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课件经络腧穴学各论经络穴位详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经脉方面,将学习十四经脉的循行路径,包括体表路径,即有腧穴分布部分;和体内路径,即没有腧穴分布部分,主要是与相关脏腑的联系,即属络关系。学习经脉的主要病候,即该经脉功能失调会出现什么症候。同时学习经脉的主治概要,即这条经脉各腧穴共同治疗的病症。我们需要重点掌握十二经脉的体表路径、络属脏腑和任、督脉的循行路径。
1腧穴方面我们准备介绍120个临床常用腧穴,每个腧穴学习其定位、取穴方法、作用、主治、配穴应用以及操作方法,实践课将学习在人体上准确找到腧穴,称为点穴。要求掌握腧穴的定位、主治和一些重要的操作注意事项。经络学说是针灸学的基础理论,腧穴定位和主治是针灸学的基本知识,点穴是针灸学的基本技能,都很重要。随着所学的经脉和腧穴逐步增加,很容易混淆,要及时复习、比较,经常动手点穴,以加深印象。
2手太阴肺经TheLungMeridianofHand-taiyin
3目的要求1.掌握本经的体表循行,及其脏腑属络关系和与组织器官的联系。重点掌握所讲述的常用穴位的定位方法、主治特点和刺灸方法。2.熟悉经脉的病候和主治概要。3.了解其余穴位的内容。
4(一)经脉循行1、循行路线起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绕过来沿着胃的上口,通过横膈,属于肺脏,从肺系横行出来,向下沿上臂内侧,下行到肘窝中,沿着前臂内侧前缘,进入寸口,经过手掌大鱼际边缘,出拇指桡侧端。手腕后方的支脉,从列缺处分出,沿着臂侧走向食指的桡侧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5体内: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返循胃口,上膈属肺。体表:从胸前壁外上方,沿上肢内侧前缘下行,止于拇指桡侧端。支脉从腕后到食指桡侧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62、循行分布特点走向:从胸走手位置:手内侧前缘循行:体内联系:属肺,络大肠。并与胃、气管、喉咙联系。属性:阴经属络关系:属肺络大肠起止穴:中府—少商交接关系:上接足厥阴肝经,下交手阳明大肠经。
7(二)主要病候《灵枢.经脉》:是动则病,风寒: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喝,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息、咳血、伤风、胸部胀满、咽喉肿痛、缺盆部和手臂内侧前缘痛、肩背部寒冷、疼痛等症。
8(三)主治概要肺系疾病: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咳血,胸痛。经脉病侯:肩背痛,肘臂挛痛,手腕痛。
9(四)常用腧穴起于中府,止于少商,左右各11个穴位解剖标志—锁骨及锁骨下窝、腋前皱襞、第一肋间隙、肱二头肌,肱二头肌肌腱,桡骨茎突取穴要点腕横纹,桡动脉,第一掌骨,赤白肉际,指甲角。骨度分寸—腋前皱襞至肘横纹为9寸肘横纹至腕横纹为12寸两乳之间为8寸
101.中府(肺募穴)定位: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云门下1寸)。功能:清宣上焦、疏调肺气主治:配穴:肺俞、尺泽、太渊—气管炎(俞募)定喘、内关—哮喘复溜——肺燥咳嗽刺灸: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宜向内深刺,免伤肺脏而致气胸。现代研究:治肺痨、诊断作用、缓解哮喘
11定位: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功能:清肺降气,和肠舒筋。主治:配穴:肺俞、中府—咳嗽,气喘,胸痛太渊、太溪、肺俞—肺热咯血委中点刺—急性吐泻、丹毒曲池—肘臂挛痛刺灸: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可灸。现代研究:降压、调整结肠蠕动、神经性呕吐2.尺泽(合穴)
123.孔最(郄穴)定位:腕横纹上7寸,尺泽与太渊穴的连线上。尺泽与太渊连线中点上1寸。功能:清热降逆、理气止血主治:配穴:肺俞、中府、风门—咳嗽,气喘曲泽、肺俞—咳血天突、丰隆—失语膈俞(郄会)—呼吸系统出血症曲池—肘臂挛痛刺灸:直刺0.5—1寸。可灸。现代研究:鱼腥草注射液—支气管扩张引起的咯血
134、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任脉天星十二穴)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简易取穴)功能:宣肺祛风、疏经通络、利咽主治:配穴:照海、鱼际、少商—咽喉肿痛合谷—牙痛,偏头痛,前额痛。阳溪、偏历—腱鞘炎刺灸:针尖向上斜刺0.5~0.8寸。可灸。现代研究:配肾俞或照海增强肾功能、排尿量增加、调解血管舒缩功能
145.太渊(输穴原穴八会穴—脉会)定位: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功能:清宣肺气,复脉通络。主治:配穴:偏历(原络)—外感咳嗽,头痛。神门—唾血,振寒,呕血上气。内关、心俞、神门—无脉症。列缺—肋间神经痛及咳嗽,头身痛。刺灸: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可灸(不宜疤痕灸)。现代研究:降压、改善肺通气功能。
156、鱼际(荥穴)定位: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功能:宣肺解表、清热利咽主治:配穴:合谷、商阳—咳嗽,咽喉肿痛风池、廉泉—失语大椎、肺俞—外感发热四缝、大横—小儿疳积刺灸:直刺0.5~0.8寸。少灸,治小儿疳积可用割治法。现代研究:平喘
167.少商(井穴)定位:拇指桡侧,距指甲角0.1寸。功能:醒脑开窍,清热利咽。主治:配穴:急症—中风昏迷配中冲、水沟、足三里。小儿惊风配合谷、曲池。热病—咽喉肿痛配天突、合谷。狂证配大敦。刺灸: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可灸。(孕妇慎用刺法)现代研究:
17手太阴肺经小结1、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属肺。体表循行于上肢内侧手少阴和手厥阴之前,过鱼际,止于少商。支脉从列缺分出,在商阳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连。联系脏腑有肺、大肠、胃、膈、咽喉、气道。2、本经腧穴起于中府,止于少商,共11穴。左右对称。
18手太阴经常用穴定位胸中府: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1肋间隙肘尺泽:肱二头肌肌腱桡侧,肘横纹上(微屈肘)前孔最腕横7寸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臂列缺纹上1.5寸桡骨茎突上方腕太渊:腕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桡A桡侧)手鱼际:第1掌骨中点,赤白肉际。少商:拇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
193、肺经穴位主治表本经腧穴主治胸、肺、喉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它病证。躯干部腧穴——中府——近治作用为主——肺、胸病变远治作用特殊作用尺泽急性吐泻、小儿惊风孔最咳血肘膝以下腧穴列缺胸、肺、喉病头痛、项强太渊无脉证鱼际发热、失音少商急症、热病
204、中府、云门不可深刺,以免伤及肺脏,造成气胸,少商、鱼际、尺泽治疗实热证时,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关节部位腧穴不宜用直接灸(列缺、经渠、太渊针刺时避开桡动脉,勿伤及,慎直接灸,禁化脓灸)。
21病例1.李某某 女43岁 北京某大学教师1997年11月7日初诊,因急性扁桃腺炎咽痛,扁桃腺红肿,发热。青霉素肌注后体温降至正常,但咽痛、音哑不能讲课。查:咽红肿,脉浮。予少商双侧点刺出血3滴。出血后即自觉咽部通畅松快。隔日再次点刺放血,音哑全消。2.玛丽 女 巴西黑人1998年8月10日初诊,患者身体肥胖,喝喝而喘,说话不能连贯,舌质略红,脉弦滑。即刻针中府、尺泽、列缺、丰隆、膻中,毫针泻法,5分钟行针一次,20分钟后完全不喘,喜笑颜开。隔日又来门诊,仍宗上法,巩固疗效。
22手阳明大肠经LargeIntestineMeridianofHand-Yangming,LI.
23目的要求1.掌握手阳明大肠经的体表循行,及其脏腑属络关系和与组织器官的联系。重点掌握所讲述的常用穴位的定位方法、主治特点和刺灸方法。2.熟悉经脉的病候和主治概要。3.了解其余穴位的内容。
24(一)经脉循行:1、循行路线:起于食指末端,沿着食指桡侧缘向上,通过第一、第二掌骨之间,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沿前臂桡侧,进入肘外侧,再沿上臂外侧前缘,上走肩端,沿肩峰前缘,向上交会到第七颈椎棘突下,再向前下行到锁骨上窝,络于肺,通过膈肌,属于大肠。颈部支脉,从锁骨上窝分出,上行颈部,通过面颊,进入下齿中,回绕至上唇,交叉于人中,左脉向右,右脉向左,上行挟着鼻孔到鼻翼两旁,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25体表:从食指桡侧端沿上肢外侧前缘上行,经肩颈上颜面,在人中沟交叉到对侧,在鼻翼旁与足阳明胃经相接。体内:络肺,属大肠。面部支脉进入下齿龈,绕上唇。
262、循行分布特点:走向:从胸走手位置:手外侧前缘循行:体内联系:属大肠,络肺。并与鼻、下齿有联系属性:阳经属络关系:属大肠络肺起止穴:商阳—迎香交接关系:上接手太阴肺经,下接足阳明胃经
27(二)主要病候:①腹痛 肠鸣 泄泻 便秘痢疾②咽喉肿痛 齿痛 鼻流清涕或出血③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肿或寒冷等症(三)主治概要头面五官疾病: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头痛,鼻衄。热病:身热,热病无汗,多汗。外经病:瘰疬,肩臂痛,上肢不遂。
28(三)常用腧穴:起于商阳,止于迎香,左右各20个穴位解剖标志指甲角、第二掌指关节、第二掌骨、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腕背横纹、肘横纹、三角肌、肩峰、肱骨大结节、锁骨、肩胛岗、喉结、胸锁乳突肌(胸骨头、锁骨头)、鼻翼、鼻唇沟等。
291、商阳(井穴)定位:食指桡侧甲角旁约0.1寸。功能:清热泻火,醒脑开窍。主治:配穴:合谷、大椎—咳嗽,咽喉肿痛感冒发热,热病无汗少商、中冲、关冲—中风、中暑昏迷刺灸: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现代研究:胃蠕动增强
30定位: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中点处。(另两种取穴法)功能:祛风解表,清热通络。主治:配穴:水沟—口唇不收,喑不能言,口噤不开。曲池—遍身风疹。复溜—多汗症或无汗症.颊车、下关—下齿痛,口眼斜。手三里、肩髃—上肢不遂。三阴交—滞产,胎盘不下。三阴交、至阴穴—催产。列缺(原络)—大肠经病变。大椎、风池—感冒太冲(同时针刺,称为“开四关”)—常用于急救,小儿惊风(气机不利引起的精神障碍)。刺灸:直刺0·5~1寸。可灸。孕妇慎用。现代研究:针麻止痛、引产、预防流感2、合谷(原穴、回阳九针穴、三大清热要穴、孕妇敏感穴、手背三大要穴)
313、手三里定位:肘横纹下2寸,阳溪与曲池穴连线上。功能:祛风通络、和胃利肠主治:配穴:颊车—腮腺炎、齿痛温溜、曲池、中渚、丰隆—失音合谷、外关、肩髃—上肢痿痹。上巨虚、天枢—腹痛腹泻。刺灸:直刺0·8~1.2寸。可灸。现代研究:调节大肠功能,提高皮肤痛阈
324、曲池(合穴、降压要穴、三大清热要穴、皮肤病三要穴、通关利节要穴、上肢不遂必取要穴)定位:屈肘,当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功能:祛风解表,清热凉血。主治:配穴:太冲—高血压合谷、外关—感冒、咽喉肿痛、目赤痛。外关、大椎—高热上肢瘫痪配合谷、外关、肩髃、手三里。风池、血海、足三里、委中—荨麻疹、湿疹、神经性皮炎刺灸:直刺0·8~1·5寸。可灸。现代研究:调节胃肠蠕动、治疗阑尾炎、心率、血压调节
335、肩髃(手阳明,阳跷脉交会穴)定位: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肩峰前下方凹陷中。功能:活血通络,疏风清热主治:配穴:天宗或肩髃透极泉—肩周炎曲池—上肢麻痹阳溪—风热瘾疹刺灸: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可灸。现代研究:改善肢体血液循环针麻处方
345、迎香定位: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功能:活血通络,通窍驱虫。主治:配穴:合谷—面痒合谷、颊车透地仓—口喎。合谷、列缺、印堂、上星—鼻塞,鼻、不闻香臭。透四白加阳陵泉—胆道蛔虫,止痛效果良好。刺灸:斜刺或平刺0.3~0.5寸;可灸(不宜疤痕灸)现代研究:鼻病首选穴、慢性支气管炎
35手阳明大肠经小结1.经脉走向:从食指桡侧端,沿上肢外侧前缘经肩、颈上颜面,止于对侧鼻翼旁。体内支属大肠,络肺。联系的器官有齿(入下齿中)、口、鼻(还出夹口…上夹鼻孔)。2、本经共有腧穴20个,起于商阳,止于迎香。
36手阳明经常用穴定位商阳:食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手 三间:第2掌指关节后。合谷:第1、2掌骨之间,约当第2掌骨桡侧中点。腕 阳溪:腕横纹桡侧,拇短长伸肌腱之间(拇指上翘)前臂偏历 阳溪与曲池 腕上3寸手三里 连线上 肘下2寸肘 曲池:屈肘,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上臂臂臑: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曲池上7寸(三角肌下端)肩肩髃: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肩平举,肩前凹陷中)颈扶突:平喉结(旁开3寸),胸锁乳突肌前、后缘之间。面迎香:鼻翼中点外(0.5寸)鼻唇沟中。
37手阳明经穴位主治本经腧穴主治口、齿、鼻等头面器官病,咽喉病,及经脉循行所过的上肢外侧前缘、肩前、颈部的病变。商阳高热、昏迷合谷汗证、滞产阳溪头面器官病,热病腕痛手三里 上肢不遂曲池上肢不遂、热病、隐疹臂臑目疾肩髃隐疹扶突局部病症肺疾迎香面疾、胆道蛔虫症
38操作要点商阳浅刺或点刺放血。合谷孕妇慎针。迎香向上斜刺或平刺,不宜艾炷灸。
