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的力量

心智的力量

ID:82774365

大小:819.00 KB

页数:90页

时间:2023-09-23

上传者:180****8072
心智的力量_第1页
心智的力量_第2页
心智的力量_第3页
心智的力量_第4页
心智的力量_第5页
心智的力量_第6页
心智的力量_第7页
心智的力量_第8页
心智的力量_第9页
心智的力量_第10页
资源描述:

《心智的力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心智的力量一双看不见的手,左右你的人生

1包丰源著研究出版社2011年3月出版1.一双看不见的手我上中学的时候读过一本书:《一双看不见的手》。书中讲到:每个人都会被一种看不见的力量所驱策,人的一切都受控于这双看不见的手,包括事业、财富、婚姻和人际关系等等。但这本书并没有讲述到这双手是怎样控制和掌握着人的生活与命运,以及这双手的作用力来自何处又是怎么产生的。记得当时看完这本书,我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能安睡,一直在苦苦冥想着:那双手到底是什么?它是怎样对人起作用的?从此,我带着这样的疑问开始在生活中不断地寻找着答案……我有两个姐姐,一个比我大七岁,一个比我大八岁。她们两个虽然只相差一岁,在家吃的是一样的米,受到的是同样的教育,生活在同样的环境中,可是两个人的命运却截然不同:一个是对父母叛逆,对人挑剔埋怨,婚姻、事业历经坎坷与磨难,49岁得癌症故去;另一个对父母孝顺,对人友善厚道,家庭幸福,事业有成,无论什么总是心想事成。

2当我把疑问的目光继续投向更多的人时,我发现类似“不公”的现象似乎广泛存在。同样的社会环境,IQ和EQ相差无几,有的人总是顺风顺水,做什么都能够做的很好,相反有的人总是倒霉事儿一箩筐,做什么都做不成。相似的人命运为何会这般不同?甚至为什么有的人满腹经纶却一事无成,有的人读书不多却很有成就?……我们知道,任何事情的结果都来自于行动,行动来自于选择,而选择来自于每个人的思想。当我们所处的外在环境和生存条件相同时,只是由于每个人对事物的认知、理解,也就是思想的不同,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生活与命运的很大差异。人由于欲望的驱策,会有着对生活、健康、财富和事业的种种渴望和追求,并且为了实现这些理想和目标而不懈努力。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往往忽略了潜藏于生命中的心智障碍,这些障碍如果没有得到清除和化解,就好像奋力前行的汽车遇到了发动机油路不畅,虽然目标清晰,但却步履艰难。心智障碍来自于每个人的成长、教育与社会化的过程中,因为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失落和恐惧的情绪;无意中受到外界伤害而导致的愤怒和怨恨的情绪;做了不该做的事情而形成的担心和害怕的情绪;由于该做而没有做的事情,引发的悔恨和内疚的情绪等等。这些情绪以及因之而产生的感觉,会存储在人的记忆中,形成人的心智结构,以本能的方式反射在行为表现上。当外在的条件诱发时,这些不良的种子就会像计算机病毒一样被激活。这个看不见的一双手,一只是人的情绪,另一只则是人的思想境界。“盲人摸象”的故事相信每个人都耳熟能详,在故事中,有的人摸到象腿就认为大象是一个柱子,有的人摸到象的身体就认为大象是一堵墙,而摸到象的鼻子的则认为大象是一条绳子。对于每个人来说,这些都是来源于现实的反馈,并且感觉起来也都是正确和真实的信息。但是,只有那些能够看到大象全貌的人才知道这些都是片面和不完整的信息。看事物的角度、高度和深度决定着人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和掌握的程度。有的人做一件事就要马上得到现实的回报,还会常常生活在不愉悦的人生状态中,而有的人则愿意用“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态度来面对人生,不仅不会觉得辛劳,反而会越做越安乐;有的人会珍惜生命中的每一次经历,并从中收获甚多,而有的人则是虚度光阴并一无所获;有的人每天都在努力的为他人创造幸福,而有的人每天则是为不断满足自己的私欲而无止境的贪婪、索取……这些差异的形成不仅来自于工作职业、家庭背景、受教育程度、收入条件等有形的、外在的、物质的影响,最根本和重要的来源则是在于对生命的了解、认识、尊重和有意愿改变现状、超越自我提升价值的思想境界。提高思想境界在于认同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距,并且觉悟到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都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互为因缘的关系。生命中的所有果的境遇都有着因的缘起,每一个自己想要与不想要的结果都是由自己的思想所创造的,都是由自己心想而事成的。外在的世界只是一面镜子,反映着自己的心智状态和思想境界。

3生命中值得拥有的一切,都由每个人思想中对于取舍的选择交换而来。财富的享有来自功德与福报的积累,善的收获来自于曾经的付出,不悦的境遇都来自于过往业行,宇宙的规律就是在这种因果平衡中创造着和谐。当我们有了这种思想境界,就不会再试图从外在世界寻求帮助和解决方案;就不会执著于自己当下的认为;就不会再执著于事物的表象,就不会沉迷于自我意识的烦恼与痛苦中。当我找到这双看不见的手——“情绪”和“境界”时,内心的喜悦无法形容,我用这个方法来衡量与对照认识与不认识的人,业已成就者与生活在痛苦中的人,发现全都适用。于是在2005年我开始创办心智财富学苑,确定使命:让更多人帮助更多人,让更多人拥有人生值得拥有的一切!让更多人享有身体的安适和心灵的喜悦!2.外在与人:心与境之间的距离有多远同样的家庭出身,相处于同样的环境,为何人的生活、命运却截然不同?这其中的真相与秘密是什么呢?一母所生的周氏兄弟——周树人,周作人,在中国现代史的同一段苍凉岁月中却留下了截然不同的背影。前者以高大悲壮的姿态固化为万人膜拜的雕像;而后者则在历史的阴霾中表情模糊,留下的是各种语焉不详的猜测,批评、辩护、憎恨、褒扬喧嚣不息,尘埃久久悬浮。一样的背景布,不一样的剪影。

4为什么有的人会拥有很多财富,而有的人一生百般努力苦苦追求却总是与财富无缘?有的人听过很多的道理懂得了很多的知识,可就是很难做到;有的人上过很多的课程,目标视觉也具体化了,可总还是没有达到自己所设想的理想状态,到底是什么阻碍着我们的人生难以心想事成,不能达至理想和逃避贫穷与噩运?什么是人在这一生中想要拥有的、想要做到的和想要躲避和逃离的?为什么在同一个家庭中,有着同样的父母,受到同样的教育,一样的衣食,可人生的结果和命运却有着很大的不同?有人说这是父母的关系,是教育方式的不同所造就的,事实果真如此吗?是60年代的医疗水平好,还是今天医疗条件好?是现在的医疗技术好还是过去的自然疗法好?人们的回答当然是现在好,结果却不尽然。人的心灵才是掌握自己命运真相的钥匙。外在的一切表现只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自己的样子,反映的只是自己的心性,其实外在的境并没有怎么样,而是内心的世界还不够圆融,当我们能通达这一切,我们还是在努力、在创造、在竞争,但是同样的生活却已不再起烦恼,虽然还是那样的忙忙碌碌,然而目的不同,角度有别,随之境随心转,外在的世界也相应变化,变得更美、更好。回归生命,就是向内看,发现自己的心灵,觉知自己生命的状态,而非怨天尤人,对环境耿耿于怀。3.物质和精神:物与我到底谁在控制谁任何仪器都有使用说明书,可作为人类这样最精密无比的仪器,究竟有多少人真正研究过要按我们寿命的效用期来有效地使用?并使之价值达到最大化呢?在英国一个小镇,有一个青年人,整日以沿街为小镇的人说唱为生。有一个华人妇女,远离家人,在这儿打工。他们总是在同一个小餐馆用餐,于是他们屡屡相遇。时间长了,彼此已十分熟悉。有一日,这位华人妇女关切地对那个小伙子说∶“不要沿街卖唱了,去做一个正当的职业吧。我介绍你到中国去教书,在那儿,你完全可以拿到比你现在高得多的薪水。”小伙子听后,先是一愣,然后反问道∶“难道我现在从事的不是正当的职业吗?我喜欢这个职业,它给我,也给其它人带来欢乐,有什么不好?我何必要远渡重洋,抛弃亲人,抛弃家园,去做我并不喜欢的工作呢?”邻桌的英国人,无论老人孩子,也都为之愕然。他们不明白,仅仅为了多挣几张钞票,就抛弃家人,远离幸福,有什么可以值得羡慕的。在他们的眼中,家人团聚,平平安安,才是最大的幸福。它与财富的多少,地位的贵贱无关。于是,小镇上的人,开始可怜起我们这位远渡重洋的女同胞了。佛学认为精神属“性”,物质属“相”。相有形形色色,千差万别,但各有其属性。性遍及一切,永恒不灭。性是内在的因,相是外在的缘,两者互相联系,不是彼此孤立的。

5在这个世界上,任何的事物都是由外在和内在两部分构成,人的身上也相应存在着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人们追求和占有物质,是因为可以获得享受和便利,但是,物质的匮乏,尽管会使得生存艰难,然而只要还有精神力量存在,人们就绝不会放弃生命。比如,在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时候,生存条件十分的恶劣,甚至超越人类所能忍受的生理极限,但因为有着革命理想主义精神和必胜信念的支持,使得他们最终能够超越极限,战胜自然,且能以苦为乐。黑格尔说:“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物质与精神是一对矛盾,要获得精神,通常必须以牺牲物质为代价。也就是说,在一定时期,某一个人增加物质效应,则要减少精神效应;增加精神效应,就要减少物质效应。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在追求外在事物,对自己内在却没有照顾。外在事物越多,心理压力就越大,精神越是潦倒。诚然,没有人愿意过清贫的生活,但是物质的丰富并不能使得心灵饱满,也不能必然获得精神的高贵。显然,我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足,然而精神却越来越贫乏,许多人颓废,不满,消沉,总是计较于外在的不公与得失,不断地纠缠执著于外相。其实,一个人的视力本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但却同内心相连。一个人,如果精神得到满足,那么他是喜悦、安详和快乐的。如孔子所说,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反之如果精神匮乏,哪怕拥有了很优越的物质条件,照旧很容易患上精神方面的疾患,甚至自杀,比如香港著名的影星歌星张国荣,他可谓是名利丰厚,让人羡慕,但精神生活上的空虚和烦恼,则非这些名利所能填补的。孔子云:“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财富是人人羡慕的理想和目标。那么财富是什么?金钱?知识?是,但也不全是。华人财富巨子李嘉诚就这样诠释过:“内心的富有才是财富。”李嘉诚有两个事业。一个是拼命赚钱的事业,名下企业业务遍布全球53个国家和地区,雇员人数约22万名;另一个是不断花钱的事业,他的投入也足以让他成为亚洲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公益慈善家。与财富的这两种打交道的方式和态度就这样奇妙地统一在了李嘉诚的身上。富与贵不是连在一起的。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对财富不同的看法,自己的标准。钱多不一定富有,钱少不一定贫穷。财富只是衡量个人价值的一个尺度,我们不应当穷其一生追求一个数字,而是要根据自己的基础和禀赋,合理使用自己的生命和智慧,让自我的各种价值都达标,为自己谋取最大幸福,为社会创造最大贡献。马克思有一个很重要的哲学理论:异化。异化作为社会现象,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通俗地讲,就是人创造出来的东西反过来作用于人,限制人的发展,人最终成为其奴隶。现代社会正是这样一个异化的社会,人们创造出越来越丰富的物质财富,这些物质财富反过来又束缚了个人的人生。个体为了追求物质享受,牺牲掉了作为人这一特殊存在的方方面面。

6很多年前,苏芮用她略带沧桑的声音唱道:“谁能告诉我,谁能告诉我,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你和我。”现在可以肯定的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而世界也正在疯狂地改变着我们。我们不要穷得只剩下眼泪了,也不要穷得只剩下财富了,更不要连自己都不认识自己了,我们只要让自己的人生活得最值。4.不役于物不役于人,人间正道是中庸用物质的极大丰富能换取精神上的快乐吗?完全的苦行又能解脱人精神上的苦恼吗?究竟哪一条道才是我们应该追寻的生命正道?英国前文化大臣克里·史密斯和作家理查德·科克曾在《西方文明面临严酷的选择》一文中指出:“西方文明已经走到一个十字路口,沿着一条路走下去,是愤世嫉俗、侵略、冷漠、新保守主义和极端的自由主义。另一条路是……建设一个个人通过自我完善、孜孜以求、乐观向上、理性、同情心、平等和相互认同而凝聚在一起的社会”。后面这个选择与中国古人历来主张的“和谐中道”理念不谋而合。可惜的是,现在的中国人越来越向西方看齐,逐步失去了这种理智上的优势。在近代社会几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国家创造了科技的高度发展与物质的极大繁荣。与此同时,东方世界的人们则大多过着贫穷而又快乐的日子,比如古老的国家——印度。过去,中国人讲究内在的修身养性,所以闭关自守,过着安贫乐道的生活,不知道世界的另一头正经历着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后来八国联军的炮火惊醒了沉睡的我们,清朝的腐败,让中国人开始觉醒,决定迎头赶上。回首中国百年的历史,我们发现居住的这一片土地终究是有“道”的。这个道就是心与境的圆融与和谐。人各有道,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他自己要走的道,都有要学习的功课和要经历的过程,他就像人从小到大的考试一样。有的人这一生都是在创造,有的人这一生却是在索取;有的人混混沌沌,有的人精进奋发。有的人“拨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有的人却“摩顶放踵,以利天下”。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他自己要走的路和在自己生命过程中要学的“功课”。那么,究竟哪一条道才是我们应该追寻的生命之正道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身体营养不良,或者营养过剩都会产生问题。由此推及其它,如赚钱太少,或是太多;事业规模太小,或者发展太大都有问题。

7如何才能达到理想的状态呢?最好的办法就是选择中庸之道。古圣人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佛教亦将中道视作世间之真理,中道是佛教的根本立场。不堕极端,脱离二边,即为中道。就像琴弦太松奏不出妙音,太紧则会崩断那样,中道是一种理想的生命状态,它可以让我们更容易体验生活的快乐与幸福。比如,对于金钱的态度,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教导我们“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直道而行”,可谓良方。所谓“不役于物,不伤于物”,即是不被物质所役使,就不会被物质所伤害。我们的目的不应该是努力地去赚更多的钱。结果却欲壑难填,最后钻进金钱的牢笼中不得解脱。我们应该有一种知足常乐的态度,认真工作得到回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我们也应该努力创造心灵的空间,提升心智力量,让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同样,对待个人情感也应如此。爱得太投入,就会失去自我,失去本心。很多人尤其是女性都期望这一生能遇见一个能够和自己相爱终身的人,如果没有遇见,就觉得生命中缺失了一份爱,有着很多的不悦甚至埋怨命运不该如此。其实,这是一种自私的嗔爱。一切的存在都是一种平衡的关系,很多时候我们总会感到事与愿违,当有一天我们能够了解宇宙的平衡法则,就会懂得一切的爱与恨只不过都是自己心念所创化的一个结果。再譬如对待事业。很多人追求事业的辉煌,追求规模,追求速度,追求利润,一切都以更大、更快、更强为目标。这些人不懂得,任何成长都是有上限的,一定要懂得把握适当的度,否则最终会因为挫败而彷徨迷茫。因此,经营事业关键在于不断修正自我,创造自我与外在的和谐,这才是真正重要的智慧。创办企业不仅仅是拼成长、拼数字、拼规模,而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己、完善自己,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去帮助更多的人成长。否则,自己辛苦努力了二三十年,最后仍是一场空,留下的大多是钱而不是财富和智慧。5.解除奋争的魔咒:孜孜以求到最后竟徒然迷失

8改变从每个人自身开始,通过自己的不断修正与提高,改变以往不恰当的对待别人和其他事物的方式,最后达到心灵与身体、外部环境的协调。有个美国商人坐在墨西哥海边一个小渔村的码头上,看着一个墨西哥渔夫划着一艘小船靠岸。小船上有好几尾大黄鳍鲔鱼,这个美国商人对墨西哥渔夫能抓这么高档的鱼恭维了一番,还问要多少时间才能抓这么多?墨西哥渔夫说,才一会儿功夫就抓到了。美国人再问,你为什么不待久一点,好多抓一些鱼?墨西哥渔夫觉得不以为然:这些鱼已经足够我一家人生活所需啦!美国人又问:那么你一天剩下那么多时间都在干什么?墨西哥渔夫解释:我呀?我每天睡到自然醒,出海抓几条鱼,回来后跟孩子们玩一玩,再跟老婆睡个午觉,黄昏时晃到村子里喝点小酒,跟哥儿们玩玩吉他,我的日子过得可充实又忙碌呢!美国人不以为然,帮他出主意说∶我是美国哈佛大学企管硕士,我倒是可以帮你忙!你应该每天多花一些时间去抓鱼,到时候你就有钱去买条大一点的船。自然你就可以抓更多鱼,再买更多渔船。然后你就可以拥有一个渔船队。到时候你就不必把鱼卖给鱼贩子,而是直接卖给加工厂。然后你可以自己开一家罐头工厂。这样你就可以控制整个生产、加工处理和行销。然后你可以离开这个小渔村,搬到墨西哥城,再搬到洛杉矶,最后到纽约。在那里经营你不断扩充的企业。墨西哥渔夫问:这要花多少时间呢?美国人回答:15到20年。然后呢?墨西哥渔夫问。美国人大笑着说:然后你就可以在家当皇帝啦!时机一到,你就可以宣布股票上市,把你的公司股份卖给投资大众。到时候你就发啦!你可以几亿几亿地赚!然后呢?墨西哥渔夫接着问。美国人说:到那个时候你就可以退休啦!你可以搬到海边的小渔村去住,每天睡到自然醒,出海随便抓几条鱼,跟孩子们玩一玩,再跟老婆睡个午觉,黄昏时,晃到村子里喝点小酒,跟哥儿们玩玩吉他!墨西哥渔夫疑惑的说:我现在不就是这样了吗?大多数人的一生都在创造着心与境的距离,让自己的内心与外在的世界越来越远。这正是烦恼和痛苦的根源,人越想得到往往越得不到,好容易得到了,回头一看又有很多人超越了自己,没有别的办法,只好快马加鞭继续努力,再去拼上一程,大了还要更大,好了还要更好。所以你会发现,在生命的过程中,有时候我们一直信奉的东西突然间失去了意义,追求到最后,似乎这一切都不是自己想要的。这好比是贪玩的小孩,如果让他一直玩,最后他也会感到无聊。有些人追求事业,追求成就感、卓越感,当自己奋斗达到一定高度,鲜有敌手时,他自己反而也觉得寂寞无聊,高处不胜寒了!

9实际上,我们一生努力达到的目标,不是向外求,而是向内求,反求诸己,达到自己心与身,与他人,与外界的协调、平衡与圆融和谐。生命中那些最简单的事物,原本就是最美好的。我们应该在外在的世界里面不断发现和觉察自己的内在,洞见还有何处没有做好,还有什么地方是可以再提升的,开始重新整理好自己的生活,找到应有的快乐、喜悦和富足感。生命之所以如此不堪承受之重,归根结底还是在于人类自己,不正是我们自己把生活变成现在这种状态的吗?有时候,回头看看自己的生活,你会发现,依照现在的这种方法努力下去,结果不会有太大改观,甚至有很多人的努力是在创造更大的落差,造成更大的压力。有人一生富贵,赚钱无数,可钱赚得越多,他未必活得越好,有钱但缺乏智慧,最后发现自己烦恼的根源就是钱太多了;有人一辈子追求事业,艰苦创业,不断拼搏,十余年时间公司就成功上市,但结果怎样,问题越来越多,麻烦越来越大;还有人追求身体健康,十分注重身体的保养,可是“穷人因贫穷而生病,富人因生活优裕而生病”——最后发现,很多疾病还是该来就来,因为营养过剩了,成了富贵病。所以,我们应该趁心灵还没有麻木的时候,不妨停下思想的脚步,问问自己的内心:我们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一定要为自己的心找到一个安身之所,让心灵能够驻留、欢喜、获得安宁,让我们的生命不至于在盲目中无意义的流逝。6.修己与有为同等重要,常为心灵做SPA才不会迷失在东方文化中经常谈到“修”和“觉”,我常在想,人的觉悟到底是什么?人的一生,又要修什么?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说的首先是“修身”。其身不修,何以“齐家”?“齐家”,然后才能从政,才能治国平天下。“政者,‘正’也”,己身不正,何以正人,何以从政?修身:使心灵纯洁;养性:使本性不受损害。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1999年我曾去过尼泊尔,我当时的想法就是想求一些真法回来。为什么人和人不一样?听说那里有很多人采用修苦行的方式求得解脱。那里还是佛陀诞生的殊胜之地。

10在去一座有很多人修行集聚的山里的途中,突然有一只手从岩石中伸了出来,真是吓了我一大跳。当时我看到的是:一个人双腿盘坐在山石中间,梳着拖到地上的花白辫子,皮肤黝黑,全身消瘦得只剩皮包骨了。与我同行的尼泊尔伙伴告诉我,这是苦行僧,他们试图用这种方法来消除前世的业债,寻求解脱,下次转世就不会这么辛苦了。2007年,我又去了位于印度普纳的奥修静心中心,在那里学习各种静心和心灵疗伤的课程。到恒河旅游时,看到很多人泡在河水中。不远处还看见有人在码头放好的树枝堆上浇油焚烧死人。当尸体和树木烧尽成灰的时候,有人口念经咒,并将骨灰撒向恒河。此时,空气中到处都弥漫着让人很想呕吐的气味。陪我前来的印度朋友告诉我,很多人把能够来到恒河沐浴以及在这里往生视为人生的一种解脱和荣耀。因为他们自古认为,恒河是圣水,可以洗清人的罪孽,使人得以超度,不在六道中轮回。很多印度人把自己在恒河浸泡当成是一种最高的修行境界。当时,这位印度朋友问我要不要下恒河去体验一下那圣灵之水?我问印度朋友,如果恒河水真是能起到解脱的作用,那些河里的鱼和生物,不是早就可以得以超脱并转世成人了吗,怎会还在水中受苦?这位朋友是一个很虔诚的印度教徒,听了我的问话,只是无言以对。我也曾好几次去马来西亚,参加探索生命的课程和活动。在国内外也参与了一些有关心灵成长方面的课程,并参加了一些类似的体验。每次在课程中,都看到一些学员由于触碰到了自己生命的脆弱部分而痛哭,有些人痛苦得甚至无法自控而晕厥过去。因此我发现,在每一个生命成长过程之中,都会或多或少遇到心灵的创伤。这些痛苦的经历和创伤,深埋在一个人的潜意识中,影响人的一生。人们常常追求外在的建功修业,广有作为,却往往忽视内在的修习涵养。所以让自己的内在康健达到某种境界,也当是我们人生之行的一个重要任务之一。不过,修内未必就要自虐般苦修、灵修,我们完全可以采取更人性化的方式。7.在路上的永恒思考:我们到底要追求什么问一问,我们的心灵需要和追求的究竟是什么?是金钱?物质?还是安宁与和谐?不能清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追求最后可能会是一场空。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鹏,它的脊背像座大山,展开双翅就像天边的云。鹏鸟奋起而飞,翅膀拍击急速旋转向上的气流直冲九万里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这才向南飞去,打算飞到南方的大海。蝉与雀讥笑它说:你打算飞到哪儿去?我奋力跳起来往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了下来,盘旋于蓬蒿丛中,这也算是飞翔的极限了。而你打算飞到什么地方去呢?”

11是啊,你打算飞到什么地方去呢?庄子《消遥游》中蝉与雀的这句发问可能为鲲鹏所不屑,但是这句问话实在太重要了。即便你是一只鲲鹏,能够展翅扶摇直上九万里,但是一个明确的方向总得有吧。大部分人如你我,都是类似蝉、雀之类,实力与能力有限,更是得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了。印度诗人泰戈尔说:“时间就这样一路飞驰而过,它不会等我。我一个人呆呆地站着,拼命挥舞着双手却始终什么也没有抓住。我多想完完全全地把握一样东西,或者把它永久地珍藏在心底,或者干脆把它抛弃。一分一秒,我的梦想藏在裙子的每一个口袋,时间就这样流失,那些梦想还在那些口袋里。”就像泰戈尔在其优美的散文诗中所写的,人的一生,既漫长又转瞬即逝,就像划破天空的流星,又像飞逝远去的瀑布。很多人的人生就象诗人笔下“呆呆地站着任梦想待在口袋里”的人。所以我们不禁会问,人来到此世的目的是什么?人的一生到底在追求什么?这是一个令人迷惑,但又至关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对于每一个人的人生都很重要。但遗憾的是,大多数人追求到最后,还没来得及找到答案,就已经化为一抔黄土,生命早已变成了一种空洞的仪式,一种无意义的过程。其实,在有生之年,让我们不妨停下追逐的脚步。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一定要为自己的心灵找到一个安身之所。只有在那个地方,我们才能够真正得到自己想要的;只有在那个地方,生命才可能得到满足。我们要努力去尝试着回答“我们到底追求的是什么”这个问题,在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包含了我们对自己的深刻了解,我们一定要把它清楚地说出来。问问你自己,这一辈子你到底要的是什么,否则,这一生的努力,到头来也只是空忙一场。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每个人在生命的过程中都应有所追求,美好的追求能使人的一生变得丰富而充实。但是,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有的人却因为盲目的追求而迷失了自己,不知自己生命的终极意义何在。有的人说,我是一个十分平常的人,只要生活还过得去,我就不去追求什么,得过且过好了。这似乎类似老庄淡泊无为的人生哲学,但志在无为的人,并非因此就能获得一份宁静致远的淡泊心智。有的人说,我追求事业,追求成就感、卓越感。可当事业发展到一定高度,再没有什么敌手的时候,他也许也会觉得寂寞无聊……导致这样的现象,原因就是对物质名利的过度追求,从而使人失去了平和的心态。很多人追求事业的不断超越与财富的不断积累,到最后才发现,为之努力拼搏的结果却不是自己想要的,因为这个结果并没能给自己带来心灵的充实与愉悦。人正在追求的未必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一开始或许我们每个人都并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但是随着奋斗的脚步,企图心一定要明确起来,人生到了一定阶段,必须问自己:我真正想要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因为:我们只活一辈子。

128.人生当如练瑜伽,和谐平衡中方能感知幸福真正的人生追求,是一种内心的平静和坦然,在坚守为人理想与初衷的同时,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庄子提倡逍遥游,“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无所欲兮无所求,泛若不系之舟。”逍遥人生,重要的是要把自己从心造的笼子里解救出来。庄子不爱慕富贵、不建功名,只在确认人本身的价值。“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真正的人生追求,是一种内心的平静和坦然,在坚守为人理想与初衷的同时,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豁达地面对外界一切的纷繁物欲。只有保持平静的人,才会拥有圆融的一生;只有遇事能够觉悟自醒的人,才会拥有超然的智慧。成功所得到的是一时的快乐,是由外到内的。而喜悦则是从内向外的,是和心灵有关的快慰,是发自内心的。比如赚到钱可拥有物质享受,但时间长了,或有了新的替代品,对原来拥有时的快乐会变的不屑一顾,或者产生烦恼。比如你过去有一台286的电脑,有的时候一定是很快乐的,可当你看到很多人有了486式的,你在看原有的那台286时,心中就不再会有当时的快乐感了,还会埋怨自己的这台电脑速度太慢了。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和理想,有些值得为之终生付出,而有些则使人徒增烦恼与痛苦。在赚钱上有句老话: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真正有理想、有追求、有智慧的人决不会深陷在钱堆里,为钱所役,而是役使钱财,为自己和他人谋取幸福和自由。相反,有的人沉溺于利欲,贪污受贿,发不义之财,最后东窗事发,锒铛入狱,从而丧失人生最宝贵的东西——自由,甚至是身家性命。这样的追求,恰好与他最初希望钱财带来一切便利与自在的愿望背道而驰。所以,人这一生真正的追求,在于享有身体的安适和心灵的喜悦,享有值得拥有的一切。不论追求目标还是追求衡量的标准就在于你是否从想要得到的或拥有人、事、物中感到喜悦和值得。人生的一切结果都来自于我们的思想,但思想会受制于心智的作用。人由于生存欲望的驱策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会对生活、健康、财富和事业有一定程度的渴望和追求,并且为了实现这些人生愿景和目标而不懈努力。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往往忽略了潜藏在心智中的障碍,如果这些障碍没有得到有效的清除、化解和释放,就好像奋力前行的汽车遇到了发动机油路不畅,虽然目标清晰、明确,但百般努力也很难到达终点。

13这些影响着我们思想的心智障碍来自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教育与社会化的进程中,总有一些因为需求没有满足,或者无意中受到伤害而产生的失落、恐惧、怨恨等等情绪;或者做了不该做的事情,而形成负疚和害怕的情绪;该做而未做,又引起悔恨和遗憾……这些潜藏在心智中的负面情绪就好像计算机病毒一样,当条件成熟后,就会自动激活。并且随着时间的延续而不断重复,也就是轮回。当现实生活再度出现与以往经历类似的情境和感觉时,人的思维系统就会将心智结构中与这件事相关联的情绪再次反应出来,产生自我认知的情绪,同时做出本能反应,导致事情的最终的结果,造成现实生活与命运的跌宕起伏。也就是说,在我们的心智浅层中,有着对健康、事业、婚姻、财富的原始欲望和追求,可是,在我们的心智深层,由于受到生命经历中曾经出现过的失落、恐惧、担忧等负面情绪的影响,会使我们在进取时瞻前顾后,患得患失,越是想得到,就越怕失去已经拥有的,就越要控制和抓住周围一切有限的资源,结果是使自己为过去和现有所束缚,不能挣脱。更重要的是,当我们接受并认同这些情绪所创化的自我意识,以及所扮演的自我角色、自我人格和自我价值时,就会形成一个自我认同的心智模式,我们面对生活的态度和一切行为,就会以这种模式为主导。我们的生活与命运就会被限制在最初产生情绪的状态中,就会执著于自我意识所体验到的片面结果和现象,并以此攀附外在的条件和机缘,从而无法了解和面对在生命经历中所产成情绪的缘起,也无法掌握事物存在的实相,更无法通过对内在世界的改变达到外在境遇的转变。我们的命运就如同进入了漩涡,既无力自拔也无从选择,只能随波逐流,沉入深渊。这些年来我一直在寻找一个答案,到底是什么原因阻碍了一个人达成目标和实现其自我价值?为此,我做了很多研究,也拜访了一些在身、心、灵方面的成就者,读了很多书籍。蓦然回首才发现:实现人生的追求不在于百般努力,不在于发誓呐喊,不在于打坐持咒,而是在于通过提升自我的思想境界,来觉察现实生活中的生命体验,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心智结构,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清除化解影响人在现实生活中获取财富、幸福婚姻、健康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心灵障碍。一旦这些心灵障碍得到有效的改变,人的生活与命运就会得以有效的提升和改变,就会尽早实现人生的理想和追求。9.心智究竟是什么哲学家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因为感知的存在,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不同的世界观和现实观,这是人类社会之所以丰富多彩的原因。著名画家张大千先生是个大胡子,浓密的胡须铺垂近腹。有个人第一次见此,顿生好奇,问:“张先生,睡觉时,您的胡子是放在被子外面还是搁在里头的?”

