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2∕T 1922-2022 城市排水深隧工程技术规程(湖北省)

DB42∕T 1922-2022 城市排水深隧工程技术规程(湖北省)

ID:83097466

大小:1.08 MB

页数:74页

时间:2023-08-12

上传者:130****3912
DB42∕T 1922-2022 城市排水深隧工程技术规程(湖北省)_第1页
DB42∕T 1922-2022 城市排水深隧工程技术规程(湖北省)_第2页
DB42∕T 1922-2022 城市排水深隧工程技术规程(湖北省)_第3页
DB42∕T 1922-2022 城市排水深隧工程技术规程(湖北省)_第4页
DB42∕T 1922-2022 城市排水深隧工程技术规程(湖北省)_第5页
DB42∕T 1922-2022 城市排水深隧工程技术规程(湖北省)_第6页
DB42∕T 1922-2022 城市排水深隧工程技术规程(湖北省)_第7页
DB42∕T 1922-2022 城市排水深隧工程技术规程(湖北省)_第8页
DB42∕T 1922-2022 城市排水深隧工程技术规程(湖北省)_第9页
DB42∕T 1922-2022 城市排水深隧工程技术规程(湖北省)_第10页
资源描述:

《DB42∕T 1922-2022 城市排水深隧工程技术规程(湖北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ICS93.020CCSP00DB42湖北省地方标准DB42/T1922—2022城市排水深隧工程技术规程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urbandeep-burieddrainagetunnel2022-09-28发布2023-02-28实施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合发布湖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1

2DB42/T1922—2022目次前言................................................................................I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24基本规定...........................................................................35工程勘察...........................................................................4一般规定.......................................................................4可行性研究勘察.................................................................5初步勘察.......................................................................5详细勘察.......................................................................66总体及工艺设计.....................................................................8一般规定.......................................................................8总体设计.......................................................................9工艺设计......................................................................11附属工程......................................................................137结构设计..........................................................................15一般规定......................................................................15荷载和荷载组合................................................................15隧道..........................................................................17竖井..........................................................................22深隧泵站......................................................................24预处理站......................................................................24构造要求......................................................................25防水防腐设计..................................................................268施工要点..........................................................................27一般规定......................................................................27隧道施工......................................................................27竖井施工......................................................................29深隧泵站施工..................................................................30预处理站施工..................................................................319监测..............................................................................31一般规定......................................................................31监测项目......................................................................31监测方法及监测频率............................................................32监测控制值及预警..............................................................33监测成果及信息反馈............................................................3410检验与验收.......................................................................34一般规定.....................................................................34I

3DB42/T1922—2022隧道..........................................................................35竖井..........................................................................37预处理站、深隧泵站............................................................38深层排水隧道功能性验收........................................................39联合调试运行验收..............................................................3911运行与维护........................................................................40一般规定......................................................................40工艺控制......................................................................40运行管理......................................................................42维护与检修....................................................................42安全与应急....................................................................43附录A(资料性)岩土试验项目........................................................44附录B(资料性)隧道围岩分级........................................................46附录C(资料性)监测项目............................................................48附录D(规范性)城市排水深隧工程分部分项工程验收划分.................................52条文说明..............................................................................58II

4DB42/T1922—2022前言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直接或间接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提出并归口管理。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建三局绿色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中建科技武汉有限公司、湖北省标准化与质量研究院、武汉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中建三局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冶集团武汉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泛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涛、胡晓彬、闵红平、丁洪元、邓涛、肖伟、欧阳院平、李树锋、汪小东、田湖南、朱海军、喻俊、阮超、邵璇、吴明明、罗金学、刘亚洲、黄文海、黄伟、霍培书、张利娜、谢桥军、龚杰、雷晶、陈伟、刘畅、毛升、李泽浩、秦劲伟、张延军、刘开扬、潘世昌、李巧玲。本文件使用中的疑问,可咨询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系电话:027-68873088,邮箱:mail.hbszjt.net.cn。在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邮寄中建三局绿色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地址:武汉市武汉经济开发区(汉南区)创业路70号,邮编:430056,邮箱:cscec3blt@126.com)。III

5

6DB42/T1922—2022城市排水深隧工程技术规程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城市排水深隧工程的术语、基本规定、工程勘察、总体及工艺设计、结构设计、施工、监测、检验验收及运行与维护等。本文件适用于城市市政工程中新建的深层排水隧道勘察、设计、建设及运行维护。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31962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GB5000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9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4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26工程测量标准GB/T50046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标准GB50069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93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及质量验收规范GB50108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41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6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8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9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5020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12建筑防腐蚀工程施工规范GB50223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43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65泵站设计规范GB50268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75风机、压缩机、泵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T50299地下铁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50303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7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1

7DB42/T1922—2022GB50334城镇污水处理厂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446盾构法隧道施工及验收规范GB/T50476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标准GB50666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788城镇给水排水给水规范GB50911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T51033水利泵站施工及验收规范GB/T51130沉井与气压沉箱施工规范GB51174城镇雨水调蓄工程技术规范GB/T51336地下结构抗震设计标准GB55002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8混凝土结构通用规范GB55017工程勘察通用规范GB55018工程测量通用规范CJJ6排水管道维护安全技术规程CJJ56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T164盾构隧道管片质量检测技术标准DL/T5241水工混凝土耐久性技术规范DL/T5783水电水利地下工程地质超前预报技术规程JGJ147建筑拆除工程安全技术规范JGJ476建筑工程抗浮技术标准SL203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SL279水工隧洞设计规范SL317泵站设备安装及验收规范SL775水工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评定规范DB42/T159基坑工程技术规程DB42/T169岩土工程勘察规程DB42/242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DB42/T1343顶管法管道穿越工程技术规程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城市排水深隧deep-burieddrainagetunnelinurbanarea埋设于城市地表以下深层及次深层地下空间,用于调蓄、输送雨水或污水的隧道,亦称深层排水隧道。雨水排放隧道rainfallflooddrainagetunnel用于以转输雨水为主分流制排放雨水的地下隧道。污水输送隧道sewagedrainagetunnel输送城市地下污水的隧道。2

8DB42/T1922—2022合流调蓄隧道rainwater-sewageconfluenceandstoragetunnel对合流污水、初期雨水进行调蓄和输送的地下隧道。复合功能排水隧道compositefunctionaldrainagetunnel兼具洪涝控制、污染控制等多种功能的地下隧道。竖井verticalshaft隧道直通地表的竖直通道,可作为工作井或用于通风、吊装等。4基本规定城市排水深隧工程设计应以批复的城镇总体规划和排水专项规划为主要依据,与城市防洪排涝专项规划、海绵城市专项规划、道路交通专项规划协调统一。城市排水深隧勘察可分为可行性研究勘察、初步勘察、详细勘察等三个阶段开展工作。工程施工需要时,可根据周边环境和工程类别等开展专项勘察。城市排水深隧勘察,应采用针对性的勘察手段,提供资料真实准确、评价合理、建议可行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城市排水深隧系统设计应综合考虑下列因素:a)污水的汇流、再生利用及集中处置;b)与邻近区域内的污水和污泥的处理和处置系统相协调;c)与邻近区域及区域内给水系统和洪水的排除系统相协调;d)适当改造原有排水工程设施、交通设施或地下空间,充分发挥其工程使用功能、提高效益。城市排水深隧的设计,应根据隧道、泵站及竖井等主要建(构)筑物的特点及其所在场地的具体情况,通过技术、经济、工期、环境影响等多方面综合评价,选择合理的结构型式和施工方法。当隧道位于含水地层中,应采取可靠的地下水处治措施。竖井及预处理站等构筑物的设计应按照安全、适用、技术先进和经济合理的原则,妥善处理与城市交通、地面建筑、地面与地下管线、地下构筑物之间的关系,并应满足城市景观及环境保护的要求。城市排水深隧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a)排水隧道勘测设计阶段应根据隧道环境及特点,选择适宜的超前地质预报方法并积极采用综合预报方法进行超前地质预报方案设计;b)排水隧道施工阶段应根据隧道地质复杂程度分级实施超前地质预报并纳入工序进行管理。隧道施工前,施工单位应根据预报对象的特点和超前地质预报方案设计,编制超前地质预报实施细则并纳入施工组织设计;c)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可采用地质调查与勘探相结合、物探与钻探相结合、长距离与短距离相结合、地面与地下相结合、超前导坑与主洞探测相结合的方法,并对各种预报结果综合分析,相互验证,提高预报准确性;d)城市排水深隧超前地质预报设计应符合DL/T5783的要求。对于风险高、对周边环境影响易产生重大影响的高边坡、深基坑工程,隧道工程中的始发、接收及不良地质中掘进等应进行专项方案设计,施工中应配合实施风险管控措施。城市排水深隧系统工程的建设、对于影响安全、危害健康的工序,应采取机械化和自动化设备。当城市排水深隧工程施工难度大或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时,宜应用BIM进行施工工艺模拟。3

9DB42/T1922—2022城市排水深隧工程的施工,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施工现场的各种粉尘、废气、废水、废渣、噪声、振动等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危害。城市排水深隧施工前,施工单位应建设项目划分单位(子单位)工程、分部(子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和检验批,作为施工质量检验、验收的基础。深层排水隧道工程的建设、运行与维护应配置远程监控系统和智能化的调度系统。5工程勘察一般规定5.1.1城市排水深隧工程的主体结构部份重要性等级为一级。城市排水深隧工程勘察等级为甲级。5.1.2可行性研究勘察应符合选线方案要求;初步勘察应符合初步设计的要求;详细勘察应符合施工图设计要求。5.1.3城市排水深隧工程勘察应根据不同的勘察阶段、工程类别和重要性、场地及岩土条件复杂程度、设计要求,制定勘察方案和提交勘察成果。根据施工工法特点,结合沿线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为排水隧道工程设计、施工工法的比选等提供所需的岩土工程资料。5.1.4城市排水深隧工程勘察方案的编制和勘察成果应符合GB55017、GB50021、GB50007、GB50307、JTGC20、CJJ56中有关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5.1.5城市排水深隧勘察应根据设计阶段的任务、目的和要求,采用综合勘察方法,查明沿线隧道围岩地质条件、围岩稳定性以及进出洞口、竖(斜)井等特殊部位的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并提供设计、施工需要的岩土参数。5.1.6工程勘察前,根据不同勘察工作阶段的要求取得相关的技术资料,应包括下列内容:a)附有地形图的排水隧道总平面布置图、横断面图及纵断面图;b)排水隧道的埋置深度、荷载、基础类型及地基允许变形等资料,排水隧道结构材料类别及可能采取的施工方法;c)排水隧道周边环境状况,包含但不限于既有建(构)筑物基础类型、埋置深度及其与拟建排水隧道外边线的空间关系,既有管线的类型、几何尺寸、埋置深度等;5.1.7城市排水深隧工程地质调查和测绘、岩土分类、勘探、取样、原位测试、现场检验与监测除应执行GB55017、DB42/T169的有关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a)陆域段的勘探点应布置在排水隧道边线外侧3m~5m;b)水域段的勘探点应布置在排水隧道外侧6m~10m;c)勘探点宜交错布置;d)施工竖井勘探点应沿轮廓线周边布置,尺寸规模较大时中间亦应布置;e)隧道围岩分级应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判定。5.1.8岩土试验项目可按照附录A.1~A.3并结合设计施工条件、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综合确定。5.1.9符合下列情况时,宜进行专项勘察:a)深层排水隧道沿线重要建(构)筑物或对工程建设有重要影响的地下设施,应调查查明其埋藏、分布情况,并分析其与拟建工程之间的相互影响;b)当水文地质条件对工程评价或工程降水有重大影响或需论证工程使用期间水位变化和抗浮设计水位值时,宜进行专门的水文地质勘察;c)深层排水隧道沿线重要建(构)筑物场地或附近存在对工程安全有影响的岩溶时。5.1.10各勘察阶段钻孔应结合施工工法要求,对钻孔进行封填采取不同的封填方法。勘探施工过程中,若钻孔中存在遗留物未取出,应详细记录其埋藏深度、长度、大小、材质等。钻探遗留物影响盾构法、矿山法、顶管法等施工的,勘察报告书应详细说明。4

10DB42/T1922—2022可行性研究勘察5.2.1可行性研究勘察应对拟建场地的稳定性和工程建设的适宜性做出可行性评价,选择合适的隧道口和隧道址;该阶段勘察主要以搜集资料、现场踏勘、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为主,可进行适当的勘探、测试及试验。5.2.2可行性研究勘察的工作内容应包括:a)搜集区域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和地震、矿产、水文、气象、沿线重要建构筑物、地下管线等资料;b)了解拟建场地的地质条件、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和环境条件;c)调查不良地质作用的类型、规模和分布;d)地震和地质背景;e)评价拟建方案场址的稳定性、工程建设的适宜性;f)存在两个或以上拟选线路时,应进行比选分析,提出比选方案建议。5.2.3工程地质测绘比例尺宜为1:2000~1:5000。山岭隧道的测绘范围宜为线位两侧各200m~300m,地(水)下隧道的测绘范围宜为线位两侧300m~500m。5.2.4勘探点间距宜为500m~800m,地质变化较大且对工程影响较大处加密。在松散地层中,勘探孔深度应达到拟建隧道结构底板标高以下2.5倍隧道高度且不小于20m。在中风化~微风化岩石中,勘探孔深度应达到拟建隧道底标高以下不小于8m。遇岩溶、土洞、暗河以及软弱土层等,勘探孔深度应穿过岩溶、土洞、暗河以及软弱土层,并根据工程需要适当加深。a)可行性研究勘察应重点分析评价下列内容:拟建方案场址的稳定性、工程建设的适宜性;b)分析评价隧道地层岩性、地应力分布、隧道洞口稳定条件及隧道施工对环境的影响等,提出合适的隧道选线和隧道口位置建议;c)地下水的类型、埋藏条件、补给、排泄和动态变化;d)地表水体的分布及其与地下水的关系,淤积物的特征;e)当调查发现隧道沿线存在不良地质作用、特殊性岩土时,分析其可能对隧道建设的影响;f)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议。初步勘察5.3.1初步勘察应在可行性研究勘察的基础上,采用工程地质测绘、物探、勘探和测试等方法,初步查明选定方案的岩土工程条件和环境条件,初步确定岩体质量等级,为初步设计提供依据。5.3.2初步勘察时,应初步查明下列问题:a)地形地貌和成因类型;b)地层岩性、产状、厚度、风化程度;c)断裂和主要裂隙的性质、产状、充填、胶结、贯通及组合关系;d)不良地质作用的分布、规模、成因及发展趋势等;e)岩土体地质年代、成因、结构及其工程性质;f)地震地质背景,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g)地下水的类型、埋藏条件、动态变化规律以及和地表水的补排关系;h)水和土对工程材料的腐蚀性;i)特殊性岩土的工程性质并对其进行相应的评价;j)隧道穿越地面建筑物、地下构筑物、管道、航道、河道等既有工程时的相互影响;k)对可能采用的隧道掘进方法、竖井开挖方案、地基基础方案、围岩及边坡稳定性进行初步分析与评价。5.3.3初步勘察工程地质测绘比例尺洞身段宜为1:1000~1:2000,隧洞口边坡影响范围宜为1:500,5

11DB42/T1922—2022断面图宜为1:100~1:200。5.3.4物探方法的选择和物探测线的布置应根据排水隧道的埋深、沿线地质条件、地形、地貌及周边环境条件综合确定。应沿隧道轴线布置不少于1条测线;洞口处应布置不少于3条横测线;不同的地质体或构造类型,应布置2~3条测线。5.3.5勘探点宜沿排水隧道的边线外侧交叉布置,勘探点间距宜为100m~200m,岩土条件简单时勘探点间距可适当加大;在地质条件复杂的隐伏阶地、河流、湖泊地段应布置勘探点,在排水隧道口、竖井位置应布置勘探点。5.3.6勘探孔深度,在松散地层中,一般性勘探孔应进入隧道底板标高以下不小于1.5倍隧道高度且不少于15m,控制性勘探孔应进入隧道底板标高以下不小于2.5倍隧道高度且不小于20m;在微风化及中等风化岩石中,勘探孔深度应进入隧道底板设计标高以下1.0倍隧道高度且不少于5m。当钻探遇岩溶、土洞、暗河等时,勘探孔的深度宜穿过,钻孔深度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5.3.7取样及测试工作应符合下列要求:a)隧道沿线采取土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的勘探孔数量,应根据地层结构、沿线地基土的均匀性、隧道掘进工法特点确定,且不应少于勘探点总数的1/2;钻探取土试样数量不应少于勘探孔总数的1/3,采取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的勘探孔数量不宜少于勘探孔总数的2/3;每一主要岩层和土层均应采取试样数量不少于6组,原位测试数据不应少于6组;b)当有地下水时应采取水试样,当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时,当工程需要时应进行水文地质试验;c)当隧道区存在有害气体或地温异常时,应进行有害气体成分、含量或地温测定;d)采用浅层地震剖面法或其他有效方法圈定隐伏断裂、构造破碎带,查明基岩埋深、划分风化带;e)山岭隧道钻孔均应进行波速测试;f)高应力区隧道进行地应力测试。5.3.8初步勘察时,应初步分析和评价下列内容:a)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特殊性岩土的类型、分布、性质及对排水隧道工程的影响,提出隧道掘进施工工法建议,评价施工工法的可行性及防治措施的建议;b)排水隧道沿线的地表水、地下水条件,评价对隧道及竖井施工的影响;c)排水隧道沿线岩土施工工程分级、围岩分级。提出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质参数,评价洞室围岩的稳定性;d)评价进出洞口、竖(斜)井、导坑、横洞等位置的工程地质条件以及岩土体稳定性,提出工程防护措施的建议;e)评价水、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f)评价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g)评价场地稳定性及适宜性;h)提出详勘工作建议。详细勘察5.4.1详细勘察应采用钻探、物探和测试为主的勘察方法,必要时可结合施工导洞布置洞探,详细查明隧道洞址、隧道口、隧道穿越线路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分段划分岩体质量等级(围岩类别),评价隧道洞体和围岩的稳定性,按隧道设计方案、施工工法、勘察技术要求,进行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为施工图设计和施工方案提供资料。5.4.2详细勘察工作内容应包括下列内容:a)查明场地地层岩性及其分布,划分岩组和风化程度,进行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试验;b)查明拟建方案沿线场地不良地质作用的类型、分布、规模、成因,分析发展趋势,提出防治措施的建议;6

12DB42/T1922—2022c)查明断裂构造和破碎带的位置、规模、产状和力学属性,划分岩体结构类型;d)查明特殊性岩土分布范围,评价其工程性质;e)查明隧道沿线河湖沟坑及暗浜的分布范围,调查隧道沿线周边环境条件;f)查明主要地下水的分布、厚度、埋深,地下水的类型、水位、埋藏条件及其和地表水的补给排泄条件,提供地下水位动态变化规律,根据需要分析评价其对工程的影响,预测开挖期间出水状态、涌水量;g)判定隧道沿线所有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对工程材料的腐蚀性;h)需要降水施工时,应分段提出工程降水方案和有关水文参数;i)对竖井和隧道沿线地震效应进行评价,提供抗震设计所需的有关参数;j)查明隧道沿线及邻近地段的地面建筑和地下构筑物、管线状况,预测隧道掘进可能产生的影响,提出防治措施。5.4.3详细勘察可采用适宜的物探方法,探测隐伏的地质界线、界面、不良地质体、地下空洞、土洞、溶洞、破碎带等;在钻孔之间增加地球物理勘探点,为钻探成果的内插、外推提供依据;在钻孔中进行弹性波波速测试,为确定岩体质量等级(围岩类别),评价岩体完整性,计算动力参数提供资料。5.4.4详细勘察以钻探、坑探、井探、测试工作为主,勘探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a)控制性勘探孔数量不应少于勘探孔总数的1/3;b)竖(斜)井、导坑、横洞等辅助通道应布置勘探点;c)隧道洞口及纵断面最低部位应布置勘探点;d)地貌单元、地质构造复杂地段、岩体破碎带应布置勘探点;e)地下水丰富、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地段应布置勘探点;f)管道穿越河流时,河床及两岸均应布置勘探点;穿越铁路、公路时,铁路和公路两侧应布置勘探点;g)隧道口、竖井、地质条件复杂的地段应布置横断面勘探点,横断面孔数为2~4个。5.4.5勘探点间距宜结合隧道施工工法布置工作,应符合表1要求:表1不同工法勘探点布设间距要求表场地和岩土复杂程度矿山法盾构法顶管法一级20m~30m20m~30m20m~30m二级30m~40m30m~50m30m~50m三级40m~50m50m~60m50m~100m5.4.6勘探孔深度应符合下列要求:a)当隧道底板在松散地层中,一般性勘探孔宜进入隧道底板以下不小于1.5倍隧道高度,控制性勘探孔宜进入隧道底板以下不小于2.5倍隧道高度且不小于20m。勘探孔深度应达到隧道底设计标高以下15m~20m;b)当隧道底板在中等风化或微风化岩石中,勘探孔深度应进入隧道底板标高以下0.5倍隧道高度且进入中等风化或微风化岩不小于5m。当遇岩溶、土洞和地下暗河等时宜穿过,钻孔深度应根据需要确定;c)排水隧道竖井勘探点深度应进入设计竖井底标高以下不少于20m,并满足抗浮设计、地基基础设计要求。5.4.7城市排水深隧详勘阶段的取样及测试,除满足初步勘察的要求外,数量应满足GB55017、DB42/T169及CJJ56的有关规定外,还应根据设计要求进行下列试验:a)采用室内试验、现场承压板边长为30cm的承压板载荷试验或扁铲试验测地基基床系数;7

