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口北固亭怀古》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京口北固亭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精选14篇)京口北固亭怀古篇1 永遇乐 教学重点:用典和借古讽今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简介与写作背景 三、结合解释朗读,弄清大意 四、详细分析 1、辛弃疾在文学史上被评论家讥之以“掉书袋”,缘由是他的词作好用典故。思索:上阙和下阙分别用了哪些典故? 明确:孙仲谋(孙权) 上阙﹤ 寄奴(刘裕) 元嘉草草(刘义隆) 下阙﹤佛狸祠(拓跋焘) 廉颇 2、分析上阙 a、上阕写孙权刘裕两个人,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1京口北固亭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精选14篇)京口北固亭怀古篇1 永遇乐 教学重点:用典和借古讽今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简介与写作背景 三、结合解释朗读,弄清大意 四、详细分析 1、辛弃疾在文学史上被评论家讥之以“掉书袋”,缘由是他的词作好用典故。思索:上阙和下阙分别用了哪些典故? 明确:孙仲谋(孙权) 上阙﹤ 寄奴(刘裕) 元嘉草草(刘义隆) 下阙﹤佛狸祠(拓跋焘) 廉颇 2、分析上阙 a、上阕写孙权刘裕两个人,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2京口北固亭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精选14篇)京口北固亭怀古篇1 永遇乐 教学重点:用典和借古讽今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简介与写作背景 三、结合解释朗读,弄清大意 四、详细分析 1、辛弃疾在文学史上被评论家讥之以“掉书袋”,缘由是他的词作好用典故。思索:上阙和下阙分别用了哪些典故? 明确:孙仲谋(孙权) 上阙﹤ 寄奴(刘裕) 元嘉草草(刘义隆) 下阙﹤佛狸祠(拓跋焘) 廉颇 2、分析上阙 a、上阕写孙权刘裕两个人,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3 明确: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b、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予了什么情怀? 明确: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理想,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c、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 明确: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憧憬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假如遇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纳”的意思。 3、分析下阙 a、“元嘉草草” ①口述宋文帝北伐的经过,明确北伐失败的缘由。 ②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明确:借古讽今――委婉劝阻韩侂胄:借鉴历史,伐金必需做好预备,不能草率从事。 b、“佛狸祠” ①诗人写佛狸祠下的迎伸赛会的一幕景象,是什么心情? 明确: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快速谋求恢复,百姓就安于异族统治,遗忘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达对南宋政权不图恢复中原的不
4满。 ②除了用典,还运用什么写法强化这种感情? 明确:今昔对比:烽火扬州路――神鸦社鼓,此情此景让人不堪回首。 c、“廉颇” 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明确:以廉颇自况,虽64岁仍想为国效力;可当政者不接受他的建议,又小人挑拨,使他很感悲愤,担忧像廉颇一样被弃置不用。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理想,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而这正是全诗的主旨所在。 五、名句赏析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明确:这句话的意思是,孙权的风流余韵现已不复存在。“舞榭歌台”是承平气象的象征。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使自己国土不受外侵,并拓宇开疆,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吴国出现承平气象。“风流”,指孙权的才略及其建树,这里引申为孙权的遗迹。“雨打风吹”指的是历史风雨,自孙权以后,京口一带屡遭兵火,到辛弃疾时已将近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言外有江山孤独 ,时势消沉之意。这几句突出萧飒、凄凉之象,笔调转为哀婉、舒缓,词人慨叹眼前之景象,表达了他对孙权的崇拜和对当前时局的担忧。
5 六、归纳全诗 这首词表现了对英雄业绩的憧憬,既有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理想以及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径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韩侘胄的警告。《词诘》评曰:“发端便欲涕落,后段一气奔注,笔不得遏。廉颇自拟,慷慨壮声,如闻其声。” 七、同学齐读全诗。京口北固亭怀古篇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学案一、简介与写作背景: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曾随耿京起兵抗金,后在南宋任通判,安抚使等职,有政声。因与当权者不合而屡遭贬抑,一生郁郁不得志,终忧愤而死。辛弃疾是南宋最宏大的爱国词人,有将相之才而不能施展,将一腔忠愤寄于词间。继承了苏轼的开拓、革新精神,其词题材宽阔,气概雄健,意境深沉。擅长熔铸经史,驱遣诗文,亦善白描,沉郁顿挫、慷慨苍凉之外兼有清丽明快、缠绵妩媚之风格。有《稼轩长短句》,存词六百余首,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6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夫抗金义军。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英勇和坚决。到了南方后,他连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的词和,宣扬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见。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始终可怕。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忱,却报国无门。他的很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日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嘉泰三年(12XX年),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侘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其次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乐观做北伐预备,可他的看法不能被韩侘胄一伙接受,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二、谋篇立意 这首词通过怀古,表现了词人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尽用人才的愤懑。 三、整体感知 上阕,即景生情,追怀孙权、刘裕,表达对英雄事业的憧憬和对苟且偷安的南宋统治者的愤慨。
7 下阕,陈古警今,借刘义隆失败的历史教训,警告韩侘胄不应草率对敌用兵;借廉颇自况,抒发对南宋统治者的愤懑。 四、分析词的上片: 1、上阕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予了什么情怀?(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理想,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3、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憧憬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假如遇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纳”的意思。 五、分析词的下片:
8 1、第一层“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预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始终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进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沟通”的诗句。 2、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借鉴历史,伐金必需做好预备,不能草率从事。)六、写作特点 1、围绕作品思想内容而多用典故,以加强作品的劝说力和感染力。 词中用典虽多,却贴切恰当,非但没有妨害思想感情的表达,而且以少胜多,表现了特别丰富的内容和思想。正如《词综》所说,由于这首词用典恰切,感慨深邃,“发端便欲涕落,后段一气奔注,笔不遏;廉颇自拟,慷慨壮怀,如闻其声;谓此词用人名多者,尚是不解词味!” 2、多用对比,而又各不相同,使词丰意曲,感情更加委婉深沉。
9 以古代英雄业绩与可悲的现实相比,用以针砭南宋的萎靡不振;用刘裕的“气吞万里如虎”与其子刘义隆的“赢得仓皇北顾”相比,这是以历史上英主与庸才之比,用提出历史的阅历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用四.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相比,这是抒发忧国忧民的感慨,感叹由于统治者的长期“和戎”媚敌,把人们的民族感情都冲得淡淡的了;用廉颇的遭谗尚有赵王派人聘问与自己的冷落境况相比,用以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通过这些交互重叠的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剧烈,形象更加鲜亮生动。 七、归纳全诗: 这首诗表现了对英雄业绩的憧憬,有着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理想以及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径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韩侘胄的警告。 【模拟试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填空: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选自______,是我国______时期爱国词人______的作品。词人归宋以后,始终______,始终______。这首词写于12XX年。当时,宰相韩侘胄要草率北伐,任命词人为镇江知府。词人既______,又______。在登上镇江东北______时,______,写出了这首词。 2.选择: (1)下列各句中加黑的词语是借代用法的是() a.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b.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c.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d.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10 (2)“道”,可以依据详细的语言环境解释为:a.说,b.路,c.学说,d.主见。试对下列句中的“道”选出正确的解释 a.人道寄奴曾住。()b.余将董道而不豫兮。() c.俱会大道口。()d.执手分道去。() (3)“望”,可以依据详细的语言环境解释为:a.远望,b.盼望,c.希望,d.回望。试对下列句中“望”选出正确的解释 a.望中犹记。()b.不久望君来。() c.怅然遥相望。()d.君还何所望。() (4)“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对这几句诗中运用的典故理解比较正确的一项是() a.批判刘义隆草率出兵,遭到惨败,慨叹刘裕竟有这样不肖的儿子。 b.批判刘义隆草率出兵遭到惨败,慨叹南宋近期张浚北伐亦曾重蹈覆辙。 c.以刘义隆草率出兵遭到惨败,类比南宋近期张浚北伐遭到大败,慨叹南宋遭到挫败。 d.以刘义隆草率出兵、遭到惨败的历史教训,借古讽今,警告韩侘胄切勿草率出兵。 (5)“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对上述诗句中运用的典故,理解比较正确的一项是()
11 a.写出异族侵略者在佛狸祠下进行祭祀,不行一世,表明这是历史上的耻辱。 b.写出异族侵略者在佛狸祠下寻欢作乐,气焰骄横,表明陷于异族统治之下的当地百姓,境况凄惨。 c.写出宋朝百姓在狒狸祠下迎神致祭,慨叹人们竟忘却了历史上的耻辱。 d.以“元嘉草草”造成侵略者竟在侵占地区建宫设庙、迎神致祭的惨痛后果,警告韩侘胄切勿草率出兵。 3.问答: (1)千古江山……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试分析这里运用孙权典故的表现力。 (2)“斜阳草树……气吞万里如虎”,试分析这里运用刘裕典故的表现力。 (3)为什么说这首词中运用刘义隆草率北伐、惨遭大败的典故,旨在警告韩侘胄切勿草率出兵? 【试题答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稼轩长短句》南宋辛弃疾力主抗金壮志难伸支持韩侘胄北伐反对草率冒进北固亭抚今追昔 2.(1)acd(2)aabdcbdd(3)adbccadb(4)d(5)d
12 3.(1)用“千古”修饰“江山”,表现出深沉的古今兴亡之感,蕴含着对南宋国力日益衰微的深切忧虑。在这大好河山上,自古以来多少代兴,多少代亡,现在国力又日益衰微了。“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即赞美历史上的孙权,更深恨现实中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紧承上句,并且用“总”修饰“被”:这就既慨叹孙权时期京口繁华景象和孙权这样的英雄人物,都已随着时间的消逝而不复存在;更表明白英雄人物及其业绩都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消逝。江山本应代有英雄出,当时却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抒发了对屈辱苟安的南宋统治者的不满。 (2)单写“斜阳”之下的“草树”,用“寻常”修饰“巷陌”,表明刘裕出身寒微,突出他以寒微出身而建立了赫赫功业,含有讽刺南宋朱紫权贵失地误国的意思。“金戈铁马”,表现出刘裕统帅万众精锐部队勇战强敌的英雄气概;“气吞万里如虎”,更表现出他灭南燕、平后秦,所向无敌的气概声威。这和南宋统治者的屈辱苟安构成鲜亮的对比,抒发了不满庸懦统治者的感情。 (3)辛弃疾忧国愤时,渴望收复失地而又反对草率冒进。这首因时为事而作的词中,运用刘义隆草率北伐、惨遭大败的典故,当然旨在借古讽今,警告韩侘胄切勿草率北伐。假如联系到张浚的草率北伐失败,也只能从警告韩侘胄方面来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篇3
13 教学目标: [力量目标] 1、初步把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流程。 2、学会分析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3、领悟辛弃疾词的慷慨悲郁的艺术风格。 [德育目标] 感知词中流露出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鉴赏诗词的基本流程。 2、典故的运用及作用。 3、对比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赏析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思路与过程: [思路]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观赏,根据“题目----意象(景、人、事)--表现手法--意境”的鉴赏流程来鉴赏本词,让同学感知并把握这一流程,进而去鉴赏其他的诗词。 一、导入新课
14 由郭沫若为辛弃疾题的墓联入题:[多媒体影入]铜板铁琵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感知辛弃疾是词人,也是民族英雄。 二、初读全词,分析词题及。 1、[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诵(男音)。 2、词题 永遇乐--词牌名,双调,一百零四字。 北固楼--原名北顾楼,取其.中原之意。位于京口西北北固山上,面临长江,形势险固,是历来用兵之地。 怀古--此词是怀古伤今之作。 3、
