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宾莹)

福建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宾莹)

ID:83024239

大小:81.50 KB

页数:46页

时间:2023-09-19

上传者:灯火阑珊2019
福建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宾莹)_第1页
福建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宾莹)_第2页
福建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宾莹)_第3页
福建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宾莹)_第4页
福建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宾莹)_第5页
福建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宾莹)_第6页
福建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宾莹)_第7页
福建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宾莹)_第8页
福建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宾莹)_第9页
福建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宾莹)_第10页
资源描述:

《福建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宾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福建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宾莹)2011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资料(教师:宾莹)1.养生主《庄子》考纲要求:(1)理解本文中心观点所具有的普遍意义。(答案见书P4)(2)识记本文以寓言故事为论据的喻证法的论证特点。(3)分析本文所能概括出的“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等成语的含义。文章知识点:(1)、庄子,名周,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富于浪漫色彩的哲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主张顺任自然,反对人为。《庄子》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和《杂篇》十一篇。《庄子》一书创作了大量的寓言故事,故有“寓言十九”之称。《庄子》一书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最富有浪漫色彩和文学特色。本文属于《内篇》。(2)、①中心论点:掌握规律顺其自然②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从哪些方面写a、三年前的我与现在的我b、良庖、族庖与我③用了事实论据(3)、①理解本文中心论点具有的普遍意义。②识记本文是以寓言故事为论据的喻证法的论证特点。(4)、庖丁解牛:比喻技术高超,出神入化。游刃有余:形容技艺熟练、做事轻松利落。踌躇满志:心满意足,从容自得的样子。(5)课后习题:①、“寓言十九”之称,说明《庄子》一书怎样的特点?答:“寓言十九”是庄子对自己著作写作特点的概括,是说他的书中绝大部分内容都是运用寓言手法。这就说明他是有意识以象征、比喻、形象描写等手法来生动地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

1②、本文阐述了怎样的养生之道?文章用何种论据进行论证?答:养生之道:顺任自然。论据:事实论证③、“庖丁解牛”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这则寓言包含了怎样的哲理?答:人生态度是委运随化、无为而治。文章客观上给予我们这样的启示:世上的事物错综复杂,但只要掌握事物的规律,顺任事物的自然之理,就能把事情办好。这是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6)全文翻译:厨师给文惠君宰杀牛牲,分解牛体时手接触的地方,肩靠着的地方,脚踩踏的地方,膝抵住的地方,都发出者害的声响,快速进刀时刷刷的声音,无不像美妙的音乐旋律,符合桑林舞曲的节奏,又合于经首乐曲的乐律。文惠君说:“嘻,妙呀!技术怎么达到如此高超的地步呢?"厨师放下刀回答说:“我所喜好的是摸索事物的规律,比起一般的技术、技巧又进了一层。我开始分解牛体的时候,所看见的没有不是一头整牛的。几年之后,就不曾再看到整体的牛了。现在,我只用心神去接触而不必用眼睛去观察,眼睛的官能似乎停了下来而精神世界还在不停地运行。依照牛体自然的生理结构,劈击肌肉骨骼间大的缝隙,把刀导向那些骨节间大的空处,顺着牛体的天然结构去解剖;从不曾碰撞过经络结聚的部位和骨肉紧密连接的地方,何况那些大骨头呢!优秀的厨师一年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在用刀割肉;普通的厨师一个月就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在用刀砍骨头。如今我使用的这把刀已经十九年了,所宰杀的牛牲上千头了,而刀刃锋利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过一样。牛的骨节乃至各个组合部位之间是有空隙的,而刀刃几乎没有什么厚度,用薄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和组合部位间,对于刀刃的运转和回旋来说那是多么宽绰而有余地呀。所以我的刀使用了十九年刀锋仍像刚从磨刀石上磨过一样。虽然这样,每当遇上筋腱、骨节聚结交错的地方,我看到难于下刀,为此而格外谨慎不敢大意,目光专注,动作迟缓,动刀十分轻微。牛体霍霍地全部分解开来,就像是一堆泥土堆放在地上。我于是提着刀站在那儿,为此而环顾四周,为此而踌躇满志,这才擦拭好刀收藏起来。”文惠君说:“妙啊,我听了厨师这一番话,从中得到养生的道理了。”12011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资料(教师:宾莹)2.谏太宗十思疏魏徵考纲要求:(1)理解本文三个论证层次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2)分析“十思”之论中所包含的君应自戒自谦,民可载舟覆舟的对应关系。(3)理解本文喻证法和对比法相结合的论证特点。文章知识点:(1)、魏徵,字玄成,唐初政治家,言论见于《贞观政要》,著有《隋书》的序论与

2《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主编有《群书治要》。(2)、课文分析:①第一段“臣闻求木到“必积其德义”。分析词句运用比喻、排比两种修辞手法。以德义跟木、水进行比较。用比喻方式强调国君积德义的重要性。②课文第三段的“十思”用了排比的目的,是要极其醒目地让唐太宗有所选择又别无选择,更让这“十思”显示出不容非议,无可辩驳的理性力量。③理解本文三个论证层次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本文三个论证层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第一段,突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中心论证,论述君主善积德义对于治国安邦的重大意义。第二段,分析国君不能居安思危,善始善终的原因和危害。第三段告诫君王“十思”以弘扬德义。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三段内容从理论观点的提出,到原因危害的分析,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思路完整,逻辑谨严。④分析“十思”之论中所包含的君应自戒自谦,民可载舟覆舟的对应关系分析“十思”之论中所包含的君应自戒自谦,民可载舟覆舟的对应关系“十思”之论,作为君主思想品德修养的方案,切实可行,文章强调居安思危,重视载舟覆舟的道理,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强调君主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力量对于治国安邦的意义等,都表现了作者清醒的政治头脑和深刻的思想。⑤本文善用于运用比喻论证和比较论证方法,对比鲜明、说理透彻,论证深刻有力。如以“固根本”与“求木长”、“浚泉源”与“水流长”的关系,比喻“积德”与“安国”的关系。又如,”善始者实繁”与“克终者盖寡”,“昔取之”与“今守之”,“在殷忧”与“既得志”等均成对比论证。运用概括事实论据,使文章精练扼要而警策。排偶句的大量运用使文章理足气盛,又具有形式匀称之美。而“载舟覆舟”、“奔车朽索”、“江海下百川”、“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等比喻,又大大增强文章说理的生动性和形象性。(3)、中心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即为了国家社稷的长治久安,一国之君要具备谨慎谦恭,温厚宽容,知人善任的道德修养。(4)、课后习题:①“十思”与“思国之安,必积其德义”这一中心论点形成怎样的关系?答:“思国之安,必积其德义”是本文的中心论点,文章进行反复论述,最后又提出所谓“十思”,其实具体地说明国君应该有德义,有了这样的德义,才能保证国家的安稳。所以它是对中心论点的具体伸缩。②试分析比喻论证和比较论证方法在本文的运用。答:本文善于应用比喻论证和比较论证方法,对比鲜明、说理透彻,论证深刻有力。如以“固根本”与“求木长”。“浚泉源”与“水流长”的关系,比喻“积德”与“安国”的关系。“善始者实繁”与“克终者盖寡”。“昔取之”与“今守之”,“在殷忧”与

3“既得志”等均成对比论证。③为什么说本文所论制切深厚而无空之弊?答:本文虽然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排偶句式,也很赋于文采,但是其最主要的特点是鲜明而直接的表达自己的主要意思,句子切中文治要害。表现作者对治理国家的深思熟虑。(5)全文翻译:听说过,要求树木生长,就一定要加固它的根本:想要河水流得长远,就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想使国家安定,就一定要积聚自己的道德仁义。水源不深却希望水流得长远,根不牢固却要求树木生长,道德22011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资料(教师:宾莹)不深厚却想使国家安定,我虽然十分愚笨,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着帝王的大权重任,处于天地间至尊的地位,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到危难,戒除奢侈而厉行节俭,这也就像砍断树根却要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泉源却希望流水长远一样啊!凡是古代的君主,承受上天的大命,开始做得好的确实很多,但是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困难吗?大概是他们在忧患深重的时候,必然竭尽诚意对待下属,一旦得志,便放纵情欲,傲视他人。竭尽诚意,那么即使像吴、越那样敌对的国家也能结为一个整体;傲视他人,那么骨肉至亲也会疏远得像过路人一样。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恫吓人们,结果只能使人们图求苟且以免于刑罚,却不会怀念国君的恩德,表面上态度恭敬,可是心里并不服气。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百姓像水一样,可以载船,也可以翻船,这是应该特别谨慎的。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这能轻视吗?身为君臣,果真能够做到:见了想要得到的东西,就想到知足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就想到要适可而止以使百姓安宁;考虑到帝位高随时会有危险,就想到要谦虚,并且加强自我修养;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江海是居于百川的下游;喜欢打猎游乐,就想到把三面追赶野兽,留一面放生作为限度;担心意志懈怠,就想到做事要始终谨慎;忧虑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接纳下属的意见;害怕谗佞奸邪,就想到端正自身以斥退邪恶小人;加恩于人时,就想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赏赐不当:施行刑罚时,就想到不要因为正在发怒而滥施刑罚。完全做到上述十个方面,扩大九德的修养,一定会得到很多补益。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选择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聪明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智谋,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气力,仁爱的人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实的人就会奉献他们的忠诚。文臣武将都得到任用,就可以垂衣拱手,安然而治了。何必劳神苦思,代行百官的职务呢!2.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考纲要求:(1)理解驳论文章“破字当头,立在其中”的议论方式。(2)分析作者辩驳论敌观点时分别采用的“据实反驳”和“据理反驳”的特点。(3)理解本文虽语气平和,但态度坚决的寓刚于柔的特点。文章知识点:

4(1)、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大多直接为其政治服务,无论长篇短制均论点鲜明,逻辑谨严,直陈已见,说理透彻;语言简洁峻切,不枝不蔓,概括性极强,具有雄健靖拔的艺术风格。有《临川先生文集》。(2)、课文分析:①分析作者辩驳论敌观点时分别采用的“据实反驳”和“据理反驳”的特点。正文第二段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据实反驳(从第二段开始到“不为拒谏”);第二层(从“至于怨诽之多”到这段结束)是据理反驳,强调了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是相当坚定,并不因政绩的恶意攻击而有所改变。②理解驳论文章“破字当头,立在其中”的议论方式。③理解本文虽语气平和,但态度坚决的寓刚于柔的特点。(3)、文章的中心论点:驳斥司马光对变法的责难实乃诬妄不实之词,表达了坚决改革,绝不动摇的决心。(4)、本文是一篇典型的书信驳论文。(5)、分析作者辩驳敌论观点时分别采用“据实反驳”和“据理反驳”的特点:文章巧妙地以儒家历来所看重的“名实相符”为论事原则,在这一极具权威,连论敌也不敢否认的原则下开展反驳,使文章一开始就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文章直接反驳的论点,针对论敌指责的变法“侵官司,生事,征利,拒谏”四个观点,据实反驳,反驳其“非真”的实质,则名不副实,论敌观点字破。而针对变法“以致天下怨谤”的指责,则既据实加以反驳。作者以攻为守,指出士大夫们苟且偷生,不恤国事,因循守旧的本质。(6),课后思考题:①、作者对司马光指责变法的反驳,是建立在哪个议事原则的基础上?如此安排,具有怎样良好的效果?答:是建立在名实相符的论事原则基础上。效果:一针见血,语约义丰,文笔犀利,语气斩截,具有不容置辩的逻辑力量。2011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资料(教师:宾莹)②、文章怎样运用以攻为守的方法,反驳''致天下怨谤”的指责?作者以攻为守的指出士大夫们苟且偷安,不恤国事,因循守旧的本质。③、作为一篇驳论文章,本文反驳论敌的着眼点放在哪里?提要最后一段④、盘庚迁都的史实引用,旨在说明什么?这是运用何种论据?答:表明变革的正确和自己的决心。用典论据⑤、本文语言委婉,柔中带刚的特点,表现在哪些地方?答:行文委婉,寓刚于柔。在这封书信中,作者既坚持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在文字上又

