jīn)闲瑕诲人不倦(huǐ)祸不单行B.修葺(qì)瞬息忍俊不禁(jīn).如释重负C.累赘(zuì)契约五脏六腑(fǔ)跚跚来迟D.稠密(chòu)竹蔑血气方刚(xuě)耀武扬威【考点】【答案】B【解析】A.闲暇、诲人不倦(huì)。C.累赘(zhuì)、姗姗来迟。D.稠密(chóu)、竹篾、血气方刚(xuè)。故选B。二、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10分)5、阅读《徒步穿越南极》,完成各题。徒步穿越南极(节选)①9月27日的天气是我见过的最坏的天气。浓雾里,狂风夹着大雪向我们袭来。前一天,舟,津圭三的狗死了。情况越来越糟,只剩下两天的狗食,下一个食品储存点也肯定被雪埋掉了。这时失去无线电联已有一个星期了。况且,这种天气飞机也不可能找到我们。走过的路程还不到全程的三分之一。晚上我们聚在路易斯的帐篷里讨论下一步计划。大家一致同意,精简随身所带物品,从登山工具、望远镜到缝衣针,甚至一些科学仪器。②随后,我们进入所谓的“不可接近区”地带,这里的海拔已达3475米,眩晕感和呼吸困难使得驾雪橇和扎帐篷都要费很大力气。同时还遇上了雪地波纹表面已冻成波浪状的冰雪面,在这种冰面上雪橇很难走,滑雪几乎不可能。此外,我们还要防止紫外线的照射,防晒霜之类的东西根本没有用,只有戴上面具才行。③……④“不可接近区”地带的环境在许多方面都是非常恶劣的,不但有风暴,而且无线电联系也几乎不可能,我们又一次感到自己被现代文明抛弃了。⑤……⑥日复一日,周复一周,单调和寂寞又开始向我们挑战。我一个劲儿地绘制太阳系图谱,试图摆脱这单调的银白色世界。路易斯则想象着他每天都在做着不同的事情,今天是矿工,明天是法国总统。大河说他要重建他的整个人生观。舟津圭三想起了日本,他的家,他的女朋友,他想高歌。杰夫还是那样有条理有计划,计算着剩下的里程数和食品量。试卷第10页共10页 ⑦1月18日我们到达苏联的东方站科学考察基地,成为第一批横穿“不可接近区”的探险者。离和平站还有两天的路程,暴风雪又反扑回来。我们只有像以前一样,在帐篷外每隔几步钉一个桩固定帐篷。也就是在这个地方,舟津圭三出帐篷照顾雪橇狗时迷了路。他后来在日记中写道:⑧我刚刚躲进挖好的雪槽里,雪就开始在我身上堆积起来,5秒钟,10秒钟……最后只剩下一个透气孔,雪慢慢钻进我的衣服里,身体感觉越来越冷。我知道队友们会来找我,相信他们会找到我,只是时间问题,我只有相信这点……⑨没有多少人有过在暴风雪中迷路的体验,我对自己说,安下心来,想想好的一面。寂寞和大雪陪伴着我,我感到又像回到了妈妈的肚子里,可以听到自己的心跳声,怦,怦,怦,像一个小宝贝在怀里,和大自然相比,和南极相比,个人实在是渺小。⑩救出舟津圭三是我平生最大的安慰。⑪第二天风暴平息了,这天是1990年3月3日。走了220天6020千米,我们终于来到了南极大陆的另一边。进入和平站,我们欣喜若狂,那种感觉难以用语言来表达,我们受到了和平站工作人员的热烈欢迎,大约有一百多人,维克多的妻子娜塔莎也专程飞来迎接我们。探险的经历已经把我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我们的友谊已经成熟。也许这次探险的最大成功是证明了我们是一个整体,而不是六个原本陌生的来自不同国家的人。【1】请概括选段中探险队员在徒步穿越南极时所遇到的困难。【2】请分析下面两组句子中“又”字的表达效果。(1)日复一日,周复一周,单调和寂寞又开始向我们挑战。(2)离和平站还有两天的路程,暴风雪又反扑回来。【3】本文中探险队员与《伟大的悲剧》中斯科特一行在探险过程中,都体现出什么共同的品质?并说说你对此的感悟。【考点】【答案】【1】①找不到食品储存点;②海拔高,感到眩晕、呼吸困难;③路面冻成波浪状,难走;④紫外线照射强烈;⑤失去通讯联络;⑥遭遇暴风雪;⑦雪大,迷路;⑧路途中单调、寂寞;⑨气温低.【2】“又”是再一次,重复或继续的意思,在句中表明暴风雪的恶劣天气在之前也出现过,单调和寂寞不止一次包围“我们”,突出环境恶劣,遇到的困难反复出现,但探险队员们坚毅顽强,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考验。【3】共同品质: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顽强意志,探索精神等;感悟:能结合以上要点,联系自身展开,言之有理皆可。【解析】【1】提取概括类的题目,首先要在审题后确定提取答案的范围,即在文章中寻找段落。然后从前向后精读文章,抓住其中切题的信息,将它们提取出来。“下一个食品储存点也肯定被雪埋掉了。这时失去无线电联已有一个星期了。”“这里的海拔已达3475米,眩晕感和呼吸困难使得驾雪橇和扎帐篷都要费很大力气。同时还遇上了雪地波纹表面已冻成波浪状的冰雪面,在这种冰面上雪橇很难走,滑雪几乎不可能。此外,我们还要防止紫外线的照射,防晒霜之类的东西根本没有用,只有戴上面具才行。”“不但有风暴,而且无线电联系也几乎不可能……日复一日,周复一周,单调和寂寞又开始向我们挑战。”最后根据这些语句组织成切题的合乎要求的答案。试卷第10页共10页 【2】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又”是再一次,不止一次,表示重复或继续。结合句子理解,说明暴风雪的恶劣在之前也出现过,单调和寂寞不止一次包围“我们”,这样的困难反复出现,但探险队员们仍然顽强地与之“战斗”。赞扬了他们为事业不惧怕献身的英雄气概。