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蕺山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浙江省绍兴蕺山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ID:82774265

大小:100.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3-06-13

上传者:老李
浙江省绍兴蕺山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浙江省绍兴蕺山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浙江省绍兴蕺山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浙江省绍兴蕺山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浙江省绍兴蕺山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浙江省绍兴蕺山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6页
浙江省绍兴蕺山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7页
浙江省绍兴蕺山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8页
浙江省绍兴蕺山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9页
浙江省绍兴蕺山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10页
资源描述:

《浙江省绍兴蕺山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浙江省绍兴市蕺山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题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采用闭卷考试。2、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近年来,资本操弄的选秀节目借助电视台、互联网的威力,在大量吸引眼球的同时打造“流量明星”,并联手品牌赞助商实现注意力资源变现。这种套路的“成功之道”在于,既火了“偶像”,让大量粉丝群体体验了“养成系追星”的快乐;又火了品牌,让品牌赞助商在饭圈打投推高的数据中获得真金白银的收入,可谓一石二鸟。自“倒奶投票”事件之后,偶像经济过度依赖饭圈青少年、通过畸形饭圈互撕等手段收割大众注意力资源红利的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暴露,选秀节目被管控。但是,资本操弄的偶像经济裏挟饭圏青少年、肆意收割注意力经济红利,甚至不断越出道德法律红线的问题,却迟迟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任何产业的发展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都不能无视社会效益,偶像经济也不例外。饭圏粉丝是以青少年为主体,饭圈“乱象”表面上看是大量青少年追星行为造成的,但究其根源,是资本逐利偶像经济的脱缰失控。如果不对这一产业发展模式进行有效监督治理,仅就饭圈乱象进行管控,难以产生长期效果。另外,单纯针对饭圈青少年行为开展治理,容易引发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又来对粉丝行为指手划脚”“喜欢一个明星有错吗?一有情况就拿饭圈说事,粉丝做公益的事儿怎么不见你们提?”当前,每当刷到主流媒体对饭圈乱象的评点、指责,不少饭圈青少年流露的常常是这样的委屈。不少饭圈青少年觉得对偶像“喜欢”是个人行为,掏的是自己的腰包,别人管不着。但恰恰是,饭圈青少年看似个人行动的背后,实际上是受人引导而实施的“从众”行为,有资本之手在上下操弄。我们不能坐视青少年被偶像经济深度绑架,价值观被少数“大粉”和劣质偶像带歪,更不能坐视偶像经济长期野蛮生长,通过“互撕互黑”搏眼球赚流量,操弄网络舆论、收割注意力经济红利。(摘编自《粉丝文化缘何乱象不断》)材料二:由于组织内缺乏强有力的监管机制,一些粉丝团的老大权力过大,经常出现资金流向不明、账目弄虚作假等问题,甚至组织者卷钱跑路事件也时有发生。资深粉丝蔡女士告诉记者:“