5不是剑拔弩张,注意不伤同僚之间的情面与和气,寓刚于柔,绵里藏针。如第一段,在反复向司马光叙友情、求谅解的同时,却婉转地揭示出这怨谤源于大夫阶层的庸俗腐败,并声言自己绝不悔改之意;又如第三段,在表示原意接受责备,“知罪”的同时,却用两个假设句暗示自己坚持改革、绝无反顾之心,并旁敲侧击,讥讽保守派的无所事事、因循守旧。这种柔中寓刚的论辩风格,比剑拔弩张更加坚韧有力。(6)全文翻译:我王安石说: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虽然想要(向您)硬罗嗦几句,(但)终究一定(是)不能蒙受(您)考虑(我的意见),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了。再三考虑君实对我的重视厚遇,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注重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如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晰了。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推行新法)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制造了事端,争夺了百姓的财利,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这)不能算是侵夺官权;实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用它来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业、消除(种种)弊病,(这)不能算是制造事端;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能算是(与百姓)争夺财利;抨击不正确的言论,驳斥巧辩的坏人,(这)不能算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至于(社会上对我的)那么多怨恨和诽谤,那是我本来早就料到它会这样的。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土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因而)皇上才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皇上来抵制这股势力,(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没有机会(与您)见面,内心实在仰慕到极点。4、“今”李大钊考纲要求:(1)认知本文的中心论点,理解本文这一论点的现实针对性。(2)理解作者从“今”的时间意义和客观存在意义两个层面来论证中心观点的特点。(3)理解本文中多种论据与中心论点的关系。(4)理解演绎法的论证过程及其作用。

6文章知识点:(1)、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县人。1918年参加《新青年》杂志编辑部,与陈独秀等创办《每周评论》,主编《晨报副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著有《李大钊选集》、《李大钊诗文选集》。《“今”》选42011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资料(教师:宾莹)自《李大钊文集》(2)、课文分析:①、本文运用的论据是:事实论据、理论论据、比喻论据。论证方法:演绎法、归纳法、比较法②、中心论点:世间最可宝贵的就是“今”,最易丧失的也是“今”。理解这一中心论点的现实针对性。③、理解本文中多种论据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本文充分运用理论论据、事实论据、比喻论据等多种论据。论证时,哲理与知识相结合,深入浅出,将抽象的道理阐述得具体可感。全文处处充满辩证法,说理透彻,推理严密,逻辑性强。④、理解演绎法的论证过程及其作用。⑤、本文的中心论点的现实针对性:本文写于“五四”运动前夕,中国正酝酿着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封建与反封建的思想斗争十分激烈,当时作为中国未来希望的青年一代,表现出不同的生活态度,有人忧国忧民,有人安于现状,有人悲观厌世。李大钊深知青年是改造社会的先驱,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因而积极勉励他们要珍惜今天,立足现实,担负起改造社会、创造未来的历史使命。虽然作者没有在文章中直接倡导社会变革。但是,不难觉察作者重视现实的思想意图和企盼变革的殷切心情,因此,本文论题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和鲜明的时代色彩。⑥、作者从“今”的时间意义和客观存在意义两个层面来论证中心观点的特点:课本P23,四、五自然段。(第一部分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作者语重心长的劝勉和激励)(3)、课后思考题:①、联系本文时代背景,简述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愿望?答:李大钊积极勉励青年要珍惜今天,立足现实,担负起改造社会、创造未来的历史使命。作者重视现实的思想意图和期盼变革的殷切心情。②、怎样正确理解“过去未来皆是现在”这一道理?答:所有“过去”都是由“现在”变成的,所有的“未来”都是以“现在”作为源头;今天的“过去”都是往日的“现在",今天的“未来”是将来的“现在”,所以说,“过去”、“未来”都是“现在”。这样,就显得“今”格外重要。③、文中所列举的屈原的《离骚》和打击林肯头颅的枪声对表达作者的观点有何作用?

7答:作者列举屈原的《离骚》主要是说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虽是历史上久远的事,但它一直影响到今天,启发着一代代人有爱国主义精神,说明“过去”与“今天”的连续性;作者引用打击林肯头颅的枪声,是说林肯为解放黑奴而被杀害,他的精神永远为人们传颂,杀害林肯的反动派也遗臭万年,这也形象的说明“过去”与“今天”的连续性。这两则事例都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形象化,很好地论证了“过去”与“今”的关系。5、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考纲要求:(1)识记这是一篇驳论文章。(2)理解本文确立的颂扬“民族脊梁”的坚强意志和自信心的中心论点。(3)分析本文抓住论敌逻辑错误加以辩驳的论辩特征。(4)理解本文最后一段话的深刻含义。文章知识点:这是一篇驳论文章(驳论原则:破字当头,立在其中)(1)、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1918年用笔名“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其是左翼作家联盟并起重要作用。主要代表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杂文集《坟》、《且介亭杂文》等。(2)、分析本文抓住论敌逻辑错误加以辩驳的论辩特征。作者运用逻辑分析方法,指出论辞所犯的逻辑推理上“偷换概念”的错误,(将部分中国人失掉他自52011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资料(教师:宾莹)信力换成中国人失掉自信),并将'‘中国”这一概念分为一小撮反动政客、狗文人和广大中国人民两部分,然后进行有破有立的论述。(3)、课文最后一段中作者是说我们在理解中国人有没有自信力时,既不要被表面现象所欺骗,也不要以文人们所写文章为依据,而要去看看那些为了民族而牺牲的人,由此可以认为真正的中国人是没有失去自信力的。启示:善良的中国人要擦亮眼睛,识破反动派的伪装,从木质上看问题,指出真正有自信力的最广大支持革命的中国人民。(4)、这是一篇言辞犀利、结构严谨、条分缕析、有破有立、论证有力的驳论文章。本文表达作者对中国前途的信息,并热烈赞颂、肯定广大中国人民并没有失掉自信力,认为他们才是“中国的脊梁”。(5)、为什么说“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8答:这“地底下”所深埋的正是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用他们的血肉之躯来书写的中国人真正的历史,而这历史绝不是那些状元宰相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所能替代的。(6)、掌握作者善于借助模拟的修辞手法,创造了与“自信力”相对的“他信力”、“自欺力”,形象贴切,使文章风格俏皮而不失庄重,锐利而别有风趣,寓逻辑性和形象性之中更使本文的艺术特色之一。(7)、理解本文确立的颂扬“民族脊梁”的坚强意志和自信心的中心论点。本文通过所谓“中国人失掉自信力”谬论的驳斥,义正辞严地批判了当时一些对抗日前途悲观失望的论调,驳斥了国民党反对政客,向文人直流诬蔑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无耻谏言,表达作者对中国前途的信心,并热烈赞颂、肯定广大中国人民并没有失掉自信力,认为他们才是“中国的脊梁”。“破字当头,立在其中"的驳论原则,被发挥得淋漓尽致。6、裘宋应清考纲要求:(1)掌握裘的定义、种类及其特点。(2)理解本文所采用的多种说明方法。(3)理解本文的结构方式及其表述特点。文章知识点:(1)、宋应星,字长庚,江西奉新人,明代科学家。著有《天工开物》一书,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重要典籍。另著作《野议》、《论气》、《谈天》等。(注:《天工开物》较全面系统地记述中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及经验)(2)、本文应用定义说明、分类说明、比较说明的方法。(3)、掌握裘的定义、种类及其特点裘的定义:凡取兽皮制服,统名日裘。裘的特点:能御寒裘的种类:貂裘、狐貉裘、羊裘、鹿裘(4)、理解本文采用的多种说明方法定义说明(介绍什么叫裘)、分类说明(依次介绍了貂、狐貂、羊、鹿的产地及其皮毛的特点)、比较说明(5)、理解本文的结构方式及其表述特点。7、桥的运动茅以升

9考纲要求:(1)理解“桥的运动是桥的存在形式”这一抽象事理。(2)掌握本文的结构层次与结构方式。(3)理解桥的“动平衡说”。(4)结合本文内容,理解科学小品的特点。文章知识点:这是一篇抽象事物说明文(1)、茅以升,字唐臣,现代著名桥梁专家。1933年他主持设计和建造第一座由我国自己建设了第一座由62011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资料(教师:宾莹)中国人自己建设的近代两用大桥——钱塘江大桥。1955年主持修建武汉长江大桥。主要著作《钱塘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茅以升科普创作选集》等。(2)课文分析:①、中心:作者列举了桥的运动的种种形式并分析其运动的原因,说明桥无时无刻不在运动,进而提出桥的运动就是桥的存在形式这一科学论断。②、文章结构上形成总分总的关系。③、第一自然段的典故说明人民传统观念认为“桥是不运动的”。第二自然段运用比喻说明法。第三自然段运用举例说明法。第四自然段运用下定义说明法。第五自然段运用“引用”说明方法(引用恩格斯的名言,使文章具有坚实的哲学理论依据,闪耀着理性的光辉)④、理解“桥的运动是桥存在形式”这一抽象事理。P47(第二部分)⑤、理解“桥的动平衡说"P47(第二部分第二层)⑥、结合本文内容,理解科学小品的特点这篇科学小品语言优美,内容短小精练,析理精深,作者利用力学和分子物理学原理阐述了桥并不是屹立不动、而是每时每刻都在运动的道理,这种“动”只不过是“微动”、“小动”不易察觉罢了。又因为桥上的重力与地面抵抗力的平衡,所以桥总是处在动的平衡状态之中,“动平衡说”又体现深刻的辩证唯物的观点。

108、垓下之围司马迁考纲要求:(1)理解本文肯定项羽重大历史功绩,同时批评项羽缺乏政治远见的基本倾向。(2)把握本文通过三个场面描写塑造项羽悲剧英雄形象的写作特点,分析项羽主要的个性特征。(3)具体分析本文运用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作特点。文章知识点:(1)、本文选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本纪》记项羽起兵反对暴秦,攻城略地、威震天下及楚汉相争,由强变弱,直至最终死亡的过程。其中突出写三件大事:巨鹿之战、鸿门宴和垓下之围。(2)、司马迁,字子长,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史记》一书,司马迁《太史公自序》自称《太史公书》。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五个部分,记述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确立了后世正史的典范。(1)数千年间错综复杂的历史情况;(2)刻画了众多形象鲜明的历史人物;(3)思想深刻,语言丰富生动,具有崇高的史学价值和不朽的艺术魅力。(3)、课文分析①、把握本文通过三个场面描写塑造项羽悲剧英雄形象的写作特点,分析项羽主要的个性特征:文章通过霸王别姬、斩将刈旗、自刎乌江这三个情节的描写,塑造项羽这一悲剧英雄丰满形象。霸王别姬,既写出英雄末路悲歌慷慨的本色,也给这个不可一世的英雄平添了一段儿女的情怀。斩将刈旗,则是困兽犹斗,既写出项羽威武勇敢的英雄气概之外,表现项羽宁死不辱、知耻重义的高贵品格。多角度的个性描写与多层次的心理刻画,使这一失败英雄的形象更加光彩照人。②、具体分析本文运用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作特点:文章选取不同的情节,从不同的情节,从不同的侧面,通过丰富的细节,描写使人物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四面楚歌”的惊魂氛围,"虞兮虞兮”的千古诀别,“田父给曰”的生死机缘,“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浩叹,对汉军“嗔目叱之”使之“辟易数里”的超凡气势,“愧见父老”的知耻良心,“赐马亭长”的知恩,必报(殷勤厚意),“赠头故人”的临终义行,”五候分尸”的悲惨情景,这些激情浓烈的细节不仅多角度塑造了一个血肉和灵魂俱皆丰满的失败的英雄场景,而且多方面地制造了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悲剧场景。特别是自刎乌江一节,在面对生与死的选择时,生动地展示人物地内心世界和人格精神,这些描写无不动人心魄,生动传神。