15 [多媒体展现]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xx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夫抗金义军,担当"掌书记"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英勇和坚决,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自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50骑兵,直闯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好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从今以后,他连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的词和文章,宣扬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见。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始终可怕。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装,后来才被派往江阴作签判,关心地方官处理政务。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忱,却报国无门。辛弃疾很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日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喜泰三年(1203),辛弃疾64岁退居江西乡!司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伉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其次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乐观为北伐作预备,可他的看法不能被韩姹胄一伙接受,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三、再读全词,结合注解疏通词句。 1、全部同学齐诵全词。 2、老师示范,用自己的语言口述词的上片各句的句意。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千百年来江山如故可是无处查找英雄孙仲谋那样的人物了)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歌舞的楼台,连同那英雄的业绩都被雨打风吹成了过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斜阳照着草丛树木和一般的街道,人们说寄奴曾在这里住过)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兵强马壮,如同猛虎)
16 3、同学训练,口述词的下片各句的句意。 4、老师订正。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在元嘉年间草率出师北伐,想要建立象古人那样的功绩,只落得自己北顾。北望敌军而仓皇失措。)四.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还记得四.年前,遥望中原扬州路上的战火。)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哪堪回首,如今佛狸祠下是一片神鸦抢食的咚咚的声音)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现在凭谁去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四、三读全词,分析作品的景物人情。 1、指出一同学读全词。 2、找出词中涉及的人物及的用意。
17 --孙权:“江山”冠以“千古”,一入手便勾起了人们绵绵不断的今古兴亡之思:物换星移,沧桑屡变,神州大地上几番分合,几番易主。在这幅历史画轴面前不禁从江山联想到人事,于是引出与京口有关的第一个典故:孙权。他曾多次于此拒强敌于江北,但这样的英雄现在却不复存在了,就是连从前的繁华与功业也都被岁月的风雨消磨殆尽。这决不仅是对孙权一个人的评价问题,它已成为抗战派与投降派斗争的焦点之一。所以在此引用孙权之典,不但是即景生情,而且是对南宋政权苟且偷生,偏安江左的极大不满,是对长期以来投降主和派的剧烈责备。 --刘裕:繁华已逝,萧条满目,于是引出了与京口有关的其次个典故:刘裕。人们传颂着那斜阳照耀的草树之间,那平常的巷陌之内,就是刘裕当年生活过的地方。虽然荒芜,但它究竟孕育过这样的英雄,这是对英雄的憧憬,这是民族的傲慢;刘裕虽然宏大,他生活战斗过的地方而今变得如此荒芜,这又是对英雄的哀叹,对不肖子孙的责备。“万里”指被敌人占据的中原地区。孙权曾在京口建都,刘裕曾在京口住过,两次从京口起兵,生擒了燕王和秦王,成就了北伐的大业。登临北固亭,自然要想到他们,借古讽今。借赞扬孙权、刘裕,讽刺南宋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抗金的主见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刘义隆:这里引用第三个典故:刘义隆。刘义隆是刘裕的不肖之子,好大喜功,冒险北伐,结果大败,北魏军始终追到长江边,几乎遭到覆灭的危急。刘义隆只落得仓皇北顾,“北顾涕沟通”。这是多么惨痛的教训啊!“赢得”二字沉痛万分,悲愤之至。这三句暗指南宋近事,隆兴元年(1163年)宋孝宗用张浚北伐,在符离集遭到大败。盼望*接受历史教训,不要轻举妄动。引用这一典故有力地证明白辛弃疾在北伐中有正确的战略思想及讲求实际,他力主用兵又决不苟同韩姹胄之冒进。
18 --拓拔焘:从拓拔焘的入侵自然想起了金兵的入侵,词从怀古转到伤今。这一句指自己南归已四.年,四.年过去了,当时的惨象记忆犹新(指1162年金兵对南宋发动攻击,占据了扬州一带地区,“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这种辛酸的场面时刻萦绕在心头。如今登上北固亭面对扬州路,想起刘义隆的历史教训,自然又涌上心头,将它写出来也是为了警告统治者切莫重蹈复辙。这里使用第四个典故:拓拔焘。写下一个令人痛心疾首的情景:佛狸祠是侵略者武功的象征,而瓜步山下的同胞却早已忘掉这一点,在那里欢天喜地地祭社。这是多么令人怵目惊心的不协调,在这“喜庆”之中包含了多少麻木与耻辱。写此情景在于从反面激励人们只有收复失地,光复祖庙,才能使同胞免除灾难,同时也是指责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忘了收复失地。 --廉颇:这里使用第五个典故:廉颇。但一片复国的热忱谁能理解呢!他虽身居抗战前线却并未受到重用,政敌在时刻窥探着任何可利用的机会*他,所以他不禁想起了廉颇。辛弃疾雄心一似廉颇,但在更为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在更为*的政局中比廉颇还不得意,竟连人过问都没有。“凭谁问”三字包含着屈原式的“荃不察余之中情”的悲愤与感慨。怀念廉颇,正说明壮志未酬,但朝庭不重用,又有什么方法呢? 五、四读全词,分析主要的表现手法。 1、[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诵(女音)。
19 2、用典赏析。 词中用典虽多,却贴切恰当,非但没有妨害思想感情的表达,而且以少胜多,表现了特别丰富的内容和思想。正如《词综》所说,由于这首词用典恰切,感慨深邃,“发端便欲涕落,后段一气奔注,笔不遏;廉颇自拟,慷慨壮怀,如闻其声;谓此词用人名多者,尚是不解词味!” 3、对比赏析。 以古代英雄业绩与可悲的现实相比,用以针砭南宋的萎靡不振;用刘裕的“气吞万里如虎”与其子刘义隆的“赢得仓皇北顾”相比,这是以历英主与庸才之比,用提出历史的阅历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用四.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相比,这是抒发忧国忧民的感慨,感叹由于统治者的长期“和戎”媚敌,把人们的民族感情都冲得淡淡的了;用廉颇的遭谗尚有赵王派人聘问与自己的冷落境况相比,用以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通过这些交互重叠的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剧烈,形象更加鲜亮生动。 六、五读全词,整合中心,体会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通过怀古,表现了词人抗金求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进用人才的愤懑。 七、诵读全词。
20 八、练习。 鉴赏辛弃疾的《南乡子·京口北固亭有怀》。京口北固亭怀古篇4 辛弃疾 一、教学目的: 1、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2、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忱。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行一世之概。”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打算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忱和宽阔的.内容。 (二)简介与写作背景:
21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夫抗金义军。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英勇和坚决。到了南方后,他连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的词和文章,宣扬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见。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始终可怕。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忱,却报国无门。他的很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日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嘉泰三年(12XX年),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侘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其次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乐观作北伐预备,可他的看法不能被韩侘胄一伙接受,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三)串讲词的大意。 (四)分析词的上片: 思索: 1、上阕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予了什么情怀?(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理想,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22 3、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憧憬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假如遇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纳”的意思。 (五)阅读下片,分析层次。老师讲解,同学争论用典的作用。 1、第一层“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预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始终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进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沟通”的诗句。 2、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借鉴历史,伐金必需做好预备,不能草率从事。)
23 3、其次层。“四.年,……一片神鸦社鼓!”是其次层,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四周人们生活的情景。“四.年”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充满的扬州以北地区参与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籍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旧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筑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喧闹。 4、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快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遗忘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5、最终三句是第三层。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明确: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理想,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六)归纳全诗。 这首诗表现了对英雄业绩的憧憬,有着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理想以及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径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韩侘胄的警告。 (七)同学齐读全诗。 板书: 孙权:英雄难觅
24 上阕建功立业、令人仰慕 刘裕:寻常巷陌、金戈铁马 刘义隆:草草出师,仓皇北顾警告当朝咏史抒怀 下阕烽火扬州路,神鸦社鼓愤斥偏安借古讽今 词人: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壮志未酬京口北固亭怀古篇5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宋词的特点。 2、详细领悟宋代几位闻名词人作品的风格。 3、豪放派和婉约派的特点。 [教学重点] 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 鉴赏不同风格的词作品。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争论法 [课时支配] 一课时 [教学过程]
25 一、课前导入 1、继承苏武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行一世之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打算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忱和宽阔的.内容。 2.指导预习,初读课文,疏通文字。 3.补充注音:谢? 4.补充解释: 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淹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原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5.思索问题: (1)找出韵脚,并在朗读中体会。 左、住、虎、顾、路、鼓、否。厌声韵。 (2)这首词用了哪些典故,有什么含义? 6.与写作背景: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22
26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夫抗金义军,担当"掌书记"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英勇和坚决,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自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50骑兵,直闭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好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从今以后,他连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的词和文章,宣扬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见。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始终可怕。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装,后来才被派往江阴作签判,关心地方官处理政务。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忱,却报国无门。辛弃疾很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日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喜泰三年(1203),辛弃疾64岁退居江西乡!司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伉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其次年(