1有些带着目的来的,前面几次一定会做得非常好,然后有一个非常大的收益时,一下就跑路了,这种情况也会有。”这样的行为不仅造成了粉丝们的经济损失,也触犯了法律的红线。有些人以给明星做活动为名义集聚资金,拿到资金后就卷款潜逃或者用于其它支出,这会构成诈骗罪。如今,粉丝们对偶像的全方位支持已然形成了独特的应援文化,依靠粉丝的应援心理营销,将应援活动与消费捆绑,成为商家捞金的一种重要手段。一位公关领域的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现在把粉丝当“韭菜”割的手段花样翻新,比如杂志可以搞AB版,就是明星拍两套造型让大家重复消费;如果要看一些爱豆花絮,一些平台需要单独付费观看。(摘编自《疯狂的粉丝经济会走向何方?》)材料三:粉丝文化不能杂草丛生,需要社会力量帮助除一除草,施一施肥。一方面,粉丝要拒绝畸形的饭圈文化、理智追星,更要去追积极阳光、富有内涵的“星”。比如正在奥运赛场上的健儿,青年们可以成为他们的粉丝,去“追一追”他们那股拼劲,“追一追”他们那份爱国情。另一方面,明星作为公众人物,要带着粉丝向着“正能量”的方向行走,有的明星鼓励粉丝多读书、读好书,使阅读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习惯;有的明星带动粉丝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被年轻群体熟知和传播等等。互联网是个“扩音器”,公众人物在网上的三言两语,就可能会掀起蝴蝶效应般的巨大影响。一个长期占据粉丝注意力的偶像,可以挡住一个人的开阔视野使其失去自我,也可以为其打开一扇大门去认识世界,关键要看他有无道德责任心和社会使命感。互联网是个信息的“集散地”,既做“引流”,也做“分流”。让粉丝文化“向阳”生长,既要在法律层面上划出红线,用文明导向、理性价值涵养粉丝心态;也要让“明星”成为正能量的代言人,如此,两者都能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顶流”才是“正流”。(摘编自《让粉丝文化“向阳”生长》)1.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倒奶投票”事件使资本操弄的偶像经济裏挟饭圏青少年、肆意收割注意力经济红利的问题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暴露。B.偶像经济在实现自身的经济效益时,必须充分重视社会效益,否则就可能出现饭圈“乱象”。C.青少年追星行为不只是个人行为,还是受资本引导而实施的“从众”行为,他们的价值观也可能被少数劣质偶像带歪。D.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公众人物更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因为他们在网上的三言两语,就会产生巨大的影响。2.下列不属于资本的深度介入对粉丝文化产生危害的一项是()A.流量明星需要流量数据来证明自己的商业价值,而粉丝为了扩大心仪的偶像的影响力,就会使用各种方法来追捧他们,有时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2B.有些人以给明星做活动为名义集聚资金,拿到资金后就卷款潜逃或者用于其它支出,这样的行为造成了粉丝们的经济损失。C.一些平台需要单独付费观看爱豆花絮,这是一种依靠粉丝的应援心理营销,将应援活动与消费捆绑。D.一个无道德责任心和社会使命感却长期占据粉丝注意力的偶像,可以挡住一个人的开阔视野使其失去自我。【答案】1.D2.D【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就会产生巨大的影响”错误。材料三中“公众人物在网上的三言两语,就可能会掀起蝴蝶效应般的巨大影响”。原文表述是有这种可能,选项中变成了肯定。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一个……的偶像,可以挡住一个人的开阔视野使其失去自我”是说偶像对粉丝产生的影响,所以不属于资本的深度介入对粉丝文化产生危害的例子。故选D。(二)现代文阅读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酒楼上我从北地向东南旅行,绕道访了我的家乡,就到了S城。我来到先前一家很熟识的小酒楼。狭小阴湿的店面和破旧的招牌都依旧,但从掌柜以至堂倌却已没有一个熟人,我在这儿也完全成了生客。然而,我竟不料在这里意外地遇见朋友了,——假如他现在还许我称他为朋友。那上来的分明是我的旧同窗,也是做教员时代的旧同事,面貌虽然颇有些改变,但一见也就认识,独有行动却变得格外迂缓,很不像当年敏捷精悍的吕纬甫了。“阿,——纬甫,是你么?我万想不到会在这里遇见你。”“阿阿,是你?我也万想不到……”我就邀他同坐,但他似乎略略踌躇之后,方才坐下来。我起先很以为奇,接着便有些悲伤,而且不快了。细看他相貌,也还是乱蓬蓬的须发;苍白的长方脸,然而衰瘦了。精神很沉静,或者却是颓唐;又浓又黑的眉毛底下的眼睛也失了精采。“我们,”我高兴的,然而颇不自然地说,“