39病例1.张先生48岁 男 北京市建工程处项目负责人,患者因工程紧张劳累上火牙痛,经中日医院牙科治疗,好三天,又发作。现症:左侧下牙痛,影响饮食和睡眠,脉弦。取阳明经下关(左)、合谷(双)和阿是穴(左)毫针速刺泻法。每3分钟捻转提插1次,针感较强,20分钟出针。牙痛止,夜寐安,跟踪15天,牙痛未发。2.洪某40岁 男 园林处工程师,患鼻炎10余年,经常喷嚏连连,鼻堵鼻干,不闻香臭,鼻腔较宽大。西医诊断为萎缩性鼻炎。取手阳明经迎香、合谷,采用经络导平仪治疗,每次30分钟,隔日一次,10次一疗程。一疗程后觉鼻腔湿润,两疗程似有嗅觉,三疗程明显好转,鼻不堵不干,有嗅觉。
40足阳明胃经TheStomachMeridianofFoot-yangming
41(一)经脉循行1、循行路线起于鼻翼旁,上行到鼻根部,与旁侧足太阳经交会,向下沿着鼻柱外侧,进入上齿龈内,回出环绕口唇,向下交会于颏唇沟处,再向后沿着口腮后下方,出于下颌大迎处,沿着下颌角上行耳前,经过颧弓,沿着发际到达前额。颈部支脉,从大迎前下走人迎,沿着喉咙,进入锁骨上窝部,向下通过横膈,属于胃,络于脾。胸腹部直行的脉,从锁骨上窝向下,经乳头向下挟脐旁,进入少腹两侧气冲;胃下口的支脉,沿着腹里向下到气冲会合,再由此下行经大腿前侧直抵伏兔部,下至膝盖,沿胫骨外侧前缘,下经足跗,进入第二足趾外侧端。小腿部的支脉,从膝下三寸处分出,进入足中趾外侧;足部支脉,从跗上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端,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42体表:起于鼻翼旁,上行眼眶下缘,折回下行口角,在下颌角前分成两支,一支上额角,另一支下沿颈前外下行缺盆,循乳中,夹脐旁两寸,经下肢前缘下行,止于足次趾外侧端。胫部支脉从膝下三寸至中趾外侧,跗部支脉从足背至大趾内侧端,与足太阴脾经相接。体内:属胃,络脾。入上齿龈。
43◆在头面部沿目中线下行至口角旁,循下颌骨向外至下颌角分成两支,一支循耳前上额角,另一支沿颈前外侧下缺盆。◆在胸部沿第二侧线下行,即乳中线或锁骨中线,距前正中线4寸。◆在腹部沿第二侧线下行,距前正中线2寸。◆在大腿沿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侧缘连线下行。◆在小腿沿胫骨前缘外1寸下行(丰隆在胫骨前缘外2寸)。◆在足部沿踝横纹中点与足次趾外侧端连线循行。
442、循行分布特点:走向:从头走足位置:面部-胸前-下肢前外侧循行:属性:阳经体内联系:胃、脾、眼、鼻、口、上齿、乳房属络关系:属胃络脾起止穴:起-承泣;止-厉兑上接手阳明大肠经,下交足太阴脾经
45《灵枢·经脉》:是动脉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加拔,脊痛,腰似折,脾不可以曲,腘加结,踹如裂,是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囟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腘、踹、脚皆痛,小指不用。肠鸣腹胀,水肿,胃痛,呕吐或消谷善饥,口渴,咽喉肿痛,鼻衄,胸及膝髌等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病,发狂等症。(本经病候:主“血”所生病。并经多气多血,辰时气血注此)(二)主要病候:
46(三)主治概要脾胃疾病: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痢疾。头面五官疾病:头痛,口眼歪斜,齿痛,面痛,牙关紧闭。外经病:乳痈,膝痛,下肢痿痹,脚气。其他:神志病(热病、发狂)
47(四)常用腧穴:起于承泣,止于厉兑,左右各45个穴位瞳孔、眼球、眶骨、眶下孔、鼻翼、口角、咬肌、颧弓、下颌骨(下颌切迹)、额角发际、胸锁乳突肌、喉结、锁骨、肋骨、乳头、肚脐、耻骨联合、髂前上棘、臀横纹、髌底、髌尖、胫骨前嵴、足背横纹、拇长与趾长伸肌腱、足二、三跖骨结合部、足二、三趾间的纹头、趾甲角。
481、承泣(明目要穴)定位: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功能:疏风活络、开窍明目主治:配穴:肝俞—夜盲风池、睛明、耳尖放血—疏风清热、泻火解毒—目赤肿痛风池、光明—视神经萎缩足三里、合谷、攒竹、风池—眼睑外翻及口眼歪斜刺灸:押手固定眼球,沿眶下缘缓慢直刺0.3~0.7寸,不宜提插和大幅度捻转;禁灸。现代研究:近视、散光、青光眼、白内障、视神经炎、色盲、减慢心率
492、四白定位: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功能:疏风通络、清头明目主治:配穴:颊车、攒竹、太阳—通经活络—口眼歪斜,角膜炎涌泉、大杼—滋阴潜阳—头痛目眩丰隆、太冲—目翳、眼睑瞤动、青光眼刺灸:直刺或微向上斜刺0.3~0.5寸,不可深刺,不可过度提插捻转;不宜灸。现代研究:眼疾,面神经麻痹、痉挛,三叉神经痛,耳鼻喉手术针麻常用穴。
503、地仓(口区三大要穴—三穴四处)定位:在面部,口角外侧,上直瞳孔功能:祛痰止涎、通络镇痉主治:配穴:地仓透颊车、合谷—口眼歪斜地仓透颊车,用电针,配太阳—面瘫颊车、合谷、巨髎—唇缓不收、流涎刺灸:直刺0.2~0.3寸,或向颊车方向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现代研究:面瘫,小儿单纯性流涎
514、颊车—面瘫(嘴角歪斜)、牙痛要穴定位: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功能:开关通络、祛风调气主治:配穴:下关、合谷、内庭—颞颌关节紊乱症合谷、下关、内庭—泻阳明热邪—牙痛、颞颌关节炎地仓、合谷、阳白、攒竹—口眼歪斜,颊肿,齿痛刺灸:直刺0.3~0.5寸,或向地仓方向斜刺0.5~1寸;可灸。现代研究:颞颌关节紊乱症,面瘫,甲亢
525、下关定位: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张口有隆起)(张口定位,闭口进针)功能:祛风止痛,聪耳启关主治:配穴:听宫、翳风、合谷—颞颌关节炎单用此穴可治原发性三叉神经痛Ⅰ支痛—鱼腰Ⅱ支痛—四白Ⅲ支痛—夹承浆颊车、合谷、外关—牙关紧闭阳溪、关冲、液门、阳谷—耳鸣,耳聋大迎、翳风、完骨—牙齿龋痛。刺灸:直刺0.3~0.5寸(闭口进针,进针后不可张口);可灸。
536、头维定位: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功能:祛风泻火、止痛明目主治:配穴:大陵—头痛如破,目痛如脱四白、攒竹—眼轮匝肌痉挛列缺、合谷、风池、率谷—偏头痛、眼痛攒竹、阳白—迎风流泪百会、风池、通天—穴位注射ATP—脱发刺灸:平刺0.5~1寸。不宜灸。现代研究:脱发,高血压眩晕
547、梁门定位:脐中上4寸(中脘),旁开2寸。功能:健脾理气、和胃调中主治:配穴:公孙、足三里、内关—和胃降逆止痛—胃痛,腹胀,呕吐胃俞、脾俞、肾俞、上巨虚—温肾健脾—便溏中脘透刺—胃下垂刺灸:直刺0.8~1.2寸。过饱者禁针,肝大者慎针,不宜作大幅度提插,可灸。
558、天枢(大肠的募穴,止泻要穴)定位:脐中旁开2寸。功能:调中和胃、理气健脾主治:配穴:上巨虚(幕合)—解毒清热利湿—急性菌痢足三里—和中止泻—小儿腹泻上巨虚、阑尾穴—理气活血化瘀—急性阑尾炎大肠俞(俞募)、足三里—温通气机、调理肠腑—肠麻痹、腹泻中极、三阴交、太冲—疏肝理气、调经止痛—月经不调、通经刺灸:直刺1~1.5寸。肠麻痹不可深刺,妊娠禁针灸。可灸。现代研究:肠道功能调节,提高免疫功能,子宫颈癌
569、归来定位:脐中下4寸(中极),旁开2寸。功能:理气活血、调补肝肾主治:配穴:关元、中极、足三里—子宫脱垂阴陵泉—膀胱炎太冲—温经理气—疝气偏坠血海、三阴交、次髎—经闭刺灸:直刺1~1.5寸,不宜提插捻转,轻取,动作应柔和。可灸。现代研究:针归来、中极、血海等穴,可使继发性闭经病人发生激素撤退性出血现象
5710、伏兔定位: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的连线上,髌底上7寸。功能:温经散寒,通络止痛配穴:足三里、丰隆、解溪—下肢痿痹髀关、犊鼻—腿痛风市、犊鼻、膝眼、足三里—脚气刺灸:直刺1~2寸;可灸。
5811、梁丘(郄穴)定位: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的连线上,髌底上2寸。功能:通调胃气、舒筋活络配穴:足三里、中脘—急性胃痛曲泉、阳关—舒经活络—膝关节不得屈伸犊鼻、阳陵泉、阴陵泉—舒筋活络—膝关节痛地五会—乳痈刺灸:直刺1~1.2寸;可灸。
5912、足三里(合穴、下合穴、本经代表穴、强壮保健穴、回阳九针穴)定位: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中指)(取穴)功能:健脾和胃、扶正培元主治:配穴:中脘、内关—脾胃病(胃脘痛)脾俞、气海、肾俞、天枢—温阳散寒、调理脾胃—脾虚腹泻三阴交—高血压曲池、丰隆、三阴交—健脾化痰—眩晕
60梁丘、期门、内关、肩井—疏肝理气、宽胸利气—乳痈髀关、解溪—下肢痿痹悬钟同灸—预防老年中风治疗各种虚证,为保健要穴刺灸:直刺1~2寸。可灸(常用化脓灸——保健灸)。现代研究:胃肠蠕动双向调节、增加唾液淀粉酶含量、血液成分有一定影响
6113、上巨虚(大肠下合穴)14、下巨虚(小肠下合穴)15、条口定位:犊鼻下8寸(犊鼻与解溪之中点)功能:活血通经、利气止痛;主治:肩周炎(远端配穴)定位:胫骨前嵴外一横指。犊鼻下6寸 犊鼻下9寸功能:理脾和胃调理肠胃疏经理气清热利湿主治:大肠疾病另:乳痈配穴:天枢、大肠俞—腹痛、泄泻支沟、天枢(募合)—便秘幽门、太白—痢疾足三里、阑尾穴—肠痈刺灸: 直刺1~1·5寸。可灸。
6215、丰隆(络穴、化痰要穴)定位:外踝尖上8寸,距胫骨前嵴二横指(中指)。功能:健脾利湿、和胃化痰主治:配穴:肺俞、尺泽—祛痰镇咳—咳嗽,哮喘复溜—水肿(风逆四肢肿)阴陵泉—痰湿头痛照海、陶道—涤痰醒神—癫痫冲阳—豁痰宁神(原络配穴)—登高而歌,弃衣而走刺灸:直刺1~1.5寸。可灸。
6316、解溪(经穴)定位:足背踝关节横纹的中央,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功能:扶脾化湿、清热安神、祛风通络主治:配穴:血海、商丘—和胃降逆—腹胀商丘、丘墟、昆仑、太溪—舒筋活络—踝部痛承光—目眩头痛刺灸:直刺0·5~1寸(避开胫动、静脉)。可灸。
6417、内庭(荥穴、清胃火要穴、引热下行要穴)定位:足背第二、三趾间的缝纹端。功能:健脾和胃,清泻胃火主治:配穴:合谷—清泻邪热—牙龈肿痛上星、太阳、头维—清利头目—头痛、目赤肿痛天枢、上巨虚—痢疾、泄泻刺灸:直刺或斜刺0·5~0·8寸。可灸。
65足阳明胃经小结1、经脉走向:起于鼻翼旁,到目眶下沿目中线下行,在下颌角前分成两支,一支上额角,另一支下缺盆,循乳中,夹脐旁两寸,沿下肢前侧下行,经足背,止于足次趾外侧端。胫部支脉从足三里到中趾外侧,跗部支脉到大趾内侧端,与足太阴脾经相接。体内路径:属胃,络脾。联系的脏腑包括胃、脾、膈、鼻、上齿、口唇、喉咙。2、本经共有45个腧穴,起于承泣,止于厉兑。
66足阳明胃经常用穴位定位承泣目正视眶下缘与眼球之间四白瞳孔直下眶下孔中头面地仓平口角颊车:咬肌隆起最高处下关:颧弓与下颌切迹之间凹陷中(合口)头维:额角发际直上0.5寸。(正中线旁4.5寸)梁门脐上4寸(平中脘)腹天枢距任2寸平脐(平神阙)归来脐下4寸(平中极)
67大腿伏兔 髂前上棘~髌底外侧端连线上6寸梁丘 髌底上2寸足三里3寸下小腿上巨虚犊鼻下6寸胫骨前缘外1横指肢 下巨虚9寸丰隆8寸---2横指犊鼻: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中。解溪:足背横纹上,拇、趾长伸肌腱之间。足内庭:第2、3趾间,趾蹼缘后赤白肉际(缝纹端)厉兑:第2趾外侧趾甲角旁0.1寸。
683、足阳明经穴主治表本经腧穴主治胃肠病,头面、目、鼻、口、齿痛,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承泣、四白、地仓、颊车、头维、梁门、天枢、归来——局部病症为主梁门、天枢——胃肠消化系统病症归来——前阴、妇科、泌尿系统病症
69伏兔犊鼻局部病症足三里强壮要穴梁丘胃肠病急性胃痛上、下巨虚大、小肠病症丰隆痰证解溪头面五官癫狂内庭胃肠、神志、热病齿痛、热病
704.操作要点:面部血管丰富,进针要慢,防止出血和引起血肿,一旦引起皮下出血及血肿,24小时内应局部冷敷,以止血,24小时后可局部热敷,以消瘀血。头维平刺。颈部有重要血管,应避开血管,不可强刺及深刺。胸部有心、肺二脏,应浅刺、斜刺或平刺,少留针,严防伤及心、肺,造成气胸等不良后果。腹部,上有肝胆、脾胃,下有膀胱肠道等器官,进针必须缓慢,直刺达到一定深度时,应少提插,避免刺伤腹腔器官。少腹穴孕妇禁刺,癃闭者禁直刺,一般病人针刺前应排空膀胱。天枢妊娠禁针灸、肠麻痹慎针。四白、头维禁灸。
71举例1.毕松28岁 男 仪器设备管理员。1999年5月7日初诊,昨日晨起觉左颊板滞不舒,进而发现口角歪斜,左眼睑闭合不全,急诊。查:左耳下压痛,左鼻唇沟浅平,口角右斜,鼻中沟右移,左额纹消失,闭目不全,脉浮小数,苔薄白,舌尖红。诊断为面瘫(风热之邪客于络脉)。针左侧翳风、风池、颊车、地仓、人中、四白、攒竹、合谷(双)、外关(双),先浅刺,逐渐加重手法,共七次,完全恢复。2.王某20岁 男 建筑工人1998年10月就诊,平素健康,因在露天吃肉食,晚突发腹痛,急诊。查:急痛病容,中脘部压痛,无呕吐便泻。取中脘和足阳明经穴梁丘、足三里。毫针泻法,25分钟后,疼痛完全缓解。
72足太阴脾经TheSpleenMeridianofFoot-TaiyinSP
73目的要求1.掌握本经的体表循行,及其脏腑属络关系和与组织器官的联系。重点掌握所讲述的常用穴位的定位方法、主治特点和刺灸方法。2.熟悉经脉的病候和主治概要。3.了解其余穴位的内容。
74(一)经脉循行1、循行路线起于足大趾末端,沿着大趾内侧赤白肉际,经过大趾本节后的第一跖趾关节后面,上行至内踝前边,再上小腿内侧,沿胫骨后交出足厥阴经的前面,经膝股部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于脾,络于胃,通过横膈上行,挟食管两旁,连系舌根,散布于舌下。腹部支脉,从胃部分出,上过横膈,流注于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75体表:起于足大趾内侧端,沿足内侧、小腿内侧胫骨后缘上行,在内踝上8寸交到足厥阴经之前,上行于小腿及大腿内侧前缘,经腹部和胸部前外侧,止于腋下第六肋间。体内:属脾,络胃,挟咽,连舌本,散舌下,支脉从胃上膈,注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762、循行分布特点:走向:从足走胸位置:足内侧前缘循行:属性:阴经体内联系:脾、胃、心、咽、舌属络关系:属脾络胃起止穴:隐白—大包交接关系:上接足阳明胃经,下交手少阴心经
77(二)主要病候(主“脾”所生病)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等症。(三)主治概要脾胃病:腹胀,腹痛,泄泻,便秘,肠鸣,胃痛。前阴病:月经不调,崩漏,小便不利,遗尿,遗精。外经病:下肢痿痹,脚气。
78(三)常用腧穴起于隐白,止于大包,左右各21个穴位趾甲角、足内侧赤白肉际、第一跖趾关节、第一跖骨基底部、内踝尖、胫骨内侧面后缘、胫骨内侧髁、股四头肌内侧头、耻骨联合上缘、胸骨角、乳头、锁骨中点、肋间隙、腋中线等。
791、隐白(井穴血证要穴)定位:足大趾内侧,距趾甲角0.1寸。功能:健脾安神,调经统血主治:配穴:脾俞、上脘、肝俞—益气活血止血—吐血气海、血海、三阴交—益气活血止血—月经过多关元、三阴交—崩漏大敦—直接灸—崩漏—醒脑开窍—昏厥、中风昏迷厉兑—健脾宁神—梦多足三里—便血刺灸:浅刺0.1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治血证多用灸法。现代研究:胃蠕动减慢,子宫功能性出血