11③、理解本文肯定项羽重大历史功绩,同时批评项羽缺乏政治远见的基本倾向。72011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资料(教师:宾莹)(5)全文翻译: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士兵越来越少,粮食也吃没了,刘邦的汉军和韩信、彭越的军队又层层包围上来。夜晚,听到汉军的四周都在唱着楚地的歌谣,项羽大惊失色地说:“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吗?不然,为什么汉军中楚人这么多呢?”项羽连夜起来,到军帐中喝酒。回想过去,有美丽的虞姬,受宠爱,常陪在身边,有宝马雅,常骑在胯下。而今,”,于是项羽就慷慨悲歌,自己作诗道:“力能拔山啊豪气压倒一世,天时不利啊雅马不驰。唯马不驰啊怎么办,虞姬啊虞姬你怎么办!”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一起唱。项羽泪流数行,身边侍卫也都哭了,谁也不能抬头看项羽了。于是项羽跨上战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随,当晚从南面突出重围,纵马奔逃。天亮的时候,汉军才察觉,就命令骑兵将领灌婴率领五千骑兵追击项羽。项羽渡过淮河,能跟上项羽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项羽走到阴陵时,迷路了,向一农夫问路,老农骗他说:"往左拐。”项羽往左走,就陷入了一片低洼地里,所以又被汉军追上了。项羽又率兵向东走,到了东城的时候,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了,而追击的汉军骑兵有几千人。项羽自己估计这回不能逃脱了,对手下骑兵说:“我从起兵打仗到现在已经八年了,亲身经历七十余次战斗,从没有失败过,所以才称霸天下。但是今天却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我灭亡,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啊。我今天当然是要决一死战,愿为大家痛快地打一仗,定要打胜三次,为各位突出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帅旗,让各位知道这是上天要亡我,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于是就把他的随从分为四队,朝着四个方向。汉军层层包围他们,项羽对他的骑兵说:“我再为你们斩他一将。”命令四队骑兵一起向下冲击,约定在山的东面分三处集合。于是项羽大声呼喝向下直冲,汉军都溃败逃散,果然斩杀了汉军一员大将。这时赤泉侯杨喜担任骑兵将领,负责追击项羽,项羽瞪眼对他大喝,赤泉侯杨喜连人带马惊慌失措,倒退了好几里。项羽同他的骑兵在约定的三处会合。汉军不知道项羽在哪处,便把军队分成三部分,重新包围上来。项羽就冲出来,又斩了汉军的一个都尉,杀死百余人。再一次集合他的骑兵,发现只不过损失了两个人,便问他的随骑道:“怎么样?”骑兵们都佩服地说:“真像您说的那样!”于是项羽就想东渡乌江。乌江的亭长撑船靠岸等待项羽,他对项羽说:“江东虽小,也还有方圆千里的土地,几十万的民众,也足够称王的了,请大王急速过江。现在只有我有船,汉军即使追到这,也没有船只可渡。”项羽笑道:“上天要亡我,我还渡江干什么?况且我项羽当初带领江东的子弟八千人渡过乌江向西挺进,现在无一人生还,即使江东的父老兄弟怜爱我而拥我为王,我又有什么脸见他们呢?或者即使他们不说,我项羽难道不感到内心有愧吗?”接着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忠厚的长者,我骑这匹马五年了,所向无敌,曾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赏给你吧!”于是命令骑马的都下马步行,手拿短小轻便的刀剑交战。仅项羽一人就杀死汉军几百人。项羽自己也负伤十多处。忽然回头看见了汉军骑兵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吕马童对面细看项羽,指项羽给王翳看,说道:“这个人就是项羽。”项羽便说道:“我听说汉王悬赏千两黄金征求我的脑袋,并封为万户侯,我就送你这点好处吧!”说完就自杀身亡了。王翳拿下项王的头,其他骑兵互相践踏争抢项王的躯体,由于相争而被杀死的有几十人。最后,郎中骑将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争得一个肢体。五人到一块把肢体拼合,正好都对。因此,把项羽的土地分成五块: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

12太史公说:我从周生那里听说“舜的眼睛是重瞳子”,又听说项羽也是重瞳子。难道项羽是舜的后代吗?不然为什么发迹得这样突然呢!秦朝失却了能治国的政道,陈涉首先发难,豪杰们蜂拥而起,相互之间争夺天下,数也数不清。但是项羽没有尺寸的封地,乘势兴起于田间陇亩中,经过三年的时间,结果就率领五路诸侯的军队灭亡了秦朝,分割天下,而封王封侯,一切大政由项羽制定,号称为“霸王”,他的职位虽然没有善终,但在近古以来也是未曾有过的。等到项羽离开关中而怀思楚地,放逐义帝而自立为王,又怨恨王侯们背叛自己,这样想成就大事就难了。他自己凭借82011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资料(教师:宾莹)着功劳而骄矜,按照他个人的想法办事而不师法古代,认为霸王的功业,要靠武力征服来治理天下。五年后最终使他的国家灭亡了,身死东城,仍然不能觉悟不能自责,这实在是极大的失误。他却用“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我用兵的过失造成的”作为借口,难道这不是非常荒谬的吗?9、张中丞传后叙韩愈考纲要求:(1)认识本文驳论与叙事并重的特点,并分析这两者内在联系。(2)理解本文“以论传人”的写人方法在驳论部分的具体应用。(3)分析本文细节描写在刻画张巡、南霁云性格特征所起的作用。(4)分析本文三个主要英雄人物相互映衬的关系,以及通过反面人物来反衬他们的特点。这是一篇驳论和叙事并重的文章(1)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他推崇儒学,排斥佛老;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俪文风,提倡继承发扬先秦、两汉散文的优长;主张“辞必己出”,强调“惟陈言之务去”。是“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2)课文分析①、认识本文驳论与叙事并重的特点,并分析这两者内在联系。第一部分(从开篇到第四自然段)以驳论为主,痛斥对张、许诬蔑攻击的种种不实之词。第二部分叙事为主,补叙张、许及其部将南霁云的传闻轶事。议论部分,在驳斥谬论中突出了张、许的英雄功绩,成为第二部分叙事的“纲领”;叙事部分,则为第一部分的议论提供了确凿的事实佐证。两大部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因为这两部分都共同围绕着热情赞美忠勇英烈之士,无情鞭挞小人,揭露卑劣言论实质的主题而展开的。②、理解本文“以论传人”的写人方法在驳论部分的具体应用本文的第一部分,既是驳论,又具有“以论传人”的艺术效果。他在辩驳中树立起张、许两人永垂史册的英雄形象,确立了本文歌颂英雄,斥责小人的主题。③分析本文细节描写在刻画张巡、南霁云性格特征所起的作用:本文通过细节描写,将张巡、许远、南霁云这三个主要人物,个个写得生动传神。如写南霁云拔刀断指、抽

13矢射塔的细节,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人物的刚烈和疾恶如仇的个性。补叙张巡轶事几乎全部用细节,如读书过目不忘:读过三遍就能记一辈子;写文章不需要打草稿,一挥而就;对守城的近万名士卒,只要见过一面,以后没有不认识的。主要细节描写表现张巡过人的记忆和非凡的文才,使张巡的形象更加生动、丰满。作者笔下的张巡不仅是为国殉身的武将,同时也是一位博通古今、才思敏捷、智勇双全的英雄。③、分析三个英雄人物相互映衬的关系,以及通过反面人物来反衬他们的特点:作者注意从人物相互关系入手。如:张巡、许远、南霁云三人英雄形象,一经相互辉映,就更加光彩照人,许远授权张巡二自居其下,毫无疑忌。张巡在安史乱军“以刃胁降”时,依然英气逼人,以此感召南霁云慷慨赴义。在这些人物关系的描写中,即表现张巡富于韬略,精明强干,又体现了许远“宽厚长者,貌如其心”的谦逊,为国让贤的卓识。当张巡疾呼南霁云:“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时,南霁云应声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其刻画南霁云受张巡身传言教,一样义薄云天。又衬托张巡对部将的真心关爱。反面人物贺兰进明之流卑劣行径更反衬出英雄人物的磊落胸怀。第三,运用侧面烘托手法。如荷兰进明的部属居然为南霁云拔刀断指的壮举所触动,“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又如韩愈“贞元中过泗水,船上人犹指以相语”,深切追忆当年南霁云抽矢射塔之处。这些都侧面烘托了南霁云英勇坚贞的形象,点明其深入人心,人所共仰的程度。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多侧面地刻画英雄人物性格的特征,同样起到了为英雄辩诬,为议论主题服务的作用。(3)文言文句式:a)宾语前置:其他则又何说。译:其他人还有什么说呢?b)判断句:此矢所以志也。译:这支箭用来做标记的东西。c)被动句: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不为义屈。译:南八,男子汉死就死罢了,不92011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资料(教师:宾莹)能被义所屈服。d)判断句:远宽厚而长者。许远是个宽厚的长者。e)被动句: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于嵩将到州里去告状,被人所杀。(4)全文翻译: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我和吴郡人张籍翻阅家中旧书,发现李翰撰写的《张巡传》o李翰凭借文章使自己出名,这篇传记写得很详细周密。但可惜还有不足之处,没有替许远立传,又没有记载雷万春事迹的头尾。许远虽然才能似乎比不上张巡,但他打开城门,接纳张巡共守睢阳。地位本来在张巡之上,却把权柄交给他,受他指挥,没有什么猜疑和妒忌,最后和张巡一起守城,一起死难,建立了功名,由于城池沦陷而被俘虏,和张巡的死相比只是先后时间不同罢了。许、张两家子弟才能智慈低下,不能彻底理解许远、张巡的志气。张家子弟认为张巡战死而许远受虏不死,怀疑许远怕死而降贼。许远假如怕死的话,为何要苦苦地死守小小的睢阳城,把自己的奴僮杀了给土兵们吃,来同敌军抗战而不投降呢?当他们被围困的时候,城

14外连极其弱小的援兵都没有,他们所要效忠的只是国家和君主罢了,而叛军则告诉许远唐朝已经灭亡,君主已经死了。许远看见救兵不来,而叛军却越来越多,一定以为敌人的话是真的。等不到外来的救兵尚且死守城池,人吃人也快吃完了,即使是傻瓜也会算得出死亡的期限!由此看来,许远的不怕死也就很明白了。哪有城池失陷了,部下都死光了,他自己却独自含羞忍辱,苟且偷生的呢?即使是最愚蠢的人也不肯这么做。唉!难道说许远这样贤明的人会做这样的事吗?谈论的人又说许远和张巡分别守城,城池失陷是从许远所分担的一面开始的,拿这个来辱骂许远。这又和儿童的见识没有差别。人要死,他的内部器官一定有先得那个病的部位:拉断绳子,它断开的地方一定是绳子的某一段。观察人死、绳断的人见到情况是这样,据此就责怪某一内脏和绳子的某一段,也未免太不懂道理了。小人喜欢非议,不乐意成全别人的好事竟然到了这个地步哇!像张巡、许远对国家作出的贡献是如此卓越,还不免遭受指责,别的事情那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当张、许二公初守睢阳的时候,怎能料到人家最终不来救援,因而放弃睢阳,事先退走呢?如果这座城不能够守住,即使退避到别的地方去又有什么用处呢?等到确无救兵,处于困难的境地时,率领着他们那些因受伤而残废、因挨饿而瘦弱的余部,即便想撤离睢阳也肯定不可能了。张、许二公这样贤明,他们已经考虑得很周到了。坚守一座城池,来保卫朝廷,凭借千百名接近死亡的士兵,抵挡上百万日益增多的敌军,掩蔽江淮流域,从而阻遏叛军的兵势。唐王朝没有被灭亡,是谁的功劳呢?在当时,丢弃城池而考虑活路的不是少数几个人,掌握强兵、坐视不救的人到处都是。他们不去追究非议这些人,反而责怪张、许不该死守,也就可见他们把自己比同叛逆,制造邪说帮助叛敌攻击张、许二公。我曾在汴州、徐州二幕府任推官,多次经过两州之间的睢阳城,亲自到那称为“双庙”的地方致祭过,那里的老人常常谈到张巡、许远当时的事情。南霁云向贺兰进明请求救援,贺兰嫉妒张巡、许远的名声威望和功劳业绩超过自己,不肯出兵援救。贺兰喜欢南霁云的英勇和豪壮,不听他求救的要求,硬要留他下来,陈设酒肉,具备歌舞,邀请南霁云入座。南霁云情绪激昂地说:“我南霁云来的时候,睢阳城内的人已经有一个多月没东西吃了。我即使想一个人吃,道义上不忍心这样做,即使吃也咽不下去。”于是抽出随身佩带的刀砍断一个手指,鲜血淋漓,来给贺兰看。满座的人非常震惊,都感动奋激得为他掉泪。南霁云明白贺兰终究不会有为自己出兵的意思,就飞马离去了。快要出城的时候,抽出一支箭射向佛寺的高塔,箭射中在塔上,有一半箭头穿进砖里。他说:“我这次回去,如果打败了叛贼,一定回来灭掉贺兰!这一箭就作为我报仇的记号。"我于贞元年间路过泗州,船上的人还指着中箭韵塔砖告诉我当年的情况。睢阳城失陷时,叛贼用刀威逼张巡投降。张巡不屈服,随即被拉走,行将斩首。又威逼南霁云投降。南霁云没有回答。张巡对南霁云呼喊道:“南八,大丈夫一死罢了,不能屈从不义的人!”南霁云笑着回答说:“我原想要有所作为。现在您说这话,我敢不死吗?”于是他就没有屈服。102011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资料(教师:宾莹)张籍说:有一个名则于嵩的人,百年时代跟随张巡办事;等到张巡起兵讨伐叛贼时,于嵩也曾在敌人围困之中。张籍大历年间在和州乌江县见过于嵩。于嵩当时已经六十多岁了。由于张巡的缘故,当初曾当上了临涣县的县尉,喜欢学问,没有什么书不读。张籍那时还小,粗略地打听过张巡和许远的事情,了解得不够详细。于嵩说张巡身高七尺多,胡子长得如同神像。他曾有一次看到于嵩在读《汉书》,便问:“为什么老是读这一部书?”于嵩回答说:“还没读熟呢。”张巡说:“我读书不超过三遍,终生不会忘掉。”于是背诵起于嵩正读的那卷书,背诵完了整卷没错一个字。于嵩很惊讶,以为张巡碰巧熟读过这一卷,于是随意抽出其他各卷来测试,无不都是这样。于嵩又从书架上取出另外一