13DB42/T1922—2022b)采用面热源法或热线比较法进行热物理指标试验,计算包括导温系数、导热系数和比热容等热物理参数;c)当需要提供动力参数时,可用压缩波波速和剪切波波速计算求得,必要时,可采用室内动力性质试验,提供动力参数;d)当深层排水隧道穿越河流时,必要时测定河床以下的地下水水文地质参数,包括地下水的流速、流向。5.4.8城市排水深隧工程详细勘察应重点分析评价下列内容:a)评价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特殊性岩土的类型、分布、性质及对排水隧道工程的影响,提出防治措施的建议;b)评价排水隧道沿线岩土施工工程分级、围岩分级(可参照附录B.1),明确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质参数,评价洞室围岩的稳定性;c)评价进出洞口、竖(斜)井、导坑、横洞等位置的工程地质条件及岩土体稳定性,提出工程防护措施的建议;d)评价水、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e)评价沿线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f)评价隧道沿线及竖井场地稳定性及适宜性,城市排水隧道围岩的稳定性评价可采用工程地质分析和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可采用数值法或弹性有限元图谱法计算;g)评价隧道掘进施工工法的可能性,提供隧道影响深度范围内承压水、有害气体分布情况,并分析评价其对隧道设计和施工可能产生的影响,提出处理措施;h)根据沿线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环境地质条件,评价施工工法的适用性;对地面变形和既有建筑的影响进行评价,提出超前地质预报的建议与要求;i)根据沿线地下设施及障碍物专项调查报告,分析评价其对隧道设计和施工的不利影响,以及隧道施工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并提出处理建议;j)隧道穿越河床时,应分析评价岸堤稳定性和堤岸变形对排水隧道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建议。6总体及工艺设计一般规定6.1.1城市排水深隧宜在建筑物密集、地下管线复杂、地下空间紧张且存在水环境、水安全问题的城市建成区建设。6.1.2城市排水深隧应根据所承担的污水转输、雨(洪)水利用及排放、溢流调蓄等不同功能合理确定其实施区域。6.1.3城市排水深隧输送方式包括重力输送、压力流输送等。6.1.4合流制排水系统预处理构筑物设计流量应满足GB50014的规定外,宜考虑远期合流系统提高截流标准后的容量。6.1.5各处理构筑物的个(格)数不应少于2个(格),并应按并联设计。6.1.6深层排水隧道应考虑施工及运行对环境的影响,并应考虑城市规划及周围环境对隧道结构的影响。6.1.7深层排水隧道系统的水位选择应满足浅层排水系统接入要求,应保证系统在设计工况下正常运行,宜为远期发展留有足够的容量。6.1.8深层排水隧道应根据输送介质采用相应的耐腐蚀设计,其配套的附属构筑物亦应采取相应的防腐措施。6.1.9城市排水深隧应综合同步建设供电、照明、监控与报警、通风、除臭、标识、消防等配套设施。8

14DB42/T1922—20226.1.10城市排水深隧应综合考虑构件所处的环境类别以及内水压受力工况等因素并采取可靠的防水防腐措施。6.1.11城市排水深隧及其附属构筑物应防止外渗和地下水入渗。6.1.12对暂时不具备雨污分流条件的地区,在深层排水隧道系统前端应设置污水截流或调蓄设施,并采取有效措施接入污水系统。6.1.13深层排水隧道地面和地下(内部空间)应设置标识、标记设施。总体设计6.2.1平面设计6.2.1.1深层排水隧道系统构成应符合下列规定:a)深层排水隧道可分为污水输送隧道、雨洪排放隧道、合流调蓄隧道和复合功能隧道;b)深层排水隧道一般由预处理设施、入流竖井、排水隧道、泵站,和通风排气设施、除臭设施等附属设施等组成;c)预处理设施应设置在各入流竖井前端,主要包括格栅和沉砂池;d)入流竖井用于深层排水隧道与浅层排水系统的衔接,兼具消能和排气的功能;e)泵站主要设置在隧道末端,包括排涝泵站和排空泵站,其功能为辅助排涝和将隧道内调蓄的雨污合流水提升至污水处理厂;f)排水隧道的通风排气主要包括入流时隧道内空气的排出和隧道检修时的内部空气置换及日常通风;g)污水输送隧道、合流调蓄隧道和复合功能隧道应设计除臭系统,除臭范围包括浅层预处理设施、隧道入流和检修时排出的空气;h)排水隧道应定期清疏浅层预处理未拦截的垃圾、砂砾和沉积淤泥,隧道清疏可考虑采用人工与机械相结合的清疏方式。污水输送隧道、合流调蓄隧道及复合功能隧道淸疏方式与措施应安全可靠。6.2.1.2城市排水深隧线路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a)线路应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排水专项规划,结合深隧输水功能、地形、土质、生态环境、防洪要求、沿线排水设施布置、原有的和规划的地下设施、施工条件及养护管理方便等各种因素,通过技术经济比较选定;b)隧道宜规避不良工程地段、水文地质地段,宜减少房屋和管线拆迁,同时应保护文物和重要建(构)筑物及地下资源;隧道宜与堤防、高速公路、桥梁、铁路、轨道交通等保持适当距离。c)隧道线路应力求顺直,宜沿道路定线。6.2.1.3城市排水深隧的线路设计有穿越道路、建(构)筑物、河道等时应符合以下规定:a)排水隧道位置宜避开地下障碍物;b)排水隧道穿越河道时的埋置深度,应满足河道的规划要求,并应布置在河床的冲刷线以下;c)在有地下水地区及穿越江河时,隧道顶覆盖层的厚度尚应满足隧道抗浮要求;d)隧道纵坡可根据运行要求、水力学条件、沿线建筑物的基础高程、上下游的衔接、施工和检修条件等确定,并应满足下列要求:1)应满足不淤流速的要求;2)沿程纵坡不宜变化过多;3)不宜设置平坡、反坡,当布置需要时,应考虑检修排水措施;4)隧道纵坡应经水力计算和浪涌分析后确定,坡度宜采用0.02%~2.0%。e)深层排水隧道宜垂直穿越城市快速路、主干路、轨道交通、公路,受条件限制时可斜向穿越,最小交叉角不宜小于60°;9

15DB42/T1922—2022f)深层隧道穿越地铁等重要建构筑物时,应进行专项安全评估。6.2.1.4竖井设置上应符合下列规定:a)竖井应设在隧道交汇处、转角处或断面、坡度改变处,和管道(箱涵)入流处;b)在隧道直线段每隔一定距离应考虑设置竖井;c)竖井的设置应考虑防洪防淹,及满足运维需求,并与周围景观的协调,减少对环境的影响。6.2.1.5城市排水深隧线路平面宜设计为直线,当因地形、地质等条件限制设计为曲线时,隧道中心线的弯曲半径应符合下列要求:a)隧道弯曲半径不宜小于隧道内径的5倍,转角不宜大于60°;b)在弯道的首尾应设置直线段,长度不宜小于隧道内径的5倍;c)隧道转弯半径还应考虑施工方法、大型施工设备及施工极限能力水平等条件。6.2.2竖向设计6.2.2.1隧道竖向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a)在满足工程总体布置要求的条件下,深层排水隧道宜布置在沿线地质构造简单、岩体完整稳定、水文地质条件有利及施工方便的地区,并应满足下列要求:1)隧道线路与岩层、构造断裂面及主要软弱带走向宜有较大的交角。对整体块状结构岩体及厚层并胶结紧密、岩石坚硬完整的岩体,交角不宜小于30°;对薄层岩体,特别是层间结合疏松的陡倾角岩层,交角不宜小于45°;2)隧道线路通过较大地质构造带时,隧道布置应根据不利构造及其组合对隧道围岩稳定的影响程度,并考虑施工、运行、工期、投资等各种因素,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3)隧道沿线遇有断裂构造、不利构造面、软弱带、蚀变带、膨胀岩等时,应考虑地下水活动对围岩稳定的影响。隧道宜避开可能造成地表水强补给的冲沟;4)隧道布置宜避开强岩溶地区;5)在高地应力区,隧道的轴线方向宜与最大水平地应力方向相一致,交角应尽量小。b)隧道不宜穿越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极为复杂和溶洞、暗河、煤层采空区等严重不良地质段;必须通过时,应有可靠的地基处理和工程措施;c)采用掘进机施工时,隧道土层选择宜避开制约掘进机施工的地质区域。6.2.2.2城市排水深隧断面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a)排水隧道的断面形状应根据设计流量、结构受力条件、工程环境条件,同时结合施工工法、工程经济、养护管理等要求综合确定,可采用圆形、矩形、梯形和卵形等;b)排水隧道的断面尺寸应根据设计流量确定,满足各种设计工况条件下的设计流量要求,并进行经济断面论证;c)深层排水隧道断面尺寸应结合不同的水力条件,应符合下列要求:1)恒定流速情况下,当通气条件良好时,洞内水面线以上空间不宜小于隧道断面面积的15%,高度不应小于0.4m;2)非恒定流条件下,当计算中已考虑了涌波时,1)款中的数值可适当减小;d)排水隧道断面应考虑施工工法的需要,断面最小尺寸应符合下列要求:1)采用钻爆法施工时,圆形断面的内径不宜小于2.0m;非圆形断面的高度不宜小于1.8m,宽度不宜小于1.5m;2)采用掘进机施工,应满足设备开挖的最小尺寸要求。e)排水隧道的断面应方便维修、养护和管理,断面尺寸应满足以下要求:1)标准断面内部净高应综合考虑隧道清疏维护方式,采取人工清疏方式时隧道净高不宜小于2.4m,采取机械车辆清疏方式时隧道净高不宜小于4.5m;10

16DB42/T1922—20222)标准断面内部净宽应满足设备运输和清疏维护要求。采取人工清疏方式时隧道净宽不宜小于1.2m,采取机械车辆进入隧道清疏方式时隧道净宽不宜小于3.0m。工艺设计6.3.1设计流量与规模6.3.1.1转输功能的深隧系统应以地表进水管计算流量为依据。其中污水和雨污合流深隧按服务范围内最大设计污水量或截流量计算确定,雨水深隧按汇水范围内雨水进水管的最大设计流量计算确定。设计流量应符合GB50014的规定。6.3.1.2调蓄功能的排水深隧系统应按照削峰或溢流污染控制要求计算深隧的调蓄规模。调蓄规模应符合GB51174的规定要求。6.3.1.3采用水力自清维护的隧道应根据最小流速确定最小流量,并有保证最小流量的措施。6.3.1.4预处理设施设计流量应与地表接入管道流量匹配。6.3.2隧道工艺设计6.3.2.1隧道系统水力计算应符合以下规定:a)隧道流量应按(1)式计算:Q=AV···············································································(1)式中:3Q——设计流量(m/s);2A——水流有效断面面积(m);V——流速(m/s)。b)恒定流条件下排水管道的流速应按(2)式计算:���V=?�?�············································································(2)�式中:V——流速(m/s);R——水力半径(m);I——水力坡降;n——粗糙系数。6.3.2.2深层排水隧道最小设计流速,应符合下列规定:a)雨水或合流污水隧道在满流时为0.75m/s;b)污水隧道在非满流(最不利工况)时为0.6m/s;c)当管内设计流速不能满足以上要求时,应增加定期冲洗措施,冲洗流速不应小于1.2m/s。6.3.2.3深层排水隧道采用压力流时,排水隧道的设计流速宜采用0.6m/s~2.0m/s。6.3.2.4深层排水隧道中钢筋混凝土管或水泥砂浆抹面的粗糙系数宜取0.013-0.014,塑料内衬表面的粗糙系数宜取0.009~0.011。6.3.2.5不同直径隧道在竖井内连接,宜采用管顶平接。6.3.2.6每隔一定距离应设排气竖井,输送污水或合流水时应设除臭设施。6.3.2.7隧道应结合输送介质采取相应防渗防腐措施。6.3.3竖井设计11

17DB42/T1922—20226.3.3.1竖井型式宜根据深隧系统的输送介质类型合理确定,常用的竖井型式包括涡旋式竖井、螺旋坡道式竖井、折板式竖井、跌落式竖井等。6.3.3.2竖井设计应满足消能、转输、通风、排气等功能要求;应消除水流的动能及势能,去除水流夹带的空气。6.3.3.3竖井宜由连接结构(进水部件)、垂直下沉竖井(井筒)以及消能除气室(底舱)组成。6.3.3.4竖井底板应能减缓水流冲击力,并应耐受冲击磨蚀。6.3.3.5竖井设计应采用水力模型进行模拟计算,并宜采用比例模型进行水力参数试验以合理设定设计参数。6.3.4预处理系统设计6.3.4.1预处理系统包括拦截设施、提升泵房和入流竖井等。拦截设施包括粗格栅、细格栅和沉砂池等,处理程度和工艺流程应根据进水水质情况确定。6.3.4.2预处理系统应设置事故排出口和流量控制措施。地下式预处理系统应设置事故排水设施,保证地下站区安全。进水量变化较大的预处理系统宜设置调节水量的设施。6.3.4.3预处理构筑物主要设备如水泵、格栅等不应少于两台(套),并有保证系统可靠运行的措施;6.3.4.4进入预处理站污水和合流水质应满足GB/T31962的规定。6.3.5深隧泵站设计6.3.5.1深层排水隧道泵站的流量应符合下列规定:a)污水输送隧道泵站的设计流量,应按隧道的最高日最高时流量计算确定;b)雨洪排放隧道泵站的设计流量,应按泵站进水总管的设计流量计算确定;c)用于溢流污染控制隧道泵站的设计流量,应根据调蓄设施排空时间计算确定。设计放空时间应根据下游污水系统的收纳能力和溢流控制率等综合因素确定,宜为24h-48h;d)深隧泵站土建宜按远期规模设计,水泵机组应按近期规模配置,预留远期机位。6.3.5.2深层排水隧道泵站的水泵扬程应符合下列规定:a)污水泵的设计扬程,应根据设计流量、设计工况下前池水位与出水管渠水位差、水泵管路系统的水头损失综合确定其水泵流量区间、扬程区间及高效工况点,并考虑0.5m~1.0m安全水头;b)雨水泵的设计扬程应根据设计流量、设计工况下前池水位与受纳水体的洪水位、常水位及低水位的水位差、水泵管路系统的水头损失综合确定其水泵流量区间、扬程区间及高效工况点等。6.3.5.3深层排水隧道泵站的总体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a)泵站应结合深层排水隧道系统布局、综合利用的要求进行总体布置;b)深层排水隧道泵站位于地下深层,应通过合理选址,与前端深层排水隧道及末端排放水体(或处理单元)有效衔接,在满足防洪的要求下,适当减少泵站地下深度;c)抽送产生易燃易爆和有毒有害气体的泵站,必须设置单独的构(建)筑物,并应满足GB50016的规定;d)泵站的总体布置应包括地下泵房、集水池(前池)、出水构筑物、变配电和变频设备间、电气自控间、通风设施、冷却设施和管理用房等部分;e)泵站总体布置应考虑设备吊装、运输及消防通道的要求;f)泵站与铁路、高压输电线路、市政管道、高速公路及一、二级公路之间的距离应满足各构筑物安全防护距离的要求;g)泵站的电源应结合城市变电站设施的情况合理选取外接电源方式;h)泵站汇水井及出水池应有安全防护措施及警示标志。6.3.5.4深层排水隧道泵站的布置形式应符合下列规定:12

18DB42/T1922—2022a)深层排水隧道泵站位于地下深层,超过20m地下深度宜选用圆形泵房的布置形式;b)深层排水隧道泵站主体部分及附属设施宜在竖向分层布置,合理利用地下空间;c)深层排水隧道泵站应结合数值分析和模型实验优化空间布局;d)水泵机组的设备选型应结合流量扬程的需求,经论证比选后选择合适泵型;e)水泵机组的布置和维护通道,应满足设备安装、运行和维护的要求。6.3.5.5深层排水隧道泵站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a)水泵机组应按近期规模设置,预留远期机位。宜选用同类型水泵,水泵台数不应少于2台,不宜大于8台。当水量变化区间较大时,可配置同类型不同规格的水泵,但不宜超过两种,水泵宜采用变频调速装置;b)污水输送隧道泵站和合流调蓄功能深隧泵站应设置备用泵,当工作泵台数不大于4台时,备用泵宜为1台;工作泵台数不小于5台时,备用泵宜为2台;水泵主要部件宜库存备用不少于l套。雨水深隧泵站宜根据防洪排涝标准及泵站重要性设置备用泵;c)水泵吸水管设计流速宜为0.7m/s~1.5m/s,出水管流速宜为0.8m/s~2.5m/s;d)排空泵设置应满足泵站前池或隧道的排空需要;e)泵站应配套设置强制通风(送排风)系统及泵机组循环冷却系统。6.3.5.6深层排水隧道泵站进水、出水应符合下列规定:a)深层排水隧道泵站前端与深层排水隧道连通,宜在两者之间设置进水前池,进水前池的容积应根据设计流量、水泵能力和水泵运行工况等因素确定,并应满足水泵开停机水量、水位的要求。泵站进水前池宜结合空间布置和检修安全需要设置闸门或闸槽;b)流入泵站进水前池的污水和雨水均应通过格栅等预处理设施处理;c)泵房进水前端宜设置紧急事故(超越)排出口,以确保泵站的安全;d)进水前池池底根据需要可设集水坑,倾向坑一侧的坡度不宜小于10%,应设冲洗装置和清泥设施;e)深层排水隧道泵站出水池应结合后续构筑物合理设置,可通过闸(堰)门系统控制出水的调配和排放;f)泵站出水设施应避免水泵突然关停状态下的出水倒流工况,且应有安全防护措施;g)泵站出水口应设置消能设施,同时应设警示装置;h)泵站出水设置的出水口和护坡结构不应影响航道,水流不应影响航运安全,并取得航运、水利等部门的同意。附属工程6.4.1电气、自控6.4.1.1预处理站、深隧泵站外接电源方式应结合周边区域电力资源实际情况确定;6.4.1.2预处理站、深隧泵站供电宜按一级负荷设计,其余附属设施供电应不低于二级负荷;6.4.1.3当预处理站、深隧泵站采用双回线路供电时,应按每一回路承担泵站全部容量设计。当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设置备用动力设施;6.4.1.4深隧泵站、预处理站供电系统应设置单独生活用电接入,并与泵站生产用电分开设置;6.4.1.5泵站主电动机及主要电气设备选择、功率补偿、机组启动、电气设备布置及电缆敷设、电气设备防火、过电压保护及接地装置、照明等按GB50265的规定执行;6.4.1.6泵房内泵电机、起重设备、仪表、照明等电器设备均应满足防爆要求;电气集中控制室不宜设置在易燃易爆气体可能聚集的空间场所,场地条件许可时,宜建在防爆区外。6.4.1.7深隧泵站、预处理站自控部分应结合地下空间,实现设备旁控制与远端中控室控制相结合方式,并与在线监测及报警系统联动结合;13

19DB42/T1922—20226.4.1.8深隧泵站应合理地设置继电保护、安全自动装置、自动控制与信号系统、通信系统等;6.4.1.9监控与报警系统主干信息传输网络介质宜采用光缆。6.4.2通风与空气调节6.4.2.1预处理站、深隧泵站通风方式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泵房布置形式、地下深度及机械设备对空气参数的要求确定;6.4.2.2预处理站、深隧泵站地下部分应采用机械通风(送排风)方式,地上建筑部分宜采用自然通风或自然与机械联合通风方式。局部重要设施如中控室、变配电间等对温度、湿度要求比较高的位置宜采用空气调整装置,控制其温度和湿度;6.4.2.3预处理站、深隧泵站地下检修通道需保证其通风换气的频率,且应设置空气监测及报警系统;6.4.2.4预处理站、深隧泵站通风设施的布置宜结合构筑物及设备空间合理布置;6.4.2.5预处理站、深隧泵站地面层以上部分的通风设计应按相关建筑规范要求执行;6.4.2.6预处理站、深隧泵站工作人员区域通风换气每小时12次,非工作人员区域通风换气每小时3次~6次。6.4.3除臭6.4.3.1转输污水的深隧泵站、预处理站和竖井等应根据相关规范及实际需要设置臭气收集及处理设施;6.4.3.2构筑物的臭气风量宜根据构筑物的种类、散发臭气的水面面积、臭气空间体积等因素综合确定,并满足相关规范要求;设备臭气风量及布置宜根据设备的种类、封闭程度、封闭空间体积等因素综合确定;6.4.3.3除臭系统应采取负压运行方式收集臭气,经管道收集并集中进行除臭处理。高浓度臭气产生处,还应设置冲洗装置和操作密封盖,并宜设喷淋除臭剂的装置。6.4.4消防6.4.4.1深隧泵站、预处理站应设置单独的消防系统,并按建筑设计防火要求设置独立防火分区;6.4.4.2地下空间消防设施应结合水泵、电机及润滑油部位布置自动喷淋消防系统;防火分区、检修通道及消防电梯等消防设施按建筑相关规范要求执行;6.4.4.3地面建筑部分的消防设计按建筑相关规范要求执行。6.4.5起重设备及维修设施6.4.5.1深隧泵站根据空间布置设置起重设备和维修通道,深隧泵站可设置两级起吊方式。起重设备的起重量应根据设备最重吊运部件和吊具的总重量等确定。起重机的提升高度应满足机组安装和检修的要求。6.4.5.2起重机位于地下空间,宜选择左右极限边界小,起吊区间宽广,结构尺寸占用空间小的起重机型号或定制型号。6.4.5.3起重机应采用轻级、慢速的工作制,应配置防止竖向摇摆的装置;6.4.5.4起重机的两端应设置阻进器等安全装置。6.4.5.5起重机的运行采用上下联动方式,配备对讲及双操作系统。6.4.5.6深隧泵站应设置检修通道及检修爬梯,宜设置上下电梯和楼梯等其他附属。6.4.6排水深隧标识6.4.6.1排水深隧地面标识应符合下列要求:14

20DB42/T1922—2022a)排水深隧应在地面设置标识设施,标明深隧设施名称、功能、准确位置、保护要求、管理机构等信息内容;b)排水深隧地面标识的类型包括里程桩、转角桩、标志桩、警示牌、空中巡检牌等;c)排水深隧地面标识的布设位置、布设间距及地面标识桩(牌)的具体样式,应综合考虑隧道安全保护要求和周边地表环境确定。6.4.6.2排水深隧地下(内部空间)标识应符合下列要求:a)排水深隧应在内部设置标识、标记设施,标明深隧设施名称、准确位置、方位或方向指示等;b)排水深隧内部标识的类型包括里程标记、警示标记,与空间感知相关的高程、方位或方向标记等;c)排水深隧地下(内部空间)标识的布设位置、布设间距、标记(牌)的具体样式及材料,应综合考虑深隧内部的空间环境特点,应易于识辨、易于维护和耐久耐用;d)深层排水隧道地下空间长期处于潮湿、水浸环境,地下空间的标识和标记设施应具有耐久性。7结构设计一般规定7.1.1城市排水深隧工程设计安全等级与使用年限应符合下列规定:a)竖井、隧道及泵站结构等使用期间不可更换的结构构件,安全等级为一级,设计使用年限不低于100年;b)预处理站等使用期间可以更换且不影响运营的次要结构构件,安全等级为二级,设计使用年限不低于50年;c)临时结构宜根据其使用性质和结构特点确定其安全等级与使用年限。7.1.2城市排水深隧的设计应分别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并符合现行规范的规定。7.1.3城市排水深隧耐久性设计宜按GB/T50476的规定执行。7.1.4竖井、隧道、泵站、预处理站等结构抗震设防类别应为重点设防类,其余附属建筑结构抗震设防类别为标准设防,当抗震设防烈度大于6度时应进行抗震设计,抗震设计宜按GB55002、GB/T51336的规定执行。7.1.5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的裂缝控制等级和最大裂缝宽度允许值应符合表2的规定。表2裂缝控制等级和最大裂缝宽度允许值环境作用等级Ⅰ-AⅠ-BⅠ-C弱腐蚀中腐蚀强腐蚀裂缝控制等级三级三级三级三级三级三级最大裂缝限制/mm0.300.200.200.200.200.157.1.6隧道、竖井及泵站等地下结构的净空尺寸必须符合工艺的需要,并应满足使用及施工工艺的要求,同时计入施工误差、结构变形和位移等因素。7.1.7预处理站的地面建筑物,其结构设计、施工质量验收应符合国家现行工业与民用建筑标准的相应规定。荷载和荷载组合7.2.1作用在地下结构上的荷载,可按表3进行分类。在决定荷载的数值时,应执行GB50009、GB50069的规定,并应根据施工和使用阶段可能发生的变化,按可能出现的最不利情况确定不同荷载组合时的组合系数;并通过反应位移法、地震时程分析对地震时的作用力进行模拟计算,验算结构的可靠性。15

