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蟹类病害防治图谱课件

虾蟹类病害防治图谱课件

ID:82500825

大小:2.69 MB

页数:81页

时间:2022-10-25

上传者:胜利的果实
虾蟹类病害防治图谱课件_第1页
虾蟹类病害防治图谱课件_第2页
虾蟹类病害防治图谱课件_第3页
虾蟹类病害防治图谱课件_第4页
虾蟹类病害防治图谱课件_第5页
虾蟹类病害防治图谱课件_第6页
虾蟹类病害防治图谱课件_第7页
虾蟹类病害防治图谱课件_第8页
虾蟹类病害防治图谱课件_第9页
虾蟹类病害防治图谱课件_第10页
资源描述:

《虾蟹类病害防治图谱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一、对虾白斑症病毒病(WSSV病)1、病原:白斑症病毒(WSSV)杆状,属于DNA病毒,有被膜,无包涵体一病毒性疾病

12、症状:甲壳内侧有无法刮除的白斑,头胸甲易剥离3、诊断方法:头胸甲上有白斑;对虾血淋巴不凝固4、流行情况:对全球对虾养殖造成了毁灭性危害。5、传播方式:主要经口感染6、预防:(1)清池(2)培养健康无病的虾苗(3)放养密度要合理(4)发病季节用循环水,停止从海区打水(5)饵料要质优量适(6)鱼虾混养(7)添加光合细菌一病毒性疾病

2病一病毒性疾病

37.防治方法彻底清塘。放苗前,苗种应用5毫克/升的聚维酮碘溶液浸泡10分钟。如发现白斑病症,可用1‰聚维酮碘粉(10%含量)、5‰氟苯尼考和Vc(Vc磷酸酯)添加于饲料中投喂成虾,同时全池泼洒聚维酮碘溶液,使池水浓度达到0.5~1克/米3。在饵料中添加0.3%~0.4%水产专用维生素C投喂,10天为1个疗程。

4二、对虾杆状病毒病(BP病)1、病原:对虾杆状病毒(BP)属于DNA病毒,具被膜,具三角锥形包涵体2、症状:摄食和生长下降,体表和鳃部常有生物附着3、流行情况:感染白对虾、墨吉对虾、桃红对虾、褐对虾等二类传染病4、诊断方法:LM下在肝胰腺等部位发现三角锥形包涵体一病毒性疾病

5

6三、桃拉综合症病毒病(TSV病)1、病原:桃拉综合症病毒(TSV)属于RNA病毒,二十面体,无囊膜,有包涵体。2、症状:身体从尾扇开始发红,发红部位逐渐前推,病虾不变软,病情后期身体出现黑斑。3、感染对象:南美白对虾。4、传播方式:主要是水平传播一病毒性疾病

7

8防治方法(1)首先,要对养殖池进行彻底清塘,特别是暴发过病毒性红体病的养殖池。如果是土池,要进行翻整,按75千克/亩的量拌入生石灰,晾晒一周再加水;水泥池或地膜池进水前要用200克/米3的高锰酸钾溶液进行冲洗,再选用无污染的干净细沙铺底。(2)苗种要选择正规知名苗场的仔虾,这样才能从源头上杜绝病毒的蔓延。选苗时,将仔虾置于手心,观察其弹跳能力,弹跳力强才说明是健康苗种;再随机抽取仔虾置于10倍解剖镜或显微镜下,观察其尾扇和附肢有无病灶。(3)如果在养殖40天之内暴发病毒性红体病,首先用维生素C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达到1克/米3,再用板蓝根置于池水中浸泡。其次,用生石灰水的上清液全池泼洒,生石灰用量15~20千克/亩,隔天一次,连用3次。同时内服聚维酮碘粉,按1‰添加于饲料中,每日投喂3次,连喂7天。如果发病虾的规格较大(养殖60天以上),除了上述方法之外,可用10%聚维酮碘溶液消毒,使池水药物浓度达到1克/米3,隔两天一次,连用2次。

9四、黄头病(YHV病)1、病原:黄头病毒(YHV)属于RNA病毒,病毒杆状,有囊膜,无包涵体。2、症状:头胸部变为黄色。3、感染对象:主要感染斑节对虾等一病毒性疾病