27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乐观为北伐作预备,可他的看法不能被韩?胄一伙接受,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7.听课文录音带或者老师范读,疏通文字。 8.讲读课文。 (1)阅读上片。让同学分出层次,老师讲析。 ①分两层。"千古江山……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是第一层,写向四周远眺大好河山,缅怀曾经在京口建都的孙权。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害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辛弃疾以"英雄"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他的仰慕和憧憬,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舞谢歌台"一句,承接上文,即便是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也已经没有了。这两句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②"斜阳草树……气吞万里如虎"是其次层,写俯瞰京口街市,缅怀曾经在那里居住的刘裕。刘裕出身贫寒,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却讨伐桓直,平定叛乱。"想当年"三句颂扬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辛弃疾远在乾道元年(1165年)呈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里,明白指出出兵北伐,应取道山东--由于山东之民劲勇,敌守备简略。"
28不得山东,则河北不行取,不得河北,则中原不行复。"在当时韩佳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憧憬他的英雄业绩,还有假如遇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纳的意思。 ③同学朗读上片。总结:这一段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英雄人物事迹模糊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忱。 (2)阅读下片,分析层次。老师讲解,同学争论用典的作用。 ①第一层:"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漠北伐之策,打没有预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始终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肯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前山,进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漠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漠陈说,使人有封狼居前意。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沟通"的诗句。 ②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借鉴历史,伐金必需做好预备,不能草率从事。 ③其次层。"四.年,……一片神鸦社鼓!"
29是其次层。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四周人们生活的情景。"四.年"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充满的扬州以北地区参与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藉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联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旧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 "佛狸洞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佛狸调"是北魏太武帝拓跋案追击王玄漠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筑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词下迎神赛会,很是喧闹。 ④写佛狸调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快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遗忘了自己是宋宝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⑤最终三句是第三层。抒发未能施展才能的感慨。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替赵国出力。廉颇原来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能强盛起来。他在赵国使者面前,"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但结果赵使还报赵王说:"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30"(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赵玉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以廉颇事做结,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老师引导同学争论,明确。以廉颇自比,表示虽老却.为国效力,收复中原的耿耿忠心,可是朝廷一味屈膝媚和,极好当道,多用少年轻进之士,又有谁会想到自己呢。一腔悲愤溢于言表。 总结下片。用刘帝、佛狸调、廉颇的典故,连续写自己报效祖国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 9.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10.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运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掉书袋"的毛病。你认为如何? 这首词用典多不能说是毛病。它所用的除了末了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眼前风光,是"京口怀古"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和一般辞章家用典故不同;况且他用这些典故,都和这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就艺术手法论,环绕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使用很多典故,以加强作品的劝说力和感染力,这正是这首词的特长。 11.总结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这首词借"怀古"赞扬孙权、刘裕的抗敌业绩,批判南宋当政者仓碎北伐的冒险行动,表达自己的乐观抗金,恢复中原统一国家的热切愿望。运用典故,非常恰当,是它的一大艺术特色。 [附录]
31 (一)重点内容图示。 1.《念奴娇赤壁怀古》 上阔:写景,赞美山河美 │ (过渡句) 下阔:写人,怀古发感慨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上阔:盛赞历史上多位英雄人物 │ (大量用典借古讽今) 下阔:力表自己抗金的态度 (二)介绍。 苏轼(036~1101)字子瞻,四川眉山人。1056年(仁宗嘉?元年)与父苏洵、弟苏辙进京,次年与苏辙同科进士及第,父子三人文名大震,号称"三苏"。同年,因母丧返川。1060年,苏轼再入京,次年,任凤翔府签判。1065年(英宗治平二年),还朝,值史馆,次年,苏为卒,扶丧回川。1069年(神宗熙宁二年),苏轼又返朝。历任官职,直至1072年,才通判杭州。1075年起,历知密州、徐州、湖州。1079年(神宗元丰二年),突遭逮捕,审讯,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在黄州,他经营东坡,务农,号东坡居士。
32 苏轼原来一帆风顺,为什么会遇到坎坷呢? 当时朝廷政局多变。王安石两相两罢,有一些乘时而起的小人,得了权势。在新政首领王安石等人或隐或罢之际,假如苏较得到朝廷重用,岂不是于他们不利?于是,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从苏轼知湖州的谢表中嗅出了苏轼对皇帝不忠的味道来。御史李定等人,更在谢表之外,搜罗苏轼的诗作,加以"分析",罗织罪名,构成文字狱"乌台诗案"。由于苏武谢表中有"知其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其中"新进"二字,正好触犯了李、舒辈的忌讳。苏轼的诗作中,反映民间疾苦,他写过旧妇则,反映过变法中的确存在的问题,表示对新政的不满。由于说了真话,让李、舒辈抓到了把柄,苏轮自被逮讯到结案,历时五个月,不论在朝在野,政见同与不同,营救者络绎不绝(包括章爆、王安石等),最终,神它才打算不杀苏武,而以贬满了事。 总之,苏武贬黄州,是由于遭人暗算,不知不觉转入政治斗争漩涡,而不是什么因写诗攻击新法。他这次受打击,心情是复杂的,所以游赤壁时写了这首词,抒发自己的理想。 辛弃疾(1140~1207
33)字幼安,号稼轩,济南人。少年时聚众二千参与农夫领袖耿京的起义抗金军,失败后,南归。历任湖北、湖南、江西安抚使(掌管一路军政民政的长官),在政治军事上都能实行乐观的措施,以利国便民。朝廷当权者疑忌他,落职后长期没有得到任用,从43岁起,闲居江西信州(今上饶市),达二十余年(在这时期只一度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到了晚年,朝廷又起用他,做过浙东安抚使和镇江知府。在镇江任内,他特殊重视抗金的预备工作。可是朝廷对他不重视,不能久于其位。最终怀着恢复中原的宏愿,抑郁以殁,他是南宋最杰出的爱国词人。著有《稼轩词》(一名《稼轩长短句》),总计600多首,辛词题材宽阔,内容丰富,意境深远,风格以豪放悲壮为主。他的爱国词作情辞慷慨,爱憎分明,艺术感染力很强。他还以多彩的画笔反映当时的.生活,描绘农村风光,赞美壮美山河,进一步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推动了南宋前期词风的变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关于《赤壁怀古》中"人生如梦"所反映的思想心情。 《宋词赏析》中认为,这句话反映了入世与出世的思想冲突,是无可奈何心情下的故作达观,其心情不免趋于消极。他是见江山照旧而人事已非,沦落无聊而徒伤老大,于是引发"人生如梦"的感慨,从而借酒浇愁。张志岳则在《文艺百家》(1979年第1
34期)中撰文认为,这句话不能作单纯消极的理解,而是面对现实,表现得比较安静和旷达。从遭受看,写这首词时他已被贬多年,而他对王安石的新法在实践过程中有了新的熟悉,对宋神宗,则似有知遇之感。因此,他的词并不针对什么详细的境遇,而是用"人生如梦"来概括二十多年的仕途,虽有感慨,更有不作详细计较的旷达态度,这态度又促使他能够借酚月来感发"江月是能了解我的"那种坚持抱负的精神。 (四)有关常识。 有关词的学问:词,诗歌的一种,起源于南北朝,成于唐,盛于宋。词有许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曲子词"、"曲词"、"乐府"、"乐章"、"歌词"等。词按字数的多少分类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字至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三大类。按词的段落的多少分类又分成几种:全词只有一段的叫"单词",二段的叫"双调",三段的叫"三叠",四段的叫"四叠"。词的段落叫"阕"或"片",从上片到下片讲究连接贯穿,意思前后相承,叫"过片"。下片的首句句式不同的叫"换头"或"过变"。依照已有的词调写的叫"填词"或"依声填词",自己谱曲自己写词的叫"自度曲",《扬州慢》属后一类。词常见有"令"、"引"、"近"、"慢"的分别,"令"即小令,"引"是正歌之前引歌,"近"又称"近拍",相当于"引","慢"
35是慢曲子的省称,指节拍较慢,声调延长。慢词的字数较令、引、近的词字数要多些。宋代词风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主要词人有柳永、周邦彦、李清照、姜夔等,他们认为"词为艳科"、"诗庄而词媚",多写情愁别绪、个人遭受,特殊讲究音律格律,风格清丽婉媚。豪放派以苏、辛为代表,主见"以诗为词"、"无言不行入,无事不行言",不愿损害意思以迁就音律,"故为豪放不羁之语",格调昂扬、取材广泛。京口北固亭怀古篇6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赏析一】
36 此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当时,韩侂胄正预备北伐。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镇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好像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乐观布置军事攻击的预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晰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境况的困难,深感很难有所作为。在一片紧锣密鼓的北伐声中,当然能唤起他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又感到忧心忡忡。这种老成谋国,深思熟虑的情怀冲突交织复杂的心理状态,在这首篇幅不大的作品里充分地表现出来,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而被后人推为压卷之作(见杨慎《词品》)。这当然首先打算于作品深厚的思想内容,但同时也由于它代表辛词在语言艺术上特别的成就,典故运用得特别恰到好处;通过一连串典故的示意和启发作用,丰富了作品的形象,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英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
37 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开疆拓土,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尽管斗转星移,沧桑屡变,歌台舞榭,遗迹沦湮,然而他的英雄业绩则是和千古江山相辉映的。刘裕是在贫寒、势单力薄的状况下渐渐壮大的。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故土。这些兴奋人心的历史事实,被形象地概括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三句话里。英雄人物留给后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因而“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传奇中他的故居遗迹,还能引起人们的瞻慕追怀。在这里,发的是思古之幽情,写的是现实的感慨。无论是孙权或刘裕,都是从百战中开创基业,建国东南的。这和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于江左、忍气吞声的懦怯表现,是多么鲜亮的对比! 假如说,词的上片借古意以抒今情,还比较轩豁呈露,那么,在下片里,通过典故所揭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感慨,就更加意深而味隐了。 这首词的下片共十二句,有三层意思。峰回路转,愈转愈深。被组织在词中的历史人物和大事,血脉动荡,和词人的思想感情融成一片,给作品造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深宏博大的意境。
38 “元嘉草草”三句,用古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出一个历史教训。这是第一层。 史称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自践位以来,有恢复河南之志”(见《资治通鉴?宋纪》)。他曾三次北伐,都没有胜利,特殊是元嘉二十七年(450)最终一次,失败得更惨。用兵之前,他听取彭城太守王玄谟陈北伐之策,特别感动,说:“闻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见《宋书?王玄谟传》。《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载,卫青、霍去病各统大军分道出塞与匈奴战,皆大胜,霍去病于是“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封、禅,谓积土为坛于山上,祭天曰封,祭地曰禅,报天地之功,为战胜也。“有封狼居胥意”谓有北伐必胜的信念。当时分据在北中国的元魏,并非无隙可乘;南北军事实力的对比,北方也并不占优势。倘能妥为筹画,虑而后动,虽未必能成就一番开天辟地的伟业,然而收复一部分河南旧地,则是完全可能的。无如宋文帝急于事功,头脑发热,听不进老臣宿将的看法,轻启兵端。结果不仅没有得到预期的成功,反而招致元魏拓跋焘大举南侵,弄得两淮残缺,胡马饮江,国力一蹶而不振了①。这一历史事实,对当时现实所供应的历史鉴戒,是发人深省的。辛弃疾是在语重心长地告诫南宋朝廷:要慎重啊!你看,元嘉北伐,由于草草从事,“封狼居胥”的壮举,只落得“仓皇北顾”的哀愁。 想到这里,稼轩不禁抚今追昔,感慨万端。随着思绪的猛烈波动,词意不断深化,而转入了其次层。