21DB42/T1922—2022表3荷载种类及内容作用分类荷载名称结构自重地层压力(深隧位于岩体中时,如必要应计及构造应力)地表或地下水的压力(侧压力、浮托力)结构上部和破坏棱体范围内的设施及建筑物压力永久荷载混凝土收缩及徐变影响预加应力固定设备重量地基下沉影响构筑物顶盖或操作平台上的活荷载隧道内水流荷载及其动力作用隧道内水流荷载引起的侧向土压力可变荷载基本可变荷载地面堆积荷载竖井、隧道等构筑物内的水重、水冲击力等运行时可能出现的气压运行时的内水压力温湿度变化影响可变荷载其他可变荷载施工荷载地震作用偶然荷载爆炸、沉船、抛锚或河道疏浚产生的撞击力等灾害性荷载注1:设计中要求计入的其他荷载,可根据其性质分别列入上述三类荷载中;注2:施工荷载包括设备运输及吊装荷载,施工机具、施工堆载,相邻隧道施工的影响,盾构机或顶管机施工时千斤顶顶力及压浆荷载等。注3:本表中所列荷载未加说明时,可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或根据实际情况确定。7.2.2岩层压力应根据结构所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埋置深度、结构形式及其工作条件、施工方法及相邻隧道间距等因素,结合已有的试验、测试和研究资料确定。岩质隧道的围岩压力的确定可按SL279的规定执行。土质隧道可按下列方法和原则计算土压力:a)竖向压力应按下列规定计算:1)明挖法施工的结构宜按计算截面以上全部土柱重量计算;2)土质地层采用暗挖法施工的隧道竖向压力,宜根据所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和覆土厚度,并结合土体卸载拱作用的影响进行计算;3)竖向荷载应结合地面及临近的其他荷载对竖向压力的影响进行计算。b)水平压力应按下列规定计算:1)施工期间作用在支护结构主动区的土压力宜根据变形控制要求在主动土压力和静止土压力之间选择,在支护结构的非脱离区或给支护结构施加预应力时应计入土体抗力的作用;2)明挖结构长期使用阶段或逆作法结构承受的土压力宜按静止土压力计算;16

22DB42/T1922—20223)明挖法的围护结构或矿山法的初期支护,应计及100%的土压力作用;内衬结构,应与围护结构或初期支护共同分担的土压力,分别按最大、最小侧压力两种情况,与其他荷载进行不利组合计算;4)荷载计算应计及地面荷载和破坏棱体范围的建筑物,以及施工机械等引起的附加水平侧压力。7.2.3作用在地下结构上的水压力,应根据施工阶段和长期使用过程中地下水位的变化,以及不同的围岩条件,分别按下列规定计算:a)水压力可按静水压力计算,并应根据设防水位以及施工阶段和使用阶段可能发生的地下水最高水位和最低水位两种情况,计算水压力和浮力对结构的作用;b)砂性土地层的侧向水、土压力应采用水土分算;c)黏性土地层的侧向水、土压力,一般在施工阶段应采用水土合算,使用阶段应采用水土分算。采用盾构法、顶管法施工的隧道在施工阶段、使用阶段按水土分算;d)水压力标准值的相应设计水位,应根据勘察部门和水文部门提供的数据采用;e)地表水或地下水对结构的浮托力,其标准值应按最高水位确定。7.2.4地下结构设备区的计算荷载应根据设备安装、检修和正常使用的实际情况(包括动力效应)确定,重型设备尚应依据设备的实际重量、动力影响、安装运输途径等确定其荷载大小与范围。7.2.5地下结构应按下列施工荷载之一或可能发生的组合设计:a)设备运输及吊装荷载;b)施工机具荷载,不宜超过10kPa;c)地面堆载,宜采用20kPa,盾构井处不应小于30kPa;d)邻近隧道开挖的影响;e)盾构法、顶管法施工时千斤顶的推力;f)注浆所引起的附加荷载;g)盾构机、顶管机及其配套设备的重量。7.2.6地下结构温度变化影响应根据所处地区的气温条件、施工及运行条件确定。7.2.7排水深隧、泵站等构筑物内的水压力应按设计水位的静止水压力计算。隧道内水压力作用应取满流、非满流及空载三种不同的受力包络结果。7.2.8施加在结构构件上的预加应力标准值,应按预应力钢筋的张拉控制应力值扣除相应张拉工艺的各项应力损失采用。张拉控制应力值应按GB50010的规定确定。7.2.9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永久作用标准值,其沉降量及沉降差应按GB50007的规定计算确定。隧道7.3.1工程材料7.3.1.1深层排水隧道结构的工程材料应根据结构类型、受力条件、使用要求和所处环境,以及结合其可靠性、耐久性和经济性选用。主要受力结构可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必要时也可采用钢管混凝土结构、钢骨混凝土结构、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和金属结构。7.3.1.2排水深隧工程中的混凝土的原材料和配比、最低强度等级、最大水胶比和单方混凝土的胶凝材料最小用量等,应符合耐久性要求,满足抗裂、抗渗、抗冻和抗侵蚀的需要。一般环境条件下的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不得低于表4中的规定。表4一般环境条件下混凝土的最低设计强度等级17

23DB42/T1922—2022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管片C50盾构法整体式钢筋混凝土衬砌C35喷射混凝土衬砌C25矿山法现浇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衬砌C35顶管法钢筋混凝土结构C507.3.1.3大体积浇筑的混凝土应避免采用高水化热水泥,并宜掺入高效减水剂、优质粉煤灰或磨细矿渣等,同时应严格控制水泥用量,限制水胶比和控制混凝土入模温度。7.3.1.4普通钢筋混凝土和喷锚支护结构中的钢筋应按下列规定选用:a)梁、柱纵向受力钢筋应采用HRB400、HRB500、HRBF400、HRBF500钢筋,其他纵向受力钢筋也可采用HPB300、RRB400钢筋;b)箍筋宜采用HRB400、HRBF400、HPB300、HRB500、HRBF500钢筋。7.3.1.5钢筋混凝土管片间的连接紧固件的连接形式及其机械性能等级,应满足构造和结构受力要求,且表面应进行防腐蚀处理。7.3.1.6隧道内喷射混凝土应采用湿喷混凝土。7.3.1.7注浆材料宜采用对地下环境无污染及后期收缩小的材料。7.3.1.8顶管法采用的钢筋混凝土管节接头应采用钢承口,并应具有良好的防腐措施。7.3.2工法选择7.3.2.1排水深隧工程中的地下结构的施工方法应结合场地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条件、埋深、安全、交通条件、投资和工期等因素,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7.3.2.2当深层排水隧道宜采用暗挖法施工时,在确定施工方法上应遵循以下原则:a)盾构法适用于第四纪地层、无侧限抗压强度中等偏低的地层和软岩地层的隧道施工;不宜在硬质岩层和含有大量粗颗粒漂石、块石的地层采用;b)矿山法适用于硬岩地层、具备一定自稳能力的第四纪地层的隧道施工;矿山法施工的结构的设计,应以喷射混凝土、钢拱架(包括格栅拱架和型钢拱架)或锚杆为主要支护手段,根据围岩和环境条件、结构埋深和断面尺度等,通过选择适宜的开挖方法、辅助措施、支护形式及与之相关的物理力学参数,达到保持围岩和支护的稳定、合理利用围岩自承载能力的目的。施工中,应通过对围岩和支护的动态监测,优化设计和施工参数。c)全断面岩石掘进机(TBM)工法施工适用于岩质隧道。在岩溶地区采用TBM时,应对可能影响TBM施工安全的岩溶进行针对性的治理,满足TBM施工条件后方可进行施工。7.3.2.3对于近距离下穿既有铁路、公路、城市轨道交通以及重要和敏感性构筑物及设施的情况,应进行盾构法、顶管法和其他工法的比选。7.3.3结构形式及衬砌7.3.3.1排水深隧的结构形式及衬砌应符合下列规定:a)隧道结构形式应与所采用的施工方法相适应:1)衬砌结构宜设计为闭合式;2)隧道宜采用圆形断面。当围岩稳定性较好,内、外水压力不大时,可采用便于施工的其他断面形状,如马蹄形、圆拱直墙等;3)较长隧道可采用多种断面形状和衬砌型式,但不宜过多过密,不同断面或衬砌型式之间宜设置竖井或渐变段;4)隧道横断面的尺寸应根据隧道的进出口高程和设计流量确定,并进行经济断面论证。b)盾构法施工的隧道衬砌应符合下列规定:18

24DB42/T1922—20221)在满足工程使用、受力和防水要求的前提下,可采用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单层衬砌或在其内现浇钢筋混凝土内衬的双层衬砌;2)根据管片形式、接头受力、拼装、接头止水等要求,管片环向和纵向连接可选用弯螺栓、直螺栓、斜螺栓等连接方式,也可采用新型快速接头连接。7.3.3.2矿山法施工的深层排水隧道衬砌应符合下列规定:a)隧道的压力状态宜根据隧道用途及特点综合考虑地形地貌、地质、工程布置、施工及运行等因素,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b)有压隧道宜采用圆形断面。当围岩稳定性较好,内、外水压力不大时,可采用便于施工的其他断面形状;c)无压隧道宜采用圆拱直墙断面,当地质条件较差时,可选用圆形或马蹄形断面;d)圆拱直墙断面圆拱中心角宜为90°~180°,当需要加大拱端推力时,可选用小于90°的中心角。断面的高宽比应根据水力学条件、地质条件选用,宜为1.0~1.5,洞内水位变化较大时,宜采用大的高宽比;e)高地应力区采用非圆形断面时,断面的高宽比应与地应力条件相适应,当水平地应力大于垂直地应力时,宜采用高度较小而宽度较大的断面;当垂直地应力大于水平地应力时,宜采用高度较大而宽度较小的断面;f)较长隧道可采用多种断面形状和衬砌型式,但不宜过多过密。不同断面或衬砌型式之间应设置渐变段,渐变段的边界应采用平缓曲线,并便于施工。有压隧道渐变段的圆锥角宜采用6°~10°,对承受双向水压的渐变段应取小值,渐变段的长度不宜小于1.5倍洞径(或洞宽)。高流速无压隧道渐变段的形状应通过试验确定;g)掘进机辅助洞室尺寸应满足施工期掘进机安装或拆卸、安全通过等要求,并采取工程措施满足隧道运行要求。7.3.3.3顶管法施工的隧道结构,当长度较大时应分节顶进。分节长度应根据地基土质、结构断面大小及控制顶进方向的要求确定,首节长度宜为中间各节长度的一半。节间接口应能适应容许的变形量并满足防水要求。7.3.4结构设计7.3.4.1排水深隧工程的结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a)深隧、竖井及泵站等地下结构设计严格控制隧道施工引起的地面沉降量,依据不同建筑物按有关规范的要求,通过计算确定其允许产生的沉降量和次应力,并提出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技术措施;b)地下结构应按施工阶段和正常使用阶段分别进行结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计算。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尚应对使用阶段进行裂缝宽度验算;偶然荷载参与组合时,不验算结构的裂缝宽度;c)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最大计算裂缝宽度允许值根据使用要求和所处环境等因素确定。处于一般环境中的结构,按荷载准永久组合并计及长期作用影响计算时,构件的最大计算裂缝宽度应满足表2的要求;处于冻融环境或侵蚀环境等不利条件下的结构,其最大计算裂缝宽度允许值应根据具体情况另行确定;d)计算简图应符合结构的实际工作条件,反映围岩与结构的相互作用,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采用双层衬砌时,根据两层衬砌之间的构造型式和结合情况,选用与其传力特征相符的计算模型;2)当受力过程中受力体系、荷载形式等有较大变化时,应根据构件的施作顺序及受力条件,按结构的实际受载过程及结构体系变形的连续性进行结构分析。19

25DB42/T1922—2022e)结构设计按最不利情况进行抗浮稳定性验算;施工期抗浮稳定安全系数不小于1.05,使用期抗浮稳定安全系数不小于1.1;f)隧道结构应进行横断面方向的受力计算,遇下列情况时,尚应进行纵向强度和变形计算:1)覆土荷载沿其纵向有较大变化时;2)结构直接承受建、构筑物等较大局部荷载时;3)地基或基础有显著差异,沿纵向产生不均匀沉降时;4)地震作用下的小曲线半径的隧道、刚度突变的结构和液化对稳定有影响的结构。g)当温度变形缝的间距较大时,应考虑温度变化和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纵向的影响;h)空间受力作用明显的区段,宜按空间结构进行分析;i)装配式构件尺寸的确定应能使制作、吊装、运输以及施工安全和方便。接头设计应满足受力、防水和耐久性要求;j)隧道宜采用盾构法、矿山法或顶管法施工。7.3.4.2盾构法施工的隧道结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a)装配式衬砌宜采用接头具有一定刚度的柔性结构,应限制荷载作用下变形和接头张开量,并应满足其受力和防水要求;b)隧道结构的计算模型应根据地层特性、衬砌构造特点及施工工艺等确定,并应计入衬砌与围岩共同作用及装配式衬砌接头的影响。根据隧道结构和地层特点,可采用自由圆环法、修正惯用计算法和梁弹簧模型计算法等进行计算;c)采用错缝拼装的衬砌结构宜计入环间剪力传递的影响;d)装配式衬砌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1)隧道衬砌可采用“标准环”或“通用环”管片形式,并宜采用错缝拼装方式;2)衬砌环宽可采用800mm~2000mm;3)衬砌厚度应根据隧道直径、施工和运营阶段荷载等因素确定,宜取0.040~0.055倍洞径,且不宜小于250mm;4)管片楔形量应根据线路最小曲线半径计算,并留有满足最小曲线半径段的纠偏等施工要求的余量;5)衬砌环的分块,应根据管片制作、运输、盾构设备、施工方法和受力要求确定;6)在管片手孔周围应设置加强筋;7)在管片中心预留二次注浆孔,二次注浆孔周围应设置螺旋加强筋。7.3.4.3矿山法施工的隧道结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a)隧道支护应保持围岩稳定或提供必要的围岩稳定时间;b)隧道衬砌应具有下列功能:1)加固围岩、与围岩和支护联合承担荷载;2)平整围岩表面;3)提高围岩防渗能力;4)防止水流冲刷围岩;5)防止温度、湿度、大气等因素对围岩的不利影响。c)隧道支护和衬砌设计应充分发挥围岩的自稳能力和承载能力;d)隧道支护型式包括锚杆、锚喷、钢拱架、钢筋网喷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等,具体支护型式应根据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断面尺寸、隧道埋深及施工方法等,通过分析计算或工程类比确定;e)隧道衬砌型式应综合考虑断面形状和尺寸、内水压力、运行条件、地质条件、防渗要求、支护效果、衬砌要求、施工方法等因素,经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20

26DB42/T1922—2022f)隧道衬砌包括锚喷衬砌、混凝土衬砌、钢筋混凝土衬砌和预应力混凝土衬砌(机械式或灌浆式)等型式;g)隧道衬砌除满足结构稳定外,还应满足防渗要求。有严格防渗要求或围岩抗渗能力差而导致内水外渗后果严重的,应采取有效的防渗措施,必要时采用预应力混凝土衬砌或钢板衬砌;h)排水隧道混凝土衬砌结构应采用极限状态法,在规定的材料强度和荷载取值下,采用在多系数分析基础上以安全系数表达的方式进行设计;i)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应按基本荷载组合和偶然荷载组合进行,荷载组合应符合下列规定:1)基本荷载组合应为永久荷载效应与可变荷载效应的组合;2)偶然荷载组合应为永久、可变荷载效应与一种偶然荷载效应的组合。3)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应按永久荷载与可变荷载标准值的荷载效应组合进行。j)围岩作用在衬砌上的荷载,应根据围岩条件、横断面形状和尺寸、施工方法以及支护效果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自稳条件好,开挖后变形很快稳定的围岩,可不计围岩压力;2)洞室在开挖过程中采取支护措施,使围岩处于基本稳定或已稳定情况下,围岩压力取值可适当减小;3)不能形成稳定拱的浅埋隧道,宜按洞室拱顶的上覆岩体重力作用计算围岩压力,再根据施工所采取的支护措施予以修正;4)采用掘进机开挖的洞室,根据围岩条件,围岩压力取值可适当减小;5)具有流变或膨胀等特殊性质的围岩,对衬砌结构可能产生变形压力时,应进行专门研究。k)隧道的内水压力,应根据隧道的布置、运行条件、进口及出口的特征水位等,结合工程具体情况及各种运行工况,按可能出现的最大内水压力(包括动水压力)研究确定;l)作用在衬砌上的外水压力可根据围岩地下水活动情况,结合采用的排水措施,考虑折减;m)温度变化、混凝土干缩和膨胀所产生的应力及非预应力灌浆等对衬砌的不利影响,应通过施工措施及构造措施解决。对于高地温地区产生的温度应力应进行专门研究;n)施工荷载可根据施工、检修过程中的机械作用力确定;o)地震荷载宜按SL203的规定确定。7.3.4.4矿山法隧道结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a)相邻隧洞之间的岩体厚度,应根据布置需要、地质条件、围岩应力和变形情况、隧洞断面形状和尺寸、施工方法和运行条件等综合分析确定,并应保证隧洞之间岩体运行期不发生渗透失稳和水力劈裂,其厚度不宜小于2倍开挖洞径(或洞宽),确因布置需要,经论证岩体厚度可适当减少,但不应小于1倍开挖洞径(或洞宽);b)洞线布置宜避免与相邻建筑物间的不利影响。当隧洞穿过坝基、坝肩或其他建筑物基础时,建筑物的基础与隧洞之间的厚度应满足结构安全和防渗等要求;c)隧洞设置平面或者竖曲线时,应考虑施工方法、施工极限能力水平和大型施工设备的要求;d)隧洞的纵坡可根据运行要求、水力学条件、沿线建筑物的基础高程、上下游的衔接、施工和检修条件等确定,并应满足下列要求:1)应满足不淤流速的要求;2)沿程纵坡不宜变化过多;3)不宜设置平坡、反坡,当布置需要时,应考虑检修排水措施。e)矿山法施工的结构设计,应以喷射混凝土、钢拱架(包括格栅拱架和型钢拱架)或锚杆为主要支护手段,根据围岩和环境条件、结构埋深和断面尺度等,通过选择适宜的开挖方法、辅助措施、支护形式及与之相关的物理力学参数,达到保持围岩和支护的稳定、合理利用围岩自承载能力的目的。施工中,应通过对围岩和支护的动态监测,优化设计和施工参数。21

27DB42/T1922—20227.3.4.5顶管法施工的隧道结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a)排水管道管材应满足设计使用年限内耐久性需求;b)钢筋混凝土顶管结构设计应满足以下规定:1)钢筋混凝土顶管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50,抗渗等级不应低于P8;2)混凝土管接头可按下列原则选用:混凝土管接头应选用钢承口;接头的允许偏转角应大于0.5°;混凝土管传力面上均应设置环形木垫圈,并用胶黏剂粘在传力面上;钢承口接头的钢套管与混凝土接缝应采用弹性密封填料勾缝。7.3.4.6排水深隧结构的混凝土二次衬砌结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a)二次衬砌应配筋,以提高二次衬砌安全富余度及耐久性;b)二次衬砌厚度不应小于250mm;c)二次衬砌拱顶应充填注浆以保证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密贴。竖井7.4.1结构构件的截面承载力计算应符合GB50010的规定。7.4.2竖井的平面转角及与顶板、底板的交接处,宜设置腋角,并应配置钢筋,其用量可按井壁、顶板、底板截面内受力钢筋的50%采用;当井壁受力较大时,腋角应按剪切计算进行钢筋的配置。7.4.3竖井的水平钢筋应设置为受力钢筋,并应根据竖井受力状态计算确定,受力钢筋宜采用直径较小的钢筋配置。7.4.4竖井的竖向钢筋可按构造钢筋配置,其节段长度区段内钢筋接头率不应大于50%。7.4.5井壁转角处的钢筋,应有足够的长度锚入相邻的井壁内;锚固长度应符合GB50010的规定。7.4.6竖井结构设计应严格控制竖井开挖引起的地面沉降量,对由于土体位移可能引起的周围建、构筑物和地下管线产生的危害应进行预测,依据不同建筑物按有关规范、规程的要求或通过计算确定其允许产生的沉降量和次应力,并提出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技术措施。7.4.7竖井结构应按施工阶段和正常使用阶段分别进行结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计算。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尚应对使用阶段进行裂缝宽度验算。7.4.8竖井施工可采用明挖法或沉井法等工艺。7.4.9竖井断面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a)竖井断面形式应根据施工方案、地质条件、隧道直径、竖井深度及井内设备安装要求等因素综合确定。常用的有圆形和矩形,宜优先采用圆形;b)盾构法隧道始发井沿隧道走向尺寸应比盾构主机长度大3m,竖井底部能加设盲洞时可适当减少。接收工作井的平面内净尺寸应满足盾构接收、解体和调头的要求;盾构法隧道竖井垂直隧道走向尺寸应比盾构机外径大3m,并应满足施工要求。7.4.10采用明挖法施工的竖井结构应符合下列规定:a)基坑设计应根据工程特点和工程环境保护要求等确定基坑的安全等级、地面允许最大沉降量、围护墙的水平位移等控制要求;b)基坑工程应根据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基坑深度、沉降和变形控制要求通过技术经济比较选择支护形式、地下水处理方法和基坑保护措施等;c)竖井的支护型式包括地下连续墙、钻孔灌注桩等支护方式;d)基坑工程应进行抗滑移和倾覆的整体稳定性、基坑底部土体抗隆起和抗渗流稳定性及坑底承压水的稳定性验算。各类稳定性安全系数的取值应根据环境保护要求按地区经验确定;e)围护结构的地下连续墙或灌注桩宜作为主体结构侧墙的一部分与内衬墙共同受力。墙体的结合方式可选用叠合式或复合式构造;22