10

11五、中肠腺坏死病毒病1、病原:中肠腺坏死病毒(BMNV)属于DNA病毒,具双层被膜,不形成包涵体。2、症状和病理变化:仔虾肝胰脏出现白浊症状。感染病毒的细胞细胞核肥大3、诊断方法:症状,LM细胞核肥大。4、感染对象:主要侵害日本对虾的仔虾一病毒性疾病

12一病毒性疾病

13

14六、河蟹颤抖病1、病原:小RNA病毒科。无囊膜,形成包涵体2、症状:病蟹呈昏迷状,附肢痉挛状颤抖;病蟹环爪、倒立、拒食;伴有黑鳃、灰鳃、白鳃等;体内积水,肝糜烂。3、流行情况:发病时间5-10月;高峰期8-9月,水温25-26℃。一病毒性疾病

15环爪、倒立

16

17一、红腿病1、病原:鳗弧菌、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气单胞菌、假单胞菌2、症状:附肢特别是游泳肢变红,头胸甲鳃区呈淡黄色或浅红色二细菌性疾病

18

19

203、流行情况:全国各养虾区均属常见病对成虾养殖危害较大流行季节为6-10月,8-9月最常发生4、诊断:依外观症状初诊镜检血淋巴内的细菌可确诊。二细菌性疾病

215.防治方法(1)预防:首先,使用高锰酸钾清塘,使池水浓度达到200克/米3,能有效预防后期弧菌引起的红体病。其次,根据池塘养殖条件,控制投苗密度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还有,对于池水较深或养殖密度过大的养殖池应适当延长增氧的时间,并配以足够多的增氧设备。(2)治疗:首先,用0.5~2克/米3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沿池边泼洒,同时,用带孔塑料袋将该药液盛满并沉于不同区域的水底,消除池底有机质,改变池水、池底氧化还原状态。其次,长时间打开增氧设备增加水体溶氧量,也可以同时投放一定量的增氧剂,迅速中和水中的还原物,创造不利于弧菌生长的理化环境。再则,大量培养水中有益藻类的数量(硅藻、小球藻等),调节水体藻、菌相平衡,保持水体透明度

22二、烂鳃病1、病原:弧菌、假单胞菌、气单胞菌2、症状:病虾浮于水面,鳃丝灰白,尖端基部溃烂,坏死鳃丝皱缩或脱落3、流行情况:发生于各种养殖对虾4、诊断:剪少量鳃丝作水浸片二细菌性疾病

23

24

25

26三、烂眼病1、病原:非01群霍乱弧菌2、症状:病虾伏于水草或池边,有时浮于水面旋转翻滚眼球病变过程:眼球肿胀(由黑变褐)眼球溃烂(严重者脱落)细菌侵入血淋巴,变为菌血症而死亡3、流行情况:全国各地成虾养殖区均有发生流行季节为7-9月,并以8月最为严重二细菌性疾病

27

28四、甲壳溃疡病(褐斑病)1、病原:能分解甲壳几丁质的弧菌、假单胞菌、气单胞菌、螺菌、黄杆菌2、病因:(1)上表皮机械损伤,具有分解几丁质能力的细菌从伤口侵入,是越冬亲虾发病的主要原因。(2)先由其他细菌破坏了上表皮,然后具有几丁质分解能力的细菌侵入。(3)由营养不良引起,如龙虾的甲壳溃疡病。(4)环境中某些化学物质如重金属引起的。二细菌性疾病

293、症状:甲壳发生溃疡,形成黑褐色的凹陷常见于头胸甲和第1-3腹节背侧面4、流行:主要发生在越冬亲虾5、预防:防止亲虾受伤6、治疗:福尔马林,土霉素二细菌性疾病

30

31五、幼体弧菌病(菌血病)1、病原:主要为弧菌2、症状:病菌位于血淋巴内(菌血病)病体因趋光性和游泳力差而沉于池底;急性感染者体表干净,慢性感染者体表常有污物附着3、流行情况:全球性病;急性病;蚤状幼体II期后发病最高4、诊断:取患病幼体血淋巴镜检5、防治:加强水质管理;治疗用土霉素全池泼洒二细菌性疾病