【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感悟。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是: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本文中赞扬了“徒步穿越南极”的他们坚毅、执着,勇于探险,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谈感悟时能结合以上要点,结合文章的内容主题、结合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力来谈,言之有理皆l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张中行①叶圣陶先生于1988年2月16日逝世。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②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相识之后,交往渐多,感到过去的印象失之太浅;至少是没有触及最重要的方面——品德。《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因此,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③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他对普通话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他说:“好,就这样。”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作主的是我,不是他。④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他晚年的时候已经不能起床,记得有两次,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总是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⑤还记得大概是七十年代中期某年的春天吧,我以临时户口的身份在妻女家中小住,抽空去看他。他家里人说,他很少出门,这一天有朋友来约,到天坛看月季去了。我要了一张纸,留了几句话,其中说到乡居,说到来京,末尾写了住址,是西郊某大学的什么公寓。第二天就接到他的信。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⑥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只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试卷第10页共10页 ⑦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简洁应该是写话之内的一项要求,这里提出来单独说说,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常常提到,有针对性。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关于繁简,关于修改,鲁迅提到的是字句段。叶圣陶先生只说字,我的体会,一是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决不该繁。可是现实呢,常常是应简而偏偏要繁。举最微末的两个字为例。一个是“了”,如“我见到老师”,“他坐在前排”,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我见到了老师”,“他坐在了前排”,显得既累赘又别扭。另一个是“太”,如“吸烟不好”,“那个人我不认识”,也是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吸烟不太好”,“那个人我不太认识”,变得不只累赘,而且违理。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沓无理为简洁合理,可是竟然很少人肯删,也就无怪乎叶圣陶先生感慨系之了。⑧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上面说的是总的用语方面。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还记得五十年代早期,他发现课本用字,“做”和“作”分工不明,用哪一个,随写者的自由,于是出现这一处是“叫做”,那一处是“叫作”的现象。这不是对错问题,是体例不统一的问题。叶圣陶先生认为这也不应该,必须定个标准,要求全.社出版物统一。商讨的结果,定为“行动”义用“做”,“充当”义用“作”,只有一些历史悠久的,如作文、自作自受之类仍旧贯。决定之后,叶圣陶先生监督执行,于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⑨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1】文章中作者对叶圣陶先生总的评价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去加以表现的?