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2∕T 1887-2022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规程(湖北省)

DB42∕T 1887-2022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规程(湖北省)

ID:83097460

大小:1.36 MB

页数:75页

时间:2023-08-12

上传者:130****3912
DB42∕T 1887-2022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规程(湖北省)_第1页
DB42∕T 1887-2022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规程(湖北省)_第2页
DB42∕T 1887-2022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规程(湖北省)_第3页
DB42∕T 1887-2022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规程(湖北省)_第4页
DB42∕T 1887-2022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规程(湖北省)_第5页
DB42∕T 1887-2022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规程(湖北省)_第6页
DB42∕T 1887-2022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规程(湖北省)_第7页
DB42∕T 1887-2022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规程(湖北省)_第8页
DB42∕T 1887-2022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规程(湖北省)_第9页
DB42∕T 1887-2022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规程(湖北省)_第10页
资源描述:

《DB42∕T 1887-2022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规程(湖北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ICS93.010CCSP04DB42湖北省地方标准DB42/T1887—2022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规程Codeofpracticeforspongecityconstruction2022-06-28发布2022-11-01实施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合发布湖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1

2DB42/T1887-2022目次前言..................................................................................Ⅲ引言..................................................................................Ⅴ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基本规定............................................................................45设计................................................................................55.1城市道路.........................................................................55.2建筑与小区.......................................................................75.3绿地与广场......................................................................115.4城市水系........................................................................125.5单项海绵设施....................................................................145.6监测要点........................................................................226施工...............................................................................236.1下凹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236.2生态树池........................................................................246.3高位花坛........................................................................246.4植草沟..........................................................................256.5绿色屋顶........................................................................256.6透水铺装........................................................................276.7雨水湿地/湿塘...................................................................326.8雨水调蓄池......................................................................336.9附属设施........................................................................347质量检验与验收.....................................................................357.1一般规定........................................................................357.2海绵设施质量检验与验收标准.......................................................35附录A(资料性)海绵城市相关计算方法与参数..........................................47附录B(资料性)湖北省海绵城市建设常用植物推荐用表..................................51附录C(资料性)分项、分部、单位工程质量验收记录.....................................62I

3

4DB42/T1887-2022前言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文件由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提出并归口管理。本文件起草单位:武汉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省水利水电规划勘测设计院、武汉武钢绿色城市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武汉市海绵城市和综合管廊建设管理站、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武汉绿风科技工程有限公司、武汉长江环境工程有限公司、上海沪望建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吕锦刚、饶世雄、毛毅、李小风、石亚军、康丹、李静、李娜、曹利勇、蔡晓萌、李明、位文强、魏征、梁发、李尔、许银行、盛祥雪、邓波、肖峰、庄伟、温志宇、江山、范乐、宋必伟、张守城、李传志、梁瑾、曾晨、侯冰冰、张辉、黄云海、牟林森、郭亚琼、杨育清。本文件实施应用中的疑问,可咨询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系电话:027-68873088,邮箱:mail.hbszjt.net.cn。在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邮寄武汉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地址:武汉市汉口常青路40号,邮编:430023,电话:027-85603515)。III

5

6DB42/T1887-2022引言为指导湖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贯彻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完善湖北省海绵城市建设标准体系,提高海绵城市建设水平,根据湖北省市监局《关于下达2019度湖北省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鄂市监函〔2019〕232号)的要求,由武汉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有关单位共同编制完成。本文件总结了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城市武汉市的实践经验,结合湖北省各市(州)气象、水文、地形、土壤等自然特征编制完成。本文件分为7个章节,1至3章是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及术语和定义部分。第4章为基本规定。第5章为设计,针对城市道路、建筑与小区、绿地与广场、城市水系的设计流程及设计要点提出技术规定,并对单项海绵设施及监测要点提出设计要求。第6章为施工,对常用的海绵设施及其附属设施施工提出了要求。第7章为质量检验与验收,针对海绵设施提出了质量检验及验收标准。最后是3个资料性附录。V

7DB42/T1887-2022VI

8DB42/T1887-2022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规程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规定、设计、施工、质量检验与验收等。本文件适用于湖北省行政管辖区内各市(县)新建及改扩建的城市道路、建筑与小区、绿地与广场、城市水系等建设项目。本文件仅包含海绵城市源头建设部分,即低影响开发内容。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175通用硅酸盐水泥GB/T17639土工合成材料长丝纺粘针刺非织造土工布GB/T25993透水路面砖和透水路面板GB50014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5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50108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41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7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68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345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CJ/T340绿化种植土壤CJJ1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37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82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T135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CJJ/T188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CJJ/T190透水沥青路面技术规程JGJ155种植屋面工程技术规程NY/T1253植草砖SL/T231聚乙烯(PE)土工膜防渗工程技术规范3术语和定义1

9DB42/T1887-2022GB50014-2021、GB50400-2016、GB/T50513-2009、GB51174-2017、GB51222-2017、GB/T51345-2018等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海绵城市spongecity通过城市规划、建设的管控,从“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着手,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技术措施,统筹协调水量与水质、生态与安全、分布与集中、绿色与灰色、景观与功能、岸上与岸下、地上与地下等关系,有效控制城市降雨径流,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行为对原有自然水文特征和水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使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抵御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有利于达到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城市水资源、改善城市水环境、保障城市水安全、复兴城市水文化的多重目标。[来源:GB/T51345-2018,2.1.1]3.2低影响开发lowimpactdevelopment(LID)强调城镇开发应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其核心是基于源头控制和降低冲击负荷的理念,构建与自然相适应的排水系统,合理利用空间和采取相应措施削减暴雨径流产生的峰值和流量,延缓峰值流量出现时间,减少城镇面源污染。[来源:GB50014-2021,2.0.8]3.3城市道路urbanroad城市道路指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供各种车辆(无轨)和行人等通行的工程设施,一般由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及道路附属绿地等组成,包含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等。3.4建筑与小区buildingandsub-district包含城市(镇)内居住、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商业服务业设施、工业、物流仓储的开发建设区域,一般包括住宅小区、公共建筑、商业建筑及工业建筑等。3.5绿地与广场urbangreenspaceandsquare城市建设用地内各类绿地及广场的总称,包含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广场等公共开放空间用地等。3.6城市水系urbanwatersystem城市规划区内各种水体构成脉络相通系统的总称。[来源:GB/T50513-2009,2.0.1]3.7年径流总量控制率volumecaptureratioofannualrainfall通过自然与人工强化的渗透、滞蓄、净化等方式控制城市建设下垫面的降雨径流,得到控制的年均降雨量与年均降雨总量的比值。[来源:GB50014-2021,2.0.7]3.8径流污染runoffpollution通过降雨和地表径流冲刷,将大气和地表中的污染物带入受纳水体,使受纳水体遭受污染的现象,是城市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来源:GB50014-2021,2.0.6]3.92

10DB42/T1887-2022排水分区catchment指以地形地貌或排水管渠界定的地面径流雨水的集水或汇水范围。[来源:GB/T51345-2018,2.1.4]3.10滨水区waterfront在空间上与水体有紧密联系的城市建设用地的总称。[来源:GB/T50513-2009,2.0.6]3.11雨水调蓄stormwaterdetentionandretention雨水调节和储蓄的统称。雨水调节是指在降雨期间暂时储存一定量的雨水,削减向下游排放的雨水峰值流量、延长排放时间,达到削减峰值流量的目的。雨水储蓄指对径流雨水进行储存、滞留、沉淀、蓄渗或过滤以控制径流总量和峰值,实现径流污染控制和回收利用的目的。[来源:GB51174-2017,2.1.1]3.12海绵设施spongecityinfrastructure指具备“渗、滞、蓄、净、用、排”一种或多种功能,通过渗透、调蓄及净化等方式控制雨水径流的设施及附属构筑物,包含绿色设施与灰色设施。3.13绿色设施greeninfrastructure采用自然或人工模拟自然生态系统控制城市降雨径流的设施。[来源:GB/T51345-2018,2.1.6]3.14下垫面underlyingsurface降雨受水面的总称,包括屋面、地面、水面等。[来源:GB50400-2016,2.1.4]3.15断接disconnection指切断径流排放通道,将径流合理引导至绿地或生物滞留设施等海绵设施内,通过渗透、调蓄及净化溢流等方式控制雨水径流,促使雨水径流遵循自然水循环的规律。狭义的雨水断接常指屋面雨落管断接,广义的雨水断接还包括道路、停车场、广场等硬化不透水面雨水径流的断接。本文件除特殊说明外,均为狭义的雨水断接。3.16绿色屋顶greenroof在建筑物屋顶铺设种植土层并栽种植物,收集利用雨水、减少雨水径流的源头减排设施,又称种植屋面或屋顶绿化。[来源:GB51222-2017,2.1.16]3.17透水铺装perviouspavement由透水面层、基层、底基层等构成的地面铺装结构,能储存、渗透自身承接的降雨。[来源:GB50400-2016,2.1.15]3.18植草沟grassswale用于收集、输送、削减和净化雨水径流的表面覆盖植被的明渠。3

11DB42/T1887-2022[来源:GB51222-2017,2.1.15]3.19下凹式绿地sunkgreenbelt低于周边汇水地面或道路,且可用于渗透、滞蓄和净化雨水径流的绿地。用于源头减排时,主要功能为径流污染控制,兼有削减峰值流量的作用;用于排涝除险时,主要功能为削减峰值流量。[来源:GB51222-2017,2.1.18]3.20生物滞留设施bioretentionfacility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滞蓄、渗滤、净化径流雨水的设施。[来源:GB51222-2017,2.1.14]3.21高位花坛highpositionflowerbed高出地面的围合种植池,用于渗滞、转输雨水径流的设施,常用于建筑周边与屋面雨水管断接联合使用或广场高差衔接区域径流组织。3.22雨水湿地rain-fedwetland雨水湿地是一种人工浅沼泽系统,利用物理、水生植物及微生物等作用净化雨水。3.23湿塘wetpond以雨水作为主要补水水源的具有雨水调蓄和净化功能的水体。[来源:GB50400-2016,2.1.21]3.24溢流排水口overflowoutlet超过设施的体积控制能力,使降雨径流通过渗、滞、蓄等耦合效应达到饱和后溢流排放的附属构筑物。[来源:GB/T51345-2018,2.1.5]3.25初期雨水弃流设施initialrainwaterremovalequipment利用降雨量、雨水径流量控制初期径流排放量的设施。根据功能需要,可有自控弃流装置、渗透弃流装置、弃流池等。3.26渗管/渠infiltrationtrench具有渗透和转输功能的雨水管或雨水渠。[来源:GB/T50400-2016,2.1.17,有修改]3.27环保雨水口environmentfriendlygully一种用于处理面源污染的海绵设施,在小雨时能沉淀初期雨水,大雨时不影响雨水顺畅排放,实现截污环保功能的雨水口。4基本规定4.1湿塘、雨水湿地等大型海绵设施应配套设置警示标识及预警系统,预警系统应与海绵设施同步建设、同步验收;施工期间应根据施工需要,在施工人员活动区域设置警示标识及预警系统。4

12DB42/T1887-20224.2以渗透功能为主的海绵设施渗透面距离地下水位宜大于1.0m,渗透面从海绵设施竖向最低处计,设施底部渗透面距离地下水位小于1.0m的区域,应采取防止次生灾害发生的措施。4.3海绵设施内植物宜选择抗逆性强、耐粗放管养的植物,植物栽植应符合CJJ82的规定。4.4海绵设施内种植土宜为沙壤土,且肥力适中,种植土配置要求应符合CJ/T340的规定。4.5海绵设施施工时,应重点对设施规模、竖向、进水设施、溢流排水口、防渗、水土保持、安全等关键环节进行控制。4.6海绵设施所用原材料、半成品、构(配)件、设备等,进入施工现场时应进行进场复检。4.7海绵设施施工时,转折点、交叉点和变坡点宜增加竖向控制点并确定其高程,加大竖向控制的精细度。4.8施工过程中应进行海绵设施成品保护。4.9建设项目如有海绵城市监测系统的,所需安装的监测设备应按设计要求与建设项目同步安装调试,同步验收。4.10施工质量验收应在施工单位自检合格基础上,按检验批、分项工程、分部(子分部)工程、单位(子单位)工程的顺序进行验收,并进行记录备档。4.11工程竣工验收报告中,应写明海绵城市相关工程措施的落实情况,提交备案机关。5设计5.1城市道路5.1.1设计流程__►!

13DB42/T1887-20225.1.1.2确定城市道路功能及目标根据相关道路上位规划,兼顾和协调道路、景观、排水各自的功能需求,按照道路等级、功能定位、交通特性,综合考虑各种控制条件,初步确定断面布置、路面结构形式,道路纵坡、横坡等方案。5.1.1.3确定海绵城市控制目标及指标依据道路总体方案、道路上位规划,识别海绵城市建设需求及侧重点;结合当地海绵城市建设对道路的要求,确定设计目标及指标。改扩建道路应结合渍水点改造、雨污混错接改造(排水体制为分流区)等工程建设明确海绵城市各项建设指标。5.1.1.4竖向设计及路面径流分析计算根据5.1.1.2步骤初步确定的道路纵坡、横坡方向,协调道路功能需求,分析道路的径流流向、集水点、汇水区面积等,最终确定道路纵坡及横坡设计,并分区进行径流分析计算。5.1.1.5技术选择、确定设施规模新建道路根据5.1.1.3步骤确定的海绵城市设计目标和指标要求,选择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措施,并结合绿化带宽度、面积及市政管线的布设位置,确定海绵设施位置和规模。改扩建道路根据5.1.1.3步骤确定的海绵城市设计目标和控制指标要求,以及与渍水点改造、雨污分流改造等工程的衔接关系,结合现状市政管线的敷设情况、现状绿化种植情况选择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措施,确定海绵设施位置和规模。5.1.1.6方案比选及经济分析根据选择的海绵设施,进行道路的平面与竖向详细设计,提出总体设计方案,宜进行方案比选及经济分析,提出推荐设计方案。5.1.1.7详细海绵设施设计根据最终确定的设计方案,进行详细的平面设计、竖向设计、单项海绵设施设计以及各系统衔接设计。5.1.2道路工程海绵城市设计要点5.1.2.1道路横断面形式,宜根据道路等级、功能定位、交通特性等要求,采用高绿化率的横断面形式。5.1.2.2道路横坡方向应根据路面宽度、路面类型、纵坡、红线外海绵设施具体布置确定。单幅路应根据道路宽度采用单面坡或双向路拱横坡,多幅路应采用由道路中线向两侧的双向路拱横坡,人行道宜坡向设有海绵设施的绿化带。5.1.2.3城市道路的交通等级为特重、重和中等交通时,机动车道路面结构不宜采用透水铺装路面。5.1.2.4非机动车专用道、非机动车道与车行道共板时不宜采用透水铺装,与人行道共板时可采用透水铺装,人行道宜采用透水铺装。5.1.2.5城市道路海绵设施布置应采取防渗措施。5.1.2.6地面停车场宜采用生态停车位,绿地区域宜采用生物滞留设施等海绵设施。5.1.2.7综合考虑雨水收集利用的道路,路面结构设计应满足透水性的要求,并应符合CJJ/T188、CJJ/T190和CJJ/T135的规定。6

14DB42/T1887-20225.1.3排水工程设计要点5.1.3.1布置有海绵设施的城市道路下雨水管渠、下穿通道处排水泵站及高架桥落水管等排水设施的设计重现期、径流系数等设计参数应依据GB50014选取。5.1.3.2城市道路绿化带内的海绵设施纵向坡度宜大于0.3%,宜与道路同坡向;当纵向坡度大于1%时宜采取设置挡水堰等消能措施。5.1.3.3透水铺装采用半透水铺装结构时,透水基层应采用渗排管(板)或排水盲沟等方式接入排水管道,管径应按设计重现期下的径流量计算确定。5.1.3.4道路交叉口、公交站台等地面径流无法引入绿化带海绵设施的区域应在道路低点设置雨水口,并与排水管道衔接。5.1.3.5车行道立缘石宜采用开口(孔)等方式将路面径流导入海绵设施,开口(孔)尺寸及间距应根据径流量计算确定,开口下缘宜与路面平接或降低2cm~5cm。开口(孔)过流能力应按排水管道设计重现期下的径流量计算确定。5.1.3.6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的径流雨水进入绿化带内海绵设施前宜设置弃流池等截流设施。截流设施的容积可根据路面汇水面积内截流水量确定,可按公式(1)计算。截流设施的深度不宜大于1m,且宜加设篦面。W10F····················································(1)i式中:Wi——截流量(m3);δ——初期径流厚度(mm),当无资料时,可采用4mm~8mm;F——汇水面积(hm2)。5.1.3.7截流设施周围宜散铺卵石,卵石顶面宜与绿化种植面或截流设施顶面相平。5.1.3.8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汇水面积大的区域汇入生物滞留设施等海绵设施的,宜设置溢流排水口。5.1.3.9滨水城市道路与水体之间宜设置生物滞留设施、雨水湿地等海绵设施。5.1.3.10城市道路穿越水源保护区或其他水质要求较高的水域时,宜布置初期雨水截流设施或对雨水径流污染具有净化功能的海绵设施。5.1.3.11作为超标行泄通道的道路宜考虑地表径流的有效超越路线。5.1.4绿化工程设计要点5.1.4.1道路绿化带内宜采用下凹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植草沟等海绵设施。城市立交等区域可依据径流的实际情况采用生物滞留设施、湿塘等海绵设施。5.1.4.2城市道路应优先选用连续绿化带或者多个树池集中连续的布置形式。5.1.4.3道路绿化带内海绵设施宜通过微地形、木桩、石笼等措施和景观绿化功能协调。5.1.4.4道路绿化带宜考虑进水口、截流设施与溢流排水口的竖向关系及连通性。5.1.4.5无法在绿化带外对溢流排水口等附属设施进行清掏维护时,宜设置与截流设施、溢流设施等相连接的汀步。5.1.4.6改造道路保留大量落浆果的植物时,植物垂直投影区不宜采用面层透水的铺装。5.2建筑与小区5.2.1设计流程建筑与小区海绵城市设计宜按图2所示流程进行。7

15DB42/T1887-2022竖向分析建设条件及问题分析汇水区划分海绵城市设计目标确定海绵设施选择海绵城市总体方案设计系统衔接设计海绵设施详细设计方案比选设计目标及指标校核规模计算设施规模确定图2建筑与小区海绵城市设计流程图5.2.1.1建设条件及问题分析建筑与小区设计应勘察建设区域现场,分析项目所处位置、排水管线衔接关系等,改扩建项目应分析存在问题和源头海绵设施实施条件,宜按下列规定进行。a)在项目规划设计条件确定后应进行建设条件分析。常用的基础建设条件分析信息可参照表1。表1建筑与小区设计常用的基础建设条件分析表建设条件(基础信息)用途新建项目或改扩建项目确定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项目用地类别确定年径流总量控制、峰值径流控制目标项目所处位置确定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项目排水受纳水体水质确定面源污染削减目标项目场地市政排水管网走向和标高划分排水分区项目用地面积论证设施规模项目绿地率(绿化面积)选用海绵设施、论证规模建筑屋顶面积估算值选用海绵设施场地硬质铺装面积估算值选用海绵设施绿色建筑设计关于海绵设施和节水的要求选用海绵设施b)改扩建项目应进行现场调研,分析排水设施、停车位、绿化等相关现状情况,结合老旧小区改造、雨污分流改造及渍水点改造等项目实际情况同步开展海绵城市设计。5.2.1.2设计目标确定项目设计目标应满足该项目规划方案对应指标,并符合当地海绵城市规划及相关文件规定的控制性和引导性指标的要求。改扩建项目在满足基本技术指标的前提下,应结合项目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项目权属单位需求,以问题为导向确定设计目标。8