32二细菌性疾病

33六、荧光病1、病原:哈维氏弧菌2、症状:夜间见病虾身体发出荧光;明光下发光幼体附肢已部分或全部变白。3、流行情况:急性病;尤其危害幼体;5-6月雨季为发病高峰期二细菌性疾病

34治疗方法:漂粉精0.5毫克/升或磷酸红霉素0.65毫克/升~1毫克/升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用3天。或饲料中添加0.1%的复方新诺明或0.05%的土霉素进行投喂,连用3天~5天。

35七、丝状细菌病1、病原:毛霉亮发菌、发硫菌2、症状:附着在对虾卵、幼体体表和成虾鳃和体表,不吸取营养,属外共栖生物,但可影响呼吸“黑鳃”二细菌性疾病

36二细菌性疾病

373、流行情况:发生在有机质丰富的水中4、预防:保持水质清洁,投饵适量,换水二细菌性疾病

385、治疗方法:对虾幼体:加大换水,投活饵养成期:泼洒茶籽饼,蜕皮后大换水越冬亲虾:福尔马林浸洗,然后换水人工育苗期间,可用高锰酸钾0.5毫克/升~0.7毫克/升全池泼洒,6天后大换水,连用2天;或用氯化铜l毫克/升全池泼洒,连用3次。养成期间治疗方法同弧菌病。

39八、红体病1、病因:病因复杂,常有以下几种:a.WSSV或TSV等病毒性病原感染;b.弧菌、气单胞菌和假单胞菌感染;c.水质环境恶化,水体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偏高;d.饵料营养物质缺乏或不平衡。2、症状:病虾缓游于池边或池面,身体局部或全身性发红二细菌性疾病

40

413、诊断:根据症状,并结合水质以及养殖管理情况分析予以诊断。4、防治:a.对于病毒性引起的红体,依具体情况采取合适措施;b.对于细菌性红体,可口服土霉素等结合水体消毒;c.对于水质不良引起的红体,可换水或投放生物制剂;d.对于饵料不良引起的红体,可投喂复合维生素等。二细菌性疾病

42一、对虾卵和幼体的真菌病1、病原:链壶菌属、离壶菌属和海壶菌属2、症状:寄生于虾卵和各期幼体,病虾因游泳力下降而沉底,在病死的虾卵或幼虾内充满了菌丝3、流行情况:对虾、蟹的卵和幼体4、诊断:将卵或幼体压片镜检5、防治:消毒、亚甲基蓝、制霉菌素三真菌性疾病

43

44三真菌性疾病

45二、镰刀菌病1、病原:镰刀菌生殖方式为大分生孢子、小分生孢子和厚膜孢子,大分生孢子呈镰刀形2、症状:寄生于鳃、头胸甲、附肢、体壁和眼球等部位,主要症状是被寄生处呈黑色。三真菌性疾病

46

473、流行情况:对虾的一种危害很大的慢性病4、诊断:取病灶组织镜检,依菌丝和分生孢子确诊5、防治:预防:池水经砂滤并以二氯乙氰尿酸钠消毒治疗:初期可用制霉菌素三真菌性疾病

48一、微孢子虫病1、病原:对虾匹里虫、奈氏微孢子虫、对虾八孢虫等微孢子虫2、症状:除对虾八孢虫感染卵巢外,其他微孢子虫均主要感染横纹肌,被感染部位出现白浊,“乳白虾”或“棉花虾”四寄生虫病

49

50

513、流行情况: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可感染养殖和野生的对虾和蟹4、预防:发白的虾立即捞出并销毁四寄生虫病

52二、固着类纤毛虫病1、病原:聚缩虫、累枝虫、单缩虫和钟虫等固着类纤毛虫2、症状:少量感染无显著症状,严重感染时,鳃、体表和附肢上有一层灰黑色绒毛状物3、流行情况:全球性疾病,对育苗和养成都有危害,尤其危害虾蟹的幼体四寄生虫病