28DB42/T1922—2022f)作为侧墙一部分利用的桩、墙,应计及在使用期内围护结构的材料劣化,内力向内衬转移的影响;g)竖井结构宜按底板支承在弹性地基上的结构物计算,并计入立柱压缩变形、斜托和支座宽度的影响;h)地下连续墙应主要用于地下水位较高或者在开挖过程中对防渗和环境要求较高的竖井支护结构,适用于土质为软土、砂土或者碎石土地区。地下连续墙的厚度应根据计算确定,试算初值宜取600mm~1300mm。7.4.11沉井适用于在周边有重要建(构)筑物及地下管线等的环境,或者明挖法施工对周边带来不利影响的环境。采用沉井法施工的竖井应根据场地的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资料,结合施工条件决定,可分别采用排水下沉、不排水下沉及分次下沉。a)沉井井壁外侧与土层间的摩阻力及其沿井壁高度的分布图形,应根据工程地质条件、井壁外形和施工方法等,通过试验或对比积累的经验资料确定;b)沉井法施工的竖井结构各种形式的沉井均应进行沉井下沉、下沉稳定性及抗浮稳定性验算,必要时尚应进行沉井结构的倾覆和滑移验算;c)验算时抵抗力应只计永久作用(可变作用不应计入),参与组合的作用力均采用标准值。沉井的工作特征设计系数应符合表5的规定。表5沉井的工作特征设计参数工作特征设计系数下沉kst≥1.05工作特征设计系数下沉稳定ksts=0.8~0.9抗滑动ks≥1.30抗倾覆kov≥1.50kfw≥1.0(不计侧壁阻力)抗上浮kfw≥1.15(计侧壁阻力)d)在沉井下沉阶段,不带内框架的井壁结构进行内力计算时,可在垂直方向截取单位高度的井段,按水平闭合结构进行计算;对带内框架的井壁结构,则应根据框架的布置情况,按连续的平板或拱板计算。计算可采用下列假定:1)在同一深度处的侧压力可按均匀分布考虑;2)井壁上设置竖向框架或水平框架时,当框架梁与板的刚度比不小于4时,框架梁视为井壁的不动铰支承;3)刃脚根部至凹槽顶以上高度等于该处井壁厚度1.5倍的一段井壁,施工阶段计算时除考虑作用在该段上的水、士压力外,尚应考虑由刃脚传来的水、土压力作用。外层水平配筋时可考虑计入刃脚的水平钢筋;4)在沉井的使用阶段,其结构应根据底板及后浇隔墙浇筑完成后的结构体系和实际作用进行计算。7.4.12矩形竖井底板和井壁形成整体时,底板和井壁厚度设计及计算应符合GB50010的规定,壁内力计算应应符合下列规定:a)若H/b≤2(或H/a≤2):井壁按三边固定,一边自由板计算;b)若H/b>2(或H/a>2):截取单位高度按封闭式刚架计算;式中:H——竖井深度(m),从竖井底板顶面起算;a,b——竖井横截面宽度(m);23

29DB42/T1922—2022p——井壁所受水平压力。7.4.13圆形竖井计算模型应符合下列规定:a)圆形竖井壳体插入良好地基深度大于或等于1.5倍井壁厚度或竖井井壁与底板整体浇筑可按刚接计算;b)圆形竖井壳体插入地基深度小于1.5倍井壁厚度时可按铰接计算;c)井筒四周压力沿深度呈不均匀分布;d)用于施工过程验算时,沉井可不考虑底板与筒壁的整体作用,筒壁按平面圆筒计算。7.4.14在竖井结构中不宜设置沉降缝,当因结构、地基、基础或荷载发生变化,可能产生较大的差异沉降时,宜通过地基处理、结构措施或设置后浇带等方法,将结构的纵向沉降曲率和沉降差控制在地下结构的允许变形范围内。7.4.15竖井结构设计按最不利情况进行抗浮稳定性验算;施工期抗浮稳定安全系数不小于1.05,使用期抗浮稳定安全系数不小于1.1。深隧泵站7.5.1排水深隧泵房主体结构的设计年限不应低于50年。7.5.2排水深隧泵房底板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a)应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b)尺寸应满足抗浮和结构强度要求,抗浮计算应按公式(3)进行:G/Nw,k≥Kw(3)式中:G——泵房主体、底板以上的回填土、底板总重力、抗浮结构及构件抗力总和(kN);Nw,k——泵房主体、底板以上的回填土和底板总浮力(kN);Kw——设计稳定抗力系数,按照JGJ476中对建筑工程抗浮稳定安全系数的规定取值。c)排水深隧泵房主体的底座和钢筋混凝土底板应牢固连接,连接形式应满足泵房抗浮和水泵稳定运行要求;d)多井筒泵房和泵房前后端构筑物宜采用同一个底板。7.5.3排水深隧泵房主要结构计算的荷载、荷载组合、稳定分析、地基的计算和处理应符合GB50265的规定。当泵站所处的天然地基达不到承载力要求时,应采取合适的地基处理方法。7.5.4排水深隧泵站基坑排水、开挖和支护方式应符合GB50141的规定,具体方式应根据场地地质情况、泵房埋深、施工准备、工艺能力、施工工期和周边环境情况,经安全技术经济比较确定。7.5.5排水深隧泵房的底板、进出水流道、机墩、排架、吊车梁等主要结构,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简化为二维结构进行计算。必要时,需建立三维结构模型进行计算。7.5.6排水深隧提升泵站中主泵房顺水流向的永久变形缝(包括沉降缝、伸缩缝)的设置,应根据泵房结构形式、地基条件等因素确定,土基上的缝距不宜大于30m,岩基上的缝距不宜大于20m。缝的宽度不宜小于20mm。所有顺水流向永久变形缝的水下缝段,应埋设不少于1道材质耐久、性能可靠的止水片(带)。垂直止水带(片)与水平止水带(片)相交处应构成密封系统。7.5.7排水深隧提升泵站中主泵房排架的布置,应根据机组设备安装、检修的要求,结合泵房结构布置确定。排架宜等跨布置,立柱宜布置在隔墙或墩墙上。当泵房设置顺水流向的永久变形缝时,缝的左右侧应设置排架柱。泵房排架应力可根据结构支承形式和受力条件等情况进行计算。泵房排架应具有足够的刚度。在各种情况下,排架顶部侧向位移不应超过10mm。7.5.8高扬程泵站计算机墩的稳定时,应计入出水管道水柱的推力,并应设置必要的抗推移设施。7.5.9高扬程泵站的泵房可根据需要在其岸坡上设置通畅的自流排水沟和护坡。预处理站24

30DB42/T1922—20227.6.1预处理站的构筑物,其结构设计、施工质量验收应符合GB50069、GB50141的规定。7.6.2预处理站中主要构筑物的主体结构和地下干管,其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不应低于50年;安全等级不应低于二级。7.6.3预处理站中构筑物和管道的结构设计,必须依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确定结构类型、构造、基础形式及地基处理方式。7.6.4预处理站中构筑物和管道结构的设计、施工及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a)结构设计应计入在正常建造、正常运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工况的组合荷裁、地震作用(位于地震区)和环境影响(温、湿度变化,周围介质影响等);并正确建立计算模型,进行相应的承载力和变形、开裂控制等计算;b)结构施工应按照相应的现行国家施工及质量验收标准执行;c)制定并执行相应的养护操作规程。7.6.5对于地表水或地下水以下的构筑物和管道,应核算施工及使用期间的抗浮稳定性;应根据JGJ476的规定确定抗浮设防水位及抗浮措施。7.6.6构筑物和管道的结构材料,其强度标准值不应低于95%的保证率;当位于抗震设防地区时,结构所用的钢材应符合抗震性能要求。7.6.7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高于6度地区的预处理站工程,其构筑物和管道的结构必须进行抗震设计。相应的抗震设防类别及设防标准应按GB50223的有关规定确定。7.6.8对平面尺寸超长的钢筋混凝土构筑物,应计入混凝土成型过程中水化热及运行期间季节温差的作用,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均应制定合理、可靠的应对措施。7.6.9进行基坑开挖、支护和降水时,应确保结构自身及其周边环境的安全。7.6.10预处理站贮水构筑物的结构设计,应计入施工期间的水密性试验和运行期间(分区运行、养护维修等)可能发生的各种工况组合作用,包括温度、湿度作用等环境影响。7.6.11预处理站贮水构筑物的混凝土材料应符合下列要求:a)应选用合适的水泥品种和水泥用量;b)混凝土的水胶比应控制在不大于0.50;c)应根据运行条件确定混凝土的抗渗等级;d)应根据环境条件(寒冷或严寒地区)确定混凝土的抗冻等级;e)应根据环境条件(大气、土壤、地表水或地下水)和运行介质的侵蚀性,有针对性地选用水泥品种和水泥用量,满足抗侵蚀要求。构造要求7.7.1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根据结构类别、环境条件和耐久性要求选取,并依照GB/T50476、GB/T50046、DL/T5241和SL775的规定执行。7.7.2混凝土结构变形缝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a)应采取可靠措施,确保变形缝两边的结构不产生影响正常使用的差异沉降;b)变形缝的形式和间距可根据围岩条件、施工工艺、使用要求以及运行期间内部温度相对于结构施工时的变化等,或参照类似工程经验确定;c)现浇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结构横向分段浇注的施工缝位置及间距应结合结构形式、受力要求、施工方法、气象条件及变形缝的间距等因素,或参照类似工程经验确定;d)在地质条件明显变化处和井、洞交汇处、进出口处或其他可能产生较大相对变位处,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衬砌应设置永久缝,并采取相应的防渗措施;e)围岩条件比较均一的洞身段,可只设置施工缝。施工缝之间的浇筑分段长度,可根据施工方法、浇筑能力和气温变化等因素分析确定,宜采用6m~12m,且底拱和边、顶拱环向缝不得错开;25

31DB42/T1922—2022f)无防渗要求的环向施工缝,分布钢筋可不穿过缝面,可不设置止水。有防渗要求的环向施工缝,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必要的接缝处理措施;g)纵向施工缝应设置在衬砌结构拉应力及剪应力均较小的部位。无防渗要求的,可不设置止水;有防渗要求的,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必要的接缝处理措施。当先衬砌边、顶拱时,对于拱座的反缝应进行妥善处理;h)钢筋混凝土衬砌与钢板衬护连接处,不应分缝,应有不少于1.0m的搭接长度。防水防腐设计7.8.1防水设计7.8.1.1防水等级:深隧工程主体结构为2级,附属结构为不低于3级,宜为2级。7.8.1.2城市排水深隧供工程的防水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a)应根据气候条件、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状况、环保要求、结构特点、施工方法、使用要求等因素进行;b)应分析地表水、地下水、毛细管水等的作用,或人为因素引起的附近水文地质改变的影响。7.8.1.3城市排水深隧以混凝土结构自防水为主,接缝防水为重点,并辅以防水层加强防水,并应满足结构使用要求。7.8.1.4泵站、竖井及预处理站等地下结构部分应采用防水混凝土,混凝土结构厚度不应小于250mm,设计抗渗等级应符合表6的规定。表6防水混凝土设计抗渗等级工程埋置深度H/(m)设计抗渗等级H<10P610≤H<20P820≤H<30P10H≥30P127.8.1.5施工缝、变形缝及接缝防水构造要求应符合GB50108的规定。7.8.1.6竖井与隧道结合处可采用刚性接头,但接缝宜采用柔性材料密封处理,并宜加固竖井隧道结合处周围土体。7.8.1.7竖井底板应连续浇筑,并不宜留设施工缝。7.8.1.8矿山法隧道应满足以下要求:a)应根据隧道沿线围岩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衬砌型式等设计条件,以及环保、水保、运行等要求,综合分析确定防渗和排水措施;b)无压洞中设置排水孔时,宜在水面线以上设置。排水孔的间距、排距、孔深应根据地质条件及外水情况分析确定。若围岩裂隙发育并夹有充填物时,应在排水孔中设置软式透水管,阻止岩屑随水带出;c)有压隧道衬砌设计由外水压力控制时,应研究设置合适的排水措施,减低外水压力强度;d)有压隧道的洞口,相邻高压隧道洞段之间的岩体,不良地质洞段及IV级、V级围岩洞段,覆盖厚度较小的有压隧道可能产生渗透失稳和水力劈裂洞段,应采取有效防渗措施保证围岩及山坡渗透稳定;e)隧道洞口边坡及其周围,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设排水孔及截水沟,形成可靠的排水系统。洞口边坡应采取防止地面径流冲蚀破坏的措施;f)高压隧道钢筋混凝土衬砌与钢板衬护的连接段,应在钢筋混凝土衬砌末端或钢板衬护首部设置环状防渗帷幕,并应在衬护钢板首端设止水环。26

32DB42/T1922—20227.8.2防腐设计7.8.2.1混凝土结构自身防腐蚀性能应结合管道内水体性质综合试验确定,当无试验数据时,可依照GB/T50046的规定执行。7.8.2.2顶管管节接头的钢套管、钢圈应具有良好的防腐性能,当在有腐蚀性介质的环境中应适当加大钢圈的厚度。7.8.2.3盾构法施工的排水隧道应采用混凝土封堵螺栓孔,宜优先设置钢筋混凝土二次衬砌结构,当受客观条件限制时可设置防腐蚀涂层。7.8.2.4当城市排水深隧工程采用防腐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时,应经科学试验或工程实践证明行之有效方可采用。8施工要点一般规定8.1.1城市排水深隧施工前准备工作宜按下列规定执行:a)对场地地下管线、地下障碍物情况,受影响的建(构)物情况进行调查;根据设计规定,结合场地条件制定监测实施方案;b)完成风险源辨识及对策制定,制定全面可靠的安全措施;c)建立全面科学的应急预案,并做好应急物资的准备;d)完成平面和高程控制点的交桩、复核、加密等测量准备工作;e)与施工有关的其他情况和资料。8.1.2城市排水深隧工程施工测量除与城市测量控制网联测,平面及高程控制网精度等级不宜小于二等外,应按GB55018的要求执行。8.1.3工程施工设备、主要配套设备和辅助系统安装完成后,应经试运行及安全性检验,合格后方可作业。8.1.4电缆支架的加工、安装应符合GB50168的规定。8.1.5仪表工程的安装应符合GB50093的规定。8.1.6电气设备、照明、接地施工安装及验收应符合GB50168、GB50303和GB50169的规定。8.1.7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施工及验收应符合GB50166的规定。8.1.8通风系统施工及验收应符合GB50275和GB50243的规定。8.1.9除臭系统管道施工应符合GB50243的规定。隧道施工8.2.1深层排水深隧工程施工准备应符合下列规定:a)场地布置应紧凑合理,满足施工物料运输、存放、加工和机械作业的要求;满足安全文明施工、消防、环境保护和劳动保护的要求;b)场地布置应方便施工,结合场地状况、施工方案及施工部署进行动态调整;c)结合工程特点、场地状况、周边环境条件及气候条件,完成测量及监控量测的准备工作;d)完成物料运输线路、分体始发、设备组装、吊装场地的规划及准备工作;e)完成受影响的建(构)筑物的保护工作、特殊地层处理工作;f)完成盾构线路地质补勘,盾构始发井及接收井加固体、结构的检测工作;g)完成施工所需机具、材料、能源、安全设施、信息化、实名制管理设施的准备工作。8.2.2盾构法排水隧道施工应符合以下规定:27

33DB42/T1922—2022a)盾构选型与配置应适用、可靠、先进、经济,并应结合始发方式、水文地质条件、职业健康需要进行优化;b)合理评估盾构始发接收方式、下穿建(构)筑物保护措施的可靠性、安全性;c)针对岩溶、土洞、漂石和孤石等复杂地层,应提前探测及预报,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d)对于复杂水文地质条件地层中盾构施工,应严格控制渣土改良剂效果或适配泥浆的应用,以保证盾构的安全掘进;e)应根据隧道埋深、地层变形特征、地下水情况,选用适合的注浆材料,加强壁后同步注浆和二次注浆;f)合理选择盾构开仓方式,宜在盾构选型阶段选择合适的刀盘形式或者提前设置相应的安全辅助措施;g)盾构掘进中遇有停止推进且间歇时间较长时,应采取维持开挖面稳定、防卡机的措施,并应正常进行维修保养;h)除应符合本条规定外,还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盾构法隧道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446的有关规定。8.2.3顶管法隧道施工应符合以下规定:a)应做好顶管机选型,顶管机应具有足够的脱困能力,不宜采用人工挖掘顶管机;b)应做好中继间的选择,中继间应具有足够的顶力富余量,同时设计顶力严禁超过管材允许顶力;施工最大顶力有可能超过允许顶力时,应采取减少顶进阻力、增设中继间等施工技术措施;c)针对岩溶、土洞、漂石和孤石等复杂地层,应提前探测及预报,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d)长距离顶管应采用激光定向等测量控制技术;e)管道顶进过程中,应遵循“勤测量、勤纠偏、微纠偏”的原则,控制顶管机前进方向和姿态,并应根据测量结果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和发展趋势,确定纠偏的措施。8.2.4矿山法隧道施工应符合以下规定:a)施工方案的选择,应根据工程设计(隧道断面和结构形式、埋深、长度),工程水文地质条件,施工现场和周围环境安全等要求,经过比较后确定;b)隧道开挖前应进行超前地质预报,包括地层岩性报告、地质构造预报、不良地质预报及地下水预报等;c)隧道衬砌施工过程中应实时关注超前地质预报和现场监控量测结果,必要时对开挖、支护方式进行合理调整;d)隧道开挖宜用激光准直仪控制中线和隧道断面仪控制外轮廓线;e)在稳定性差的地层中停止开挖,或停止作业时间较长时,应及时喷射混凝土封闭开挖面;f)硬岩层中采用钻爆法作业时,应进行钻爆设计,并结合隧道覆土深度及地表建(构)筑物情况严格控制爆破振速;g)除应符合本条规定外,还应符合GB/T50299的规定。8.2.5深层排水隧道混凝土二次衬砌施工应符合以下规定:a)二次衬砌施工前,隧道初衬应进行隐蔽验收;初衬如有渗漏水,应及时进行封堵处理;初衬应清理干净;采用盾构法施工时,所有管片螺栓应拧紧到位;b)二次衬砌应在初衬结构变形稳定后施作;c)二次衬砌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现浇时,应采用自密实、补偿收缩、抗渗混凝土,衬砌施工宜采用衬砌台车进行施工;d)二次衬砌表观质量应满足要求,不得有露筋、孔洞、夹渣、疏松等缺陷,线形应平顺,不得有明显的凹凸、起伏现象;e)二次衬砌厚度应满足要求且不得影响过水断面净空要求,且应避免曲线段侵限问题;28

34DB42/T1922—2022f)应妥善处理二次衬砌现浇结构变形缝、施工缝、装配结构对接缝、预留口等;g)二次衬砌施工时应做好对初衬的成品保护工作;h)二次衬砌结构施工应符合GB50666、GB55008的规定。8.2.6深层排水隧道防腐层施工应遵循以下规定:a)防腐层施工前,应对基面进行处理,确保基面的平整、干净,不得有裂纹、脱皮、麻面、起砂、空鼓、渗漏水等现象;b)防腐层施工前,应结合施工工艺进行试验段施工,验收通过后方可进行正式施工;c)涂料类防腐材料施工时,必须采取强制通风措施,并对隧道内空气进行实时监测;d)隧道防腐基层处理及施工应符合GB50212的规定,施工检查并形成相应的施工记录。8.2.7隧道内水平运输应遵循以下规定:a)隧道物料水平运输方式应与隧道初衬、二次衬砌施工条件、施工方案、施工部署相匹配,运输能力应满足施工进度计划要求;b)采用有轨运输时,轨道应保持平稳、顺直、牢固,且应进行日常养护;c)运输设备应按规定严格限速行驶,有防溜车措施,且按要求进行操作、维护和保养。8.2.8深层排水隧道的风、水、电供应遵循下列规定:a)施工前,应根据隧道施工方法、隧道长度、地质情况、施工设备及隧道断面布置选择合理的通风方式、通风设备,地层中存在瓦斯等特殊气体时应采取针对性措施;b)隧道内作业场所应设置照明和消防设施,并应配备通信设备和应急照明;c)隧道风机直通大气的进出口,必须装设防护罩或防护网;d)设备管道的支、吊架的紧固螺栓应有防松动措施;e)给排水及水消防系统所有压力管外壁应外涂色环并喷涂相应的文字,其中色环宽度应为50mm,直线管段色环间距应为5m,在管道弯头及管道穿墙处应补加色环。管道涂色环及喷字应符合表7的规定;表7管道涂色环喷字喷字管道类别色环颜色内容颜色给水管红色XF红色废水管蓝色P→蓝色f)隧道内施工作业施工通风、照明及消防设施的设置应符合GB50446、JGJ46的规定。竖井施工8.3.1竖井围护结构施工应符合以下规定:a)施工机械的选型应充分结合工程与水文地质条件、场地条件及社会资源情况,满足安全质量和进度要求;b)应做好围护结构垂直度控制,垂直度偏差宜小于1/300,合理设置外放量;c)应有预防围护结构塌孔的措施;d)钢筋笼吊装应严格执行吊装安全规定,做好吊装设备选型及吊装半径的控制,过长过重钢筋笼宜分节吊装;e)应有保障围护结构接缝质量的措施,必要时在接缝处外围增加其他止水措施。8.3.2竖井止水帷幕施工应符合以下规定:a)止水帷幕施工工艺、施工机械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到承压水、含水层悬挂、透镜体、岩土层的工程地质及地质破碎带等情况;29

35DB42/T1922—2022b)止水帷幕的搭接长度应充分考虑止水帷幕的垂直精度问题,不宜小于200mm;c)止水帷幕转角部位宜形成十字搭接形式,十字搭接两边各延伸一定长度,长度根据施工工艺要求、施工机械、基坑深度及地下水情况确定。8.3.3当竖井结构的基坑采用明挖法施工时,应符合以下规定:a)竖井开挖前,围护结构及止水帷幕应满足设计强度及抗渗性要求,且经抽检各格,开挖安全措施到位,经各方验收通过方允许开挖;b)竖井开挖前应按设计要求降水至基底开挖面以下不小于0.5m,当降水无法满足开挖安全时,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c)采用爆破施工时,应注重对振动的控制,避免爆破造成新浇混凝土支护结构及围护结构开裂及破坏;d)竖井顶部四周应设置连续封闭的安全护栏及防汛墙,可能存在人员通行的支护结构上应及时设置标准连续封闭的临边防护,且不得随意拆除;e)竖井开挖超过一定深度后,应采取有效且稳定的通风措施,并定期对井底空气质量进行检测;f)竖井开挖过程中应做好对支护结构的成品保护,防止机械、物料运输吊具碰撞支护结构,且应安排专人定期巡查;g)竖井开挖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设计及规范要求展开相应的监测及预警工作;h)竖井开挖过程中应设置安全可靠的人员上下通道,且应有防坠物的措施;i)竖井开挖过程中应做好截排水措施,竖井顶部四周应设置防汛墙,墙高不宜小于0.5m;j)竖井土方开挖应符合GB50202的规定。8.3.4当竖井采用沉井法施工时,应符合以下规定:a)沉井下沉前应检查结构外观,并复核混凝土强度及抗渗等级。根据施工计算结果判断各阶段是否会出现突沉或下沉困难,确定下沉方法和相应技术措施;b)沉井设置有预留孔洞时,应采取有效的临时封堵措施、增重抗压措施,并应结合外部水土压力进行验算;c)沉井的施工应符合GB/T51130的规定。8.3.5竖井结构施工应优先采用现浇混凝土施工工艺,施工及过程验收应符合GB50666及GB55008的规定。8.3.6竖井内土方回填应符合以下规定:a)回填施工应在竖井内结构强度达到设计强度且完成功能性试验后进行;b)采用中粗砂回填,宜采用溜槽等辅助下料装置,避免抛洒;c)应分层回填,并做好压实度控制,压实度要求应结合竖井回填后的土地用途进行选定。8.3.7竖井垂直运输应符合以下规定:a)垂直运输方案应在充分模拟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宜将人行区与吊装区进行分离,降低有限空间施工交叉影响;b)竖井深度较大时,宜同时设置施工升降机与人行楼梯两种人员上下通行方式;c)竖井顶部宜设置稳定的物料提升设备,设备选型时应充分结合竖井尺寸、深度、吊装通道的分布以及施工的内容综合考虑跨度、走向、提升速度等参数;d)施工升降机、人行楼梯、物料提升设备应设置稳定可靠的基础,并经计算确定;当基础设置于地面时,应确保足够的承载力且应有防止地基不均匀沉降的措施;e)给排水管线、动力线等布置宜提前统一规划,做好预留预埋,避免后期在支护结构上开孔。深隧泵站施工8.4.1泵站内建(构)物的施工除应符合GB/T51033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以下规定:30