15些书,试着拿来考问张巡,随问随诵,毫不踌躇。于嵩跟随张巡的日子很长,也没见过张巡经常读书。做文章时,拿起纸笔就写,不曾打过草稿。开始驻守睢阳时,土兵差不多有上万人,城里的居民,户口也将近几万。张巡通过见一面,问过姓名,以后碰见便没有不认识的。张巡发起怒来,胡须总是张开的。到了睢阳失陷的时候,叛贼捆绑张巡等几十个人,坐等着,将要被杀掉。张巡起身小便,部下看到张巡站起来,有的也站起来,有的掉眼泪。张巡说:"你们别害怕,死是命中注定的。”部下悲泣得不忍心仰起头来看。张巡受戮时,脸色不变,就如同平常一样满不在乎。许远是位宽厚的老成人,相貌也同他的心地一样质朴。他和张巡同一年出生,月份和日子在张巡之后,称张巡为兄。死时四十九岁。于嵩贞元初年死在毫、宋一带。有人传说于嵩有田宅在毫、宋一带,有个武人侵夺霸占了他的田宅。于嵩打算到睢阳告状,被那个武人所杀害。于嵩没有儿子,这是张籍说的。10、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考纲要求:(1)理解本文反复出现“始得”二字在表情达意上的意义。(2)理解本文第一层次成为第二层次铺垫的结构特点。(3)理解本文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来写西山的特点。(4)领会作者得出“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感悟的过程。文章知识点:(1)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思想家、文学家。世称“柳柳州”。其散文与韩愈齐名,并称“韩柳”,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与“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借物说理,批评时政,思想深刻,语言精辟。所作山水游记,刻画入微,深于寄托。其诗与韦应物并称而自成一体,幽峭明丽,格调高远。有《柳河东集》(2)课文分析:①理解本文反复出现“始得”二字在表情达意上的意义。文章中反复出现“始得”二字的目的一是为了突出西山风景是永州风景中最突出的。二是为了突出文章主旨,借描绘西山的高峻气势喑喻了作者改革失败后仍然坚持“特立独行”的品格。②理解本文第一层次成为第二层次铺垫的结构特点。文章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自然段为第一个层次,极写未得西山之前,作者为排遣贬滴被流放的郁闷心情,而遍游永州城外的山水胜地,却不得解脱的心情,为下文作铺垫。第二自然段为第二层次,转入正题,写“始得西山宴游”之乐。③理解本文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来写西山的特点。作者不是正面描绘西山,而以三个层次来侧面烘托西山的高峻。(1)视野广阔:(2)

16西山四周的山川景色历历在目:(3)水天之际,山水交天一目了然。这三个层次的描写都烘托出了西山峭拔挺立、凌云高耸的雄伟气势,也表达作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心灵感受。④领会作者得出“新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感悟过程。作者在表达对永州山水感到索然无味之后,重点突出“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壤为类”的欣喜和感悟。(欣喜源于人山合一)从某种意义上说,西山就是柳宗元,柳宗元就是西山。(原因)因为在作者的笔下,他赋予西山以生命和魂魄。(总:特点和作用)西山横空出世,傲立苍穹的高峻气势,才第一次让作者卸下“恒惴栗”的心头重负。(分:回头讲其“不与培填为类”对作者的启发)西山“不与培域为类”让作者意112011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资料(教师:宾莹)识到绝不能与打击诬陷自己的那些卑劣小人为伍。另外,西山对作者找回自我,认识自我给了他一个很明确无误的昭示。(带出含义)这也是这篇文章中一再提醒“始得”二字的深刻含义。(始得之后加渲染)所以作者的视野更加开阔,作者胸怀更加坦荡。(总述启迪):“心凝形释,与万物冥合”道出了作者陶醉于西山的启迪,领悟到物我同一,身心超然的意趣与哲理。⑤本文应用对比、反衬的手法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就透露作者观察依然极为细致准确,全无醉意的神情特征。(3)全文翻译:自从我成为被贬受辱的人,就居住在永州,常常忧惧不安。公务之余,就缓步行走,没有目的地出游,每天与自己的随从爬高山、钻深林,走到迂回曲折的山间小溪,只要有幽泉怪石,无论多远,没有不到的。到了就拨开杂草坐下,倾尽壶中的酒。喝的大醉。喝醉后便相互枕靠着睡在地上,躺下就做梦。心中想到了哪里,梦也就做到那里。醒来之后就回家。我原以为永州山水中稍有特异地方,都已被我游览了,而未曾知道还有个奇异独特的西山。今年九月二十八日,由于坐在法华寺西亭,遥望西山,指点并感到奇特。我于是带着仆人越过湘江,沿染溪而行,砍去杂乱丛生的草木,烧掉茂盛的茅草,不达到西山之巅决不罢休。攀援着树枝爬上山顶,两腿叉开,席地而坐,几乎几个州的土地都聚集在我的座下。它高处之下的地势,(高的地方)像深山一样深邃,(低的地方)像深池一样低陷,有的像是蚁穴外隆起的小土堆,有的像是蚂蚁洞,千里之遥如在尺寸之间,聚集收拢,重叠到一起,没有逃脱隐藏的。萦回着青山,缭绕着白云,与遥远的天际相接,环看周围,浑然一体。看了这些,才知道这座山确实特立不群,与一般的小土丘大不一样。不知不觉中我仿佛遨游于无边无际的天地宇宙之间,与浩渺广大的自然之气合而为一。我于是拿起酒壶,斟满酒杯,畅怀痛饮,醉倒在地,不觉间日薄西山。苍茫暮色,自远而近,慢慢地天黑得什么也看不见了,而我却了无归意。精神凝聚安定,形体得到解脱,和万物的变化暗暗相合,我这才认识到过去等于没有游览,真正的游览从此(时)开始。所以我特意把这件事记下来。这一年是元和四年(809年)。11、登西台恸哭记谢翱考纲要求:(1)理解本文为民族英雄文天祥、为宋朝覆亡而恸哭的强烈爱国情感。

17(2)领会本文“哭”字贯串全文的结构特点。(3)具体分析本文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在表达主题、抒发情感、烘托气氛等方面的艺术表现功能。文章知识点:(1)谢翱,字皋羽,自号晞发子,南宋诗人。其诗出入中晚唐孟郊、李贺、李商隐诸家,沉郁悲愤,精致崎岖,自成一家;其文长于记叙,风格与柳宗元相近。有《晞发集》(2)课文分析:①、文章记登西台哭祭文天祥的经过,详细叙述了时间、地点、景物记忆哭而复歌、长恨号恸的情景,强烈地抒发了作者对•文天祥沉痛的悲悼之情,寄托了深切的亡国的哀思。这种感情贯注在-一篇中,首尾呼应,关合全文。②、理解本文为民族英雄文天祥、为宋朝覆亡而恸哭的强烈爱国情感。③、领会本文“哭”字贯串全文的结构特点。④、文章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作者以景物描写来烘托祭奠的凝重,肃穆的棋风。突出风紧、云暗、雪狂。凄凉阴惨给祭奠者的心灵造成的重重心理感应。细节描写的作用:直接宣泄作者心中痛惜悲愤之情。⑤、具体分析本文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在表达主题、抒发情感、烘托气氛等方面的艺术表现能力作者既以景物描写来烘托祭奠的凝重、肃穆的气氛。如''有云从西南来,算泡浮郁,气薄林木”,“薄暮,雪作风凛”,突出了风紧、云暗、雪狂,凄凉阴惨给哭祭者心灵形成的重重心里感应。又以细节描写类直接宣泄作者心中痛惜悲愤之情。文章更以元人逻舟频繁出没威胁,作者与友人归途中“风122011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资料(教师:宾莹)帆怒驶”,久久难以渡江等危及祭奠与生命的种种因素为衬托,突HI作者一种独特的感受。文中哭祭忠烈英魂的时间、地点、场景、心理诸多主客观因素共同构建天怨人怒,天人同悲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⑥、理解为什么说文章最后一段具有深化题旨的作用?曲折地表达作者有余不尽的故国兴亡之感,深化主题。(3)全文翻译:早先我的老朋友唐宰相鲁郡公在南剑州地方设立办事机构,我以普通

18老百姓身份投军在他麾下。第二年,在漳江边上与他分手。又过了一年,鲁郡公因事路过张睢阳庙和颜杲卿驻军处常山一带,慷慨悲歌,终于没有辜负自己的诺言,追随诸先烈游于黄泉。如今他的遗诗都留在人间,可以为证。我自恨一死之后只能空着两手与鲁郡公相见于地下,幸而还偏偏记得与他分别时的言语,每当我想到这些情景时,就会在梦中重温一遍。有时遇到山水林池台榭及云霞草木,与我们分手时的情状恰巧相像时,就会令我徘徊流连仔细察看,悲痛异常而不敢哭泣。三年之后,我经过吴县——吴县是鲁郡公早年办公的府治所在地,对•着姑苏台第一次为鲁郡公痛哭。又四年之后,我在越王台再次为他痛哭。又过了五年即到今天,我在严子陵钓台又设祭大哭。昨天,我与友人甲、乙、丙相约好第二天聚会。中午,雨还没停,我们在江边雇了条船;然后上岸,瞻仰严子陵祠堂;又在祠堂旁边僧房内休息。但见坏墙枯井,好像进入坟墓当中。回到船中,与船夫一道置办了祭祀用具。过了一会,雨停下,我们登上西台,在荒亭角上安放了牌位,然后下拜,跪下行礼。祝诵完毕后,又大哭三声,然后再下拜,起立。这时我又想起自己年轻时,经过这里一定要来祠堂瞻拜。起初来的时候,是跟随先父一起来的。如今我也快要老了,面对山河大地,风云人物,依恋不舍,如有所失。于是又对着东方哭拜不止。这时,有云从南边飘来,阴湿郁结,云气罩住了林木,好像加重了悲哀的气氛。我用竹如意敲着石块,演奏楚歌来招他的魂,歌词是:“魂灵啊,你早上要飞往何方?晚上不要归来,因为关塞一片昏黑。你化为朱鸟虽然有了嘴,却能吃到什么?”歌毕,竹如意与石块俱已碎裂了,于是大家就相互感叹。我们又登上东台,抚摸青石,然后回到船中休息。船夫方才因我痛哭过而感到惊奇,说:“刚才有巡逻船在此经过,我们何不移舟别处?”因此移船到河中心,设酒举杯相劝,各自作诗来寄托自己的哀思。傍晚,雪飞风寒,舟中不可久留,就上岸住到乙家。夜里再次写诗怀古。到了第二天,风雪更大了,我就与甲在江边分手,仅与丙两人一同归去。走了三十里,又隔了一夜才到家。这以后,甲寄来书信与赋别的诗歌,信中说:“这天风急浪高,船夫拼命摇橹,耽搁了很久才渡过河。过河之后,真疑心有神灵在暗中相助,以显示这次聚游的伟观。"我说:“唉!自从阮籍死后,空山之中已有千余年没有哭声了。这事是否有神灵相助当然不能确知,但这次聚游确实是件壮举。我们仅能赋诗作文来表达情怀,实在是很可悲的。”我曾经想模仿司马迁作《秦楚之际月表》的体例作《季汉月表》。现在也许没有人能了解我的用心,但后代人一定会了解我的用心。这里我应当把此事记下来,所以写下这篇文章,将来把它附在记载季汉事迹之后。今天是先父登严子陵钓台后的第二十六年。先父名某字某,他登台这年是乙丑年。12、徐文长传袁宏道考纲要求:(1)理解徐文长独立一时、卓而不群的奇特个性,和忧愤成疾、颠狂自戕的悲惨命运。(2)理解本文“文中有我”,感情强烈的总体特色。(3)分析本文“以事传人”与“以论传人”相结合的写人方法。文章知识点:(1)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公安人。其是晚明重要的作家,文坛“公安派”领袖。与其兄宗道、

