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建筑减隔震行业现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建筑减隔震行业现状建筑隔震即在房屋基础、底部或下部结构与上部结构之间设置由叠层橡胶隔震支座组成具有整体复位功能的隔震层,以延长整个结构体系的自振周期,减小输入上部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达到预期防震要求。建筑减震是在结构物某些部位(如支撑、剪力墙、连接缝或连接件)设置耗能装置,通过该装置产生摩擦,弯曲(或剪切、扭转)、弹塑性(或黏弹性)滞回变形来耗散或吸收地震输入结构的能量,以减小主体结构的地震反应,从而避免结构产生破坏或倒塌,达到减震控制的目的。一、建筑减隔震行业发展概述
1地震是人类无法避免的自然灾害,地震引起的震动对建筑物的破坏是毁灭性的,给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历次震害调查表明,地震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主要源于建筑物和工程设施的破坏、倒塌以及由此引发的次生灾害。因此,世界各国的建筑工程师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建筑防震抗震的研究,其中,建筑隔震技术成为建造高性能防震建筑物的重要课题之一。传统抗震技术通过增加钢筋、混泥土、钢结构等建筑材料的用量来增强建筑结构构件的强度以实现抵抗地震的“以刚克刚”的方法仍是最直接和最普遍抗震方法,其存在两大痛点:(1)由于不能准确预估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有多大,在发生超过设计预估地震力的地震时,仍然会造成房屋倒塌、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2)在高烈度区常造成建筑构件尺寸过大,导致建筑造价较高,且影响实际使用空间和建筑功能。建筑减隔震技术比传统抗震技术效果更好。建筑隔震技术就是在建筑物的基础或下部结构和上部结构之间设置隔震装置(由隔震器、阻尼装置等组成),形成隔震层,隔离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传递,减少输入到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同时延长上部结构的自振周期,降低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达到预期的抗震防震要求,使建筑物的安全得到更可靠的保证。采用隔震技术,不仅可以保证建筑结构的整体完整、防止非结构构件的破坏,还能避免建筑物内部结构、设施的破坏以及由此引起的次生灾害。据统计,采用隔震技术可以减少房屋建筑物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50%-80%。
2减、隔震技术与传统抗震技术对比对比项目传统抗震技术隔震技术减震技术抗震原理“以刚克刚”增加钢筋、混泥土、钢结构等建筑材料的用量来增强建筑结构构件的强度以实现抵抗地震的在建筑物的基础或下部结构和上部结构之间设置隔震装置,形成隔震层,隔离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传递,减少输入到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同时延长上部结构的自振周期,降低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在传统抗震技术体系中附加了消耗地震能量的装置抗震效果以结构构件本身的损坏为代价消耗地震能量,减轻地震反应降低地震作用的50%-80%降低地震作用的20%-30%经济性在高烈度区常造成建筑构件尺寸过大,导致建筑造价较高,且影响实际使用空间和建筑功能(防烈度每提高 1 度,将增加造价 20%左右)良好的经济性,购置和安装费用占成本的5%左右经济性不明显,有可能增加工程造价安全储备在发生超过设计预估地震力的地震时,仍然会造成房屋倒塌、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安全储备大,震后建筑物不维修或简单维修即可恢复使用安全储备小,震后仍需修复后才能使用应用范围应用范围广,可用于抗地震、抗风震主要用于抗地震应用范围广,可用于抗地震、抗风震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学者开始重点关注橡胶隔震支座技术。由广州大学周福霖、华中科技大学唐家祥等学者作为学术带头人,进行了橡胶隔震支座研制、隔震结构分析和设计方法、结构模型振动台试验、橡胶支座产品性能检验、检测技术、施工技术等全方位的系统研究工作,提出了橡胶支座隔震建筑的成套技术。