14大千先生一愣:“这……我也不清楚。是啊,我怎么没在意这个呢?这样吧,明天再告诉你。”晚上就寝,大千先生将胡子撂在被子外头,好像不太对头;收进被子里面,又觉不自然。折腾了半宿,都不妥当。这一下他自己也犯愁了,以前这可不是什么问题呀,现在怎么成了件头痛的事呢?第二天,大千先生对那人说:“很抱歉,我真的不知道平时是搁哪的。”那人见大千先生两眼布满血丝,似有所悟,愧疚道:“对不起,张先生,让您受累了。”大千先生的烦恼源于平常熟视无睹的小事引起了他的关注。心累,通常是人为地在自己的思想上加压造成的。任何事物都有着看得见的外部现象和看不见的内在形式。对于人的生命来说也有看得见的外在和看不见但能够感受到的内在。人是由身、心、灵所相续而成的,身是外在的表现形式,心(也就是思想境界)和灵(潜意识所存储的内容),共同创造了人的生活与命运。在东方智慧中,心代表着思想、境界、情操、涵养、修养等,是可以改变、控制和掌握以及通过学习、环境、事件、事情既可以提升也可以下降的。而灵则是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由更早的生命中所带来,诸如莫扎特类的天才,刘昕类的神童,他们的能力、技术很多都属天赋而非此生所学而得,也不是同龄或同环境的人所能达到的。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天性表现,也可说是先天所带来的。另一方面来源于在此一生经历中,别人或者是自己所编制的心灵程序。由于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潜意识,会依据生命的不同现象,引导身体做出反应。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两面性,都是相对而生的,有左就会有右,有上就会有下,有黑就有白,有病患就会有医生。在佛教中本性和自性,心理学中有意识和潜意识,有表示思想的智就有表示存在的慧。所以东方智慧中将心与灵的相融称为心智。情绪是思想的能量,心是心智的发电机。良心、善心、黑心、坏心肠等等关于心的形容,是为区分心智发出的能量是积极还是消极而进行的描述。情绪和思想是人与大多数动物的主要区别,这样用代表情感的“心”和代表思维的“智”来概括人的高级意识,显得比较全面,但仍然不足以表达人的心智的神秘、隽永和力量,所以又发明了心灵或灵魂。人本心理学家马斯洛晚年认为人的最高需求不是自我实现,而是精神的超越。如果人不能实现精神超越,那么自我实现又有什么意义呢?因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没有精神的追求作为自我实现的升华,自我实现则随着生命的终结而失去了价值。世界首富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和股神巴菲特的自我实现和精神成长之路可以为马斯洛的结论提供最好的注脚。

15心智就是指人们对已知事物的沉淀和储存,通过生物反应而实现动因的一种能力总和。它涵盖了“哲学”对已知事物的积累和储存,结合了“生物学”的大脑信息处理,即“生物反应”,运用了为实现某种欲需(动因)而从事的“心理”活动,从而达到为实现动因结果而必须产生的智能力和“潜能”力。对于心智可总结为四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心智是人的一种本能;第二,心智体现着人的潜意识;第三,心智是人的一种行为标志;第四,心智是一个人生活与命运的写照。在东方文化和哲学中常常会谈到人的心智,如果心智澄清,思想就会正确,生活就会美好,就会少一些烦恼和痛苦。人的心智又是建立在积极正确的思想基础上的,不同的思想就会从潜意识中调用与思想相符的资讯,同时这些资讯又影响和作用于人的身体反应。10.意识和潜意识潜意识记忆留存着人在生命过程中所有的一切经历、情绪和结果,它既受控于思想,同时又在影响、控制、制约着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在生活中,我们常听说有的人会害怕蛇,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城市里,几乎是不太可能遭到蛇的侵害的,可是为什么有的人会谈蛇“色变”呢?甚至不敢触碰蛇的玩具或者看到蛇的样子就会全身不适。在理性思想上,都懂得那只是一个玩具蛇或这条蛇是不会对自己造成任何伤害的,但即使这样也还是会心生恐惧,望蛇却步。我曾参加过一个企业的拓展训练,有一个项目是“高空过木板”。做这个项目时,有一个人害怕得双腿发抖极度恐惧害怕,不敢过去。即便他知道身上系有安全保护绳,下面还有垫子,就是摔下去,基本也不会受到伤害,但他还是犹豫不决。后来,在大家的鼓励和支持下,他终于走了过去,赢得了所有人的喝彩。在分享时他激动的告诉大家他突破了对高空的恐惧,从今以后不会再怕高了,大家都为他的勇气和改变而庆贺。在激动于他勇敢表现的同时,我在想,他还会有着同样恐惧的情绪出现吗?果然,第二日再次进行“高空过木板”的项目时,他还是和昨日一样对高空仍然心存恐惧,尽管之前他曾发誓说没有问题。

16这不禁让我想起在二次世界大战时做过的一个很著名试验:当时人们将一个判死刑的人,捆绑在椅子上,蒙上眼睛,在捆他手的上方,放置了一个盛有与人体的体温相同的37度的红色液体,然后在他的手臂下方放置了一个小铁桶。实验开始,监刑人告诉他:“今天是执行你死刑的日子,处死的办法,就是在你的手腕上划一刀,等你的血流光了,你就死了。”监刑人说着就用一块冰在他的手腕上用力划了一下,与此同时,让手臂上方的液体流到死囚的手腕上然后滴到下面的小铁桶中,此时的死囚能够感觉到手腕的血在往下流,同时还能够听到血滴到小铁桶中“滴答-滴答-滴答”的声音,过了一会儿监刑人又对死囚说:“你的血马上就要流光了,你就要死了。”这时观察者就看到这个囚犯的脸开始慢慢地变白了,变得没精神了,很快死囚就真的死了。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其实并没有让他流下一滴血,但是检查死亡的所有症状却都是失血过多。这就是潜意识对人的影响和作用。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言行举止,只有少部分是由意识控制的,其它大部分都是由潜意识所主宰,而且是在主动地运作。潜意识是潜藏在我们一般意识底下的一股神秘力量,是相对于“意识”的一种本能。当一个人处于正常的状态时,我们比较难以窥见到其潜意识的运作。潜意识记忆留存着人在生命过程中所有的一切经历、情绪和结果,它既受控于思想,同时又在影响、控制、制约着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潜意识依据思想的需要对身体做出适时的反应和行动。潜意识所产生的感觉是无法量化的,是无形的,它表现为直觉、感受、念头、情绪、欲望、意象、冲动、记忆、期待等。它既创造了人的幸福与快乐,也导致了人的烦恼与痛苦,它对人的生活与命运起着主导和支配的作用。人人都有一个心灵,但是这一心灵却由功能和性质完全不同的两个部分组合而成。在不同的人口中,它们有不同的名字,比如“意识”和“潜意识”,“醒意识”和“睡意识”,“主观意识”和“客观意识”,“浅我”和“深我”,“自主意识”和“非自主意识”,“雄性意识”和“雌性意识”等等,不一而足。以上这些说法,不管源自何处,都表明了人们对心灵二元性的认识。而在本书中,我将使用“意识”和“潜意识”两个词来表示心灵的二元性质。现在,我将带你了解心灵二元性的重要性。有的人仅仅希望改变外在环境,想以此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最后他们都发现,这不过是在无谓地浪费时间和精力。问题在于:没有看到隐藏在表象背后的因果链条。心理学家和精神专家指出,当意识转化为潜意识时,会在大脑皮层留下生理印记。一旦你的潜意识接受了某种观念,它就会立刻开始实践这种观念。它召唤无穷的生命潜力和圆满智慧,运用你过去生命中学习到的全部知识和信息去实践目标。有时你会突然发现所有的困难都有了解决方案,像土地接受农民撒下的种子一样,潜意识总是无条件地接收着一切加诸意识层面的观念。你所遭遇的每件事情,都是你曾在内心中设想并将之印记到潜意识上的结果。你的潜意识是你的理想、愿望和利他主义冲动的源泉。

1711.心智结构我们每个人都活在自己心识所创化呈现的世界里,外在的世界只是一面镜子,反应和呈现的是自己的心灵和思想,也就是心智。佛学中的唯识学所探讨的是人的心灵是如何产生和形成的,也称为心智结构。就好比计算机的程序是如何编制的,当条件满足时它就会自动运行。人受控于潜意识的驱使,当外在出现相应的条件时,人就会按照原有的程序进行反应,这也成为了人的“本能”。比如前面所讲的怕蛇,只要看到蛇的样子就会像进入一种程序一样产生恐惧的反应。而这对计算机来说就是程序,对于人的这种现象,我们称为“生命程式”。计算机的程序来自编程,生命程式来自人在经历中所创化的心智结构。简要地说,唯识学所谈到的就是人的心识(也称心灵)。它把人的心识分成八大识,也就是说把人的心灵分成八个不同的结构。这八个结构分别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等八大心识。前五识比较容易理解,也就是我们身体中的五种感觉器官,而第六识“意识”,即是我们平常可思考、可判断、可分析的指挥中心,它接受前五识所输入的信息做判别、研读、分析、运算后,而决定行动,这就是意识。第七识,又称“末那识”。就是一个执著于自我的实体,它会执著于第八识,即“阿赖耶识”里的所见所闻,它会以为是“我”而产生我执。所以,第七识(末那识)又名“我爱执识”:意即指它执著于第八识一切法的种子都视为“我”,而第八识(阿赖耶识)又是什么呢?“阿赖耶”梵文是“藏”、“库藏”储存之意,故又名“藏识”。这第八识(阿赖耶识)犹如电脑的记忆库一样,会储存所有资料,包括过去一生中所有善、恶、业力的资料。它是一切业力寄托的所在,也是前七识所有的根本,人我所赖于生存的世界,全是由它所变现而有的。所以,前七识所输入于第八识(阿赖耶识)中的各种资料,犹如种子一样储存于内。就像电脑记忆库中的档案资料一样,只要资料符合,就随时可以提出。第八识(阿赖耶识)只是以储存各种资料为其目的,其本身没有能力去判别善、恶、对、错,无法作用于分析、运算、判别等功能、它只有这个储藏功能。第八识(阿赖耶识)所储存的资料称为“种子”,或又称“识种”。而第七识(末那识),会把这些种子执著为我,误以为是自我的实体。无论这些种子是好、是坏、是善、是恶,都会当成我,因此就常常造成人的非理性行为,坚持错的即是对的。如同色盲之人,坚持红的就是绿的一样。人的生活行为常被这些误认的种子所影响,而且还不自知,这个道理如同电脑对一些病毒无法判断一样,只要符合某种情况,电脑会误认这些病毒是正常资料,并呈现出来,然后导致电脑出现故障。

18比如,有一种电脑病毒叫“13号星期五”,只要每次符合13号又是星期五在同一个日期这样的条件,电脑就会调出该病毒,从而导致死机。人的心灵也有相同的机制,只要符合某些条件,其心灵也会叫出那些影响人的种子来,然后让这个人陷入非理性的状态,无法分析与判别。假设一个人跌倒受伤后,出现昏迷状态,此时,他的前六识就都处于完全关闭状态了,如眼、耳、鼻、舌、身、意识都停止运作,尤其第六识,即意识已无法分析及判别运算的功能,而第七识(末那识),第八识(赖耶识),此时仍在作用。因此它会把此人昏迷时所发生的一切,都输入第八识(阿赖耶识)储存成为种子。但第八识(阿赖耶识)本身无法判别分析运算。因此当时所发生的好坏、对错全盘接收。而第七识(末那识)又把这些种子全部当成是我。相信并执著那些都是我。因此,在一个人处于无意识状态时,你跟他所说的一切无论多荒谬,这个人都会相信。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催眠术能够让人达到一些不可思议的状态了,因为催眠术正是让人关掉前六识的功能,让人处于无意识的状态。这时催眠师如果说等你醒来,只要看到鞋子,它就是你最心爱的小狗,你会把它抱起来。等到这个人真的清醒了,他只要看到鞋子,就会把它当成心爱的小狗抱起来玩。这正是催眠师运用人的心智结构所造成的效果。人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因为它也像一个程序一样存储在人的心灵中。当我们看到一个人时,如果他给你的第一印象是很好的,那么,即使将来他不小心得罪了你,但你还是会对他有好感,或宽恕他;但是,如果他给你的第一印象不是太好,即使他以后做了一些对你好的事情,在你的心灵中,你还是会留存对他不好的感受。第八识(阿赖耶识)的内容即是“种子”,没有种子,就没有第八识(阿赖耶识)。两者是互相依存而无法独立存在的。所以,没有离开种子而独立存在的第八识(阿赖耶识)。第八识(阿赖耶识)虽然储存了一切种子,但它并非是容器,有种子才有第八识(阿赖耶识)。种子的集聚,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的集聚,它代表了一群种子的名称,在这里我们称为心智结构。关于心智,我们下面可以举一个比较形象的事例:美国某大学的科研人员进行过一项有趣的心理学实验,名曰“伤痕实验”:每位志愿者都被安排在没有镜子的小房间里,由好莱坞的专业化妆师在其左脸做出一道血肉模糊、触目惊心的伤痕。志愿者被允许用一面小镜子照照化妆的效果后,镜子就被拿走了。关键的是最后一步,化妆师表示需要在伤痕表面再涂一层粉末,以防止它被不小心擦掉。实际上,化妆师用纸巾偷偷抹掉了化妆的痕迹。对此毫不知情的志愿者被派往各医院的候诊室,他们的任务就是观察人们对其面部伤痕的反应。规定的时间到了,返回的志愿者竟无一例外地叙述了相同的感受——人们对他们比以往粗鲁无理、不友好,而且总是盯着他们的脸看!

19比如,你为了一件事情与别人发生了争端,自己回家后很是生气,在这个过程中,不是对方让你愤怒的人怎么了,而是通过这件事情,有机缘看到自己在这方面的情绪,如果有觉悟就会意识到,这是我内在部分的问题,与对方没有关系,从这个过程中,就能觉察到自己在情绪控制方面,尚还有颇多需要修炼和完善的地方。世界的一切都只是思想的呈现。每天都可以看到世间万物在不停的变化发展,每天都可以看到人类社会不停的发生事情,打开任何一种接收终端,都有永远也无法计算的信息在流动,而这背后的一切是什么呢?其实只有看到我们思想的流动才能感悟真谛。在人的心智结构中过去曾有过不愉快而存留的信息,当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可以转化为今天或以后的疾病,比如很多肿瘤、精神心理方面的疾患都与此有密切的关联。由此说明,今天,或昔日的心情也会对未来产生好或是不良的影响。所以,我们每天都要尽量保有一个安宁、敞亮、通透的心。我们要深刻地意识到,有美好的当下,才等于有美好的未来,这包括健康、精神与物质方面的。12.情绪影响着人的生活与命运在人的生命中每一次经历如果形成或产生了情绪,都会以感觉的形式存储在阿赖耶识也就是人的心灵中。当生命中再次出现类似的境遇时,人的思想就会从心灵中将以往相关的情绪和感觉调出来,就好比打开了计算机的程序,人的行为就会不受自我意识的控制,按照以往所编制好的心灵程序进行运转并产生相应的结果。在这几年不论是在“心智能量”的课程中还是个案的处理中,我都是从当下的情绪入手,找到造成烦恼的心灵种子也就是在更早以前的类似的情绪感受,当这个情绪一旦得到有效的释放、清除和化解,人也就不再会执著于自己当时的思想,一旦认知改变也就是思想改变,行为也就随之改变,人的生活与命运也就得以提升。在这几年的课程中,所有人都能够从个案中清楚的了解和看到情绪对人在财富、健康、婚姻、人际关系,特别是在教育孩子人格成长方面造成的影响和伤害。情绪虽然看似真实,却不是一个人本身存在的一部分,它们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某个人或某种外力强加在我们身上的,而是当某些特定的因与缘聚合在一起的时候,情绪就会生起。事实上,情绪即是痛苦,无论如何,直接或间接的情绪都生起于自私,也就是说都会与执著于自我有关。情绪会导致人的身体和心理的反映,会破坏人的脏腑,脏腑的损伤又决定和影响着思想的形成,从而导致了人的行为和结果,产生了不同的生活与命运。在人的记忆中,大多存储的人、事、物都是与情绪有关系。当生命中有了喜、怒、悲、哀、

20惊、恐、思等情绪时,通过眼、耳、鼻、舌、身所接触到的外在信息,在阿赖耶识(也就是心灵)中就会编制一个与这些情绪有关的心灵程序,并将相同感觉的经历,像同类电脑文件被归类存储于一个文件包一样,存储于一种类型的程序中,形成心智结构。在心灵中存储的情绪越多,人再次有了相同或相似情绪时反应也就会越大。很多人有的暴力行为和倾向以及一些人的自杀行为,都是与早年的经历在心灵中所存储的情绪有着直接的关系,只要条件聚合就会产生反应并创造不良的结果,对社会的和谐与安定、对家庭和睦幸福、对周围朋友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每一个人的背后都有着无数与之相关的个体链接,看似只是一个人或一环出现问题,其实直接和间接造成的影响往往比当事人更大。在要求另一个人做某件事时,若对方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通常第一次自己都会和颜悦色的提醒或指出。当对方多次被提醒后依然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时,自己难免会生气甚至勃然大怒。也许人们常看到的是某件小事导致了某些人大发雷霆,其实导致发怒生气的不是当下的这件事,而是以前有过的很多类似的感觉存储在心灵中,形成了一种生命的程序。每经历一次类似或相同的情境或事件,程序都会被再编一遍,情绪的作用力就会更大一些,产生的结果和伤害也会更加严重。一些人抱怨、发怒、生气、绝望、自杀以及其他对他人的无端伤害,都是内心存储着与这件事情有关的情绪作用的结果。许多人在婚姻、事业、人际关系、财富、健康等方面苦苦追求,百般努力却终究无果,甚至落得烦恼伤痛。殊不知问题的根源在于自己生活在一个生命由自己过去经历所创化的程序中,一个由自己人生经历所产生的情绪会随时随地的被编制到生命程序中并进行储存和自动运行。除了人、事、物、时间、地点有所不同,同样感觉的事件总在不断发生,相同的结果总在重复,相同或类似的烦恼与痛苦总是如影相随,也就是结果和感觉处于人们常说的轮回。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也发现和证实了:人的行为每时每刻都受制于潜意识也就是心灵的影响,而心灵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人在生命过往中所存储的情绪。人的情绪活动,是以气血作为物质基础的,而身体则是气与血状态的表现体。当人感到害羞时脸会变红,害怕时脸则会变白。情绪活动所导致的这种变化,东方文化称之为气,西方称之为能量,其实本质相同,只是表达所用的词汇不同罢了。日本著名医学教授春山茂雄先生在《脑内革命》中有这样的叙述:“如果经常怒气攻心,心情感觉异常紧张,容易引起甲肾上腺素的毒性,会引起疾病,加速老化,导致早逝。相反,无论什么时候总是心情舒畅,面带微笑,把事情往好的方面思考,脑内就分泌出具有活跃细胞、增强体质功能的荷尔蒙。这些荷尔蒙保持身体精力旺盛,抑制癌细胞,使人无灾无病,健康长寿。”关于情绪与人的身心健康,中医理论讲得最为透彻,其中就有著名的七情致病学说。人有七情,属于精神活动范畴,包括喜、怒、思、忧、悲、恐、惊等情志情绪的变化。通常情绪的波动不会危害人的健康。但强烈的情绪波动,或长期消极情绪能引起过度的或长期的精神紧张,使人的健康受到影响,并可引发一些疾病。中医认为,七情与人的五脏密切联系,与五脏的生理、病理变化相关联,喜与心、怒与肝、思与脾、忧悲与肺、恐惊与肾一一相对应。

21七情波动能影响人的阴阳气血平衡和运行。正常情况下,人体的阴阳处于平衡状态,保证机体的各项生理功能的正常。剧烈的情志变化,可以使阴阳平衡失调,影响人的气血正常运行,导致气血功能紊乱。正如《黄帝内经·素问》指出的:“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中医认为七情分属于五脏,为五脏所主。正常情况喜为心志,怒为肝志,思为脾志,悲(忧)为肺志,恐(惊)为肾志。情志太过之时,则损伤五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忧伤肺,恐惊伤肾。人的思想无不受到情绪的控制和左右。二千五百多年前的释迦牟尼佛在探究人的生、老、病、死时,在止息自己和他人的痛苦时找到了终结答案——情绪是人生最大的苦,是人生痛苦的根源。佛陀证悟到:导致人类痛苦的根源来自于人不能了解和掌握生命现象的规律,所以产生了贪、嗔、痴思想,以致产生执著于自我的情绪。情绪即是痛苦,情绪虽然看似真实,却不是人本身存在的一部分。13.情绪像种子一样深埋在心灵中在我们生命的经历中所产生的情绪,都会像种子一样深埋在心灵中,它既不会消失也不会减弱,都是真实又忠实地存在着。像计算机病毒一样,时机成熟,因缘聚合,这些情绪就会产生效力发挥作用。所不同的是:时间越长,为这个情绪所付出的成本就会越大。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引起两周后在美国德克萨斯的一场龙卷风。其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它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应,在一定条件下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这就是赫赫有名的蝴蝶效应。此效应说明: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人的情绪也是这样,小情绪压抑的久了,其所散发的威力可能令你的整个人生都会扛不住。

22情绪虽然是能够感受和体会到的,但却是无法看到、触到、嗅到、听到和尝到的。它没有大小、长短、轻重、颜色、形状、味道,在不同人身上的发生程度和持续时间也都是无法以物理的方式或原理进行精准的量化、观测和比较的。但通过人的身体变化,我们可以知道:同一种情绪,每个人的反应程度是有所不同的。比如:人不如意时往往会说“气死我了”,而事实是,有的人只是说说而已,说完了就好了,通过说这句话就已经释放了不如意所造成的不良情绪;可有的人会因此生出更多不良情绪,甚至生病乃至死亡;还有人说了之后身体没有明显变化看似气消了,可是多年以后,每每忆起,往事仍历历在目,内心仍难以自已。可见情绪的生和灭都是无法精准量化的。人的情绪如不经化解、清除和释放就会常常久久的存储在人的心灵中,一旦有着类似的事情,就会像启动程序一样进行运作,而且还在不断的重复和轮回。面对情绪和不悦的经历,人们会常讲“时间是医治心灵创伤的良药”。在这里我要告诉每一个人的是,时间不是医治心灵创伤的良药而是“毒药”,因为时间越长对人的伤害和造成的影响就会越大。以王女士为例,在小时候6岁的经历,到现在已经发生了近三十年,不但这种情绪没有得到释放和忘却,而且还会在每一次的吵架和听到雷声都会产生害怕和恐惧的情绪,也是由于这种情绪使然。在往昔的生命中所存储的情绪,只要没有得到有效释放、清除和化解,都会继续影响着人的生活与命运。人接受和体验到的情绪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佛学中“无量光,无量寿”的说法也是这个意思。爱因斯坦也说过:“时间、空间是个假象,只是现在的科技手段还不能够做出直观的证明。”我们既可以想到几分钟前产生情绪的一件事,也可以想到小时候产生情绪的某件事,还可以胡思乱想,编造许多让自己产生生气、兴奋、郁闷、害怕等情绪的事。既可以创造现实和当下的情绪,也可以追溯到久远前的情绪。生命过程中,由于存储着由无数经历形成的情绪,人常常会根据自己的意愿来编制各种情景的故事和情节,许多电影、电视、小说、广告、设计都会让人体验到不同的情绪,从而产生联想和行为,改变人的行为模式。一切的存在都有着它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只不过我们人常常执著于事物的表象,而忽略去了解、认识事物存在的另一面。世界上任何事物的成因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元素相续而成的。当我们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和事物时,就要遵循这个原则和价值观,不应武断的用自己的认为来解决和分析判断,这样是不够完全客观的,特别是在处理人的情感和心理问题上更是如此。在每个人的心智中都存储着生命中所有的经历、情绪和结果,它就像计算机程序一样,条件满足时就会自动运行。在科技进步的同时,人的心智也应得到相应的提升,并且勇于面对进行科学有效的心智疗伤,这样就会使人的生命不再滞留在过往的经历中。我们不应也不能够片面地指责人在感情上的作为。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所形成的心智结构也不同,对事物认识的思想和价值观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物质的世界中有着空间的距离,而在人的心灵层次,却没有任何的屏障。在这几年的个案处理中,我让更多人从个案的经历和情绪处理中真正懂得了爱因斯坦对世人所说:“时间空间是个假像。”人的情绪一旦得以释放、清除和化解,事件原有的情绪产生的影响和作用会得到削弱或清除。当人的思想不再禁锢在那个令人产生情绪的状况时,所导致的行为也将会得到相应的改变。行为的改变就会使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提升。

23对电脑而言,病毒只要存在,电脑主机就有不能正常运行的隐患。如果病毒得不到有效清除,那么条件满足一次,病毒就会发生一次效力,对电脑就形成一次破坏和影响。比如“13号星期五”病毒,时间既是13号又是星期五时,这种病毒就会自动运行,并对电脑产生一定的破坏作用。如不清除这个病毒,它将永远存在系统中,永远在13号又是星期五时攻击电脑。在这里还要再重申,人们常说时间是医治心灵创伤的良药,在这里告诉大家,时间越长危害越大,时间不是良药而是毒药。试想,“13号星期五”病毒能随着时间的延长而自行消亡吗?毫无疑问答案是否定的。人的情绪也如此,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最终导致的结果和产生的影响却可能是巨大深远的。一些过激行为包括自杀事件,都是在心灵中埋藏了失落、悔恨、孤独、恐惧等情绪(如对生命失去信心、无人倾听或对某些事物感到恐惧),这些不良情绪累积到心灵无法承受的地步,就会导致自我意识所不能控制的行为,产生带来终身遗憾的结果。如果能够早一些发现和释放那些潜藏在心灵中的情绪,就可以避免类似上述事件的发生。14.情绪是思想的能量情绪是思想的能量,思想是性格的写照,性格是命运的诠释。生活和命运的行进途中,人的情绪就像障碍一样,因为有了情绪的障碍,人即使费尽心机,也很难事事如意,时时如愿。。人即使拥有正确的思想,也容易因情绪所致,做出许多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比如开车前饮酒,谁都知道人的反应速度会随酒精摄入量的增多而有所降低,都知道不应在驾车前饮酒,但因“怕在酒桌上丢面子”的情绪使然,就会不顾及其它,做出“与他人推杯换盏”这样违背意识的事。有人拥有了一定的地位和权力之后,虽然思想上清楚贪污受贿会造成怎样的后果,但是由于对金钱的,某种过去积存在内心的情绪的影响,仍然会产生贪污受贿的行为。西方精神医学将情绪分为两大类,即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积极情绪又称为正性情绪,是能使人感到欢欣喜悦的情绪,例如兴奋、愉快、欢乐等;消极情绪又称为负性情绪,会使人产生不愉快的感觉,如紧张、恐惧、愤怒、焦虑、抑郁、惊慌等。所有情绪从负性程度最大到正性程度最大依次为:无力感、绝望、悲伤、恐惧、无价值感、罪恶感、不安全感、嫉妒感、怨恨感、报复感、愤怒感、灰心感、责怪、忧虑、怀疑、失望、烦闷、苦恼、沮丧、悲观、自足、盼望、乐观、自信、积极、热切、热心、感恩、自由、充实、快乐。而在东方的生命探索中则认为任何情绪都会对人产生伤害和影响。情绪会使思想失去清明,进而会导致生活与命运结果的不同。生活和命运的行进途中,人的情绪就像障碍一样,因为有了情绪的障碍,人即使费尽心机,也很难事事如意,时时如愿。当想要某样东西或想要某件事有某种结果时,“想要”属于意识层面,而人的思想是受心灵的控制和影响。许多人的百般努力就好像拥有了动力十足的四驱车,动力强劲马力十足却往往因为忽略了前行的障碍未被清除掉,而导致原地踏步或车辆报废。