3我们这一别,怕有十年了罢。我早知道你在济南,可是实在懒得太难,终于没有写一封信。……”“彼此都一样。可是现在我在太原了,已经两年多,和我的母亲。我回来接她的时候,知道你早搬走了,搬得很干净。”“你在太原做什么呢?”我问。“教书,在一个同乡的家里。”“这以前呢?”“这以前么?”他从衣袋里掏出一支烟卷来,点了火衔在嘴里,看着喷出的烟雾,沉思似的说,“无非做了些无聊的事情,等于什么也没有做。”“我一回来,就想到我可笑。”他一手擎着烟卷,一只手扶着酒杯,似笑非笑地向我说。“我在少年时,看见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便以为这实在很可笑,也可怜。可不料现在我自己也飞回来了,不过绕了一点小圈子。又不料你也回来了。你不能飞得更远些么?”“这难说,大约也不外乎绕点小圈子罢。”我也似笑非笑地说。“但是你为什么飞回来的呢?”“也还是为了无聊的事。”他一口喝干了一杯酒,吸几口烟,眼睛略为张大了。“无聊的。——但是我们就谈谈罢。”堂倌搬上新添的酒菜来,排满了一桌,楼上又添了烟气和油豆腐的热气,仿佛热闹起来了;楼外的雪也越加纷纷地下。“你也许本来知道,”他接着说,“我曾经有一个小兄弟,是冬岁上死掉的,就葬在这乡下。今年春天,一个堂兄就来了一封信,说他的坟边已经渐渐的浸了水,不久怕要陷入河里去了,须得赶紧去设法。母亲一知道就很着急,几乎几夜睡不着。然而我能有什么法子呢?没有钱,没有工夫:当时什么法也没有。”“一直挨到现在,趁着年假的闲空,我才得回南给他来迁葬。我到得坟地,果然,河水只是咬进来,离坟已不到二尺远。我站在雪中,决然的指着他对土工说,‘掘开来!’待到掘着圹穴,我便过去看,然而出乎意外!被褥,衣服,骨骼,什么也没有。”“其实,这本已可以不必再迁,但我仍然铺好被褥,用棉花裹了些他先前身体所在的地方的泥土,包起来,装在新棺材里,运到我父亲埋着的坟地上,在他坟旁埋掉了。因为外面用砖墩,昨天又忙了我大半天:监工。但这样总算完结了一件事,足够去骗骗我的母亲,使她安心些。——阿阿,你这样的看我,你怪我何以和先前太不相同了么?是的,我也还记得我们同到城隍庙里去拔掉神像的胡子的时候,连日议论些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的时候。但我现在就是这样子,敷敷衍衍,模模糊糊。我有时自己也想到,倘若先前的朋友看见我,怕会不认我做朋友了。——然而我现在就是这样。”他又掏出一支烟卷来,衔在嘴里,点了火。“这些无聊的事算什么,只要模模糊糊。模模糊糊地过了新年,仍旧教我的‘子曰诗云,去。”

4“你教的是‘子曰诗云’么?”我觉得奇异,便问。“自然。你还以为教的是ABCD么?我先是两个学生,一个读《诗经》,一个读《孟子》。新近又添了一个,女的,读《女儿经》。连算学也不教,不是我不教,他们不要教。”“我实在料不到你倒去教这类的书,……”“他们的老子要他们读这些,我是别人,无乎不可的。这些无聊的事算什么?只要随随便便,……”“那么,你以后预备怎么办呢?”“以后?我不知道。你看我们那时预想的事可有一件如意?我现在什么也不知道,连明天怎样也不知道,连后一分……”堂倌送上账来,交给我;他也不像初到时候的谦虚了,只向我看了一眼,便吸烟,听凭我付了账。我们一同走出店门,就在门口分别了。我独自向着自己的旅馆走,寒风和雪片扑在脸上,倒觉得很爽快。见天色已是黄昏,和屋宇和街道都织在密雪的纯白而不定的罗网里。(选自鲁迅《彷徨》,有删改)【注】小说写于1924年,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五四运动”落潮时期。3.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看见蜂子或蝇子……不过绕了一点小圈子”,吕纬甫的这番自述,充满着对自己变化的自责与无奈,甚至还有点自我讽刺的意味。B.“堂倌搬上新添的酒菜来……仿佛热闹起来了”,这里的“仿佛热闹”表明“我”与朋友刚见面的尴尬、拘谨、隔阂已消除了。C.吕纬甫为弟弟迁坟这一情节,主要表现了他做事死板、迂腐的性格,同时也反映出他对母亲的孝敬。D.小说中的“我”叹惋吕纬甫的衰颓,但又没能力帮助他走出困境,这与《祝福》中的“我”是完全不同的。4.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的主要情节借助“我”与吕纬甫的对话来展开,这样写,既便于展现人物之间的感情交流,又有助于展示主人公吕纬甫的内心世界。B.小说塑造了一个悲剧式的新知识分子形象,意在表达作者对逐渐沉沦的知识分子的批判,并对当时的知识分子予以警醒。C.小说刻画人物简练传神。如在刻画吕纬甫这一人物时,用“格外迟缓”“颓唐”“失了精采”等描写,深刻反映出人物内心世界。D.小说故事情节简单,只写了与朋友相遇后对酌言谈,既无扣人心弦的悬念,也无激烈的矛盾冲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批判现实的力度。5.简要概括小说中的“吕纬甫”这一人物形象过去和现在的变化。

