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调规范ppt课件

区调规范ppt课件

ID:82824554

大小:2.95 MB

页数:136页

时间:2022-11-09

上传者:胜利的果实
区调规范ppt课件_第1页
区调规范ppt课件_第2页
区调规范ppt课件_第3页
区调规范ppt课件_第4页
区调规范ppt课件_第5页
区调规范ppt课件_第6页
区调规范ppt课件_第7页
区调规范ppt课件_第8页
区调规范ppt课件_第9页
区调规范ppt课件_第10页
资源描述:

《区调规范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区域地质区域矿产 调查技术要求比例尺1:50000主讲人:王全伟

1目录1.范围2.引用标准3.总则4.资料收集与利用5.野外踏勘6.设计编审7.调查内容8地质剖面测制方法与精度要求9地质路线调查方法与精度要求10地质调查中的测试鉴定工作11资料整理与野外验收12图件编制与报告编写13数据库建设要求14成果评审15资料归档

21范围1.1本技术要求在明确了1:50000区域地质区域矿产调查工作的性质、目的任务的基础上,对该项工作设计编写、工作内容、技术方法、工作程度与精度要求、综合整理、图件编制、数据库建设、报告编写、质量监控、成果验收与出版等作出了规定。1.2本技术要求是1:50000区域地质区域矿产调查工作设计编审、质量监控和成果验收的主要依据。

32引用标准DZ/T0001-91《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DZ/T0158-95《浅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细则(1:50000)》ZB/TD10004-89《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50000)》;GB958-99《区域地质图图式图例》;DZ/T0179-1997《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DD2004-04《战略性矿产远景调查技术要求》(试行);GB/T14158-93《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0000)》;DZ/T0051-95《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区域地质调查工作要求(试行)1:50000》(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1983);《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中物探化探工作要求(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1986);DZ/T0167-95《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定》;《数字区域地质调查技术》(中国地质调查局,2004);《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标准》(中国地质调查局,2005)。

43总则3.11:50000区域地质区域矿产调查是国土调查中的一项基础地质调查工作。3.21:50000区域地质区域矿产调查工作一般包括组队、收集资料及野外踏勘、设计编审、野外调查、资料整理与原始资料数据库建设、野外验收、图件编制与最终成果数据库(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报告编写、成果验收、成果出版、资料归档与汇交等程序。上述程序之间是互为关联、密不可分的一个有机整体。

53总则3.31:50000区域地质区域矿产调查的目的任务是以详实的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通过填制1:50000地质图、1:50000矿产图等,为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农业地质和城市地质调查,为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为地学科学研究和教学等提供基础地质资料,同时为社会公众提供公益性的地质信息。3.4在优先考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针对调查区矿产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等重大问题,结合考虑推动国家重大地学理论发展和改进地质调查技术方法需要的基础上,按照构造单元完整性、国土资源分布条件的相似性和自然经济地理区划的统一性,进行总体部署,并采用1:50000国际分幅的单幅或多幅(一般2-4幅)测制,项目工作周期一般为3-4年。

6

7

83总则3.9地质复杂程度、工作条件和研究程度不同的地区,其工作重点和工作内容要有所侧重和区别,不平均使用工作量。结合区内地质、自然地理和气候特点,科学合理地部署区域地质区域矿产调查工作。3.10根据区域地质区域矿产调查项目所涉及的专业内容、技术要求和工作量等,合理组队。一般一个单幅项目组应由4—5名地质技术骨干组成。多幅联测的项目组酌情增加地质技术人员数量。项目组要保持技术骨干人员的相对稳定。

94资料收集与利用4.1数字地形资料准备4.1.11:50000地质图、矿产图的地理底图采用国家测绘局出版的1:50000地形图或国家地理信息中心提供的1:50000矢量化地形图(数据)。野外工作底图(野外数据采集手图)采用符合精度要求的1:25000的(矢量化)地形图。4.1.2如调查区没有1:25000比例尺地形图,可报请上级主管单位审批后,采用1:50000地形图按有关规定放大编制成1:25000(矢量化)地形图(数据),并补充有关现势性资料,作为野外工作底图。

104.2前人地质、矿产等资料收集与分析4.2.1收集资料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和掌握前人对调查区基础地质、矿产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现状,总结前人的工作成果,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本次工作主攻方向。4.2.2收集调查区已有资料包括区域地质、矿产地质、环境地质、物化遥等调查成果和所有的综合或专项调查的科研报告、专著(如“地质志”,“地层典”等)、研究论文等,特别是最新的、总结性的资料以及各种实物资料,如岩石标本,矿物标本,化石标本,钻孔岩芯,各类岩石薄片等。资料收集与利用

114.2前人地质、矿产等资料收集与分析4.2.3对不同时期形成的地质资料,要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及对比处理,要准确把握前人划分填图单位的含义,在地质填图中正确运用,必要时可进行合理的修定。4.2.4系统收集前人的样品测试成果,在对其测试方法、测试精度、测试单位全面了解和对其质量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合理利用。资料收集与利用

124.2前人地质、矿产等资料收集与分析4.2.5应以地质成矿观点为指导,在收集各省成矿预测和规划图等资料的基础上,按区域成矿单元处理以往物、化探数据,综合分析1:20万(或1:50万)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分布范围及检查情况,圈定有利异常及重点工作区,作为部署野外区域矿产调查工作的依据。4.2.6查阅调查区有关人文、地理、气候、交通等方面资料,详细了解调查区野外工作条件,为野外工作开展提供必要的地形、道路、物资供应、居住等背景资料。资料收集与利用

134.3遥感数据收集和利用4.3.1遥感数据收集和利用的目的是为解决图幅地质填图中基础地质问题提供空间信息。遥感影像图是区域地质区域矿产调查的重要野外工作图件,应在野外工作开展之前完成数据处理和制图。43.2尽可能收集多时相、多波段分辨率高的遥感数据。选择其中现势性强、各种干扰小、特征信息量(色调、形态等)丰富的数据作为基础遥感图像数据。资料收集与利用

144.3遥感数据收集和利用4.3.3应分别采用预处理、基础图像处理和专题图像处理等多种类型的遥感数据处理方法,以获取满足区域地质区域矿产调查各个阶段所需要的遥感数据图像。4.3.4在重要成矿区带必须系统提取与成矿关系密切的遥感异常,为编制成矿规律图和进行矿产预测提供资料。资料收集与利用

154.4地球物理资料的收集和利用4.4.1地球物理资料收集利用的目的,是配合区域地质区域矿产调查挖掘有关浅覆盖或深部地质体物质组成、结构构造等特征,提取隐伏地质体(如隐伏岩体、隐伏矿床等)的物理信息。4.4.2详细收集调查区内有关地球物理资料,如区域重力、航磁、航放以及电磁测深、地震剖面和物探测井等资料。要尽量收集使用最新资料和高精度资料。4.4.3对收集到的资料为使其统一,应按现行有关“规范”要求进行整理。对以往工作进行评述,明确该资料能够解决该地区的区域地质区域矿产问题。资料收集与利用

164.4地球物理资料的收集和利用4.4.4对重要成矿区带取得的1:5万高精度磁测、重力资料及激发极化法测量资料应进行系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解释。对高精度重力和高精度磁测数据一般要进行滤波、位场转换、解析延拓、局部异常的求取等数据处理。通过大比例尺物探数据的各类常规处理和对场源空间特征的分析,结合区域地质矿产特征,系统地推断控矿构造、岩体、地层或标志层。综合研究成矿环境和地球物理找矿标志。资料收集与利用