802、太白(输穴原穴)定位: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功能:调脾和胃,清热化滞主治:配穴:公孙、大肠俞、三焦俞、天枢—肠鸣,腹泻。复溜、足三里、大横—腹胀。刺灸:直刺0.5~0.8寸;可灸。现代研究:胎位不正、小儿腹泻、调节血糖
813、公孙(络穴八脉交会穴—通冲脉)定位:第一跖骨基底的前下方。功能:健脾化湿,和胃行气主治:配穴:丰隆、膻中—健脾化痰—呕吐痰涎解溪、中脘、足三里—健脾化食、和中消积—饮食停滞,胃脘疼痛内关(八脉交会穴)—胃、心、胸病证八风—通经活络—足趾麻痛刺灸:直刺06~1.2寸。可灸。
824、三阴交(孕妇敏感穴下焦病症代表穴脾经代表穴皮肤病代表穴降压要穴)定位: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功能:健脾化湿,疏肝补肾主治:配穴:天枢、合谷—腹胀、腹泻、肠鸣中极、天枢、行间—月经不调、痛经关元—子宫功能性出血气海、肾俞—痛经气海—遗精中极,膀胱俞—遗尿足三里—下肢痿痹、脚气太冲—失眠曲池—高血压刺灸:直刺1~1·5寸。可灸。孕妇禁针。现代研究:剖腹产针麻基本处方,尿量,痛经,避孕,子宫收缩。
835、地机(郄穴)定位: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中。功能:和脾理血,调理胞宫主治:配穴:血海—月经不调肾俞、中极、三阴交—痛经关元—遗精上巨虚、天枢—泄泻,痢疾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尿潴留刺灸:直刺1~2寸。可灸。现代研究:功能性子宫出血,胰岛B细胞的分泌功能有关
846、阴陵泉(合穴化湿要穴)定位: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中。功能:健脾化湿、利尿消肿主治:配穴:三阴交、日月、至阳、胆俞、阳纲—黄疸脾俞—腹泻水分—水肿气海、三阴交—小便不利阳陵泉—膝关节炎(膝肿痛)刺灸:直刺1~2寸。可灸。
857、血海(“月事更改,地机血海”)定位:髌骨内上缘上2寸,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取穴)功能:调理营血,清热祛风主治:配穴:合谷、曲池、三阴交—疏风清热凉血—荨麻疹带脉—调经统血—月经不调关元,膈俞—崩漏犊鼻、阴陵泉、阳陵泉—膝关节疼痛刺灸:直刺1~1.5寸。可灸。
868、大包(脾之大络)定位:腋中线上,当第六肋间隙处。渊腋穴下3寸。功能:温经散寒、调和诸络主治:配穴:支沟、阳陵泉—胁肋痛足三里—身痛四肢无力刺灸:斜刺或向后平刺0.5~0.8寸。不可深刺。可灸。
87足太阴脾经小结1、经脉走向:起于足大趾内侧端,沿足内侧胫骨后缘,大腿内侧前缘,经腹、胸部,止于腋下第六肋间。体内路径:属脾络胃,有支脉夹咽喉,连舌本,散舌下;有支脉从胃上膈,流注心中。2、本经共有21腧穴,起于隐白,止于大包。
88常用穴位定位隐白:拇趾内侧趾甲角旁0.1寸。足 太白:第1跖趾关节后下缘,赤白肉际。公孙:第1跖骨基底前下。下 三阴交: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肢小腿地机:阴陵泉下3寸(内踝尖~阴陵泉连线上)阴陵泉:胫骨内侧髁后下凹陷中。大腿血海:髌底内侧端上2寸。腹大横:脐旁4寸。胸大包:腋中线上,第6肋间隙中。
893、本经经穴主治表主要治疗脾胃病,前阴病,妇科病,舌、咽等器官病,以及经脉循行所过的部位的病变隐白血证、神志病太白公孙脾胃病胃痛三阴交前阴病滞产、失眠地机妇科病痛经阴陵泉水肿血海隐疹、湿疹大横局部病肠胃病大包络脉病(全身疼痛、四肢无力)
904、操作要点:隐白浅刺或点刺出血。三阴交孕妇慎针。胸部腧穴不宜深刺,以免伤及内脏,腹部腧穴注意少提插。冲门穴针刺时要避开内侧动、静脉,以防大出血。举例陈某,女,36岁,山西农村妇女。因婆媳不和,久之,纳呆乏力,呃逆腹胀。针膻中、公孙、内关、三阴交、脾俞、足三里。平补平泻20分钟,隔日一次。15次诸证均愈,体质明显增强。
91手少阴心经HeartMeridianofHand-shaoyin,HT.
92(一)经脉循行:1、循行路线:起于心中,出属心系,向下通过横膈,联络小肠。上行支脉,从心系向上,沿咽喉至目系。其直行主干,从心系上行至肺,再向下浅出腋下,沿上臂内侧后缘到达肘窝,沿前臂内侧后缘至掌后腕豆骨部,进入掌内,沿小指桡侧至末端,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
93体内: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络小肠,支脉上挟咽喉,连目系。体表:从腋窝循上肢内侧后缘下行,经手掌,至小指桡侧端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
942、循行分布特点:走向:从胸走手位置:手内侧后缘循行:属性:阴经体内联系:属心,络小肠。与肺、咽喉、眼有联系。属络关系:属心络小肠起止穴:极泉—少冲交接关系:上接足太阴脾经,下交手太阳小肠经。
95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起于中焦心中联系脏腑下络大肠,返循胃口,上膈属肺出属心系,下络小肠体表路径从胸前壁外上方腋窝经上肢内侧前缘后缘止于拇指桡侧端小指桡侧端手太阴肺经与手少阴心经循行比较
96《灵枢·经脉》:是动则病:嗌(1)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2)。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心痛,咽干,口渴,目黄,胁痛,上臂内侧痛,手心发热等症。(二)主要病候:
97(三)主治概要心胸病:心痛,心悸,怔忡,心烦,胸痛。神志病:不寐,健忘,癫狂痫。外经病:肘臂痛,掌心热。
98(三)常用腧穴:起于极泉,止于少冲,左右各9个穴位解剖标志—腋窝正中、腋动脉、肱二头肌、肱二头肌肌腱、尺侧腕屈肌腱、腕横纹、肘三角、掌指关节、指甲角取穴要点骨度分寸—腋前皱襞至肘横纹为9寸肘横纹至腕横纹为12寸
991、极泉定位:在腋窝顶部正中,腋动脉搏动处。功能:通络止痛,宽胸宁心主治:配穴:中风上肢偏瘫—配尺泽、内关、合谷,行提插泻法,使肢体抽动3次为度。肩臂痛—肩髃、曲池。刺灸:避开腋动脉,直刺或斜刺0.3~0.5寸。可灸。现代研究:落枕,调节心率
1002、少海(合穴)定位:屈肘,当肘横纹尺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功能:清心宁神,化痰通络主治:配穴:后溪—手颤、肘臂疼痛手三里—两臂顽麻天井—瘰疬神门、阴郄、通里、青灵—尺神经痛曲池、手三里、肘髎—肘臂屈伸不利刺灸:直刺0·5~1寸。可灸。
1013通里4阴郄5神门(络穴) (郄穴) (输穴 原穴)定位: 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腕横纹上1寸 腕横纹上0.5寸 腕横纹尺侧端主治:①心悸 怔忡 心痛 心烦共性:②健忘 失眠 癫狂痫③腕臂痛个性:④暴喑哑症 ④吐血 衄血 ④胸胁痛⑤盗汗刺灸:直刺0·3~0·5寸。可灸
1022通里3阴郄 4神门
1035、少冲(井穴)定位:小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功能:醒脑开窍,清热熄风。主治:心悸、心痛、癫狂、昏迷;热病;胸胁痛。配穴:与其余井穴同用配人中、百会—中风昏迷。内关、心俞—心痛,心悸,癫狂。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104手少阴心经小结1、经脉走向: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络小肠,上挟咽喉,连目系。体表路径:从腋窝循上肢内侧后缘下行,经手掌,至小指桡侧端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本经联系的脏腑器官有心、小肠、肺、膈、咽、目。2、本经腧穴起于极泉,止于少冲,共9穴
1053、手少阴经常用穴定位腋极泉:腋窝顶点,腋A搏动处(腋A内侧)肘少海:屈肘,肘横纹内侧端~肱骨内上髁连线中点。前臂通里腕横纹上1寸阴郄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腕横纹上0.5寸腕神门腕横纹上
1064、手少阴重点经穴主治表主治心、胸、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它病证。极泉——心胸及局部病证;胁肋疼痛、瘰疬少海瘰疬通里舌强不语、暴喑阴郄心、胸、神志病盗汗神门失眠5、操作要点极泉避开动脉针刺。
107手太阳小肠经SmallIntestineMeridianofHand-Taiyang,ST.
108目的要求1.掌握手太阳小肠经的体表循行,及其脏腑属络关系和与组织器官的联系。重点掌握所讲述的常用穴位的定位方法、主治特点和刺灸方法。2.熟悉经脉的病候和主治概要。3.了解其余穴位的内容。
109(一)经脉循行:1、体表路线:起于手小指外侧端,沿着手背尺侧至腕部,出于尺骨茎突,直上沿着前臂外侧后缘,经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沿上臂外侧后缘,出于肩关节,绕行肩胛部,交会于肩上,向下进入锁骨上窝,联络心脏,沿着食管,通过横膈,到达胃部,属于小肠。颈部支脉,从缺盆上行,沿着颈部,上经面颊至目外眦,弯向后进入耳中。面颊部支脉,从面颊部分出,上向颧骨抵于鼻旁,至目内眦,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
110体表:起于小指尺侧端,沿上肢外侧后缘上行,经肩,绕肩胛,上颜面,过目外眦至耳屏前。支脉从颧部至目内眦,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体内:络心,属小肠。
111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起于食指桡侧端小指尺侧端沿上肢外侧前缘后缘经肩上肩后,绕肩胛上颜面,止于对侧鼻翼旁同侧耳屏前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阳小肠经循行比较
1122、循行分布特点:走向:从手走头位置:手外侧后缘循行:属性:阳经体内联系:属小肠,络心。并与胃、食管、目、耳有联系。属络关系:属小肠络心起止穴:少泽—听宫交接关系:上接手少阴心经,下交足太阳膀胱经
113(二)主要病候:《灵枢·经脉》:是动则病: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臑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臑臑、肘臂外后廉痛。少腹痛,腰脊痛引睾丸,耳聋,目黄,颊肿,咽喉肿痛,肩臂外侧后缘痛等症。
114(三)主治概要头面五官疾病:耳鸣,耳聋,齿痛,头痛,目翳,咽喉痛。热病:发热,疟疾,黄疸。外经病:肘臂痛,肩背痛,颈项强痛。
115(三)常用腧穴:起于少泽,止于听宫,左右各19个穴位指甲角、第五掌指关节、钩骨、三角骨、尺骨茎突、尺骨小头、尺骨鹰嘴、肱骨内上髁、肩胛冈、肩峰、冈下窝、冈上窝、第一胸椎、第七颈椎、胸锁乳突肌、下颌角、目外眦、颧骨、耳屏等。
116定位:小指尺侧距指甲角0·1寸。功能:醒脑开窍、通络下乳主治:配穴:太阳—偏头痛乳根、膻中、肩井—妇人产后乳少刺灸: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可灸现代研究:生乳素含量增加;电针少泽可使垂体后叶催产素分泌增加1、少泽(井穴、乳疾要穴)
1172、后溪(输穴 八脉交会穴—通督脉手背三大要穴“头项后溪取”)定位:握拳,第五掌指关节后尺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功能:止痛通络,聪耳宁神主治:配穴:天柱—颈项强痛、落枕水沟—腰背痛,闪腰配翳风、听宫—耳鸣、耳聋左病灸右,右病灸左—麦粒肿申脉(八脉交会穴)—目内眦、肩胛、耳、项病变刺灸:直刺0·5~1寸。可灸,治疟疾用灸法现代研究:落枕、腰扭伤、肌肉疲劳有很好疗效后溪穴为何可治腰脊强痛?
1183、养老(郄穴)定位:屈肘,手掌向胸,当尺骨小头近端桡侧缘凹陷中。功能:舒筋镇痛、通络明目主治:配穴:落枕—左(右)病右(左)取、嘱患者活动颈部。急性腰扭伤—双侧养老穴,嘱活动腰部。刺灸:针尖向肘关节方向,直刺或斜刺0·5~0·8寸。可灸。
1194、支正(络穴)定位:在前臂背面尺侧,当阳谷与小海的连线上(尺骨掌侧缘),腕背横纹上5寸。功能:清热解表,通络宁神主治:配穴:神门(原络)—癫狂证合谷—头痛飞扬—目眩肩髎—手指疼痛,挛急,肩臂痛刺灸:直刺或斜刺0.5~0.8寸。可灸。
1205、天宗定位:在肩胛部,当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四胸椎相平。(取穴)功能:祛风通络,理气通乳主治:配穴:膻中—乳痈、乳腺增生臑会—肩臂肘痛,肩关节周围炎刺灸:直刺0·5~1寸。可灸。
1216、颧髎(手太阳,手少阳交会穴)定位: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中。功能:清热散风、调经散瘀主治:配穴:翳风、合谷—三叉神经痛肝俞、太冲—面肌痉挛刺灸:直刺0·3~0·5寸,或斜刺0.5~1寸。不宜艾炷灸。
1226、听宫(手太阳、手少阳、足少阳交会穴)定位: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张口呈凹陷处。功能:清热通络、止鸣复聪配穴:翳风、外关—耳鸣耳聋颊车、合谷—清泻阳明—牙龈肿痛中渚—耳鸣合谷—下颌关节炎刺灸:张口取穴,直刺0·5~1寸。可灸
123手太阳小肠经小结1、经脉走向从小指尺侧端,沿上肢外侧后缘上行,绕肩胛,止于耳屏前。体内路径:络心,属小肠。2、本经主要循行于上肢外后侧,计19穴,重点穴:少泽、后溪、腕骨、支正、天宗、颧髎、听宫。
1243、手太阳小肠经穴少泽:小指尺侧指甲角旁0.1寸。上肢后溪:第5掌指关节后凹陷中,横纹头赤白肉际。腕骨:第5掌骨基底部与钩骨之间。支正:腕上5寸,阳谷与小海的连线上。阳谷:尺骨茎突与三角骨之间凹陷中,赤白肉际。小海: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中。(尺N沟中)肩胛天宗:冈下窝中点,平第4胸椎。肩胛冈下缘中点与肩胛下角连线上1/3折点处面颧髎: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约平鼻翼下缘)听宫: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
1254、手太阳经穴主治主治头面器官病、咽喉病、热病及经脉循行所过的上肢外侧后缘、肩胛部、颈项部、面部病变。少泽乳少、昏迷、高热后溪头面器官病落枕、腰扭伤、盗汗、疟疾支正咽喉病、热病疥疮生疣天宗气喘、乳痈颧髎局部病症听宫5、操作要点:听宫张口直刺。
126举例1.经穴导平仪对聋哑儿童30例疗效观察,取穴:听宫和中渚,手少阳经和太阳经合用。经一月余的治疗,10%的患者听力提高,一例儿童恢复听力,离开聋哑学校。2.对落枕患者针后溪,提插捻转并活动颈项部5~10分钟,症状减轻,效如桴鼓。
127足太阳膀胱经BladderMeridianofFoot-Taiyang,BL.