36DB42/T1922—2022a)结构施工前应会同设备安装单位,对相关的设备锚栓或锚板的预埋位置、预留孔洞、预埋件等进行检查核对。b)地面建筑部分的结构工程应符合GB50204的规定;c)预制成品管铺设的管道工程应符合GB50268的规定;d)应采取必要措施控制泵房与进、出水构筑物和管道之间的不均匀沉降,满足设计要求;e)泵房的主体结构、内部装饰工程施工完毕,现场清理干净,且经检验满足设备安装要求后,方可进行设备安装;f)泵房施工应制定高空、起重作业及基坑、模板工程等安全技术措施;g)地下泵房、集水池(前池)、出水构筑物、变配电和变频设备间、电气自控间、通风设施、冷却设施和管理用房等部分的安装应按GB50141的规定执行。8.4.2泵房浇筑,在平面上不宜分块。如泵房较长,需分期分段浇筑时,应以永久伸缩缝为界划分浇筑单元。泵房挡水墙围护结构不宜设置垂直施工缝。泵房内的机墩、隔墙、楼板、柱、墙外启闭台、导水墙等可分期浇筑。8.4.3泵站设备安装应包括主机组、辅助设备、电气设备和进出水管道等的安装及试验应符合SL317的规定。预处理站施工8.5.1城市排水深隧前端或中段设置的预处理站、末端的污水处理厂站等设施结构施工可按GB50788、GB50141的规定执行。8.5.2预处理构筑物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并应符合GB50204的规定。8.5.3管道穿过预处理构筑物墙体时,穿墙部位施工应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无要求时可预埋防水套管,防水套管的直径应至少比管道直径大50mm。待管道穿过防水套管后,套管与管道空隙应进行防预处理。8.5.4预处理构筑物的防水、防腐、保温层应按设计要求进行施工,施工前应进行基层表面处理;构筑物的防水、防腐施工还应满足GB50108、GB50212的有关规定。8.5.5预处理贮水结构物施工完毕必须进行满水试验。在满水试验的同时应进行构筑物的外观检查。并对构筑物及连接管道进行沉降量监测。满水试验合格后,应及时按规定进行池壁外和池顶的回填土方等项施工。9监测一般规定9.1.1城市排水深隧工程应在施工期间对隧道结构、支护结构、周围岩土体及周边环境等进行监测。9.1.2设计文件应对监测范围、监测项目及测点布置、监测频率、监测控制室和预警值等做出规定。监测单位应编制监测方案,监测方案应经建设方、设计方等认可,并与工程涉及的有关管理单位协商一致后方可实施。9.1.3工程监测方案应根据工程的施工特点,在分析研究工程风险及影响工程安全的关键部位和关键工序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编制。9.1.4监测信息应及时进行处理、分析和反馈,发现影响工程及周边环境安全的异常情况时,必须立即报告。突发风险事件时的应急抢险监测应在原有监测工作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加密监测点、提高监测频率或增加监测项目,并宜进行远程自动化实时监测。监测项目31

37DB42/T1922—20229.2.1在满足支护结构及周边环境的安全和环保要求的前提下,确定监测对象。监测对象应包括:a)支护结构;b)工程周围的岩土环境;c)工程周边的建构筑物;d)管线、道路、桥梁轨道及其他设施。9.2.2工程监测项目应根据监测对象的特点、工程监测等级、工程影响分区、设计及施工的要求合理确定,着重反映监测对象的变化特征和安全状态。工程监测等级、工程影响分区参照GB50911的规定执行。9.2.3各监测对象和项目应相互配套,满足设计、施工方案的要求,并形成有效、完整的监测体系。9.2.4排水隧道工程现场监测应采用仪器监测与现场巡视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工程监测项目和周边环境监测项目按照附表C执行。9.2.5排水深隧工程的基坑支护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a)支护结构和周围岩土体监测点的布设位置和数量应根据施工工法、工程监测等级、地质条件及监测方法的要求等综合确定,并应满足反映监测对象实际状态、位移和内力变化规律,及分析监测对象安全状态的要求;b)支护结构监测应在支护结构设计计算的位移与内力最大部位、位移与内力变化最大部位及反映工程安全状态的关键部位等布设监测点;c)监测点布设时应设置监测断面,且监测断面的布设应反映监测对象的变化规律,以及不同监测对象之间的内在变化规律。监测断面的位置和数量宜根据工程条件及规模进行确定,必要时加密监测断面。9.2.6盾构法隧道的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a)在盾构始发与接收段等区段应布设监测断面;b)存在地层偏压、围岩软硬不均、地下水位较高等地质条件复杂区段应布设监测断面;c)下穿或邻近重要建(构)筑物、地下管线、河流湖泊等周边环境条件复杂区段应布设监测断面;d)每个监测断面宜在拱顶、拱底、两侧拱腰处布设管片结构净空收敛监测点,拱顶、拱底的净空收敛监测点可兼作竖向位移监测点,两侧拱腰处的净空收敛监测点可兼作水平位移监测点;e)盾构管片结构应力、管片围岩压力、管片连接螺栓应力监测应布设垂直于隧道轴线的监测断面,监测断面宜布设在存在地层偏压、围岩软硬不均、地下水位较高等地质或环境条件复杂地段,并应与管片结构竖向位移和净空收敛监测断面处于同一位置;每个监测项目在每个监测断面的监测点数量不宜少于5个。9.2.7矿山法隧道的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a)初期支护结构拱顶沉降、净空收敛监测应布设垂直于隧道轴线的横向监测断面,隧道区间监测断面间距宜为10m~15m;b)监测点宜在隧道拱顶、两侧拱脚处(全断面开挖时)或拱腰处(半断面开挖时)布设,拱顶的沉降监测点可兼作净空收敛监测点,净空收敛测线宜为1条~3条;c)分部开挖施工的每个导洞均应布设横向监测断面;d)监测点应在初期支护结构完成后及时布设;e)矿山法的围岩压力、初期支护结构应力、二次衬砌应力监测断面及监测点宜与净空收敛监测断面宜处于同一位置,且监测断面上每个应力监测项目不宜少于5个监测点。监测方法及监测频率9.3.1监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32

38DB42/T1922—2022a)监测方法应根据监测对象和监测项目的特点、工程监测等级、设计要求、精度要求、场地条件和当地工程经验等综合确定,并应合理易行;b)基准点应布设在施工影响范围以外的稳定区域,且每个监测工程的竖向位移观测的基准点不应少于3个,水平位移观测的基准点不应少于4个,基准点应定期复测;c)地表位移监测可采用GPS法和大地测量法,可辅以电子水准仪进行水准测量。在通视条件较差的环境下,采用GPS监测为主;在通视条件较好的情况下采用大地测量法。变形监测与测量精度应符合GB50026的规定;d)监测仪器、设备、元器件、监测传感器等应满足监测精度和量程的要求,并应稳定、可靠,检验合格;e)监测精度应根据监测项目、控制值大小、工程要求、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等综合确定,并应满足对监测对象的受力或变形特征分析的要求;f)现场巡查可采用人工目测的方法,并辅助以量尺、锤、放大镜、照相机、摄像机等器具,填写巡查记录,并应及时整理巡查信息。9.3.2排水深隧工程的监测频率应符合下列规定:a)监测频率应根据施工方法、施工进度、监测对象、监测项目、地质条件等情况和特点,并结合当地工程经验进行确定;b)工程施工期间,现场巡查每天不宜少于一次,并应做好巡查记录,在关键工况、特殊天气等情况下应增加巡查次数;c)当遇到监测数据异常、不良地质、盾构始发(或接收、停机等)、工程出现险情或事故、支护拆除等不利情况时,应提高监测频率;d)施工阶段工程监测应贯穿工程施工全过程,满足下列条件时,可结束监测工作:e)基坑回填完成或矿山法隧道进行二次衬砌施工后,可结束支护结构的监测工作;f)盾构法隧道完成贯通、设备安装施工后,可结束管片结构的监测工作;g)支护结构监测结束后,且周围岩土体和周边环境变形趋于稳定时,可结束监测工作;h)满足设计要求结束监测工作的条件。监测控制值及预警9.4.1应根据工程特点、监测项目控制值、当地施工经验等制定监测预警等级和预警标准。9.4.2监测项目控制值应按监测项目的性质分为变形监测控制值和力学监测控制值。变形监测控制值应包括变形监测数据的累计变化值和变化速率值;力学监测控制值宜包括力学监测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9.4.3城市排水深隧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应明确监测项目的控制值,并应符合下列规定:a)监测项目控制值应根据不同施工方法特点、周围岩土体特征、周边环境保护要求并结合当地工程经验进行确定,并应满足监测对象的安全状态得到合理、有效控制的要求;b)支护结构监测项目控制值应根据工程监测等级、支护结构特点及设计计算结果等进行确定;c)周边环境监测项目控制值应根据环境对象的类型与特点、结构形式、变形特征、已有变形、正常使用条件及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并结合环境对象的重要性、易损性及相关单位的要求等进行确定;d)对重要的、特殊的或风险等级较高的环境对象的监测项目控制值,应在现状调查与检测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计算或专项评估进行确定;e)周围地表沉降等岩土体变形控制值应根据岩土体的特性,结合支护结构工程自身风险等级和周边环境安全风险等级等进行确定;33

39DB42/T1922—2022f)监测等级高、工况条件复杂的工程,宜针对不同的工况条件确定监测项目控制值,按工况条件控制监测对象的状态。9.4.4城市排水深隧工程施工过程中,当监测数据达到预警标准时,必须进行警情报送。9.4.5现场巡查过程中发现下列警情之一时,应根据警情紧急程度、发展趋势和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按预警管理制度进行警情报送:a)基坑、隧道支护结构出现明显变形、较大裂缝、断裂、较严重渗漏水、隧道底鼓,支撑出现明显变位或脱落、锚杆出现松弛或拔出等;b)基坑、隧道周围岩土体出现涌砂、涌土、管涌,较严重渗漏水、突水,滑移、坍塌,基底较大隆起等;c)周边地表出现突然明显沉降或较严重的突发裂缝、坍塌;d)建(构)筑物、桥梁等周边环境出现危害正常使用功能或结构安全的过大沉降、倾斜、裂缝等;e)周边地下管线变形突然明显增大或出现裂缝、泄漏等;f)根据当地工程经验判断应进行警情报送的其他情况。监测成果及信息反馈9.5.1工程监测成果资料应完整、清晰、签字齐全,监测成果应有相关负责人签字,并加盖成果章。监测成果应包括现场监测资料、计算分析资料、图表、曲线、照片、影像、文字报告等。9.5.2现场监测资料宜包括外业观测记录、现场巡查记录、记事项以及仪器采集的数据、照片、视频等电子数据资料。外业观测记录、现场巡查记录和记事项目应在现场直接记录在正式的监测记录表格中,监测记录表格中应有相应的工况描述;任何原始记录不得涂改、伪造和转抄;采用电子方式记录的数据,应完整存储在可靠的介质上。9.5.3对监测数据应及时计算累计变化值、变化速率值,并绘制时程曲线,必要时绘制断面曲线图、等值线图等,并应根据施工工况、地质条件和环境条件分析监测数据的变化原因和变化规律,预测其发展趋势。9.5.4监测报告可分为日报、阶段性报告和总结报告,监测报告应按时报送。监测报告应采用文字、表格、图形、照片等形式,表达直观、明确。监测报告应包括日报、阶段性报告及总结报告。9.5.5监测数据的处理与信息反馈宜利用监测数据处理与信息管理系统专业软件或平台,实现数据采集、处理、分析、查询和管理的一体化以及监测成果的可视化。10检验与验收一般规定10.1.1城市排水深隧工程单位(子单位)工程、分部(子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和检验批的划分可按附录D执行。10.1.2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应在施工单位自检基础上,按检验批、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单位工程的顺序进行,并应符合下列规定:a)工程施工质量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湖北省现行验收标准的有关规定;b)工程施工质量应符合工程勘察、设计文件的要求;c)参加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的各方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资格;d)涉及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的试块、试件和现场检测项目,应按规定进行平行检测或见证取样检测;e)检验批的质量应按主控项目和一般项目进行验收;f)承担检测的单位应具有相应的资质;34

40DB42/T1922—2022g)外观质量应由质量验收人员通过现场检查共同确认。10.1.3检验批质量验收合格应符合下列规定:a)主控项目的质量经抽样检验合格;b)一般项目中的实例(允许偏差)项目抽样检验的合格率应达到80%以上,且超差点的最大偏差值应在允许偏差值的1.5倍范围内;c)主要工程材料的进场验收和复验合格,试块、试件检验合格;d)主要工程材料的质量保证资料以及相关试验检测资料齐全、正确;具有完整的施工操作依据和质量检查记录。10.1.4分项工程质量验收合格应符合下列规定:a)分项工程所含的检验批的质量验收全部合格;b)分项工程所含的检验批的质量验收记录应完整、正确;有关质量保证资料和试验检测资料应齐全、正确。10.1.5分部工程质量验收合格应符合下列规定:a)分部工程所含分项工程的质量验收全部合格;b)质量控制资料应完整;c)分部工程的检验和抽样检测结果应符合本规程及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有关规定;d)外观质量验收应满足要求。10.1.6单位工程质量验收应符合下列规定:a)单位工程所含分部工程质量验收全部合格;b)质量控制资料应完整;c)单位工程所含分部工程有关安全及使用功能的检测资料应完整;d)外观质量验收应符合要求。10.1.7工程质量验收不合格时,应按下列规定处理:a)经返工重做的检验批,应重新进行验收;b)经有相应资质的检测单位检测鉴定能够达到设计要求的检验批,应予以验收;c)经有相应资质的检测单位检测鉴定达不到设计要求,但经原设计单位验算认可,能够满足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要求的,可予以验收;d)经返修或加固处理的分项工程、分部工程,改变外形尺寸但仍能满足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要求,可按技术处理方案文件和协商文件进行验收。10.1.8对符合竣工验收条件的单位工程,应由建设单位按规定组织验收。施工、勘察、设计、监理等单位等有关负责人以及该工程的管理或使用单位有关人员应参加验收。10.1.9参加验收各方对工程质量验收意见不一致时,可由工程所在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协调解决。10.1.10单位工程质量验收合格后,建设单位应按规定将竣工验收报告和有关文件,报工程所在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隧道10.2.1一般要求10.2.1.1盾构法隧道的施工质量验收应包括管片进场验收、盾构始发与接收、盾构掘进、管片拼装、壁后注浆、隧道防腐防水、成型隧道验收的内容;其质量验收除应符合本章规定外,还应符合GB50446的规定。10.2.1.2盾构法所用的管片、管片附件、构(配)件和主要原材料等产品进入施工现场时必须进行进场检验和验收并妥善保管,其质量验收除应符合本章的规定外,还应符合CJJ/T164的规定。35

41DB42/T1922—202210.2.1.3所有盾构设备经检验合格后方可进入施工现场,并应进行单机、整机联动调试。盾构验收在试掘进后进行,根据盾构实际运转状况、掘进状况对照约定的验收考核内容及指标,由盾构机设计、制造和使用方共同进行评估,达到设计制造和约定的技术要求后,履行验收手续,完成盾构验收。10.2.2主控项目10.2.2.1盾构隧道预制管片及附件等工程材料的规格、技术性能、产品质量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和设计要求。检查方法:检查产品质量合格证明书、各项性能检验报告,检查产品制造原材料质量保证资料和进场验收记录。10.2.2.2管片结构不得有内外贯穿裂缝、宽度大于0.2mm的裂缝,应无混凝土保护层脱落、空鼓、掉角等缺陷;管片端面混凝土应平整、光洁、密实;螺栓孔应无焊瘤、毛刺、锈斑等现象。检查数量:检查每管片。检查方法:可用目测、尺量的方法检验。10.2.2.3接缝弹性密封垫的性能应符合设计文件规定,外形平整,接口无裂纹,表面无油污,安装位置正确,无位移、脱落现象。检查方法:对照产品标准和设计文件,检查出厂合格证、质量检验报告、现场抽样试验报告。10.2.2.4管片防水密封粘结应牢固、平整和严密,位置应正确、不得有起鼓、超长和缺口现象。检查方法:按台班检查,目测、尺量。10.2.2.5螺栓质量及拧紧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检查方法:全数检查,目测检查。10.2.2.6管片安装螺栓孔橡胶密封圈应符合设计要求,不应遗漏,且不宜外露。检查方法:全数检查,目测检查。10.2.2.7隧道内应线形平顺、无突变、变形现象;贯通后隧道轴线和高程允许偏差应符合表8的要求。表8隧道轴线和高程允许偏差(mm)检验项目允许偏差检验方法检验数量隧道轴线平面位置±150mm用全站仪或经纬仪测中线10环用水准仪或隧道轴线高程±15010环全站仪测高程注:检查方法:依照GB50446的规定逐环检验。10.2.3一般项目10.2.3.1成型盾构隧道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应符合表9的规定。表9隧道允许偏差(mm)检验数量检验项目允许偏差检验方法环数点数衬砌环椭圆度(%)±8断面仪、全站仪测量每10环—衬砌环内错台(mm)15尺量逐环4点/环衬砌环间错台(mm)20尺量逐环4点/环注:检查方法:依照GB50446的规定逐环检验。36

42DB42/T1922—202210.2.3.2隧道防水、防腐蚀处理应符合设计要求,且应无明显渗水和水珠现象,严禁滴漏和线流;防水混凝土的检查主要包括原材料、力学性能、抗渗性、抗冻性和隐蔽工程等,并应符合GB50108的规定。检查方法:观察检验,检查施工记录。10.2.3.3盾构施工的隧道应按设计要求施工钢筋混凝土二次衬砌,浇筑钢筋混凝土二次衬砌前应隐蔽验收合格;二衬结构施工质量应符合GB50204和GB50268的规定。检查方法:观察检验,检查施工记录。10.2.3.4盾构法隧道的工程质量验收除应符合本章规定外,还应符合GB50446的规定。10.2.3.5矿山法隧道的结构质量验收应包括地层超前支护及加固、土石方工程、初支结构、钢筋混凝土主体结构工程、附属结构工程部分;其施工质量验收应符合GB/T50299和GB50268的规定。10.2.3.6顶管法隧道施工质量验收应按DB42/T1343的规定执行。竖井10.3.1一般要求10.3.1.1竖井的围护结构、地基处理及井内结构施工质量验收应按GB50202、GB50141和GB50268的规定执行。10.3.2主控项目10.3.2.1工程原材料、成品、产品质量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规定和设计要求。检查方法:检查产品质量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和进场复验报告。10.3.2.2竖井结构的构造和尺寸应满足设计要求。检查方法:检查施工记录。检查数量:全数检查。10.3.2.3混凝土结构的抗压强度等级、抗渗等级应符合设计要求。检查数量:每根桩、每幅地下连续墙混凝土为一个检验批,各留置一组抗压强度、抗渗试块;沉井3及其他现浇结构的同一配合比混凝土,每工作班且每浇筑100m为一个检验批,抗压强度试块应留置不3少于1组;每浇筑500m混凝土抗渗试块留置不应少于1组。检查方法:检查混凝土浇筑记录,检查试块的抗压强度、抗渗试验报告。10.3.2.4竖井结构无滴漏和线流现象。检查方法:逐井检查有无滴漏、线流等现象,检测方法应按GB50268中的规定执行,并检查施工记录。10.3.2.5竖井井壁与围护结构的相对位移应符合设计要求。检查方法:检查施工及监测记录。检查数量:全数检查。10.3.3一般项目10.3.3.1结构物无渗水和水珠现象。检查方法:逐井检查有无渗水、水珠等现象,检测方法按GB50268的规定执行,并检查施工记录。10.3.3.2两导轨应顺直、平行、等高,盾构管片基座及导轨的夹角应符合规定;导轨与基座连接应牢固可靠,不得在使用中产生位移。检查方法:逐个观察、量测。10.3.3.3竖井施工允许偏差应满足表10的要求。37

43DB42/T1922—2022表10竖井施工的允许偏差允许偏差检查数量检查项目检查方法(mm)范围点数矩形每侧长、宽不小于设计1井尺寸每座2点挂中线用尺量测圆形半径要求中心位置20每个竖、水平各一点用经纬仪测量2竖井预留洞口内径尺寸±20每个垂直向各1点用钢尺量测3井底板高程±30每座4点用水准仪测量垂直度0.1%H1用垂线、角尺量4始发井后座墙每座1水平扭转度0.1%B1测注:H1为后座墙的高度(mm);B1为基座的宽度(mm)。10.3.3.4盾构始发、接收前应按设计文件要求安装洞门密封装置,密封装置应完整无缺损,安装应牢固。检查方法:观察检验。预处理站、深隧泵站10.4.1一般规定10.4.1.1预处理站、泵站构筑物工程验收应检查下列文件:a)施工图、设计说明及其他设计文件。b)原材料产品合格证书及复试报告。c)测量放线资料和沉降观测资料。d)隐蔽工程验收记录。e)施工记录和监理检验记录。10.4.1.2预处理站、泵站构筑物工程质量验收应符合GB50202、GB50204和GB50141的规定。10.4.2主控项目10.4.2.1工程原材料、成品、半成品的产品质量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规定和设计要求。检查方法:检查产品质量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和进场复验报告。10.4.2.2结构类型、结构尺寸、工艺布置、平面尺寸及高程、预埋件、预留孔洞等应符合设计要求。检查方法:观察;检查施工记录、测量记录、隐蔽验收记录。10.4.2.3混凝土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混凝土抗渗、抗冻性能符合设计要求。检查方法:检查配合比报告;检查混凝土浇筑记录,检查混凝土抗压、抗渗、抗冻试块试验报告。10.4.2.4混凝土结构外观无严重质量缺陷;壁板、隔墙及底板均不得渗水。检查方法:观察,检查技术处理方案、资料。10.4.2.5构筑物各部位以及预埋件、预留孔洞、止水带等的尺寸、位置、高程、线形等的偏差,不得影响结构性能和工艺平面布置、设备安装、水力条件。检查方法:观察,检查施工记录、测量放样记录。10.4.3一般项目10.4.3.1混凝土结构外观不宜有一般质量缺陷;结构无明显湿渍现象。检查方法:观察,检查技术处理方案、资料。10.4.3.2结构表面应光洁合顺、线形流畅。38