174.4地球物理资料的收集和利用4.4.5应充分利用收集到的钻孔资料,测定岩芯物性参数,也可利用物性测井资料反演物性参数,了解岩石的垂向变化规律,为综合利用地球物理场资料进行地质矿产解释奠定基础。4.4.6根据各种地质体(包括矿体)之间的物性差异、规模和分布情况,确定地球物理场进行地质和矿产解释的解译标志;利用解译标志,并和野外实际调查紧密配合,达到合理解译区域地质区域矿产问题的目的。资料收集与利用

184.4地球物理资料的收集和利用4.4.7在对不同比例尺、不同精度的地球物理资料分析整理的基础上,根据需要编制各种1:50000地球物理基础图件:布格重力异常图、航磁异常图、航空放射性异常图等。在综合研究和解释推断的基础上,在覆盖区,结合钻孔等地质资料编制推断解释成果图:如推断地质构造格架图、控制剖面地质断面图以及局部典型地段的立体(三维)地质(构造)图。资料收集与利用

194.4地球物理资料的收集和利用4.4.8在物探工作程度较低的重要成矿区带,为配合区域矿产地质调查,应视情况开展必要的高精度物探工作,具体内容要在任务书和设计书中加以明确。高精度物探的具体工作内容和精度,参照已公布的相关技术标准、规范执行。资料收集与利用

204.5地球化学资料的收集和利用4.5.1应全面收集区内的区域地球化学、矿区(床)地球化学及异常查证等资料,依据不同性质、不同方法的地球化学资料,正确地利用与研究。4.5.2区域化探、矿区(床)化探及异常查证、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资料为基础地质、矿产地质及环境地质等提供了多方面、多层次地学应用与研究信息。其应用范围大体为:(1)基础地质:(a)主要地质体的地球化学组份特征;(b)区域构造地球化学特征。资料收集与利用

214.5地球化学资料的收集和利用(2)矿产地质:(a)区域地球化学背景与异常分布特征;(b)成矿区带、矿田及矿床地球化学特征;(c)局部地球化学异常组合特征,异常解释、推断、追踪评价及找矿地球化学标志;(d)系统整理化探异常的面积、强度、规模、浓度分带、组分分带、各种比值等数据,研究分析化探异常分布规律、元素组合规律及与物探异常关联对比等,结合异常地质背景和成矿条件,以及地表矿(化)点、蚀变带分布,对化探异常进行定性解释和分类排序,提出矿产检查工作安排建议。资料收集与利用

224.5地球化学资料的收集和利用(3)环境地质:(a)城市及重要经济区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特征;(b)重要农业区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特征;(c)地方病发生区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特征;(d)重要自然景观区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特征等。资料收集与利用

234.5地球化学资料的收集和利用4.5.3有关数据处理、推断解释、图件编制及异常查证等具体方法技术,见相关规范和技术要求等。4.5.4对于化探资料利用,特别是西部景观复杂地区化探资料,应进行方法技术质量评估,以便正确利用该项资料。4.5.5在化探工作程度较低的重要成矿区带,为配合区域矿产地质调查,应视情况开展必要的高精度化探工作,具体内容要在任务书和设计书中加以明确。高精度化探的具体工作内容和精度,参照已公布的相关技术标准、规范执行。资料收集与利用

244.6钻孔资料的收集和利用4.6.1钻孔资料是浅覆盖区、大型盆地区、海岸带(区)和平原区获取第四系、基岩地质和区域矿产地质资料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要全面系统地收集调查区已有的各类钻孔资料,包括钻孔岩心编录资料和岩心实物资料。4.6.2用于揭露重要地质界线、重要含矿层位、蚀变带、矿(化)带、矿(化)体而施工的钻孔资料均应按有关规范要求进行详细的地质编录。对岩心编录资料的收集要注重其原始性,包括岩心描述、各种照片、素描或影像资料、各种样品测试分析数据等。资料收集与利用

254.6钻孔资料的收集和利用4.6.3尽可能收集岩心实物资料,如岩心岩相、矿化、化石标本等。结合研究内容,补充编录资料和补采测试样品,以便建立调查区第四纪地层格架,并了解第四系覆盖层之下基岩和矿产地质的基本特征。4.6.4对收集到的钻孔资料应进行质量综合评价,通过评价和分析发现存在问题,为第四系分布区部署地质调查工作提供思路。资料收集与利用

265野外踏勘5.1.1野外踏勘必须在区域地质区域矿产填图设计书编写前完成,为设计书的编写提供第一手实际资料。5.1.2应选择不同类型地质体分布区并结合自然地理区进行路线踏勘。踏勘路线应选择以穿越地质体最多、地质构造复杂的路线为主。每幅图必须有一条贯穿全图幅的踏勘路线,同时应适当采集一些必要的岩矿样品,进行鉴定和测试分析。

275野外踏勘5.1.3在重要成矿区带,野外踏勘以能最多穿越不同类型的代表性矿化带、典型地质体的路线地质踏勘为主。应对重点地段进行全面踏勘,适当采集关键地段有代表性矿化现象的岩矿标本,进行必要的岩矿鉴定或快速分析测试,以了解成矿地质背景和矿化特征。

285野外踏勘5.1.4要在路线踏勘的基础上,选择代表性强、出露齐全、层序清楚的地区进行地层剖面测制,在剖面测制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填图单位。5.1.5踏勘过程中,对区内有关人文、地理、气候、交通等方面进行适当了解,为野外工作条件(如营地设置、用电、交通、物质供应、安全保障等)提供必要的背景资料。5.1.6通过踏勘,结合对现有资料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初步建立测区的区域构造格架、各类地质体的填图单位和遥感解译标志。

296设计编审6.1设计编写6.1.1根据项目主管单位下达的任务书要求,针对调查区的区域地质区域矿产和自然地理条件,通过对前人资料综合分析研究、物化遥数据处理与解译和野外踏勘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设计。

306.1设计编写6.1.2设计书内容主要包括:目的任务;研究现状;存在的主要基础地质、矿产和环境地质等问题;地质地理概貌;填图单位初步划分;基础地质、矿产和环境地质调查内容;精度要求;填图方法;技术路线;队伍组织;实施步骤;质量管理;预期成果和经费预算等。并附调查区地质草图、矿产地质草图、工作程度图及工作部署图等图件。设计书内容要齐全,文字应简明扼要。设计书编写提纲见附录A。设计编审

316.1设计编写6.1.3设计书要求在任务书下达后的4-6个月内完成,报项目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实施。经批准的设计书是进行1∶50000区域地质区域矿产调查、质量监控及其成果评审验收的主要依据。6.1.4设计书编写要从实际出发、留有余地。工作过程中,因情况有较大变化时,应及时编写补充设计,报请原审批单位批准。设计编审

326.2设计审查6.2.1设计审查一般在任务书下达后6个月内进行。在设计审查前项目工作单位应进行初审。6.2.2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聘请评审员组成评审委员会进行审查,亦可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委托有关单位组织进行审查。6.2.3设计书、设计所附的地质草图、物化遥解译草图、矿产地质草图、工作程度图和工作部署图等资料至少在设计评审会的前10天送达评审员设计编审

337调查内容7.1各岩类区填图单位划分和调查7.1.1.1沉积岩区采用岩石地层单位填图,进行多重地层划分、对比。7.1.1.2沉积岩岩石地层的正式填图单位要划分到组。若组的厚度过大,可进一步细分为段或岩性段。7.1.1.3调查区地层区划归属以相关省地质志的划分为依据,岩石地层序列以相关省岩石地层清理成果和全国各纪地层典为基础,可在区调填图过程中不断补充、完善、优化。

347.1各岩类区填图单位划分和调查7.1.1.4除了填绘正式岩石地层单位外,还可将重要的标志层、特殊岩性层、透镜体、岩舌、岩楔、滑塌沉积、外来岩块、礁滩沉积、含矿层、某些化石富集层等,作为非正式单位填绘在图上。7.1.1.5详细观察记录各个岩石地层单位的岩性特征、产状、厚度、接触关系、基本层序、叠覆特征及空间变化、沉积构造、化石组合等资料,划分沉积相、沉积体系,研究盆地类型。调查内容