56.结尾段划线处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3.A4.D5.过去的吕纬甫是一个敏捷精悍、热衷改革、热血的知识分子;现今成了一个随波逐流、恍恍惚惚、丧失自我、无聊迷惘的沉沦者。6.①照应上文中雪势描写,使行文更加严谨。②用黄昏和密雪,营造了暗淡、沉闷、压抑氛围。③用“纯白而不定的罗网”隐喻社会环境,揭示了封建思想依旧弥漫的社会现实,深化了小说主题。【解析】【分析】【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B.“热闹”前有“仿佛”一词,“仿佛”说明酒楼上看起来热闹、实际上冷清的场景,同时也暗示出“我”与朋友因多年未见而略显拘谨、尴尬的心理。C.“主要表现了他做事死板、迂腐的性格”错误,在迁葬的过程中,辛辛苦苦地在雪地里忙碌了大半天,如果仅仅是为了骗骗母亲,他是无须这般一丝不苟的,看来还是出于兄弟之情、母子之情,不这样尽职地完成“迁葬”,他会过意不去,会留下感情的负累,由此也可以看出他具有善良之心,为人诚恳实在。D.在这一点上与《祝福》中的我有点相似。“我”对祥林嫂的处境也是无能为力的。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D.“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批判现实的力度”错误,文章虽然“只写了与朋友相遇后的对酌言谈”,但却反映了吕纬甫有以前的自信、激进到现在的消沉、颓唐的变化,作者对吕纬甫“敷敷衍衍”、“模模糊糊”的对待现实的消极情绪给予尖锐的批判,将他的这种人生态度作为彻底反封建的对立物来加以针砭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批判现实的力度”说法错误。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人物形象的能力。“当年敏捷精悍的吕纬甫”“到城隍庙里去拔掉神像的胡子的时候,连日议论些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的时候”是一个敏捷精悍、自信、激进、热衷改革、热血的知识分子;现今“行动却变得格外迂缓”“略略踌躇之后,方才坐下来”,看出他恍恍惚惚;“乱蓬蓬的须发;苍白的长方脸,然而衰瘦了。精神很沉静,或者却是颓唐;又浓又黑的眉毛底下的眼睛也失了精采”,“做了些无聊的事情,等于什么也没有做”,“我现在就是这样子,敷敷衍衍,模模糊糊。”“

6只向我看了一眼,便吸烟,听凭我付了账”,他成了随波逐流,丧失自我,消沉、颓唐,无聊迷惘的沉沦者。【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题目要求分析结尾段划线处的景物描写的作用,可以从结构、环境、主题、手法、效果等角度加以分析。从结构上看,结尾“和屋宇和街道都织在密雪的纯白而不定的罗网里”对雪的描写照应上文“楼外的雪也越加纷纷地下”,突出雪势很大,使文章更加严谨。从环境本身看,“天色已是黄昏”“和屋宇和街道都织在密雪的纯白而不定的罗网里”,用黄昏和密雪突出环境昏暗、阴沉,营造了沉闷、压抑的氛围。从主题上看,用“纯白而不定的罗网”运用比喻的手法,隐喻社会环境黑暗、压抑,揭示了封建思想统治笼罩的社会现实,深化了小说主题。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节选自《劝学》)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节选自《师说》)7.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乎:生乎吾前叫嚣乎东西B.其:其皆出于此乎余嘉其能行古道C.而:蟹六跪而二螯吾尝终日而思矣D.乃:家祭无忘告乃翁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78.下列各句,与“蚓无爪牙之利”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句读之不知B.不拘于时C.居庙堂之高D.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9.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荀子在《劝学》中围绕“学不可以已”展开论述了学习需要积累、坚持和专心的重要性。B.韩愈列举“众人”“其父”的以老师为耻,是为了批判士大夫之族的耻相师。C.在论证观点时,《劝学》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师说》则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D.荀子认为学习的人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说,“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10.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答案】7.A8.C9.C10.(1)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2)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3)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第一个“乎”,介词,相当于“于”,在;句意:生在我前面。第二个“乎”,介词,同“于”,在;句意:到处吵嚷叫嚣。B第一个“其”,副词,表推测,大概;句意:大概都出于这吧?第二个“其”,代词,指李蟠;句意: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C.第一个“而”,并列关系连词,不译;句意: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第二个“而”,修饰关系连词,不译;句意:我曾经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D.第一个“乃”,代词,你的;句意: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第二个“乃”,副词,竟然;句意: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句式的能力。