24有些人精明强干,把企业做的很成功,却英年早逝,空留一片慨叹;有些人寒窗数载,终于考上大学或成为了硕士、博士,却在校园中草草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疾病、精神障碍等原因引发的不惜伤害自己和他人的个案时有发生,且有上升的趋势。这都是人的能量也就是东方人常常讲到的气,或者更准确的说是生命活力,被情绪消耗而尽的表现。在这几年个案的处理中我清楚的看到这点,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有着一定的情绪时,就会对这个人心生埋怨、愤怒、憎恨等行为反应。当这个人的情绪被释放掉也就是不再有不平的情绪时,对这个人的想法和关系也就有了改变。以往人们遇到问题和矛盾常给自己和他人的观念就是,要站在对方立场上想想,或者是想开一些,或者是找人倾诉,还有的以喝酒、购物、大吃等方式来排解所遇到的不悦经历。这些方式和方法都是有效和积极的,但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这都是人的意识层面,而情绪是存储在人的潜意识中。也就好比,看到一颗桃树你不想要它,就将它从地面的地方锯断,看似是没有了,可是一旦环境适合还会再次生长出来。所以最为彻底的方法就是连根铲除永不会滋生。情绪是思想的能量,当人的心情平静时就会有着平静和淡定的思想和处事态度、行为准则。遇不顺的事情也能坦然面对,并从多个角度来考虑问题,就会拥有直透事物本质的能力。当有着起伏的情绪时,思想就会混乱遇事就容易愤怒,出现不理智的行为状况,以及产生想不开而自杀的结果,对社会、亲人和朋友都是一种伤害。能量只存在守恒不存在善恶或好坏,能量产生的结果只是人们不同的定义而有了分别。但过大情绪所产生的能量都是对人生命活力的一种耗损。15.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产生失落和恐惧的情绪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快乐是我们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当人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情绪没有被释放,而是被压抑到了心灵中,“编入下一个程序”,从而对今后的人格和生活模式起到负面作用,导致生活和命运的各种结果。

25从前,有一座圆音寺,每天都有许多人上香拜佛,香火很旺。有只蜘蛛在圆音寺庙前的横梁上结了张网。由于每天都受到香火和虔诚的祭拜的熏陶,蜘蛛便有了佛性。忽然有一天,佛祖光临了圆音寺,离开的时候,不经意间抬头,看见了横梁上的蜘蛛。佛祖停下来,问这只蜘蛛:“你我相见总算是有缘,我来问你个问题,看你修炼了这一千多年来,有什么真知灼见。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蜘蛛思考着,刮起了大风,风将一滴甘露吹到了蜘蛛网上。蜘蛛望着甘露,见它晶莹透亮,很漂亮,顿生喜爱之意。突然,又刮起了一阵大风,将甘露吹走了。蜘蛛一下子觉得失去了什么,感到很寂寞和难过。于是蜘蛛对佛祖说:“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祖点了点头,离开了。第一种对人的生活和命运影响比较大的情绪,来自因为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产生失落和恐惧的情绪。弗洛伊德说:“人生一大悲剧就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童年阴影,童年没有被满足的需求或者受过的创伤被压抑的情绪大多没有得到有效的释放,被压抑到了心灵中,这正是以后性格缺陷或者不健康的根源。相反,一个在妈妈怀里受宠的孩子终生都会保持一种征服欲,那种成功的自信往往带来真正的成功。”在生命的不同阶段,每个人都对家庭、社会、单位、朋友、父母有着不同的需要。小时候,需要得到安全、照顾以及食物,在这个阶段由于没有独立面对生活的足够能力,所以人更多的是依赖。个人的人格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幼年时期父母、亲人所给予的帮助和支持。在这个时期,人的意识层面比较简单和单纯,心灵却十分的发达与活跃。所以任何对于孩子的不当行为,都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编制一个程序”,对孩子今后的人格和生活模式起到很大作用。。在生活中我们可能都受到过这样或那样的委屈,面对这些不悦的经历时,有的人能够很快释怀,有的人却将不悦深埋在心里,久久不能自拔,形成心理负荷,让其影响着现实的生活。对于幼年和童年的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亲人的关心、爱护和支持,更需要的是理解和尊重。普天下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每个父母都会将百分之百的爱给予孩子,可是很少有家长对“心灵”有所了解,更少有父母懂得“自己的言行将会在孩子的心灵里随时播撒下生命的种子”。有道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孩子是父母的化身,是父母思想的成品,想要拥有什么样的孩子就要先拥有相应的思想,爱孩子就要知道“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并以身作则。16.无意中受到外界伤害而导致愤怒和怨恨的情绪

26面对人生的不悦经历时,人们常会说“看开一点,放下就好”。事实上是很难放下或根本就是放不下的。因为看开和放下都是在人的意识层面,用理性来压制内在的感性,一时有效,但当类似的感觉再度出现时,心灵就会自行将人的情绪再次带回到当时那个情景中,只是大多数的人无法意识到。2009年4月13日晚,南京中北公司五队驾驶员王建强为发泄对单位的不满,从单位停车场开出一辆公交车,沿途疯狂撞人泄愤,造成一死两伤的惨剧。死者孙国富当晚骑电动车从花木公司经过,被王建强连人带车卷入轮下,拖行了5公里……这就是备受关注的“4·13”惨案。2009年12月11日上午,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第五法庭内,法官当众宣读了“4·13”惨案的一审判决结果:驾驶公交车泄愤撞人的中北公司司机王建强,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受害人孙国富的家属对判决表示满意,而王建强的辩护律师称王家人认为判决过重,已经决定上诉。王建强的家属没有出现在宣判现场,之前的庭审也没露脸。事发至案件宣判这8个多月来,王建强一直没有见过家人。他的家人并不是不想见他,可是除了庭审没有其他的见面机会,但他们心理压力太大,不知怎么面对受害人家属和媒体,只好选择逃避。第二种对一个人的生活和命运影响比较大的情绪来自在无意中受到外界伤害而导致愤怒和怨恨的情绪。人们常用“坎坷”形容人的一生,因为磨难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事件因子之一,荆棘是生活道路无法避免的环境元素之一。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坎坷,人生才更趋完善,人类也才会更加珍惜生命的喜悦和幸福。有黑就会有白,也正是有了黑才能够看到白或体验到白的价值。同样,相对于黑,白也有同样的存在意义。“存在的即是合理的”,而存在的本身又都是相对的。人的烦恼在于常常只从自己出发看一切,执著于自己情绪的感观世界。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自己没有预知或任何准备与防范的时候,都遇到过这样那样的突发事件,也都或多或少受到过意外的伤害。大到地震海啸,火灾车祸,小到亲人离世,朋友背叛,任何意外伤害都会在心灵里留下对这些事件的感受,都会在心灵里种下一个“种子”。日后的生活中只要条件成熟,这个种子就会开花结果,产生效力,影响人在思想支配下的行动。即使人的意识也就是思想正确,但由于心灵里的作用,就很难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常常听到人劝:“看开一点,放下就好。”其实,这是不可能或者是很难做到的,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在意识层面的感觉会慢慢淡却。因为看开和放下都是在人的意识层面,是在用理性来压制内在的感性,这种做法只在短暂的一段时间内有效。当经过一定时间,类似的事情出现时,心灵就会自行将人的情绪带回到当时那个时间点。比如,汶川地震后,有很多幸存者看到电视画面中出现废墟或者死伤残者,就会落泪、哭泣,正是触到了心灵中已有情绪的缘故。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对亲人往生的痛苦经历,必须再次面对过往,回到当时的时间点,同时面对亲人说出自己久久想说的话,得到亲人的理解、宽恕和原谅,并且得到爱的能量支持,才能够真正的穿越这个痛点,存储在心里的程序才会被真正的修正,人的命运才会由此而正向发展。

27人的一生都有着很多的不确定性,大到地震、海啸、飞机失事、遭到绑架劫持,小到突然受到的惊吓、亲人离世、亲人吵架等状况,都会使人产生情绪并在心智结构中留下痕迹,并影响和作用于日后的生活。在这些年许多帮助清除、化解和释放影响生活与命运的心灵种子的个案中,观测到对女性在幼年和青少年时期所造成的性伤害是非常严重的心灵种子,对女性的日后生活特别是婚姻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在这本书中不做论述,在下一本《心智的能量》的书中会做阐述。17.做了不该做的事情而形成负疚和害怕的情绪在人的心灵里,所做过的任何产生情绪的事件都会留下印记并播下种子,当相同或类似的情景出现,心灵就会再次体现害怕、恐惧、担心的情绪。同时自己也不敢去面对相关的人、事、物,甚至还会产生攻击行为,以此来掩盖自己内在心灵的匮乏和虚弱。上述这些情绪在消耗人的生命能量的同时,也会给人带来相应的疾病。。第三种对人的思想造成困惑的情绪,来自因做了不该做的事情而形成负疚和害怕的情绪。人们常说“平生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在人的意识也就是思想层面,可以不去想很多的事情,但在人的心灵里,所做过的任何产生情绪的事件都会留下印记并播下种子。当相同或类似的情景出现,心灵就会再次体现害怕、恐惧、担心的情绪。同时自己也不敢去面对相关的人和事物,甚至还会产生攻击行为,以此来掩盖自己内在能量的不足。上述这些情绪在消耗人的生命能量的同时,也会给人带来相应的疾病。一个朋友告诉我,他公司这一年来的员工流动比较大,请了几个培训公司做团队内训也没有什么效果,人员还是在流失。我问他:这一年你是不是管理自己的公司比较少?他回答说:是的,公司这几年发展比较快,因此自己常常去国外出差,很少管理公司的具体事务。于是我跟他分享了这样一个道理:如果一个人做了不该做的事情,由于心灵的使然,就会出现几种情况:一是掩盖——用各种办法不让别人知道;二是逃离——离开自己不愿意面对的地方或者是知道内情的人;三是攻击——当别人有所发现或有所怀疑时,自己的内心就会有不安和挣扎,为了自己的安全就会采用攻击的方式来压倒对方;四是自杀——事情败露又不能面对,无法与内心的恐惧较量,最后只好以死的方式来获得心灵的解脱。当一个人做了不该做的事情时,就会有以上的表现。这些行为都是掩盖和不愿面对的结果,人做了不该做的事情,意识与心灵不一致,就会产生愧疚和负罪感。为平衡这些情绪,就会采用以上的某种方式,以此来得到内心的平静。

28当我给他讲述了这些道理后,他感慨良久。当即他安排了时间,让我给他的全体员工讲述了情绪对人的作用和影响。晚上,我与他的全体员工做了一个活动:让全体员工将自己这些年做过的不该做的事情一一写下来,然后由我来烧掉。目的就是让他们明白:不论以前做过什么,都让它过去好了。在那些忏悔信中,我看到有的人多报销了费用,有的人收了客户的好处,有的人拿了公司的东西,有的人在利用工作之便做自己的事情等等,但重要的是不论出于什么原因,他们都把他写了出来。当人能够勇于忏悔并有勇气来面对自己过去做了不该做的事情时,就会提升内在的心智力量。活动之后,大家都很感慨,感到有缘在同一团体是一件非常值得庆幸的事情;感恩公司给他们有缘在这个团队的机会,并且表示今后会共同努力,力争完成公司的任务,实现公司的使命。那一刻真的很感人,我看到很多的生命打开心门,向前迈出了一大步。重要的不是使这些人留在公司,而是让他们的心灵得到了救赎和释放,生命就会有着新的可能。如果没有这次机会,这些人即使离开了这家公司,在心灵深处,这些不该做的事情所种下的种子,还是会发芽长大的,还是会对今后的生活有所障碍的。而那一刻,当所有人都如释重负,懂得了面对、忏悔、宽恕和原谅时,人的心灵也放下了久久的负罪和内疚感,人的思想也就不会纠结在总想逃离现实的状态中,思想的变化必定创造行为的改变。18.因该做而没做的事所引发的悔恨和内疚的情绪遗憾是一种会呼吸的痛。“该做而未做”的心智负荷,久而久之会让一个人产生不愿意承担责任和面对现实的情绪和反应,它会伴随着时间像种子一样慢慢的破土而出,形成作用力,而且随着这种情绪和反应的增长,由其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有一次孔子外出,在路上听到很悲哀的哭声。孔子说:“快赶车,前边有贤者。”到了哭声之处,原来是皋鱼披着麻布短袄,抱着镰刀,在道旁哭。孔子下车对他说:“你又没有丧事,为什么哭得这么悲伤呢?”皋鱼说:“我失去了三件事情。年少时出外学习,周游诸侯,回来后双亲已死了,这是第一失。因为我志向高远,所以对奢华的君主无法委婉劝谏,这是第二失。我跟朋友虽交往深厚,但却逐渐断了来往,这是第三失。树欲静而风不止,当你想赡养双亲,可能他们已等不及便过世了。逝去就永远追不回来的是时光;过世后就再也见不到面的是双亲。请让我从此告别人世吧。”于是站立不动,枯槁而死。孔子教育弟子们应引以为戒,于是,弟子们辞别回家赡养双亲的有13个人。

29第四种对人影响深远的情绪来自因该做而未做的事情引发悔恨和内疚的情绪,最为典型的就是孝敬父母这件事。通过这些年所做的个案清楚的看到,很多人都有着对往生亲人的思念,特别是亲人在往生前对自己的照顾和爱戴,在亲人诀别时自己因工作忙或没能最后尽孝尽终,或者是没有看到最后一眼,或者没有完成亲人的嘱托,或者有着想对亲人想说和表达的心愿,这些该做的事情一旦没有完成或做到,当亲人离别就会产生一种悔恨和无助感,同时也将消耗掉大量的生命能量。通过实践我创造了一种可以有效面对和化解对往生亲人的悔恨情绪的方法。将个案带到当时亲人离世时的最后场景时,每一个个案都是心痛万分悔恨无比,在我的引导下,当再次面对“亲人”表达多年来的心愿,说出久久压抑在心中对往生亲人的那些感人肺腑的心声时,紧锁着一个心灵的枷锁得以快速打开,看到的是一份由内心而生起的喜悦,不再有悔恨,有的只是对亲人的感恩和祝福。每当在“心智能量”课程中进行到这个环节时,几乎所有在场的人都会被人性中的那份真情所感动而落泪,也都会被个案生命的重现释放而鼓掌庆贺,同时也让更多人有所觉悟,懂得要珍惜与亲人的美好时光,有想到和要做的事情一定要尽快做,不要总以自己的“忙”来推辞,面对亲人往生不要留下太多的遗憾。在此我更要说的是,人固有一死,死亡只是生命的一部份。重要的是在生命的有生中不要错过应该做的两件事情,那就是行善和尽孝。每当在处理个案中看到的生离死别的场景,我都会想,这种有着该做而没做的与亲人离别的痛苦要是能够少一些该多好啊。那就必须让更多人懂得既要珍惜生命,更要尊重生命。19.时常整理内心,释放潜藏在生命中的心智障碍当思想观念与心智障碍处于一种互相拉扯、争斗的状态时,生命能量就无法正向流动,生活与命运就如同进入了漩流,既无力自拔也无从选择,生命的活力也在这种无法自主中被渐渐损耗直至消失殆尽。有一个小男孩,他很容易发脾气,每天都在气愤中度过。他的父亲为了帮助他改变这个坏习惯,就给他一包钉子,让他每次想发脾气的时候就往篱笆上钉一颗钉子。第一天,小男孩在篱笆上钉了很多个钉子。慢慢地,他钉的钉子越来越少了,因为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要比往篱笆上钉钉子容易得多。终于有一天,他一颗钉子也没有往篱笆上钉。他对父亲说了这件事,但是,父亲却建议他再从篱笆上把钉子拔出来,每天拔一颗,说这样他就能完全控制自己的脾气了。

30时间一天天过去,最后,小男孩告诉父亲说他都把篱笆上的钉子拔完了。父亲牵着男孩的手,带他去了篱笆那里,指着篱笆告诉他说:“儿子,你做得很好。但是,你看看篱笆上的小孔。每次你发脾气时,都会像钉子对这个篱笆一样给对方留下伤疤。假如你用刀刺伤了一个人,你可以把刀拔出来。但是,你无论对他说多少遍对不起都是没有用的,因为伤还留在那里。而你发脾气时的言语就像刀一样,是会对别人产生无法弥补的伤痛的。”人的一切结果都来自于思想,但思想则受制于心智障碍产生的影响。人由于欲望的驱策,会有着对事业、家庭、财富、健康等事物一定程度的追求,并会为了实现这些人生目标而不懈努力。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往往容易忽略潜藏在生命中的心智障碍。心智障碍若得不到有效化解,会影响目标的实现。心智障碍来源于各种各样的不良情绪,譬如上述的四种情绪所产生的感觉,一旦存储在人的心灵中,就好像计算机病毒一样,当条件满足时,不良情绪就会自动运行,并发挥作用,而且所产生效力将以效力不断增加的形式重复。现实生活中,再度出现与以往经历相同或类似的感觉时,人的思维系统就会将心智结构中与这件事相关联的不良情绪再次反应出来,使思想受到局限,然后引导身体做出本能反应,从而导致最终结果,形成生活状态与命运的跌宕起伏。更重要的是,当我们接受并认同这些情绪所创化的自我意识,以及所扮演的自我角色、自我人格和自我价值时,就会形成一个自我认同的思想观念。然后,面对生活的态度和一切行为,都会以这种思想为主导。继而,生活与命运就会被限制在最初产生负面情绪的思想困境中,就会执著于自我意识所体验到的片面结果和现象中,就会攀附外在的条件和机缘,最终,无法了解和面对在生命经历中所形成情绪的缘起,也无法掌握事物存在的实相,更无法通过对内在世界的改变达到外在境遇的转变。在人的思想层面,有着对事业、婚姻、财富、健康等的原始欲望和追求。可是,在人的心灵层面,有着在生命的经历中曾出现过失落、恐惧、担忧等负面情绪,由于受到这些负面情绪的影响,人会患得患失,会对周围一切有限资源有强烈控制欲。在这一生命状态中所形成的思想,就会引导身体做出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例如,即使知道很多的道理和方法,也还是要找许多为自己不愿意付出行动而开脱的理由,或者是埋怨外在的人、事、物,最终都导致与自我意识相反的结果。当思想观念与心灵障碍处于一种互相拉扯、争斗的状态时,生命能量就无法正向流动,生活与命运就如同进入了漩流,既无力自拔也无从选择,生命的活力也在这种无法自主中被渐渐损耗直至消失殆尽。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过大扫除的经历。当你一箱又一箱地打包短时期内不会使用的物品时,是不是惊讶于自己在过去短短几年内,竟然累积了那么多的东西?是不是懊悔自己为何事前不花些时间整理,淘汰一些不再需要的东西,否则,今天就不会累得自己连脊背都直不起来?大扫除的懊恼经历,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一定要随时整理所拥有的东西,丢弃不再需要的东西。只有这样,那些对自己来说无用的东西,才不会在日后变成沉重的负担。

31人的情绪也是如此。“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对那些于自己有负面影响和作用的情绪,必须立刻丢弃!心灵扫除的意义,就好像是商人的“盘点库存”,某些货物如果不能在限期内销售出去,最后很可能会因积压过多而拖垮企业。负面情绪一旦积聚起来,就会形成一种可怕的心智障碍,影响到生活和命运同时也创造了人身体上的疾病。所以,每个人都要像打扫卫生一样时常打扫自己的内心,化解潜藏在生命中的心智障碍,让自己的生命拥有更多精彩。20.吸引力法则之缺陷:目标清晰化为什么依然不成功一个人心想事成的达成率,代表着这个人能力的高低——也就是说一个人想要做十件事情,如果这十件事情都可以如期地完成,代表这个人的能力是百分之百;如果只完成了六件事情,则代表这个人的能力是百分之六十;……如果一件也没有完成,那么代表这个人的能力是零。三个工人在砌一面墙。有一个好管闲事的人过来问:“你们在干什么?”第一个人爱理不理地说:“没看见吗?我在砌墙。”第二个人抬头看了一眼好管闲事的人,说:“我们在盖一幢楼房。”第三个人真诚而又自信地说:“我们在建一座美丽的城市。”10年后,第一个人在另一个工地上砌墙;第二个人坐在办公室中画图纸,他成了工程师;第三个人呢,成了一家房地产公司的总裁,是前两个人的老板。很多的书籍通过类似上述的故事告诉人们“人、事、物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的联系或者说是内在关系”,这就像吸引力法则所讲述的——积极的、正面的思想可以吸引到积极正向的事物,而消极的、负面的思想就会吸引到诸如烦恼、痛苦和不幸等等消极负向的事物。

32由吸引力法则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推论:我们生命中所享有的一切都是由自己的思想所创造,也可以说是由自己的思想所吸引而来的。只要改变观念运用积极正面的思想,就可以吸引到我们想要或设定的各种人生目标。从理论上讲,这些都既有道理也是有着正确积极的意义。这些年看到很多类似的书籍和音像制品,在讲述和教会人们使用这个吸引力法则。也有些课程,教人每天进行视觉化、目标化、图像化的训练,用意念观想自己想要获得的事物或实现的理想。可是在生活中却很少看到有人运用这种吸引力法则实现了自己的夙愿或达成企业的目标。即使是名人传记和杰出企业家的访谈中,也很难找到一些通过吸引力法则取得成功的案例。我们的所见所闻多是成功背后鲜为人知的努力和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以及对事业的执著和对社会的责任。当你问到这些有成就的人他们的成功秘诀时,所能给你的回答是相同的:“成功就是百分之一的机会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有为者亦若是,原来大家都是一样的。难道是吸引力法则错了吗?有句俗语叫做“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说的是物与物之间、人与人之间存在互相吸引和作用的关系。人、事、物三者之间的确存在某种相互吸引和作用的关系,吸引力法则也是真实存在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首先我承认也赞同吸引力法则,它引导人们以积极正向的态度和人生观对待生活、工作、学习,使人们懂得正向的思想就会吸引正向的人、事、物,负向的思想自然吸引负向的人、事、物。那么,吸引力法则为什么没有能够让学习它的人得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呢?吸引力法则指出了思想对结果的决定性作用,从这一点上来看它是有道理的。但是让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看看这其中是否有非决定性但是关键性的因素存在。一个人心想事成的达成率,可以代表这个人的能力——也就是说一个人想要完成十件事情,如果这十事情都能如期完成,那么代表这个人的能力是百分之百;如果只完成了六件事情,那么代表这个人的能力是百分这六十……如果一件也没有完成,那么代表这个人的能力是零。有人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试验:把一群猴子分成两组,训练它们去跳高。第一组有具体的训练高度,在那个高度上挂上香蕉,第二组没有具体训练高度,在不同高度挂上香蕉,让猴子随便去跳去摘。半个月后检验两组猴子的训练结果,在同一个高度上挂上香蕉,让它们去摘。结果第一组的猴子摘到香蕉的数量比第二组要多得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就是因为第一组有一个具体的目标。目标不是虚幻笼统的概念,目标必须具体,否则就会像海市蜃楼一样,看似绚丽诱人,其实只不过是一个如雾霭般虚空的幻象。只是吸引力法则遗漏了关键的一点:任何结果都是来源于思想,但在这个过程中思想境界以及生成正确思想的潜意识是否会对思想产生误导?即从“心想”到“事成”的这段距离中是否有障碍存在?假如存在障碍,我们就难以或无法心想事成。并不是我们的目标图像不够明确,也不是目标数字不够具体,而是在潜意识中有着影响达成这个目标的障碍没有被清除掉,我们的心想与事成就被这些心智障碍阻隔开。这如同开车通过高速公路,如果高速公路上面塞车的话,怎么加油也都是徒劳的。21.从“心想”到“事成”之间的障碍

33思想的障碍一方面来自于在过往生活的经历中所产生的情绪的阻碍,这些情绪就像种子一样,会随着时间和环境逐渐的成长并产生效力,同时形成潜意识影响着人思想的正确和清明。当心想着要达成某件事情时,就会有一个生命程序在对抗和制约着这个积极正面的想法,心想得越多达成的反而越少。究竟是什么在潜意识中作梗呢?英国曾经有一位著名的网球名星,叫吉姆·吉尔伯特。这个女孩子在小的时候经历了一次意外,就是她跟着妈妈去看牙医。牙病是会引发心脏病的,小女孩蹦蹦跳跳地去了,以为跟妈妈一会儿回家了,结果她就面临了她生命中非常惊异的一幕:她看见妈妈死在了牙科的手术椅上。这个阴影在吉尔伯特的心中被放大到多大?她牙疼的时候从来不敢去看牙医,直至她成为了明星,有一天她被牙疼折磨得实在受不了了,家人都劝她,把牙医请到家来,不去诊所。结果就在她海滨豪华的寓所,当她看到牙医在旁边整理手术器械的时候,手术还没有开始,她就头一歪死去了。心想事成的“心”表示的不是物质的心脏而是人的思想,生命中的任何事情都是自己思想创造出来的也就是想出来的。我们策划良久而且具体化了各个实施步骤,为什么实现目标却总遥遥无期呢?正如上一小节所分析过的,心想事不成主要的原因是心智障碍作祟,而人从“心想”到“事成”的障碍来自于人在生命过程中受到过的几种伤害:第一种障碍来自于因曾经的某些重大失落而对未来生活产生的负面想法。一个人如果心存恐惧,那么他做任何事情都会害怕:害怕面对他人,害怕承担责任,害怕面对与曾经不悦经历类似的经历……正如上一章我们所谈到的,造成心灵恐惧的因素来自于因曾经的某些重大失落而对未来的人、事、物产生的负面想法。比如,亲人往生的悲痛,事业失败的挫折,婚姻不幸的挫折,年幼时遭人欺侮的羞愤,以及其它让人难以释怀的痛苦经历。若一个人有过重大失落的经历和情绪,生活中再度出现类似的情形时,人的思维系统就会将以前经历中的情绪抽调出来,将当时的恐惧、害怕和失落等情绪再现,人就会紧紧抓住周围的一切,导致周边的人产生一种被拉扯的紧张感,这样一来就使得自己和周围的人都处在不悦的感受中。比如:一个人有过被骗的经历,再遇到类似的人、事、物时,就会格外的小心谨慎,甚至担心害怕,产生紧张的情绪,这样情绪的出现,也会使周围的人产生紧张感。如果这个人当老板的话,做他的员工会很辛苦,因为他会一天到晚盯着员工,如此一来员工则会在紧张的气氛中,感到压力甚至因此造成工作效率降低,同时这种紧张的气氛也会造成员工之间的矛盾。如果这个人身为人妻,她的丈夫会很辛苦,因为她会不信任丈夫,会不断地监视、了解丈夫的行踪,这样下来反而往往适得其反,丈夫会因此出现外遇。如果这个人身为母亲,她的子女会很辛苦,因为她会对孩子管教苛刻,不准做这个,不准做那个,如此一来孩子会感到窒息,甚至会出现过激和逆反行为……第二种障碍来自于过往生活经历中的不当行为。