【2】本文的语言平易质朴,那些旧事在作者笔端娓娓道来,有种醇厚的味道。请从下列两个句段中任选一个品析。(1)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2)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3】叶圣陶先生在文章的语言风格上有什么要求?【4】文章字里行间里流露出作者对叶圣陶先生怎样的感情?试结合一处细节加以体会。【考点】【答案】【1】作者对叶圣陶先生总的评价: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是从叶圣陶先生待人厚和律己严两方面来表现的。【2】(1)“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随意中透着亲切;“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三层意思用三个短句表达,语气舒缓,读来顺口,如同日常说话一般。(2)“宣扬朦胧”与“简明如话”对立,前者是让人看不明白,后者是要让人看得明白,大约宣扬朦胧的人认为让别人看明白是不高明的写作,所以才会嘲笑简明如话的佳文。“顺势朦胧”指并不推究用语,只是跟着感觉走,其实是一种不认真的写作态度。这里作者表达含蓄但褒贬分明,值得品味。(任选一个句段品析,意对即可)【3】要点:叶圣陶先生在语言风格上主张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还特别重视“简洁”。试卷第10页共10页 【4】文章流露出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怀念、感激,追思景仰之情。例如,第⑤段中,写“我”收到叶先生的信这一细节中,他为不得见深表悔恨,又推测“我”境遇窘困而悲伤难过。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叶先生对作者一个落魄的人如此情重!这让作者感激、怀念至深,对他充满追思景仰之情。(意对即可)【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情节的梳理与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线索;然后根据文章内容,找到相关语段,结合关键语句,筛选出符合题意的内容有针对性地作答即可。细读选文,文章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了叶圣陶先生的这样几件事:叶先生为吕叔湘的文章描标点;叶先生请我修润他的文章;叶先生送客的事情;叶先生给我回信。据此可知作者总的概括叶圣陶先生品德的句子是: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是从叶圣陶先生待人厚和律己严两方面来表现的。【2】(1)本题考查对文章语言的赏析。语句“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顺畅自然,通俗明白,无一生词,随意中还透着亲切。(2)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重点词语的理解分析能力。赏析词语,首先要解释本词在文中的含义,然后再结合句意分析。”宣扬朦胧”与“简明如话”对立,前者是让人看不明白,后者是要让人看得明白,大约宣扬朦胧的人认为让别人看明白是不高明的写作,所以才会嘲笑简明如话的佳文。“顺势朦胧”指并不推究用语,只是跟着感觉走,其实质是一种不认真的写作态度,表达了作者含蓄的批评态度。【3】此题考查学生结合重点句子分析文章语言特点的能力。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理解作者情感,掌握文章的语言特点(“写话”),结合对重点句子的分析来把握这种特点。通过分析可知,叶圣陶先生主张“写话”的特点就是简明如话,顺口、悦耳。如语句“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简短,明白如话,质朴中显出叶老的谦恭与坚持。【4】此题考查学生把握作者情感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读懂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再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来分析作者的情感。如:“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钻决不放松。”流露出作者对叶圣陶先生严于律己的高度评价和赞美之情;“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流露出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怀念崇敬(或“追思景仰)之情。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5分)7、填补下列句子的空缺。