128(一)经脉循行:1、体表路线:起于目内眦,上额交会于巅顶;头顶部的支脉,从头顶分出到耳上方。巅顶部直行的脉,从头顶入里联络于脑,回出项部分开下行。一支沿着肩胛部内侧,挟着脊柱,到达腰部,从脊柱旁肌肉进入体腔,联络肾脏,属于膀胱;腰部的支脉,向下通过臀部,进入腘窝中。后项的另一支脉,通过肩胛骨内缘直下,经过臀部下行,沿着大腿后外侧,与腰部下来的支脉会合于腘窝中,由此向下通过腓肠肌,出于外踝的后面,沿着第五跖骨粗隆,至小趾外侧端,与足少阴肾经相接。
129体表:起于目内眦,上额,循头顶,夹督脉下项,分成两支,沿脊柱旁寸半及三寸、大腿后侧下行,汇合于腘窝正中,沿小腿后侧、足外侧下行,在小趾外侧端与足少阴肾经相接。体内:络肾,属膀胱,联络脑。
130
131
1322、循行分布特点走向:从头走足位置:头后-背部-下肢外侧后缘循行:属性:阳经联系脏器:膀胱、肾、脑、目、鼻属络关系:属膀胱络肾起止穴:睛明—至阴交接关系:上接手太阳小肠经,下交足少阴肾经
133(二)主要病候(主“筋”所生病,本经多血少气,申时气血注此)①小便不通 遗尿②癫狂 热病 疟疾③目痛 见风流泪 鼻塞多涕鼻衄④经脉所过部位病痛(三)主治概要外经病:头痛,目疾,项强,背腰痛,下肢痿痹。脏腑病:背俞穴主治所属脏腑的病证。神志病:癫狂,痫证,失眠。
134(三)常用腧穴:起于睛明,止于至阴,左右各67个穴位目内眦、眶骨、眉头、前发际、枕外隆凸、斜方肌、胸椎棘突、腰椎棘突、髂后上棘、骶正中嵴、骶后孔、尾骨、臀横纹、股二头肌肌腱、腘横纹、腓肠肌、跟腱、外踝、骰骨、第5跖骨粗隆、第5跖趾关节、趾蹼缘、趾甲角。
1351、睛明定位:目内眦角稍内上方0.1寸凹陷处。功能:疏风清热、通络明目主治:配穴:合谷、风池—清热疏风—结膜炎、目痒肝俞、光明—调肝养血明目—夜盲、色盲、近视刺灸:嘱患者闭目,医者左手轻推眼球向外侧固定,右手缓慢进针,紧靠眶缘直刺0.5~1寸,如遇阻力较大或患者感觉疼痛,将针稍提起,改变方向再刺。不捻转,不提插。出针后按压针孔片刻(3-5分钟)。禁灸。现代研究:功能性遗尿、坐骨神经痛、视神经萎缩、视网膜病变
1362、攒竹定位:眉头凹陷中。功能:清热散风、通经明目主治:配穴:风池、合谷—祛风清热镇痛—目赤肿痛、流泪列缺、颊车—通经活络—面瘫、面肌痉挛刺灸:斜刺至鼻骨或从眉端沿皮横刺,局部麻胀,向眼眶放散。治疗眼病,可向下斜刺0.3~0.5寸;治疗头痛,面瘫,可平刺透鱼腰。禁灸。现代研究:呃逆、腰背痛、腰损伤、视神经萎缩
1373、通天(利窍要穴—清窍、鼻窍、心窍)定位:当前发际正中直上4寸,旁开1.5寸。功能:祛风清热、通窍活络主治:配穴:风池、昆仑—祛风清热镇痛—头重眩晕迎香、上星—清热、通利鼻窍—鼻渊、鼻疮人中、内关—回阳固脱—虚脱刺灸:平刺0.3~0.5寸;可灸。
1384、天柱(脑后四大要穴—风府、哑门、风池)定位: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斜方肌外缘。功能:醒脑开窍、通络镇痛主治:配穴:养老—颈椎病列缺、后溪—舒筋通络—头痛、项强印堂—鼻炎合谷、太阳—清热明目—目赤肿痛刺灸:直刺或向下斜刺0.5~0.8寸。不宜向内上方深刺,以免伤及延髓。可灸
1395大杼(八会穴—骨会)定位: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功能:祛风通络、强健骨节、壮骨充髓主治:刺灸:斜刺0·5~0·8寸。可灸。6、风门(“热府”足太阳经与督脉交会穴)定位:当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功能:祛风宣肺、清热消肿、止咳平喘配穴:合谷、外关—解表清热—发热、咳嗽肩井、支沟—舒筋通络镇痛—肩背疼痛、肋间神经痛曲池、血海—清热凉血—荨麻疹风门为祛风要穴之一,治一切外感中风之证。刺灸:向内斜刺0.5~0.8寸;可灸。
140一大杼二风门三椎肺俞厥阴四心五肝九十胆俞十一脾俞十二胃十三三焦椎旁居肾俞却与命门平十四椎外穴是真大肠十六小十七膀胱俞与十九平(何为背俞穴)
1417、肺俞(药物贴敷要穴)定位: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功能:清热理肺、止咳平喘、开泄腠理主治:配穴:中府—俞募配穴—疏风解表、宣肺止咳—咳嗽膏肓、三阴交、复溜—补虚损、清虚热—骨蒸潮热盗汗曲池、血海—祛风邪、和营血、化瘀滞—皮肤瘙痒肺俞、心俞—洋金花、甘遂贴敷—慢性支气管炎肺俞、大杼等穴—白芥子、甘遂等贴敷—支气管哮喘(夏发者在三九贴,冬发者在三伏贴)刺灸:向内斜刺0.5~0.8寸。不宜深刺。可灸。现代研究:增强呼吸功能
1428、心俞(心背俞穴)定位:在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功能:宁心安神,宽胸降气。主治:应用:巨阙(俞募)、内关—心痛、惊悸内关、神门—失眠肝俞、丰隆—痫证神门、三阴交、太冲—心惊,健忘,失眠大椎、肺俞、合谷—外感发热咳嗽刺灸:向内斜刺0.5~0.8寸,可灸(同肺俞)。现代研究:冠心病、多寐症、增强心肌收缩力、抑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143
1449、膈俞:八会穴之血会定位: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取法:肩胛骨下角平第七胸椎。功能:和胃降逆,宽胸理血。主治:配穴:内关、中脘、足三里—呕吐,呃逆肝俞、脾俞—血虚、血证肺俞、膻中—咳嗽,气喘胆俞(崔氏四花穴)—灸法—肺痨刺灸:向下或向内斜刺0.5~0.8寸。现代研究:贫血、心肌缺血、降压、胰岛素非依赖性糖尿病
14510、肝俞:肝背俞穴定位: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功能:疏肝明目,行气通络。主治:配穴:期门(俞募)、支沟、阳陵泉、太冲—肝脏疾病,胁肋痛太冲、太阳、睛明—目眩、目赤肿痛刺灸:向内斜刺0.5~0.8寸。
146
14711、胆俞胆背俞穴定位:在背部,当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功能:清利肝胆,养阴清热。主治:配穴:太冲、阳陵泉—呕吐、胃炎、胆道蛔虫症日月(俞募)—胁痛,肝、胆疾病(胆囊炎、黄疸)刺灸:向内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感,可向两肋间放散;可灸。现代研究:慢性胆囊炎、胆道蛔虫症、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无黄疸型慢性肝炎、治疗肝炎的常用穴之一
14812、脾俞:脾背俞穴定位: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功能:健脾和胃,升清利湿。主治:配穴:章门(俞募)—腹胀,吐泻上巨虚、天枢—泄泻、痢疾中极、足三里、三阴交—黄疸、水肿天宗—背痛刺灸:向下或向内斜刺0.5~0.8寸。可灸。
14913、胃俞胃背俞穴定位: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功能:调中和胃,化湿消滞。主治:配穴:内关、梁丘、中脘(俞募)、足三里—胃脘痛中脘、足三里—完谷不化上巨虚、三阴交—腹痛泄泻四缝—疳积刺灸:向下或向内斜刺0.5~0.8寸。可灸。
15014、肾俞肾背俞穴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取法:肋弓下缘平第二腰椎。功能:益肾助阳,纳气利水。主治:配穴:京门(俞募)—遗精,阳痿,月经不调三阴交,关元(灸)—遗精、白浊三阴交,关元、太溪—月经不调关元(灸)、中极(灸)、三阴交(针)—遗尿阴陵泉、三阴交—带下,水肿太溪、听宫—耳鸣耳聋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15115、大肠俞大肠背俞穴定位: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取法:髂脊平第四腰椎。功能:调理大肠,通络止痛。主治:配穴:天枢(俞募)—腹胀、泄泻上巨虚、承山—便秘肾俞、环跳、委中—腰痛(肾虚)至阳、腰阳关、大肠俞—腰脊痛(风湿)刺灸:直刺0.8~1.2寸。可灸。
15216、次髎定位:当髂后上棘内上方,适对第2骶后孔。取法:约当髂后上棘下与督脉水平连线的中点。功能:强健腰脊,调经止带。主治:配穴:血海、关元、三阴交—痛经关元、三阴交—月经不调、带下三阴交、中极、肾俞—小便不利、遗尿委中—腰腿痛刺灸:直刺l.0~1.5寸。可灸。治前阴病要使针感向前阴放射。
15317、会阳定位:在骶部,尾骨旁开0.5寸。功能:理气调肠、清热利湿主治:配穴:血海、曲池、阴陵泉—祛风除湿、活血止痒—阴部瘙痒关元—温肾助阳—阳痿、遗精百会、长强—升阳固脱—脱肛、痔疮刺灸:直刺0.8~1寸;可灸。
15418、承扶定位:在大腿后面,臀下横纹的中点。功能:祛风湿、通经络、健腰腿、调肛肠主治:配穴:环跳、承山、悬钟—舒筋活络止痛—坐骨神经痛秩边、环跳—臀上皮神经炎足三里—重症肌无力秩边、承山—便秘刺灸:斜刺0·5~0·8寸。可灸。
15519、委阳三焦下合穴定位:在腘横纹外侧端,当股二头肌腱的内侧。(委中外侧旁开1横指)功能:调理三焦,壮腰健腿。主治:配穴:三阴交、中极、膀胱俞、昆仑—腹满、小便不利承山、阳陵泉—下肢挛痛操作:直刺l.0~1.5寸。可灸。《灵枢·本输》:“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故其下合穴在膀胱经
15620、委中(合穴下合穴四弯穴腰腿病症代表穴“腰背委中求”)定位:膕横纹中央,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间。功能:壮腰强膝,舒筋清热主治:配穴:肾俞、腰阳关—各种原因腰腿痛阳陵泉、悬钟—补髓强筋、活血通络—下肢痿痹人中—二中方—发热、中暑曲池、风市—祛风清热、凉血解毒—湿疹、疔疮,腹痛、吐泻刺灸:直刺1~1·5寸。或用三棱针刺络放血(腘静脉)。可灸。
15721、膏肓定位: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功能:理肺补虚、止咳平喘主治:配穴:天突、大椎—理肺降气平喘—咳嗽、支气管哮喘足三里、膈俞—健脾生血补虚—骨蒸、劳热、盗汗(肺痨)刺灸:向下或向内斜刺0.5~0.8寸。不宜深刺。可灸。
15822、志室定位: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功能:补肾益精,清热利湿。主治:配穴:肾俞、关元—遗精、阳痿委中、太溪—肾虚腰痛刺灸:直刺0.5~1.0寸。
15923、秩边定位:平第四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取法:骶管裂孔旁开4横指。功能:强健腰骶、理肛疗痔。主治:配穴:环跳、委中、阳陵泉—腰腿痛、下肢痿痹支沟、承山—痔疮、大小便不利曲泉、阴廉—阴痛、睾丸炎刺灸:直刺1.5~3寸。
16024、承山(疗痔要穴小腿三要穴-足三里、阳陵泉)定位: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取穴)功能:舒筋利腿、理肠疗痔主治:配穴:长强、血海—痔疮大肠俞、秩边—理气清热、通调肠腑—便秘环跳、阳陵泉—舒筋活血通络—腓肠肌痉挛刺灸:直刺0·5~1寸。可灸。现代研究:胃痉挛、腓肠肌痉挛、习惯性便秘、痔疮、顽固性肛门周围瘙痒症
16125、昆仑经穴孕妇敏感穴定位:外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处。功能:清利头目,舒痉活络,催产调胎主治:配穴:后溪、风池—头痛项强头痛,惊痫—后溪、风池攒竹—目眩至阴—难产太溪、申脉—脚跟痛刺灸:直刺0.5~0.8寸。妊娠慎针。(《大成》:妊妇刺之落胎。)现代研究:降结肠下部及直肠的蠕动增强(产生便意)、原发性高血压有降压作用
16226、申脉(八脉交会穴、通于阳跷脉,小儿癫痫要穴)定位:外踝直下方凹陷中。功能:清利头目,舒筋活络,调理阳跷主治:配穴:后溪、前谷—癫痫金门、足三里—内眦和颈项病阳陵泉、足三里—治疗下肢瘫痪(足外翻)刺灸:直刺0.3~0.5寸。现代研究:失眠(上午泻申脉、下午补照海)、小儿泄泻(灸申脉)、申脉、后溪(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左右均病取双侧穴)治眶下神经痛
16327、至阴(井穴调胎要穴)定位:足小趾外侧距趾甲角0·1寸。功能:醒脑开窍、清利头目、催产调胎主治:配穴:风池、攒竹—祛风邪、清头目—头痛、目痛三阴交—调冲任、理胞宫—胞衣不下、难产刺灸:浅刺0.1寸,胎位不正多灸。孕妇禁针。现代研究:胎位矫正、胎盘滞留
164胎位不正取双侧至阴,用艾条温和灸,以妊娠28周至36周疗效最好,灸前排空小便,松开腰带,正坐垂足位或仰卧屈膝位,每侧腧穴灸15~20分钟,每天1次,灸1~5次收效,见效即止。
165足太阳膀胱经小结1、经脉循行:起于目内眦,上额,循头顶,夹督脉下项,分成两支,沿脊柱旁寸半及三寸、大腿后侧下行,汇合于腘窝正中,再沿小腿后侧、足外侧下行,止于小趾外侧端。体内路径:络肾,属膀胱,联络脑。2、本经共有67个腧穴,起于睛明,止于至阴。
166足太阳膀胱经穴睛明:目内眦稍上方(旁开0.1寸)。头项 攒竹:眉头内侧端(眶上切迹)。天柱: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斜方肌外缘。
167风门:第2胸椎棘突下肺俞:…3膏肓:第4胸椎棘突下心俞:…5膈俞:…7(平至阳)旁 肝俞:…9旁开 胆俞:…10开1.5脾俞:…113寸胃俞:…12寸肾俞:第2腰椎棘突下志室:第2腰椎棘突下(平命门)大肠俞:…4(平腰阳关)膀胱俞:平第2骶后孔次髎:第2骶后孔中。秩边:平第四骶后孔
168委阳腘外侧端,股二头肌腱内侧。委中横纹中点承山:腓肠肌两肌腹间凹陷之顶端。下飞扬:昆仑直上7寸。肢昆仑: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申脉:外踝尖下方凹陷中。束骨:第5跖趾关节后,赤白肉际。至阴:足小趾外侧趾甲角旁0.1寸。
1693、足太阳经穴主治表本经腧穴主治头、项、目、背、腰、下肢部病证以及神志病,背部第一侧线的背俞穴及第二侧线相平的腧穴,主治与其相关的脏腑病证和组织器官病证。头项部穴——局部病症腰背部穴——局部病症、邻近脏腑病症背俞穴——主治与其相关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病症
170膈俞治血虚、血证膏肓治虚证肘膝以下穴——主治头、项、目、背、腰、下肢部病证以及神志病。委阳—三焦病委中—腰痛(腰背委中求)、吐泻、热证承山—痔疮—经别入肛门—大肠病昆仑——难产、癫痫申脉——失眠、癫狂、痫症至阴——胎位不正、难产
1714、刺灸方法眼部穴——闭目,将眼球向对侧固定,沿眶下缘直刺0.5-1寸,一般不捻转提插,出针按压针孔;攒竹斜刺或平刺背部穴(第一腰椎以上)—斜刺(多向脊柱或向下)0.5-0.8寸腰部穴(第1——4腰椎)——直刺0.5—1寸骶部穴--直刺0.8—1.2寸;次髎—向外刺,不宜太深臀部穴--直刺1—2.5寸下肢穴—直刺0.8—2寸;委中刺络出血,足背穴—直刺0.8寸左右井穴——点刺或加灸(至阴)睛明、攒竹、天柱、委中禁艾炷灸。背俞穴为艾灸最常用穴位。昆仑、至阴妊娠慎针。
172举例王某某,男,40岁,工程师。在家扫地,忽然扭腰,腰疼痛,活动受限。急诊。采用委中放血疗法,并针外踝后昆仑穴,边针刺边活动腰部10分钟后,完全恢复。
173足少阴肾经KidneyMeridianofFoot-shaoyin,KL.