16DB42/T1887-20225.2.1.3海绵城市总体方案设计结合建筑与小区整体设计,提出海绵城市总体设计方案,宜进行方案比选及经济分析,提出推荐设计方案。主要设计内容为排水分区的划分、海绵设施布局等,宜按下列规定进行。a)排水分区的划分与小区路网方案的制定应综合分析,宜考虑道路网格内布置海绵设施的可能性;排水分区的分界线宜为道路的中线或广场脊线;每个排水分区内海绵设施的布置宜均匀。在设计径流控制标准下的径流量应与海绵设施有效容积相匹配。b)海绵设施选型与布置,应结合规划要求、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技术标准规范和项目的特点综合考虑。在初步确定海绵设施时,可优先选用下凹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透水铺装,并应与绿色建筑设计策划对接;有重污染风险的区域不应建设雨水入渗设施;因场地限制,布置下凹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等海绵设施后,仍无法达到海绵技术控制性指标时,可考虑雨水调蓄池、雨水罐等存储设施。c)根据划定的排水分区和项目确定的技术指标要求,计算海绵设施的规模。对技术指标达标性和海绵设施规模反复调整验算,直至满足设计目标要求。相关计算参数与方法参见附录A。5.2.1.4海绵设施详细设计根据确定的总体方案及规模计算结果,开展海绵设施详细设计,主要设计内容宜按下列规定进行。a)总图设计:在总图设计文件中表述海绵设施总体布局及系统衔接等设计内容,并依据各地海绵城市具体要求编制相关图表。b)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文件中表述设计所采用的与建筑单体设计相关的海绵设施,如绿色屋顶,用于调蓄和雨水利用的雨水调蓄池、雨水罐等,地下室顶板的排水设施和覆土要求等。c)给水排水设计:除室外排水管网设计外,应包括海绵设施进水及溢流排水口、植草沟等转输设施以及海绵设施与排水管网系统衔接的管渠。d)景观园林设计:根据土建工程设计成果,开展景观园林设计,包括下凹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等绿色海绵设施构造设计和植物设计。设计过程中,应落实报规文件中各项海绵指标完成值要求。若由于场地条件限制无法完成或完成难度较大时,应会同总图、建筑、给排水等专业对土建工程设计成果提出设计变更,并在调整后的土建工程设计成果下开展景观园林设计。5.2.1.5设计目标及指标校核对最终确定的设计方案及海绵设施设计,应进行有效容积对应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目标复核,有条件的宜采用模型模拟复核。5.2.2场地设计要点5.2.2.1场地布局应充分利用场地起伏地势,并结合景观绿化设计,合理进行竖向设计及场地内海绵设施的布置。5.2.2.2场地竖向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a)充分利用场地既有竖向高差条件,组织收集雨水,设计合理的径流路径;b)地面坡度宜综合汇流要求、场地功能和地面材质等因素确定;c)应统筹考虑自身和外部雨水径流对于建设场地的影响;d)场地中的低洼区域,宜注明最低点标高、汇水区范围及超标雨水出路。5.2.2.3宜优先采用绿色屋顶、生物滞留设施、下凹式绿地、植草沟等绿色设施;必要时,可选用雨水调蓄池等灰色设施;具备开阔空间条件的,可设置雨水湿地、调节塘等海绵设施。5.2.2.4当有雨水回用需求时,宜设置调蓄池,并根据雨水水质和回用的不同用途,配套相应的雨水净化或处理设施。9

17DB42/T1887-20225.2.2.5道路、停车场、广场和庭院等硬化区域宜坡向绿地,并设置合理的导流及汇流措施。5.2.2.6道路两侧、广场等硬化区域与绿地衔接处,宜采用植草沟、渗渠等地表排水形式。5.2.2.7绿化区域宜低于道路、广场和庭院等硬化区域,宜根据整体竖向设计设置下凹式绿地或局部设置生物滞留设施、高位花坛等海绵设施。5.2.2.8景观水体和低洼地宜具有雨水储存或调节功能,可建设集雨水调蓄、水体净化和生态景观为一体的多功能复合型海绵设施。5.2.2.9埋地雨水调蓄池外壁与建筑物基础边缘净距不应小于3m;以渗透功能为主的海绵设施距建筑物基础边缘不应小于5m,不足5m且需设置海绵设施的,应在建筑基础侧采取防渗措施。5.2.3建筑工程设计要点5.2.3.1建筑本体海绵设施类型应根据建筑具体特点及其海绵城市建设控制性指标确定。5.2.3.2建筑本体应优先选择对径流雨水水质无影响或影响较小的屋面及外装饰材料。5.2.3.3建筑采用绿色屋顶的,屋顶工程结构设计时应计算种植荷载。简单式种植屋面荷载不应小于1.0kN/m2,花园式种植屋面荷载不应小于3.0kN/m2,均应纳入屋面结构永久荷载。5.2.3.4采用绿色屋顶的屋面,宜为平屋顶或坡度≤27%的坡屋顶。5.2.3.5采用铺石子的软化屋面,坡度宜≤10%;可与绿色屋顶搭配。5.2.3.6屋顶排水宜经立管断接与场地海绵设施、收集回用设施衔接。5.2.3.7地下室顶板顶部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a)地下室顶板顶部设置下凹式绿地等绿色海绵设施时,覆土厚度不宜小于1.0m,并设置排水层;b)当采用反梁结构或坡度不足时,应设置渗排水管或采用陶粒、级配碎石等渗排水构造措施;c)地下室顶板面积较大而放坡(找坡)有困难时,应分区设置雨水口、盲沟等内排水及雨水收集装置;d)地下室顶板采用防护虹吸排水收集系统时,可取消隔离层、保护层、找坡层。5.2.3.8当既有建筑屋面改造为绿色屋顶时,应符合下列规定:a)应在改造前检测鉴定既有屋面的结构安全性能和防水性能;b)既有建筑屋面宜选用轻质种植土和地被植物,宜采用草坪或容器种植。5.2.4排水工程设计要点5.2.4.1建筑与小区内的雨水管渠及排水设施的设计重现期、径流系数等设计参数应依据GB50014选取。5.2.4.2屋面雨水收集系统设计应符合GB50015、GB50400的规定。5.2.4.3多层房屋建筑的屋面雨水管宜断接,雨水管断接处,应采用消能防冲刷措施,并进行水力计算复核,常用措施包括铺设鹅卵石、设置消能池等。对于既有建筑小区,雨水管断接时,不应将雨污合流或混流管道断接入海绵设施。5.2.4.4建筑底部用于承接及储存屋面雨水的海绵设施,可结合具体情况,选用雨水罐、调蓄池等设施。5.2.4.5当采用雨水收集回用系统时,应符合下列规定:a)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宜结合绿色建筑的节水要求进行设计;b)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应优先收集屋面雨水,不宜收集机动车道路等污染严重的下垫面径流;c)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应采用初期雨水弃流设施、生态净化设施进行预处理,弃流雨水宜排入市政污水管;当采用下凹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等进行预处理时,储存雨水的有效储水容积应不小于初期径流弃流量;当采用植草沟、渗渠等进行预处理时,停留时间内的径流应不小于初期径流弃流量;10

18DB42/T1887-2022d)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宜根据用途设置水质净化设施,净化工艺应根据水量平衡计算、收集回用水质要求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e)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宜设置冲洗设施;f)雨水回用系统应设置备用水源,并能自动切换;g)雨水设计回用系统应采取防误接误饮误用措施,管道应按设计要求涂色或标识;当管网上设有取水口时,应设锁具;h)雨水处理设施运行宜具备自动控制功能,应对主要控制指标(水位、流量、水质等)进行监测,宜采用在线监测设备。5.2.4.6当雨水收集回用时,屋面及场地径流雨水的集中入口前端,宜设置初期雨水弃流设施,并符合下列规定:a)弃流设施所服务的各雨水斗至该设施的管道长度宜相近;b)弃流设施宜设于首层室外,且宜靠近雨水蓄水池;当弃流设施必须设在室内时,应为密闭形式;c)当雨水蓄水池设在室外时,弃流设施不宜设在室内。5.2.5绿化工程设计要点5.2.5.1建筑与小区绿化设计宜根据需求及实际情况,结合建筑、道路、广场以及停车场周边的功能灵活设置植草沟、生物滞留设施、下凹式绿地等海绵设施。5.2.5.2植草沟设置宜与其他海绵设施联合使用。5.2.5.3绿色屋顶的植物选择,宜选用耐干旱、耐瘠薄、四季青、落叶少、根系穿刺性弱和易于维护的植物。地被植物宜选用多年生草本植物,木本植物宜选用绿荫覆盖能力强的低矮及慢生长乔木。坡度大于10%或高层建筑的屋面宜种植草坪、地被植物。5.2.5.4老旧小区等既有建筑与小区改造时,郁闭度大于0.6的绿地区域内及存在大量落浆果的乔木树冠垂直投影区,不宜采用面层透水的铺装。5.3绿地与广场5.3.1设计流程绿地与广场工程海绵城市设计宜按图3所示流程进行。现状调查与分析各地绿地系统规划和海绵城市设计目标确定专项规划或标准提出的控制目技术选择、设施规模确园林设计海绵设施设采用绿地切割不透水面划定水生态敏感区平面布局预留雨水设施空间制定海绵城市设计总体方制定竖向设计方案,使划分排水分区竖向设计径流优先汇入周边绿设施的竖向设计详细设计落实设施的平面和立面计算海绵设施规模形态,与周边景观衔接技术经济分析、方案比选种植设计制定种植设计方案提出雨水设施的植物种植图3绿地与广场海绵城市设计流程11

19DB42/T1887-20225.3.1.1现状调查与分析根据建设区域径流系数、土壤渗透性、地质情况、水文气象、地形地貌、水系及水质、地下水位、建筑密度、污染源等,综合分析绿地与广场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条件。5.3.1.2设计目标确定依据当地海绵城市规划要求,结合现场情况、场地径流特征等,确定绿地与广场海绵设计指标,宜包括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径流污染控制率等。5.3.1.3技术选择、设施规模确定海绵设施的规模宜根据设计目标,经水文、水力计算得出,有条件的宜通过模型模拟对设计方案进行综合评估,并结合技术经济分析确定最优方案。5.3.2绿地设计要点5.3.2.1绿地海绵设施的设置应与绿地的总平面、竖向、植物景观相协调。5.3.2.2绿地内的雨水径流宜设置下凹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等海绵设施就地消纳,当周边有径流转输需求且绿地自身有条件时,宜接收绿地周边径流。5.3.2.3应结合屋面、硬化地面以及绿地周边的排水组织,与其周边下凹式绿地等用地空间相协调,建设径流污染控制设施,净化初期雨水径流。5.3.2.4绿地中郁闭度大于0.6的区域及存在大量落浆果的乔木树冠垂直投影区,不宜采用面层透水的铺装。5.3.2.5公园绿地滨水区域有条件的,宜设置植被缓冲带,宽度宜大于8m。5.3.2.6公园绿地采用雨水资源化利用的,应通过植草沟、植被缓冲带、生物滞留设施、湿塘、蓄水池等对径流雨水进行预处理,并采取有效的水质控制措施。5.3.2.7滨水绿地可在雨水排放口末端设置湿塘、雨水湿地等渗透净化设施。5.3.2.8港渠周边的海绵设施宜紧邻港渠分散布置,且单个规模不宜过大,可不设置溢流设施。5.3.2.9水源保护区外围绿地可设置湿塘或生物滞留设施。5.3.2.10绿地内海绵设施规模应根据汇水区的径流雨水控制需求确定。5.3.2.11海绵城市建设常用植物见附录B。5.3.3广场设计要点5.3.3.1广场应根据总体设计优先满足其性质、使用功能以及景观要求,因地制宜地布置海绵设施。5.3.3.2有地下空间复合利用功能时,应满足结构顶板的防渗要求。5.3.3.3广场透水铺装的布置与设计,宜考虑集散交通组织及与其相适应的各类车辆的停放场地分布。5.3.3.4铺装地面宜坡向周边的下凹式绿地,或建设适当的收集转输设施,排入海绵设施。5.4城市水系5.4.1设计流程城市水系海绵城市设计应按下列图4所示流程进行。12

20DB42/T1887-2022梳理水系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水系基础资料收集及问题分析水生态等方面现状及问题根据城市水系功能定位,确定排涝标明确建设目标准、海绵设计指标、水质改善目标防洪排涝能力复核特征水位确定调蓄规模确定论证工程规模河湖生态需水量计算污染物削减量计算生态岸线长度确定分析各类海绵设施的确定总体布局平面和竖向关系方案优化水域、岸线、滨水区、控制性建筑物方案设计设计等否指标达标复核图4城市水系海绵城市设计流程图5.4.1.1资料收集收集流域水系状况,水文、地质条件、水资源利用及水环境状况、工程建设状况、岸线及滨水区状况等资料。5.4.1.2问题分析分析城市水系在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排水防涝、水生态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5.4.1.3目标确定分析城市水系功能,明确城市水系海绵城市建设目标。5.4.1.4工程规模确定城市水系建设规模,系统分析城市水系防洪、生态、景观、航运等特征水位。协调市政排水管网系统与城市水系特征水位关系。重点论证城市水系调蓄量、入河污染物削减量、生态岸线建设总长度等。5.4.1.5总体布局确定城市水系海绵设施总体布局,重点分析各类海绵设施的平面和竖向关系。5.4.1.6方案设计开展水域、岸线、滨水区设计,水质控制工程及控制性建筑物设计等。5.4.1.7方案复核对方案进行海绵城市建设指标复核,若不满足,应进行方案优化调整,直至达标。13

21DB42/T1887-20225.4.2水域形态设计要点5.4.2.1河湖、港渠水域形态应按设计洪水位覆盖范围控制,并应保护水域控制范围内的水体完整性。5.4.2.2河湖、港渠水域形态设计宜保持水系自然蜿蜒性,不宜对自然河道裁弯取直。5.4.2.3河湖、港渠水位控制应根据城市水系功能,论证优化城市水系特征水位。平原易涝地区宜设置多级控制水位。5.4.2.4城市水系可采取引调水和再生水利用等措施满足河湖、港渠生态水量和水位需求。5.4.3滨水区设计要点5.4.3.1滨水区绿地空间宜选择湿塘、雨水湿地、生物滞留设施等海绵设施,并与周边区域的竖向进行合理衔接。5.4.3.2滨水区的各类建筑物宜符合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设置具有渗透功能的海绵设施时,应满足建筑物结构安全及河湖边坡的稳定。5.4.3.3植物设计应保留和利用原有滨水岸线的植物群落。5.4.3.4植物品种选择应遵循乡土树种优先、提高生物多样性原则,区域植物风貌应与周边绿地协调、统一。5.4.3.5滨水区临水处,应满足安全防护要求。5.4.4河湖岸线设计要点5.4.4.1对防洪、调蓄无影响的河、湖岸线,宜保留河湖自然岸线;对于新建及改造的河、湖岸线,需要防护时宜采用生态型护岸,生态岸线的比例不应低于各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5.4.4.2已实施的非生态硬化护岸、护坡进行生态化改造应开展相关论证。5.4.4.3岸线植被应综合考虑河湖水深、流速等条件,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种植方式。5.5单项海绵设施5.5.1下凹式绿地下凹式绿地可用于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绿地与广场以及水系滨水区等区域。下凹式绿地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a)下凹式绿地应设置于设计汇水范围内的最低处,汇水范围内所有区域径流应有路径汇入下凹式绿地;b)下凹式绿地蓄水容积应与设计降雨量条件下的汇水范围内径流量相匹配,下凹式绿地蓄水容积可按附录A中式(A.3)计算;c)下凹式绿地宜低于汇水范围内硬化区域100mm~250mm,蓄水层深度宜为50mm~200mm;d)下凹式绿地边坡坡度不宜大于1:3;e)下凹式绿地内蓄水排空时间宜控制在12h~48h,种植层渗透系数宜为12.5mm/h~25mm/h;f)设计汇水范围内径流宜分散进入下凹式绿地,当集中进入时宜在入口处采取散铺卵石等缓冲措施;g)下凹式绿地内宜设置溢流口,溢流口宜用景石和灌木遮挡。溢流口间距应根据设计汇水范围内径流量计算确定,设计重现期、径流系数等设计参数应依据GB50014选取;h)下凹式绿地内宜采用本地植物,其耐淹时间应大于36h。5.5.2生物滞留设施14

22DB42/T1887-2022生物滞留设施可用于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绿地与广场及水系滨水区等区域。生物滞留设施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a)生物滞留设施应设置于设计汇水范围内的最低处,汇水范围内所有区域径流应有路径汇入生物滞留设施;b)生物滞留设施蓄水容积应与设计降雨量条件下的汇水范围内径流量相匹配,蓄水层深度根据汇水范围内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对应容积计算确定,宜为200mm~300mm,并设100mm超高;生物滞留设施的蓄水容积可按附录A中式(A.3)计算;c)覆盖层可采用树皮进行覆盖,厚度宜为50mm~80mm;d)种植土层可选用渗透系数大的砂质土壤,主要成分中砂含量宜为60%~85%,有机成分含量宜为5%~10%,粘土含量不宜超过5%;e)种植土层厚度视植物类型确定,生物滞留设施内不同区域厚度可适当调整,当种植草本植物时厚度宜为250mm~300mm,种植木本植物时厚度宜为1000mm;f)滤料层宜由细砂和粗砂组成,可设置透水土工布隔离层,厚度宜为200mm~300mm;g)排水层宜由砾石排水层和砾石调蓄层构成,砾石排水层宜为100mm~200mm,可根据具体要求适当加深,并可设置直径为100mm~150mm的穿孔管,砾石应洗净且粒径不小于穿孔管的开孔孔径;穿孔管底部可根据设计需要设置一定厚度的砾石调蓄层;h)结构层外侧及底部应设置透水土工布;i)生物滞留设施应设溢流设施,溢流口进水处标高与设计蓄水位标高一致;j)屋面径流可由立管断接后接入生物滞留设施,广场、人行道、车行道等道路径流雨水可通过路缘石开口接入生物滞留设施。5.5.3生态树池生态树池可用于城市道路、广场、公园与绿地等区域。生态树池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a)生态树池宜低于周边硬化区域10cm,边框平缘石不应高于四周区域;b)生态树池宽度、深度应根据蓄水容积计算确定,宽度不宜小于1.3m,深度不宜小于1.5m;c)树池内盖板或篦面应透水,其顶面标高不应高于四周铺装面层标高;d)覆盖层可采用碎石、砾石或树皮,厚度宜为50mm~200mm;e)生态树池底部应设置砾石排水层,砾石排水层孔隙率宜为35%~40%,有效孔径宜大于80%。砾石排水层中应设置100mm~150mm的穿孔管,并由土工布包裹;f)当生态树池底部出水回用时,可在底部和周边设防渗层,并设穿孔管收集至回用设施;g)植物宜以大中型木本植物为主,种植深度不应小于1m。5.5.4高位花坛高位花坛可用于雨水立管断接、跌级花坛等区域。高位花坛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a)蓄水层深度宜为100mm~150mm,碎石层厚度宜为150mm~200mm;b)种植土层厚度根据植物种类确定,宜为200mm~500mm。5.5.5植草沟植草沟可用于建筑与小区、道路周边、公园绿地、滨水区等区域,达到雨水径流收集、转输及净化的目的。植草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a)植草沟断面形式宜采用抛物线形、三角形或梯形。b)植草沟设计流量采用公式(2)计算:15