357.1各岩类区填图单位划分和调查7.1.1.6对所有正式命名的岩石地层单位(群、组、段)要进行地质时代(年代地层)归属确定。对地质时代(年代地层)的确定须有充足的依据(古生物、同位素测年或古地磁证据)。凡是新命名的地层单位,要按全国地层委员会有关规定的程序,提供相关资料,报请批准。7.1.1.7在岩石、生物、年代地层单位划分、对比的基础上,视情况可进行层序、事件、化学、磁性地层等多重地层划分、对比研究。建立区域地层格架,研究盆地充填序列及形成演化规律。调查内容

367.1.1.8对赋存沉积矿产的岩石地层单位,除初步查明有关矿种的赋存层位及大致产状规模以外,还应注意收集有关沉积成矿作用的资料,为研究有关矿产的分布规律提供依据。7.1.1.9对具特殊意义,或对地质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近代或现代沉积,应视需要开展以专项内容为重点的调查。调查内容7.1各岩类区填图单位划分和调查

377.1.2火山岩7.1.2.1火山岩区调查采用岩石地层-火山岩相双重填图法。7.1.2.2火山岩区的岩石地层单位划分,参照7.1.1中的有关要求,根据沉积或喷发叠覆或横向变化关系、喷发旋回、喷发韵律、岩浆演化等综合因素,合理划分正式与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正确建立岩石地层序列。7.1.2.3查明火山岩岩石类型、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原生和次生构造)、矿化蚀变特征。调查内容

387.1.2火山岩7.1.2.4查明火山岩厚度、产状、各种接触关系和空间分布及其变化规律。重要的地质现象要在图上夸大表示。7.1.2.5注意在火山岩中的沉积岩夹层中寻找化石,为地层时代划分对比提供依据,在无化石的情况下,应采集同位素年龄样品确定其喷发时代。7.1.2.6根据火山岩岩石特征及产出分布特点,详细划分火山岩相及其组合类型;查明火山构造和与火山活动有关的地质构造特征;研究恢复火山机构和火山盆地类型;探讨火山作用规律和活动历史。调查内容

397.1.2火山岩7.1.2.8调查研究火山岩相、火山机构、断裂、裂隙对矿液运移和富集的控制作用及与火山作用有关的岩浆期后热液蚀变、矿化特征。研究探讨火山作用与区域构造及成矿的关系,确定与成矿有关的火山喷发时代。7.1.2.9火山岩区应编制火山岩相—构造图,图面应表示:岩性、岩相、岩层产状、面理线理、火山机构、火山断裂、潜火山岩、蚀变矿化、火山沉积夹层中古生物化石、同位素年龄值等。调查内容

407.1.3侵入岩7.1.3.1侵入岩按侵入体为基本的填图单位,对不同类型的侵入岩,均按“岩性+时代”或“岩性+时代+典型命名地”的方法进行填图单元的划分和填绘。7.1.3.2对花岗岩多样性进行调查,通过详实的野外、室内工作,区分同源、岩浆混合(magmamixing)(可简称浆混或混浆)等类型。7.1.3.3查明不同类型侵入体的形态与规模、岩石类型、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组构特征(流动构造和变形构造)、岩石化学、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年龄。尤其要注意对与成矿有利的侵入体的划分和时代确定,并在图上详细标绘岩相带、蚀变和矿化点(带)等。调查内容

417.1.3侵入岩7.1.3.4查明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与产状;查明复式岩基侵入体间以及不同单元间接触关系性质和产状。7.1.3.5查明岩体中捕虏体、残留体及深源岩石包体(成分、形态、分布、含量等)和脉岩(派生脉岩和区域性脉岩)特征。7.1.3.6查明不同类型侵入岩体形成的先后顺序和时代。侵入岩的各个填图单元必须有较确切的定年依据。调查内容

427.1.3侵入岩7.1.3.7调查不同类型侵入岩体与区域构造的关系。对有条件的岩体要进行组构测量。在研究侵入岩岩石化学,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等资料的基础上,探讨其就位机制。7.1.3.8调查侵入岩体的同化混染和分异作用、内外接触带的变质、蚀变及变形作用,岩体相带划分及其成矿作用特点。探讨侵入体的演化与围岩和矿产的关系及时空分布、控矿特征。调查内容

437.1.3侵入岩7.1.3.9在综合研究不同类型侵入体资料的基础上,研究各类侵入岩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建立区域岩浆演化旋回或序列,探讨岩浆活动演化历史。7.1.3.10对于基性和超基性岩(镁铁-超镁铁岩)的调查研究,除按上述侵入岩调查的有关内容外,还应对岩体外围的沉积岩特征和时代进行调查,以便获取岩体形成环境和形成时代的某些证据;要注意在基性和超基性岩中区分蛇绿岩。调查内容

447.1.4变质岩7.1.4.1变质岩区应采用构造-地(岩)层—事件或构造-岩石—事件法填图。7.1.4.2在系统建立变质岩构造—地(岩)层或构造—岩石填图单元的基础上,查明不同变质岩系单元间界面性质、叠置关系及空间分布特征,建立序次关系。7.1.4.3中-高级变质地层的填图单元按岩组、岩群表示。低级变质的沉积岩和火山沉积岩区原则上按本要求的7.1.1和7.1.2进行工作,低级变质的侵入岩可参照7.1.3进行。但要注意调查变质—变形作用的相互关系及其特征,观察和总结变质带与地层、岩层界线、构造走向线的关系。调查内容

457.1.4变质岩7.1.4.4注意区分经强烈变质变形改造的古老侵入体,区分正片麻岩和负片麻岩,切忌将古老侵入体与变质地层相混淆。7.1.4.5对中高级变质岩系,要查明变质岩石(包括变质构造岩)的岩石类型、矿物组合、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及主要变质岩的岩石化学、地球化学以及变形特征,恢复变质岩的原岩建造类型。7.1.4.6查明变质作用类型,划分变质相带和相系,研究其期次、时代及其相互关系,探讨变质作用发生、发展的地质环境。调查内容

467.1.4变质岩7.1.4.7在中高级变质岩区要注意对混合岩化作用的调查。查明混合岩化范围、基体与脉体之间的比例关系、混合岩化结构构造特征,划分不同类型的混合岩化岩石。收集有关变质地质体的变质变形特点以及脉体流变特征,确定混合岩化范围所处的构造环境、构造层次、条件及形成的温压条件。7.1.4.8查明不同变质岩系的后期变形变质叠加改造的特点,建立变质岩层构造叠置序列,研究其新老关系和岩石单位的热动力事件演化序列以及与岩浆作用和成矿作用的关系等。调查内容

477.1.4变质岩7.1.4.9调查研究各类变质岩内的含矿层、含矿建造及矿产在变质岩中的分布规律,变质岩石、变质带、变质相对矿床、矿化的控制作用。7.1.4.10构造变形调查与变质调查紧密结合,查明各种构造基本类型、各种构造要素的形态,产状、性质、生成序次和组合特征,并对其运动学、动力学特征作出分析。建立区域变质、变形事件演化序列。调查内容

487.1.4变质岩7.1.4.11查明变质地体中脉岩的矿物组合、组构、地球化学特点、变形特征及其与围岩的关系。作为野外划分变质、变形期次、阶段的重要依据。7.1.4.12注意采集不同幕次、同幕次不同阶段变质岩石样品,进行变质作用矿物对温压计研究。确定变质、变形序列及其相应的变质带形成的时空变化关系。调查内容