39 稼轩是四.年前,即绍兴三十二年(1162)率众南归的。正如他在《鹧鸪天》一词中所说的那样:“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朴姑。”那沸腾的战斗岁月,是他英雄事业的发轫之始。当时,宋军在采石矶击破南犯的金兵,完颜亮为部下所杀,人心兴奋,北方义军纷起,动摇了女真贵族在中原的统治,形势是大有可为的。刚即位的宋孝宗也颇有恢复之志,起用主战派首领张浚,乐观进行北伐。可是符离败退后,他就坚持不下去,于是主和派重新得势,再一次与金国通使议和。从今,南北分裂就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而辛弃疾的鸿鹄之志也就无从施展,“只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同上词)了。时机是难得而易失的。四.年后,重新经营恢复中原的事业,民心士气,都和四.年前有所不同,当然要困难得多。“烽火扬州”和“佛狸祠下”的今昔对比所展现的历史图景,正唱出了稼轩四顾苍茫,百感交集,不堪回首忆当年的感慨心声。
40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两句用意是什么呢?佛狸祠在长江北岸今江苏六合县东南的瓜步山上。永嘉二十七年,元魏太武帝拓跋焘南侵时,曾在瓜步山上建行宫,后来成为一座庙宇。拓跋焘小字佛狸,当时流传有“虏马饮江水,佛狸明年死”的童谣,所以民间把它叫做佛狸祠。这所庙宇,南宋时犹存。词中提到佛狸祠,好像和元魏南侵有关,所以引起了理解上的种种歧异。其实这里的“神鸦社鼓”,也就是东坡《浣溪沙》词里所描绘的“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的情景,是一幅迎神赛会的生活场景。在古代,迎神赛会,是普遍流行的民间风俗,和农村生产劳动是紧密联系着的。在终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农夫祈晴祈雨,以及种种生活愿望的祈祷,都离不开神。利用社日的迎神赛会,歌舞作乐,一方面酬神娱神,一方面大家团聚一番。在农夫看来,只要是神,就会管生产和生活中的事,就会给他们以福佑。有庙宇的地方,就会有“神鸦社鼓”的祭祀活动。至于这一座庙宇供奉的是什么神,对农夫说来,是无关宏旨的。佛狸祠下迎神赛会的人们也是一样,他们只把佛狸当作一位神祗来奉祀,而决不会审查这神的来历,更不会把一千多年前的元魏入侵者和当前金人的入侵联系起来。因而,“神鸦社鼓”所揭示的客观意义,只不过是农村生活的一种环境气氛而已,没有必要再多加讨论。然而辛弃疾在词里摄取佛狸祠这一特写镜头,则是有其深刻寓意;它和上文的“烽火扬州”有着内在的联系,都是从“可堪回首”这句话里生发出来的。四.年前,完颜亮发动南侵,曾以扬州作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严督金兵抢渡长江。以古喻今,佛狸很自然地就成了完颜亮的影子。稼轩曾不止一次地以佛狸影射完颜亮。例如在《水调歌头》词中说:“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词中的佛狸,就是指完颜亮,正好作为此词的解释。佛狸祠在这里是象征南侵者所留下的痕迹。四.年过去了,当年扬州一带烽火漫天,瓜步山也留下了南侵者的脚印 ,这一切记忆犹新,而今佛狸祠下却是神鸦社鼓,一片安静祥和景象,全无战斗气氛。辛弃疾感到不堪回首的是,隆兴和议以来,朝廷苟且偷安,放弃了多少北伐抗金的好时机,使得自己南归四十多年,而恢复中原的壮志无从实现。在这里,深沉的时代悲伤和个人身世的感慨交织在一起。
41 那么,辛弃疾是不是就认为良机已经错过,事情已无法挽救了呢?当然不是这样。对于这次北伐,他是赞成的,但认为必需做好预备工作;而预备是否充分,关键在于举措是否得宜,在于任用什么样的人主持其事。他曾向朝廷建议,应当把用兵大计托付给元老重臣,示意以此自任,预备以垂暮之年,挑起这副重担;然而事情并不是所想象的那样,于是他就发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慨叹,词意转入了最终一层。 只要读过《史记?廉颇列传》的人,都会很自然地把“一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的老将廉颇,和“精神此老健如虎,红颊白须双眼青”(刘过《呈稼轩》诗中语)的辛弃疾联系起来,感到他借古人为自己写照,形象是多么饱满、鲜亮,比拟是多么贴切、逼真!不仅如此,稼轩选用这一典故还有更深刻的用意,这就是他把个人的政治遭受放在当时宋金民族冲突、以及南宋统治集团的内部冲突的焦点上来抒写自己的感慨,给予词中的形象以更丰富的内涵,从而深化了词的主题。这可以从下列两方面来体会。
42 首先,廉颇在赵国,不仅是一位“以士气闻于诸侯”的猛将,而且在秦赵长期相持的斗争中,他是一位能攻能守,猛勇而不孟浪,持重而非畏缩,为秦国所惧服的老臣宿将。赵王之所以“思复得廉颇”,也是由于“数困于秦兵”,谋求抗击强秦的状况下,才这样做的。因而廉颇的用舍行藏,关系到赵秦抗争的局势、赵国国运的兴衰,而不仅仅是廉颇个人的升沉得失问题。其次,廉颇此次之所以最终没有被赵王起用,则是由于他的仇人郭开搞阴谋阴谋,蒙蔽了赵王。廉颇个人的遭受,正反映了当时赵国统治集团内部的冲突和斗争。从这一故事所揭示的历史意义,结合四.年来的身世遭受,特殊是从不久后他又被韩侂胄一脚踢开,落职南归时所发出的“郑贾正应求死鼠,叶公岂是好真龙”(《瑞鹧鸪?乙丑奉祠舟次馀杭作》)的慨叹,再回过头来体会他作此词时的境况和心情,就会更深刻地理解他的忧愤之深广,也会赞叹于他用典的出神入化了。 岳珂在《桯史?稼轩论词》中说:他提出《永遇乐》一词“觉用事多”之后,稼轩大喜,“酌酒而谓坐中曰:‘夫君实中余痼。’乃味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犹未竟。”人们往往从这一段记载引出这样一条结论:辛弃疾词用典多,是个缺点,但他能虚心听取别人看法,创作态度可谓严厉 仔细。而这条材料所透露的另一条重要消息却被人们所忽视:以稼轩这样一位语言艺术大师,为什么会“味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犹未竟”,想改而最终改动不了呢?这不恰恰说明,在这首词中,用典虽多,然而这些典故却用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它们所起的作用,在语言艺术上的能量,不是直接叙述和描写所能代替的。就这首词而论,用典多并不是辛弃疾的缺点,而正体现了他在语言艺术上的特别成就。
43 【赏析二】 这首词是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也是最优秀的爱国词作之一,历来备受后人传颂,有人甚至称此词为辛词之首。 此词的写作有着特定的创作背景。南宋时,主战派势力总居下风,因此,有很长一段时间,辛弃疾都在江西乡下赋闲,不得重用。后来,宰相韩倔胄用事,重新起用辛弃疾。但这位裙带宰相是有目的的,就是急于北伐,起用主战派,以期通过战胜金兵而捞取政治资本,巩固在朝势力。精通兵法的辛弃疾深知战斗决非儿戏,肯定要做到知己知彼,他派人去北方侦察后,认为战机未成熟,主见临时不要草率行事。哪知,韩倪胄却猜疑他,贬之为镇江知府。北固亭是京口(镇江)名楼,登楼可望已属金国的长江以北的广阔地区。可以想像,辛弃疾在京口期间,确定不止一次登楼,登楼之时,定有几多感慨存诸心中,蓄积起来,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吐之为是词。 全词表达了词人坚决主见抗金,而又反对冒进轻敌的思想,抒发了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揭露了南宋政治的腐败,亦流露出词人报国无门的苦闷。
44 这首词最大的艺术特色在于善用典故。辛弃疾是很会用典的,他作此词时,已年届六旬。人上了年纪,自然喜爱讲古,再加之题为“怀古”,托古讽今,不用典故行吗?全词用典虽多,却都相当贴切恰当,不仅没有阻碍思想,而且用简炼的语句,表现了丰富的内容,非一般“掉书袋”可比。首先,词人将典故与现实奇妙对比。词中所选典故,均与京口北固亭相吻合,与帝王将相有关,且远涉前代南北分别史事。使用这些典故,可直而不露、隐而不晦地与南宋统治者进行类比或对比。如用孙权、刘裕的英雄壮举,对比南宋统治者的屈辱妥协,让人何等郁郁于怀;用刘义隆草率北伐,急于“封狼居胥”,建盖世奇功,反遭惨败,来类比韩倔胄不修战备、轻战冒进的路线,使人多么提心吊胆;用廉颇被谗的故事,类比南宋践踏人材,令人久久扼腕长叹。其中,以刘宋比南宋,以北魏比金国,以刘义隆、王玄谟昏君庸臣比现实生活中的宋宁宗、韩位胄,足见用典之精,又显胆识之大,不畏当权者。其次,将典故当为形象的画面、生动的语言。若用典多且不好,如沙入眼中;用得多且好,可收言简意丰之功效。词中所用典故,都是经过了再创作,毫无面目刻板、呆滞生涩之感。写刘裕北面破敌,“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其英武形象跃然纸上;写刘义隆草率北进,“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其狼狈情状现于眼前;写拓跋焘庆功的场面,“一片神鸦社鼓”,其喧嚷之声闻于耳畔;写自己年岁老大,“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其怨愤之情萦绕笔端。一个个典故,在笔下化成了一幅幅活生生的图画,使读者宜于理解、乐于接受。
45 同属豪放派,与苏轼相比,辛弃疾少了一份旷达、一份雄迈,多了几许悲凉、几许苍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何等豪迈,何等雄壮!这是辛弃疾做不到的。全词基调虽是豪放,却流淌着一股浓郁的悲凉、惆怅之情。上片“千古江山”,起句伟岸、挺立,“英雄无觅”却笔锋一转,调子低了下来。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曹操曾自诩为“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后来,孙权被曹操激赏为“生子当如孙仲谋”,可是而今风流余韵安在?只剩下风雨之后,落红满地而已。一个“总”字,让人心头闷闷的。刘裕住处,已沧海桑田,易为寻常巷陌,堂前燕子可曾记得旧时仆人?斜斜的如血残阳给杂草茂树抹上了一层红晕,让人想哭。遥想刘裕当年壮举,令人徒唤奈何!下片起首“草草”二字,道尽刘义隆、王玄谟辈利令智昏,误国误民。词人从北归南,历时四.载矣,人生能再有一个四.载吗?可自己的雄心壮志、抗金大业却始终难遂。此时,远眺江那边曾经战斗过的热土,老百姓依旧在异族统治下苦苦挣扎,心中又苦恨相煎。拓跋焘庆功的场景,一想起来,就使人拊胸痛惜。廉颇虽老,赵王尚有起用之意,而自己此时却连遭贬斥,天子不闻不问,空怀老当益壮的爱国豪情,其幽怨、悲愤、郁闷之情溢于言表。 典妙而雅,情深而切,用典与抒情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辛弃疾真不愧为个中高手!(语文月刊
46京口北固亭怀古篇7 撰写说课稿不必拘泥于固定、呆板的模式。另外,在语言表述上,既要把问题论述清晰,又切忌过长,避开陈词滥调,泛泛而谈,力求言简意赅,文词精确 ,语言针对性强。下面我以高中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说课稿为例,为大家介绍说课稿的写法。 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上午好! 今日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下面,我将从以下几点说起。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47 这是《稼轩词》中突出的爱国篇章之一。它的思想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写抗敌救国的雄图大志。二、写对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和为国效劳的忠心。 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辛弃疾六十四岁时,被召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这以前,辛弃疾被迫退居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了。起用他的是执掌大权的韩侂胄。由于那时蒙古已经崛起在金政权的后方,金政权日益衰败,并且起了内乱。韩侂胄要立一场伐金的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其次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在那时濒临抗战前线。 辛弃疾初到镇江,努力作北伐的预备。他明确断言金政权必乱必亡。他又认为:南宋要取得对金作战的成功,必需作好充分的预备工作。他曾对宋宁宗和韩侂胄提出了这些看法,并建议应把对金用兵这件大事托付给元老重臣。这无疑是包括辛弃疾在内的。可是韩侂胄一伙人不但不能接受,反而有所疑忌不满,他们借口一件小事故,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开禧元年(1205)干脆把他调离镇江,不许他参与北伐大计。辛弃疾二.岁从山东起义南来,怀着一腔报国热忱,在南方呆了四.年,开头遭到投降派的排挤,现在又遭到韩侂胄一伙人的打击,他那施展雄才大略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时代背景。
48 这首词题为"京口北固亭怀古',所以一开头就从镇江的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说起。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国的首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害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怀古,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在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孙仲谋(即孙权),只是现在已无处可寻了。"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谓孙仲谋英雄事业的风流余韵,现已无存。"寄奴',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字。刘裕在京口起兵讨伐桓玄,平定叛乱。"想当年'三句,颂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借这些京口当地的历史人物的英雄业绩,模糊地表达自己的抗敌救国的心情。 下片"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几句也是用历史事实。"元嘉'是南朝宋文帝的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的北伐之策,打无预备之仗,结果一败涂地。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在狼居胥山(今属内蒙古自治区)进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辛弃疾用宋文帝"草草'(草率的意思)北伐最终惨败的历史事实,来作为对当时伐金须做好充分预备、不能草率从事的深切鉴戒。"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沟通'的诗句。韩侂胄于开禧二年北伐战败,次年被诛,正中了辛弃疾的"赢得仓皇北顾'的预言。
49 "四.年'三句,由今忆昔,有屈赋的"美人迟暮'的感慨。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率众南归,至开禧元年在京口任上写这首《永遇乐》词,正好是四.年。"望中犹记'两句,是说在京口北固亭北望,记得四.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充满的扬州以北地区参与抗金斗争。("路'是宋朝的行政区域名,扬州属淮南东路。)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借国力,恢复中原,不期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过了四.年,自己已成了老人,而壮志依旧难酬。辛弃疾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 "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使辛弃疾感到惊心,长江北岸瓜步山上有个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留下的历史遗迹。拓跋焘小字佛狸,属鲜卑族。他击败王玄谟的军队后,率追兵直达长江北岸的瓜步山,在山上建立行宫,这就是后来的佛狸祠。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神鸦'是吃祭品的乌鸦,"社鼓'是祭神的鼓声。辛弃疾写"佛狸祠下'三句,表示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快速谋求恢复的话,民俗安于异族的统治,遗忘了自己是宋室的臣民。这正和陆游的《北望》诗所谓:"中原堕胡尘,北望但榛莽。耆年死已尽,童稚日夜长。羊裘左其衽,宁复记畴曩。'彼此意思相同。 辛弃疾这首词最终用廉颇事作结,是到老而爱国之心不衰的明证。廉颇虽老,还想为赵王所用。他在赵王使者面前一顿饭就吃了一斗米作的饭、十斤肉、又披甲上马,表示自己尚有余勇。辛弃疾在这词末了以廉颇自比,也正表示自己不服老、还盼望能为国效力的耿耿忠心。
50 辛弃疾词的创作方法,有一点和他以前的词人有明显的不同,就是多用典故。如这首词就用了这很多历史故事。有人因此说他的词缺点是好"掉书袋'。岳飞的孙子岳珂著《桯史》,就说"用事多'是这首词的毛病,这是不确当的批判。我们应当作详细的分析:辛弃疾原有很多词是不免过度贪用典故的,但这首词却并不如此。它所用的故事,除末了廉颇一事以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眼前风光,是"京口怀古'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和一般辞章家用典故不同。 况且他用这些故事,都和这词的思想感情紧密相联,就艺术手法论,环绕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使用很多史事,以加强作品的劝说力和感染力,在宋词里是不多见的,这正是这首词的特长。杨慎《词品》谓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这是一句颇有见地的评语。京口北固亭怀古篇8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赏析一】