(1)斯是陋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黄梅时节家家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往来无白丁。(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决眦入归鸟。(7)______________________,吟鞭东指即天涯。(8)______________________,赚得行人错喜欢。【考点】【答案】惟吾德馨濯清涟而不妖独怆然而涕下青草池塘处处蛙谈笑有鸿儒荡胸生曾云浩荡离愁白日斜莫言下岭便无难【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默写能力。题目均为直接性默写,没有难度。只要熟背课本内的诗文,并牢记作者及题目,根据上下句或诗题作者等提示,即可作答。默写时要认真细致,务必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此题需要注意“馨”“濯”“怆”“鸿儒”的书写。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5分)8、名著阅读试卷第10页共10页 我们航行在平均一千五百米深的水层。那时跟船最接近的陆地是留卡斯群岛,群岛散开,像铺在海面上的一堆石板。在这一带有高出的海底悬崖,那是像宽大基础那样铺下的平板大石形成的一道一道直立高墙,在墙中间露出许多黑洞,我们船上的电光不可能直照到底。(1)文段节选自________(国籍)著名科幻和探险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作者被誉为“科学时代的预言家”和“______________”。(2)该小说讲述了尼摩船长驾驶自己设计制造的潜水艇在大海中自由航行的神奇故事,情节曲折紧张,请你从下面两个冒险事件中任选一个,简要复述其情节。(不超过100字)①恶斗章鱼②冰山封路【考点】【答案】(1)法国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2)①恶斗章鱼:在大西洋,潜艇遭到章鱼袭击,被迫浮出海面,众人在尼摩船长带领下,用斧子、刀叉与章鱼展开血战。一名船员惨死,尼德•兰也遭遇危险,被尼摩船长所救。经过战斗,最后大家终于打败章鱼。②冰山封路:当潜艇在南极时,被冰山砸到,大家陷入冰山封路困境。他们轮流用工具凿冰盖,又用开水喷射,将潜艇拉到挖好的大坑里,把储水舱灌满,增加潜艇重量,压碎了底部最后两米冰层,终于脱困,逃到大海。【解析】(1)文段节选自法国著名科幻和探险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作者被誉为“科学时代的预言家”和“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2)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中主要故事情节的把握,同时考查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概括叙述能力。《海底两万里》“恶斗章鱼”梗概:在大西洋留卡斯群岛附近的海域,“鹦鹉螺号”遭到章鱼的袭击。“鹦鹉螺号”被迫浮出海面,众人在尼摩船长的带领下,用斧子刀叉和章鱼展开血战。战斗中一名船员惨死,尼德·兰也遭遇危险,幸为尼摩船长所救。经过持续一刻钟的战斗,终于打败了章鱼。冰山封路事件概括:当潜艇驶到南极时,一块冰山翻倒砸到了潜艇,潜艇一时找不到出路,陷入冰山封路的困境。他们的船封在冰层下面,船员面临压死或窒息的危险。尼摩船长一面鼓舞着大家,一面想方设法带大家脱险。他们轮流用铁镐凿底部厚10米的冰盖,又用开水喷射,将潜艇拉到挖好的大坑里,灌满储水舱,增加潜艇的重量,压碎了底部最后两米的冰层,终于脱困。五、作文(共1题,共5分)9、只要善于发现,生活中就能处处遇见美。正如本册教材中,张中行发现叶圣陶先生的美德闪光点;宗璞发现紫藤萝瀑布昂扬向上的生命力;茨威格发现悲剧背后蕴藏的伟……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等待我们用心去发现。请以“发现美好”为题写作。要求:(1)文体不限;(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3)不少于600字。【考点】【答案】发现美好我喜欢阅读,尤其喜欢读丁立梅的文章。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丁立梅吧,丁立梅,笔名梅子,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作品集《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暖爱》《有美一朵,向晚生香》《低到尘埃的美好》《暗香》等三十多部。被读者喻为“最暖人心的作家”。《掌心化雪》是其中的一篇小文章,却让我十分感动,讲的是一个贫寒的小女孩穿不起暖和的羽绒服,却怕人窥见她衣服背后的贫穷。一次语文课上,老师宣布举行一场作文比赛,她写道:“雪是美的,也是冷的。”得了一等奖,老师在作文后写了一句话:“雪在掌心,会悄悄融化成暖暖的水的。”女孩长大后一直在帮助贫穷的孩子。丁立梅说:“真诚的爱心,会在别人心灵深处留下永恒的阳光。对他人易碎的尊严,无声的呵护胜过千言万语。”