53

54聚缩虫杯体虫

55

56步足螯足长满绒毛

57固着类纤毛虫病防治方法(1)有条件的先换注新水,然后遍洒福尔马林,每立方米水体用25克,第3天遍洒三氯异氰脲酸(也可用季铵盐类消毒剂),每立方米水体用0.2克。(2)每立方米水体用杀灭海因0.4~0.6克,全池泼洒,病情严重时连用2次,有较好的疗效。(3)每立方米水体用福尔马林10~25克,或用新洁尔灭10~25克,或用硫酸锌3克,全池泼洒。(4)每立方米水体用高锰酸钾0.5~2克药浴,连用3天。(5)茶籽饼浸液全池泼洒,浓度为10~15克/立方米,促使对虾蜕皮、蜕皮后换水

58三、拟阿脑虫病1、病原:蟹栖拟阿脑虫2、症状:寄生于血淋巴虾体一般有伤口;鳃黄褐色;血淋巴不凝固,呈白色烟雾状四寄生虫病

59

60四寄生虫病

613、流行:越冬亲虾最严重的疾病,死亡高峰期在1月份(1)兼性寄生虫,平时自由生活,待虾受伤后侵入(2)最适水温10℃,与亲虾越冬期的水温相吻合(3)亲虾越冬期易受伤4、预防:亲虾入池前,用淡水或福尔马林浸洗;防止虾受伤;投喂的鲜活饵料用淡水浸洗四寄生虫病

62四、虾疣虫病1、病原:虾疣虫或鳃虱2、症状:鳃区鼓起,形成膨大的“疣肿”四寄生虫病

63五其他生物性疾病

64一、海藻附生病1、病原:a.硅藻类:楔形藻、菱形藻、双眉藻和曲壳藻等b.蓝藻类:颤藻、螺旋藻和钙化裂须藻等c.绿藻类:浒苔、刚毛藻等d.褐藻类:水云2、症状:大量寄生使体表呈绒毛状,并粘附大量污物,严重时影响蜕皮和繁殖等。五其他生物性疾病

65

66

673、诊断:病虾活动缓慢,体表和附肢有棉絮状污物。4、流行:全国各地均有,卵、幼虾和成虾均可感染,常发生于底质较差的水域五其他生物性疾病

68一、白黑斑病1、病因:配合饵料中缺乏维生素C2、症状:对虾侧面呈一列白斑,以后变成黑斑3、防治方法:在配合饲料上喷洒维生素C六非寄生性疾病

69

70维生素C缺乏症——黑斑

71二、肌肉坏死病1、病因:主要由不适宜的环境因素引起2、症状:对虾腹部肌肉变白3、治疗:大量换水并提高水位六非寄生性疾病

72

73三、痉挛病病因:水温过高引起六非寄生性疾病

74四、软壳病1、病因:a.饵料不足或营养不全(Ca和P含量过少或含量不均衡)b.饲料储存不当,腐败变质c.水体水质变差,有毒物质积累d.水体pH过高,导致P以CaPO4沉淀,使水体可溶性P减少e.水体中含有有机锡或有机磷等消毒剂2、症状:甲壳薄而软,壳与肌肉分离六非寄生性疾病

75

763、防治:a.改善水质,加大换水量;b.多投放鲜饵,如投放贝肉等;六非寄生性疾病

77厚壳病

78对虾烂尾、断须、红须、断足等病

79五、黑鳃病1、病因:a.细菌(烂鳃病、丝状细菌病)、真菌(镰刀菌病)感染,固着类纤毛虫附生;b.水质底质恶化,pH值长期偏低,水体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过高;c.防治虾病时使用的药物不恰当,如硫酸铜、高锰酸钾d.长期缺乏维生素C六非寄生性疾病

802、症状:鳃组织变黑,严重时萎缩、糜烂和坏死等。3、诊断:剪取部分鳃丝做水浸片镜检:a.鳃丝表面有污物附生,鳃组织并不变黑——丝状细菌、固着类纤毛虫引起的黑鳃b.鳃丝组织坏死变黑——弧菌、气单胞菌、假单胞菌、镰刀菌等及非生物性病因引起六非寄生性疾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