51 此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当时,韩侂胄正预备北伐。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镇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好像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乐观布置军事攻击的预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晰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境况的困难,深感很难有所作为。在一片紧锣密鼓的北伐声中,当然能唤起他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又感到忧心忡忡。这种老成谋国,深思熟虑的情怀冲突交织复杂的心理状态,在这首篇幅不大的作品里充分地表现出来,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而被后人推为压卷之作(见杨慎《词品》)。这当然首先打算于作品深厚的思想内容,但同时也由于它代表辛词在语言艺术上特别的成就,典故运用得特别恰到好处;通过一连串典故的示意和启发作用,丰富了作品的形象,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英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
52 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开疆拓土,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尽管斗转星移,沧桑屡变,歌台舞榭,遗迹沦湮,然而他的英雄业绩则是和千古江山相辉映的。刘裕是在贫寒、势单力薄的状况下渐渐壮大的。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故土。这些兴奋人心的历史事实,被形象地概括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三句话里。英雄人物留给后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因而“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传奇中他的故居遗迹,还能引起人们的瞻慕追怀。在这里,发的是思古之幽情,写的是现实的感慨。无论是孙权或刘裕,都是从百战中开创基业,建国东南的。这和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于江左、忍气吞声的懦怯表现,是多么鲜亮的对比! 假如说,词的上片借古意以抒今情,还比较轩豁呈露,那么,在下片里,通过典故所揭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感慨,就更加意深而味隐了。 这首词的下片共十二句,有三层意思。峰回路转,愈转愈深。被组织在词中的历史人物和大事,血脉动荡,和词人的思想感情融成一片,给作品造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深宏博大的意境。
53 “元嘉草草”三句,用古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出一个历史教训。这是第一层。 史称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自践位以来,有恢复河南之志”(见《资治通鉴?宋纪》)。他曾三次北伐,都没有胜利,特殊是元嘉二十七年(450)最终一次,失败得更惨。用兵之前,他听取彭城太守王玄谟陈北伐之策,特别感动,说:“闻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见《宋书?王玄谟传》。《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载,卫青、霍去病各统大军分道出塞与匈奴战,皆大胜,霍去病于是“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封、禅,谓积土为坛于山上,祭天曰封,祭地曰禅,报天地之功,为战胜也。“有封狼居胥意”谓有北伐必胜的信念。当时分据在北中国的元魏,并非无隙可乘;南北军事实力的对比,北方也并不占优势。倘能妥为筹画,虑而后动,虽未必能成就一番开天辟地的伟业,然而收复一部分河南旧地,则是完全可能的。无如宋文帝急于事功,头脑发热,听不进老臣宿将的看法,轻启兵端。结果不仅没有得到预期的成功,反而招致元魏拓跋焘大举南侵,弄得两淮残缺,胡马饮江,国力一蹶而不振了①。这一历史事实,对当时现实所供应的历史鉴戒,是发人深省的。辛弃疾是在语重心长地告诫南宋朝廷:要慎重啊!你看,元嘉北伐,由于草草从事,“封狼居胥”的壮举,只落得“仓皇北顾”的哀愁。 想到这里,稼轩不禁抚今追昔,感慨万端。随着思绪的猛烈波动,词意不断深化,而转入了其次层。
54 稼轩是四.年前,即绍兴三十二年(1162)率众南归的。正如他在《鹧鸪天》一词中所说的那样:“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朴姑。”那沸腾的战斗岁月,是他英雄事业的发轫之始。当时,宋军在采石矶击破南犯的金兵,完颜亮为部下所杀,人心兴奋,北方义军纷起,动摇了女真贵族在中原的统治,形势是大有可为的。刚即位的宋孝宗也颇有恢复之志,起用主战派首领张浚,乐观进行北伐。可是符离败退后,他就坚持不下去,于是主和派重新得势,再一次与金国通使议和。从今,南北分裂就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而辛弃疾的鸿鹄之志也就无从施展,“只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同上词)了。时机是难得而易失的。四.年后,重新经营恢复中原的事业,民心士气,都和四.年前有所不同,当然要困难得多。“烽火扬州”和“佛狸祠下”的今昔对比所展现的历史图景,正唱出了稼轩四顾苍茫,百感交集,不堪回首忆当年的感慨心声。
55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两句用意是什么呢?佛狸祠在长江北岸今江苏六合县东南的瓜步山上。永嘉二十七年,元魏太武帝拓跋焘南侵时,曾在瓜步山上建行宫,后来成为一座庙宇。拓跋焘小字佛狸,当时流传有“虏马饮江水,佛狸明年死”的童谣,所以民间把它叫做佛狸祠。这所庙宇,南宋时犹存。词中提到佛狸祠,好像和元魏南侵有关,所以引起了理解上的种种歧异。其实这里的“神鸦社鼓”,也就是东坡《浣溪沙》词里所描绘的“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的情景,是一幅迎神赛会的生活场景。在古代,迎神赛会,是普遍流行的民间风俗,和农村生产劳动是紧密联系着的。在终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农夫祈晴祈雨,以及种种生活愿望的祈祷,都离不开神。利用社日的迎神赛会,歌舞作乐,一方面酬神娱神,一方面大家团聚一番。在农夫看来,只要是神,就会管生产和生活中的事,就会给他们以福佑。有庙宇的地方,就会有“神鸦社鼓”的祭祀活动。至于这一座庙宇供奉的是什么神,对农夫说来,是无关宏旨的。佛狸祠下迎神赛会的人们也是一样,他们只把佛狸当作一位神祗来奉祀,而决不会审查这神的来历,更不会把一千多年前的元魏入侵者和当前金人的入侵联系起来。因而,“神鸦社鼓”所揭示的客观意义,只不过是农村生活的一种环境气氛而已,没有必要再多加讨论。然而辛弃疾在词里摄取佛狸祠这一特写镜头,则是有其深刻寓意;它和上文的“烽火扬州”有着内在的联系,都是从“可堪回首”这句话里生发出来的。四.年前,完颜亮发动南侵,曾以扬州作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严督金兵抢渡长江。以古喻今,佛狸很自然地就成了完颜亮的影子。稼轩曾不止一次地以佛狸影射完颜亮。例如在《水调歌头》词中说:“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词中的佛狸,就是指完颜亮,正好作为此词的解释。佛狸祠在这里是象征南侵者所留下的痕迹。四.年过去了,当年扬州一带烽火漫天,瓜步山也留下了南侵者的脚印 ,这一切记忆犹新,而今佛狸祠下却是神鸦社鼓,一片安静祥和景象,全无战斗气氛。辛弃疾感到不堪回首的是,隆兴和议以来,朝廷苟且偷安,放弃了多少北伐抗金的好时机,使得自己南归四十多年,而恢复中原的壮志无从实现。在这里,深沉的时代悲伤和个人身世的感慨交织在一起。 那么,辛弃疾是不是就认为良机已经错过,事情已无法挽救了呢?当然不是这样。对于这次北伐,他是赞成的,但认为必需做好预备工作;而预备是否充分,关键在于举措是否得宜,在于任用什么样的人主持其事。他曾向朝廷建议,应当把用兵大计托付给元老重臣,示意以此自任,预备以垂暮之年,挑起这副重担;然而事情并不是所想象的那样,于是他就发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慨叹,词意转入了最终一层。 只要读过《史记?廉颇列传》的人,都会很自然地把“一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的老将廉颇,和“精神此老健如虎,红颊白须双眼青”(刘过《呈稼轩》诗中语)的辛弃疾联系起来,感到他借古人为自己写照,形象是多么饱满、鲜亮,比拟是多么贴切、逼真!不仅如此,稼轩选用这一典故还有更深刻的用意,这就是他把个人的政治遭受放在当时宋金民族冲突、以及南宋统治集团的内部冲突的焦点上来抒写自己的感慨,给予词中的形象以更丰富的内涵,从而深化了词的主题。这可以从下列两方面来体会。
56 首先,廉颇在赵国,不仅是一位“以士气闻于诸侯”的猛将,而且在秦赵长期相持的斗争中,他是一位能攻能守,猛勇而不孟浪,持重而非畏缩,为秦国所惧服的老臣宿将。赵王之所以“思复得廉颇”,也是由于“数困于秦兵”,谋求抗击强秦的状况下,才这样做的。因而廉颇的用舍行藏,关系到赵秦抗争的局势、赵国国运的兴衰,而不仅仅是廉颇个人的升沉得失问题。其次,廉颇此次之所以最终没有被赵王起用,则是由于他的仇人郭开搞阴谋阴谋,蒙蔽了赵王。廉颇个人的遭受,正反映了当时赵国统治集团内部的冲突和斗争。从这一故事所揭示的历史意义,结合四.年来的身世遭受,特殊是从不久后他又被韩侂胄一脚踢开,落职南归时所发出的“郑贾正应求死鼠,叶公岂是好真龙”(《瑞鹧鸪?乙丑奉祠舟次馀杭作》)的慨叹,再回过头来体会他作此词时的境况和心情,就会更深刻地理解他的忧愤之深广,也会赞叹于他用典的出神入化了。
57 岳珂在《桯史?稼轩论词》中说:他提出《永遇乐》一词“觉用事多”之后,稼轩大喜,“酌酒而谓坐中曰:‘夫君实中余痼。’乃味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犹未竟。”人们往往从这一段记载引出这样一条结论:辛弃疾词用典多,是个缺点,但他能虚心听取别人看法,创作态度可谓严厉 仔细。而这条材料所透露的另一条重要消息却被人们所忽视:以稼轩这样一位语言艺术大师,为什么会“味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犹未竟”,想改而最终改动不了呢?这不恰恰说明,在这首词中,用典虽多,然而这些典故却用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它们所起的作用,在语言艺术上的能量,不是直接叙述和描写所能代替的。就这首词而论,用典多并不是辛弃疾的缺点,而正体现了他在语言艺术上的特别成就。 【赏析二】 这首词是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也是最优秀的爱国词作之一,历来备受后人传颂,有人甚至称此词为辛词之首。 此词的写作有着特定的创作背景。南宋时,主战派势力总居下风,因此,有很长一段时间,辛弃疾都在江西乡下赋闲,不得重用。后来,宰相韩倔胄用事,重新起用辛弃疾。但这位裙带宰相是有目的的,就是急于北伐,起用主战派,以期通过战胜金兵而捞取政治资本,巩固在朝势力。精通兵法的辛弃疾深知战斗决非儿戏,肯定要做到知己知彼,他派人去北方侦察后,认为战机未成熟,主见临时不要草率行事。哪知,韩倪胄却猜疑他,贬之为镇江知府。北固亭是京口(镇江)名楼,登楼可望已属金国的长江以北的广阔地区。可以想像,辛弃疾在京口期间,确定不止一次登楼,登楼之时,定有几多感慨存诸心中,蓄积起来,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吐之为是词。 全词表达了词人坚决主见抗金,而又反对冒进轻敌的思想,抒发了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揭露了南宋政治的腐败,亦流露出词人报国无门的苦闷。
58 这首词最大的艺术特色在于善用典故。辛弃疾是很会用典的,他作此词时,已年届六旬。人上了年纪,自然喜爱讲古,再加之题为“怀古”,托古讽今,不用典故行吗?全词用典虽多,却都相当贴切恰当,不仅没有阻碍思想,而且用简炼的语句,表现了丰富的内容,非一般“掉书袋”可比。首先,词人将典故与现实奇妙对比。词中所选典故,均与京口北固亭相吻合,与帝王将相有关,且远涉前代南北分别史事。使用这些典故,可直而不露、隐而不晦地与南宋统治者进行类比或对比。如用孙权、刘裕的英雄壮举,对比南宋统治者的屈辱妥协,让人何等郁郁于怀;用刘义隆草率北伐,急于“封狼居胥”,建盖世奇功,反遭惨败,来类比韩倔胄不修战备、轻战冒进的路线,使人多么提心吊胆;用廉颇被谗的故事,类比南宋践踏人材,令人久久扼腕长叹。其中,以刘宋比南宋,以北魏比金国,以刘义隆、王玄谟昏君庸臣比现实生活中的宋宁宗、韩位胄,足见用典之精,又显胆识之大,不畏当权者。其次,将典故当为形象的画面、生动的语言。若用典多且不好,如沙入眼中;用得多且好,可收言简意丰之功效。词中所用典故,都是经过了再创作,毫无面目刻板、呆滞生涩之感。写刘裕北面破敌,“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其英武形象跃然纸上;写刘义隆草率北进,“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其狼狈情状现于眼前;写拓跋焘庆功的场面,“一片神鸦社鼓”,其喧嚷之声闻于耳畔;写自己年岁老大,“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其怨愤之情萦绕笔端。一个个典故,在笔下化成了一幅幅活生生的图画,使读者宜于理解、乐于接受。 同属豪放派,与苏轼相比,辛弃疾少了一份旷达、一份雄迈,多了几许悲凉、几许苍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何等豪迈,何等雄壮!这是辛弃疾做不到的。全词基调虽是豪放,却流淌着一股浓郁的悲凉、惆怅之情。上片“千古江山”,起句伟岸、挺立,“英雄无觅”却笔锋一转,调子低了下来。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曹操曾自诩为“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后来,孙权被曹操激赏为“生子当如孙仲谋”,可是而今风流余韵安在?只剩下风雨之后,落红满地而已。一个“总”字,让人心头闷闷的。刘裕住处,已沧海桑田,易为寻常巷陌,堂前燕子可曾记得旧时仆人?斜斜的如血残阳给杂草茂树抹上了一层红晕,让人想哭。遥想刘裕当年壮举,令人徒唤奈何!下片起首“草草”二字,道尽刘义隆、王玄谟辈利令智昏,误国误民。词人从北归南,历时四.载矣,人生能再有一个四.载吗?可自己的雄心壮志、抗金大业却始终难遂。此时,远眺江那边曾经战斗过的热土,老百姓依旧在异族统治下苦苦挣扎,心中又苦恨相煎。拓跋焘庆功的场景,一想起来,就使人拊胸痛惜。廉颇虽老,赵王尚有起用之意,而自己此时却连遭贬斥,天子不闻不问,空怀老当益壮的爱国豪情,其幽怨、悲愤、郁闷之情溢于言表。
59 典妙而雅,情深而切,用典与抒情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辛弃疾真不愧为个中高手!(语文月刊京口北固亭怀古篇9 一段时间以来,许多语文老师把教学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教材所辑录的文章。或许在时代性、思想性等方面,我们的教读内容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或许一个教改浪潮汹涌的年月,我们渴望并召唤像鲁迅、梁启超、朱自清等能自编讲义的大师级语文老师的出现。可是,笔者总还是觉得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的留意力是不是应当更多地回归到课本,更多地去关注如何将文本阅读的方法带给同学,以期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让语文课文的示范性真正表现出来,尽量地像其他学科的例题一样给同学一个思索的方向或者学习的思路。究竟不管我们如何精选教材内容,选文的容量在面对“语文”这个大主题时也仅仅只能算是沧海一粟;究竟老师的个体审美与制造不免让选文多出了一份“众口难调“的味道。基于此,我在执教《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文时就极力想以课文为纲,尽量去体现出课文的示范性。
60 在梳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的备课思路时,考虑到辛弃疾词作品的一个典型特点是用典,后人争议最多的是“掉书袋”,同学阅读最烦的是内容艰涩,趣味索然,因而,我认为处理这首词的关键是熟识典故,重点是典故的处理,难点是如何进入典故,通过学习这首词最终要告知同学的也还是辛弃疾词擅长用典这一特点,以及今后如何学习辛弃疾的作品。锁定了“典故”这一主体教学内容之后,如何选择切入点让我仍旧感到困惑,教学板块的设计与整合照旧显得茫然。考虑到迂回入题的方式或许会让导语显得雅致隽秀一些,但又怕不慎游离于主题之外,反而加重了辛词用典累赘的嫌疑。于是最终还是打算开门见山,直入主题,凸显“典故”的重量,以引起同学的重视。好在典故究竟还有“故事”的味道,在吸引同学的留意力上比较简单找到突破口。 如何让同学把词中所涉及的这些典故尽量熟识,是读懂这首词的关键;如何在45分钟内让同学不厌其烦地面对这几个典故,就成为又一个教学难点。“熟识”是一个进展的概念,是反复阅读的结果。熟识课文以及连接教学的关键则需要依靠课堂问题的设置,而问题的设计则需要遵循认知进展的规律。从“有几个典故”的初步搜寻,到“陈述故事”的内容整理;从“与题目北固亭相关”的再度思索,到简洁的提炼概括,分别从几个不同的审查点让同学反复阅读课文及解释以加深理解。每一次新的阅读都尽可能地为其供应新的视角。我觉得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减轻同学的厌倦心情,以利于更好地完成,熟识课文)这一目的。