我相信的那位细心的语文老师一定懂得她的心,以看似毫不经意的呵护,温暖了她的心。试卷第10页共10页 丁立梅还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她在《十亩间》里写道:“一年蓬从来不曾被当做花代过吧?可是,它的花,实在美。素淡的白或是微微泛着浅紫的粉。花瓣儿细如丝线,裁剪成长短相当的,密密的扎成了一圈,中间顶着个饱实的黄花蕊,是实实在在的一颗心。一枝上会缀着三五朵或七八朵不等,参差着,秀丽着。”一年蓬这种平凡地不能再平凡的花,甚至是草,乡下田野里长满了一年蓬,我却没有想到去观察,没想到它竟也会出现在梅子老师的笔下,可见梅子老师的观察细致。在《跟着一朵阳光走》里,梅子老师追随着阳光的脚步,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她说:“阳光照强大也照弱小,阳光善待每一个生命,我们要做的,唯有不辜负,不辜负这朵阳光,不辜负这场生命。”世界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梅子老师就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这世上,还是有很多美好的,即使人生的路上有千难万险,但世界上的快乐总是多于痛苦,阳光永远多于阴霾,人生像一座钟,在受到打击时才释放出自己美丽的新生,那悠扬的钟声,一声比一声悦耳,一声比一声从容。丁立梅也总是从容不迫,她说:“一沙一世界,一花一菩提,多少的凡来尘往,沧海桑田,惟愿我们能在各自的世界里,安好。也许,美好正藏在角落里耐心地等你去发现。严冬再漫长,也会迎来春暖花开;黑夜再黑,也会被黎明的晨曦穿破。”人生如果树,在风雨中成长,在阳光下开花,繁花落尽,硕果累累,生活中的美在生命里唱着歌,跳着舞,生活也变成了一件美好的事。梅子老师娴静温婉,睿智从容,她笔下的文字有爱,有欢喜,有感动,每一篇文章都流淌着脉脉温情,饱含诗意与哲理,韵味隽永悠长。如同一朵一年蓬纤纤花瓣,青青草叶。因淡然而美好,平淡、持久、朴素的外表下是对他人纯真美好的关怀。她用文字带领我们感受人生之美,寻求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凝聚了作家对青春时光的祝福及明亮品格的祝愿。【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写命题作文的能力。命题作文一定要注意把题目分析透彻,然后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确立主题,来完成构思与写作。①审题:既要审题目也要审提示和要求。“生活的”告诉我们应该从生活中选材,可以是学校生活,可以是家庭生活,也可以是社会生活。可以是课内生活,也可以是课外生活等。“美好”指生活给我们带来的快乐或启迪等。②写作:这道命题作文可写的内容很多,只要是来源于生活中自己的体味与思索都可以写下来。写作时可以有这样的行文内容:发现了生活中怎样的美好;在什么情况下发现的;给我带来了什么等。③在写作时,注意立意、选材和构思的新颖,书写的整洁美观。六、(共1题,共5分)10、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各题。(甲)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右兽于水中,竞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挪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乙)刘羽冲偶得古兵书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①,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干②四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③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后,风清月白之夕,每见其魂在墓前松柏下,摇首独步。倾耳听之,所诵仍此六字也。或笑之,则歘④隐。次日伺之,复然。试卷第10页共10页 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何文勤公尝教昀曰:“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竞无一卷书亦能害事。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又曰:‘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注释)①经年:一年左右。②干:求见。③沟恤:沟渠。④歘(xū):火光一现的样子。