497.1.5蛇绿岩和混杂岩7.1.5.1在造山带进行区域地质调查,要特别注意对混杂岩(Melange)和“蛇绿岩”(Ophiolite)的调查和研究,除采用岩石地层方法建立正式和非正式地层单位外,对蛇绿混杂岩中不同类型的岩块或岩片均需详细填绘。7.1.5.2蛇绿岩发育保存完好的地区,应查明蛇绿岩岩石类型、结构、矿物成分、规模、产状、原生和变形构造、岩石化学、岩石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等,尽可能建立系统、完整的“蛇绿岩”序列。注意区分蛇绿岩与一般的镁铁-超镁铁岩。调查内容

507.1.5蛇绿岩和混杂岩7.1.5.3调查蛇绿岩上覆沉积单元的沉积岩相特征,注意采集古生物化石,并结合蛇绿岩同位素年龄资料,确定蛇绿岩形成时代。7.1.5.4调查和研究蛇绿岩与区域内其它相关岩石(如蓝片岩、榴辉岩等)的关系、时代、性质,探讨其成因和演化过程。7.1.5.5在查明“混杂岩”或“蛇绿混杂岩”空间分布的基础上,重点对其内部构成进行观察记录与填绘,特别要注意查明混杂岩的岩片(块)和基质各自的岩性、岩相、时代和变质变形特征以及它们之间接触关系特征与性质。调查内容

517.1.6第四纪地质7.1.6.1以岩石地层单位或成因单位为第四系的基本填图单位,在系统建立调查区第四纪地层层序的基础上,开展第四纪多重地层划分、对比研究。7.1.6.2查明第四纪不同成因类型或岩石地层单位的沉积物岩性、物质成分、沉积构造、厚度、接触关系、岩相纵横变化及空间分布。调查内容

527.1.6第四纪地质7.1.6.3对第四纪地质体中的特殊夹层(如生物层、古土壤层、地球化学异常层、磁性异常层、风化层、含矿层、砾石层、古文化层、古地震层等)要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采集必要的测试样品。7.1.6.4查明区内各种地貌形态特征和成因类型,探讨其形成时代与发展演化过程。7.1.6.5调查不同河段河流阶地级次、高程、形成时代,研究河流的侵蚀过程与构造隆升的关系。调查内容

537.1.6第四纪地质7.1.6.6应查明夷平面存在的证据、级次、海拔高度、保存状况和堆积物的厚度、结构、物质成分与胶结程度等,确定夷平面形成时代。7.1.6.7调查收集滑坡、崩塌堆积、泥石流等灾害地质的资料。7.1.6.8调查区内的古人类活动特点,加强古文化层的综合研究。调查内容

547.2地质构造调查7.2.1与变质岩有关构造的调查,按本要求7.1.4开展工作。7.2.2应用构造解析方法,查明各种构造变形形迹(褶皱、断裂、韧性剪切带、各种面理、线理等)的形态、规模、性质、产状、形成序次和组合特征,配合定向薄片组构分析,研究其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调查内容

557.2地质构造调查7.2.3系统收集与中、大型褶皱有成因联系的从属小构造资料。观察分析褶皱的类型及其组合型式。7.2.4查明中、大型断裂(含韧性剪切带)的空间展布特征及其两侧的地层序列及其产状变化、断裂面产状、断裂带宽度、断层岩类型、断裂带内各种面理和线理类型、断裂的组合型式及其运动学特征。调查内容

567.2地质构造调查7.2.5观察褶皱、断裂构造或韧性剪切带、构造活动等及新构造运动对沉积作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矿化蚀变、成矿的控制作用、对矿体的破坏作用以及矿体在各类构造中的赋存位置和分布规律。7.2.6建立区域构造变形序列和构造格架,研究不同期次构造叠加关系及演化序列。调查内容

577.2地质构造调查7.2.7调查控盆构造的性质及特征,分析盆—山的构造组合样式,探讨盆—山耦合的动力学特征与机制。7.2.8调查区内的活动构造,查明其延伸、规模、性质、产状及运动学特征,分析活动构造运动类型和期次。调查内容

587.2地质构造调查7.2.9在滑坡、塌陷等地质灾害多发地区,要查明引起灾害的地质构造背景及其具体构造特征,探讨其形成、分布规律。7.2.10地震发育地区,应收集有关地震方面的资料,为分析研究区域地震活动规律和环境工程评价提供依据。调查内容

597.3区域矿产调查7.3.1区域矿产调查的目的是提高调查区内矿产地质研究程度,查明地质及矿化特征,发现新矿(化)点,为物化探异常解释、成矿规律研究和找矿靶区圈定提供基础地质资料。调查内容

607.3区域矿产调查7.3.2区域矿产调查的主要任务是调查区内矿产和与成矿有关的含矿层、标志层、控矿构造、矿化带、蚀变带、物化探异常区和与成矿有关的其它地质体。查明含矿层、矿化带、蚀变带、矿体的分布范围、形态、产状、矿化类型、分布特点及其控制因素、矿石特征。调查内容

617.3区域矿产调查7.3.3区域矿产调查应充分收集、分析、应用区内已有的地、物、化、遥、矿产资料。并要充分考虑区内地形、地貌、地质的综合特征及已知矿产展布特征。7.3.4在系统分析区域矿产资料基础上,优选具有扩大找矿远景的物、化探异常区进行地面踏勘检查,对成矿有利地段要有所侧重,查清异常形成的原因和地质条件。调查内容

627.3区域矿产调查7.3.5对有找矿意义的已知矿点和地质填图中新发现的含矿层、矿化带、蚀变带进行概略检查。通过踏勘和追索,合理采集分析岩矿和化学样品,了解矿化(体)的地表分布范围和地质背景条件,提供进一步工作的依据和意见。调查内容

637.3区域矿产调查7.3.6重点调查的矿产分布区,必要时应进行更大比例尺的填图,路线以追索路线与穿越路线相结合的方式布置,地质路线布置应以成矿有利地段为主。路线间距视实际情况确定,成矿有利地段调查路线应视需要适当加密。对重要含矿地质体应进行详细的追索。重要的矿化蚀变带和地质体应有足够的观察点控制。重要含矿层、矿化蚀变带、矿体(点)应有必要的素描图或照片,并在图上详细填绘有关矿产内容。调查内容

647.3区域矿产调查7.3.7对国家急缺矿种的矿点要择优进行重点检查或评价。重点检查的矿点,适量采用轻型山地工程(槽探、浅井、露头剥土)揭露矿体,了解其延展情况,圈定出露范围。系统采集和测试各类样品,了解矿石质量;矿化体露头采集化学样应尽可能采用刻槽法。调查内容

657.3区域矿产调查7.3.8区域矿产调查应提供下列资料:(1)概略检查应提交野外记录本、实际材料图、样品分析鉴定报告、物化探异常图、概略检查地质简报等。(2)重点检查应提交野外记录本、大比例尺实际材料图、工程编录原始资料和工程素描图、样品分析鉴定报告、物化探异常图、矿化体采样平面图、大比例尺重要地质剖面图、重点检查地质报告等。调查内容

667.3区域矿产调查(3)搜集、整理的区内己有和正在普查、详查、勘探、开采的矿床(点)资料,并建立登记卡片和简表。(4)收集、整理的各类物探、化探、遥感异常资料,并建立登记卡片和简表。(5)在成果报告中系统总结区内矿产概况、成矿地质背景条件和找矿标志,分析成矿规律,初步圈定成矿有利地段或找矿远景区,指出进一步找矿方向。提交区域矿产地质图或区域矿产资源预测图。调查内容

677.4环境地质一般调查内容7.4.1环境地质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地质灾害调查、农业地质环境调查、城市地质与工程地质环境调查和生态环境调查。7.4.2地质灾害调查可以成因分类为基础划分区域地质灾害组合类型,重点研究区域内产生地质灾害的关键性环境因素,探讨地质灾害的产生和发育规律及其危害性质。调查区内的各类地质灾害现象。调查内容