19弟中道并称“三袁"。他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和形式主义倾向,主张诗文写作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即:独特抒发自己的感情和心灵,不拘泥于即有的格套)。他以小品文而著称,有《袁中郎集》。132011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资料(教师:宾莹)(2)课文分析①理解徐文长独立一时、卓而不群的奇特个性,和忧愤成疾、颠狂自戕的悲惨命运。②理解本文“文中有我”,感情强烈的总体特色。③分析本文“以事传人”与“以论传人”相结合写人方法:作者为徐文长立传,既沿用“以事传人”的笔法,更注重:“以论传人”。如作者初读徐文长诗集《阙编》时,写他自己“读未数首,不觉惊跃”说自己“不佞人生三十年,而使知海内有文长先生。噫,是何相识之晚也”,即以自己对徐文长佩服得五体投地来加以侧面烘托。④本文对徐渭生平遭遇和他的文艺成就作了简要的的叙述与评价,表现了他兀傲不群的人格风范和横放杰出的艺术才能,表达了作者对徐渭平生牢骚困苦,以至失意颠狂的深切同情。文章写徐渭其人其事,侧重写他独立特行,怀抱奇才异能而终归于失意的遭遇。同时又着意于写他为人行事的与众不同,“无之而不奇”,体现了晚明提倡个性解放的时代精神,也给徐渭这一人物形象平添浪漫的色彩。文章中作者点到徐文长其人才华横溢时,即以作者自己当年阅读徐文长诗文作品的独到感受和体会加以撰写,间接地以徐文长诗作的诗材、诗意、诗笔来诗意化地描绘徐文长其人的品性和才情。(3)全文翻译:我年轻时经过家乡的店铺,看见有北杂剧《四声猿》。意趣和气概豪放旷达,与近年来书生所编写的传奇大不相同,署名为"天池生”,怀疑它是元代人的作品。后来到越地去,看见人家单张的书幅上有署款''田水月”的,笔法刚劲有力,一种郁结在胸中的不平之气,透露于字画中,仿佛可见。心中十分惊讶,却不知道田水月是谁。一天晚上,坐在陶编修家楼上,随意抽阅架上陈放的书,得《阙编》诗集一函。纸张装订都很差,刷板墨质低劣,字迹模糊不清。略凑近灯前阅读,看了没几首,不由得惊喜欢跃,连忙叫石费,问他:“《阙编》是谁作的?是今人还是古人?”石费说:“这是我同

20乡前辈徐天池先生着的书。先生名渭,字文长,嘉靖、隆庆间人,五六年前才去世。现在卷轴、题额上有署田水月的,就是他。"我方才明白前后所猜疑的都是文长一人。再加上如今正当诗歌领域荒芜浊污的时候,得到这样的奇珍秘宝,犹如在恶梦中被唤醒。我们俩跳起来,在灯影下,读了又叫,叫了又读,睡着的佣人们都被惊起。我从此以后,或者对人家口说,或者写书信,都标表文长先生。有来看望我的,就拿出文长的诗给他读。一时文学界著名的人物,渐渐地知道向往仰慕他。文长是山阴的秀才,乡试多次未被录取。性格直爽,无拘无束。总督胡宗宪知晓他的才能,聘请他做幕客。文长与胡宗宪讲定:“如果要我做幕客的话,要按照接待宾客的礼节,不规定时间,自由进出。”胡宗宪都答应了他。文长于是穿葛布衣服,戴黑色头巾,拱手行礼入坐,放言畅谈天下大事,好象旁边没有人一样。胡宗宪非常高兴。那时胡宗宪统率着几个方面的兵将,威振东南一带,军人畏惧他以至跪着说话,匍匐在地象蛇一样爬行,不敢抬头;而文长作为部下一秀才而对他高傲自得,随心所欲地行事,任意谈论和开玩笑,丝毫没有畏惧顾虑。正逢捕得一头白鹿,胡宗宪请文长代作贺表。表章上达,世宗皇帝看了很高兴。因此胡宗宪更加看重他,一切奏疏、公文等,都请他代作。文长对自己的才能谋略看得很高,喜欢出奇谋妙计,谈论行军打仗的形势策略大多得其要领。凡是胡宗宪所行的诱降汪直、徐海等盗寇的计谋,都和他慎密商议,然后付诸实行。文长曾经在一座酒楼上喝酒,有几名军士也在楼下喝酒,酒后不肯付钱。文长暗暗写短函迅速告达胡宗宪,胡宗宪立刻命令将军士绑进衙门,全部斩首,全军都害怕得大腿发抖。有一个和尚依仗有钱财而行为不轨,徐渭在喝酒时偶尔提起,后来胡宗宪借其它事把他击毙在梃杖下。文长受到胡宗宪的信任多和这相仿。胡宗宪既然怜爱文长的才华,又哀叹他屡次考试不中,适逢乡试,凡是作考官的,都暗中嘱托说:“徐子是第一流才士,如在你的房里,希望不要遗漏。”考官都答应遵照他的话去办。有一个142011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资料(教师:宾莹)知县因有其它事耽搁,晚来了一些,到了考期才拜见胡宗宪。胡宗宪偶尔忘了嘱托他,试卷正好分发在他的房中,于是没有被取中。文长既然科场失利,不为试官所取,于是纵意于饮酒,尽情地游山玩水,旅行于齐、鲁、燕、赵一带,遍历北方沙漠地区。他所见到的奔腾横亘的高山,呼啸汹涌的海水,迷漫遮天的黄沙,变幻不测的云彩,尖峭怒号的狂风,仰面倒地的大树,深曲幽静的山谷,繁华辐揍的都市,各种各样的人物鱼鸟,一切令人惊讶的形状,逐一在他的诗中表达出来。他的胸中又有一股磨灭不了的锐气,以及英雄茫然失路、无处可以安身的悲愤,导致他所作的诗,又象生气又象喜笑,好象水流过峡谷而发出巨大的声响,好象种子发芽出土无声无息,好象寡妇在晚上啼哭哀哀欲绝,好象游子作客他乡寒夜而起。当他放纵心意,犹如平坦的田野,一望千里;偶尔幽深峭拔,好象秋天坟地里的鬼魂,啾啾私语。文长眼界奇高,以为千古文人皆不足道,在当时诗坛上独树一帜。当时所谓的高官显贵、诗人文±.文长都大声地斥责,视作奴婢,以和他们结交为耻辱,因此他的名声没有流传出越地以外去。可悲啊!一日,在县令家饮酒,县令指着席筵上一件小东西求他做诗题咏,暗地里叫小仆人把纸张连接成一丈多长呈上,想以此难倒他。文长取笔在手,当场作诗,写满了那张纸,意境和韵味刚健飘逸,那东西的神态被表达得淋漓尽致,在场的人都大为惊叹。文长喜欢书法,笔意奔放和他的诗一样,苍凉劲节中流露出婉美媚人的姿态。我字写得不好,胡说一句,我以为文长的字确实写得比王雅宜、文征仲要高明。不说书写的技法,而说字的神韵,先生确为不拘泥于八法而造诣极高的人,书法界异军突起的奇士。有时以他的余力,从事于绘摹花草竹石,都画得高远典雅,富有情趣。

21他后来因猜忌而杀死他的续妻,被逮入狱,判处死刑。张阳和极力斡旋解救,才被释放。出狱后,倔强的脾气一如以往。晚年愤慨更深,颠狂更厉害。有名声地位的人登门拜访,他都拒不接待。本地官员来求他写字,连一个字也得不到。常常带钱到酒店,呼唤地位低贱的人一起饮酒。有时拿斧头砍破自己的头,以至血流满面,头骨折断,以手摩擦,发出响声;有时用梅子敲碎肾囊;有时以锋利的锥子刺自己的双耳,锥深入达一寸多,居然没有死去。石簧说:文长晚年诗文更为奇异,没有刻本、集子藏在家里。我所见到的,仅《徐文长集》、《阙编》二种而已。然而文长始终在当时不得志,心怀怨愤而死。石公说:先生命运一直不好,因此得了狂疾;狂疾一直不痊,因而被逮下狱。古今文人,忧愁困苦,没有可以同先生相比拟的。虽然如此,胡宗宪是难得的豪杰,世宗皇帝是英明的君主,文长在作幕客时受到特殊的优待,这是胡宗宪知道先生的才能了;献白鹿表上,皇帝嘉悦,是皇帝知道先生的才能了。只不过没有担任一官半职罢了。先生诗文突起,一扫近代以来荒芜污浊的诗风,千百年后,自有定论,为什么说他没有遇合呢?梅客生曾经写信给我说:“文长是我的老朋友,他的病比他的人更奇异,他的人比他的诗更奇异,他的诗比他的书法更奇异,他的书法比他的文更奇异,他的文比他的画更奇异。”我说文长是没有什么不奇异的人。正因为没有什么不奇异,因此没有什么是顺顺当当的。可悲呀!13、故乡的野菜周作人考纲要求:(1)理解本文运用比较、烘托方法所抒发的眷念故乡的情感。(2)分析本文运用民歌、谚语来点染、抒发情感的作用。文章知识点:(1)周作人,原名樨寿,字启明、起孟,晚年改名遐寿。现代散文家、文学翻译家。“五四”时期任新潮社主任编辑,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发表了《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思想革命》等。“五四”以后周作人作为《语丝》周刊的主编和主要撰稿人之一,写了大量散文,风格平和冲淡,清秀幽雅。三十年代提倡闲适幽默的小品文。著作有散文集《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泽泻集》、《谈龙集》、《谈虎集》、《苦茶随笔》等。另有文学史料集《鲁迅152011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资料(教师:宾莹)的故乡》、《鲁迅小说里的人物》、《鲁迅的青年时代》,回忆录《知堂回想录》,译作《日本狂言选》、《希腊的神话与英雄》等。(2)周作人的散文以平和冲淡著称。他常以草木虫鱼为题材,叙写日常生活琐事,追求闲逸自适的生活情趣,表现自然风物的美妙意趣。《故乡的野菜》就是体现周作人平淡自然散文风格

22的早期代表作之一。(3)本文选取故乡的野菜:养菜、黄花麦果、紫云英为描述对象,平易亲切地叙述了浙东故乡的风情民俗,在平淡自然的叙述中流露出作者对儿时生活的追怀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4)周作人散文往往知识性与趣味性兼融,在娓娓而谈中,信手拈来书本上的知识,或是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常识,自然穿插于文中,写得异常详细而津津有味,让人获得科学的知识与审美的熏陶。(5)理解本文运用比较、烘托方法所抒发的眷念故乡的情感。(6)分析本文运用民歌、谚语来点染、抒发情感的作用:不仅传递出了浓郁的乡土气息,也充滥这对自然风土民情的鉴赏和喜爱,更使得文情腴润,韵味深厚。14、废园外巴金考纲要求:(1)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作者强烈的爱憎分明的情感。(2)分析本文虚实结合、虚实相生,通过想像来展开叙事、抒情的艺术表达方式。文章知识点:(1)巴金,原名李尧堂、字芾甘,生于四川成都。现当代著名作家。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陆续创作《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寒夜》、《憩园》等小说。有短篇小说集《英雄的故事》、报告文学集《生活在英雄们中间》、散文集《爆火集》、散文小说集《巴金近作》、随笔集《岁想录》五集,以及《巴金六十年文选》。(2)透过作者那饱蘸血泪的笔触,我们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与血腥,同时也体会到作者反对战争、爱好和平的强烈愿望。作者并没有直接去描写烽火连天的战场,而是从年轻生命的死亡,美丽花园的炸毁,以及绿草红花的寂寞,反映了日本侵略者的飞机滥炸的可怖灾祸,留下一幅凄苦哀愁的战时景象。(3)战争与和平,这是一个人生存的大课题。作者对战争作出的历史评价和道德评价,是通过审美层

23次的关照来表现。作者在艺术手法方面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对血腥的悲惨景象作适度描写,在废墟场面的描述上,把战争审美推向极端。(4)文章所展示的是被日本侵略者炸毁的一座花园炸死一个少女所形成的•幅惨剧,唤起人们对无辜生命的同情和对侵略者的愤慨。这是作品中的废墟描写的作用。(5)本文运用对比、映衬的艺术手法(6)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作者强烈的爱憎分明的感情(7)分析本文虚实结合、虚实相生,通过想像来展现叙事、抒情的艺术表达方式:文章的行文结构上是以作者凭吊废园时的观察与沉思来展开的。随着“我”对废园残败情景的描述,穿插作者情感和思绪的流动、跳跃,显得集中凝练而又曲折有致。透过“我”的视角,我们看到一座在战火中成为废墟的花园:园中的绿叶红花依旧上,绿叶欣欣向荣,红花开得正好,然而楼房毁了,屋瓦震落了,楼前一排绿栏杆还摇摇晃晃悬在架子上。园里的主人,那个青春少女的生命,也被埋在泥土里。这是“太阳旗的空中武士”的暴行,连花朵也在为这一幕少女被窒息的人间悲剧而叹息、悲戚!作者伫立园外凭吊沉思,心中翻卷着寂寞悲哀之情。15、九歌•国殄屈原(背诵)考纲要求:(1)理解本诗题目《国残》的含义,概括本诗的主要感情倾向。(2)分析本诗场面描写与细节描写相结合的写作特点。(3)背诵这首诗。文章知识点:162011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资料(教师:宾莹)(1)屈原,名平,字原。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诗人。先秦时期的爱国主义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屈原重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远游》、《卜居》等。其作品充溢着强烈的忧患意识,表现了政治思想和抱负,以及顽强的斗争精神,充满积极浪漫主义精神。(2)理解本诗题目《国殛》的含义,概括本诗的主要感情倾向。