23DB42/T1887-20222312ARIQ···············································(2)n式中:Q——设计流量(m³/s);A——过水断面面积(m2);R——水力半径(m);I——纵向坡度;n——曼宁系数,宜取0.03。c)当植草沟承担峰值流量转输排放时,其设计流量应为汇水范围内设计重现期下的径流峰值流量。d)植草沟边坡坡度不宜大于1:3,纵坡取值范围宜为0.3%~4%。纵坡大于1%时,宜设置为阶梯型植草沟或在中途设置消能台坎。e)植草沟径流最大流速应小于0.8m/s。f)植草沟内宜种植密集的草皮,高度宜控制在100mm~200mm。g)植草沟边缘距离建筑物基础水平距离小于1.5m时,应在边缘设置厚度不小于1.2mm的防渗土工布。h)当植草沟兼具净化、渗滞功能时,种植土宜选用砂质土壤,砂含量宜为60%~85%,有机质成分含量宜为5%~10%,黏土含量不宜超过5%。i)当植草沟兼具表层蓄水功能时,下部宜设置穿孔管排水。5.5.6绿色屋顶绿色屋顶可采用简单式、花园式种植。绿色屋顶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a)绿色屋顶的基质深度应根据植物设计需求和建筑屋面构造与承载力确定;b)屋面植物优先选择须根发达的植物,不宜选择直根系植物或根系穿刺性较强的植物;c)绿色屋顶的蓄排水设计应根据建筑屋面构造确定,以排水为主;种植容器宜自带蓄水层,并具有良好的排水、阻根、过滤功能;d)绿色屋顶绝热层、找坡层、普通防水层和保护层设计应符合GB50345、GB50108的规定;e)绿色屋顶应根据种植形式和汇水面积,确定雨水口数量和雨水管直径,并设置雨水收集装置;f)屋面坡度大于20%的绿色屋顶,其绝热层、防水层、排(蓄)水层、种植土层等均应采取防滑措施;g)绿色屋顶防水层应满足一级防水等级设防要求,并至少采用两道防水层设防,且第一道应为耐根穿刺防水材料。5.5.7透水铺装5.5.7.1透水铺装可用于建筑与小区、绿地与广场、城市道路、停车场等区域。透水铺装的结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a)临近堤防侧、挡墙侧区域不宜采用透水铺装;在易造成陡坡坍塌、滑坡灾害的区域,膨胀土等特殊土壤地质区域,不宜采用透水铺装;b)透水铺装应综合考虑项目所在区域的水文、地质、周边地块类型等因素,并结合雨水排放和利用要求,进行技术选择和结构设计;c)透水面层应满足道路路面使用功能、透水、防滑、降噪等和耐久性要求;路面结构组合设计应满足抗折、抗裂、抗压等要求,还应具有良好的蓄水缓释及透水功能;d)透水路面应结合耐久性、美观性、实用性,合理选择透水面层材料;16

24DB42/T1887-2022e)透水路面结构层应由透水面层、基层、垫层组成,包括封层、找平层和反滤隔离层等功能层;f)基层类型可包括刚性基层、半刚性基层和柔性基层,可根据地区资源差异选择透水粒料基层、透水水泥混凝土基层、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等类型,并应具有足够的强度、透水性和水稳定性;连续孔隙率不应小于10%。g)透水垫层厚度应根据蓄存水量要求及蓄存雨水排空时间确定,透水垫层厚度一般不宜小于150mm;h)透水层下宜敷设防水土工布、渗管或排水盲沟;当道路路基渗透系数≥1×10-3mm/s,且路基顶面距离地下水位高度大于1m时,可将防水土工布更换成普通土工布,可取消敷设渗管和排水盲沟。5.5.7.2透水砖路面适用于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广场、地面停车场、建筑小区及公园园路等,应符合下列规定:a)透水砖路面应满足载荷、透水、防滑等使用功能及抗冻胀等耐久性要求;b)透水砖路面宜采用全透水结构或半透水结构;c)透水砖路面的设计应满足2年一遇的暴雨强度下,持续降雨60min,表面不宜产生径流的透(排)水要求;d)透水砖的透水系数应≥1.0×10-1mm/s,找平层、基层的透水系数不应小于透水砖面层的透水系数;e)用于铺筑人行道的透水砖及其防滑性能(BPN)不应小于60,耐磨性不应大于35mm,透水砖的抗压强度、抗折强度等应符合CJJ/T188的规定;f)透水找平层宜采用中砂、粗砂或干硬性水泥砂浆等,渗透系数及有效孔隙率不小于面层,厚度宜为20mm~50mm。5.5.7.3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分为半透式和全透式,路面结构类型应按表2选用,设计时应符合下列规定:表2透水水泥混凝土结构适用表类别适用范围面层结构基层与垫层结构人行道、非机动车道、景观硬多孔隙水泥稳定碎石、级配砂砾、级配碎石全透水结构透水水泥混凝土面层地、小型地面停车场、广场及级配砾石基层、透水水泥混凝土基层水泥混凝土基层+稳定土基层或石灰、粉煤半透水结构轻型荷载道路透水水泥混凝土面层灰稳定砂砾基层、透水水泥混凝土基层a)透水水泥混凝土孔隙率应≥10%,透水系数应≥1mm/s;b)面层透水结构仅用于地表径流组织,应通过路缘石开孔、边沟等方式导入路边海绵设施;面层透水水泥混凝土强度等级应满足设计要求,且不低于C20,抗折强度不低于2.0MPa;c)全透水结构的人行道基层可采用级配砂砾、级配碎石或级配砾石基层,基层厚度不应小于150mm;d)全透水结构的其他道路的级配砂砾、级配碎石或级配砾石基层(级配基层)上部应增设多孔隙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多孔隙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厚度不应小于200mm,级配砂砾、级配碎石或级配砾石基层厚度不应小于150mm;e)半透水结构基层的抗压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厚度不应小于150mm;稳定土基层或石灰、粉煤灰稳定砂砾层基层厚度不应小于150mm;f)当人行道采用全透水结构形式时,其透水水泥混凝土面层强度等级不应小于C20,厚度不宜小17

25DB42/T1887-2022于80mm;当其他路面采用全透水结构形式时,其面层强度等级不应小于C30,厚度不宜小于180mm;采用半透水结构形式时,其面层强度等级不应小于C30,厚度不小于180mm;g)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排水设计应符合CJJ37的规定;全透水结构设计时宜考虑路面下排水,可设排水盲管(沟),并与市政排水系统相连;半透水结构设计时宜考虑透水面层排水,并汇入路侧海绵设施,避免面层透水材料长时间保水导致面层泛碱或颗粒脱落;h)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及材料应符合CJJ/T135的规定。5.5.7.4透水沥青路面分为表层透水式、半透式和全透式。新建及改扩建道路宜选用半透式;路基渗透系数大于或等于7×10-4mm/s的公园、小区道路、小型汽车停车场等可选用全透式,设计时应符合下列规定:a)透水基层可选用排水式沥青稳定碎石、级配碎石、大粒径透水沥青混合料、骨架空隙性水泥稳定碎石和透水水泥混凝土;b)表层透水式和半透式沥青路面结构层下部应设置封层,封层材料的渗透系数不应大于80mL/min,且应与上下结构层粘接良好;c)全透式沥青路面路基渗透系数宜大于7×10-4mm/s,并具有良好的水稳定性;d)全透式沥青路面的路基顶面应设置反滤隔离层,可选用粒料类材料或土工织物;e)表层透水式沥青路面应通过路缘石开孔或设置边沟等形式横向流入路侧海绵设施,且基层找坡与横坡坡向保持一致,宜≥2%;f)透水沥青路面设计及材料应符合CJJ/T190的规定。5.5.7.5嵌草砖路面适用于停车场、人行道、步行园路等区域,设计时应符合下列规定:a)嵌草砖的砖孔及砖缝处填种植土,内掺草籽;b)用于停车场、车行道的嵌草砖路面的透水基层由透水水泥混凝土和级配碎石组成,透水水泥混凝土基层强度不低于C20,厚度宜为150mm~200mm,级配碎石厚度宜为200mm~300mm;用于步行道、人行道的透水基层可采用级配碎石,厚度宜为150mm~300mm。5.5.7.6卵石(碎石)铺装适用于公园、人行道、步行园路等区域,透水基层宜选用透水水泥混凝土,强度不低于C15,厚度宜为150mm~200mm。5.5.8雨水湿地雨水湿地适用于具有一定空间条件的公园绿地、滨水区、大型建筑与小区等区域。雨水湿地宜建设为多功能湿地,具有去除污染物、蓄滞调节等功能,设计时应符合下列规定。a)雨水湿地应利用滨水空间,不应对行洪产生障碍。b)雨水湿地宜设计常水位、滞流水位和溢流水位。c)雨水湿地常水位应符合下列规定:1)雨水湿地内超过35%的面积水深宜小于0.15m;2)雨水湿地内超过65%的面积水深宜小于0.5m;3)满足景观及水生植物生长要求。d)雨水湿地宜按汇水流域及上游雨水设施的情况进行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进水口和溢流出水口应设置卵石(碎石)、消能坎等消能设施,防止水流冲刷和侵蚀;2)雨水湿地应设置前置塘对径流雨水进行预处理;3)雨水湿地水力停留时间不宜小于30min,按公式(3)计算校核。VT··················································(3)Q式中:18

26DB42/T1887-2022T——水力停留时间(d);V——湿地基质在自然状态下的体积(m3);ε——孔隙率(%);Q——湿地设计水量(m3/d)。4)沼泽区包括浅沼泽区和深沼泽区,其中浅沼泽区水深范围宜小于0.3m,深沼泽区水深范围宜为0.3m~0.5m,应根据设计水深种植不同种类的植物。5)出水池水深宜为0.8m~1.2m,其容积根据设计需要确定,可为总容积(不含调节容积)的10%。6)雨水湿地的调节容积应在24h排空。7)湿地驳岸坡度宜小于1:3。e)雨水湿地表面有机负荷计算公式如式(4):0.001Q(CC)01q···········································(4)osA式中:qos——表面有机负荷(kg/(m2·d));Q——湿地设计水量(m3/d);C0——湿地进水污染物浓度(mg/L);C1——湿地出水污染物浓度(mg/L);A——湿地面积(m2)。f)雨水湿地表面水力负荷计算公式如式(5):Qq·······························································(5)hsA式中:qhs——表面水力负荷(m3/(m2·d));Q——湿地设计水量(m3/d);A——湿地面积(m2)。5.5.9雨水湿塘雨水湿塘可用于绿地与广场、建筑与小区、道路立交桥等有空间条件的区域,单个面积一般小于10000m2。雨水湿塘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a)调蓄容积应根据所在的区域相关规划提出的雨洪控制要求及现场条件确定;b)进水口和溢流口应设置消能设施;c)主体塘前应设沉淀池、前置塘等预处理设施;d)前置塘沉泥区容积应根据清淤周期和所汇入径流雨水的SS污染物负荷确定;e)雨水湿塘应结合景观设计,配备相应的植物种类;f)雨水湿塘水位分为常水位和调蓄水位;常水位水深宜为0.8m~2.5m;g)当湿塘地下结构有防渗需要时,常水位以下做防渗处理,防渗层可选用SBS卷材土工布、膨润土防水毯(GCL)或大于300mm厚的黏土层等;h)主塘驳岸宜为生态驳岸,结合场地情况和地勘资料确定合适边坡;i)湿塘应设溢流设施(溢流管、溢流井),并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衔接;j)湿塘补水水源宜采用市政再生水。5.5.10雨水调蓄池19

27DB42/T1887-2022雨水调蓄池可用于绿地与广场、建筑与小区、滨水区等有雨水收集利用需求或集中污染控制的区域。雨水调蓄池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a)雨水调蓄池应具备降雨前排空的功能,宜采用重力流自然排空,必要时可用水泵抽排,且出水量不应超过接纳市政管道的过流能力。b)雨水调蓄池宜布置在汇水区域的下游,当调蓄与雨水收集回用系统的存储池合用时,池体容积应同时满足回用和调蓄的要求。c)雨水调蓄池应设外排雨水溢流口,应有防止雨水倒灌的措施。d)雨水调蓄池冲洗方式应根据工程特点和调蓄池池型设计,宜采用水力自冲洗和设备冲洗等方式,可采用人工冲洗作为辅助手段。e)当采用封闭结构的调蓄池时,应设计送排风设施。设计通风换气次数应根据调蓄目的、进出水量、有毒有害气体爆炸极限浓度等因素合理确定。f)雨水调蓄池应设置水位监测设备;用于道路浇洒、绿化浇灌、景观用水等杂用水时,宜设置水质、水量监测设备。g)用于合流制排水系统的径流污染控制时,雨水调蓄池的有效容积,可按公式(6)计算:V3600tnnQ·····································(6)ci0dr式中:Vc——调蓄池有效容积(m³);ti——调蓄池进水时间(h),宜采用0.5h~1h,当合流制排水系统雨天溢流污水水质在单次降雨事件中无明显初期效应时,宜取上限;反之,可取下限;n——调蓄池建成运行后的截流倍数,由要求的污染负荷目标削减率、当地截流倍数和截流量占降雨量比例之间的关系求得;n0——系统原截流倍数;Qdr——截流井以前的旱流污水量(m³/s);β——安全系数,可取1.1~1.5。h)用于分流制排水系统径流污染控制时,雨水调蓄池的有效容积,可按公式(7)计算:VDF10·············································(7)式中:V——调蓄池有效容积(m³);D——调蓄量(mm),按降雨量计,可根据实际径流污染控制目标取值,无资料时,可取4mm~8mm;F——汇水面积(ha);Ψ——径流系数;β——安全系数,可取1.1~1.5。i)以径流峰值调节为目标进行设计的蓄水池的容积应根据雨水管渠系统设计标准、下游雨水管道负荷(设计过流流量)及入流、出流流量过程线,经技术经济分析合理确定,调节设施容积按公式(8)进行计算:TVMaxQQdt······································(8)j0inout式中:3Vj——雨水径流峰值控制容积(m);T——降雨历时(min);Qin——调蓄设施上游设计流量(m3/min);20

28DB42/T1887-2022Qout——调蓄设施下游设计流量(m3/min);t——计算步长(min)。j)用于削减排水管道洪峰流量时,雨水调蓄池的有效容积,可按公式(9)计算:0.65b0.50.215Vc1.21.10lgt0.30.15Qstntn0.2n····································(9)式中Vc——调蓄池有效容积(m3);ɑt——脱过系数,取值为调蓄池下游排水管道设计流量和上游排水管道设计流量之比;Qs——调蓄池上游设计流量(m3/min);b、n——暴雨强度公式参数;t——降雨历时(min),根据公式t=t1+t2计算。k)雨水调蓄池的排空时间可按公式(10)计算:Vct'····················································(10)3600Qx式中:t'——排空时间(h);Vc——调蓄池有效容积(m3);Qx——下游排水管道或设施的受纳能力(m3/s);η——排放效率,一般可取0.3~0.9。5.5.11雨水罐雨水罐可用于绿地与广场、建筑与小区等有雨水收集利用需求的区域。雨水罐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a)雨水罐安装部位及形式应根据雨水利用需求、现场建设条件确定,宜分散布置,应与周边建筑及景观协调;b)雨水罐容积大小,应结合场地条件、雨水回用量等经计算确定,单个雨水罐容积宜为0.5m3~1.5m3;c)雨水罐宜选用成型产品,可用塑料、陶瓷或金属等材料制成,应根据容积大小、安装位置和景观需求综合确定;塑料材质应防紫外线长时间照射;陶瓷材质应在周边设置防撞护栏;金属材质应根据需要采取防腐措施;d)雨水罐应配套溢流和放空装置;e)雨水立管接入雨水罐前端宜加装雨水过滤器,雨水过滤器应具备过滤净化、溢流功能,溢流量不应小于雨水立管设计流量。5.5.12附属设施5.5.12.1渗管/渠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a)独立用于雨水收集、转输及净化为主体的渗管/渠应设置植草沟、沉淀(砂)池等预处理设施;b)渗管开孔率宜为1%~3%,无砂混凝土管的孔隙率应大于20%;检查井之间的管道敷设坡度宜为1%~3%,检查井应设0.3m沉砂室;c)渗管/渠四周应填充砾石或其他多孔材料,砾石层外包透水土工布,土工布搭接宽度不应少于150mm;d)当渗管/渠设在行车路面下时,覆土深度不应小于0.7m;e)渗管/渠的设计应符合GB50400的规定。21

29DB42/T1887-20225.5.12.2环保雨水口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a)环保雨水口宜设置截污挂篮,对现状雨水口进行改造时,需核实其承重能力;b)环保雨水口的过流能力应满足设计过流能力要求;c)环保雨水口篦面应符合美学要求;d)截污框应安设提环,并设置溢流孔。5.5.12.3溢流雨水口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a)各类转输型、调蓄型绿色海绵设施宜设溢流雨水口;b)溢流雨水口进水处标高应根据雨水调蓄高度要求确定,不应高于所处海绵设施边坡最高地面;c)溢流雨水口和市政管道的连接管流量应为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计算流量的1.5倍~3倍,连接管的坡度宜不小于1%;d)溢流口深度不宜大于1m,可根据需要设置沉泥井;e)溢流口的形式可多样化设计,尺寸应满足过流能力。5.6监测要点5.6.1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监测设施,应符合各城市或片区的海绵城市及水务总体监测方案的内容、点位、频次、数据管理与应用等要求,与流域、城市、片区及其他项目或设施相互衔接。5.6.2应采取在线与人工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对水量(流量、水位、降雨量等)、水质等进行同步监测;应充分收集利用水文水利、环保、气象等既有同步监测数据,避免重复监测。5.6.3宜在设计中考虑设备安装与人工采样的实施条件,监测设备的选择与安装应适应设施与排水管网的实际运行工况,应加强对监测设备的测试、校准、检查与维护,确保设备正常运行。5.6.4工程项目监测应满足下列要求:a)监测点布设以获取项目海绵城市建设前后外排径流总量、峰值流量等数据为目的,满足项目海绵城市建设本底评价和效果评价的要求;b)对项目外排径流总量、峰值流量进行监测时,应对项目接户井或排放口的外排流量变化过程进行监测;c)对项目外排径流污染量进行监测时,应对项目接户井或排放口的外排径流水质进行监测;d)项目监测应在项目接入市政管渠的接户井或项目接入受纳水体的排放口布设监测点;接户井或排放口较多时,可根据汇水范围内的下垫面构成和径流污染源类型,选择代表性的监测点进行监测;e)项目内排水管渠监测点应具备人工、自动监测条件,监测点水流状态、水头差、环境条件应符合监测设备工作环境条件要求;f)径流雨水水质检验指标应根据污染源类型、受纳水体水质标准、排放标准、监测目的等进行确定;g)各瞬时样、混合样样品采集体积量应满足各水质指标检验所需的最小样品量要求,同时考虑重复分析和质量控制的需要。5.6.5单项海绵设施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a)海绵设施监测应以获取设施控制径流或合流制溢流体积、污染物总量、峰值流量与设施技术参数等数据为目的,满足设施运行数据收集与效果评价的要求;b)宜对生物滞留设施土壤或人工介质的入渗率、含水率等进行监测;c)宜在用于效果评估的典型设施进水口、出水口或溢流排水口设置水量监测点;d)湿塘、调蓄池等宜在设施调蓄空间或设施结构内部设置水位监测点,对设施径流体积控制量、排空时间进行监测;e)雨水湿地、合流制溢流调蓄池、合流制溢流处理设施等宜在设施进水口、过程处理单元、出水22