34当一个人在过往生活经历中有过不当行为或越轨事件,或者是其它一些没有勇气可以面对的经历,自然会害怕别人知道这一切,于是就会产生无法面对的心结。既无法面对自己,也无法面对他人,长年累月地将一切压抑在心中。如此一来呢,就会形成佛学中所讲的业障,也就是说:过去造了一个业,而这个业成为自己往前走的一个障碍,这种障碍的产生会让人在遇到类似事件时,潜意识自动浮现出过往经历中的害怕、畏惧、失落等的心理反应,就会使一个人的生活状态滞留在过往经历所发生的时间点,相应的情绪就会在潜意识层面制约和作用于人的决定和行为,这样的情绪势必会影响到其思想的正确性。所以过往经历中的不当行为会形成心灵的障碍。譬如过去如果有过偷盗他人财物的行为,虽然被偷的人不知道偷者为谁,但是自己知道自己做过亏心事,知道偷盗他人财物是可耻的,在心灵上就会形成愧疚害怕的情绪。这样的情绪和负担用量子物理学来检测的话,就是在心灵中会形成一种次原子结构,也就是一种质子的结构。从量子检测仪可以观测到,这个质子的结构是有质量的、是带电的。也就是说,你过去那些不当的所作所为,它是带电的,是有负荷的。一旦你的心灵带上“负”荷,你的生活当然会不那么顺心如意,身体随之毛病百出,事业也随之滑坡败落。第三个障碍来自于对一切发生以及经历的感恩缺失。时代华纳主席兼联席执行总裁罗斯的父亲曾给他这样一个忠告:世界上有三种人,第一种人走进办公室,就把两只脚跷在办公桌上,然后做上12小时的美梦;第二种人早上五点就到办公室了,工作16个小时,但从不停下来想一想;第三种人,进入办公室后,也是把两只脚跷在办公桌上,但是不同的是,他花1个小时做美梦,然后用12个小时去实现这些梦想。可见,做一件事之前对相关一切有个完整正确的思考和认识是多么地重要。有的人常会想到一个个伟大绝伦、完美无比的计划,却缺乏使计划变为现实的行动,这也必然会心想事不成。这种人就是我们常讲的:晚上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白天却是一条渺小可怜的虫。只思想不行动,刚要做的时候就出现了各种不利于他行动的事物,时机不对啦,资金不够啦,伙伴不合适啦……各种各样的借口让自己裹足难行。“善战之人,绝不求战。战,必立于不败之地”。大多数人以机会论成败,认为自己已经万事俱备,只欠机会了。如果只是这样,则外界条件几乎永远不能完全俱备。问题的实质是,“赢”的关键并不在于机会,而在于感恩外界为我们准备的那些可被利用的事物。如果我们对自己做一件事的真正目的和方法不明确,更多时候就会因噎废食——因为害怕将事情做坏而什么都不做,因为不懂感恩外界的机会,而失去机会。任何人的行动都会遇到障碍,关键是自己是否能够怀着感恩的心对待这一切。有些人心怀感恩,于是就能够越过理由的障碍,动作麻利地迈出实践的步伐;有些人无法感知恩德,坐在那里怨天尤人,苦等机会的降临,最终只能是原地踏步、虚度岁月,老大徒悲伤。

35如果我们能够真正化解或清除这三种障碍,那么从“心想”到“事成”,则可以完全由自己把握。一件事情可以一个月才完成,也可以一天就完成,这个时间是完全可以由自己掌控的。前提就是,必须了解到底是什么阻碍了自己,并能够有效化解或清除这些障碍。22.心无恐惧便远离颠倒梦想据说,当一个人做了一个决定说“这件事我一定会成功”时,在他的身上就会聚集数量可观的原子核,然后这些原子核会朝他既定的目标形成动力和能量,将此人朝这目标推进。这是用量子检测仪观测到的结果。当这个人的脑海出现“现在这样不景气,大家都做不成功,我凭什么会成功”的负面想法的时候,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刚刚聚集的那些原子核,全部溃散掉了。黄山脚下有一位画师,每天清晨在天还没有亮的时候,就带着弟子们顺着小路,踏着薄雾,爬上黄山画日出,再在天亮以后从大路回来。弟子们总是说太阳是动的,画不好。这时候画师就会语重心长的说:“绘画是要靠心态来掌握的,你心态不端正,什么都画不好;你要是有着一个很好的心态,即便是画飞奔的猎豹,也会得心应手。”有一天,画师一个人带着画夹上了黄山。天依旧灰蒙蒙的,一切看上去都隐隐约约,时隐时现。哗哗,哗哗……画师听到不远处有水声,便知道前面有一条他们天天都能遇见的小溪,窄到他们轻轻一跃便能跨过。画师便和往常一样跨了过去。到了黄山山头,太阳刚好射出了一抹淡淡的光辉。画师放下画夹,自己端坐在一个鹅卵石上,开始画起来。由于心情大好,龙飞凤舞的刷刷几笔,好一幅黄山日出图便作出了。围观的人群发出啧啧的赞叹声。过了一会儿,天已经大亮了,画师收好了画夹,准备下山。他正欲从大道上下山,转而一想,为什么不就从原路回去呢?每次早上来雾气太浓看不清,这回下山回去便可以看看了。于是画师便转身从小路上返回,一路上似曾相识却又未被细看过。转眼间又到了那条小溪旁边,画师高兴极了,这回他要好好看看这水了。画师将头探到跟前细看,这一看可把画师吓坏了,这里哪是什么河流小溪啊,明明是黄山上的一线天!那水便是几百米以下的河流!画师惊得后退一步,不小心将一颗石头撞了下去,过了约摸两分钟才听到石头落水的声音。画师又后退一步,再后退一步。回想起以往天天从这么高的地方跨过便后背发凉,这太危险了。画师连再看一下的勇气也没有了,他小心翼翼的转过身,从大道回去了。从此画师再也没有带他的学生从这条小路走过,他的画功也越来越不如从前了。瞬间心态形成了画师永远的心障。

36有些人做事之前会有很多负面的想法,会想说如果失败了怎么办?比如,有人想这个事情我一定会成功,可是心中马上会蹿出一个念头说:现在金融海啸,大家都做不好,我凭什么做得好?这就是梦想成功却因心存恐惧而底气不足的典型表现。科学证明负面的想法会让我们心想事不成。日本物理学家,用量子检测仪来检测一个人的身体状态的时候,观测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当某个人做了一个决定说“这件事我一定会成功”时,在他的身上立刻就聚集了数量可观的原子核,然后这些原子核会朝他既定的目标形成动力和能量,将他朝这个目标推进。当这个人的脑海出现“现在这样不景气,大家都做不成功,我凭什么会成功”的负面想法的时候,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刚刚聚集的那些原子核,全部溃散掉了。仪器可以测出正面想法所聚集的能量,也可以测出一个负面的想法所溃散的能量,一切都只在一念之间而已。负面想法也会让人心想什么就事成什么,只是事情会朝那个负面的想法去呈现。所以我们要了解:负面想法会让人心想事不成。既然规划一个事业,为什么要规划好失败的准备?这代表已经有失败的想法存在。当一个人计划成功达成某件事时,就要有破釜沉舟的心态,这样心灵深处就会意识到:只准成功,没有退路,不能失败。当怀有这种胸襟与观念的时候,事业成功的几率才会增加,否则已经为失败做好准备,那就准备促成或接受失败,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负面的想法是心想事成的一个阻碍点,这个道理就好像一脚踩着油门,一脚却踩着刹车,那这辆车当然原地不动,所以心想事成自然也就成为了镜花水月。23.清除业障:卸下过去的沉重包袱“业障把我们这些能力阻碍住,业障要是消除,我们能力就恢复。消除一分就恢复一分,消除两分就恢复两分。真的消除了,在佛法里叫修成证果了。”这对于我们俗人来说,即是实现了心想事成。有一天,一位佛学造诣很深的人来请教南隐禅师,什么是禅。南隐禅师以茶相待。他将水注入来宾的杯中。杯子满了,南隐禅师好像没有发觉,他继续往杯子里注水。望着茶水溢出杯来,满桌都是,这个人忙着用纸巾拭水,并对南隐禅师说:“杯子满了,茶水已经漫出来了,禅师不要再倒了。”南隐禅师停下来。“你就像这杯子,”他微笑着说:“你的头脑里装满了你对禅的看法和想法,却来问我什么是禅。如果你想让我说如何是禅,你得先把自己的杯子空出来啊。”

37佛教认为业就是造作。佛经中说有三种业如影随形,身业、语业、意业。身业即是我们身体形骸之种种动作运行,身业无时不在造作,即使我们肢体不动,在睡眠中同样如此,因为我们的血液、呼吸、脉搏,神经等都没有止息;我们的每一个身体器官,也没有停止运作,我们的每一个细胞,仍无休止的代谢循环。口业指我们的言语,也就是说,不只做了不该做的事会形成业障,说了不该说的话也会成为业障。意业则是指我们的思维、念头,我们的思维,起心动念处,意之所及,无不是业,若起了不正当的念头,日久也必成业障。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是为善业。杀盗淫妄,是为恶业。非善非恶,是为无记业。种种业均刹那不停的在造,无一刻止息。善业可使人善果不断,最终成就事业,成就美好人生,而恶业终会结成恶果,如不及时消除,就会形成恶性循环,使我们的人生堕入深渊。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发现,有些人经常感到抑郁、不安或烦躁,不是因为此刻正经受着什么事情的折磨,也不是有什么样的病痛,而是在反思过去的某件让他们感到心情不舒畅的事情,或者是在紧张将会发生的事情而引起的情绪不稳定,或许其中的某些事情都已经过去好几年了,或者是某些根本就不会发生的事情,他们却一直为这些事情而耿耿于怀。人皆有灵性,这种灵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无论生死轮回,皆追随不变。只是我们生的这个境界里,已随身带来太多的恐惧和做过太多不该做的事情,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业障。它们在人的潜意识中如露亦如电,如梦幻泡影,又如尘埃空气形影不离,如计算机程序般,无时无刻不在作用于人的生活和命运。很多时候,我们就这样将自己编入这些程序中却不自知,在懵懂无知中被错误的程序指引着,用各种现实的“潜规则”对待自己和生活,内心的需要被忽略到最小,劳苦奔波中,生命的能量被一点点蚕食,直至全部失去。人的心念总是随波逐流于对生存状态和质量的关注与担忧中,处处受打扰,时时被冲击,当不能顺应心性而总要服从竞争法则时,人的烦恼就往复不断地产生了,人也随之开始在无知中挣扎,在烦恼中痛苦。业障不除,就会阻碍人的思想、智慧、功德、福报。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做事情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在某些时候和某些场合出现一点问题或一些挫折,过去“犯了不该犯下的错误”、“做了不该做的事情”、“说了不该说的话”、“得罪了不该得罪的人”、“动了不该动的念头,至今想到都可耻”……这些都是正常的,所幸的是,这些都“过去”了,活在当下的我们需要卸下这些历史包袱,也就是清除业障。有些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把以往的阴影带入类似的经历中,恐惧之心排斥之感久久萦绕,自然会心想事不成。24.心想事成:一个发现、觉悟、修炼、穿越的过程

38你的心灵状态是什么,你所吸引来的生活状态就是什么。达成心想事成,是要改变潜意识中的生命程序,发现、清除、化解、释放那些阻碍着思想正确的种子。更重要的是,“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多做对他人有意义的事情,多帮助多关心和包容他人。有一个人,每到晚上都会做一个梦,他梦见自己走在很长的走廊,走到尽头时,出现了一道门,看见门他全身发抖,直冒冷汗不敢打开门。就这样,二十年来他每晚都做同样的梦,也找心理医师治疗了二十年。后来他换了心理医师,也把梦的情形跟医师说明。医师觉得很奇怪,跟他说:“你为什么不把门打开看看呢?!最多只是一死而已嘛!”这人想想很有道理,于是当晚在梦中他便鼓起勇气把门推开了……。隔天,他去找心理医师,医师问他:“门打开了吗?”他点点头回答:“打开了!”医师问:“结果门后有什么呢?”他说:“打开门后,呈现眼前的是一片绿油油的柔软草地,还有灿烂的阳光、耀眼的蝴蝶……”当一个人缺钱的时候,就会产生焦虑的情绪,紧张、急躁、恐惧、担心、害怕,这就是求财时的心灵状态;当事业受挫,总是无法到达理想状态,一波三折的时候,这时的心灵状态是:情绪低落,沮丧忧心;在求健康的时候,观念是“我有病”,那如果你病魔缠身,老是生病,老是要看医生,打针吃药,就会失去希望甚至绝望。如果用一颗匮乏的心来求财富、求事业,求赶快让我赚一块钱时,代表已经先看到自己没有一块钱,所以求予施舍。相反,当以一块钱做慈善,布施出去的时候,代表已经先看到自己拥有钱。一个看到自己不足,一个看到自己拥有,这样心灵状态就显出真面目了。所以,这个观点很重要,心灵状态是什么,就会吸引相同的生活状态和品质。当你可以布施一块钱给别人的时候,代表你是富足的,因为你拿得出来。有的人跟我讲:我真的连一块钱都没有,你叫我怎么布施?可是你有没有看到自己拥有健康的身体,你有没有看到自己拥有无上的智慧,你有没有看到自己拥有去帮助别人的方法和能力?如果你能够不断看到自己富足的一面,就代表你的拥有会越来越多;你不断地看到你是不足的、匮乏的、困顿的,你当然越来越贫穷、越匮乏,财富受不到任何吸引自然不会流到你的面前。如果以后开车出去千万不要说:我要去那个地方找停车位。当要找停车位的时候,实际上等于在说已经没有停车位了,因为没有才需要找。懂了这个道理就可以这样想:那边已经有一个停车位在等着我去停车。每次我出门这样想之后,不管目的地多么难停车,一到现场一定有一辆车刚好出来,我就刚好插进去,因为它在等我。

39希望未能实现心想事成的人,能够把心态转变一下,要知道心态转变可以创造无限的“成事之物”,可以创造永恒的喜悦。否则,就容易心生恐惧,就容易有负面的想法,就容易缺乏行动力,这些都会使人心想事不成。有很多课程要人大声喊叫:我一定会成功!我一定会成功!如果这样呐喊是必须的话,代表内心是匮乏的,因为匮乏才这样呐喊!不需要这样的方式,我们可以去检视自己的内在,内在是富足的还是匮乏的,从心灵的角度可以解读自己心灵状态是什么,然后可以看得出自己目前和今后的生活状态。到这里,我们懂得要想达成心想事成,是要改变潜意识中的生命程序,发现、清除、化解、释放那些障碍着思想正确的种子。更重要的是,“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心怀感恩,多做对他人有意义的事情,多帮助他人,多关心和包容别人,让思想境界在生命的经历中不断得以净化和升华。世上本无“空穴来风”,任何学说都不是在真空中产生的,“境随心转”也绝非凭空臆造。正所谓“使你疲倦的不是前面的高山,而是你鞋里的一粒沙子”,你的心智越成熟,越宽容,越感恩,时光荏苒,这个世上需要计较的就越少,与周围一切的冲突和摩擦便日趋平和,快乐便越多,顺利也与日俱增。但,宽容和圆融是需要勤于持续修养才能得到的。而不要今天想通了,快乐了一天,第二天转而又忘记了,又被烦恼不安围裹其中。所以,要改变境遇,先要修身养性。试想,一个干净的水杯,它装再多的水,水仍然可以保持清澈;而一只肮脏的杯子,它无论装多少水,都是浑浊的。在这几章我们所探讨的是情绪对于思想的影响,情绪就好比是水,用杯子来盛水,杯子可以是小到只能盛一口茶的小茶盅,也可以是大到盛下五湖四海之水的大洋。对一个人生活与命运影响更重要的是思想境界,它就像是杯子,决定着生命情绪的容量和质量。25.境界制约着思想的宽度和广度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任何事物都是有着差别。同样人与人的思想也存在着差异。任何事物都存在于有形和无形的两个方面,看不见但能够感受和体验到的思想也是一样,是由情绪和境界两个方面所构成。有好多天,一休和尚独坐参禅,默然不语。师父看出其中玄机,微笑着领他走出寺门。寺外,一片大好的春光。放眼望去,天地间弥漫着清新的空气,半绿的草芽,斜飞的小鸟,动情流动的小河……一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偷窥师父,师父正在安详地打坐于半山坡上。一休有些纳闷,不知师父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过了一个下午,师父起身,没说一句话,打个手势,他把一休领回寺内。刚入寺门,师父突然跨前一步,轻掩两扇木门,把一休关在寺外。

40一休不明白师父的旨意,独坐门外,思悟师父的意思。很快天色就暗了下来,雾气笼罩了四周的山冈,树林、小溪、连鸟语水声也不再明晰。这时,师父在寺内朗声叫一休的名字。一休推开寺门,走了进去。师父问:“外面怎么样?”“全黑了。”“还有什么吗?”“什么也没有了。”“不”,师父说:“外面,清风、绿野,花草,小溪……,一切都在。”在相同的环境中,有些人感知到的是无限的美好,有些人感到的则只有一片漆黑,上下的分野在于心灵的空明。面对生死考验,有人望而却步,有人却能超越恐惧,勇敢拼搏。不论是上甘岭战役中的黄继光,还是隆化战斗中的董存瑞;不论是救助落水儿童的大学生,还是危难时刻见义勇为的普通人;不论是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年代;不论他们面对的是敌众我寡的局面,还是恶劣不堪的环境,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他们都能够超越恐惧,置自己的安危于不顾,为祖国、为人民、为自由、为他人利益英勇献身。这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这种境界超越了生死、名利、地位,展现出人们潜意识中高尚的人格诉求和璀璨的人性光辉。它创造了美好的未来,改写了人类的进程,又因为这些行为都是利他的,所以那些英雄的英名伟绩得以流芳百世,引得世人争相传诵。思想=情绪+境界情绪是思想的能量,会阻碍和约束思想的方向和强度。在同样的情绪中,由于每个人的思想境界不同,反映出来的行为模式也会不一样,产生的结果也是大相径庭的。曾听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酒鬼因喝醉了酒到处闹事,被警察送进了监狱。而他两个幼小的儿子无依无靠,只好自力更生。 十多年后,一名记者找到了他的两个儿子,一个与他父亲一样,也成了酒鬼,当记者问他为什么会过着这样的生活,成为酒鬼的儿子这样和记者说:“有这样的老子,我又能有什么办法呢?”记者又找到西装革履,富甲一方的另一个儿子,当记者问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成就时,他说:“因为有了这样的父亲,所以我只好自己多努力。”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有着同样的家庭、职业、社会、教育的人差异依然很大:有些人只干一件事就想要一份回报,而有些人则是“俯首甘为孺子牛”;有些人是战场上无畏的勇士,有些人则是只知自己逃命的懦夫;有些人会珍惜自己生命的每一分钟,而另一些人则是晃荡虚度;有些人危难时刻挺身而出,有些人则浑水摸鱼趁机渔利;有些人待人厚道,遇事总是感恩,有些人虚伪客套坑蒙拐骗……为什么同样是人,却会有如此之大的差异和不同呢?我们可以得出肯定的答案:那就是一个人的“内心”不同。西方人对于“心”的概念局限在物质的心脏,而东方人则更准确的将它定义为人的思想。尽管人的肉体基本相同,但精神也就是思想是有所不同的。这种不同虽然无法用物理方法量化,但却是我们可以切身感受得到的。也有一些先知们将人的这种不同形容为“心”的不同,认为对一个人来说,“心”的本质和身体实际上一点关系也没有,他们认为“心”的本质是一个人的觉知状态,人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方式的理解和表现取决于每个人自己不同的“心”也就是思想境界的不同。

4126.境界影响着人的个性和行为人的思想来自于境界、觉悟、情操等,就好像在“盲人摸象”中,看事物的角度、高度和全面性决定了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和掌握的程度,就是人的不同境界。道一12岁时到南岳衡山,拜怀让禅师为师,出家当了和尚。一天,怀让禅师看道一整天呆呆地坐在那里参禅,于是便见机施教,问:“你整天在这里坐禅,图个什么?”道一说:“我想成佛。”怀让禅师拿起一块砖,在道一附近的石头上磨了起来。道一被这种噪音吵得不能入静,就问:“师父,您磨砖作什么呀?”怀让禅师:“我磨砖作镜子啊。”道一:“磨砖怎么能作镜子呢?”怀让禅师:“磨砖不能作镜子,那么坐禅又怎么能成佛呢?”道一问道:“那要怎么样才能成佛呢?”怀让禅师:“这道理就好比有人驾车,如果车子不走了,你是打车呢?还是打牛!”道一沉默,没有回答。怀让禅师又说:“你是学坐禅,还是学坐佛?如果学坐禅,禅并不在于坐卧。如果是学坐佛,佛并没有一定的形状。对于变化不定的事物不应该有所取舍,你如果学坐佛,就是扼杀了佛,如果你执著于坐相,就是背道而行。”道一听了怀让禅师的教诲,如饮醍醐,通身舒畅。在人类的进程中,不论是宗教还是民间,不论是东方的智慧还是西方的科学论证,都承认和探索着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一方面如前面各章所陈述的,来自于一个人成长、教育与社会化进程中所产生的情绪。另一方面,人的思想取决于境界、觉悟、情操,就好像在“盲人摸象”中,有的人摸到象腿,认为大象是一根柱子,有的人摸到大象的身体,就认为大象是一堵墙,有的人摸到大象尾巴,则认为是条鞭子。对于体验者来说,这些都是来源于现实的反馈,并且这些都是正确和真实的。但是,那也是不完整的,是片面的,是局部的,只有那些能够看到大象全貌的人,才知道完整全面的大象是个什么样子。看事物的角度、高度和全面性决定了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和掌握的程度,也就是人的不同境界。人的差异也就是人与人之间所存在的不同境界,会导致不同人在面对同样的事物和境遇时,有着不同的思想和反应。比如同样是被动失业,有的人会牢骚满腹、抱怨愤恨甚至出现过激行为,而有的人则将其视为重新选择工作的机会,斗志昂扬。面对同样的事物,人的不同境界将会导致行为结果的不同,从而造成生活与命运的迥异。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说到,人生有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北宋晏殊的《鹊踏枝》“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是北宋柳永的《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境界是南宋辛弃疾的《青玉案》“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第一种境界可以理解为“明”,此境界为“会当凌绝顶”“望尽天涯路”,把握全局,明确自己所追寻的目标与方向,是最初的求学与立志之境。

42第二种境界为“行”,此境界为“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为了实现远大目标理想应坚韧不拔、“衣带渐宽”,这也是极其重要的。第三种境界为“得”之境界,第一种境界与第二种境界都做好了,这第三种境界便功到自然成了。我们知道:一个人的思想会决定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个性就是他思想的总和。接下来让我们共同探讨如何提高思想境界。27.要提升自己首先要认识现在的自己一个人如果不能看到自己的差距或者无意愿提升自己的生命品质,那么思想境界将是无从提升的。当你有意愿提升和改变自己的现状,才会有行动去了解生命的实相,才能够看到自己的不足和要提升的部分。一个老人坐在一个小镇郊外的马路旁边。有一位陌生人开车来到这个小镇,看到了老人,他停车打开车门询问老人:“这位老先生,请问这是什么城镇?住在这里的是哪种类型的居民?我正打算搬来居住呢。”这位老人抬头看了一下陌生人,回答说:“你刚离开的那个小镇上的人们,是哪一种类型的人呢?”陌生人说:“我刚离开的那个小镇上住的都是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我们住在那里没有什么快乐可言,所以我们打算要搬来这里居住。”老人回答说:“先生,恐怕你要失望了,因为我们镇上的人,也跟他们完全一样。”不久之后,又有另一位陌生人向这位老人询问同样的问题:这是哪一种类型的城镇呢?住在这里的是哪一种人呢?我们正在寻找一个城镇定居下来呢!老人又问他同样的问题:“你刚离开的那个小镇上的人们到底是哪一种类型的人?”这位陌生人回答:“住在那里的都是非常好的人。我的太太和小孩子在那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但我正在寻找一个比我以前居住的地方更有发展机会的小镇。我很不想离开那个小镇,但是我们不得不寻找更好的发展前途。”老人说:“你很幸运,年轻人。居住在这里的人都是跟你们那里完全相同的人,你将会喜欢他们,他们也会喜欢你的”。

43静心观照,真妄毕现。静中念虑澄澈,见心之真体;闲中气象从容,识心之真机;淡中意趣冲夷,得心之真味。观心证道,在于自我。一切成就,均始于一个意念,认识了自我,就算是成功了一半。提高思想境界的第一步就在于,承认和认同人与人之间确实存在着差距,并能够准确定位自己目前所处的位置。有些人对这些差距洞若观火,而有些人却对此麻木不仁。只有知道自己所在的位置,才能更好的往前走;只有明白自己目前所处的位置,才能把握自己与目标之间的距离;只有知道自己有需要提升的地方,才会有改变的意愿。我一直认为方向比速度更重要,方向错了速度越快代价越高,造成的损失也越大。方向错了会导致南辕北辙,前进只会使自己离目标越来越远;方向对了即使速度很慢,也会比速度快但方向错的先到目的地。一个人如果不能看到差距或者没有提升生命品质的意愿,那么思想境界将是无从提升的。近几年,在西方比较流行的九型人格学说,备受推崇。通过108个陈述,然后把同一数字后面的记号统计相加,拥有最多记号的数字很有可能就是你的类型号。每一型的人格都有优势和弱势,可以用欲望特质、生活风格、人际关系、怕羞、怕事、懒惰、基本恐惧、基本欲望等因素来对各型的人格进行分析和描述。九型人格是按人的基本欲望来把人分类为九型,认为人是由基本欲望所控制,反过来就是基本恐惧。这些恐惧驱赶着一个人,这个人一生就是要离开这种恐惧,并且以所追求的事物成就自我价值。九型人格论有助于个人成长、企业管理及人际沟通和关系处理,特别适于企事业单位在人员招聘、组织构建、团队沟通过程中,作为评价人员性格的工具,近年来更扩展至夫妻相处、子女教育及亲子关系等方方面面。九型人格论把人格清晰简洁的分成九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鲜明的九种人格类型,并没有好坏之别,只不过不同类型的人回应世界的方式具有可被辨识的根本差异。28.这个世界上没有巧合提升思想境界首先要懂得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都有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互为因缘的关系。现在看到的结果都不是当下所造成的,今天的结果都是过去的因识所为。老方丈将佛龛上撤下来的供果分给众僧,有的僧侣却没有拿到。一个和尚问:“我为什么没有供果?”方丈说:“你正月初三下大雪,起床晚,没有参加扫雪;二月初三去化缘,回来的早,却空手而归。”另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和尚也问:“我为什么没拿到供果?”方丈说:“你对新来的僧侣没有尽心尽责,光顾自己修身养性,对一位施主提出的问题敷衍、搪塞,辜负了施主的信任和尊重,有失出家人的品格。”之后,该寺院僧侣都改称供果为“因果”。

44人们常喜欢用“巧合”来形容突然发生的事情和一些看似偶然的结果。行走于人世之间,有很多的事情我们根本就预料不到,有时会久久纠缠于其中而不得解脱,甚至根本就无法找到存在的原因和必然的联系,因此,就会对众多事情的发生产生烦恼,常常会想“为什么会是这样?”时而也会自认倒霉。难道这个世间真的存在“巧合”吗?是“巧合”让我们的人生变得如此深不可测吗?其实不然。这世间的万事、万物、万法都有其深刻的来源,皆为传承与因果的关系,亦即“没有无根之木,没有无源之水”。中国有句古话:“空穴来风,未必无因”。恰恰暗合了万事万物皆有因果的道理。种下的因和生出的果,必须要有一定的助缘才得以必然发生。凡夫俗子大多只会看重果,却很少注重因,所以就会导致出现“巧合”的假象,令我们产生很多的困惑。其实这世间的事物都是有因果规律的,很多事情的发生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它们并不是巧合,而是暗合道妙,是宇宙本有的物理现象,是客观的轮回规律,不会以人的意志而随意改变。任何事物的成因都要经历三种形态,第一是种子或者是有着对于这件事情的思想;第二要有能够使这件事物有所发展和成熟的条件;第三就是最终形成的结果。三种形态缺一不可。比如说:任何种在地下的种子,如果没有合适的土壤、肥料、阳光和水分,是无法生长和结出硕果的;而如果只有环境,不存在种子也是无济于事的。再比如,如果有了好的想法,却没有合适的人和必要的条件,再好的想法也只能成为空谈。世间所有的一切都是遵循着这三种形态才得以发展的:种子或者思想称为因,满足这件事情的必要条件称之为缘,由因和缘所聚合产生的结果或者现象称之为果。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因、缘、果的关系,它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也就是互为因缘。当我们意识到烦恼的产生源自于内心的不调,烦恼的消除通过消除内心的杂质就可以实现的时候,我们必然就会作出一个正确的选择。用最通俗的语言来讲就是:当生活不可选择的时候,我们要选择态度。只要你的态度是圆融的,你的快乐就是圆满的,你的生活也就是顺意的,你就可以使你身边的人或更多的人感到幸福。因果论并不是佛教的专属,而是对待一切事物的一种普遍认识和价值观。有了这种认识和对生活的理解,我们遇事时就不会执著,不会烦恼疑惑,而是会找到事情发生背后存在的体,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万法唯心造,一切我所能看到的事物都只是我们内心的投射,心就是一个人的所思所念,动机的缘起,所以一切外在的发生都是内心的投射也就是人行为的反映。因果相循,无因则无果,有因才有果。大多数人都只注重结果,这是由于因是潜在的,隐藏在过程之中,不引人注意,而果则是显现的,吸引了所有的目光。29.相生相依,认识到万物共融为一体