24本文选自《九歌》。《九歌》共十一篇。《国殛》一篇,则是悼念和颂赞为楚国而战死的将士的祭歌。国旗:即死于国事者。《国殛》在《九歌》中是颇为特殊的一篇。诗中描绘了一场敌众我寡、以失败告终的战争。表现作者对抗秦牺牲的楚军将士的哀悼、崇敬和祝愿,并以此鼓励国人同仇敌忖,为国家的生存、胜利而献身。(3)分析本诗场面描写与细节描写相结合的写作特点:本文从两军对阵,短兵相接的场面入手,叙述战争中敌众我寡,但将士们毫不畏惧,奋勇争先,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我军陷于绝境而士气不衰,但天不助我,以至全军覆没。“霾两轮兮挚四马,援玉袍兮击鸣鼓”两句典型描写,极为逼真地再现楚军统帅在最后关头,仍然用他敲出的战鼓声相号召的形象。(4)通篇全用赋体,诗人以“直赋其事”的手法,通过对战斗中各种细节的敏锐捕捉和清晰描绘,再现了血泪交进,惊天地而泣鬼神的战争场面,渲染浓烈的悲剧氛围,刻画楚国将士们勇武不屈的英雄形象。(回答课后思考与练习的第一题)(5)文章第二段的最后两句话表现诗人热烈的礼赞,即凸显了楚人刚毅的性格,也寄托他对祖国复兴的期望,洋溢者澎湃的爱国热情。(6)该诗风格刚健,色彩单纯,声调激越。是中国文学中最早显示出悲壮美感的杰作。(7)词语解释:①、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操:持,拿着。被:披。错:相交错。兵:兵器旌阚旌:用羽毛装饰的旗帜。蔽:遮掩。交:交相坠落因刃伤凌:侵犯。躁:践踏。行:行列。指军队。殖:死。右:右修。刃伤:为兵刃所伤。刃:名词作状语,被刀刃所伤。④、霾两轮兮挚四马,援玉袍兮击鸣鼓霾:通“埋”。挚:绊。援:弓I,拿。袍:鼓槌。国您

25威烟严杀区|回式天时:上天。怒:恨。威灵:神灵。怒:发怒。严杀:严酷的厮杀。尽:结束。⑥、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入:回去。反:通“返”。超远:遥远。⑦、首身离兮心不惩不惩:不悔。诚:诚实。勇:指战斗的精神。武:指战斗的能力。以:通“已”。终:自始至终。凌:凌辱。⑨、子魂魄兮为鬼雄子:指病者。鬼雄:鬼域英雄。(8)全文翻译:手执吴戈锐呵身披犀甲坚,在车毂交错中与敌人开战。旌旗蔽日呵敌寇蜂拥如云,箭雨纷坠呵将士奋勇向前。敌寇凌犯我军阵呵践踏队列,左骏倒毙呵右修伤于刀剑。埋定车轮呵拉住战马,拿过玉槌呵擂动鼓点。战气萧杀阿苍天含怒,被残杀的将士呵散弃荒原。既已出征呵就没想过要回返,家山邈远呵去路漫漫。带上长剑呵操起秦弓,纵使首身异处呵无悔无怨。真是英勇无良呵武艺超凡,你永远刚强呵不可凌犯。既已身死呵将成神显灵,你是鬼中的英雄呵魂魄毅然。16、短歌行(其一)曹操背诵考纲要求:(1)体会诗中所表现的复杂、矛盾的情感,概括全诗的主旨。(2)理清本诗的抒情层次,及其相互关系。(3)理解诗中用典、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所起的作用。172011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资料(教师:宾莹)(4)背诵这首诗。文章知识点:

26(1)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他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传统,以乐府古题写时事,表现了他伤时悯乱的感情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充满昂扬进取的豪迈气概。体现建安文学慷慨悲凉的风格。《短歌行》,乐府《平调曲》名,多用于宴会。乐府有《短歌行》,又有《长歌行》,其区别在于歌声的长短。(2)这首诗流露了作者叹息时光流逝,伤时念乱,求贤若渴的心情,同时也表现作者想在乱世中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积极奋发的精神。(3)理清本诗抒情层次,及其相互关系。全诗共三十二句,每八句一组可分四层。一、四为一部分表现诗人现实境况。二、三为一部分表现诗人想像情景。这两部分相互激发,互为因果,强烈抒发了曹操兵败赤壁之后渴望广纳贤才,以求东山再起的雄心壮志和担心时光有限、功业难成的忧思愁闷。(4)理解诗中用典、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所起的作用:本文引用《诗经》的成句,运用典故和比兴手法是本诗主要的艺术特点。前两者不仅把作者思贤若渴,礼遇贤士以及想借助贤者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表现得酣畅淋漓,而且这种古朴典雅与全诗语言质朴无华的本色及相谐洽,浑然天成,丝毫看不出是引用和用典,“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这些诗句用比兴手法把作者感时伤事、爱惜人才,广罗人才之心表现得含蓄蕴藉。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以因月明星稀而惊飞别枝的乌鹊,比喻身处乱世尚难找到自己可信赖、依托的圣主明君的贤才。这两处的比喻,所指称的对象都是贤才,一如月光,一如乌鹊,但前后并不矛盾,因为前者从贤才的才质着眼,后者从贤才的处境落笔,变化中恰巧显现出诗人用意的准确。(5)词语解释i.ii.iii.iv.v.VI.

27回用vii.viii.ix.x.17、山居秋瞑王维考纲要求:(1)划分本诗写景部分的层次,概括其各自侧重点。(2)理解诗中以动写静、动静结合的写作特点。文章知识点:(1)王维,字摩诘,号王右丞,被后人成为“诗佛”,是盛唐山水田园的代表作家,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王维工诗善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著称。其诗体物精心,状写传神,笔致简洁,意境蕴藉幽远。有《王右丞集》(2)这是一首五律(五律分为五言古诗和五言律诗)。诗中描绘了秋天傍晚山雨初霁的终南山村景色,醉酒当歌,人生儿何当:义同“对”,对着,面对。儿何:多少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朝露:早晨的露水。苦:苦于。何以解忧何以:以何,用什么。悠悠我心悠悠:忧思的样子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但:只。故:原因。沉吟:沉思吟味。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掇:拾取。越:经过,越过。度:义同“越”,越过,渡过,在此指客人远到来访。枉:屈尊,屈就,指地位高的人降低自己的身份。用:以。存:看望,问候。契阔谈宴,心念旧恩契阔谈宴:是说两情契合相洽,久别重逢当欢宴叙旧。旧恩:从前的情谊。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匝:周,围。依:依靠,信托。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厌:嫌。天下归心归心:心悦诚服而归附。182011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资料(教师:宾莹)表现诗人乐于归隐的生活意趣。(3)划分木诗写景部分的层次,概括其各自侧重点。全诗共四联八句。前三联是写景。首联以“空”突出秋雨荡涤过的山林静谧所引发人的错觉,还强调诗人陶醉其中那种心旷神怡、欢欣喜悦。颔联写夜晚林中山色。“月明”上承“晚来”,显示出时光之移动;“清泉”呼应“新雨”,极写出山中景色的美丽动人。颈联由景及人。诗人不直接描写耳闻目睹人踪舟影,却以听、视二觉对竹喧莲动加以仔细辨认与感受。这既巧妙运用时空变换的手法,又体现诗人全身心融入这•幅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更充分显示出颈联在律诗

28“起、承、转、合”结构中所起的转折作用。(4)理解诗中以动写静、动静结合的写作特点:颔联上句写所见,下句写所闻,颈联上句写所闻,下句写所见。见中有闻,闻中有见,视听结合,动静相衬。(5)文章最后一联是抒情,并反其意而用之,表现了他陶醉于水光山色,希冀隐居于山中的愿望,揭示了全诗的主旨。(6)词语解释:①空山新雨②③随意画歌国空山:幽静的山。新雨:刚下的雨。晚来秋:意谓夜晚秋意更浓。来:助词。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喧:竹林里传来喧闹声。浣女:洗衣服的女子。莲动:荷叶摇动。随意:任凭。春芳:春天的花草。歇:消失。王孙:原指贵族子弟,此为作者自称。18、春望杜甫背诵考纲要求:(1)理解诗人通过望中所见、望中所感抒情的艺术特点。(2)分析对本诗颔联两句含义的两种解释的各自特点。(3)理解本诗中细节描写对深化主题的意义。(4)背诵这首诗。文章知识点:(1)杜甫,字子美,祖籍襄阳,故世称杜少陵,又有杜工部之称。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29其诗歌思想深厚,境界广阔,被后人誉为“诗史”。其擅长五古、七律。基本风格为“沉郁顿挫”。有《杜少林集》(2)该诗描写了诗人身陷长安时所见的一片荒凉景象,抒发了忧时伤乱的感慨,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思念家人的美好情操。(3)理解诗人通过望中所见、望中所感抒情的艺术特点。(4)分析本诗颔联两句含义的两种解释各自特点。一解为:由于感时很别,见悦之花反而流泪,听赏心鸟鸣反而惊魂。主语写人,处于战乱时,极度感慨。另解:因感时,花亦溅泪:因恨别,鸟亦惊心。主语写物,用拟人的手法借物抒情。(5)理解木诗中细节描写对深化主题的意义。尾联以诗人自我形象的描写,突出了满头白发日渐稀少、却还因满腹忧愁频频搔首的细节,更深刻表现了诗人内心深处忧思深广、郁结。(6)本诗结构上采取“起承转合”的手法。(7)诗的前四句写春望中的所见所感,重在“忧国”。后四句写望后之叹,重在“思家”。(8)词语解释:①、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破:沦陷。草木深:杂草丛生。②、家书抵万金抵:值。192011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资料(教师:宾莹)③、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白头:白发。短:少。浑:简直。不胜簪:插不住簪子。19、泊秦淮杜牧考纲要求:(1)理解诗人夜泊秦淮的感慨所包含的深刻主题。(2)理解这首诗构思精巧,表达含蓄的写作特点。(3)背诵这首诗。

30文章知识点:(1)杜牧字牧之,号樊川,晚唐诗人,世称杜樊川,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其七言绝句成就最高,也擅长写七律和五古。其诗大部分表现其忧民爱国的情感。有《樊川文集》。(2)这首诗写的是客中偶感。在婉约清丽的风情、人物描写中流露了诗人对国事的隐忧,同时也对那些沉迷于歌舞升平,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进行了辛辣的讽刺。(3)理解诗人夜泊秦淮的感慨所包含的深刻主题。(4)理解这首诗构思精巧,表达含蓄的写作特点此诗构思细密、精巧、逻辑性极强。如“夜泊秦淮近酒家”,就起着承上启下,网络全篇的作用。前四句“夜泊秦淮”既照应诗题,又点出上一句景色的时间、地点。后三字“近酒家”启开本诗主旨。寓情于景,以景寄情是本诗的艺术特色。(5)诗中点出《后庭花》这一乐曲有何寓意?字面上诗人是在感慨歌女不知亡国之恨,实质则含蓄委婉地鞭挞讽刺了那些只知犬马声色,置国家兴亡危难于不顾的达官贵族。20、关山月陆游考纲要求:(1)分析这首诗感情层次,理解以“月”贯串全诗的结构特点。(2)说明这首诗选取典型事物、典型场景来抒情言志的特点。(3)背诵这首诗。文章知识点:(1)陆游,字务观,晚年号放翁,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词和散文的成就也很高。风格雄浑豪放,语言通畅自然。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放翁逸稿》、《老学庵笔记》等。(关山月:汉乐府《鼓角横吹曲》十五曲之一,前人多用以写边地征战之苦和离别相思之情。)(2)诗人借用乐府旧题,抒写现实感慨,尖锐地批判了南宋统治者对敌妥协投降的态度,表达守边战