3目前,建筑减隔震技术在全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都有应用,云南、新疆、四川、陕西、甘肃、河北、江苏、山西、北京、山东、宁夏、天津、海南、福建、内蒙、青海等省市已建成隔震建筑4,000多栋。目前国内传统抗震防震技术仍占主流地位,而隔震技术作为减隔震领域的主流技术有较大的推广空间。过去国内生产技术水平的限制,行业标准、国家标准规定的关键技术指标均低于国际标准,因此,减隔震技术的推广应用存在一定的技术瓶颈。此外,传统抗震技术在过去曾作为唯一的抗震手段为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和使用单位熟悉和接受,减隔震技术作为新兴的技术应用相对较少,国内建筑行业普遍缺乏了解,解决建筑抗震问题的思路几乎都是传统抗震技术。但近年来随着中国减隔震企业技术的提高,国家规定的行业技术指标的提高,减隔震技术在全国范围内的应用推广还有较大的空间。同时随着政府对于隔震行业的法规规范和政策扶持,国家对抗震防灾工作的重视和隔震技术宣传普及度的提高,未来隔震技术推广和应用总体呈上升趋势,整个行业处于平稳成长期,未来市场前景广阔,属于典型的朝阳产业。二、建筑减隔震行业发展现状
41、市场规模受启发于云南建筑减隔震市场发展,其他省市也要求强制或优先使用隔震技术。山西、甘肃、山东、新疆、四川、海南、合肥等省市也开始对部分地区(主要是抗震设防烈度8度及以上地区)的学校、医院等建筑物强制或优先使用隔震技术。其中,山西、甘肃对学校和医院为强制使用;山东对学校和三级医院为强制使用;新疆自2016年起,具备条件的房屋、市政工程等建筑物强制使用;四川、海南对学校和医院为优先使用;合肥市对于重大医疗用建筑强制使用,学校优先使用。中国抗震工作逐步推进,彰显立法决心。2020年4月,住建部在2019年度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情况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2020年工作要点中分别两次强调加快推进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立法进程,做好条例宣贯工作,再次彰显了中国加快推动抗震立法的决心。
5国家推广政策口径由“鼓励”变“应当采用”,有望大力提升市场需求。2019年10月,司法部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第十五条,要求全国位于高烈度设防地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特定项目应当采用隔震减震技术。学校、幼儿园、医院、养老机构、应急指挥中心、应急避难场所等公共建筑,应当按照高于一般房屋建筑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位于高烈度设防地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新建学校、幼儿园、医院、养老机构、应急指挥中心、应急避难场所等公共建筑应当采用隔震减震技术,保证发生本区域设防地震时不丧失建筑功能。显示,2019年国内教育基本建设投资金额增长较缓,而作为国内建筑减隔震重点区域的云南省,其2019年度学校医院新开工建筑面积下降,造成该区域的建筑减隔震市场规模下降,进而影响了全国建筑减隔震行业的市场规模。中国建筑减隔震行业市场目前主要依旧是以政策为导向,随着旧改政策进行,未来中国建筑减隔震行业市场规模将继续增长。受益于全国立法文件管理条例的推出,新建需求、公建加固和小区旧改释放巨量需求空间。中国建筑减隔震行业市场规模在2017年-2021年波动上升,到2021年,中国建筑减隔震行业市场规模上升到21。19亿元。具体如下:
62、供应情况减隔震产品的产量,主要依据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在2018年5月4日颁布的2017年全国新开工/建成减隔震房屋建筑工程情况统计表和全国累计建成减隔震房屋建筑工程情况统计表中减震、隔震新增建筑栋数推算。根据住建部,中国建筑减隔震行业中的产量波动上升,在2021年达到19。16万套。具体如下:
7而这主要是因为国内受生产技术水平的限制,行业标准在制定的过程中难以跟上国外水平,导致减隔震技术在国内的推广应用存在技术约束。因此国内减隔震应用中存在技术约束也是需要政策推行和引导的主要原因之一。3、需求情况
8认为随着立法推动以及政策示范效应的显现,减隔震行业的认知度将快速提升,从政策性需求走向消费升级需求的一部分。全国立法推动行业需求扩容,以及政策的示范效应将带动减隔震技术的普及和社会接受度的提高,中国建筑减隔震行业中的销量波动上升,在2021年达到17。97万套。具体如下:4、供需平衡分析以震安科技为代表的国内建筑减隔震企业主要根据下游需求来制定自身产能规划,合理进行产能扩张,维持了较高产能利用率,避免全行业内部出现供需失衡的情况。2018年-2021年中国建筑减隔震行业中的产销率在90%-100%附近波动,这主要是因为存在库存以及进出口差值,总体来说,中国建筑减隔震行业供需基本平衡。
9三、建筑减隔震行业细分市场1、存量加固市场
10国家近年大力推广旧改,旧改中抗震加固为重点改造方向。2017年住建部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统筹利用节能改造、抗震加固、房屋维修等多方面资金,加快老旧住宅改造。”2019年城市旧居住区综合改造技术标准(T/CSUS04-2019)发布,要求“对结构部件和连接构造等抗震加固时,应充分考虑改造后对建筑结构整体综合抗震性能的影响”。据19年住建部披露中国全国共有老旧小区近16万个,涉及居民超4200万户,建筑面积约40亿平方米。在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到“十四五”期末力争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老旧小区改造。随着既有混凝土框架结构隔震加固技术规程的实施,工程领域对减隔震的认知也将不断提高。全国立法文件管理条例在提到既有建筑进行抗震性能鉴定时,并没有强制要求老旧小区加固改造需使用减隔震技术,但采用减隔震技术是出于经济性和适用性考虑的首选。首先对旧小区如果采用传统技术进行加固,需要加装和耗用大量钢材,材料和工程费用高企,其次如果采用减隔震技术,老旧小区在减隔震加固过程中基本上不影响居民使用,间接成本大幅降低,且随着减隔震技术的逐渐普及,工程公司对于减隔震技术的采用意愿也在不断提升。中国建筑减隔震行业存量加固市场规模在2021年达到9。64亿元。
112、新建建筑市场
12全国立法文件管理条例中表明,国家实行建设工程抗震性能鉴定制度,依法应当进行抗震性能鉴定的建设工程,由所有权人委托具有相应技术条件和技术能力的机构进行鉴定。建设工程所有权人应当对存在严重抗震安全隐患的建设工程进行安全监测,并在加固前采取停止或者限制使用等措施。对抗震性能鉴定结果判定需要进行抗震加固且具备加固价值的既有建设工程,所有权人应当进行抗震加固。位于高烈度设防地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学校、幼儿园、医院、养老机构、应急指挥中心、应急避难场所等既有公共建筑进行抗震加固时,应当采用隔震减震技术。我们重点测算新建学校、幼儿园、医院和养老机构等应用领域的减隔震市场规模,且考虑到各类机构的扩建项目,我们采用以建设投资占比而非建筑数量为依据的方法进行测算,并做出如下假设:1)我们预计立法文件所要求的高烈度设防区域的烈度为7度及以上;2)中国一半以上的城市位于地震基本烈度7度及7度以上地区,6度及6度以上地区占国土面积的79%,我们假设各类公共建筑所处7度及以上区域的占比为50%,由于国内各地区烈度分布不均匀,各区域的公共建筑密度也不尽相同,因此该项假设将导致测算结果与实际情况可能存在一定误差;3)我们预计2021年立法落地,考虑到周期性因素2022年立法带来的强制性市场需求开始兑现。目前,中国建筑减隔震行业新建建筑市场规模的细分市场中学校客户份额占比较高,在2021年达到8。58亿元。
132017年-2021年中国建筑减隔震行业新建建筑市场规模统计(亿元)年份学校医院养老院住宅2017年4.291.390.010.062018年4.651.530.010.062019年5.071.620.020.072020年6.952.040.020.092021年8.582.810.04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