45如能以相生相依的眼光看待这个社会,对待不幸的人们,我们将会更深刻地体会到他们的痛苦和我们的责任,因为我们在他们身上看到自己,在自己里面看到他们。有一只小老鼠咪咪,终日里闷闷不乐,它深感自己气质不佳,形象不好,本领又小,生活在动物世界的最底层,受尽了委屈。看着到处巡逻的猫,小老鼠咪咪想,要是能够做只猫,该是一件多么威风的事啊。于是,小老鼠来到佛祖面前,一再哀求恩典,将它变成一只猫。佛祖禁不住它的纠缠,就答应了它的要求。于是,小老鼠如愿以偿地变成了一只猫。可是没过几天,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原来猫是怕狗的呀。小老鼠咪咪又去再三哀求佛祖,让自己变成一条狗。佛祖也答应了,于是,它又如愿以偿地变成了一条狗。让小老鼠咪咪诧异的是,狗还怕狼呢,于是它又跑去乞求佛祖让自己变成了狼……就这样,小老鼠一路请求一路变化,终于变成了森林之王——大象。志得意满的咪咪昂首挺胸,在森林里漫步巡游,威风凛凛,动物们见了它都卑躬屈膝,咪咪心中别提有多高兴了。但好景不长,咪咪又失落了——它万万没有料到,大象最怕的竟然是老鼠!这时它眼中最伟大的形象又变成了老鼠,于是小老鼠咪咪又跪倒在佛祖的面前……很多时候,我们又何必苛求?兜兜转转的结果很有可能是又回到了原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没有一样是可以独立存在的,地球上的任何生灵如果没有阳光、空气、水,就无法生存。我们生活的社会中的万物都是彼此相互依存的,整个宇宙就是一个共生共存的共同体。你手上的这个苹果,若没有阳光雨露的滋润,没有农夫的细心照料,没有商人的经销,今天不会在你的手中。苹果无法单独成长,你也无法独自生存,万物就是如此相生相依。西方著名的心理学家荣格所提出的集体意识,弗洛伊德提出的潜意识,还有佛学中所讲述的共业场,量子力学所证明的振动波,都在诠释和证明:人与人之间在意识层面是不同的,是独立的,是自由区分的;但在潜意识、心灵、阿赖耶识方面,人们又都是相融相通的,是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和制衡的;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它的表现形式为“波”的振动。海灵格所创造的家庭系统排列就是基于这个原理。我也依据这个理论创造了面对法。许多人对往生亲人的离去,有着失落、懊恼、悔恨等等情绪。在“心智能量”的课程中,让很多对往生亲人的离去,有着失落、后悔、悔恨等情绪的人,回到亲人离世的时间点和情景中,唤起当时的记忆,重新改变潜意识的程序,让有些人走出了生活的阴影。课堂中的所有人都了解到并懂得潜意识是相连接的,它虽然用肉眼看不见,用手也摸不着,但它是真实存在的。

46美国有一位卖雪佛兰汽车的推销高手叫乔·吉拉德,即使在休息日给客户打电话的时候,都要穿好西服打好领带,再给客户打电话,放下电话后再脱衣睡觉。有些人拿这个举动当个多此一举的笑话听。其实,乔·吉拉德不是在做秀,而是懂得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一种潜意识的连接。在生活中是否经常发生“说曹操,曹操到”的事?是不是出现过“正在想某个人或正在谈论着某个人,那个人就出现了”的事情?刚想到某个人,电话响起一接通,就是刚才所想的那个人打来的?某个人情绪不好,即使在公司或家里没有见到这个人,但一进他的办公室或一回到家,就会感觉到一种压抑或凝重的气氛?。我们经常以二分法来看待事物:这是好的,那是坏的;这是黑的,那是白的;这是长的,那是短的。事实是:任何事物都是善恶一体,黑白不分,净垢无别的。一朵玫瑰看来如此芬芳娇美,一堆粪土想来多么恶心肮脏。然而玫瑰没有粪土做养料不会长得如此艳丽,而玫瑰枯萎以后也终将成为一堆粪土。玫瑰与粪土本是共生一体的。有智慧的人看到玫瑰的同时也看到粪土的肮脏,看到粪土的同时也看到玫瑰的娇美。我们无法独力将自己变成现在的样子,因为祖先的遗传,师长的匡扶,朋友的劝勉,环境的塑造,我们得以成为现在的我们,别人也因为你的存在而成为现在的他,这个社会是大家共同造就的。30.人是靠思想站立起来的所谓“修行”,一方面要“修”,有觉悟,懂得世间的法则与规律;另一方面要“行”,就是要行动,按照这些证悟到的规律做事。两个方面都做到,才称得上是“修行”。许多人只是在修却没有在行,一遇到事情碰到了当初的感受,就又起了情绪回到当时的原点。白居易向鸟巢禅师请教:“佛法的大意是什么?”鸟巢禅师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鼻孔里哼了一声,说:“这个,三岁的小孩也知道这样说。”鸟巢禅师说:“虽然三岁的小孩也说得出,但八十的老翁也未必能够做到。”白居易心中服膺,便施礼退下了。

47每一个自己想要与不想要的结果,都是由自己的思想所创造形成,都是由自己心想而事成的。外在的世界只是一面镜子,反映自己内在的心智状态和思想境界。要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懂得宇宙的因果规律,更重要的是要在生活中改变原有的观念和行为,有意识地去创造而不是总想要得到,因为所有的“得”都是曾经“舍”的结果。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一而不是二,不是对立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黑才会有白、有上才会有下、有男才会有女,有乾才会有坤,有苦难才会有幸福。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是相续而成的,都是对立的统一,道家画的阴阳鱼就是在用最为简单的方式让人们对宇宙规律有所了解。人的烦恼与痛苦常常是来自执著于自己的认为,即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待和要求一切。当他人没有达到自己所期望的状态时,当事情没有以自己预期的轨道发展时,当结果没有按照自己期望的样子出现时,就会心生烦恼,顿起不悦甚至愤怒抓狂。有些人穷尽一生想要改变他人,改变环境,舟车劳顿,到头来身心疲乏却往往事不遂心,有人甚至感到委屈:“我所付出的一切都是为你好啊!”。我们看到树就知道种子决定着它的本质:桃树的种子长出来一定是桃树,梨树的种子当然结的是梨树的果。所谓“修行”,是一方面要“修”,要有觉悟,能够懂得世间的法则和规律;另一方面要“行”,就是去行动,按照证悟到的规律做事。两个方面都做到,才称得上是“修行”。许多人只是在修却没有在行,一遇到事情碰到了当初的感受,就又起了情绪又回到了当时的原点。31.人不能用相同的自己创造不同的未来学习是很重要的。重要的不是“知道”了多少,而是通过学习我们能够真正“做到”多少。在学校的时候,我们学习的任务是“知道”,但是到了社会,我们所经历和要完成的是“做到”。有人去找苏格拉底学演讲的技巧。“我的底子很好。”从进门之后他就滔滔不绝地自我介绍:“你看我之所以有勇气到你这儿来,就因为我天生有语言才能,我思维敏捷,我知道很多事情……”苏格拉底看看他,说:“你得交双份学费了。”他问:“为什么啊?”苏格拉底说:“我在教会你怎么使用舌头之前得先教你怎么管住舌头。”人的这一生是学习的一生。人来此一生的目的就是通过每一次经历,每一个发生,每一种情绪的起伏,来觉察到自己在生命的过程中,还有哪些是需要改变、学习、忏悔和宽恕的,也就是佛学中所谈到的精进的过程。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哪些是真正有价值。但是,很多时候,虽然学习了,但未必有效率或者效果更好,学到的东西也未必都对我们有价值,未必都能融入到生命中去指导我们的行动。

48在学习的过程中,人有一个很难突破的瓶颈,那就是大多数人的学习并不能够使自己有所不同。有些人上过许多课程,学了许多理法,懂得了许多知识,但是,却没有发现事物存在的规律,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最后“山还是那座山,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日子也还是那个日子”,还是过着和以往无差别的生活。人不能用相同的自己创造不同的未来。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两种使用不同学习方法的人:第一种是大家眼里的“好学生”,他们认为“知不知道、了不了解、记不记得”很重要。这种人习惯于在考卷上写上正确的答案、正确的意图,如同我们学生时代所参加的所有考试一样,好学生就会考一百分。但奇怪的是,我们发现考一百分的孩子不一定会成功。那些第一名、第二名的学生很优秀,但走向社会后未必受人关注,未必能够带领着团队在某个事业上达成目标。第二种是在大家眼里似乎不起眼的,但其实是真正有能力的、很难得的那种人,他们认为“知不知道、了不了解、记不记得”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够做到。李嘉诚、成龙初中没毕业却做到了很多高学历人才没有达到的巅峰状态,不能不说“做到”比“知道”更重要。在美国某公司的一次促销会上,销售经理请与会者都站起来,看看自己的座椅下面有什么东西。结果每个按照要求做的人都在自己的椅子下面发现了钱——最少的捡到一枚硬币,最多的有人捡到了100美元。这位经理说:“这些钱谁捡到就归谁了,但你们知道我为什么这样做吗?”与会人员用眼神和表情相互交换了意见之后,面面相觑,不明白经理的用意。最后经理一字一顿地说:“我只不过想告诉你们一个最容易被忽视甚至忘掉的道理:坐着不动是永远也赚不到钱的!”“知道”固然重要,但如果仅仅停留在知道上,再好的理念、再好的原则、再好的诀窍、再高的智慧,也只是一些毫无意义的资料,最重要、最关键的是“做到”。一个人只有觉悟到一切是自己的问题,只有不断地改变完善内在的自己,才能影响外部环境的调整,才能在人生不断的学习中转识成智。先哲有文为证,《孟子·离娄上》:“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人的改变就是要让“知道”成为“做到”。32.“知道”是学出来的,“做到”是修出来的古往今来的学问不仅仅是刻在竹简上,写在绢帕或纸上的那些文字。不仅仅是形成文字的东西叫知识,人的行为、价值观、习惯、礼俗,这一切都是知识的传承。一位总裁要招聘助理,同时有三个应聘的人:一个是博士,一个是有十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还有一个是刚毕业不久的本科生。总裁在自己的办公室,对秘书说,叫他们都进来吧。博士第一个进来了。总裁笑着跟他说:“请坐。”博士特别尴尬,四处看看没椅子,说:“我就站着吧。”总裁坚持说:“请坐。”博士说:“我没有地方坐啊。”总裁看看他,笑了笑,问了他几个问题,就让他走了。

49第二个人进来了。总裁跟他说:“请坐。”这个人就一脸的谄媚,很谦卑地说:“不用,我都站惯了,咱们就这么聊吧。”总经理跟他聊了几句后,让他走了。大学生最后进来了。总裁说:“请坐。”他四下看看说:“您能允许我到外面去搬一把椅子吗?”总裁说:“可以啊。”这个学生出去搬了把椅子进来,坐下后就跟总裁聊起来。最后,这个学生被留了下来。这个故事是什么寓意呢?第一个人可能知识很多,但是他不能变通。第二个人经验很多,但是他又受经验的局限。第三个人介乎知识和经验之间,他知道在当下怎么样做是最合适的。“知道”与“做到”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到底要如何才能让自己从“知道”成为真正的“做到”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才是开启生命本质之门的金钥匙。长久以来,我们发现从小到大学习了一生,但大多是让人知道的教育,似乎都知道、都明白,遇到事情也常会说“我知道”,“想当年我就怎么样了”,似乎没有什么不知道、不了解的。可是有些人却往往很难做到。尤其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什么不知道直接上网百度一下就好了。但是,这样会导致我们生活在一个二维思想对立的世界。可以知道明白很多,但是不一定能做到或者无法亲身感知其中的真谛。比如我们都知道要少吃油腻食物,却仍然贪吃不止,结果吃多了导致高血脂;我们都知道工作要认真一些,但是在工作中仍然会浑浑噩噩;都知道过十字路口不能闯红灯,可每年仍有许多因为闯红灯而酿成的人生悲剧发生;我们都知道为人一定要注意孝顺,但是大多数人要到亲人身染重疾或离世时才能唤起那孝道的良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唯有捶胸顿足,悲痛欲绝……生命似乎很多时候一定要在这悲怆一刻,才终于有了切身感悟与觉醒。东方的文化讲究智慧,讲究觉悟,讲究做到,它让你亲身去经历从中的过程,体会到生命的精彩,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体会出那一刻的感受,此时的生命凝结在那里,从那一刻情绪中看到自已还有什么不能做到,还有什么不够了解,还需要做哪些改变。这些必须自己亲自去身体力行才能体味到其中的美妙与缺憾。人从“知道”到“做到”需要跨越两大障碍:一是心灵障碍。也就是前面所谈到的心灵种子对于人思想的影响,如没有得到有效的清除和化解,那些早年的经历所在潜意识中留下的轨迹,就会如影相随地伴随着人一生的成长历程。即使人知道很多道理,知道怎么做才是正确的,但是这些过去的经历却会阻碍人去做。二是人的境界。人有着意识和潜意识两个部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左脑和右脑,自我和本我,自性和本性,智商和情商,知道和做到,获得知识和提升境界。相应的,人的学习也存在着两个部分:

50一个部分是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提高,是为了满足成为一个社会人的需要。不论从事哪方面的社会工作都需要一定的工作技能,在技能的背后是对于这方面技能所了解的知识。在生活中你会发现博闻强识的人不一定就会有成就,当一个人的德性不足时,知识多了反而对社会与他人的危害更大,比如这些年不断攀升的高科技犯罪,银行高管携款外逃等。在这方面古老的东方智慧值得推崇,它创造了“道德”两个字,就是告诫人们道和德是不能分离的:光有道不行,还必须靠德来把持方向;光有德也不行,只有靠道来辅佐才能成就大业。人生的另一部分学习是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对经历、情绪和人生的了解达到觉悟自醒,从而在人格方面的品德、担当、责任、感恩、爱、关怀等等方面有一定的提升。这些人格的表现是无法量化的,但可以感受到,好比海面下的冰川,危险与作用远大于海面上可以看到的部分。这部分的学习不是来自认知而是感知,是通过生活的每一个发生机缘去了解与认识自己需要精进的部分。比如,遇到一件事情让自己不开心生了气,就能够从这次的经历中,看到和觉察到自己生气的情绪,与他人无关,只是在自己的潜意识中,曾经有过类似的经历所形成的感觉,在当下打开了以前那次经历的程序,所以自己会不开心。有了这种了解,就可以通过忏悔或宽恕来化解潜意识中所存储的情绪,就好比清除了计算机的一种病毒,当今后有类似的事情出现时,病毒没有了,也自然就不会产生危害和作用了。经历就是恩典,在每次的经历中都有机缘看到自己的心智结构,觉悟到需要提升的地方,让人能够尽早实现和达成自己想要的生活目标。学习的第一个部分“知道”是学出来的,第二个部分“做到”是修出来的。学是为了行,行的过程中又需要学,因此理学大师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把行与学的精髓演绎到极致,后人无出其右。释迦牟尼曾说:“我没有成佛,认为我已成佛的徒弟,不是我的徒弟”。苏格拉底的名言则是:“我只知道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圣贤都如此谦虚,我们又有何资格不去谦卑学习呢?33.懂得欣赏别人的优点人的成就来自内心的力量,也就是心智的力量,其实所有的人都是我们的老师,万物都是平等的,每一个存在都是在平衡另一个存在。富兰克林被称为美国之父。在谈起成功之道时,他说这一切源于一次拜访。在他年轻的时候,一位老前辈请他到一座低矮的小茅屋中见面。富兰克林来了,他挺起胸膛,大步流星,一进门,“砰”的一声,额头重重地撞在门框上,顿时肿了起来,疼得他哭笑不得。老前辈看到他这副样子,笑了笑说:“很疼吧?你知道吗?这是你今天最大的收获。一个人要想洞察世事,练达人情,就必须时刻记住低头。”

51学习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任何一个人,如果一生下来就与其他动物为伴,那成长之后就与其他动物几乎没有什么差别。狼孩、猪孩的案例早已有力地证明了这一观点。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周围的人都是我们要学习的对象。老子说:“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好人可以作为坏人学习的榜样,坏人可以作为好人行为的鉴戒。一个人的体验是有限的,而人际交往却能为人们提供互相学习、借鉴的机会。明智的人应当利用这些机会,学习和借鉴各类人的长处与短处,拓宽视野,清晰认知,完善人生。荣获195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阿尔伯特·卡缪在《异乡人》一书中写道:“在一个乞丐的身上,我看到了自己没有的优点。”在街上遇到乞丐的时候只会想到怜悯,却想不到在他们身上也会有我们所不具备的优点。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居然能在乞丐的身上看见自己没有的优点,可见对他人的欣赏与认同是多么重要。我们需要去认同,去欣赏,才足以从那些看起来不如我们的人身上发现他们的闪光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正是由于海有了不拘细流的秉性,才成就了它的广阔博深。一个人内心有智慧,敏感多思,而且愿意好好去学,甚至乐意向比自己差的人去请教问题,这是一种难得的态度。子贡问孔子:孔圉这个人为什么得到“文”的谥号?孔子回答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孔子说,这个人聪敏勤勉而又好学,不以向比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的谥号叫“文”。曾子说:“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即是说,一个人他自己是有能力的,还向没什么能力的人请教;一个人他自己已经学富五车,还向才疏学浅的人去虚心求教;一个人生命中是有格局的,但是他看起来好像什么都没有;一个人自己本来学识渊博,但是他看起来却是虚怀若谷;一个人保持一种谦逊的、空灵的、虚静的、安闲的状态,就算有人冒犯他,他也不计较——从前我的一位朋友便是这样的一个人。好学而又虚心、充实而又宁静的状态,是曾子羡慕的境界。有些人永远都要找那些比他差的人在一起,他就是要当头,就是要当老大,享受被尊重的感觉;有些人或许不够自信,这一辈子都在寻求别人对自己的认同,所以不想找比自己差太远的人,会与自己同一个层面、同一个层次的人在一起;还有些人一辈子只与比自己优秀的人相比,向优秀的人学习。当站在大海面前时,心也会慢慢变得跟大海一样深邃广阔。但人是无法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的。同样的道理,同是太阳,看朝阳与夕阳,看昨天的太阳与今天的太阳,感受均会有所不同。同一座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从不同的角度,会觉得它各有千秋,但我们无法否认它的美依然存在,我们无法不去欣赏甚至赞美它。了解这个道理之后,一个真正会学习的人,会懂得借鉴与觉醒的重要性,会时时刻刻学习,会通过观察别人来提升自我。当然,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并不意味着否定自我。“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学会体察与欣赏,才会觉

52知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更加努力完善自己,并在不知不觉中拥有别人的优点。34.学习从跟随开始不需要更专业的评判好坏,这一辈子不需要去批评,不需要去论断,只需要去跟随,去感受,去修炼自我修正的能力。一位博士被分到一家研究所工作,成为了单位学历最高的人。有一天他到单位后面的小池塘去钓鱼,正好正副所长在他的一左一右,也在钓鱼。他只是微微点了点头,心想这两个本科生,有啥好聊的呢。不一会儿,正所长放下钓竿,伸伸懒腰,蹭蹭蹭地从水面上如飞地走到对面上厕所。博士眼睛睁得都快掉下来了。水上飘?不会吧?这可是一个池塘啊。正所长上完厕所回来的时候,同样也是蹭蹭蹭地从水上飘回来了。怎么回事?博士生又不好去问,自己是博士生哪!过一阵,副所长也站起来,走几步,蹭蹭蹭地飘过水面上厕所。这下子博士更是差点昏倒:不会吧,到了一个江湖高手集中的地方?过了一会,博士生也内急了。这个池塘两边有围墙,要到对面厕所非得绕十分钟的路,而回单位上又太远,怎么办?博士生也不愿意去问两位所长,憋了半天后,也起身往水里跨:我就不信本科生能过的水面,我博士生不能过。只听“咚”的一声,博士生栽到了水里。两位所长将他拉了出来,问他为什么要下水。他问:“为什么你们可以走过去呢?”两所长相视一笑:“这池塘里有两排木桩子,由于这两天下雨涨水正好在水面下。我们都知道这木桩的位置,所以可以踩着桩子过去。你怎么不问一声呢?”“智者要随,忍者要胜。”有了欣赏与认同的观念,接下来的每一件事、每一个人都能懂得去欣赏,去认同,这时候终于打开了学习的心门。一个人会不会学就看他能不能跟随。有一句谚语叫做:“没有慧根也要会跟”。慧根就是悟性,慧根就是要懂得认识。这辈子即使没有那个慧根,也要见贤思齐,也要跟从、也要学习。要端正学习态度,谦虚的人都是从模仿别人开始的,为了把谦虚和端正的学习态度变成习惯,他们从未中断过对自己的训练。

53有些人这一辈子没有学会如何跟随,跟随不是盲目的跟风,跟随来自欣赏的能力。如果连乞丐都能欣赏,都能看到在他们身上有着我们不具备的优点,这说明我们的欣赏与认同的功力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过去拜师是一定要发誓,而且是发毒誓的,这辈子不能背叛师门,师傅叫做什么就做什么,师傅怎么样徒弟就怎么样。有人说,那师傅如果做错了怎么办啊?答案是:继续跟。师傅叫做什么就做什么,这一路跟下来,即使师傅很烂,很不讲理,但这么不讲理、这么烂我们都还能跟的话,就没有什么是我们学不到的了。有些人学习很挑剔,要求师傅不仅要讲的好,还一定要有法,而且那个法还要高明。其实,师傅越厉害,弟子的成就会越差。如果师傅一点成就都没有,而弟子还能够跟随他,那这个弟子的成就就太伟大了,因为他懂得去欣赏、认同别人所无法认同的人和事。我们知道很多东西是根本不用学也根本学不到,我们需要用跟,在跟随中学会欣赏他人。所以必须坚定一个观点——我们会比学习对象更强更厉害,跟随只是成就的起点。有很多徒弟跟随了一辈子什么都没有得到,这是因为他还不知道这一辈子应该是可以或是要超越师傅的。人世间成就的秘密不在经典,不在文字,不在了解,不是那些道理,甚至于不是态度,最后全部秘密就在人本身,那就是人在不断修正、超越后对自身内在不断完善与充实,这才是真正的超越。只有我们内在超越了,才能拥有心灵的平静与坦然,才能有所成就,才能得到更好的回报,这也是学习的一种境界。35.用心多少才能做到多少西方的教育用知识充实人的头脑;东方的文化和智慧讲究的是修炼、和谐、做到,印证最后的结果就是人们将知道的理法融入到生活中,将它真正的做到。所以知道和做到缺一不可。从前有位秀才,甚爱绘画,可苦于身边没高人指点,无法增进作画水平,于是他便周游四方,寻师学艺。可是转眼两年过去了,他走了很多地方,也见了很多名师,却始终没有遇到他心目中的高人。他感到非常苦恼。有一天,他正巧路过一座寺院,因为天色已晚,索性就借宿其中。在与寺院方丈的交谈中,他就把自己的“遭遇”讲给了方丈。方丈听完后说道:“我非常喜欢茶具,你既然会作画,能不能为我画一幅关于茶艺方面的画呢?”秀才欣然答应了方丈的请求,在行李中拿出笔墨纸砚,刷刷几笔,很轻松的就画出了一套精美的茶具,特别是画面上方,由茶壶倾泻而下直入茶杯的水柱,简直栩栩如生。方丈看了看,微笑着说道:“不好”。秀才有点不明白,于是便问:“哪里画得不像吗?”

54方丈说:“像倒是很像,只是位置画错了,如果把茶壶画在下面,把水杯画在上面就对了。”秀才听了哈哈大笑,说道:“方丈,你是不是老糊涂了?如果把茶壶放低处,把茶杯放高处的话,还怎么往茶杯里倒茶水啊?”老方丈这时很认真的对秀才说:“年轻人,你这不是什么都懂嘛。为什么会求不到师父呢?”在这个世界上越简单的事越难做。扫地、挑水都是很简单的事情,但是扫三年五年、挑三年五年,还要扫得很好、挑得很好就很难了。想做到“越扫工夫越深厚”,就必须用心、并且得去坚持做。人生没什么大事,越简单的事越难做,简单的事情能坚持能付出,那么没有你做不成的事情,除非我们不想做到,不想用心做好。扪心自问:我们开始用心了吗?我不能不说,现在用心的人越来越少了。现在的孩子做什么事情都不耐烦,每天都说无聊,到底是无聊还是自己不够用心呢?应该好好反思这个问题。大多数的人都说自己知道为什么失败,但就是不肯痛定思痛,从失败的地方爬起来,东山再起。在现实生活中,会看到,一个真正成功的人是用心的,即使功成名就,但依然看到自己的不足,认为自己做得不好,还需要努力。因此才有人这么说:“成功很简单,只要具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坚持做一件事就可以了”。仔细想想不无道理。“知道”仅仅是懂些道理、有点知识。一些有着高学历的人为有钱而缺乏高学历的老板打工时,心里总是愤愤不平:我懂得那么多,为什么要屈居他们之下?为什么还会是这样的待遇?在校期间,通过各种考试让人有所不同,不论何种学历,只要你答对就可以晋级,就是好学生;但离开校门,到了社会,我们面临的考试就是“做到”,只有做到才能得到,不论你知道什么、懂得多少,到最后看的是你如何能够做到多少,而且还是多次用心去做。“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会不平凡”。跨越知道和做到之间的鸿沟才是我们这一生中应该学习、体验的,才是我们人类来此一生需要懂得和学到的,才是我们这一生成就的开始。36.人的一生,是学习和改变的一生成功和幸福是可以被记录流传的,但仅凭知识并不足以获取它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只要我们不改变,最后一切还是会周而复始,同样的问题还是要发生,同样的苦难还是要承受。

55一个马戏团正在巡回表演,吸引成千上万的观众,其中一只大象的演出,更令人拍案叫绝。有一个少年为了想更接近地看看大象,特意跑到马戏团的后台,刚巧没有其他人,于是到处找大象栖身的地方。最后,他很奇怪地发现那只大象被一条普通的绳子缚在一根木头旁。这时候,一位驯兽师经过,便对少年人说:“你在这里干什么?”少年人好奇地问:“先生,我本来想来看看这只大象,但想不到你们只用一条绳子便能制服这么巨大的象,难道不怕它用力一拉便能逃走吗?”驯兽师笑一笑便回答他:“你不了解吧!我们从小把这头象养大,当它还小时,我们用大铁链把它锁着,每次它想逃走,只要一拉便痛得动弹不得,久而久之,每次它想到用力拉就有痛的经验,最后便放弃了。所以,现在我们只需要用一条绳子缚着它,它也不再相信可以逃走了。”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人就在用哭声来昭示想要得到什么。伴随着人生的成长,从呀呀学语到上学考试,每一个过程都是一次改变,人只有在改变中才能成长。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最后到大学,都在努力学习,在学习中提升和改变自己。孔子曾教导自己的学生“为己之学”、“学以致用”。我们用学习的力量使自己有很大的改变。社会也是如此,过去一穷二白却一直试图改变这个世界,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以来,大到国家的经济实力,小到个人的生活品质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年来我们都知道要学习、要改变,但往往不知道要学习什么、怎么样学习才能改变。我们需要改正的原因是,发现了好的东西,如果不及时改变自己,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它会随时消失。当问题发生的时候,越是不敢面对,越是抱残守缺,最后剩下的结局就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在这个世界里这些同样的问题还要发生多少次,到底这种同样的苦还要承受到何时,到底要怎么样我们才会好?活在这个世界上,只要我们不改变,最后一切还是会周而复始,同样的问题还是会发生,同样的苦难还是要承受。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误解,就是总觉得自己很有道理,因为看到和体验的只是自己的情绪感受。出问题的时候,越想越觉得自己有道理,越有道理就越坚持,以至于最后的对抗。现实生活中,有人总试图改变世界,却忽略了改变自己。即使有人想改变自己,却少有人知道如何改变自己。对于小小的一个问题,只要想没事就好了,我们能够这样想的时候,事情自然也就好了。否则,就会很烦恼、很痛苦,会想不通,钻牛角尖。同样的产品,同样的产业,不同的公司经营有不同的结果。从公司经营的智慧来看,这个同样的世界,最后却有不同的人生,人生的快乐与痛苦来自于背后唯一的关键——人生的成败。人生百态,皆因我们太有个性。所以有一种说法:性格决定命运。人至将死之时,就会知道,自己这辈子的得失、成败不怪别人了,只因自己,应该在什么时候改变却在应该改变的时候没有或者说是不愿去改变,而是非要“撞到南墙才死心”,等到问题发生之后迫不得已才改变,所以好好的人生被弄成了现在这般模样。现代教育中缺少这一课,这是我们人生的关键,没有人希望现在是活在痛苦之中。