【1】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只划一处)(1)可据理臆断欤(2)由是抑郁不自得【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1)湮(_______)(2)将(_______)【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1)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2)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4】说说甲文中的讲学家和乙文中的刘羽冲有什么共同点,两篇文章都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考点】【答案】【1】(1)可/据理臆断欤(2)由是/抑郁不自得【2】(1)湮:埋没(2)将:统领(或率领、统率)【3】(1)(僧人们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2)拘泥于古代成规(或古人说法)的人愚蠢,可怎么竟愚蠢到这样的地步啊?【4】要点:情况是不断改变的,他们只会从书中照搬一些知识,不懂得灵活运用于实际之中,只会纸上谈兵。启示:不能读死书,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情况的变化,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意对即可)【解析】【1】本题考查句子停顿。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从此之后,他抑郁寡欢,很不自在。所以断句为:(1)可/据理臆断欤?(2)由是/抑郁不自得。【2】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词义的理解掌握能力。平时应多积累、牢记,那么回答此题就很容易。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此题注意将:动词,统领、统率。【3】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文句,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文句时要做到字字落实,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一般用对译法、替换法、调整法、保留法、增补法、删削法等办法进行翻译。这里应注意:棹(zhào):名词作动词,划(船)。曳(yè):拖。铁钯(pá):农具,用于除草、平土。钯,通“耙”。泥:拘泥。试卷第10页共10页 【4】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可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中心,再联系实际生活,谈得到的启示即可。甲文叙述了三种寻找河中石兽的看法和方法,告诉人们:再深的理论,不能得到实践的证明,就不是真理;只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正确的。同时还揭示了一个道理:任何事物都不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不可主观臆断,而是要“知其所以然”。因此,我们认识事物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刘羽冲失败的原因是他只会从书中照搬一些知识,不懂得灵活运用于实际之中,只会纸上谈兵。从他们失败的经历中,要明白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不能主观臆断,应该根据情况的变化,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译文【甲】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寺僧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一位老河兵听说了之后,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乙】有一回,刘羽冲偶然得到一部古代的兵书,伏案读了整整一年,自己认为可以统领十万人马。这时,恰逢有土匪强盗出没,他自己训练乡兵跟土匪强盗较量,结果全队溃败覆没,乡兵差不多被擒获。有一次,刘羽冲又找到一部古代有关水利建设的书,伏案读了整整一年,自认为可以使千里之地变成沃土。他绘了水利图依次向州官游说,州官也认为于国于民这是好事,就派人在一个村子试行。沟渠才挖成,大水流到,顺着沟渠灌入村子,村民几乎都被淹死了.从此之后,他抑郁寡欢,很不自在,他常常独自在庭院散步,摇头自言自语说:“古人怎会骗我!”像这样一天就说千百遍,只说这六个字。不久,他得重病死了。后来,每逢风清月白的傍晚,常常看见他的魂魄游荡在墓前松柏下,摇着头独自漫步。侧耳细听,他述说的仍然是这六个字。有人笑他,他就忽然隐没了。第二天探察他,又是这样。拘泥于古代成规或古人说法者是愚蠢,可怎么愚蠢到这种地步啊!何文勤先生曾经教导我说:“满腹都是书会妨害做事,腹中竟然没有一卷书,也会妨害做事。国手不会废弃旧的棋谱,而不偏执于旧的棋谱;国医不会拘泥于古代的药方,却不背离古代的药方。所以说:‘要真正明白某一事物的奥妙,在于各人的领会。’又说:‘(木工)能把制作的准则传授给别人,但不一定能使别人技巧高超。’”试卷第10页共10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