8例句,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蚓无利爪牙”。句意: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A.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句意:不知句子(如何)停顿。B.被动句,“于”表被动。句意:不受时俗的拘束。C.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居高庙堂”。句意:在朝廷做官。D.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故选C。【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能力。C.“在论证观点时,《劝学》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师说》则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错误,应该是在论证观点时,《劝学》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师说》则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故选C。【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善行;“神明”,心智澄明;(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蚓无利爪牙,强筋骨”;“上”“下”,名词用作状语,在上,向下;“用”,因为;“一”,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3)“通”,普遍;“不拘于时”,被动句,“于”表被动;“拘”,拘束;“学于余”,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余学”;参考译文: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节选自《劝学》)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9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节选自《师说》)(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11.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这两句,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B.“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化用了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句,用得不落痕迹,贴切自然。C.“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是说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隅,英武了得。D.“生子当如孙仲谋”,此处赞叹孙权的雄才大略,实际上暗指类似东吴占据了江南半壁江山的南宋,没有出一个像孙权那样有雄才大略的英雄人物。1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答案】11.A12.(1)对古代英雄人物的仰慕之情。(2)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3)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之情。(4)对南宋统治者昏庸和软弱无能愤懑之情。【解析】【分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情感以及艺术特色的能力。A.“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错误,“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的意思是: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这是设问的修辞。故选A。【12题详解】

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人情感的能力。本词下片的意思是: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已带领了千军万马,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在这首词里,词人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首先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人物的仰慕之情,以及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此外,词人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昏庸和软弱无能愤懑之情,以及国无门的无限感慨之情。(二)名篇名句默写13.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2)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静女《诗经·邶风》)(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怅寥廓②.问苍茫大地③.爱而不见④.搔首踟蹰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⑥.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⑦.师者⑧.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的字有:怅,寥,廓,苍,茫,搔,踟,蹰,博,受。三.写作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嫩芽破土是一种力量,孤松挂壁也是一种力量;百米冲刺是一种力量,泥泞举步也是一种力量。生命之力的获取可能源于遗传的奥秘,也可能源于一次顿悟或回味。一个眼神,一句话语,一阕歌曲,一段历史……我们时时窥见生命力量的强大与深邃。在你的生命中,是什么曾经给予你成长的力量?这段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请以“____________也是一种力量”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记下自己的经历、感受或思考。要求:①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语,补齐标题;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700字。【答案】略

11【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限定文体为记叙文,限定了写作内容——记叙自己的经历、感受或思考。写作时要注意题中的重要引导语,“在你的生命中,是什么曾经给予你成长的力量?”在标题空缺处补上恰当的词语(或短语),可参考材料内容。“嫩芽破土”“孤松挂壁”是自然界中的力量,“百米冲刺”“泥泞举步”体现出的是人的身体和意志相融的力量:这些都是“生命之力”,都是生命勃发的行为描述。但横线上不一定要填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也可以填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比如材料所提示的“一次顿悟或回味,一个眼神,一句话语,一阕歌曲,一段历史”。所填补的可以是人、事、物或某个动作行为,甚至是某个场景、某一情绪或心境。从助力的来源来看,可以是外在的激励,也可以是内在的生发。只要在思想精神上对“我”的成长起到促进作用即可。具体行文,叙事要详略得当,描写要突出细节,辅以恰到好处的环境描写,力求以自然的文笔感染人心。【立意】1.母亲的叮咛也是一种力量。2.父亲的眼神也是一种力量。3.老师的问候也是一种力量。4.朋友的批评也是一种力量。5.陌生人的一个眼神也是一种力量。6.一首歌曲也是一种力量。7.批评也是一种力量。8.挫折(失败)也是一种力量。9.回忆也是一种力量。10.憧憬也是一种力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