687.4环境地质一般调查内容7.4.3重点进行物理性地质作用引发和控制的环境地质问题的调查,包括内营力地质灾害和外营力地质灾害。(1)内营力地质灾害调查内容主要有:由构造运动引发的活动断裂、地震、地裂缝、地面沉降、地壳形变、区域稳定性评价等。(2)外营力地质灾害调查内容主要有:河岸侵蚀、河道淤塞、水土流失、地面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调查内容

697.4环境地质一般调查内容7.4.4在地方病发生区,在收集和综合分析地方病发生现状资料的基础上,重点选择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异常区和水体、土壤重度污染区进行检查;研究地方病区域性分布特征和诱发因子,为区域性防治提供依据。7.4.5在农业区如开展农业地质环境调查,其主要调查内容是:农业地质体背景、土壤类型及分布特征以及与地质体风化成壤关系;农业地质灾害类型,如水土流失、荒漠化、农田引水灌溉引起的农田沼泽化、盐渍化等。了解农田水文地质、土壤元素全量和元素有效态地球化学等,进行农业地质环境综合评述。调查内容

707.4环境地质一般调查内容7.4.6在城镇密集区、水电站密集区、重要铁路干线等地区要重点开展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与评价。其调查内容除参见本要求的7.1.6、7.2.8~7.2.10、7.4.3外,还应参照城市地质与工程地质调查的相关规范和要求。调查内容

717.4环境地质一般调查内容7.4.7在生态环境方面,除按本要求的7.4.1~7.4.5中涉及的相关内容进行外,还应调查如下内容:(1)沙漠、戈壁、基岩山地、冰川冻土、湿地、河流、湖泊、水库等的分布范围和规模数量。(2)大型矿山设施、工业设施区和人类活动密集区的污染物诱发的地质灾害。(3)因开采地下水、石油、天然气、固体矿产等地下资源而导致的地面沉降、塌陷、水污染、植被破坏等现象的分布、规模。7.4.8在上述环境地质综合调查的基础上,提交区域环境地质图和相关文字报告。调查内容

727.5旅游地质一般调查内容7.5.1旅游地质调查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详细收集各类有关资料,对现有的地质旅游资源进行普查;二是尽可能对已开发利用的旅游景区的内涵及外延部分进行补充调查;三是对区域地质调查中发现的新景点进行重点调查,对景点进行全面摄像和拍照,并进行初步评价。调查内容

737.5旅游地质一般调查内容7.5.2具体调查内容为:(1)具重大科学价值、可供科普和地质考察旅游的典型地层剖面、化石产地、火山遗迹、地震遗迹等。(2)构成奇特山体的岩石、地层、节理、断层、褶皱等。(3)构成奇特地貌的山势、冰川、名山峡谷、岩溶洞穴、丹霞地貌、雅丹地貌等。(4)构成美妙水景的湖泊、温泉、溪、瀑布等。(5)有观赏价值的各种人文地质景观,如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人类遗迹、古采矿冶炼遗迹等;(6)对旅游产生积极或消极作用的气象、气候因素及地质环境因素。调查内容

748地质剖面测制方法与精度要求8.1测制目的通过实测地质剖面,建立各类地质体空间几何关系以及地质体组合顺序,合理确定区域地质填图中各类地质体的基本填图单位,有效地把握区域地质构造框架,为解决区域地质区域矿产调查需要解决的基础地质问题奠定基础。地质剖面测制

758.2布设原则8.2.1每幅图每个填图单位至少有1-2条实测剖面控制;多图幅联则时每个填图单位应有2-3条实测剖面。8.2.2一个图幅范围内一般至少应有一条以上贯穿全区的控制性地质构造剖面,系统全面地反映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地质剖面测制

768.3类型及测制内容8.3.1沉积岩剖面测制沉积岩地层剖面的目的是了解沉积序列的岩石组成和结构,正确建立工作区的岩石地层层序,合理划分正式和非正式岩石地层填图单位。在剖面上要详细分层,逐层进行岩性描述,系统采取岩矿、岩相、岩石地球化学样品,逐层寻找和采集大化石和微体化石样品,必要时采集人工重砂、粒度分析、古地磁等样品,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地层中的各种地质特征,视具体情况进行生物地层、年代地层、事件地层、层序地层、化学地层和磁性地层等多重地层划分对比研究,为路线地质调查打下基础。地质剖面测制

778.3.2火山岩剖面测制火山岩剖面的目的是划分火山地层,在研究划分火山岩和沉积夹层的基础上,结合火山地层的结构类型,划分岩石地层单位和火山喷发旋回、火山喷发韵律,建立地层层序,确定火山喷发时代。查明火山岩岩石的矿物成分、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岩石类型、结构构造、产状、厚度、接触关系、空间分布及其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划分火山岩相类别。查明与火山活动有关的构造特征,研究古火山机构,重点研究的火山机构必须测制岩性岩相剖面。在剖面上应系统采集岩矿、岩石化学、地球化学样品,在沉积夹层中要注意寻找大化石或采集有关微体化石样品,有选择地采集同位素年龄测试样品。地质剖面测制8.3类型及测制内容

788.3.3侵入岩剖面测制侵入岩剖面的目的是对岩体(岩基)进行解体,划分侵入体,确定侵入体间相互关系、侵位顺序、侵入时代及其演化关系,研究就位机制;对同源岩浆演化系列的侵入体,可进一步归并单元,超单元;对岩浆混合作用(简称浆混)演化的侵入体,要在岩浆混合、分异、演化、就位机制研究基础上,合理的划分填图单元。在侵入岩剖面上应详细研究侵入体的各种基本特征并系统采集岩矿、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样品,有选择的采集同位素年龄测试样品。地质剖面测制8.3类型及测制内容

798.3.4变质岩剖面测制变质岩剖面的目的是确立变质岩构造—地(岩)层或构造—岩石填图单元,划分变质相系、变质带和区分不同的构造变形域。低级变质的沉积岩和火山沉积岩原则上分别按本要求的9.3.1和9.3.2进行,但应注意研究变质—变形作用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对中高级变质岩,要在查明岩层构造叠置序列,并研究其新老关系基础上测制剖面确定变质岩石(包括变质构造岩)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岩石类型及主要变质岩的岩石化学、地球化学以及变形特征,恢复原岩;研究变质岩的原岩建造类型、探讨其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以及变质作用和成矿作用的关系;查明不同变质岩石类型的空间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接触关系并建立序次关系;查明变质变形作用特征类型、划分变质相带和相系,研究其期次、时代及其相互关系,探讨变质作用发生、发展的地质环境;建立地(岩)层序列和热动力事件演化序列。地质剖面测制8.3类型及测制内容

808.3.5第四纪地质体剖面测制第四纪地质体剖面的目的是查明第四纪地质体种类、物质成分、厚度、成因类型、接触关系和分布范围。研究第四纪地质体与地貌类型的关系,根据物质成分及其所处的地貌部位划分填图单位,建立堆积层序;调查第四系可能赋存的矿产、古风化壳、古土壤和古文化层;研究各类第四纪地质体形成时期及其与年代地层的对应关系;研究对工程有利和不利的第四纪地质体堆积物、地貌、新构造运动和现代动力作用。对第四纪和现代气候敏感带,不同气候—生物组合交界带、地壳活动带、外动力高强度作用带(江、河、湖、海岸带与边坡)、人为活动强烈频繁地带的第四纪地质体堆积区都应进行重点综合调查。(另列专项调查)在剖面上要详细分层,逐层描述并系统采集各类样品,如孢粉样、微古化石样、古地磁样、地球化学样、热释光、光释光、电子自旋共振、14C等同位素年龄测试样品。地质剖面测制8.3类型及测制内容