31士报国无门的悲懑和沦陷区遗民渴望恢复的心情。(3)分析这首诗感情层次,理解以“月”贯串全诗的结构特点。诗中诗人描绘三个场景,也将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即诗的开头四句,诗人痛心疾首地指出了隆兴和议后南宋小朝廷一味不战求和,所造成令人惨痛的景象。豪门贵族整日歌舞升平,醉生梦死,临边将军按兵不动,让大好年华就此岁月蹉陀。第二层写戍边战士报国无门,老死疆场的场景。(4)说明这首诗选取典型事物,典型场景来抒情言志的特点。典型场景:①、将军府地狂歌滥舞;②、边塞戍楼的沙场怨笛;③、万民望月典型事物:①马肥死;②弓断弦;③遗民泪(5)这是一幅夜月图,三个不同的地域,突出三组不同人物,从而表达作者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起到一种尖锐批判的作用。21、再别康桥徐志摩考纲要求:(1)把握作者重游故地,与之再别时眷念、珍惜相交织的情怀。202011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资料(教师:宾莹)(2)理解这首诗通过选择意象、运用比喻象征来丰富诗歌内涵的艺术特点。文章知识点:(1)徐志摩,浙江海宁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主编《晨报副镌•诗刊》,1982年主编《新月》月刊,是新月社文学创作方面最主要的代表。诗集有《志摩的诗》、《猛虎集》、《云游》、《翡冷翠的一夜》,散文集有《爱眉小札》、《秋》等,小说集《轮渡》等(2)本诗是徐志摩最具有影响力的一篇诗作。它表达了诗人再别康桥时对母校的感念和深深的眷恋之情。(3)课文分析第一部分(第一、七两节),诗人运用变化中重复的修辞手法,充分调动诗歌想象力,抒发再

32次作别康桥时更加眷念难舍的情感。(“西天的云彩”象征着剑桥大学的圣洁完美)第二部分(第二、三两节),诗人用极具东方色彩的传统文学形象和手法来渲染他对康桥的感情。(这部分中作者运用比喻、比拟两种修辞格交替,也营造出诗人因离别在即而迷恋、而痴情的感情氛围和色彩)第三部分(第四、五、六节),是全诗的华彩乐章。从诗人心河倾泻出的感情热流与康河水波相汇激荡。其意象更加密集,更具象征意义,感情节律变化更加急速,正是诗人激荡心潮难以平复的自然宣泄。(彩虹象征诗人在康桥度过的美好岁月的光芒与色彩。青草更青象征是诗人记忆深处,他在康桥生活中最具光彩的片断。)有了第三部分情感高潮的集中倾泻,在第一、二部分中体会到诗人心中涌现的种种联想,就可以找到最为完美的答案:康桥的圣洁、优雅;康桥的波光、星辉已经潜移默化地渗进诗人的性灵和血脉,熔铸成诗人的诗魂,化作这首诗的脉脉深情。(4)把握作者重游故地,与之再别时眷念、珍惜相交织的情怀(5)理解这首诗通过选择意向,运用比喻象征来丰富诗歌内涵的艺术特点:诗人以康河上映现的天上彩虹,来象征他在康桥度过的美好岁月的光芒和色彩。“青草更青”这一意象象征的是诗人记忆深处,他在康桥生活中最具有光彩的片断。今晚的康桥也正深情相送莘莘学子中的他,而她送别的方式竟然是“悄悄是别离的笙箫”。22、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舒婷考纲要求:(1)体会诗人对祖国母亲的深沉挚爱之情,以及渴望祖国日益强盛的殷切情意。(2)掌握本诗多重显、隐意象叠加的抒情手法。(3)理解诗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过程,理清诗篇情感逻辑层次。文章知识点:(1)舒婷原名龚佩瑜,福建泉州人,我国当代诗坛“朦胧诗”的重要代表。著作《双桅船》、《会唱歌的莺尾花》等诗集。(2)本诗是一首向祖国母亲倾诉情怀的歌。作者以自己特有的感悟方式,通过多组意象的组合,委婉

33地表达了经历“文革”动乱的一代对祖国母亲特有的深厚真挚情感。(3)课文分析第一节诗人以忧伤的心情,回溯了祖国数百年来贫困落后的历史。(诗中的“我”是“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和“淤摊上的驳船”在诗的意蕴中是显性,展现古老多难的祖国在深邃的“历史的隧道”中“蜗行摸索”的历史面貌,则是字里行间中出现“你”的隐形意象。他们是上述意象的载体。密集的显、隐多层次叠加、折射,加深了读者对祖国曲折漫长历程的感性认识,更是诗人糅和自身“文革”动乱经历,所体验的理性悟知。)第二节,由历史回顾转为关注祖国曾经有过的“痛苦的希望”。‘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这一象征性意象,表明希望虽美好,但却是难以实现的梦想,因而祖祖辈辈依然与贫穷、212011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资料(教师:宾莹)悲哀相伴相随)。本节为状写祖国新的生机作了铺垫。第三节,诗人抒发了“文革”噩梦苏醒后的欣喜与希望,是诗中情感抒发最浓烈的段落。(这节诗人再次运用显、隐性意象的叠加,有力地表现出诗人对祖国命运真挚深沉的祝愿。“你”在这节已经被诗人赋予了重新屹立在世界东方的巨人和正在冉冉升起的朝阳的形象)。文中“神话的蛛网”代表中国解放之后制造的政治神话紧紧束缚了中国人。最后一节,诗人融抒情议论为一体,运用拟人化手法,展开系列联想与比附,突出了与祖国母亲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密切关系,深情地向祖国母亲表示献出全身心的力量,使诗的感情抒发到最高潮。(“迷惘的我”指代在过去的年代我们产生的精神的迷惘,我们失去了生存的理智。“深思的我”我们在历史的变革之中,尤其是在十年动乱中,思考中国的命运。“沸腾的我”指改革开放到来之后,我们的热血沸腾。)(4)体会诗人对祖国母亲的深沉挚爱之情,以及渴望祖国日益强盛的殷切情意。(5)掌握本诗多重显、隐意象叠加的抒情手法。(6)理解诗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过程,理清诗篇情感逻辑层次。全诗一至四节层层递进,表现了祖国由苦难到新生、诗人由迷惘、深思到沸腾直至奉献自我的过程,情感逻辑层次清晰。(7)诗人采用了象征、比喻、拟人和结句重复等修辞手法。23、虞美人李煜考纲要求:(1)理解词人表达的身处特殊情景的特殊感受。

34(2)理解这首词“触物兴感”的抒情手法。(3)说明“雕栏玉砌”与“小楼”、“朱颜”所构成的双重对比关系。(4)背诵这首词。文章知识点:(1)李煜,初名从嘉,自重光,是五代时南唐最后一个皇帝,史称李后主。前期词多写宫廷享乐生活,风格柔靡,后期主要抒发亡国之痛。善于用白描和比喻手法,其词见存于后人所辑《南唐二主词》。《虞美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春花秋月何时了”是词牌名。(2)这是一首抒情词,全词抒写亡国之君的悲叹和今昔之感,情调感伤低沉。(3)课文分析文章结尾两句自问自答,以''一江春水”喻愁,将抽象的愁绪化为有形的长江东流水,写出作者心中滔滔不绝的哀伤之深、之广、之无穷无尽,将感情推向最高潮。(4)理解词人表达的身处特殊情景的特殊感受(5)理解这首词“触物兴感”的抒情手法。文中的第三句以“触物兴感”的手法揭示亡国之君内心痛苦的深层原因。非常之境中的非常之人对节候变化异常敏感,“昨日又东风”突出了词人对今年再度春风从昨夜降临人间的意识,而寻常之人才没有如此尖新的感受,才不管春夏与秋冬的承接,转换。岁岁春风,今又春风,意味着度日如年的囚居生活依然没完没了。承接起句,“东风”两字是兴发感叹的缘由,一切哀愁皆由小楼东风的触发而引起。(6)说明“雕兰玉砌”与“小楼”、“朱颜”所构成的双重对比关系:“小楼”暗示拘囚的生活环境,局促、狭窄。“雕兰玉砌应犹在”则透露出对昔日帝王生活的追怀和今朝囚居生活的哀叹。“雕兰玉砌应犹在"与“朱颜改”又构成双重对比,一存一失,抒发物是人非,江山易主的悲哀。(7)全词感情真挚坦率,语言清新朴素,比喻贴切形象,在即景抒情中渗透着起伏难平的复杂感情和心灵深深的伤痛。222011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资料(教师:宾莹)

3524、雨霖铃柳永背诵考纲要求:(1)理解这首词点染手法所起的作用。(2)分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本词结构上所起的作用。(3)背诵这首词。文章知识点:(1)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世称柳屯田。其是我国词史上第一个专力填词的作家,也是第一位大量创作慢词的作家。其词多写都市繁华及依红偎翠的生活,尤善表达羁旅行役之苦,是北宋的婉约派词人的代表。其词在社会广泛流传,“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有《乐章集》,存词二百多首。《雨霖铃》。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后用为词调。(2)理解这首诗点染手法所起的作用“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两句用点染的手法,以"念去去”点明此一去山高水长,人别离冷落凄清,以“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渲染离情。南行千里,烟波浩渺,楚天空阔,而行旅孤单,前路难卜,如此情景相融,自然遇合,正烘托出离人空虚、寂寞和茫然的心境。(3)分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本词结构上所起的作用。“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景中含情,向来被视为最能代表柳永词风格的名句。远行人无疑只能借酒消愁,一旦酒醒无异愁醒。此时放眼四望,既不知身处何处,又形只影单,“晓风残月”时分的景象还特别凄清,更令人黯然魂消。真是句句写景,句句动情,委婉曲折,含蕴不尽。25、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辛弃疾背诵考纲要求:(1)理解这首词上片词人所点明的“无人会,登临意”深刻内涵。(2)识记这首词下片三个典故的本事,以及词人用典的创作意图。(3)背诵这首词。

36文章知识点:(1)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南宋主战派的代表,是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词人。其创作风格多样,以慷慨悲壮的豪放为主,亦有情致缠绵、词义婉约的作品,成就最高,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长短句》,存词629首,是宋人词中最丰富的一家。(水龙吟:曲调名)(2)全词抒发词人请缨无路的郁闷和年华虚度的悲愤,深刻揭示了爱国志士迫切要求收复失地、为国建功立业的心情和壮志难酬的痛苦。(3)文中运用情景交融和比喻、借代、拟人、用典的手法(4)理解这首词上片词人点明的“无人会,登临意”深刻内涵。(5)识记这首词下片三个典故的本事,以及词人用典的创作意图一是用张翰感秋风思家乡妒鱼的典故,表示自己的家乡已被金人占领,有家难归;同时,自己有志报国,也不能辞官归隐。二是用刘备鄙视求田问舍的典故,表示自己绝不追求个人私利,要象刘备那样,以国事为重。三是用恒温感伤岁月流逝的典故,表示时光流逝,岁月虚度,壮志未酬。这三个典故曲折表达词人渴思报国、满腔热血横遭压抑的痛苦和激愤,层层推进,笔势浩荡,将词人深挚的感情表达得回肠荡气。(6)词语解释:①寒蝉画对长亭晚骤雨咽②③暮霭回I烛天寒蝉:秋蝉。凄切:悲凉的气氛。对:面对。长亭晚:傍晚的长亭。骤雨:突然来的雨。初歇:刚停。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无绪:没有好的心绪。处:时候。

37去去:重复之言,越走越远之意。烟波:烟雾笼罩的232011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资料(教师:宾莹)江面。暮霭:傍晚时的雾气。沉沉:深厚的样子。楚天:泛指南方的天空。26、前赤壁赋苏轼考纲要求:(1)体会苏轼写作此赋时的复杂心态和情感变化,把握作者忘怀得失、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2)理解并分析此篇赋文创造性地运用赋体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手法来表现内心矛盾的独特构思。(3)具体分析此篇赋文写景、抒情、说理有机结合,具有理趣之美的特点。文章知识点:(1)苏轼,自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成“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他的创作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其诗清新爽健,别具一格;其词摆脱枪词藩筒,开豪放一派。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2)本文是文赋以夜游赤壁为契机,表现作者在贬滴生活中矛盾的心情:由于刚刚摆脱杀身之祸,他曾有消极悲观,苦闷哀愁之感;但他游赤壁,感悟秋水、秋月、秋风的启示,用“盖将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哲理来构建豁达、乐观的人生信念。(3)体会苏轼写作此赋时的复杂心态和情感变化,把握作者忘怀得失、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长江赤壁,成为英雄豪杰展现才华的历史舞台,作者泛舟黄州“赤壁”,追怀风云人物的毁誉荣辱、成败升沉,有感而发。这篇文赋以夜游赤壁为契机,表现作者在贬滴生活中矛盾的心情:由于刚刚摆脱杀身之祸,他曾有消极悲观,苦闷哀愁之感;但他游赤壁,感悟秋水、秋月、秋风的启示,用“盖将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哲理来构建豁达、乐观的人生信念。(4)理解并分析此篇赋文创造性地运用赋体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手法来表现内心矛盾的独特构思。这篇文赋采用了传统的主客对话、抑客伸主的表现形式,以“主”和“客”的不同见解来反映作者内心深处矛盾的两个侧面。“客”反映作者遭贬时苦闷、消极的一面;“主”则反映他旷达乐观、积极对待人生的一面。最终“主”说服“客”,反映了作者思想中积极