174(一)经脉循行:1、循行路线:起于足小趾之下,斜向足心,出于舟骨粗隆下,沿内踝后,分支进入足跟,再向上行于小腿内侧,出腘窝内侧,向上行大腿内后缘,通向脊柱,属于肾脏,联络膀胱。(腧穴通路:还出于前,浅出腹前,上行经腹、胸部,终止于锁骨下缘。)肾脏部直行的经脉,从肾向上,通过肝和横膈,进入肺中,沿喉咙挟舌根旁;肺部支脉,从肺部出来,联络心脏,流注于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
175体表:起于小趾下,斜走足心,循内踝,沿下肢内侧后缘上行,经腹胸第一侧线,止于锁骨下。体内:属肾,络膀胱,贯肝入肺,循咽喉,挟舌本,支脉从肺联络心脏,流注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
176
1772、循行分布特点走向:从足走胸位置:下肢内侧后缘循行:属性:阴经联系脏器:肾、膀胱、肝、肺、心属络关系:属肾络膀胱起止穴:涌泉—俞府交接关系:上接足太阳膀胱经,下交手厥阴心包经
178《灵枢·经脉》:是动则病:面不欲食,面如漆柴(1),咳唾则有血,喝喝(2)面喘,坐而欲起目。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3)。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疸,肠澼(4),脊、骨内后廉痛,痿、厥(5),嗜卧,足上热而痛。①咳血 气喘②舌干 咽喉肿痛③水肿 大便秘结 泄泻④腰痛 经脉所过部位病痛(二)主要病候:
179(三)主治概要:妇科、前阴病:月经不调,带下,阴挺,遗精,遗尿,癃闭。肾虚证:耳鸣,耳聋,腰痛,咽痛,气喘,下渴、齿痛。外经病:足心热,下肢痿痹,股内后侧痛。
180(三)常用腧穴:起于涌泉,止于俞府,左右各27个穴位足底、舟骨粗隆、跟腱、内踝尖、胫骨内后缘、腘横纹、半腱肌腱、半膜肌腱、耻骨联合上缘、脐中、肋间隙、锁骨等。
1811、涌泉(井穴回阳九针穴敷贴要穴)定位:足底2、3趾趾缝纹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处。足趾跖屈时呈凹陷。功能:滋阴降火,醒脑安神主治:配穴:头痛、头昏、失眠、癔病—四神聪、神门鹅口疮—蓖麻散外敷涌泉口腔溃疡—吴茱萸醋调敷贴涌泉昏厥,癫狂—百会、水沟;小儿惊风—合谷小儿高热惊厥—针涌泉,必要时加十宣点刺放血。缺乳症—强刺激涌泉,针后立即用手挤乳并让婴儿吸吮。配肩井、合谷刺灸:直刺0·5~1寸。可灸。贴敷。现代研究:膈肌痉挛、心绞痛、降压、偏头痛
1822、太溪(输穴原穴回阳九针穴肾经代表穴)定位: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功能:补肾益阴、培本固精、壮腰健腿配穴:少泽—咽喉炎、齿痛列缺—阴虚咽喉肿痛,失音飞扬—原络配穴—滋阴补肾—头痛目眩肾俞、志室—温肾壮阳—遗精、阳痿、肾虚腰痛三阴交—消渴(下消)神门—失眠刺灸:直刺0.5~0.8寸。可灸。现代研究:改善肺呼吸功能、增强肾泌尿功能、嗜酸性白细胞减少
1833、照海(八脉交会穴—通阴跷脉、配列缺合治肺系,咽喉,胸膈疾病)定位:内踝尖下方凹陷中。功能:补肾调经、清热利咽主治:配穴:失眠—针照海、申脉,调理阴阳跷脉痫证—申脉(调理阴、阳跷脉)肋间神经痛—针照海,泻法咽喉干痛—列缺(八脉)月经不调,带下—中极、三阴交小便频数—肾俞;癃闭配曲骨刺灸:直刺0·5~0.8寸。可灸现代研究:失眠症、急慢性扁桃腺炎、咽炎、鼻咽管炎、并利尿、降压、消肿的疗效
1844、复溜(经穴肾经母穴补肾要穴汗证要穴)定位:太溪穴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功能:滋阴益肾、通调水道主治:配穴:合谷—调和营卫—多汗、无汗或少汗泄泻、水肿—肝俞、脾俞下肢痿痹—丰隆刺灸:直刺0·5~1寸。可灸
185足少阴肾经小结1.经脉走向:体表:起于小趾下,斜走足心,循内踝,沿下肢内侧后缘上行,经腹胸第一侧线,止于锁骨下。体内:属肾,络膀胱,贯肝入肺,循咽喉,挟舌本,支脉从肺联络心脏,流注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本经联系的脏腑器官包括肾、膀胱、肝、肺、心、喉咙、舌。2、本经起于涌泉,至于俞府,单侧27穴。
186常用腧穴定位涌泉:足底(去足趾)前1/3凹陷中。然谷:舟骨粗隆下缘,赤白肉际。下 太溪:内踝尖与跟腱之间。大钟:内踝后下(太溪下0.5寸稍后),肢 跟腱内缘。照海:内踝下缘凹陷中。复溜:太溪直上2寸,跟腱前方。胸 俞府:锁骨下缘,正中线旁开2寸。
187任脉肾经胃经2寸4寸6寸4寸2寸胸腹部侧线任脉旁开胸部 腹部第一侧线:肾经:2寸0.5寸第二侧线:胃经:4寸2寸第三侧线:脾经:6寸4寸脾经0.5寸
188本经腧穴多用于治疗肾病,肺病,咽喉病,前阴病,妇科病,以及经脉所过部位的病变。涌泉昏迷、小儿惊风然谷肾病消渴太溪肺病耳鸣、腰痛、齿痛大钟前阴病咽喉病痴呆、腰痛照海妇科病癫狂、眼睑瞤动复溜——盗汗、热病汗不出俞府——胸肺疾病本经经穴主治表
189举例顾某某,男,29岁,吊车司机,92年4月16日来诊。云:五年来每入睡则下半身汗出,清晨醒来,双腿和脚汗出如洗,活动后则汗止,一切正常,服用中西药均无效。脉沉细。以1寸毫针刺涌泉穴约5分深,行提插补法,留针30分钟,并配合神阕拔罐,留罐15分钟。治一次后症状大减,5次痊愈。(黄建军病例)
190手厥阴心包经PericardiumMeridianofHand-Jueyin,PC.
191(一)经脉循行:1、循行路线: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下通过横膈,从胸至腹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胸中支脉,沿着胸内出于胁部,当腋下3寸处向上到腋下,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太阴和手少阴之间,进入肘窝中,向下行于前臂两筋之间,进入掌中,沿着中指到指端。掌中支脉,从掌中分出,沿无名指到指端,与少阳三焦经相接。
192体内:起于胸中,属心包,络三焦。体表:从胸部抵腋下,沿上肢内侧正中下行,止于中指端。支脉从掌中至无名指尺侧端,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193手厥阴经与手少阴经、手太阴经循行比较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起于中焦胸中心中联系脏腑下络大肠,返循胃口,上膈属肺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出属心系,下络小肠体表支从胸前壁外上方胸前壁外侧腋窝经肢内侧前缘正中后缘止于拇指桡侧端中指端小指桡侧端
1942、循行分布特点走向:从胸走手位置:上肢内侧中缘循行:属性:阴经联系脏器:属心包、络上、中、下焦,心、肺、胃属络关系:属心包络三焦起止穴:天池—中冲交接关系:上接足太阴肾经,下交手少阳三焦经
195(二)主要病候:《灵枢·经脉》: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1),心中澹澹(2)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①心痛 胸闷 心悸 心烦②癫狂③腋肿 肘臂挛急 掌心发热
196(三)主治概要心胸病:心痛、心悸、心烦、胸闷、胸痛神志病:不寐、多梦、癫狂、痫证、小儿高热惊厥外经病:肘臂痛、掌心热
197(三)常用腧穴:起于天池,止于中冲,左右各9个穴位解剖标志—乳头、肱二头肌长、短头、肱二头肌肌腱、掌长肌腱、取穴要点桡侧腕屈肌腱、腕横纹、掌指关节、中指尖端等。骨度分寸—腋前皱襞至肘横纹为9寸肘横纹至腕横纹为12寸两乳之间为8寸
198定位: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尺侧缘。功能:清心安神,缓急止痛主治:配穴:大陵—心悸大陵、内关—心痛,心悸内关、中脘—呕吐、胃痛神门、鱼际—呕血委中、曲池—中暑(轻症)尺泽—肘臂挛痛刺灸:直刺1~1·5寸。治热病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可灸。现代研究:冠心病心绞痛、减轻急性心肌缺血损伤程度、手足搐搦1、曲泽合穴、四弯穴
199曲泽治暑热心澹澹然善惊,身热烦心,口干,手清,逆气呕血时瘛,善摇头,颜青,汗出不过肩,伤寒温病,曲泽主之.——《针灸甲乙经》《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西方子明堂灸经》《普济方》《针灸聚英》《针灸大成》《中华针灸学》
2002郄门 3间使(郄穴)(经穴)定位: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曲泽与大陵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 腕横纹上3寸主治:①心痛 心悸 胸胁痛(神门、心俞)②癫狂痫(水沟)③胃痛 呕吐④呕血(中脘、膈俞)④疟疾(大杼)咳血(尺泽、肺俞)刺灸:直刺0·5~1寸。可灸
2014、内关(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定位: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功能:宁心安神,镇静止痛,理气和中。配穴:太渊—无脉症合谷、三阴交—心气不足之心绞痛合谷—全身镇痛—用于手术麻醉(内关为镇痛要穴之一)神门—失眠公孙—胸闷、胃痛、呕吐、呃逆足三里、中脘—胃脘痛、呕吐极泉、尺泽、合谷—上肢痿痹刺灸:直刺0·5~1寸。可透外关。可灸。
202现代研究1、对心功能有显著的调整作用、2、对心率的双向调节作用(各种心律失常)3、缓解心绞痛4、胃肠功能双向调整作用(神经性呕吐及手术麻醉引起的恶心呕吐)5、内脏痛有抑制作用(胃肠疾病所致的急性腹痛)6、降血脂
2035大陵 6劳宫(输穴 原穴)(荥穴)定位:腕横纹中央,掌长 手掌心,当第二、三掌肌腱与桡侧腕屈肌骨之间偏于第三掌骨,腱之间。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功能:清心宁神、宽胸和胃清心泄热镇痛、凉血熄风、和胃主治:①心悸、心痛、胸胁痛(心俞、膈俞)(大陵)②癫狂痫(丰隆、太冲)②五般痫(涌泉)③胃火(内关、人中)(内庭、太冲)④腕下垂(神门、列缺)④鹅掌风(曲泽、大陵)⑤急症(中风昏迷,中暑)(人中、涌泉)刺灸:直刺0·3~0·5寸。可灸
204
2057、中冲(井穴、十宣穴)定位:中指尖端的中央。功能:清热、开窍、利喉舌主治:急症(中风昏迷,舌强不语,中暑,小儿惊风等)配穴:人中、廉泉—舌强肿痛少商、合谷—小儿惊风劳宫、大陵—掌中热刺灸: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玉龙歌》:中风主症症非轻,中冲二穴可安宁,先补后泻如无应,再刺人中立便轻。
206手厥阴心包经小结1、体内:起于胸中,属心包,络三焦。体表:从胸部抵腋下,沿上肢内侧正中下行,止于中指端。支脉从掌中至无名指尺侧端,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本经联系的脏腑器官有心包、三焦。2、本经腧穴起于天池,止于中冲,共9穴。
207常用穴定位肘曲泽: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尺侧。间使 掌长肌腱与 腕横纹上3寸前臂内关 桡侧腕屈肌腱 腕横纹上2寸大陵 之间 腕横纹正中手劳宫:2、3掌骨间,握拳中指尖下。
208心包经穴主治表本经腧穴主治心、胸、胃、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它病证。远治作用特殊作用曲泽暑热病间使疟疾内关心、胸、胃、神志病眩晕大陵腕下垂劳宫鹅掌风中冲急症刺灸注意事项:内关、间使、大陵等穴,针刺时应避开正中神经,以避免针刺伤及正中神经。
209手少阳三焦经SanjiaoMeridianofHand-Shaoyang,SJ.