44DB42/T1922—2022检查方法:观察;10.4.3.3混凝土结构施工允许偏差应符合GB50141的规定。10.4.3.4预处理站、泵站构筑物施工完毕必须进行满水试验,满水试验应符合GB50141的规定。10.4.3.5预处理站、泵站的管线安装工程、机电设备安装工程、自动控制及仪表安装工程等施工质量验收应符合GB50334和GB50268的规定。深层排水隧道功能性验收10.5.1一般要求10.5.1.1深层排水隧道功能性试验前各项准备工作应满足要求,专项方案应经过审批,并应包括针对环境、安全方面的应急预案。10.5.1.2深层排水隧道功能性验收应收包含隧道空置情况下地下水渗入检测和严密性通水试验两个方面。10.5.2主控项目10.5.2.1城市排水深隧防水等级应符合设计要求,且不低于表11中的三级防水标准。表11隧道防水标准防水等级防水标准一级不允许渗水,结构表面无湿渍。不允许漏水,结构表面可有少量湿渍:总湿渍面积不应大于总防水面积的2/1000;任意100m2防水面积二级上的湿渍不超过3处,单个湿渍的最大面积不大于0.2m2;平均渗漏量不大于0.05L/(m2·d),任意100m2防水面积上的渗漏量不大于0.15L/(m2·d)。有少量漏水点,不得有线流和漏泥沙;三级任意100m2防水面积上的湿渍不超过7处,单个漏水点的最大漏水量不大于2.5L/d,单个湿渍的最大面2。积不大于0.3m有漏水点,不得有线流和漏泥沙;四级整个工程平均漏水量不大于2L/(m2·d);任意100m2防水面积上的平均漏水量不大于4L/(m2·d)。注:检查方法:表观检察,渗漏量测定检查。10.5.3一般项目10.5.3.1隧道施工过程中建立全面的过程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施工质量应符合GB50108的规定。检查方法:观察检验,检查施工记录及施工验收资料。10.5.3.2严密性通水试验应按压力管道进行水压试验,通水试验包括注水、浸泡、试验、观测和排空五个主要步骤,具体做法应符合GB50268的规定。联合调试运行验收10.6.1联合调试运行验收前应具备下列条件:a)预处理站工程、泵站工程、竖井及隧道工程、安装工程等应验收合格;b)设备单机试运转应合格;c)进水管道及泵站应能够连续进水,出水管道应具备向外排水的能力;d)外部供电能满足联合试运转的负荷条件,深隧的各台变压器应具备用电负荷;39

45DB42/T1922—2022e)电气设备和自控系统应达到控制用电设备的条件;f)构(建)筑物、操作平台、井口、坑口、洞口等部位应做好安全防护措施;g)深层排水隧道联合试运转必需的物料应准备齐全。10.6.2联合调试运行验收应检查下列文件:a)进水管道及泵站连续进水通知书。b)设备单机试运转记录、构筑物单位工程验收报告。c)外部供电验收报告。d)电气设备、自控系统单机试运转记录。e)联合试运转调试记录。f)联合试运转应急预案。10.6.3工艺设备联合试运转应连续、稳定,工艺过程应符合设计及设备技术文件的要求,运行指标应达到工艺要求。检验方法:观察检查,检查联合试运转记录。10.6.4电气设备及系统联合试运转应连续、稳定,运行指标应满足安全要求,供电能力应满足工艺要求,运行状态及数据应显示正常,报警应及时。检验方法:观察检查,检查联合试运转记录。10.6.5自动控制、仪表安装工程联合试运转应连续、稳定;显示数据应与现场情况一致,执行机构应动作准确、到位,数据记录应完整,形成图表应完整;软件画面切换应迅速,报警应及时。检验方法:观察检查,检查联合试运转记录。10.6.6联合试运转应带负荷运行,试运转持续时间不应小于72h,设备应运行正常、性能指标符合设计文件的要求。检验方法:观察检查,检查联合试运转记录。10.6.7联合试运转过程中,构(建)筑物及隧道应安全可靠,构筑物、隧道应无渗漏。检验方法:观察检查,检查联合试运转记录。11运行与维护一般规定11.1.1在保证城市排水深隧安全运行的前提下,应通过与上下游处理设施的联合调度,控制溢流污染,保障安全运行。11.1.2城市排水深隧运行维护工作应包括以下内容:a)深层排水隧道的各工艺单元的工艺控制记录,并建立生产台账;b)巡检、水量调度、水质监测及隧道结构健康监测、信息化等运行管理;c)设备设施维护与检修;d)大气、水、固废的污染,保护环境的控制措施。工艺控制11.2.1城市排水深隧工艺控制单元应包括预处理站、隧道、深隧泵站、竖井及附属工程等。11.2.2预处理站格栅工艺控制应符合以下规定:a)粗格栅宜间歇运行,细格栅、精细格栅宜连续运行;b)应按工艺要求开启格栅机的台数,污水的过栅流速宜为0.6m/s~1.0m/s;c)格栅运行中应定时巡检,发现设备异常,应立即停机检修;d)污水通过格栅的前后水位差宜小于0.3m;40

46DB42/T1922—2022e)对栅渣应及时处理或处置。11.2.3预处理站沉砂池工艺控制应符合以下规定:a)各类沉砂池均应根据池组的设置与水量变化情况,调节进水闸阀的开启度;b)沉砂池的排砂时间和排砂频率应根据沉砂池类别、污水中含砂量及含砂量的变化情况设定;c)曝气沉砂池的空气量应根据水量的变化进行调节;d)沉砂量应有记录统计,并定期对沉砂颗粒进行有机物含量分析;e)对沉砂池排出的砂粒和清捞出的浮渣应及时处理或处置;f)对沉砂池应定期进行清池处理并检修除砂设备;g)旋流沉砂池的搅拌器应保持连续运转,并合理设置搅拌器叶片的转速。当搅拌器发生故障时,应立即停止向该池进水。11.2.4输送分流污水或合流污水的深层隧道工艺控制应符合以下规定:a)应通过对预处理站和泵站的水位、流量、流速、水质进行监测,保证正常运行调度;应对竖井气体、水位、流速监测,保证隧道安全运行;b)在保证流速和水位的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对局部预处理站和入流竖井进行维护;c)进入隧道内的污水的颗粒物、有机物粒径宜小于0.2mm;d)运行最小流速、应急冲刷流速按照设计要求控制;e)雨季运行时,宜通过流量计监测、提升泵调节控制进入预处理站的雨水流量。11.2.5雨水排放隧道工艺控制应符合以下规定:a)雨水排放隧道应结合降雨情况运行,并优先利用河道水系进行排洪调蓄;b)当降雨雨量超过河流的蓄洪能力或遭遇强降雨的极端天气时,打开竖井旁闸门,通过河流串联管道把雨水排放至隧道;c)当隧道的雨水储蓄量达到设计规模的95%时,关闭进水闸门。11.2.6深隧泵站工艺控制应符合以下规定:a)水泵开启台数应根据进水量的变化和工艺运行情况调节;b)多台水泵由同一台变压器供电时,不得同时起动,应由大到小逐台间隔起动;c)当泵房突然断电或设备发生重大事故时,在岗员工应立刻报警,并启动应急预案;d)集水池的水位变化应定时观察,集水池的水位宜设定在最高和最低水位范围内。11.2.7深层排水隧道的除臭工艺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a)当采用化学除臭工艺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系统开机前应检查供水、供电、供药情况,并应确保各类阀门处于正常状态;2)系统运行时应监测pH、臭气浓度、流量、温度、压力等参数;3)应根据臭气负荷,及时调整加药量;4)应根据填料塔中的填料压降,及时对填料进行清洗或更换;5)除臭系统长时间停用,应清洗设备及系统管路,同时应对pH、ORP探头采取保护措施。b)采用生物除臭工艺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系统运行时,应监测臭气流量、浓度、温度、湿度、压力、pH值等参数;2)当生物滴滤系统出现大量脱膜、生物膜过度膨胀、生物过滤床板结、土壤床出现孔洞短流等情况时,应及时查明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处理;3)应保证滤床适宜的湿度;4)除臭系统宜连续运行,当长时间停机时,应敞开封闭构筑池或水井,并保障系统通风。c)采用离子除臭工艺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除臭系统可间歇运行;当处理臭气时,必须提前启动离子发生装置;2)除臭系统应注意保持管路系统和设备的清洁和密封;41

47DB42/T1922—20223)空气过滤装置应保持清洁,必要时应进行更换;4)应定期监控除臭系统进、出气中挥发性气体分子浓度、硫化氢浓度以及离子浓度的变化。运行管理11.3.1城市排水深隧的运行管理应包括巡检、水量调度、水质监测及信息化管理等内容。11.3.2排水深隧系统的巡检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a)隧道地面巡检宜采用周期性分区巡检的方式;隧道内巡检可依据隧道淤积情况、智慧水务系统数据分析情况进行不定期巡检;b)巡检周期应根据排水隧道运行工况、周边环境变化等确定。当出现不利工况时,应缩短巡检周期;c)巡检内容宜根据设备说明书、工艺控制要求确定;d)隧道内巡检可利用智能机器人全线检测淤积情况和结构情况。11.3.3排水深隧系统的调度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a)运营单位应编制运行调度方案,并报当地主管部门;b)运行调度应按统一调度、统一指挥的原则进行;c)污水、合流污水需应急排放至水体时应报排水主管部门;d)污水、合流污水输送应做到平稳运行,通过系统调度隧道进水量和排水量,控制管道流速,减少溢流污染。11.3.4排水深隧系统的监测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a)城市排水深隧监测管理主要为水质、水位、流量及健康监测;b)分流污水、合流污水输送隧道水质监测项目宜包含COD、氨氮、TP、SS、PH等;c)水质、水位及流量监测可采用在线监测仪表进行实时监测;d)健康监测可采用新型光纤光栅传感技术,对典型隧道断面结构的应力、应变、渗压与腐蚀情况进行实时监测。11.3.5排水深隧系统的信息化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a)运营单位宜采用信息化手段建立智慧运行控制系统,实现智能巡检、视频监控、数据管理、隧道智能评估和报警管理等功能;b)所有设备的操作和控制参数的修改均应在智慧水务系统上进行远程修改,在检修状态可切换为就地控制模式或远程手动模式;c)智慧水务系统根据各设备、仪表反馈的异常数据发出预警,应人工确认后自动调整所有设备的运行状态应对异常情况。维护与检修11.4.1城市排水深隧的维护与检修管理包括设施维护、检测、大中修及更新改造、备品备件管理等。11.4.2设施维护应满足以下规定:a)运营单位应制定维护保养计划;b)预处理设施应定期进行检查维护,备用设备应定期进行检查确保正;c)应定期检查入流竖井的消能设施,判断结构的完整性并核算消能效果是否达到预期;d)应根据设备的使用说明,每月检测入流竖井处监控设备及在线仪表各项技术参数及监控系统传输线路质量,处理故障隐患,确保各部分设备各项功能良好,能够正常运行;e)应根据设备使用说明及行业惯例,定期对仪器仪表进行校验;f)城市排水深隧工程应通过前端预处理和定期冲刷避免发生淤积,发生淤积时,清淤维护宜在不影响隧道稳定运行的前提下进行。42

48DB42/T1922—202211.4.3隧道检测应符合以下规定:a)隧道检测包括功能检测与结构检测;b)功能检测的周期宜为1年~2年进行一次。结构检测的周期宜为5年~10年进行一次;c)隧道检测可采用CCTV检测、声呐检测、潜水检测和水下机器人检测等方法;11.4.4当发生以下情况时,应进行大中修及更新改造:a)隧道检测发现隧道本体存在重大病害,经专家鉴定,建议进行大中修;b)隧道附属设施存在重大病害,经专家鉴定,确定其运行质量或功能不能满足设计标准或安全运行要求的,应实施更新;c)隧道附属设施达到设计使用年限或使用寿命,经评估后不满足安全使用要求;d)隧道附属设施因技术升级等原因,需改变、增加原有功能或提升主要性能。11.4.5城市排水深隧维护过程中,应对维护所需备品备件的存储、保管和使用进行管理,并建立管理台账。安全与应急11.5.1安全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a)城市排水深隧的运行应重视安全管理,运营单位应参照现行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的规定编制设备设施的安全操作规程;b)运营单位应按照国家发布的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等有关规定,配备劳动防护用品,并定期检查和更换;c)运行管理、操作和维护人员应定期进行劳动安全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工作。应经过安全、卫生知识培训和考核,掌握本岗位生产技能和应急处理、紧急救护的方法;d)对可能含有有毒有害气体或可燃性气体的深井、管道、构筑物等设施、设备进行维护、维修操作时,应符合CJJ6的有关规定,必须提前对有毒有害气体进行检测,不得在超标的环境下操作。11.5.2安全预警应符合以下规定:a)运营单位应对城市排水深隧进行安全和风险评估,并制订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风险预警制度;b)对城市排水深隧中各监测点的有毒有害气体、水质、水量和水压的动态变化应进行定期检查和实时掌握,对安全运行隐患进行预警;c)安全预警管理应建立事故统计、分析和相关档案管理制度,依据事故的统计分析数据,提出安全预警方案;d)应通过在线监测,及时发现运行的异常情况,对安全事故进行预警;e)应运用相关数学模型进行模拟分析,优化预警预案。11.5.3应急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a)应根据城市排水深隧运行安全和突发事件可能造成影响的程度建立分级处置制度。当安全事故和突发事件发生时,在应急处置的同时,应及时上报主管部门;b)应编制专项安全应急预案并配置相应的应急物资及装备;c)运营单位开展相关人员的应急培训;d)运营单位应当制定本单位的应急预案演练计划,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综合应急预案演练或者专项应急预案演练,每半年至少组织一次现场处置方案演练。43

49DB42/T1922—2022附录A(资料性)岩土试验项目A.1岩石试验包括物理、力学性质试验,如密度、吸水性试验、软化或崩解试验、抗压、抗剪、抗拉试验等,具体项目应根据不同深层排水隧道工程的要求确定。A.2深层排水隧道工程勘察的岩土参数选择表可参照表附录表A.1~A.3执行。表A.1明挖法勘察岩土参数选择表水平抗回弹及土体与静止侧无侧限十字板内摩擦水平基力系数回弹再弹性模渗透系锚固体桩基设开挖施工方法密度黏聚力压力系抗压强剪切强角床系数的比例压缩模量数粘结强计参数数度度系数量度放坡开挖√√√-√○----√--土钉墙√√√-√○----√√-排桩√√√√√○√○○○√○○钢板桩√√√○√○√○○-√○-支护开地下连√√√○√挖√√○√√√○○续墙水泥土√√√√-√○------挡土墙盖挖√√√√√○√√○√√-√注:表中○标示可提供,√标示应提供,-标示可不提供。表A.2矿山法勘察岩土参数选择表类别参数类别参数1.地下水位、水量;1.含水量、密度、孔隙比;地下水2.渗透系数。2.液限、塑限;1.无侧限抗压强度;物理性质3.黏粒级配;2.抗拉强度;4.颗粒级配;3.黏聚力、内摩擦角;5.围岩的纵、横波速度。4.岩体的弹性模量;1.矿物组成;5.土体的变形模量及压缩模2.浸水崩解度;矿物组成及工程特性力学性质量;3.吸水率、膨胀率;6.泊松比;4.热物理指标。7.标准贯入锤击数;1.土的化学成分;8.静止侧压力系数;有害气体2.有害气体成分,压力、含9.基床系数;量。10.岩石质量指标(RQD)。44

50DB42/T1922—2022表A.3盾构法勘察岩土参数选择表类别参数类别参数1.地下水位;1.比重、含水量、密度、孔地下水2.孔隙水压力;隙比;3.渗透系数。2.含砾石量、含砂量、含粉砂量、含黏土量;3.d10、d30、d60及不均匀系数d60/d10;4.砾石中的石英、长石等硬1.无侧限抗压强度;质矿物含量;2.黏聚力、内摩擦角;物理性质5.最大粒径、砾石形状、尺3.压缩模量、压缩系数;寸及硬度;4.泊松比;6.颗粒级配;力学性质5.静止侧压力系数;7.液限、塑限;6.标准贯入锤击数;8.灵敏度;7.静止侧压力系数;9.围岩的纵、横波速度;8.岩石质量指标(RQD);10岩石岩矿组成及硬质矿物9.岩石天然湿度抗压强度。含量。1.土的化学成分;有害气体2.有害气体成分、压力、含量。45

51DB42/T1922—2022附录B(资料性)隧道围岩分级B.1隧道围岩变形发生的主要受控因素是岩体结构、地层岩性、地应力、地下水以及工程因素等。隧道围岩初步分级见表B.1。表B.1隧道围岩分级围岩主要工程地质条件围岩弹性纵围岩开挖后的稳围岩结构形态和完定状态波波速vp级别主要工程地质特征整状态(单线)(km/s)坚硬岩(单轴饱和抗压强度frk>60MPa);受地质构造影响轻微,节理不发育,无软弱面呈巨块状围岩稳定,无坍I>4.5(或夹层);层状岩层为巨厚层或厚层,层整体结构塌,可能产生岩爆间结合良好,岩体完整坚硬岩(frk>60MPa):受地质构造影响较重,节理较发育,有少量软弱面(或夹层)和贯通微张节理,但其产状及组合关系不致产生呈大块状暴露时间长,可能滑动;层状岩层为中层或厚层,层间结合一砌体结构会出现局部小坍II般,很少有分离现象;或为硬质岩偶夹软质塌,侧壁稳定,层3.5~4.5岩石;岩体较完整间结合差的平缓较硬岩(30MPa

52DB42/T1922—2022碎石土巨块状整体结2.黄土(Q1、Q2)构3.一般钙质或铁质胶结的碎石土、卵石土、粗角砾土、粗圆砾土、大块石土岩体:受地质构造影响严重,裂隙杂乱,呈呈角砾、碎石状围岩易坍塌,处理石夹土或土夹石状,极软岩(frk≤5MPa)松散结构不当会出现大坍土体:一般第四系的坚硬、硬塑的黏性土,非黏性土呈松塌,侧壁经常小坍V1.0~2.0稍密及以上、稍湿或潮湿的碎石土、卵石土,散结构,黏性土塌;浅埋时易出现圆砾土、角砾土、粉土及黄土(Q3、Q4)及黄土松软状地表下沉(陷)或结构塌至地表岩体:受地质构造影响严重,呈碎石、角砾呈松软状及粉末、泥土状围岩极易坍塌变<1.0(饱和土体:可、软塑状黏性土、饱和的粉土和砂黏性土呈易蠕形,有水时土砂常VI状态的土<类等土动的松软结构,与水一齐涌出,浅1.5)砂性土呈潮湿埋时易塌至地表松散结构注1:表中“围岩级别”和“围岩主要工程地质条件”栏,不包括膨胀性围岩、多年冻土等特殊岩土。注2:III、IV、V类围岩遇有地下水时,可根据具体情况和施工条件适当降低围岩级别。47

53DB42/T1922—2022附录C(资料性)监测项目C.1城市排水深隧中泵站及竖井基坑工程采用的仪器监测应符合表C.1的规定;C.2城市排水深隧中隧道工程采用的仪器监测应符合表C.2~C.3的规定;C.3城市排水深隧工程周边环境监测项目应根据表C.4进行选择;C.4城市排水深隧工程现场巡查项目应根据表C.5进行选择。表C.1基坑工程仪器监测项目表工程监测等级序号监测项目一级二级三级1支护桩(墙)、边坡的顶部水平位移应测应测应测2支护桩(墙)、边坡的顶部竖向位移应测应测应测3支护桩(墙)水平位移应测应测宜测4支护桩(墙)结构应力宜测宜测可测5立柱结构竖向位移应测应测宜测6立柱结构水平位移应测宜测可测7立柱结构应力宜测可测可测8支撑轴力应测应测应测9锚杆(索)轴力应测应测应测10周边地表竖向位移应测应测应测11竖井井壁支护结构净空收敛应测应测应测12土体深层水平位移应测应测可测13土体分层竖向位移可测可测可测14坑底隆起宜测宜测可测15支护桩(墙)侧向土压力宜测宜测可测16地下水位应测应测应测17孔隙水压力可测可测可测注:当基坑周围有地铁、隧道或其它对位移(沉降)有特殊要求的建(构)筑物及设施时,具体监测项目应与有关部门或单位协商确定。表C.2盾构法隧道管片结构和周围岩土体监测项目工程监测等级序号监测项目一级二级三级1管片结构竖向位移应测应测应测2管片结构水平位移应测可测可测3管片结构净空收敛应测应测应测4管片结构应力宜测可测可测5管片连接螺栓应力可测可测可测48

54DB42/T1922—2022工程监测等级序号监测项目一级二级三级6土体深层水平位移可测可测可测7土体分层竖向位移可测可测可测8管片围岩压力可测可测可测9地表沉降应测应测应测10地下水位应测应测应测11孔隙水压力宜测可测可测表C.3矿山法隧道支护结构和周围岩土体监测项目工程监测等级序号监测项目一级二级三级1初期支护结构拱顶沉降应测应测应测2初期支护结构净空收敛应测应测应测3初期支护结构地板竖向位移应测可测可测4初期支护结构、二衬应力宜测可测可测5中柱结构竖向位移应测应测宜测6中柱结构倾斜宜测可测可测7中柱结构竖应力可测可测可测8地表沉降应测应测应测9土体深层水平位移可测可测可测10土层分层竖向位移可测可测可测11围岩压力可测可测可测12地下水位应测应测应测表C.4周边环境监测项目工程影响分区监测对象监测项目主要影响区次要影响区竖向位移应测应测水平位移宜测可测建构筑物倾斜宜测可测裂缝应测可测竖向位移应测宜测地下管线水平位移可测可测差异沉降应测可测道路路面竖向位移应测可测墩台竖向位移应测应测桥梁墩台差异沉降应测应测墩柱倾斜应测应测裂缝应测可测城市轨道交通隧道结构竖向位移应测应测隧道结构水平位移应测可测49