30DB42/T1887-2022口设置水量、水质监测点,对设施水质处理效果进行监测。5.6.6单项设施水量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a)设施进水、出水等小流量监测宜采用堰槽流量计进行自动监测;b)设施内部水位可采用压力式水位计进行自动监测;c)自动监测数据的采集和通讯时间间隔不宜大于15min;d)土壤入渗率可采用双环入渗仪进行监测,土壤含水率可采用土壤湿度仪进行监测。5.6.7单项设施水质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a)对污染物浓度变化过程进行监测时,应采用人工或自动监测方式采集瞬时样;b)对单场降雨污染物浓度变化过程进行监测时,自监测点产生径流排放时刻起,30min内每5min~15min应采样一次,30min~180min内每15min~30min应采样一次,180min后每30min~90min应采样一次,直至排放结束;c)应对监测数据质量和数量进行校核,对数据质量和监测目标支撑度进行评估。6施工6.1下凹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6.1.1一般规定6.1.1.1设施施工宜在其汇水区施工完成后进行,进水口位置、高程应根据完工后的汇水区径流实际汇流路径进行调整,已完工的进水口应进行临时封堵。6.1.1.2施工前应按施工图进行放线,埋设控制点,设施竖向高程应以进水口处汇水区的高程为基准进行测量。6.1.1.3坡度和高程应根据设计地形控制,坡度应满足种植及边坡稳定要求。6.1.1.4改造项目土方开挖时原有树木半径1m~1.5m范围内土方不宜开挖,土方开挖后应根据树木规格进行三角支撑、四柱支撑、联排支撑及软牵拉。6.1.1.5沟槽机械开挖、混凝土/水泥砂浆拌合作业等应在沟槽外围进行。6.1.1.6土壤有渗透率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a)已压实土壤应对不小于300mm厚度范围内的基层土壤进行翻土作业,恢复其渗透性能,有条件的,应对施工前后的土壤渗透性能进行检测,以确定翻土厚度;b)渗透性能无法恢复时,应通知设计单位调整设计渗透值,重新校核设施设计渗透量。6.1.1.7防渗膜的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a)防渗膜应选用宽幅产品,减少搭接接缝,搭接时,以自然搭接为宜,搭接宽度为200mm~300mm;b)防渗膜铺设前,应清理基坑表面尖锐杂物,避免穿刺破坏防渗膜,检查基坑底部平整度,局部不平整部位可填中粗砂找平;c)防渗膜铺设时,应一次铺设到位,避免多次拖动,膜端应与边坡锚固,锚固高度应高于砂滤层顶部标高100mm;操作人员不应穿着钉鞋等可能造成防渗膜破损的鞋进行操作。6.1.1.8植物栽植应符合CJJ82的规定。6.1.1.9下凹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设于城市道路边绿化带时,进水口宜采用开口(孔)立缘石,立缘石开口(孔)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进水口处应按设计要求设置初期雨水处理设施。6.1.2下凹式绿地施工要点6.1.2.1下凹式绿地应与主体工程同步施工,施工前应与敷设于下凹式绿地下方的管线权属协调管线23

31DB42/T1887-2022高程关系,下凹式绿地的正常过水能力及下凹深度不应受管线敷设高度的影响。6.1.2.2改建工程内的下凹式绿地施工前,应对影响施工的苗木和管线进行保护或移栽。6.1.2.3穿孔管铺设应平顺,穿孔管连接应采用专用的直通或三通接头连接,360°透水土工布包裹,铁丝缠绕。6.1.2.4穿孔管两侧碎石层应均匀、对称、分层回填,人工压实,避免管道移位。6.1.2.5溢流井井口尺寸、井深、顶部标高等应符合设计要求。6.1.2.6碎石层采用人工分层回填并夯实,回填时不应破坏防渗膜。6.1.2.7透水土工布铺设完成后应表面平整,无褶皱,不应反复拖动;透水土工布与相关设施结合处应做特殊处理。6.1.2.8种植土边坡坡顶应低于硬化区域最低点标高50mm,且以各分散式进水口底部标高为参照。6.1.2.9种植土下凹深度应人工调整,形成“倒抛物线形”。6.1.3生物滞留设施施工要点6.1.3.1开挖完成的沟槽应在基坑底部挖集水明沟、集水坑,并及时抽排地下水,不应带水作业。6.1.3.2穿孔管铺设应平顺,穿孔管连接应采用专用的直通或三通接头连接,360°透水土工布包裹,铁丝缠绕。6.1.3.3排水层砾石施工应避免穿孔管位置偏移,铺设时应厚度均匀、平整,并辅以小型压路机碾压密实。6.1.3.4采用透水土工布作为过滤层时,可采用搭接方式,搭接宽度宜为200mm~300mm。边缘可采用土钉锚固于边坡上,避免滑移。6.1.3.5采用砂滤层作为过滤层时,宜采用级配均匀的中粗砂,不宜采用含泥量大的河砂,铺设应平整密实。6.1.3.6种植土装填之前应拌和均匀,装填操作应避免种植层压实。6.1.3.7种植土铺设时,人工及时调整底部形式,下凹底部与坡顶高差应与设计一致。6.1.3.8生物滞留设施种植土层厚度、土壤性能以及整体构造应满足设计要求,不应导致周边次生灾害发生。在生物滞留设施未形成有效植被覆盖之前,应保持边坡稳定,减少水土流失。6.1.3.9植物栽植应注意与溢流井、地下管线等的定位和竖向关系,进水口及溢流口处的种植密度不应影响进排水功能。6.1.3.10采用树皮作为覆盖层时,不宜选用轻质树皮;采用卵石作为覆盖层时,宜采用洗净的卵石满铺,粒径宜为50mm~150mm。6.2生态树池6.2.1中粗砂垫层规格及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含泥量不宜超过3%。6.2.2采用穿孔管的,铺设坡度宜同路面坡度一致。6.2.3树池内盖板或覆盖层顶部高程不应高于树池四周边框平缘石。6.3高位花坛6.3.1高位花坛基础施工前应对基层进行机械夯实,无法用机械夯实时应采用重锤夯实。6.3.2基础混凝土浇筑完后应及时养护,养护时间不应少于7天。6.3.3高位花坛靠近建筑物一侧设计要求做防渗处理时,防渗尺寸应满足设计要求,设计无要求时,应大于池壁边线100mm。6.3.4进水口处消能设施未施工前不应将雨水接入高位花坛。24

32DB42/T1887-20226.3.5高位花坛内种植土应低于花坛池壁顶部50mm~100mm,溢流井井壁顶部应低于花坛池壁顶部20mm~50mm。6.3.6采用钢筋石笼作为高位花坛池壁时,宜在花坛内壁设置透水土工布。6.4植草沟6.4.1土方开挖应满足下列规定:a)宜在周边绿地微地形、道路基层等施工均已完成后进行;b)应根据设计和地形控制开挖轴线、断面、坡度和高程,坡度应顺畅,以免阻水;c)沟槽开挖完成后,挡水堰的位置应设置临时挡水坝/袋;d)兼具渗透功能的植草沟沟槽不应采用重型机械碾压以及混凝土拌合作业;已压实土壤可对不小于300mm厚度范围内的基层土壤进行翻土作业,应恢复其渗透性能,有条件的,应对施工前后的土壤渗透性能进行检测,以确定翻土厚度。6.4.2植物种植应满足下列规定:a)植草沟边坡坡面进行绿化种植时,应有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b)进行喷播种植时,应注意覆盖;c)在种植沟底植物前,应再次确认其坡度和形状。6.4.3进水口应与汇水区平顺衔接,出水口应与排水设施平顺衔接。6.4.4临近建(构)筑物、道路的植草沟应做好防渗措施,防渗膜应有效搭接或焊接,搭接长度不应小于200mm。6.5绿色屋顶6.5.1一般规定6.5.1.1防水层施工前应优先进行管道、预埋件等工程施工,如必须后安装设备基座时,应在适当部位增铺一道防水增强层,并局部补做防水层。6.5.1.2绿色屋顶所设置的排水管口、泄水管口等部位应设置钢丝网片或钢丝网做成凸球状包住管口,管口周围放置粗细骨料滤水层。6.5.1.3施工现场应采取下列安全防护措施:a)屋面周边和预留孔洞部位应设安全护栏、安全网或其他防坠落的防护措施;b)施工人员应戴安全帽,穿防滑鞋,坡屋顶作业时还应系安全带;c)屋面的保温层和防水层不应在雨天、雪天和五级风及其以上时施工;d)施工现场应设置消防设施,并应加强火源管理。6.5.2保温隔热层(绝热层)施工6.5.2.1保温隔热材料搬运时,应轻拿轻放,应采取防风、防雨、防潮、防火等措施。6.5.2.2保温板施工基层应平整、干燥和洁净,保温板施工应紧贴基层,并铺平垫稳。6.5.2.3保温板接缝处应相互错开,并用同类材料嵌填密实。6.5.2.4保温板采用粘贴方式固定时,胶粘剂应与保温板材料相容,铺平垫稳、粘贴牢固;保温板采用机械方式固定时,固定件的间距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固定牢固。6.5.3找坡层(找平层)施工6.5.3.1采用块状材料做找坡层,应平整,宜减少铺垫水泥砂浆的用量。6.5.3.2使用水泥或水泥砂浆拌合轻质散状材料,当施工环境温度低于5℃时,应掺加防冻剂,温水拌合,并用保温材料覆盖。25

33DB42/T1887-20226.5.4普通防水层施工6.5.4.1阴阳角、水落口、突出屋面管道根部、泛水、天沟、檐沟、变形缝等细部结构部位,宜铺设一层防水增强层,增强层材料应与大面积防水层的材料同质或相容。6.5.4.2基层上应满涂基层胶黏剂,涂刷量适中,避免过少露底或过多堆积。6.5.4.3涂刷防水材料应控制涂层的干燥程度,第一遍涂料实干后方可涂刷第二遍。6.5.4.4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铺贴应平整顺直;火焰加热应均匀,以卷材表面沥青熔融至光亮黑色为宜,不应欠火或过火。6.5.4.5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表面热熔后应立即滚铺,并应排除卷材下的空气,辊压粘贴牢固;卷材搭接缝应以溢出热熔的改性沥青为宜,将溢出的5mm~10mm沥青胶封边,均匀顺直。6.5.5耐根穿刺防水层施工6.5.5.1耐根穿刺防水层的施工方式应与其耐根穿刺防水材料的检测报告相符。6.5.5.2耐根穿刺防水卷材最小搭接宽度不应小于100mm,卷材收头部位宜采用金属压条钉压固定和密封材料密封严实。6.5.5.3当耐根穿刺防水层的沥青基防水卷材与普通防水层的沥青基防水卷材复合时,应采用热熔法施工;当耐根穿刺防水层的高分子防水卷材与普通防水层的高分子防水卷材复合时,应采用冷粘法施工。6.5.6排(蓄)水层施工6.5.6.1排(蓄)水层施工前应根据屋面坡向确定整体排水方向。6.5.6.2排(蓄)水层应铺设至排水沟边缘或水落口周边,应铺设平整。6.5.6.3铺设排(蓄)水材料时,不应破坏耐根穿刺防水层。6.5.6.4排水层采用卵石、陶粒等材料铺设时,粒径应大小均匀。陶粒的粒径不应小于25mm,大粒径在上,小粒径在下。6.5.6.5凹凸型塑料排(蓄)水板应采用搭接法施工,搭接宽度应根据产品的规格及技术要求确定。6.5.6.6网状交织、块状塑料排水板应采用对接法施工,并应接茬齐整。6.5.7过滤层施工6.5.7.1过滤层铺设应平整无皱折。6.5.7.2过滤层接缝的搭接宽度不应小于150mm,接缝应采用粘合或缝合固定。6.5.7.3过滤层铺设边缘沿种植挡墙上翻时应与种植土高度一致,并应与挡墙粘牢。6.5.8种植土施工6.5.8.1绿化栽植前应对种植土理化性质进行化验分析,不应使用含有害成分的土壤,种植土表面应低于挡墙100mm。6.5.8.2种植土、植物等进场后应在屋面上均匀堆放,不应集中码放,种植土摊铺、植物种植时不应损坏其它层。6.5.8.3种植土应及时摊平铺设、分层踏实,不宜淋雨,摊铺后的种植土表面应采取覆盖或洒水措施防止扬尘,厚度500mm以下的种植土不应采用机械回填。6.5.9植被层施工6.5.9.1乔灌木、地被植物的栽植宜根据植物的习性在冬季休眠期或春季萌芽期前进行。6.5.9.2进场的植物宜在6h之内栽植完毕,未栽植完毕的植物应及时喷水保湿,或采取假植措施。6.5.9.3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对植物采取防冻、防晒、降温和保湿等措施。26

34DB42/T1887-20226.6透水铺装6.6.1路基6.6.1.1路基施工前,应将现状地面的积水排除、疏干,平整树根坑、井穴等。6.6.1.2路基范围内遇有软土地层或土质不良的地段,应及时处理。6.6.1.3路基填料施工应分层进行,压实度应符合设计要求。6.6.2透水垫层、基层6.6.2.1透水垫层、基层采用级配砂砾、级配碎石时,应符合下列规定。a)宜选用中、粗砂或天然级配砂砾料,含泥量不大于2%;泥块含量小于1%;含水率小于3%。b)级配碎石宜为质地坚韧、耐磨的破碎花岗岩或石灰石,集料中扁平、长条粒径含量不应超过10%,且不应含有粘土块、植物等物质。集料级配范围应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无要求时,可参照表3确定。碎石的压碎值应≤40%,针片状含量应≤20%。表3级配碎石集料的级配范围筛孔尺寸(mm)37.531.5199.54.752.360.60.075通过质量百分10090~10073~8849~6929~5417~378~200~7(%)6.6.2.2透水基层、垫层采用多空隙水泥稳定碎石时,级配范围应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无要求时,可参照表4确定,水泥用量不宜高于170kg/m3,7d无侧限抗压强度应≥3MPa,严格按设计要求控制水灰比。从混合料加水搅拌到碾压结束,时间应控制在4h~5h内,宜采用小型压路机压实,也可采用平板振实。表4多空隙水泥稳定碎石集料的级配范围筛孔尺寸(mm)31.52619169.54.752.260.075通过质量百分10075~10050~8535~6020~350~100~50~2(%)6.6.2.3透水基层采用透水水泥混凝土时,应符合6.6.4中的相关规定。6.6.2.4摊铺时应适量洒水并压实,不应破坏防渗膜。6.6.2.5雨后施工时,应先对路基状况进行检查,符合施工要求后方可摊铺。6.6.2.6应严格控制透水基层、垫层标高,误差不应大于10mm。6.6.3透水砖路面6.6.3.1透水砖作为面层时,施工前应对基层、排水系统进行检查验收。6.6.3.2找平层施工应满足下列规定:a)找平层施工前,应按设计要求在基层上满铺一层透水土工布,可采用搭接方式,搭接宽度宜为200mm~300mm;b)找平层采用干硬性水泥砂浆时,应严格控制水泥砂浆配合比;c)找平层透水性能应高于所采用的透水砖面层。6.6.3.3透水砖的透水系数应大于1×10-2cm/s,外观质量、尺寸偏差、物理性能等其他要求应符合GB/T27

35DB42/T1887-202225993的规定。6.6.3.4用于人行道的透水砖其防滑性能(BPN)不应小于60,耐磨性不应大于35mm。使用除冰盐或融雪剂的路面,应增加抗盐冻性能试验,经25次冻融循环,质量损失不应大于0.5kg,抗压强度损失不应大于20%。6.6.3.5透水砖铺筑时,其基准点和基准面应根据平面设计图、工程规模以及透水砖规格、形状及尺寸设置。6.6.3.6透水砖的铺筑应从透水砖基准点开始,并以透水砖基准线为基准,按设计图铺筑。铺筑透水砖路面应纵横拉通线铺筑,每3m~5m设置基准点。6.6.3.7透水砖铺筑应定时检查牢固性与平整度,不应采用砖底部填塞砂浆或支垫等方式找平。6.6.3.8铺砌应与相邻构筑物顺接,不应反坡。6.6.3.9铺砌应采用退行铺筑,不应直接站在找平层上作业,不应在新铺设的砖面上拌合砂浆或堆放材料。6.6.3.10铺设时应将透水砖轻放平放,采用橡胶锤捶打稳定、平整,不应损坏边角,橡胶锤不应污染砖面。6.6.3.11施工过程中,应防止堵塞透水层及透水砖,必要时应采用土工布遮盖。6.6.3.12铺砌完成表面敲实后,应及时清除砖面上的杂物、碎屑,面砖上不应有残留水泥砂浆。6.6.3.13透水砖的接缝宽度应符合CJJ/T188的规定,不宜大于3mm,曲线外侧接缝宽度不应大于5mm,内侧不应小于2mm,竖曲线透水砖接缝宽度宜为2mm~5mm。6.6.3.14填缝用砂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a)含泥量小于1%;泥块含量小于0.5%;含水率小于2%;b)级配应符合表5的规定。表5填缝用砂级配要求筛孔尺寸(mm)4.752.361.180.60.30.15通过率(%)10095~10080~10025~8510~400~106.6.3.15检查井周围或紧贴构筑物的砌块宜切块补齐,填补平整。6.6.3.16施工完成后,应及时洒水养护,养护时间不应小于3d,当采用干硬性水泥砂浆作为找平层时,养护时间不应小于7d。6.6.3.17透水砖施工完成后应做好成品保护,面层铺筑完成后基层未达到设计强度前,车辆不应进入。6.6.4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6.6.4.1透水水泥混凝土水泥应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42.5的复合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质量应符合GB175的规定,不同厂家、等级、品种、批号的水泥不应混用。6.6.4.2透水水泥混凝土配合比、材料要求、搅拌、运输应符合CJJ/T135的规定,其强度、透水系数、耐磨性等性能指标应符合设计要求。6.6.4.3透水水泥混凝土作为面层时,施工前应对基层、排水系统进行检查验收。6.6.4.4透水水泥混凝土模板的制作和立模应符合下列规定:a)模板应选用质地坚实、变形小、刚度大的材料,模板的高度应与透水水泥混凝土厚度一致;b)立模的平面位置和高程,模板与混凝土接触的表面应涂隔离剂;c)透水水泥混凝土摊铺前,应对模板的高度以及支撑稳定性进行检查。6.6.4.5透水水泥混凝土摊铺时,宜人工均匀摊铺,摊铺厚度宜考虑其松铺系数,其松铺系数宜为1.1。6.6.4.6透水水泥混凝土宜采用专用低频振动压实机,或采用平板振动器振动和专用滚压工具滚压。28