56学习而后改变,是之所以成功的原因。这句话富含智慧,大多数人这辈子的成功只有一次,千万不能让一生一次的机会与我们失之交臂!很少有人能把握住人生仅此一次的成功机会,因而这个世界有太多人一辈子都平平庸庸、碌碌无为。在人的一生当中创造出一个不同的自我,这才是真正的成就,这是人与人之间真正的不同。真正的成就不是沽名钓誉,不是荣耀与光环,不是外在的拥有,这些都不是。如果我们出生在富贵之家,自然会拥有富裕、舒适的生活,但这一切不是自己奋力拼搏而后得到的,便算不上是成就。真正的成就是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通过自己的改变创造出不同的生命状态。37.“值得”是移动金钱的唯一力量同样一个人有的时候花钱会很大方,有的时候即使东西很便宜也不会去买。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个神奇的按钮,只要这个按钮一被按到,钱就出去了。给自己花钱都是来自于这个力量。这是在金钱的世界里让金钱移动背后唯一的力量,就是人觉得值得。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老人痛苦地忍受了好几天,有一天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25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5美分。他解释说,自己没有收入,只能少给一些。1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孩子不再嬉闹是因为他们觉得这样做不值得。在人类世界里有一个最神奇的东西叫做钱。钱只对人有意义,丢100块钱给狗,狗还是那样。可是给人100块钱小费,人会好高兴。所以,钱这个东西,只对人有意义。钱对于人有三种运动过程:第一种运动过程叫做赚钱,就是钱从别人的口袋跑进我们的口袋;第二种运动过程叫做花钱,就是钱从我们的口袋跑出到别人的口袋;第三种运动过程叫做守钱,就是将赚到的钱存下来,甚至留存到几代之后还不失其价值。

57在人生当中,大多数人花最多时间的就是赚钱。我们先不谈赚钱背后的意义、价值或者目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必须为赚钱而工作。然而在这个世界上会赚钱的人却不多。有的人很会赚钱,有的人却举步维艰,辛苦半天就是赚不到钱。我们是如何赚钱的?到底要如何才能赚到钱?这就是赚钱背后的秘密。钱的背后有怎样的人类思想呢?在这里我们先从花钱入手探讨一下钱的流向。在生活中同样一个人在有的时候花钱会很大方,有的时候即使东西很便宜也不会去买。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个神奇的按钮,只要这个按钮一被按到,钱就出去了。给自己花钱就是来自于这个力量,这也是在金钱的世界里让金钱移动的背后唯一的力量,就是人觉得“值得”。只要我们觉得不值得,一块钱都不花;如果我们觉得很值得,就会考虑花钱;如果我们觉得实在太值得了,就会立刻花出去。我们看股票市场也是一样的,一直涨的股票使人觉得值得;当觉得不值得的时候,再好的股票也没人要了。“值得”,这是金钱背后唯一的移动金钱的力量。花钱如此,赚钱亦如此。别人的钱跑到我们的口袋,唯一的原因就是让别人觉得“值得”。我们所做的是提供让人觉得值得的产品和服务。钱是对方愿意付出来的。赚钱唯一的方法,就是我们必须做到让对方觉得值得,让对方觉得值得,对方就会心甘情愿付钱。经济学上有这么一个不值得定律:一个人如果自认为不值得的事情,往往会持冷嘲热讽、敷衍了事的态度。我们可以推知:别人如果认为不值得,是不可能花钱的,你也就无法赚钱;反之,如果他肯花钱,说明他觉得值得。大多数的人做事缺少这个观念:我们做的每一件事一定要做到让对方觉得值得,这也叫做客户满意度。一个新的产品出现的时候,由于人们的需求大于供应,所以有产品就会让客户觉得值得。当市场量的需求基本满足,甚至出现同类产品的时候,赚钱就要靠品质了,也就是大家所说的性价比。顾客的眼睛是雪亮的,每个人都会计算,人们会用钱来告诉你,他一定会买那个最值得的东西。所以赚钱只有一个秘密:就是我们能不能总让客户感到“值得”。不管面对什么样的竞争,不管面对什么样的目标客户,我们永远都要做到“我是最值得的”,这也是我们做事做人的其中一个标准。大多数人一辈子做事缺乏这样一个标准,做事不管别人满不满意,不管别人觉得值不值得,所以为人处事都很不理想。我们必须要养成一个习惯:要不然就不做,要做就做到让对方觉得满意和值得。38.钱是个人社会价值的度量衡钱是一个很客观的度量衡,它只是在告诉我们,现在销售的产品、提供的服务、所做的事情,别人觉得值不值得。

58一个鸟商有三只鹦鹉。一个顾客过来看了看,指着第一只鹦鹉问价。“1000元。”鸟商说。顾客惊奇道:“这么贵?”“当然,因为它会说四国语言”。“那这只呢?”顾客又指着第二只。“2000,因为它说八国语言。”“哦,第三只呢?”“3000。”“它会几国语言?”鸟商耸了下肩,回答:“它不会说话。但是,它们两个管它叫老板。”他指着前两只鹦鹉说。钱不是我们抢来的。这辈子我们所得到的任何的钱,都是一种度量衡,是一个非常清楚的度量衡。长度有多长用尺量,东西有多重用天秤称,我们做的事情有多值得,度量衡就是金钱。人们只是在用钱告诉我们,我们的付出有多值得。我们的企业一个月赚多少钱,那表示市场在用钱告诉我们,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有多值得。如果不值得,企业利润是无法长久的。一家公司,如果能够赚钱,这公司的经理和所有管理阶层的人,一定都非常关注产品的品质。一百年来,管理学都在研究如何让企业和员工可以做到、做好,永远在进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游戏。老板通过各种手段调动员工,希望他可以做好。但是品质不是“管”的,品质是一种观念,是所有人做事都秉持的一种用心观念。在企业甚至在任何组织中,只要是有这种观念的人,做的事都一定会做到让别人觉得满意,让别人觉得值得。评估一家公司的产品品质,不用急于看他们的产品,而是可以先去看看企业的厕所。如果连保洁人员都可以把厕所清洁做得干净舒适,让人觉得满意,就知道企业的产品如何了。到工厂去,也不用急于要看他做的是什么产品,先看厂里是否整洁,看他每一个螺丝,每一个部件是否放得整齐,废旧物料如何摆放。如果连这些小事都做的很好,那么,产品的品质一定没问题。产品品质是员工优秀习惯的集中体现,是公司及全体员工的一种一致观念——我们做事一定要做到让人家满意,让人家认为值得,这样才能赚到钱。松下幸之助是世界著名电器财团“松下”电器的创始者,被称为日本的“经营之神”。他的企业经营管理经验享誉全球,备受世人推崇。他有句名言:“对产品来说,不是100分就是0分。”任何产品,只要存在一丝一毫的质量问题,都意味着失败。在1940年创业之初,松下幸之助提出:第一,制作满足一切消费者需求的产品;第二,不生产和销售一台不合格的产品;

59第三,注意产品的购买趋势,科学预见消费者的需求,以便提供优良服务。1942年后又提出:第一,要生产非常有人情味的、人性化的、有情趣的、高尚的并能够使消费者拿到商品以后非常高兴的商品;第二,不能为了追求利润而偷工减料,使产品质量下降;第三,与其它公司相比较,连产品的细微部分都不能逊色;第四,在任何情况下,也不能为了节约材料而降低产品的质量;第五,生产与松下品牌名副其实的产品。1984年,英国对欧洲市场上的电视机进行了一次抽检,结果日本松下公司的产品稳居榜首,开箱合格率100%。松下的零缺陷承诺让它几十年来辉煌依旧。产品好与不好,不是我们自己说了算,而是由服务对象评定的。只有最大满足购买者需求的产品,才是最值得的,也是最赚钱的。这是永远赚钱的秘密。大多数人做事都是用自己的标准在做。其实自己觉得做得很好了,那都是自己的认为,实际上做的好不好,是别人用钱来告诉我们的。39.赚钱是专业助人赚钱是助人,而且是很专业的助人,我们要做别人需要的事,而且还要做到让人家觉得满意和值得,最后人家才会心甘情愿把自己口袋里的钱掏出来给我们。自由市场,最重要的就是竞争,而竞争必然导致优胜劣汰,我们可以用金钱这个度量衡来区别成功与失败。大多数人这一生只是在用生命换钱——早上打卡,到点下班,一个月之后老板就该给钱……这叫做换钱,而不是赚钱。应聘一份工作,帮老板解决问题,这也只是工作职责,时间到了工作完成发放薪水,这是拿时间换钱。大多数人这一辈子做事都只是做自己想要做的事,大多数人找工作总是找符合自己的兴趣的工作。其实,如果我们这辈子要赚钱的话,做事情就不应该是做自己想要做的,而是做别人需要的事情。为别人做事,做别人需要的事,而且做到让人家觉得满意,让人家觉得值得,这样才能赚到钱。

60有些人一辈子很有才华,事情也可以做得很好,可是就是不赚钱。因为他们是做自己有兴趣的事,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很多艺术家都是这样的。如果他所做的事情刚好是社会的需求,他就成名成功赚钱,否则可能潦倒终生。我们不要当艺术家,而要当设计师。设计师是满足人家的需要。设计师要做到让人家觉得满意,就需要有艺术家的品质。赚钱就是用艺术家的水准去做高品质的事情,用设计师的精神,满足对方的需要,让对方觉得满意。有些人一辈子找不到事情可做,这个不想做那个也不想做,或者做了一段时间发现不符合自己的兴趣,甚至做完了却觉得都不是自己要做的事情。但有的人一辈子却有做不完的事情,总觉得这个也需要做,那个也需要做,而且做事还要做到让别人觉得值得。这是为什么呢?人一辈子,不是没有要做的事情,只是不想做事情。而且不要只做别人要你做的事情。如果我们真的是关心他人的需要,事情就做不完,我们会发现每个当下都有现在需要做的事情。积极主动的人到哪里都一样,他看到需要就做,不需别人去告诉他要做什么。所以我们看到有创业精神的老板,总是不停在满足客户的需要,其结果就是事业越做越大。钱是一种度量衡,它非常客观,非常清晰地考量着人的一生。钱会告诉我们,这辈子所做的事情让别人觉得有多值得。这一生到底赚多少钱,就是提供了他人多少“值得”。有些人对赚钱有不同的理解,认为不应该这么爱钱,不要老是想赚钱。这么想就想错了。为他人提供满意的服务,别人才会让你赚钱,所以赚钱是助人的一种方式。我们做别人需要的事情,而且还要做到让别人觉得值得,最后大家才会心甘情愿把自己口袋里的钱拿出来给我们。所以这辈子不仅要赚钱,而且要赚大钱!看看这个度量衡,就能明白人们对我们的肯定有多少。1980年起,亚洲首富李嘉诚就设立了自己的个人基金会,其宗旨是“通过教育令能力增值以及通过医疗及相关项目建立一个关怀的社会”,并希望“在我离开这个世界后做的事,一定要比我在世时做的只多不少”。到今天,他的基金会的捐赠已经超过了80亿港元。在李嘉诚身上,钱就是一种对他自身的肯定,他把钱用在了慈善上,发挥了钱的最大价值。当然,做事情以赚钱为目的,不是让我们死要钱,而是从今以后,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做对方需要的事,而且要做到让对方觉得满意和值得,这才是真正的会做事,这才能真正地赚“大”钱。我们要以今天赚钱赚的少而觉得惭愧——那表示我们没有满足别人的需要;那表示我们这辈子做的事让很多人觉得不值。40.守钱决定最终的结果

61人对于金钱只有两种行为和一种结果:赚跟花都是过程,结果就是最后有没有存得下守得住。有些人这辈子在金钱的世界里忙忙碌碌,劳苦奔波却只是徒劳,最后落得一头白发,两手空空,什么都没有留下来。就是在“守财”上出了问题。世界上所公认的,有史以来最有钱的人是19世纪末美国的航运和铁路巨子范得比,其财富比当时美国政府的财产和税收的总和还要多,折算成今天的美金,约有8亿亿美元。他虽然也曾做过慈善事业,捐助100万美元,在田纳西州建立了范德堡大学,但却把更多的钱财用在为自已沽名钓誉上,四处设立自己的铜像,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事业、轮船和建筑,并且到处挥霍,以不正当手段肆意打压对手。他死后,他的天文数字般的遗产,引发子孙们的激烈争夺,致使范家声名狼藉,几个儿子也都不守正业,不做慈善,只知一味挥霍,很快,范家就在历史上销声匿迹了。范得比的大儿子是玩钱而不创业及不热心公益的守财奴。老二体弱多病,长年与药为伍,最后厌世自杀,遗产丝毫不分给任何姓范的人。老三毕业于西点军校,到前线作战,感染霍乱而死在沙场。虽然范家第二代以后,子孙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但仍因为生活奢靡、经营不善和课征重税而家道没落。它由盛而衰,才不过四代。到了1973年,范家的一百二十位子孙中竟然没有一个是百万富翁,更不用说上亿的富豪了。这一辈子,人对于钱只有这三种导向:赚钱、花钱和守钱。有些人一辈子的努力,就是为了赚钱。以赚钱为导向的人与他人的关系只是钱,有赚就有赔。这种人总想赚钱,赚到钱还是想要再赚钱。他的一生在金钱的世界里起起落落,挡也挡不住。他跌了、他倒了不用担心,他会再爬起来,他想办法借钱、筹钱,要东山再起。纯攻击型的人,这一辈子就是以赚钱为导向。有些人一辈子都以花钱为导向。他们对钱没有目标,但一段时间内他想得到什么,就会制定一个目标,之后就会为目标努力赚钱,赚到足够的钱就去换回想要的东西。当又有新的欲望,就再次定目标——赚钱——花钱。花钱的人这辈子跟金钱的关系是越来越缺,现大多数的富二代就是这个样子。最后一种人以守钱为导向。赚钱和花钱都是过程,最后结果是看会不会守钱。赚钱的人不一定会有钱,花钱的人一定会没钱,会守钱的人才是有钱的人。知道赚钱的人很多,可是知道如何守住财富的却很少。有的人这一辈子,只是“过路的财神”,赚很多钱,可最后还是一场空,还是没钱。一个人会有钱,不是因为他会赚钱,而是他能够守得住,叫做守本。再多的钱都花得完,最后是否有钱关键是看是否守得住。看球赛,一个赢球的球队,未必就是进攻最强的,但其防守一定不弱。再会赚钱也没有用,家里出个败家子,钱就全完了。

62一个人守本分很重要。回看我们的生活,我们还有钱的原因,是因为我们还能守得住。如果过去挥霍无度,那今天也就没有钱了。有些人年轻的时常熬夜、生活不节制,如果超过限度的话,现在身体素质就会下降。身体搞坏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对朋友也是一样的,今天吃人家的,吃几次以后就没了。所以做人一定要厚道,不要超过限度,吃点亏没关系,最后还有朋友。被你骗了,了不起就是被骗一次,骗一次以后就再也不上当了。回看这一生在我们身上的“有没有”:有人一路走来,现在果实累累,还有很多朋友,有好的身体,有钱,因为在过往他没有超过限度,过去厚道,过去他守得住,叫做量入为出。检查我们的生活中的“有没有”,不要只管进攻,不要只是得到。几千年来,中国人到最后叫做保守。花钱、赚钱都是过程,最后的结果是“有没有”,这是要靠守的。有的企业做得很辉煌,可是守不住。比如春都火腿,当年的销售是如火如荼,却由于一场小火灾烧焦了一些肉,本该处理掉,可是因为利欲熏心,将烧坏的肉掺入好肉做成火腿,有知情者发表了一篇文章《春都一根烂肠》掀起轩然大波,一个效益可观的企业就在瞬间倒闭了;还有三鹿奶粉,三株口服液,沈阳飞龙集团等,这样的企业都很能赚钱,但因为守不住而瞬间倒闭,有的企业家甚至锒铛入狱。41.有钱是一种德性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努力一辈子得到的物质都终归是一场空。那最后到底有什么东西是我们能拥有的?外在的这一生,我们可以最后拥有的,是一个人的功德和福报;一个人的内在,最后我们可以拥有的叫做功德。所以我们这一生最后留下的一个字叫做“德”。我们可以看清楚这张资产负债表,整个外在的世界其实是一个“存在”的银行,是一个宇宙的银行。从前,有一个人名叫张奇,非常乐善好施。有一天,他看见有一位道人身染重病,躺在路边污秽的泥地上。他便邀请道人回家疗养。道人病痊愈后,请求张奇让他走,并且说:“我以前曾经寄放二十两金子在你这里,你现在应当还我!”张奇的妻子虽知道人胡说八道,也便拿出金钗和玉环相赠,但道人不要,坚持一定要二十两金子。张奇竟然就给他那笔数目的金子,而且绝不后悔。后来,张奇有一个儿子被关在监狱,即将行刑时,官吏急索二十两金子,才能免死。正当张奇仓皇失措时,忽然旁边走出一个人,代张奇付钱,他的儿子这才免于死刑。张奇仔细一看,发现解救他危难的人就是从前那一位道人。

63人发明了钱,但是大部分人却一辈子沦为了赚钱的工具,做了金钱的奴隶,来世一遭一辈子也只是玩了很多游戏而已。要赚钱,一定要付出,通过钱这个度量衡,体现他人对我们所感觉的值得。别人付钱给我们意味着我们用钱把我们的付出换回来了。换回来以后我们把钱存起来,以至我们可以受用终生。有的人这一辈子到最后可以自由,可以退休。其实这种人一辈子不是在赚钱,而是在帮助人。今天能够做的善事尽量做,那么,包括他的子孙也都得到裨益。他的子孙将来有困难的时候,也总会有人来帮忙。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所得到的,一定是比我们付出的要少。我们付出的多,得到的少,但最后结算这辈子的资产却发现是增加的,因为我们为后人积下了功德。如果这一辈子得到的多,付出的少,就叫缺德。出生于经济条件宽裕的家庭的人,不能只顾享受挥霍,因为会把一辈子的福报用完。所以小孩子不要享受太多。小孩子享福叫做折福。老人家辛苦了一辈子,享享清福倒是应该的。家里有好吃的,好喝的,一定先给老人,就是这个缘故。什么样的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外在的生活只是一面镜子,它只是客观完整地呈现我们身上的智慧与能力。生命品质的提升——生命的改变,智慧与能力的成长,可以称之为自然的提升,其实是灵魂的净化。我们在这一生生命品质的提升,代表着从今以后我们的世界会有所不同。所以我们这辈子的另外一个主题,是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生命的品质到底提升了多少,我们的智慧与能力今天到底增加了多少。我们做事情可以没有金钱利益的回报,可是不能没有智慧与能力上的成长。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只需要做这两件事情:第一就是去帮助人,看到他人的需要,努力满足他人。第二就是让自己的生命可以提升,同时帮助身边的人让其智慧能力也可以成长。当我们懂得和明白了人生的这两件事情,便确定了心智财富学苑的使命:让更多人帮助更多人。人生就这么一次机会,这辈子到底给外在的世界留下了多少福报?今天的付出、对人的帮助有多少,生命品质和智慧能力也会相应提升多少。这个世界存在的意义,就是让我们还有机会赚到!因为有这个世界,我们才有机会可以帮助到更多人,我们才可以在经历中消除过往的业,也就是积蓄了福报,同时还能在经历中增长智慧。这是人来此一生要做的“功课”,也是“上天”的厚恩。42.花钱有智慧,不做守财奴钱是人发明的功能工具。如果这个世界没有钱,这辈子我们要赚什么呢?我们努力创造他人的值得,其实只是在满足他人的需要。我们努力满足他人的需要,其实就是在帮助他人,最后我们得到的就是积善。众所周知,微软公司的创始人比尔·盖茨是当今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他的个人净资产已经超过美国40%最穷人口的所有房产、退休金及投资的财富总值。然而,比尔·盖茨的节俭意识和节俭精神比他的财富更令人惊诧。

64即使在微软开始成为业界营业额最高的公司时,比尔·盖茨的这种作风也没有改变过。1987年,还是在比尔·盖茨与温布莱德相好的时候,一次,他们在一家饭店约会,助理为他在该饭店订了间非常豪华的房间。比尔·盖茨一进门便发呆了,一间大卧室、两间休息室、一间厨房,还有一间特大的、用于接见客人的会客厅。比尔·盖茨简直气懵了,禁不住骂道:“是哪个混账东西干的好事?”有一次,比尔·盖茨到台湾去演讲,他下飞机后就让随从去下榻的宾馆订了一个价格便宜的标准间。有些人得知此事后,大惑不解。在比尔·盖茨的演讲会上,有人当面向他提出了这个问题:“您已是世界上最有钱的人了,为什么要订标准间呢?为什么不住总统套房呢?”比尔·盖茨回答说:“我真正能在宾馆房间里所待的时间可能只有两个小时,我又何必浪费钱去订总统套房呢?”比尔·盖茨在生活中遵循他的那句话:“花钱如炒菜一样,要恰到好处。盐少了,菜就会淡而无味,盐多了,苦咸难咽。”比尔·盖茨并不是那种悭吝的守财奴——比如,微软员工的收入都相当高;而且,他还为公益和慈善事业一次次捐出大笔善款,他还表示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把95%的财产捐出去。该花的钱出手大方,该节俭时必须节俭,这就是新时代的新抠门主义。对于花钱——如何使用金钱,需要三项修炼:第一项,是如何少花钱。大多数人这辈子老遇到“小偷”:很多钱花出去了,可是却不知道花哪儿去了。让我们来找找这个“小偷”吧。许多女士回到家,把衣橱打开来一看,就发现把钱存在衣柜里面了。人们经常有这样的感受:我们买了很多衣服,可永远都觉得买少了一件!这个“小偷”无所不在,只是女士被“偷”的情况比较严重而已。其实我们可以用比我们现在的开销少很多的钱,就可以拥有我们现在的生活水平。现在开始找出那些“小偷”,不买想要的,只买需要的。因为想要的通常对我们的生活而言其实没有太大的帮助。这就是花钱的第一步。花钱的第二项修炼是,要清楚地知道花钱到底是为什么。人的一生面对金钱就好像是登山。登山者为的就是登顶。我们攀登金钱这座山,越早登顶,越早赚到够用的钱就可以越早退休,获得自由。所以如果我们花的钱不能帮助我们早日获得自由,就应该考虑是否需要花这些钱,或者是否花得太早了。花钱的最后一项修炼是,这辈子赚到的所有钱,到最后如何有价值地花完。这就是一个人对于金钱最后的智慧。有的人这一生很有钱,可是过世之后,所有的家人都来争财产。有的人把钱留给自己的孩子,却使孩子失去了理想和独立。我们如何才能让我们赚到的钱有价值呢?要知道我们虽然付出,可是我们赚到了钱,而正是钱让我们最后能自由。当我们让自己的钱对他人有帮助,让赚到的钱在我们死后还可以继续帮助他人,造福他人,那么从今以后,我们就会真正成为金钱的主人。

6543.外在的生活反映着人的内在状态生活只是一面镜子,当我们站在这面镜子前时,照见和看到的只有自己。我们所有的好与坏,喜悦与痛苦,都是自己创造的。一只流浪狗偶然间闯进了一间四壁镶着玻璃镜的屋子。突然看到很多狗同时出现,它大吃一惊,于是呲牙咧嘴,发出阵阵狂吼。谁知镜子里所有的狗也都跟着气势汹汹、露出狰狞的面孔。见此情景,它吓得不知所措,开始在这屋子里莫名其妙的一边转悠,一边狂吼,直至筋疲力尽,倒地死亡。生活到底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过着这样或者是那样的生活?我们往往从一个人的生活状态,可以判断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会做什么样的事,如若不然,他不会有现在的这种生活。生活犹如一面镜子,真实的反映了自己内在的状态。正如文豪歌德所言:“生活就像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他也朝你笑;你对他哭,他也朝你哭。”对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看法不同,感受也就不一样。生活是璀璨多姿还是狼藉一片?无论是哪种结果,现象的制造者都是自己,此阶段自己的认知决定了自己对生活的态度,而自己的态度最终决定了自己的生活现状。生活中,我们是否找到了生命内在与外在之间的关系?是否了解生活这面镜子完整地呈现一个人的生命品质?也就说,如果我们想要了解自己的生命所具备的品质、智慧与能力,只要看看目前所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就能得知答案。通过生活这面镜子,不但看到了外在的世界,也看见了内心世界的映射。在人的一生中,身上所发生的事,所有的结果,全部都只是一面镜子,反映了自己原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些人的能力与智慧胜人一筹,不但可以自己活得幸福成功,而且可以造福他人的生活。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些为人类利益造福的政治家、科学家、思想家等,如孔子、华盛顿、袁隆平等人,他们不但自己建立了千秋功业,而且造福了无数同时代的人,甚至还持续影响了后世的子子孙孙。还有另外一种所谓的“造福”,那就是人们常说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里说的“人”是那种得势便欺人的小人,他们所造的“福”是对他人产生一定负面的影响和作用(比如伤害),使被波及者心智更全面发展的一种“福”。有人最后可以超越生活,可以过得自由自在。佛曰:极乐,大自在也。《法华经》有言:“复闻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所谓佛由心生,理在于此。出家人活得自由自在﹑无挂无碍,就在于他们内心具备了“大自在神通之力”。出家人如此,凡人亦可如此,只有你决心去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你才有机会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6644.什么样的人就会过着什么样的生活生活只是一面镜子,它所体现的,与其说是生活中个人内在的问题和外在环境的问题,不如说主要是个人内在的问题,因为是个人内在的问题产生了所有的生活状况。有一位探险家去非洲探险,为了讨好当地的土著人,他将一些随身携带的小印刷品和镜子等一些象征着文明的东西送给了他们。现代生活里的精美图像并没能让土著人的目光驻留很久,而更令探险家不解的是,有一天早上,他看到土著人怒气冲冲地把所有的镜子都打破了。他于是就问:“为什么要把它打破呢?”那些土著人回答说:“他要杀我,我就先把他杀了。”生命的存在如同一个等号,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生活,有什么样的人就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有是非之人,就必有是非之事;被骗的人,大部分都是贪心所致。如果我们什么都不索取,只想帮助他人,还会被骗吗?做事也是如此。看一个人,一听他说的话,就会知道他会怎样去做事,能将事情做成什么样子。看一眼做事情的状态,就知道这件事是谁做的。所有的结果只是镜子,是来告诉人们:我们是怎样的人,为什么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结果。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从小读书就读得很好的人,成绩非常优秀,这种人对读书都有一种很认真的态度,并且他们对读书都有很相似的做法与思考。只要是这样一类的人,他们的书都会读得很好,因为不管外在条件怎样变化,不管到哪个学校、在哪个班级,或不管由哪一位老师教课,对学习的态度始终未变,环境的变化并没有影响到他们。再看那些人际关系好、受人欢迎的人,他们很容易得到他人的认同与支持。人际关系好的人,对人一般都有这样的态度:和善、热情,不论认识与否,都愿意倾力助人。他们愿意关心、帮助、照顾他人。所以不管到哪里,只要这种人一出现都很受欢迎,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把那些人际关系好的人找出来看看,发现原来他们都是具有同样特性的一类人。再看看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比如杰出的企业家,他们同样如此,也具备很多相同或相似的特性。俗语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们请那些“状元”谈成功的观念及这一生对成功的态度,他们的答案却是惊人的相似:“我没有做什么,我做的还很不够”。有为者俱如是,都是一样的。带着这个答案,让我们共同分享这个道理。现在,请先回答一个问题:现在的你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只用一个最贴切的形容词来形容和概括。可能有人会回答说自己现在过着痛苦的生活,活在“痛苦”之中;有人会回答现在过着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般的无聊生活;还有人会回答说自己现在过着“麻木不仁”的生活,生命只剩下一个空壳,更多人会回答,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

