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红外抄表电度表——抄表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太原理工大学现代科技学院毕业设计设计题目:红外抄表电度表——抄表器学生: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班级:学号:指导教师:设计日期:太原理工大学现代科技学院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红外抄表电度表——抄表器原始资料: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无线技术正在向各个领域渗透,特别是红外线无线技术,在工业生产、家用电器、安全保卫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详细描述了该红外抄表系统的设计方案、硬件电路设计和软件设计,并利用keil仿真软件对所开发的C语言程序进行了验证。在本文的第五章讨论了系统的发展趋势
2、和改进,为系统的进一步开发奠定了基础。本系统关键部分主要是红外通信原理。系统在分析可行性、可靠性的基础上,参照工程设计方法,确定了模块化设计的思路。本系统主要由控制模块、发射模块、接收模块、显示模块4个模块组成。38kHz频率作为数据通信的载波,发射和接收模块对数字信号进行调制和解调,通过LCD液晶显示屏将收到的数据显示出来。该系统还具备掉电保护和数据存储功能。利用一个红外抄表器来完成琐碎的抄表工作。从而从根本上杜绝“肉眼观察”所带来的随机误差,并大大提高了抄表的效率。毕业设计(论文)主要内容:本文主要介绍以AT89S51
3、单片机为核心控制的红外抄表系统设计。该系统主要由控制模块、发射模块、接收模块、显示模块4个模块组成。系统的数据由发射板的3个按键按一定的计算规则所得。发射管发射的38kHz频率载波由单片机编程控制产生。发射模块是对发送的数字信号进行适当的调制编码,后经发射管的转换电路转变为红外光脉冲并发射到空中;接收模块对接收到的红外光脉冲进行光电转换、解调译码后恢复原数字信号。收到的数据通过LCD1602液晶显示屏显示出来。主要参考文献:[1]胡汉才,单片机原理及其接口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48~62[2]沈德金,
4、MCS-51系列单片机接口电路与应用程序实例[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0,21~84[3]祁伟,杨婷,单片机C51程序设计教程与实验[M],北京航空航天出版社,2006[4]凌志浩,仪表原理与设计技术[M][5]许晓平,孙晓彦,程传胜.PCB设计标准教程[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8[6]胡伟,季晓衡,单片机C程序设计与应用实例[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7]程道喜,传感器的信号处理及接口[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8]杨将新,李华军,刘东骏,单片机程序设计及应用从基础到实践[M
5、],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9]胡汉才,单片机原理及其接口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6),112~126[10]苏长赞,红外线与超声波遥控[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7[11]张玉香,新型遥控接收模块HS0038[J],无线电,1998学生须提交的文件:1、毕业设计任务书2、毕业设计中期检查表3、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表4、论文进度安排:第一周到第三周:查阅资料,文献综述。第四周:提交开题报告。第五周到第六周:总体方案设计。第七周到第十一周:数据采集。第十二周到第十四周:完善系统设计,撰写
6、毕业论文。第十五周:修改完善毕业论文,准备毕业答辩。专业班级测控技术与仪器学生设计(论文)工作起止日期指导教师签字日期专业(系)主任签字日期红外抄表电度表——抄表器摘要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无线技术正在向各个领域渗透,特别是红外线无线技术,在工业生产、家用电器、安全保卫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详细描述了该红外抄表系统的设计方案、硬件电路设计和软件设计,并利用keil仿真软件对所开发的C语言程序进行了验证。在本文的第五章讨论了系统的发展趋势和改进,为系统的进一步开发奠定了基础。本系统关键部分主要是
7、红外通信原理。系统在分析可行性、可靠性的基础上,参照工程设计方法,确定了模块化设计的思路。本系统主要由控制模块、发射模块、接收模块、显示模块4个模块组成。38kHz频率作为数据通信的载波,发射和接收模块对数字信号进行调制和解调,通过LCD液晶显示屏将收到的数据显示出来。该系统还具备掉电保护和数据存储功能。利用一个红外抄表器来完成琐碎的抄表工作。从而从根本上杜绝“肉眼观察”所带来的随机误差,并大大提高了抄表的效率。关键词:通信,红外抄表,单片机,调制,解调64红外抄表电度表——抄表器摘要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无线技
8、术正在向各个领域渗透,特别是红外线无线技术,在工业生产、家用电器、安全保卫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详细描述了该红外抄表系统的设计方案、硬件电路设计和软件设计,并利用keil仿真软件对所开发的C语言程序进行了验证。在本文的第五章讨论了系统的发展趋势和改进,为系统的进一步开发奠定了基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