36DB42/T1887-2022用平板振动时宜避免过振,采用专用低频振动压实机压实时应辅以人工补料及找平,人工找平时,施工人员应穿上减压鞋进行操作,并随时检查模板,如有下沉、变形或振动,应及时纠正。6.6.4.7透水水泥混凝土压实后,宜使用机械对透水水泥混凝土面层进行收面,必要时进行人工拍实、抹平,整平时必须保持模板面整洁,接缝处板面平整。6.6.4.8透水水泥混凝土拌制浇筑应避免在地表温度40℃以上时施工。6.6.4.9透水水泥混凝土面层施工后,宜在48h内涂刷保护剂,涂刷保护剂前,面层应进行清洁。6.6.4.10彩色透水水泥混凝土面层施工同普通透水水泥混凝土施工,在双层设计时,透水上面层浇筑应在透水下面层初凝前完成,且透水上面层和透水下面层摊铺间隔时间不宜超过2h。6.6.4.11透水水泥混凝土接缝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a)胀缝间距应符合设计规定,设计无规定时,施工长度超20m时应设置胀缝,缝宽宜为20mm;b)胀缝上部的预留填缝空隙,宜用提缝板留置。提缝板应直顺,与胀缝板密合、垂直于面层;c)纵向变形缝的间距应按路面宽度在4.0m~5.0m范围内确定,横向变形缝的间距宜为3.5m~4.5m,划块尺寸不宜大于20m2,面层板的长宽比不宜超过1.3;当基层有施工缝时,面层缩缝应与其相应结构缝位置一致,缝内应填嵌柔性材料;d)缩缝应垂直板面,宽度宜为4mm~6mm;切缝深度:设传力杆时,不应小于面层厚的1/3,且不应小于70mm;不设传力杆时不应小于面层厚的1/4,且不应大于60mm;e)机切缝时,宜在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25%~30%时进行。6.6.4.12透水水泥混凝土养护应符合下列规定:a)施工完毕后,宜采用覆盖塑料薄膜或彩料布及时进行保湿养护,养护时间根据透水水泥混凝土强度增长情况而定,养护时间不宜少于14d;b)透水水泥混凝土养护期间不应行人、通车,应保护塑料薄膜完整;当薄膜破损时应立即修补。6.6.4.13季节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a)应根据所在地的气候环境,确定施工冬、雨期和热期的起止时间;b)雨期施工应及时掌握气象变化条件,做好防范准备;c)雨期施工应充分利用地形与现有排水设施,做好防雨及排水工作;d)雨天不宜进行基层施工,透水水泥混凝土面层不应在雨天浇筑;e)当室外平均气温连续5d低于5℃时,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不应施工。6.6.4.14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暑期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a)宜缩短混凝土拌合物运输、摊铺、压实等工序时间,浇筑完毕应及时覆盖、洒水养护;b)搅拌站应有遮阳棚,模板与基层表面在浇筑混凝土前应洒水湿润;c)应注意天气预报,如遇阵雨应暂停施工,及时采用塑料薄膜对已浇筑混凝土面进行覆盖;d)气温高于32℃时,宜避开中午时段施工,可在夜间施工。6.6.5透水沥青路面6.6.5.1透水沥青路面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a)施工前进场的材料应符合CJJ1的规定;b)透水沥青路面开工前,宜铺筑试验路段,进行混合料的试拌、试铺和试压试验,并据此确定合理的施工工艺;c)当遇雨天或气温低于5℃时,不应进行透水沥青路面施工;d)高黏度改性沥青存放时宜避免离析;e)铺筑透水沥青路面前,应检查下层结构的质量,同时应对下层结构进行现场渗水试验;下层已被污染时,应清洗或铣刨处理后方可铺筑透水沥青面层;f)透水沥青混合料粗骨料、矿粉及配合比应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无要求时,应符合CJJ/T190的29

37DB42/T1887-2022规定。6.6.5.2透水沥青混合料的拌制应符合下列规定:a)透水沥青混合料必须在沥青拌合厂(场、站)采用拌合机械拌制;b)透水沥青混合料搅拌时间应经试拌确定,以沥青均匀裹覆集料为度;c)透水沥青混合料应随拌随用;d)生产添加纤维的透水沥青混合料时,搅拌机应配备同步添加纤维投料装置,搅拌时间宜延长5s以上;e)拌合厂拌合的透水沥青混合料应均匀一致,无花白料、无结团成块或严重的粗细料分离现象,不符合要求时不应使用,并应及时调整;f)透水沥青混合料出厂时,应逐车检测透水沥青混合料的质量和温度,并附带载有出厂时间的运料单,不合格品不应出厂;g)透水沥青混合料生产温度控制应符合表6的规定,烘干集料的残余含水量不应大于1%。表6透水沥青混合料生产温度控制混合料生产温度规定值(℃)允许偏差(℃)沥青加热温度165±5集料加热温度195±5混合料出厂温度180±56.6.5.3透水沥青混合料的运输应符合下列规定:a)透水沥青混合料宜采用与摊铺机匹配的自卸汽车运输,运输时应防止沥青与车厢板粘结,车厢应清扫干净,车厢侧板和底板应涂隔离剂,并不应有余液积聚在车厢底部;b)从拌合机向运料车装料时,应多次挪动汽车位置,平衡装料;c)运料车应采用覆盖篷布等保温、防雨、防污染的措施;d)运输车辆的总运力应比搅拌能力或摊铺能力有所富余;e)运料车进入摊铺现场时,轮胎上不应粘有泥土等可能污染路面的脏物;f)运送至摊铺现场的混合料温度不应低于175℃。6.6.5.4透水沥青混合料的摊铺应符合下列规定:a)应采用沥青摊铺机摊铺,摊铺机受料前,应在料斗内涂刷防粘剂,并在施工中经常将两侧板收拢;b)铺筑透水沥青混合料时,一台摊铺机的铺筑宽度不宜超过6m(双车道)~7.5m(三车道以上),通常宜采用两台或多台摊铺机前后错开10m~20m成梯队方式同步摊铺,两幅之间应有50mm~100mm的搭接,并避开车道轮迹带,上、下层的搭接位置宜错开200mm以上;c)施工前应提前0.5h~1.0h预热摊铺机熨平板,使其温度不低于100℃;铺筑过程中,熨平板的振捣或夯锤压实装置振动频率和振幅应合适;d)摊铺过程中,运料车应停在摊铺机前100mm~300mm处,不应撞击摊铺机,卸料过程中运料车应挂空挡,靠摊铺机推动前进;e)摊铺机应缓慢、均匀、不间断的摊铺,不应随意变换速度或中途停顿,摊铺速度宜控制在1.5m/min~3.0m/min;f)透水沥青混合料的摊铺温度不应低于170℃;g)透水沥青混合料的松铺系数应通过试验段确定,试验段长度宜为100m~200m。6.6.5.5透水沥青混合料的压实及成型应符合下列规定:a)压实初压温度不应低于160℃;复压应紧接初压进行,复压温度不应低于130℃;终压温度不30

38DB42/T1887-2022宜低于90℃;b)压实机械组合和压实遍数应根据试验段确定;c)透水沥青混合料宜采用12t以上的钢筒式压路机碾压,碾压速度应符合表7的规定,碾压过程中碾压轮应保持清洁,可对钢轮涂刷隔离剂或防粘剂,不应涂刷柴油,当采用向碾压轮喷水方式时,必须严格控制喷水量,喷水应成雾状,不应漫流;表7钢筒式压路机碾压速度初压复压终压钢筒式压路机适宜最大适宜最大适宜最大碾压速度(km/h)1.5~232.5~3.552.5~3.55d)初压应紧跟摊铺机后碾压,并保持较短的初压区长度,尽快压实表面;应从外侧向中心碾压,碾速稳定均匀,相邻碾压重叠宽度大于300mm;初压后应检查平整度、路拱,必要时应修整或返工;e)复压应紧跟初压连续进行,压实遍数应经试验段确定,复压后路面达到要求的压实度,并无显著轮迹;复压压路机碾压段的总长度宜缩短,通常不超过60m~80m;f)对路面边缘、加宽及港湾式停车带等大型压路机难以碾压的部位,宜采用小型振动压路机或振动夯板作补充碾压;g)终压应紧随复压后进行,不宜少于2遍,至无明显轮迹为止;h)压路机不应在未碾压成型路段上转向、掉头、加水或停留;在当天成型的路面上,不应停放各种机械设备或车辆,不应散落矿料、油料等杂物。6.6.5.6透水沥青混合料的接缝应符合下列规定:a)透水沥青混合料面层的施工接缝应紧密、平顺;b)摊铺时采用梯队作业的纵缝应采用热接缝,将已铺部分留下100mm~200mm宽暂不碾压,作为后续部分的高程基准面,最后跨缝碾压以消除痕迹;c)当半幅施工或因特殊原因不能采用热接缝而产生纵向冷接缝时,宜加设挡板或采用切刀切齐,可在混合料尚未冷却前采用镐刨除边缘留下毛茬,不宜采用切割机作纵向切缝;在铺另半幅前应将缝边缘清扫干净,并应涂洒少量粘层沥青,摊铺时应重叠在已铺层上50mm~100mm,摊铺后人工将摊铺在前半幅上的混合料铲走,碾压时应先在已压实路面上行走碾压新铺层150mm左右,后压实新铺部分;d)上、下层的纵向热接缝应错开150mm,冷接缝应错开300mm~400mm;e)透水沥青混合料面层的横向接缝应采用平接缝,相邻两幅及上、下层的横向接缝均应错开1m以上;f)透水沥青混合料路面与不透水沥青路面衔接处,应做好封水、防水处理。6.6.5.7开放交通及其他应符合下列规定:a)施工后,应待透水沥青路面完全自然冷却,当透水沥青路面表面温度降低到50℃以下后,方可开放交通;b)铺筑好的透水沥青路面应做好保护,保持整洁,不应在透水沥青上堆放施工产生的土或杂物,不应在已铺透水沥青路面上拌制水泥砂浆。6.6.6嵌草砖地面6.6.6.1嵌草砖地面施工透水基层及找平层应符合6.6.2、6.6.3中的相关规定。6.6.6.2嵌草砖所用成品材料的尺寸、强度等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应符合NY/T1253的规定。31

39DB42/T1887-20226.6.6.3施工时,基准点和基准面应根据平面设计图、工程规模及嵌草砖规格、形状及尺寸设置。6.6.6.4铺设时,应轻轻平放,采用橡胶锤锤打稳定,不应损伤砖的边角。6.6.6.5铺设时,应随时检查牢固性与平整度,及时调整。6.6.6.6块料不应有裂纹、缺陷,铺设平稳,表面清洁。6.6.6.7块料之间应填种植土,种植土厚度不宜小于80mm,种植土填充面应低于块料上表面10mm~20mm。6.6.6.8嵌草平整,应浇水养护,不应积水。6.6.7卵石(碎石)铺装地面6.6.7.1材料应在施工前冲洗晾晒干净后集中堆放。6.6.7.2卵石(碎石)铺装宜在其他设施施工完成后进行。6.6.7.3卵石(碎石)应颜色搭配协调、颗粒清晰、大小均匀、石粒清洁,排列方向一致。6.6.7.4拼花应在大面铺设完成后进行,拼花施工时不应将垃圾等杂物带入场内。6.7雨水湿地/湿塘6.7.1测量放线6.7.1.1开工前施工单位应对重要控制点坐标进行计算,按设计进行放线,埋设控制点。6.7.1.2施工单位应指定专人负责测量工作,并及时提供所需的测量资料。6.7.1.3施工中对平面控制桩、高程控制点,应严加保护,并定期检测、校正。6.7.1.4湿塘、雨水湿地平面形态控制应在满足设计要求的基础上,线形应流畅。6.7.2防渗施工6.7.2.1防渗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a)防渗材料性能、规格、质量应按设计要求严格控制;b)防渗施工前应对水体底部基础进行处理,清除建筑垃圾及尖锐物,处理后的基础表面应平整光滑,无突然的高度变化、裂缝、空鼓等情况;c)基层土层密实度宜大于80%;d)防渗施工结束后,应进行防渗透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施工。6.7.2.2黏土防渗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a)防渗层厚度应经试验确定,不宜小于300mm;b)黏土防渗层厚度大于150mm时,应分层铺设;黏土防渗层夯实时,层间应刨毛洒水,边铺设边夯实,直到达到设计干密度,不应漏夯。6.7.2.3膨润土防水毯(GCL)防渗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a)采用膨润土防水毯(GCL)防渗时,基层应保持干燥,无积水;b)膨润土防水毯(GCL)的搭接应采用顺坡搭接,不宜出现十字搭接,采用品形分布,搭接宽度不应小于250mm,搭接处用膨润土防水浆封闭;c)在斜坡上铺设膨润土防水毯(GCL)完成后,应及时锚固并由下向上覆盖100mm厚的土层,GCL铺设好后,车辆不应上行;d)膨润土防水毯(GCL)应在晴天施工,当日铺设当日覆盖;施工时如遇下雨、下雪,应立即停止施工,并用塑料薄膜遮盖;e)位于坡面与地面拐角处的防水垫应设置附加层,先铺设500mm宽沿拐角两面各250mm,再铺大面积防水垫;有排水管穿越防水垫部位时,应加设GCL防水垫附加层,管周围应妥善封32

40DB42/T1887-2022闭。6.7.2.4聚乙烯(PE)土工膜防渗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a)采用聚乙烯(PE)土工膜防渗时,防渗层厚度应经试验确定,不宜小于2mm;b)聚乙烯(PE)土工膜土质基底的干密度不应小于1.4t/m3,均匀误差不宜超过10%,基底阴、阳角修圆半径应不小于500mm;c)聚乙烯(PE)土工膜铺设时宜先在基层上铺50mm~150mm厚的砂层作为垫层,铺设聚乙烯(PE)土工膜时,膜块间形成的结点应为T字型,不应做成十字形;d)土工膜拼接宜采用双焊缝搭焊;e)在土工膜铺设及焊接验收合格后,应及时填筑保护层,保护层施工工作面不宜上重型机械和车辆;f)聚乙烯(PE)土工膜防渗工程施工应符合SL/T231的规定。6.7.3填料铺设及种植土回填6.7.3.1填料铺设及种植土回填应在防渗施工验收合格后进行。6.7.3.2雨水人工湿地应按设计铺设填料,填料应预先清洗干净,分层填筑。6.7.3.3填料铺设时应按水流方向铺设粒径从小到大的填料,并按设计严格控制填料的孔隙率。6.7.3.4植物应在种植土回填完成后种植。6.7.4进出水及其他设施施工6.7.4.1石笼挡墙的基底土质及其密实度应符合设计要求,现场如遇较差地基土质时,应另作地基处理。6.7.4.2在格宾网箱底部宜铺设透水土工布。6.7.4.3格栅板安装前应按图纸和设计要求进行验收,不合格的不应使用。格栅板安装前应确定安装顺序,按格栅板编号依次安装,安装后应立即固定。6.7.4.4透水土工布搭接宽度不应小于200mm,并防止尖锐物体损坏。6.7.4.5雨水湿地/湿塘前置塘、主塘驳岸边坡坡度应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未明确的,前置塘边坡坡度宜按1:8~1:2控制,主塘边坡坡度不宜小于1:6。6.8雨水调蓄池6.8.1应根据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周边环境编制基坑土方开挖、支护、降水施工方案,开挖深度超过5m(含5m)或开挖深度虽未超过5m,但地质条件、周围环境和地下管线复杂,或影响毗邻建(构)筑物安全的基坑(槽)的土方开挖、支护、降水工程施工方案应组织专家论证。6.8.2调蓄池基坑不应超挖。基坑的开挖底面积应大于水池的底面积,每边大于水池的底面边缘0.7m~l.0m。安装沉砂井、取水井和进、出水管、压缩空气管的一侧按水井和管道边缘预留0.7m~1.0m安装空间。6.8.3基坑开挖后宜减少对基土的扰动,雨季或如遇特殊情况基础不能及时施工时,应在基底标高以上预留20cm~30cm土层不挖,待做基础时再挖。6.8.4基坑开挖时,底部300mm采用人工开挖,不应超挖,不应扰动基底;基坑内应做好排水措施。6.8.5现浇钢筋混凝土调蓄池所采用的钢筋、水泥、集料、砌块、管材等材料,必须按规定进行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6.8.6钢筋的制作、焊接、安装及模板安装的施工应按GB50204执行。6.8.7预埋管(件)穿墙处应做好防水措施,不应渗水。6.8.8浇筑池壁混凝土时,应分层浇筑、连续浇筑。33

41DB42/T1887-20226.8.9池壁的施工缝设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在其强度不小于2.5MPa时,方可进行凿毛处理。6.8.10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按施工方案及时采取有效的养护措施,湿水养护时间不少于14d。6.8.11施工完毕后应进行满水试验。6.8.12池体施工、验收完成后,应及时进行基坑回填。6.9附属设施6.9.1渗管/渠6.9.1.1渗管可采用穿孔塑料管、无砂混凝土管、镀锌钢管等,其开孔率、管径等应符合设计要求,不应在施工现场开孔。6.9.1.2渗渠可采用砌筑、现浇或预制装配式无砂混凝土排水渠,其尺寸等应符合设计要求。6.9.1.3沟槽开挖应控制沟底标高,当开挖距沟底剩200mm时,宜采用人工开挖。6.9.1.4垫层不应使用灰土、三合土等不透水垫层,宜使用中粗砂或碎石垫层。6.9.1.5碎石层应采用透水土工布与土壤层隔离,挖掘面应便于透水土工布的施工和固定。6.9.1.6渗管(渠)的接头应可靠,滤料不渗漏。6.9.1.7渗管(渠)的砾(碎)石滤料回填应紧密。6.9.1.8透水土工布应全断面包裹滤料及渗管,且不应出现破损,搭接宽度不应少于200mm。6.9.1.9渗渠四周应填充砾石或其他多孔材料,外包透水土工布应严密结实。6.9.1.10渗渠的坡度和接管方向应满足设计要求,当使用底部不穿孔的穿孔管时,应注意管道的上下面朝向。6.9.2溢流雨水口6.9.2.1溢流雨水口测量放线时应复核竖向标高以及溢流雨水口与周边环境关系;回填土标高及密实度应满足设计要求。6.9.2.2溢流雨水口混凝土基础施工前需对地基及下铺碎石垫层进行夯实。6.9.2.3溢流雨水口基础混凝土强度达到5MPa后,方可进行雨水口的砌筑。6.9.2.4溢流雨水口在雨季施工时应符合下列规定:a)下雨时必须停止砌筑,未用完的砂浆进行覆盖,并对新砌筑的墙体采取遮雨措施;b)下雨时,若雨水口已具有泄水能力,应临时安装雨水箅子,将雨水导入雨水管;若雨水口尚未具有泄水能力,应进行覆盖。6.9.2.5与溢流雨水口连接的支管应顺直,不应有突弯。6.9.2.6溢流雨水口四周应按设计要求铺设卵石等消能设施。6.9.3环保雨水口6.9.3.1除弯道部分外,雨水口长边应与路缘石内侧边线重合;雨水口开挖边线按照雨水口结构尺寸确定,每侧宜留出300mm~500mm。6.9.3.2人工开挖雨水口槽,应严格按照开挖边线进行开挖。开挖时,应核对雨水口位置,有误差时以支管位置为准,平行于路边修正位置,并挖至设计深度。6.9.3.3雨水口砌筑勾缝应顺直、坚实,不应漏勾、脱落,内外壁抹面平整光洁,雨水口连接管内应清洁、流水通畅,无明显渗水现象。6.9.3.4雨水口与检查井的连接管的坡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支管铺设应符合相应管道铺设要求。位于道路下的雨水口、雨水支管、连接管应根据设计要求浇筑混凝土基础。位于道路基层内的雨水支管、连接管应作C25级混凝土全包封,且包封混凝土达到75%设计强度前,不应放行交通。6.9.3.5截污挂篮安装前应复核雨水井口的尺寸、标高是否满足设计要求。34