67眼睛看到的,或许只是生活表面的问题,或许只是现在所遇到的事情,或许只是目标的达成。现实生活所拥有的一切,其实只是一面镜子,它让我们了解:本来的我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的问题出在哪儿。生活的一切源于自己,虽然外界或多或少会对我们产生一些影响和作用,但是当我们站在生活这面镜子面前时,照见的只有自己,所有的好与坏,喜悦与痛苦,都是自己创造的。如果我们真的了解了生活的意义,不难发现生命最大的意义,也是唯一体现生命价值的方法就是能够“帮助人”。只有“帮助人”,才能使自己的生命品质得以升华,从而拥有更好的能力与智慧。生活只是一面镜子,它所体现的,与其说是生活中个人内在的问题和外在环境的问题,不如说主要是个人内在的问题,因为是个人内在的问题造成了他所有的生活问题。仔细地审视一下生活,在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已经没问题了?比如说,有人在赚金钱方面没有问题了,那表示他在赚钱方面的能力已经具足了。有人在工作事业上没有问题了,所以事业运作起来得心应手。有人还在情感方面受苦,但有人在情感方面已获得解脱,内心充满了祥和与欢喜之感。生活是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的,如果我们拥有足够的智慧,就不难发现:只要一息尚存,每天一张开眼睛,我们都能够微笑与喜悦。因为这一生,我们可以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遂心如愿并自由自在。但是,前提是要先找到一面能正确反映自身的镜子。一个真正了解自我的人,不会将自己的世界划分成彼此孤立的几个部分,不会把生活、事业、健康、家庭等分隔开来。如果不明白这些,或是不想面对这些,将永远无法解脱,永远过不上想要的生活,甚至维持现状也颇艰难。45.生活只是人思想动机的试验场当我们遇到的外在境遇都相同时,正是由于每个人对事物的认知、理解,也就是思想的不同,才导致了人与人之间行为与结果的差异。不同的思想,造成了不同的生活与命运。秦朝名相李斯有一个著名的“厕鼠论”。早在楚国看守粮仓时,有一次如厕,李斯看到厕所里的老鼠瘦小枯干,吃着粪便,见有人来,吓得惊惶逃窜。回到所管粮仓,又看到了迥然不同的现象:粮仓的老鼠个个吃得肥肥胖胖,一副养尊处优的模样,而且胆子也很大,并不十分惧人。两相反差刺激李斯联想起自己低三下四仅能果腹的生活,禁不住感慨道:“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68为了能够摆脱厕鼠般的生活,李斯毅然辞掉了八年资历的小吏工作,发誓攻读史书,成为享有朝廷食禄的“仓鼠”。为了凑足学费,他甚至从自己看管的粮仓里偷了几袋粮食,从上蔡到兰陵走了整整二十多天,投奔到荀子门下。苦学八年后,李斯投奔到秦相国吕不韦门下,不久即受到赏识,从三千多舍人中脱颖而出。后在宦官赵高力荐下,李斯终于得以见到了秦王,并向秦王一展自己的韬略。就在即刻被秦王重用之时,韩国人郑国以修渠为名,来到秦国做间谍,不久被发现。这件事给秦国朝野造成很大的震动,秦王一怒之下,驱逐绝大部分的各国客卿。李斯也在驱逐的行列。不甘心回到“厕鼠”生活,在即将离开秦国的前一夜,李斯前思后想,通宵奋笔疾书,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散文《谏逐客书》。终被秦王召回,实现了“仓鼠”的理想。时间被使用的方式、方法是多样的,但人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常会出现同一时间有多件想做的事供选择的状况。比如:是去上课学习还是去打球?是去看电影还是买东西?我们知道:人的一切的结果都来自于行动,只有行动才会产生结果,而行动又来自于行动者的选择。不同的选择,会导致不同的行为,而选择又都是来自于人的思想,也就是做选择时出现的想法。思想是人的行为与结果的根源,思想是支配一个人行为准则的基础,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做会形成不同的结果。我们常会看到这样的事情:有些企业在某位领导的管理下经营失败,可是换个管理者,这个企业很快便起死回生,比如海尔。有时恰恰相反,有些本来发展良好的企业,可换个管理者经营,却很快倒闭了。同样的条件,同样的环境,只因人的不同,就导致了结果的显著差异。三十年前,我们国家贫穷落后,1979年开始改革开放后,仅用了三十年,我们的国家就富强了,而且在国际上享有了很高的地位。与三十年前的一些数据相比,同样是这片土地,同样的炎黄子孙,所不同的只是人的思想由过去的自我封闭,发展变化为今天的开放包容。由此,我们的生活、环境、地位、民主、国民素质等等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世人瞩目的巨变,这一切都归功于人的思想转变,也就是观念的变化。当我们所遇到的外在境遇都相同时,正是由于每个人对事物的认知、理解,也就是思想的不同,导致了人与人之间行为与结果的差异,不同的思想也就造成了生活与命运的不同。46.一切是自己 自己是一切人从出生就不断开始学习各种知识,这种学习可以改善我们的生活。但是绝不可忽略对自我认识与了解这一最重要的学习,因为,这种学习可以提高我们的生命品质。

69认识自己,是一件非常难做到的事。在西方的神话寓言体系里,这被表述为著名的斯芬克斯之谜。狮身人面兽斯芬克斯每天都在问过往的行人一个问题:“有一种动物,它在早晨的时候四条腿,在中午的时候两条腿,在晚上的时候三条腿,那么这个动物是什么呢?”过往的人答不上来,就被狮身人面兽吃掉了。年轻的阿狄浦斯在路过的时候,说出了答案:“这个动物就是人。”斯芬克斯大叫了一声,就跑到悬崖边跳下去了。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在不断学习,从学习说话、学习走路到学习各种知识,每一种学习都旨在不同程度上促进和改善自己的生活。但是,人生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学习,就是对于自我的认识和了解。这种学习能够从根本上提高我们的生命品质。有一个人在极度沉重的工作压力下感觉自己精神快崩溃了,就去看心理医生。他对心理医生讲:“我每天上班时人就很踏实,觉得自己能够完成自己的工作,而且能够很成功,所以我就很享受这个过程。但是一旦走出工作,我就惶惶不可终日,不知道自己是谁,不了解自己心里的愿望,不知所终,感到迷惑、彷徨,夜不能寐、食不甘味。长期这样下去,我会不会得抑郁症呢?”医生告诉他:“你这个情况是挺严重的。这样吧,你先不要来看病,告诉你一个办法:这个城市的XXXX剧院中有个著名的喜剧演员,他每天都表演能让人开怀大笑的喜剧,非常经典,你先去看他的表演,连看一周,直到你整个人开朗起来,不再这么忧思忧虑了,你再来找我,我们再来探讨你的心理问题。”医生说完这段话,看到那个病人低着头,很久很久没说话,病人抬头时已泪流满面,他对医生说:“我就是那个演员。”这个故事很像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境遇。也许你是成功的,起码你是称职的,在社会角色上你对得起你的职称、对得起你的薪水,甚至你还可以废寝忘食地工作,你在职期间还可以做出很多业绩。但是扪心自问:我们对自己的生活状况真的满意吗?我们真的看得见自己内心的那些梦想、愿望吗?今天,我们已经不缺少一双发现世界的眼睛。今天是传媒的时代,电视和报纸上,各式各样的信息和资讯对我们的头脑和眼睛进行的是一场扫荡、一场风暴,我们缺少的是在这样一种信息狂潮中对自己内心的清晰把握。因为少了这样一种把握,我们才会在自己的生活中迷失。每个人要想生活得自主,就必须能够建立一种生命的觉悟。这种觉悟在心理学术语中,被称为自我认识与了解。正确的学习方法应该是能从自我出发,了解自我,并能立刻采取行动去改变自己,从而改变现状和实现自我超越。心理学认为,个体对于自我的存在,行为和心理的认知会有一个发展过程。最初这种认知是比较模糊的,所以小孩子经常会出于好奇心而做一些危险的事情。这个时候的自我意识是比较朦胧淡薄的,在经过不断地试错和加深记忆以及思考学习后,对于自我肌体存在的认知就渐渐成熟,随后才会对自己的行为有意识,能区分那些危险和安全的行为,然后决定是否要做,最后才是对于自我心理的认知。一般来说,一个人的思维和想象力达到一定程度后,才会具备这种察觉自我心理变化的能力。个体开始区分个人肌体行为和心理行为的差异是自我心理认知的开始。

70“认识你自己”,这是镂刻在希腊圣城德尔斐神殿上的著名箴言,希腊和后来的哲学家喜欢引用它来规劝世人。在希腊哲学家中,赫拉克利特就曾说过:“我探寻过我自己。”还说他的哲学仅是“向自己学习”的产物。47.生活的不如意源自凡事往外求所有发生在你生活中的困难、磨难,甚至是危机,都有着它发生的意义和目的。它给了你一次经历与学习的机会,让你在亲身经历当中,得到改变和修炼,并在困难等发生过后,能够看清自己,去创造一个更好的自己,由此完善生命的品质。某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见观音正撑伞走过。这人说:“观音菩萨,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段如何?”观音说:“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这人立刻跳出檐下,站在雨中:“现在我也在雨中了,该度我了吧?”观音说:“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无伞。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伞度我。你要想度,不必找我,请自找伞去!”说完便走了。第二天,这人遇到了难事,便去寺庙里求观音。走进庙里,才发现观音的像前也有一个人在拜,那个人长得和观音一模一样,丝毫不差。这人问:“你是观音吗?”那人答道:“我正是观音。”这人又问:“那你为何还拜自己?”观音笑道:“我也遇到了难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常常想探讨这个问题,我为何会来这里?为何我长成这般模样?为何我会遇到这样的事和这样的人?相信每个人都曾经有过这样的想法。只不过是日复一日,逐渐习惯眼下生活的形态,就会变得习惯成自然。这时,我们就不再去探寻问题的答案,也就不再拥有对自己有深刻的了解和觉悟的机会了。静心思考一下,你会发现:原来我现在事业不顺利、不走运是因为我以前所造的业,我现在成就的一切都是自己福报的体现。因为万事万物都是“凡事有果,势必有因”,种了什么样的因,就会有什么样的果。了解到这一点后,如果不想因为自己的思想再产生类似不良结果的话,那就需要改变自己。有一次,美孚石油公司董事长洛奇到一家分公司去视察工作,在卫生间里他看到一位小伙子正跪在地上擦洗黑污的水渍,并且每擦一下就虔诚地叩一下头。洛奇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何如此。小伙子答道:“我在感谢一位圣人,是他帮助我找到了这份工作,让我终于有了饭吃。”洛奇笑了,说:“我曾经也遇到一位圣人,他使我成了美孚石油公司的董事长。这位圣人住在南非的一座高山—

71—胡克山上。他能为人指点迷津,凡是遇到他的人都会前程似锦。10年前,我到南非登上过那座山,正巧遇上他,并得到他的指点。假如你愿意去拜访,我可以向你的经理说情,准你一个月的假。”小伙子是个虔诚的教徒,他谢过洛奇后就上路了。他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最后终于到达了胡克山。然而,他在山顶徘徊了一天,什么都没有遇到。小伙子很失望地回来了,他见到洛奇后说的第一句话是:“董事长先生,一路上我处处留意,但直至山顶,我发现,除我之外根本没有什么圣人。”洛奇说:“你说得很对,除你之外,根本没有什么圣人。因为你自己就是圣人。”后来,这位小伙子成了美孚石油公司一家分公司的经理。有些人自认为已经明白了自己的一切,觉得自己足够的聪明。可是并没有真正的了解,永远都用一套理由把自己保护与禁锢起来。从此,遇到同样的事情,还会犯同样的错误,并且同样的事情还会永远不断地在生活中重复。造成这样结果的根本原因,就是人遇事总往外求,永远想着外在的方法,却从没有考虑过自己的内因,从未从自己入手去探寻答案。人们并没有真正地对所有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有所了解和觉悟,自然也就不会知道这些事情的发生,都是上天给自己机会去经历,去不断修炼自己的。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通过学习,修炼,可以从自己的生命中寻找成功一切的答案,而不要是动不动就抱怨,说这是老天爷不给我机会。不应到外在的客观标准上去寻找理由,而应在内心建立起自我估价,这就是心的价值所在。儒家的经典,教给我们这样一种自省、认知,教给我们以这样的方式,找到建立生命的可行之路。有些人缺少内心自讼的能力,看见自己的过错,总是会文过而饰非,所以孔子就感慨:“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就是说:算了吧,我还真没见着那个看见自己错了就认认真真反躬自省,从内心给自己一场诉讼,去检讨自己的人。也就是说,我们总是觉得看到一件事情自己错了,或者能力不及,追悔,然后就找借口为自己掩饰,宽慰自己,说这是一个偶然事故,不自觉地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当我们能够成为自己的主人时,就会学着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观念,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和结果。如此一来,当某些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也就不再惧怕自己的选择。因为明白这一切都是自己成长必须需要经历的,所以,就会放手让自己去经历,在经历中修炼自我,在经历中增长智慧。48.心净纳福——拿得起放得下才能生活幸福当我们发现“自己是生活中一切结果的原因”

72这个人生真相后,就拥有了自己可以做一切的主人的智慧。仅仅有这种智慧还不行,一定要去行动起来,智慧的力量才会真正地在我们的身上发挥作用,才能助我们解决困难,梦想成真。佛陀住世时,有一位名叫黑指的婆罗门来到佛前,运用神通,两手拿了两个花瓶,前来献佛。佛对黑指婆罗门说:“放下!”婆罗门把他左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佛陀又说:“放下!”婆罗门又把他右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然而,佛陀还是对他说:“放下!”这时黑指婆罗门说:“我已经两手空空,没有什么可以再放下了,请问现在你要我放下什么?”佛陀说:“我并没有叫你放下你的花瓶,我要你放下的是你的六根、六尘和六识。当你把这些统统放下,再没有什么了,你将从生死桎梏中解脱出来。”黑指婆罗门才了解佛陀放下的道理。当发现自己是一切,自己可以做一切的主人时,就会更加坚信自己的修炼是正确的。当能相信自己的时候,就能努力去尝试改变。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今后事情发生的结果有所不同,才能从中获取不同的经验与智慧。有了这种了解,我们经营事业、经历爱情,或是遭遇其它外在的种种挫折时,就会将它当成一种重要的自我修炼,并相信只有接受考验,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从而会更用心的投入去做事,会珍惜每一天,会珍惜每一个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不会再执著于结果。因为我们知道,无论什么结果,都是可以承受的,因为这是自己的选择,属于自己的经历,而且自己会从这份经历中汲取智慧的力量。正所谓:“如果你的心是一座火山的话,你怎能指望会从你的手里开出花朵来呢?”,如果我们内心根本都不接受那些经历,又怎么能够指望从它们身上汲取智慧的力量呢?通过经历,明白自己就是成就一切的决定因素,这就等于集聚了足够的智慧了。然后,对人世间许多不惑,我们就会有迎刃而解的快感。一人去深山中的寺庙找禅师问道。禅师问:“你到这儿来是干什么的?”那人说:“我是来修佛的。”禅师答:“佛没坏,不用修,先修自己。”那么,现代人如何做到平常心呢?一是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做任何事都对成败有相对合理的预测。二是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即积极主动面对一切,但不苛求结果完美,凡事都有从容淡定的自信。三是不论遇到什么事,都能想得开,拿得起,放得下,不心存烦恼。

73一天晚上,大含和尚一个人在方丈室读书。夜深人静时,进来一个持刀的强盗。大含和尚对此丝毫不惧,神态自若。强盗见此,反而心生惧怕。大含和尚指着强盗手中刀发问:“你是要东西还是索命?”强盗打起精神说:“我想要些钱。”大含和尚把钱袋放在桌子上说:“你把这些钱拿去吧。”说完后继续读他的书。强盗忐忑不安地拿着钱转身向外走,这时和尚发话说:“等一等。”强盗愣住了。只听和尚又接着说:“出去时请把门关好,以防坏人进来。”强盗听后惊出一身冷汗,顺从地关好了门。这个强盗后来对人说:“我打家劫舍这么多年,从来没有一回像这次这样让我胆战心惊!”大含和尚泰然自若的神态对强盗形成了强大的震慑力,这种无形的定力正是今天我们许多人缺少的。一个人若能做到内心安定自若,就不会被轻易征服。面对随时发生的变故,最需要的就是勇气,就是处变不惊的安定自若。当变故突然降临,人们常常为之变色。但是,如果能戒除恐惧,便不会惊慌失措,而是能冷静地面对,安定自若。“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安定自若是一种气质和风范,具备了这样的气质和风范,无论遇到什么样的状况,就都能举重若轻、泰然处之。49.生活的根本在于从心出发,向内求再向内求要想彻底地解决问题,还是要回到自身。因为自己是所有事情的因,所以,遇事应该先从自身找答案。当我们能认识到真正的自己,认识到一切都只是经历,认识到一切都是自己在起决定性作用的时候,我们就拥有了智慧和慈悲之心。在一次和圣严法师的对话中,李连杰谈到了学习武术非常重要的一个感受。李连杰说,我很小就拿了全中国的武术全能冠军。可是我经常想,武术已经有几千年历史了,我怎么才能够做到真正的全能呢?因此我就去拜师学习各种武术。可是我每拜一个师傅,他都要我学一辈子。我心想,如果真的要做到全能,花几辈子都很难做到。所以我就放弃了拜师,开始向内心去寻找,从理解、理论上去了解武术。谈武术,自然会提到阴阳。阴阳,简单讲,就是我们所谓的相对世界。后来我把阴阳用到生活中去,对人世间的各种矛盾就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所以,在我没有学佛之前,我就已经懂得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看事情,所以思路变得比较开阔一点,这对我的人生起了很大作用。李连杰的这种做法,就是通常所说的“向内求”。他为什么能够做到有高超的武艺,而且在电影艺术上长盛不衰?这正是向内求给他带来的好处。当遇到问题与烦恼时,西方心理学中的疏导方法只是让我们去了解过去的经验,甚至于把一切的原因都归咎于经验。例如,我们现在之所以是这样的我们,都是因为不小心遇到了不正常的家庭,我们目前的一切都是由父母造成的。如果仅仅认为自己人生的问题是由自己的家庭造成,我们能怎么办?若没有解决的方法与途径,所有的人生问题将会一直存在。心理学之所以找不出解决的方法与途径,根本就在于它是将有问题的人与经验分离了,它认为问题是过去的经验所造成的。它的立足点是使我们了解更多的经验之后,最终勉强接受自己而已!

74实际上,这种方法只是创造了一种对待问题的态度,使自己在自己与经验之间做出妥协,但不能让人得到真正的解脱。人如果不从研究自己本身着手,反而去研究经验,永远也解决不了问题。这也是这些年来,有些人仅仅追寻短暂的心理或情绪的宣泄,但心灵始终解脱不得的原因。因为那只是一时的释怀,经不住时间的考验。就好像人饿了,虽然可以画饼充饥,暂时缓解饥饿的感觉,但不久身体内在的需求还是会让你感到饥饿。身体的表现是真实的,画饼能解决的只是暂时的、情绪部分的问题。要想彻底地解决问题,还是要回到自己身上。因为自己是所有事情的因,所以,遇事应该先从自身找答案。当我们能认识到真正的自己,认识到一切都只是经历,认识到一切都是自己在起决定性的作用时,我们就拥有了智慧和慈悲之心。然后,我们就能对最恨的人说,我爱你,我原谅你。“最大的天才尽管朝朝暮暮躺在青草地上,让微风吹来,眼望着天空,温柔的灵感也始终不光顾他。”诚如哲学家黑格尔所言,如果已经领悟到自己拥有智慧而不去身体力行,那不只是可惜而简直是浪费了。思想能创造一切,但执行力更重要,前者是后者的基础,而后者是对前者的验证。有了这样的觉悟,我们就不会再埋怨别人和外在的环境。因为一味抱怨他人,只能使自己活在狭隘可笑的世界中,只有行动才能令自己的世界更明亮宽广。一切结果都是自己思想创造的,生活中的一切只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的是人的内在思想。当懂得了这些道理,我们自然会产生这样的觉悟——一切是自己,同时自己也是一切。50.奇迹来自信念、信念来自思想一个人生活的好与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对于思想的信念,信就是相信,念就是思想。机遇、条件、巧合、成全等都只是果的表象,因的缘起来自于功德、福报、付出、相信。古时候,有一位将军率兵要与实力比他强十倍的敌人打仗。带队前进的途中,他下马向路边小庙朝拜祷告。回到队伍中,他拿出一枚钱币,说:“我现在投钱问卜,如果正面向上,表示我们会赢,而朝下则表示我们没有希望了,我们的命运就操纵在神的手里了。”将军把硬币高高地抛向天空。待他落下,大家发现,正面朝上,纷纷高兴地喊着:“太好了!我们会赢!”决战的时候,他们果然就把强大的敌军给打败了。将军的手下很高兴,说:“神决定的事情,谁也不能改变啊!”将军这时拿出了那枚问卜的硬币,原来,那两面都是正面呢!如果有一个上帝的话,他对万物全都是一视同仁的,并不会特别的帮助任何一个人。能帮助自己的,只有自己而已。有信念,相信自己,就能战胜困难,创造奇迹。“我绝不是理解了才能信仰,而是信仰了才能理解。”意大利哲学家安瑟伦的一句话颇具象征意义。信念是我们的日常言行,乃至宗教、科学、哲学的基础。

75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在梦中发现苯分子结构的故事,一直被各种科普刊物津津乐道,啧啧称奇:一天晚上,凯库勒坐马车回家,在车上昏昏欲睡。在半梦半醒之间,他看到原子链似乎活了起来,变成了一条蛇,在他眼前不断翻腾,突然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形成了一个环……凯库勒猛然惊醒,受到梦的启发,明白了苯分子原来是一个六角形环状结构。通过梦境解决科学难题的故事,听起来很神奇,仔细分析,又是理所当然的。一切事物都是先有想法,然后依据这个想法通过几番努力,最后完成的。比如手机的设计,是在于设计者先有了一个对于手机功能、样子、使用方法、技术指标等等的构思,才能够制造出来的。当人有了一种思想也就是意识到要完成一件事情时,就会从潜意识中搜找有关联的信息,意识越强越持久,潜意识给予的信息就会越完整和越接近。凯库勒之前一直在研究分析苯分子的结构,潜意识接受到了很多信息,由此,才有了梦想中的破解。爱因斯坦说过:“任何科学工作,除完全不需要理性干预的工作以外,都是从世界的合理性和可知性这种坚定的信念出发的。”强烈的信念是科学创新的基础,也是创造奇迹的力量。为什么信念能创造奇迹呢?这是有一定科学基础的。当一个思想或感觉产生时,大脑就会开始形成一种思考的能量波,并以这个人为中心自行扩展开来,往外发射,环绕此人的周遭环境。这些能量波拥有唤醒其他人思想里类似频率的特质,同时也会依着思想的吸引力法则进入另一个相同力量的领域。自己的一切都是自我的思想所形成的感觉所吸引而来的。无意识的、不知道心灵影响力法则的大脑波和知道心灵影响力法则的比较起来,是完全不一样的。不过,这两者的背后,都有一个强力发射者的驱动。力量都是一样的,只是潜力的强度和效果,会因为发射者的驱动条件相异,而有关键性的不同。不同的思想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不同的结果也就导致了人与人之间不同的生活与命运。生命的法则就是信念的法则,而信念可以用你心灵中的想法来简短地概括。你的思想形式、你的感觉及你所相信的事,会决定你的心灵、你的身体及你的环境。深入了解你所做的,以及为什么你正在做这些,将会帮助你在潜意识中获得跟生命中美好事物合作的机会。51.相信你的相信人类的进步也是一个在不断的改变自身对自然的认识过程,从兽皮裹身、茹毛饮血,到卫星上天人类探索太空,每一步都是相信这件事情是可以做到的,通过努力最后实现了目标。

76一个穷人为地主搬东西的时候,失手打碎了一个花瓶。地主要穷人赔,穷人哪里赔得起。穷人被逼无奈,只好去寺庙的高僧那里讨主意。高僧说:听说有一种能将破碎的花瓶粘起来的技术,你不如去学这种技术,只要将地主的花瓶粘的完好如初,不就可以了吗?穷人听了直摇头,说:哪里会有这样神奇的技术?将一个破花瓶粘得完好如初,这是不可能的。高僧说:这样吧,寺庙后面有个石壁,观音就待在那里,只要你对着石壁大声说话,观音就会帮助你。于是,穷人来到石壁前,对石壁说:救苦救难观音菩萨请你帮助我,只要您帮助我,我相信我能将花瓶粘好。话音刚落,一个声音就回答了他:能将花瓶粘好。于是穷人信心百倍,辞别高僧,去学粘花瓶的技术去了。一年以后,这个穷人通过无休止的学习和不懈的努力,终于掌握了将花瓶粘得天衣无缝的本领。他真的将那只破花瓶粘得像没破时一样,将它还给了地主。他去寺庙拜谢观音菩萨。高僧将他领到那座石壁前,笑着说:这块石壁只不过是块回音壁,你所听到的观音菩萨的声音,其实就是你自己的声音。在这个世界上,人们花很多的时间在学方法,在找方法,在想方法。每个人的思想不同,想出来的办法也就不同。面对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时,有的人有办法,而且他想出来的办法不但大家都会说好,而且运用在实践上实用有效。而有的人遇到一点点问题,一点点困难或者是挫折就没办法了。这种差别存在的原因需要从自身找答案。差别的根本不是方法的问题,而是我们到底相不相信结果与目标一定是可以实现的。很多时候,人与人的际遇截然不同,不是有没有办法的问题,而是我们到底相不相信自己一定是可以的。所有有办法的人,都有这个特质,就不信这个不可以,不相信做不成,不相信没办法,而是相信一定是可以的,一定是有办法的,现在想不到方法,也相信一定有想到方法的一刻。有这样一个小男孩立志成功的故事。小男孩的父亲是位马术师,他从小就必须跟着父亲东奔西跑,一个马厩接着一个马厩,一个农场接着一个农场地去训练马匹。由于经常四处奔波,男孩的求学过程并不顺利。初中时,有次老师叫全班同学写作文,题目是长大后的志愿。那晚他洋洋洒洒写了7张纸,描述他的伟大志愿,那就是想拥有一座属于自己的牧马农场,并且仔细画了一张200亩农场的设计图,上面标有马厩、跑道等的位置,然后在这一大片农场中央,还要建造一栋占地400平方英尺的巨宅。他花了好大心血把报告完成,第二天交给了老师。两天后他拿回来了,第一面上打了一个又红又大的F,旁边还写了一行字:下课后来见我。脑中充满幻想的他下课后带了报告去找老师:“为什么给我不及格?”老师回答道:“你年纪轻轻,不要老做白日梦。你没钱,没家庭背景,什么都没有。盖座农场可是个花钱的大工程,你要花钱买地、花钱买纯种马匹、花钱照顾它们。”他接着又说:“如果你肯重写一个比较不离谱的志愿,我会给你打你想要的分数。”

77这男孩回家后反复思量了好几次,然后征求父亲的意见。父亲只是告诉他:“儿子,这是非常重要的决定,你必须自己拿定主意。”再三考虑几天后,他决定原稿交回,一个字都不改。他告诉老师:“即使拿个大红字,我也不愿放弃梦想。”20多年以后,这位老师带领他的30个学生来到那个曾被他指责的男孩的农场露营一星期。离开之前,他对如今已是农场主的男孩说:“说来有些惭愧。你读初中时,我曾泼过你冷水。这些年来,也对不少学生说过相同的话。幸亏你有这个毅力坚持自己的目标。”52.没有任何理由的信任一个人接受的过程其实是从不能接受,到忍受,再到接受,到最后享受。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最深的接受源于信任。有一位得道高僧想传法给弟子。虽然弟子众多,但能继承衣钵者甚少,所以需要精心挑选一位能够传承衣钵的弟子。这位高僧闭关修炼的方式很特别,不是打坐静修而是到繁华的闹市中修行。一日师徒四人到了一家咖啡厅,师傅点了四杯咖啡并告诉徒弟们,喝咖啡要放2块方糖,3包奶精才好喝;徒弟听了师傅的话都照办了。第二天师徒四人又来到同一家咖啡厅点了同样的咖啡,但是这一次师傅却说放糖和奶精的咖啡最难喝,黑咖啡才是最美味的。其中三个徒弟听了,一脸疑惑:师傅说的话不相同,到底该听哪一次的?另外一位徒弟神色自若,丝毫没有怀疑的情绪。后来这位高僧就将衣钵传于这位弟子。所以,真正的信任就是百分之百的认同,没有任何理由。相信是有限的。“相”即样子,它需要“相”这个前提才能达到“信”。但“信任”就不同了,它首先就是“信”,代表一种强大的认可。信任不需要任何理由,信任是百分之百的绝对认同,信任是一种完全接受。人类所有智慧的根源就是信任。在《华严经》的开篇有这样的偈: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在圣经中也讲到:信主得永生。信任、功德、道义,之所以把信任放在最前面,是因为人很多时候很难放下自我,这里的“自我”就是“我”的理由和认为;很多人只相信自己的道理,信任的不是外在对象,而是自己的我执。真正的信任无法用语言表达,只是一种生命状态的到达;信任是不可言传的,它靠的是心与心的交流。信任是一切接受的基础。打开自己紧闭的心扉,不需要任何理由,内心完全接受。信任是一种放下自我的过程,放下自己一切的道理。以往,我们都是凭借自己的道理而活着,但是今天我们开启这扇信任之门,就是对生命的一种提升。无论外界怎样变化,我依然相信。