55DB42/T1922—2022工程影响分区监测对象监测项目主要影响区次要影响区隧道结构净空收敛宜测可测隧道结构变形缝差异沉沉降应测应测轨道结构(道床)竖向位移应测应测轨道静态几何形位(轨距、应测应测轨向、高低、水平)隧道、轨道结构裂缝应测宜测铁路、地面城市轨道路基竖向位移应测应测表C.5现场巡查项目监测对象巡查项目开挖长度、分层高度及坡度,开挖面暴露时间开挖面岩土体的类型、特征、自稳性,渗漏水量大小及发展情况降水或回灌等地下水控制效果及设施运转情况坑侧壁及周边地表截、排水措施及效果,坑边或基底积水情况支护桩(墙)后土体裂缝、沉陷,基坑侧壁或基底的涌土、流砂、管涌情况基坑周边的超载情况放坡开挖的基坑边坡位移、坡面开裂情况基坑支护桩(墙)的裂缝、侵限情况冠梁、围檩的连续性,围檩与桩(墙)之间的密贴性,围檩与支撑的防坠落措施冠梁、围檩、支撑的变形或裂缝情况支撑架设情况盖挖法顶板的变形和开裂,顶板与立柱、墙体的连接情况锚杆、土钉垫板的变形、松动情况止水帷幕的开裂、渗漏水情况盾构始发端、接收端土体加固情况盾构掘进位置(环号)盾构法隧道盾构停机、开仓等的时间和位置管片破损、开裂、错台、渗漏水情况联络通道开洞口情况开挖步序、步长、核心土尺寸等情况开挖面岩土体的类型、特征、自稳性,地下水渗漏及发展情况开挖面岩土体的坍塌位置、规模降水或止水等地下水控制效果及降水设施运转情况超前支护施作情况及效果、钢拱架架设、挂网及喷射混凝土的及时性、连接板的连接及锁脚锚杆的打设情况矿山法隧道初期支护结构渗漏水情况初期支护结构开裂、剥离、掉块情况临时支撑结构的变位情况衬砌结构施作时临时支撑结构分段拆除情况初期支护结构背后回填注浆的及时性。周边环境初期支护结构背后回填注浆的及时性50

56DB42/T1922—2022监测对象巡查项目地下构筑物积水及渗水情况,地下管线的漏水、漏气情况周边路面或地表的裂缝、沉陷、隆起、冒浆的位置、范围等情况周边环境河流湖泊的水位变化情况,水面出现漩涡、气泡及其位置、范围,堤坡裂缝宽度、深度、数量及发展趋势等工程周边开挖、堆载、打桩等可能影响工程安全的生产活动51

57DB42/T1922—2022BD附录D(规范性)城市排水深隧工程分部分项工程验收划分D.1城市排水深隧可分为污水输送隧道、雨水排放隧道、合流调蓄隧道和复合功能隧道,应根据隧道的使用功能及设计要求,确定其相应的验收项目。D.2城市排水深隧构筑物工程和隧道工程的单位(子单位)、分部(子分部)、分项工程和检验批的划分应符合表D.1和D.2的规定,具体项目应根据不同深隧工程的要求确定。表D.1构筑物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和检验批的划分单位(子单分部(子分部)工程分项工程检验批位)工程灰土地基,高压喷射注浆地基,注浆地基,水泥土搅拌桩地基,砂和砂石地基,PHC管桩,土工地基基础处理合成材料地基,强夯地基,树根桩,碎石桩,堆载预压地基等。地下连续墙(成槽、钢筋、混凝土),混凝土灌注桩(成孔、钢筋、混凝土),SMW桩支护(水泥土搅拌、型钢插拔),锚杆及土钉墙支护,初期支护,水泥土搅拌桩支护,高压喷射注浆支护,支护工程钢筋网喷混凝土,钢或混凝土支撑,降水与排水,地基基础锚索、冠梁(钢筋、模板、混凝土),管棚(制与支护结作、安装、注浆),超前小导管(制作、安装、构工程注浆),超前锚杆,注浆加固等。钢筋混凝土灌注桩,静力压桩,先张法预应力管桩基础桩,钢筋混凝土预制桩。模板、钢筋、混凝土、后浇带混凝土、混凝土结1按不同单体混凝土基础构缝处理。构筑物分别设砌体基础砖砌体、混凝土砖砌体、配筋砖砌体、石砌体。分项工程(不设劲钢(管)混凝劲钢(管)焊接、劲钢(管)与钢筋的连接、混凝检验批时);土土。2单体构筑分构筑物土建项工程视需要土石方工程士方开挖、土方回填等。工程可设置检验批;现浇混凝土结钢筋、模板、混凝土、预应力、变形缝、表面层3其他分项可构及现浇结构等。按变形缝位置、预制装配式混构件现场制作、预制构件安装、变形缝、表面层施工作业面、标凝土等。高等分为若干个检验批。砌体结构砌砖、砌石、预制砌体、变形缝、表面层等。钢结构现场制作、钢结构预拼装、钢结构安装(焊钢结构接、栓接等)、防腐层(基面处理涂装)、各类单体构筑物等。主体结构模板工程,钢筋工程,混凝土工程,背后回填注衬砌工程浆。劲钢(管)柱加工制作,劲钢(管)柱的就位与对劲钢(管)混凝中,劲钢(管)柱与柱基的连接,梁、板与柱的土结构节点,劲钢(管)柱防腐蚀,劲钢(管)柱防火,混凝土。防水混凝土,水泥砂浆防水层,卷材防水层,涂料防水层,塑料板防水层,金属板防水层,膨润防水工程—土防水毯防水层,细部构造,锚喷支护,复合式衬砌,排水工程,注浆,防水保护层。52

58DB42/T1922—2022现浇混凝土结构(钢筋、模板、混凝土)、钢制细部结构构件(现场制作、安装、防腐层)、细部结构。混凝土结构(钢筋、模板、混凝土)、砌体结构、附属构筑工艺辅助构筑钢结构(现场制作、安装、防腐层)、工艺辅助物工程物构筑物。同主体结构工程的“现浇混凝土结构、装配式混管渠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附属土建工(子)分部、分项工程划分同主体土建工程程机械设备格栅设备、螺旋输送设备、泵类设备、除砂设备、—安装工程刮(吸)泥机设备等。高低压开关柜、变压器、直流屏、控制盘(柜、格栅间设备、箱)、不间断电源、电缆桥架、电缆线路、电缆泵房设备、沉电气设备—终端头、电缆接头制作、电气配管、电气配线、砂池设备、沉安装工程设备安装部分电气照明、接地装置、防雷设施及等电位联结、淀池设备、鼓不设检验批滑触线和移动式软电缆、起重机电气设备等。风机房设温度仪表、压力仪表、流量仪表、分析仪表、调备等自动控节阀、执行机构和电磁阀、仪表供电设备及供气、制、仪表—仪表用电气线路敷设、接地、仪表用管路敷设、安装工程信号、联锁及保护装置、监控设备等。注1:构筑物工程包括:排放构筑物(排放口、闸门竖井、跌水竖井、通风竖井、溢流竖井、出水井、排放泵房等单体构筑物),水处理构筑物(泵房、沉砂池、涵渠等单体构筑物),调蓄构筑物(增压泵房、提升泵房、调蓄池等单体构筑物);注2:细部结构指主体构筑物的走道平台、梯道、设备基础、导流墙(槽)、支架、盖板等的现浇混凝土或钢结构;对于混凝土结构,与主体结构工程同时连续浇筑施工时,其钢筋、模板、混凝土等分项工程验收,可与主体结构工程合并;注3:各类工艺辅助构筑物指各类工艺井、管廊桥架、闸槽、穿孔、孔口、斜板等;对于混凝土和砌体结构,与主体结构工程同时连续浇筑、砌筑施工时,其钢筋、模板、混凝土、砌体等分项工程验收,可与主体结构工程合并;注4:管理用房、配电房、鼓风机房、泵房等地面建筑工程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附录B规定执行。表D.2隧道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和检验批划分单位(子单位)工分部(子分部)工程分项工程检验批程竖井或风—基坑支护,地基加固,土方开挖,主体结构,防水每施工循环井结构(模板、钢筋、混凝土)、防水、土体加固(旋洞门工程—每施工循环喷、搅拌、冷冻、注浆等)管片制作—管片模具、管片钢筋、管片成品、钢管片每环盾构掘进与管片拼—盾构掘进,管片拼装,壁后注浆,成型隧道每10环装盾构法隧衬砌—仰拱(底板)和填充、拱墙衬砌、拱墙回填注浆每施工循环道区间洞身开挖洞身开挖、隧底开挖喷射混凝土、锚杆、钢筋网、钢架、管棚(制作、支护工程安装、注浆)、超前小导管(制作、安装、注浆)、土体加固(旋喷、搅拌、冷冻等)泵房每施工循环衬砌模板、衬砌钢筋、衬砌混凝土、底板混凝土、衬砌仰拱混凝土、仰拱填充、回填注浆施工缝与变形缝处理、防水板防水、涂料防水层防水与防腐防水、注浆防水、盲管(沟)、防腐材料内部结构预制结构—每施工循环53

59DB42/T1922—2022现浇结构钢筋工程、模板工程、现浇结构混凝土工程每施工循环同一连续加固段且不加固处理—地表加固处理、隧底加固桩大于100m洞口开挖、洞门及挡土墙、钢筋、模板、混凝土回洞门工程—每个安装段填、洞口防护,降水及排水同一围岩不大于60隧洞身开挖—开挖道延米管棚每施工循环同一围岩不大于60隧超前小导管超前支护道延米矿山法隧支护水平旋喷桩每施工循环道区间超前预注浆每施工循环同一围岩不大于60隧初期支护喷射混凝土、钢筋网、系统锚杆、钢架道延米同一围岩不大于5各衬砌—仰拱(底板)和填充、拱墙衬砌、拱墙回填注浆浇筑段—洞口防排水每个洞口防水及排不大于5各衬砌浇筑—施工缝、涂料防水层、防水板、注浆防水水段—变形缝整座隧道顶管井沉井制作(钢筋、模板、混凝土)、沉井下沉、沉—(每座)井封底(底板钢筋、底板混凝土)检验批可根据施工及顶管法隧每两座井质量控制和区间长度道区间进出洞施工与洞口加固、隧道接口、顶管隧道、隧区间的顶—分段需要进行划分道防水,隧道内二次衬砌和防腐管注:本表列入了盾构法、矿山法、顶管法施工的隧道工程验收项目,采用暗挖工法施工的竖井及隧道工程验收项目可按GB/T50299的规定执行。54

60DB42/T1922—2022湖北省地方标准城市排水深隧工程技术规程DB42/T1922-2022条文说明55

61DB42/T1922—2022目次3术语和定义....................................................................................................................................................584基本规定........................................................................................................................................................585工程勘察......................................................................................................................................................595.1一般规定...............................................................................................................................................595.2可行性研究勘察...................................................................................................................................605.4详细勘察...............................................................................................................................................606总体及工艺设计............................................................................................................................................606.1一般规定...............................................................................................................................................606.2总体设计...............................................................................................................................................606.3工艺设计...............................................................................................................................................616.4附属工程...............................................................................................................................................637结构设计......................................................................................................................................................637.1一般规定...............................................................................................................................................637.2荷载.......................................................................................................................................................647.3隧道.......................................................................................................................................................647.4竖井.......................................................................................................................................................647.5深隧泵站...............................................................................................................................................647.8防水防腐设计.......................................................................................................................................658施工要点......................................................................................................................................................658.2隧道施工...............................................................................................................................................658.3竖井施工...............................................................................................................................................658.4深隧泵站施工.......................................................................................................................................668.5预处理站施工.......................................................................................................................................669监测..............................................................................................................................................................669.1一般规定...............................................................................................................................................669.2监测项目...............................................................................................................................................6610检验与验收................................................................................................................................................6710.1一般规定.............................................................................................................................................6710.2隧道.....................................................................................................................................................6710.3竖井.....................................................................................................................................................6756

62DB42/T1922—202210.5深层排水隧道功能性验收.................................................................................................................6811运行与维护................................................................................................................................................6811.3运行管理.............................................................................................................................................6811.4维护与检修.........................................................................................................................................6811.5安全与应急.........................................................................................................................................6857

63DB42/T1922—20223术语和定义3.1排水深隧是深层排水隧道系统的简称,城市排水深隧是地下空间建设的市政隧道,即在城市地下建造一个隧道空间,用于雨水、分流污水或合流污水等转输、调蓄或兼具其他市政功能的隧道,设有专门的检修口、吊装口和监测系统。主要用于城区污水转输、雨季污染控制及排涝安全保障等。按隧道的使用功能分为污水输送隧道、雨水排放隧道、合流调蓄隧道和复合功能隧道。对于隧道分界的定义,可从空间分布和荷载等效高度值,并结合地质条件、施工方法等因素综合判定:a)从大型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情况来看,地下空间竖向大多划分为浅层、中层和深层进行控制:1)浅层空间:主要规划为商业服务、公共步行通道、交通集散、停车、人防等设施,在城市道路下的浅层空间优先安排市政管线、综合管廊、轨道、人行通道等设施。2)中层空间:主要规划为停车、交通集散、人防等设施,在城市道路下的次浅层空间可安排轨道、地下道路、地下物流等设施。3)深层空间:主要布置公用设施干线、轨道交通线路和特种工程等设施。b)根据国家现行规范,分别就铁路隧道、城市轨道交通隧道的浅埋、深埋隧道的空间分界进行了研究。1)根据现行GB/T51358中3.0.6条,城市地下空间可分为浅层(0~-15m)、次浅层(-15m~-30m)、次深层(-30m~-50m)和深层(-50m)四层。2)本文件亦参考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911,对隧道埋深分类分为超浅埋、浅埋和深埋三类。由于城市排水深隧的施工工法较多,地质条件、环境条件较为复杂,隧道深埋、浅埋和超浅埋的划分界限目前难以给出统一的标准,各地可以借鉴上述标准或专著,结合当地工程经验综合确定。3.5兼具市政功能的复合功能隧道尚应满足市政工程设计要求。3.6[来源:JTG3370.1-2018,2.1.10,有修改]竖井分为永久竖井和临时竖井。永久竖井是指在隧道结构施工完后作为深层排水隧道的功能性结构永久保留的竖井,主要包括入流竖井、汇流竖井、合流竖井;临时竖井是指在隧道结构施工完后进行回填恢复的临时性结构。4基本规定4.1本条提出城市排水深隧工程设计从全局出发,根据规划年限、工程规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正确处理近期与远期、集中与分散、排放与利用的关系。通过全面论证,做到确能保护环境、节约土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适合当地实际情况。城市排水深隧工程的设计考虑因素多,需要对水质保障、城市雨污水分流、调蓄、初雨调蓄等方面功能需求综合考虑,以及工程区域周边环境、工程与水文地质条件、工程特点、材料性能、施工条件、工期要求和工程造价等因素。按照市政工程的特点,城市排水深隧工程设计一般包括勘察设计,平面布置、竖向设计、断面布置及节点设计等总体设计,结构设计,以及电气、监控和报警、通风、排水、消防等附属设施的工程设计。纳入深层排水隧道系统的管网、预处理系统、管理用房、污水处理厂站和排水泵站应进行专项设计。4.2本条提出当施工期间需要进一步提供岩土工程资料、岩土条件与勘察资料不符或出现必须查明的异常情况时,应进行施工勘察;场地或附近岩溶地质条件复杂、存在对工程有重大影响的岩溶地质问题58

64DB42/T1922—2022时,有进行岩溶专项勘察的必要性。对工程规模较小、场地地质条件简单或有工程经验的地区,可合并勘察阶段或直接进行详细勘察。4.3本条提出了城市排水深隧岩土工程勘察原则性要求。城市排水深隧道特点是埋置深度大、线路长,跨多个地貌单元,采用施工工法会因地质条件选择,制定勘察方案和分析评价应充分考虑这些特点,考虑到我省地质条件差异性很大特点,勘察时要重视本地区的经验,因地制宜布置勘察方案和进行分析评价,针对性的勘察手段才是提供真实准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重要支撑。4.6除条文的考虑因素以外,深层排水系统的设计大多遵循尽量减少房屋拆迁、管线迁移和施工时对地面建筑物、地面交通及市民的影响。努力做到方便市民,节省工程投资。地面建(构)筑物应体现现代建筑的特点和时代气息,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减少对城市景观的影响。4.7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是保证隧道施工安全的重要环节和重要技术手段,故将它列为隧道施工的必要工序。当施工进度与超前地质预报发生矛盾时,施工要为超前地质预报让路,以避免盲目施工,确保超前地质预报工作的实施,并起到指导施工的作用。对隧道地质复杂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地段采取不同的预报方法,益于抓住重点,增强针对性,集中优势资源,提高预报准确性;一般地段可减少采用的预报手段,可节省有限的地质预报资源。针对不同地段地质情况和预报目的,进行必要的技术经济比选,选择针对性、适用性强的方法和设备,采用一种或几种方法的合理组合,以求达到预报准确、费用低、占用时间短。4.10深层排水隧道工程的构筑物,如竖井、提升泵房涉及到深基坑开挖、沉井下沉等作业;排水隧道涉及到盾构、矿山法等工艺,作业风险高。因此,针对复杂项目的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方案、施工工艺可应用BIM技术进行模拟分析、技术核算和优化设计,识别危险源和质量控制难点,提高方案设计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并进行可视化技术交底。4.13本条指出可通过综合智能物联信息平台,实时掌握排水深隧系统中的水质指标数据、工艺环节和机电设备运行情况;监测隧道环境参数和安全健康等数据,及时预警。结合视频安防及智能化信息系统,对整个系统全局管控调度,实现科学调度管理。5工程勘察5.1一般规定5.1.1城市排水深隧工程的主体结构部份重要性等级为一级,按照CJJ56的规定划分沿线场地复杂程度等级及岩土条件复杂程度等级,根据GB50307的规定确定工程周边环境风险等级。城市排水深隧主要功能帮助降低河道洪水水位,减少城市街区内涝及紧急防洪通道,是城市重要的市政基础设施,破坏后果很严重,其主体结构部份为重要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一级。5.1.2城市和工业区,一般已经积累大量工程勘察资料,可行性研究阶段勘察可以收集资料为主,当深隧线路的平面位置已确定,可直接进行详细勘察。深层排水隧道作为重要构筑物,若短时间内不易查明复杂的岩土工程问题,并作出明确的评价,仍宜分阶段进行。5.1.7城市排水深隧工程地质调查和测绘工作较为重要,通过工程地质测绘查明深层排水隧道沿线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结构、水文地质条件和不良地质作用,为评价隧道沿线稳定性和建筑适宜性提供资料,为布置物探和钻探工作提供依据,工程地质测绘对深层排水隧道勘察有事半功倍的作用。根据城市排水深隧的掘进工法的特点,工程勘察的勘探点不宜布置在隧道区域内或隧道中央,应布置在隧道外侧一定距离,以防止因钻孔封堵不严漏水、钻具遗留孔内等因素影响隧道施工。隧道围岩分级方法很多,都是国家标准,各有特点,各有用途,本文件推荐盾构法按CJJ56中附录C划分,矿山法按GB50487的规定执行。5.1.10勘察钻孔完成后应认真做好回填封孔工作,确保深层排水隧道施工安全。钻孔完成后应立即回填封孔,即钻一孔封一孔,封孔回填材料,按地质土层,原则上规定“以砂还砂,以土还土”。砂层用59

65DB42/T1922—2022粗砂,粘性土地层用直径1.5cm~2.5cm的风干粘性土泥球,粘性土球所用的粘土,含粘土粒大于30%,塑性指数应大于17。当深层排水隧道勘察钻孔经过江河堤防范围,钻孔封填应按《湖北省河道管理范围内钻探及钻孔封堵管理规定》(鄂水利堤函(2013)026号),武汉市还应按《工程钻探封孔技术导则》(武汉市城乡建设委2017年9月4日)执行。5.2可行性研究勘察5.2.1深层排水隧道工程主体在可行性研究阶段,通过搜集资料、现场踏勘,对拟选定的方案的适宜性做出评价,选择合适的隧道口和隧道址,对科学决策与设计工作十分必要。5.4详细勘察5.4.2详勘阶段应重点对竖井和隧道沿线地震效应评价,建筑抗震设防分类和设防标准,地震影响评价等内容应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和《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SL203执行。5.4.3若条件不容许,亦可在专项勘察阶段进行孔间地震CT或孔间电磁波CT等测试。5.4.5勘探点间距宜结合隧道施工工法布置工作:1深层排水隧道竖井、隧道口等构筑物与基坑工程相同,竖井多采用的地下连续墙、排桩+止水帷幕等工法,对于竖井等构筑物的勘察在DB42169、DB42/T159、DB42/242等均有明确规定,本表主要规定了隧道沿线主体部份的工法时的钻孔间距;2深层排水隧道主体工程因隧道埋深大,多采用盾构法施工,主要是因为随着我国重型机械制造能力的提升,盾构机的掘进能力的大幅提升,深层排水隧道的埋深也是因为我国在地下空间的设备能力和施工能的提升而不断拓展其功能;3对于山岭隧道勘探点间距结合物探手段可适当放宽,参照DB42/T169的9.3.4有关要求执行。4城市居民密集区,若勘察方案的设计勘察点位受到影响,无法在原位施钻或钻孔偏移时较大时,应确保勘察精度,必要时应补充勘察。6总体及工艺设计6.1一般规定6.1.2排水深隧可以是单一功能也可以为多功能,当随着城市基础建设的发展,深层排水隧道的功能(经充分论证后)可以在运行期中适当调整。6.1.8深层排水隧道系统输送的介质通常有雨水、污水(合流区截流污水)、初期雨水等,往往都要考虑防腐设计。6.2总体设计6.2.1平面设计6.2.1.1关于排水深隧系统的组成及功能设置一般如下考虑:1关于排水深隧系统的组成部分:a)武汉大东湖污水转输深隧系统主要包括:主隧及支隧系统、地表完善系统(泵站、预处理站及地表管道系统)及自动化监测系统3个部分组成;该系统主要功能是跨区转输城市污水进行集中处理。b)深圳市前海—南山排水深隧系统工程主要包括:泵站工程、深隧工程(主隧工程)、进水接驳工程(结合井、通风竖井、进水接驳工程)及初期雨水转输专管工程;该系统主要功能是解决合流制溢流污染、初期雨水调蓄及排洪(涝)通道,属复合功能深层排水隧道。60