42DB42/T1887-20227质量检验与验收7.1一般规定7.1.1分部分项划分7.1.1.1项目开工前,施工单位应与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将工程划分为单位(子单位)工程、分部(子分部)、分项工程和检验批,作为海绵设施施工质量检查和验收的基础。7.1.1.2具有独立合同的工程应为一个单位工程;当合同包含的工程内容较多、工程规模较大或由若干独立设计组成时,宜按每个工程部位、工程量或每个独立设计将单位工程分成若干子单位工程。7.1.1.3应按专业性质、设施部位划分分部工程;当海绵城市建设工程仅作为单位(子单位)工程的分部工程验收时,应按设施类别、专业系统划分为若干个子分部工程。7.1.1.4应按主要施工材料、设施部位、施工工艺等划分分项工程;分项工程可由一个或若干个检验批组成。7.1.1.5检验批应根据施工、质量控制和专业验收需要划定。7.1.1.6检验批、分项工程、分部(子分部)工程、单位(子单位)工程验收记录可按附录C填写。7.1.2隐蔽工程验收7.1.2.1隐蔽工程验收应由专业监理工程师负责组织,关键分项工程及重要部位应由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组织总监工程师、专业监理工程师、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和技术质量负责人、设计单位专业设计人员等进行验收。7.1.2.2现场隐蔽验收合格后,经专业监理工程师或建设单位专业工程师签字同意,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7.1.2.3附属排水设施的隐蔽工程验收应符合GB50268的规定。7.1.2.4透水路面应对垫层、基层进行隐蔽工程验收,验收应符合CJJ1的规定。7.1.2.5海绵设施应对种植土层、人工填料层、(砾石)排水层、防渗层、渗排水管等进行隐蔽工程验收,验收应符合设计要求。7.1.3功能质量验收7.1.3.1海绵设施功能质量验收应作为竣工验收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建设单位组织,总监理工程师、设计单位专业设计人员、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或技术质量负责人等参与验收。7.1.3.2设施功能验收宜包括平面布局、规模、竖向、进水口、排放口、径流路径、渗滞能力和蓄排能力等,验收应符合设计要求。7.1.3.3隐蔽工程全过程影像资料应作为功能质量验收的重点备查资料。7.2海绵设施质量检验与验收标准7.2.1下凹式绿地7.2.1.1主控项目下凹式绿地主控项目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a)构造应符合设计要求。检验方法:观察、钢尺量测。检验数量:全数检查。b)面积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5%。35

43DB42/T1887-2022检验方法:全站仪、钢尺量测。c)溢流雨水口高程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5mm。检验方法:水准仪测量。检验数量:全数检查。d)下凹深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10mm。检验方法:水准仪测量。检验数量:全数检查,每个设施不少于3个点。e)进水口高程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5mm。检验方法:水准仪测量。检验数量:全数检查;分散式入口时每5m1处,不少于3处。f)种植植物的品种和种植密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检验方法:观察、钢尺量测。检验数量:全数检查。g)种植土主要成分应符合设计要求。检验方法:检查试验报告、复检报告。7.2.1.2一般项目下凹式绿地一般项目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a)透水土工布隔离层应符合设计要求。检验方法:检查出厂合格证、进场复验报告、钢尺量测。b)穿孔管开孔率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5%。检验方法:观察、钢尺量测。7.2.2生物滞留设施7.2.2.1主控项目生物滞留设施主控项目质量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a)构造应符合设计要求。检验方法:观察、钢尺量测。检验数量:全数检查。b)面积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5%。检验方法:全站仪、钢尺量测。c)溢流雨水口高程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5mm。检验方法:水准仪测量。检验数量:全数检查。d)深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10mm。检验方法:水准仪测量。检验数量:全数检查,每个设施不少于3个点。e)进水口高程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5mm。检验方法:水准仪测量。检验数量:全数检查。f)种植植物的品种和种植密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检验方法:观察、钢尺量测。检验数量:全数检查。36

44DB42/T1887-2022g)种植土主要成分应符合设计要求。检验方法:检查试验报告、复检报告。7.2.2.2一般项目生物滞留设施一般项目质量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a)透水土工布隔离层应符合设计要求。检验方法:检查出厂合格证、进场复验报告、钢尺量测。b)隔离层采用砂层时厚度允许偏差为±10mm。检验方法:观察、钢尺量测。c)穿孔管开孔率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5%。检验方法:观察、钢尺量测。d)砾石排水层的粒径应符合设计要求。检验方法:观察、钢尺量测。7.2.3植草沟7.2.3.1主控项目植草沟主控项目质量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a)过水断面形式及尺寸应满足设计要求,允许偏差、检验频率及检验方法应满足表8要求。b)纵坡应满足设计要求。检验方法:水准仪测量。检验数量:每20m1处,每段不少于3处。c)进水、出水高程应满足设计要求,并于周边排水设施平顺衔接。检验方法:观察、钢尺量测。表8植草沟形式及尺寸允许偏差、检验频率及检验方法检验频率项目允许偏差检验方法范围点数轴线(mm)±50每50m3用经纬仪、钢尺量沟底高程(mm)±20每50m3用水准仪测量断面尺寸(mm)±30每50m3用钢尺量边坡坡度±5%每50m3用钢尺量7.2.3.2一般项目植草沟应顺直,沟底平整、无反坡,沟内无杂物、无阻水设施。检验方法:测量、观察。检验数量:全数检查。7.2.4绿色屋顶7.2.4.1绿色屋顶的质量验收检验批的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a)找坡(找平)层、绝热层、保护层、排(蓄)水层和防水层应按屋面面积每100m2抽查一处,每处10m2,且不应少于3处;37

45DB42/T1887-2022b)接缝密封防水部位,每50m抽查一处,每处5m,且不应少于3处;c)乔灌木应全数检验,草坪地被类植物每100m2检查3处,且不应少于2处;d)细部构造部位应全部进行检查。7.2.4.2种植屋面找坡(找平)层、保护层和细部构造的质量验收应符合GB50207、GB50208的规定。7.2.4.3种植屋面保温层、普通防水层、耐根穿刺防水层、排水系统、排(蓄)水层和过滤层、种植土层、植被层等质量验收应符合JGJ155的规定。7.2.5透水铺装7.2.5.1一般规定透水铺装质量检验与验收应符合下列规定:a)土基层、基层等工序应进行分部、分项工程验收,质量检验和验收标准应符合CJJ1、CJJ/T188、CJJ/T135、CJJ/T190的规定;b)透水水泥混凝土原材料应符合CJJ/T135的规定,透水沥青路面材料应符合CJJ/T190的规定;c)透水铺装的基层、垫层、找平层的透水性应逐层验收,其性能应满足设计要求。检验方法:检查试验报告。检验数量:每500m2抽测3处。7.2.5.2主控项目透水砖路面主控项目质量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a)透水砖的透水性能、抗滑性、耐磨性、块形、颜色、厚度、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检验方法:检查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进场复验报告。检验数量:透水砖同一块形、同一颜色、同一强度,以20000m2为一检验批,不足20000m2按一批计。每一批中应随机抽取50块试件。每检验批取试件的主控项目应符合GB/T25993的规定。b)透水砖的铺筑形式应符合设计要求。检验方法:观察。检验数量:全数检查。7.2.5.3一般项目透水砖路面一般项目质量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a)透水砖铺砌应平整、稳固,不应有污染、空鼓、掉角及断裂等外观缺陷,不应有翘动现象,灌缝应饱满,缝隙一致。检验方法:观察。检验数量:全数检查。b)透水砖面层与路缘石及其他构造物应顺接,不应有反坡、积水现象。检验方法:观察。检验数量:全数检查。c)透水砖铺砌允许偏差、检验频率及检验方法应满足表9的要求。38

46DB42/T1887-2022表9透水砖铺砌允许偏差、检验频率及检验方法检验频率项目允许偏差检验方法范围点数用3m直尺和塞尺连续量2尺,取较平整度(mm)≤520m1大值横坡(%)±0.3%且不反坡20m1用水准仪测量井框与面层高差≤4每座1十字法,用直尺与塞尺量,取最大值(mm)相邻块高差(mm)≤320m1用钢尺量纵缝直顺(mm)≤1040m1用20m线和钢尺量横缝直顺(mm)≤1020m1沿路宽用线和钢尺量缝宽(mm)+3,-220m1用钢尺量7.2.6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7.2.6.1主控项目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主控项目质量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a)透水水泥混凝土面层的弯拉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检验方法:检查试件弯拉强度试验报告。检验数量:每100m3同配合比透水水泥混凝土,取样1次,不足100m3按1次计。每次取样应留置1组标准养护试件。同条件养护试件的留置组数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不少于1组。b)透水水泥混凝土面层的抗压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检验方法:检查试件抗压强度试验报告。检验数量:每100m3同配合比透水水泥混凝土,取样1次,不足100m3按1次计。每次取样应留置1组标准养护试件。同条件养护试件的留置组数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不少于1组。c)透水水泥混凝土结构形式、透水系数应符合设计要求。检验方法:检查试验报告。检验数量:每500m2抽测1组(3块)。d)透水水泥混凝土面层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检验方法:钻孔,用钢尺量。检验数量:每500m2抽测1点。7.2.6.2一般项目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一般项目质量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a)透水水泥混凝土面层应板面平整、边角整齐,不应有石子脱落的现象。检验方法:观察、量测。检验数量:全数检查。b)面层接缝应垂直、直顺,缝内不应有杂物。检验方法:观察。检验数量:全数检查。39

47DB42/T1887-2022c)彩色透水水泥混凝土面层颜色应均匀一致。检验方法:观察。检验数量:全数检查。d)透水水泥混凝土面层允许偏差、检验频率及检验方法应满足表10的要求。表10透水水泥混凝土面层允许偏差、检验频率及检验方法允许偏差检验范围项目检验点数检验方法道路广场道路广场高程±15±1020m施工单元1用水准仪测量中线偏差(mm)≤20—100m—1用水准仪测量最大间隙用钢尺和塞尺连续量2平整度≤520m10m×10m1(mm)处,取较大值宽度(mm)0,-2040m40m1用钢尺量模坡(%)±0.3且不反坡20m1用钢尺量井框与路面高差十字法,用钢尺和塞尺≤3≤5每座井1(mm)量,取最大值相邻板高差(mm)≤320m10m×10m1用钢尺和塞尺量纵缝直顺度(mm)≤10100m40m×40m1用20m线和钢尺量横缝直顺度(mm)≤1040m40m×40m注:每一单位工程中,以40m×40m定方格网,进行编号,作为量测检查的基本施工单元,不足40m×40m以1单元计。在基本施工单元中再以10m×10m或20m×20m为一子单元,每一基本施工单元只抽一个子单元检查;检验方法为随机取样,即基本施工单元在室内确定,子单元在现场确定,量取3点取最大值为检查频率中的1个点。7.2.7透水沥青路面7.2.7.1主控项目透水沥青路面主控项目质量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a)透水沥青面层压实度不应小于95%。检验方法:检查试验报告。检验数量:每1000m2测1点。b)透水沥青面层的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10mm~-5mm。检验方法:钻孔,量测。检验数量:每1000m2测1点。c)透水沥青面层的弯沉值应符合设计要求。检验方法:弯沉仪检测。检验数量:每车道、每20m测1点。d)透水沥青面层的渗透系数应符合设计要求。检验方法:检查试验报告。40

48DB42/T1887-2022检验数量:每1000m2测1点。7.2.7.2一般项目透水沥青路面一般项目质量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a)透水沥青面层表面应平整、坚实,接缝紧密;不应有明显轮迹、推挤裂缝、脱落、烂边、油斑、掉渣等现象,不应污染其他构筑物;面层与路缘石、平石及其他构筑物应顺接,不应有积水现象。检验方法:观察。检验数量:全数检查。b)透水沥青混合料面层允许偏差、检验频率及检验方法应满足表11的要求。表11透水沥青混合料面层允许偏差、检验频率及检验方法检验频率项目允许偏差检验方法范围点数纵断高程(mm)±1520m1用水准仪测量中线偏位(mm)≤20100m1用经纬仪测量<91标准差δ值≤1.5100m路宽(m)9~152用测平仪检测平整度>153(mm)<91用3m直尺和塞最大间隙≤520m路宽(m)9~152尺连续量取两尺,取最大值>153<91±0.3且不反横坡20m路宽(m)9~152水准仪测量坡>153十字法,用直尺井框与路面高差(mm)≤5每座1和塞尺量最大值1摆式仪摩擦系数符合设计要求200m全线连接横向力系数车抗滑砂铺法构造深度符合设计要求200m1激光构造深度仪注:测平仪为全线每车道连续检测每100m计算标准差δ值;无测平仪时可采用3m直尺检测;表中检验频率点数为测线数;十字法检查井框与路面高差,每座检查井均应检查。十字法检查中,以平行于道路中线,过检查井盖中心的直线做基线,另一直线与基线垂直,构成检查十字线。7.2.8雨水湿地/湿塘7.2.8.1主控项目41

49DB42/T1887-2022雨水湿地/湿塘主控项目质量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a)雨水湿地/湿塘所用的原材料、预制构件的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检验方法:检查产品质量合格证明书、各项性能检验报告、进场验收记录。b)雨水湿地/湿塘砌筑水泥砂浆强度、结构混凝土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检验方法:检查水泥砂浆强度、混凝土强度报告。检验数量:每50m3砌体或混凝土每浇筑1个台班一组试块。c)雨水湿地/湿塘构造形式、蓄水量、排空能力应符合设计要求,进水口拦污设施应正确设置。检验方法:现场进行蓄水量、排空能力试验。d)雨水湿地/湿塘水生植物种植区池底回填材料应满足设计的水生植物种植要求。7.2.8.2一般项目雨水湿地/湿塘一般项目质量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a)雨水湿地/湿塘前置塘、主塘、沼泽区池底的结构类型、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池底结构应完整、平顺。检验方法:量测。检验数量:100m2检测一点,且不应少于10点。b)雨水湿地/湿塘前置塘、主塘驳岸边坡坡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检验方法:量测。检验数量:全数检查。c)雨水湿地溢流出水口的结构型式、标高,应符合设计要求。检验方法:量测。检验数量:全数检查。d)雨水湿地砌筑结构应灰浆饱满、无通缝;混凝土构筑物不应有严重质量缺陷,井室无渗水、水珠现象。检验方法:观察。检验数量:全数检查。e)湿塘前置塘、主塘、沼泽区池底的结构类型、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池底结构应完整、平顺。检验方法:量测。检验数量:100m2检测一点,且不少于10点。f)湿塘前置塘、主塘驳岸边坡坡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检验方法:量测。检验数量:全数检查。g)湿塘溢流出水口的结构型式、标高,应符合设计要求。检验方法:量测。检验数量:全数检查。h)湿塘砌筑结构应灰浆饱满、无通缝;混凝土构筑物不应有严重质量缺陷,井室无渗水、水珠现象。检验方法:观察。检验数量:全数检查。7.2.9雨水调蓄池7.2.9.1主控项目雨水调蓄池主控项目质量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42

50DB42/T1887-2022a)蓄水量应符合设计要求,进水口拦污设施设置准确。检验方法:量测、观察。检验数量:全数检查。b)地基承载力应符合设计要求,基底不应受浸泡,天然地基不应扰动、超挖。检验方法:检查验基(槽)记录。c)现浇混凝土调蓄池的质量检验应满足下列要求:1)模板、钢筋、混凝土施工质量及功能性检测应符合GB50204的规定。检验方法:观察、量测、检查施工记录、检验报告。2)现浇混凝土所用的水泥、细骨料、粗骨料、外加剂等原材料的产品质量保证资料应齐全。检验方法:检查出厂质量合格证明、性能检验报告及复检报告。3)施工缝用止水带、遇水膨胀止水条或止水胶、水泥基渗透结晶防水涂料和预埋注浆管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检验方法:检查产品合格证、产品性能检测报告和材料进场复检报告。d)所用的钢筋、水泥、集料、砌块、管材等原材料的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及GB50141的规定。检验方法:检查产品质量合格证明书、各项性能检验报告、进场复检报告。e)钢筋的规格、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检验方法:观察。f)砌筑水泥砂浆强度、结构混凝土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检验方法:检查水泥砂浆强度、混凝土强度试验报告。检验数量:每50m3砌体或每100m3混凝土或每浇筑1个台班一组试块。g)预埋管(件)的尺寸、位置、高程的偏差,不应影响构筑物的性能和水力条件。检验方法:观察、量测。h)混凝土结构无严重质量缺陷;结构表面无渗水、水珠。检验方法:观察。i)砌筑应垂直稳固、位置正确;灰缝必须饱满、密实、完整,无透缝、通缝、开裂等现象;抹面时,砂浆与基层应粘结紧密牢固,不应有空鼓和裂缝等现象。检验方法:观察。7.2.9.2一般项目雨水调蓄池一般项目质量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a)混凝土表面不应出现有害裂缝,且应平整、洁净,边角整齐。检验方法:观察。b)混凝土无明显一般质量缺陷;结构表面无明显湿渍现象。检验方法:观察。c)混凝土结构表面应光洁、平整。检验方法:观察。d)砌筑砂浆灰缝应均匀一致,横平竖直;抹面接茬应平整,阴阳角清晰顺直;勾缝应密实,线形平整、深度一致。检验方法:观察。e)混凝土调蓄池的允许偏差、检验频率及检验方法应满足表12的要求。43