38的一面战胜了消极的一面,从而肯定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这种表现方式,使读者能透视到遭到巨大打击之后的复杂深微的内心世界。(5)具体分析此篇赋文写景、抒情、说理有机结合,具有理趣之美。第一段写秋景,先描绘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优美画面,再由眼前美景触发“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的旷达之情。而水、月、风这些景物又是下文说理的张本。第二段"客”的议论,经“羡长江之无穷”扣住水,以“抱明月而长终”扣住月,以“托遗响于悲风”扣住风,紧紧结合自然景物来说理,表达出“客”消极、悲观。第三段,先用“客亦之夫水与月乎”一句来针锋相对,继而以水和月作譬喻,说明事物有“变”与“不变”两重性的哲理。作者用“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这些自然界美好的景物,来表明他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乐观的精神。全文写来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议论赋予了景物以深刻的哲理内涵;全文又使哲理呈现生动可感的形象,同时又抒发作者的感情,这样,情、景、理三者融为一体,相得益彰。(6)文中成语:1、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物体非常渺小。2、正襟危坐:使衣襟端正,使身子端正,这里是使动用法。形容人物严肃或拘谨的样子。3、遗世独立:脱离社会,独自生活,不跟别人往来。4、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5、杯盘狼藉: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6、羽化登仙:感觉身轻得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去。(这里有如道家羽化成仙的意思)7、余音袅袅:形容音乐悦耳动听,令人沉醉。8、旌旗蔽空:旌旗:旗帜;蔽:遮蔽。旌旗繁多遮蔽天空。比喻军队阵容的盛大壮观。9、横槊赋诗:指能文能武的英雄豪迈气概。242011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资料(教师:宾莹)10.水波不兴:没有涟漪和波纹。形容十分平静。11.冯虚御风:意思是无所凭借,能驾风飞翔。12.如泣如诉:好像在哭泣,又像在诉说。形容声音悲切。13.山川相缪:形容山与河流相互交错。

39(7)全文翻译: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明月”诗里“窈窕”这一章。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盘桓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听任小船漂流到各处,凌于苍茫的万顷江面之上。乘着轻风(在江面上)无所不至,并不知到哪里才会停栖,感觉身轻得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去,有如道家羽化成仙。在这时喝酒喝得高兴起来,敲着船边,打着节拍,应声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兰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逆着流水的泛光。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有会吹洞箫的客人,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有如怨怨有如倾慕,既像啜泣也像低诉,余音在江上回荡,丝丝缕缕缭绕不绝。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苏轼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同伴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同伴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在江边持酒而饮,横转矛槊吟诗作赋,委实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打渔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螭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苏轼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流逝的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象这月,终究又何尝盈亏。可见,从事物变易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27、风波鲁迅考纲要求:(1)理解本篇小说题目《风波》的含义。(2)分析七斤与赵七爷,九斤老太与六斤这两组人物分别对应的关系。(3)理解人物对话对刻画人物、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4)指出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对突出七斤这个人物性格特征的作用。(5)分析小说开头、结尾两处场景描写在烘托、深化主题方面的作用。

40文章知识点:(1)理解小说题目《风波》的含义描述1917年张勋复辟事件在江南某水乡所引起的一场关于辫子的风波,展示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封建帝制余孽还在向农民肆虐,农民还处在封建势力和封建思想的统治之下,愚昧落后,冷漠保守,缺乏民主主义觉悟。说明辛亥革命并没有给封建统治下的中国农村带来真正的变革,今后的社会革命,若不能唤醒民众,是难以成功的。(2)分析七斤与赵七爷,九斤老太与六斤这两组人物分别对应的关系。252011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资料(教师:宾莹)七斤与赵七爷虽分属不同的社会阶级,但是七斤一事当前只知道保身活命,绝无反抗意识。因此,七斤和封建遗老赵七爷一样,无形中成为张勋复辟的社会基础。九斤老太和六斤:尽管在九斤老太的眼中,六斤是一幅“败家相”,而六斤则骂九斤老太“这个老不死的!”,但是在当时的社会氛围里,六斤也只能沦为九斤老太的翻版,走她得前辈所走过的老路。因此,人物与人物之间的互相比照、映衬,都极其形象而深刻地演绎了本文的主题。(3)理解人物对话对刻画人物、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通过富有乡土气息的个性化的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如文中赵七爷说:“皇恩大赦?一大赦是慢慢的总要大赦罢”。“但是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辫子?这倒是要紧的事。你们知道:长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恨棒打人’,算什么呢。大兵是就要到的。你可知道,这回保驾的是张大帅,张大帅就是燕人张翼德的后代,他一支丈八蛇矛,就有万夫不当之勇,谁能抵挡他。”把赵七爷恫吓与欺骗农民,头脑顽固不化,却不学无术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4)指出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对突出七斤这个人物性格特征的作用。七斤得意时目中无人、无之浅薄,失意时候又一筹莫展,心中惶恐慌乱的心理变化。(5)分析小说开头、结尾两处场景描写在烘托、深化主题方面的作用。作者开头的环境描绘和场面描写,不仅是一幅充满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的风景和风俗画,而且与结尾相呼应,对辫子风波的波澜起伏起到了对•比衬托作用。(6)九斤老太的口头禅说明了什么?说明九斤老太是不顾事实,不辩事理、顽固不化,只认定“一代不如一代”的人,而且保守

41对事实的变迁永远持反对态度。(7)分析课文最后一段。a)本段的深刻意义是:农村仍然被封建势力统治着,农民依然是愚昧、迷信、麻木、贫穷,告诫人们要想取得革命的真正胜利,就必须教育农民,唤醒民众,这个结尾深化本文的主题。b)九斤老太的健康说明顽固的守旧派依然存在。c)七斤又受到妻子和村民尊敬,说明中国农民依然愚昧无知、迷信麻木。d)六斤的新近裹脚说明封建意识依然统治中国农村,又延续到下一代农民的身上。e)“十八个铜钉的大碗”象征这中国农民依然生活在贫困之中。28、断魂枪老舍考纲要求:(1)理解本文时代背景的交代对表现人物的意义。(2)概括主要人物沙子龙性格特征和复杂心态。(3)分析次要人物王三胜、孙老者对沙子龙的塑造所起的对比、衬托的作用。(4)理解本文肖像、语言、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的意义。文章知识点:(1)老舍,原名舒庆春,自舍予,原籍北京,满族旗人,与矛盾、巴金齐名,同为现代长篇小说大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离婚》,中短篇小说《月牙儿》、《瓶神》、《断魂枪》,戏剧《龙须沟》、《茶馆》等。其是杰出的语言大师,有“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2)课文中段落以及词句的解释课本P2U,最后一段中“他的世界已被狂风吹了走”其中“他的世界”是指(1)威震西北的五虎断魂枪的绝技;(2)神枪沙子龙的英名和走镖事迹。“狂风”是指当时入侵中国的帝国主义列强。

42课本P212,最后一段通过细节描写:写出王三胜背叛师傅卖弄武艺的情形,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于传统的生存手法的迷恋,表现了他的保守。课本P215,最后两段。分析这两段作为小说结尾,写沙子龙在慢慢被人们遗忘的时候,仍然262011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资料(教师:宾莹)在夜静人疏时练自己的“五虎断魂枪”,而且坚决不把武艺传给别人。这就形象地说明沙子龙在变化的社会中,仍然不能忘怀他过去的人生辉煌,仍然迷恋曾经经历的人生道路,揭示中华民族中,•部分的保守的心态。(3)理解本文时代背景的交代对表现人物的意义。小说的时代背景是晚清时期。(4)概括主要人物沙子龙性格特征和复杂心态。小说刻画沙子龙在近代社会急剧变化中对过去世界的留念、眷恋、无奈以及与时代抗衡的保守、复杂心态。(5)分析次要人物王三胜、孙老者对沙子龙的塑造所起的对比、衬托作用。文中用对比手法,以王三胜的争强好胜、性格外露,孙老者的豪爽乐观、积极进取。来从侧面无可争辩地烘托出本文主要人物沙子龙既没落保守,又孤傲执著,具有顽强抗衡力量的性格特征。(6)理解本文肖像、语言、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的意义。本文运用白描手法,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与肖像描写,既形象地刻画人物,又深入人物的心灵,并让读者领悟到小说的题记:“生命是闹着玩儿,事事显示如此。从前我这么想过,现在我懂得了。29、文体(主要考查古文文体,04年和05年的选择题出现两道题目)(-)议论文的特点1、议论文是一种议事说理的文章,又叫说明文或论辩文。2、一篇议论通常包括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④⑤论点,是作者对所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态度。他是整个论证过程的中心,担负着回答“论证什么”的任务,明确地表示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论据,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论据的材料可以是事实论据(包括具体的事例、概括的事实、统计数字、亲身经历等)或理论论据(包括经典著作、至理名言、民间的谚语和格言、

43科学的公理、法规和定律等等。⑥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论证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立论,一种是驳论。论证的方法:①归纳法归纳论据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它通过综合许多具有内在联系的个别事例,然后归纳出它们所共同的特性,从而得出一个一般性的原理或结论。其也称为“例证法”。②演泽法演泽法是由一般到个别,即先从一个总的原理出发,从中推导关于个别情况的结论的一种论证方法。③比较法是一种由个别到个别的论证方法。通常分为两类:类比法(是将性质、特点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放在一起加以比较,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如《庄子•养生主》就是一种典型类比法,我国古代许多寓言故事就是运用类比法)和对比法(是通过性质、特点相反或者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加以比较,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3、驳论有三种方式,即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二)说明文的特点1、说明文是对具体事物的特征、性质、状态、构造、关系、成因、功能进行介绍、说明,或对客观事理的规律、本质进行剖析、解说,让人有所“知”的文体。2、说明文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客观性和条理性四个特点3、说明文的种类,按说明对象划分,有实体事物说明文(如:《装》)和抽象事理说明文(如:《桥的运动》)两大类型;按文章表达语言体式(语体)划分,可分为文艺性说明文和非文艺性说明文。4、说明文常见的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272011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资料(教师:宾莹)

445、常见的几种说明方法:定义说明、诠释说明、分类说明、比较说明、举例说明、比喻说明、数字说明、引用说明。6、说明文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说明文的语言特色:准确、简洁、通俗。(三)记叙文的特点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体。广义的记叙文可包括小说、剧本、童话、叙事诗等记叙性的文学作品。狭义的记叙文则主要指记叙性的散文,如传记、日记、回忆录、游记以及一般叙事文。此外,也包括通讯、特写、新闻报道之类的新闻作品。(四)诗词曲赋的特点重点诗、词、曲、赋、文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五大文体。1、诗诗的特点:(1)饱含感情,富于想象(2)凝练含蓄,意象鲜明〈注:意象鲜明是诗歌的一大特色。意象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中的生活图景、客观外物的和谐统一,是诗人的意境与形象的结晶》(3)韵律和谐,富有音乐美2、词(1)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简称''词",又被称为诗余、小道、长短句等。(2)词的特点:①在形式上,每首词均有词调,它标志着不同的曲调。如:《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的词调名“水龙吟”等。②在内容上,词所反映的生活画面不如诗来得广阔。③从表现手法看,词比诗更为含蓄、细腻,更加多用比兴和注重寄托,因此更显得含蓄深婉,深情并茂。3、曲(1)曲是兴盛于元代,是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分为散曲和杂曲中的唱词两种。(2)散曲分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3)散曲的特点:一是口语化;二是可加衬字。三是通首同韵,三声同押。4、赋(1)赋由《楚辞》发展而来,兼诗和散文的性质,为有韵之文。赋讲究文采、对仗、韵律和铺叙,为我国古代文学所独有,是一种很特别的文体。(2)铺陈事物是赋的主要特点。形式介于韵文与散文之间,是赋的第二和特点。多用主客问答形式,是赋的第三个特点。

4530,试卷题型和分数结构(1)选择题:20分(2)填空题:10分(3)语词解释题:10分(4)翻译题:10分(5)简答题:20分(6)简析题:30分(7)作文题:50分,命题作文,文体不限(但不能写成诗歌),字数要求800字。28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