61 辛词用典突破了史料的简洁堆砌,要体现这种糅合的艺术魅力,就需要捕获词中能恰倒好处地发挥连接功能的字词。一个“望”字不仅将眼前与隔江之景连接起来,还将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深思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既有回首历史的悲壮,又有面对现实的苍凉;既有登临送目的情状,又有抒发思古幽情的依凭。查找到这个“望”字,整首词的内在联系及教学内容的连接便豁然开朗了。 回味整堂课的教学,我感到比较满足的还是对典故这一难点的处理。有了反复熟识典故的基础,词中所隐含的悲壮的情志在读者面前才得以酣畅淋漓地呈现;“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痛楚和失落才让人咀嚼出深层的味道来,才让每一位进入意境的人为之捧泪,为之扼腕。 当然,这堂课不足的地方还有许多。应当说,在诗歌教学中,诵读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假如在理清思路、展现意境之后能紧接着再进行一次读的训练,范读也好,听读也罢,或者干脆让同学进行试读,以此来检测他们对作品的独立理解,这样会使整堂课的处理更完善一些,教学.也必将更明朗一些,诗歌的韵味也会显得更浓一些。除此之外,在反思过程中,我也深深感受到课堂语言精确 的必要性。比如,课堂上我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请用一句简洁而完整的话概括词中所涉及的典故。”这一问让许多同学摸不着头脑。这个问题无意中丢掉了概括的“数量”,同学对概括的要求也不很清晰。京口北固亭怀古篇10
6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流利朗读全词 2、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整体感知,了解基本意思。 重点难点: 1、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 2、的写作背景 3、初步感知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 教学过程:
63 【导入】:我们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过程中,曾经提到,我国是一个资源丰富,幅员宽阔,风景秀丽的国家。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我国这样种类齐全的壮美江山,我国这样丰富的自然资源,南有大海、北有沙漠、西有雪山,东有平原。这样一个漂亮的国家,不仅我们中华民族有很多英雄要为它竞折腰,而外国的强盗也对它既艳羡,又垂涎三尺。从奴隶.时代起我国就面临着外族的威逼,开头了保卫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地的战斗。周朝,要抗击西戎;战国时直到东汉初年,中华民族都要和北方的匈奴作战。为了保卫我们的祖国,秦始皇征发数十万人民修筑了长城,卫青霍去病带领汉家虎狼男儿几次击退匈奴,将他们赶出了威逼范围内。南宋时期,更是有岳飞抗金,几乎就要直捣黄龙;后来的文天祥更是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可以说南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爱国英雄辈出的时代,其中有这样一位抗金的英雄。他诞生在金国统治的北方,山东济南人。幼年时期,和党怀英一起读书,党怀英后来也是一位抗金英雄。1161他21岁的时候金国统治的北方全境汉族人民发起了抵抗金国统治的起义,当时济南有一个叫耿京的人聚集了十多万人,给金国的残暴统治造成了很大威逼。他也集合了两千人响应,被耿京委以重任。他曾经追杀过叛逃的和尚义端,耿京于是很信任他。其次年去杭州和南宋统治者宋高宗赵构商议 投奔宋朝的事情,回来的时候一个叛徒杀害了耿京,他听说后率领着五十名骑兵冲入大营,在五万人中抓住了叛徒,带领着部队投奔了南宋。 这个人,就是今日我们要讲的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辛弃疾。
64 但是投奔南宋后辛弃疾并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用。大家都知道宋高宗赵构最可恶的一件事就是杀害了精忠报国的岳飞,自然对于辛弃疾这样根据现在的说法是“从敌占区投奔过来的武将”不会重视,此后辛弃疾就始终担当一些无关轻重的小官。宋高宗死后辛弃疾的军事才能的到了重用,转战于各地,战功卓著。但是辛弃疾由于为人有些自负,又不会拍马奉承,因此遭到了许多人的嫉妒,五十多岁的时候就开头在江西隐居。 这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66岁的时候做的。当时一个很有权势的大臣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打算北伐金国。为了笼络人心,起用了一批主战的老臣,当时辛弃疾也被韩侂胄任命为安抚使。但是在任上一年之后,辛弃疾却已看出了韩侂胄并不是真的想收复失地,也并不是信任他,而只是利用他,因此对于北伐完全失去了信念。更感慨韩侂胄不懂军事,会导致北伐失败。这首词就是对于此事状况的内心感受的表达。 【文章感知】 1、带领同学朗读全文,订正读音。 2、“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但是)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 提问:辛弃疾开篇第一句,就写的是“千古江山”,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也曾写到:“千古风流人物”——这两种写法有什么不同?体现了的什么思想? 明确:苏轼的是“千古风流人物”侧重人物,而辛弃疾则写的是千古江山,更注意于能够把握这片江山、爱护这片江山的英雄。
65 那么,毕竟认为谁是保卫祖国大好河山的英雄呢?我们看下面“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找不到孙权这英雄了。很明显,将孙权孙仲谋当成了这样的英雄。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都城,并且能够任用周瑜、黄盖、鲁肃等军事家打垮来自北方的侵害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辛弃疾以“英雄”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他的仰慕和憧憬,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 提问:在此时提到孙仲谋,暗含了一种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孙权擅长用人,而遇到了一个铺张人才的皇帝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间消逝了。(如今)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芜的一般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当年)寄奴曾住过的地方。回想当时啊,刘裕率兵北伐,武器竖利,配备精良,气概好象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虚景。
66 刘裕:宋的开国皇帝,原名刘道成,字德舆。他出身贫寒,父亲早逝,幼年竟沦落到靠卖草鞋为生,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不过后来,刘裕少有大志,一心想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业。带着如此雄心壮志,刘裕年轻时从军,成为东晋北府军的下级军官。不久,东晋将领桓玄起兵反晋,攻破晋都建康。于公元4XX年篡晋称帝,改国号为“楚”。公元4XX年二月初一,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讨伐,其次年,战胜了桓玄,拥护晋安帝司马德宗重新作了皇帝,司马德为了感谢他,把它的职位封为了类似于今日的国家总理这样的职务。刘裕从今掌握了东晋朝政,成为权顷天下的显赫人物。此后,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公元420年在扫除全部障碍之后,大权在握的刘裕最终代晋称帝。 提问:在此处提到,“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又说“斜阳草树”。两相对比,说明白什么? 明确:说明白当时尽管刘裕那么英武非凡,军队那么威猛、武器那么精良,扫平了北方,建立了刘宋。但是直到今日,他当年丰功伟绩也都如当时的舞榭特台都化作了破败的荒园一样随着历史的风雨飘摇而去。 提问:对刘裕的怀想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憧憬英雄,希望自己也能像刘裕一样建功立业,对统治者表达了一种自我推举,要收复失地的愿望。同时,也表达了一种“英雄不在”的感慨。“但使卢成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那么盼望怎样做呢?我们下节课再看 其次课时 教学目标: 1、
67进一步熟识通过分析的写作背景来理解诗词的方法 2、对苏轼和辛弃疾这两个豪放派的词人进行横向比较 教学难点: 1、通过了解的生平以及写作背景可以更好的理解作品,需要同学在课前作充分的预习,把握肯定的资料 2、通过对生平的比较来比较的创作风格。 3、对豪放派词进行较深的分析。 教学过程: 1、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南朝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 看注解15:此时所含的意思不仅仅是对张浚北伐的影射,更是对韩侂胄北伐的一种劝诫。 提问:此时,提到假如仓促北伐,必将会导致失败。其中隐含了的一个意思,是什么? 明确:自我推举,实际上是向建议:只有我这样的老臣才可以指挥作战,猎取成功 那么,假如统治者不善用人,会怎样呢?
68 当然,必将导致失败了。但是此时并没有直接说会失败,而是回想当年,描绘了一幅失败的时候的凄惨景象:四.年过去了,(现在)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遍地烽火。 “四.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四.年前,正是率军投靠南宋王朝的时候,也就是1163年,张浚北伐失败,此时金国皇帝完颜亮趁机沉打过长江,在瓜补山的上修了一个行宫,供自己寻欢作乐,而且纵容金兵烧杀抢掠。 提问:用宋文帝北伐失败的典故影射张浚北伐的失败,那么用宋文帝北伐的失败后果来影射谁呢? 明确:自然是张浚北伐失败后造成的“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往事真不堪回想,在敌占区里后魏皇帝佛狸的庙前,香烟缭绕,布满一片神鸦的叫声的社日的鼓声! 看注解18 当时魏武帝拓跋涛对汉族人民实行残暴统治寻欢作乐得行宫,如今却已变成了一片神鸦社鼓的景象。 提问:有什么感想? 明确:大家都已经不记得当年的耻辱了,就连四.年前的惨象也已经忘却了。百姓们不知道当年的历史,只是看到神就下拜祈求祝愿,以至于成了一片神鸦社鼓的形象。——商女不知.恨 提问:此处回忆当时扬州遭到金兵劫掠的凄惨景象,原来是不堪回首的。此处为什么要写作“可堪回首呢”?
69 明确:为了让统治者知道,用人不当导致战略失误,会造成多么大的损失!因此,就更应当慎重,那么朝廷应当用什么样的人才呢? 最终,引用廉颇“尚能饭否”这个典故,表达了自己的思想:自己虽然已经老去,但依旧可以为国效力,便犹如那不服老的廉颇。而“凭谁问”则体现了一种无奈,无法被赏识的无奈。 学过两首词后,我们不妨利用我们学过的分析法,对苏轼和辛弃疾进行一下比较。 【争论】:大家说说苏轼和辛弃疾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诞生地所处时代经受做官写作时的年龄 苏轼四川眉县北宋中期冤狱、坎坷文官,颇有政绩47岁 辛弃疾山东济南南宋初年建功立业,不得重用武官,战功卓著66岁 然后再从作品来看: 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环境:长江、赤壁、乱石、峭壁、惊涛、故垒 多实景描写,诱发联想,景在一起长江、舞榭歌台、寻常巷陌、佛狸祠下 联想到的虚景,景是分散的
70 联想到的虚景多于实景 人物周瑜孙权、刘裕、宋文帝刘义隆、佛狸、廉颇 情节观景——感慨英雄——超脱旷达孙仲谋、刘裕、廉颇 刘义隆、佛狸、张浚 比较讲解:比较讲解: 首先苏轼是南方人,而且是文人出身,所以他的性格中多的是意气风发,就算是建功立业为国效力,也只是作为文官的地位,所以苏轼的词中我们看不到像辛弃疾那样的金戈铁马之声,更多的是一种胸怀的旷达。 而辛弃疾则是北方民族,我们知道北方人一向比较凶悍。历史上也从来没有过一个南方能够战胜北方而统一全国的朝代,就算是明朝从南方建立政权,但是政权最终的稳定却还是在北方。出身于军队将领,他的诗词中自然有一种军人的坚毅、坚决,兵甲之声充塞于耳。 其次,从写作的年龄看:当时苏东坡正处在壮年,却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自然有一种失落和郁郁不得志的心理,而辛弃疾当时已经六十多岁了,则是想连续效力,更多的诗感慨当时,不愿老去的思想。生活经受和背景的不同导致了他们在写作上的不同。京口北固亭怀古篇11 mszhou
71 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 教学目的: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兼拓:婉约词风);理解烘托衬托,虚实相济的写作特点;培育对意境的感受、分析力量;诗词吟诵;体会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风的异同。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体会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概。 教学设想:指导如何把握意境,分析对比归纳感悟风格特点 教学时数:2-3 教学过程:赤壁怀古 一、导入: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叶振棠-三国演义]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照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楮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文学常识: 1.复习回顾苏轼相关文学常识,背诵《赤壁赋》
72 2.《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是唐代天宝年间闻名的歌妓,调也因此得名。它有双调,有平韵、仄韵两体,仄体有100字,较为常用,平韵用者较少。此词牌高亢,适合抒情。“赤壁怀古”是题目与内容相关。这首词是苏轼贬官为黄州(现在湖北省黄冈县)团练副使时游赤壁时所作。 二、学习研读 1.齐读正音。 2.诗歌鉴赏: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浪,喻时间。苏轼劈头一句,特别有气概。江,直接用一个“大”字来修饰,有一种横空而来的磅礴气概。如此的气概、如此的磅礴,让我想起了李白的一句,写黄河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把倾注不尽的长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宽阔而悠久的空间和时间背景。它既使人们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气概,更可体会到兀立江岸凭吊胜地、才人所诱发的起伏激荡的心潮,气魄极大,笔力非凡。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在长江这里,自古出现过很多威猛雄壮的战斗故事。在开头查找英雄们遗迹的时候,词人最终找到了他心中最景仰的英雄——“周郎”。但他在这里却先埋下一笔,临时不绽开写,引起悬念。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73 写赤壁时,为了岩石的陡峭,就夸张为“穿空”;为了写江涛汹涌、浪花怒卷,就夸张为“千堆雪”,寥寥数笔便勾画出赤壁的壮美景色。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用此句感叹语轻轻结住,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合为一体。这样的景物描写,读罢使人止不住内心的激荡,颇有“天风海雨迫人”之感。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1、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年纪很轻。 2、以美女衬托英雄,更表明他当时春风得意。 3、小乔的姐姐大乔是孙权的嫂子,所以周瑜和孙权外看是君臣之别,内观则是连襟之亲。周瑜能够取得孙权的肯定信任,这是他能够建功立业的一个重要条件。 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 赤壁之战对吴军来说,是一场以弱胜强的战斗,而作为吴军统帅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害怕,反而从容闲雅,谈笑之间,就把敌方的战船烧成灰烬。这种指挥镇静的风度何等令人生敬!这样称颂周瑜,表明他也渴望能像周瑜一样为自己的国家建立丰功伟业。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74 的心情不断变化,由观赏山河之美到欣赏追慕英雄豪杰,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很明显地透露出来,词意至此,已经达到.。但这些都是“神游”,眼前现实却是“我”的“多情”,“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我国文学史上的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从36岁起,就开头过贬谪的生活。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他第一次出判杭州,44岁时再贬黄州。1085年宋宪宗时,司马光为相,一度奉召回朝。章敦为相时,苏轼因坚持他的见解,被贬广东惠州。北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再次被贬海南岛昌化军(贬所在今儋州市中和镇)。“人生如梦”是在患病压抑状况下的自我劝慰之语,但他并没有想到要准时行乐。他的“一尊还酹江月”不过是要向“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纵观全词,可以说豪放中略见苍凉,而苍凉只是豪放的补充,二者并不冲突。 3.问题研讨: a.豪放风格的体现(拍电影用什么镜头,比较“一江春水向东流”的风格)? b.为什么“一时多少豪杰”独写周瑜不写曹操? c.赤壁之战以少胜多,与史是否全都?(历史真实与文学真实?文脱胎于史,又高于史) d.是否与苏风格冲突?(乐观――平和、旷达) e.把“风流人物”换成“英雄人物”,觉得可以不行以?