818.3.6混杂岩剖面测制造山带区混杂岩剖面的目的是进行基质和外来岩片(块)的划分、对比研究。对基质的划分研究可据基质的变质程度不同分别按用本要求的9.3.1、9.3.2和9.3.4进行。在剖面上特别要注意岩片(块)与基质之间、岩片(块)与岩片(块)之间接触关系特征调查,分别按岩片(块)和基质对混杂岩内部物质组成逐层详细描述,采集岩矿、古生物、岩相、构造定向、岩石地球化学、粒度分析、同位素测年等样品,进行时代、岩相、变形和变质历程研究。地质剖面测制8.3类型及测制内容

828.3.7构造地质剖面对各种地质构造要素、构造形迹、构造叠加改造和交切关系均应详实记录,并附必要的素描和照片。各种产状要素和所需参数齐全,判别运动学特征的现象和必要的数据清楚,所述现象定性基本准确。必要时在剖面上需进行地质构造野外统计测量,测量数据必须系统完整,具有代表性和客观性,其属性和期次关系清楚。对重要接触关系,均应有专门的控制点,记录内容应包括界面产状、性质、界面特征,界面上下地层的岩性、产状、变质变形差异。其时代应有资料依据。附必要的素描图或照片,采集必要的标本。对区域性的断裂带和韧性剪切带,必须有较系统的构造岩标本和有关样品控制(如定向标本,岩组分析样等)。地质剖面测制8.3类型及测制内容

838.3.8矿化(体)带剖面针对出露在地表及近地表的重要含矿层位、蚀变带、矿(化)带、矿(化)体、前人采矿遗迹(采坑、老硐)而布设的剖面。在剖面上施工的剥土、浅井、浅钻、探槽等山地工程均应按有关规范要求进行正规的地质编录。控制矿(化)体的工程要揭露其顶底板。针对蚀变带、矿(化)带、矿(化)体要进行正规地刻槽取样,分析矿石质量,了解矿石的类型、矿化类型、矿体的规模、形态、产状、矿体与围岩的关系、蚀变特征及矿化标志等。要取全取准各类测试样品并标绘在素描图上,文字描述应做到内容翔实、重点突出。涉及含矿层及其围岩的岩性岩相和地质构造的观察记录内容参见本要求的8.3.1~8.3.7进行。对于与成矿相关的重要地质现象要绘制大比例尺素描图、拍照或摄影。测制地质、物探、化探综合剖面时,需基础地质、物探和化探人员共同进行,其观察、编录和取样工作参照相关规范要求执行。地质剖面测制8.3类型及测制内容

848.4测制精度要求8.4.1在1:50000区域地质区域矿产调查中,规定地质剖面测制的比例尺为:(1)沉积岩和沉积-火山岩剖面(第四系除外),比例尺控制在1:2000以内。(2)第四系剖面,分两种情况:(a)厚度巨大的粗粹屑沉积,比例尺一般为1:5000。(b)厚度较小的细粹屑沉积,比例尺一般大于1:500。地质剖面测制

85(3)岩浆岩剖面,比例尺一般为1:5000~1:10000。(4)变质岩剖面,比例尺一般为在1:5000。(5)构造地质剖面,比例尺一般为1:10000。(6)矿化(体)带剖面,比例尺一般大于1:500。地质剖面测制8.4测制精度要求

868.4.2剖面线位置选择,要注意露头的连续性,剖面线上的露头应大于60%,顶底齐全,接触关系清楚。8.4.3当难以选择露头连续性好的剖面时,可布置一些短剖面加以拼接,层位拼接要准确,防止重复和遗漏层位。8.4.4剖面线上如某些地段有掩盖,又无辅助剖面替代时,应使用探槽揭露。地质剖面测制8.4测制精度要求

878.4.5实测剖面线方向应基本垂直于地质体走向,一般情况下两者之间的夹角不可小于60度。花岗岩区要横穿岩基主体,火山岩区要横穿火山机构发育地区。8.4.6造山带混杂岩地层剖面,要求各种重要界面和剖面的顶底无掩盖,接触关系清楚。地质剖面测制8.4测制精度要求

888.4.9实测剖面图和柱状图制作:(1)沉积岩、沉积—火山岩(含低级变质的沉积一火山岩)一般要制作实测剖面图和柱状图。(2)第四系堆积物如为水平岩层(倾角小于5°)可只制作柱状图;(3)中高级变质岩、侵入岩和造山带区混杂岩剖面和构造地质剖面一般只要求制作实测剖面图,根据需要,该类剖面或其中的某些层段可制作柱状图。(4)矿化(体)带剖面除制作详细的剖面图和柱状图外,还应制作详细的矿化(体)带的平面图。地质剖面测制8.4测制精度要求

899地质路线调查方法与精度要求9.1部署原则9.1.1按照野外工作不同阶段将地质路线划分为踏勘路线、系统观测路线和检查路线。9.1.2踏勘路线:一般尽量以垂直各类地质体、矿化体界线和区域构造线方向布置,以穿越路线为主;如果穿越路线难以满足全面系统掌握区域地质区域矿产情况,或对新发现的重要地质体和重要成矿带,可采用穿越和追索路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踏勘。地质路线调查

909.1.3系统观测路线:必须全面控制调查区所有地质体、矿化体和主要构造形迹的空间展布形态及其分布规律;此类路线应以垂直区域构造线方向的穿越路线为主,适当辅以追索路线。具体布设要求如下:(1)穿越路线要尽量控制地质体、矿化体及其间的重要接触关系或重要构造部位。地质路线调查9地质路线调查方法与精度要求

91(2)当岩性岩相变化较大,地质体、矿化体走向延伸关系不清,或为了解某些重要接触关系、矿化带边界的空间延伸情况等特征时,可布置追索路线。(3)对路线线距和点距不作机械的规定,但要求点、线控制应形成一定的网络格架,能有效控制各类地质体。(4)有实测剖面控制的地段,不必重复布置地质路线。地质路线调查9地质路线调查方法与精度要求

929.1.4检查路线:根据实际需要针对要解决的一些重大地质和矿产问题,应布置相应的观测路线和观测点。此类路线,可以重复原有观测路线,也可以是新布置的野外地质观测路线。地质路线调查9地质路线调查方法与精度要求

939.2控制程度和调查精度9.2.1地质点和地质观测路线(1)单幅有效观测路线总长度一般控制在600km以上,有效路线平均间距一般控制在500m~600m左右。地质路线调查

94(2)对区域性的主要构造带、地质体和矿化带,必须要有足够的地质路线控制,其路线控制程度,应以能较准确地圈定出地质构造、地质体和矿化带形态为原则。成矿有利地段调查路线应视需要适当加密。(3)所有地质界线、重要接触关系、重要地质构造、重要含矿层位、蚀变带、矿化体等重要地质现象等均应有地质观测点控制。观测控制点的记录务必详实,测量数据准确齐全,并附必要的照片和素描图、或录像资料,采集必要的实物标本。地质路线调查9地质路线调查方法与精度要求

95(4)要着重查明不同地质体间的接触关系,包括地层间的整合、假整合和角度不整合接触;岩体间的侵入关系和先后顺序;不同岩性、岩相间的渐变过渡关系;矿化带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各种构造接触关系等。(5)系统观测路线、踏勘路线和专题研究路线,要求作好连续路线信手地质剖面(比例尺1∶5000~1∶10000)。地质路线调查9地质路线调查方法与精度要求