210(一)经脉循行:1、体表路线:起于无名指末端,向上出于第四、五掌骨间,沿着腕臂上行前臂外侧桡骨尺骨之间,通过肘肩,沿上臂外侧上达颈部,交出足少阳胆经的后面,向前进入锁骨上窝,分布于膻中,联络心包,向下通过横膈,从胸至腹,属于上、中、下三焦。胸中的支脉,从膻中向上,出于锁骨上窝,上走颈外侧,沿耳后直上,出于耳上方,再屈曲向下至面颊,到达眶下部。耳部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经过上关交叉于面颊部,到达目外眦,与足少阳相接。
211体表:起于无名指尺侧端,沿上肢外侧正中上行,经肩、颈,绕耳,止于眉梢,支脉在目外眦与足少阳胆经相接。体内:属三焦,络心包,支脉到额角、面颊、目眶下和耳内。
212
2132、循行分布特点走向:从手走头位置:上肢外侧中缘循行:属性:阳经联系脏器:属上、中、下三焦、络心包,耳、眼、肺、膈。属络关系:属三焦络心包起止穴:关冲—丝竹空交接关系:上接手厥阴心包经,下交足少阳胆经
214《灵枢·经脉》:是动则病:耳聋,浑浑谆谆,嗌肿,喉痹。是主气所生病者(1)。汗出,目锐眦痛,颊肿,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①腹胀 水肿 遗尿 小便不利②耳聋耳鸣咽喉肿痛 目赤肿痛颊肿③耳后、肩臂肘部外侧疼痛(二)主要病候:
215(三)主治概要头面五官疾病:偏头痛,耳鸣,耳聋,目赤肿痛,咽喉痛。热病:感冒发热,疟疾,便秘。外经病:手背肿痛,肘臂痛,肩背痛,颈项痛。
216(三)常用腧穴:起于关冲,止于丝竹空,左右各23个穴位指甲角、第四、五掌指关节,腕背横纹,尺、桡骨,尺骨鹰嘴,三角肌,肩峰,肱骨大结节,第七颈椎,下颌角,胸锁乳突肌,乳突,耳廓,耳廓根,耳尖,鬓发后缘,眉梢
217定位:手第四指尺侧,距指甲角0·1寸。功能:醒脑开窍、清心泻热、利咽开音主治:配穴:少商、少泽—咽喉肿痛人中、劳宫—中暑风池、商阳—热病无汗刺灸: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可灸。1、关冲(井穴)
2182、中渚(输穴手背三大要穴)定位:手背,无名指掌指关节后方,第四、五掌骨间凹陷中。功能:清热镇痛、理气散结、通络开窍主治:配穴:听宫、翳风—耳鸣、耳聋少商—咽喉肿痛八邪、外关—手指不能曲伸外关、期门—肋间神经痛天柱、肩井、肩髎—肩背痛刺灸:直刺0·3~0·5寸。可灸。现代研究:落枕的镇痛、肩周炎
219
2203、阳池(原穴)定位:腕背横纹中,指总伸肌腱尺侧缘凹陷中。功能:祛风解表、通经活络主治:配穴:外关、曲池—前臂肌痉挛或麻痹少商、廉泉—咽喉肿痛胰俞、脾俞、太溪—疏调三焦,养阴润燥—糖尿病刺灸:直刺0·3~0·5寸。可灸。
2214、外关(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阳维脉“头痛发热外关安”“上肢不离外关”)定位:腕背横纹上2寸,两骨之间。功能:清热解表、舒筋活络、理气镇痛主治:配穴:曲池、大椎、合谷—感冒发热太冲、率谷—偏头痛足临泣(八脉交会穴)—主治耳、目、颈、肩病阳陵泉—胸胁痛曲池、肩髃—上肢痿痹后溪—落枕、踝关节扭伤—取患肢对侧外关穴,强刺激,活动患肢急性腰扭伤—外关透三阳络,患者活动腰部刺灸:直刺0·5~1寸。可灸。可透内关。现代研究:落枕或踝关节扭伤、急性腰扭伤、配光明治疗青少年近视眼
2225、支沟(经穴“胁肋配支沟”)定位:外关上1寸。功能:疏风利窍,泻火通便主治:配穴:足三里、照海、天枢—便秘章门—胁肋痛阳池、八邪—手指震颤翳风—耳鸣、耳聋天窗、扶突、曲鬓、灵道—暴喑刺灸:直刺0·5~1寸。可灸。
223定位:肩峰后下方,上臂外展时肩髃穴后方的凹陷中。功能:舒经活络主治:配穴:肩井、天宗—肩重不能举风池、曲池—风疹外关、章门—肋间神经痛刺灸:直刺1~1·5寸。可灸。6、肩髎
2247、翳风定位:耳垂后方,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中。功能:疏风通络、利窍聪耳主治:配穴:听宫、听会—耳鸣、耳聋地仓、颊车、阳白、承泣—面神经麻痹颊车、角孙、外关—痄腮呃逆—重压,令患者胀痛难忍化脓性中耳炎(慢性)—悬灸天井、足临泣—瘰疬刺灸:直刺0·5~1寸。可灸。
2258、耳门定位:耳屏上切迹前,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呈凹陷中。功能:聪耳止痛主治:配穴:听宫、听会、翳风—耳鸣、耳聋颊车、下关、合谷—齿痛颧髎、颊车、翳风—下颌关节炎刺灸:张口取穴,微张口进针,直刺0·5~1寸。可灸。
2269、丝竹空定位:眉梢凹陷处。取法:正坐或侧伏位,于额骨颧突外缘,眉梢外侧凹陷处取穴。功能:清热散风,明目止痛配穴:瞳子髎、睛明、攒竹—目赤肿痛太阳、外关—偏头痛率谷—偏正头风通谷、太冲—癫痫刺灸:平刺0.3~0.5寸。禁灸。
227手少阳三焦经小结1.经脉走向体表:起于无名指尺侧端,沿上肢外侧正中上行,经肩、颈,绕耳,止于眉梢,支脉在目外眦与足少阳胆经相接。体内:属三焦,络心包,支脉到额角、面颊、目眶下和耳内。2、本经腧穴共23个,起于关冲,止于丝竹空。
228手少阳经常用穴中渚:第4、5掌指关节后之间凹陷中。上肢阳池:腕背横纹中,指总伸肌腱尺侧缘。外关尺、桡骨之间2寸支沟腕背横纹上3寸肩肩髎:肩峰后下方,上臂外展,肩髃后寸许的凹陷中。翳风:平耳垂下缘后方,下颌角与乳突之间。头面耳门:耳屏上切迹前,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丝竹空:眉梢处凹陷中。
229手少阳经穴主治主治疗侧头病,耳、目、咽喉病,以及经脉循行所过部位的病变。中渚耳疾阳池侧头病,耳、目、疟疾、消渴支沟咽喉病、胁肋、热病便秘、胁痛外关外感热病、上肢痹痛肩髎肩背痛翳风耳疾、面瘫、颊肿耳门局部病症耳疾丝竹空偏头痛、目疾
230刺灸注意事项关冲穴治疗热病多用三棱针点刺出血,而一般急救用毫针。天牖、翳风针刺不宜过深,手法不宜过强,免伤血管、神经。耳门要张口取穴、进针、行针及出针,留针时可闭口,即所谓“三张一闭”法,同时进针时应避开耳前动脉,前臂各穴取穴位置与针刺位置要一致,否则不准确,同时针刺入后不可改变位置,以防弯针、滞针等。
231足少阳胆经GallbladderMeridianofFoot-Shaoyandg,GB
232(一)经脉循行:1、体表路线:起于目外眦,向上到头角,再下行到耳后,沿着颈旁行于手少阳经的前面,到肩上退后,交出手少阳经的后面,向下进入锁骨上窝。耳部的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到目外眦后方;目部的支脉,从目外眦处分出,下走大迎,会合于手少阳经到达目眶下,下行经颊车到颈部,与前脉会合于锁骨上窝,然后向下进入胸中,通过横膈,络于肝,属于胆,沿着胁里,出于少腹两侧腹股沟动脉部,经过外阴部毛际,横向进入髋关节部。缺盆部直行的脉,从锁骨上窝下行腋部,沿着侧胸部,经过季胁,向下会合前脉于髋关节部,再向下沿着大腿的外侧,出于膝外侧,行腓骨之前,直下到达腓骨下端,浅出外踝前,沿足背部,进入足第四趾外侧端。足背部的支脉,从足背上分出,沿着第一、二跖骨之间,出于大趾端,返回来贯爪甲,出于足大趾背上毫毛部,与足厥阴肝经相接。
233体表:起于目外眦,经耳前、耳后、颞部、肩,沿胸、腹、下肢外侧下行,止于足第四趾外侧端。支脉从足背至足大趾外侧端,与足厥阴肝经相接。体内:络肝,属胆。
2342、循行分布特点走向:从头走足位置:头—侧腹—下肢外侧中缘循行:属性:阳经联系脏器:属胆、络肝,膈、耳、眼、咽喉。属络关系:属胆络肝起止穴:瞳子髎—足窍阴交接关系:上接手少阳三焦经,下交足厥阴肝经
235《灵枢·经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者面微有尘(1),体无膏泽(2),足外反热(3),是为阳厥(4)。是主骨所生病者(5),头痛,颔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侠瘿(6),汗出振寒,疟,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口苦,目眩,疟疾,头痛,颔痛,目外眦痛,缺盆部肿痛,腋下肿,胸胁股及下肢外侧痛等症。(二)主要病候:
236(三)主治概要头面五官疾病:头痛,耳鸣,耳聋,目赤肿痛,口眼歪斜,齿痛,咽喉肿痛。神志病:癫狂痫,多梦,惊悸。热病:黄疸,口苦。外经病:肩痛,胁痛,腰腿痛,下肢痿痹。
237(三)常用腧穴:起于瞳子髎,止于足窍阴,左右各44个穴位目外眦、眶骨、屏间切迹、下颔骨髁状突、颧弓、鬓发、耳尖、耳廓根、乳突、胸锁乳突肌、斜方肌、第七颈椎、肩峰、腋中线、第四、七肋间隙、乳头、第11、12肋游离端、肚脐、髂前上棘、股外侧肌、股二头肌、股骨外上髁、腓骨小头、腓骨、外踝、趾长伸肌腱、小趾伸肌腱、第四、五跖骨结合部、趾蹼缘、趾甲角。
238定位:目外眦旁,当眶外侧缘处。功能:祛风明目、通络利窍主治:配穴:睛明、丝竹空、攒竹—目赤肿痛,目翳头维、太冲、印堂、太阳—头痛太阳、率谷、外关—偏头痛刺灸:平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1、瞳子髎
2392、听会定位:在面部,当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的后缘,张口有凹陷处。功能:清肝胆火、开窍益聪配穴:翳风、听宫—耳鸣,耳聋颊车、地仓、阳白、合谷—口眼涡斜太阳、率谷、头维—偏头痛刺灸:微张口,直刺0.5~0.8寸;可灸。
240听会听宫下关耳鸣,耳聋,聤耳耳鸣,耳聋齿痛,口歪,面痛齿痛牙关紧闭,下颌关节痛,口歪,面痛,齿痛治疗耳疾为主治疗面部疾病为主
2413、率谷定位:在头部,当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角孙直上方。功能:清热熄风、通经活络主治:配穴:风池、太阳、外关—偏头痛人中、曲池、太冲—小儿惊风刺灸:向下、或向前、或向后平刺0.5~0.8寸;可灸。
2424、阳白定位:在前额部,当瞳孔直上,眉上1寸。功能:祛风明目、通络镇痛主治:配穴:太阳、风池、外关—偏头痛。阳白透鱼腰配合谷、脾俞、足三里—眼睑下垂。球后、睛明—视物模糊。四白—眼睑瞤动。刺灸:提捏进针,向下平刺0.5~0.8寸,或向下透鱼腰;可灸。
2435、头临泣定位:在头部,当瞳孔直上入发际0.5寸,神庭与头维连线的中点处。功能:疏肝利胆、安神定志主治:配穴:百会、印堂、头维—头痛攒竹、合谷、丝竹空—目赤肿痛百会、人中、内关—小儿惊痫刺灸:向前平刺0.5~0.8寸;可灸。
2446、风池(祛外风、熄内风要穴)定位: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功能:祛风解表、明目聪耳配穴:合谷、外关、风门—感冒太冲—眩晕睛明、太阳、太冲—目赤肿痛阳白、颧髎、颊车—口眼涡斜大椎、后溪—颈项强痛刺灸:针尖微向下,向鼻尖方向斜刺0.8~1.2寸,或向对侧风池方向透风府(督脉穴),深部为延髓,不可向上斜刺,严格掌握深度与角度;可灸。现代研究:突眼症、视神经萎缩、足跟痛、胃液分泌有调整作用
245
2467、肩井(孕妇敏感穴、肩项躯干行气要穴)定位:在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功能:祛风清热,通乳止痛主治:配穴:头项强痛配风池、风门肩髃、天宗—肩背疼痛。乳根、少泽—产后乳少,乳痈。合谷、三阴交—滞产,难产。瘰疬配曲池、大迎刺灸:直刺0.5~0.8寸,深部为肺尖,慎不可深刺,孕妇禁刺;可灸。
2478、日月(胆募穴、足少阳、足太阳交会穴)定位:仰卧。在上腹部,当乳头直下,第七胁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功能:疏肝利胆,降逆止痛。主治:配穴:丘墟、支沟、阳陵泉—胁肋疼痛。大椎、至阳、肝俞、阴陵泉—湿热黄疸期门(均右侧)—胆石症(《针灸临床经验辑要》)内关、中脘—呕吐,呃逆。刺灸: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内部重要脏器;可灸。
2489、环跳(足少阳、足太阳交会穴)定位:在股外侧部,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中1/3交点处。功能:疏经活络,壮腰健腿配穴:殷门、阳陵泉、委中、昆仑—坐骨神经痛居髎、委中、悬钟—腿脚风寒湿痹。风市、阳陵泉、足三里、昆仑、解溪—下肢偏瘫不遂风池、曲池—遍身风疹刺灸:直刺2~3寸,(有麻感向下肢放射);可灸。现代研究:腰痛、白带、胃液分泌的影响
249
25010、风市定位:俯卧或侧卧位。在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当腘横纹上7寸,或直立垂手时,中指尖处。功能:活血通络、祛风散寒主治:配穴:阳陵泉、悬钟—下肢痿痹,半身不遂委中、行间—腰痛难动(《针灸大成》)阴市—腿脚乏力(《玉龙赋》)风池、曲池、血海—荨麻疹。刺灸:直刺1~1.5寸;可灸。
25111、阳陵泉(合穴、胆下合穴、筋会)定位: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功能:疏肝利胆、理气镇痛、舒筋活络、强膝健腿主治:配穴:太冲、期门—胁痛、口苦、呕吐、黄疸中脘、阴陵泉—胁肋疼痛环跳、风市、委中、悬钟—下肢痿痹,半身不遂人中、中冲、太冲、合谷—小儿惊风刺灸:直刺或斜向下刺1~1.5寸;可灸。现代研究:肝脾疼痛、落枕、肩周炎、慢性胆囊炎、胆结石症、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有积极治疗效应
252
25312、光明:络穴定位:当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缘。作用:清肝明目,消肿止痛配穴:睛明、承泣、瞳子髎—目痛肝俞—夜肓症足临泣—乳房胀痛操作:直刺0.5~0.8寸。
25413、悬钟(又名绝骨髓会强壮保健穴)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功能:祛风活络,清热滋髓配穴:风池、后溪—颈项强痛、落枕期门—胸胁胀痛风市、足三里—下肢痿痹肾俞、膝关、阳陵泉—腰腿痛环跳、风市、阳陵泉—坐骨神经痛咽喉肿痛—太冲痔疮—长强刺灸:直刺0.5~0.8寸;可灸。现代研究:偏头痛、Ⅱ期高血压病、颈部软组织扭伤,对红细胞生成加快,且对嗜酸性白细胞有特异性影响
25514、丘墟(原穴)定位:外踝前下方,趾长伸肌腱外侧凹陷处。功能:舒筋利节。主治:配穴:阳陵泉、期门—胆囊炎、胸胁胀痛风市、足三里、丰隆—下肢痿痹昆仑、解溪—踝关节肿痛瞳子髎—目中翳膜疟疾—间使刺灸:直刺0.5~0.8寸。
25615、足临泣(输穴八脉交会穴—通带脉)定位:在足背外侧,当足四趾本节(第四跖趾关节)的后方,小趾伸肌腱的外侧凹陷中。功能:调理带脉、清利头目主治:配穴:丘墟、昆仑、解溪—足跗肿痛外关—目赤肿痛,耳鸣耳聋,瘰疬阳陵泉、日月—胸胁胀痛风池、太阳、外关—偏头痛月经不调配三阴交、太冲;乳根、肩井—乳痈刺灸:直刺0.5~0.8寸;可灸。
257