51DB42/T1887-2022表12混凝土调蓄池允许偏差、检验频率及检验方法检验频率项目允许偏差检验方法范围点数水平轴线池壁、柱、梁8每池壁、柱、梁2用经纬仪、钢尺量(mm)池壁顶每10m1底板顶每25m21高程(mm)±10用水准仪测量顶板每25m21柱、梁每柱、梁L≤20m±20平面尺寸(池体长、宽或直20m<L≤50m±L/100长、宽各2;直径各4用钢尺量径)(mm)L>50m±50池壁每10m1截面尺寸底板+10,-5每10m1用钢尺量(mm)柱、梁每柱、梁1孔、洞、槽内净空±10每孔、洞、槽1表面平整度8每25m21用2m直尺配合塞尺测量墙面垂直度(H≤5m)(mm)8每10m1用垂线检查预埋管、件5每件1用钢尺量中心线位置预留洞10每洞1偏移(mm)用经纬仪测量,纵、横轴水槽±5每10m2线各1点坡度(%)0.15%每10m1用水准仪测量7.2.10渗管/渠7.2.10.1主控项目渗管/渠主控项目质量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a)所用的水泥、集料、管材、砾(碎)石、透水土工布等原材料的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应符合GB50268、GB/T17639的规定。检验方法:检查产品质量合格证明书、各项性能检验报告、进场复检报告。b)透水水泥混凝土的强度、渗透系数应符合设计要求。检验方法:检查透水水泥混凝土强度、渗透系数试验报告。检验数量:每100m3混凝土或每浇筑1个台班一组试块。c)渗管的开孔率应符合设计要求。检验方法:观察、钢尺量测。44

52DB42/T1887-2022检验数量:每批1组。d)渗渠的坡度应满足排水的要求。检验方法:水准仪、拉线和尺量检查。检验数量:每20m1处,每段不少于3处。e)无砂混凝土渗渠的孔隙率应满足设计要求,设计无要求时应大于20%。检验方法:检查试验报告。检验数量:每100m3混凝土或每浇筑1个台班一组试块。7.2.10.2一般项目渗管/渠一般项目质量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a)渗管、滤料(材)组成的渗透体应平顺、饱满。检验方法:观察。b)渗渠表面应平整、密实,无反坡,渠内无杂物。检验方法:观察。c)渗渠的坐标、位置、渠底标高允许偏差、检验频率及检验方法应满足表13的要求。表13渗渠的坐标、位置、渠底标高允许偏差、检验频率及检验方法检验频率项目允许偏差检验方法范围点数管、渠轴线(mm)≤15每节管或每5m1用经纬仪测量管、渠底高程(mm)±10每节管或每5m1用经纬仪测量渠断面尺寸(mm)不低于设计要求每5m1用钢尺量盖板断面尺寸(mm)不低于设计要求每5m1用钢尺量墙高(mm)±10每5m1用钢尺量渠底中线每侧宽度(mm)±10每5m2用钢尺量墙面垂直度(mm)10每5m2吊线、钢尺量墙面平整度(mm)10每5m2用2m靠尺量墙厚(mm)+10,0每5m2用钢尺量d)土工布搭接宽度应满足设计要求,设计无要求时不应少于200mm。检验方法:钢尺量测。7.2.11溢流雨水口/环保雨水口7.2.11.1主控项目溢流雨水口/环保雨水口主控项目质量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a)混凝土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检验方法:检测混凝土强度试验报告。检验数量:每20m31组(3块),不足20m3取1组。b)砂浆平均抗压强度等级应符合设计要求,任一组试件抗压强度最低值不应低于设计强度的45

53DB42/T1887-202285%。检验方法:检查砂浆强度试验报告。检验数量:同一配合比砂浆,每10m3砌体中,做1组(6块),不足10m3按1组计。c)雨水口过流能力应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检验方法:观察、钢尺量测。检验数量:全数检查。d)截污挂篮及截污框安装应符合设计要求。检验方法:观察。检验数量:全数检查。7.2.11.2一般项目溢流雨水口/环保雨水口一般项目质量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a)雨水口内壁勾缝应顺直、坚实,无漏勾、脱落。井框、井箅应完整、配套,安装平稳、牢固。检验方法:观察。检验数量:全数检查。b)雨水支管安装应顺直,无错口、反坡、存水,管内清洁,接口处内壁无砂浆外露及破损现象。管端面应完整。检验方法:观察。检验数量:全数检查。c)截污挂篮安装应顺直,无缝隙、平稳,无翘起,与井壁、井底及管道无触碰。检验方法:观察。检验数量:全数检查。d)雨水口沉泥坑深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检验方法:用钢尺量。检验数量:全数检查。e)雨水支管与雨水口允许偏差、检验频率及检验方法应满足表14的要求。表14雨水支管与雨水口允许偏差、检验频率及检验方法允许偏差检验频率项目检验方法(mm)范围点数井框与井壁吻合≤101用钢尺量雨水口与地面高差≤201用钢尺量每座雨水口高度应低于汇水区入水口高差1用钢尺量井内尺寸+20,01用钢尺量,最大值46

54DB42/T1887-2022附录A(资料性)海绵城市相关计算方法与参数A.1综合径流系数计算方法与参数不同种类下垫面的径流系数应依据实测数据确定,当缺乏资料时,可参照表A.1取值,综合径流系数应按下垫面种类加权平均计算,其计算公式如(A.1):Fii·································································(A.1)zF式中:ψz——综合径流系数;Fi——汇水区上各类下垫面面积(m2);ψi——各类下垫面的径流系数;F——汇水面积(m2),按水平投影面积计算。表A.1不同下垫面径流系数取值下垫面种类雨量径流系数Ψ流量径流系数φ绿化屋面(绿色屋顶,基质层厚度≥300mm)0.30~0.400.40硬屋面、未铺石子的平屋面、沥青屋面0.80~0.900.85~0.95铺石子的平屋面0.60~0.700.80混凝土或沥青路面及广场0.80~0.900.85~0.95大块石等铺砌路面及广场0.50~0.600.55~0.65沥青表面处理的碎石路面及广场0.45~0.550.55~0.65级配碎石路面及广场0.400.40~0.50干砌砖石或碎石路面及广场0.400.35~0.40非铺砌的土路面0.300.25~0.35绿地0.150.10~0.20水面1.001.00地下建筑覆土绿地(覆土厚度≥500mm)0.150.25地下建筑覆土绿地(覆土厚度<500mm)0.30~0.400.40透水铺装地面0.29~0.360.29~0.45下沉广场(50年一遇及以上)-0.85~1.00注:以上数据参照GB50014以及GB50400。A.2设计调蓄容积计算方法与参数A.2.1根据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设计目标查询对应的设计降雨量。A.2.2按照设计项目的排水分区,对汇水区下垫面进行分类解析,计算各汇水区内的综合雨量径流系数。不同类型下垫面的雨量径流系数应依据实测数据确定,缺乏资料时可参照表A.1取值,综合雨量径47

55DB42/T1887-2022流系数应按公式(A.2)计算:Fii···················································(A.2)F式中:Ψ——综合雨量径流系数;F——汇水面积(ha);Fi——汇水区上第i种下垫面面积(ha);ψi——汇水区上第i种雨量径流系数,可参照表A.1取值。A.2.3根据容积法确定设计降雨量下各汇水区的总设计调蓄容积。容积法计算公式如(A.3):V10HF·····························································(A.3)式中:V——设计调蓄容积或需蓄水容积(m3);H——设计降雨量(mm),根据设计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确定;ψ——综合雨量径流系数;F——汇水面积(ha)。A.2.4根据海绵设施布局方案将各汇水区总设计调蓄容积分解至单项海绵设施。以下设施不应进行调蓄容积分配:a)对径流总量削减无贡献的设施,用于削峰的调节塘/池、雨水回用设施前池等;b)在径流系数内已综合考虑其空隙的设施,透水铺装表层、绿色屋顶结构内的空隙;c)受地形条件、汇水区大小等因素影响,设施蓄水容积无法发挥径流总量削减作用的设施以及未有效收集汇水区径流雨水的设施具有的蓄水容积。A.3蓄水设施的蓄水容积计算方法与参数A.3.1具有渗透功能的综合设施,蓄水最大深度应根据该处设施上沿高程最低处确定。A.3.2用于接纳初始阶段降雨的雨水罐、雨水池等,可蓄水容积应结合所蓄雨水的利用安排确定,雨前不能及时排空的容积不应计入核算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蓄水容积。A.3.3每处设施计入总调蓄容积不应大于设计降雨量下其汇水区内的实际降雨径流量。A.3.4每处设施计入总调蓄容积不应大于一个周期内排放量、水体渗透量、水面蒸发量和回用量之和,排放量根据可排空的体积确定,回用量根据实际回用水量确定,水体渗透量和水面蒸发量根据计算确定,一个周期宜取24h。A.3.5生物滞留设施等顶部或结构内部有蓄水空间的渗透设施,设施规模应按以下方法计算。a)渗透设施有效调蓄容积按公式(A.4)进行计算:VVW·······················································(A.4)Sp式中:Vs——渗透设施有效调蓄容积(m3);V3——渗透设施进水量(m),参照“容积法”计算;WP——渗透量(m3)。b)渗透设施的日雨水渗透量应按式(A.5)计算:WKJAt·················································(A.5)pss式中:Wp——渗透量(m3);ɑ——综合安全系数,一般可取0.5~0.8;48

56DB42/T1887-2022K——土壤渗透系数(m/s),应根据实测资料确定;J——水力坡降,一般可取J=1.0;As——有效渗透面积(m2);ts——渗透时间(s),按24h计。c)渗透设施的有效渗透面积应按下列要求确定:1)水平渗透面积按投影面积计算;2)竖直渗透面按有效水位高度所对应的的垂直面积的1/2计算;3)斜渗透面按有效水位高度的1/2所对应的斜面实际面积计算;4)埋入地下的渗透设施的顶面积不计。A.4水面蒸发量计算方法A.4.1水面蒸发量应根据实测数据确定,当实测数据缺乏时,可按照公式(A.6)计算:Q52.0SPP10.135V······································(A.6)zhmamd式中:Qzh——水池的水面蒸发量(L/d);2S——水池的表面积(m);Pm——水面温度下的饱和蒸气压(Pa);Pa——空气中的蒸汽分压(Pa);Vmd——日平均风速(m/s)。A.4.2水面蒸发量也可采用当地多年平均逐月蒸发量确定。A.5年径流污染控制率参数年径流污染控制率以悬浮物(SS)的控制率计,各类低影响开发设施对于径流污染物的控制率应以实测数据为准,缺乏资料时,可按表A.3取值。表A.3低影响开发设施径流污染控制率径流污染控制率径流污染控制率单项设施单项设施(以SS计,%)(以SS计,%)透水砖铺装80~90雨水调蓄池80~90透水水泥混凝土铺装80~90雨水罐80~90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80~90植草沟35~90绿色屋顶70~80渗管/渠35~70下凹式绿地40~75生物滞留设施70~95湿塘50~80初期雨水弃流设施40~60注:SS去除率数据来自美国流域保护中心(CenterForWatershedProtection,CWP)及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研究数据。A.6雨水收集回用计算方法与参数A.6.1雨水收集回用的用途按GB50400执行,用于绿化浇洒、道路及广场冲洗、车库地面冲洗、车辆冲洗、循环冷却水补水、景观水体补水和冲厕。绿化浇洒、道路及广场冲洗、车库地面冲洗、车辆冲洗、49

57DB42/T1887-2022循环冷却水补水等各项最高日用水量应符合GB50015的规定。A.6.2雨水收集回用容积宜根据逐日降雨量和逐日用水量经模拟计算确定。当资料不足时,宜按下列方法计算。a)当设计需水量小于收集范围的设计收集量时,雨水收集回用容积宜根据设计需水量确定,按公式(A.7)计算:VQT/0.9·····················································(A.7)UUU式中:VU——雨水收集回用容积(m3)QU——雨水日用量(m3);TU——雨水利用天数(d);宜取3~7。b)当设计需水量大于或等于收集范围的设计收集量时,雨水收集回用容积宜根据设计收集量确定,按公式(A.8)计算:V10HF················································(A.8)UUU式中:VU——雨水收集回用容积(m3);HU——设计收集降雨厚度;Ψ——雨量径流系数;FU——收集范围汇水面积(ha)。50

58DB42/T1887-2022附录B(资料性)湖北省海绵城市建设常用植物推荐用表表B.1给出了湖北省海绵城市建设常用植物推荐。表B.1湖北省海绵城市建设常用植物推荐用表生态习性序植物耐喜喜耐存活耐拉丁学名特性水生耐适用区域适用海绵设施类型号名称水湿中干期耐阴湿生寒湿润湿旱涝性常绿针下凹式绿地、雨水1湿地松Pinuselliottii●●●◎喜光全省叶乔木湿地、雨水湿塘常绿针下凹式绿地、雨水2火炬松Pinustaeda●●●◎◎喜光全省叶乔木湿地、雨水湿塘墨西哥落叶针下凹式绿地、雨水3Taxodiummucronatua●●●●●◎喜光全省落羽杉叶乔木湿地、雨水湿塘Metasequoia落叶针下凹式绿地、生物4水杉●●喜光全省glyptostroboides叶乔木滞留设施鄂西南、江汉下凹式绿地、生物落叶针5水松Glyptostrobuspensilis●●●◎◎喜光平原、鄂东滞留设施、雨水湿叶乔木北、鄂东南地、雨水湿塘下凹式绿地、生物Taxodiumdistichumvar.落叶针6池杉●●●●◎◎喜光全省滞留设施、雨水湿imbricatum叶乔木地、雨水湿塘下凹式绿地、生物落叶针7落羽杉Taxodiumdistichum●●●●◎◎喜光全省滞留设施、雨水湿叶乔木地、雨水湿塘下凹式绿地、生物Taxodiumhybrid落叶针8中山杉●●●●◎◎喜光全省滞留设施、雨水湿‘zhongshanshan'叶乔木地、雨水湿塘常绿阔下凹式绿地、生物9香樟CinnamomunCamphora●●○喜光全省叶乔木滞留设施常绿阔下凹式绿地、生物10桢楠Phoebezhennan●●●喜光全省叶乔木滞留设施下凹式绿地、生物常绿阔11强生栎Quercusvirginiana●●◎喜光全省滞留设施、雨水湿叶乔木地、雨水湿塘51

59DB42/T1887-2022表B.1湖北省海绵城市建设常用植物推荐用表(续)生态习性序植物耐喜喜耐存活耐拉丁学名特性水生耐适用区域适用海绵设施类型号名称水湿中干期耐阴湿生寒湿润湿旱涝性常绿阔喜光,下凹式绿地、生物12苦槠Castanopsissclorophylla●◎全省叶乔木稍耐阴滞留设施落叶阔下凹式绿地、生物13悬铃木Platanusacerifolia●●●喜光全省叶乔木滞留设施落叶阔下凹式绿地、生物14榔榆Ulmusparvifolia●●●◎喜光全省叶乔木滞留设施落叶阔下凹式绿地、生物15朴树Celtissinensis●●●●喜光全省叶乔木滞留设施落叶阔喜光,16珊瑚朴Celtisjulianae●●●●全省下凹式绿地叶乔木稍耐阴落叶阔17桑树Morusalba●●●●喜光全省下凹式绿地叶乔木落叶阔18构树Broussonetiapapyrifera●●●●喜光全省下凹式绿地叶乔木落叶阔下凹式绿地、生物19枫杨Pterocaryastenoptera●●●◎喜光全省叶乔木滞留设施落叶阔下凹式绿地、生物20娜塔栎Quercusnuttallii●●●喜光全省叶乔木滞留设施江南桤落叶阔21Alnustrabeculosa●●◎喜光全省下凹式绿地木叶乔木落叶阔22桤木Alnuscremastogyne●●●◎喜光全省下凹式绿地叶乔木落叶阔23垂柳Salixbabylonica●●●●◎◎喜光全省下凹式绿地叶乔木落叶阔24河柳Salixchaenomeloides●●●●◎喜光全省下凹式绿地叶乔木金丝垂落叶阔25Salixxaureo-pendula●●●●●◎喜光全省下凹式绿地柳叶乔木落叶阔26旱柳Salixmatsudana●●●●●◎喜光全省下凹式绿地叶乔木落叶阔27柿Diospyroskaki●●●喜光全省下凹式绿地叶乔木西府海落叶阔28Malusmicromalus●●●●喜光全省下凹式绿地棠叶乔木52

60DB42/T1887-2022表B.1湖北省海绵城市建设常用植物推荐用表(续)生态习性序植物耐喜喜耐存活耐拉丁学名特性水生耐适用区域适用海绵设施类型号名称水湿中干期耐阴湿生寒湿润湿旱涝性湖北海落叶阔29Malushupehensis(Pamp.)●●●●喜光全省下凹式绿地棠叶乔木落叶阔30沙梨Pyruspyrifolia●●●●喜光全省下凹式绿地叶乔木落叶阔喜光,31杜梨Pyrusbetulaefolia●●●●◎全省下凹式绿地叶乔木稍耐阴落叶阔32刺槐Robiniapseudoacacia●●●喜光全省下凹式绿地叶乔木落叶阔喜光,33皂荚Gleditsiasinensis●●●全省下凹式绿地叶乔木稍耐阴落叶阔喜光,34丝绵木Fuonymusbungeanus●●●●全省下凹式绿地叶乔木稍耐阴落叶阔下凹式绿地、生物35乌桕Sapiumsebiferum●●●●◎喜光全省叶乔木滞留设施落叶阔喜光,36重阳木Bischofiapolycarpa●●●●●◎全省下凹式绿地叶乔木稍耐阴落叶阔37栾树Koelreuteriapaniculata●●●●喜光全省下凹式绿地叶乔木复羽叶落叶阔38Koelreuteriabipinnata●●●●喜光全省下凹式绿地栾树叶乔木台湾栾落叶阔喜光,39Koelreuteriaelegans●●●●全省下凹式绿地树叶乔木耐半阴落叶阔40黄连木Pistaciachinensis●●●喜光全省下凹式绿地叶乔木落叶阔41苦楝Meliaazedarach●●●●喜光全省下凹式绿地叶乔木常绿阔喜光,下凹式绿地、生物42南天竹Nandianadomestica●●●◎全省叶灌木耐阴滞留设施常绿阔喜光,下凹式绿地、生物43胡颓子Elaeagnuspungens●●◎全省叶灌木耐半阴滞留设施鄂西南、江汉常绿阔喜光,下凹式绿地、生物44马缨丹Lantanacamara●●平原、鄂东叶灌木稍耐阴滞留设施北、鄂东南53