75 “风流人物”就是“英雄人物”,都是杰出的、有成就的人物。 f.:“三国周郎赤壁”周郎?周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公瑾”?“周郎”? 公瑾是字,这里带着敬重的态度去写。再用“周郎”就与前面重复了。 g.词下阙为什么写小乔?初嫁/出嫁? 新婚新婚燕尔!这里就突出强调小乔的年轻,刚刚嫁给周瑜,周瑜还在度蜜月呢!假如用“出嫁”,那就体现不出是小乔,而是老乔了。可是,我要告知大家,这里,苏轼是真的“错”了,在指挥赤壁之战的时候,小乔并不是刚刚嫁给周瑜,而是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赤壁之战是建安.年发生,而小乔嫁给周瑜是建安三年。已经真的不是小乔,的确是老乔了。 苏轼这里是有意为错,有意如此去写。大家是否忘了开头我提的4个字,为什么苏轼偏偏用“风流人物”,而不用“英雄人物”。“风流人物”须得有儿女情长。正如刚才同学所说,懂得感情,懂得爱情,他不仅仅是勇武有力“风流人物”不但要有武胆,还得要有柔肠。假如说,美女陪衬英雄,也不能说错。所以,苏轼这里有意把建安.年的赤壁之战,跟十年前的周瑜的燕尔新婚放在一块来写,突出自己所敬佩所憧憬的周瑜“风流人物”那“儿女情长”的一面。
76 “雄姿英发”描写的是风流人物的一面,即英雄气概的一面。“羽扇纶巾”实际不是武将的装扮,而是文臣的装扮。既能武,又能文。苏轼心目中所仰慕、所憧憬的,就是要做周瑜那样的刚柔相济、文武双全“风流人物”! .的《沁园春·雪》,里面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肯定的政治意义,是指才能出众、品行超群、对历史进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武略,文韬 f.“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学术界争辩:“樯橹”有的版本作“强虏”哪个更好? “故国神游”,“神游者”是谁?周瑜还是苏轼? “多情应笑我”,这句怎么理解?存在两种理解:一种理解是,“应笑我多情”,即苏轼在人生失意、人生低潮、年华老大的时候,还怀想什么“风流人物”,太多情了,也就是说,是苏轼“多情”。其次种理解是,“多情应笑”后面应当是逗号,“我”应当归属下面,形成“我早生华发”。“多情”实际是“多情人”,“多情人”指的是“周瑜”。 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教学过程京口北固亭怀古 一、导入:东坡词豪放,有铁板铜琶之称,看下面对联: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77 该对联写的是谁?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辛诗的豪放风格,与东坡齐名;对南宋朝廷的一片忠诚; 同样一首怀古古词,一起学习。 [背景]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山东历城人。其词题材广泛,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接近,世称“苏辛”。辛词布满了誓复中原的爱国思想感情。著有《稼轩词》,又名《稼轩长短句》。本词作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秋天,辛弃疾已66岁。其时宰相韩侂胄独揽朝政,高谈伐金而不作实际预备,连续过着奢侈荒.的生活。闲废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這年春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防要地京口(今镇江)。表面看來,朝廷队他好像很重视,实际上只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号召而已。但辛弃疾仍想以自己的风烛残年为国立功,故到任后,他乐观为军事攻击作预备,同时又对韩侂胄的轻敌冒进感到忧心忡忡。怀着这样复杂的心情,辛弃疾登上此楼,面对着破裂的山河,感慨着历史的兴亡,忧虑着复杂的形势,百感交集,写下了此词。 二、赏读: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英雄业绩)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78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精锐部队) 上阕:歌颂迨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这一段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英雄人物事迹模糊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忱。 下阕: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以及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盼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草率)(落得) 四.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不堪哪堪)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这首诗表现了对英雄业绩的憧憬,有着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理想以及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径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韩侘胄的警告。这首词借\\\"怀古\\\"赞扬孙权、刘裕的抗敌业绩,批判南宋当政者仓碎北伐的冒险行动,表达自己的乐观抗金,恢复中原统一国家的热切愿望。运用典故,非常恰当,是它的一大艺术特色。
79 (2)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憧憬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假如遇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纳”的意思。 3、引导同学找出词中的对比,并体会其作用 (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 (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的阅历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3)四.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这些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剧烈,形象更加鲜亮生动) 四、拓展《念奴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争论这两首词的异同。 (内容的异同,还要领悟苏辛这两位豪放派代表词人风格上的异同) 1、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主旨上均为把古喻今
80 2、不同点:(1)《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谈论作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谈论,下阕谈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2)谈论涉及的问题不同,深度不同。苏轼词作纵横决荡,谈论能上以形而上的层面,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3)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事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附.与写作背景: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22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夫抗金义军,担当掌书记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英勇和坚决,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自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50骑兵,直逼驻有
81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从今以后,他连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的词和文章,宣扬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见。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始终可怕。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装,后来才被派往江阴作签判,关心地方官处理政务。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忱,却报国无门。辛弃疾很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日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喜泰三年(1203),辛弃疾64岁退居江西乡!司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伉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其次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乐观为北伐作预备,可他的看法不能被韩?胄一伙接受,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赤壁杜牧 折戟沉砂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苏轼《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考,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82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语,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邮箱: [1]京口北固亭怀古篇1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宋词的特点。 2、详细领悟宋代几位闻名词人作品的风格。 3、豪放派和婉约派的特点。 [教学重点] 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 鉴赏不同风格的词作品。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争论法 [课时支配]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继承苏武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
83慷慨纵横,有不行一世之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打算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忱和宽阔的.内容。 2.指导预习,初读课文,疏通文字。 3.补充注音:谢? 4.补充解释: 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淹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原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5.思索问题: (1)找出韵脚,并在朗读中体会。 左、住、虎、顾、路、鼓、否。厌声韵。 (2)这首词用了哪些典故,有什么含义? 6.与写作背景: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22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夫抗金义军,担当"掌书记"
84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英勇和坚决,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自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50骑兵,直闭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好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从今以后,他连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的词和文章,宣扬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见。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始终可怕。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装,后来才被派往江阴作签判,关心地方官处理政务。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忱,却报国无门。辛弃疾很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日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喜泰三年(1203),辛弃疾64岁退居江西乡!司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伉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其次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乐观为北伐作预备,可他的看法不能被韩?胄一伙接受,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7.听课文录音带或者老师范读,疏通文字。
85 8.讲读课文。 (1)阅读上片。让同学分出层次,老师讲析。 ①分两层。"千古江山……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是第一层,写向四周远眺大好河山,缅怀曾经在京口建都的孙权。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害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辛弃疾以"英雄"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他的仰慕和憧憬,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舞谢歌台"一句,承接上文,即便是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也已经没有了。这两句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②"斜阳草树……气吞万里如虎"是其次层,写俯瞰京口街市,缅怀曾经在那里居住的刘裕。刘裕出身贫寒,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却讨伐桓直,平定叛乱。"想当年"三句颂扬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辛弃疾远在乾道元年(1165年)呈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里,明白指出出兵北伐,应取道山东--由于山东之民劲勇,敌守备简略。"不得山东,则河北不行取,不得河北,则中原不行复。"
86在当时韩佳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憧憬他的英雄业绩,还有假如遇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纳的意思。 ③同学朗读上片。总结:这一段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英雄人物事迹模糊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忱。 (2)阅读下片,分析层次。老师讲解,同学争论用典的作用。 ①第一层:"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漠北伐之策,打没有预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始终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肯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前山,进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漠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漠陈说,使人有封狼居前意。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沟通"的诗句。 ②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借鉴历史,伐金必需做好预备,不能草率从事。 ③其次层。"四.年,……一片神鸦社鼓!"是其次层。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四周人们生活的情景。"四.年"
87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充满的扬州以北地区参与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藉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联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旧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 "佛狸洞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佛狸调"是北魏太武帝拓跋案追击王玄漠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筑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词下迎神赛会,很是喧闹。 ④写佛狸调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快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遗忘了自己是宋宝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⑤最终三句是第三层。抒发未能施展才能的感慨。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替赵国出力。廉颇原来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能强盛起来。他在赵国使者面前,"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但结果赵使还报赵王说:"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赵玉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以廉颇事做结,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老师引导同学争论,明确。
88以廉颇自比,表示虽老却.为国效力,收复中原的耿耿忠心,可是朝廷一味屈膝媚和,极好当道,多用少年轻进之士,又有谁会想到自己呢。一腔悲愤溢于言表。 总结下片。用刘帝、佛狸调、廉颇的典故,连续写自己报效祖国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 9.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10.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运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掉书袋"的毛病。你认为如何? 这首词用典多不能说是毛病。它所用的除了末了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眼前风光,是"京口怀古"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和一般辞章家用典故不同;况且他用这些典故,都和这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就艺术手法论,环绕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使用很多典故,以加强作品的劝说力和感染力,这正是这首词的特长。 11.总结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这首词借"怀古"赞扬孙权、刘裕的抗敌业绩,批判南宋当政者仓碎北伐的冒险行动,表达自己的乐观抗金,恢复中原统一国家的热切愿望。运用典故,非常恰当,是它的一大艺术特色。 [附录] (一)重点内容图示。 1.《念奴娇赤壁怀古》 上阔:写景,赞美山河美
89 │ (过渡句) 下阔:写人,怀古发感慨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上阔:盛赞历史上多位英雄人物 │ (大量用典借古讽今) 下阔:力表自己抗金的态度 (二)介绍。 苏轼(036~1101)字子瞻,四川眉山人。1056年(仁宗嘉?元年)与父苏洵、弟苏辙进京,次年与苏辙同科进士及第,父子三人文名大震,号称"三苏"。同年,因母丧返川。1060年,苏轼再入京,次年,任凤翔府签判。1065年(英宗治平二年),还朝,值史馆,次年,苏为卒,扶丧回川。1069年(神宗熙宁二年),苏轼又返朝。历任官职,直至1072年,才通判杭州。1075年起,历知密州、徐州、湖州。1079年(神宗元丰二年),突遭逮捕,审讯,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在黄州,他经营东坡,务农,号东坡居士。 苏轼原来一帆风顺,为什么会遇到坎坷呢?