969.2.2野外手图和地质图地质体标定(1)野外手图采用1:25000数字化地形图。所有地质体、矿化体界线、正式填图单位和非正式填图单位、各种有意义的地质现象、各种构造形迹及各种有代表性的产状要素(含地层、岩层、面理、线理以及原生构造产状及各类样品的采样位置等),均应准确标绘到野外手图上。地质路线调查9地质路线调查方法与精度要求

97(2)野外调查工作中的地质观测点、线在野外手图上标定的点位与实地位置误差,一般不得大于25m。(3)对直径大于50m的闭合地质体;宽度大于25m、长度大于50m的线状地质体;长度大于250m的断层、褶皱构造均要标绘在野外手图上。对分布面积过小,但具有重要意义的特殊地质体和矿化体,要用相应符号、花纹夸大或归并表示在图上。地质路线调查9地质路线调查方法与精度要求

98(4)基岩区内面积小于1km2和沟谷中宽度小于100m的第四系,在地质图上不予表示,但类型特殊或含有重要矿产的第四纪沉积,其范围虽小,均应适当夸大表示。(5)在大片第四系分布区,对前第四系基岩露头,凡地质路线所及,无论出露范围大小,都需进行观测描述,并标注或夸大标注在图上。(6)1:50000地质图只标定直径大于100m的闭合地质体;宽度大于50m、长度大于100m的线状地质体;长度大于250m的断层、褶皱构造。对其范围虽小,但具有重要意义的特殊地质体和矿化体,均可用相应符号、花纹夸大或归并表示在图上。地质路线调查9地质路线调查方法与精度要求

9910地质调查中的测试鉴定工作10.1为保证各类样品测试与分析质量,对不同地质体(侵入岩、中高级变质岩、矿化体、第四纪地质体等)的测试技术方法和测试数量,应反映在设计书中,最终以上级主管部门批复意见书为准。10.2应收集前人在测区完成的岩石、矿石、古生物等各项鉴定测试成果,经认真复查、筛选,充分加以利用。测试鉴定工作

10010.3调查中的样品采集、测试和鉴定,都应以针对性、有效性、先进性和经济性相结合的原则,达到投入较少,而效果较好的目的。10.4调查中采集的古生物化石、同位素年龄测定、矿化体化学分析、电子探针、稀土元素、稳定同位素、微量元素、古地磁测定等重要样品应及时送交国家认证的权威机构或国家级、省部级开放实验室进行测试或鉴定。10.5分析鉴定结果须按有关技术规范进行抽检,并对其质量作出评述。测试鉴定工作10地质调查中的测试鉴定工作

10111资料整理与野外验收11.1.1.2野外阶段的资料整理工作可按具体工作性质和工作时间周期分为当日、数日观测资料的整理和一条路线或一条剖面资料的整理两种情况进行。

10211.1.1.3当日、数日资料的整理系指每天或数日所收集文字、图件资料的整理和实物资料的整理两个部分。文字和图件资料的整理包括:(1)检查记录是否系统、连续和全面,各种地质体、矿化体构造要素的产状及各种参数是否完整。(2)各种必须的样品是否采集。各类实物标本和各类分析测试鉴定样品的分类包装,清点数量并检查采集编号的正确性11资料整理与野外验收

103(3)对实测剖面应注意导线、分层和各类样品采集编号的正确性,要检查各类采集数据编号,防止重复或遗漏。(4)及时作好当天地质路线小结,小结内容主要突出新进展新认识或新发现以及存在的问题。若发现有重大遗留问题应及时组织力量进行复查,对遗留问题进行复查后,应将复查结果加注到原路线记录中的相应位置,并注明检查人姓名、检查日期。11资料整理与野外验收资料整理与野外验收

10411.1.1.4每个基站的野外调查工作结束后,项目负责人应检查该站获取的各项原始资料,对存在的地质问题采取措施,及时进行弥补,不能把已发现的问题带到下一个工作基站。11资料整理与野外验收资料整理与野外验收

10511.1.2阶段性和年度性资料整理11.1.2.1阶段性和年度性的资料整理是野外资料逐步达到系统化的重要阶段,也是对已收集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的中间环节。在此阶段,项目组应根据有关规定进行质量检查。每次质检均应形成相关记录。资料整理与野外验收11资料整理与野外验收

10611.1.2.2阶段性和年度性整理内容与要求应包括:(1)完善野外纪录资料和实物资料的核实吻合工作,要求做到野外记录、路线信手剖面图、素描图、照片、录像资料、各类样品等野外实际资料与实际材料图相互吻合。(2)进行系统连图和接图,使区域地质图分阶段逐渐形成。11资料整理与野外验收资料整理与野外验收

10711.1.3全部野外工作结束后野外资料的综合整理11.1.3.1全部野外工作结束后,项目组应安排足够的时间,全面检查原始资料和综合资料的完备程度、基础地质调查和专项研究的初步成果质量、工作任务完成的情况。11资料整理与野外验收资料整理与野外验收

10811.1.3.2野外验收时,对全部野外资料的综合整理应达到以下要求:(1)调查区的地质填图、矿产填图和剖面测制工作已全部完成;单幅图幅实测地质路线总长和实测剖面工作量必须达到规定的要求。(2)专项研究的野外工作全部完成。(3)完成了规定的样品采集与全部样品的送样任务,70%的样品已完成测试和鉴定。(4)完成了全部原始资料(含实物资料)的系统整理、质量检查和编目。(5)完成了实际材料图数据库、地质图和矿产图空间数据库的建设。(5)完成了野外区域地质区域矿产调查简报编写。11资料整理与野外验收资料整理与野外验收

10911.2野外验收应提交的成果资料11.2.1审批类文件:任务书、设计书和相应的图件以及设计审批意见书。11.2.2纸介质打印资料:彩色喷墨地质图和矿产图、实际材料图、实测地质剖面图和相关记录、野外地质路线记录。针对矿产调查的各项野外观察记录资料,提供的具体资料详见本要求的7.3.8。资料整理与野外验收

11011.2.3针对矿产、环境地质等收集或新开展的相关物化遥工作资料。11.2.4野外数据采集形成的数据库资料:野外地质路线调查数据库、实际材料图数据库、实测地质剖面数据库。11.2.5化石鉴定、岩矿鉴定、各类样品分析测试、矿点检查、各种专项资料的采(送)样单及相应的鉴定成果、数据和图表等。资料整理与野外验收11.2野外验收应提交的成果资料

11111.2.6野外区域地质区域矿产调查简报。11.2.7其它类文件:半年和年度简报、阶段性总结,各级质量检查记录资料。11.2.8上述全部资料经项目工作单位组织初审通过,并提交了初审意见书。11.2野外验收应提交的成果资料

11211.3野外验收要求11.3.1野外验收由项目实施单位主持,由上级主管部门聘请有关专家组成验收委员会。在野外现场进行验收。验收以项目任务书、设计书、设计审批意见书为主要依据。资料整理与野外验收

11311.3.2野外验收时验收委员会应着重检查如下内容:(1)设计执行情况。(2)原始资料质量及文图吻合程度。(3)地质、矿产问题解决的程度。(4)检查编稿地质图和矿产图是否正确反映了图幅的主体地质和矿产特征;各类地质体、矿化体(点)等内容的图面表达、编制原则是否正确;图面结构是否合理等。资料整理与野外验收11.3野外验收要求

11411.3.3野外验收要对野外第一性资料的质量作出正确的评价,对重要的地质点、矿化体(点)、地质路线、剖面资料进行评级。评级按有关管理办法执行。11.3.4一般在野外资料检查之后进行野外验收中的野外实地检查。野外实地检查的时间一般不少于2天。主要检查内容为:(1)经资料检查认为有疑问,需要进行野外验证。(2)重要的地质现象、接触关系和矿化(体)点。(3)重要的地质剖面。资料整理与野外验收11.3野外验收要求