61DB42/T1887-2022表B.1湖北省海绵城市建设常用植物推荐用表(续)生态习性序植物耐喜喜耐存活耐拉丁学名特性水生耐适用区域适用海绵设施类型号名称水湿中干期耐阴湿生寒湿润湿旱涝性常绿阔45夹竹桃Neriumindicum●●◎喜光全省下凹式绿地叶灌木鄂西南、江汉常绿阔下凹式绿地、生物46红千层Callistemonrigidus●●喜光平原、鄂东叶灌木滞留设施北、鄂东南鄂西南、江汉黄金香常绿阔下凹式绿地、生物47Melaleucabracteata●●喜光平原、鄂东柳叶灌木滞留设施北、鄂东南海滨木落叶阔下凹式绿地、生物48Hibiscushamabo●●●◎喜光全省槿叶灌木滞留设施落叶阔喜光,49木芙蓉Hibiscusmutabilis●●○全省下凹式绿地叶灌木稍耐阴落叶阔50云实Caesalpiniadecapetala●●●喜光全省下凹式绿地叶灌木花叶杞Salixintegra‘Hakuro落叶阔51●●●●喜光全省下凹式绿地柳Nishiki’叶灌木落叶阔喜光,52结香Edgeworthiachrysantha●●◎全省下凹式绿地叶灌木耐荫落叶阔53山茱萸Macrocapiumofficinale●●●喜光全省下凹式绿地叶灌木落叶阔喜光,下凹式绿地、生物54郁李Prunusjaponica●●●●全省叶灌木稍耐阴滞留设施海州常落叶阔鄂西南、江汉55Clerodendrumtrichotomum●●●喜光下凹式绿地山叶灌木平原、鄂东南落叶阔喜光,56金银木Loniceramaackii●●●全省下凹式绿地叶灌木稍耐阴落叶阔喜光,下凹式绿地、生物57糯米条Abeliachenensis●●◎全省叶灌木稍耐阴滞留设施落叶阔喜光,58溲疏Deutziacrenata●●●全省下凹式绿地叶灌木稍耐阴59棕榈Trachycarpusfortunei棕榈类●●●◎喜光全省下凹式绿地Hederanepalensisvar.常绿木下凹式绿地、生物60常春藤●●耐荫全省sinensis质藤本滞留设施54

62DB42/T1887-2022表B.1湖北省海绵城市建设常用植物推荐用表(续)生态习性序植物耐喜喜耐存活耐拉丁学名特性水生耐适用区域适用海绵设施类型号名称水湿中干期耐阴湿生寒湿润湿旱涝性常春油常绿木喜光,下凹式绿地、生物61Mucunasempervirens●●●全省麻藤质藤本耐荫滞留设施Trachelospermum常绿木下凹式绿地、生物62络石●●●耐荫全省jasminoides质藤本滞留设施速铺扶Euonymusfortunei'Darts常绿木下凹式绿地、生物63●●●耐荫全省芳藤Blanket'质藤本滞留设施常绿木喜光,下凹式绿地、生物64薜荔Ficuspumila●●●全省质藤本耐荫滞留设施落叶木喜光,65紫藤Wisteriasinensis●●●●全省下凹式绿地质藤本稍耐阴落叶木喜光,下凹式绿地、生物66凌霄Cumpsisgrandiflora●●●●全省质藤本稍耐阴滞留设施落叶木喜光,下凹式绿地、生物67金银花Lonicerajaponica●●●全省质藤本稍耐阴滞留设施落叶木喜光,下凹式绿地、生物68木香Rosabanksiae●●●全省质藤本稍耐阴滞留设施Parthenocissus落叶木下凹式绿地、生物69爬山虎●●●耐荫全省tricuspidata质藤本滞留设施多年生植草沟、下凹式绿70佛甲草Sedumlineare●●●喜光全省草本地多年生下凹式绿地、生物71薄荷Menthahaplocalyx●●●◎喜光全省草本滞留设施多年生植草沟、下凹式绿72吉祥草Reineckiacarnea●●耐半荫全省草本地、生物滞留设施阔叶麦多年生植草沟、下凹式绿73Liriopeplathylla●○耐荫全省冬草本地、生物滞留设施多年生植草沟、下凹式绿74沿阶草Ophiopogonjaponicus●●●●耐荫全省草本地、生物滞留设施下凹式绿地、生物多年生75蒲苇Cortaderiaselloana●●●●●◎喜光全省滞留设施、雨水湿草本地、雨水湿塘多年生下凹式绿地、生物76狼尾草Pennisetumorientale●●●●喜光全省草本滞留设施55

63DB42/T1887-2022表B.1湖北省海绵城市建设常用植物推荐用表(续)生态习性序植物耐喜喜耐存活耐拉丁学名特性水生耐适用区域适用海绵设施类型号名称水湿中干期耐阴湿生寒湿润湿旱涝性多年生下凹式绿地、生物滞77柳枝稷Panicumvirgatum●●●喜光全省草本留设施Calamagrostis多年生下凹式绿地、生物滞78拂子茅●●●●喜光全省brachytricha草本留设施下凹式绿地、生物滞Triarrherca多年生79荻●●●●●●喜光全省留设施、雨水湿地、sacchariflora草本雨水湿塘多年生80再力花Thaliadealbata●●●●○●喜光全省雨水湿地、雨水湿塘草本金叶石多年生81Acorusgramineus'Ogan'●●●●●●耐阴全省雨水湿地、雨水湿塘菖蒲草本多年生82紫芋Colocasiatonoimo●●●●○●喜光全省雨水湿地、雨水湿塘草本多年生喜光,83黄菖蒲Irispseudacorus●●●●●●全省雨水湿地、雨水湿塘草本耐半阴Irisensata多年生84花菖蒲●●●●●●喜光全省雨水湿地、雨水湿塘var.hortensis草本植草沟、下凹式绿多年生喜光,85灯心草Juncuseffusus●●●●●●全省地、生物滞留设施、草本耐半阴雨水湿地、雨水湿塘多年生86水葱Scirpustabernaemontani●●●●◎●喜光全省雨水湿地、雨水湿塘草本多年生喜光,87旱伞草Cyperusalternifolius●●●●●●全省雨水湿地、雨水湿塘草本耐半阴多年生88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喜光全省雨水湿地、雨水湿塘草本花叶芦Arundodonax多年生89●●●●●◎●喜光全省雨水湿地、雨水湿塘竹var.versicolor草本多年生90芦竹Arundodonax●●●●●◎●喜光全省雨水湿地、雨水湿塘草本紫花地多年生植草沟、下凹式绿91Violayedoensis●●●喜光全省丁草本地、生物滞留设施白车轴多年生喜光,植草沟、下凹式绿92Trifoliumrepens●●◎全省草草本耐半阴地、生物滞留设施56

64DB42/T1887-2022表B.1湖北省海绵城市建设常用植物推荐用表(续)生态习性序植物耐喜喜耐存活耐拉丁学名特性水生耐适用区域适用海绵设施类型号名称水湿中干期耐阴湿生寒湿润湿旱涝性多年生喜光,植草沟、下凹式绿93蒲公英Taraxacummongolicum●●●全省草本耐荫地、生物滞留设施多年生喜光、植草沟、下凹式绿94万寿菊Tageteserecta●●●全省草本耐半阴地、生物滞留设施多年生植草沟、下凹式绿95马蹄金Dichondrarepens●●●喜光全省草本地、生物滞留设施多年生喜光,植草沟、下凹式绿96假俭草Eremochloaophiuroides●●全省草本耐荫地、生物滞留设施细叶结多年生植草沟、下凹式绿97Zoysiatenuifolia●●●喜光全省缕草草本地、生物滞留设施沟叶结多年生植草沟、下凹式绿98Zoysiamatrella●●喜光全省缕草草本地、生物滞留设施多年生植草沟、下凹式绿99狗牙根Cynodondactylon●●●◎喜光全省草本地、生物滞留设施多年生喜光,植草沟、下凹式绿100高羊茅Festucaarundinace●●●全省草本耐半阴地、生物滞留设施植草沟、下凹式绿多年生101玉蝉花Irisensata●●●●●●喜光全省地、生物滞留设施、草本雨水湿地、雨水湿塘植草沟、下凹式绿Irisensatavar.多年生102花菖蒲●●●●●●喜光全省地、生物滞留设施、hortensis草本雨水湿地、雨水湿塘路易斯植草沟、下凹式绿多年生103安娜鸢Irishybrids'Louisiana'●●●●●●喜光全省地、生物滞留设施、草本尾雨水湿地、雨水湿塘植草沟、下凹式绿多年生104燕子花Irislaevigata●●●●●●喜光全省地、生物滞留设施、草本雨水湿地、雨水湿塘植草沟、下凹式绿多年生105溪荪Irissanguinea●●●●●喜光全省地、生物滞留设施、草本雨水湿地、雨水湿塘植草沟、下凹式绿西伯利多年生106Irissibirica●●●●●●喜光全省地、生物滞留设施、亚鸢尾草本雨水湿地、雨水湿塘57

65DB42/T1887-2022表B.1湖北省海绵城市建设常用植物推荐用表(续)生态习性序植物耐喜喜耐存活耐拉丁学名特性水生耐适用区域适用海绵设施类型号名称水湿中干期耐阴湿生寒湿润湿旱涝性多年生草下凹式绿地、生物滞107火炭母Polygonumchinense●●喜半阴全省本留设施欧洲凤多年生草下凹式绿地、生物滞108Pteriscretica●●●喜半阴全省尾蕨本留设施散斑竹多年生草下凹式绿地、生物滞109Disporopsisaspersa●●喜半阴全省根七本留设施美丽月多年生草喜光,植草沟、下凹式绿110Oenotheraspeciosa●●全省见草本稍耐阴地、生物滞留设施多年生草111睡莲类Nymphaeaspp.本(水生●●●●◎●喜光全省雨水湿地、雨水湿塘湿生)多年生草112荷花Nelumbonucifera本(水生●●●●●●喜光全省雨水湿地、雨水湿塘湿生)多年生草113萍蓬草Nupharpumilum本(水生●●●●◎●喜光全省雨水湿地、雨水湿塘湿生)多年生草114芡实Euryaleferox本(水生●●●●●●喜光全省雨水湿地、雨水湿塘湿生)多年生草Lismaplantago-115泽泻本(水生●●●●◎●喜光全省雨水湿地、雨水湿塘aquatica湿生)多年生草Sagittariatrifolia喜光,116慈姑本(水生●●●●●●全省雨水湿地、雨水湿塘var.sinensis耐半阴湿生)多年生草117梭鱼草Pontederiacordata本(水生●●●●◎●喜光全省雨水湿地、雨水湿塘湿生)多年生草118荸荠Heleocharisdulcis本(水生●●●●●喜光全省雨水湿地、雨水湿塘湿生)58

66DB42/T1887-2022表B.1湖北省海绵城市建设常用植物推荐用表(续)生态习性水序植物耐喜喜耐存活耐拉丁学名特性生耐适用区域适用海绵设施类型号名称水湿中干期耐阴湿寒湿润湿旱涝性生多年生草本雨水湿地、雨水湿119菰Zizanialatifolia●●●●●喜光全省(水生湿生)塘多年生草本120山桃草Gauralindheimeri●◎喜光全省下凹式绿地(宿根花卉)多年生草本下凹式绿地、生物121野苜蓿Medicagofalcata●●●喜光全省(宿根花卉)滞留设施多年生草本喜光,下凹式绿地、生物122蓍草Achilleasibirca●●●全省(宿根花卉)耐半阴滞留设施多年生草本下凹式绿地、生物123荷兰菊Asternovi-belgii●●●喜光全省(宿根花卉)滞留设施大花金多年生草本喜光,植草沟、下凹式绿124Coreopsisbasalis●●●全省鸡菊(宿根花卉)耐半阴地、生物滞留设施多年生草本植草沟、下凹式绿125蛇鞭菊Liatrisspicata●●●●●喜光全省(宿根花卉)地、生物滞留设施多年生草本下凹式绿地、生物126松果菊Echinaceapurpurea●●●喜光全省(宿根花卉)滞留设施多年生草本植草沟、下凹式绿127半边莲Lobeliachinensis●●●◎喜光全省(宿根花卉)地、生物滞留设施柳叶马多年生草本下凹式绿地、生物128Verbenabonariensis●●◎喜光全省鞭草(宿根花卉)滞留设施多年生草本植草沟、下凹式绿129紫露草Tradescantiaohiensis●●●耐半荫全省(宿根花卉)地、生物滞留设施紫鸭跖多年生草本喜光、植草沟、下凹式绿130Setcreaseapurpurea●●◎全省草(宿根花卉)耐半阴地大花萱Hemerocallis多年生草本喜光、下凹式绿地、生物131●●●全省草middendorfii(宿根花卉)耐半阴滞留设施多年生草本喜光、植草沟、下凹式绿132马蔺Irislactea●●●●●●●全省(宿根花卉)稍耐阴地、生物滞留设施德国鸢多年生草本喜光、植草沟、下凹式绿133Irisgermanica●●全省尾(宿根花卉)耐荫地、生物滞留设施多年生草本植草沟、下凹式绿134鸢尾Iristectorum●●喜光全省(宿根花卉)地、生物滞留设施59

67DB42/T1887-2022表B.1湖北省海绵城市建设常用植物推荐用表(续)生态习性序植物耐喜喜耐存活耐拉丁学名特性水生耐适用区域适用海绵设施类型号名称水湿中干期耐阴湿生寒湿润湿旱涝性多年生草植草沟、下凹式绿135石蒜Lycorisradiata本(宿根●●●耐半荫全省地、生物滞留设施花卉)多年生草喜光、植草沟、下凹式绿136葱兰Zephyranthescandida本(宿根●●◎◎全省耐半阴地、生物滞留设施花卉)多年生草粉美人下凹式绿地、生物137Cannaglauca本(宿根●●●●◎◎喜光全省蕉滞留设施花卉)多年生草雨水湿地、雨水湿138千屈菜Lythrumsalicaria本(宿根●●●●●●喜光全省塘花卉)多年生草Anemonehupehensis喜光,下凹式绿地、生物139秋牡丹本(宿根●●●全省var.japonica稍耐阴滞留设施花卉)多年生草喜光,鄂西北、鄂西下凹式绿地、生物140大火草Anemonetomentosa本(宿根●●●稍耐阴南滞留设施花卉)植草沟、下凹式绿多年生草喜光,地、生物滞留设141翠芦莉Ruelliasimplex本(宿根●●●●●全省稍耐阴施、雨水湿地、雨花卉)水湿塘鄂西南、江汉蕨类或苔植草沟、下凹式绿142肾蕨Nephrolepisauriculata●●●○耐荫平原、鄂东藓植物地、生物滞留设施北、鄂东南蜈蚣草蕨类或苔植草沟、下凹式绿143(蜈蚣Pterisvittata●●●耐半荫全省藓植物地、生物滞留设施蕨)一二年生Orychophragmus喜光,144二月兰草本(花●●●全省下凹式绿地violaceus耐荫阴卉)一二年生145堆心菊Heleniunautumnale草本(花●●●喜光全省下凹式绿地卉)60

68DB42/T1887-2022表B.1湖北省海绵城市建设常用植物推荐用表(续)生态习性序植物耐喜喜耐存活耐拉丁学名特性水生耐适用区域适用海绵设施类型号名称水湿中干期耐阴湿生寒湿润湿旱涝性一二年生草喜光,下凹式绿地、生物滞146牵牛Pharbitisnil●●全省本(花卉)耐半阴留设施蓝花鼠一二年生草下凹式绿地、生物滞147Salviafarinacea●●●●喜光全省尾草本(花卉)留设施美国薄一二年生草喜光、下凹式绿地、生物滞148Monardadidyma●●全省荷本(花卉)耐半阴留设施下凹式绿地、生物滞一二年生草149红蓼Polygonumorientale●●●●●喜光全省留设施、雨水湿地、本雨水湿塘一二年生草150水蓼Polygonumhydropiper●●●●耐荫全省雨水湿地、雨水湿塘本一二年生草喜光,植草沟、下凹式绿151早熟禾Poaannua●●●全省本耐荫地、生物滞留设施多年生草本下凹式绿地、生物滞152大滨菊Leucanthemummaximum(宿根花●●●喜光全省留设施卉)Miscanthussinensis植草沟、下凹式绿153细叶芒多年生草本●●●喜光全省'Gracillimus'地、生物滞留设施注1:耐寒:“●”能耐-20℃低温;“◎”能耐-10℃低温;“○”能耐-5℃低温;无内容表示极温低于0℃需保护越冬或自然状态下宿根休眠。注2:存活期:施工种植成活养护期与保存养护期,按1年计。注3:存活期耐涝:“●”能承受较长时间洪涝或直接种植于水环境内;“◎”能承受较短时间淹水(≤5天);无内容表示不能承受洪涝或能承受短时间洪涝(较高的地下水或积水淹没土球对植物存活后长势造成较大影响)。注4:适用区域:1)鄂西南:恩施、宜昌;2)鄂西北:襄阳、十堰、神农架林区;3)鄂东南:咸宁、黄石、鄂州、武汉东南部(武昌地区)、黄冈南部(黄冈、团风、蕲春、黄梅、武穴);4)鄂东北:随州、孝感(大悟、应城、孝昌、云梦、安陆)、武汉北部(汉口地区)、黄冈北部(红安、麻城、罗田、英山);5)江汉平原:荆门、荆州、仙桃、潜江、天门、孝感(汉川)、武汉西南部(汉阳地区)。61

69DB42/T1887-2022附录C(资料性)分项、分部、单位工程质量验收记录表C.1~C.5给出了分项工程、分部(子分部)工程、单位(子单位)工程验收记录表。表C.1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表工程名称施工单位单位工程名称分部工程名称分项工程名称检验批数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制表人施工单位自检情况序号检验批部位、区段监理(建设)单位验收意见合格率(%)检验结论12345678910施工单监理工程师:位检查项目技术负责人:验收结论(建设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结果年月日年月日62

70DB42/T1887-2022表C.2分部(子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表工程名称施工单位单位工程名称分部工程名称项目经理项目技术负责人制表人施工负责人质量检查员日期序号分项名称检验批数合格率(%)质量情况12345678910质量控制资料安全和功能检验(检测)报告外观质量验收分部(子分部)工平均合格率程检验结果(%)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年月日施工单位项目经理:年月日参加验收监理单位总监理工程师:年月日单位设计单位设计负责人:年月日勘察单位勘察负责人:年月日63

71DB42/T1887-2022表C.3单位(子单位)工程质量控制资料核查表工程名称施工单位核查意见核查人序项资料名称份数(分符合要求、基本符合(由监理单位号目要求或不符合要求)核查人签名)1234567891011121314施工单位项目经理意见:项目经理:年月日总监理工程师意见:总监理工程师:年月日建设单位意见:项目负责人:年月日64

72DB42/T1887-2022表C.4单位(子单位)工程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性检测记录表工程名称施工单位施工单位核查意见项目监理抽查结果序项安全和功能检查项目份数号目合格不合格合格不合格核查人抽查人√×√×12345678施工单位项目经理意见:项目经理:年月日总监理工程师意见:总监理工程师:年月日建设单位意见:项目负责人:年月日注:抽查项目本表中没有的,在表内空格中填写。65

73DB42/T1887-2022表C.5单位(子单位)工程质量竣工验收记录表工程名称施工单位项目类型工程造价(万元)项目经理项目技术负责人制表人开工日期年月日竣工日期年月日序项目验收记录验收结论号共分部,经检查分部,1分部工程符合标准及设计要求分部。质量控制共项,经审查符合要求项,2资料核查经核定符合标准要求项。共核查项,符合要求项,安全和主要使用功3共抽查项,符合要求项,能核查及抽查结果经返工处理符合要求项。共抽查项,符合要求项,4观感质量检验不符合要求项。5综合验收结论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参加验收单(公章)(公章)(公章)(公章)位单位(项目)负责人:总监理工程师:单位负责人:单位(项目)负责人: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66

74DB42/T1887-202267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