25816、足窍阴:井穴定位:在足第4趾末节外侧,趾甲角旁开0.1寸。作用:醒脑开窍,清热泻火利胆。主治:1、头痛、目赤肿痛等头面五官病症偏头痛配头维、太阳。耳鸣、耳聋配翳风、听会、外关。少商、商阳治疗喉痹2、胁痛。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259足少阳胆经小结1、经脉走向起于目外眦,经耳前、后及颞部,下行于胸胁、腹部及下肢外侧,止于第4趾外侧端。支脉从足背至足大趾外侧端,与足厥阴肝经相接。体内路径络肝、属胆。2、本经共有腧穴44个,起于瞳子髎,止于足窍阴。
260常用穴位定位瞳子髎:目外眦旁,眶骨外缘凹陷中。听会:屏间切迹前,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头面 阳白:瞳孔直上,眉上1寸。头临泣:阳白穴直上,入发际0.5寸。风池: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凹陷中,平风府穴。肩井:大椎~肩峰端连线之中点。躯干 日月:乳头直下,第7肋间隙。带脉:第11肋端(章门)直下平脐处。
261臀环跳:股骨大转子高点~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界处。股风市:大腿外侧正中,腘横纹上7寸。(直立垂手,中指尖下是穴。)下阳陵泉: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小光明外踝5寸腓骨肢腿悬钟上3寸前缘丘墟:外踝前下方,趾长伸肌腱外侧凹陷中。足临泣:第4、5跖骨结合部前方,小趾伸肌腱外侧足凹陷中。足窍阴:第4趾外侧趾甲角旁0.1寸。
262足少阳经穴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侧头、目、耳、咽喉病,神志病,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头项部穴——局部病症躯干胁肋部穴——局部病症、邻近脏腑病症肘膝以下穴——主治头、目、耳、咽喉病以及神志病。
263风池头痛、眩晕——内外风所致均宜祛风风市预防中风、遍身瘙痒环跳臀部病痛下肢痿痹、坐骨神经痛阳陵泉胆病、筋病等
2644.操作要点阳白平刺;听会、风池禁灸(头面部穴位,一般不宜直接灸,防损伤容颜美观);风池、肩井注意针刺方向和深度。
265举例朱女,20岁。因外感牙痛,继而觉右耳闷胀,耳鸣,听力下降,脉浮数,自服外感药后耳症未愈。门诊:针翳风、耳门、中渚、外关、合谷,三次痊愈。
266足厥阴肝经TheLiverMeridianofFoot-jueyin
267(一)经脉循行:1、循行路线:起于足大趾上的毫毛部,沿着足背到内踝前,上行小腿内侧,至内踝上八寸处,交足太阴经的后面,上行膝内侧,沿着大腿内侧,进入阴毛中,环绕阴部,上达小腹,挟着胃旁,属于肝,络于胆,向上通过横膈,分布于胁肋,沿气管之后,向上进入鼻咽部,连接于“目系”,向上出于前额,与督脉会合于巅顶。“目部”的支脉,从目系下行颊里,环绕唇内;肝部的支脉,从肝分出,通过横膈,向上流注于肺,与手太阴肺经相接。
268体表:起于足大趾外侧端,从足背经内踝前,沿胫骨内侧上行,在内踝上8寸交到脾经的后面,再沿大腿内侧中间上行,绕阴器,经小腹,止于乳头下第六肋间。体内:属肝,络胆,连目系,与督脉会于巅顶。支脉从目系下颊部,环口唇。
2692、循行分布特点走向:从足走腹到胸位置:头—侧腹—下肢内侧中缘循行:属性:阴经联系脏器:属肝、络胆,胃、肺、眼、咽喉。属络关系:属肝络胆起止穴:大敦—期门交接关系:上接足少阳胆经,下交手太阴肺经
270《灵枢·经脉》: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頽疝(1),妇人少腹肿,甚则嗌干,面尘脱色。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飧泄(2),狐疝(3),遣溺、闭癃。①腰痛 胸胁满痛 呃逆②遗尿 小便不利③疝气 少腹肿(二)主要病候
271(三)主治概要肝胆病:胁痛,黄疸,目赤肿痛;妇科病、前阴病:崩漏,月经不调,带下,淋证,遗尿,癃闭,疝气;外经病:下肢痿痹,巅顶痛。
272(四)常用腧穴:起于大敦,止于期门,左右各14个穴位趾甲角、第一、二跖骨结合部、胫骨前肌腱、胫骨内侧面、胫骨内侧髁、股骨内上髁、缝匠肌、耻骨联合下缘、第11肋游离端、第六肋间隙等。
2731、大敦(井穴)定位:足大趾外侧距趾甲角0.1寸。功能:醒脑开窍、清肝泻火、理血镇痛配穴:太冲、气海、地机—疏肝行气止痛—疝气隐白—补益肝肾、调理冲任—功能性子宫出血百会、三阴交、照海—调补肝肾,益气固脱—子宫脱垂刺灸: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可灸。现代研究:嵌顿性疝、急性睾丸炎、降压、治疗肠梗阻的有效穴
274定位:在足背侧,当第一、二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功能:清肝明目,熄风调经配穴:百会、风池、率谷—祛风活血止痛—偏头痛睛明、太阳—清肝凉血、活络止痛—目赤肿痛气海、地机、三阴交—行气活血止痛—痛经刺灸:直刺或向足跟方向斜刺0.5~0.8寸,亦可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可灸。现代研究:高血压、青光眼、结膜炎、睾丸炎、功能性子宫出血、肋间神经痛2.行间(肝经子穴、泻肝热要穴、荥穴、头面五官实热之远取要穴)
2753、太冲(输穴原穴)定位:在足背侧,当第一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行间上2寸。功能:舒肝解郁、平肝熄风主治:针麻常用穴之一配穴:上取风池下太冲—巅顶痛合谷—开四关—镇静安神、平肝熄风—头痛、眩晕、高血压三阴交—妇人漏下不止气海、急脉—疝气刺灸:直刺0.5~0.8寸;可灸。现代研究:缓解胆道口(奥狄氏)括约肌痉挛近视眼、呼吸功能衰竭、
2764、曲泉(合穴)定位:在膝内侧,屈膝,当膝关节侧面横纹内侧端,股骨内侧髁的后缘,半腱肌、半膜肌止端的前缘凹陷处。功能:疏肝行气,利湿调经主治:配穴:痛经、月经不调配归来、三阴交照海、大敦—阴挺中封、水分—脐痛(《针灸大成》)中极、阴陵泉—小便不利膝眼、梁丘、血海—膝膑肿痛刺灸:直刺1.0~1.5寸。
2775、章门(脾的募穴 八会穴—脏会)定位:第十一肋游离端的下方。曲肘合腋,肘尖下。功能:舒肝健脾、降逆平喘、调理中焦配穴:足三里、梁门—健脾和胃—腹胀内关、阳陵泉—舒肝利气—胸胁痛足三里、太白—健脾和胃止呕—呕吐刺灸:向前下方斜刺0.5~0.8寸,不可直刺、深刺,防止伤及肝脾;可灸
2786、期门(肝的募穴)定位: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功能:舒肝利胆、活血化瘀配穴:阳陵泉、中封—舒肝利胆—黄疸肝俞、膈俞—舒肝活血化瘀—胸胁胀痛内关、足三里—和胃降逆—呃逆刺灸:沿肋间隙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宜直刺与深刺,防止伤及肝、脾、肺脏;可灸。
279足厥阴肝经小结1.经脉循行:体表:起于足大趾外侧端,从足背经内踝前,沿胫骨内侧上行,在内踝上8寸交到脾经的后面,再沿大腿内侧中间上行,绕阴器,经小腹,止于乳头下第六肋间。体内:属肝,络胆,连目系,与督脉会于巅顶。支脉从目系下颊部,环口唇。肝部支脉上膈,注入肺中。2、本经共有14个腧穴,起于大敦,止于期门。
280足厥阴肝经常用腧穴大敦:足大趾外侧趾甲角旁0.1寸。行间:1、2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下肢 (趾间缝纹端)太冲:1、2跖骨间隙后方凹陷中。曲泉:屈膝,膝关节横纹内侧端上方凹陷中,股骨内上髁后缘。躯干 章门:第11肋端下际。期门: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
281本经经穴主治表本经腧穴主要用于治疗肝胆病、前阴病、妇科病、眼病、口病,以及经脉循行所过部位的病变。大敦肝胆病——疝气、崩漏行间妇科病头面病面瘫胁痛太冲前阴病中风蠡沟下肢疾患——阴中痛、阳痿曲泉章门脾病、痞块期门胃肠病肝病、乳痈
2824.操作要点:大敦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期门、章门向外侧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内脏。期门不宜直刺、深刺,避免伤及内脏。急脉、阴廉、足五里避开动、静脉刺,防止伤及血管而皮下大出血。
283举例陈女,56岁,胆囊结石,表现为:胁痛,口苦,寐差,脉弦。为其针期门、章门、中脘、太冲、阳陵,用泻法。针1次后,显效,胁痛大减。
284足三阳经穴刺灸方法眼部穴——闭目,将眼球向对侧固定,沿眶下缘直刺0.5-1寸,一般不捻转提插,出针按压针孔颈部穴——直刺0.3—0.5寸,避开颈总动脉,风池向鼻尖方向,,不可深刺肩井—不可深刺,0.5-0.8寸背部穴(第一腰椎以上)——斜刺(多向脊柱或向下)0.5—0.8寸胸胁部穴——斜刺或平刺0.5—0.8寸(沿肋骨向外斜刺)
285腰部穴(第1——4腰椎)——直刺0.5—1寸骶部穴---直刺0.8—1.2寸次髎—向外刺,不宜太深臀部穴---直刺1—2.5寸环跳——直刺3寸(注意不要损伤坐骨神经)下肢穴—-直刺0.8—2寸膝部穴(犊鼻)—-向后内斜刺股部穴—-直刺1—2寸足背穴—直刺0.8寸左右井穴——点刺或加灸(至阴)
286督脉
287(一)经脉循行1、体表路线:起于尾骨尖下长强穴→腰背项部正中→项后风府→巅顶→前额正中→鼻柱→人中沟→止于上唇系带与齿龈相接处的龈交穴分支:第一支,与冲、任二脉同起于胞中,出于会阴部,在尾骨端与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的脉气会合,贯脊,属肾。第二支,从小腹直上贯脐,向上贯心,至咽喉与冲、任二脉相会合,到下颌部,环绕口唇,至两目下中央。第三支,与足太阳膀胱经同起于眼内角,上行至前额,于巅顶交会,人络于脑,再别出下项,沿肩胛骨内,脊柱两旁,到达腰中,进入脊柱两侧的肌肉,与肾脏相联络。
288体内:起于小腹内,出会阴,支脉入络脑。体表:从会阴沿骶、腰、背、项正中上头顶,下前额,经鼻柱,止于上唇内。
2892、经脉循行特点:循行走向:从会阴,沿骶、腰、背、项正中上头顶,下前额,经鼻柱,至于上唇内。体内联系:与生殖器、肾、心、脑、咽喉联络经络:旁通足太阳、足少阴与冲任同起胞中前通任脉
2903.生理功能(1)调节阳经气血,为“阳脉之海”:督脉对阳经有调节作用,故有“总督一身阳经”之说。(2)反映脑、肾及脊髓的功能:督脉与脑、肾、脊髓的关系十分密切。(3)主生殖功能:督脉络肾,与肾气相通,肾主生殖,故督脉与生殖功能有关。
291(二)主要病候(1)《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痠、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2)《灵枢·经脉》:实则脊强,虚则头重,高摇之(络脉病)。(3)《素问·骨空论》:督脉为病,脊强反折(《难经》作“督之为病,脊强而厥”)。(4)《素问·风论》: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头风,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5)《脉经》:腰脊强痛,不得俯仰,大人癫疾,小人风痫疾。脊柱强痛 角弓反张大人癫痫小儿惊痫
292(三)主治概要神志病:不寐,痫证,癫狂,昏迷,惊风。热病:中暑,高热,疟疾,感冒。外经病:脱肛,腰骶痛,项背痛,鼻渊。相应内脏疾病:冲疝,癃闭,遗尿,妇女不育。
293(四)常用腧穴:(起于长强,止于龈交,本经共28穴)1、长强(络穴)定位: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功能:通腑消痔,宁神止痛。配穴:二白、阴陵泉、上巨虚—痔疮百会(灸)—脱肛、痔疮身柱—小儿惊痫刺灸:紧靠尾骨前面,针尖向上斜刺0.8~1寸。不宜直刺,免伤直肠。可灸现代研究:经闭、癫痫(埋线法)
294
2952腰阳关 3命门定位:第四腰椎棘突下 第二腰椎棘突下主治:(1)月经不调带下阳萎遗精(三阴交、关元)(肾俞、太溪)(2)腰脊痛肾虚腰痛(肾俞、次髎、委中)(肾俞、三阴交)(3)下肢痿痹(4)五更泄(天枢、气海、关元)刺灸:向上微斜刺0·5~1寸。多用灸法。
296
2974、至阳定位:在后正中线上,平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平肩胛下角。功能:疏肝利胆,清热退黄,宽胸利背。主治:1、黄疸、肋痛、呕吐—阳陵泉、日月2、咳嗽、气喘—心俞、内关3、腰背疼痛、脊强。操作:向上微斜刺0.5~1寸。
2985、大椎(督脉病证代表穴、清热要穴、上肢病证常用穴、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交会穴)定位:第七颈椎棘突下功能:祛风清热,宣肺定喘主治:外感热病、恶寒发热—曲池、合谷、风池、外关咳嗽、气喘—肺俞、尺泽、丰隆至阳、间使、曲池—疟疾长强—癫痈、背脊强痛肺俞、心俞—痤疮红肿曲池、足三里、脾俞、三阴交—白细胞减少刺灸:向上斜刺0·5~1寸。可灸现代研究:刺络拔罐治感冒及痤疮、配肺俞用瘢痕灸治哮喘、免疫功能显著提高
299
3006、哑门(回阳九针穴)7、风府定位: 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 直上1寸主治:(1)中风不语偏瘫主治风证(2)癫狂痫(3)头痛项强(4)哑症(5)眩晕 外感 咽喉肿痛(廉泉、神门)刺灸:直刺或向下斜刺0.5~1寸,不可向上深刺,以免伤及延髓。少灸
301
302哑门刺灸操作:伏案正坐位或俯卧位,使头微前倾,项部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针感为局部胀痛。深部刺及脊髓时,可有触电感向四肢放散。可灸。
3038、百会定位: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功能:升阳固脱,开窍宁神配穴:脑空、天柱—头风人中、十宣、足三里—昏厥神道、天井、液门—惊悸水沟—喜笑不休长强、大肠俞—脱肛气海、关元、维道、足三里、次髎—子宫下垂刺灸:平刺0·5~0·8寸。可灸现代研究:垂体性高血压有降压作用、失血性休克有升压作用,癫痫大发作患者的脑电图趋于规则化、发热者有抑制效应、小儿脱肛
3049、上星定位: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功能:镇惊安神、疏通经络主治:配穴:合谷、足三里—鼻渊、眩晕百会、囟会、承光—鼻塞不闻香臭、头痛刺灸:平刺0·5~0·8寸。少灸
30510、水沟(人中)定位:人中沟上1/3与下2/3交点处。功能:醒神开窍、通经活络主治:配穴:合谷、内庭、中极、气海—中暑,人事不知四关穴—中风不醒人事委中—急性腰扭伤合谷透劳宫—癔病发作刺灸:向上斜刺0.3~0.5寸(或用指甲按切);不灸。
306督脉小结1.经脉走向起于胞中,出会阴,向后行于腰背正中,经项入络脑,上巅顶,下前额,经鼻柱,止于上唇系带。联系脏腑有肾、心。联系的器官有胞宫、生殖器、脑、鼻、咽、口唇、眼等。2、起于长强,止于龈交,体表共28穴。