78信任是一种生命品质,是内心的一种笃定,是一种绝不放弃、再做一次的信念。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这种定力,将会创造更高的成就。曾经,有两个探险者迷失在茫茫的大戈壁滩上,他们因为长时间缺水,嘴唇裂开了一道道的血口,如果继续缺水,两个人只能活活渴死。一个年长一些的探险者从同伴手中拿过空水壶,郑重地说:“我去找水,你在这里等着我。”接着,他又从行囊中拿出一支手枪递给同伴说:“这里有六颗子弹,每隔两个时辰你就放一枪,这样当我找到水后就不会迷失方向,就可以循着枪声找到你,千万要记住了!”看着同伴点了头,他才信心十足的蹒跚而去……等待是漫长而痛苦的,尤其是对于这个还很年轻的人来说,因为他不知道自己的同伴能否找得到水,也不知道找到水的同伴能否找得到他。时间在悄悄地过去,每鸣放一枪,探险者心中的弦就好像断掉了一根,10个小时过去了,枪膛里已经仅剩下最后一颗子弹,还是未见到找水的同伴的踪影。他一定被风沙淹没了,或者找到水后撇下我一个人走了……年轻的探险者绝望的想着,数着分,数着秒,焦急的等待着。口渴和恐惧伴随着绝望潮水般充满了他的脑海,他似乎嗅到了死亡的气息,感到死神正面目狰狞地向他紧逼而来……终于,他扣动扳机,将最后一颗子弹射出。只不过,这一次他不是射向天空,而是他自己的脑袋。结果,当他的同伴带着满满的两大瓶水寻声赶来的时候,看到的是同伴的尸体。年轻的探险者是不幸的,因为他放弃了信任,放弃了坚持,同时也就放弃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无论别人怎么否定、怎么拒绝,我们应该看到自己的那颗心,保有坚定的信念,做不好再做一次,在一次次修炼的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内心,改变自己的行为,最终达到身心合一的境地,获得强大的能量。不管修行的路上有多少挫折、坎坷,无论外在环境多么恶劣,只要我们那颗心永远不退缩,能够完全接受,就是最后的到达。信任与他人无关,不是别人给我们的;信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是我们最终的到达,这是最珍贵的。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别人不顺从我们的意愿,我们就会把心收回来;如果别人对我们的付出没有给予回报,甚至对方让我们难受、痛苦,我们也会把心收回来。53.经历就是恩典不经一事不长一智。知识和技术是可以学到和掌握的,只有通过经历才能检验出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一个懂得和了解游泳的人即使看了再多的书和听教练讲了无数遍游泳的方法,不到水里去亲身体验和经历是永远学不会游泳的。

79某日,野兔们聚集在一起,彼此诉起苦来,认为它们的生活充满危险和恐惧。可不是吗?人、狗、鹰和其他动物无一不来残害它们;它们觉得与其这样活着担惊受怕,还不如一死了之来得痛快。野兔们拿定主意后,便立即纷纷奔向池塘,准备投水自尽。蹲在池塘边的青蛙,一听到兔子朝它们跑来的声响,马上都跳到水中去了。领头的野兔眼见此状,说道:“停下来,朋友们,别再吓得自寻短见了!你们来看,这儿有些动物比我们还胆小哩!”野兔们以为自己整天担惊受怕很可怜,但通过与青蛙对比之后,它们才发现事情其实并不像它们想象的那样。莎士比亚说:“现在的快乐,有的都只是过去的痛苦。”这是老天的交换。我们发现快乐和痛苦是相同的。要不是过去这么痛苦,现在也不会这么快乐。要不是过去有这么多的挫折,今天做出来的时候也不会这么有成就感,这么兴奋了。挫折跟兴奋是相同的,快乐与痛苦是相同的,它们是一体的两面。有一位年过七旬的船王,一生出海打鱼遇到无数的风浪,都能够化险为夷,而且打的鱼比别人多,费的力气比别人少,在当地很是有名。有一天船王感到自己年事已高,决定不再出海打鱼,就将自己的三个儿子叫到面前,传授这些年出海打鱼的秘诀。将如何掌舵升帆的本领教给了大儿子,将如何拉网捕鱼的本领教给了二儿子,将观天象定方位的本领教给了三儿子。老船王满心欢喜,三个儿子习得自己一生的真传,出海打鱼一定会满载而归的。三个儿子得到了父亲的真传,也想做一番事情。不几日三人出海打鱼去了,可是一到海上由于找不到渔群,就继续往更远的海里走,结果方向迷失,又遇到风浪,最后船翻人亡。虽然老船王将自己毕生的本领教给了自己的儿子,但是那只是知识和方法,三个儿子都缺少经历,最后落得个悲惨下场。人对于外在的认识来自于眼识、耳识、鼻识、舌识和身识,这些外在的看到听到闻到尝到体验到的过程都是一种经历。有经历就会形成感觉,不同的感觉代表着不同的经历。54.感恩换能力生活中的一切,不论是物质财富还是精神财富,都是人创造的。在创造的过程中人的能力是尤为重要的,同样的事情不同人做就会得到不一样的结果。人与人能力的差距来自于对事物、现象、组织、国家等一切的感恩程度。

80有一个僧人走在漆黑的路上,因为路太黑,僧人被行人撞了好几下。他继续向前走,看见有人提着灯笼向他走过来,这时候旁边有人说:“这个瞎子真奇怪,明明看不见,却每天晚上打着灯笼!”僧人被那个人的话吸引了,等那个打灯笼的人走过来的时候,他便上前问道:“你为什么要打灯笼呢?”盲人说:“我听别人说,每到晚上,人们都变成了和我一样的盲人,所以我就在晚上打着灯笼出来。”僧人感叹道:“你的心地多好呀!原来你是为别人!”盲人回答说:“不是,我为的是自己!”僧人更迷惑了,问道:“为什么呢?”盲人说:“因为我的灯笼既为别人照了亮,也让别人看到了我,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我而碰到我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在东方哲学中所讲的心不是身体上、物质上的心,而是思想和观念。我们知道任何的结果都是来自思想观念,不同的思想造就了人生不同的命运。人不是生而知之的,虽然人与人之间由于因缘的关系来到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人来此一生是来创造、经历、改变的,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有对生命的觉知和了解就会带有感恩的心来面对这一生。我们总是想要别人对自己好,而事实上,心理学中“黄金法则”告诉我们要“像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也就是说我们只有先对别人好,别人反过来才会对我们好。我们希望这世界变的很美丽,社会很和谐,那我们就要向社会奉献自己,把自己的知识技术,一切创造发明,拿出来给所有需要的人共同利用,做一个对人民、对国家有用的人。感恩会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一个出身贫寒的孩子,如果他懂得感恩,那么看到父母如此艰辛地养育自己,就会自觉地承担责任,想方设法为父母分忧解难,做任何力所能及的事。在此过程中,无论他处理问题的能力,还是感悟生活的心智,都会比同龄的出身优越的孩子提升许多。因为他有得到满意结果的意愿,即使某件事他做得不那么令人满意,但为了结果他会在类似的事情上尽心做好,经历和经验便引导他到达了更好。所以人与人能力的差距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做事情的意愿,以及从经历中的学习和经验的总结。很多人的做事只是“有功”,做的很努力、很累、成绩却不大。有功只能快,有德才会久。德是一个人对于事情的观念,德的体现也就是人具有感恩的心。如果一个人事事计较,看什么都是别人的错,就不会具有感恩的心,事事都不愿多付出,也就无法从生活和工作中提高自己的本领,也不会有太多的成就。用心不仅仅只是担当,更是一种生活状态,始终保持这种状态才能多做一些,才能看到别人的需求,才能用心的为别人服务,才能得到好的结果。人能力的提升并非取决于技术而有赖于个人用心的程度。用心去做,做多了能力自然提升,能力提升了自然会有很多好的回报,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福气或者福报。55.活在当下

81生命的存在好比一条射线,有无数过往的经历,无数现在的发生以及无数未来的可能。然而这无数状况最终都会落到一个点上,那就是当下。当下让我们找到一种努力的方式,回到我们的生活当中,知道在未来生活的每一分每一秒应该如何度过。释尊问弟子说:“人生究竟有多长?”有人说:“五十年。”有人说:“四十年。”还有人说:“三十年。”可是释尊都说:“不对”。弟子们非常不解,便问道:“那么人生究竟有多长呢?”释尊笑着,指着自己的鼻子说道:“人生只在呼吸间。”在我们的生命长河中,所有的过去只不过是让我们来到了现在,而所有的未来都决定于我们现在的想法和做法。所以,我们应该把握现在,活在当下。什么是活在当下呢?禅语云:“吃饭的时候吃饭,睡觉的时候睡觉,这就是禅。”在我们一生中,什么事情是最重要的?什么时间是最重要的?什么人是最重要的?有人会说,最重要的事情是升官、发财、买房、购车,最重要的人是父母、爱人、孩子,最重要的时间是高考、婚礼、答辩。我告诉大家,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现在你做的事情,最重要的人就是现在和你一起做事情的人,最重要的时间就是现在,这种观点就叫活在当下,它是唯一可以直接操作的。世上所有的过去与未来都凝结在当下这个点上。因为很多事情现在来不及完成,所以上天会造化安排下一个当下。而这一次的结果就成为下一次发生的起因,让我们有机会在下一个现在里有机会去当下,这一次完成的结点是下一次开始的起点。所以存在的永远是当下。整个生命的安排会透过每一个发生和经历让我们懂得把握现在,去做最大的完成。如果我们没有完成,上天也不会“善罢甘休”,它会不断让我们经历,再经历,直至我们完成的那一天。认真对待每一个当下,尽我所能,让自己接受,让自己付出,让每一件事都有好的结果。不要错过了每一个现在的发生,不要虚度现在的好时光,让我们接受并感谢每一个现在。一个人被老虎追赶,他拼命地跑,一不小心掉下悬崖。他眼疾手快抓住了一根藤条,身体悬挂在空中。他抬头向上看,老虎在上边盯着他;他往下看,万丈深渊在等着他;他往中间看,突然发现藤条旁有一个熟透了的草莓。现在这个人有上去、下去、悬挂在空中和吃草莓四种选择,你们说他会干吗?答案是吃草莓。他现在能把握的只有那颗草莓,吃草莓这种心态就是活在当下。对把握现在,活在当下更深一步的理解就是随缘。随缘不是跟随缘分,而是把握机缘,不悲观厌烦,不焦虑忧怨。随缘更不是随便,而是顺其自然,不急躁冒进,不苛责强求。人生随缘,即是“枯萎的随它枯萎,繁荣的任它去繁荣”。随缘是一种境界:随顺自然,不错过每一个当下,且能自如把握每一个当下,在每个当下全身心做到最大限度的完成。

8256.你有选择的权利一切的结果都来自于行动,而行动又来自于选择。我们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让我们开始掌握原本属于我们的这个最高最大的权利,这是我们这一生不同的开始。如果我们主动放弃这个权利,我们的人生则将会受制于外在的人、事、物。有一个中年妇女,曾经养育了一个儿子,还想再生一子,苦于不知求子的方法。一天,一位女巫对她说:“我可以使你心想事成,再生一个儿子。但是,你必须去行祭天之礼。”她见有希望,忙不迭地又问女巫:“祭天之礼一定要行的,但以何物来做祭品呢?”女巫不紧不慢地告诉她:“把你儿子杀死,取其血以祭天,肯定可以再生几个儿子。”这位中年妇女信以为真,求子心切,准备杀死她的儿子来祭天。一位禅师知晓此事,忍不住嘲笑地说:“世界上也真还有这样的愚人,傻到这种地步,为了求生一子,为了一个未出生的儿子,而去杀死身旁活着的儿子。”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曾说:21世纪是一个选择的世纪,因为未来的历史学家如果回顾今天,他们会记得的今天最大的改革并不是技术方面或网络方面的革新,而是——人类将拥有选择的权利。的确,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身为人至高无上的权利,我们可以让一切保持原有状态;我们可以让自己的生命继续这样;我们可以让每一件事情继续这样发展;但我们更可以从当下开始让一切有所不同——这是我们选择的权利。选择自己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最大的权利。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想法,也就有着不同的命运结果。对于一件事情你可以这样想也可以那样想。不同的想法就好比打开不同的文件包,打开的程序不同,运行的程序也就不同,得出的结果当然不同。这也是为什么诺贝尔会说:“有什么样的选择,就有什么样的人生”的原因所在。有的人面对工作的不顺会勃然大怒,为什么倒霉的会是我,谁谁怎么样,都是别人的事情一切都是别人的错。而有的人则是将事情先承揽下来,从自身找原因,看看自己有哪些是可以做的更好和可以继续提高的。在婚姻上有的人一出现问题就会觉得都是对方的错,都是对方对不起自己,自己唯一的错就是当初瞎了眼看错了对方。也有的人选择了让自己平静的面对,并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在孩子的教育上,有的人看到自己孩子学习不好就埋怨学校,有的人知道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他知道身教胜于言教。人有选择的权利,你可以选择继续痛苦也可以选择感恩,感恩有了这一次的经历,感恩可以通过现在的经历转识成智。经历是相同的,选择不同,结果也就不同。

8357.人的行为结果与心智的关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智中都蕴藏着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比那些促进物质进步的梦想,或者你能想像到的最辉煌的成就都更加神奇而有作用。小时候的约翰·戈达德,每当有空的时候,总会拿出祖父在他8岁那年送给他的生日礼物——一幅已被卷了边的世界地图看。15岁那年,这位少年一口气写下了127项人生的宏伟志愿:要到尼罗河、亚马逊河和刚果河探险,要登上珠穆朗玛峰、乞力马扎罗山和麦金俐峰,要驾驭大象、骆驼、鸵鸟和野马,要探访马可·波罗和亚历山大一世走过的道路,要主演一部《人猿泰山》那样的电影,要驾驶飞行器起飞降落,要读完莎士比亚、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要谱一部乐曲,要写一本书,要拥有一项发明专利,要给非洲的孩子筹集100万美元捐款,等等。毋庸置疑,这是一场马拉松式的人生征程。60岁时,约翰·戈达德经历了18次死里逃生和难以想像的艰难困苦,已经完成了其中的106个目标。约翰·戈达德常说的一句话是:我决不放弃任何一个目标,一有机会我就出发。当有人问他是什么力量促使自己成功时,他轻松地回答:“很简单,我只是让心灵先到达那个地方。随后,周身就有了一股神奇的力量。接下来,就只需沿着心灵的召唤前进好了。”人的行为结果都源自于思想,而思想的产生。源于心智在行为中发生的作用。心智是人内在的行为动机和遗传密码,也是产生我们生活中所有境遇的主要根源。心智活动是产生行为结果的缘起。如果我们理解了心智这一伟大的创造力量,那么想拥有一切都皆有可能。唯识论认为,生活中所显现的客观世界都是自己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交融作用的结果。大多数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总试图从外在世界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执著于表像的果,并用掩盖或逃避的方式得以短暂的释怀。因此,相似的不悦经历才会不断重复。真正的解脱在于从自我出发,觉悟自省,转识成智,改变心智结构中的缘起。只有这样才能解脱烦恼,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境界,创造一个幸福快乐的人生。在工作过程中,面对一种使人不舒服甚至难受的事情时,有的人首先考虑的是自己个人方不方便,喜欢不喜欢,所有的对策都倾向于照顾个人需要;而成就者更多考虑的则是工作的需要,考虑的是团队的目标,所以他们会克服一切不适来完成和实现这个目标。面对困难,有些人会想办法找理由后退、逃避,而拥有卓越心智模式的成就者则是想如何去解决难题,推动工作。困难叫什么?叫做“未知”。在困难面前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心理反应,有的人内在系统里有一种需要,那就是希望过得轻松和舒服,所以就会推责任、找借口。这一类人善于打开的“开关”,是祖先给我们的“趋避”开关——情绪。而有这样一种人,他们有想把事情变得更好的冲动,就算是艰难困苦,他们也愿意去经历,这种人善于打开的“开关”,同样是祖先给我们的“攻克”开关——智慧。

8458.意识与潜意识保持一致,才能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我们这一生如何能够成为有用的人,能够真正地活出自己,这涉及到我们必须的意识与潜意识一致到什么程度?真实到什么程度?一个人的意识与潜意识不一致,会妨碍正确的行动。而意识与潜意识一致的过程,就是完全接受自己的过程。一位诗人,他写了不少的诗,也有了一定的名气,可是,他还有相当一部分诗却没有发表出来,也无人欣赏。为此,诗人很苦恼。诗人有位朋友,是位禅师。这天,诗人向禅师说了自己的苦恼。禅师笑了,指着窗外一株茂盛的植物说:“你看,那是什么花?”诗人看了一眼植物说:“夜来香。”禅师说:“对,这夜来香只在夜晚开放,所以大家才叫它夜来香。那你知道,夜来香为什么不在白天开花,而在夜晚开花呢?”诗人看了看禅师,摇了摇头。禅师笑着说:“夜晚开花,并无人注意,它开花,只为了取悦自己!”诗人吃了一惊:“取悦自己?”禅师笑道:“白天开放的花,都是为了引人注目,得到他人的赞赏。而这夜来香,在无人欣赏的情况下,依然开放自己,芳香自己,它只是为了让自己快乐。一个人,难道还不如一种植物?”禅师看了看诗人又说:“许多人,总是把自己快乐的钥匙交给别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给别人看,让别人来赞赏,仿佛只有这样才能快乐起来。其实,许多时候,我们应该为自己做事。”诗人笑了,他说:“我懂了。一个人,不是活给别人看的,而是为自己而活,要做一个有意义的自己。”既然人的一切行为与结果都是内在思想的反映,生活与命运的改变就要从思想修炼开始。思想修炼的目标,就是要训练到意识等于潜意识。人在思想产生的同时会从潜意识中自动搜寻在过往的经历中与之有着相同感觉的资讯,就像一个人想找东西,在以往的经历中有过上网搜寻,并找到过答案一样。当答案被找到的时候,心里有着一种轻松、舒服、有成就的感觉,当人再次想找到东西时,潜意识就会将以往的这种好的感觉调动出来,引导身体做出上网查找资料的举动。

85如果人的思想反反复复就好象来回动收音机的波段旋钮,很难完整的听到自己想听到的电台广播一样,那么本应可以找到的答案也会被耽误了时间或者根本就无法找到。所以,当我们的意识与潜意识不一样的时候,身心就会有很多内在的冲突,比如明明知道需要努力才能成功,可我们的行为并不遵从。还比如我们必须向别人道歉时,可内心会有很多的害怕、恐惧和犹豫。在潜意识里,有一个真实的,抗拒的我们。但是,我们发现,对任何事情,如果没有采取真正的行动的话,之前所有的想法,都是在精神内耗而已。在思想的修炼中,首先必须学会自我对话,在能够和其他人和事沟通之前,我们第一个首先要学会和自己沟通。需要对自己做非常多的沟通工作,让自己身心能够一致对外。比如有一件事情需要自己站出来负责的时候,必须要能够与自己沟通,完成自我说服,这是让自己的思想能够有用的唯一方式。人身上有太多的冲突和矛盾,这所有的一切,就是因为当下的自我不一致。一致的人是什么?是能讲真话、办实事的人。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所见到能真正讲真话的人不多。何谓讲真话?讲的每一句话,都是来自于意识跟潜意识的一致。意识是一个理想的你,潜意识是那个内心有渴望的你,也才是真正的你。59.心智的至高效能——圆融万象看一个人的智慧够不够,就看他今天是不是能够总是保持微笑。微笑就表示现在不管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他还是能够接受的,感觉还是很好的,表示他的智慧足以驾驭目前的局面。心明禅师是一位盲人,他悟性很高、感应灵敏,对禅对世间万象有另一种“觉察”和体悟。而他脸上常年挂着祥和的微笑,更是令人为之动容。有一天,心明禅师正坐在寺院的石凳上晒太阳。有一位信徒看到他笑眯眯的自在相,就问他:“您老笑什么呢?”“笑这明媚温暖的阳光!”心明禅师随口答道。有一天,阴雨连绵,心明禅师坐在禅房里参禅,一位前来上香的居士看到他笑眯眯的恬然的样子,就问他:“您老笑什么呢?”“笑这润物无声、金贵如油的春雨!”心明禅师顺口答道。 有一天,寺院里游人稀少、冷冷清清,心明禅师在寺院里悠闲漫步。有一位前来挂单的云游僧看他笑眯眯的神情,就问他:“您老笑什么呢?”“笑那高山流水、笑那鸟语花香!”心明禅师顺口答道。有一天中午,心明禅师坐在一棵大树下打盹,有一位女施主看他打盹的时候还笑眯眯的样子,就问他:“您老笑什么呢?” “笑你看我时怪怪的表情,笑我又将有个美丽的梦境!”心明禅师顺口答道。

86人的一生之中会遭遇很多事情与困境,我们必须客观真实地面对它,看看自己的心和头脑对此有什么反应?人这一生,在智慧上所有的努力,就是最后设法让我们的心与外在的环境能够达到圆融状态。我们可能会因听人家讲一句话而自觉伤害很大,为此耿耿于怀,就是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也可能听到别人的失败经历后就放弃目标,这叫“人未远行,心已畏缩”;还可能自己遭遇坎坷挫折后心灰意冷,改弦易辙……不管是“有意”或是“畏缩”,抑或是“改弦易辙”,都只是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的智慧还不足以应对相应的一切。若非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只有经历各种磨难后,才会逐渐理解到,原来困难降临,只是为了让自己学习与进步,所有苦难都是上天的祝福!这一生的历练完毕,所有的思想到最后都化成了智慧的结晶。这种智慧可检验你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够圆融与和谐;面对任何困厄,都能安然与微笑。看一个人的智慧够不够,就看他今天是不是能够总是保持微笑。微笑就表示现在不管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他还是能够接受的,感觉还是很好的,表示他的智慧足以驾驭目前的局面。古代东方人用四个字来形容思想智慧所发挥的最高功效,即“圆融万象”,也就是看一切都是光明圆满的,这时候,我们就懂得思想与智慧的功力。很多人会问我:“你看世界上有没有坏人?”我回答说:“当然是有的。但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看到坏人也会微笑的。”还有人问我:“这世上有非常悲惨的事情吗?”我的回答也是肯定的,但那些没智慧的人,却承受不了!为什么达到最后智慧的境界时,就是看世上一切都是非常光明圆满的?不管是恶人,是善人,不管是对的事情,还是错的事情。有智慧的人看这一切,早已是可以完完全全地接受了。明朝末年的一个夏天,佛门大师憨山法师因遭人诬陷而被官府流放到岭南,碰巧当地传染病流行,死人上万。对此,智慧高深的憨山法师如果只是大哭,或念一声佛,表表慈悲之心就算了事吗?不!他不但完全忘记了自身的委屈,还不辞辛苦率领群众一一掩埋可怜的死者。这样做,一是让死者入土为安,二是减轻因尸体腐烂污染水源、空气而导致更大规模的疫病流行,由此保证了更多百姓生命的健全。这就是大思想、大智慧所产生作用的最高体现!60.修炼的至高境界——区区一念修炼思想的过程说起来也很简单,首先要先练意识与潜意识的一致,最后练到区区一念。我们要让思想发挥作用,而不要让它成为空想而已!

87六祖慧能出身贫寒,无钱读书,只字不识,但却恪守孝道,每日上山打柴养活老母。一日,他在打柴回来的路上听到有和尚在念经,于是驻足倾听。当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句话时,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和尚看在眼里,便告诉他这是金刚经所载,黄梅山弘忍禅师正在讲授该经,教人见性成佛的道理。他听后决定立志出家,带上老母来到了黄梅山。初来乍到,他只能每日在米房舂米,但却忘不了暗中修行。日久天长,他终于领悟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意思就是“一切存在皆不离心”。功夫不负有心人,弘忍终于知道了慧能的求道之志,于是将他叫到自己的房中,告诉他:“不知心,学佛无益,看清此心便为佛。”慧能听后更加用心修行。有一天,弘忍禅师对弟子们说:“我将不久于人世,想把禅法传给你们其中的一位。谁只要把自己的悟境用偈语表达出来,且能切中禅之精髓,我就将禅法传授于他。”当时弘忍弟子八百,却无一人敢去做偈。后来有一位高徒神秀终于想出一首偈子,于是写出贴在了禅壁旁边:“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此偈一出,众人连口称赞,连弘忍看后也表示赞赏。但是慧能却说:“神秀的偈子虽然点到真实,但仍称不上绝好。”大家听后对他的评语不以为然,因为神秀既通内外之学,又常代弘忍讲道,威望很高。而慧能只不过是一介樵夫,舂米小僧。大家都用鄙夷的眼光看着他。慧能见状立即和韵做偈一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众人看后大吃一惊:想不到小小舂米僧,竟然一语道破禅之天机。最后弘忍禅师把禅法传给了慧能。我一直对佛经里“别无它念”这四个字很感动。当我们的意识与潜意识是一致的时候,内在是清明的,根本没有什么烦恼,我们只是要用这个想法去创造我们要的结果而已。万事万物的发生,只是区区一念而已!一个今天有实现目标力道的人,或是一个真正创造力很强的人,他不会有任何的杂念,他每次都是想如何能把全部的生命力量集中在一个目标上,这个念头力量就相当强大!我自己就深深体悟到,这个“区区一念”何等了得!它是创造世界的工具。这思想如果不是唯一的话,力量就被分散开了。如果一个学生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念书,没有任何其他杂念,他的成绩会差吗?一个人只有努力工作赚钱的念头,估计他是不会贫穷的。东方禅宗在思想修炼上很有研究。禅门师父如要考徒弟的话,就考他有没有办法做到“区区一念”,就这么简单!这一件事情就足以检验自己的弟子能否毕业!一个在思想修炼上毕业的人,他平常的状态是无念无想的。“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他不用去无休止地担心未来或后果将会怎样。他的思想唯一的用处就是,需要思想的时候,立刻能够用思想去开创这个世界。

88当我们的定力越来越深的时候,就知道大多数的想根本是没有用的,最后就会理解,生活中为何有一些人总是感到身心疲惫?而且做事效率低下?因为想得太多了。其实我们根本不需要这么累的,那些杂念在消耗我们的能量。当我们心无杂念的时候,即做到“区区一念”的时候,就是处在完全节省能量的状态,而且强劲有力。如果对这个过程没有这一份了解的话,你又如何能够超凡入圣?61.守卫心中的那片净土,笑对人生有一天我们会发现,拥有再多原来抵不过不需要。有一天我们会对不需要产生兴趣,不会对拥有有兴趣——当一切都不需要了,当一切都已经够了,我们就只会对不需要产生浓厚的兴趣。世界著名的航海家托马斯·库克船长曾经在他的日记里记录下了这样一次令他百思不解的奇遇:一次,当他率领船队航行到大西洋中央时,浩瀚无垠的海面上空出现了一个庞大的鸟群。数以万计的海鸟在天空中久久地盘旋,并不断发出震耳欲聋的鸣叫。更奇怪的是,许多鸟在耗尽了全部体力后,义无反顾地投入茫茫大海,海面上不断激起阵阵水花……事实上,库克船长并非是这一悲壮场面的最初见证者。在他之前,已经有许许多多经常在那个海域捕鱼的渔民被同样的景象所震慑。而鸟类学家们也在长期的研究中发现,来自不同方向的候鸟会在大西洋中的这一地点会合,但他们一直没有搞清楚那些鸟儿为何会一只接一只心甘情愿地投身大海。这个谜团终于在上个世纪中期被解开。原来,海鸟们葬身的地方在很久以前曾经是个小岛。对于来自世界各地的候鸟们来说,这个小岛是它们迁徙途中的一个落脚点,一个在浩瀚大海中不可缺少的小岛沉入大海,永远地消失了。在千百年来形成的惯性的驱使之下,迁徙途中的候鸟们依然一如既往地飞到这里,希望在这里能够稍做休整,摆脱长途跋涉带来的满身疲惫,积蓄一下力量开始新的征程。但是,在茫茫的大海上,它们却再也无法找到它们寄予生的希望的那个小岛了。早已筋疲力尽的鸟儿们只能无奈地在它们心目中的“安全岛”上空盘旋、鸣叫,盼望着奇迹的出现。当它们终于失望的时候,全身最后的一点力气也已经耗尽,只能将自己的身躯化为汪洋大海中的点点白浪,营造出一个个瞬息即逝的“小岛”……在听完这个悲惨的故事后,请你考虑一下这样一些问题:在你人生漫长的“迁徙”旅途中,是否曾经拥有一个可让自己喘上一口气、稍做休整的“小岛”?而当你有一天发现这个“小岛”突然消失的时候,你是否会像那些海鸟一样,为自己的生存或未来而进行最后一搏?还有,你是否拥有一个可与之分享一切、无所顾忌的与之同路前行的朋

89友,或一个任何时候都会给你安宁与幸福的伴侣,或一个你为之奋斗终生的目标?在考虑这些问题的时候,你也不妨环顾一下四周,再好好地想一想:在你的周围,到底有几个可让你歇歇脚、喘口气的“小岛”?而你自己,又能成为几个人的“安全岛”,在他们最需要庇护的时候,向他们敞开自己的胸膛和臂膀?荡气回肠的乐章,始于无闻,终于无闻;湍急飞泄的瀑布,始于宁静,终于宁静;声势显赫的权势,始于落寂,终于落寂;形形色色的人生,始于平淡,终于平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