66DB42/T1922—2022c)伦敦泰晤士河深隧系统主要由主隧道、竖井、排水泵组、通风设施、排泥设施5部分组成。该系统主要是解决合流制城区雨季溢流污染,改善河道水质。d)东京江户川深层排水隧道系统主要由主隧道、竖井、调蓄池、排水泵组、通风设施等组成。该系统主要功能是流域内引流排洪,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需要说明的是,无论何种功能和构成,深层排水隧道系统各组成部分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需要针对各种可能的典型运行工况,研究各环节可能出现的不利现象及其相互影响。为从系统上优化隧道方案,而对重大工程或复杂工程采用物模试验对研究大有裨益。2关于深层排水隧道系统通风排气的要求。保证隧道系统内有毒、可燃气体浓度值在安全范围,并保障运维的需求。6.2.1.4竖井的设置主要是将介质水流从浅层转输系统输送至深层隧道系统。6.3工艺设计6.3.1设计流量与规模6.3.1.4本条文为关于预处理设施设计流量的要求合流制排水系统预处理构筑物的处理能力,除满足有关规范规定外,宜考虑远期合流系统提高截流倍数后的容量。雨污分流不彻底及短时间难以改建的地区,深隧泵站应设置污水截流(或调蓄)设施,截流倍数宜取2~5。6.3.2隧道工艺设计6.3.2.2城市排水深隧工艺设计要求主要出于以下考虑:1按照目前已运行深层排水隧道经验,重力流隧道有调蓄空间,压力流隧道更节能。污水输送隧道可采用重力流或压力流;雨洪排放隧道和合流调蓄隧道可采用重力、压力复合运行;隧道排水系统应采用数学模型评价不同边界条件下相关水力参数和气流状态。2为了尽量减少淤积,需要对隧道进行防淤设计,包括最小流速、坡降等。最小设计流速的规定是保证隧道运维安全,减少淤积风险,应根据进水水质和预处理程度和运维条件综合确定,宜结合相关实验数据校核最小流速。当隧道无法满足最小设计流速要求时,宜设补水冲洗设施,并保证可靠、足量水源。3根据香港、武汉污水隧道的经验,在连续压力流下的最小流速应大于0.65m/s。4隧道坡度影响系统埋深和流态。压力流深隧原则上无物理坡度要求,可结合系统排气、维护和排空等因素综合考虑。重力流深隧需考虑瞬态浪涌对系统防腐等结构安全的影响。5竖井间距宜根据检修方法、排气条件等具体情况确定。6排水深隧的腐蚀来源不仅包括内部转输水体,还涉及外部地下水,因此深隧防腐的前提应是明确进水水质指标和保证结构防渗。目前,国内外排水隧道大多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防水、防腐。未来随着新材料技术发展,可采取不同防腐方式,但仍需满足使用年限要求。6.3.3竖井设计6.3.3.1竖井设计应能有效消除水流的动能及势能,去除水流夹带的空气;应满足施工及运行期间机械吊装、出渣及相关运维功能。竖井设计应考虑入流量的变化、气流释放、水锤及井底部影响等因素,需要采用水力模型进行模拟分析。61

67DB42/T1922—2022图1折板式竖井构造示意图及CFD水力模型分析图6.3.4预处理系统设计6.3.4.1城市排水深隧预处理系统的分类主要基于功能考虑,因此在设计要求上有如下情形需要考虑:1预处理系统的目的是为了保证隧道稳定运行和减少隧道风险,设计前应明确进水水质指标是否对隧道产生影响。雨水隧道有条件情况下,可设置检修维护通道,但仍应采取多级格栅等措施减少维护频率和清淤量。污水隧道若无条件清空维护,应设沉砂池等预处理设施拦截措施;2流量控制包括两方面:一方面保证进入深隧系统水量可控。另一方面保障预处理安全,防止地下系统淹水引起的安全事故。进水量变化较大的预处理设施可利用调蓄池缓冲,也可利用进水井设置速闭措施和应急排水泵站,将进水临时排放至附近河道。3针对深隧运行特点,水泵、格栅等关键核心设备应保证检修调度不影响正常运行。雨水提升泵可根据重要性设置备用泵,污水和合流提升泵应设置备用泵。流量、水位控制的闸门应保障密封止水。6.3.5深隧泵站设计6.3.5.4除本条文外,对城市排水深隧泵站布置形式的常规技术要求还补充如下:1水泵机组常用泵型如干式离心蜗壳泵、斜流泵、潜水泵等;2水泵与配套电机的连接方式通常为长轴连接和短轴连接,具体形式应结合泵型、竖向空间、通风、冷却等因素确定;3深层排水隧道泵站进出水系统采用三维流动数值计算模拟分析,并重点对液面、旋涡、运行水位及运行工况进行模拟验证,优化进水流道尺寸及进口倒角的设置,避免水力旋涡、分流及气泡产生;4隧道泵站水泵主机单机功率高且位于地下封闭空间,宜进行振动风险及降噪模拟分析,通过模态分析计算出其固有频率和振型,防止结构共振的产生和降低地下空间的噪音叠加影响。结合深层排水隧道泵站的水泵选型进行水锤和设计工况过渡过程的数值模拟计算和分析,重点计算、分析最大水锤压力、最低负压、水泵最大倒转转速、最大倒泄流量、最大转矩等最不利工作参数以及正常开、停机情况下的水头包络线、压力包络线等参数,并在计算分析的基础上优化措施。6.3.5.5除本条文外,城市排水深隧泵站配置的常规技术要求还有如下情形:62

68DB42/T1922—20221选用水泵须满足设计流量和扬程区间的要求,日常运行工况需在水泵的高效区间内;水泵需保证在设计运行区间内能安全、稳定、高效地运行;因水泵功率较大,需选择能高效运行的水泵;污水提升泵宜选择三片叶轮的离心泵,不但能提高过流通径还能使水泵停机工况下拥有较好的反转特性;2合理设置水泵出水构筑物,若2台以上水泵并联运行合用一根出水管时,应根据水泵特性曲线和管路工作特性曲线验算单台水泵运行工况,使之符合设计工况要求;3本条文规定了水泵吸水管、出水管的流速。具体设计时,水泵吸水、出水管道布置可结合模拟试验后确定;4水泵机组应结合深层排水隧道泵站布置进行物理模型试验及水泵反转特性试验,并在水泵设备出厂前进行整机性能测试。物理模型试验应在设备正式制造前,先期提供一定比例的模型泵进行物理模型试验,通过物理模型试验验证后,设备厂家宜根据试验结果优化后进行设备制造;5水泵应配备配套油路系统、电机绕组、轴承温升、电机振动检测以及在线检测系统,实现远程数据采集及监测。6.3.5.6城市排水深隧泵站进水、出水的常规技术要求如下:1泵房进水前端设置紧急事故(超越)排出口,应充分论证其可行性和安全性。污水深隧泵站和合流深隧泵站若设置事故排出口,应报有关部门批准;2深层排水隧道泵站进水可采用环形进水或中间进水,配水宜采用流道或管道方式,泵站进出水宜采用三维流动数值模拟水力分析,并进行水泵整个运行系统的物理模型试验;3为避免出水对河道及岸线的冲刷,出水口流速宜小于0.5m/s;4当2台或2台以上水泵合用一根出水管时,每台水泵的出水管上均应设置检修阀(闸阀),并在检修阀和水泵之间设置止回阀。当水泵出水管与压力管或压力井相连时,出水管上必须安装止回阀和检修阀(闸阀)。雨水泵房的出水管出口末端宜设防倒流装置;5深层排水隧道泵站若出水直接排入水体,则应与排入水体的防洪排涝水位相结合后确定泵站出水水位;若出水直接排入后续处理构筑物则应结合后续处理工艺配水的水位要求,合理的设置出水池水位;6泵站出水直接排入水体时,需要保持一定的防洪安全距离,出水池需要与排放水体的地形、地貌、水位结合进行设置。排水出口应进行防洪影响专项论证,尤其涉及江、河等重点水体,其排水出口的具体设置要求应经相关职能部门审批后实施。6.4附属工程6.4.6排水深隧标识6.4.6.1排水深隧的地面标识和地下(内部空间)标识应是一个相互关联统一、方便养护管理的系统。尤其是排水深隧的地下(内部空间)标识应满足运输交通、安全组织、应急救援的需求。7结构设计7.1一般规定7.1.2本条文中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包括对结构构件的承载力计算、结构整体性验算;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应包括对需要控制变形的结构构件的变形验算、使用上要求允许出现裂缝的抗裂度验算与裂缝宽度的验算等。7.1.4竖井、隧道等深层排水隧道结构应加强抗震措施,即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提高一度抗震措施;当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抗震措施应进行专题研究。63

69DB42/T1922—20227.1.5环境作用等级根据GB/T50476与GB/T50046的有关规定来划定;裂缝控制等级的划分应符合GB50010的规定。7.2荷载7.2.1参照GB50909的相关要求,地震作用按GB18306规定的本地区抗震设防要求确定;对进行过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应采用经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批准的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确定,但不应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要求确定的地震作用。7.2.3对可能出现的最高和最低水位,对地表水位宜按1%频率统计分析确定;对地下水应综合考虑近期内变化及构筑物设计基准期内可能的发展趋势。当取最高水位时,相应的准永久值系数对地表水可取常年洪水位与最高水位的比值,对地下水可取平均水位与最高水位的比值。7.2.8当对构件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预加应力为不利作用时,由钢筋松弛和混凝土收缩、徐变引起的应力损失不应扣除。7.3隧道7.3.1工程材料7.3.1.1钢承口细部尺寸和制作可参考JC/T640标准中附录的有关规定。7.4竖井7.4.2经过现场实践发现:在结构的平面转角及与顶板、底板的交接处增设腋角,能够提高结构的抗剪能力、稳定性和安全性。7.4.3竖井结构如采用竖筋为主筋,则接头过多,且根据竖井施工特点接头多在一个截面上,造成结构不安全,因此本条文建议水平筋为主筋,竖向钢筋需按照构造要求配置。7.4.11本条引自SY/T6884的有关规定,圆形竖井内力计算可参照GB50014的有关规定执行,必要时可按三维结构进行计算。7.5深隧泵站7.5.2泵房底板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为防止泵站上浮,泵房底板应采用钢筋混凝土,可预制或在现场基坑直接浇筑。泵房主体底板的形状应根据泵房基坑支护形式和泵房安装的要求确定,宜采用和基坑底部相同形状的底部;2在地下水位较高或暴雨频发的区域,存在泵站上浮的风险。根据泵站的深度,设计适合尺寸的钢筋混凝土底板抗浮。抗浮计算应按照GB50069的相关计算方式,Kw按照JGJ476有关规定取值1.1。在缺乏地下水水位资料时,为保证泵站的安全性,假设地下水水位高至地面;3在经济许可的条件下,为防止地基不均匀沉降,多井筒泵房主体和泵房主体前后端构筑物,宜采用同一个底板。否则,应采取有效措施避免不同底板不均匀沉降后对连接管路的不良影响。7.5.4关于泵站基坑施工的规定:基坑开挖的顺序、方法应符合设计要求,并遵循“对称平衡、分层分段(块)、限时挖土、限时支撑”的原则。泵站的基坑排水可采用明沟排水或井点降水。明沟排水可用于排除地表水或土质坚实,土层渗透系数较小,地下水位低、水量较少、降水深度在5m以内的基坑排水。采取明沟排水施工时,应保证基坑边坡的稳定和地基不被扰动。当边坡岩土出现裂痕、沉降失稳等征兆时,必须立刻停止开挖,进行加固、削坡等处理。井点降水应使地下水位降至基坑地面以下不小于0.5m;对软土地基的水位降低深度宜适当加大。设有支撑的基坑,应遵循“开槽支撑、先撑后挖、分层开挖和严禁超挖”的原则开挖。64

70DB42/T1922—20227.5.5泵房底板、进出水流道、机墩、排架、吊车梁等主要结构,严格地说均属空间结构,本应按三维结构进行设计,但是这样做计算工作量很大;同时只要满足了工程实际要求地精度,过于精确的计算亦无必要。因此,对上述各主要结构,均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简化为按二维结构进行计算。只是在有必要且条件许可时,才按三维结构进行计算。7.5.6当主泵房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且机组台数较多,泵房结构长度较长时,为了防止和减少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温度变化和混凝土干缩等产生的裂缝,应设置永久变形缝(包括沉降缝、伸缩缝)。永久变形缝的间距应根据泵房结构形式、地基土质(岩性)、基地应力分布情况和当地气温条件等因素确定。根据我国部分泵站永久缝间距调研,泵站永久变形缝间距多在15m~30m之间,因此本规范规定土基上的永久变形缝间距不宜大于30m。最小缝距未作规定,但最好不小于15m。参照有关设计规范的规定及已建的泵站工程实践,本规范规定岩基上的永久变形缝间距不宜大于20m。7.5.7为了方便主泵房排架结构的设计和施工,并省掉排架柱的基础处理工程量,本规范规定排架宜等跨布置,立柱宜布置在隔墙或墩墙上。同时,为了避免地基不均匀沉降、温度变化和混凝土干缩对排架结构的影响,当泵房结构连同泵房底板设置永久变形缝时,排架柱应设置在缝的左、右侧,即排架横梁不应跨越永久变形缝。7.5.8截面尺寸一般不太大的抽水机组机墩,不难满足结构强度、刚度和稳定要求。但对扬程在100m以上的高扬程泵站,在进行机墩稳定计算时,应计入水泵启动时出水管水柱的推力,必要时应设置抗推移设施。7.5.9为了防止由于降水形成的岸坡径流对泵房基底造成冲刷,或对泵房基底防渗产生不利影响,可在泵房高水位岸坡上设置能拦截岸坡径流的通畅的自流排水沟和可靠的护坡。7.8防水防腐设计7.8.1防水设计7.8.2鉴于深层排水隧道结构的特殊性和重要性,需要在其设计基准期内满足不间断排污运行的要求,其衬砌结构发生变异或者劣化的可能性较大。因此,二次衬砌可能作为抵御外荷载和防水的最后一道防线,提高深隧结构在不可预料荷载作用下的可靠度。从结构受力角度来看,采用双层衬砌结构形式对提高结构安全性能比较有利。同时,结合双层衬砌无论在防水性能、还是防腐蚀性能相比单层衬砌均有较强的优势,能够比较明显地提高结构耐久性。因此,综合考虑结构受力、保护管片结构、使内表面光滑、增加结构耐久性等诸多因素,建议排水深隧工程采用盾构法施工时,优先采用二次衬砌双层衬砌结构形式。二衬厚度应结合管片厚度综合考虑,结合国内外既有工程案例与计算分析,当二衬厚度不小于250mm时,结构受力较为合理。鉴于近年来防腐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不断涌现,深层排水隧道防腐设计必然随之更新,除有专门的试验研究成果外,为确保安全,避免形成隐患,有必要通过专门的研究加以证实,或听取不同角度的意见进行充分论证。8施工要点8.2隧道施工8.2.2城市排水深隧工程采用盾构法施工时,盾构选型应充分考虑高外水压、长区间掘进给盾构主轴承密封、盾尾密封、开仓换刀带来的不利影响。8.3竖井施工8.3.5竖井结构采用特种模板施工在水工领域应用较为广泛,施工时可以参照DL/T5400的有关规定。65

71DB42/T1922—20228.4深隧泵站施工8.4.2本条文引自SL234中4.1.3条,永久伸缩缝止水设置形式、位置、尺寸及材料的品种规格等,均应符合设计要求。伸缩缝在保证结构强度的前提下,使接缝处形成相对薄弱的断面缝,通过有效的结构与防水设计确保伸缩缝既不渗水又能诱导混凝土的收缩变形产生在设缝位置,保证其他部位混凝土不开裂、少开裂。8.5预处理站施工8.5.2对于预处理站的施工,钢筋进场检验及钢筋加工、连接、安装等按GB50204的规定执行;预处理构筑物的混凝土结构施工按GB50666及GB55008的规定执行。9监测9.1一般规定9.1.1本条文指出了城市排水深隧工程施工阶段监测的目的。工程监测主要是为评价工程结构自身和周边环境安全提供必需的监测资料。9.1.2本条文对设计文件监控量测的编制内容作出规定。监测单位依据设计方的要求编制出合理的监测方案后,提交工程建设单位,建设单位应遵照建设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组织设计、监理、施工、监测等单位讨论审定监测方案。当深隧工程影响范围内有重要的市政、公用、供电、通讯、人防工程以及文物等时,还应组织有相关主管单位参加的协调会议,监测方案经协商一致后,监测工作方能正式开始。必要时,应根据有关部门的要求,编制专项监测方案。9.1.3城市排水深隧工程是一项高风险工程,施工工法不同、地质条件不同、环境条件不同,给工程带来的风险不同。工程监测方案编制之前,需要综合研究工程的风险特点,以及影响工程安全的重要工程部位和施工过程,并对关键部位、关键过程和关键时间提出监测重点,以确保监测方案的针对性。9.1.4本条文对监测信息的及时分析和异常情况及时报告提出了要求。很多工程安全事故是由于未预先发现或采取措施不及时造成的,由于工程安全隐患不能及时得到处理,致使其进一步导致安全事故,造成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应急抢险监测应根据现场风险发生的实际情况,针对风险控制要求在原监测方案的基础上补充监测项目或监测点,并加密监测频率。当采用人工监测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或存在现场监测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问题时可采用远程自动化实时监测手段。9.2监测项目9.2.1本条文对城市排水深隧工程监测对象进行明确,具体监测项目包含下列内容:1监测项目的监测数据变化是监测对象状态变化的重要表现形式,选择监测项目时,一般应选择能直接反映监测对象的位移、变形或受力状态的项目。当监测技术难度较大或受条件限制时,也可采用间接监测方法反映监测对象状态的变化情况。基坑、隧道工程施工对周围岩土体的扰动范围、扰动程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邻近基坑、隧道地段的岩土体受扰动程度最大,由近到远的影响程度越来越小。本规程将这一受施工扰动的范围称之为工程影响区,分为主要影响区、次要影响区和可能影响区。工程监测等级的划分有利于在监测设计工作量布置时更具针对性,突出重点,合理开展监测工作。根据现行相关规范、工程经验及相关研究成果,工程监测等级的确定需要考虑工程自身特点、周边环境条件和工程地质条件三大影响因素。66

72DB42/T1922—20222监测项目的选择既关系到工程的安全,也关系到监测费用的大小。盲目减少监测项目很可能因小失大,造成严重的工程事故和更大的经济损失,得不偿失;随意增加监测项目也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对于一个具体工程必须始终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在此前提下可以根据监测对象的特点、工程监测等级、工程影响分区、设计及施工的要求,有针对地选择监测项目。仪器监测项目一般分为应测、宜测、可测项目。应测项目是指施工过程中为保证工程支护结构、周边环境和周围岩土体的稳定以及施工安全应当进行日常监测的项目。在应测项目的基础上,考虑到部分监测项目由于监测费用较高或者难度大,此部分监测项目供有条件的监测方进行监测,该部分监测项目采用“宜测”;可测项目是指为了设计、施工和研究的特殊需要在局部地段或部位开展的监测项目。9.2.4监测项目控制值是工程施工过程中对工程自身及周边环境的安全状态或正常使用状态进行判断的重要依据,也是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及施工监测等工作的重要控制点。监测项目控制值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工程自身和周边环境的安全,对施工方法、监测手段的确定以及对施工工期和造价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合理地确定监测项目控制值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工程监测预警是实施监测的目的之一,是整个监测工作的核心,通过监测预警能够使相关单位对异常情况及时作出反应,采取相应措施,控制和避免工程自身和周边环境等安全事故的发生。工程监测预警需有一定的标准,并要按照不同的等级进行预警。监测设计是施工图设计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监测项目控制值和预警值是监测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控制工程自身结构和周边环境安全的重要标准。本条规定明确在施工图设计文件中应提出监测项目控制值和预警值,以满足工程支护结构安全及周边环境保护的要求。对于重要的建(构)筑物、桥梁、管线、既有轨道交通等环境对象控制值的确定,主要是在保证其正常使用状态和安全的前提下,分析研究其还能承受的变形量。这往往需要收集环境对象原有的相关工程资料,并通过现场现状调查与检测,进行评估后确定,最终还应符合相关单位的管理要求。设计方应根据工程地质特性和周边环境保护要求对支护结构的内力、变形进行必要的计算与分析,并结合当地的工程经验确定合适的监测预警值。10检验与验收10.1一般规定10.1.2排水深隧工程的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和检验批的划分和质量验收记录应根据工程建设目的、使用功能按国家现行相关标准执行。10.1.4检验批质量验收:1盾构隧道管片的几何尺寸验收应按CJJT164的规定执行;2根据CJJ/T164中第7章的有关规定,盾构管片的允许偏差应从严控制,管片各个测点的宽度、厚度检验结果均不得超过允许偏差,管片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的合格点率应不低于90%。10.2隧道10.2.2主控项目10.2.2.1盾构隧道管片拼装施工过程中应对隧道轴线和高程进行控制,管片拼装、隧道轴线和高程允许偏差应符合GB50446中市政隧道的有关规定。10.3竖井10.3.2主控项目67

73DB42/T1922—202210.3.2.1竖井结构渗漏水情况的量测与评价方法可参照GB50268附录中混凝土结构无压管道量测与评价方法的有关规定执行。10.5深层排水隧道功能性验收10.5.3一般项目10.5.3.2城市排水深隧深度一般在30m~60m,其水头压力可达到0.3MPa~0.6MPa,故带压运行的深层排水隧道应参照压力管道的有关规定进行水压试验,试验分为预试验和主试验阶段;试验合格的判定依据分为允许压力降值和允许渗水量值。11运行与维护11.3运行管理11.3.2不利工况通常包括下列几种情况:上游管网覆盖区域发生暴雨、管道破损、腐蚀性或易沉积性化学物质泄露、有毒有害物质泄露,管网检修、排污企业或单位排水异常,内部地面预处理站运行异常、隧道或预处理设施改造等情况。11.3.3因暴雨时管线超量运行、设施事故等原因,需应急排放水体前,应先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1平稳输送有助于干线整体运行安全,并可有效减少下游溢流的产生;在早晚用水高峰或暴雨阶段,通过污水干线和支线输送合理调度,确保末端污水厂进水量稳定。2深层排水隧道满水启动时应以小流量启动出流水泵,出流水泵运行稳定后逐步提升系统流量。应时刻观察竖井内的水位波动情况,避免溢流。3深层排水隧道的入流总水量应与出水总水量保持一致,满管排水隧道最大水量偏差宜控制在10%以内,不满管排水隧道最大水量偏差宜控制在30%以内。11.3.4设置水质监测项目主要是为了监测隧道入水水质,为后续污水厂提供水质数据并作为预警的手段。11.4维护与检修11.4.3功能性检测主要是对影响排水隧道过流能力,如沉积、结垢、障碍物等缺陷的检测;结构性检测主要是对影响隧道结构本体,如裂缝、破裂、变形、腐蚀、错口、起伏、脱节等缺陷的检测。11.5安全与应急11.5.3为保障城市排水深隧、预处理站、泵站的正常运行,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能够及时处理,宜建立以下应急预案:突发事件综合应急预案、突发环境事件综合应急预案、防汛排渍专项应急预案、治安综合治理专项应急预案、反恐专项应急预案、消防专项应急预案、停电突发事件专项应急预案、可燃气体突发事件专项应急预案、清淤中毒突发事件专项应急预案、污水漫溢突发事件专项应急预案、排水隧道冲洗专项应急预案。应当组织开展本单位的应急预案、应急知识、自救互救和避险逃生技能的培训活动,使有关人员了解应急预案内容,熟悉应急职责、应急处置程序和措施。应急培训的时间、地点、内容、师资、参加人员和考核结果等情况应当如实记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档案。68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