11511.3.5经资料检查和野外实地检查后,由验收委员会形成野外验收意见书,对调查区的任务完成情况、主要实物工作量、工作方法、控制程度、原始资料质量、取得成果、存在问题等作出系统全面客观的评价。提出需补充调查的工作内容及意见,形成验收意见书,并由验收委员会成员签署验收决议书,报主管部门备案。11.3.6对验收中所提出的野外补课工作,应责成项目承担单位组织有关技术人员认真做好此项工作。资料整理与野外验收11.3野外验收要求

11612图件编制与报告编写12.1报告编写前的综合研究12.1.1通过了野外验收,按验收意见完成野外补课工作,经上级主管部门检查审核后,方可转入最终室内整理与综合研究阶段。

11712.1.2室内整理和综合研究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如下:(1)全面整理各种岩石、矿石、矿物、化石、岩相、构造及其它标本,陈列重要的有代表性的标本,供编图和编写报告和说明书时参阅、对比。(2)技术人员应对重要的实物标本和光、薄片、化石等进行观察或检查鉴定,加深认识。12图件编制与报告编写

118(3)整理分析各种岩石样品的分析测试鉴定报告,分别编制成册,对测试数据按编写报告的需要进行必要的数据处理和计算,结合标本和其它原始编录材料,综合分析研究,绘制综合性图件和成果图,以及报告所需的插图、插表。(4)根据综合研究及分析鉴定结果,批注野外记录和其它原始资料,对相应的图件亦应予以订正或修改。(5)根据古生物鉴定和同位素年龄测定结果,结合野外资料确定地层及岩浆岩的时代、顺序,并进行详细划分和对比,编制图表,选择有意义的典型素材,作为编制报告的基础资料。12图件编制与报告编写

119(6)对各种构造现象应结合区域性地质构造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建立完整的区域构造格架概念。(7)根据区域地层、岩浆岩、构造的基本规律研究其与成矿的关系,分析判断各种矿产和异常的成矿远景及意义。(8)依据本“技术要求”的有关规定,拟定区域地质区域矿产调查报告编写提纲。12图件编制与报告编写

12012.2各类成果图件编制12.2.1最终地质图和矿产图件的编制,必须经过野外验收后按验收意见完成有关补充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编制,编制地质图和矿产图所用资料必须与各项原始资料和基础图件吻合一致,並正确处理好与周围邻幅的接图问题。12.2.2地质图和矿产图的编制要严格遵循比例尺由大到小的原则,编制地质图和矿产图最基础的原始资料,是已经编好并经完善的1:25000的实际材料图数据库和相关的物化遥综合处理分析数据。

12112.2.3地质图和矿产图的编制应按照GB958-89和DZ/T0179-1997中规定的图式图例、符号等进行表示;在GB958-89和DZ/T0179-1997中未涉及到的部分可自行设计有关花纹符号。12.2.4各类地质体表示在图上的精度,参见本要求的第10.2.2条。12.2.5图面表示内容必须客观真实,区域地质区域矿产调查中无论主观或客观原因造成研究程度上的差异,编图中应如实反映,不能人为掩盖客观存在的问题。12.2各类成果图件编制

12212.2.6附在1∶50000地质图和矿产图下方的图切剖面,一般应选在反映区域地质构造最为系统完整,地质和矿产现象最为丰富最有代表性的部位进行切割。当一条剖面难以全面反映区域地质构造和区域矿产特征时,可以另切辅助剖面,补充反映有关内容。12.2.7图框外除表示图例和图切剖面外,根据实际情况,可附角图表示各图幅调查重点和特色的有关内容。充分利用图面空间展示图幅区域地质区域矿产特点和研究程度。12.2各类成果图件编制

12312.2.8与区域地质调查同时进行的其它专项调查,均应视需要编制相应的专题附图(如环境地质图、灾害地质图、旅游地质图等)。专项调查图件,必须以1:50000区域地质调查形成的1:50000地质图为底图(空间数据库原始材料)进行编制。12.2.9为扩大社会服务的功能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可根据图幅特点,可选择性的编制一些生动活泼、易懂好用的科普图件(附图)。12.2各类成果图件编制

12412.3报告编写12.3.1区域地质区域矿产调查报告的编写应以现代地质理论为指导,区域地质区域矿产调查报告的基本内容,应根据各图幅的具体任务要求和图幅丰富翔实的实际资料为基础,系统地总结区域地质与区域成矿规律。12.3.2报告编写必须在各种资料高度综合整理的基础上进行,内容要求全面、重点突出,努力做到实用性与科学性相结合。要在客观反映各种符合精度要求的地质实体特征的基础上,从地球科学前沿的高度反映图幅总体研究水平。

12512.3.3联测的1:50000图幅,要按联测图幅分别编写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和区域矿产调查报告,并按单幅编写说明书。区域地质和区域矿产调查报告可参照本“技术要求”附录B和C的提纲编写。12.3.4报告编写要有综合性、逻辑性。应做到内容真实、文字通顺、主题突出、层次清晰、图文并茂、插图美观、图例齐全、各章节观点统一协调。12.3报告编写

12613数据库建设要求13.1原始资料数据库13.1.1原始资料数据库的内容包括从设计编制、野外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成果综合、质量检查等全部的数字化原始资料。13.1.2原始资料数据库的建设的有关要求详见《数字区域地质调查技术》(中国地质调查局,2004)和《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标准》(中国地质调查局,2005)。

12713.2最终成果数据库13.2.1最终成果数据库着重通过对原始数据库的凝炼,自然过渡到最终成果库。13.2.2最终成果数据库建设内容和有关要求详见中国地质调查局(2005)发布的《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标准》。

12814成果评审14.1提交资料要求最终成果评审时项目承担单位必须提供下列资料:(1)纸介质的实际材料图和实际材料图数据库。(2)纸介质的地质图、矿产图和相关的空间数据库。(3)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区域矿产调查报告和分幅说明书(纸介质与电子文件)。

129(3)专题研究报告和相应的专题研究图件(纸介质与电子文件)。(5)项目任务书、设计书、野外验收意见及审批文件、项目承担单位的初审意见书。(6)项目经费竣工决算报告。14成果评审

13014.2成果评审要求(1)最终成果评审一般在野外验收后6个月内进行,评审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或中国地质调查局委托有关单位组织进行,聘请评审员组成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在最终成果评审前项目承担单位应进行初审。地质图、矿产图、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区域矿产调查报告及其相关成果(专题研究报告、专项调查图件等)至少在评审前10天送达评审员。

131(2)最终成果评审的要点是:a)野外验收后野外补课工作的完成情况。b)地质图、矿产图中各项综合资料与原始资料(实际材料图数据库)的吻合程度。c)调查区的地质、矿产调查与研究所取得的新发现、新进展和新成果、区域地质区域矿产调查报告的水平。14.2成果评审要求

132d)地质图、矿产图和相关空间数据库内容、精度及编绘与建库质量。(3)最终成果评审由评审委员会在听取成果汇报、审阅区调报告和图件及有关资料、与项目人员交换意见并经过讨论后形成评审意见书,并评定分数和等级。14.2成果评审要求

13315.1最终成果评审通过后,地质图、矿产图和相关空间数据库、区域地质区域矿产调查报告必须按评审委员会提出的意见进行全面检查和修改,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查通过后,项目承担单位须向国家有关地质调查资料存放单位对形成的全部区域地质调查资料进行归档。资料归档一般在最终成果审查通过后的半年内完成。15资料归档

13415资料归档15.2资料归档除向国家有关地质调查资料存放单位提交区域地质区域矿产调查原始资料和最终成果图件及调查报告外,还应提交以数字填图系统图层格式的原始资料数据库和地质图矿产图空间数据库光盘及图件与图层描述数据、报告文字数据各一套。

1351: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是我们的工作指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