307取穴要点尾骨端与肛门连线中点取长强;第四、二腰椎棘突下取腰阳关、命门;第七颈椎棘突下取大椎;后发际正中直上半寸、一寸取哑门、风府;两耳尖连线中点取百会;人中沟上、中1/3交界取水沟。
308督脉经穴主治表本经腧穴主治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项局部病症及相应的内脏疾病长强妇科病痔疮、癫狂痫症命门前阴病肾病腰阳关肠病腰痛、下肢痿痹至阳黄疸、身热大椎心肺病热病、项强、疟疾
309哑门暴喑、舌强不语风府头项五官头痛、眩晕、项强百会神志病脱肛、眩晕、阴挺上星鼻病素髎口齿鼻病惊厥水沟神志病(昏迷)腰脊强痛(正中)
3104、刺灸要点头部——平刺0.5—0.8寸,百会治疗神志病可向四神聪透刺,防止刺入颅内(小儿囟门未闭者)鼻部——斜刺或点刺0.3寸。人中—向上斜刺颈椎(风府、哑门)——直刺或向下颌方向斜刺0.5-0.8寸,不可深刺更不可向前上方深剌,以免误入枕骨大孔损伤延髓
311胸椎——向上斜刺,过深会误伤脊髓。腰椎――直刺0.5-1.0寸尾骶——稍向上刺注:如刺入脊髓腔则有落空感,刺中脊髓则有触电、麻木恶心感长强――进针与尾骶骨平行,在直肠与尾骶骨之间
312任脉
313(一)经脉循行1、循行路线: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部,向上行于阴毛部,沿着腹内,向上经过关元等穴,到达咽喉部,再上行环绕口唇,经过面部,进入目眶下(承泣,属足阳明经)。分支:由胞中贯脊,向上循行于背部。
314体内:起于小腹内,出会阴。体表:从会阴沿腹、胸、颈正中至口唇下。支脉环绕口唇,经面部入目眶下。
3152、经脉循行特点:循行走向:起于会阴,沿腹里正中上行,至于目眶下。体内联系:生殖器(胞宫、阴器)、咽喉、唇(口齿)、目联络经络:足三阴经在小腹与任脉相交
3163.生理功能(1)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任脉对阴经气血有调节作用,故有“总任诸阴”之说。(2)调节月经,妊养胎儿:任脉起于胞中,具有调节月经,促进女子生殖功能的作用,故有“任主胞胎”之说。
317二、主要病候《灵枢·经脉》:任脉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实则腹皮痛,虚则痒搔,取之所别也。疝气 带下 腹中结块
318(三)主治概要下焦病:少腹胀满、疼痛,二便不通,遗精,月经不调,痛经。中焦病:腹胀,腹痛,肠鸣,腹泻,胃脘痛,呕吐,纳呆,水肿。上焦病:胸闷,气喘,咳嗽,胸痛,呃逆。面颈部疾病:失语,口眼歪斜,齿痛。
319三、常用腧穴:(起于会阴,止于承浆,本经共24穴)1中极 2关元 3气海(膀胱募穴) (小肠募穴) (肓之原穴)定位: 腹正中线上,脐中下4寸 脐中下3寸 脐中下1.5寸主治:①遗精 阳萎 崩漏 月经不调 带下阴痒 闭经 痛经 不孕 不育②遗尿 癃闭 小便不利 疝气以治泌尿系病变为主③泄泻④强壮作用,为保健的要穴(中风脱症、虚劳)刺灸:直刺0·5~1寸。针前先排尿。孕妇慎用。可灸
320中极配三阴交、阴陵泉—癃闭。中极配膀胱俞(俞募)—膀胱功能失常病变。中极配阴陵泉加电针—手术麻醉后尿潴留者。中极配阴交、石门—闭经、恶露不止关元配小肠俞(俞募)、下巨虚(募合)—小肠病变。关元配太溪、肾俞—久泄,久痢。关元配三阴交、血海—月经不调(冲任不固);关元配肾俞—阳萎、遗精;关元配神阙隔盐灸—中风脱证;关元配足三里、脾俞、大肠俞—虚劳羸瘦;“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岁寿矣”。《扁鹊心书》——须识扶阳。
321气海配关元、子宫穴、血海、三阴交可促进排卵,用于治疗崩漏,无排卵性不孕症。气海配足三里、脾俞、天枢、上巨虚—脾虚腹痛、泄痢;气海配中极、带脉、肾俞、三阴交—月经不调;气海配三阴交—遗精。气海配足三里、肾俞—体弱无力。气海配肾俞、肺俞、膻中—虚喘。
3224、神阙定位:脐的中央功能:培元固本、开窍醒神主治:配穴:百会、关元、足三里灸—虚脱关元(均灸)—泄泻(《针灸资生经》百会、膀胱俞—脱肛(《针灸集成》石门(灸)—水肿、小便不利刺灸:禁针。多用灸法。
3235、中脘(胃的募穴、八会穴-腑会、回阳九针穴、中焦病证代表穴)定位:腹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功能:和胃理气,通腑化滞主治:配穴:急性胃痛—梁丘、足三里(募合)—效极佳恶心呕吐—内关、公孙胃脘痛、吞酸—胃俞(俞募)、太冲、三阴交、公孙霍乱吐泻—天枢(《针灸大成》黄疸四肢无力—足三里(《玉龙经》);刺灸:直刺1~1.5寸,妊娠3个月后慎针灸。可灸
3246、膻中(心包募穴、八会穴-气会、上焦病证代表穴)定位: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功能:宽胸降气,宣肺通乳主治:配穴:咳喘—天突、肺俞、定喘;心痛、心悸、失眠—心俞、厥阴俞(俞募)、神门呕吐、呃逆、噎膈—膈俞、中脘、气海;产后缺乳—乳根、少泽刺灸:平刺0·3~0·5寸。可灸
3257、天突定位:胸骨上窝中央功能:宣肺降气,利咽开音主治:配穴:暴喑、失语配廉泉、通里、照海;咳喘配膻中、尺泽;咽喉肿痛配少商
326刺灸:先直刺0.2~0.3寸,然后把针尖转向下方,紧靠胸骨后方刺入1~1.5寸(在进针过程中,每刺入0.3~0.5寸,松开手,若针柄保持在颈前正中线上,方可继续刺入,反之则退出调整方向,再进针以保持针尖不向两侧偏移)。不宜垂直深刺;也不宜左右横刺,本穴必须严格掌握针刺的角度和深度,以免伤及大血管及肺尖。可灸。
3278、廉泉定位:喉结上方,舌骨体上缘的中点处。功能:开音利咽主治:配穴:天井、太渊—感冒、喉痹、咽痛然谷—舌下肿难言、舌纵涎出刺灸:向舌根斜刺0.5~0.8寸,不留针或浅部留针。可灸。
3289、承浆定位:颏唇沟的中点功能:疏风泻火,通利口齿主治:配穴:口角歪斜配地仓、颊车;牙龈肿痛配合谷、内庭。劳宫治口舌生疮、口臭口干刺灸:斜刺0·3~0·5寸。可灸
329任脉小结1.经脉走向起于胞中,出会阴,向前循腹胸颈部正中上行至唇下,环唇分成两支入目眶。本经共有24个腧穴,起与会阴,止于承浆。2.取穴要点脐下4寸、3寸、1寸半取中极、关元、气海;脐上4寸取中脘;乳头连线中点取膻中;胸骨上窝取天突;舌骨上取廉泉;颏唇沟正中取承浆。
330任脉经穴主治表本经腧穴主治腹、胸、颈、头面的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器官病证,少数腧穴有强壮作用。中极妇科病——膀胱病症关元前阴病气海肠病肝、肾、大肠及妇科病,(下焦病)且治回阳救逆治虚证。神阙——急救、强壮中脘胃肠病——痰证、失眠下脘(中焦病)
331膻中——心胸肺病——乳少(上焦病)天突咳喘、曀膈颈咽喉舌病廉泉舌强不语承浆——口齿病症
3324、刺灸要点上腹部穴――不宜深刺,以避误伤内脏下腹部――直刺0.5—1.5寸;孕妇忌;注意排空小便(针关元以下穴)尿潴留,向下斜刺,不宜多提插神阙——禁针,艾炷(条)灸胸部—平刺0.8寸膻中——不宜用电针(心)颈部:天突——先直刺0.2,再沿胸骨柄,缓慢向下刺入0.5-1寸.廉泉——向舌根斜刺0.5-0.8寸
333经外奇穴
334一、常用奇穴奇穴是在十四经穴确定后逐渐发现的一些新穴,或一个穴名有几个刺激点而无从归经的一些腧穴,如十宣、八邪、八风、四缝等。奇穴以有奇效得名。现在大约有数百个奇穴,临床上应用较多,得到广泛承认的有数十个,如1985年WHO西太平洋区经外奇穴标准化方案收录36个奇穴,1990年《经穴部位》国家标准收录48个奇穴。我们将介绍印堂、太阳、定喘、夹脊、八邪、四缝、十宣、百虫窝、膝眼、胆囊、阑尾、八风等12个奇穴。
3351、四神聪定位:在头顶部,当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共4个穴位。功能:清头通络、宁心安神配穴:神门、三阴交—失眠太冲、风池—头痛,头昏刺灸:平刺0.5~0.8寸。具体刺法:1.从百会向四方穴点刺。2.从外穴点向百会刺。3.按顺时针方向刺向四穴。4.按反时针方向刺向四穴。现代研究:实证眩晕效果较好、对虚证眩晕效果次之,耳鸣
3362、鱼腰定位:在额部,瞳孔直上,眉毛中。配穴:阳白、合谷、太冲—眼睑下垂鱼腰透攒竹—眉棱骨痛刺灸:平刺0.3~0.5寸,或沿眉弓向外、向内透刺。
3373、印堂定位:在额部,当两眉头之中间。作用:疏风通窍安神配穴:迎香、合谷—鼻渊,鼻塞太阳、太冲、百会—头痛眩晕率谷、太冲、合谷—小儿惊风刺灸:提捏局部皮肤,向下平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3384、太阳定位: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配穴:太冲、委中、关冲、风池、合谷—天行赤眼头维、风池、率谷—偏头痛耳尖三棱针放血—目赤肿痛刺灸:直刺或斜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现代研究:太阳配印堂,点刺出血,治疗高血压病引起的头痛、流行性结膜炎
3395、耳尖定位:在耳部的上方,当折耳向前,耳郭上方的尖端处。配穴:攒竹、风池、光明、合谷、委中、关冲、印堂—目赤肿痛少商、商阳点刺出血—急性咽喉肿痛刺灸:直刺0.1~0.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3406、牵正定位:在面颊部,耳垂前方0.5寸,与耳中点相平处。功用:祛风清热,通经活络。主治:口喎—风池、地仓、阳白、颊车、合谷腮腺炎—翳风、合谷口疮—地仓、承浆、龈交、合谷刺灸法:向前斜刺0.5-0.8寸,可灸。
3417、定喘定位:在背部,在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作用:止咳平喘通络配穴:肺俞、中府—咳喘列缺、合谷、尺泽、膻中—哮喘发作期刺灸:直刺,或偏向内侧,0.5~0.8寸;可灸。
3428、(华佗)夹脊定位:在背腰部,当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个穴位。作用:调和五脏,通降腑气主治:胸1~胸7椎旁夹脊穴—心、肺、胸及上肢疾病胸6~腰1椎旁夹脊穴—肝胆、胃肠病证腰1~腰5椎旁夹背穴—腰、下腹、泌尿生殖、二阴及下肢病证刺灸:直刺0.3~0.5寸,或用梅花针叩刺;可灸。现代研究:调节植物神经功能
3439、腰痛点定位:在手背侧,当第二、三掌骨及第四、五掌骨之间,当腕横纹与掌指关节中点处,一侧二穴,左右共4个四穴。功能:疏筋止痛、壮腰活络主治:1.急性腰扭伤,小儿惊风,手背红肿疼痛。2.头痛,卒死,痰壅气促。刺灸:直刺0.3~0.5寸;可灸。
34410、落枕穴(外劳宫)定位:在手背侧,当第2、第3掌骨间,指掌关节后约0.5寸处。主治:落枕、手臂痛、胃痛。操作:直刺或斜刺l--1.5寸;可灸。
34511、八邪定位:在手背侧,微握拳,第一~五指间,指蹼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左右共8个穴位。功能:清热消肿,祛邪通络。主治:1.手指麻木,手背肿痛,毒蛇咬伤(放血)。手指麻木——外关;手背肿痛——劳宫、合谷2.头项强痛,咽喉痛,齿痛,目痛,烦热。刺灸:向腕关节方向斜刺0.5~0.8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34612、四缝定位:在第二~五指掌侧,近端指关节的中央,一侧4个穴位。作用:健脾消积主治:1.疳积,小儿腹泻,肠虫症。2.咳嗽气喘,百日咳。配穴:足三里、中脘、脾俞、胃俞—小儿疳积合谷、内关—百日咳刺灸:直刺0.1~0.2寸,挤出少量黄白色透明样粘液或出血。现代研究:有助于患儿骨骼的发育成长、能迅速改善消化不良和营养不良所致的小儿低热、消炎
34713、十宣定位:在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指寸),左右共10个穴位。功能:醒脑开窍,清热泻邪配穴:人中、涌泉—晕厥大椎、曲池—高热抽搐刺灸:直刺0.1~0.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34814、鹤顶定位:屈膝。在膝上部,髌底的中点上方凹陷处。配穴:风市、膝眼、足三里、阳陵泉—鹤膝风刺灸:直刺0.8~1寸;可灸。鹤膝风是以膝部肿大,股胫纤细,形如鹤膝而命名。其特点为:发病缓慢,症状不显,疼痛不著,有时仅有轻微的关节疼痛或稍有肿胀,变化甚慢,严重时可见到活动受限,甚或出现跛行。本病多见于30岁以下青年,尤以1岁以下的儿童为最多。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所称述的膝关节结核,膝关节腔积液等。
34915、百虫窝定位:在大腿内侧,髋底内侧上3寸,即血海上1寸。作用:活血祛风配穴:风疹、湿疹配曲池、足三里风门、肺俞、丰隆—风疹刺灸:直刺1.5~2寸;可灸。
35016、膝眼定位:屈膝,在髌韧带两侧凹陷处,在内侧的称内膝眼,在外侧的称外膝眼(外膝眼即足阳明经的犊鼻穴)。作用:通经活络主治:膝关节痠痛,鹤膝风,腿痛,脚气。膝关节炎—梁丘、血海、阴陵泉、阳陵泉;鹤膝风—三阴交、鹤顶。(《外科大成》)刺灸:向膝中斜刺0.5~1寸,或透刺对侧膝眼;可灸。
35117、胆囊定位:在小腿外侧上部,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阳陵泉)直下2寸。(胆囊疾病此处有压痛敏感点)作用:清热利胆主治:1.胁痛,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胆绞痛。2.下肢痿痹。配穴:丘墟、内关—胆囊炎胆俞、日月—胆绞痛刺灸:直刺1~2寸;可灸。
35218、阑尾定位:在小腿前侧上部,当犊鼻穴下5寸,胫骨前缘旁开一横指。(急、慢性阑尾炎此处有压痛敏感点)作用:清热通腑主治:1.急、慢性阑尾炎。2.下肢痿痹。3.胃脘疼痛,纳呆。配穴:天枢、足三里—急性阑尾炎刺灸:直刺1.5~2寸;可灸。
353
35419、八风定位:在足背侧,第一~五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一侧4穴,左右共8个穴位。作用:祛风通络,清热解毒主治:1.毒蛇咬伤(放血),足跗肿痛,脚弱无力,足趾青紫症。2.头痛,牙痛,疟疾。配穴:足跗肿痛配解溪、太冲刺灸:向足跟方向斜刺0.5~0.8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355二、阿是穴定位:痛点为穴。作用:通络止痛。主治:一切痛证。应用:头痛,颈椎病,肩周炎,肋间神经痛,腰椎增生,坐骨神经痛,关节炎等。操作:根据具体部位确定刺灸方法。
356小结1、头颈部穴中重点掌握四神聪、印堂、太阳各穴的定位取穴。四神聪善治神志病、脑病;印堂善止痉、治目鼻疾;太阳治偏头痛,配耳尖放血治眼赤肿痛。2、背部穴中重点掌握定喘、夹脊的定位取穴。定喘善治咳喘;夹脊分段治疗上、中、下三焦各脏腑之疾。3、上肢部穴中重点掌握八邪、四缝、十宣等穴的定位取穴。四缝善治小儿疳积;十宣为急救要穴,多用实证、热证之放血治疗。4、下肢部穴中重点掌握八风的定位取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