90 当时朝廷政局多变。王安石两相两罢,有一些乘时而起的小人,得了权势。在新政首领王安石等人或隐或罢之际,假如苏较得到朝廷重用,岂不是于他们不利?于是,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从苏轼知湖州的谢表中嗅出了苏轼对皇帝不忠的味道来。御史李定等人,更在谢表之外,搜罗苏轼的诗作,加以"分析",罗织罪名,构成文字狱"乌台诗案"。由于苏武谢表中有"知其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其中"新进"二字,正好触犯了李、舒辈的忌讳。苏轼的诗作中,反映民间疾苦,他写过旧妇则,反映过变法中的确存在的问题,表示对新政的不满。由于说了真话,让李、舒辈抓到了把柄,苏轮自被逮讯到结案,历时五个月,不论在朝在野,政见同与不同,营救者络绎不绝(包括章爆、王安石等),最终,神它才打算不杀苏武,而以贬满了事。 总之,苏武贬黄州,是由于遭人暗算,不知不觉转入政治斗争漩涡,而不是什么因写诗攻击新法。他这次受打击,心情是复杂的,所以游赤壁时写了这首词,抒发自己的理想。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济南人。少年时聚众二千参与农夫领袖耿京的起义抗金军,失败后,南归。历任湖北、湖南、江西安抚使(掌管一路军政民政的长官),在政治军事上都能实行乐观的措施,以利国便民。朝廷当权者疑忌他,落职后长期没有得到任用,从43
91岁起,闲居江西信州(今上饶市),达二十余年(在这时期只一度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到了晚年,朝廷又起用他,做过浙东安抚使和镇江知府。在镇江任内,他特殊重视抗金的预备工作。可是朝廷对他不重视,不能久于其位。最终怀着恢复中原的宏愿,抑郁以殁,他是南宋最杰出的爱国词人。著有《稼轩词》(一名《稼轩长短句》),总计600多首,辛词题材宽阔,内容丰富,意境深远,风格以豪放悲壮为主。他的爱国词作情辞慷慨,爱憎分明,艺术感染力很强。他还以多彩的画笔反映当时的.生活,描绘农村风光,赞美壮美山河,进一步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推动了南宋前期词风的变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关于《赤壁怀古》中"人生如梦"所反映的思想心情。 《宋词赏析》中认为,这句话反映了入世与出世的思想冲突,是无可奈何心情下的故作达观,其心情不免趋于消极。他是见江山照旧而人事已非,沦落无聊而徒伤老大,于是引发"人生如梦"的感慨,从而借酒浇愁。张志岳则在《文艺百家》(1979年第1期)中撰文认为,这句话不能作单纯消极的理解,而是面对现实,表现得比较安静和旷达。从遭受看,写这首词时他已被贬多年,而他对王安石的新法在实践过程中有了新的熟悉,对宋神宗,则似有知遇之感。因此,他的词并不针对什么详细的境遇,而是用"人生如梦"来概括二十多年的仕途,虽有感慨,更有不作详细计较的旷达态度,这态度又促使他能够借酚月来感发"
92江月是能了解我的"那种坚持抱负的精神。 (四)有关常识。 有关词的学问:词,诗歌的一种,起源于南北朝,成于唐,盛于宋。词有许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曲子词"、"曲词"、"乐府"、"乐章"、"歌词"等。词按字数的多少分类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字至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三大类。按词的段落的多少分类又分成几种:全词只有一段的叫"单词",二段的叫"双调",三段的叫"三叠",四段的叫"四叠"。词的段落叫"阕"或"片",从上片到下片讲究连接贯穿,意思前后相承,叫"过片"。下片的首句句式不同的叫"换头"或"过变"。依照已有的词调写的叫"填词"或"依声填词",自己谱曲自己写词的叫"自度曲",《扬州慢》属后一类。词常见有"令"、"引"、"近"、"慢"的分别,"令"即小令,"引"是正歌之前引歌,"近"又称"近拍",相当于"引","慢"是慢曲子的省称,指节拍较慢,声调延长。慢词的字数较令、引、近的词字数要多些。宋代词风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主要词人有柳永、周邦彦、李清照、姜夔等,他们认为"词为艳科"、"诗庄而词媚"
93,多写情愁别绪、个人遭受,特殊讲究音律格律,风格清丽婉媚。豪放派以苏、辛为代表,主见"以诗为词"、"无言不行入,无事不行言",不愿损害意思以迁就音律,"故为豪放不羁之语",格调昂扬、取材广泛。京口北固亭怀古篇1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流利朗读全词 2、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整体感知,了解基本意思。 重点难点: 1、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 2、的写作背景 3、初步感知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 教学过程:
94 【导入】我们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过程中,曾经提到,我国是一个资源丰富,幅员宽阔,风景秀丽的国家。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我国这样种类齐全的壮美江山,我国这样丰富的自然资源,南有大海、北有沙漠、西有雪山,东有平原。这样一个漂亮的国家,不仅我们中华民族有很多英雄要为它竞折腰,而外国的强盗也对它既艳羡,又垂涎三尺。从奴隶.时代起我国就面临着外族的威逼,开头了保卫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地的战斗。周朝,要抗击西戎;战国时直到东汉初年,中华民族都要和北方的匈奴作战。为了保卫我们的祖国,秦始皇征发数十万人民修筑了长城,卫青霍去病带领汉家虎狼男儿几次击退匈奴,将他们赶出了威逼范围内。南宋时期,更是有岳飞抗金,几乎就要直捣黄龙;后来的文天祥更是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可以说南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爱国英雄辈出的时代,其中有这样一位抗金的英雄。他诞生在金国统治的北方,山东济南人。幼年时期,和党怀英一起读书,党怀英后来也是一位抗金英雄。1161他21岁的时候金国统治的北方全境汉族人民发起了抵抗金国统治的起义,当时济南有一个叫耿京的人聚集了十多万人,给金国的残暴统治造成了很大威逼。他也集合了两千人响应,被耿京委以重任。他曾经追杀过叛逃的和尚义端,耿京于是很信任他。其次年去杭州和南宋统治者宋高宗赵构商议 投奔宋朝的事情,回来的时候一个叛徒杀害了耿京,他听说后率领着五十名骑兵冲入大营,在五万人中抓住了叛徒,带领着部队投奔了南宋。 这个人,就是今日我们要讲的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辛弃疾。
95 但是投奔南宋后辛弃疾并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用。大家都知道宋高宗赵构最可恶的一件事就是杀害了精忠报国的岳飞,自然对于辛弃疾这样根据现在的说法是“从敌占区投奔过来的武将”不会重视,此后辛弃疾就始终担当一些无关轻重的小官。宋高宗死后辛弃疾的军事才能的到了重用,转战于各地,战功卓著。但是辛弃疾由于为人有些自负,又不会拍马奉承,因此遭到了许多人的嫉妒,五十多岁的时候就开头在江西隐居。 这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66岁的时候做的。当时一个很有权势的大臣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打算北伐金国。为了笼络人心,起用了一批主战的老臣,当时辛弃疾也被韩侂胄任命为安抚使。但是在任上一年之后,辛弃疾却已看出了韩侂胄并不是真的想收复失地,也并不是信任他,而只是利用他,因此对于北伐完全失去了信念。更感慨韩侂胄不懂军事,会导致北伐失败。这首词就是对于此事状况的内心感受的表达。 【文章感知】 1、带领同学朗读全文,订正读音。 2、“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但是)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 提问:辛弃疾开篇第一句,就写的是“千古江山”,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也曾写到:“千古风流人物”——这两种写法有什么不同?体现了的什么思想?
96 明确:苏轼的是“千古风流人物”侧重人物,而辛弃疾则写的是千古江山,更注意于能够把握这片江山、爱护这片江山的英雄。 那么,毕竟认为谁是保卫祖国大好河山的英雄呢?我们看下面“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找不到孙权这英雄了。很明显,将孙权孙仲谋当成了这样的英雄。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都城,并且能够任用周瑜、黄盖、鲁肃等军事家打垮来自北方的侵害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辛弃疾以“英雄”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他的仰慕和憧憬,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 提问:在此时提到孙仲谋,暗含了一种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孙权擅长用人,而遇到了一个铺张人才的皇帝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间消逝了。(如今)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芜的一般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当年)寄奴曾住过的地方。回想当时啊,刘裕率兵北伐,武器竖利,配备精良,气概好象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虚景。
97 刘裕:宋的开国皇帝,原名刘道成,字德舆。他出身贫寒,父亲早逝,幼年竟沦落到靠卖草鞋为生,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不过后来,刘裕少有大志,一心想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业。带着如此雄心壮志,刘裕年轻时从军,成为东晋北府军的下级军官。不久,东晋将领桓玄起兵反晋,攻破晋都建康。于公元4XX年篡晋称帝,改国号为“楚”。公元4XX年二月初一,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讨伐,其次年,战胜了桓玄,拥护晋安帝司马德宗重新作了皇帝,司马德为了感谢他,把它的职位封为了类似于今日的国家总理这样的职务。刘裕从今掌握了东晋朝政,成为权顷天下的显赫人物。此后,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公元420年在扫除全部障碍之后,大权在握的刘裕最终代晋称帝。 提问:在此处提到,“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又说“斜阳草树”。两相对比,说明白什么? 明确:说明白当时尽管刘裕那么英武非凡,军队那么威猛、武器那么精良,扫平了北方,建立了刘宋。但是直到今日,他当年丰功伟绩也都如当时的舞榭特台都化作了破败的荒园一样随着历史的风雨飘摇而去。 提问:对刘裕的怀想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憧憬英雄,希望自己也能像刘裕一样建功立业,对统治者表达了一种自我推举,要收复失地的愿望。同时,也表达了一种“英雄不在”的感慨。“但使卢成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那么盼望怎样做呢?我们下节课再看
98 其次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识通过分析的写作背景来理解诗词的方法 2、对苏轼和辛弃疾这两个豪放派的词人进行横向比较 教学难点: 1、通过了解的生平以及写作背景可以更好的理解作品,需要同学在课前作充分的预习,把握肯定的资料 2、通过对生平的比较来比较的创作风格。 3、对豪放派词进行较深的分析。 教学过程: 1、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南朝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 看注解15:此时所含的意思不仅仅是对张浚北伐的影射,更是对韩侂胄北伐的一种劝诫。 提问:此时,提到假如仓促北伐,必将会导致失败。其中隐含了的一个意思,是什么? 明确:自我推举,实际上是向建议:只有我这样的老臣才可以指挥作战,猎取成功
99 那么,假如统治者不善用人,会怎样呢? 当然,必将导致失败了。但是此时并没有直接说会失败,而是回想当年,描绘了一幅失败的时候的凄惨景象:四.年过去了,(现在)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遍地烽火。 “四.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四.年前,正是率军投靠南宋王朝的时候,也就是1163年,张浚北伐失败,此时金国皇帝完颜亮趁机沉打过长江,在瓜补山的上修了一个行宫,供自己寻欢作乐,而且纵容金兵烧杀抢掠。 提问:用宋文帝北伐失败的典故影射张浚北伐的失败,那么用宋文帝北伐的失败后果来影射谁呢? 明确:自然是张浚北伐失败后造成的“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往事真不堪回想,在敌占区里后魏皇帝佛狸的庙前,香烟缭绕,布满一片神鸦的叫声的社日的鼓声! 看注解18 当时魏武帝拓跋涛对汉族人民实行残暴统治寻欢作乐得行宫,如今却已变成了一片神鸦社鼓的景象。 提问:有什么感想?
100 明确:大家都已经不记得当年的耻辱了,就连四.年前的惨象也已经忘却了。百姓们不知道当年的历史,只是看到神就下拜祈求祝愿,以至于成了一片神鸦社鼓的形象。——商女不知.恨 提问:此处回忆当时扬州遭到金兵劫掠的凄惨景象,原来是不堪回首的。此处为什么要写作“可堪回首呢”? 明确:为了让统治者知道,用人不当导致战略失误,会造成多么大的损失!因此,就更应当慎重,那么朝廷应当用什么样的人才呢? 最终,引用廉颇“尚能饭否”这个典故,表达了自己的思想:自己虽然已经老去,但依旧可以为国效力,便犹如那不服老的廉颇。而“凭谁问”则体现了一种无奈,无法被赏识的无奈。 学过两首词后,我们不妨利用我们学过的分析法,对苏轼和辛弃疾进行一下比较。 【争论】大家说说苏轼和辛弃疾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诞生地所处时代经受做官写作时的年龄 苏轼四川眉县北宋中期冤狱、坎坷文官,颇有政绩47岁 辛弃疾山东济南南宋初年建功立业,不得重用武官,战功卓著66岁 然后再从作品来看: 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环境:长江、赤壁、乱石、峭壁、惊涛、故垒
101 多实景描写,诱发联想,景在一起长江、舞榭歌台、寻常巷陌、佛狸祠下 联想到的虚景,景是分散的 联想到的虚景多于实景 人物周瑜孙权、刘裕、宋文帝刘义隆、佛狸、廉颇 情节观景——感慨英雄——超脱旷达孙仲谋、刘裕、廉颇 刘义隆、佛狸、张浚 比较讲解:比较讲解: 首先苏轼是南方人,而且是文人出身,所以他的性格中多的是意气风发,就算是建功立业为国效力,也只是作为文官的地位,所以苏轼的词中我们看不到像辛弃疾那样的金戈铁马之声,更多的是一种胸怀的旷达。 而辛弃疾则是北方民族,我们知道北方人一向比较凶悍。历史上也从来没有过一个南方能够战胜北方而统一全国的朝代,就算是明朝从南方建立政权,但是政权最终的稳定却还是在北方。出身于军队将领,他的诗词中自然有一种军人的坚毅、坚决,兵甲之声充塞于耳。
102 其次,从写作的年龄看:当时苏东坡正处在壮年,却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自然有一种失落和郁郁不得志的心理,而辛弃疾当时已经六十多岁了,则是想连续效力,更多的诗感慨当时,不愿老去的思想。生活经受和背景的不同导致了他们在写作上的不同。京口北固亭怀古篇14 汕头潮南砺青中学郑光程 教学目的: 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行一世之概。”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打算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忱和宽阔的.内容。 二、简介与写作背景:
103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22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夫抗金义军。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英勇和坚决。到了南方后,他连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的词和文章,宣扬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见。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始终可怕。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忱,却报国无门。他的很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日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侘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其次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乐观作北伐预备,可他的看法不能被韩侘胄一伙接受,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三、串讲词的大意。 四、分析词的上片: 思索: 1、上阕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予了什么情怀?(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理想,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104 3、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憧憬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假如遇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纳”的意思。 五、阅读下片,分析层次。老师讲解,同学争论用典的作用。 1、第一层“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预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始终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进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沟通”的诗句。 2、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借鉴历史,伐金必需做好预备,不能草率从事。)
105 3、其次层。“四.年,……一片神鸦社鼓!”是其次层,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四周人们生活的情景。“四.年”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充满的扬州以北地区参与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籍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旧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筑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喧闹。 4、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快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遗忘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5、最终三句是第三层。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明确: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理想,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六、归纳全诗。 这首诗表现了对英雄业绩的憧憬,有着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理想以及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径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韩侘胄的警告。 七、同学齐读全诗。 板书: 孙权:英雄难觅 上阕建功立业、令人仰慕 刘裕:寻常巷陌、金戈铁马
106 刘义隆:草草出师,仓皇北顾警告当朝咏史抒怀 下阕烽火扬州路,神鸦社鼓愤斥偏安借古讽今 诗人: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壮志未酬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